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7278B -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7278B
CN111947278B CN202010788549.7A CN202010788549A CN111947278B CN 111947278 B CN111947278 B CN 111947278B CN 202010788549 A CN202010788549 A CN 202010788549A CN 111947278 B CN111947278 B CN 1119472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oling tower
humidity
heat ex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885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7278A (zh
Inventor
李继路
刘谨
谭海阳
梁淑芬
李澄非
王柱
张焜
黄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Wuy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Wuy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Wuy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885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472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47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7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7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72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24F11/47Responding to energy cos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60Energy consum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采集需求换热量和室外温湿度。在能效‑冷幅表中找到与需求换热量和实时室外温湿度对应的最优参数组。最优参数组中室外温湿度等于实时室外温湿度。最优参数组中各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之和等于需求换热量。最优参数组中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小于第二设定值。根据最优参数组调节调节的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冷却塔系统的冷幅。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需求换热量、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冷幅远远大于设计值或换热能效比远远小于制造标准的问题,提高了冷却系统的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包括由多个冷却塔组成的冷却系统、冷却水泵、主机、冷冻水泵和风机盘管。据调查目前在运行的冷却塔性能低下以成为空调系统能效低下的主要因数,具体表现为冷却塔的冷幅(出水温度-空气的湿球温度)远远大于设计值(设计值一般为4℃),超过6℃的很常见,并且,冷却塔的换热能效(换热量/耗电量)远远小于制造标准的175。既有冷却塔本身性能差以及管网的水力平衡等硬件原因,也有塔组自动控制和缺乏在线监测的软件原因。
通常冷却系统的控制逻辑为:根据主机的运行台数来控制冷却塔的开机个数。实际运行中,冷却塔的冷幅远远大于设计值,并且,冷却塔的换热能效比(换热量/耗电量)远远小于制造标准,进而导致所述冷却系统的整体性能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怎样才能提高所述冷却系统的整体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并联的冷却塔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采集需求换热量和实时室外温湿度。
获取能效-冷幅表,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每个所述参数组均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
在所述能效-冷幅表中找到与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对应的最优参数组。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室外温湿度等于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最优参数组中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之和等于所述需求换热量。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大于第二设定值。
根据所述最优参数组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和所述室外温湿度调整各所述冷却塔系统内的风机的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塔系统包括冷却塔和风机。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包括所述冷却塔的进水温度、所述冷却塔的出水温度、所述风机的运行频率、所述风机的功率及所述冷却塔的流量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能效-冷幅表的步骤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冷却系统分别在多种工况下运行,并记录各工况下的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冷却系统的总耗电量、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
根据各工况下的所述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换热量、多个冷却塔的平均能效比和多个冷却塔的平均冷幅建立所述能效-冷幅表,每种工况对应一个所述参数组。
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塔系统、第二检测装置、控制装置和上位机。
所述冷却塔系统包括冷却塔和多个风机。所述冷却塔用于流通冷却水,所述风机用于为冷却水降温。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用于设置于室外环境,以实时检测室外温湿度,得到实时室外温度值。多个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获取多个所述风机的频率和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
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上位机用于采集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并获取需求换热量和能效-冷幅表。所述上位机用于根据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能效-冷幅表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每个所述参数组均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进水开关。所述进水开关设置于每个所述冷却塔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开关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于距离所述冷却塔的进风口3m-6m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冷却塔的进水口分别并联于回水管,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流量测量装置。所述流量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回水管的进水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分别并联于供水管,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测量装置和第二温度测量装置。所述第一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回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流量测量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供水管的出水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测量装置。所述第三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每个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电量计量装置。所述电量计量装置设置于所述冷却系统的供电总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一端与水源连通,各所述冷却塔的补水口与所述补水管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各所述冷却塔内。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冷却塔开设排污口。所述排污口靠近所述冷却塔的底部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采集需求换热量和室外温湿度。获取能效-冷幅表。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各所述参数组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
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能效-冷幅表中找到与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对应的最优参数组。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室外温湿度等于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最优参数组中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之和等于所述需求换热量。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小于第二设定值。根据所述最优参数组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
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查表的方法找到所述最优参数组。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室外温湿度等于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之和等于所述需求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小于第二设定值。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在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需求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冷却塔的冷幅远远大于设计值或冷却塔的换热能效比远远小于制造标准的问题,提高了所述冷却系统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冷却系统的电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冷却系统;20、冷却塔系统;210、冷却塔;220、风机;30、第二检测装置;40、控制装置;410、电控柜;50、上位机;230、进水开关;101、回水管;60、流量测量装置;102、供水管;70、第一温度测量装置;80、第二温度测量装置;240、第三温度测量装置;90、电量计量装置;103、补水管;211、补水口;222、液位检测装置;223、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所述冷却系统10包括多个并联的冷却塔系统2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采集需求换热量和实时室外温湿度。
获取能效-冷幅表,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每个所述参数组均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
在所述能效-冷幅表中找到与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对应的最优参数组。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室外温湿度等于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最优参数组中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之和等于所述需求换热量。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小于第二设定值。
根据所述最优参数组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通过查表的方法找到所述最优参数组。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室外温湿度等于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之和等于所述需求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小于第二设定值。所述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在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需求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所述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冷却塔210的冷幅远远大于设计值或冷却塔210的换热能效比远远小于制造标准的问题,提高了所述冷却系统10的整体性能。
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指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与理论冷却极限温度之差。所述理论冷却极限温度与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结构参数相关。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越小,冷却效果越好。过分地减小冷却幅高,将增加冷却塔210的成本和外形尺寸。一般,冷却塔210的冷却幅一般取3℃~5℃。
在所述冷却塔系统20流量一定时,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与所述冷却塔系统20中的风机220的频率有关。
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为运行的各所述冷却系统10的冷幅的平均值。
通过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与所述冷却塔210的理论冷却极限温度可以得到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所述冷却塔210的理论冷却极限温度通过制造厂家的说明书获知。
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能效比指所述冷却塔系统20提供的冷量与所述冷却塔系统20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能效比越高,表示所述冷却塔系统20消耗更少的电能获得更多的冷量。
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能效比与所述冷却塔210的进出水温度、进水流量、所述风机220的频率和所述风机220的功率有关。
通过所述冷却塔210的进出水温度和进水流量可以得到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提供的冷量)。通过所述风机220的频率和功率得到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耗电量。
所述室外温湿度可以影响冷却水的蒸发量,进而影响冷却水的温度变化。
在所述冷却塔210的进水温度一定时,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与所述风机220的频率和所述室外温湿度有关。
当所述冷却塔系统20停机时,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为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和所述室外温湿度调整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内的风机220的频率,以满足所述风机220的出风量为冷却水降温至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对应的出水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塔系统20包括冷却塔210和风机220。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运行状态参数包括所述冷却塔210的进水温度、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所述风机220的运行频率、所述风机220的功率及所述冷却塔210的流量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与所述冷却塔210的理论冷却极限温度可以得到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通过对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求平均得到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
所述冷却塔210的进水温度、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和所述冷却塔210的流量可以得到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通过所述风机220的运行频率、所述风机220的功率可以得到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耗能。
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与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耗能的比值即为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能效比。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能效比的平均值即为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能效-冷幅表的步骤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冷却系统10分别在多种工况下运行,并记录各工况下的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运行状态参数、冷却系统10的总耗电量、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
根据各工况下的所述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210换热量、多个冷却塔210的平均能效比和多个冷却塔210的平均冷幅建立所述能效-冷幅表,每种工况对应一个所述参数组。
所述能效-冷幅表是在所述冷却系统10在全工况下运行,并记录各工况下的相关参数获得的。各所述参数组中的参数不完全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10,包括多个冷却塔系统20、第二检测装置30、控制装置40和上位机50。
所述冷却塔系统20包括冷却塔210和多个风机220。所述冷却塔210用于流通冷却水,所述风机220用于为冷却水降温。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用于设置于室外环境,以实时检测室外温湿度,得到实时室外温度值。多个所述风机220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40连接。所述控制装置40用于获取多个所述风机220的频率和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
所述上位机50与所述控制装置40连接。所述上位机50用于采集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并获取需求换热量和能效-冷幅表。所述上位机50用于根据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能效-冷幅表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每个所述参数组均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冷却系统10中所述上位机50用于根据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能效-冷幅表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冷幅。所述冷却系统10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需求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10的平均冷幅。所述冷却系统10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冷却塔210的冷幅远远大于设计值或冷却塔210的换热能效比远远小于制造标准的问题,提高了所述冷却系统10的整体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电控柜410。所述电控柜410与所述风机220和所述控制装置40连接。所述控制装置40通过所述电控柜410控制所述风机220运行。所述电控柜410将所述风机220的运行参数上传给所述控制装置4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进水开关230。所述进水开关230设置于每个所述冷却塔210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开关230与所述控制装置40连接。
所述中央控制装置40通过所述控制装置40控制所述进水开关230的开闭,进而控制所述冷却塔210的运行状态。通过所述进水开关230可以控制所述冷却塔210的运行数量。
所述进水开关230为电动二通阀。当不需要所述冷却塔210冷却时,关闭所述进水开关23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设置于距离所述冷却塔210的进风口3m-6m的范围内,以便能准确获知所述冷却塔210冷却面所处环境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一体式气象站,用于实时测量环境气象参数。所述气象站设置在距离所述冷却塔210的进风位置5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冷却塔210的进水口分别并联于回水管101,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流量测量装置60。所述流量测量装置60设置于所述回水管101的进水端。所述流量测量装置60用于测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总流量,用于计算换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口分别并联于供水管102,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第一温度测量装置70和第二温度测量装置80。所述第一温度测量装置70设置于所述回水管101的进水端与所述流量测量装置60之间。所述第二温度测量装置80设置于所述供水管102的出水端。
所述第二温度测量装置80用于测量进水温度,以便计算换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第三温度测量装置240。所述第三温度测量装置240设置于每个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口。所述第二温度测量装置80用于测量每个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以便计算每个所述冷却塔系统20的换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电量计量装置90。所述电量计量装置90设置于所述冷却系统10的供电总线,用于计量所述冷却系统10的总耗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补水管103。所述补水管103的一端与水源连通,各所述冷却塔210的补水口211与所述补水管103连通。所述冷却塔210为方形横流式冷却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0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222。所述液位检测装置222设置于各所述冷却塔210内。所述液位检测装置222与所述控制装置40连接。所述液位检测装置222用于监测所述冷却塔210内的水位,以便及时补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冷却塔210开设排污口223。所述排污口223靠近所述冷却塔210的底部设置。当对所述冷却塔210进行清洁时,通过所述排污口223排出污水。
所述控制装置40通过采集上述各检测装置、测量装置或计量装置的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冷却热量运算,实时环境气象参数运算,计算出当前最佳冷却出水温度和冷却水温度变量。所述控制装置40再通过与所述能效-冷幅表适配,计算出最优投入的冷却塔210台数,控制冷却塔210进水电动二通阀开关。所述控制装置40还采用PID算法根据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变量,调节风机220运行频率,实现每台冷却塔210个性化、差异化变参量运行,以达到各所述冷却塔210的出水温度均为其最优值。
所述控制装置40还用于与管理工作站连接,以将所述冷却系统10的参数上传至所述管理工作站。所述控制装置40与管理工作站的信息交互可以采用有线通讯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无线通讯的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并联的冷却塔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采集需求换热量和实时室外温湿度;
获取能效-冷幅表,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每个所述参数组均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
在所述能效-冷幅表中找到与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对应的最优参数组,所述最优参数组中所述室外温湿度等于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之和等于所述需求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大于第一设定值,且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小于第二设定值;
根据所述最优参数组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和所述室外温湿度调整各所述冷却塔系统内的风机的频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系统包括冷却塔和风机;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包括所述冷却塔的进水温度、所述冷却塔的出水温度、所述风机的运行频率、所述风机的功率及所述冷却塔的流量中的至少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能效-冷幅表的步骤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冷却系统分别在多种工况下运行,并记录各工况下的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冷却系统的总耗电量、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换热量、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
根据各工况下的所述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换热量、多个冷却塔的平均能效比和多个冷却塔的平均冷幅建立所述能效-冷幅表,每种工况对应一个所述参数组。
5.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冷却塔系统,所述冷却塔系统包括冷却塔和多个风机,所述冷却塔用于流通冷却水,所述风机用于为冷却水降温;
第二检测装置,用于设置于室外环境,以实时检测室外温湿度,得到实时室外温度值;
控制装置,多个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获取多个所述风机的频率和实时室外温湿度;
上位机,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上位机用于采集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并获取需求换热量和能效-冷幅表,所述上位机用于根据所述实时室外温湿度、所述需求换热量和所述能效-冷幅表调节运行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个数和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冷幅,所述能效-冷幅表包括多个参数组,每个所述参数组均包括室外温湿度、各所述冷却塔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各所述冷却塔系统换热量、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能效比和所述冷却系统的平均冷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水开关,设置于每个所述冷却塔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开关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于距离所述冷却塔的进风口3m-6m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冷却塔的进水口分别并联于回水管,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
流量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回水管的进水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分别并联于供水管,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回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流量测量装置之间;
第二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供水管的出水端;
第三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每个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量计量装置,设置于所述冷却系统的供电总线;
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一端与水源连通,各所述冷却塔的补水口与所述补水管连通;
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各所述冷却塔内,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各所述冷却塔开设排污口,所述排污口靠近所述冷却塔的底部设置。
CN202010788549.7A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9472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88549.7A CN111947278B (zh)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88549.7A CN111947278B (zh)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7278A CN111947278A (zh) 2020-11-17
CN111947278B true CN111947278B (zh) 2024-03-29

Family

ID=73332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88549.7A Active CN111947278B (zh)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472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5443B (zh) * 2020-12-25 2022-11-25 北京首都机场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冷却塔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2857133B (zh) * 2021-01-25 2022-12-23 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湿联合冷却塔运行的控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13819596B (zh) * 2021-08-23 2023-01-1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1291A (zh) * 2008-04-03 2008-08-27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模型的集中空调系统全局优化节能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1152598Y (zh) * 2007-11-02 2008-11-19 游云 节能环保水蒸发式空调附加器
CN104566765A (zh) * 2013-10-16 2015-04-29 嘉日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整体节能控制方法
CN107514710A (zh) * 2017-09-11 2017-1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式集成冷站
CN109827270A (zh) * 2019-01-31 2019-05-31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蒸发冷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空调系统
KR102006408B1 (ko) * 2018-04-13 2019-08-01 주식회사 성지테크 지하유출수를 이용한 냉각탑 및 이를 활용한 냉동기 시스템 또는 일체형 냉동기
CN212320014U (zh) * 2020-08-07 2021-01-08 广州市设计院 冷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52598Y (zh) * 2007-11-02 2008-11-19 游云 节能环保水蒸发式空调附加器
CN101251291A (zh) * 2008-04-03 2008-08-27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模型的集中空调系统全局优化节能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566765A (zh) * 2013-10-16 2015-04-29 嘉日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整体节能控制方法
CN107514710A (zh) * 2017-09-11 2017-1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式集成冷站
KR102006408B1 (ko) * 2018-04-13 2019-08-01 주식회사 성지테크 지하유출수를 이용한 냉각탑 및 이를 활용한 냉동기 시스템 또는 일체형 냉동기
CN109827270A (zh) * 2019-01-31 2019-05-31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蒸发冷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空调系统
CN212320014U (zh) * 2020-08-07 2021-01-08 广州市设计院 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7278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7278B (zh)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320014U (zh) 冷却系统
CN102455093B (zh) 制冷系统能效控制方法
CN102147146B (zh) 中央空调数字化集成智能控制系统
CN100523635C (zh) 中央空调智能群控系统
CN104089362B (zh) 一种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冷却效率极大化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4602487B (zh) 液冷换热系统
WO2019085391A1 (zh) 一种多联机制热运行分户计量方法及系统
CN103175276A (zh) 一种风冷直流变频磁悬浮自然冷源冷水机组
CN103994554A (zh) 一种空调用变压差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8834366B (zh) 一种数据机房空调系统
CN101922781A (zh) 基于被控环境温度湿度调节的空调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3912945A (zh) 一种自然冷却水冷空调系统
CN103868190A (zh) 一种适用于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控制方法
CN106839206B (zh) 一种多联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205717751U (zh) 一种中央空调冷热源机房高效控制系统
CN201569355U (zh) 工业循环水高效节能控制系统
CN104374036A (zh) 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空调机组
CN203869259U (zh) 一种基于末端空调设备冷冻水阀门开度的变压差控制装置
CN115325682A (zh) 一种高效智能制冷机房性能监测的优化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287875A (zh) 一种节能空调
CN111723533B (zh)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变频水泵节能计算方法
WO2023056757A1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电量分摊方法
CN200975766Y (zh) 区域集中供冷冷量调节系统
CN201293423Y (zh) 中央空调高效节能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Applicant after: WUYI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Applicant before: WUYI University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