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7069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77069B CN104377069B CN201410305810.8A CN201410305810A CN104377069B CN 104377069 B CN104377069 B CN 104377069B CN 201410305810 A CN201410305810 A CN 201410305810A CN 104377069 B CN104377069 B CN 1043770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 operating
- swing arm
- housing
- magn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尤其是用于操作机动车的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开关,包括壳体、可摆动地保持在壳体上的操作元件和具有至少一个电动开关元件的开关装置,操作元件相对于壳体能从非操作状态摆动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至少一个开关元件能依赖于操作元件的摆动来操作,开关具有复位装置,操作元件能够对抗复位装置作用地从非操作状态转移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为了提供这样一种具有更紧凑并且更简单的结构的开关,操作元件可围绕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与摆动臂耦合,复位装置布置在与摆动轴线有一定间距的地方并且与摆动臂配合作用用于施加复位力,在壳体中形成容纳室,在容纳室中容纳有开关装置,复位装置和操作元件布置在开关装置的对置侧面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是用于操作机动车的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开关,其包括壳体、可摆动地保持在壳体上的操作元件和具有至少一个电动开关元件的开关装置,其中,操作元件可相对于壳体从非操作状态摆动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能够依赖于操作元件的摆动来操作,并且其中,开关具有复位装置,对抗复位装置的作用能够将操作元件从非操作状态转移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
背景技术
这类开关用来操作机动车内的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开关是一种与安全性相关的构件,该构件必须能够不被损坏地经受非常多次数的操作(通常为50000到100000次),这远远超过开关在机动车的平均寿命期间被操作的次数。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为了能够实施最低次数的所需操作也要把开关的各部件构造得足够大并且耐用。在传统的开关中,操作元件一般作用于开关柱塞或开关摇杆,开关柱塞或开关摇杆本身操作至少一个开关元件,并且在包括弹簧元件的复位装置的作用下能够再次转移到非操作状态。为了让使用者能够在触觉上获知操作元件上的开关过程,此外在传统的开关中还设置有一些部件,由此结果是:传统的开关需要比较大的结构空间并且具有复杂的结构。由于开关的实现需要的开关冗余的大型部件,所以传统的开关的噪音还很大,这尤其在采用电子停车制动器的高级车辆中是不希望的。
在WO2012/010226A1中描述了一种用于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开关,其中,利用操作元件能够作用于一种开关摇杆,其能够在被两个微型开关操作的情况下围绕两个相互间隔开的轴线摆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按类属的开关,它具有更紧凑并且更简单的结构。
该任务就开头所述类型的开关而言根据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解决,即,操作元件可围绕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与摆动臂耦合,其中,复位装置布置在与摆动轴线有一定间距的地方,并且与摆动臂配合作用用于施加复位力,并且在壳体中形成容纳室,开关装置容纳在容纳室内,其中,复位装置和操作元件布置在开关装置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开关中,通过围绕摆动轴线摆动操作元件也能够摆动摆动臂。与摆动臂配合作用用于施加复位力的复位装置布置在与摆动轴线和操作元件有一定间距的地方。由此,摆动臂可以构造出杠杆,其中,作用于摆动臂的比较小的复位力能够以操作元件上的与操作对抗的、比较大的阻力的形式被使用者感受到。由此能够比较紧凑地构造出复位装置,从而能够让开关具有节约空间的构造。此外有可能的是,复位装置不仅用于将摆动臂和操作元件从至少一种操作状态转移到非操作状态,还用于让使用者能够在触觉上获知操作。
通过采用摆动臂并且使复位装置远离摆动轴线和操作元件可以将壳体内现存的结构空间用作开关装置的容纳室。一方面操作元件并且优选地还有摆动臂和另一方面复位装置布置在开关装置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在这里尤其可以理解的是,开关装置至少部分地,例如有至少一个开关元件布置在操作元件与复位装置之间。这使得实现开关的特别紧凑的结构成为可能。
摆动臂在与操作元件对置的一侧尤其包括承力元件,或者构造出这种承力元件,复位装置的复位力作用到该承力元件上。
摆动臂从操作元件出发,尤其是从侧面经过开关装置朝复位装置的方向延伸。
为了实现结构上简单的构造,摆动臂优选与操作元件抗相对摆动地连接。由此,摆动臂也可围绕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在壳体上。
有利的是,摆动臂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它们相互间隔开地布置,并且在背离操作元件的一侧通过桥接部相互连接,其中,开关装置布置在侧边之间。与摆动轴线平行地,第一侧边可以与第二侧边间隔开。由此与摆动轴线平行地,在侧边之间形成一个空间(例如作为前面提到的容纳室的空间区域),在该空间内至少可以定位一部分的开关装置,例如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该实施方式也可以这样看,即,摆动臂具有两个相互间隔的侧边,它们分别在开关装置上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侧向地引导经过。在背离操作元件的一侧,这些侧边相互连接,其中,桥接部可以构造出或者包括前面提及的承力元件,复位装置的复位力作用到该桥接部上。
复位装置的复位元件优选地布置在桥接部的侧旁,并且与该桥接部配合作用用于施加复位力。复位力能够通过桥接部传递到摆动臂的侧边上,并且从这些侧边传递到操作元件上。
就在实践中具体实施根据本发明的开关而言证明有利的是,摆动臂关于操作至少一个开关元件的操作方向倾斜地取向。
有利的是,以如下方式构造复位装置,即,由复位装置施加给摆动臂的复位力在操作元件处于非操作状态下时最大。由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错误地操作开关。为了操作开关所需要的复位力必须首先由使用者有意识地克服,其中,对抗使用者的复位力在非操作状态下时最大。
有利的是,复位装置是磁性复位装置,并且具有保持在壳体内的磁体形式的,尤其是永磁体形式的复位元件。一方面由此能够让开关具有紧凑的结构形式。通过使用磁体,尤其是永磁体能够提供一种复位元件,该复位元件的磁性复位力能够直接作用于摆动臂,而为此不需要其他的构件。例如,磁力作用于前面提及的承力元件,尤其是摆动臂的将两个侧边相互连接的桥接部。另一方面能够将复位装置构造成不具有可运动的部件。由此能够最小化开关的摩擦和磨损,并且提升其使用寿命。而不必为此提供特别大的或者特别耐用的部件。
复位力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在操作元件的非操作状态下以如下方式最大化,即,磁体与摆动臂,尤其是承力元件之间的间距在操作元件处于非操作状态下时最小。
此外使用磁体作为复位元件还有以下优点,即,能够构造出比较轻巧的开关,其开关噪音不再由复位装置或者特别的用于产生触觉的装置引起。尤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是,操作过程的触觉感受在使用磁性复位装置的情况下在操作元件上获得开关感,利用该开关感能够特别可靠地感受到对至少一个开关元件的操作。
就在实践中具体实施所述开关而言证明有利的是,磁体是直径方向地(diametral)磁化的磁体。
有利的是,磁体是与摆动轴线平行地取向的磁棒,该磁棒例如具有圆柱形的形状并且直径方向地磁化,其中,磁体的轴线平行于摆动轴线取向。
证明有利的是,壳体具有用于磁体的容纳部,以如下方式确定该容纳部的尺寸,即,磁体能够围绕由它限定的轴线自由转动。由此得到更简单地设计开关的生产制造的可能性。磁体(尤其是圆柱形的磁棒或磁盘)能够放置在容纳部中。如果操作元件和摆动臂位于非操作状态,那么磁体能够通过围绕其轴线旋转,使磁体与摆动臂之间的磁通量最大,进而复位力最大。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自动地调校磁体和进而开关的复位装置的可能性。紧接着可以将磁体固定在容纳部中。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有利的是,磁体通过粘贴固定在容纳部中。
有利的是,在操作元件处于非操作状态时在摆动臂与磁体之间形成中间区域,并且壳体在中间区域相邻处具有壳体开口,用于将定距元件装入中间区域内,并且用于从中间区域内去除定距元件。在装配开关时,可以穿过壳体开口向中间区域装入优选为非磁性的定距元件。定距元件确定磁体和摆动臂,尤其是和摆动臂的承力元件的间距,并且由此可重复地设定复位力的大小。在紧接着例如通过粘贴来固定磁体以后,又可以穿过壳体开口再次去除定距元件。
有利的是,操作元件能够从非操作状态出发转移到两种操作状态,并且开关装置在容纳室内具有两个开关元件,它们各自分别能够在其中一种操作状态下被操作,其中,操作元件优选能够从非操作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摆动到操作状态。通过设置两个能够分别在一种操作状态下操作的开关元件使开关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如果在电动停车制动器中使用开关,那么例如可以设置的是,制动器通过将操作元件转移到一种操作状态来锁止,并且通过转移到另一种操作状态来松开。
该开关装置优选具有电路板,在电路板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开关元件。电路板和固定其上的至少一个开关元件(优选地两个前述的开关元件)都布置在容纳室内,并且完全地或者部分地布置在操作元件与复位装置之间。
在开关装置上优选地固定有电接触元件,例如销钉形式的接触元件,通过这些接触元件能够将开关联接到机动车内的插头上。
证明有利的是,至少一个开关元件固定在电路板的背离操作元件的一侧,并且能够从背离操作元件的一侧操作该至少一个开关元件。这例如提供以下可能性,即,更好地保护该至少一个开关元件不受损坏,例如由于渗入开关内的液体导致的损坏。由此例如在开关和操作元件上流动的液体更加难以渗入该至少一个开关元件,这是因为该开关元件固定在电路板上背离操作元件的一侧。
优选地,在电路板的朝向操作元件的一侧上布置有至少一个电发光元件。这被证明有利于以简单的方式从背面照亮操作元件和/或用信号表示开关的操作状态或开关状态。由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能够一直传播到操作元件。不需要特别的用于使光退耦的部件。
在实践中采用这种开关时证明有利的是,至少一个开关元件构造成微型开关或者包括微型开关。
可以设置的是,至少一个开关元件由摆动臂在其摆动时被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开关在实践中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证明有利的是,开关具有与摆动臂耦合的触发元件,它在操作元件从非操作状态转移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时依赖于摆动臂的摆动能够从基础状态转移到至少一种触发状态,在触发状态中,触发元件操作至少一个开关元件。在摆动摆动臂时,触发元件转移到至少一种触发状态,以便操作至少一个开关元件。
特别有利的是,触发元件在壳体上能够围绕与操作元件的摆动轴线平行取向的摆动轴线摆动。触发元件优选可围绕该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在壳体上。
操作元件和触发元件优选布置在开关装置的电路板的对置的侧面上。
有利的是,触发元件和操作元件的摆动轴线布置在开关装置的电路板的对置的侧面上,并且触发元件在摆动摆动臂时在相反的方向上摆动。这尤其是当像前面提及的至少一个开关元件固定在电路板的背离操作元件的一侧上时有利。
触发元件优选地能从基础状态出发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分别摆动到各一种触发状态,在触发状态中分别操作开关装置的两个开关元件中的其中一个。根据操作元件随同摆动臂摆动到哪种操作状态,触发元件摆动到两种触发状态中的其中一种,用于操作相应的开关元件。
证明有利的是,摆动臂上或触发元件上的卡头在摆动摆动臂时使触发元件运动。由此能够实现开关的结构上简单的构造。
优选地,卡头布置在触发元件上,并且摆动臂具有裂口形式的、U形的或Y形的空隙,卡头嵌接到空隙中。例如为了更简单地装配开关,卡头优选松动地嵌接到空隙中。在摆动臂摆动时,空隙的边沿可以接触卡头,并且由此摆动触发元件。
以有利的方式,当摆动臂从至少一种操作状态摆动到非操作状态时,触发元件通过摆动臂能够从至少一种触发状态转移到基础状态。以与前面描述的相反的方式在这里可以设置的是,空隙的边沿接触卡头,由此使得触发元件从触发状态转移到基础状态。由此例如可能的是,也将触发元件在复位装置作用的情况下从触发状态转移到基础状态。
有利的是,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在第一壳体部分上保持有操作元件、摆动臂和复位装置;在第二壳体部分上保持有开关装置并且可能时保持有触发元件,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尤其是通过卡锁相互连接。这种构造方式使第一壳体部分与操作元件、摆动臂和复位装置预安装成第一结构组件。包括具有开关装置并且可能时具有触发元件的第二壳体部分的第二结构组件同样可以预安装好。为了简化开关的装配,两个壳体部分尤其是可以通过卡锁相互连接。也可以考虑夹住。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描述结合附图用于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分解图;
图2示出图1的开关在已安装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示出沿着图2中的线3-3的截面视图,其中,开关的操作元件位于非操作状态;
图4示出另一截面视图(部分的),其中,操作元件位于第一操作状态,并且
图5示出另一截面视图(部分的),其中,操作元件位于第二操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用分解图示出整体上用附图标记10表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有利的实施方式。开关10是机电开关,其尤其是用于操作机动车内的电动停车制动器。开关10包括具有第一上壳体部分14和第二下壳体部分16的壳体12。壳体部分14基本上能够扣在壳体部分16上,并且尤其是通过卡锁与之连接。由于这个原因,壳体部分14也可以视为外壳体部分,并且将壳体部分16视为内壳体部分。
此外壳体12还具有壳体底部18,它配属于壳体部分14,并且能够与该壳体部分例如通过卡锁连接。壳体部分14能够通过壳体底部18从底侧关闭。
此外开关10还包括构造成按键22的操作元件20。按键22可相对于壳体部分14摆动地支承在两个布置在壳体部分14上侧的支承突起部24上。通过支承元件26实现支承,这些支承元件在这里构造成栓形并且与按键22和支承突起部24嵌接。这些支承元件26限定摆动轴线28。摆动轴线28在这里横向于开关10的纵向方向取向。
此外,开关10还包括摆动臂30,该摆动臂抗相对摆动地与按键22连接。该连接尤其是通过配合作用的形状锁合元件来实现,从而在按键22围绕摆动轴线28摆动时,摆动臂30也摆动。
摆动臂30具有两个侧边32、34,它们相互平行地取向并且沿着摆动轴线28相互间隔开。侧边32、34构造成一样的。在每个侧边32、34上面向按键22地布置有贯穿口36,该贯穿口被支承元件26穿过。因此也使摆动臂32可摆动地支承在壳体部分14上。
在与按键22对置的一侧上,侧边32、34通过桥接部38相互连接。摆动臂30由此构造成镫形。桥接部38与摆动轴线28平行地取向。桥接部38形成承力元件,通过该承力元件能够向摆动臂30施加复位力,并且因此在按键摆动时向按键22施加复位力,后面还要对其进行深入说明。
在摆动轴线28的周向上,桥接部38沿着围绕摆动轴线28的圆弧具有略微弯曲的轮廓。由此,桥接部38在周向上具有从侧面伸出侧边32、34的突起部。
摆动臂30单件式地构造,并且在这里由一种可磁化的材料制成,尤其是由铁制成。
沿着摆动轴线28,摆动臂30构造成比壳体部分14更窄,从而让侧边32、34布置到被壳体14围住并限定的容纳室40内。
摆动臂30利用由摆动轴线28限定的轴线构造出一种杠杆。按键22的朝向使用者并且可操作的一侧距离摆动轴线28的间距比距离桥接部38的间距小得多,由此,桥接部38距离摆动轴线28的间距提供了大的杠杆臂。
正如能够在图3至图5中看出的那样,壳体部分14的下侧具有容纳部42。容纳部42在开关10的纵向上由套壁44、46来限制,这些套壁平行于摆动轴线28延伸。套壁44、46从壳体部分14的侧壁48出发延伸到与该侧壁平行地对置的侧壁50(图2)。在摆动臂30的方向上,容纳部42部分地由顶壁52限制。顶壁52与套壁46连接,并且它们一起成形到壳体部分14的后壁54上。在顶壁52与套壁44之间存在间隙。
壳体底部18能够利用后壁54和侧壁48、50上的槽锁止。正如提及的那样,由此能够从下侧关闭壳体部分14,并且因此也关闭容纳部42。
开关10包括复位装置56,当使用者为了操作开关10而围绕摆动轴线28摆动按键时,复位装置用于向摆动臂30并且因此向按键22施加复位力。复位装置56在这里构造成磁性的复位装置,并且具有复位元件58。复位元件58是磁体60,尤其是永磁体,用于向摆动臂30施加磁力。
磁体60是圆柱形的磁棒,该磁棒限定了轴线62。轴线62平行于摆动轴线28取向。在这里,磁体60直径方向地磁化。磁体60的由包含轴线62的分隔平面分隔开的每个一半都具有相同的磁化性。在图3中,分隔平面由虚线形式的分隔线64表示。
磁体布置在容纳部42中,并且在此如下地确定尺寸,即,使它由于它的大小能够在容纳部42中围绕它的轴线62自由地转动,以便将其相对于摆动臂30来设定。
在装配开关10时,通过装配壳体部分14、按键22、支承元件26、摆动臂30、磁体60和壳体底部18提供第一结构组件66。在此,磁体60能够在进行装配时安装到容纳部42中。因为磁体60可转动,所以磁体相对于摆动臂30的定向以如下方式设定,并且由此设定摆动臂30和按键22的位置,即,使磁体60与桥接部38之间的中间区域68最小。这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磁体尤其是在桥接部38处吸引磁性摆动臂30,并且将该磁性摆动臂连同按键22一直围绕摆动轴线28摆动,直到由磁体60和摆动臂30构成的系统的势能最小化。在摆动臂30和按键22的由此得到的非操作状态中,由磁体60施加的复位力最大。
为了可重复地设定中间区域68可以设置的是,将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定距元件临时布置在壳体部分14内。例如在壳体部分14上,也就是侧壁48上可以存在有壳体开口70。穿过壳体开口70能够将定距元件装入壳体内,并且在固定住磁体60以后被再次去除。替选地可以想到的是,定距元件穿过由壳体底部18关闭的下壳体开口装到壳体部分14内,并且再次从该壳体部分去除。
当松动地布置在容纳部42中的磁体通过围绕轴线62旋转来设定,并且同样地设定摆动臂30时,磁体60可以在容纳部42中固定住,优选地通过粘贴固定住。在固定住磁体60以后,壳体部分14可以利用壳体底部18关闭,并且完成第一结构组件66的制造。
开关10包括第二结构组件72,它包括壳体部分16、开关装置74和触发元件76。第二结构组件72同样能够像第一结构组件66那样进行预安装,并且与该第一结构组件尤其是通过卡锁连接,用以完成开关的制造。
开关装置74包括两个开关元件78、80。开关元件78、80在这里构造成微型开关。
此外,开关装置74还具有电路板82。在电路板82的上侧,面向按键22地,在电路板上固定有两个发光元件84,它们在电接触时可以发光。
此外开关装置74还包括许多一起保持在一个共同的保持件上的销钉形式的电接触元件86,它们固定在电路板上,并且与该电路板电接触。在将开关10安装到机动车内时,电插式连接件联接到接触元件86上。
开关元件78、80与电路板82的背离按键22的一侧电连接。因此,开关元件78、80从电路板82出发离开按键22向下指。
开关元件78、80的操作能够从下方朝电路板82的方向完成。
壳体部分16形成框架88,该框架在开关10的纵向上依次构造出用于接触元件86或开关元件78和80的容纳部90、92、94。容纳部90、92、94平行于摆动轴线28被由框架88形成的中间壁分隔开。在图3至图5中仅示出其中一个中间壁96。在图3至图5中未示出由框架88形成的侧壁98,因此能够看到开关装置74。
电路板82可以放在框架88上侧,其中,接触元件86和开关元件78、80嵌接到容纳部90或92、94中。
在壳体部分14和16的相互连接的状态中,以如下方式布置且定向后者,即,将开关装置74布置在容纳室40内。尤其是一方面按键22和摆动轴线28并且另一方面复位装置56和桥接部38都布置在开关装置74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侧边32、34在壳体部分16的外侧上引导经过。因此,在操作按键22时,摆动臂30在壳体部分16的外侧上摆动经过。
在侧边32、34与壳体部分16之间布置有触发元件76的侧边100、102。触发元件76大致构造成具有连接侧边100、102的桥接部104的镫形,该桥接部平行于摆动轴线28取向。在桥接部104上,在开关10的纵向上固定有翼状的突起部106,它们从桥接部104的两侧突出。在侧边100、102上布置有贯穿部108。贯穿部108与支承元件(仅示出一个支承元件110)嵌接。支承元件110布置在壳体部分16的侧壁98和另一侧壁上,并且构造成栓形。这些支承元件限定另一平行于摆动轴线28取向的摆动轴线112。触发元件76由此可围绕摆动轴线112摆动地支承在壳体部分16上。
贯穿部108布置在侧边100、102的面向桥接部104的侧面上。在侧边100、102的背离桥接部104的侧面上,平行于摆动轴线28地在触发元件76上存在突起部形式的卡头114。
支承元件110以如下方式布置在壳体部分16上,即,使摆动轴线112和28布置在电路板82的对置的侧面上。尤其是这些支承元件110大致上布置在开关元件78、80的下端部的相邻处。以如下方式定向触发元件76,即,使侧边100、102朝上,大致朝按键22的方向。触发元件布置在电路板82的与按键22对置的一侧。
卡头114嵌接到空隙116中,所述空隙形成在侧边32、34上。空隙116具有大约U形至Y形的构造,并且下侧是敞开的,由此能够在组装结构组件66、72时将卡头114导入空隙116中。以如下方式确定空隙116的尺寸,即,为了更简单的装配使卡头114松动地嵌接到所述空隙中。
桥接部104上的突起部106能够在下侧接触布置在开关元件78、80上的接触机构118或120。在围绕摆动轴线112摆动触发元件76时候,接触机构118、120根据摆动方向被加载以朝向电路板82的操作力。操作力限定各个开关元件78、80的操作方向,操作方向在这里关于摆动臂30的方向倾斜地取向。
下面说明开关10的工作方式。
如果按键22和摆动臂30处于非操作状态,正如提到过的那样,由磁体60施加给桥接部38的复位力最大,并且磁体60与桥接部38之间的间距最小(图3)。触发元件76处于基础状态,并且同样与接触机构118、120接触,然而没有操作任何一个开关元件78、80。
使用者能够将按键22为了操作开关而围绕摆动轴线28摆动到第一操作状态。在图4所示的摆动时,按键22和摆动臂30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对按键22的操作是在磁体60的复位力相反的方向上完成的。使用者能够在按键22上直接靠触觉获知执行了某种操作过程。在实践中示出的是,在这里由磁体60产生磁性复位力时,到按键22上的触觉反馈会让使用者感觉特别舒服。
通过将按键22转移到第一操作状态,空隙116的边沿贴靠在卡头114上(图4)。结果导致触发元件76围绕摆动轴线112从基础状态摆动到第一触发状态,也就是沿按键22摆动的反方向(在图4中是沿顺时针方向)摆动。由此利用与接触机构118进行接触的突起部106操作开关元件78。
在按键22摆动时,后壁54用作桥接部38的止挡件,由此限制开关10的开关路径。
如果使用者松开按键22,那么按键22和摆动臂30就在尤其作用到桥接部38上的磁体60的复位力作用的情况下再次回到图3的非操作状态中。附加地,空隙116的其他边沿可以与卡头114接触,由此能够将触发元件76从第一触发状态再次转移到基础状态。作为补充,在开关元件78、80内可以存在复位元件,以便将触发元件76再次转移到基础状态。
通过朝反方向摆动按键22可以将按键摆动到第二操作状态。在图5中,这是通过围绕摆动轴线28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按键22和摆动臂30来完成。
空隙116的边沿可以与卡头114耦合。由此围绕摆动轴线112在按键22摆动的反方向上将触发元件76从基础状态摆动到第二触发状态(在图5中是在逆时针方向上)。借助与接触机构120接触的突起部106操作开关元件80。
在摆动按键22时,壳体部分14在上侧用作按键22的止挡,由此限制开关10的开关路径。
如果使用者松开按键22,在这种情况下,摆动臂30也连同按键22在磁体60的复位力作用的情况下再次回到非操作状态,并且触发元件76从第二触发状态回到基础状态。
开关10的特征在于简单并且紧凑的结构。这尤其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得到,即,在使用摆动臂30的情况下提供了杠杆,以便与按键22和摆动轴线28有一定间距地承受磁体60的复位力,并且将复位力传递到按键和摆动轴线上。复位装置56由此能够比较紧凑地构造成。此外通过使用磁性复位装置56来避免开关10中的摩擦和磨损。
尤其也有利的是,复位力的大小与按键22摆动的方向和是哪一个开关元件78、80被操作无关。
此外,使用摆动臂30还允许将开关装置74布置在按键22与复位装置56之间的容纳室40中。这有利于紧凑地构造具有更低的结构高度的开关10。此外还提供如下可能性,即,将发光元件84布置在比较接近按键22的位置。由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由此能够在不使用光退耦元件的情况下仅被放射出去,用于照亮按键22。
将开关元件78、80与按键22对置地布置在电路板82的下侧会保护开关装置74,尤其使其不受从开关10的上侧渗入的液体影响。由此降低开关10被渗入开关78、80内的液体干扰的危险。
Claims (24)
1.开关,包括壳体(12)、能摆动地保持在壳体(12)上的操作元件(20)和具有至少一个电动开关元件(78、80)的开关装置(74),其中,所述操作元件(20)相对于壳体(12)能够从非操作状态摆动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能够依赖于所述操作元件(20)的摆动来操作,并且其中,所述开关(10)具有复位装置(56),所述操作元件(20)能够对抗复位装置的作用地从非操作状态转移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20)能围绕摆动轴线(28)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壳体(12)上,并且与摆动臂(30)耦合,其中,所述复位装置(56)布置在与摆动轴线(28)有一定间距的地方,并且与摆动臂(30)配合作用用于施加复位力,在所述壳体(12)中形成容纳室(40),在所述容纳室中容纳有开关装置(74),其中,所述复位装置(56)和所述操作元件(20)布置在所述开关装置(74)的对置的侧面上,所述摆动臂(30)具有第一侧边(32)和第二侧边(34),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布置成相互之间有一定间距,并且在背离所述操作元件(20)的一侧通过桥接部(38)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开关装置(74)布置在侧边(32、34)之间,并且所述复位装置(56)的复位元件(58)在侧面布置在所述桥接部(38)的旁边,并且与所述桥接部(38)配合作用,用以施加复位力,其中,所述复位装置(56)是磁性的复位装置(56),并且具有保持在壳体(12)内的磁体(60)形式的所述复位元件(58),所述磁体的磁力作用于所述桥接部(38)。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臂(30)抗相对摆动地与所述操作元件(20)相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臂(30)关于操作方向倾斜地取向,沿所述操作方向来操作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
4.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造所述复位装置(56),即,由复位装置(56)施加到摆动臂(30)上的复位力在操作元件(20)处于非操作状态时最大。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60)是永磁体。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60)是直径方向地磁化的磁体(60)。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60)是平行于摆动轴线(28)取向的磁棒(60)。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具有用于磁体(60)的容纳部(42),以如下方式确定所述容纳部的大小,即,使磁体(60)能够围绕由所述磁体限定的轴线(62)自由转动。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60)在容纳部(42)中通过粘贴固定住。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元件(20)处于非操作状态时在摆动臂(30)与磁体(60)之间形成中间区域(68),并且所述壳体(12)在所述中间区域(68)的相邻处具有壳体开口(70),用于将定距元件装入中间区域(68)内,并且用于从中间区域(68)内去除定距元件。
11.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20)能够从非操作状态出发转移到两种操作状态,并且所述开关装置(74)在容纳室内具有两个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各自分别能够在其中一种操作状态下被操作,其中,所述操作元件能够从非操作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摆动到操作状态。
12.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71)具有电路板(82),在所述电路板上固定有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固定在电路板(82)的背离操作元件(20)的一侧,并且能够从背离操作元件(20)的一侧操作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
14.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板(82)的朝向操作元件(20)的一侧布置有至少一个电发光元件(84)。
15.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构造成微型开关或者包括微型开关。
16.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10)具有与摆动臂(30)耦合的触发元件(76),所述触发元件在将操作元件(20)从非操作状态转移到所述至少一种操作状态时依赖于摆动臂(30)的摆动能够从基础状态转移到至少一种触发状态,在所述触发状态中,所述触发元件(76)操作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元件(78、80)。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元件(76)在壳体(12)上能够围绕与操作元件(20)的摆动轴线(28)平行取向的摆动轴线(112)摆动。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元件(76)和所述操作元件(20)的摆动轴线(112)布置在开关装置(76、80)的电路板(82)的对置的侧面上,并且所述触发元件(76)在摆动摆动臂(30)时沿反方向摆动。
19.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元件(76)能够从基础状态出发,沿两个相反的方向分别摆动到各一种触发状态中,在所述触发状态中分别操作所述开关装置(74)的两个开关元件(76、80)的其中一个。
20.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臂(30)或所述触发元件(76)上的卡头(114)在摆动所述摆动臂(30)时使所述触发元件运动。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头(114)布置在所述触发元件(76)上,并且所述摆动臂(30)具有裂口形式的、U形的或Y形的空隙(116),所述卡头(114)嵌接到所述空隙中。
22.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具有第一壳体部分(14)和第二壳体部分(16),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分上保持有操作元件(20)、摆动臂(30)和复位装置(54);在所述第二壳体部分上保持有开关装置(74)并且可能时保持有触发元件(76),其中,所述第一壳体部分(14)和第二壳体部分(16)相互连接。
23.按照权利要求中2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14)和第二壳体部分(16)通过卡锁相互连接。
24.按照权利要求中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是用于操作机动车的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3108756.6A DE102013108756B4 (de) | 2013-08-13 | 2013-08-13 | Schalter mit magnetischer Rückstelleinrichtung |
DE102013108756.6 | 2013-08-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77069A CN104377069A (zh) | 2015-02-25 |
CN104377069B true CN104377069B (zh) | 2017-05-17 |
Family
ID=52430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05810.8A Active CN104377069B (zh) | 2013-08-13 | 2014-06-30 | 开关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377069B (zh) |
DE (1) | DE102013108756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6112354A1 (de) | 2016-07-06 | 2018-01-11 | Helag-Electronic Gmbh | Elektromechanischer Schalter |
CN106314399B (zh) * | 2016-10-20 | 2019-05-28 | 苏州大学 | 一种具有镀膜保护层的轿车驻停制动机械电子开关 |
DE102019110845A1 (de) * | 2019-04-26 | 2020-10-29 |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 Elektrisches Installationsgerät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307651U (zh) * | 2011-11-14 | 2012-07-04 | 深圳绿拓科技有限公司 | 无线开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730377A (en) * | 1951-07-25 | 1955-05-25 | Charles William Clark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 tumbler switches |
DE4109544A1 (de) * | 1991-03-22 | 1992-09-24 | Kirsten Elektrotech | Elektrischer schalter |
US6576855B2 (en) * | 2001-02-02 | 2003-06-10 | Cole Hersee Co. | Rocker switch |
DE102006002634B4 (de) * | 2005-07-19 | 2009-11-26 | Preh Gmbh | Bedienelement mit Kipphaptik |
JP2009123595A (ja) * | 2007-11-16 | 2009-06-04 | Calsonic Kansei Corp | スイッチ機構 |
JP2010205684A (ja) * | 2009-03-05 | 2010-09-16 | Niles Co Ltd | スイッチ装置 |
DE102009021667B4 (de) * | 2009-05-16 | 2012-12-06 | Rafi Gmbh & Co. Kg |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
CN102959666B (zh) | 2010-07-19 | 2015-06-10 |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 特别是用于电停车制动器的开关 |
WO2012080093A1 (de) * | 2010-12-13 | 2012-06-21 | Preh Gmbh | Haptikerzeugung für einen druck-kipp-knopf |
-
2013
- 2013-08-13 DE DE102013108756.6A patent/DE102013108756B4/de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30 CN CN201410305810.8A patent/CN1043770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307651U (zh) * | 2011-11-14 | 2012-07-04 | 深圳绿拓科技有限公司 | 无线开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3108756B4 (de) | 2015-07-30 |
DE102013108756A1 (de) | 2015-02-19 |
CN104377069A (zh) | 2015-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0593B (zh) | ||
CN208589594U (zh) | 磁性电连接器 | |
US7637756B1 (en) | Socket safety apparatus | |
CN104377069B (zh) | 开关 | |
KR101517386B1 (ko) | 스위치 | |
US20150104960A1 (en) | Safe outlet | |
KR101544045B1 (ko) | 전기적 모듈러 빌딩 장치 | |
KR20140023977A (ko) | 접촉없는 스위치 디바이스를 갖는 충전 플러그 | |
AU2005203661A1 (en) | Button fastening device with circuit actuating capability | |
CN102629523A (zh) | 电气开关装置 | |
JP2008084584A (ja) | 車両用ストップランプスイッチ | |
CN109818213A (zh) |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 |
CN104241006A (zh) | 一种隔离开关 | |
US20090153278A1 (en) | Vehicle switch | |
CN102487167A (zh) | 一种防触电的安全插座 | |
SG177098A1 (en) | Push-button as a house and building systems engineering control element | |
CN205828812U (zh) | 一种插座 | |
KR101017580B1 (ko) | 전원 일괄제어 장치 | |
CN206673256U (zh) | 一种电源连接器模组 | |
CN103681070B (zh) | 电磁铁装置及使用该电磁铁装置的开关 | |
CN104703844B (zh) | 部件载体 | |
CN103208391A (zh) | 一种汽车钥匙防忘拔点火开关 | |
WO2006122449A1 (fr) | Commutateur magnetique etanche a l'eau | |
CN206820166U (zh) | 一种充电枪 | |
CN101685923A (zh) | 插座安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