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85698B -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 Google Patents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85698B
CN104385698B CN201410752342.9A CN201410752342A CN104385698B CN 104385698 B CN104385698 B CN 104385698B CN 201410752342 A CN201410752342 A CN 201410752342A CN 104385698 B CN104385698 B CN 1043856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thylene
hydrophilic group
polypropylene
layers
maleic anhydr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523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85698A (zh
Inventor
夏嘉良
高学文
夏瑜
唐敏艳
俞晓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Jiapu Packing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ZHANGPU COLOR PRINTING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ZHANGPU COLOR PRINTING FACTORY filed Critical KUNSHAN ZHANGPU COLOR PRINTING FACTORY
Priority to CN2014107523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85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85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856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76718 priority patent/WO201609079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85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85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6Poly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1/00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1/06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本发明的贡献在于通过平衡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活性以及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率,并保持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不变。

Description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复合薄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生物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背景技术
多层共挤复合薄膜是指由多种不同聚合物,采用共挤出吹塑方法、共挤出流延方法或共挤出拉伸方法复合而成的薄膜。这种薄膜作为塑料包装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肉类产品、日用品、化妆品、化工产品、农药、军工产品等等,并且可以实现产品的密封软包装以及满足充气或抽真空、热成型等各种包装功能、在各种环境下具有高阻湿、阻氧、阻油、保香等各种阻隔性能。
随着大量复合薄膜在各个领域的使用,复合薄膜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由于其难以降解,随着用量的与日俱增,复合薄膜所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害。目前处理复合薄膜废弃物的一些传统方法如焚烧、掩埋、回收利用等都存在缺陷,并有一定的局限性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荷,因此开发减少环境污染的可生物降解复合薄膜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据申请人了解,目前有关具有相同降解速率的复合薄膜的生物降解技术及应用技术还是一个空白,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但从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的现状以及保护生态平衡出发,研究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能的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已迫在眉睫,其中,如何使多层共挤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的降解速率趋于一致,同时不损失原有的机械性能以及货架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降解速率趋于一致的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P/PO-TIE/EPO/PO-TIE/PP 式(1)
式(1)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P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丙烯,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PP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丙烯,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其创新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1)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酯基;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一种;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1)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式(1)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P/PO-TIE/EPO/PO-TIE/PE 式(2)
式(2)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P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丙烯,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PE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乙烯,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其创新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2)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酯基;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一种;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2)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式(2)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第三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E/PO-TIE/EPO/PO-TIE/PE 式(3)
式(3)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E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乙烯,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PE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乙烯,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其创新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3)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酯基;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3)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式(3)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第一技术方案和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聚丙烯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
2、上述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为0.900-0.935g/cm3,聚乙烯中包含聚乙烯共混物,该聚乙烯共混物的密度为0.910-0.925 g/cm3,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均聚物组成,或者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共聚物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由乙烯与C4-C12 的α-烯烃、环烯烃、乙烯基芳烃和极性乙烯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5 g/cm3
3、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4、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5、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6、上述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聚丙烯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
7、上述第二和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封层采用聚乙烯,聚乙烯的密度为0.900-0.935g/cm3,聚乙烯中包含聚乙烯共混物,该聚乙烯共混物的密度为0.910-0.925 g/cm3,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均聚物组成,或者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共聚物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由乙烯与C4-C12 的α-烯烃、环烯烃、乙烯基芳烃和极性乙烯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5 g/cm3
8、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层的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中,当其功能为保护层时,起到的是耐磨、耐温作用;当其功能为展示层时,可用于印刷展示相关信息,或者透明展示包装内容物。
9、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可以通过涂层、金属蒸镀、复合获得相应的附加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构成复合薄膜的材料分为亲水材料和疏水材料两类,其中,亲水材料本身含有亲水基团,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即具备生物降解性能;而疏水材料不含亲水基团,通过在疏水材料中添加亲水基团以赋予其生物降解性能,添加型母料按比例添加到各层材料中,载体与活性剂通过共混方式充分相溶,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在高温、高剪切的作用下,大分子链之间通过氢键作用以及大分子链之间的相互弯曲缠绕使其稳定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大分子聚集体,以此将活性剂中的亲水基团添加并均匀分散到各层材料中;在生物降解环境中,可降解活性剂首先被微生物分解导致分子链断裂,而与其通过氢键连接的载体亦发生分子链断裂,进而导致该大分子聚集体分解,从而达到塑料复合薄膜生物降解的目的。
本发明的生物降解过程是从特有的膨胀开始,塑料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使含碳聚合物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细菌的侵袭,当微生物细菌吞噬掉生物活性化合物后会产生酸性物质,从而使含碳聚合物基质膨胀。当膨胀接触到热及水分,能够扩张含碳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膨胀在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创造空间后,生物活性化合物与母料的结合体就会吸引可以代谢和中和聚合物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分泌酸液进一步剪断聚合物的分子长链,直至聚合物被分解成惰性腐殖质、二氧化碳和甲烷。这种生物降解过程可以在有氧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可以在有光照、热量及湿度的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光照、热量及湿度的条件下进行。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关键是: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复合薄膜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添加生物基时,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亲水活性的添加型母料添加到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中,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本发明的贡献在于:通过平衡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和亲水活性使得复合薄膜结构中各层材料的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当添加量占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时,可保持薄膜在被堆肥处理之前,其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不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第一技术方案的实例)
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P/PO-TIE/EPO/PO-TIE/PP 式(1)
式(1)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P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丙烯,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CH3)]n-,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由95%重量的聚乙烯和5%重量的马来酸酐混合形成,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C4H2O3]m,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OC-O-CO—;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乙烯PE,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由95%重量的聚乙烯和5%重量的马来酸酐混合形成,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C4H2O3]m,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OC-O-CO—;
PP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丙烯,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CH3)]n-,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即式(1)的具体结构式为PP/PE-TIE/PE/PE-TIE/PP。
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COO-、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酰胺基—CONH2、酸酐—OC-O-CO—和酯基—COOR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1)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COO-、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酰胺基—CONH2、酸酐—OC-O-CO—、酯基—COOR。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所述外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实际应用时,聚丙烯也可采用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聚丙烯无规共聚物;聚丙烯的密度可取值0.900 g/cm3、0.880 g/cm3、0.910 g/cm3或其他介于0.880-0.910 g/cm3之间的数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
所述第一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本实施例中,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g/cm3,实际应用时,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取值为0.950 g/cm3、0.925 g/cm3或者其他介于0.910-0.950g/cm3之间的数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本实施例中,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实际应用时,若取0.3%重量、8%重量、10%重量或其他介于0.3-10%重量之间的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实际应用时,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本实施例中,中层为聚乙烯,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所述第二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本实施例中,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所述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所述内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聚丙烯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1)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式(1)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根据实施例一的复合薄膜结构的各种材料中只有PE-TIE含亲水基团酸酐,其余材料均不含亲水基团,即式(1)中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聚丙烯PP=聚乙烯PE。
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酸酐)亲水活性的海藻酸钠作为添加活性剂,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
1、已知海藻酸钠的单体分子式为(C5H7O4COONa)n,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海藻酸钠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酸钠(—COONa)、羟基(—OH)和酯基(—COOR),其中,羧酸钠(—COONa)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故本实施例选择聚合物海藻酸钠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海藻酸钠中羧酸钠和羟基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计算得:海藻酸钠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
4、PP、PE-TIE、P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1%、0.3%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A.1%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
设式(1)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1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100*聚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99/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99/100*聚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P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1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9%*1=40.66克;
m2-1=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1=32.34克;
m2-2=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1=27.77克;
m2-3=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1.98/(40.66+1.98)*100%=4.64%;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P从左至右海藻酸钠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4.64/5.77/6.66/5.77/4.64。
B.0.3%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
设式(1)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7:0.3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7/100*聚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99.7/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99.7/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P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7:0.3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9.7%*1=40.95克;
m2-1=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7%*1=32.57克;
m2-2=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7%*1=27.97克;
m2-3=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 0.59/(40.95+0.59)*100%=1.42%;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P从左至右海藻酸钠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1.42/1.78/2.07/1.78/1.42。
当海藻酸钠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酸酐)亲水活性的聚乳酸作为添加活性剂,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
1、已知聚乳酸的单体分子式为H-[OCH(CH3 )CO]n-OH,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聚乳酸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基(-COOH)、羟基(—OH)和酯基(—COOR),其中,羧基(-COOH)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故本实施例选择聚合物聚乳酸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聚乳酸中羧基和羟基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计算得:聚乳酸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
4、PP、PE-TIE、P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2%、0.6%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A.2%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
设式(1)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聚乳酸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8/100*聚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98/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98/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P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聚乳酸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8%*1=40.87克;
m2-1=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聚乳酸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8%*1=32.02克;
m2-2=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聚乳酸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8%*1=27.49克;
m2-3=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3.24/(40.87+3.24)*100%=7.35%;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P从左至右聚乳酸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7.35/9.19/10.54/9.19/7.35。
B.0.6%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
设式(1)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9.4:0.6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聚乳酸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4/100*聚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99.4/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99.4/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P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9.4:0.6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聚乳酸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9.4%*1=40.82克;
m2-1=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聚乳酸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4%*1=32.47克;
m2-2=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聚乳酸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4%*1=27.88克;
m2-3=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0.97/(40.82+0.97)*100%=2.32%;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P从左至右聚乳酸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2.32/2.90/3.36/2.90/2.32。
当聚乳酸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为了提高亲水基团的加工适性和分散性,可以选择相容性十分优异的聚合物进行共聚。例如:聚己内酯(PCL)与海藻酸钠共聚的共聚物。
1、已知海藻酸钠的单体分子式为(C5H7O4COONa)n,聚己内酯的单体分子式为[CH2-(CH2)4-COO]m,海藻酸钠的接枝率为50-80%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单体分子式为[CH2-(CH2)4-COO]m(C5H7O4COONa)n,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海藻酸钠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酸钠(—COONa)、羟基(—OH)和酯基(—COOR),聚己内酯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酯基(—COOR),其中,羧酸钠(—COONa)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本实施例选择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海藻酸钠的接枝率为60%,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共聚物中羧酸钠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中海藻酸钠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聚己内酯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1/7,计算得: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2/3*60%+1/7*40%=0.4571。
4、PP、PE-TIE、P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2%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设式(1)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8/100*聚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98/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98/100*聚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P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8%*1=40.25克;
m2-1=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8%*1=32.02克;
m2-2=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8%*1=27.49克;
m2-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3.29/(40.25+3.29)*100%=7.56%;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P从左至右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7.56/9.32/10.69/9.32/7.56。
当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实施例二:(第二技术方案的实例)
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P/PO-TIE/EPO/PO-TIE/PE 式(2)
式(2)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P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丙烯,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CH3)]n-,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由95%重量的聚乙烯和5%重量的马来酸酐混合形成,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C4H2O3]m,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OC-O-CO—;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乙烯PE,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由95%重量的聚乙烯和5%重量的马来酸酐混合形成,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C4H2O3]m,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OC-O-CO—;
PE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乙烯,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即式(2)的具体结构式为PP/PE-TIE/PE/PE-TIE/PE。
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COO-、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酰胺基—CONH2、酸酐—OC-O-CO—和酯基—COOR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2)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COO-、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酰胺基—CONH2、酸酐—OC-O-CO—、酯基—COOR。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所述外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实际应用时,聚丙烯也可采用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聚丙烯无规共聚物;聚丙烯的密度可取值0.900 g/cm3、0.880 g/cm3、0.910 g/cm3或其他介于0.880-0.910 g/cm3之间的数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
所述第一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本实施例中,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51g/cm3,实际应用时,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取值为0.950 g/cm3、0.925 g/cm3或者其他介于0.910-0.950g/cm3之间的数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本实施例中,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实际应用时,若取0.3%重量、8%重量、10%重量或其他介于0.3-10%重量之间的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实际应用时,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本实施例中,中层为聚乙烯,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所述第二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本实施例中,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所述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所述内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为0.900-0.935g/cm3,聚乙烯中包含聚乙烯共混物,该聚乙烯共混物的密度为0.910-0.925 g/cm3,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均聚物组成,或者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共聚物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由乙烯与C4-C12 的α-烯烃、环烯烃、乙烯基芳烃和极性乙烯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5 g/cm3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2)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式(2)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根据实施例二的复合薄膜结构的各种材料中只有PE-TIE含亲水基团酸酐,其余材料均不含亲水基团,即式(2)中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聚丙烯PP=聚乙烯PE。
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酸酐)亲水活性的海藻酸钠作为添加活性剂,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
1、已知海藻酸钠的单体分子式为(C5H7O4COONa)n,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海藻酸钠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酸钠(—COONa)、羟基(—OH)和酯基(—COOR),其中,羧酸钠(—COONa)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故本实施例选择聚合物海藻酸钠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海藻酸钠中羧酸钠和羟基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计算得:海藻酸钠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
4、PP、PE-TIE、P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1%、0.3%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A.1%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
设式(2)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1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100*聚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99/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99/100*聚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1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9%*1=40.66克;
m2-1=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1=32.34克;
m2-2=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1=27.77克;
m2-3=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1.98/(40.66+1.98)*100%=4.64%;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海藻酸钠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4.64/5.77/6.66/5.77/6.66。
B.0.3%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
设式(2)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7:0.3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7/100*聚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99.7/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99.7/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7:0.3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9.7%*1=40.95克;
m2-1=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7%*1=32.57克;
m2-2=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7%*1=27.97克;
m2-3=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 0.59/(40.95+0.59)*100%=1.42%;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海藻酸钠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1.42/1.78/2.07/1.78/2.07。
当海藻酸钠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酸酐)亲水活性的聚乳酸作为添加活性剂,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
1、已知聚乳酸的单体分子式为H-[OCH(CH3 )CO]n-OH,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聚乳酸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基(-COOH)、羟基(—OH)和酯基(—COOR),其中,羧基(-COOH)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故本实施例选择聚合物聚乳酸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聚乳酸中羧基和羟基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计算得:聚乳酸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
4、PP、PE-TIE、P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2%、0.6%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A.2%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
设式(2)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聚乳酸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8/100*聚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98/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98/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聚乳酸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8%*1=40.87克;
m2-1=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聚乳酸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8%*1=32.02克;
m2-2=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聚乳酸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8%*1=27.49克;
m2-3=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3.24/(40.87+3.24)*100%=7.35%;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聚乳酸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7.35/9.19/10.54/9.19/10.54。
B.0.6%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
设式(2)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9.4:0.6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聚乳酸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4/100*聚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99.4/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99.4/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9.4:0.6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聚乳酸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9.4%*1=40.82克;
m2-1=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聚乳酸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4%*1=32.47克;
m2-2=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聚乳酸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4%*1=27.88克;
m2-3=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0.97/(40.82+0.97)*100%=2.32%;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聚乳酸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2.32/2.90/3.36/2.90/3.36。
当聚乳酸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为了提高亲水基团的加工适性和分散性,可以选择相容性十分优异的聚合物进行共聚。例如:聚己内酯(PCL)与海藻酸钠共聚的共聚物。
1、已知海藻酸钠的单体分子式为(C5H7O4COONa)n,聚己内酯的单体分子式为[CH2-(CH2)4-COO]m,海藻酸钠的接枝率为50-80%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单体分子式为[CH2-(CH2)4-COO]m(C5H7O4COONa)n,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海藻酸钠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酸钠(—COONa)、羟基(—OH)和酯基(—COOR),聚己内酯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酯基(—COOR),其中,羧酸钠(—COONa)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本实施例选择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海藻酸钠的接枝率为60%,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共聚物中羧酸钠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中海藻酸钠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聚己内酯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1/7,计算得: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2/3*60%+1/7*40%=0.4571。
4、PP、PE-TIE、P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2%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设式(2)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8/100*聚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98/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98/100*聚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P/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P为1摩尔,PP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1
m1-1=PP的分子量(克/mol) *PP含量(%)*摩尔量(mol)
=41.07*98%*1=40.25克;
m2-1=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8%*1=32.02克;
m2-2=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3
m1-3=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8%*1=27.49克;
m2-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以外层PP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占PP质量的百分比为:3.29/(40.25+3.29)*100%=7.56%;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P/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7.56/9.32/10.69/9.32/10.69。
当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实施例三:(第三技术方案的实例)
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E/PO-TIE/EPO/PO-TIE/PE 式(3)
式(3)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E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乙烯,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由95%重量的聚乙烯和5%重量的马来酸酐混合形成,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C4H2O3]m,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OC-O-CO—;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乙烯PE,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由95%重量的聚乙烯和5%重量的马来酸酐混合形成,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C4H2O3]m,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OC-O-CO—;
PE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乙烯,其单体分子式为-[CH2-CH2]n-,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即式(3)的具体结构式为PE/PE-TIE/PE/PE-TIE/PE。
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COO-、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酰胺基—CONH2、酸酐—OC-O-CO—和酯基—COOR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3)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COO-、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酰胺基—CONH2、酸酐—OC-O-CO—、酯基—COOR。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所述外层和内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为0.900-0.935g/cm3,聚乙烯中包含聚乙烯共混物,该聚乙烯共混物的密度为0.910-0.925 g/cm3,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均聚物组成,或者所述聚乙烯共混物由50-99%重量的聚乙烯和1-50%重量的乙烯基共聚物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由乙烯与C4-C12 的α-烯烃、环烯烃、乙烯基芳烃和极性乙烯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组成,所述乙烯基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5 g/cm3
所述第一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本实施例中,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 g/cm3,实际应用时,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取值为0.950g/cm3、0.925 g/cm3或者其他介于0.910-0.950g/cm3之间的数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本实施例中,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实际应用时,若取0.3%重量、8%重量、10%重量或其他介于0.3-10%重量之间的值也可达到相同效果;实际应用时,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本实施例中,中层为聚乙烯,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所述第二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本实施例中,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所述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3)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使式(3)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根据实施例三的复合薄膜结构的各种材料中只有PE-TIE含亲水基团酸酐,其余材料均不含亲水基团,即式(3)中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聚乙烯PE。
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酸酐)亲水活性的海藻酸钠作为添加活性剂,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
1、已知海藻酸钠的单体分子式为(C5H7O4COONa)n,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海藻酸钠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酸钠(—COONa)、羟基(—OH)和酯基(—COOR),其中,羧酸钠(—COONa)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故本实施例选择聚合物海藻酸钠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海藻酸钠中羧酸钠和羟基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计算得:海藻酸钠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
4、PE、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1%、0.3%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A.1%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
设式(3)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1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100*聚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99/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1/100*海藻酸钠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9/100*0+1/100*2/3=0.0067;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E/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1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1
m1-1=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1=27.77克;
m2-1=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1=32.34克;
m2-2=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1%*1=1.98克;
以外层PE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占PE质量的百分比为:1.98/(27.77+1.98)*100%=6.66%;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E/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海藻酸钠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6.66/5.77/6.66/5.77/6.66。
B.0.3%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添加量
设式(3)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7:0.3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7/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99.7/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0.3/100*海藻酸钠(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7/100*0+0.3/100*2/3=0.0020。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E/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以摩尔量之比为99.7:0.3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1
m1-1=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7%*1=27.97克;
m2-1=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7%*1=32.57克;
m2-2=海藻酸钠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含量(%)*摩尔量(mol)
=198.12*0.3%*1=0.59克;
以外层PE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占PE质量的百分比为: 0.59/(27.97+0.59)*100%=2.07%;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E/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海藻酸钠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2.07/1.78/2.07/1.78/2.07。
当海藻酸钠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选择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PE-TIE(95%PE+5%马来酸酐)(酸酐)亲水活性的聚乳酸作为添加活性剂,弱化复合薄膜材料中原有的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
1、已知聚乳酸的单体分子式为H-[OCH(CH3 )CO]n-OH,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聚乳酸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基(-COOH)、羟基(—OH)和酯基(—COOR),其中,羧基(-COOH)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故本实施例选择聚合物聚乳酸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聚乳酸中羧基和羟基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计算得:聚乳酸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
4、PE、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2%、0.6%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A.2%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
设式(3)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聚乳酸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8/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98/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2/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8/100*0+2/100*2/3=0.0133。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E/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1,聚乳酸的质量为m2-1
m1-1=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8%*1=27.49克;
m2-1=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聚乳酸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8%*1=32.02克;
m2-2=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2%*1=3.24克;
以外层PE为例, 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占PE质量的百分比为:3.24/(27.49+3.24)*100%=10.54%;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E/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聚乳酸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10.54/9.19/10.54/9.19/10.54。
B.0.6%摩尔量的聚乳酸添加量
设式(3)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9.4:0.6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聚乳酸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9.4/100*聚乙烯(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99.4/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n亲水基团:n碳原子)+0.6/100*聚乳酸(n亲水基团:n碳原子)= 99.4/100*0+0.6/100*2/3=0.0040。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E/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聚乳酸以摩尔量之比为99.4:0.6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聚乳酸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1,聚乳酸的质量为m2-1
m1-1=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9.4%*1=27.88克;
m2-1=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设添加了聚乳酸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聚乳酸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9.4%*1=32.47克;
m2-2=聚乳酸的分子量(克/mol) *聚乳酸含量(%)*摩尔量(mol)
=162.14*0.6%*1=0.97克;
以外层PE为例, 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占PE质量的百分比为:0.97/(27.88+0.97)*100%=3.36%;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聚乳酸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E/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聚乳酸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3.36/2.90/3.36/2.90/3.36。
当聚乳酸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为了提高亲水基团的加工适性和分散性,可以选择相容性十分优异的聚合物进行共聚。例如:聚己内酯(PCL)与海藻酸钠共聚的共聚物。
1、已知海藻酸钠的单体分子式为(C5H7O4COONa)n,聚己内酯的单体分子式为[CH2-(CH2)4-COO]m,海藻酸钠的接枝率为50-80%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单体分子式为[CH2-(CH2)4-COO]m(C5H7O4COONa)n,由该单体分子式可知,海藻酸钠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羧酸钠(—COONa)、羟基(—OH)和酯基(—COOR),聚己内酯中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酯基(—COOR),其中,羧酸钠(—COONa)和羟基(—OH)的亲水活性大于酸酐(—OC-O-CO—)的亲水活性,本实施例选择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海藻酸钠的接枝率为60%,作为活性剂添加到各层材料中。
2、由于共聚物中羧酸钠的亲水活性大于复合薄膜材料中具有最高亲水活性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复合薄膜材料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中酸酐的亲水活性的作用被弱化了,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假设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3、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中海藻酸钠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2/3;聚己内酯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1/7,计算得: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2/3*60%+1/7*40%=0.4571。
4、PE、PE-TIE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摩尔比为0。
5、由于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较少,且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与被添加的聚合物相同或相似,为了简化表述,在以下计算中将添加型母料中载体的质量忽略。
以下按照2%摩尔量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量为基准值分别计算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的质量百分比:
设式(3)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各层材料添加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之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
98/100*聚乙烯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98/100*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2/100*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 n 亲水基团: n 碳原子)= 98/100*0+2/100*45.71/100=0.0091。
由以上计算得到:在PE/PE-TIE/PE/PE-TIE/PE结构中各层材料分别与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以摩尔量之比为98:2进行混合,计算混合后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皆相同,即各层材料的亲水活性皆趋于一致,其降解速率皆趋于一致。各层材料中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添加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E为1摩尔,PE的质量为m1-1,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1
m1-1=PE的分子量(克/mol) *PE含量(%)*摩尔量(mol)
=28.05*98%*1=27.49克;
m2-1=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设添加了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后的PE-TIE为1摩尔,PE-TIE的质量为m1-2,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为m2-2
m1-2=PE-TIE的分子量(克/mol) *PE-TIE含量(%)*摩尔量(mol)
=32.67*98%*1=32.02克;
m2-2=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分子量(克/mol) *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含量(%)*摩尔量(mol)
=164.52*2%*1=3.29克;
以外层PE为例, 添加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占PE质量的百分比为:3.29/(27.49+3.29)*100%=10.69%;其余各层材料中添加的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质量百分比的计算以此类推;
PE/PE-TIE/PE/PE-TIE/PE从左至右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添加质量百分比为:
10.69/9.32/10.69/9.32/10.69。
当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聚己内酯共聚物的添加量占相应层材料总质量的0.3 -15%范围内时,对该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没有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活性剂选择了海藻酸钠、聚乳酸以及海藻酸钠接枝的聚己内酯共聚物,这些均由上述实施例直接得以支持,但是,在本发明中,除了上述指出的活性剂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含有亲水基团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的聚合物,如: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多元醇、多糖聚合物、藻基聚合物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启发之下,能够理解并预测含有这些基团的具体聚合物,所以本发明所述的添加型母料并非局限于实施例给出的这些聚合物。
在以上实施例中,有关添加型母料的添加量在数值上仅给出了一些实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该实例的启发下,容易想到添加型母料在0.3-15%范围内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目的和效果。
在以上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施(适于熔融挤出),对各层材料的密度、共聚比例、共混比例、均限定了一个范围,并在实例中举例说明,但这些要求对本发明来说不是必须的,不能作为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的依据,换句话说,在上述范围之外的适合于熔融挤出的上述各种指标均可以实现本发明并获得相应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中,尽管给出了复合薄膜的结构式,但在结构式中位于同一位置的相同材料可以由一层或多层组合形成,比如,PP/PE-TIE/PE/PE-TIE/PP结构式中,表面上看该结构式表达的是5层结构,但任意位置上的材料均可以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组合形成,例如PE可以由两层组合形成,以此使该复合薄膜由6层组合形成,以此类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各数值范围区间内取值进行任意组合,均可达到相同效果,这里不再穷举各材料密度的取值、马来酸酐接枝率的取值及各材料所占重量百分比的取值,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P/PO-TIE/EPO/PO-TIE/PP 式(1)
式(1)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P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丙烯,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PP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丙烯,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1)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酯基;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一种;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1)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平衡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和亲水活性,使式(1)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2.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P/PO-TIE/EPO/PO-TIE/PE 式(2)
式(2)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P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丙烯,聚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PE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乙烯,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2)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酯基;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一种;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2)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平衡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和亲水活性,使式(2)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3. 一种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的结构如下:
PE/PO-TIE/EPO/PO-TIE/PE 式(3)
式(3)中,从左往右依次表示的含义是:
PE表示外层,其功能为保护层或展示层,其材料为聚乙烯,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PO-TIE表示第一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EPO表示中层,其功能为增韧层,其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所述中层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采用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手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挤出式发泡加工而成,发泡后聚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发泡后聚丙烯的密度为0.600-0.850g/cm3
PO-TIE表示第二粘合层,其材料为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含有的亲水基团为酸酐;
PE表示内层,其功能为热封层,其材料为聚乙烯,聚乙烯不含亲水基团;
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的各层材料均通过引入生物基获得趋于一致的生物降解性能,所述生物基是一类在垃圾处理场或堆肥条件下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添加型母料,该添加型母料按比例均匀添加到各层材料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挤方法制备复合薄膜;
所述添加型母料由载体和活性剂组成,所述活性剂为含有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其中,活性剂的有效成份为亲水基团,所述亲水基团是指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和酯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3)各层材料以及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按照亲水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羧酸盐、羧基、羟基、醛基、酰胺基、酸酐、酯基;
所述载体针对各层材料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选择:
对于外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对于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中层材料,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对于内层的聚乙烯材料,添加型母料中的载体为聚乙烯;
所述添加型母料在各层材料中的添加量控制在该层材料总质量的0.3-15%范围;所述添加型母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应大于或等于式(3)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的亲水活性;通过加入添加型母料,平衡各层材料中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和亲水活性,使式(3)中各层材料的亲水基团与碳原子的摩尔比趋于一致,即生物活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复合薄膜的各层材料降解速率趋于一致。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聚丙烯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所述第一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该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粘合层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聚烯烃共聚物,当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时,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910-0.950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当中层材料为聚丙烯时,第二粘合层选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共聚物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马来酸酐接枝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10%。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中,聚丙烯由全同立构聚丙烯均聚物或/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聚丙烯的密度为0.880-0.910 g/cm3
CN201410752342.9A 2014-12-11 2014-12-11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Active CN104385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52342.9A CN104385698B (zh) 2014-12-11 2014-12-11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PCT/CN2015/076718 WO2016090799A1 (zh) 2014-12-11 2015-04-16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52342.9A CN104385698B (zh) 2014-12-11 2014-12-11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85698A CN104385698A (zh) 2015-03-04
CN104385698B true CN104385698B (zh) 2016-09-21

Family

ID=52603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52342.9A Active CN104385698B (zh) 2014-12-11 2014-12-11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85698B (zh)
WO (1) WO20160907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94261B (zh) * 2014-12-11 2016-08-17 昆山市张浦彩印厂 可降解evoh高阻隔复合薄膜
CN104385698B (zh) * 2014-12-11 2016-09-21 昆山市张浦彩印厂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3026A (zh) * 1997-03-06 1998-09-16 赵小英 光和生物可环境降解母料
CN101589097A (zh) * 2006-10-31 2009-11-25 生物科技环境公司 用于使聚合物材料生物可降解的化学添加剂
CN102627013A (zh) * 2012-04-09 2012-08-08 圣夏药品食品包装新材料(昆山)有限公司 利用同一生物基控制共挤复合薄膜中各层同步降解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7703A (zh) * 2008-09-19 2009-02-04 蚌埠蓝天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液体包装降解膜
CN102407644B (zh) * 2011-07-22 2013-09-11 蚌埠蓝天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多层复合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319288A1 (en) * 2012-06-04 2013-12-05 Nadya Belcheva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edical Packaging
CN104385698B (zh) * 2014-12-11 2016-09-21 昆山市张浦彩印厂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3026A (zh) * 1997-03-06 1998-09-16 赵小英 光和生物可环境降解母料
CN101589097A (zh) * 2006-10-31 2009-11-25 生物科技环境公司 用于使聚合物材料生物可降解的化学添加剂
CN102627013A (zh) * 2012-04-09 2012-08-08 圣夏药品食品包装新材料(昆山)有限公司 利用同一生物基控制共挤复合薄膜中各层同步降解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90799A1 (zh) 2016-06-16
CN104385698A (zh) 2015-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9508B (zh) 可降解pp-evoh高阻隔复合薄膜
KR101525658B1 (ko) 식품부산물인 소맥피 또는 대두피를 활용한 바이오 매스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바이오매스 필름
US11548269B2 (en) Degradable EVOH high-barrier composite film
CN102019736B (zh) 氧化式生物降解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94260B (zh) 可降解发泡共挤出pet阻隔薄膜
CN102627013B (zh) 一种控制共挤复合薄膜中各层同步降解的方法
CN100379821C (zh) 聚酯共混物组合物和由其生产的生物可降解薄膜
KR101443020B1 (ko) 바이오매스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바이오매스 필름
CN103694646A (zh) 一种聚酯/热塑性淀粉生物降解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77598A (zh) 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塑料薄膜制品
CN104608451A (zh) 一种多层改良热收缩保鲜膜/袋及其基材组合物
CN104385698B (zh) 可降解po发泡共挤出复合薄膜
CN110461941A (zh) 能够生物降解的薄膜
JP2013067812A (ja) 極性低密度エチレンコポリマーとポリ(ヒドロキシカルボン酸)との混合物
CN101883820A (zh) 具有定制的透氧度的组合物和结构
CN111923546B (zh) 一种环保降解防水涂层包装纸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9509B (zh) 可降解发泡共挤出pa阻隔薄膜
CN103819746A (zh) 一种可降解环保购物袋
JPH06263954A (ja) 組成物および積層体
CN102282018A (zh) 叠层膜
JPH11246727A (ja) 生分解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物
JP2836944B2 (ja) 生分解性組成物、成形物および多層構造体
US9777145B2 (en) Anti-fogging films based on ethylene copolymer compositions
JPH06279632A (ja) 樹脂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2

Address after: No. 188, Dongqiu Road, Zhangp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Kunshan Jiapu Packing Mate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21 Xinwu street, Zhangp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ZHANGPU COLOR PRINTING FA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