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4925A -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 Google Patents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64925A
CN104564925A CN201410532658.7A CN201410532658A CN104564925A CN 104564925 A CN104564925 A CN 104564925A CN 201410532658 A CN201410532658 A CN 201410532658A CN 104564925 A CN104564925 A CN 104564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ing
brake
braked
force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326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64925B (zh
Inventor
青柳达三
秋山洋人
落合彻
小林美佐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42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37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4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37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823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783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64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4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64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4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3/00Brak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rakes combining more than one of the types of groups F16D49/00 - F16D61/00
    • F16D63/008Brakes acting on a linearly moving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43Allowing translations
    • F16M11/046Allowing translations adapted to upward-downward translation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2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with approximately constant height, e.g. with constant length of column or of le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42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with arrangement for propelling the support stands on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F16M2200/02Locking means
    • F16M2200/025Locking means for translational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F16M2200/04Balancing means
    • F16M2200/047Balancing means for balancing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the h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机构,使制动部和被制动部从制动状态能够相对位移时,与要位移的方向对应地控制制动力的解除。制动装置(122)是在夹着第一制动导轨(31)地能够自由转动地设置的上下各1对制动臂(141a、141b、142a、142b)的前端,具有与第一制动导轨侧面卡合或解除卡合的制动摩擦片(145a、145b、146a、146b)。操作手柄杆(67),使传递杆(123a、123b)向要使支承框架部(23)移动的方向移动时,连结板(132a、132b)旋转,使该移动方向侧的制动臂旋转,使制动摩擦片从第一制动导轨侧面分离并解除制动。

Description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对象物的移动的制动机构。尤其是,本发明是关于能够使对象的物品位移到所期望的位置地进行支承的负载支承机构所使用的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能够将计算机或电视的监视装置、OA机或作业平台的顶板、重量物等各种物品升降到所期望的高度位置地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为了确保使用时的安全,优选具有对物品的移动进行制动及解除制动的制动机构。例如,在通过提升滑轮来提升绳索而使轿厢升降的电梯中,具有制动装置,其通过制动弹簧将制动滑履压抵在提升滑轮的制动面而使轿厢停止,通过电磁线圈使制动滑履从制动面分离而开始轿厢的升降(例如,被日本特开2010-105795号公报公开)。
日本特开2010-105795号公报记载的制动装置通过控制提供给提升滑轮的制动转矩,来缓和非常制动时或急停时的轿厢的停止冲击。另外,在轿厢的升降开始时,对电磁线圈通电使制动装置解除制动,与其相应地使提升滑轮工作并运转。
另一方面,公知各种锁定机构,将对象物保持在规定的位置地卡止,解除该卡止状态而能够移动(例如,被日本特公平8-15506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624208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981950号公报公开)。日本特公平8-15506号公报记载的自动锁定机构是在步进滑动式切割刀中,使滑动体的被弹簧施力的卡合部嵌入切割机主体的卡止凹部来锁定滑动体,以一定以上的力向移动方向推压该滑动体时,卡合部从所述卡止凹部脱离,嵌入下一卡止凹部,再被锁定。
日本专利第4624208号公报记载的滑动导向部装置用于例如椅子的扶手的高度调节装置,能够往复移动的滑动体的卡止凸部被施力部件施力并嵌入导向部件的卡止凹部,由此,滑动体在卡止位置被固定在导向部件。将操作部向要使滑动体移动的方向操作时,凸轮体位移而使滑动体的卡止凸部从卡止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滑动体从卡止状态解除而移动。停止操作操作部时,卡止凸部通过施力部件嵌入其他的卡止凹部,滑动体再次被固定在导向部件。
日本专利第3981950号公报记载的落锁具有沿基座移动的落杆和锁定装置,在其移动方向上使锁定装置的操作捏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对落杆进行锁定或锁定解除。在第一位置,设置在锁定装置的锁定部件上的齿条齿始终被保持在通过弹性部件与设置在基座的主体上的齿部啮合的锁定位置,落杆不能移动。在第二位置,锁定部件的齿条齿抵抗弹性部件从基座的主体的齿部放开而成为非锁定位置,能够使落杆移动。
在上述特开2010-105795号公报记载的以往的制动装置中,从制动状态能够移动地对被制动体解除制动时,在其移动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制动力一下子被放开,从而被制动体在要移动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也能够移动。尤其是,在使重量物升降的装置中,解除制动后,会引起所抬起的物品急速下降的情况。
然而,使对象的物体从卡止状态解除而能够移动的以往的构造都如日本特开2010-10579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624208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981950号公报记载的那样,无论操作部的操作方向为何方向,卡止状态在移动方向的两个方向同时被解除。因此,在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大的力时,物体的移动操作成为大和/或急剧的负荷,会妨碍其顺畅、可靠且安全的移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机构,从制动状态解除能够向规定方向相对位移的制动部和被制动部时,能够与要使它们相对位移的方向对应地控制制动力的解除。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在静止的状态下且能够位移地支承物品等负载,在具有固定支承部和关于该固定支承部能够移动的可动支承部的负载支承机构中,通过制动机构对可动支承部的移动进行制动及解除制动,能够始终保持可靠且安全。
本发明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第一方向及与其相反的第二方向上能够相对位移的制动部和被制动部,
制动部和/或被制动部以对制动部和被制动部的相对位移进行制动或制动解除的方式工作,
制动部具有制动器,在其与被制动部之间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中的一方发挥比另一方大的制动力,
具有制动解除部件,制动器使制动部和被制动部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位移时,对于在该相对位移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制动器解除制动。
像这样,使制动部和被制动部相对位移时,对该位移的方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一侧的制动器解除制动,对与其相反的方向的位移保留制动力,由此使制动作用具有方向性。由此,向制动力更大地作用的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对制动器解除制动并使自由状态下的位移变得可靠,并且在相反方向上,能够可靠地防止制动部或被制动部的不经意的位移,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及确保。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上下方向,由于物品等负载始终向下作用,所以尤其是在抵抗所述负载使物品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物品的不经意的急速下降。
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制动器由与第二方向相比在第一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一制动器和与第一方向相比在第二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二制动器构成,使制动部和被制动部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相对位移时,在该相对位移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一制动器或第二制动器被解除制动。由此,在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中的任意一方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对于该位移的方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一侧的制动器解除制动,对于与其相反的方向的位移保留制动力,由此能够使制动作用具有方向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制动部和被制动部的相对位移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一制动器或第二制动器中的一方先被解除制动,第一制动器或第二制动器中的另一方延迟地被解除制动。像这样通过使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的制动解除以两个阶段具有时间差,初期能够确保制动部和被制动部不向相反方向相对位移这样的安全性的同时,最终完全解除制动状态,能够实现它们的顺畅的相对位移。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制动器具有:能够在推压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推压位置是推压所述被制动部以便发挥制动力的位置,所述放开位置是放开向被制动部的推压的位置,所述可动部件向制动器对被制动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地设置。像这样使用相对于被制动部倾斜地配置的可动部件发挥制动力,如下所述地能够使制动部的制动作用容易地具有方向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制动器及第二制动器具有能够在推压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推压位置是推压被制动部以便发挥制动力的位置,所述放开位置是放开向被制动部的推压的位置,各个可动部件分别相对于所述被制动部向所述第一制动器或第二制动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地设置。像这样使用分别相对于被制动部倾斜地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制动器上的可动部件发挥制动力,同样地,关于制动部的各制动器,能够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具有制动作用的方向性。
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制动器具有在制动部为发挥制动力而推压被制动部的推压位置和放开向被制动部的推压的放开位置之间可动的可动部件,可动部件在与制动部和被制动部的接点相比偏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侧、且从被制动部分离的位置具有支点。像这样设置可动部件发挥制动力,也同样地,使制动部的制动作用容易地具有方向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制动器及第二制动器具有在为发挥制动力而推压被制动部的推压位置和放开向被制动部的推压的放开位置之间可动的可动部件,各可动部件分别相对于被制动部向第一或第二制动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地设置。由此,同样地,第一及第二制动器分别使用可动部件发挥制动力的情况下,关于制动部的各制动器,向相互不同的方向能够具有制动作用的方向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负载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支承部;可动支承部,关于固定支承部沿规定的方向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够移动,并承受负载;上述本发明的制动机构,将可动支承部相对于固定支承部保持在沿规定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
制动机构的制动部被设置在可动支承部或固定支承部中的一方,制动机构的被制动部被设置在可动支承部或固定支承部中的另一方。
像这样,在使承受负载的可动支承部相对于固定支承部能够移动的负载支承机构中,采用上述本发明的制动机构,由此,能够始终更可靠且安全地进行可动支承部相对于固定支承部的移动。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制动机构的被制动部沿上述规定方向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被设置在固定支承部,制动机构的第一制动器及第二制动器沿上述规定方向按顺序被配置在可动支承部。由此,通过在引导可动支承部的移动的固定支承部的构成要素上设置制动机构的被制动部,设定可动支承部相对于固定支承部的静止位置变得容易,能够正确地静止在所期望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负荷支承机构的基本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方向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二凸轮从动件处于固定凸轮面的第一区域S1的状态下的关键部位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第二凸轮从动件处于固定凸轮面的第二区域S2的与图3同样的说明图。
图5是第二凸轮从动件处于固定凸轮面的第三区域S3的与图3同样的说明图。
图6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物品支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支承框架部处于最上位置的物品支承装置的主视图。
图9A是从上方观察一个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图8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9B是省略了固定凸轮部件地进行表示的沿图9A的IX-IX线的方向视图。
图10是表示支承框架部的下侧的下部框架及第二弹簧的放大图。
图11是从上方俯视观察支承框架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图8的固定凸轮面及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支承框架部处于中间位置的与图8同样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固定凸轮面及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支承框架部处于最下位置的与图8同样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固定凸轮面及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固定凸轮面的上端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表示固定凸轮面的下端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制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9的制动机构的上升时解除动作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图19的制动机构的下降时解除动作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图19的制动机构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制动机构的上升时解除动作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3的制动机构的下降时解除动作的主视图。
图26A及图26B是用于概念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的制动作用的示意图。
图27是从物品支承装置的背面侧观察限速机构的局部剖切放大图。
图28A及图28B分别是离心制动机构的非动作时及动作时的局部剖切放大主视图。
图29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物品支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半部分的立体图。
图30是从正面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1是从背面侧表示图30的制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图30的制动机构的制动状态的主视图。
图33是表示图30的制动机构的仅上侧解除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4是表示图30的制动机构的全解除状态的主视图。
图35A及图35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中的操作手柄部的动作的图。
图36A及图36B是与图35对比地说明以往构造的操作手柄部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中,纵观本说明书整体,对于类似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及图2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负荷支承机构的基本结构。如该图所示,负荷支承机构1具有:固定支承部2,被设置在例如地板或台座上;可动支承部3,承受物品的负荷;第一弹簧4,例如由拉伸盘簧构成。例如电视的监视器装置即物品A通过设置在可动支承部3上的安装支柱5,能够被安装并支承在负荷支承机构1的前面侧。
固定支承部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由垂直的左右的纵框部件6a、6b和水平地架设在所述两纵框部件的上端间的横框部件7构成的外框构造。在一个纵框部件6a上,一体地设置有从其上下方向中央附近延长到下端附近的固定凸轮8。
固定凸轮8具有朝向另一个纵框部件6b侧即在图1中朝向右侧以凸状、且以其切线方向的斜率从上端到下端在全长范围内变化或部分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固定凸轮面9。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在纵框部件6a的前后侧部,各一个地前后对称地设置1对固定凸轮8、8及固定凸轮面9、9。
可动支承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由在固定支承部2的纵框部件6a、6b间水平地延长的上侧及下侧的横框部件10a、10b和垂直的左右的纵框部件11a、11b构成的矩形框构造。纵框部件11a、11b能够沿着固定支承部2的各纵框部件6a、6b内侧的导向件12a、12b上下移动地设置。由此,可动支承部3在安装有物品A的状态下被所述导向件引导,相对于固定支承部2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弹簧4的上端4a被固定在固定支承部2的横框部件7上,并且下端4b被固定在可动支承部3的上侧的横框部件10a上,沿垂直方向伸缩并产生垂直方向朝上的施力FA。根据该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可动支承部3及物品A被支承为能够沿垂直方向位移。
而且,在可动支承部3上,作为与该可动支承部一起移动的可动凸轮,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下侧的横框部件10b且沿与所述可动支承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延长的凸轮槽13。凸轮槽13具有相互相对的平行的位于上侧的朝下的第一可动凸轮面14a和位于下侧的朝上的第二可动凸轮面14b。
在凸轮槽13中设置有凸轮从动件部件15。凸轮从动件部件15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凸轮槽13的截面圆形的笔直的棒形状或圆管形状的第一凸轮从动件16;分别设置在从所述凸轮槽前后突出的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前后两端上的辊状的第二凸轮从动件17、17。
第一凸轮从动件16在通过其外周面与第一和/或第二可动凸轮面14a、14b接触的同时,能够在凸轮槽13内沿该凸轮槽左右移动。第二凸轮从动件17优选相对于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所述两端能够自由转动,并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凸轮8的固定凸轮面9抵接地配置。
在可动支承部3的下侧的横框部件10b上,外装有由压缩盘簧构成的第二弹簧18。第二弹簧18的固定凸轮8侧的端部18a被固定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上,并且相反侧的端部18b被固定在横框部件10b的与固定凸轮8相反的一侧的适当位置上。第二弹簧18以使第二凸轮从动件17始终被推压于固定凸轮面9的状态对凸轮从动件部件15施力的方式设置。
此时,第二弹簧18的施力FB如下所述地根据固定凸轮面9的斜率产生相对于第二凸轮从动件17的垂直方向上的朝上或朝下的力。另外,根据横框部件10b的存在,第二弹簧18以被压缩但始终不压弯的状态被笔直地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槽13从横框部件10b的固定凸轮8侧的端部附近向相反侧延长。由此,凸轮从动件部件15能够尽可能大地设定使第二凸轮从动件17与固定凸轮面9抵接的同时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范围即水平行程。因此,可以较大地取得能够将第二弹簧18的施力FB用于第二凸轮从动件17推压固定凸轮面9的范围。
将物品A支承在负荷支承机构1上时,物品A的负荷W使第一弹簧4向下伸长,该力经由可动支承部3被传递,通过凸轮槽13的向下的第一可动凸轮面14a下压凸轮从动件部件15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同样地经由可动支承部3被传递,通过凸轮槽13的向上的第二可动凸轮面14b推起凸轮从动件部件15地发挥作用。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从图2可知,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18能够在与可动支承部3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水平面上上下至少部分重合地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将负荷支承机构1作为实际的装置使用时,能够将其进深尺寸设计得更小即更薄型。这对于所支承的负荷变大,要求第一弹簧4和/或第二弹簧18产生大的施力,而使这些弹簧大型化的情况也是有利的。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弹簧4,能够代替拉伸盘簧而使用压缩盘簧,为推起可动支承部3,而配置在其下侧。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除了图1的第一弹簧以外,为在可动支承部3的下侧将其推起,可以追加压缩盘簧。在哪种情况下,当实际设计组装装置时,都能够更小地设计其进深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固定凸轮8和第二凸轮从动件17分别沿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轴向各两个地夹着下侧的横框部件10b地构成前后对称的对。根据这样的配置,从固定凸轮8作用于凸轮从动件部件15的力沿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轴向平衡良好地前后对称地分散,从而所述第一凸轮从动件难以发生挠曲或变形。通过这样的力的分散,各个固定凸轮8的负担变小,从而能够更薄板化。由此,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薄型化、轻量化。
而且,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上,来自各固定凸轮8的推压力分别集中于抵接位置且作用于相同方向,从而其轴向长度过长时,有可能发生过度的挠曲或变形,或者损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凸轮槽13的横框部件10b和固定凸轮8之间不存在其他的构成要素,从而能够缩短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轴向长度,是有利的。
另外,固定凸轮面9与第二凸轮从动件17抵接的范围根据其位置被分成以下的3个区域。第一区域S1是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法线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上的区域。第二区域S2是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法线方向为实质上水平方向的区域。换言之,在第二区域S2中,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切线方向实质上是垂直的。这里,“实质上”是包括比完全的水平方向稍向上或向下,但其程度从本发明的作用效果上、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或功能上来看是小到能够忽略的程度,而能够视为水平方向的情况。另外,第三区域S3是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法线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区域。
在图1、图2中,载置有物品A的可动支承部3静止在第二凸轮从动件17处于固定凸轮面9的第一区域S1内的上方位置。在该位置,第一弹簧4的位移量小,其弹力FA的大小比负荷W小。图3示意地表示在该静止位置作用于由凸轮从动件部件15、可动支承部3及固定凸轮8构成的系统的力的平衡状态。
这里,“平衡”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是指几个外力作用于某物体或部件(例如,第二凸轮从动件17)时,它们的合力为0,其结果,该物体或部件处于静止的状态。另外,作用于该某物体或部件的外力,除了所述某物体或部件自身的负荷即自重以外,还包括在该某物体或部件和其他物体或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在使所述外力作用于该某物体或部件的其他物体或部件中产生的摩擦力或阻力等。实际使用时,在将所述某物体或部件及其他物体或部件的重量与围绕凸轮从动件作用的所述力相加时,这些摩擦力等在与它们的合力相等或更大的情况下,能够作为将所述某物体或部件保持在静止位置的力发挥作用。
另外,为简化说明,省略了可动支承部3、第二弹簧18及凸轮从动件部件15的负荷、以及固定支承部2的导向件12a、12b和可动支承部3的纵框部件11a、11b之间、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凸轮槽13之间及第二凸轮从动件17和固定凸轮8之间的摩擦力。在实际的设计中,当然必须考虑这些要素。
此时,将所述可动支承部、第二弹簧及凸轮从动件部件的负荷即重量与作用于由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可动支承部、固定凸轮构成的系统的力相加时,若它们的合力与所述导向件和纵框部件之间、第一凸轮从动件和凸轮槽之间及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和固定凸轮弹簧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相等或比其小,则所述平衡状态被保持。由于这些摩擦力,可动支承部3以所述平衡状态静止于某位置时,能够保持在该静止位置。
作为像这样将所述可动支承部保持在静止位置的力,例如,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第二凸轮从动件17之间设置有力矩限制器的情况下,考虑了通过该力矩限制器作用于所述两凸轮从动件间的力。另外,该静止位置保持力是在由橡胶等的摩擦系数大的材料构成第二凸轮从动件17与固定凸轮面9之间的接触面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在该橡胶面和所述固定凸轮面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获得。
一般来说,弹簧系数k的盘簧的弹力F关于所述盘簧的轴方向的位移x(弹簧的自由长度即从无负荷状态的长度开始的位移;这里,以压缩方向为正)用F=k·x表示。在可动支承部3的上限位置,为能够以静止状态支承物品A,第一弹簧4是在从自由长度仅预先伸展规定的初期位移量:xAO的状态下,已经向垂直方向朝上发挥初期弹力(FAO=kA·xAO),同时,第二弹簧18同样地在从自由长度预先仅压缩规定的初期位移量xBO的状态下,已经向垂直方向朝上发挥初期弹力(FBO=kB·xBO)。
在图3中,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凸轮槽13之间,在与第一可动凸轮面14a之间的接点Pa,物品A的负荷W经由可动支承部3从所述第一可动凸轮面垂直向下地作用于所述第一凸轮从动件。在该状态下,理想的是,能够假设第一凸轮从动件16不仅在与所述第一可动凸轮面之间,还在与第二可动凸轮面14b之间也能够进行力传递地抵接。该情况下,认为在它们的接点Pb,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垂直向上地作用于所述第一凸轮从动件。
实际上,在这样的理想的状态下,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第二可动凸轮面14b能够进行力传递地抵接是困难的,该情况下,在它们的接点Pb不存在相互作用的力。此时,在接点Pa,与如下情况等价,即,如同有从物品A的负荷W减去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得到的大小的力Fv从第一可动凸轮面14a垂直向下地作用于第一凸轮从动件16。在哪种情况下,实质上都是有从物品A的负荷W减去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得到的大小的力Fv,从凸轮槽13垂直向下地作用于第一凸轮从动件16。
在第二凸轮从动件17和固定凸轮面9的接点Pc,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向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推压力和从所述固定凸轮面沿其法线方向作用的反力Rc是平衡的。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向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推压力是第二弹簧18的施力FB和如上所述地作用于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垂直向下的力Fv的合力。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c具有向上的垂直方向分量Rc1和水平方向分量Rc2。
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静止在所述固定凸轮面上的某位置时,在负荷W、第一弹簧4的弹力FA和反力Rc的垂直方向分量Rc1之间,以下的关系在理论上始终成立,其中,以力的作用方向在垂直方向上朝上为正。
W+FA+Rc1=0
此外,在实际的设计中,如上所述地在各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力,即使用该关系式表示的合力不为0,具有稍小的值,但如果该合力比所述各部件间的摩擦力小,就能保持平衡状态。
在第二弹簧18的施力FB和反力Rc的水平方向分量Rc2之间,以下的关系在理论上始终成立,其中以力的作用方向沿水平方向朝向图中右方为正。
FB+Rc2=0
因此,反力Rc的水平方向分量Rc2的大小与第二弹簧18的施力FB相等。根据该施力FB的大小,决定反力Rc的大小,由此决定垂直方向分量Rc1的大小。
在图3的情况下,第一弹簧4的弹力FA的大小比负荷W小,从而从所述固定凸轮面向上作用的反力Rc的垂直方向分量Rc1作为辅助力而施加,由此,在垂直方向上实现与负荷W的平衡。在该状态下,压下或推起可动支承部3时,该力被附加于负荷W或弹力FA,所述平衡被打破,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力简单地使物品A升降。
使可动支承部3升降时,凸轮从动件部件15的第一凸轮从动件16沿着凸轮槽13且第二凸轮从动件17沿着固定凸轮面9在向左右方向位移的同时向下方或上方移动。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处于所述固定凸轮面的第一区域S1的范围内的期间,反力Rc的向上的垂直方向分量Rcl辅助第一弹簧4的弹力FA以与负荷W平衡。
在第一区域S1的范围内,可动支承部3下降,第一弹簧4的位移变大时,弹力FA与其对应地增大,随之,由反力Rc的垂直方向分量Rc1产生的辅助力也变小即可。因此,固定凸轮面9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的斜率也朝向下方越接近第二区域S2越小。
另一方面,第二弹簧18通过可动支承部3的下降,随着第二凸轮从动件17在固定凸轮面9上向下方移动,压缩位移变大,弹力FB增大。随之,根据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向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推压力,反力Rc增大。固定凸轮面9的斜率除了考虑第一弹簧4的弹力FA的变化以外,还考虑第二弹簧18的弹力FB的变化,优选以由反力Rc的垂直方向分量Rc1产生的辅助力变得最佳的方式决定。
图4示意地表示从图1的上方位置压下载置有物品A的可动支承部3,如图1的假想线所示,第二凸轮从动件17静止在处于固定凸轮面14的第二区域S2内的中间位置时,作用于由凸轮从动件部件15、可动支承部3、固定凸轮8构成的所述系统的力的平衡状态。同样地为了简化,省略说明可动支承部3、第二弹簧18及凸轮从动件部件15的负荷、以及固定支承部2的导向件12a、12b和可动支承部3的纵框部件11a、11b之间、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凸轮槽13之间及第二凸轮从动件17和固定凸轮8之间的摩擦力。
该情况下,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凸轮槽13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第一弹簧4的弹力FA和负荷W实质上是平衡的。因此,弹力FA不需要由来自固定凸轮面9的反力Rc产生的辅助力。
在第二凸轮从动件17和固定凸轮面9之间的接点Pc,来自固定凸轮面14的反力Rc与从第二弹簧18作用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的施力FB平衡,不具有垂直方向分量。在该状态下,压下或推起可动支承部3时,该力被附加于负荷W或弹力FA,所述平衡被打破,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力简单地使物品A升降。
进一步压下载置有物品A的可动支承部3,如图1的假想线所示,使其静止在第二凸轮从动件17处于固定凸轮面9的第三区域S3内的下方位置。此时,第一弹簧4的位移进一步增大,该弹力FA的大小变得比负荷W大。
图5示意地表示在该静止位置,作用于由凸轮从动件部件15、可动支承部3、固定凸轮8构成的所述系统的力的平衡状态。同样地为了简化,省略说明可动支承部3、第二弹簧18及凸轮从动件部件15的负荷、以及固定支承部2的导向件12a、12b和可动支承部3的纵框部件11a、11b之间、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凸轮槽13之间及第二凸轮从动件17和固定凸轮8之间的摩擦力。
在该图中,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凸轮槽13之间,在与第二可动凸轮面14b之间的接点Pb,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向垂直上方作用于所述第一凸轮从动件。在该状态下,理想的是,能够假设第一凸轮从动件16不仅在与所述第二可动凸轮面之间,还在与第一可动凸轮面14a之间也能够进行力传递地抵接。该情况下,在它们的接点Pa,认为物品A的负荷W经由可动支承部3垂直向下地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凸轮面。
实际上,在这样的理想的状态下,第一凸轮从动件16和第一可动凸轮面14a能够进行力传递地抵接是困难的,该情况下,在它们的接点Pa不存在相互作用的力。此时,在接点Pb,如如下情况等价,即,如同有从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减去物品A的负荷W得到的大小的力Fv从第二可动凸轮面14b垂直向上地作用于第一凸轮从动件16。在哪种情况下,实质上都有从第一弹簧4的施力FA减去物品A的负荷W得到的大小的力Fv从凸轮槽13垂直向上地作用在第一凸轮从动件16上。
在第二凸轮从动件17和固定凸轮面9之间的接点Pc,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向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推压力和从所述固定凸轮面沿其法线方向作用的反力Rc是平衡的。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向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推压力是第二弹簧18的施力FB和如上所述地作用于第一凸轮从动件16的垂直向上的力Fv的合力。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c具有向下的垂直方向分量Rcl和水平方向分量Rc2。
在所述下方位置,第一弹簧4的弹力FA的大小比负荷W大,从而从固定凸轮面9向下作用的反力Rc的垂直方向分量Rcl作用于削减由弹力FA产生的向上的施力即推起力的方向,由此在垂直方向上实现与负荷W的平衡。在该状态下,压下或推起可动支承部3时,该力被附加于负荷W或弹力FA,所述平衡被打破,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力简单地使物品A升降。
使可动支承部3升降时,凸轮从动件部件15的第一凸轮从动件16沿凸轮槽13且第二凸轮从动件17沿固定凸轮面9,在向左右方向位移的同时向下方或上方移动。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处于所述固定凸轮面的第三区域S3的范围内的期间,反力Rc的向下的垂直方向分量Rcl削减由第一弹簧4的弹力FA产生的推起力并作用于使与负荷W平衡的方向。
在第三区域S3的范围内,可动支承部3上升而第一弹簧4的位移变小时,弹力FA与其对应地减少,随之,削减由弹力FA产生的推起力的反力Rc的垂直方向分量Rcl也变小即可。因此,固定凸轮面9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的斜率也向上方越接近第二区域S2越小。
另一方面,第二弹簧18通过可动支承部3的上升随着第二凸轮从动件17在固定凸轮面9上向上方移动,压缩位移变大,弹力FB增大。随之,根据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向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推压力,反力Rc增大。固定凸轮面9的斜率除了考虑第一弹簧4的弹力FA的变化,还考虑第二弹簧18的弹力FB的变化,优选以由弹力FA产生的推起力的削减变得最佳的方式决定。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固定凸轮面9的整个区域,作用于由凸轮从动件部件15、可动支承部3及固定凸轮8构成的系统的物品A的负荷W、第一弹簧4的弹力FA、第二弹簧18的弹力FB及来自固定凸轮8的反力在凸轮从动件部件15周围是平衡的。由此,使载置有物品A的可动支承部3在其上下行程的范围内静止在所期望的高度位置并保持该位置,另外,能够以较小的力简单地使其升降。
上述本发明的基本结构能够施加各种变形·变更来实施。例如,横框部件10b可以由管状部件构成,第二弹簧18内置于其中。另外,可动支承部3能够采用上述矩形框以外的各种构造。
而且,能够再追加一组图1的固定凸轮8、凸轮槽13、凸轮从动件部件15及第二弹簧18,并关于固定支承部2及可动支承部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镜面对称地配置。此时,所述第二弹簧优选由1个共用的压缩弹簧构成,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15。像这样左右对称地构成,由此,减少所述固定凸轮负担的负荷,作为整体,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稳定地支承更大的负荷。
具体地适用了这样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物品支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用于支承大画面电视监视器等这样的重量较大的物品B,具有:能够移动地设置在地面等上的基座21;固定在该基座上的固定框架部22;能够升降地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部上的支承框架部23;第一弹簧24;用于升降操作支承框架部23的操作手柄部25。
物品B如下所述地能够拆卸地一体地安装在支承框架部23。固定框架部22由支柱21b将其下部牢固地立设固定在基座21的底座21a上表面。
固定框架部22由大致矩形的框构造构成,具有:水平地延长的上部及下部框架26、27;在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之间垂直地延长的左右侧部框架28、29。而且,在固定框架部22上,在左右侧部框架28、29之间水平地延长的大致中间高度的中间框架30和所述上部框架之间垂直地延长的第一制动导轨31被设置在中央。
图9A表示固定框架部22的一个侧部框架28的截面,但另一个侧部框架29也与侧部框架28完全对称地构成,从而省略图示。如图9A所示,在侧部框架28、29上,分别向所述框构造的内侧开口的截面コ字形的导轨32、33从该侧部框架的大致上端形成到下端。
在固定框架部22的左右侧部框架28、29上,在比中间框架30更靠下侧部分的内侧,固定凸轮部件34、35左右对称地被安装。固定凸轮部件34、35分别具有在侧部框架28、29的前后面相互平行地被固定的2片沿上下方向长的凸轮板。固定凸轮部件34、35分别具有从其上端附近延长到下端附近的固定凸轮面36、37。固定凸轮面36、37在相互相对的方向呈凸状、且以其切线方向的斜率从上端到下端在全长范围内变化或部分地变化的方式弯曲。
支承框架部23由大致矩形的框构造构成,具有:垂直地延长的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在所述两导向件框架间水平地延长的上部框架40及上下稍隔离的2个下部框架41、42。使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分别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固定框架部的对应的左右侧部框架28、29的导轨32、33内,由此支承框架部23能够沿所述导轨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固定框架部22上。
在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上,为降低或消除在导轨32、33内滑动时在与其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以及其他阻力,安装有与所述导轨内表面滑动接触地滚动的多个辊43。由此,支承框架部23不会相对于固定框架部22向左右晃动或位移,能够沿上下方向顺畅地移动。
像这样将支承框架部23以其外框直接支承在固定框架部22的外框上的方式进行安装,由此提高支承框架部23自身及装置整体的构造强度。由此,可以实现能够应对物品B的大重量化的耐高负荷且高强度的构造的物品支承装置20。
在支承框架部23上,为固定物品B,分别设置有在所述导向件框架的紧前侧垂直地延长而成的左右1对安装支柱44。而且,在支承框架部23上,在上部框架40的中央设置有制动装置45。所述制动装置如下所述地通过操作操作手柄部25,能够使后述的制动块和制动导轨卡合或解除卡合。
第一弹簧24具有在支承框架部23的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的紧内侧分别各两条地左右对称且沿左右方向并列地配置的拉伸盘簧46、47。各拉伸盘簧46、47的上端被固定在固定框架部22的上部框架26上并垂直地悬挂,下端被固定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侧的下部框架41上。
如图10所示,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下侧的下部框架42上,左右对称地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该下部框架的2个凸轮槽48、49。关于图中左侧的凸轮槽48,如图9A、图9B所示,各凸轮槽48、49从下部框架42的左右两端附近向相反侧水平地以规定长度延长,并具有相互相对的平行的位于上侧而朝下的第一可动凸轮面50a、51a和位于下侧而朝上的第二可动凸轮面50b、51b。
在下部框架42上外装有由压缩盘簧构成的第二弹簧52。第二弹簧52像这样通过被外装在构成支承框架部23的一部分的笔直的下部框架42上,能够可靠地防止由该压缩产生的弯曲。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呈筒状的下部框架42的内部安装第二弹簧52。
在第二弹簧52的左右两端,经由能够自由滑动地外插在下部框架42上的凸轮从动件支架53、54,分别设置有凸轮从动件部件55、56。关于图中左侧的凸轮从动件部件55,如图9A所示,凸轮从动件部件55、56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凸轮槽48、49的截面圆形的笔直的杆状的第一凸轮从动件57、58。而且,凸轮从动件部件55、56具有分别设置在从所述凸轮槽向前后突出的第一凸轮从动件57、58的前后两端上的辊状的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
第一凸轮从动件57、58在其外周面上与第一可动凸轮面50a、51a及第二可动凸轮面50b、51b接触的同时,能够在凸轮槽48、49内沿该凸轮槽左右移动。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还可以借助例如滚动轴承而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凸轮从动件57、58的所述两端。
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凸轮部件34、35的固定凸轮面36、37抵接地配置。另外,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通过第二弹簧52分别向水平方向外侧被施力,并被对应的固定凸轮部件34、35的固定凸轮面36、37推压。
关于图中左侧的凸轮从动件支架53,如图9B所示,凸轮从动件支架53、54沿着第二弹簧52的轴向而由外侧的第一支架部件61、62和内侧的第二支架部件63、64构成。所述第一支架部件借助例如轴承而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第一凸轮从动件57、58。所述第二支架部件是利用其端面承接第二弹簧52的端部的弹簧座。
第一支架部件61、62和第二支架部件63、64为了构成相互接合并啮合的联轴器,分别具有在周向上以台阶状设置有能够互补地卡合的多个阶梯的对接面。通过使第一支架部件61、62和第二支架部件63、64沿周向相对地旋转,改变它们的对接位置,由此能够改变凸轮从动件支架53、54的轴方向长度。
如图9A所示,固定凸轮部件34的所述各凸轮板分别沿凸轮从动件部件55的轴向各两个地前后对称地配置,从而所述各凸轮板推压凸轮从动件部件55的力沿其轴向分散且分别前后对称地作用。虽然未图示,但关于另一个凸轮从动件部件56,也同样地,固定凸轮部件35的所述各凸轮板产生的推压力沿其轴向分散且分别前后对称地作用。由此,凸轮从动件部件55、56在凸轮槽48、49内稳定地被保持水平。而且,通过这样的力的分散,固定凸轮部件35的各所述各凸轮板的负担变小,从而能够使它们进一步薄板化。由此,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薄型化、轻量化。
另外,固定凸轮部件34、35的所述各凸轮板与设置有凸轮槽48、49的支承框架部23的下部框架42之间不存在其他的构成要素,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减小间隔地配置它们。其结果,凸轮从动件部件55、56能够缩短第一凸轮从动件57、58的轴向长度,能够预先消除它们过长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度的挠曲和变形或损坏的可能。
图11是局部放大地从上方俯视观察支承框架部23的图中左侧部分的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是以第一弹簧24的拉伸盘簧46的大致整体与第二弹簧52上下重合的方式被平面配置。虽然未图示,但相反侧的拉伸盘簧47也同样地,大致整体以与第二弹簧52上下重合的关系被平面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即使第一弹簧24和/或第二弹簧52的外径变大,也能够将物品支承装置20的进深尺寸抑制到最小,能够设计成薄型。
如图8所示,固定凸轮面36、37与图1相关地说明同样地,根据与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之间的抵接位置划分成以下3个区域。第一区域S1是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法线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的区域。第二区域S2是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法线方向实质上为水平方向即切线方向实质上为垂直方向的区域。“实质上”,如上所述是包括比完全的水平方向稍向上或向下,但其程度从本发明的作用效果上、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或功能上来看是小到能够忽略的程度,而能够视为水平方向的情况。另外,第三区域S3是与所述第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点处的法线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区域。
操作手柄部25具有左右的垂直的传递杆65,该左右的传递杆65被安装为相对于支承框架部23的左右两导向件框架38、39的前部能够在预先决定的很小的范围内相对上下滑动移动。在各传递杆65的下部,分别结合有大致L字形的连结支柱66,通过向前方突出的两连结支柱66的前端部,保持着沿左右方向延长的纵长的手柄杆67。用手握持该手柄杆67来操作操作手柄部25,由此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及物品B升降。
图8及图12表示安装有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23处于其移动范围的最上位置的情况。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静止在固定凸轮面36、37的第一区域S1的上端。在该位置,作用于由凸轮从动件部件55、56、固定框架部22和支承框架部23构成的系统的物品B的负荷W、第一弹簧24的弹力FA、第二弹簧52的弹力FB及来自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在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周围是平衡的。
在第一区域S1中,第一弹簧24的各拉伸盘簧46、47的位移小,其弹力FA比物品B的负荷W小。从固定凸轮面36作用于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反力Rc包括向上的垂直方向分量,从而将其作为辅助力施加于第一弹簧24的弹力FA,由此在垂直方向上与负荷W平衡。
图13及图14表示安装有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23处于其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静止在固定凸轮面36、37的第二区域S2内的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作用于由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固定框架部及支承框架部构成的所述系统的物品B的负荷W、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FA、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FB及来自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在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周围是平衡的。
在第二区域S2中,第一弹簧24的弹力FA和负荷W实质上是平衡的。来自固定凸轮面36、37的反力Rc实质上仅是水平方向分量,与第二弹簧52的弹力FB平衡,不具有垂直方向分量。
图15及图16表示安装有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23处于其移动范围的最下位置的情况。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静止在固定凸轮面36、37的第三区域S3的下端。在该下端位置,作用于由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固定框架部及支承框架部构成的所述系统的物品B的负荷W、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FA、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FB及来自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在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的周围是平衡的。
在第三区域S3中,第一弹簧24的各拉伸盘簧46、47的位移大,其弹力FA比物品B的负荷W大。从固定凸轮面36作用于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反力Rc包括向下的垂直方向分量,该分量朝向削减由第一弹簧24的弹力FA产生的推起力的方向作用,由此在垂直方向上与负荷W平衡。
物品B的负荷W变小时,由于第一弹簧24不变,所以其弹力FA相对变大。因此,在第一区域Sl中,需要减小由所述固定凸轮面产生的对弹力FA的辅助力,在第三区域S3中,需要增大用于削减由弹力FA产生的推起力的向下的力。
相反地,物品B的负荷W变大时,第一弹簧24的弹力FA相对地变小。因此,在第一区域S1中,需要增大由所述固定凸轮面产生的对弹力FA的辅助力,在第三区域S3中,需要减小用于削减由弹力FA产生的推起力的向下的力。
在物品支承装置20中,以如下方式进行调整,即,通过变更凸轮从动件支架53、54的轴向长度来调节第二弹簧52的压缩位移,从而根据支承框架部23的相同高度位置处的第二弹簧52的施力FB,增减来自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c。负荷W小的情况下,缩短所述凸轮从动件支架的轴向长度,使第二弹簧52的施力FB减少,减小来自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c及其垂直方向分量。相反地,负荷W大的情况下,增长所述凸轮从动件支架的轴向长度,使第二弹簧52的施力FB增加,增大来自所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c及其垂直方向分量。
在物品支承装置20中,物品B在静止位置在垂直方向上力是平衡的,从而无论从哪个高度位置,都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移动到其他的高度位置。相反地,物品的质量变大时,作用于移动中的物品的惯性力相应地变大,从而停止在所期望的位置变得困难。最差的情况下,载置有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23会在其移动范围即上下行程的上端或下端与固定框架部22激烈地碰撞。
作为解决所述问题的部件,一般来说,公知有衰减或吸收动能的阻尼器、减震器或橡胶等弹性体。例如,使用利用了流体阻力的气体弹簧或油阻尼器时,不仅装置整体复杂且大型化·重量化,难以处理,价格还昂贵。而橡胶等的弹性体未必始终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具有有效且结构简单的缓冲机构,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下行程的上端及下端使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减速并停止,而不产生大的冲击。该缓冲机构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基于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通过对用于使第二凸轮从动件59、60从动的固定凸轮部件34、35的所述凸轮板加入新研究的结构,由此有效果地实现。
图17放大地表示图中左侧的固定凸轮部件34的固定凸轮面36的上端附近。在该图中,实线所示的第二凸轮从动件59和固定凸轮面36之间的接点是发挥如下功能的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有效区域S的上限位置C1,其发挥的功能是使安装有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23静止在所期望的高度位置。在固定凸轮面36上,从上限位置C1进一步向上方延长,上部缓冲区域L1和上部停止区域M1连续地设置。
上部缓冲区域L1与图中假想线所示的假想的固定凸轮面延长部36’反向地大幅度弯曲,在中途,其切线方向穿过朝向垂直方向的点D1,再向上部停止区域M1弯曲。上部停止区域M1是完全阻止第二凸轮从动件59向上方移动的向下的水平面。
上部缓冲区域L1中,在从上限位置C1到点D1,切线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的斜率急剧变小,随之,从固定凸轮面36向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反力的向上的垂直方向分量急剧地减少,在点D1成为0。由此,从固定凸轮面36对第一弹簧24的施力FA的辅助力急剧地丧失,物品B及支承框架部23的上升被大幅度减速。
在从点D1到上部停止区域Ml之间的范围内,相反地,从固定凸轮面36向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反力产生向下的垂直方向分量。由此,压下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力发挥作用,从而物品B及支承框架部23的上升更大幅度地被减速。
像这样发挥向下的减速作用,由此,支承框架部23的导向件框架38、39不与固定框架部22的导轨31的上端碰撞,第二凸轮从动件59在上部缓冲区域L1内停止,或者即使在不停止的情况下,也以较低的速度进入并停止在上部停止区域M1。在该停止位置,物品B及支承框架部23的重量超过第一弹簧24的推起力,从而在停止了非常少的时间之后,因自重而缓慢地稍微下降,第二凸轮从动件59返回并静止在上限位置C1附近。
图18放大地表示固定凸轮面36的下端附近。在该图中,实线所示的第二凸轮从动件59和固定凸轮面36之间的接点是所述固定凸轮面的有效区域S的下限位置C2。在固定凸轮面36上,从下限位置C2进一步向下方延长地设置有下部缓冲区域L2。
在下部缓冲区域L2中,上部缓冲区域L1与图中假想线所示的假想的固定凸轮面延长部36”反向地大幅度弯曲,在中途,其切线方向穿过朝向垂直方向的点D2,进一步弯曲。从下限位置C2到D2,切线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的斜率急剧变小,随之,从固定凸轮面36向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反力的向下的垂直方向分量急剧减少,在点D2成为0。由此,抵抗第一弹簧24的施力而压下支承框架部23的力急剧地丧失,物品B及所述支承框架部的下降被大幅度减速。
在超过点D2的范围内,相反地,从固定凸轮面36向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反力产生向上的垂直方向分量。由此,推起第二凸轮从动件59的力发挥作用,从而物品B及支承框架部23的下降更大幅度地被减速。
像这样发挥向上的减速作用,支承框架部23的导向件框架38、39不与固定框架部22的导轨31的下端碰撞,第二凸轮从动件59停止在下部缓冲区域L2内。在该停止位置,第一弹簧24的推起力超过物品B及支承框架部23的重量,从而物品B及支承框架部23在停止了非常少的时间之后,通过所述第一弹簧的施力而稍微上升,第二凸轮从动件59返回并静止在固定凸轮面36的下限位置C2附近。
在图17及图18中,仅关于图中左侧的固定凸轮部件34进行了说明,关于右侧的固定凸轮部件35,也同样地能够设置上部缓冲区域L1、上部停止区域M1及下部缓冲区域L2。当然,也可以仅设置在固定凸轮部件34、35的一方。另外,也可以仅设置上部缓冲区域L1和上部停止区域M1或下部缓冲区域L2的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使支承框架部23在上下行程的上端及下端减速和/或停止,使固定凸轮面36向有效区域S的上方及下方延长,设置有作用于凸轮从动件部件55周围的力成为非平衡的缓冲区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像这样,能够将凸轮从动件部件55周围的力成为非平衡的区域设置在所述凸轮从动件部件周围的力成为平衡的区域之间、即固定凸轮面36的有效区域S的范围内。
例如,可以在固定凸轮面36的第一区域S1内,使向上的辅助力比平衡状态减小的方向的斜率的非平衡区域和再使所述辅助力返回原大小的方向的斜率的非平衡区域连续,并设置在平衡区域和平衡区域之间。另外,可以在固定凸轮面36的第三区域S3内,使削减弹簧的施力的向下的力比平衡状态减小的方向的斜率的非平衡区域和再使该力返回原大小的方向的斜率的非平衡区域连续,并设置在平衡区域和平衡区域之间。
由此,移动中的支承框架部23从平衡区域进入非平衡区域,再返回平衡区域时,受到临时的移动速度的变动及由此产生的轻的冲击。由此,用手握持操作手柄部25的手柄杆67并操作的用户能够得知移动中的支承框架部23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非平衡区域内改变斜率的方向的位置,凸轮从动件部件55周围的力成为平衡状态。因此,通过预先设定该位置,使支承框架部23静止在所期望的高度位置变得容易。作为这样的高度位置,存在例如支承框架部23的上下行程的中间位置。
在上述图1及图6的实施方式中,凸轮槽13、48、49以使横框部件10b或下部框架42水平地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支承机构的构造、用途、设计条件等,还能够倾斜地即沿与所述可动支承部或支承框架部的移动方向不正交的交叉方向设置。
而且,凸轮槽13、48、49内的所述第一可动凸轮面及第二可动凸轮面也不一定必须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一可动凸轮面及第二可动凸轮面朝向相互相对的方向配置,其中一方和凸轮从动件部件接触,在它们之间能够传递负荷和第一弹簧的弹力地构成即可。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具有制动机构,在从外部施加振动或冲击等的力的情况下,该制动机构能够将支承框架部23保持在所期望的高度位置,并以简单的操作容易地使其移动或停止。该制动机构由支承框架部23的制动装置45和固定框架部22的第一制动导轨31构成。通过操作操作手柄部25的手柄杆67,通过传递杆65使制动装置45动作或解除。
如图19所示,制动装置45具有传递板71,该传递板71配置为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的紧前方稍隔离地与其平行、并且在固定支承框架部22的第一制动导轨31的紧背后,并沿左右方向延长。传递板71使用例如适当的支柱72,将左右两端部分别固定在左右的传递杆65的上端部并一体地安装。
传递杆65在预先决定的很小的范围内相对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相邻的支承框架部23的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上。具体来说,传递杆65及传递板71能够在图20所示的原始位置与图21所示的向上解除位置及图22所示的向下解除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在至少一方的传递杆65上,一体地设置有齿条73,与该齿条啮合的小齿轮74同轴且一体地安装在能够沿轴向自由转动地横架在所述两导向件框架之间的弹簧轴75。在弹簧轴75上,松弛地缠绕有通过小齿轮74及齿条73对传递杆65向上施力的例如由盘簧构成的复位弹簧76。复位弹簧76的一端76a朝向对传递杆65向上施力的方向被卡合在弹簧轴75上的棘爪75a上,另一端76b根据弹簧轴75的旋转位置能够与所述导向件框架的卡止部(未图示)自由卡脱地设置。
在图20的原始位置,复位弹簧76的另一端76b与所述卡止部卡合,并对传递杆65及传递板71向上施力。用手压下操作手柄部25,使所述传递杆及传递板从所述原始位置向图22的向下解除位置移动时,复位弹簧76的另一端76b依然与所述卡止部卡合。然后,手从所述操作手柄部离开时,所述传递杆及传递板通过复位弹簧76的施力向上方移动,返回所述原始位置。
相反地,用手推起操作手柄部25,从所述原始位置向图21的向上解除位置移动时,复位弹簧76的另一端76b解除与所述卡止部的卡合,所述复位弹簧的施力消失。然后,手从所述操作手柄离开时,所述传递杆及传递板因自重而下降,返回并静止在能够再次获得所述复位弹簧的施力的所述原始位置。
在传递板71上,夹着第一制动导轨31地左右对称地朝向前方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各1对的传递销77a、77b、78a、78b。传递销77a、77b、78a、78b以各对相互上下以某距离隔离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制动导轨31的紧外侧。
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上,夹着第一制动导轨31地在比所述传递销更靠外侧且左右对称地朝向前方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各1对的支轴79a、79b、80a、80b。上侧的支轴79a、80a配置在比上侧的传递销77a、78a更靠下方,下侧的支轴79b、80b配置在比下侧的传递销77b、78b更靠上方。所述各支轴的前端穿插在开设于传递板71的排放孔(未图示),并伸出到该传递板的前方。传递板71的所述排放孔以不妨碍上述操作手柄部25对该传递板的上下移动的方式充分大地形成。
在从传递板71的前面突出的各支轴79a、79b、80a、80b的前端,分别沿该传递板71的平面自由转动地枢轴连接有制动臂81a、81b、82a、82b。上侧的制动臂81a、82a以其前端部位于比相邻的上侧的传递销77a、78a更靠上方的方式配置,下侧的制动臂81b、82b以其前端部位于比相邻的下侧的传递销77b、78b更靠下方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各制动臂的基端部,在其外周形成有齿轮部83a、83b、84a、84b,上下各对的制动臂81a、81b和82a、82b的所述齿轮部相互啮合。由此,所述各对制动臂的一方旋转时,另一方连动地向反向旋转。
在相互啮合的齿轮部83a和83b以及84a和84b之间存在齿隙。由此,上下各对制动臂81a、81b和82a、82b的一方开始旋转时,另一方比其稍晚地开始旋转。因此,要使支承框架部23移动的这一侧的所述制动臂先解除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的卡合,与其相反侧的所述制动臂延迟地解除与所述第一制动导轨侧面的卡合。该解除延迟期间,支承框架部23以不向与要移动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在所述各制动臂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制动块85a、85b、86a、86b。上下各对制动臂81a、81b和82a、82b的前端部在它们之间隔设有拉伸弹簧87a、87b,由此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被施力。通过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所述各制动块分别在图22的原始位置,被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推压。所述各拉伸弹簧的弹簧强度被设定成,在所述制动块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能够发挥不容易使安装有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23从静止位置移动的充分的摩擦阻力即制动力。
上侧的制动臂81a、82a对于比支承框架部23向下方的移动更向上方的移动,即与向上相比向下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相反地,下侧的制动臂81b、82b对于比支承框架部23向上方的移动更向下方的移动,即与向下相比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这是因为,如下所述,上侧的制动臂81a、82a以其支点即支轴79a、80a位于比制动块85a、86a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更靠下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下侧的制动臂81b、82b以其支点即支轴79b、80b位于比制动块85b、86b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更靠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抬起操作手柄部25,使传递板71向图21所示的向上放开位置移动时,上侧的传递销77a、78a与上侧的制动臂81a、82a的侧缘抵接,使其抵抗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向上方外侧旋转。与其连动地,下侧的制动臂81b、82b向下方外侧旋转。由此,所述各制动块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直接抬起操作手柄部25,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自由地向上方移动。
相反地,拉下操作手柄部25,使传递板71向图22所示的向下放开位置移动时,下侧的传递销77b、78b与下侧的制动臂81b、82b的侧缘抵接,使其抵抗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而向下方外侧旋转。与其连动地,上侧的制动臂81a、82a向上方外侧旋转。由此,所述各制动块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直接拉下操作手柄部25,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自由地向下方移动。
图23表示图19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45的变形例的制动装置110。此外,在与制动装置110相关的以下的说明及附图中,对于与图19的制动装置45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制动装置110在各制动臂111a、111b、112a、112b的基端部的外周没有设置齿轮部这一点上,与图19的制动装置45不同。由此,上下各对制动臂111a和111b、112a和112b分别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
在图23中,各制动臂111a、111b、112a、112b的前端的制动块85a、85b、86a、86b通过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被推压在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上。由此,支承框架部23被保持在静止于所期望的高度位置的制动状态。
图24表示抬起操作手柄部25而使传递板71移动到该图所示的向上放开位置的状态。与图19的制动装置45同样地,上侧的传递销77a、78a与上侧的制动臂111a、112a的侧缘抵接,使其抵抗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向上方外侧旋转。此时,下侧的制动臂111b、112b通过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被维持在制动块85b、86b推压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的状态。
其结果,制动装置110的仅上侧的制动臂111a、112a的制动力被解除,下侧的制动臂111b、112b的制动力保持不变。所述下侧的制动臂关于图19的制动装置45如上所述地,以各自的支轴79b、80b相对于制动块85b、86b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位于比其更靠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即,所述下侧的制动臂以各自的支轴79b、80b为中心朝向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地向下倾斜地设置。由此,制动力与向下相比向上更大,即与向上方的移动相比对于向下方的移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
因此,抬起操作手柄部25时,从下侧的制动块85b、86b受到的摩擦阻力较小,从而与图19的制动装置45的情况相比需要更大的操作力,但同样地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上方移动。相反地,向下方产生较大的制动力,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支承框架部23因外力等不经意地下降,安全性提高。
图25表示相反地拉下操作手柄部25,使传递板71移动到该图所示的向下放开位置的状态。与图19的制动装置45同样地,下侧的传递销77b、78b与下侧的制动臂111b、112b的侧缘抵接,使其抵抗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而向下方外侧旋转。此时,上侧的制动臂111a、112a通过拉伸弹簧87a、87b的施力被维持在制动块85a、86a推压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的状态。
其结果,制动装置110仅解除下侧的制动臂111b、112b的制动力,保留上侧的制动臂111a、112a的制动力。所述上侧的制动臂以各自的支轴79a、80a相对于制动块85a、86a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位于比其更靠下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即,所述上侧的制动臂以各自的支轴79a、80a为中心朝向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向上倾斜地设置。由此,制动力与向上相比向下更大,即与向下方的移动相比对于向上方的移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
因此,拉下操作手柄部25时,从上侧的制动块85a、86a受到的摩擦阻力较小,从而需要比图19的制动装置45的情况大的操作力,但同样地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下方移动。相反地,向上方产生较大的制动力,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支承框架部23由于外力等不经意地上升,安全性提高。
像这样,使用图26补充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臂对于制动力来说具有方向性的说明。图26是以使支承框架部23上升的情况为例说明图19的制动装置45的一侧的制动臂对81a、81b的制动作用。为简化说明,分别用1条直线使各制动臂81a、81b模式化,假设拉伸弹簧87a的各端部Ta、Tb分别被卡定在连结制动块85a、85b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Qa、Qb、以及所述各制动臂的支轴79a、79b而成的直线上的位置。
如图26A所示,上侧的制动臂81a以其支点即支轴79a相对于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Qa位于下方,即位于与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方向U的相反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制动导轨侧面成角度θ地倾斜地配置。拉伸弹簧87a的施力Fs始终垂直向下地作用于制动臂81a上。
在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上方移动时,在支轴79a的位置,向上的外力F作用于制动臂81a上。通过外力F使制动块85a在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上开始滑动之前,抵抗外力F而在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最大静摩擦力Fsa向下作用于所述制动块上。另外,设所述制动块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沿法线方向受到的反力为Na。
此时,围绕支轴79a的力矩如下式那样地成为平衡的状态。
Mfa+Msa-Mna=0
这里,设d1为从支轴79a到接点Qa的距离,d2为到拉伸弹簧的端部Ta的距离时,
Msa=Fs·sinθ×d2
Mfa=Fsa·sinθ×d1
Mna=Na·cosθ×d1。
如图26B所示,下侧的制动臂81b以其支点即支轴79b相对于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Qb位于上方,即位于与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方向U同一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制动导轨侧面成角度θ地倾斜地配置。拉伸弹簧87a的施力Fs始终垂直向上地作用于制动臂81b。
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上方移动时,在支轴79b的位置,向上的外力F作用于制动臂81b。通过外力F使制动块85b即将在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上开始滑动之前,抵抗外力F而在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最大静摩擦力Fsb向下作用于所述制动块上。另外,设所述制动块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沿法线方向受到的反力为Nb。
此时,围绕支轴79b的力矩如下式那样地处于平衡的状态。
Mfb-Msb+Mnb=0
这里,同样地,设d1为从支轴79b到接点Qb的距离,d2为到拉伸弹簧的端部Tb的距离,
Msb=Fs·sinθ×d2
Mfb=Fsb·sinθ×d1
Mnb=Nb·cosθ×d1。
相对于各制动块85a、85b来说的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的反力Na、Nb产生的力矩Mna、Mnb的大小分别为Mna=Msa+Mfa、Mnb=Msb-Mfb,由于Msa=Msb,所以Mna>Mnb。设所述各制动块和所述第一制动导轨侧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μ时,Na=μ·Fsa,Nb=μ·Fsb。因此,成为Fsa>Fsb。像这样,将制动臂81a、81b的支轴79a、79b相对于所述制动臂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的接点位于向一侧倾斜的位置地配置,由此,朝向该倾斜的一侧,与其相反侧相比发挥更大的制动力。
支承框架部23能够以较小的力升降,从而用户没有想到而用强力操作操作手柄部25时,不能停止在所期望的位置,或者即使通过所述缓冲机构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减速缓冲效果,而以快的速度移动。为解决所述问题,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还具有用于抑制或限制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速度的限速机构。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速机构90由设置在支承框架部23上的离心制动装置100和设置在固定框架部22上的第二制动导轨92构成。第二制动导轨92被配置在所述固定框架部的第一制动导轨31的后侧,从上部框架26的中央垂直向下地,延长到充分覆盖所述支承框架部的上下行程的长度。第二制动导轨92呈正面侧开口的截面コ字形,在其一个内侧面上,一体地设置有沿垂直方向延长的齿条92a。
离心制动装置100被配置在固定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的背面中央的中央板91和第二制动导轨92之间。离心制动装置100具有:固定在中央板91的背面上的圆形框架101;在该圆形框架内能够自由转动地被其中心轴103a支承的旋转板102。旋转板102具有1对平行的长边和1对圆弧状的短边,在其中央,一体且与所述圆形框架的中心轴103a同心地设置有小齿轮103。
如图28A所示,在旋转板102上,在其一个所述短边上安装有1对制动臂104a、104b,该1对制动臂104a、104b分别在基端部能够以支轴105a、105b为中心揺动且相对于所述旋转板的长边方向左右对称。制动臂104a、104b呈分别沿圆形框架101的内周面弯曲的半圆弧形状,通过隔设在它们之间的拉伸弹簧107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被施力。各制动臂104a、104b分别将突出设置在自由端上的销109a、109b穿插在形成在旋转板102上的长孔108a、108b内,由此限制能够揺动的范围。
制动块106a、106b分别至少一部分从该制动臂的外侧周缘向圆形框架101的内周面突出地被安装在制动臂104a、104b上。制动块106a、106b配置为,在离心制动装置100非动作时,如图28A所示地不与圆形框架101内周面接触,且在该离心制动装置动作时,如图28B所示地与所述圆形框架内周面卡合。
如图27所示,齿轮部件93能够围绕固定设置在中央板91上的中心轴93b自由转动地被设置在离心制动装置100和第二制动导轨92之间。齿轮部件93具有与中心轴93b同心地由小齿轮构成的小齿轮94和沿外周设置的大齿轮95。齿轮部件93以小齿轮94与第二制动导轨92的齿条92a啮合、且大齿轮95与旋转板102的小齿轮103啮合的方式被安装。
使支承框架部23升降时,通过齿条92a和小齿轮94使齿轮部件93旋转,由此,旋转板102与大齿轮95和齿轮103的齿轮比相应地高速旋转。旋转板102的旋转速度根据支承框架部23的升降速度而增减。
支承框架部23静止时,或者以非常慢的速度移动时,离心制动装置100的制动臂104a、104b因拉伸弹簧107的施力而完全不从图28A所示的位置揺动。由此,由于不与圆形框架101内周面接触,所以能够直接以慢的速度使支承框架部23移动。
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速度变快时,制动臂104a、104b抵抗拉伸弹簧107的施力而开始远离。所述支承框架部的移动速度为较低的速度,所述制动臂的揺动小的情况下,同样地,所述制动块不与圆形框架101内周面接触,从而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原样移动。
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速度变快到某程度以上时,所述制动臂抵抗拉伸弹簧107的施力而大幅度远离,所述各制动块如图28B所示地与所述圆形框架内周面接触。由此,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与所述制动块和所述圆形框架内周面之间的摩擦的大小相应地被减速。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被减速到某程度时,所述制动臂通过拉伸弹簧107而相互接近,所述制动块从与所述圆形框架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释放。因此,能够以该被减速的速度使支承框架部23顺畅地移动。
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速度变得更高时,所述制动臂抵抗拉伸弹簧107的施力而最大限度地远离,所述各制动块被强力地推压在所述圆形框架内周面。由此,支承框架部23大幅度减速,能够根据情况停止。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减速到某程度或停止时,同样地,所述制动臂通过拉伸弹簧107而相互接近,所述制动块从与所述圆形框架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释放。因此,支承框架部23能够以该被减速的速度顺畅地再次移动。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上述限速机构90抑制或制限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速度,从而能够消除因用户的不经意或不注意的操作而不能控制所述支承框架部的移动或停止的情况。因此,尤其,在支承大型电视监视器等的重量物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图29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物品支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120是制动机构及操作手柄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不同。除此以外,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大致相同地构成,所以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在与物体支承装置120相关的以下说明及附图中,与图19的制动装置45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物品支承装置1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20同样地,为支承大画面电视监视器等的物品,具有:设置在地面等上的基座;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固定框架部22;能够升降地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部上的支承框架部23;第一弹簧24;用于升降操作支承框架部23的操作手柄部121。
固定框架部22具有由水平地延长的上部及下部框架26、27、以及在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之间垂直地延长的左右侧部框架28、29构成的大致矩形的框构造。而且,固定框架部22在中央具有在中间框架30和所述上部框架之间垂直地延长的第一制动导轨31,该中间框架30是在左右侧部框架28、29之间水平地延长的大致中间高度。
支承框架部23具有由垂直地延长的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在所述两导向件框架之间水平地延长的上部框架40及上下稍被隔离的2个下部框架41、42构成的大致矩形的框构造。支承框架部23以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分别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固定框架部的对应的左右侧部框架28、29的导轨内的方式,沿所述导轨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固定框架部22。
在支承框架部23上,为固定所述物品,分别在所述导向件框架的紧前侧设置有垂直地延长的左右1对安装支柱44a、44b。而且,在支承框架部23上,在上部框架40的中央设置有制动装置122。
本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由该制动装置122和固定框架部22的第一制动导轨31构成。制动装置122能够通过操作手柄部121使制动片145、146和第一制动导轨31卡合或解除卡合。
操作手柄部121在支承框架部23的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的前侧且安装支柱44a、44b的外侧具有与它们接近地配置的左右的垂直的传递杆123a、123b。在所述各传递杆的下部,分别结合有大致L字形的连结支柱66a、66b,在向前方突出的所述两连结支柱的前端部,保持着沿左右方向延长的纵长的手柄杆67。用手握持该手柄杆67并操作操作手柄部121,由此能够使支承框架部23及所述物品升降。
如图30所示,在传递杆123a、123b的上部内侧部固定有连结部件124a、124b。连结部件124a、124b的上下截面形状为L字形且沿上下方向具有某长度。安装支柱44a、44b呈コ字形,在其内侧划分出上下延长的导向孔125a、125b。
传递杆123a、123b使连结部件124a、124b从安装支柱44a、44b的外侧穿插到导向孔125a、125b,并沿着左右导向件框架38、39的前面及安装支柱44a、44b的外表面能够上下相对位移地设置。在连结部件124a、124b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止动片126a、126b,在所述导向孔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卡止部127a、127b。
连结部件124a、124b能够在止动片126a、126b通过卡止部127a、127b被卡止的范围内,被导向孔125a、125b引导而上下移动。根据该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导向孔内能够上下移动的范围,决定传递杆123a、123b能够相对于支承框架部23相对位移的垂直距离的范围。
如图31所示,在连结部件124b(124a)的背面,朝向后方设置有钩挂片128。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上,在连结部件124b(124a)的紧背后贯穿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长的开口部129,并且在正上方的上部框架40端部,同样地朝向后方设置有钩挂片130。在连结部件124b(124a)的钩挂片128和上部框架40的钩挂片130之间,隔设有拉伸盘簧131,并通过所述连结部件始终拉起传递杆123a、123b。
如图32所示,在左右的连结部件124a、124b之间,设置有左右1对连结板132a、132b。各连结板132a、132b分别作为整体呈沿左右方向长的板状,其中心通过突出设置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的前面的枢轴133a、133b,而能够沿上部框架40的平面自由转动地被安装。
连结板132a、132b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以曲柄状弯折,在各端缘上成形设置有齿轮部134a、134b、135a、135b。在连结板132a、132b的左右两端部,在所述齿轮部的紧内侧贯穿设置有圆弧状的导向件槽136a、136b、137a、137b。在各导向件槽136a、136b、137a、137b中,穿插有突出设置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的前面的导向件销138a、138b、139a、139b。因此,连结板132a、132b围绕枢轴133a、133b,能够在所述导向件销卡止于所述导向件槽的两端的范围内向两个方向旋转。
连结部件124a、124b分别在上下方向的内侧端缘上成形设置有齿条部140a、140b。所述各连结板相互使内侧的齿轮部134b、135b啮合,并且使外侧的齿轮部134a、135a与对应的连结部件124a、124b的齿条部140a、140b啮合地配置。由此,操作手柄部121的左右的传递杆123a、123b通过由齿条部140a、140b及齿轮部134a、134b、135a、135b构成的齿轮列而相互连结。
例如,使一个传递杆123a相对于支承框架部23的导向件框架38向上方移动时,如图33所示,连结部件124a向上方的位移通过齿条部140a和齿轮部134a使连结板132a顺时针旋转。由此,另一个连结板132b逆时针旋转,通过齿轮部135a和齿条部140b,另一个传递杆123b与一个传递杆123a同步地向上方移动。
如图30所示,制动装置122具有在支承框架部23的上部框架40和连结板132a、132b之间夹着第一制动导轨31地左右对称地配置的上下各1对制动臂141a、141b、142a、142b。各制动臂141a、141b、142a、142b分别在基端部,通过从上部框架40的前面突出的支轴143a、143b、144a、144b,沿着上部框架40的平面自由转动地被枢轴连接。
在所述各制动臂的前端,分别安装有制动片145a、145b、146a、146b。上侧的制动片145a、146a被倾斜地安装为,在图32的制动状态下,以其推压面的整体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卡合,但与制动解除连动地,在与所述第一制动导轨侧面之间,间隙从上方逐渐变大。下侧的制动片145b、146b同样地被倾斜地安装为,在图32的制动状态下,以其推压面的整体与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卡合,但与制动解除连动地,在与所述第一制动导轨侧面之间,间隙从下方逐渐变大。
一般来说,制动片沿其位移方向发挥后端侧比前端侧大的制动力。因此,如上所述地倾斜地配置所述制动片,由此,相对于第一制动导轨31的卡合面,上侧的制动片145a、146a产生向上的大的制动力,下侧的制动片145b、146b产生向下的大的制动力。
上下各对的制动臂141a、141b和142a、142b分别在形成在内侧的边缘部上的钩挂片147a和147b之间、以及148a和148b之间隔设拉伸弹簧149a、149b。由此,上下各对的所述制动臂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即朝向将所述制动片向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推压的方向被施力。拉伸弹簧149a、149b的弹簧强度被设定成,在所述制动片和第一制动导轨31侧面之间,能够产生不容易使安装有物品的支承框架部23从静止位置移动的充分的摩擦阻力。
在连结板132a、132b的背面,枢轴133a、133b的上下具有某相等的距离地隔离,上下各1对第一传递销150a、150b、151a、151b朝向后方突出设置。而且,在所述各连结板的背面,在枢轴133a、133b和第一制动导轨31之间,左右对称地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各1个的第二传递销152a、152b。
在所述各制动臂的基端部,在各自外周,第一卡合突起154a、154b朝向所述制动片的相反侧形成。而且,在所述各制动臂的基端部,第二卡合突起156a、156b朝向与所述第一卡合突起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此外,图32~图34仅关于图中右侧的制动臂142a、142b示出了整体,而局部剖切地示出了连结板132b。
第一卡合突起154a、154b设置为,在图32的制动状态下,与其侧缘上对应的第一传递销151a、151b抵接。从图32的制动状态开始图中左侧的连结板132a顺时针旋转且右侧的连结板132b逆时针旋转时,上侧的第一传递销150a、151a推压上侧的制动臂141a、142a的第一卡合突起153a、154a的侧缘,朝向制动片145a、146a从第一制动导轨31分离的方向使制动臂141a、142a旋转。从图32的制动状态开始图中左侧的连结板132a逆时针旋转且右侧的连结板132b顺时针旋转时,下侧的第一传递销150b、151b推压下侧的制动臂141b、142b的第一卡合突起153b、154b的侧缘,使制动臂141b、142b朝向制动片145b、146b从第一制动导轨31分离的方向旋转。
第二卡合突起155a、155b、156a、156b是在图32的制动状态下,分别被配置在从对应的第二传递销152a、152b以相等的距离隔离的位置。左侧的连结板132a顺时针旋转且右侧的连结板132b逆时针旋转某角度以上时,第二传递销152a、152b与下侧的所述制动臂的第二卡合突起155b、156b的侧缘抵接,并推压其,使制动臂141b、142b朝向制动片145b、146b从第一制动导轨31分离的方向旋转。相反地,左侧的连结板132a逆时针旋转且右侧的连结板132b顺时针旋转某角度以上时,与上侧的所述制动臂的第二卡合突起155a、156a的侧缘抵接,并推压其,使制动臂141a、142a朝向制动片145a、146a从第一制动导轨31分离的方向旋转。
在图32所示的制动状态下,各制动臂141a、141b、142a、142b的制动片145a、145b、146a、146b分别与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卡合,使支承框架部23不能从静止位置移动地进行制动。从该状态开始抬起手柄杆67,使传递杆123a、123b向上移动时,如图33所示,通过齿条部140a、140b和齿轮部134a、135a,连结板132a顺时针旋转且连结板132b逆时针旋转。
由此,上侧的第一传递销150a、151a推压上侧的制动臂141a、142a的第一卡合突起153a、154a的侧缘,使制动臂141a逆时针且使制动臂142a顺时针旋转,使制动片145a、146a从第一制动导轨31分离。因此,制动装置122的向上的制动力被解除。
此时,下侧的制动片145b、146b是与第一制动导轨31的侧面卡合的状态。因此,制动装置122向下维持相当大小的制动力,从而即使抬起手柄杆67的力因任意理由急剧地丧失,支承框架部23也不会从静止位置急剧地下降,能够确保安全性。
另外,在该状态下,连结部件124a、124b的止动片126a、126b没有到达导向孔125a、125b的上侧的卡止部127a,从而能够从支承框架部23的导向件框架38、39以自由状态在所述导向孔内移动。因此,手柄杆67未从支承框架部23受到负荷,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力抬起。
从该状态进一步抬起手柄杆67,使传递杆123a、123b相对于支承框架部23的导向件框架38、39相对地向上移动时,如图34所示,连结部件124a、124b的止动片126a、126b与导向孔125a、125b的上侧的卡止部127a抵接并卡止。因此,再进一步,传递杆123a、123b能够与导向件框架38、39成为一体,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上方移动。
此时,第二传递销152a、152b以左侧的连结板132a顺时针且右侧的连结板132b逆时针旋转的方式,与下侧的所述制动臂的第二卡合突起155b、156b的侧缘抵接并对其进行推压。由此,制动臂141b顺时针且制动臂142b逆时针旋转,使制动片145b、146b从第一制动导轨31分离。因此,制动装置122的制动力完全被解除,从而能够直接抬起手柄杆67,使支承框架部23自由地向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在连结部件124a、124b的止动片126a、126b与导向孔125a、125b的上侧的卡止部127a即将抵接之前,第二传递销152a、152b与第二卡合突起155b、156b的侧缘抵接。从该状态直到解除下侧的制动片145b、146b的制动力,设置了一些余量,从而传递杆123a、123b与导向件框架38、39成为一体时,能够顺畅地开始支承框架部23的移动。
关于用手握持纵长的手柄杆67的端部附近并抬起的情况,使用图35概念性地说明本发明的物品支承装置120的动作。此外,在该图中,为简化说明,操作手柄部121的传递杆123a、123b和支承框架部23的导向件框架38、39分别用1条实线表示。
如图35A所示,在支承框架部23相对于固定框架部22静止的状态下,左右的传递杆123a、123b及导向件框架38、39被维持在相同的高度,并保持规定的矩形框构造。在该静止状态下,使向上的操作力F作用于手柄杆67的左侧端部附近,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上移动。
如图35B所示,手柄杆67从图35A的静止位置抬起到某高度H时,以与接近施加操作力F的位置的一侧的传递杆123a之间的结合部为支点,向上发生挠曲。由此,来自手柄杆67的操作力F与远的一侧的传递杆123b相比以更大比例被传递到近的一侧的传递杆123a。
在本发明的物品支承装置120中,如上所述,一个传递杆123a移动时,通过由连结部件124a、124b的齿条部140a、140b和连结板132a、132b的齿轮部134a、134b、135a、135b构成的齿轮列,操作力的一部分从传递杆123a被传递到另一个传递杆123b。由此,另一个传递杆123b与传递杆123a同步地向相同方向以相同距离移动。因此,即使手柄杆67发生挠曲,支承框架部23也能够在保持规定的矩形框构造的同时,沿着固定框架部22的侧部框架28、29顺畅且可靠地移动。
图36表示左右的传递杆123a、123b未通过所述连结部件和所述连结板被连结的构造的物品支承装置的动作。此外,与图34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36A所示,在支承框架部23相对于固定框架部22静止的状态下,左右的传递杆123a、123b及导向件框架38、39被维持在相同的高度,并保持规定的矩形框构造。在该静止状态下,同样地使向上的操作力F作用于手柄杆67的左侧端部附近,并使支承框架部23向上移动。
如图36B所示,手柄杆67从图36A的静止位置抬起到某高度H时,不仅以与接近施加操作力F的位置的一侧的传递杆123a之间的结合部,还以与远的一侧的传递杆123b之间的结合部为支点,向上产生大的挠曲。由此,即使使与操作位置接近的一侧的传递杆123a移动到所期望的高度H,远的一侧的传递杆123b也只能移动到比其低的高度。
其结果,支承框架部23不能保持规定的矩形框构造,会发生变形或扭曲。发生变形或扭曲的支承框架部23容易在与固定框架部22的侧部框架28、29之间发生晃动,顺畅且可靠地向上移动变得困难。
通过充分牢固地形成支承框架部的矩形框构造,能够以某程度防止这样的变形或扭曲。但是,牢固的矩形框构造相应地大型化和/或重量化,从而不是优选的。另外,所支承的物品为重量物或大型的情况下,牢固地形成矩形框构造自身是相当困难的。
而第二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120与支承框架部23的刚性无关,能够在始终维持规定的矩形框构造的同时,使其移动。在支承重量物或大型的物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用过度牢固地形成支承框架部23的矩形框构造。另外,物品较轻量或小型的情况下,即使与其相应地降低支承框架部23的刚性,也能够始终维持规定的矩形框构造,并确保顺畅的移动。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形或变更来实施。例如,操作手柄部的左右的传递杆能够使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各种齿轮列,能够传递操作力地连结。另外,制动机构不在要移动的方向的两个方向上而仅在一个方向上,限制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地控制制动力的解除。例如,在支承重量物的物品支承装置中,为防止更危险的物品的不经意的下降,能够仅在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使向下的制动力的解除延迟。
另外,本申请要求通过参考而引用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年214255号、2013年214257号、2014年82359号的优先权。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负载支承机构
2  固定支承部
3  可动支承部
4  第一弹簧
5  安装支柱
6a、6b  纵框部件
7  横框部件
8  固定凸轮
9  固定凸轮面
10a、10b  横框部件
11a、11b  纵框部件
12a、12b  导向件
13  凸轮槽
14a  第一可动凸轮面
14b  第二可动凸轮面
15  凸轮从动件部件
16  第一凸轮从动件
17  第二凸轮从动件
18  第二弹簧
20、120  物品支承装置
21  基座
22  固定框架部
23  支承框架部
24  第一弹簧
25、121  操作手柄部
26  上部框架
27  下部框架
28、29  侧部框架
30  中间框架
31  第一制动导轨
32、33  导轨
38、39  导向件框架
40  上部框架
41、42  下部框架
44、44a、44b  安装支柱
45、110、122  制动装置
46、47  拉伸盘簧
48、49  凸轮槽
50a、51a  第一可动凸轮面
50b、51b  第二可动凸轮面
52  第二弹簧
53、54  凸轮从动件支架
55、56  凸轮从动件部件
57、58  第一凸轮从动件
59、60  第二凸轮从动件
65、123a、123b  传递杆
66、66a、66b  连结支柱
67  手柄杆
71  传递板
81a、81b、82a、82b、11la、111b、112a、112b、141a、141b、142a、142b  制动臂
83a、836、84a、84b、134a、134b、135a、1356  齿轮部
85a、85b、86a、86b  制动块
90  限速机构
91  中央板
92  第二制动导轨
100  离心制动装置
101  圆形框架
102  旋转板
104a、104b  制动臂
106a、106b  制动块
107  拉伸弹簧
124a、124b  连结部件
132a、132b  连结板
140a、140b  齿条部
145a、145b、146a、146b  制动片

Claims (10)

1.一种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能够相对位移的制动部和被制动部,
所述制动部和/或所述被制动部以对所述制动部和所述被制动部的相对位移进行制动或制动解除的方式工作,
所述制动部具有制动器,在与所述被制动部之间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方发挥比另一方大的制动力,
具有制动解除部件,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制动部和所述被制动部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位移时,对在该相对位移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所述制动器解除制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是上下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器由与所述第二方向相比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一制动器和与所述第一方向相比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第二制动器构成,
使所述制动部和所述被制动部向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位移时,在该相对位移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所述第一制动器或所述第二制动器被解除制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动部和所述被制动部的相对位移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所述第一制动器或所述第二制动器中的一方先被解除制动,所述第一制动器或所述第二制动器中的另一方延迟地被解除制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具有能够在推压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推压位置是推压所述被制动部以便发挥所述制动力的位置,所述放开位置是放开向所述被制动部的推压的位置,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被制动部向所述制动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具有能够在推压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推压位置是推压所述被制动部以便发挥所述制动力的位置,所述放开位置是放开向所述被制动部的推压的位置,各个所述可动部件分别相对于所述被制动部向所述第一制动器或第二制动器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地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具有能够在推压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推压位置是所述制动部推压所述被制动部以便发挥所述制动力的位置,所述放开位置是放开向所述被制动部的推压的位置,所述可动部件在与所述制动部和所述被制动部的接点相比偏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侧、且从所述被制动部分离的位置具有支点。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具有能够在推压位置和放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推压位置是所述制动部推压所述被制动部以便发挥所述制动力的位置,所述放开位置是放开向所述被制动部的推压的位置,各个所述可动部件分别在与所述制动部和所述被制动部的接点相比偏向发挥更大的制动力的方向的相反侧、且从所述被制动部分离的位置具有支点。
9.一种负载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支承部;
可动支承部,所述可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承部能够沿规定的方向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并承受负载;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用于将所述可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承部保持在沿所述规定的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
所述制动机构的所述制动部设置于所述可动支承部或所述固定支承部中的一方,所述制动机构的所述被制动部设置于所述可动支承部或所述固定支承部中的另一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机构的所述被制动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在所述规定的范围内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承部,权利要求3、4、6、8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制动机构的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沿所述规定的方向按顺序配置于所述可动支承部。
CN201410532658.7A 2013-10-11 2014-10-10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Active CN1045649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4255 2013-10-11
JP2013214255A JP6223772B2 (ja) 2013-10-11 2013-10-11 荷重支持機構
JP2013214257A JP6223773B2 (ja) 2013-10-11 2013-10-11 荷重支持機構
JP2013-214257 2013-10-11
JP2014-082359 2014-04-11
JP2014082359A JP6478311B2 (ja) 2014-04-11 2014-04-11 ブレーキ機構及び荷重支持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4925A true CN104564925A (zh) 2015-04-29
CN104564925B CN104564925B (zh) 2018-04-20

Family

ID=52808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32658.7A Active CN104564925B (zh) 2013-10-11 2014-10-10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02188A1 (zh)
CN (1) CN10456492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227A (zh) * 2017-05-11 2017-08-18 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附加制动器误动作时的自控调整装置及方法
CN110282520A (zh) * 2019-07-09 2019-09-27 宁波元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手动测试装置
US20220250873A1 (en) * 2019-08-29 2022-08-11 Dynatech, Dynamics & Technology, S.L. Electromechanical activation of a bidirectional emergency stop device for a lift
US20230027334A1 (en) * 2021-07-21 2023-01-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afety system and elevator equipmen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67080U (zh) * 2013-08-20 2013-12-01 Syncmold Entpr Corp 顯示器升降裝置
TWM584074U (zh) * 2018-12-17 2019-09-21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支撐裝置
CN113932116B (zh) * 2021-11-02 2023-03-03 安徽科技学院 一种多角度旋转机构及含有该机构的光电成像探测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626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绳索制动器装置
CN1948780A (zh) * 2005-10-12 2007-04-18 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使用了旋转阻尼器的缓冲装置
JP3981950B2 (ja) * 2002-12-13 2007-09-26 Ykk Ap株式会社 落し錠
JP2010105795A (ja) * 2008-10-31 2010-05-13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
US20120222273A1 (en) * 2008-05-19 2012-09-06 Abbott Ryan D Photovoltaic Mounting System with Locking Connectors, Adjustable Rail Height and Hinge Lock
CN102905579A (zh) * 2010-05-26 2013-01-30 鹰野株式会社 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
CN103133829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平和精机工业株式会社 云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4203B2 (en) * 2004-06-16 2006-09-12 Chiu-Hsiang Lo Height adjustable device for a retractable tube assembly
MY143851A (en) * 2006-12-05 2011-07-15 Inventio Ag Braking device for holding and braking a lift cabin in a lift facility
WO2011071856A2 (en) * 2009-12-07 2011-06-16 Ergotron, Inc. Brake stand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1950B2 (ja) * 2002-12-13 2007-09-26 Ykk Ap株式会社 落し錠
CN179626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绳索制动器装置
CN1948780A (zh) * 2005-10-12 2007-04-18 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使用了旋转阻尼器的缓冲装置
US20120222273A1 (en) * 2008-05-19 2012-09-06 Abbott Ryan D Photovoltaic Mounting System with Locking Connectors, Adjustable Rail Height and Hinge Lock
JP2010105795A (ja) * 2008-10-31 2010-05-13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
CN102905579A (zh) * 2010-05-26 2013-01-30 鹰野株式会社 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
CN103133829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平和精机工业株式会社 云台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227A (zh) * 2017-05-11 2017-08-18 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附加制动器误动作时的自控调整装置及方法
CN110282520A (zh) * 2019-07-09 2019-09-27 宁波元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手动测试装置
CN110282520B (zh) * 2019-07-09 2021-05-04 宁波元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手动测试装置
US20220250873A1 (en) * 2019-08-29 2022-08-11 Dynatech, Dynamics & Technology, S.L. Electromechanical activation of a bidirectional emergency stop device for a lift
US20230027334A1 (en) * 2021-07-21 2023-01-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afety system and elevator equip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02188A1 (en) 2015-04-16
CN104564925B (zh) 2018-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4925A (zh)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CN104977976A (zh) 操作手柄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CN104565701B (zh) 负载支承机构
CN105090690B (zh) 负荷支承机构
EP3326895A1 (en) Tilt angle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bicycle saddle
US11731544B2 (en) Seating device
CN103192747A (zh) 儿童座椅
CN201753030U (zh) 座椅滑轨
US10843605B2 (en) Headrest-height adjuster for juvenile seat
DE102010002525A1 (de) Sitzbaugruppe mit einer beweglichen Kopfstützen-Baugruppe
CN205381233U (zh) 一种安全带高度调节结构及汽车
KR20180116239A (ko) 로크장치
EP3992065A1 (en) Improved windscreen with an adjustable height for a motorcycle
JP2012205677A (ja) 車椅子のフットレスト装置
CN103732521A (zh) 附有手制动系统的紧急停止装置
EP1942071A2 (en) Flotation means for the correct wedging of a safety device for life
DE102009044781B4 (de) Kupplungsmechanismus für Fahrzeugsitz
CN105909626A (zh) 制动机构及负载支承机构
JP6478311B2 (ja) ブレーキ機構及び荷重支持機構
JP5756314B2 (ja) 車椅子の外付けフットレスト装置
CN203093791U (zh) 车辆用座椅
KR101301070B1 (ko) 자동차 시트 헤드레스트의 무단 높이 조절 장치
JP6223772B2 (ja) 荷重支持機構
EP1955615A1 (en) Childcare apparatus
CN102188114B (zh) 一种快速调整座椅高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NON FINETECH Inc.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9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Yamanashi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Nisc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