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8593A - 变色头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变色头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8593A
CN104328593A CN201410551414.3A CN201410551414A CN104328593A CN 104328593 A CN104328593 A CN 104328593A CN 201410551414 A CN201410551414 A CN 201410551414A CN 104328593 A CN104328593 A CN 104328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yarn
color selection
pushing plate
sel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514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8593B (zh
Inventor
邹永庆
廖进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514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285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28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8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8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8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54Thread guides
    • D04B15/58Thread guides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Thread-chang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色头机构,它包括机体、控制机构、连动机构和作动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安装在机体的上部,作动机构安装在机体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连接于控制机构与作动机构之间。本发明在控制机构的选色板与连动机构的杠杆之间加装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通过推动件带动连动机构的杠杆位于上拉件一端向上摆动,继而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分别抵靠第一连杆及第三连杆,并推动第一连杆及第三连杆沿其复位方向作回复运动,避免了由于色板弹簧出现弹性疲劳或者由于棉絮阻塞,导致第一连杆无法顺利复位,在织布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纱线,大大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Description

变色头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对选色板具有强制回复功能的变色头机构。 
背景技术
公知的针织机(圆编机)在编织布料时,若是布料需编织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时,皆会于针织机的喂纱口处加装一变色头,在编织过程中,该变色头会适时地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使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510004228.9)公开了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变色头可装设于针织机上,并在针织机的推动轨道及选针器的控制下,可对织针作有色纱线的喂纱动作,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如图1所示,该变色头主要由机体10、控制机构20、连动机构30和作动机构40。所述的控制机构20安装在机体10的上部,作动机构40安装在机体10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30连接于控制机构20与作动机构40之间。所述的控制机构20包括为机体10一部分的本体1’、多个选色板2’、多个推纱板3’、多个选针器4’及一推动件5’,所述的选色板2’其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1’内部近顶部处,所述选色板2’采用两件式设计,各包含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所述第一连杆21’后端以一枢轴213’枢设于该本体1’,第一连杆21’前端形成第一钩部211’,在第一连杆21’的靠近枢轴213’处的下方设有一色板弹簧23’;所述第二连杆22’中间枢设于该本体1’,所述第二连杆22’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221’及一顶掣部222’,该第二钩部221’与该第一连杆21’的第一钩部211’相互钩接。多个选针器4’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分别顶压在第一连杆21’上缘多个凸部212’;所述的推纱板3’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1’内部,所述推纱板3’设置于所述选色板2’前方,并在朝向第二连杆22’的侧壁处设有一凹槽31’,所述选色板2’的第二连杆22’的顶掣部顶抵于所述推纱板3’带凹槽31’的侧壁处。由于在色板弹簧23’两端分别顶靠在第一连杆21’的中后部,选针器4’在进行顶压动作时,第一连杆21’上缘凸部212’距第一连杆21’枢轴213’的距离长短不一,导致第一连杆21’ 上缘凸部212’至枢轴213’之间的力矩各不相同,因此施加在各个选针器4’上的压力也各不相同,远离枢轴213’的选针器4’在需要的向下作用力最小,而靠近枢轴213’的选针器4’需要的向下作用力最大,这样由于选针器4’所需的向下作用力大小不一致,使得在选针器4’在选针动作中,其施加在选针器4’上力度大小较难以控制,使得变色头动作不稳定,喂纱质量较差;同时由于该推纱板3’设有一凹槽31’,其在与第二连杆22’的反复关联运动中,其凹槽31’的细长部反复受到第二连杆22’顶掣部222’的反复冲击,易发生断裂,增加了该变色头的故障率;同时由于色板弹簧23’可能出现弹性疲劳或者选色板2’受棉絮阻塞无法顺利复位,会导致推纱板3’一直处于推动轨道的下方,并受其推动反复实现选色喂纱动作,在织布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纱线,导致产品不符合品质要求。 
鉴于此,本申请人在2014年7月1日申请了“一种变色头机构”的发明专利,其专利申请号为201410308256.9,该变色头控制机构包括机体1a、控制机构2a、连动机构3a、作动机构4a。 
所述的控制机构2安装在机体1a的上部,作动机构4安装在机体1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3a连接于控制机构2a与作动机构4a之间。 
参考图6所示,所述的控制机构2a包括多个选色销21a、多个选色板22a、多个推纱板23a和一推动件24a。 
所述的多个选色板22a设置数目依所需纱线颜色决定,其间隔安装在机体a1的上部,并采用三件式设计方案,由第一连杆221a、第二连杆222a及第三连杆223a组成,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杆221a呈倒L形,其水平段上缘部设有可供选色销21a压掣的凸柱2211a,选色销21a下端与凸柱2211a相对,第一连杆221a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2212a,该两个导向槽2212a分别套接在两根导向销225a上并可 以导向销225a为导向上、下垂直运动;在第一连杆221a水平段中部的下缘设有色板弹簧224a,该色板弹簧224a可提供选色板221a向上复位的力量;在第一连杆221a竖直段内侧中部朝向第二连杆位置开设一半圆形凹槽2213a。 
所述的第二连杆222a的中部铰接在机体1a上,其左端为一圆形连接段2221a,其靠接在第一连杆221a竖直段的半圆形凹槽2213a内,由于该圆形连接段2221a的外弧面与半圆形凹槽2213a的内弧面相切,因此两者之间的接触面大,可确保第一连杆221a与第二连杆222a之间力传递的稳定性;第二连杆222a的右端为一顶掣部2222a,该顶掣部2222为一细长凸部,其凸部与第三连杆223a的侧壁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223a呈L形,其上端铰接在机体1a上,在其竖直段的外侧朝向第二连杆222a位置开设一凹槽2231a,优选设计为该凹槽2231a设有一斜面22311a,该斜面22311a可提升第二连杆222a的顶掣部2222a与第三连杆223a的凹槽2231a在相互滑动位移的平顺性,第三连杆223a的水平端设有一顶掣部2232a,该顶掣部2232a与推纱板23a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23a设置在选色板22的前方,其上端设有一可被推动轨道26a推动的推顶部231a,其中部设有一斜面232a,该斜面232a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221a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为推纱板23a处于初始状态,未进行换纱动作),其下端与作动机构4a的喂纱板41a铰接,该推纱板23a可在机体1a内上、下移动;在推纱板23a的前方各设有一推纱弹簧25a,推纱弹簧25a抵靠在推纱板23a的前缘,可将推纱板23a往选色板22a的方向推动,但由于第三连杆223a的顶掣部2232 a顶靠于推纱板23a,故平常会限制推纱板23a往选色板22a方向移动。 
在推纱板23a前方设有一推动件24a,该推动件24a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机体1a的内部,其上端及下端分别设有一压动部241a及一顶推部242a。 
在初始状态时,如图2所示,选色销21a未向下压制,第二连杆222a处于水平状态;推纱板23a受推纱弹簧25a沿推纱板方向22a弹性势能作用,其位于斜面232a下的竖直端侧壁与选色板22a的第三连杆223a的顶掣部2232a相互抵靠,此时推纱板23a的推顶部231a与推动轨道26a并不相对;第三连杆223a受到推纱板23a朝向选色板22a的推顶力,其位于凹槽2231a下竖直端侧壁与第二连杆222a的顶掣部2222a相互抵靠;第二连杆222a左端的圆形连接段2221a设置在第一连杆221a的半圆形凹槽2213a中。 
如图3所示,当选色销21a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选色板22a的第一连杆221a的 凸部2211a时,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221a在上、下导向销225a的引导下向下移动,由于第二连杆222a左端的圆形连接段2221a套接在第一连杆221a的半圆形凹槽2213a中,因此带动第二连杆222a铰接点的右侧向上摆动,使得第二连杆222a的右端顶掣部2222a朝向第三连杆223a的凹槽2231a处,这样就确保第二连杆222a与第三连杆223a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空间,供第三连杆223a往第二连杆222a处抵靠;第三连杆223a由于受到推纱板23a在推纱弹簧25a推顶力作用下,朝第二连杆222a方向转动,导致第二连杆222a的右端顶掣部2222a插入第三连杆223a的凹槽2231a处;此时推纱板23a往选色板22a方向前移至推动轨道26a的下方。 
如图4所示,当推动轨道26a下压推纱板23a的推顶部231a,推纱板23a向下移动,由于推纱板23a中部具有一斜面232a,该斜面232a由下至上至第一连杆221a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长,且由于选色板22a的第三连杆223a的顶掣部2232a始终与推纱板23a侧壁相互抵靠,因此在推纱板23a下移的过程中,第三连杆223a朝向推纱板23a方向转动,第二连杆222a右端的顶掣部2222a从第三连杆223a的凹槽2231a的斜面22311a滑出并呈水平状态与第三连杆223a的侧壁相互抵靠,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推纱板23a斜面232a的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h1小于等于推纱板23a向下的位移量h2,这样可确保当推纱板23a行至下方的极限位置时,第三连杆223a的顶掣部2232a抵靠在推纱板23a侧壁的竖直段上,而非斜面232a上;通过推纱板23a的向下运动,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作动机构4a的喂纱板41a及喂纱杆42a,将有色纱线送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如图5所示,当推动件24a的上端压动部241受一推动轨道27a向下推动,其下端的顶推部242a抵靠连动机构3a,用于关闭喂纱杆42a前端的喂纱部43a,以切断所钩回的纱线,使喂纱杆42a作回归动作,该机构的工作原理与典洋变色头推动件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进行累述。 
当推动轨道26a、27a释放推动力量,该推纱板23a及其连接的喂纱板41a及喂纱杆42a,及推动件24a可向上复位,恢复至初始状态(图2所示),循环反复,以实现通过电脑控制选色,切换所需颜色的纱线,将其选到的纱线送出,并将先前的纱线复归,以达到换纱的目的,让布在编织后,具有不同颜色图案呈现。 
 经我司改良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由于控制机构a2的选色板22a采用第一连杆221a、第二连杆222a及第三连杆223a的三件式分体设计,且第一连杆221a只能沿导向销225a上下移动,因此可确保作用于各个不同选色销21a上的作用力大小均匀一致;且由于推纱板23a让位部为一斜面232a,使得推纱板23a杆体宽度基本相当,并未存在宽度较细的窄部,其推纱板23a杆体不易产生断裂,大大提高了变色头控制机构的使用寿命,但上述结构仍旧无法克服由于色板弹簧224a在长时间使用中会产生弹性疲劳,或者在工作中由于棉絮阻塞,导致色板弹簧224a无法带动第一连杆221a快速复位的技术问题(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背景技术一引证的专利文献),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由于第一连杆221a、第二连杆222a、第三连杆223a之间的运动是相互关联的,当第一连杆221a无法正常复位,则第二连杆222a无法恢复成水平状态,最终导致第三连杆223a无法恢复成竖直状态用于抵靠推纱板23a,使得推纱板23a一直处于推动轨道26a的下方,并受其推动反复实现选色喂纱动作,在织布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纱线,导致产品的不符合原设计要求,合格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选色板强制复位,以大大提高其产品合格率的一种变色头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变色头机构,它包括变色头控制机构、连动机构及作动机构,其中:该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机体内设有多个选色板、多个推纱板及一个推动件;
该连动机构设置在变色头控制机构的下方处,其具有一杠杆,该杠杆的中间枢接于机体内,该杠杆两端分别连接一上拉件及下推件,所述控制机构的推动件下端顶抵于杠杠顶部连接下推件的一端;
该作动机构设置在连动机构的下方处,通过与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推纱板 及连动机构的杠杆的上拉件及下推件的联动配合,实现有色纱线的喂纱和收纱,在变色头控制机构的选色板与连动机构的杠杆之间设有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该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可旋转地枢接于机体内,并受连动机构的杠杆位于上拉件一端向上摆动的作用力,继而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带动选色板沿其复位方向运动。
进一步,所述的多个选色板间隔设置于该机体的内部,该选色板各包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的第一连杆呈倒L形,在其水平段上缘设有可供选色销压掣的凸柱,其下缘设有供第一连杆回复的色板弹簧;在其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上述两个导向槽间隙套接在导向销上,导向销固定在机体上;在第一连杆竖直段朝向推纱板的侧壁设有一凹槽; 
所述的第二连杆中部铰接在机体上,第二连杆的左端靠接在第一连杆竖直段的凹槽内,第二连杆的右端与第三连杆的侧壁相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呈L形,其间隔套置在连杆定位块中,其上端铰接在机体上,在其竖直段侧壁朝向第二连杆处开设一凹槽,该凹槽与第二连杆的右端间隙套接,第三连杆的水平段外端与推纱板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与第三连杆相顶靠的侧壁设有让位部,该让位部实现当推纱板向下运动时,第三连杆向推纱板方向转动。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杆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左端为圆形连接段,该圆形连接段的外弧面与第一连杆的半圆形凹槽的内弧面相切,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该顶掣部为一细长凸部;所述第三连杆的凹槽为一带斜面凹槽,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该第三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 
进一步,所述的推纱板让位部为一斜面,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的第三连杆右端的顶掣部与推纱板斜面下方的竖直段相互抵靠。 
进一步,所述推纱板斜面的竖直投影距离≤推纱板向下位移距离。 
进一步,所述的选色板强制复位件至少带动第一连杆或第三连杆沿其复位方向运动。 
进一步,所述的选色板强制复位件由左侧边及右侧边构成,呈倒八字型;所述的左侧边位于连动机构杠杆的上方及第一连杆的下方,在左侧边端部分别向上、向下各延伸一顶掣部;所述的右侧边位于连杆定位块及第三连杆的侧边,在右侧边的端部设有一凸部;所述的选色板强制复位件中部枢接于机体内,且重心位于左侧边处;。 
进一步,所述的连动机构杠杆位于上拉件一端的顶部端面设有一斜面,当该斜面初始与强制复位件的左侧边下部的顶掣部相互抵靠接触时,其斜面位于接触点左侧的高度小于右侧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杆底部设有一水平延伸块,实现与强制复位件左侧边上部顶掣部的抵靠配合。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在控制机构的选色板与连动机构的杠杆之间加装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通过推动件带动连动机构的杠杆位于上拉件一端向上摆动,继而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分别抵选色板上的连杆组件,并推动该连杆组件沿其复位方向作回复运动,避免了由于色板弹簧出现弹性疲劳或者由于棉絮阻塞,导致第一连杆无法顺利复位,在织布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纱线,大大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一)变色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习用(二)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3是习用(二)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4是习用(二)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5是习用(二)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四);
图6是习用(二)变色头控制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8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9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10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四);
图11是本发明变色头控制机构及强制复位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图1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变色头机构,它包括机体1、控制机构2、连动机构3、作动机构4,所述的控制机构2安装在机体1的上部,作动机构4安装在机体1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3连接于控制机构2与作动机构4之间。 
所述的控制机构2包括多个选色销21、多个选色板22、多个推纱板23和一推动件24。 
所述的多个选色板22设置数目依所需纱线颜色决定,其间隔安装在机体1的上部,并采用三件式设计方案,由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及第三连杆223组成,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杆221呈倒L形,其水平段上缘部设有可供选色销21压掣的凸柱2211,选色销21下端与凸柱2211相对,第一连杆221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2212,该两个导向槽2212分别套接在两根导向销225上并可 以导向销225为导向上、下垂直运动;在第一连杆221水平段中部的下缘设有色板弹簧224,该色板弹簧224可提供选色板221向上复位的力量;在第一连杆221竖直段内侧中部朝向第二连杆位置开设一半圆形凹槽2213,在该第一连杆221的底部设有一水平延伸块2214。 
所述的第二连杆222的中部铰接在机体1上,其左端为一圆形连接段2221,其靠接在第一连杆221竖直段的半圆形凹槽2213内,由于该圆形连接段2221的外弧面与半圆形凹槽2213的内弧面相切,因此两者之间的接触面大,可确保第一连杆221与第二连杆222之间力传递的稳定性;第二连杆222的右端为一顶掣部2222,该顶掣部2222为一细长凸部,其凸部与第三连杆223的侧壁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223呈L形,其间隔套置在连杆定位块2233中,其上端铰接在机体1上,在其竖直段的外侧朝向第二连杆222位置开设一凹槽2231,优选设计为该凹槽2231设有一斜面22311,该斜面22311可提升第二连杆222的顶掣部2222与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在相互滑动位移的平顺性,第三连杆223的水平端设有一顶掣部2232,该顶掣部2232与推纱板23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23设置在选色板22的前方,其上端设有一可被推动轨道26推动的推顶部231,其中部设有一斜面232,该斜面232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221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为推纱板23处于初始状态,未进行换纱动作),其下端与作动机构4的喂纱板41铰接,该推纱板23可在机体1内上、下移动;在推纱板23的前方各设有一推纱弹簧25,推纱弹簧25抵靠在推纱板23的前缘,可将推纱板23往选色板22的方向推动,但由于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 顶靠于推纱板23,故平常会限制推纱板23往选色板22方向移动。 
在推纱板23前方设有一推动件24,该推动件24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其上端及下端分别设有一压动部241及一顶推部242。 
该连动机构3设置在变色头控制机构2的下方处,其具有一杠杆30,该杠杆30的中间枢接于机体1内,该杠杆两端分别连接一上拉件31及下推件32,同时在连动机构3的杠杆30位于上拉件31一端的顶部端面设有一斜面33,该斜面左低右高。 
该作动机构4设置在连动机构3的下方处,通过与变色头控制机构2的推纱板23及连动机构3的杠杆30的上拉件31及下推件32的联动配合,实现有色纱线的喂纱和收纱。 
在变色头控制机构2的选色板22与连动机构3的杠杆30之间设有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该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由左侧边51及右侧边52构成,呈倒八字型,其重心位于左侧边处,且中部的枢接于机体1内,所述的左侧边51位于连动机构3杠杆30的上方及第一连杆221的下方,同时在左侧边51端部分别向上、向下各延伸一顶掣部511,所述的右侧边位于连杆定位块2233下方及第三连杆223的侧边,在右侧边52的端部设有一凸部521,该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可旋转地枢接于机体1内,在初始状态时,由于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的重心位于左侧边51处,因此选色板强制复位件的右侧边52的凸部521抵靠于连杆定位块2233下方;当连动机构3的杠杆30位于上拉件31一端斜面33向上进行运动时,该斜面33与左侧边51下部的顶掣部511相互抵靠,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至少带动第一连杆221或第三连杆223沿其复位方向运动,当然也可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同时带动第一连杆221及第三连杆223沿其复位方向运动。 
该变色头控制机构在连动机构3、作动机构4的工作原理与设置方式与传统的变色头控制机构基本一致,如本案的背景技术所提及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进行累述,仅在该控制机构2的选色板22与推纱板23之间的关联控制方式作详细描述,具体为: 
在初始状态时,如图7所示,选色销21未向下压制,第二连杆222处于水平状态;推纱板23受推纱弹簧25沿推纱板方向22弹性势能作用,其位于斜面232下的竖直端侧壁与选色板22的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相互抵靠,此时推纱板23的推顶部231与推动轨道26并不相对;第三连杆223受到推纱板23朝向选色板22的推顶力,其位于凹槽2231下竖直端侧壁与第二连杆222的顶掣部2222相互抵靠;第二连杆222左端的圆形连接段2221设置在第一连杆221的半圆形凹槽2213中。
如图8所示,当选色销21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选色板22的第一连杆221的 凸部2211时,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221在上、下导向销225的引导下向下移动,由于第二连杆222左端的圆形连接段2221套接在第一连杆221的半圆形凹槽2213中,因此带动第二连杆222铰接点的右侧向上摆动,使得第二连杆222的右端顶掣部2222朝向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处,这样就确保第二连杆222与第三连杆223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空间,供第三连杆223往第二连杆222处抵靠;第三连杆223由于受到推纱板23在推纱弹簧25推顶力作用下,朝第二连杆222方向转动,导致第二连杆222的右端顶掣部2222插入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处;此时推纱板23往选色板22方向前移至推动轨道26的下方。 
如图9所示,当推动轨道26下压推纱板23的推顶部231,推纱板23向下移动,由于推纱板23中部具有一斜面232,该斜面232由下至上至第一连杆221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长,且由于选色板22的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始终与推纱板23侧壁相互抵靠,因此在推纱板23下移的过程中,第三连杆223朝向推纱板23方向转动,第二连杆222右端的顶掣部2222从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的斜面22311滑出并呈水平状态与第三连杆223的侧壁相互抵靠,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推纱板23斜面232的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h1小于等于推纱板23向下的位移量h2,这样可确保当推纱板23行至下方的极限位置时,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抵靠在推纱板23侧壁的竖直段上,而非斜面232上;通过推纱板23的向下运动,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作动机构4的喂纱板41及喂纱杆42,将有色纱线送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如图10所示,当推动件24的上端压动部241受一推动轨道27向下推动,其下端的顶推部242抵靠连动机构3的杠杆30,下推件32向下运动,用于关闭喂纱杆42前端的喂纱部43,以切断所钩回的纱线,使喂纱杆42作回归动作,该连动机构3与作动机构4相互关联配合的工作原理与传统变色头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进行累述,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该连动机构3的上方设有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当杠杆30位于下推件32的一端受推动件241向下抵靠,该杠杆30位于上拉件31的一端带动斜面33向上摆动,该斜面33与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左侧边51的顶掣部511开始接触抵靠时,该斜面33与水平面形成一夹角α,即其斜面33位于接触点左侧的高度小于右侧的高度(因为该杠杆30由左向右顺时针转动,这样可以保证斜面33施加给左侧边顶掣部511为向上、向左的分力,避免斜面33与顶掣部511之间发生相互卡合现象),继而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的左侧边51及右侧边52分别向上向下运动,实现左侧边51的顶掣部511与第一连杆221底部的水平延伸块2214相互抵靠,右侧边52的凸部521与第三连杆224的侧边相互抵靠,带动第一连杆221、及第三连杆223沿复位方向移动,避免由于色板弹簧224出现弹性疲劳或者由于棉絮阻塞,导致第一连杆221无法顺利复位,在织布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纱线,大大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当推动轨道26、27释放推动力量,该推纱板23及其连接的喂纱板41及喂纱杆42,及推动件24可向上复位,恢复至初始状态(图7所示),循环反复,以实现通过电脑控制选色,切换所需颜色的纱线,将其选到的纱线送出,并将先前的纱线复归,以达到换纱的目的,让布在编织后,具有不同颜色图案呈现。 
当然在典洋申请的ZL200510004228.9,通过在选色板(第二连杆)与连动机构的杠杠30之间加装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图未示),通过选色板强制复位件驱动第二连杆复位,继而带动第一连杆的复位,亦可解决整体选色板无法顺利复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重点是将控制机构2的选色板22与连动机构3的杠杆30之间加装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通过推动件24带动杠杆30位于上拉件31一端向上摆动,继而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5分别抵靠选色板的连杆机构,并连杆机构沿其复位方向作回复运动。 
上述实施例和图示并非限定发明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和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Claims (9)

1.一种变色头机构,它包括变色头控制机构、连动机构及作动机构,其中:该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机体内设有多个选色板、多个推纱板及一个推动件;
该连动机构设置在变色头控制机构的下方处,其具有一杠杆,该杠杆的中间枢接于机体内,该杠杆两端分别连接一上拉件及下推件,所述控制机构的推动件下端顶抵于杠杠顶部连接下推件的一端;
该作动机构设置在连动机构的下方处,通过与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推纱板 及连动机构的杠杆的上拉件及下推件的联动配合,实现有色纱线的喂纱和收纱,其特征在于:在变色头控制机构的选色板与连动机构的杠杆之间设有一选色板强制复位件,该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可旋转地枢接于机体内,并受连动机构的杠杆位于上拉件一端向上摆动的作用力,继而驱动选色板强制复位件带动选色板沿其复位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选色板间隔设置于该机体的内部,该选色板各包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的第一连杆呈倒L形,在其水平段上缘设有可供选色销压掣的凸柱,其下缘设有供第一连杆回复的色板弹簧;在其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上述两个导向槽间隙套接在导向销上,导向销固定在机体上;在第一连杆竖直段朝向推纱板的侧壁设有一凹槽;
所述的第二连杆中部铰接在机体上,第二连杆的左端靠接在第一连杆竖直段的凹槽内,第二连杆的右端与第三连杆的侧壁相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呈L形,其间隔套置在连杆定位块中,其上端铰接在机体上,在其竖直段侧壁朝向第二连杆处开设一凹槽,该凹槽与第二连杆的右端间隙套接,第三连杆的水平段外端与推纱板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与第三连杆相顶靠的侧壁设有让位部,该让位部实现当推纱板向下运动时,第三连杆向推纱板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左端为圆形连接段,该圆形连接段的外弧面与第一连杆的半圆形凹槽的内弧面相切,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该顶掣部为一细长凸部;所述第三连杆的凹槽为一带斜面凹槽,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该第三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纱板让位部为一斜面,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的第三连杆右端的顶掣部与推纱板斜面下方的竖直段相互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纱板斜面的竖直投影距离≤推纱板向下位移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色板强制复位件至少带动第一连杆或第三连杆沿其复位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色板强制复位件由左侧边及右侧边构成,呈倒八字型;所述的左侧边位于连动机构杠杆的上方及第一连杆的下方,在左侧边端部分别向上、向下各延伸一顶掣部;所述的右侧边位于连杆定位块下方及第三连杆的侧边,在右侧边的端部设有一凸部;所述的选色板强制复位件中部枢接于机体内,且重心位于左侧边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动机构杠杆位于上拉件一端的顶部端面设有一斜面,当该斜面初始与强制复位件的左侧边下部的顶掣部相互抵靠接触时,其斜面位于接触点左侧的高度小于右侧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一种变色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底部设有一水平延伸块,实现与强制复位件左侧边上部顶掣部的抵靠配合。
CN201410551414.3A 2014-10-17 2014-10-17 变色头机构 Active CN1043285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51414.3A CN104328593B (zh) 2014-10-17 2014-10-17 变色头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51414.3A CN104328593B (zh) 2014-10-17 2014-10-17 变色头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8593A true CN104328593A (zh) 2015-02-04
CN104328593B CN104328593B (zh) 2016-08-24

Family

ID=52403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51414.3A Active CN104328593B (zh) 2014-10-17 2014-10-17 变色头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285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2174A (zh) * 2016-01-25 2016-03-30 南阳理工学院 建筑内装饰物编织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3655A1 (de) * 2003-07-24 2005-02-10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Kob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rickgarnwechseln bei einer kontinuierlichen arbeitenden Strickmaschine
CN2761646Y (zh) * 2005-01-05 2006-03-01 典洋针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变色头的控制机构
CN1958908A (zh) * 2005-11-01 2007-05-09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单面圆编机的变色头
CN201172729Y (zh) * 2008-01-09 2008-12-31 洪荣豪 变换纱线装置的选色控制部机构
CN101481847A (zh) * 2008-01-09 2009-07-15 洪荣豪 变换纱线装置的选色控制部机构
US20100180641A1 (en) * 2007-09-11 2010-07-22 Santoni S.P.A.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or the like with device for feeding the yarn to the needles
CN204162872U (zh) * 2014-10-17 2015-02-18 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变色头机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3655A1 (de) * 2003-07-24 2005-02-10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Kob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rickgarnwechseln bei einer kontinuierlichen arbeitenden Strickmaschine
JP2005042260A (ja) * 2003-07-24 2005-02-17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丸編機における給糸切換装置及び方法
CN2761646Y (zh) * 2005-01-05 2006-03-01 典洋针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变色头的控制机构
CN1958908A (zh) * 2005-11-01 2007-05-09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单面圆编机的变色头
US20100180641A1 (en) * 2007-09-11 2010-07-22 Santoni S.P.A.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or the like with device for feeding the yarn to the needles
CN201172729Y (zh) * 2008-01-09 2008-12-31 洪荣豪 变换纱线装置的选色控制部机构
CN101481847A (zh) * 2008-01-09 2009-07-15 洪荣豪 变换纱线装置的选色控制部机构
CN204162872U (zh) * 2014-10-17 2015-02-18 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变色头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2174A (zh) * 2016-01-25 2016-03-30 南阳理工学院 建筑内装饰物编织装置
CN105442174B (zh) * 2016-01-25 2017-04-19 南阳理工学院 建筑内装饰物编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8593B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5447C (zh) 纬编机的导纱器
CN204162872U (zh) 变色头机构
CN204000162U (zh)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CN104328593A (zh) 变色头机构
CN202671791U (zh) 具有分段压针及嵌入式提花结构的电脑针织圆机
CN208748313U (zh) 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提花编织机构及针织圆纬机
CN104109937B (zh)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CN106283370B (zh) 电脑提花织针大圆机的分段式双压针编织系统
CN100494539C (zh) 具有多段压针密度的织针和含有三针踵挺针片的辅针组合装置
CN203977058U (zh) 一种纬编提花割圈绒圆机
CN103882617B (zh) 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织物的加针编织方法
CN101597833B (zh) 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
CN201439562U (zh) 换色器的限位开关
CN101280487A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
CN209292609U (zh) 圆绳钩针机
CN210916502U (zh) 一种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针
CN103741360B (zh) 一种针织机的变色头控制机构
CN206106281U (zh) 一种用于模具行位长抽芯做前模和后模二段开模的结构
CN201176494Y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
CN208869772U (zh) 一种双面上提花复位三角
CN206127587U (zh) 横机中的可调紧吊目结构
CN201864892U (zh) 变色头控制机构
CN203795088U (zh) 一种沉降片
CN205741460U (zh) 一种小圆机
CN106032604A (zh) 横编机以技术正面单面编织出换纱镀圈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