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2292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2292B
CN104512292B CN201410504951.2A CN201410504951A CN104512292B CN 104512292 B CN104512292 B CN 104512292B CN 201410504951 A CN201410504951 A CN 201410504951A CN 104512292 B CN104512292 B CN 1045122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ver
wall
body sid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049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2292A (zh
Inventor
今井基行
中根博信
樱井昭弘
羽场慎
久保田淳
铃木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12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2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2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23Coach-like constructions
    • B60N2/7035Cush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座垫框架具有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座垫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的座椅下侧的侧框架。侧框架具有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的上端部。座椅衬垫由座垫框架支撑并以使座椅衬垫的作为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且位于座椅后侧的后侧部与上端部上下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内罩设置在上端部和后侧部之间,并且内罩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上端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更特别地,涉及座椅衬垫安装于座垫部的座垫框架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座椅,其能够利用倾斜装置调节座椅靠背部相对于座垫部的角度。在车辆用座椅的座垫部中,座椅衬垫安装于座垫框架且由表皮覆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70079号公报
在车辆用座椅中,座椅衬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构造成覆盖设置在座垫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侧框架的外壁。因此,当乘员乘坐在座垫部上时,座椅衬垫的端部难以朝向座椅下侧下沉。顺便提及,当作为座椅衬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且位于座椅后侧的后侧部构造成配置为与侧框架的上端部上下重叠且不覆盖侧框架的外壁时,能够使车辆用座椅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窄。然而,例如,如果乘员以他/她的膝部为支撑在座垫部的后部上立起时,局部的载荷施加于该后部。为此,座椅衬垫的后侧部可能朝向座椅下侧下沉且可能卡在侧框架的上端部的边缘处,使得座椅衬垫的形状不能恢复。
通过设置构造成被拉伸到座垫框架以支撑座椅衬垫的下部的线材(wire),能够防止座椅衬垫下沉。然而,由于该线材被吃入座椅衬垫内且座椅衬垫的弹性因此降低,乘员的乘坐品质(驾驶品质)可能劣化。因此,需要发展如下的车辆用座椅:其能够在改善抵抗座椅衬垫的后侧部处的下沉的恢复能力的同时实现良好的乘坐品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改善抵抗座椅衬垫的后侧部处的下沉的恢复能力的同时能够实现良好的乘坐品质。
(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包括:座垫框架,其具有侧框架,所述侧框架沿着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座垫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的座椅下侧,所述侧框架具有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的上端部;座椅衬垫,其由所述座垫框架支撑并配置成使得所述座椅衬垫的后侧部与所述上端部上下重叠,所述后侧部为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且位于所述座椅的后侧;以及内罩,其设置在所述上端部和所述后侧部之间,所述内罩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所述上端部。
根据在第一方面中限定的车辆用座椅,座椅衬垫由座垫部的座垫框架支撑。座椅衬垫的后侧部配置成与侧框架的上端部上下重叠。
这里,内罩设置在侧框架的上端部和座椅衬垫的后侧部之间。内罩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上端部。例如,当乘员以他/她的膝部为支撑在座椅衬垫的后部上立起时,局部的载荷施加到后部,使得后侧部朝向座椅下侧下沉超过侧框架的上端部。在不使后侧部与上端部接触的情况下,内罩能够使后侧部根据内罩的运动而运动。为此原因,后侧部没有卡在上端部处,例如没有卡在上端部的边缘处,使得即使当后侧部下沉时也能够使后侧部恢复。此外,由于能够使后侧部恢复,所以无需利用线材等支撑后侧部。因此,后侧部的弹性没有劣化。
(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内罩形成为从座椅上侧覆盖所述上端部且朝向座椅下侧开放的倒U字形状,所述内罩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罩内壁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所述上端部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
根据在第二方面中限定的车辆用座椅,内罩形成为从座椅上侧覆盖上端部且朝向座椅下侧开放的倒U字形状。此外,内罩的罩内壁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上端部的边缘。为此原因,能够仅通过使内罩重叠在上端部来使内罩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侧框架定位。
(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罩内壁的下端设置有罩内壁端部,所述罩内壁端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超过所述罩内壁。
根据在第三方面中限定的车辆用座椅,内罩的罩内壁的下端设置有罩内壁端部,且该罩内壁端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超过罩内壁。为此原因,例如,由内罩的罩内壁端部覆盖侧框架的上端部的边缘。因而,即使当座椅衬垫的后部下沉时,座椅衬垫的后侧部也更加难以卡在上端部的边缘处。
(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内罩是由树脂材料成型制造的。
根据在第四方面中限定的车辆用座椅,内罩是由树脂材料成型制造的。因此,在成型之后无需对内罩进行诸如弯折加工等的机械加工。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方面,提供了根据(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内罩与覆盖所述侧框架的在座椅后侧的内壁的外观罩(designcover)形成为一体。
根据在第五方面中限定的车辆用座椅,内罩与用于侧框架的外观罩形成为一体。因此,内罩和外观罩变成为一个组成部件。
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在改善抵抗座椅衬垫的后侧部处的下沉的恢复能力的同时,能够改善乘员的乘坐品质。
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能够简单地将内罩安装于侧框架。
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能够进一步防止座椅衬垫的后侧部卡在侧框架的上端部的边缘处,由此进一步改善了后侧部的恢复能力。
根据第四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制造内罩。
根据第五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能够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从座椅前侧和从座椅稍上侧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从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从座椅前侧和从座椅稍上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特别是内罩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在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从座椅前侧和从座椅稍上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内罩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从座椅前侧和从座椅稍上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内罩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沿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沿着图3的线A-A截取的示意截面图,其示出了侧框架、座椅衬垫和内罩;
图7是当向座椅衬垫施加载荷时的与图6对应的侧框架、座椅衬垫和内罩的示意截面图;
图8是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从稍上侧观察的图3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用座椅的前方方向,箭头IN表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箭头UP表示座椅的上方方向。在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座椅的前方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和座椅的上方方向分别与安装有该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的前方方向、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和车辆的上方方向一致。
(车辆用座椅的整体构造)
如图1所示,该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构造为诸如机动车等车辆的驾驶员座椅或前方乘员座椅。车辆用座椅10设置有乘员就坐的座垫部12,以及用作背靠(backrest)且通过倾斜装置16设置在座垫部12的后端部处的座椅靠背部14。
在车辆的内部地板(未示出)上,固定有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彼此平行配置的一对座椅轨道24。设置在座垫部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一对滑轨20能够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可动地安装于座椅轨道24。前后调节杆22架设于该一对滑轨20之间。当操作前后调节杆22时,车辆用座椅10能够沿着座椅轨道24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并能够在座椅轨道24的任意位置处固定于座椅轨道24。
(座椅框架的整体构造)
如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0设置有构成座垫部12的座垫框架30和构成座椅靠背部14的座椅靠背框架42。座垫框架30具有一对侧框架32。
该一对侧框架32中的一个侧框架以座椅前后方向作为其长度而延伸,且设置成以座椅上下方向作为其宽度方向。该一对侧框架32中的另一个侧框架的构造与侧框架32中的所述一个侧框架的构造相同,并且该另一个侧框架与侧框架32中的所述一个侧框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且与所述一个侧框架大致平行。如图2至图8所示,各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设置有沿着座椅的上方方向延伸的框架外壁(框架上外壁部)32A,从框架外壁32A的上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的框架上壁32B,和从框架上壁32B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朝向座椅的下方方向弯折且具有以座椅下侧端为边缘32E的框架内壁32C。也就是说,当观察座椅的主视图时,上端部32H形成为朝向座椅下侧(沿座椅下方方向)开放的倒U字形状。例如,通过钢板材料的压制成型来制造一对侧框架32。可以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来制造一对侧框架32。当观察座椅的主视图时,一对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倒U字形状,而可以是倒L字形状或倒J字形状。
(衬垫的构造)
如图3、图6至图8所示,座垫部12构造成设置有座垫框架30、由座垫框架30支撑的座椅衬垫60以及构造成覆盖座椅衬垫60的至少上表面和侧表面的装饰罩(座垫表皮)62。座椅衬垫60至少设置有衬垫主体60A、衬垫悬挂部60B和用作衬垫非悬挂部的后侧部60C。对于装饰罩62,可以使用织物材料、塑性材料、皮革材料、合成革材料等。
如图3和图8所示,当观察平面图时,衬垫主体60A设置于与座垫框架30重叠的区域。衬垫悬挂部60B构造成从侧框架32的在座椅前侧的前端部32X(参见图2)和中间部32Y的上端部32H覆盖框架外壁32A且朝向座椅下侧垂下。衬垫悬挂部60B具有防止衬垫主体60A嵌入(下沉)到侧框架32内的功能,其中,当衬垫主体60A随着乘员就坐于座垫部12而沿座椅的下方方向下沉的时候,产生衬垫主体60A到侧框架32内的下沉。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后侧部60C是座椅衬垫60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且是座椅后端侧的一部分,后侧部60C未设置有衬垫悬挂部60B。换言之,后侧部60C形成为如下形状:将在座椅衬垫60的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预先形成的座椅悬挂部60B的座椅后侧的一部分切去。特别地,如图6所示,后侧部60C配置成与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上下重叠,该上端部32H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且作为侧框架32的在座椅后侧的后端部32Z。归因于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60C,可以使车辆用座椅1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窄。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座椅衬垫60由弹性材料形成,例如由发泡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纤维材料等形成。
尽管省略了一部分构造,但是与座垫部12一样,座椅靠背部14设置有图2中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42、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42的座椅前侧的座椅靠背衬垫(未示出)以及构造成覆盖座椅靠背衬垫的至少上表面和侧表面的装饰罩(座椅靠背表皮)64。
(内罩的构造)
如图3至图7所示,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内罩52设置在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和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60C之间。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尽管不特别限制内罩的构造,但是内罩如稍后所述地也构造成用作外观罩。为此原因,内罩52形成为具有如下的加宽了端部的形状(三角形状):当观察侧视图时,该形状的在座椅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从位于座椅前侧的前端部52X经由中间部52Y朝向位于座椅后侧的后端部52Z逐渐增大。
内罩52的前端部52X精确地配置在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和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60C之间。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前端部52X形成为从座椅上侧覆盖上端部32H且朝向座椅下侧(座椅的下方方向)开放的倒U字形状。此外,前端部52X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罩内壁52C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上端部32H的边缘32E。也就是说,前端部52X必需设置有构造成至少覆盖边缘32E的罩内壁52C。同时,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前端部52X构造成设置有:罩外壁52A,其沿着框架外壁32A设置且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超过框架外壁32A;罩上壁52B,其设置成沿着框架上壁32B从罩外壁52A的上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及罩内壁52C,其沿着框架内壁32C从罩上壁52B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沿座椅的下方方向延伸超过边缘32E。特别地,如图6和图7中的实线所示,罩内壁52C在其座椅下端还设置有罩内壁端部52E,该罩内壁端部52E进一步沿座椅的下方方向延伸。罩内壁端部52E构造成即使当后侧部60C沿座椅的下方方向深深地下沉时,也能够防止后侧部60C的侧表面60E卡在边缘32E处。此外,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罩内壁端部52E优选地构造成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超过罩内壁52C并且覆盖边缘32E。
内罩52的从中间部52Y延伸到后端部52Z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在倾斜装置16的周围使侧框架32的内壁侧隐藏起来。特别地,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部52Y设置有沿着侧框架32的框架上壁32B设置的罩上壁52D,以及从罩上壁52D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朝向座椅的下方方向延伸的罩内壁52F。特别地,如图4所示,后端部52Z设置有罩内壁52H,该罩内壁52H与罩内壁52F形成为一体且该罩内壁52H沿着侧框架32的框架内壁32C覆盖侧框架32直到侧框架32的座椅后侧。罩内壁52F、52H起到用于使侧框架32的内壁侧隐藏起来的外观罩的作用。
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前端部52X、中间部52Y和后端部52Z通过例如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而形成为一体。内罩52制造成用于组装车辆用座椅10的一个组装部件。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尽管不特别地限制材料,但是可以使用诸如聚丙烯(PP)等的树脂材料。
(说明性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座椅衬垫60由具有侧框架32的座垫框架30支撑。特别地,如图6所示,作为座椅衬垫60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且位于座椅后侧的后侧部60C配置成与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上下重叠。
这里,内罩52设置在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和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衬垫非悬挂部)60C之间。内罩52从上端部32H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上端部32H,此外还超过上端部32H的边缘32E。例如,当乘员以他/她的膝部为支撑在座椅衬垫60的后部上立起时,如图7所示,指向座椅下侧的局部载荷F施加到后部,使得其后侧部60C或侧部60E朝向座椅下侧下沉直到或超过侧框架32的边缘32E。在图7中,以虚线示出将载荷F施加到座椅衬垫60之前的座椅衬垫60的轮廓形状,以实线示出将载荷F施加到座椅衬垫60之后的座椅衬垫60的轮廓形状。利用内罩52,在没有使后侧部60C与边缘32E接触的状态下,后侧部60C可以沿座椅的上下方向移动。为此原因,由于后侧部60C未卡在边缘32E处,所以能够使后侧部60C的形状恢复。此外,由于能够使后侧部60C恢复,所以无需利用线材等来支撑后侧部60C。因此,后侧部60C的弹性没有劣化。
因而,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在改善抵抗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60C处的下沉的恢复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改善乘员的乘坐品质。
此外,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如图6所示,内罩52形成为从座椅上侧覆盖上端部32H且朝向座椅下侧(座椅下方方向)开放的倒U字形状。此外,内罩52的罩内壁52C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上端部32H的边缘32E。为此原因,能够仅通过使内罩52重叠于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来使内罩5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侧框架32定位。
因而,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能够简单地将内罩52安装于侧框架32。
此外,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如图6所示,内罩52的罩内壁52C的下端设置有罩内壁端部52E。如以虚线所示地,罩内壁端部52E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超过罩内壁52C。为此原因,由内罩52的罩内壁端部52E覆盖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的边缘32E。因而,即使当座椅衬垫60的后部下沉时,后侧部60C也难以卡在边缘32E处。
因而,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能够进一步防止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60C卡在侧框架32的上端部32H的边缘32E处,使得能够进一步改善座椅衬垫60的后侧部60C的恢复能力。
此外,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由于内罩52是由树脂材料成型制造的,因此在成形之后无需对内罩52进行诸如弯折加工等的机械加工。因而,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制造内罩52。
此外,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如图4和图5所示,内罩52与覆盖侧框架32的中间部52Y和后端部52Z的内壁侧的外观罩(罩内壁52F和罩内壁52H)形成为一体。为此原因,内罩52与该外观罩一起构造为一个组成部件。因而,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能够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
(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性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化。例如,在以上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能够沿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倾斜式车辆用座椅。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不能沿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或具有座椅靠背部的固定角度的车辆用座椅。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诸如钢和铝等的金属材料、诸如铝合金等的合金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来制造内罩。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以移除中间部和后端部的外观罩部的方式仅由前端部构造内罩。此外,根据本发明,内罩(特别是前端部)可以仅具有与罩内壁对应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当内罩和侧框架由例如钢板制成时,内罩通过焊接固定于侧框架。此外,内罩可以通过螺钉或夹子固定于侧框架。此外,当内罩由树脂材料制成时,可以一体地设置诸如爪等的接合部且内罩可以通过爪安装于侧框架。
此外,在以上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后侧部(衬垫非悬挂部)设置在座椅衬垫的两端部且内罩与后侧部对应地设置在两侧。然而,根据本发明,内罩可以仅设置在一侧。例如,根据用作右轮式车辆(right wheel-mounted vehicle)的驾驶员座椅的车辆用座椅,座椅后侧处的、当从就坐于车辆用座椅的驾驶员观察时用作座椅衬垫的右端部的后侧部为衬垫非悬挂部,并且内罩可以设置在对应的部分处。也就是说,衬垫悬挂部设置在座椅衬垫的后侧部的左侧而内罩未设置在对应的部分处。对于用作前方乘员座椅的车辆用座椅,内罩的配置是相反的。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包括:
座垫框架,其具有侧框架,所述侧框架沿着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座垫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的座椅下侧,所述侧框架具有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的上端部;
座椅衬垫,其由所述座垫框架支撑并配置成使得所述座椅衬垫的后侧部与所述上端部上下重叠,所述后侧部为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且位于所述座椅的后侧;以及
内罩,其设置在所述上端部和所述后侧部之间,所述内罩朝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所述上端部,
其中,所述内罩形成为从座椅上侧覆盖所述上端部且朝向座椅下侧开放的倒U字形状,并且,所述内罩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罩内壁朝向座椅下侧延伸超过所述上端部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内壁的下端设置有罩内壁端部,所述罩内壁端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超过所述罩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是由树脂材料成型制造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与覆盖所述侧框架的在座椅后侧的内壁的外观罩形成为一体。
CN201410504951.2A 2013-09-26 2014-09-26 车辆用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22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0109 2013-09-26
JP2013200109A JP6126959B2 (ja) 2013-09-26 2013-09-26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2292A CN104512292A (zh) 2015-04-15
CN104512292B true CN104512292B (zh) 2018-05-11

Family

ID=52623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049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2292B (zh) 2013-09-26 2014-09-26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26959B2 (zh)
CN (1) CN104512292B (zh)
DE (1) DE102014014496B4 (zh)
IN (1) IN2014DE0275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7174B2 (ja) * 2013-11-12 2017-08-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0079A (ja) 1999-09-07 2001-03-21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4066359B2 (ja) * 2003-07-11 2008-03-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センサカバー構造
US7360832B2 (en) * 2006-01-12 2008-04-22 Tachi-S Co. Ltd. Impact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US7237846B1 (en) 2006-02-10 2007-07-03 Tachi-S Co. Ltd. Resin side cover for automotive seat
CN101088803A (zh) * 2006-06-15 2007-12-19 株式会社塔捷斯 用于汽车座椅的倾斜装置罩
JP5176550B2 (ja) * 2008-01-09 2013-04-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荷重検知センサカバーを有する車両用シート
JP5229832B2 (ja) * 2010-12-22 2013-07-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673381B2 (ja) * 2011-06-21 2015-02-1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014496B4 (de) 2022-05-05
CN104512292A (zh) 2015-04-15
JP2015066970A (ja) 2015-04-13
DE102014014496A1 (de) 2015-03-26
IN2014DE02759A (zh) 2015-06-26
JP6126959B2 (ja) 201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7035B2 (en) Vehicle seat
US9573503B2 (en) Vehicle seat
EP3034353B1 (en) Vehicle seat
JP627604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180272909A1 (en) Vehicle seat
US10029592B2 (en) Cushion body
JP609861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05951766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0166892B2 (en) Pad
US10023086B2 (en) Connection of a motor vehicle seat trim element to a cover part
CN104512292B (zh) 车辆用座椅
JP5890876B1 (ja) サイドサポート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201721006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9802515B2 (en) Vehicle seat strap retaining assembly
JP6869804B2 (ja) 車両用のシートパッド
CN105015390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4108321B (zh) 座椅装置
CN108883716A (zh) 车用座椅
JP6997569B2 (ja) 車両用のシート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US9802516B2 (en) Vehicle seat strap retaining assembly
JP4230828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KR20150044045A (ko) 리클라이너 마운팅 일체형 시트백 프레임
JP202020358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481787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201410093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