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8576A - 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8576A
CN104518576A CN201410522119.5A CN201410522119A CN104518576A CN 104518576 A CN104518576 A CN 104518576A CN 201410522119 A CN201410522119 A CN 201410522119A CN 104518576 A CN104518576 A CN 104518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ing device
coil
electric
supply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21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8576B (zh
Inventor
上浦尚子
松冈薰
浦野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18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8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5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5/005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4
    • H04B5/79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受电装置相对于供电装置配置的自由度,以及通过供电装置相对于受电装置具有配置的自由度来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能够抑制机器的大型化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本发明的受电装置(9)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受电线圈(L2),受电线圈(L2)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51);由绕组部(51)包围的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的开口部(52),通过二个开口端中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从而在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收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

Description

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不使用电源线传送电力的技术、所谓的无线电力传送技术受到注目。无线电力传送技术由于能够将电力从供电机器非接触地供给受电机器,因此,可以期待在列车、电动汽车等的输送机器、家电产品、电子机器、无线通信机器、玩具等各种产品中的应用。
在无线电力传送装置中,通常使构成供电装置的供电部的一次线圈与构成受电装置的受电部的二次线圈对峙,将电力从供电装置提供至受电装置。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大多配置于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特定部位,对受电装置进行充电时,需要使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特定部位互相相对。
根据受电装置的配置的观点,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供电机器和受电机器上分别设有多个供电侧线圈和受电侧线圈的电力供给系统,以使使用者不用在意供电机器和受电机器的位置关系而可以随意地配置这些机器。上述电力供给系统中,上述多个供电侧线圈和受电侧线圈中以电力的传送效率最好的供电侧线圈和受电侧线圈工作的方式设置输出信号的电路。
另外,根据电力传送效率的观点,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容易地从充电器搬运电力至便携设备的方式内藏弯曲的诱导线圈,且以顺着其形状的方式背面弯曲的便携设备、和底面弯曲的充电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0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682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力供给系统中,在使用多个供电侧线圈和受电侧线圈形成供电和受电组件的情况下,由于增加配线的数量和控制设备的数量,从而存在电路复杂化、机器大型化、需要成本等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虽然能够抑制便携设备侧的诱导线圈和充电器侧的电源线圈的位置偏移,但是令便携设备中的诱导线圈相对的面以外的面对着充电器,则不能将便携设备充电,对便携设备的配置方法有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受电装置相对于供电装置配置的自由度,以及通过供电装置相对于受电装置具有配置的自由度来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能够抑制机器的大型化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受电装置,其为从包含供电线圈的供电装置以无线被传送电力的受电装置,受电装置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受电线圈,受电线圈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和开口部,被绕组部包围,且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通过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受电装置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在受电装置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收来自供电装置的电力的受电区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通过具有上述构造,受电装置可以相对于一个受电线圈通过二个以上的表面使磁通量交链(interlink)。因此,在相对于一个受电线圈,受电装置的一个面成为电力的接受面的情况下,与使用多个受电线圈将受电装置的多个面作为电力的接受面的情况相比,可以精简连接受电线圈的配线等和降低控制设备的数量。另外,即使在供电装置的供电区域为特定的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受电装置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传送电力。
在此,受电线圈可以为平面状线圈。通过受电线圈为平面状线圈,由供电装置所包含的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通过受电装置的形成了受电区域的任一表面以通过受电线圈的平面的方式交链。由此,因为以仅以一个方向流入平面状的受电线圈内的方式产生电流,所以在通过受电装置的形成了受电区域的任一表面向受电装置供电的情况下,受电线圈通过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也可以高效地得到电流,可以提高电力传送效率地接受来自供电装置的电力。
另外,受电线圈弯曲或者折弯,并且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受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受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形成有受电区域的受电装置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受电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于受电装置的表面变化。在这样的受电装置中,通过受电装置的表面交链于受电线圈的磁通量变化,通过改变对着供电装置的受电装置的表面,可以使来自供电装置接受到的电力量变化。
进一步,受电装置通过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受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从而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以通过受电线圈的弯曲面或者折弯面的方式交链。由此,由于以仅以一个方向流入弯曲或折弯的受电线圈内的方式产生电流,因此,受电装置具有可以通过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高效地得到电流的表面。所以,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高的受电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受电线圈的配置中,虽然规定“具有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但是突出部不仅是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或者向着这些表面突出的情况,而且突出部还包括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与邻接该表面的表面且没有配置供电装置的表面的边界部分,向着相反侧、或者向着这些部分突出的情况。
另外,受电线圈弯曲或者折弯,并且也可以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受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形成有受电区域的受电装置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受电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受电装置的表面变化。在这样的受电装置中,通过受电装置的表面,交链于受电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通过改变对着供电装置的受电装置的表面,可以使来自供电装置接受到的电力量变化。
进一步,由供电装置所含的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在供电线圈的开口部中有由中央部向着绕组部紧密的倾向。另外,从供电线圈向着受电线圈的磁通量中,在供电线圈的中央部以外产生的磁通量的向量具有向受电线圈的外侧延伸的方向。由此,在以具有上述构造的受电线圈与供电装置所含的供电线圈对峙的方式配置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情况下,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容易交链于受电线圈。由此,受电装置变得具有可以更有效地接受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表面,进一步,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高的受电装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其为以无线将电力传送到包含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中的供电装置,供电装置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供电线圈,供电线圈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和开口部,被绕组部包围且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通过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供电装置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在供电装置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传送电力到受电装置中的供电区域。
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具有上述构造,供电装置可以相对于一个供电线圈通过二个表面使磁通量交链。因此,在相对于一个供电线圈供电装置的一个面成为电力的供给面的情况下,与使用多个供电线圈将供电装置的多个面作为电力的供给面的情况相比,可以精简连接于供电线圈的配线等或降低控制设备的数量。另外,即使在受电装置的受电区域为特定的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供电装置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地传送电力。
在此,供电线圈可以为平面状线圈。通过供电线圈为平面状线圈,没有相互抵消产生的磁通量彼此。由此,在供电线圈内,在磁通量的大小没有被降低的状态下可以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中。
另外,供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并且具有向着供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相对于供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供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供电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供电装置的表面发生变化。在这样的供电装置中,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的表面中的磁通量变得根据供电装置的表面而变化,通过改变对着受电装置的供电装置的表面,可以改变传送到受电装置中的电力量。
进一步,通过供电装置弯曲或折弯,并且具有向着供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相对于供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从而由供电线圈产生的大部分磁通量有助于供电。由此,供电装置变得具有可以有效地将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传送到受电装置中的表面,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高的供电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对于供电线圈的配置,虽然规定“具有向着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相对于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但是突出部不仅是向着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或者相对于这些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情况,而且突出部还包括向着配置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与邻接该表面的表面且没有配置受电装置的表面的边界部分、或者相对于这些部分向着相反侧突出的情况。
另外,供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并且也可以具有向着供电装置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到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供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供电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供电装置的表面而变化。在这样的供电装置中,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的表面中的磁通量变得根据供电装置的表面发生变化,通过改变对着受电装置的供电装置的表面,可以改变传送到受电装置中的电力量。
另外,由于磁通量相对于供电线圈具有的弯曲面或折弯面垂直方向地产生,因此,通过供电线圈具有上述构造,从而没有相互抵消供电线圈内产生的磁通量彼此。由此,在供电线圈内在磁通量的大小没有被降低的状态下可以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中,供电装置变得具有可以更有效地将由供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传送到受电装置中的表面。由此,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更高的供电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提高了受电装置相对于供电装置配置的自由度,以及通过使供电装置相对于受电装置具有配置的自由度来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能够抑制机器的大型化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I-I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供电部和受电部的结合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IV-IV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VI-VI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VIII-VIII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X-X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XII-XII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受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受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供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用供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供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用供电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供电部和受电部的结合方式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或相当部分赋予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受电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I-I的截面图。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1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和供电装置11。受电装置9具有:受电装置主体部6;设置于受电装置主体部6的内部,接受磁场产生电流的受电部5;将在受电部5中产生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的整流器12;以及积蓄或消耗整流器12转换的直流电流的蓄电池或LED等的负载装置13。供电装置11具有:供电装置主体部4;设置于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内部,并积蓄直流电流的蓄电池(没有图示);将由蓄电池接收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的驱动电路(没有图示);以及通过用驱动电流转换的交流电流产生磁场的供电部3。受电部5由受电线圈L2构成,供电部由供电线圈L1构成,通过受电线圈L2和供电线圈L1电磁地结合,将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以无线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
图3是表示供电部和受电部的结合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供电装置11中,通过来自交流电源30(相当于上述蓄电池和驱动电路)的电流流入供电线圈L1,从供电线圈L1的内部到周围产生磁场。受电装置9以受电线圈L2与供电线圈L1对峙的方式与供电装置11相邻配置,通过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场,电流流入受电线圈L2。通过整流器12对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由此电力供给到受电装置9中。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根据流入供电线圈L1的电流的大小、供电线圈L1的大小、卷绕数等而不同。另外,由受电线圈L2引起的磁场的强度或电流的大小根据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受电线圈L2的大小、卷绕数等而不同。调节流入供电线圈L1的电流等的上述参数以给受电装置9提供适当量的电力。
如图1和2所示,受电装置9为具有六个表面S1、S2、S3、S4、S5、S6的长方体。受电装置9具有受电装置主体部6和通过树脂8等封装受电线圈L2的受电部封装10。受电部封装10的外形形状为长方体,且内置于受电装置主体部6中。受电装置主体部6的外形对应于受电装置9的外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L2为平面状线圈。受电线圈L2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51;被绕组部51包围的,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的开口部52。具体来说,受电线圈L2将通过开口部52的开口端和包围该开口端的绕组部51的表面形成的、相对的二个受电面作为主面构成。如果磁通量交链于受电线圈L2,则在绕组部51中产生电流。更具体地说,如果开口部52设置于受电线圈L2的例如中央部,且磁通量交链于开口部52,则在绕组部51中产生电流。
对于在绕组部51中产生电流的现象,特别是交链于开口部52的磁通量的影响大,因此,如后述详述的那样,开口部52具有的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由此,在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
受电线圈L2可以特别优选使用从一方开口端的端面(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到另一开口端的端面(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的长度比形成受电面的边短的平面状线圈。受电线圈L2例如为由单层的缠绕导线构成的平面状线圈、由垂直方向上层叠的缠绕导线构成的平面状线圈、或者组合了这些形状的平面状线圈。
在图2中,供电线圈L1中产生的磁通量向着受电线圈L2。通过受电线圈L2为平面状线圈,如果以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对峙的方式相对配置受电装置9和供电装置11,则由供电装置11所含的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以通过受电线圈L2的平面的方式交链。由此,以仅向一个方向流入平面状的受电线圈L2内的方式产生电流。由此,受电装置9通过后述的形成了受电区域的任一表面都以充分地维持电力传送效率的状态接收来自供电装置的电力。
受电线圈L2中,开口部52中的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的至少一者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面S1、S2、S3、S4、S5、S6)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由此,受电装置9的上述二个以上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仅考虑整流器12、负载装置13的位置,则为五面S1、S2、S3、S5、S6)上形成有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在此,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的“受电区域”是“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并向受电线圈L2交链的磁通量透过的区域”。如果以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对峙的方式相对配置受电装置9和供电装置11,则供电线圈L1和受电线圈L2电磁感应,经由受电装置9的表面S3上形成的受电区域,电力由供电装置11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在受电装置9中,由于表面S1、S2、S5和S6上也形成有受电区域,因此,不仅表面S3,通过表面S1、S2、S5或S6也可以对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
从由供电装置11向受电装置9的电力传送效率的观点出发,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相对于最适于受电装置9受电的表面(具有最大受电区域的表面、相对于供电装置的表面能够以最稳定的状态接触的表面等)形成的角度可以倾斜为大于0°且小于90°的角度,进一步可以为倾斜为大于0°且小于45°的角度。从降低多个表面上的电力传送效率的偏差的观点出发,形成的角优选为30°以上且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且55°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上且50°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可以不使用多个线圈而由多个面接受电力,可以使受电装置9受电时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在使用一个受电线圈L2,在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受电区域时,为了增大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的耦合系数并降低向外部的不要的辐射,从形成有受电区域的受电装置9的表面到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的平均距离优选为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受电线圈L2为一个,因此,与为了进行由多个面的供电而使用多个线圈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线圈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上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对受电装置9的大小也没有限制。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通过包含多个,进一步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受电线圈L2为平面状线圈,但是只要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地配置,绕组部51的一部分也可以包含弯曲部分或倾斜部分。
受电线圈L2的材质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铜等电导率高的材料。受电线圈L2的外形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可以列举正方形形状、菱形形状、具有五角形以上的角的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受电线圈L2的内径形状优选为沿着外形形状的形状。
从电力传送效率的观点出发,受电线圈L2中包含的开口部52上也可以设置磁性体芯。
受电线圈L2的大小只要能够对受电装置9供给适当量的电力就没有特别地限制,从为了防止供电线圈L1的位置偏离最佳受电位置的情况下的电力传送效率的降低的观点出发,受电线圈L2与供电线圈L1的相对面的外轮廓优选位于比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的相对面的外轮廓更外侧。
受电装置9、受电装置主体部6为长方体,但是不限于此。受电装置9、受电装置主体部6可以具有多个表面,例如可以列举具有不同法向量的二个以上的平面的主体部、或者具有二个以上的曲面的主体部、或者具有曲面和平面两者的主体部。
受电装置9的大小只要是能够由供电装置进行充电就没有特别地限制,例如,如图1、2所示,可以是能够移动的小型机器,可以是车辆等移动体,也可以是与供电装置的相对面为如地板那样的规模的物体。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IV-IV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4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9的受电线圈L2的形状由平面形状改变为弯曲形状而成的。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弯曲形状的受电线圈L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平面状的受电线圈L2弯曲为弧形的,至少由一个弯曲的突出部和夹着该突出部的二个平面部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发明中,“弯曲”是指受电面的切线的斜率由正连续地变化为负或者由负连续地变化为正。
受电线圈L2具有弯曲的开口部52,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的至少一者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面S1、S2、S3、S4、S5、S6)非平行地配置。但是,相对于二个面S5、S6垂直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L2弯曲,并且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S1、S2、S3、S4、S5、S6)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此,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如图5所示,由于在受电装置9的内部除了受电部封装10以外搭载有整流器12、负载装置13、用于发挥受电装置9主体(相当于电子设备等)的功能的构成部件(没有图示)等,因此,不能由供电装置11的所有表面供电。即,“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是指“受电部封装10不介于其它构成部件直接地相对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如果仅考虑整流器12、负载装置13的位置,则相当于表面S1、S2、S3,另外,在这些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
在图5中,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向着受电线圈L2。通过受电面弯曲,形成有受电区域的受电装置9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受电线圈L2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受电装置9的表面而变化。在这样的受电装置9中,根据受电装置的表面S1、S2、S3的区别,交链于受电线圈L2的磁通量变化,通过改变对着供电装置11的受电装置9的表面,可以改变由供电装置11接受的电力量。
进一步,由供电装置11所包含的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在供电线圈的开口部中有从中央部向着绕组部密集的倾向。另外,由供电线圈L1向着受电线圈L2的磁通量中,在供电线圈L1的绕组部侧产生的磁通量的向量具有向受电线圈L2的外侧延伸的方向。由此,在以具有向着磁通量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的受电线圈L2与供电装置11所包含的供电线圈L1对峙的方式配置受电装置9和供电装置11的情况下,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容易交链于受电线圈L2。由此,受电装置9可以具有有效地接受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的表面,从而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特别高的受电装置9。
具体来说,如图4、5所示,在通过表面S3对受电装置9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由于受电线圈L2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在受电线圈L2的大小、卷绕数等条件以及供电装置侧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电装置9可以具有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最大的电力量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受电线圈L2具有一个突出部,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多个突出部。
在受电线圈L2中,上述二个平面部形成的角度没有特别地限制,形成的角优选大于90°且小于180°,进一步优选为大于135°且小于18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通过受电线圈L2,能够接受来自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S1、S2以及S3的电力。由此,即使使受电装置9旋转,通过表面S1或者S2将受电装置置于供电装置11上,也可以通过供电线圈L1和受电线圈L2的感应耦合来进行供电。即,可以不使用多个线圈由多个面对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地进行供电。
另外,由于受电线圈L2为一个,因此,与为了进行由多个面的供电而使用多个线圈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线圈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上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对受电装置9的大小也没有限制。但是,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通过包含多个,进一步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L2弯曲,并且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S1、S2、S3、S4、S5、S6)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从可以有效地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产生电流的观点出发,受电线圈L2也可以具有向着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突出的突出部。
受电线圈L2通过具有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突出的突出部,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以相对于受电线圈L2的一个受电面从相同方向通过的方式交链。例如,如果受电线圈L2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以一个平面部经由另一个平面部的方式面对面(例如,经由表面S1或S2配置供电装置11的情况),则以受电线圈L2的一个受电面为基准,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在一个平面部和另一个平面部中以从相互不同的方向通过的方式交链。在该情况下,在受电线圈L2的一个平面部和另一个平面部中产生相互相反方向的电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表面S3在配置有供电装置11的受电线圈L2中产生的电流由于以仅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方式产生,因此,受电装置9具有高效地通过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得到电流的表面。所以,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高的受电装置9。
另外,关于受电线圈L2的配置,不限定于受电线圈L2具有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该表面(S3)突出的突出部这样的配置,例如,也包括向着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与邻接于该表面(S3)的表面且没有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S1或者S2)的边界部分、或者相对于这些部分向着相反侧突出这样的配置。
另外,受电装置9通过一个表面S3与供电装置11接触,但是不仅通过一个表面,也可以通过多个表面与供电装置11接触。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VI-VI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6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9的受电线圈L2的形状由平面形状改变为折弯形状而成的。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折弯形状的受电线圈L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平面状的受电线圈L2折弯而成的,至少由一个折弯的突出部和夹着该突出部的二个平面部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受电线圈L2具有折弯的开口部52,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的至少一者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面S1、S2、S3、S4、S5、S6)非平行地配置,相对于二个面S5、S6垂直地配置。
受电线圈L2的折弯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如图6、7所示,在截面中可以是具有圆形的凸部的形状,也可以是具有有棱角的凸部的形状。凸部在一个受电线圈L2中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存在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L2折弯,并且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S1、S2、S3、S4、S5、S6)中配置供电装置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此,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如图7所示,由于在受电装置9的内部除了受电部封装10以外搭载有用于发挥整流器12、负载装置13、受电装置9主体(相当于电子设备等)的功能的构成部件(没有图示)等,因此,供电装置11不能对受电装置9的所有表面供电。即,“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是指“受电部封装10不介于其它构成部件直接地相对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如果仅考虑整流器12、负载装置13的位置,则相当于表面S1、S2、S3,另外,在这些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
在图7中,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向着受电线圈L2。通过受电面折弯,形成有受电区域的受电装置9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受电线圈L2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受电装置9的表面而变化。在这样的受电装置9中,根据受电装置的表面S1、S2、S3的区别,交链于受电线圈L2的磁通量变化,通过改变对着供电装置11的受电装置9的表面,可以改变由供电装置11接受的电力量。
进一步,由供电装置11所包含的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在供电线圈的开口部中有从中央部向着绕组部密集的倾向。另外,由供电线圈L1向着受电线圈L2的磁通量中,在供电线圈L1的绕组部侧产生的磁通量的向量具有向受电线圈L2的外侧延伸的方向。由此,在以具有向着磁通量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的受电线圈L2与供电装置11所包含的供电线圈L1对峙的方式配置受电装置9和供电装置11的情况下,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容易交链于受电线圈L2。由此,受电装置9可以具有有效地接受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的表面,从而可以得到电力传效率特别高的受电装置。
具体来说,如图6、7所示,在通过表面S3对受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由于受电线圈L2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在受电线圈L2的大小、卷绕数等条件以及供电装置侧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电装置9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最大的电力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受电线圈L2具有一个突出部,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多个突出部。
受电线圈L2的突出部的角度没有特别地限制,上述二个平面部形成的角优选大于90°且小于180°,进一步优选为大于135°且小于18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通过受电线圈L2,能够接受来自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S1、S2以及S3的电力。由此,即使使受电装置9旋转,通过表面S1或者S2将受电装置置于供电装置11上,也可以通过供电线圈L1和受电线圈L2的感应耦合来进行供电。即,可以不使用多个线圈由多个面对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另外,由于受电线圈L2为一个,因此,与为了进行由多个面的供电而使用多个线圈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线圈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上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对受电装置9的大小也没有限制。但是,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通过包含多个,进一步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L2折弯,并且具有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S1、S2、S3、S4、S5、S6)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从可以有效地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产生电流的观点出发,受电线圈L2也可以具有向着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突出的突出部。
受电线圈L2通过具有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受电装置9的多个表面中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突出的突出部,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以相对于受电线圈L2的一个受电面从相同方向通过的方式交链。例如,如果受电线圈L2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以一个平面部经由另一个平面部的方式面对面(例如,经由表面S1或S2配置供电装置11的情况),则以受电线圈L2的一个受电面为基准,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在一个平面部和另一个平面部中以从相互不同的方向通过的方式交链。在该情况下,在受电线圈L2的一个平面部和另一个平面部中产生相互相反方向的电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表面S3在配置有供电装置11的受电线圈L2中产生的电流由于以仅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方式产生,因此,受电装置9具有高效地通过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得到电流的表面。所以,可以得到电力传送效率高的受电装置9。
另外,关于受电线圈L2的配置,不限定于受电线圈L2具有相对于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该表面(S3)突出的突出部这样的配置,例如,也包括向着配置供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3)与邻接于该表面(S3)的表面且没有配置供电装置11的表面(S1或者S2)的边界部分、或者相对于这些部分向着相反侧突出这样的配置。
另外,受电装置9通过一个表面S3与供电装置11接触,但是不仅通过一个表面,也可以通过多个表面与供电装置11接触。
(供电装置)
[第四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VIII-VIII的截面图。图8和9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80具备受电装置9和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受电装置9具有:受电装置主体部6;设置于受电装置主体部6的内部,接受磁场产生电流的受电部5;将受电部5中产生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的整流器(没有图示);以及积蓄或消耗整流器12转换的直流电流的蓄电池或LED等的负载装置(没有图示)。供电装置11具有:供电装置主体部4;设置于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内部,并积蓄直流电流的蓄电池15;将由蓄电池15接收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的驱动电路14;以及通过用驱动电流14转换的交流电流产生磁场的供电部3。受电部5由受电线圈L2构成,供电部由供电线圈L1构成,通过受电线圈L2和供电线圈L1电磁地结合,将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以无线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
如图8和9所示,供电装置11为具有六个表面S10、S20、S30、S40、S50、S60的长方体。供电装置11具有供电装置主体部4和通过树脂8等封装供电线圈L1的供电部封装50。供电部封装50的外形形状为长方体,且内置于供电装置主体部4中。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外形根据供电装置11的外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圈L1为平面状线圈。供电线圈L1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31;被绕组部31包围的,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的开口部32。具体来说,供电线圈L1将通过开口部32的开口端和包围该开口端的绕组部31的表面形成的、相对的二个供电面作为主面构成。如果交流电流流入绕组部31,则产生交链于供电线圈L1中的磁通量。更具体地说,开口部32设置于例如供电线圈L1的中央部,在开口部32中产生密度高的磁通量。在开口部32中,磁通量有从中央部向着绕组部31密集的倾向。由于电流流入绕组部31并在开口部32中产生密度高的磁通量,因此,如以下详述的,开口部32具有的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通过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在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供电区域。
供电线圈L1可以特别优选使用从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到另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0)的长度比形成供电面的边短的平面状线圈。供电线圈L1例如为由单层的缠绕导线构成的平面状线圈、由垂直方向上层叠的缠绕导线构成的平面状线圈、或者组合了这些形状的平面状线圈。
在图9中,供电线圈L1中产生的磁通量向着受电线圈L2。通过供电线圈L1为平面状线圈,产生的磁通量彼此不相互抵消。由此,在供电线圈L1内可以以没有降低磁通量的大小的状态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
供电线圈L1中,开口部32中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0的至少一个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中二个以上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面S10、S20、S30、S40、S50、S60)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由此,供电装置11的上述二个以上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仅考虑驱动电路14、蓄电池15的位置,则为五面S10、S20、S40、S50、S60)上形成有能够传送电力到受电装置9中的供电区域。在此,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的“供电区域”是“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交链的区域”。如果以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对峙的方式相对配置受电装置9和供电装置11,则供电线圈L1和受电线圈L2电磁感应,通过该供电区域电力由供电装置11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在这样的供电装置11中,由于表面S10、S20、S50和S60上也形成有供电区域,因此,不仅图示的表面S40,通过表面S10、S20、S50或S60也可以对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
从由供电装置11向受电装置9的电力传送效率的观点出发,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0相对于最适于供电装置11供电的表面(具有最大供电区域的表面、相对于受电装置的表面能够以最稳定的状态接触的表面等)形成的角度可以倾斜为大于0°且小于90°的角度,进一步可以倾斜为大于0°且小于45°的角度。从可以降低多个表面上的电力传送效率的偏差的观点出发,形成的角优选为30°以上且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且55°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上且50°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可以不使用多个线圈而由多个面向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进行供电。在使用一个供电线圈L1,在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供电区域时,为了增大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的耦合系数并降低向外部的不要的辐射,从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11的表面到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的平均距离优选为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供电线圈L1为一个,因此,与为了进行由多个面的供电而使用多个线圈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线圈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上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对供电装置11的大小也没有限制。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通过包含多个,进一步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供电线圈L1为平面状线圈,但是只要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0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地配置,绕组部31的一部分也可以包含弯曲部分或倾斜部分。
供电线圈L1的材质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铜等电传导率高的材料。供电线圈L1的外形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可以列举正方形形状、菱形形状、具有五角形以上的角的多角形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供电线圈L1的内径形状优选为沿着外形形状的形状。
从电力传送效率的观点出发,供电线圈L1中包含的开口部32上也可以设置磁性体芯。
供电线圈L1的大小只要能够对受电装置9供给适当量的电力就没有特别地限制,从防止供电线圈L1的位置偏离最佳受电位置的情况下电力传送效率的降低的观点出发,供电线圈L1与受电线圈L2的相对面的外轮廓优选位于比受电线圈L2与供电线圈L1的相对面的外轮廓更内侧。
供电装置11、供电装置主体部4为长方体,但是不限于此。供电装置11、供电装置主体部4可以具有多个表面,例如可以列举具有不同法向量的二个以上的平面的主体部、或者具有二个以上的曲面的主体部、或者具有曲面和平面两者的主体部。
供电装置11的大小只要是能够供电给受电装置就没有特别地限制,例如,如图8、9所示,可以是与受电装置9的相对面为如地板那样的规模的物体,也可以是能够移动的小型机器。
[第五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X-X的截面图。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100是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1的供电线圈L1的形状由平面形状改变为弯曲形状而成的。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弯曲形状的供电线圈L1是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平面状的供电线圈L1弯曲为弧形的,至少由一个弯曲的突出部和夹着该突出部的二个平面部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发明中,“弯曲”是指供电面的切线的斜率由正连续地变化为负或者由负连续地变化为正。
供电线圈L1具有弯曲的开口部32,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0的至少一者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面S10、S20、S30、S40、S50、S60)非平行地配置。但是,相对于二个面S50、S60垂直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圈L1弯曲,并且具有向着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S10、S20、S30、S40、S50、S60)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在此,对于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如图11所示,由于在供电装置11的内部除了供电部封装50以外搭载有驱动电路14、蓄电池15、用于给受电装置9主体(相当于电子机器等)供电的其它功能的构成部件(没有图示)等,因此,不能由供电装置11的所有表面对受电装置9供电。即,“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是指“供电部封装50不介于其它构成部件直接地相对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如果仅考虑驱动电路14、蓄电池15的位置,则相当于表面S10、S20、S40。另外,在这些表面上形成有能够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供电区域。
在图11中,供电线圈L1中产生的磁通量向着受电线圈L2。通过供电面弯曲,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11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供电线圈L1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供电装置11的表面而变化。在这样的供电装置11中,根据供电装置的表面S10、S20、S40的区别,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11的表面的磁通量变化,通过改变对着受电装置9的供电装置11的表面,可以改变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电力量。
进一步,由于由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在相对于供电线圈L1的供电面以垂直方向产生,因此,供电线圈通过具有上述构造,不会相互抵消供电线圈L1内产生的磁通量彼此。由此,供电装置11在供电线圈L1内具有可以以没有降低磁通量的大小的状态特别高效地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表面。
具体来说,如图10、11所示,在通过表面S40对受电装置9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由于供电线圈L1具有向着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在给予供电线圈L1的交流电流的大小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供电装置11可以向受电装置9传送最大的电力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供电线圈L1具有一个突出部,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多个突出部。
在供电线圈L1中,上述二个平面部形成的角度没有特别地限制,形成的角优选大于90°且小于180°,进一步优选为大于135°且小于18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通过供电线圈L1,在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S10、S20以及S40上形成供电区域,能够传送来自该区域的电力。由此,即使使供电装置11旋转,经由表面S10、S20将受电装置9置于供电装置11上,也可以通过供电线圈L1和受电线圈L2的感应耦合来进行供电。即,可以不使用多个线圈由多个面对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可以使受电装置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地供电。
另外,由于供电线圈L1为一个,因此,与为了进行由多个面的供电而使用多个线圈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线圈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上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对供电装置11的大小也没有限制。但是,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通过包含多个,进一步可以使供电装置11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圈L1弯曲,并且具有向着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S10、S20、S30、S40、S50、S60)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从由供电面产生的大部分磁通量有助于供电的观点出发,供电线圈L1也可以具有向着与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例如,如果供电线圈L1相对于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以一个平面部经由另一个平面部的方式面对面(例如,经由表面S10或S20配置受电装置9的情况),则实质上由与S10或者S20对峙的平面部(在此,另一个平面部)产生的磁通量变得有助于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由此,受电线圈L12中产生的电流变小。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由二个平面部产生的磁通量有助于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能够通过受电线圈L2产生大的电流的表面的供电装置11。
另外,关于供电线圈L1的配置,不限定于供电线圈L1具有向着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相对于该表面(S40)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这样的配置,例如,也包括向着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与邻接于该表面(S40)的表面且没有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S10或者S20)的边界部分、或者相对于这些部分向着相反侧突出这样的配置。
另外,供电装置11通过一个表面S40与受电装置9接触,但是不仅通过一个表面,也可以通过多个表面与受电装置9接触。
[第六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的立体图,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沿着切割线XII-XII的截面图。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120是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1的供电线圈L1的形状由平面形状改变为折弯形状而成的。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折弯形状的供电线圈L1是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平面状的供电线圈L1折弯而成的,至少由一个折弯的突出部和夹着该突出部的二个平面部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供电线圈L1具有折弯的开口部32,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10和第二开口端的端面s20的至少一者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中的二个以上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面S10、S20、S30、S40、S50、S60)非平行地配置。但是,相对于二个面S50、S60垂直地配置。
供电线圈L1的折弯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如图12、13所示,在截面中可以是具有有圆形的凸部的形状,也可以是具有棱角的凸部的形状。凸部在一个供电线圈L1中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存在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圈L1折弯,并且具有向着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S10、S20、S30、S40、S50、S60)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在此,对于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如图13所示,由于在供电装置11的内部除了供电部封装50以外搭载有驱动电路14、蓄电池15、发挥用于对供电装置11主体(相当于电子机器等)供电的其它功能的构成部件(没有图示)等,因此,受电装置9不能由供电装置11的所有表面供电。即,“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是指“供电部封装50不介于其它构成部件直接地相对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如果仅考虑驱动电路14、蓄电池15的位置,则相当于表面S10、S20、S40。另外,在这些表面上形成有能够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供电区域。
在图13中,供电线圈L1中产生的磁通量向着受电线圈L2。通过供电面折弯,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11所具有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供电线圈L1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供电装置11的表面而变化。在这样的供电装置11中,根据供电装置的表面S10、S20、S40的区别,形成有供电区域的供电装置11的表面上的磁通量变化,通过改变对着受电装置9的供电装置11的表面,可以改变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电力量。
进一步,由于供电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相对于供电线圈L1的供电面垂直方向地产生,因此,供电线圈通过具有上述构造,不会相互抵消供电线圈L1内产生的磁通量彼此。由此,供电装置11在供电线圈L1内具有可以以没有降低磁通量的大小的状态特别高效地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表面。
具体来说,如图12、13所示,在通过表面S40对受电装置9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由于供电线圈L1具有向着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在给予供电线圈L1的交流电流的大小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供电装置11可以向受电装置9传送最大的电力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供电线圈L1具有一个突出部,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多个突出部。
供电线圈L1的突出部的角度没有特别地限制,上述的二个平面部形成的角优选大于90°且小于180°,进一步优选为大于135°且小于18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通过供电线圈L1,在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S10、S20以及S40上形成供电区域,能够传送来自该区域的电力。由此,即使使供电装置11旋转,通过表面S10、S20将受电装置9置于供电装置11上,也可以通过供电线圈L1和受电线圈L2的感应结合来进行供电。即,可以不使用多个线圈由多个面对受电装置9进行供电,可以使供电装置11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地供电。
另外,由于供电线圈L1为一个,因此,与为了进行由多个面的供电而使用多个线圈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线圈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上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对供电装置11的大小也没有限制。但是,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通过包含多个,进一步可以使供电装置11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圈L1折弯,并且具有向着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S10、S20、S30、S40、S50、S60)中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从由供电面产生的大部分磁通量有助于供电的观点出发,供电线圈L1也可以具有向着与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例如,如果供电线圈L1相对于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以一个平面部通过另一个平面部的方式面对面(例如,通过表面S10或S20配置受电装置9的情况),则实质上由与S10或者S20对峙的平面部(在此为其它的平面部)产生的磁通量变得有助于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由此,受电线圈L2中产生的电流也变小,电力传送效率降低。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由二个平面部产生的磁通量有助于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能够通过受电线圈L2产生大的电流的表面的供电装置11。
另外,关于供电线圈L1的配置,不限定于供电线圈L1具有向着配置受电装置11的一个表面(S40)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相对于该表面(S40)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这样的配置,例如,也包括向着配置受电装置9的一个表面(S40)与邻接于该表面(S40)的表面且没有配置受电装置9的表面(S10或者S20)的边界部分、或者相对于这些部分向着相反侧突出这样的配置。
另外,供电装置11通过一个表面S40与受电装置9接触,但是不仅通过一个表面,也可以通过多个表面与受电装置9接触。
以上,虽然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对受电部5或供电部3使用1种线圈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不同形状的线圈组合使用。线圈的形状只要以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受电装置9或者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为非平行的方式配置就不特别地限定,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以外的形状。
在受电装置9为手机等小型电子机器的情况下,一个供电装置11中可以对多个受电装置9进行充电。另外,如果将供电装置11的构造适用于车内的放置小物件的空间,则不在意其配置方法地仅仅随意地放置手机等小型电子机器就能够对这些充电。另外,即使在有空间上的制约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受电装置9或供电装置11的配置方向没有限制地进行充电。但是,用途不限定于此,如后述那样,可以将受电装置9作为电动汽车(图14、15),也可以将供电装置11作为电动汽车用供电装置(图16、图17)。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受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在电动汽车9的前方设置有受电线圈L2。受电线圈L2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和开口部,被绕组部包围,且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电动汽车9的二个表面S2、S3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由此,在电动汽车9的二个表面S2、S3上形成有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L2为平面状线圈。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供电装置11中沿着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底面S30设置平面状的供电线圈L1,另外,即使沿着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侧面S20设置平面状的供电线圈L1,也可以对电动汽车9进行充电。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受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在电动汽车9的前方设置有受电线圈L2。受电线圈L2折弯。本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L2为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受电线圈L2折弯而得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供电装置11中沿着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底面S30设置平面状的供电线圈L1,另外,即使沿着供电装置主体部4的侧面S20设置平面状的供电线圈L1,也可以对电动汽车9进行充电。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受电线圈L2折弯,但是使用弯曲的受电线圈L2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不增加受电线圈L2的数量而使供电装置11相对于电动汽车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不仅可以将受电线圈L2配置于电动汽车9的前方,也可以配置于其后方,在该情况下,可以以沿着底面S3和后面S1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将受电线圈L2配置于电动汽车9的前方或后方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以沿着底面S3和前面S2或者沿着底面S3和后面S1的方式配置,而且通过以沿着底面S3和侧面的方式配置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供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用供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在电动汽车9的前方或后方设置有受电线圈L2。供电线圈L1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和开口部,被绕组部包围且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但是,不包括垂直)地配置。由此,在供电装置11的二个表面上形成有能够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9中的供电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圈L1为平面状线圈。在侧面S10侧配置用于使供电装置11发挥作用的装置的情况下,能够由供电装置11具有的至少侧面S20、上面S40、底面S30向受电线圈L2进行供电。例如,在供电装置11为能够向电动汽车9的车辆底部移动的装置的情况下,不仅在电动汽车9的受电线圈L2被设于前方或后方的情况下,而且在被设于车辆底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充电。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供电装置为电动汽车用供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供电线圈L1折弯。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线圈L1为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线圈L1折弯而得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供电装置11具有的至少侧面S20、上面S40、底面S30向受电线圈L2进行供电。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线圈L1折弯,但是使用受电面弯曲的供电线圈L1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不增加供电线圈L1的数量而使供电装置11相对于电动汽车9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另外,不仅可以以沿着侧面S20、上面S40或底面S30的方式配置,而且通过以沿着其它面的方式配置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中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受电装置9或者供电装置11的任意一个使用了线圈的配置方法有特征的装置,但是也可以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和第四~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组合来构成无线电力传送装置。
[变形实施方式]
虽然受电部5或供电部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但是也可以使用电极代替线圈。以下,对于使用了电极代替线圈的情况进行简单地说明。另外,省略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图18是表示供电部3和受电部5的结合方式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在供电装置11中,由交流电源30得到的电流通过流入供电电极E1中,从而在供电电极E1中积蓄电荷。受电装置9以受电电极E2与供电电极E1对峙的方式与供电装置11相邻配置,通过在供电电极E1中积蓄的电荷在受电电极E2中感应产生电荷。整流器12对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由此,电力被提供给受电装置9。供电电极E1中产生的电场的强度根据流入供电电极E1的电流的大小、供电电极E1与受电电极E2相对面的大小、与受电电极E2的相对面间的距离等而不同。另外,充电电极E2中感应的电量根据供电电极E1中产生的电场的强度、受电电极E2与供电电极E1的相对面的大小、与供电电极E1的相对面间的距离等而不同。调节流入受电电极E1和供电电极E2的电流等的上述参数以给受电装置9提供适当量的电力。
(受电装置)
本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是将电力以无线由包含二个以上的供电电极E1的供电装置进行传送的受电装置9,受电装置9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二个以上的受电电极E2,受电电极E2具有通过导电体形成的受电面,受电电极E2的至少一个以该受电电极具有的受电面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表面的至少一个面对面的方式配置,上述受电电极E2以外的受电电极的至少一个以该受电电极E2所具有的受电面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为非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受电装置9的上述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受来自供电装置11的电力的受电区域。在此,“受电电极的受电面”是指“电极的面积最大的面”。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中,通过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地配置的至少一个受电电极E2与相对于受电装置9的至少一个表面面对面配置的至少一个受电电极E2的组合,可以通过受电装置9的上述二个以上的表面与供电装置11电结合。因此,在相对于一个受电电极E2所具有的受电面,受电装置9的一个面成为电力的接受面的情况下,与使用多个受电电极E2将受电装置9的多个面作为电力的接受面的情况相比,可以精简连接于受电电极E2的配线等,也可以降低控制设备的数量。另外,在供电装置11的供电区域为特定的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受电装置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传送电力。
(供电装置)
本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是将电力以无线传送到包含二个以上的受电电极E2的受电装置9中的供电装置11,供电装置11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二个以上的供电电极E1,供电电极E1具有由导电体形成的供电面,供电电极E1的至少一个以该供电电极E1所具有的供电面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表面的至少一个面对面的方式配置,上述供电电极E1以外的供电电极E1的至少一个以该供电电极E1所具有的供电面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为非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供电装置11的上述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向受电装置9传送电力的供电区域。在此,“供电电极的供电面”是指“电极的面积最大的面”。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1中,通过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非平行地配置的至少一个供电电极E1与相对于供电装置11的至少一个表面面对面配置的至少一个供电电极E1的组合,可以通过供电装置11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与受电装置9电结合。因此,相对于一个供电电极E1所具有的供电面,通过多个表面能够与受电装置9电结合。因此,在相对于一个供电电极E1所具有的供电面,供电装置11的一个面成为电力的供电面的情况下,与使用多个供电电极E1将供电装置11的多个面作为电力的供电面的情况相比,可以精简连接于供电电极E1的配线等,也可以降低控制设备的数量。另外,在受电装置9的受电区域为特定的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供电装置11的配置具有自由度来传送电力。
在供电电极E1和受电电极E2为平面形状的情况下,优选薄片状、板状等能够充分地确保供电电极E1的供电面或者受电电极E2的受电面的面积的形状。可以使用正方形形状、矩形形状、五角形以上的多角形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的薄片或板。在为弯曲形状或者弯折形状等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薄片状、板状的电极弯曲成弧形或者折弯,使用弯曲形状、L字形状、コ的字形等弯折的形状的电极。另外,也可以将不同形状的多个电极组合配置。供电电极E1和受电电极E2可以由例如金属板、金属箔、金属线等形成。
供电电极E1与受电电极E2相对面间的距离只要是能够给受电装置9提供适当量的电力就没有特别地限制,从电力传送效率的观点出发,可以缩短该距离。
通过供电电极E1与受电电极E2的电场结合,可以由供电装置11将电力传送到受电装置11中。即使使受电装置9或者供电装置11旋转,通过表面S3或S40以上的面配置以使供电电极E1与受电电极相对,也可以通过供电电极E1与受电电极E2的电场结合来进行供电。即,通过使用了本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9或者供电装置11的无线供电系统,即使不使用为了用受电装置9或供电装置11的多个表面进行供电的多个供电电极E1或受电电极E2,仅仅用一个供电电极E1或受电电极E2也可以使受电装置9或供电装置11的配置具有自由度地进行供电。
另外,与使用多个电极作为供电电极E1、受电电极E2时相比,可以降低由电极引出的配线的数量、连接于配线的控制设备的数量等,由于这些条件不限制受电装置9或供电装置11的大小。
符号的说明
1、40、60、80、100、120…无线电力传送装置、3…供电部、4…供电装置主体部、5…受电部、6…受电装置主体部、8…树脂、9…受电装置、10…受电部封装、11…供电装置、12…整流器、13…负载装置、14…驱动电路、15…蓄电池、30…交流电流、50…供电部封装、31、51…绕组部、32、52…开口部、L1…供电线圈、L2…受电线圈、S1、S2、S3、S4、S5、S6…受电装置的表面、S10、S20、S30、S40、S50、S60…供电装置的表面、s1、s10…第一开口端的端面、s2、s20…第二开口端的端面。

Claims (8)

1.一种受电装置,其中,
为从包含供电线圈的供电装置以无线被传送电力的受电装置,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受电线圈,
所述受电线圈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和开口部,被所述绕组部包围,且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
通过所述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所述受电装置的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地配置,在所述受电装置的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接收来自所述供电装置的电力的受电区域,所述非平行不包括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线圈为平面状线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多个表面中配置所述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向着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多个表面中配置所述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多个表面中配置所述供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5.一种供电装置,其中,
为以无线将电力传送到包含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中的供电装置,
所述供电装置具有多个表面,在内部具备供电线圈,
所述供电线圈包含:卷绕有导线的绕组部;和开口部,被所述绕组部包围且具有相对的二个开口端,
通过所述二个开口端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端面相对于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二个以上的表面非平行地配置,在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二个以上的表面上形成有能够传送电力到所述受电装置的供电区域,所述非平行不包括垂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线圈为平面状线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并且具有向着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多个表面中配置所述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或者具有相对于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多个表面中配置所述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向着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线圈弯曲或折弯,并且具有向着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多个表面中配置所述受电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部。
CN201410522119.5A 2013-10-04 2014-09-30 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Active CN104518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8678 2013-10-04
JP2013208678 2013-10-04
JP2014167457A JP6361367B2 (ja) 2013-10-04 2014-08-20 受電装置及び給電装置
JP2014-167457 2014-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8576A true CN104518576A (zh) 2015-04-15
CN104518576B CN104518576B (zh) 2017-12-19

Family

ID=51730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2119.5A Active CN104518576B (zh) 2013-10-04 2014-09-30 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0717B2 (zh)
EP (1) EP2860841A1 (zh)
JP (1) JP6361367B2 (zh)
CN (1) CN10451857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8412A (zh) * 2018-05-24 2020-12-1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电磁波照射/接收装置、电力传输/信息通信装置以及自主可动型机器人系统
CN112740367A (zh) * 2018-09-27 2021-04-30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基片处理装置和基片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15764B (zh) 2012-05-09 2020-09-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JP6600955B2 (ja) * 2015-03-20 2019-11-0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EP3401154A1 (de) * 2017-05-11 2018-11-14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Fahrzeugseitige ladevorrichtung für induktives laden
US10283952B2 (en) 2017-06-22 2019-05-07 Bretford Manufacturing, Inc. Rapidly deployable floor power system
US20200044468A1 (en) * 2018-07-31 2020-02-06 Ling Yung LIN Mobile power supply module with light source
JP7260409B2 (ja) * 2019-06-14 2023-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律走行作業機、及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0293A (en) * 1989-03-02 1991-12-03 Nippon Soken, Inc.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with inductive coupling
WO2000066221A1 (en) * 1999-05-03 2000-11-09 Abiomed, Inc. Electromagnetic field source with detection of position of secondary coil in relation to multiple primary coils
CN101567577A (zh) * 2008-04-24 2009-10-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便携设备和充电台
WO2010122389A1 (en) * 2009-04-22 2010-10-2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Non-contact transmission apparatus
WO2013039501A1 (en) * 2011-09-15 2013-03-21 Intel Corporation Coil techniques
US20130127253A1 (en) * 2011-11-21 2013-05-23 Joseph Stark Transcutaneous power transmission utilizing non-planar resonators
CN103222019A (zh) * 2010-11-18 2013-07-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车辆及非接触电力供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6785B2 (ja) * 1994-10-07 2001-10-09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飲料缶誘導加熱装置
JP2001297310A (ja) * 2000-04-17 2001-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ーダライ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JP4036813B2 (ja) 2003-09-30 2008-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4057038B2 (ja) * 2006-06-05 2008-03-05 メレアグロス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方法、電力伝送装置のコイルの選別方法および使用方法
JP2010080851A (ja) * 2008-09-29 2010-04-08 Canon Inc 受電コイル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193701A (ja) * 2009-01-22 2010-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式充電器
JP5530783B2 (ja) * 2010-03-31 2014-06-25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コイルを備えた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5603161B2 (ja) 2010-07-27 2014-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式電気器具
JP2012080636A (ja) * 2010-09-30 2012-04-19 Canon Inc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受電制御方法
US8994325B2 (en) * 2010-11-17 2015-03-31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External charger for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having at least one moveable charging coil
JP5838562B2 (ja) * 2011-02-17 2016-01-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送電システム
JP5656698B2 (ja) * 2011-03-08 2015-01-21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ワイヤレス電力送信機、無線タグ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3013204A (ja) * 2011-06-28 2013-01-17 Toshiba Corp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及び受電装置
JP2013085351A (ja) * 2011-10-07 2013-05-09 Hitachi Maxell Ltd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844662B2 (ja) * 2012-03-07 2016-01-2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
JP2014087125A (ja) 2012-10-22 2014-05-12 Hitachi Maxell Ltd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US10186912B2 (en) * 2013-09-13 2019-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ckup coil design for tight spaces and asymmetrical coupli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0293A (en) * 1989-03-02 1991-12-03 Nippon Soken, Inc.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with inductive coupling
WO2000066221A1 (en) * 1999-05-03 2000-11-09 Abiomed, Inc. Electromagnetic field source with detection of position of secondary coil in relation to multiple primary coils
CN101567577A (zh) * 2008-04-24 2009-10-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便携设备和充电台
WO2010122389A1 (en) * 2009-04-22 2010-10-2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Non-contact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3222019A (zh) * 2010-11-18 2013-07-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车辆及非接触电力供电系统
WO2013039501A1 (en) * 2011-09-15 2013-03-21 Intel Corporation Coil techniques
US20130127253A1 (en) * 2011-11-21 2013-05-23 Joseph Stark Transcutaneous power transmission utilizing non-planar resonator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8412A (zh) * 2018-05-24 2020-12-1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电磁波照射/接收装置、电力传输/信息通信装置以及自主可动型机器人系统
US11322982B2 (en) 2018-05-24 2022-05-0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il member, contactless-typ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magnetic wave irradiation/reception device, power transmissio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system
CN112088412B (zh) * 2018-05-24 2022-10-2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电磁波照射/接收装置、电力传输/信息通信装置以及自主可动型机器人系统
CN112740367A (zh) * 2018-09-27 2021-04-30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基片处理装置和基片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97444A1 (en) 2015-04-09
US10090717B2 (en) 2018-10-02
EP2860841A1 (en) 2015-04-15
JP6361367B2 (ja) 2018-07-25
JP2015092809A (ja) 2015-05-14
CN104518576B (zh) 2017-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8576A (zh) 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
US9866058B2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07664691U (zh) 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包括该无线电力发送模块的电子装置
CN105706334B (zh) 无线电力发射装置、无线电力接收装置及线圈结构
CN104810929B (zh) 无线电力接收器、终端以及无线电力发送器
WO2013031988A1 (ja) 電力中継器
KR101890326B1 (ko) 무선전력 전송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보조배터리
JP2013243431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US11216601B2 (en) Directed magnetic field coil design
CN104813561A (zh) 感应能量转移线圈结构
JP2014093795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4734271A (zh) 线圈装置、无线电力发送器和无线电力接收器
KR20170013550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CN107342633A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非接触电力发送接收装置
CN105071550B (zh) 电子装置和装备在该电子装置中的无线电力接收器
JP2014017920A (ja) 電池パック
CN106849383A (zh) 垂直型电力传输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及充电装置
CN205961375U (zh) 头戴式耳机
JP2012175896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5226842A (zh) 无线传输电能的设备
JP2014187724A (ja) 二次側受電機器及び充電台と二次側受電機器
CN103051024A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器
CN105576848B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103605435A (zh) 一种无需外充电的鼠标套装
CN103633746A (zh) 无线供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