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两轮机动车无法在田间行走缺点,本发明设计一种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本发明的行走机构可以使两轮机动车在田间不致于陷入泥土中,且能在两轮机动车的动力带动下行驶。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包括:
用于承载两轮机动车的支撑板,其开设有贯通槽;
同轴设置的动力输出轮和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底面,所述动力输出轮的一部分由所述贯通槽伸出,并与所述两轮机动车的驱动轮相接触;以及
履带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下方;
其中,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履带机构的主动轮耦联。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还包括: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轮、轮叉、夹持件和U形限位带,所述转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轮叉上,所述轮叉的上部连接有一转轴,所述夹持件固定至所述转轴的顶端,所述夹持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的夹持壁,一对夹持壁将所述两轮机动车的方向轮夹持在其间;
U形限位带的一对侧壁分别枢接在一对夹持壁上,一对侧壁将所述两轮机动车的方向轮夹持在其间;
其中,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通孔,并可相对于所述通孔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还包括:
齿轮组,其包括三个齿轮,第一齿轮同轴地连接至所述履带机构的主动轮,第二齿轮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彼此啮合;
方向控制装置,其包括:
连接杆,其前端包括由上支臂和下支臂构成的U形槽,在所述上支臂设置有一滚珠槽,一弹簧容置在所述滚珠槽内,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滚珠槽和一滚珠,所述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齿轮枢接,所述连接杆的中间部位枢接至所述支撑板;
卡位盘,其上开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卡位盘的边缘部分伸入所述U形槽内;
控制杆,其下端部固定连接至所述卡位盘的中心位置,所述控制杆的上端固定有手柄,所述卡位盘与所述控制杆之间的夹角为5~20°;
其中,所述滚珠位于所述第二卡槽时,所述第二齿轮不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若所述控制杆顺时针转动,则所述卡位盘将所述滚珠压入所述滚珠槽并转动,直至所述滚珠运动至第一卡位槽中,所述卡位盘停止转动,致使所述连接杆相对与所述连接杆的中心部顺时针转动,从而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若所述控制杆逆时针转动,则所述卡位盘将所述滚珠压入所述滚珠槽并转动,直至所述滚珠运动至第三卡位槽中,所述卡位盘停止转动,致使所述连接杆相对与所述连接杆的中心部逆时针转动,从而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链条传动机构连接至所述第二齿轮。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一对可转动的限位轮,各限位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旋转轴线平行,一对限位轮分布在所述两轮机动车的驱动轮的前侧和后侧,与所述两轮机动车的驱动轮相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所述动力输出轮外部包裹有橡胶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所述一对限位轮的外部均包裹有橡胶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所述转向轮外周表面为锯齿状。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所述支撑板包括前板体和后板体,所述前板体和后板体滑动设置,所述前板体上开设有所述通孔,所述后板体上开设有所述贯通槽,所述限位轮设置在所述后板体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中,还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护板,所述一对护板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一对护板位于所述驱动轮的两侧;
所述两轮机动车为摩托车或电动车。
针对两轮机动车的行进特点和田间土质的特点,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第一、本发明中通过履带装置和驱动轮实现了两轮机动车在田间的行驶;第二、齿轮组、连接杆、控制杆和卡位盘配合控制本行走机构的前进、停止和后退,实现了本行进机构的在田间的多种运动方式;第三、转向装置实现了本行走机构的转向功能;第四、限位轮的设置,可以保证两轮机动车的驱动轮与动力输出轮良好的传动,防止两轮机动车脱离支撑板;第四、动力输出轮外部包裹的橡胶材料可以增大其与驱动轮的摩擦力;第五、田间的土质较为松软,将转向轮外表面为锯齿状,可以行使本行走机构更易行进;第六、前半体和后板体的滑动设置,实现了支撑板的长度可调,满足不同型号的两轮机动车的需要;第七、U形限位带和一对夹持壁将两轮机动车的方向轮锁紧,防止两轮机动车从支撑板上脱落;第八、设置在驱动轮两则的一对护板,防止驱动轮从动力输出轮上滑落,保证了驱动轮与动力输出轮的有效接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两轮机动车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包括:支撑板3、动力输出轮14、动力输出轴17、履带机构15、转向装置、一对护板、齿轮组、方向控制装置和一对限位轮9。
支撑板3用于承载两轮机动车1,支撑板3包括:前板体和后板体,前板体和后板体滑动设置,前板体上设置有通孔和一对长条形的滑槽22,后板体开设有贯通槽和一对贯通后板体的安装孔,前板体位于后板体的上部,一对螺栓23分别穿过一对安装孔和一对滑槽22,可以通过调节螺栓23调节支撑板3的长度。
动力输出轮14和动力输出轴17同轴设置,动力输出轴17可转动且固定在后板体的底面,动力输出轮14套设在动力输出轴17上,且动力输出轮14与动力输出轴17紧配合,动力输出轮14的一部分由贯通槽伸出,并与两轮机动车1的驱动轮8相接触,限位轮9设置在后板体,各限位轮9的旋转轴线与动力输出轮14的旋转轴线平行,一对限位轮9分布在两轮机动车1的驱动轮8的前侧和后侧,与两轮机动车1的驱动轮8相接触,且动力输出轮14和一对限位轮9的外部均包裹有橡胶材料,一对护板(未画出)固定在支撑板3上面,且一对护板分别位于驱动轮8和动力输出轮14的两则,其防止驱动轮从动力输出轮14上滑脱。
履带机构15设置在后板体的下方。齿轮组包括三个齿轮,第一齿轮19同轴地连接至履带机构15的主动轮12,第二齿轮18套设在一个固定在后板体底面的从动轴21的一端,且第二齿轮18与从动轴21紧配合,第三齿轮20转动的设置在后板体上,第三齿轮20与第一齿轮19彼此啮合,动力输出轴17通过链条13连接至从动轴21,带动从动轴2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18转动,第二齿轮18选择性的与第一齿轮19和第三齿轮20连接。
方向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杆10、连接杆11和卡位盘24;控制杆10通过支架16安置在后板体上,控制杆10的下端部固定连接至卡位盘24的中心位置,控制杆10的上端固定有手柄,卡位盘24与控制杆10之间的夹角为5~20°;连接杆11前端包括由上支臂和下支臂构成的U形槽28,在上支臂设置有一滚珠槽27,一弹簧29容置在滚珠槽27内,两端分别连接至滚珠槽27和一滚珠25,连接杆11的后端与从动轴21枢接,连接杆11的中间部位枢接至支撑板3;卡位盘24上开设有第一卡槽26、第二卡槽30和第三卡槽31,卡位盘24的边缘部分伸入U形槽28内。
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轮7、轮叉6、夹持件5和U形限位带4,转向轮7可转动地设置在轮叉6上,轮叉6的上部连接有一转轴,夹持件5固定至转轴的顶端,夹持件5包括一对彼此相对的夹持壁,U形限位带4的两个侧壁分别枢接在一对夹持壁上,转轴穿过前板体上的通孔,并可相对于通孔转动,一对夹持壁将两轮机动车1的方向轮2夹持在其间,且两轮机动车1的方向轮2同时位于U形限位带4的两个侧壁之间,转向轮7外周表面为锯齿状。
这里的两轮机动车1可为摩托车或电动车,两轮机动车1的驱动轮8带动动力输出轮14转动,动力输出轮14带动动力输出轴17转动,动力输出轴17通过链条13带动从动轴21转动,从动轴21带动第二齿轮18转动;当滚珠25位于第二卡槽30时,第二齿轮18不与第一齿轮19和第三齿轮20啮合,如图7所示,此时行走机构为停止状态;通过手柄使控制杆10顺时针转动,卡位盘24将滚珠25压入滚珠槽27中,卡位盘24转动,直至滚珠25运动至第一卡位槽26中,卡位盘24停止转动,连接杆11相对与连接杆11的中心部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18与第一齿轮19啮合,如图6所示,此时行走机构为前进状态;控制杆11逆时针转动,卡位盘24将滚珠25压入滚珠槽27中,卡位盘24转动,直至滚珠25运动至第三卡位槽31中,卡位盘24停止转动,连接杆11相对与连接杆11的中心部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18与第三齿轮20啮合,如图8所示,此时行走机构为后退状态。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