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6818U -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6818U
CN205726818U CN201620249599.7U CN201620249599U CN205726818U CN 205726818 U CN205726818 U CN 205726818U CN 201620249599 U CN201620249599 U CN 201620249599U CN 205726818 U CN205726818 U CN 205726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volume
medium cavity
water pump
radiation system
heat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495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涛
林伟
李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Shenzhen Appo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495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6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6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6818U/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74958 priority patent/WO201716696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该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管道、水泵、冷却板和换热器,管道、水泵、冷却板和换热器的介质容腔连通而形成供冷却液流通的闭合回路;沿任一方向,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的介质容腔一侧,且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的介质容腔另一侧。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由于沿任一方向,换热组件有部分介质容腔位于水泵腔体的一侧,且换热组件有部分介质容腔位于水泵腔体的另一侧,则在任一方向上水泵腔体都不会在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顶端,从而避免了气泡在水泵内聚集,进而在360°自由安装的投影设备中避免了气泡在水泵内聚集。

Description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设备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投影设备的散热系统有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两种,其中,液冷散热主要应用于高亮度的投影设备,该液冷散热系统主要包括:串联且形成封闭回路的水泵、水冷板和换热器,其中,通过水泵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流动,通过水冷板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通过换热器对冷却液进行降温。
上述液冷散热系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气泡,而气泡较易损坏系统元件,特别是水泵,气泡会对水泵造成气蚀、空转,导致水泵的噪音、振动加大,水泵的性能下降直至损坏。因此,如何让气泡不在水泵内集聚是液冷散热系统的一个重大难题。
目前,采用增设水箱13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地,如图1所示,水泵11、水冷板12、水箱13与换热器14依次串接。安装后,沿重力方向水箱13位于液冷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水泵11位于液冷散热系统的最低位置,水泵11被冷却液充满,气泡在重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并最终汇集在水箱13的顶部,使得气泡不会聚集在水泵11中。
但是,当上述液冷散热系统反向安装时,水泵11位于最高点,水箱13位于最低点,气泡会聚集在水泵11内。很显然,上述液冷散热系统的安装方向唯一,导致其仅适用于安装方向唯一的投影设备,而对于需要360°自由安装的投影设备,例如工程投影设备,无法适用。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液冷散热系统,以在360°自由安装的投影设备中避免气泡在水泵内聚集,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以在360°自由安装的投影设备中避免气泡在水泵内聚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管道、水泵、冷却板和换热器,所述水泵、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管道连接,所述管道、所述水泵、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换热器的介质容腔连通而形成供冷却液流通的闭合回路;
沿任一方向,至少有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一侧,且至少有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优选地,沿Y向,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冷却板分别位于所述水泵的两侧;
沿Z向,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冷却板中,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一侧,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沿X向,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冷却板中,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一侧,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其中,所述Y向、所述X向和所述Z向两两垂直。
优选地,所述冷却板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冷却分板。
优选地,所述冷却板包括三个串联的冷却分板,分别为第一冷却分板、第二冷却分板和第三冷却分板;
沿Z向,所述换热器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所述第三冷却分板的介质容腔均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一侧,所述第二冷却分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沿X向,所述换热器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一侧,所述第一冷却分板的介质容腔位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优选地,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介质容腔与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
其中,沿一方向,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突出于所述管道、所述水泵、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换热器的介质容腔,且所述延伸部的介质容腔突出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介质容腔仅具有延伸进口,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任意一个介质容腔通过所述延伸进口与所述延伸部的介质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介质容腔具有延伸进口和延伸出口,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任意两个介质容腔分别通过所述延伸进口和所述延伸出口与所述延伸部的介质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延伸进口与所述换热器的介质容腔连通,所述延伸出口通过所述管道的介质容腔与所述水泵的介质容腔连通。
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管道包括:金属管段和两个接头管段,其中,两个所述接头管段分别与所述金属管段的两端连通,所述接头管段为橡胶管或者塑料管。
优选地,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向所述换热器吹风的风扇。
优选地,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自动补液器,所述自动补液器包括: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部,与所述储液部相连的压力维持部;其中,所述储液部与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所述压力维持部用于维持所述储液部内的压力和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内的压力相同。
优选地,所述储液部与所述换热器连通。
优选地,所述储液部包括:储液壳体,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储液壳体内部的滑板;其中,所述滑板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且形成用于存储介质的储液腔;
所述压力维持部包括:与所述储液壳体相连的维持部壳体,设于所述维持部壳体的压力维持弹簧;其中,所述压力维持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维持部壳体,所述压力维持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板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投影设备,该投影设备包括液冷散热系统,所述液冷散热系统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由于沿任一方向,换热组件有部分介质容腔位于水泵腔体的一侧,且换热组件有部分介质容腔位于水 泵腔体的另一侧,则在任一方向上水泵腔体都不会在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顶端,从而避免了气泡在水泵内聚集,进而在360°自由安装的投影设备中避免了气泡在水泵内聚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辅助器与换热器的内部连通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上图1-图8中:
11为水泵、12为冷却板、13为水箱、14为换热器、21为水泵、22为第三冷却分板、23为第二冷却分板、24为第一冷却分板、25为风扇、26为换热器、261为换热器进口、262为换热管、27为管道、271为金属管段、272为接头管段、28为自动补液器、29为延伸部、291为延伸出口、210为光源模组、211为色轮模组、212为光机模组、213为镜头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管道27、水泵21、冷却板和换热器26,水泵21、冷却板和换热器26通过管道27连接,管道27、水泵21、冷却板和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而形成供冷却液流通的闭合回路。
其中,沿任一方向,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且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沿任一方向,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和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是水泵21的介质容腔在该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中,沿任一方向,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存在多种情况,例如,闭合回路中一个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闭合回路中一个介质容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闭合回路中至少两个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闭合回路中至少两个介质容腔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或者闭合回路中至少一个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且闭合回路中至少一个介质容腔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
相应地,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亦存在上述多种情况。具体地,闭合回路中一个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闭合回路中一个介质容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闭合回路中至少两个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闭合回路中至少两个介质容腔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或者闭合回路中至少一个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且闭合回路中至少一个介质容腔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由于沿任一方向,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且至少有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则在任一 方向上,水泵21的介质容腔都不会在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顶端,从而避免了气泡在水泵21内聚集,进而在360°自由安装的投影设备中避免了气泡在水泵21内聚集。
由于水泵21为立体部件,处于三维空间中,为了便于达到上述目的,优先选择沿Y向,换热器26和冷却板分别位于水泵21的两侧;沿Z向,换热器26和冷板中,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沿X向,换热器26和冷却板中,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如图2和图4所示。
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Y向、X向和Z向两两垂直,即Y向垂直于X向、Y向垂直于Z向、X向垂直于Z向。以图3为例,以风扇25的轴向为Y向,以第三冷却分板22的长度方向为X向,即为图3中的水平方向,以第三冷却分板22的厚度方向为Z向,即为图3中的竖直方向。
具体地,当投影设备沿Y向安装时,水泵21位于换热器26和冷却板之间,如图2和图4所示,即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之间,则该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不会位于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使得气泡不会再水泵21中聚集。
当投影设备沿Z向安装时,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之间、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之间、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中部、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冷却板的介质容腔中部、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中部且位于冷却板的介质容腔中部,即该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不会位于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使得气泡不会再水泵21中聚集。
当投影设备沿X向安装时,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之间、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之间、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中部、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冷却板的介质容腔中部、或者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位于换热器26的 介质容腔中部且位于冷却板的介质容腔中部,即该水泵腔体不会位于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使得气泡不会再水泵21中聚集。
通过上述设置,即使投影设备沿与Y向(X向或者Z向)的夹角为锐角的其他方向安装,也保证了该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不会位于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从而避免了气泡在水泵21中聚集。
当然,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装置,也可选择沿Y向时,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分别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的两侧,或者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和冷却板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分别位于水泵腔体的两侧,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为了适用于多个发热组件29的散热,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中,冷却板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冷却分板。具体地,冷却分板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散热的发热组件29的数目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4所示,上述冷却板包括三个串联的冷却分板,分别为第一冷却分板24、第二冷却分板23和第三冷却分板22。为了方便布局,如图3所示,沿Z向,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第三冷却分板22的介质容腔均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第二冷却分板23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沿X向,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第一冷却分板24的介质容腔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上述投影设备的散热系统中,沿X向时,还可选择第一冷却分板24、第二冷却分板23和第三冷却分板22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均位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腔体的顶面,如图3所示。
优选地,上述投影设备的散热系统还包括延伸部29,该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与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其中,沿一方向,水泵21的介质容腔突出于管道27、水泵21、冷却板和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且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突出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
这样,在现有散热系统中,某一方向上水泵21的介质容腔在整个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即可将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增加在该方向上,以在该方向上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突出于水泵21的介质容腔,使得水泵21的介质容腔在该方向上不在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最高位置,便于达到目的,方便了生产和制造。
实际应用过程中,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可与闭合回路中的一个介质容腔连通,还可与闭合回路中的两个介质容腔连通。为了便于设置,优先选择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仅具有延伸进口,闭合回路中的任意一个介质容腔通过延伸进口与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
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可选择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通过延伸进口与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可选择冷却板的介质容腔通过延伸进口与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可选择管道27的介质容腔通过延伸进口与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还可选择水泵21的介质容腔通过延伸进口与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
为了便于冷却液流动,优先选择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具有延伸进口和延伸出口291,闭合回路中的任意两个介质容腔分别通过延伸进口和延伸出口291与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
此时,延伸部29可与闭合回路中的一个部件并连,也可串接于闭合回路中。进一步地,优先选择延伸部29串接于闭合回路中。延伸部29可串接在换热器26和管道27之间、两个管道27之间、水泵21和管道27之间、水冷板和管道之间等。
为了方便安装,优先选择延伸进口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延伸出口291通过管道27的介质容腔与水泵21的介质容腔连通,如图6所示。
换热器26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常用部件,该换热器26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为了简化结构,如图6所示,上述换热器26包括:换热壳体,位于换热壳体内的换热管262。其中,冷却液流经换热管262。对于换热管262的数目和分布,可根据换热需求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可为壳体腔体,也可为管体腔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了简化结构,上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为壳体腔体,如图6所示。
通常为了方便连接,选择管道27为塑料管或者橡胶管,但是塑料管和橡胶管的水蒸气渗透系数和透气性均较低,导致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蒸散损失较大。为了便于安装,同时减小蒸散损失,优先选择至少一个管道27包括: 金属管段271和两个接头管段272,其中,两个接头管段272分别与金属管段271的两端连通,接头管段272为橡胶管或者塑料管,如图2和图4所示。
由于金属管与塑料管和橡胶管相比,水蒸气的渗透系数和透气性均较低,从而有效减小了蒸散损失。
为了提高换热器26的换热效率,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包括:向换热器26吹风的风扇25,如图2-4和图5所示。对于风扇25的类型和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自动补液器28,如图4和图5所示,该自动补液器28包括: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部,与储液部相连的压力维持部;其中,储液部与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压力维持部用于维持储液部内的压力和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内的压力相同。
当上述液冷散热系统内的液体因蒸散作用减少时,自动补液器28在压力维持部的作用下将储液部的液体注入到液冷循环系统;从而保证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及使用寿命;同时,当自动补液器28处于较低位置时,由于压力维持部的存在,也能够实现补液,适用于任一安装方向。
上述储液部与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具体地,储液部通过管道27与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可选择储液部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也可选择与冷却板的介质容腔连通。为了方便安装,优先选择储液部与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
上述自动补液器28的压力维持部,存在多种结构。为了简化结构,优先选择储液部包括:储液壳体,可滑动地设于储液壳体内部的滑板;其中,滑板与壳体密封连接且形成用于存储介质的储液腔;压力维持部包括:与储液壳体相连的维持部壳体,设于维持部壳体的压力维持弹簧;其中,压力维持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维持部壳体,压力维持弹簧的另一端与滑板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压力维持弹簧为压缩弹簧,对于压缩弹簧的压缩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正常情况下,储液部内的压力与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内的压力相同,当闭合回路中介质容腔内的压力较低时,储液部中的压力较高,压力维持弹簧推动隔板移动,储液部内的液体流向换热组件,当压力平衡时,不再补液。
当然,也可选择将压力维持弹簧替换为压力气体,正常情况下,压力气体对隔板的作用力与储液部内的液体对隔板的作用力相同,储液部内的压力与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内的压力相同,当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内的压力较低时,储液部中的压力较高,压力气体推动隔板移动,储液部内的液体流向换热组件,当压力平衡时,不再补液。
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还可选择自动补液器28为其他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投影设备,该投影设备包括液冷散热系统,该液冷散热系统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具有上述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紧凑性,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投影设备中第三冷却分板22和第二冷却分板22分别位于光源模组210的两侧且与光源模组210贴合,水泵21位于光源模组210远离镜头模组213的一侧,第一冷却分板24位于光机模组212和色轮模组211之间,风扇25和换热器26均位于色轮模组211远离第一冷却分板24的一侧。
上述布置方式,提高了整个投影设备的紧凑性;同时第一冷却分板24同时冷却光机模组212和色轮模组211,减少了冷却部件,简化了结构,便于减小整个投影设备的体积。
上述投影设备中,为了提高换热器26的换热效率,风扇25位于换热器26的两侧,加强对换热器26的换热。具体地,换热器26靠近水泵21的一侧和远离水泵21的一侧均设有风扇25。当然,也可仅在换热器26的一侧设置风扇25,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管道(27)、水泵(21)、冷却板和换热器(26),所述水泵(21)、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换热器(26)通过所述管道(27)连接,所述管道(27)、所述水泵(21)、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而形成供冷却液流通的闭合回路;其特征在于,
沿任一方向,至少有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且至少有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一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Y向,所述换热器(26)和所述冷却板分别位于所述水泵(21)的两侧;
沿Z向,所述换热器(26)和所述冷却板中,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沿X向,所述换热器(26)和所述冷却板中,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至少一者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其中,所述Y向、所述X向和所述Z向两两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冷却分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包括三个串联的冷却分板,分别为第一冷却分板(24)、第二冷却分板(23)和第三冷却分板(22);
沿Z向,所述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部位和所述第三冷却分板(22)的介质容腔均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所述第二冷却分板(23)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沿X向,所述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的部分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一侧,所述第一冷却分板(24)的介质容腔位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延伸部(29),所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与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
其中,沿一方向,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突出于所述管道(27)、所述水泵(21)、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且所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突出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仅具有延伸进口,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任意一个介质容腔通过所述延伸进口与所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具有延伸进口和延伸出口(291),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任意两个介质容腔分别通过所述延伸进口和所述延伸出口(291)与所述延伸部(29)的介质容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进口与所述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所述延伸出口(291)通过所述管道(27)的介质容腔与所述水泵(21)的介质容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管道(27)包括:金属管段(271)和两个接头管段(272),其中,两个所述接头管段(272)分别与所述金属管段(271)的两端连通,所述接头管段(272)为橡胶管或者塑料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所述换热器(26)吹风的风扇(25)。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补液器(28),所述自动补液器(28)包括: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部,与所述储液部相连的压力维持部;其中,所述储液部与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连通,所述压力维持部用于维持所述储液部内的压力和所述闭合回路中的介质容腔内的压力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与所述换热器(26)的介质容腔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包括:储液壳体,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储液壳体内部的滑板;其中,所述滑板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且形成用于存储介质的储液腔;
所述压力维持部包括:与所述储液壳体相连的维持部壳体,设于所述维持部壳体的压力维持弹簧;其中,所述压力维持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维持部壳体,所述压力维持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板固定连接。
14.一种投影设备,包括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系统为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
CN201620249599.7U 2016-03-29 2016-03-29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Active CN205726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9599.7U CN205726818U (zh) 2016-03-29 2016-03-29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PCT/CN2017/074958 WO2017166967A1 (zh) 2016-03-29 2017-02-27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9599.7U CN205726818U (zh) 2016-03-29 2016-03-29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6818U true CN205726818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12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49599.7U Active CN205726818U (zh) 2016-03-29 2016-03-29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6818U (zh)
WO (1) WO201716696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6967A1 (zh) * 2016-03-29 2017-10-05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N114838542A (zh) * 2022-05-07 2022-08-02 深圳市华盛源机电有限公司 液冷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519577A2 (pt) * 2005-01-03 2009-02-17 Noise Limit Aps sistema de resfriamento fechado, dispositivo eletrânico, e, uso de um sistema de resfriamento
CN101056522B (zh) * 2006-04-14 2010-08-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冷散热器及应用该液冷散热器的液冷散热装置
JP4826647B2 (ja) * 2009-03-25 2011-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4602487B (zh) * 2014-12-24 2018-06-05 杭州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换热系统
CN205726818U (zh) * 2016-03-29 2016-11-23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6967A1 (zh) * 2016-03-29 2017-10-05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N114838542A (zh) * 2022-05-07 2022-08-02 深圳市华盛源机电有限公司 液冷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6967A1 (zh)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7784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cabinet
CN107290915B (zh) 投影设备
CN107910977B (zh) 一种带隔离冷却结构的直线电机初级部件
CN205281101U (zh) 一种集成型液冷系统及投影设备
CN205726818U (zh) 投影设备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N103776163B (zh) 热泵热水器
MX2018010841A (es) Sistema de enfriamiento de vehículo motorizado y soporte para un módulo de extremo frontal de dicho vehículo diseñado para dicho sistema de enfriamiento.
US9448001B2 (en) Indirect cooling unit
CN107479307B (zh) 投影设备
CN205048793U (zh)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和空调机组
CN205305322U (zh) 充电桩液冷电子散热器及充电桩
CN106767086B (zh) 一种换热器结构
CN107223009B (zh) 一种电源模块及其散热系统
CN204154147U (zh) 一种低风阻散热器
CN104823279A (zh) 功率晶闸管单元冷却系统
CN207115281U (zh) 一种可静音散热的机箱结构
CN205808194U (zh) 换热器模组
CN205825755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02117889U (zh) 一种空气冷却器
CN202110755U (zh) 高效散热的led显示屏箱体
CN205878398U (zh) 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
CN109195428A (zh) 一种井下电气高效集中散热器
CN207573814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10490214U (zh) 一种自动补偿动力配电柜
CN209586501U (zh) 一种高低温一体式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0-22, 20-22 headquarters building, 63 high tech Zone, Xuefu Road,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Shenzhen, Shenzhen, Guangdong 1089 Nanshan District road 1089, Shenzhe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pplication Industrial Park, 4 floor.

Patentee before: APPOTRONICS Corp.,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