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2487B - 液冷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冷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02487B CN104602487B CN201410815465.2A CN201410815465A CN104602487B CN 104602487 B CN104602487 B CN 104602487B CN 201410815465 A CN201410815465 A CN 201410815465A CN 104602487 B CN104602487 B CN 1046024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pipeline
- electronic equipment
- pressure difference
- exchang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包括电子设备、冷板、循环泵及热交换器,通过冷板内的第一流体吸收电子设备的热量,所述循环泵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流体流动至热交换器,以与热交换器内的第二流体换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压差监控单元、压差调节单元和控制器,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和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用于监控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所述压差调节单元用于根据压差监控单元所监控到的压力差的变化调节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速,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保持恒定的压力差。本发明兼容设备区无冷却水源的液冷解决方案且支持电子设备的动态扩容升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冷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元器件集成度提高,其体积不断减小,性能不断提升,芯片的功耗密度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液体冷却技术以其高效的散热效率为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散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已经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个人PC等多个领域展开应用。
液体冷却系统可以解决大功耗设备散热问题以及当前风冷存在的噪声问题,使得设备获得更可靠的工作温度以及更低的能耗,使得设备的TCO成本与风冷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现有液冷系统多是针对IT设备,存在以下问题:
传统机房一般采用房间级空调,冷却水源一般布置在设备区外,设备区没有冷却水源。当设备采用液冷时,需要对机房进行改造布置水管,成本高、耗时长,严重影响现网业务,存在诸多不便;液冷方案如果能利用房间冷空气作为冷源,将能很好地缓解这一矛盾。
目前存在一些单板级的独立液冷方案,通过单板内部的液体循环将热量搜集到内置的气液热交换器,再利用房间冷空气进行冷却。这种方案虽然可以解决高热密度芯片的散热问题,但气液热交换器和水循环泵等需要占用大量的单板空间,使得单板本身的集成度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液冷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兼容设备区无冷却水源的液冷解决方案且支持电子设备的动态扩容升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彼此并联的电子设备、至少一个冷板、循环泵及热交换器,所述冷板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冷板内设第一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吸收所述电子设备所发出的热量,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第二流体,通过管道将所述冷板、所述循环泵及所述热交换器串联,所述循环泵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流体流动至所述热交换器,以与所述第二流体换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压差监控单元、压差调节单元和控制器,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和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压差监控单元设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处,用于监控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所述压差调节单元串联于所述管道内,用于根据压差监控单元所监控到的压力差的变化调节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速,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保持恒定的压力差;所述控制器用于采集所述压差监控单元所监控的所述压力差及控制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工作。
其中,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管道上靠近所述电子设备进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管道上靠近所述电子设备出口的位置,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控制器采集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值并计算出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
其中,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包括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进口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出口之间,所述压差传感器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控制器采集所述压差传感器所感测到的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
其中,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包括调速器,所述调速器用于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所述调速器为所述循环泵自带调速器或外挂调速器。
其中,所述调整器为变频调速器或调速控制板。
其中,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包括三通调节阀,所述三通调节阀包括第一通支路、第二通支路和第三通支路,所述第一通支路和所述第二通支路串联在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三通支路跨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之间,所述三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进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上游,或者所述三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出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下游。
其中,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包括二通调节阀,所述二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进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上游,或者所述二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出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下游。
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能够调节冷量输出,使得所述第一流体的温度保持在预设的范围内。
其中,所述热交换器为液液热交换器,通过所述液液热交换器中第二流体的管路上设置调节阀来调节冷量的输出。
其中,所述热交换器为气液热交换器,通过所述气液热交换器自带的风扇的转速的控制来调节冷量的输出。
其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膨胀罐,所述膨胀罐连接至所述循环泵的进口位置的所述管路上。
其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自动补液装置,设于所述循环泵的上游,所述自动补液装置包括接入所述管道的补液箱,所述补液箱内设液位开关或液位监测传感器,所述循环泵进口处的压力高于气蚀余量。
其中,所述自动补液装置还包括补液泵、止回阀和设于所述补液泵进口管道上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止回阀和所述补液泵串联于所述补液箱和所述管道之间,且所述补液泵位于所述止回阀和所述补液箱之间。
其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且分散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管道中及所述热交换器内。
其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泄漏传感器,设于所述管道的连接处、或者所述管道与所述电子设备的连接处、或者所述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连接处、或者所述换热系统的泄漏集水盘处。
其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循环泵的上游。
其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备用泵和一对止回阀,所述备用泵与所述循环泵并联,其中一个所述止回阀串联于所述循环泵的下游,另一个所述止回阀串联于所述备用泵的下游。
其中,所述循环泵的进出口与所述管道之间通过快装接头进行连接,且所述备用泵的进出口与所述管道之间亦通过快装接头进行连接。
其中,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及所述电子设备的下游。
其中,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及所述电子设备的上游。
本发明的液冷换热系统通过设置压差监控单元、压差调节单元和控制器,通过压差监控单元监控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通过压差调节单元根据压差监控单元所监控到的压力差的变化调节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速,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保持恒定的压力差,使得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能够支持电子设备槽位的动态扩容升级,也就是说,当并联的电子设备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会发生变化,压差监控单元监控到变化的压力差时,发信号给压差调节单元,通过压差调节单元调节管道内第一流体的流速,使得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保持恒定值,所述压力差保持恒定能够使得液冷换热系统保持稳定的换冷能力,从而保证电子设备正常、稳定的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六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各附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液体流动的方向。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液冷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彼此并联的电子设备10、至少一个冷板(未图示)、循环泵20及热交换器30。电子设备10也或以为单板,内设发热元件,为使电子设备10正常、稳定地工作,需要为其发热元件提供散热,通常通信机柜中包括多个并联的电子设备10。所述冷板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0内,所述冷板内设第一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吸收所述电子设备10所发出的热量。所述热交换器30内设第二流体。通过管道将所述冷板、所述循环泵20及所述热交换器30串联,其中冷板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冷板之间为并联的关系,所有的冷板并联后再串联至管道内。所述循环泵2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流体流动至所述热交换器30,以与所述第二流体换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进行换热。第一流体在管道内的循环为内循环,第二流体在热交换器30内的流动为外循环。外界的低温液体或冷源进入热交换器30,使得第二流体温度降低,通过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的换热,降低第一流体的温度,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的热被排散至机房环境或冷源。
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压差监控单元40、压差调节单元50和控制器60,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和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60,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设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进出口位置处,用于监控所述电子设备10进出口位置处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串联于所述管道内,用于根据压差监控单元40所监控到的压力差的变化调节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速,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进出口位置处保持恒定的压力差。所述控制器60用于采集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所监控的所述压力差及控制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工作。
本发明的液冷换热系统通过设置压差监控单元40、压差调节单元50和控制器60,通过压差监控单元40监控所述电子设备10进出口位置处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通过压差调节单元50根据压差监控单元40所监控到的压力差的变化调节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速,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进出口位置处保持恒定的压力差,使得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能够支持电子设备10槽位的动态扩容升级,也就是说,当并联的电子设备10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电子设备10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会发生变化,压差监控单元40监控到变化的压力差时,发信号给压差调节单元50,通过压差调节单元50调节管道内第一流体的流速,使得电子设备10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保持恒定值,所述压力差保持恒定能够使得液冷换热系统保持稳定的换冷能力,从而保证电子设备10正常、稳定的工作。本发明的液冷换热系统满足了路由器和服务器等大功耗设备的液冷需求。
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的具体架构不限于一种形式,图1所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是通过两个压力传感器监控压差,图2所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是通过一个压差传感器监控压差,具体描述如下。
如图1所示,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4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3,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1设于所述管道上靠近所述电子设备10进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43设于所述管道上靠近所述电子设备10出口的位置,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1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43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60,通过所述控制器60采集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1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43的值并计算出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
请参阅图2,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包括压差传感器44,所述压差传感器44连接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10进口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10出口之间,所述压差传感器44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60,通过所述控制器60采集所述压差传感器44所感测到的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
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的具体架构亦不限于一种形式,图1至图4分别表示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压差调节单元50,可以自由组合搭配不同形式的压差监控单元40使用。压差调节单元50的具体架构描述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包括调速器,所述调速器用于调节所述循环泵20的转速,所述调速器为所述循环泵20自带调速器(如图1所示)或外挂调速器(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调整器为变频调速器或调速控制板。
请参阅图3,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包括三通调节阀52,所述三通调节阀52包括第一通支路、第二通支路和第三通支路,所述第一通支路和所述第二通支路串联在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三通支路跨接在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进出口之间,所述三通调节阀52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10之进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的上游,或者所述三通调节阀52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10之出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的下游。
请参阅图4,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包括二通调节阀54,所述二通调节阀54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10之进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的上游,或者所述二通调节阀54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10之出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40的下游。
所述热交换器30在所述控制器60的控制下,能够调节冷量输出,使得所述第一流体的温度保持在预设的范围内。具体而言,所述热交换器30可以为液液交换器或者气液交换器,其中,当所述热交换器30为液液热交换器30时,通过所述液液热交换器30中第二流体的管路上设置调节阀来调节冷量的输出;当所述热交换器30为气液热交换器30,通过所述气液热交换器30自带的风扇的转速的控制来调节冷量的输出。
请参阅图5,本发明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膨胀罐70,所述膨胀罐70连接至所述循环泵20的进口位置的所述管路上,用于缓冲系统压力。所述膨胀罐70可以为囊式膨胀罐或隔膜式膨胀罐。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自动补液装置80,设于所述循环泵20的上游,所述自动补液装置80包括接入所述管道的补液箱82,所述补液箱82内设液位开关822(也可以为液位监测传感器),所述液位开关822可以设计呈浮子的结构。将补液箱82设置在一定的高度位置,可以使得所述循环泵20进口处的压力高于气蚀余量,这样就不需要在自动补液装置80中设置补液泵、止回阀和压力传感器。汽蚀余量指循环泵20进口处液体所具有的总水头(即动压和静压之和)与液体汽化时的压力头之差,当循环泵20进口的压力低于气蚀余量时,循环泵20内的水就会产生气泡,气泡破裂时会冲击泵的叶轮表面,严重时影响泵的性能,加重泵的腐蚀。当不限定补液箱82的高度时,所述自动补液装置80还包括补液泵83、止回阀84和设于所述补液泵83进口管道上的压力传感器85,所述止回阀84和所述补液泵83串联于所述补液箱82和所述管道之间,且所述补液泵83位于所述止回阀84和所述补液箱82之间。
本发明之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60,且分散在所述电子设备10内、所述管道中及所述热交换器30内,分布在各处的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不限于一个。
本发明之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泄漏传感器(未图示),设于所述管道的连接处、或者所述管道与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连接处、或者所述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30的连接处、或者所述换热系统的泄漏集水盘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过滤器(未图示),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循环泵20的上游,用于过滤第一流体中的杂质。
请参阅图6,本发明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备用泵90和一对止回阀91,所述备用泵90与所述循环泵20并联,本实施方式中的循环泵20和备用泵90均具有调速功能,也就是自带调速器,图中没有具体画出调速器的结构。其中一个所述止回阀91串联于所述循环泵20的下游,另一个所述止回阀91串联于所述备用泵90的下游。本实施方式通过备用泵90的设置,使得液冷换热系统能够保证持续工作稳定性,当循环泵20出现故障或需要维修更换时,自动启用备用泵90。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在管道中增加报警装置,当循环泵20出现问题时,控制器60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并触发报警装置,提醒工作人员更换或维修。图6中未标示压差调节单元50,可以理解所述压差调节单元50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压差调节单元50相同,不再描述其具体的结构。
为了方便拆装所述循环泵20和备用泵90,所述循环泵20的进出口与所述管道之间通过快装接头进行连接,且所述备用泵90的进出口与所述管道之间亦通过快装接头进行连接。快装接头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可以直接购买使用。
本发明之所述循环泵2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30的上游及所述电子设备10的下游,其它实施方式中,循环泵20也可设于所述热交换器30的下游及所述电子设备10的上游。
所述液冷换热系统内的所述控制器60的数量不限定为一个,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控制器60用于采集温度、压力、泄漏、液位、循环泵20(变频器)转速等参数,控制循环泵20、热交换器30的冷量输出、以及实现补水功能等控制,并判断各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故障分析与告警。有多个控制器60时,控制器60可以互为备份。
控制器60启动的状态下,控制器60会监测补液箱82的水位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在预定的水位位置,若不满足要求,则需要人工补水。若补液箱82水位满足要求,控制器60还要判断循环泵20进口的压力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若循环泵20进口的压力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启动补液泵83,补充所需要的压力,以使得循环泵20进口的压力在正常的范围内。
当循环泵20进口的压差在正常的范围内时,控制器60进一步判断电子设备10进出口的压差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若不在设定范围内,判断循环泵20是否出现故障,若循环泵20故障,则切备用泵90,停止使用故障的循环泵20或更换或维修循环泵20。若循环泵20未出现任何故障,其工作仍然正常,就要启动压差调节单元50调节循环泵20的转速,调节第一流体的流速,等待一定的时间段后,再重新判断循环泵20进口的压差在正常的范围内。
若循环泵20进口的压差在正常的范围内,控制器60进一步判断电子设备10进口处的第一流体的温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若电子设备10进口处的第一流体的温度高于预设的温度范围,调节热交换器30的冷量,例如通过调节热交换器30中的风扇转速来调节冷量,调节冷量后,等待一定的时间段后,再重新判断循环泵20进口的压差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
若电子设备10进口处的第一流体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温度范围,亦通过调节热交换器30的冷量的方式来保证温度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调节方法与前述方法相反。
若电子设备10进口处的第一流体的温度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进一步分析循环泵20达到轮值时间,轮值是指循环泵20运行一段时间后开始休息,备用泵90启动,通过循环泵20和备用泵90的交替运行,完成驱动流体循环的功能,周而复始,交替运行,交替休息。通过这样交替运行,避免了单台泵长时间持续运行,从而延长了循环泵20和备用泵90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控制器60会统计循环泵20(或备用泵90)的使用时间,与预设的轮值时间对比,一旦达到预设的轮值时间,控制器60就会发出指令切换到备用泵90(或循环泵20)运行。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彼此并联的电子设备、至少一个冷板、循环泵及热交换器,所述冷板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冷板内设第一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吸收所述电子设备所发出的热量,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第二流体,通过管道将所述冷板、所述循环泵及所述热交换器串联,所述循环泵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流体流动至所述热交换器,以与所述第二流体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压差监控单元、压差调节单元、控制器、膨胀罐和自动补液装置,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和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压差监控单元设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处,用于监控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
所述压差调节单元串联于所述管道内,用于根据压差监控单元所监控到的压力差的变化调节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速,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进出口位置处保持恒定的压力差;
所述控制器用于采集所述压差监控单元所监控的所述压力差及控制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工作;
所述膨胀罐连接至所述循环泵的进口位置的所述管道上,用于缓冲系统压力;
所述自动补液装置设于所述循环泵的上游,包括接入所述管道的补液箱,所述补液箱内设液位开关或液位监测传感器,所述循环泵进口处的压力高于气蚀余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管道上靠近所述电子设备进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管道上靠近所述电子设备出口的位置,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控制器采集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值并计算出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监控单元包括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进口与所述管道之所述电子设备出口之间,所述压差传感器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控制器采集所述压差传感器所感测到的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位置的压力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包括调速器,所述调速器用于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所述调速器为所述循环泵自带调速器或外挂调速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器为变频调速器或调速控制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包括三通调节阀,所述三通调节阀包括第一通支路、第二通支路和第三通支路,所述第一通支路和所述第二通支路串联在所述管道内,所述第三通支路跨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进出口之间,所述三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进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上游,或者所述三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出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下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调节单元包括二通调节阀,所述二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进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上游,或者所述二通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上之所述电子设备之出口侧的所述压差监控单元的下游。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能够调节冷量输出,使得所述第一流体的温度保持在预设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为液液热交换器,通过所述液液热交换器中第二流体的管路上设置调节阀来调节冷量的输出。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为气液热交换器,通过所述气液热交换器自带的风扇的转速的控制来调节冷量的输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液装置还包括补液泵、止回阀和设于所述补液泵进口管道上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止回阀和所述补液泵串联于所述补液箱和所述管道之间,且所述补液泵位于所述止回阀和所述补液箱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且分散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管道中及所述热交换器内。
13.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泄漏传感器,设于所述管道的连接处、或者所述管道与所述电子设备的连接处、或者所述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连接处、或者所述液冷换热系统的泄漏集水盘处。
14.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循环泵的上游。
15.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换热系统还包括备用泵和一对止回阀,所述备用泵与所述循环泵并联,其中一个所述止回阀串联于所述循环泵的下游,另一个所述止回阀串联于所述备用泵的下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的进出口与所述管道之间通过快装接头进行连接,且所述备用泵的进出口与所述管道之间亦通过快装接头进行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及所述电子设备的下游。
1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及所述电子设备的上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15465.2A CN104602487B (zh) | 2014-12-24 | 2014-12-24 | 液冷换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15465.2A CN104602487B (zh) | 2014-12-24 | 2014-12-24 | 液冷换热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02487A CN104602487A (zh) | 2015-05-06 |
CN104602487B true CN104602487B (zh) | 2018-06-05 |
Family
ID=53127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815465.2A Active CN104602487B (zh) | 2014-12-24 | 2014-12-24 | 液冷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6024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0115A (zh) * | 2015-12-23 | 2016-06-01 |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 服务器的冷却系统 |
CN107027267B (zh) * | 2016-02-01 | 2020-03-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
CN205726818U (zh) * | 2016-03-29 | 2016-11-23 |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CN105704990B (zh) * | 2016-04-26 | 2019-03-26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系统及其智能温控单元 |
CN107608407B (zh) * | 2017-09-06 | 2022-01-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负压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562155A (zh) * | 2017-09-07 | 2018-01-09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服务器及其流量测量方法 |
CN109618530B (zh) * | 2018-12-05 | 2020-04-07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种井下工具的发热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 |
CN109795719A (zh) * | 2019-03-13 | 2019-05-24 | 常州微焓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卫星热控系统用液冷散热控制装置 |
CN109987107B (zh) * | 2019-04-30 | 2020-08-07 | 常州市远尔博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列车冷却系统 |
CN112824741A (zh) * | 2019-11-21 | 2021-05-21 |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液体泄漏排查系统及液体泄漏排查方法 |
CN110996486A (zh) * | 2019-12-11 | 2020-04-10 | 新鸿电子有限公司 | 液冷循环散热系统和x射线源系统 |
CN110953058A (zh) * | 2019-12-25 | 2020-04-03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发动机冷却系统、模拟冷却系统及目标零部件测量方法 |
CN111916416A (zh) * | 2020-07-31 | 2020-11-10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 | 一种用于芯片散热的集成式微型液冷装置及液冷散热方法 |
CN112566480A (zh) * | 2021-01-19 | 2021-03-26 | 程嘉俊 | 液冷散热器及其负压结构 |
CN113660839A (zh) * | 2021-08-25 | 2021-11-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源补液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液冷源 |
CN115424828A (zh) * | 2022-08-18 | 2022-12-02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 一种变电站用辐射降温装置 |
CN116916635B (zh) * | 2023-09-13 | 2023-11-28 | 成都梓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子侦察系统的液冷机箱 |
CN118394694B (zh) * | 2024-06-28 | 2024-10-01 |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系统、服务器 |
CN118574397A (zh) * | 2024-07-31 | 2024-08-30 | 成都红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电源中的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电路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721946U (zh) * | 2012-09-11 | 2013-02-06 | 宁波司普瑞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带液冷换热系统的通信机柜 |
CN103648252A (zh) * | 2013-11-15 | 2014-03-19 | 深圳市禾望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电气设备的冷却系统 |
CN104039117A (zh) * | 2014-06-03 | 2014-09-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装置、散热控制方法以及控制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29280B2 (en) * | 2010-06-24 | 2017-04-18 | Raytheon Company | Multiple liquid loop cooling for electronics |
-
2014
- 2014-12-24 CN CN201410815465.2A patent/CN1046024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721946U (zh) * | 2012-09-11 | 2013-02-06 | 宁波司普瑞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带液冷换热系统的通信机柜 |
CN103648252A (zh) * | 2013-11-15 | 2014-03-19 | 深圳市禾望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电气设备的冷却系统 |
CN104039117A (zh) * | 2014-06-03 | 2014-09-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装置、散热控制方法以及控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02487A (zh) | 2015-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02487B (zh) | 液冷换热系统 | |
CN104089328B (zh) | 空调系统以及对空调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 | |
CN100523635C (zh) | 中央空调智能群控系统 | |
CN104501648B (zh) | 一种数据机房机柜冷却系统 | |
CN104990145B (zh) | 辐射空调系统整体式室内机 | |
US10375854B2 (en) |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6545930A (zh) | 一种高效节能中央空调机房及节能方法 | |
CN107806695A (zh) | 一种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220267B (zh) | 空调机组、空调系统及空调机组的风机运行方法与装置 | |
CN104990134A (zh) | 变流量与分户计量的集中供热系统及水力平衡调节方法 | |
CN108469111A (zh) | 一种基于数据中心的余热回收系统及余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11947278B (zh) |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359196U (zh) | 一种数据机房机柜冷却系统 | |
CN105135549A (zh) | 一种带自然冷却的置地式多联精密空调 | |
CN205137786U (zh) | 一种建筑能源控制及分项计量系统 | |
CN206389681U (zh) | 一种液冷维护及分配系统 | |
CN105318500A (zh) | 一种建筑能源控制及分项计量系统 | |
CN212573359U (zh) | 一种自带冷源的动力供液回流式相变传热系统 | |
KR101043197B1 (ko) | 냉동기 전용 컨트롤러를 이용한 냉난방 부하 변동에 따른 냉온수기대수제어시스템 | |
CN210891960U (zh) | 一种用于数据机房散热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 |
CN101982707A (zh) | 一种用于冷媒循环并用型机房专用机的控制器 | |
CN204923222U (zh) | 辐射空调系统整体式室内机 | |
CN107044391B (zh) | 一种风电机组冷却系统 | |
CN108759065A (zh) | 多联机空调器的换热系统及空调器 | |
WO2022068515A1 (zh) | 一种热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17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01, A building, room 3, building 301, foreshore Road, No. 310053, Binjiang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