CN104603408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03408B CN104603408B CN201380045262.3A CN201380045262A CN104603408B CN 104603408 B CN104603408 B CN 104603408B CN 201380045262 A CN201380045262 A CN 201380045262A CN 104603408 B CN104603408 B CN 1046034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sloping portion
- return space
- oil return
- grease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3—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between oil sump and cylinder h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在内燃机(1)中,第一油室(222a)包括被设置在油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和被设置在下游侧上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发动机(1)被构造成使得油从上部油通路(211a‑211c)滴落到第一油室(222a)的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和下游侧上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在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具有向下凸起的弯曲形状,并且在下游侧上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斜坡形状。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切线Q‑R变成水平方向之前,在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弯曲形状被连接到倾斜表面部分(224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包含回油空间的气缸体的内燃机,在该回油空间中,被设置在气缸盖中并且用于使油回流到油盘的多个回油通路在气缸盖中汇合在一起。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包含回油空间的气缸体的内燃机,在该回油空间中,设置在气缸盖中的多个回油通路汇合在一起(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207816(JP 2001-207816A))。
在上述JP2001-207816中公开的内燃机包括气缸体、被布置在气缸体的顶部上的气缸盖和被布置在气缸体的底部上的油盘。气缸体包括四个气缸孔。水套被设置在四个气缸孔的外周上,使得该水套包围四个气缸孔。五个回油通路被设置在水套的外部,使得这五个回油通路以预定的距离隔开。这些回油通路被形成为使得它们沿着气缸孔的轴向方向延伸。
在五个回油通路中,被布置在气缸体的最远端处的回油通路被连接到旁通槽,在旁通槽中,油在气缸孔的列方向上流动。从气缸盖滴落的油滴落至气缸体中的旁通槽和回油通路。
为了实现内燃机的增加的输出,油冷却性能必须根据输出的增加而提高。此外,为了提高冷却性能,有必要在回油空间中确保充分的油流速,以使气缸体中的油与水套之间的热交换加速。
然而,关于上面的JP2001-207816中公开的内燃机,尚未提及或建议确保气缸体的回油通路(回油空间)中的油流速。因此,认为,JP2001-207816的内燃机不能实现对油与水套之间的热交换的充分加速。因此,存在不能确保充分的冷却性能的可能性。特别地,在从气缸盖滴落的油的多个流在气缸体的回油通路(回油空间)中汇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油流速有时可能在汇合部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防止油流速在油流入回油空间中的汇合部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内燃机包括:气缸盖,在所述气缸盖中,多个回油通路沿着多个气缸孔的列方向设置;和气缸体,所述气缸体被布置在所述气缸盖的下方,并且所述气缸体具有:(i)回油空间,所述回油空间与所述气缸盖中的所述回油通路连通;和(ii)排油通路,所述排油通路在所述气缸孔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排油通路与所述回油空间连通,以便将所述回油空间中的油排至油盘。所述回油空间包括第一倾斜部分和第二倾斜部分,所述第一倾斜部分被设置在油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上,并且所述第二倾斜部分被设置在下游侧上,使得,在回油空间中,来自回油通道的油滴落至在上游侧上的第一倾斜部分和在下游侧上的第二倾斜部分。此外,在内燃机中,在上游侧上的第一倾斜部分具有向下凸起的弯曲形状,并且在下游侧上的第二倾斜部分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斜坡形状。在第一倾斜部分的切线变成水平方向之前,在上游侧上的第一倾斜部分的弯曲形状被连接到在下游侧上的第二倾斜部分。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内燃机中,通过将第一倾斜部分形成为在回油空间的上游侧上向下凸起的弯曲形状,允许油滴落,使得油的流速与第一倾斜部分被形成为平坦形状的情况相比有效地增加,从而,势能能够用于增加流速。在回油空间的下游侧上,如果第一倾斜部分的弯曲形状延伸到下游(回油空间被形成为仅具有弯曲形状),则下游侧部分的倾斜变得平缓,从而导致油流速的下降。因此,通过使下游侧部分向使油回流到油盘的方向倾斜(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能够将油引入到油盘,同时流速的下降受到抑制。另外,因为沿着第一倾斜部分的弯曲表面流动的油具有高流速,使得油被迅速排出至油盘而不沉积在回油空间中。因此,即使油进一步从气缸盖滴落到回油空间的下游侧部分上,滴落到下游侧部分上的油跟随从上游侧流出的油流,从而确保充分的油流速。第二倾斜部分的倾斜形状防止从上游侧流出的油从横向方向与正好滴落在下游侧部分上的油汇合,从而迅速排出油而不使流速下降。如果回油空间中的油流速很低,则产生沉积在水套上的回油空间的边界壁表面上的油层,从而导致在油与水套之间的热交换不加速的缺点。相反,如果回油空间中的油流速很高,则水套上的回油空间的边界壁表面上的油迅速流动。因此,与油的流速很低的情况相比,沉积在水套上的回油空间的边界壁表面上的油层是薄的,从而使油与水套之间的热交换加速。也就是,根据本发明的方面,因为利用上文描述的结构确保了回油空间中充分的油流速,所以可以使气缸体的油与水套之间的热交换加速。同时,期望在回油空间中的油的流速等于或高于允许沉积的油层变薄的这样的流速。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内燃机中,多个回油通路可以被布置在上游侧上的回油空间的第一倾斜部分的上方,使得油从多个部分滴落。利用该结构,油从多个部分滴落至第一倾斜部分的相对于所述多个部分具有在很大程度上倾斜的弯曲表面的区域上,从而确保更充分的流速。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内燃机中,在回油空间中的第一倾斜部分与第二倾斜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第一倾斜部分的切线的倾斜角度大致等于第二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利用该结构,与在回油空间中的第二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接近水平方向的情况相比,滴落到第一倾斜部分的油的流速能够有效地保持在倾斜表面部分上的充分液位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内燃机中,气缸体中的回油空间可以被形成为沿着气缸体中的水套延伸的平坦形状。此外,回油空间的第一倾斜部分和第二倾斜部分可以被形成为从回油空间的壁表面沿着回油空间的平坦形状朝着排油通路延伸。利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滴落至第一倾斜部分和第二倾斜部分的油沿着回油空间的平坦形状引导至排油通路。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内燃机中,回油空间的第一倾斜部分可以具有基于摆线的弯曲形状。利用该结构,第一倾斜部分上的油从重力场中的起点流至终点所花费的时间变得最短(获得了最高的流速),从而防止在回油空间中的汇合部处油流速下降。
在本发明的上文描述的方面的内燃机中,能够防止在回油空间中的油汇合部处油的流速下降。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动机的油循环系统的示例的结构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形成在发动机缸体中的油通路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气缸体的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气缸体中的A-A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4所示的气缸体中的B-B截取的截面图;并且
图7A和图7B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在气缸体中的油通路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实施例。
-油循环系统-
将参照图1至图7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列四缸发动机中的油循环系统。发动机1包括发动机缸体2,该发动机缸体2包含各种润滑机构(使油循环的机构),诸如活塞11、曲柄轴12、凸轮轴13和用于使油循环的润滑系统3,该润滑系统3润滑发动机1中的各种润滑机构。应注意的是,发动机1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示例。
如图2所示,发动机缸体2包括气缸盖21和气缸体22。如图1所示,各种润滑构件(将被用油润滑的对象构件),诸如活塞11、曲柄轴12和凸轮轴13被布置在气缸盖21和气缸体22中。存储将被供给至润滑构件的油的油盘30被布置在发动机缸体2的底部上。
润滑系统3被如下构造,以便能够将存储在油盘30内部的油供应至上述各种润滑构件。
滤油器31被布置在油盘30的内部。滤油器31除去油中的异物等,并且具有用于抽吸存储在油盘30中的油的抽吸口31a。滤油器31经由滤器通路33被连接到被设置在发动机缸体2中的油泵32。
油泵32抽吸存储在油盘30中的油,并且经由油滤器34向润滑构件供应油作为润滑油,并且该油泵32例如由旋转泵构成。油泵32的转子与曲柄轴12接合,使得该转子随着曲柄轴12的旋转而旋转。此外,油泵32经由油输送管35被连接到被设置在发动机缸体2的外部的油滤器34的油吸入部。油滤器34的油出口被连接到作为油通路设置的油供给管36,油供给管36通向上述各种润滑构件。
当发动机1的操作开始时,油泵32通过曲柄轴12的旋转而被驱动。如由图1中的箭头VO所指示,油泵32通过滤油器31的抽吸口31a抽吸存储在油盘30中的油并且将抽吸的油经油输送管35、油滤器34和油供给管36供应至在发动机缸体2内的将被润滑的构件。被供给至润滑构件的油用作润滑构件的润滑油,并且在吸收热诸如在每个润滑构件的操作期间产生的摩擦热之后,油由于重力而滴落,使得油被收集在油盘30中。
-气缸盖-
接着,将描述气缸盖21的结构。如图1所示,各种润滑构件诸如凸轮轴13被布置在气缸盖21的上部中,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四个排气口214被布置在气缸盖21的侧表面上。
每一个排气口214均被连接到每个气缸孔223,以将废气排出至排气歧管(未示出)。用于防止燃烧气体、冷却水和油泄漏的气缸垫圈(未示出)位于气缸盖21与气缸体22之间。如图3所示,气缸盖21包含以适当的间隔隔开的四个上部油通路211(211a、211b、211c、211d)。同时,上部油通路211(211a、211b、211c、211d)是根据本发明的“回油通路”的示例。
-气缸体-
接着,将描述气缸体22的结构。如图2所示,气缸体22包括水套221、中部油通路222和气缸孔223。同时,中部油通路222是本发明的“回油空间”的示例。
气缸孔223大致以筒形形状形成,使得活塞11(参见图1)被可滑动地容纳,并且燃烧室((未示出))被形成在气缸孔223的顶端部处。应注意的是,燃烧室由活塞11的顶表面、气缸孔223的内周面和气缸盖21的底表面的一部分构成。
水套221被用于利用冷却水来冷却气缸孔223的壁表面并且沿着气缸孔223(气缸孔223a、223b、223c、和223d)的外周形成。水套221具有流吸入部(未示出)和流出口(未示出)。
水套221的流吸入部被构造成使得将被供应来自水泵(未示出)的冷却水。如图4所示,从流吸入部排出的冷却水相继地沿着气缸孔223a、223b、223c和223d中的每一个的外周在箭头VW的方向上流动,并且从形成在气缸孔223d的外周上的流出口被排出。从流出口排出的冷却水被传送至散热器(未示出),该散热器将由冷却水收集的热散发至大气。
-油通路的整个结构-
首先,将描述油通路的整个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气缸盖21中的上部油通路211允许从每个润滑构件滴落的油,诸如从被布置在气缸盖21的上部中的凸轮轴13滴落的油滴落到气缸体22的顶端的附近。中部油通路222被构造成使得从气缸盖21中的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d滴落的油流入该中部油通路222中。中部油通路222被构造成使得从上部油通路211滴落的油滴落至油盘30。
也就是,从润滑构件诸如被布置在气缸盖21的上部中的凸轮轴13滴落的油经过形成在气缸盖21中的上部油通路211和形成在气缸体22中的中部油通路222并且向下滴落至油盘30。
-上部油通路的结构-
接着,将描述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d的结构。如图3所示,气缸盖21中的四个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d沿着气缸孔223的列方向(X轴方向)布置。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d为大致圆筒形的孔,该孔具有在气缸孔223的轴向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形截面。
-中部油通路的结构-
接着,将描述中部油通路222的结构。如图3所示,中部油通路222允许从气缸盖21中的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d滴落的油向下滴落至被布置在气缸体22的底部上的油盘30(参见图1)。中部油通路222包括两个油室,即,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下部油通路222c经由在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下方的连接通路226被连接到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同时,第一油室222a是本发明的“回油空间”的示例,并且下部油通路222c是本发明的“油排出通路”的示例。
如图5所示,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用作油通路,该油通路允许滴落通过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d的油向下滴落至水套221的底部位置的附近(参见图4)。该结构允许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中的油与水套221中的冷却水有效地执行热交换,使得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中的油能够被充分地冷却。
如图4所示,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被设置成使得它们沿着水套221在四个气缸孔223(223a至223d)的列方向(图4中的X轴方向或右左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以在竖直方向(图3中的Z轴方向)上比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长的平坦形状态形成。
使第一油室222a与第二油室222b分离的间隔壁部分24形成在中部油通路222的气缸孔223的列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的附近。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被形成为相对于间隔壁部分24大致对称。
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大致水平地(沿着X轴方向)形成。也就是,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被形成为大致平行于X轴。
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被构造成使得其宽度沿着油流的方向(向下)逐渐变窄。也就是,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在油滴落的方向(向下)上为锥形。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5所示,三个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c以一定间隔布置在第一油室222a上方。上部油通路211d被布置在第二油室222b上方。第一油室222a的底面220a朝着下部油通路222c延伸,以将从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c滴落的油向下(在下部油通路222c的方向上)引导。第二油室222b的底面220b朝着下部油通路222c延伸,以将从上部油通路211d滴落的油向下(在下部油通路222c的方向上)引导。
在向下方向上(在到油盘30的方向上)凸起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被形成在第一油室222a的壁表面22a(X轴的负方向侧)中。被连接到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被形成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连接通路226侧上。同时,弯曲表面部分224a是本发明的“第一倾斜部分”的示例,并且倾斜表面部分224b是本发明的“第二倾斜部分”的示例。弯曲表面部分224a和倾斜表面部分224b被形成为使得它们在沿着第一油室222a(中部油通路222)的平坦形状的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
上部油通路211a、211b被布置在第一油室222a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上方。上部油通路211c被布置在倾斜表面部分224b的上方。弯曲表面部分224a一直延伸到上部油通路211c正下方附近的区域(点P),并且之后,变成倾斜表面部分224b。因此,即使多个上部油通路汇合在一起,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流速。
弯曲表面部分224a具有基于摆线的弯曲形状。摆线形状是允许质点在最短时间内在重力场中的任意两点之间移动的弯曲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在经过两个点O、P的曲线(弯曲表面部分224a)上流动的油与在直线(点划线)上流动的油相比较,在曲线(弯曲表面部分224a)上流动的油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两个点O、P之间流动。应注意的是,上述曲线被称为最速降线(Brachistochrone)曲线。
倾斜表面部分224b被形成为使得它相对于沿着气缸盖21和气缸体22之间的配合面的方向(水平方向或X轴方向)以预定的角度倾斜。倾斜表面部分224b的倾斜角度大致等于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点P处的切线Q-R的倾斜角度。此外,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点P处的切线Q-R相对于水平方向(沿着气缸盖21与气缸体22之间的配合面的方向)朝着连接通路226侧倾斜。
关于在第一油室222a内流动的油的路径,首先,在确保最高流速(确保高流速)的状态下,从上部油通路211a滴落的油沿着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弯曲形状流向倾斜表面部分224b侧。
然后,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上流动的油与从油通路211b滴落的油汇合。因为这时,从上部油通路211b滴落的油滴落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弯曲形状的表面上,在汇合部处,从上部油通路211b滴落的油与从弯曲表面部分224a流出的油汇合在一起使得汇合油流向倾斜表面部分224b,在该汇合部处,确保了充分的流速。
之后,在倾斜表面部分224b上流动的油与从上部油通路211c滴落的油汇合。倾斜表面部分224b被形成为使得它与沿着上部油通路211c的轴线延伸的延长线倾斜地交叉。因此,从上部油通路211c滴落的油相对于倾斜表面部分224b的表面倾斜地滴落。该结构在汇合部处纠正油流,在汇合部处,从上部油通路211c滴落的油与从弯曲表面部分224a流出的油汇集成单个方向(到连接通路226的方向),使得汇合油流向下部油通路222c(参见图3)。
从上部油通路211a至211c滴落到第一油室222a中并且流向下部油通路222c的油在X轴的正方向(在图5中向右)上流动,同时被在水套221内流动的冷却水冷却,然后流向下部油通路222c。
此外,在向下方向上(在到油盘30的方向上)凸起的弯曲表面部分224c形成在第二油室222b的上部油通路211d的壁表面22b(X轴的正方向侧)中。被连接到弯曲表面部分224c的倾斜表面部分224d被形成在弯曲表面部分224c的连接通路226侧上。弯曲表面部分224c和倾斜表面部分224d被形成为使得它们在沿着第二油室222b(中部油通路222)的平坦形状的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上部油通路211d被布置在第二油室222b的弯曲表面224c的上方。弯曲表面部分224c一直延伸到上部油通路211d正下方附近的区域(点T),并且之后,变成倾斜表面部分224d。
该弯曲表面部分224c具有基于摆线的弯曲形状,这意味着与第一油室222a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相似的这样的弯曲形状,允许质点在最短时间内在重力场中的任意两点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在经过两个点S、T的曲线(弯曲表面部分224c)上流动的油与在直线(点划线)上流动的油相比较,在曲线(弯曲表面部分224c)上流动的油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两个点S、T之间流动。
被连接到弯曲表面部分224c的连接通路226侧的倾斜表面部分224d被形成为使得该倾斜表面部分224d相对于沿着气缸盖21与气缸体22之间的配合面的方向(水平方向或X轴方向)以预定的角度倾斜。倾斜表面部分224d的倾斜角度大致等于在弯曲表面部分224c的点T处的切线U-V的倾斜角度。此外,在弯曲表面部分224c的点T处的切线U-V相对于水平方向(沿着气缸盖21与气缸体22之间的配合面的方向)朝着连接通路226侧倾斜。
关于在第二油室222b中流动的油的路径,首先,从上部油通路211d滴落的油以最高流速(确保高流速)沿着弯曲表面部分224c的弯曲形状流向倾斜表面部分224d侧,之后,它流向下部油通路222c。
从上部油通路211d滴落到第二油室222b中并且流向下部油通路222c的油在X轴的负方向上(在图5中向左)流动,同时被在水套221内流动的冷却水冷却,然后流向下部油通路222c。
如图6所示,下部油通路222c是允许从第一油室222a(第二油室222b)滴落的油滴落到油盘30的通路。下部油通路222c将从第一油室222a滴落的油和从第二油室222b滴落的油在水套221的底端附近汇合在一起,之后,允许汇合的油大致竖直地滴落至油盘30(参见图3、6)。
利用上文描述的结构,经过水套221的底端位置的油能够迅速滴落到油盘30,从而防止经过下部油通路222c的油接收热量。
-中部油通路和下部油通路的连接部分的结构-
接着,将参照图7A和图7B描述下部油通路222c与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的连接部分的结构。图7A是在下部油通路222c与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的连接部分附近的区域的俯视图。图7B是在下部油通路222c与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的连接部分附近的区域的侧视图。
连接通路226被形成在第一油室222a的底端部和第二油室222b的底端部与下部油通路222c的顶端部之间。应注意的是,连接通路226被描述为下部油通路222c的一部分。连接通路226以在Y轴方向(相对于该纸表面前向和后向)上的大致筒形形状形成。
两个大致方形的孔225被形成在连接通路226的顶侧面的Y轴的负方向上的端部处。孔225允许油从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滴落到连接通路226。也就是,从第一油室222a和第二油室222b滴落的油经过每一个孔225并且流入到连接通路226中。然后,在经过孔225并且流入到连接通路226中之后,油在Y轴的正方向上流过连接通路226。
此外,大致方形的孔227在连接通路226的底侧表面上被形成在Y轴的正方向上的端部处。孔227允许油从连接通路226滴落到作为下部油通路222c的垂直通路。也就是,在Y轴的正方向上流过连接通路226之后,油流入到作为下部油通路222c的垂直通路中。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确保了下列优点。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文所描述的,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向下凸出,并且下游侧上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相对于水平方向(沿着气缸盖21与气缸体22之间的配合面的方向)向下倾斜,并且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切线Q-R变成水平方向之前,在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弯曲形状被连接到在下游侧上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通过在第一油室222a的上游侧上以向下凸起的形状形成弯曲表面部分224a,例如,与上游侧表面是平坦的情况相比,油能够以较高的流速有效地滴落。因此,势能能够被用于提高流速。如果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弯曲形状在第一油室222a的下游上在下游中延伸(如果第一油室222a仅以弯曲形状形成),例如,则下游侧的倾斜变得平缓,从而导致油流速的下降。因此,通过将下游侧部分倾斜到使油回流至油盘30的方向(向下比水平倾斜更多),能够将油引入到油盘30,同时防止其流速下降。此外,沿着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曲线流动的油以高流速流动,使得油被迅速排出至油盘30中,而不沉积在第一油室222a中。因此,即使当油从在第一油室222a的下游侧上的气缸盖21进一步滴落时,滴落在下游侧上的油也跟随在上游侧上的油流,从而确保恒定的油流速。此外,倾斜表面部分224b的倾斜形状防止从上游侧流出的油从横向方向与正好滴落在下游侧部分上的油汇合,从而迅速排出油而不使流速下降。如果第一油室222a中的油流速很低,则产生沉积在水套221上的第一油室222a的边界壁表面上的油层,从而导致在油与水套221之间的热交换不加速的缺点。相反,如果第一油室222a中的油流速很高,则水套221上的第一油室222a的边界壁表面上的油迅速流动。因此,与油流速很低的情况相比,沉积在水套221上的第一室油222a的边界壁表面上的油层是薄的,从而使油与水套221之间的热交换加速。也就是,根据本发明,因为利用上文描述的结构确保了第一室油222a中的油流速,所以能够使气缸体22的油与水套221之间的热交换加速。应注意的是,期望第一油室222a中的油流速等于或高于允许沉积的油层变薄的这样的流速。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文所描述的,两个上部油通路211a、211b被布置在第一油室222a的上游侧上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上方,使得油从两个位置滴落。因此,油从两个位置滴落到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具有大程度倾斜的弯曲表面的区域,从而确保了更充分的流速。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文所描述的,在弯曲表面部分224a与倾斜表面部分224b之间的连接点(点P)处,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切线Q-R的倾斜角度被设置成大致等于倾斜表面部分224b的倾斜角度。因此,与倾斜表面部分224b的倾斜角度接近水平方向的情况相比,滴落到弯曲表面部分224a的油的流速能够在倾斜表面部分224b上被有效地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文所描述的,第一弯曲表面部分224a和第一油室222a的倾斜表面部分224b被形成为使得它们从第一油室222a的壁表面22a沿着第一油室222a的平坦形状朝着下部油通路222c延伸。作为结果,能够容易地将滴落至弯曲表面部分224a和倾斜部分224b的油沿着第一油室222a的平坦形状引导至下部油通路222c。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文所描述的,弯曲表面部分224a以基于摆线的弯曲形状形成。因此,在弯曲表面部分上的油从重力场中的起点O流至终点P所花费的时间变得最短(获得了最高流速),从而防止在第一油室222a的汇合部处油流速下降。
-其它实施例-
应视为,本文公开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并且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实施例的上述说明,而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指示,并且包括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以及在本发明内的所述变型和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了本发明被应用于直列四缸发动机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本发明能够被应用于不同于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发动机。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指出了四个上部油通路形成在气缸盖中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例如,可允许在气缸盖中形成多于四个的上部油通路。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了如下情形,即,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中,两个上部油通路被布置在第一油室的弯曲表面部分的上方,而一个上部油通路被布置在倾斜表面部分的上方,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例如,可允许在第二油室的弯曲表面部分的上方布置多个上部油通路,而一个上部油通路被布置在倾斜表面部分的上方。利用该结构,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两者中都能够防止在油汇合部处油的流速的下降。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了弯曲表面的形状是基于摆线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例如,如果任意选定的形状允许从被布置在第一油室(第二油室)的壁的顶部上的上的油通路滴落的油获得最高流速,则弯曲表面部分的形状不受到摆线的约束。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了第一油室(第二油室)的底面的形状由一个弯曲表面部分和一个倾斜表面部分构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例如,第一油室(第二油室)的底表的形状可以由一个弯曲部分和两个倾斜表面部分构成或可以由一个弯曲表面部分和三个或更多个倾斜表面部分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了本发明的倾斜表面的倾斜角度大致等于在弯曲表面部分处的切线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根据本发明,倾斜表面部分的倾斜角度可以大于在弯曲表面部分处的切线的倾斜角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了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具有相对于间隔壁部分彼此对称的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不是必须具有相对于间隔壁部分彼此对称的任意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指出间隔壁部分被形成在第一油室与第二油室之间,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该示例的约束。例如,间隔壁部分不是必须形成在第一油室与第二油室之间。
本发明能够被应用于任意内燃机,特别是具有包含回油空间的气缸体的内燃机,在该回油空间中,在气缸盖中的多个回油通路汇合在一起。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包括:
气缸盖(21),在所述气缸盖(21)中,多个回油通路(211a-211d)沿着多个气缸孔的列方向设置;和
气缸体(22),所述气缸体(22)被布置在所述气缸盖的下方,并且所述气缸体(22)具有:
(i)回油空间(222),所述回油空间(222)与所述气缸盖中的所述回油通路连通;和
(ii)排油通路(222c),所述排油通路(222c)在所述气缸孔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排油通路(222c)与所述回油空间连通,以便将所述回油空间中的油排至油盘,
其中,所述回油空间(222)包括第一倾斜部分(224a)和第二倾斜部分(224b),所述第一倾斜部分(224a)被设置在油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上,并且油从所述多个回油通路中的第一回油通路(211a、211b)滴落至所述第一倾斜部分(224a),并且所述第二倾斜部分(224b)被设置在下游侧上,并且油从所述多个回油通路中的第二回油通路(211c)滴落至所述第二倾斜部分(224b),
在所述上游侧上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224a)具有向下凸起的弯曲形状,
在所述下游侧上的所述第二倾斜部分(224b)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斜坡形状,并且
在所述第一倾斜部分的切线变成所述水平方向之前,在所述上游侧上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的弯曲形状被连接到在所述下游侧上的所述第二倾斜部分,
其中,所述回油空间与所述气缸体中的水套(221)相邻,并且
其中,在所述气缸体中的所述回油空间以沿着所述气缸体中的所述水套延伸的平坦形状形成,并且所述回油空间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和所述第二倾斜部分被形成为从所述回油空间的壁表面沿着所述回油空间的平坦形状朝着所述排油通路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回油通路被布置在所述回油空间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的上方,使得油从所述第一回油通路滴落至所述第一倾斜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其中,所述第二倾斜部分被形成为与沿着所述第二回油通路的轴线延伸的延长线倾斜地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其中,在所述回油空间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P)处在所述第一倾斜部分上的切线的倾斜角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其中,在所述回油空间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的切线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倾斜,以便指向所述回油空间和所述排油通路相连接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其中,所述回油空间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分具有基于摆线的弯曲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87347A JP5598510B2 (ja) | 2012-08-28 | 2012-08-28 | 内燃機関 |
JP2012-187347 | 2012-08-28 | ||
PCT/IB2013/001852 WO2014033528A1 (en) | 2012-08-28 | 2013-08-28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03408A CN104603408A (zh) | 2015-05-06 |
CN104603408B true CN104603408B (zh) | 2019-07-09 |
Family
ID=4957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4526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03408B (zh) | 2012-08-28 | 2013-08-28 | 内燃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38132B2 (zh) |
EP (1) | EP2890873B1 (zh) |
JP (1) | JP5598510B2 (zh) |
CN (1) | CN104603408B (zh) |
WO (1) | WO20140335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80393B2 (ja) * | 2012-10-30 | 2016-03-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2015209802A (ja) * | 2014-04-25 | 2015-1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オイルの流通構造 |
JP6142885B2 (ja) * | 2015-03-05 | 2017-06-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エンジン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ジンの給油路構造 |
JP6977590B2 (ja) | 2018-02-01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載内燃機関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2158C (zh) * | 2001-11-27 | 2005-03-09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内燃机的汽缸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45927U (zh) * | 1986-03-07 | 1987-09-14 | ||
US6040296A (en) | 1995-06-07 | 2000-03-21 |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 Specific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composition &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bronchoconstriction and lung inflammation |
JP3736254B2 (ja) * | 2000-01-27 | 2006-01-1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
KR100412841B1 (ko) * | 2001-07-23 | 2003-12-3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엔진의 래더프레임 |
JP2004084646A (ja) * | 2002-08-29 | 2004-03-18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内燃機関 |
JP4244205B2 (ja) * | 2004-06-18 | 2009-03-25 |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用オイルパン |
KR100849050B1 (ko) * | 2004-10-05 | 2008-07-30 | 도요다 지도샤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오일 팬 및 윤활 장치 |
KR20060071216A (ko) * | 2004-12-21 | 2006-06-2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실린더 블럭의 오일 드레인 통로 구조 및 오일 드레인통로의 형성을 위한 코어의 구조 |
JP4386112B2 (ja) * | 2007-07-20 | 2009-12-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 |
US20090277416A1 (en) * | 2008-05-09 | 2009-11-12 |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 Diluting fuel-in-oil separating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JP5088344B2 (ja) * | 2009-02-25 | 2012-12-05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集合排気ポート一体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オイル戻し通路構造 |
JP5590848B2 (ja) | 2009-10-07 | 2014-09-17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
GB2480474B (en) * | 2010-05-20 | 2016-10-05 | Ford Global Tech Llc | An oil supply system for an engine |
JP2013104299A (ja) | 2011-11-10 | 2013-05-30 | Toyota Motor Corp | 内燃機関 |
JP5949127B2 (ja) | 2012-05-14 | 2016-07-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
2012
- 2012-08-28 JP JP2012187347A patent/JP559851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28 WO PCT/IB2013/001852 patent/WO201403352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8-28 US US14/423,166 patent/US963813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8-28 EP EP13789624.7A patent/EP289087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8-28 CN CN201380045262.3A patent/CN10460340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2158C (zh) * | 2001-11-27 | 2005-03-09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内燃机的汽缸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33528A1 (en) | 2014-03-06 |
EP2890873A1 (en) | 2015-07-08 |
EP2890873B1 (en) | 2019-03-13 |
CN104603408A (zh) | 2015-05-06 |
JP5598510B2 (ja) | 2014-10-01 |
US9638132B2 (en) | 2017-05-02 |
US20150252749A1 (en) | 2015-09-10 |
JP2014043824A (ja) | 2014-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03408B (zh) | 内燃机 | |
JP5488251B2 (ja)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
JP5772402B2 (ja)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
US9970527B2 (en) | Transmission lubr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 |
CN107687355B (zh) | 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 | |
WO2013054578A1 (ja) | オイルミストセパレータ | |
CN104838098B (zh) | 气缸盖 | |
CN104520546B (zh) | 油分离器 | |
JP2015140679A (ja)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
JP2015140679A5 (zh) | ||
CN107677021A (zh) |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 |
WO2019119875A1 (zh) | 均流板、油分离器、冷凝器及闪发器 | |
US9863675B2 (en) | Oil separa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oil separator | |
CN100462541C (zh) | 气缸盖结构 | |
CN206562949U (zh) | 一种tgdi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 | |
JP2009299476A (ja) | 内燃機関の異物除去装置 | |
CN209083363U (zh) | 用于国六发动机的闭式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油气分离器 | |
CN112665202B (zh) | 空调系统 | |
CN211737240U (zh) | 发动机油底壳和发动机以及车辆 | |
WO2017010226A1 (ja) | 油分離回収器 | |
CN207598316U (zh) | 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 | |
RU2397358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дачи топлива из топливного бака в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US8764867B2 (en) | Aircraft oil flow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verted flight | |
CN208327951U (zh) | 填料式物理脱酸塔 | |
JP7205113B2 (ja) | カバー内オイルセパレ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