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830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8303A
CN104518303A CN201410521617.8A CN201410521617A CN104518303A CN 104518303 A CN104518303 A CN 104518303A CN 201410521617 A CN201410521617 A CN 201410521617A CN 104518303 A CN104518303 A CN 104518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
guide portion
card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16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8303B (zh
Inventor
岛田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8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8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for reading/sensing record carriers having surface contac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够附接至对象并且能够连接至向后方插入的卡。连接器具有被定位在与对象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的预定部。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接触件。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和弹簧部。被保持部由壳体保持。弹簧部具有接触部和引导部。接触部被定位在被保持部的前方。引导部被定位在接触部的前方。当卡插入连接器中时,接触部与卡接触。同时,引导部在没有与连接器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并且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在预定部下方。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要连接至诸如用户身份识别(SIM)卡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B4385047(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该类型的卡连接器,所述专利文件的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合并在本文中。
如图23所示,专利文件1的卡连接器包括容纳部和多个接触件。容纳部容纳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卡连接器中的卡。接触件被布置在容纳部中。每个接触件具有第一支点部、第一板簧、第二支点部和第二板簧。第一支点部一直与容纳部的底面接触。第一板簧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弹出方向从第一支点部延伸。第二支点部被定位在第一板簧的端部处。当第一板簧以第一支点部作为支点向下弯曲时,第二支点部与容纳部的底面接触。第二板簧沿卡的插入方向从第二支点部延伸。第二板簧的端部用作将要与卡的电极接触的接触部。
与专利文件1的卡连接器的接触件类似的卡连接器的接触件需要设置有引导部,以防止与卡抵接时被弯曲。引导部需要被定位在接触部的前方。例如,专利文件1的第二板簧用作引导部。优选的是引导部相对于插入方向较长地延伸并且倾斜。另一方面,将要被连接至微米级SIM卡或纳米级SIM卡的连接器必须根据卡的尺寸以减少尺寸。此外,当卡的尺寸变小时,卡的电极的位置需要更靠近卡的端部。因此,为了减小连接器的尺寸,接触件的接触部需要更靠近插入开口。当接触部更靠近插入开口时,难以将引导部制造得足够长。因此,当连接器的尺寸减少时,难以提供具有足够长度的引导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在尺寸上减少并且可以设置有包括具有足够长度的引导部的接触件。
本发明的一方面(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附接至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的对象并且能够连接到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向后方插入其中的卡的连接器。连接器具有预定部。当连接器附接至该对象时,预定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与上表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接触件。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和弹簧部。被保持部由壳体保持。弹簧部具有接触部和引导部。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被保持部的前方。引导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接触部的前方。引导部向前延伸并且向下倾斜。接触部和引导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接触部在卡被插入并且容纳在连接器中的容纳状态下与卡接触。在卡的插入过程中,引导部在没有与连接器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容纳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预定部下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能够连接到沿前后方向向后方插入其中的卡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接触件。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和弹簧部。被保持部由壳体保持。弹簧部能够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弹簧部具有狭窄部。弹簧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二者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尺寸,其中随着弹簧部的部分接近狭窄部并且远离定位在狭窄部的前方的部分和定位在狭窄部的后方的另一部分,所述弹簧部的所述部分的尺寸变得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当连接器附接至对象时,连接器的预定部被定位在与该对象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当卡插入连接器中时,连接器的引导部在没有与连接器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超过预定部。因为根据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具有上述结构,因此当卡插入附接至该对象的连接器中时,接触件的引导部在没有与对象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向下移动超过该对象的上表面。因此,接触件可以设置有具有足够长度的引导部,同时减少连接器的尺寸。
可以通过研究以下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且通过参照附图以实现对本发明的目的的认识和对本发明的结构的更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连接器被安装在电路板上。
图2是在移除连接器的盖的状态下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顶视图。
图4是示出沿着线IV-IV截取的图3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卡的端部的轮廓在插入之前由虚线图示,连接器的第一接触件(接触件)的弹簧部的附近、或由虚线包封的部分被放大图示,并且在卡的插入过程中接触件的轮廓在放大视图中由虚线图示。
图5是示出在卡被插入的状态下图4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在插入之前卡的端部的轮廓由虚线图示,连接器的接触件的弹簧部的附近、或由虚线包封的部分被放大图示,并且在卡的插入之前接触件的轮廓由虚线在放大视图中图示。
图6是示出图1的电路板的顶视图。
图7是示出将被插入图1的连接器中的纳米级SIM卡以及示出比纳米级SIM卡更大的微米级SIM卡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图2的连接器的顶视图,其中电路板未示出,在倾斜状态下开始被插入的卡的端部的轮廓由虚线图示,在插入过程中卡的端部的轮廓由点划线图示,并且被容纳在连接器的容纳部中的卡的轮廓由双点划线图示。
图9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接触件的正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的接触件的顶视图。
图12是示出图9的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的接触件的修改方案的正视图,其中电路板未示出,并且被定位在接触件列的端部处的接触件的附近、或由虚线包封的部分被放大图示。
图14是示出图13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5是示出图9的接触件的修改方案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5的接触件的正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5的接触件的顶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5的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图9的接触件的另一修改方案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正视图。
图21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顶视图。
图22是示出图19的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专利文件1的卡连接器在移除卡连接器的上壳体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尽管本发明允许进行各种修改和采取可替换的形式,但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通过附图中示例的方法被示出,并且将在本文中具体地描述。然而应该理解,其中的附图和详细描述不为了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意图覆盖落入由随附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的修改形式、等同物和供选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可附接至对象(电路板)700的板连接器。根据本实施例的对象是电路板700。然而,本发明还适用于将被附接至除电路板外的对象的连接器。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路板700具有沿上下方向(Z方向)的上表面702和沿前后方向(X方向)的前端704。上表面702设置有具有各种尺寸的多个连接垫(固定部)720。固定部720电连接至电路板700的导电图案(未示出)。电路板700形成有切口710。切口710从前端704向后方(沿负X方向)延伸。
如图4和5所示,连接器10能够连接到沿前后方向向后方插入其中的卡800。根据本实施例的卡800是纳米级SIM卡(见图7)。然而,本发明适用于将被连接至除纳米级SIM卡以外的卡的连接器。此外,本发明适用于将被连接至由诸如卡适配器的卡保持构件保持的卡的连接器。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卡800具有沿Z方向的上表面802和下表面804。下表面804设置有沿宽度方向(Y方向)布置的三个第一电极810和沿Y方向布置的三个第二电极820。第一电极810被定位在下表面804的正X侧上,并且第二电极820被定位在下表面804的负X侧上。
卡800X(微米级SIM卡)具有与卡800的结构类似的结构。然而,卡800X比卡800更大。具体地,卡800X沿Z方向具有下表面804X。下表面804X设置有沿Y方向布置的四个第一电极810X和沿Y方向布置的四个第二电极820X。第一电极810X被定位在下表面804X的正X侧上,并且第二电极820X被定位在下表面804X的负X侧上。
卡800的正X侧端部和每个第一电极810之间的距离(D0)比卡800X的正X侧端部和每个第一电极810X之间的另一距离(D1)小。如下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10(见图4)能适应被连接至具有诸如距离(D0)的短距离的卡800。然而,本发明还适用于,例如,连接至卡800X的连接器。
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由绝缘体制成的壳体200、每个都由导体制成的三个或多个第一接触件(接触件)300、每个都由导体制成的三个或多个第二接触件400、由导体制成的盖500、每个都由导体制成的两个侧板550、滑动件610、卷簧620、凸轮销630、由导体制成的检测开关650和由金属制成的加固构件680。
如图2所示,侧板550沿Y方向分别被定位在壳体200的相对侧。如图1所示,盖500附接至壳体200和侧板550,以在连接器10的内侧形成容纳部12。容纳部12在连接器10的前端处(正X侧端部)打开。
如图2和8所示,检测开关650被定位在壳体200的后端(负X侧端部)的附近。根据本实施例的检测开关650是常开型开关,并且当卡800被容纳在容纳部12中时被打开。然而,检测开关650可以是常闭型开关。此外,连接器10可以不包括检测开关650。
如图1所示,盖500具有多个压紧件510。每个压紧件510具有预定部(下端部)512。当连接器10附接至电路板700时,下端部512例如通过软钎焊被固定至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20。结果,压紧件510的下端部512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壳体200具有沿Y方向布置的三个第一保持件210、沿Y方向布置的三个第二保持件220和预定部(下端部)240。第一保持件210被定位在第二保持件220的前方。第一保持件210分别保持接触件300,并且第二保持件220分别保持第二接触件400。每个第一保持件210具有预定部(下端部)212(见图4)。当连接器10附接至电路板700时,下端部240和下端部212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如图2和9所示,每个接触件300具有被固定部310、被保持部320和弹簧部330。每个弹簧部330设置有接触部380。被保持部320分别由第一保持件210保持。因此,接触件300沿Y方向布置以形成接触件列。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接触件300的被保持部320经由嵌件成型被嵌入壳体200的第一保持件210中。然而,如果被保持部320由壳体200保持,则接触件300可以不被嵌件成型。例如,被保持部320可以被压入配合进入第一保持件210中。
如图2和9所示,被固定部310从被保持部320向后方延伸。当连接器10附接至电路板700时,被固定部310例如通过软钎焊被固定至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20。弹簧部330从被保持部320向前(沿正X方向)延伸。因此,接触部380沿X方向被定位在被保持部320的前方。弹簧部330以悬臂方式由被保持部320支撑。弹簧部330可沿Z方向弹性变形,从而接触部380能够沿Z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第二接触件400具有与接触件300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但是具有与接触件300的基本结构类似的基本结构。具体地,每个第二接触件400具有被固定部410、被保持部420和弹簧部430。每个弹簧部430设置有接触部480。被保持部420分别由第二保持件220保持。因此,第二接触件400沿Y方向布置。被固定部410从被保持部420向前延伸。当连接器10附接至电路板700时,被固定部410例如通过软钎焊被固定至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20。弹簧部430从被保持部420向后延伸。弹簧部430被支撑以可沿Z方向弹性变形,从而接触部480能够沿Z方向移动。
如图2和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具有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600。根据本实施例的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600主要由滑动件610、凸轮沟道612、卷簧620和凸轮销630形成。滑动件610由壳体200支撑,以沿X方向滑动。凸轮沟道612被形成在滑动件610上。卷簧620具有后端和前端,其中所述后端由侧板550支撑,并且前端向前推动滑动件610。凸轮销630具有后端和前端,其中所述后端被接收在凸轮沟道612中,并且前端由壳体200支撑,从而后端能够沿凸轮沟道612移动。
如图8所示,接触件300的接触部380和第二接触件400的接触部480在卡800插入连接器10中并且被容纳在容纳部12中的容纳状态下与卡800接触。具体地,卡800插入连接器10的容纳部12中,同时耐受卷簧620的推力以使滑动件610向后方滑动。当卡800被容纳在容纳部12中时,卡800的第一电极810(见图7)分别与接触件300的接触部380接触,并且第二电极820(见图7)分别与第二接触件400的接触部480接触。换句话说,卡800与连接器10电连接。在容纳状态下,凸轮销630的前端被保持在凸轮沟道612中的预定位置处。因此,卡800被保持以被容纳在容纳部12中。
当在容纳状态下的卡800暂时被向后方推动时,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600弹出卡800。具体地,当卡800被向后方推动时,滑动件610连同卡800稍微向后方滑动。结果,凸轮销630的后端脱离凸轮沟道612中的预定位置,以变成能够在凸轮沟道612中移动。当卡800从被推动释放时,滑动件610通过卷簧620的推力向前滑动以弹出卡800。
下文中,围绕如上所述形成的连接器10进行进一步具体说明,其中主要围绕接触件300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9至12所示,接触件300的弹簧部330具有弯曲部340和引导部360。
如图4所示,弯曲部340平行于XY平面从被保持部320向前延伸,并且随后向前延伸同时向上倾斜(沿正Z方向)。弯曲部340的大部分沿X方向被定位在被保持部320和接触部380之间。然而,弯曲部340的前端被定位在接触部380的前方并且沿Z方向被定位在接触部380下方。因为弯曲部340这样形成,因此卡800的第一电极810(见图7)不与除接触部380外的弹簧部330接触。因为弹簧部330仅在接触部380处与第一电极810接触,因此接触部380具有稳定的触点压力。此外,这样形成的弯曲部340允许弹簧部330具有更长的弹簧长度。
如图4和5所示,引导部360沿X方向被定位在接触部380的前方。引导部向前360向前延伸同时向下倾斜(沿负Z方向)。此外,壳体200仅通过被保持部320保持接触件300,并且引导部360能够沿Z方向移动。当卡800插入连接器10中时,卡800的端部与引导部360抵接。因为引导部360如上所述形成,因此当引导部360与卡800抵接时引导部360向下移动。因此,可以防止引导部360(接触件300)弯曲。
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引导部360在连接器10被安装在电路板700上并且附接至电路板700的附接状态下被定位在电路板700的切口710(见图4)上方。当卡800在附接状态下插入连接器10中时,引导部360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从切口710的外侧移动进入切口710中(见图5)。
如上所述,卡800的正X侧端部(后端)和第一电极810之间的距离(D0)比微米级SIM卡或卡800X(见图7)的对应的距离小。因此,为了减少连接器10的尺寸,接触部380的位置需要更靠近容纳部12的开口。然而,如果引导部360被定位在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上方,则当引导部360向下移动时可能与上表面702接触。因此,接触部380的触点压力可能变得不稳定。为防止引导部360与上表面702接触,必要的是使得当接触部380更靠近容纳部12的开口时引导部360的长度更短。如上所述,如果引导部360被定位在上表面702上方,则引导部360不能具有足够的长度。相反,根据本实施例,引导部360移动的空间可以向下扩展超过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因此,接触件300可以设置有具有足够长度的引导部360,同时连接器10的尺寸被减少。此外,通过将引导部360的长度制作得较长,可以将整个弹簧部330的长度制造得较长。因此,可以将弹簧部330制造得更容易弹性变形。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通过使用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600(见图8)弹出卡800。当弹出卡800时,卡800需要向后方移动。为了使卡800可操作地被向后方移动,卡800的正X侧端部在卡800被容纳在连接器10的容纳部12中的容纳状态下从容纳部12的开口向前突出(见图8中双点划线的轮廓)。卡800的第一电极810(见图7)以卡800的突出量更靠近容纳部12的开口。因此,接触部380需要更靠近容纳部12的开口。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具有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600的连接器10特别有效。然而,本发明还可适用于不具有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600的连接器。
如图1、2和4所示,在附接状态下,压紧件510的下端部(预定部)512、壳体200的下端(预定部)240和第一保持件210的下端部(预定部)212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因此,当引导部360向下移动超过上表面702时,引导部360向下移动超过下端部512、下端部240和下端部212。具体地,在卡800处于附接状态的插入过程中,引导部360在没有与连接器10和电路板700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在容纳状态下,引导部360的至少一部分沿Z方向被定位在预定部512、预定部240和预定部212下方或在上表面702下方。如果引导部360这样形成,则电路板700可以设置成没有切口710。例如,连接器10可以附接至电路板700,从而引导部360的前端定位在电路板700的前端704的前方。然而,当连接器10这样附接至电路板700时,盖500的前端和压紧件510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大,从而连接器10变得容易摇动。因此,本实施例更优选地将连接器10更牢固地固定至电路板700。
根据本实施例,压紧件510的下端部512、壳体200的下端部240和第一保持件210的下端部212中的每个都用作预定部以在附接状态下被定位在与电路板700的上表面70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然而,预定部可以是连接器10的任何部分,如果所述部分在附接状态下被定位在与上表面70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例如,仅下端部512、240和212中的一个可以是预定部。
如图2、4和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200具有保护件230。保护件230被定位在引导部360的前方。具体地,当卡800不插入连接器10中时,保护件230的一部分沿X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的前端的前方并且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引导部360的前端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此外,当卡800不插入连接器10中时,保护件230的上端(正Z侧端部)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引导部360的前端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护件230的上端被定位在稍微地高于引导部360的前端的上方。因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这样形成的保护件230,因此可以防止当卡800插入连接器10中时引导部360被与引导部360的前端抵接的卡800弯曲。此外,可以防止卡800向上弯曲弹簧部330。
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护件230是壳体200的一部分。然而,保护件230可以是除壳体200外的构件。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护件230被由金属制成的加固构件680加固。然而,如果保护件230具有足够的强度,则可以不提供加固构件680。根据本实施例的加固构件680沿Y方向从保护件230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附近线性延伸至所述两个端部中剩余的一个端部附近(见图2)。然而,如果保护件230具有足够的强度,则可以提供不同的加固构件680。此外,加固构件680可以不由金属制成。
如图9至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00具有梁370。接触件300的引导部360具有两个外部分362和一个中间部(梁支撑部)368。两个外部分362分别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的相对侧。梁支撑部368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的中间以沿Y方向彼此连接外部分362。梁370以悬臂方式被梁支撑部368支撑。具体地,梁370从梁支撑部368向后方延伸并且被弯曲以具有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部380被设置在梁370上。具体地,接触部380被定位在梁370的突出部分的上端处。因为梁370的弹性变形的量较小(见图4和5),所以接触部380的位置是清楚的。
如图11所示,因为接触件300的弹簧部330具有如上所述形成的梁370,因此其弹簧长度可以被制造得更长,其中弹簧长度是用作弹簧并且被定位在被保持部320的前端和接触部380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虽然引导部360几乎不弹性变形,但是弹簧路径PS的长度或弹簧长度比在X方向上被保持部320的前端和接触部380之间的距离更长。此外,因为接触部380靠近被保持部320,因此即使当弹簧部330沿Y方向接受力时接触部380不沿Y方向大幅移动。
如图9、11和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00的弹簧部330具有狭窄部350。根据本实施例的狭窄部350形成在弯曲部340处。接触件300在狭窄部350处被制造得狭窄。具体地,接触件300(弹簧部330)沿Y方向具有宽度或尺寸,其中随着接触件300(弹簧部330)的部分接近狭窄部350并且远离定位在狭窄部350的前方的部分和定位在狭窄部350的后方的另一部分中的每个,所述接触件300的所述部分的尺寸变小。换句话说,弹簧部330具有除了狭窄部350的前部(正X侧部分)和后部(负X侧部分),其中所述前部沿X方向定位在狭窄部350的前方,并且所述后部沿X方向定位在狭窄部350的后方。在Y方向上,弹簧部330具有从前部至狭窄部350的减少的尺寸和从后部至狭窄部350的减少的尺寸的形状。换句话说,弹簧部330的后部从被保持部320朝狭窄部350接近时变得更狭窄,并且弹簧部330的前部从狭窄部350朝引导部360的前端接近时变得更宽。
如图8所示,因为弹簧部330的后部如上所述形成,因此当引导部360移动时在被保持部320和弹簧部330之间的边界处生成的应力被分散,从而可以防止接触件300被损坏。此外,弹簧部330的长度可以制造得相对地短同时保持弹簧部330的弹簧特性。因此,弹簧部330沿X方向在被保持部320的前端和引导部360的前端之间的整个长度可以被制造得较短(见图11和12)。
因为弹簧部330的前部如上所述形成,因此即使当在卡800相对于连接器10倾斜的状态下将卡800插入连接器10中时,卡800的端部在引导部360上平稳滑动。因此,可以防止引导部360被卡800推动以沿Y方向大幅移动。此外,因为引导部360的前端较宽,因此引导部360抵抗沿Y方向的力。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00沿Y方向具有较强的刚度。
如上所述,通过提供具有狭窄部350的弹簧部330,可以获得相对短的并且更能适应卡800的倾斜插入的接触件300。
如下所述,可以不同地修改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
如图13和14所示,根据修改方案的连接器10A包括一个第一接触件(接触件)300A和一个第一接触件(接触件)300B,取代在三个接触件300之中的两个外接触件300(见图2)。接触件300A、接触件300和接触件300B分别由壳体200的第一保持件210保持,这与连接器10的接触件300类似(见图2)。接触件300A、接触件300和接触件300B沿Y方向布置形成接触件列。除该接触件列外,连接器10A具有与连接器10相同的结构。
接触件300A被定位在接触件列的负Y侧端部处,同时接触件300B被定位在接触件列的正Y侧端部处。接触件300被定位在接触件列的中间。除引导部360A和弹簧部330A的梁370A外,接触件300A具有与接触件300相同的结构。除引导部360B和弹簧部330B的梁370B外,接触件300B也具有与接触件300相同的结构。
接触件300A的引导部360A具有两个外部分362A和一个中间部分(梁支撑部)368A。两个外部分362A分别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A的相对侧。梁支撑部368A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A的中间以沿Y方向彼此连接外部分362A。梁370A以悬臂方式由梁支撑部368A支撑以从梁支撑部368A向后方延伸同时被弯曲。接触部380被设置在与接触件300类似的梁370A上。
类似地,接触件300B的引导部360B具有两个外部分362B和一个中间部分(梁支撑部)368B。外部分362B分别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B的相对侧。梁支撑部368B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B的中间以沿Y方向彼此连接外部分362B。梁370B以悬臂方式由梁支撑部368B支撑以从梁支撑部368B向后方延伸同时被弯曲。接触部380被设置在与接触件300类似的梁370B上。
接触件300A的引导部360A沿Y方向具有相对于引导部360A的中间不对称的形状。具体地,外部分362A由第一外部分364A和第二外部分366A形成。第一外部分364A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A的外侧,同时第二外部分366A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A的内侧。第一外部分364A沿Y方向稍微向内延伸,并且第二外部分366A沿Y方向主要向外延伸。此外,梁370A沿Y方向向外延伸。
类似地,接触件300B的引导部360B沿Y方向具有相对于引导部360B的中间不对称的形状。外部分362B由第一外部分364B和第二外部分366B形成。第一外部分364B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B的外侧,同时第二外部分366B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B的内侧。第一外部分364B沿Y方向稍微向内延伸,同时第二外部分366B沿Y方向主要向外延伸。此外,梁370B沿Y方向向外延伸。
根据本修改方案,成为倾向于与卡800的端部接触的部分的第二外部分366A和第二外部分366B中的每个外部分主要沿Y方向向外延伸。因此,根据本修改方案的接触件列更能适应卡800的倾斜插入(见图8)。
如下所述,可以不同地进一步地修改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300。
如图15和19所示,根据另一修改方案的第一接触件(接触件)300C和第一接触件(接触件)300D中的每个接触件具有与接触件300(见图9)类似的被固定部310和被保持部320。被固定部310被固定至电路板700的固定部720(见图2)。壳体200通过被保持部320(见图2)保持接触件300C和接触件300D中的每个接触件。下文中,围绕除被固定部310和被保持部320外的接触件300C和接触件300D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5至18所示,根据本修改方案的接触件300C具有除了弹簧部330C和接触部380的加固部390C。加固部390C具有垂直于Z方向的矩形框架状的形状。具体地,加固部390C具有后连接部392C、两个臂394C和前连接部396C。后连接部392C和前连接部396C沿Y方向彼此连接臂394C。后连接部392C用作被保持部320。弹簧部330C从后连接部392C向前延伸。加固部390C在XY平面中围绕弹簧部330C。这样形成的加固部390C加固接触件300C以防止弹簧部330C沿垂直于Z方向的方向变形。
弹簧部330C可沿Z方向弹性变形。具体地,弹簧部330C具有弯曲部340C、狭窄部350C和引导部360C。
弯曲部340C平行于XY平面从后连接部392C稍微地延伸,并且随后向前延伸同时向上倾斜。弯曲部340C沿X方向被定位在后连接部392C和接触部380之间。这样形成的弯曲部340C功能类似于弯曲部340(见图4)。
根据修改方案的狭窄部350C包括弯曲部340C的前端部。狭窄部350C向前延伸同时被弯曲。狭窄部350C类似于接触件300的狭窄部350(见图8)地形成。具体地,接触件300C(弹簧部330C)沿Y方向具有尺寸,其中随着接触件300C(弹簧部330C)的部分接近狭窄部350C并且远离定位在狭窄部350C的前方的部分和定位在狭窄部350C的后方的另一部分的每个,所述接触件300C的所述部分的尺寸变得更小。这样形成的狭窄部350C功能类似于狭窄部350。
引导部360C沿X方向被定位在接触部380的前方。引导部360C向前延伸同时向下倾斜。引导部360C具有两个外部分362C和一个中间部分368C。两个外部分362C分别沿Y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C的相对侧。中间部368C沿Y方向彼此连接外部分362C。与引导部360(见图4)类似,这样形成的引导部360C防止接触件300C被弯曲。具体地,根据本修改方案,中间部分368C沿Y方向的相对侧向后方倾斜延伸。另外,外部分362C向后方倾斜地延伸。因此,即使当在卡800相对于连接器10倾斜的状态下(见图8)将卡800插入连接器10中时,可以更安全地防止引导部360C与卡800接触以主要地沿Y方向移动。
如图19至22所示,根据另一修改方案的接触件300D具有除了弹簧部330D和接触部380之外的加固部390D。加固部390D具有垂直于Z方向的矩形框架状的形状。具体地,加固部390D具有后连接部392D、两个臂394D和前连接部(保护件)396D。后连接部392D和前连接部396D沿Y方向将臂394D彼此连接。后连接部392D用作被保持部320。弹簧部330D从后连接部392D向前延伸。加固部390D在XY平面中围绕弹簧部330D。这样形成的加固部390D加固类似于接触件300C的加固部390C(见图15)的接触件300D。
弹簧部330D可沿Z方向弹性变形。具体地,弹簧部330D具有两个弯曲部340D、一个引导部360D和一个梁370D。
弯曲部340D沿Y方向布置。每个弯曲部340D具有后部和前部,其中所述后部连接至后连接部392D,并且所述前部连接至引导部360D。弯曲部340D的后部具有沿Y方向的较宽的宽度或大的尺寸,而前部具有沿Y方向的狭窄的宽度或小的尺寸。弯曲部340D平行于XY平面从后连接部392D稍微地延伸,并且随后向前延伸同时向上倾斜。弯曲部340D的大部分沿X方向被定位在后连接部392D和接触部380之间。然而,弯曲部340D的前端的附近被定位在接触部380的前方。这样形成的弯曲部340D的功能类似于弯曲部340(见图4)。
引导部360D沿X方向被定位在接触部380的前方。引导部360D向前延伸同时向下倾斜。引导部360D具有两个外部分362D和一个中间部分(梁支撑部)368D。两个外部分362D分别被定位在引导部360D沿Y方向的相对侧。两个外部分362D分别连接至弯曲部340D。梁支撑部368D沿Y方向将外部分362D彼此连接。与引导部360(见图4)类似,如上所述形成的引导部360D防止接触件300D被弯曲。
前连接部396D用作类似于连接器10的保护件230(见图4)的保护件。具体地,前连接部396D被定位在引导部360D的前方。当卡800不插入连接器10(见图4)中时,前连接部396D的一部分沿X方向被定位在引导部360D的前端的前方并且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引导部360D的前端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此外,当卡800不插入连接器10中时,前连接部396D的上端沿Z方向被定位在与引导部360D的前端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具体地,前连接部396D的上端被定位在稍微地高于引导部360D的前端的上方。类似于保护件230,这样形成的前连接部396D可以防止引导部360D被弯曲。在本修改方案中,保护件396D是接触件300D的一部分。
梁370D以悬臂方式由梁支撑部368D支撑以从梁支撑部368D向后方延伸同时被弯曲。接触部380被设置在梁370D上。因此,接触部380沿X方向被定位在后连接部392D的前方。具体地,接触部380被定位在梁370D的突出部分的上端处,其中所述突出部分向上突出。因此,接触部380的位置是清楚的。
因为接触件300D的弹簧部330D如上所述形成,因此弹簧长度可以被制造得更长,类似于接触件300的弹簧部330(见图11)。此外,因为接触部380靠近后部392D,类似于弹簧部330,因此即使当弹簧部330D接受沿Y方向的力时,接触部380不沿Y方向大幅移动。
本申请基于在于2013年10月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209490,其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合并在本文中。
尽管已经描述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在本领域熟练的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其它的和进一步的修改,并且意图对应列入本发明的真实范围内的所有的这种实施例进行权利要求。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够附接至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表面的对象,并且能够连接至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向后方插入其中的卡,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有预定部;
当所述连接器附接至该对象时,预定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与该上表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所述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接触件;
所述接触件具有被保持部和弹簧部;
所述被保持部由壳体保持;
所述弹簧部具有接触部和引导部;
所述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被保持部的前方;
所述引导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接触部的前方;
所述引导部向前延伸同时向下倾斜;
所述接触部和引导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所述接触部在卡被插入并且容纳在连接器中的容纳状态下与卡接触;
在卡的插入过程中,所述引导部在没有与连接器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并且
所述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容纳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预定部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仅通过被保持部保持接触件;
所述弹簧部具有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被保持部和接触部之间;并且
所述弯曲部向前延伸,并且随后向前延伸同时向上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有梁;
所述引导部具有梁支撑部;
所述梁以悬臂方式由梁支撑部支撑,以从梁支撑部向后延伸;并且
所述接触部被设置在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引导部具有两个外部分;
所述外部分分别被定位在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二者的宽度方向上的引导部的相对侧;并且
所述梁支撑部在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外部分彼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有狭窄部;并且
所述弹簧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二者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尺寸,其中随着所述弹簧部的部分接近狭窄部并且远离定位在狭窄部的前方的部分和定位在狭窄部的后方的另一部分,所述弹簧部的所述部分的尺寸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有前部、狭窄部和后部;并且
所述前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狭窄部的前方;
所述后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狭窄部的后方;并且
在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二者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弹簧部具有从前部向狭窄部减少的尺寸和从后部向狭窄部减少的尺寸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保护件;并且
所述保护件被定位在引导部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所述卡没有插入连接器中时,保护件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引导部的前端的前方,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与引导部的前端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护件是壳体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护件由加固构件加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护件是接触件的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
所述接触件在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二者的宽度方向上布置以形成接触件列;并且
被定位在接触件列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的接触件的引导部具有相对于引导部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不对称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有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并且
当在容纳状态下的所述卡暂时被向后推动时,推动机构或双推机构弹出卡。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附接至对象的状态下的卡的插入过程中,所述引导部在没有与对象的任何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并且
所述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容纳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对象的上表面的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象形成有切口;并且
当所述卡在连接器附接至对象的状态下插入连接器中时,引导部的一部分从切口的外侧移动进入切口中。
CN201410521617.8A 2013-10-04 2014-09-30 连接器 Active CN104518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9490A JP2015076130A (ja) 2013-10-04 2013-10-04 コネクタ
JP2013-209490 2013-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8303A true CN104518303A (zh) 2015-04-15
CN104518303B CN104518303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777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1617.8A Active CN104518303B (zh) 2013-10-04 2014-09-3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2897B2 (zh)
JP (1) JP2015076130A (zh)
CN (1) CN1045183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6708A (zh) * 2019-01-30 2021-09-07 安费诺有限公司 弹簧加载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4552B2 (ja) 2016-11-02 2021-06-09 株式会社東芝 カード保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30755U (zh) * 1971-08-18 1973-04-14
JP4841756B2 (ja) * 2001-06-08 2011-12-2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とこれを装着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JP2004127693A (ja) * 2002-10-02 2004-04-22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5339837A (ja) 2004-05-24 2005-12-08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低背カードコネクタ
JP4403040B2 (ja) * 2004-08-19 2010-01-2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Simソケット用カードホルダー
JP4385047B2 (ja) * 2006-12-06 2009-12-1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とそれを備えるカードアダプタ及びカードコネクタ
JP4479970B2 (ja) * 2007-07-13 2010-06-09 Smk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4623753B2 (ja) 2008-12-03 2011-02-02 Smk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1752697B (zh) * 2008-12-10 2011-12-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0161012A (ja) 2009-01-09 2010-07-22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013278B2 (ja) * 2009-08-04 2012-08-2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1638990U (zh) * 2010-02-04 2010-11-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连接器
CN202111267U (zh) * 2011-04-29 2012-01-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US8465325B1 (en) * 2012-02-25 2013-06-18 Proconn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6708A (zh) * 2019-01-30 2021-09-07 安费诺有限公司 弹簧加载电连接器
CN113366708B (zh) * 2019-01-30 2024-04-19 安费诺有限公司 弹簧加载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42897B2 (en) 2015-09-22
CN104518303B (zh) 2017-04-12
JP2015076130A (ja) 2015-04-20
US20150099399A1 (en)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0536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CN203911131U (zh) 卡用连接器
CN104505623A (zh) 卡连接器
CN102969613A (zh) 连接器
CN101814675A (zh) 连接器组件
CN203013979U (zh) 连接器
CN1947128A (zh) 存储卡连接器
US8747163B2 (en)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facilitating heat dissipation of inserted card
TWM530484U (zh) 卡用連接器
CN103531970A (zh) 卡连接器
CN104518303A (zh) 连接器
CN101164201B (zh) 卡连接器
CN102025059A (zh) 连接器
CN100361143C (zh) 存储卡适配器
JP6695944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9478746A (zh) 连接器
CN101997242B (zh) 连接器以及检测开关
KR101574726B1 (ko) 수동 카드 이젝터를 구비한 듀얼 메모리 카드용 소켓
CN101621167A (zh) 连接器
US8109773B1 (en) Multi-function card connector
CN101295849B (zh) 电气器件用插座
KR101824018B1 (ko) 카드용 커넥터
CN102403608B (zh) 存储卡用连接器
KR101821900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04518302B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