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0789A -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20789A
CN104520789A CN201380040438.6A CN201380040438A CN104520789A CN 104520789 A CN104520789 A CN 104520789A CN 201380040438 A CN201380040438 A CN 201380040438A CN 104520789 A CN104520789 A CN 104520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lines
grid
electrode
spacing
gri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04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20789B (zh
Inventor
平田贡祥
松本慎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20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20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Abstract

实现提高了显示品质的触摸面板中使用的触摸面板基板。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2)具备:具有沿着横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的第一检测电极(11)。第一格子电极(13)包含格子状的导体线(17a)和第二导体线(17b),导体线(17a)相对于横方向倾斜角度α(0°<α<45°),与导体线(17a)平行的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的间距小于导体线(17a)的间距。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面板基板和具备该触摸面板基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谋求装置的小型化,显示部与输入部一体化的显示装置已广泛普及。特别是,在便携式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便携式终端中,广泛使用具备当使手指或输入用的笔(检测对象物)与显示表面接触时,能够检测出其接触位置的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作为触摸面板,以往已知所谓的电阻膜(压敏)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等各种类型的触摸面板。其中,使用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被广泛使用。
在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通过对使手指或输入用的笔与显示画面接触时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检测出接触位置。因此,能够通过简便的操作检测出接触位置。
作为对物体的接触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电极的所谓传感电极,大多由ITO(氧化铟锡)等形成。但是,在大画面的触摸面板的情况下,由ITO形成的传感电极的电阻变大,存在检测的灵敏度下降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为了使传感电极的电阻降低而利用格子状的金属配线形成传感电极的技术方案。以在纵方向上延伸的传感电极与在横方向上延伸的传感电极不重叠的方式,各传感电极由多个被划分成正方形状的格子电极连接而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1-129501号公报(2011年6月30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39537号公报(2010年2月18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1-175412号公报(2011年9月8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存在由于格子状的金属配线与显示面板的黑矩阵发生干涉而产生莫尔条纹的情况,存在显示品质劣化的情况。
莫尔条纹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纵方向和横方向上的、在触摸面板上形成的配线的间距;和像素的间距(黑矩阵的间距)。黑矩阵的间距由显示面板的大小和像素的配置等决定。另外,莫尔条纹的产生也与以下因素有关:在触摸面板上形成的配线的交点的间距;和显示面板的有规则的结构(TFT和导光板的棱镜等)的间距。
另外,在触摸面板的纵横上排列的传感电极的间距,作为规格由显示面板的大小和被要求的性能(分辨率)决定。当传感电极的间距已决定时,传感电极具有的格子电极的外形的大小也被限制。将格子电极的边的长度除以格子的分割数而得到的长度为格子的间距(配线的间距)。但是,从性能(检测灵敏度)和开口率等的观点出发,格子的配线数存在优选范围。因此,设计者并不是无限制地决定配线间距。因而,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存在产生莫尔条纹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做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实现提高了显示品质的触摸面板中使用的触摸面板基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基板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基板的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的第一检测电极;和
具有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的第二检测电极,
上述多个第一格子电极和上述多个第二格子电极在俯视时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区域,
各第一格子电极包含:与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与不同于上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二导体线,
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二导体线形成格子,
上述第三方向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倾斜角度α,0°<α<45°,
各第二格子电极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与上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四导体线,
上述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形成格子,
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上述第一连接部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五导体线,
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小于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
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二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上述第二连接部包含与上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六导体线,
上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小于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基板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具有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的第二检测电极,上述多个第一格子电极和上述多个第二格子电极在俯视时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区域,各第一格子电极包含:与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与不同于上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二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二导体线形成格子,上述第三方向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倾斜角度α,0°<α<45°,各第二格子电极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与上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四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形成格子,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部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五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小于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二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包含与上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六导体线,上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小于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
因此,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从而提高显示品质,并且,能够适当地检测出接触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中的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的配置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第一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上述第二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将图3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图4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上述触摸面板基板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上述触摸面板基板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上述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面板的重叠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中的第一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上述触摸面板基板中的上述第二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0是将图8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图9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触摸面板基板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中的第一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2是上述第一检测电极的连接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上述触摸面板基板中的第二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4是将图11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图13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触摸面板基板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参考例的触摸面板基板中的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的配置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上述第一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上述第二检测电极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8是将图16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图17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触摸面板基板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显示装置(以下,称为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具备:触摸面板基板2;显示面板3;驱动显示面板3的各种驱动电路(数据信号线驱动电路、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等;未图示);和背光源4。
显示面板3是在有源矩阵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3具备将各像素划分为格子状的黑矩阵(未图示)。显示面板3能够使用一般的显示面板,因此,省略其结构的详细的说明。另外,作为显示面板3,并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能够使用有机EL显示器等的任意的显示面板。
背光源4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背面侧,对显示面板3照射光。
触摸面板基板2是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前面侧(用户侧)的静电电容型的触摸面板基板。触摸面板基板2具备基板5、第一电极层6、第二电极层7、第一保护层8和第二保护层9。第一电极层6设置在基板5的前面侧,第二电极层7设置在基板5的背面侧。第一保护层8设置在第一电极层6的前面侧。第二保护层9设置在第二电极层7的背面侧。
基板5由电介质形成,例如能够由玻璃或塑料膜等形成。
在第一电极层6中形成有由金属等低电阻的导体线形成的多个第一检测电极。各第一检测电极在与扫描信号线延伸的方向(横方向: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在第二电极层7中形成有由金属等低电阻的导体线形成的多个第二检测电极。各第二检测电极在与第一检测电极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数据信号线延伸的方向:纵方向、第二方向)上延伸。
第一保护层8是检测对象物所接触的面,能够由玻璃或塑料膜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另外,第二保护层9也同样地能够由玻璃或塑料膜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第二保护层9粘接在显示面板3上。
在第一检测电极与第二检测电极之间形成静电电容。通过检测对象物与触摸面板基板2的表面接触,该静电电容的值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该静电电容的值的变化,能够确定被接触的位置。例如,通过对第一检测电极施加驱动电压,对第二检测电极的电压的变化进行测定,来确定静电电容的值发生了变化的第一检测电极(行)和第二检测电极(列)。在该情况下,有时也将第一检测电极称为发送电极,将第二检测电极称为接收电极。此外,作为用于对检测对象物的坐标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电路,能够使用众所周知的电路,没有特别限定。
在使用遮光性的格子状的金属配线来形成纵方向和横方向的检测电极的情况下,当格子状的金属配线例如相对于扫描信号线以0°和90°的角度配置时,容易产生莫尔条纹。当格子状的金属配线相对于扫描信号线以45°的角度配置时,虽然与0°和90°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莫尔条纹,但是产生莫尔条纹的情况仍然较多。
因此,为了抑制莫尔条纹,可以考虑使格子状的金属配线相对于扫描信号线从45°的角度稍微倾斜。
此外,优选横方向的检测电极延伸的方向沿着扫描信号线。优选纵方向的检测电极延伸的方向与扫描信号线垂直。这是因为当检测电极延伸的方向倾斜时,不能适当地进行接触位置的检测。因此,不能为了使格子状的金属配线从45°倾斜而使触摸面板基板和检测电极一起相对于显示面板倾斜。
因此,以下说明检测电极延伸的方向维持与扫描信号线平行或垂直,使格子状的金属配线相对于扫描信号线从45°的角度稍微倾斜的参考例。
(参考例)
图15是表示参考例的触摸面板基板102中的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配置的平面图。在触摸面板基板102中配置有外形为正方形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但是,表示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和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各自的外形(形成有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和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的区域)的正方形均匀地倾斜。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层。
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由形成为外形为正方形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形成。因此,从显示面板出射的光能够通过触摸面板基板102。
第一检测电极11的间距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间距相互相同。因此,在纵方向和横方向均能够以相同的精度进行位置的检测。第一检测电极11的间距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间距根据被要求的性能(检测精度、检测分辨率)作为规格被决定。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相互分离地配置。另外,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相互分离地配置。
在图15中没有表示出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详细的结构,但是,在横方向上分离地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通过在它们之间的正方形的区域15中形成的连接部相互电连接。1个第一检测电极11具有在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在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在纵方向上排列。
另外,在纵方向上分离地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通过在它们之间的正方形的区域15中形成的其他连接部相互电连接。1个第二检测电极12具有在纵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在纵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2在横方向上排列。
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对角线(与区域15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一格子电极13沿着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排列。同样地,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对角线(与区域15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二格子电极14沿着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排列。
图16是表示第一检测电极11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16中,用虚线表示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第一导体线)17。
各第一检测电极11在横方向上延伸,具有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在横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相互分离,在它们之间设置有由导体线形成的连接部16。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通过连接部16连接。此外,在纵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分开。第一格子电极13和连接部16形成在相同的层(图1的第一电极层6)。
第一格子电极13中的导体线17形成为沿着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7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7与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第一格子电极13为正方形,因此,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配置成正方格子形状。
导体线17和连接部16由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另外,在此,连接部16的导体线形成在将格子形状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的一部分延长而得到的位置。
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对角线(与连接部16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θ。即,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单位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一格子电极13沿着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排列。
图17是表示第二检测电极12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17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第二导体线)19。第二检测电极12是与使第一检测电极11旋转90°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各第二检测电极12在纵方向上延伸,具有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在纵方向上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相互分离,在它们之间设置有由导体线形成的连接部18。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通过连接部18连接。此外,在横方向上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分开。第二格子电极14和连接部18形成在相同的层(图1的第二电极层7)。
第二格子电极14中的导体线19形成为沿着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9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9与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第二格子电极14为正方形,因此,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9配置成正方格子形状。
导体线19和连接部18由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另外,在此,连接部18的导体线形成在将格子形状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9的一部分延长而得到的位置。
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对角线(与连接部18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θ。即,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最小单位的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同样地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二格子电极14沿着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排列。
图18是将图16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11和图17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12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触摸面板基板102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当将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重叠时,在触摸面板基板102的整体(形成检测电极的规定的区域),形成均匀的格子图案。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1的导体线17和第二检测电极的导体线19配置成不在同一条线上重叠。因此,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图案难以被用户看到,不会使显示品质下降。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相互正交。
此外,在显示面板3中形成的黑矩阵(未图示)的格子的一个方向的线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平行,另一个方向的线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平行。
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或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单位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两者倾斜。另外,格子的导体线也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两者倾斜。格子的2个对角线中的一个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中的任一个倾斜角度θ(0°<θ<45°)。
显示面板3的像素在横方向和纵方向上排列。在触摸面板基板102中,第一检测电极11在横方向上延伸,第二检测电极12在纵方向上延伸。另一方面,在触摸面板基板102中,格子的一个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倾斜角度θ。即,格子形状的导体线相对于与扫描信号线成45°的角度倾斜角度θ。因此,与格子状的金属配线相对于扫描信号线以45°的角度配置的以往的显示装置相比,使用触摸面板基板102的显示装置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
该参考例是以如下内容为条件的情况下的例子:(1)格子形状的导体线相对于与扫描信号线成45°的角度倾斜;(2)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由包含2条配线的连接部16连接(即,连接部的宽度与1个单位格子的宽度相同)(第二格子电极14也同样);(3)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如图18所示在触摸面板基板102中形成均匀的导体线的格子。上述条件(1)是用于减少莫尔条纹的条件。上述条件(2)是用于即使连接部的一部分的配线断线,触摸面板也发挥作用的条件。上述条件(3)是用于使显示画面整体的明亮度均匀的条件。
具有方块形状(正方形状)的格子电极的触摸面板基板,为了满足上述条件(1)~(3),需要满足以下的式子。
格子配线的角度=45°±arctan(1/m)  …(1)
在此,m是格子电极的格子的分割数,是2以上的自然数。由格子配线划分而成的m个单位格子,沿着格子电极的外形的一边排列。例如,在图16~图18所示的参考例中,分割数m=8。图18所示的θ相当于arctan(1/m)。在使格子配线的角度从45°倾斜arctan(1/m)的情况下,分割而得到的1个单位格子的大小与形成连接部的区域15(参照图15)的大小相同。另外,格子配线的角度是指一个格子配线相对于扫描信号线的角度。另一个格子配线与一个格子配线垂直。此外,分割数m有作为触摸面板合适的范围。例如当使分割数过大时,配线的面积增加,触摸面板基板的透射率下降。
(参考例中的问题)
但是,根据使用的显示面板3的不同,即使是满足上式(1)的参考例的触摸面板基板102,也会产生莫尔条纹。特别是在图像元素小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莫尔条纹。
例如,制作了将图像元素间距为横75μm×纵225μm的显示面板3,与纵和横的传感轴的间距(检测电极的间距)为5mm的触摸面板基板102重叠而得到的显示装置,来验证是否产生莫尔条纹。此时,对分割数m进行各种改变,制作了满足上述条件(1)~(3)和上式(1)的触摸面板基板102。但是,在上述显示面板3与上述触摸面板基板102的组合中,制作出的任一个显示装置均产生了莫尔条纹。分割数m是自然数,因此,由上式(1)得出的格子配线的角度成为分散的值。因此,格子配线的角度受到限制,因此难以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格子配线。
(实施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2中,使格子配线的角度如下。
格子配线的角度=45°±arctan(1/n)  …(2)
在此,n为实数,n>m。此时,arctan(1/n)<arctan(1/m)。此外,m为格子电极的格子的分割数,为2以上的自然数。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参考例的情况相比,如果分割数m相同,则格子配线的角度接近45°。在n≠m的情况下,位于第一格子电极与第二格子电极的间隙的正方形的区域的大小,与由分割数m决定的1个单位格子的大小不同。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2中的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配置的平面图。在触摸面板基板2中配置有外形为正方形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表示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和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各自的外形(形成有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和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的区域)的正方形均匀地倾斜。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层。另外,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在俯视时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区域。
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由形成为外形为正方形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形成。因此,从显示面板出射的光能够通过触摸面板基板2。
第一检测电极11的间距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间距相互相同。因此,在纵方向和横方向均能够以相同的精度进行位置的检测。第一检测电极11的间距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间距根据被要求的性能(检测精度、检测分辨率)作为规格被决定。因此,第一检测电极11的间距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间距(即传感轴的间距),与图15所示的参考例相同。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相互分离地配置。另外,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相互分离地配置。
此外,在第一检测电极11的间距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间距相互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成为菱形。在该情况下,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由形成为菱形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形成。
图2中没有表示出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详细的结构,但是,在横方向上分离地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通过在它们之间的正方形的区域15中形成的连接部相互电连接。1个第一检测电极11具有在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在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在纵方向上排列。
另外,在纵方向上分离地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通过在它们之间的正方形的区域15中形成的其他连接部相互电连接。1个第二检测电极12具有在纵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在纵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2在横方向上排列。
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对角线(与区域15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θ。在此,θ=arctan(1/n)。但是,各第一格子电极13沿着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排列。同样地,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对角线(与区域15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二格子电极14沿着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排列。
(第一电极层6的结构)
图3是表示第一电极层6中的第一检测电极11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第一导体线、第二导体线)17a、17b。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分割数m为m=6,决定格子配线的角度的n为n=8。此时,θ=7.1°。本实施方式的格子配线的角度与参考例的角度相同。但是,格子电极的分割数m与参考例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格子配线的间距与参考例不同。
各第一检测电极11在横方向上延伸,具有多个第一格子电极13。在横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相互分离,在它们之间设置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6。
第一格子电极13包含多个导体线17a和多个导体线17b。多个导体线17a相互平行,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α。α=45°-θ。α大于0°小于45°。因为2≤m<n,所以45°-arctan(1/2)<α<45°。多个导体线17b相互平行,与导体线17a垂直。多个导体线17a和多个导体线17b形成为沿着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7a、17b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7a、17b与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第一格子电极13为正方形,因此,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a、17b配置成正方格子形状。即,多个导体线17a的间距与多个导体线17b的间距相同。
连接部16包含多个导体线(第五导体线)21。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通过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连接。多个导体线21与导体线17a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6具有2条导体线,但是也能够为连接部16具有3条以上的导体线21的结构。
此外,在纵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分开。第一格子电极13和连接部16形成在相同的层(图1的第一电极层6)。
导体线17a、17b和导体线21由遮光性的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
连接部16的多个导体线21的间距与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配线17a的间距不同。这是因为在n≠m的情况下,位于第一格子电极13与第二格子电极14的间隙的正方形的区域15(参照图2)的大小,与第一格子电极13的1个单位格子的大小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n>m,所以连接部16具有的2条导体线21的间距小于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的间距。在此,连接部16的一个导体线21沿着左侧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延伸(与导体线17a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连接部16的另一个导体线21沿着右侧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延伸。此外,相互相邻的2个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彼此的位置不对齐(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对角线(与连接部16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θ。即,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单位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一格子电极13沿着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的传感轴)排列。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格子电极13和构成该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a、17b倾斜规定的角度地形成,将分离地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通过连接部16连接。此时,通过使形成格子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a、17b从45°倾斜±arctan(1/n),能够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格子配线17a、17b。因为m≠n,所以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配线17a彼此不对齐,但是,通过使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的间距小于格子配线17a的间距,能够利用至少2条导体线21将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连接。因此,即使在连接部16的一个导体线21中发生断线,也能够通过另一个导体线21维持电连接。
(第二电极层7的结构)
图4是表示第二电极层7中的第二检测电极12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第三导体线、第四导体线)19a、19b。第二检测电极12具有与使第一检测电极11旋转90°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各第二检测电极12在纵方向上延伸,具有多个第二格子电极14。在纵方向上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相互分离,在它们之间设置有连接部(第二连接部)18。
第二格子电极14包含多个导体线19a和多个导体线19b。多个导体线19a相互平行,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α。多个导体线19b相互平行,与导体线19a垂直。多个导体线19a和多个导体线19b形成为沿着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9a、19b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9a、19b与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第二格子电极14为正方形,因此,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9a、19b配置成正方格子形状。即,多个导体线19a的间距与多个导体线19b的间距相同。
连接部18包含多个导体线(第六导体线)22。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通过连接部18的导体线22连接。多个导体线22与导体线19a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8具有2条导体线,但是也能够为连接部18具有3条以上的导体线22的结构。
此外,在横方向上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分开。第二格子电极14和连接部18形成在相同的层(图1的第二电极层7)。
导体线19a、19b和导体线22由遮光性的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
连接部18的多个导体线22的间距与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19a的间距不同。连接部18具有的2条导体线22的间距小于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的间距。在此,连接部18的一个导体线22沿着上侧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延伸(与导体线19a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连接部18的另一个导体线22沿着下侧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延伸。此外,相互相邻的2个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彼此的位置不对齐(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对角线(与连接部18相邻的2个对角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θ。即,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单位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同样地倾斜角度θ。但是,各第二格子电极14沿着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的传感轴)排列。
(触摸面板基板2的结构)
图5是将图3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11和图4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12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触摸面板基板2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7a(向右上升的格子配线)与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9b(向右上升的格子配线)平行。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另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7b(向右下降的格子配线)与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另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9a(向右下降的格子配线)平行。
但是,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不形成均匀的格子图案。这是因为相互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的位置不对齐。例如,在导体线17a延伸的方向(第三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导体线17a和与该导体线17a平行的导体线19b的位置不对齐。另外,在导体线17b延伸的方向(第四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导体线17b和与该导体线17b平行的导体线19a的位置不对齐。
但是,在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配线的密度相同,因此,触摸面板基板2的透射率是均匀的。在此,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间距与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的间距不同。但是,形成连接部16、18的区域是画面整体的极少一部分,并且,配线的密度的差异不大,因此,不会看到透射率(即明亮度)的不均匀。
图6是表示将符号和表示传感轴的线去除后的触摸面板基板2的配线的结构的图。如图6所示,配置有连接部的区域与形成有格子配线的区域的差异难以被看到。
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1的导体线17a、17b、第二检测电极的导体线19a、19b、和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配置成不在同一条线上重叠。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图案偏移,图案的偏移也难以被用户看到,不会使显示品质下降。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相互正交。
此外,在显示面板3中形成的黑矩阵(未图示)的格子的一个方向的线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平行,另一个方向的线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平行。
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或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单位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两者倾斜。另外,格子的导体线也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两者倾斜。格子的2个对角线中的一个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中的任一个倾斜角度θ。
此外,可以将导体线延长使得第一检测电极11的导体线17a、17b与第二检测电极的导体线19a、19b部分地重叠,或者,可以为了避免第一检测电极11彼此的导通而将一部分的导体线除去。另外,格子的线的数量等能够以将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的边的长度等分的方式适当变更。
图7是表示触摸面板基板2和显示面板3的重叠的图。在显示面板3中形成有划分像素的格子状的黑矩阵10。黑矩阵10由遮光体形成。在触摸面板基板2中,第一检测电极11在横方向上延伸,第二检测电极12在纵方向上延伸。
另一方面,在触摸面板基板2中,格子的一个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倾斜角度θ。格子配线的倾斜度(即格子的对角线的角度)由n决定。n>m,n为能够与分割数m独立地设定的参数,因此,格子配线的倾斜度能够与分割数m独立地决定。因此,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配线与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参照图5)。但是,通过仅使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间距与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间距不同,能够利用2条导体线将格子电极彼此连接,并且,使触摸面板基板2的透射率的分布均匀。因而,能够与分割数m独立地设定格子配线17a的角度α[α=45°±arctan(1/n)],使得不产生莫尔条纹。因而,能够制造能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能够提高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1。
另外,在显示装置1中,第一检测电极11在与扫描信号线相同的方向(横方向)上延伸,第二检测电极12在与扫描信号线垂直的方向(纵方向)上延伸。因此,显示装置1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并且适当地检测出接触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没有间隙地铺满外形为正方形的格子电极的以往的结构不同,使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与它们中的格子配线一起倾斜地形成,在第一格子电极13与第二格子电极14之间的产生的间隙(区域15)中形成连接部16、18。在触摸面板基板2中,格子配线17a、17b、19a、19b占据配线图案的大部分。因此,通过使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间距与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间距不同,能够提高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间距的自由度和格子配线的角度α的自由度。
当设第一格子电极和第二格子电极的外形的一边的长度为L时,连接部的导体线的间距为L×(1/n),格子配线的间距为L×(1/m)。即,连接部的导体线的间距与格子配线的间距之比为m:n(但是m≠n)。为了使得不产生莫尔条纹,优选m<n。另外,当n变大时,意味着连接部的导体线的间距与格子配线的间距相比变小。当连接部的导体线的间距极端地变小时,2个连接部的交叉部分的配线密度变高,因此,有交叉部分作为暗点被看到的可能性。因此,优选连接部的导体线的间距大于格子配线的间距的一半,即n<2m。
进一步,实际在各种条件下制作面板来确认莫尔条纹的产生时,得知其中特别优选6≤n≤8。此时,7.1°≤θ≤9.5°。即,优选45°-arctan(1/6)≤α≤45°-arctan(1/8)。45°-arctan(1/6)≈35.5°,45°-arctan(1/8)≈37.9°。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的结构进行说明:以比第一格子电极的格子配线的间距小的间距形成的连接部的多个导体线延伸至第一格子电极中。此外,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对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附图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和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触摸面板基板的层叠结构、以及各传感轴的间距、第一格子电极和第二格子电极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图1、图2)相同。
(第一电极层6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层6中的第一检测电极11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第一导体线、第二导体线、第七导体线)17a、17b、17c。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分割数m为m=6,决定格子配线的角度的n为n=8。此时,θ=7.1°。本实施方式的格子配线的角度与实施方式1的角度相同。
第一格子电极13包含多个导体线17a、多个导体线17b和多个导体线17c。多个导体线17a和多个导体线17c相互平行,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α。α=45°-θ,n=8,因此,α=45°-arctan(1/8)。多个导体线17b相互平行,与导体线17a垂直。多个导体线17a、多个导体线17b和多个导体线17c形成为沿着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7a、17b、17c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7a、17b、17c与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多个导体线17a的间距与多个导体线17b的间距相同。但是,多个导体线17a的间距与多个导体线17c的间距相互不同。
连接部16包含多个导体线(第五导体线)21。多个导体线21与导体线17a、17c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6具有2条导体线21。
导体线17a、17b、17c和导体线21由遮光性的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
连接部16的多个导体线21的间距与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多个导体线17c的间距相同。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多个导体线17c形成为与连接部16的多个导体线21成一条直线。因此,相互相邻的2个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c彼此的位置对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格子电极13和构成该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17a~17c倾斜规定的角度地形成,利用连接部16将分离地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连接。此时,通过使形成格子的导体线17a、17b、17c从45°倾斜±arctan(1/n),能够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导体线17a、17b、17c。因为m≠n,所以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彼此不对齐。在此,通过使作为形成格子的导体线的一部分的导体线17c的间距和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的间距小于导体线17a的间距,能够使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与形成格子的导体线17c的位置对齐。
这样,即使是使一部分的导体线17c的间距与导体线17a、17b不同的结构,也能够保持传感轴为横方向的状态来调整这些导体线17a~17c的角度,因此,能够实现使莫尔条纹的产生减少的触摸面板基板。
(第二电极层7的结构)
图9是表示第二电极层7中的第二检测电极12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9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第三导体线、第四导体线、第七导体线)19a、19b、19c。第二检测电极12是与使图8的第一检测电极11旋转90°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第二格子电极14包含多个导体线19a、多个导体线19b和多个导体线19c。多个导体线19a和多个导体线19c相互平行,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α。因为n=8,所以α=45°-arctan(1/8)。多个导体线19b相互平行,与导体线19a垂直。多个导体线19a、多个导体线19b和多个导体线17c形成为沿着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9a、19b、19c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9a、19b、19c与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多个导体线19a的间距和多个导体线19b的间距相互相同。但是,多个导体线19a的间距与多个导体线19c的间距相互不同。
连接部18包含多个导体线(第六导体线)22。多个导体线22与导体线19a、19c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8具有2条导体线22。
导体线19a、19b、19c和导体线22由遮光性的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
连接部18的多个导体线22的间距与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多个导体线19c的间距相同。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多个导体线19c形成为与连接部18的多个导体线22成一条直线。因此,相互相邻的2个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c彼此的位置对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格子电极14和构成该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19a~19c倾斜规定的角度地形成,通过连接部18将分离地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连接。此时,通过使形成格子的导体线19a~19c从45°倾斜±arctan(1/n),能够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导体线19a~19c。因为m≠n,所以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彼此不对齐。在此,通过使作为形成格子的导体线的一部分的导体线19c的间距和连接部18的导体线22的间距小于导体线19a的间距,能够使连接部18的导体线22和形成格子的导体线19c的位置对齐。
这样,即使是使一部分的导体线19c的间距与导体线19a、19b不同的结构,也能够保持传感轴为纵方向的状态来调整这些导体线19a~19c的角度,因此,能够实现使莫尔条纹的产生减少的触摸面板基板。
(触摸面板基板20的结构)
图10是将图8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11和图9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12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20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7a(向右上升的格子配线)和导体线17c,与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9b(向右上升的格子配线)平行。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另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7b(向右下降的格子配线),与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另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9a(向右下降的格子配线)和导体线19c平行。
但是,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不形成均匀的格子图案。这是因为相互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的位置不对齐。例如,在导体线17a延伸的方向(第三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导体线17a和与该导体线17a平行的导体线19b的位置不对齐。另外,在导体线17b延伸的方向(第四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导体线17b和与该导体线17b平行的导体线19a的位置不对齐。
在此,导体线17c的间距、导体线19c的间距和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间距,与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主要的导体线17a、17b、19a、19b的间距不同。但是,形成导体线17c、导体线19c和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区域,比形成导体线17a、17b、19a、19b的区域小。例如,在第一格子电极13中,作为向右上升的配线形成有第一间距的导体线17a和第二间距的导体线17c,作为向右下降的配线仅形成有第一间距的导体线17b。因此,充分具有像实施方式1那样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的效果。
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1的导体线17a~17c、第二检测电极的导体线19a~19c和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配置成不在同一条线上重叠。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的图案偏移,图案的偏移也难以被用户看到,不会使显示品质下降。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相互正交。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连接部的导体线弯曲地与第一格子电极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对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附图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和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触摸面板基板的层叠结构、以及各传感轴的间距、第一格子电极和第二格子电极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图1、图2)相同。
(第一电极层6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层6中的第一检测电极11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11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第一导体线、第二导体线、第七导体线)17a、17b、17c。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分割数m为m=6,决定格子配线的角度的n为n=8。此时,θ=7.1°。本实施方式的格子配线的角度与实施方式1的角度相同。
第一格子电极13包含多个导体线17a和多个导体线17b。多个导体线17a相互平行,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倾斜角度α。α=45°-θ,n=8,因此,α=45°-arctan(1/8)。多个导体线17b相互平行,与导体线17a垂直。多个导体线17a和多个导体线17b形成为沿着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7a、17b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7a、17b与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多个导体线17a的间距和多个导体线17b的间距相同。
连接部16的多个导体线21的间距与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配线17a的间距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n>m,所以连接部16具有的2条导体线21的间距小于构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的间距。在此,连接部16的一个导体线21沿着左侧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延伸(与导体线17a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连接部16的另一个导体线21沿着右侧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延伸。此外,相互相邻的2个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彼此位置不对齐(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图12是将图11的连接部16的周边放大后的图。
连接部16包含多个导体线(第五导体线)21和多个导体线(第八导体线)23。多个导体线21与导体线17a平行。与此相对,多个导体线23与导体线17b平行。即,导体线23与导体线21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6包含2条导体线21和2条导体线23。
连接部16的上侧的导体线21和在左侧与其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相互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这些导体线21和导体线17a,通过连接部16的左侧的导体线23连接。另外,连接部16的下侧的导体线21和在右侧与其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同样地通过连接部16的右侧的导体线23连接。
连接部16的导体线23形成在与形成第二格子电极的导体线的线上重叠的位置。
导体线17a、17b和导体线21、23由遮光性的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格子电极13和构成该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a、17b倾斜规定的角度地形成,通过连接部16将分离地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连接。此时,通过使形成格子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7a、17b从45°倾斜±arctan(1/n),能够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格子配线17a、17b。因为m≠n,所以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配线17a彼此不对齐。在此,通过使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的间距小于格子配线17a的间距,并且将导体线21和格子配线17a通过与它们垂直的导体线23连接,能够利用至少2组的导体线21、23将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彼此连接。因此,即使在连接部16的一个导体线21、23中发生断线,也能够通过另一个导体线21、23维持电连接。
此外,也能够代替导体线21和导体线23在各自的端部相互连接的图12的结构,为了降低制造时发生断线的可能性而采用被延长的导体线21和导体线23(十字地)交叉的结构。
(第二电极层7的结构)
图13是表示第二电极层7中的第二检测电极12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13中,用虚线表示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用实线表示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第三导体线、第四导体线)19a、19b。第二检测电极12是与使第一检测电极11旋转90°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第二格子电极14包含多个导体线19a和多个导体线19b。多个导体线19a相互平行,相对于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倾斜角度α。多个导体线19b相互平行,与导体线19a垂直。多个导体线19a和多个导体线19b形成为沿着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平行的格子形状。即,导体线19a、19b的格子以各导体线19a、19b与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外形(正方形)的边平行的方式形成。在此,多个导体线19a的间距与多个导体线19b的间距相同。
连接部18的多个导体线22的间距与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19a的间距不同。连接部18具有的2条导体线22的间距小于构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的间距。在此,连接部18的一个导体线22沿着上侧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延伸(与导体线19a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连接部18的另一个导体线22沿着下侧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延伸。此外,相互相邻的2个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彼此位置不对齐(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连接部18包含多个导体线(第六导体线)22和多个导体线(第八导体线)24。多个导体线22与导体线19a平行。与此相对,多个导体线24与导体线19b平行。即,导体线24与导体线22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8包含2条导体线22和2条导体线24。
连接部18的右侧的导体线22和在上方与其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相互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这些导体线22和导体线19a通过连接部18的上侧的导体线24连接。另外,连接部18的左侧的导体线22和在下方与其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同样地通过连接部18的下侧的导体线24连接。
连接部18的导体线24形成在与形成第一格子电极的导体线的线上重叠的位置。
导体线19a、19b和导体线22、24由遮光性的低电阻的金属等形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格子电极14和构成该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形状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9a、19b倾斜规定的角度地形成,通过连接部18将分离地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连接。此时,通过使形成格子的导体线(格子配线)19a、19b从45°倾斜±arctan(1/n),能够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格子配线19a、19b。因为m≠n,所以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19a彼此不对齐。在此,通过使连接部18的导体线22的间距小于格子配线19a的间距,并且,将导体线22和格子配线19a通过与它们垂直的导体线24连接,能够利用至少2组的导体线22、24将相邻的第二格子电极14彼此连接。因此,即使在连接部18的一个导体线22、24中发生断线,也能够通过另一个导体线22、24维持电连接。
(触摸面板基板30的结构)
图14是将图11所示的第一检测电极11和图13所示的第二检测电极12重叠而得到的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20的配线的结构的平面图。
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7a(向右上升的格子配线)和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9b(向右上升的格子配线)平行。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的格子的另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7b(向右下降的格子配线)和形成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另一个角度的导体线19a(向右下降的格子配线)平行。
但是,第一检测电极11和第二检测电极12不形成均匀的格子图案。这是因为相互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的位置不对齐。例如,在导体线17a延伸的方向(第三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导体线17a和与该导体线17a平行的导体线19b的位置不对齐。另外,在导体线17b延伸的方向(第四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导体线17b和与该导体线17b平行的导体线19a的位置不对齐。
但是,在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中,配线的密度相同,因此,触摸面板基板30的透射率是均匀的。在此,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间距,与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间距不同。但是,形成连接部16、18的区域是画面整体的极少一部分,并且,配线的密度的差异不大,因此,不会看到透射率(即明亮度)的不均匀。
另外,连接部16的导体线23与位于连接部18的导体线22的延长线上的第二格子电极14的导体线19a重叠。连接部18的导体线24与位于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的延长线上的第一格子电极13的导体线17a重叠。
例如,在分割数m大,第一格子电极13的多个导体线17a的间距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多个导体线19a的间距小于连接部16、18的多个导体线的间距的情况下,连接部16的导体线23与连接部18的导体线22重叠,连接部18的导体线24与连接部16的导体线21重叠。
形成第一格子电极13或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的单位格子(最小单位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两者倾斜。另外,格子的导体线也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两者倾斜。格子的2个对角线中的一个对角线相对于第一检测电极11延伸的方向(横方向)和第二检测电极12延伸的方向(纵方向)中的任一个倾斜角度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与它们中的格子配线一起倾斜地形成,在第一格子电极13与第二格子电极14之间产生的间隙(区域15)中形成连接部16、18。在触摸面板基板30中,格子配线17a、17b、19a、19b占据配线图案的大部分。因此,通过使连接部16、18的导体线的间距与第一格子电极13和第二格子电极14的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间距不同,能够提高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间距的自由度和格子配线的角度α的自由度。因此,能够设定格子配线17a、17b、19a、19b的角度α[α=45°±arctan(1/n)],使得不产生莫尔条纹。因此,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30中,配线的间距小的区域(与连接部对应的区域)比实施方式1(图5)小。而且,在触摸面板基板30中,与实施方式1(图5)的触摸面板基板2相比,配线的密度均匀的区域更大。因此,触摸面板基板30,透射率均匀,能够进一步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
〔总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触摸面板基板具备: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具有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的第二检测电极,上述多个第一格子电极和上述多个第二格子电极在俯视时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区域,各第一格子电极包含:与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与不同于上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二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二导体线形成格子,上述第三方向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倾斜角度α,0°<α<45°,各第二格子电极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与上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四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形成格子,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部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五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小于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二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包含与上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六导体线,上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小于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使形成第一格子电极和第二格子电极的格子的多个导体线倾斜角度α,能够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的角度配置形成格子的多个导体线。而且,通过使连接部的多个导体线的间距小于形成格子的导体线的间距,能够通过至少2条导体线将相邻的第一格子电极彼此(和第二格子电极彼此)连接。因此,即使在连接部的1个导体线中发生断线,也能够通过连接部的另一个导体线维持第一格子电极彼此的电连接。而且,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构成为分别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因此,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从而提高显示品质,并且,能够适当地检测出接触位置。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上述多个第二导体线的间距、上述多个第三导体线的间距和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相同,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和上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相同。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在上述第三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格子电极和上述第二格子电极中,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三导体线的位置不对齐,在上述第四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格子电极和上述第二格子电极中,上述多个第二导体线和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位置不对齐。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45°-arctan(1/2)<α<45°。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45°-arctan(1/6)≤α≤45°-arctan(1/8)。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大于上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的一半,上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大于上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的一半。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一格子电极还包含与上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七导体线,上述多个第七导体线以与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形成,并且,与上述多个第五导体线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一连接部还包含在俯视时与上述第四导体线或上述第六导体线重叠的第八导体线,上述第八导体线将相互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上述第一导体线和上述第五导体线连接。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第二方向正交。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三方向与上述第四方向正交。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各第一格子电极和各第二格子电极的外形为正方形。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一检测电极和上述第一连接部形成在第一层,上述第二检测电极和上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面板。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形成的黑矩阵的格子的一个方向的线与上述第一方向平行,另一个方向的线与上述第二方向平行。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表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显示装置。
符号说明
1                 显示装置
2、20、30         触摸面板基板
3                 显示面板
4                 背光源
5                 基板
6                 第一电极层
7                 第二电极层
8                 第一保护层
9                 第二保护层
10                黑矩阵
11                第一检测电极
12                第二检测电极
13                第一格子电极
14                第二格子电极
15                区域
16                连接部(第一连接部)
17a、17b、17c     导体线(第一导体线、第二导体线、第七导体线)
18                连接部(第二连接部)
19a、19b、19c     导体线(第三导体线、第四导体线、第七导体线)
21                导体线(第五导体线)
22                导体线(第六导体线)
23、24            导体线(第八导体线)

Claims (14)

1.一种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格子电极的第一检测电极;和
具有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格子电极的第二检测电极,
所述多个第一格子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格子电极在俯视时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区域,
各第一格子电极包含:与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一导体线;和与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二导体线,
所述多个第一导体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体线形成格子,
所述第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角度α,0°<α<45°,
各第二格子电极包含:与所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三导体线;和与所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四导体线,
所述多个第三导体线和所述多个第四导体线形成格子,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含与所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五导体线,
所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小于所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二格子电极彼此,通过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含与所述第四方向平行的多个第六导体线,
所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小于所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所述多个第二导体线的间距、所述多个第三导体线的间距和所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相同,
所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和所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格子电极和所述第二格子电极中,所述多个第一导体线和所述多个第三导体线的位置不对齐,
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格子电极和所述第二格子电极中,所述多个第二导体线和所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位置不对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45°-arctan(1/2)<α<45°。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45°-arctan(1/6)≤α≤45°-arctan(1/8)。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大于所述多个第一导体线的间距的一半,
所述多个第六导体线的间距大于所述多个第四导体线的间距的一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格子电极还包含与所述第三方向平行的多个第七导体线,
所述多个第七导体线以与所述多个第五导体线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形成,并且,与所述多个第五导体线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含在俯视时与所述第四导体线或所述第六导体线重叠的第八导体线,
所述第八导体线将相互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所述第一导体线和所述第五导体线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正交。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各第一格子电极和各第二格子电极的外形为正方形。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在第一层,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基板;和
显示面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面板中形成的黑矩阵的格子的一个方向的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另一个方向的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CN201380040438.6A 2012-07-31 2013-07-24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04520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0472 2012-07-31
JP2012-170472 2012-07-31
PCT/JP2013/070052 WO2014021168A1 (ja) 2012-07-31 2013-07-24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0789A true CN104520789A (zh) 2015-04-15
CN104520789B CN104520789B (zh) 2017-04-26

Family

ID=50027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0438.6A Active CN104520789B (zh) 2012-07-31 2013-07-24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59744B2 (zh)
CN (1) CN104520789B (zh)
WO (1) WO201402116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972A (zh) * 2015-06-04 2016-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触摸屏、触摸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电子仪器
CN106681547A (zh) * 2015-11-09 2017-05-17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
CN108628483A (zh) * 2017-03-15 2018-10-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单元、互电容触控屏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656400A (zh) * 2017-10-10 2019-04-19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02910B1 (ko) * 2013-08-30 2015-03-16 크루셜텍 (주) 터치 검출 및 시인성 개선을 위한 터치 검출 장치
US9479153B2 (en) 2014-06-04 2016-10-25 Displax S.A. Large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KR102195039B1 (ko) * 2014-07-02 2020-12-2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전극 구조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TWI522879B (zh) * 2014-08-01 2016-02-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US9958996B2 (en) 2016-01-29 2018-05-01 Displax S.A.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JP6744169B2 (ja) * 2016-04-04 2020-08-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10126899B2 (en) 2016-04-04 2018-11-13 Japan Display Inc.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101860B2 (en) 2016-07-20 2018-10-16 Displax S.A. Borderless projected capacitive multitouch sensor
JP6932613B2 (ja) * 2017-10-30 2021-09-08 株式会社Vtsタッチセンサー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7165094B2 (ja) * 2019-03-29 2022-11-02 株式会社ノリタケ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ド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
CN113495640A (zh) * 2020-04-01 2021-10-12 万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
US11507240B2 (en) * 2020-04-20 2022-11-22 Higgstec Inc. Touch senso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6496A (zh) * 2009-12-10 2011-06-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
US20110291966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device
WO2012060344A1 (ja) * 2010-11-05 2012-05-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WO2012099150A1 (ja) * 2011-01-18 2012-07-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2859B1 (en) * 2002-08-09 2007-04-10 Synaptics, Inc. Capacitive sensing pattern
US7129935B2 (en) * 2003-06-02 2006-10-31 Synaptics Incorporated Sensor patterns for a capacitive sensing apparatus
US20050030048A1 (en) * 2003-08-05 2005-02-10 Bolender Robert J. Capacitive sensing device for use in a keypad assembly
KR101196342B1 (ko) * 2005-05-26 2012-11-01 군제 가부시키가이샤 투명 평면체 및 투명 터치스위치
TW200901014A (en) * 2007-06-28 2009-01-01 Sense Pad Tech Co Ltd Touch panel device
CN104635983B (zh) * 2008-07-31 2018-01-30 郡是株式会社 触摸开关
JP5174575B2 (ja) 2008-07-31 2013-04-0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US8711105B2 (en) * 2008-08-21 2014-04-29 Wacom Co., Ltd. Touchscreen with extended conductive pattern
US9261997B2 (en) * 2009-02-02 2016-02-16 Apple Inc. Touch regions in diamond configuration
JP4820451B2 (ja) 2009-11-20 2011-11-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導電シートの使用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2014669A (ja) 2009-11-20 2012-01-19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導電シートの使用方法及び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US8766105B2 (en) 2009-11-20 2014-07-01 Fujifilm Corporation Conductive sheet, method for using conductive sheet, an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5476237B2 (ja) * 2010-07-05 2014-04-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導電シート
KR101347926B1 (ko) * 2010-01-28 2014-01-07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 시트, 도전 시트의 사용 방법 및 터치 패널
JP2011175412A (ja) 2010-02-24 2011-09-08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静電容量式のタッチパネルスイッチ
US9146644B2 (en) * 2010-03-08 2015-09-29 Nuvo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multiple touch points in surface-capacitance type touch panels
JP5248653B2 (ja) * 2010-05-27 2013-07-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JP5638459B2 (ja) * 2010-07-05 2014-12-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導電シート
TWD159640S (zh) * 2010-10-19 2014-04-01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導電片圖案之部分
USD679100S1 (en) * 2010-10-19 2013-04-02 Fujifilm Corporation Conductive sheet with bent portion
JP6092516B2 (ja) * 2011-01-18 2017-03-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2163933A (ja) * 2011-01-18 2012-08-30 Fujifilm Corp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2163951A (ja) * 2011-01-18 2012-08-30 Fujifilm Corp 導電性フイルム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
JP5384598B2 (ja) * 2011-09-09 2014-0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センサ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センサシステム、情報入出力装置
JP2013149232A (ja) * 2011-12-22 2013-08-01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2261698B1 (ko) * 2012-01-12 2021-06-07 시냅틱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단일층 용량성 이미징 센서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6496A (zh) * 2009-12-10 2011-06-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
US20110291966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device
WO2012060344A1 (ja) * 2010-11-05 2012-05-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WO2012099150A1 (ja) * 2011-01-18 2012-07-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972A (zh) * 2015-06-04 2016-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触摸屏、触摸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电子仪器
CN106249972B (zh) * 2015-06-04 2019-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触摸屏、触摸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电子仪器
CN106681547A (zh) * 2015-11-09 2017-05-17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
CN108628483A (zh) * 2017-03-15 2018-10-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单元、互电容触控屏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656400A (zh) * 2017-10-10 2019-04-19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0789B (zh) 2017-04-26
WO2014021168A1 (ja) 2014-02-06
US9459744B2 (en) 2016-10-04
US20150212622A1 (en) 2015-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20789A (zh)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0416820B2 (en) Display device
JP3154829U (ja) タッチ機能を備えたips方式の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TWI528239B (zh) 觸控顯示裝置
US9134828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a shield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055170B (zh) 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集成触控显示装置
US11334179B2 (en) Display panel to mitigate short-circuiting between touch electrodes,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30082964A1 (e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4508610A (zh)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0139967B2 (en) Touch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TWI798278B (zh) 觸控面板及具備該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KR20150029507A (ko) 정전용량 방식의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영상표시장치
CN104536634A (zh)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6494287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216595A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US20120044205A1 (en) Surfac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As Amended)
CN106501982A (zh) 复合型液晶显示装置
US20150009426A1 (en) In-cell touch panel structure of narrow border
US20210278918A9 (en) Touch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516145A (zh) 一种触控式液晶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508613A (zh)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160018929A1 (en) Touch panel substrat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03105990A (zh) 单层电容触摸传感器及触控终端
KR20090012514A (ko) 정전용량센서를 이용하는 터치스크린
US10275101B2 (en) Integrated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