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6198A - 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76198A CN104276198A CN201410315749.5A CN201410315749A CN104276198A CN 104276198 A CN104276198 A CN 104276198A CN 201410315749 A CN201410315749 A CN 201410315749A CN 104276198 A CN104276198 A CN 1042761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seat
- perambulator
- body frame
- rela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0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 B62B9/104—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with adjustable or reclining backres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the wheel axes being mov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fo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10),该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11),其具有主体框架(150)和座椅支承单元(40);座椅(150),其支承在座椅支承单元上。座椅具有:椅座部(156);靠背部(157),其与椅座部相连接;侧面部(160),其由椅座部延伸出至少一部分。座椅的侧面部与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通过连接件(153、46)相连接且能够拆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座椅进行支承而使之能够作斜靠动作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具有婴儿车主体和被婴儿车主体支承的座椅的婴儿车被广泛利用。例如如JP2007-99000A所示,在很多婴儿车中,座椅的靠背部能够相对于椅座部进行斜靠动作。另外,如JP2004-231059A所示,安装在婴儿车主体上的座椅除具有椅座部和靠背部以外,还具有在椅座部和靠背部的侧方延伸的侧壁部。侧壁部的尺寸被设定为:当放倒靠背部,使靠背部和椅座部之间的角度达到最大时,侧壁部不会产生褶皱。
当靠背部立起,使靠背部和椅座部之间的角度变小时,会产生如下这样的问题:侧壁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婴儿车主体和座椅之间产生间隙。
为了解决像这样的问题,在JP2004-231059A所公开的发明中,侧壁部具有支承在婴儿车主体的上方延长框架部件上的上部连接端。根据JP2004-231059A,通过侧壁部和椅座部的连接部分与上部连接端,无论斜靠状态如何,侧壁部的状态均保持稳定。
但是,在JP2004-231059A的婴儿车中,支承座椅的上方侧面部的前方缘的婴儿车主体的上方延长框架部件不随斜靠动作而移动。因此,在JP2004-231059A所公开的婴儿车中,侧壁部的上方侧面部不能够相对于作斜靠动作的靠背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另外,如JP2007-99000A所公开的婴儿车所示,对于没有配置上方延长框架部件的婴儿车来说,则不能够使用JP2004-231059A的座椅。
如上所示,在现有的用于婴儿车的座椅中,不能够实现:即可相对于作斜靠动作的靠背部将侧面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又可防止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其中,该发明可以实现:即可相对于靠背部将座椅的侧面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又可充分抑制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另外,在很多婴儿车中,通过使座椅的椅座部和靠背部接近的方式来实现折叠。在可折叠的婴儿车中,折叠时,容易产生座椅的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这样的问题。并且,当产生像这样的问题时,有可能会妨碍婴儿车主体的折叠动作。因此,根据本发明,如果可以充分地对可折叠的婴儿车的折叠所产生的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这样的问题作出对策,那将是非常理想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婴儿车,即,在该婴儿车中,能够在相对于靠背部将座椅的侧面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时,防止座椅的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座椅,其中,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
主体框架;
座椅支承单元,其支承在主体框架上;
所述座椅支承在所述座椅支承单元上,
所述座椅具有:
椅座部,其与婴幼儿的臀部相面对;
靠背部,其与所述椅座部相连接,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相面对,
侧面部,其由所述椅座部至少延伸出一部分,
所述座椅支承单元具有为实现斜靠动作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
所述座椅的侧面部和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通过连接件以可拆开的方式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侧视婴儿车时,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偏离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侧视婴儿车时,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的附近。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侧视婴儿车时,在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的上方,
在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后方摆动的状态下,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的后方。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从侧面看婴儿车时,在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后方摆动的状态,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前方且位于上方。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座椅支承单元具有:
椅座部支承部件,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椅座部相面对;
靠背部支承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摆动,且与所述座椅的所述靠背部相面对;
上方支承部件,其与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摆动;
侧方支承部件,其分别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和、所述主体框架及所述椅座部支承部件二者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和、所述主体框架及所述椅座部支承部件二者中的至少一个摆动,
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和所述侧方支承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以实现斜靠动作,
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侧方支承部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所述主体框架具有:
第1连杆部件;
前腿,其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摆动;
后腿,其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摆动;
第2连杆部件,其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后方部分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摆动,而且,其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摆动;
第3连杆部件,其与所述后腿及所述第2连杆部件相连接,
所述侧方支承部件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及所述第2连杆部件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和所述第2连杆部件摆动。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从侧面看婴儿车时,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偏离所述侧方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座椅还具有由所述靠背部向侧方延伸出来的上方侧面部,
所述侧面部具有:
侧面主体部,其与所述椅座部相连接;
侧面连接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上方侧面部的里面相面对的位置上,而且,与所述侧面主体部和、所述靠背部及所述上方侧面部二者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
所述侧面连接部比所述侧面主体部容易变形,
通过连接件,所述侧面部的所述侧面主体部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侧面主体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相连接,在所述侧面主体部中的连接部位附近分别安装有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所述侧面主体部上形成有两个折线,所述侧面主体部通过这两个折线由前方向后方被划分为三个部分,
所述侧面主体部的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的位于最后方的部分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加强部件分别安装在被所述两个折线划分的各部分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置物筐,其中,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座椅支承单元,
所述置物筐通过所述婴儿车主体支承在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下方,
所述置物筐具有底表面、一对侧表面、前表面、后表面,
所述底表面包括底板,
所述后表面包括后板,所述后板与所述底板的后方部分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底板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摆动,
所述置物筐上设置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安装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板上,且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延伸,
由所述施力部件进行施力,以使所述置物筐的所述后表面由所述底表面倒向后方。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施力部件为弹性材料,通过在伸展状态下将所述施力部件安装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板上,从而使其产生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侧表面的上缘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之间维持张紧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主体能够折叠,
在从侧面看折叠后的所述婴儿车主体时,所述置物筐的所述后表面倾斜,以使所述婴儿车主体的在展开时的上缘位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在展开时的下缘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主体能够折叠,
在从侧面看折叠后的所述婴儿车主体时,所述置物筐的所述底表面倾斜,以使所述婴儿车主体的在展开时的后缘位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在展开时的前缘的下方。
采用本发明能够在相对于靠背部将座椅的侧面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时,有效地防止座椅的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也是表示在椅座的靠背部立起且把手位于第1位置时的状态下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椅座的靠背部被放倒且把手位于第2位置时的状态下,图1所示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椅座支持单元的靠背部支承部件立起且把手位于第1位置时的状态下,椅座被取下后的图1所示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椅座支持单元的靠背部支承部件被放倒且把手位于第2位置时的状态下,椅座被取下后的图2所示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6是图4所示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椅座被取下后的图1所示婴幼儿折叠后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以座椅支承单元为中心的婴儿车的一部分的图,也是图3状态下的婴儿车的侧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以座椅支承单元为中心的婴儿车的一部分的图,也是座椅支承单元的靠背部支承部件被放倒后的状态下的婴儿车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座椅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由宽度方向内侧看座椅支承单元及主体框架的连接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由宽度方向内侧看座椅支承单元及主体框架的连接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沿宽度方向对座椅支承单元及主体框架的连接部分进行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侧视图,也是用于说明切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侧视图,也是用于说明切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侧视图,也是用于说明切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侧视图,也是用于说明切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宽度方向外侧看把手和婴儿车的主体的连接部分时的侧视图,也是用于说明切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22是表示在取下单个车轮后的状态下车轮保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取下车轮后的状态下车轮保持单元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车轮保持单元的第2弹性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25是沿图23的XXIII-XXIII对车轮保持单元进行剖切而成的剖视图,也是用于说明锁定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26是与图25相同的剖视图,也是用于说明锁定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27是表示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展开椅座时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被图8所示座椅支承单元支承的状态下的椅座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被图9所示座椅支承单元支承的状态下的椅座的侧视图。
图31是由前上方看组成置物筐的底板及后板时的立体图。
图32是由后下方看组成置物筐的底板及后板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3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婴儿车的大致结构>
图1~图3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图示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11,其具有主体框架15和被该主体框架15支承的座椅支承单元40;座椅150,其安装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把手70,其与婴儿车主体11相连接;车轮保持单元100,其安装在主体框架15的前腿20和后腿21上;置物筐90,其被婴儿车主体11支承。作为座椅150,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已知的部件,优选该座椅150能够安装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且能够从其上拆下来。婴幼儿可以坐在或躺在该座椅150上。另外,虽未图示,但是还可以在婴儿车10上设置车篷。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能够以前腿20、后腿21及把手70相互接近的方式折叠。婴儿车主体11的大部分结构部件相铰接,以能够实现折叠。另外,座椅150通过利用具有柔软性的布材料等而形成,其能够伴随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而发生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70与婴儿车主体11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把手70能够在图1、图3及图5所示的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后方位置)和图2、图4及图6所示的第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前方位置)之间摆动。因此,操作者(监护人)能够从婴幼儿的背面侧握住把手70,控制婴儿车10,使该婴儿车10行进,此时,婴幼儿面向行进方向的前方,另外,操作者可以从面对婴幼儿的前腿侧的位置握住把手70,控制婴儿车,使该婴儿车10行进,此时,婴儿车10的后腿侧为行进方向的前方。
安装在前腿20和后腿21的至少一个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作为所谓的小脚轮构成,该车轮保持单元100具有:转动体110,其以车轮101可转动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持;固定体105,其以与车轮101的转动轴线Ar不平行的轴线(称为“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支承转动体110转动。并且,在婴儿车10上设置有切换结构88,该切换机构88能够根据把手70的位置自动使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在相对于固定体105能够转动的状态和不能够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腿20和后腿21上均设置有作为小脚轮构成的车轮保持单元100,切换机构88根据把手70的位置,能够使安装在位于行进方向上的前方侧的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以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转动,而且,能够限制使安装在位于行进方向上的后方侧的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以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转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婴儿车10及其结构部件的“前”、“后”、“上”及“下”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表示以乘坐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及“下”。因此,“前后方向”相当于连接图1~图4的纸面上的左下侧和右上侧的方向,而且相当于连接图5和图6的纸面上的左右的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指示,“前”就表示乘车的婴幼儿所朝向的一侧,图1~图4的纸面上的左下侧及图5和图6的纸面上的左侧表示“前侧”。另外,“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且与放置婴儿车10的表面(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当放置婴儿车10的表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是指铅直方向。另外,“横向方向”和“宽度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一个均垂直的方向。还有,“右”和“左”分别表示以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为基准的横向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的“右”和“左”。
如图所示,婴儿车10整体上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面为中心大致呈对称结构。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的各结构部件。
<婴儿车主体及把手>
婴儿车主体11具有:主体框架15,其具有前腿20和后腿21;车座支承单元40,其通过轴部件13与主体框架15相连接。座椅支承单元40通过轴部件13安装在主体框架15上且能够相对于该主体框架15转动。从而,座椅支承单元40能够随着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相对于主体框架15动作。座椅支承单元40相对于主体框架15的转动中心所处的方向与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一致,尤其是在图示例子中,与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平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70通过轴部件13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0上且能够摆动。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的转动中心所处的方向与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一致,从而与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平行。首先,说明婴儿车主体11的座椅支承单元40,接着,说明婴儿车主体11的主体框架15,然后,说明把手70。
<座椅支承单元40>
如图2、图3、图8~图10所示,座椅支承单元40包括:椅座部支承部件50,其从下方与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臀部相面对;靠背部支承部件60,其从后方与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背部相面对。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50能够摆动(能够倾倒)。从而实现婴儿车10的斜靠动作。另外,靠背部支承部件60的斜靠角度通过调节斜靠调节带(未图示)控制得到,该斜靠调节带穿过靠背部支承部件60的背面,安装在主体框架15上。
椅座部支承部件50在其后方部分上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离配置的一对后方连接部54。另外,靠背部支承部件60在其下方部分上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离配置的一对下方连接部62。左侧的后方连接部54与左侧的下方连接部62相卡合,右侧的后方连接部54与右侧的下方连接部62相卡合。靠背部支承部件60通过后方连接部54和下方连接部62的卡合而与椅座部支承部件50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该椅座部支承部件50摆动。在图示的例子中,一对后方连接部54位于一对下方连接部62的宽度方向内侧,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例子,例如,一对下方连接部62可以位于一对后方连接部54的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13所示,在后方连接部54和下方连接部62上分别形成有供轴部件13穿过的通孔50a、通孔60a。如图10~图12所示,轴部件13在宽度方向上相离配置有一对。各轴部件13穿过相对应一侧的后方连接部54和下方连接部62的通孔50a、通孔60a延伸。
另外,在下方连接部62上设置有凸起(第1凸起)62a,该凸起62a设置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且向轴线方向da突出。凸起62a具有凸起面(外表面),该凸起面位于以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整个圆周或部分圆周上。另外,在后方连接部54上形成有接收凸起62a的凸起面62a1的凸起接收部54a。凸起接收部54a具有凸起接收面54a1,该凸起接收部54a1位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整个圆周或部分圆周上。当后方连接部54和下方连接部62相对转动时,凸起62a的凸起面62a1和凸起接收部54a的凸起接收面54a1相对滑动。这样,凸起62a和凸起接收部54a相卡合,使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50能够摆动。尤其是,由于凸起62a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延伸,因而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50的摆动轴线所处的方向与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相一致。另外,通过使设置在后方连接部54和下方连接部62中的一个上的各凸起62a进入设置在后方连接部54和下方连接部62中的另一个上的相对应一侧的凸起接收部54a内,从而,例如在被轴部件13穿过之前的状态下,椅座部支承部件50和靠背部支承部件60在能够相对摆动的状态下相连接。另外,与图示的例子不同,可以在后方连接部54上设置凸起,在下方连接部62上设置凸起接收部。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靠背部支承部件60的下方连接部62上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起62a。凸起62a形成供轴部件13穿过的通孔60a的一部分。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起62a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形成环状。另外,在椅座部支承部件50的后方连接部54上形成有接收凸起62a的凸起接收部54a。凸起接收部54a由通孔50a内周面形成,该通孔50a形成于后方连接部54上,供轴部件13穿过。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后方连接部54的通孔50a通过下方连接部62的凸起62a来接收轴部件13。采用像这样的方式能够延长形成于靠背部支承部件60上的通孔60a沿轴线方向da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座椅支承单元40相对于轴部件13晃动,使座椅支承单元40通过轴部件13相对于主体框架15的摆动顺利进行。
下面,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椅座部支承部件50和靠背部支承部件60。椅座部支承部件50具有:椅座部支承框51,其呈U字形;框端部件53,其分别安装在椅座部支承框51形成U字的端部51a上;椅座基础部55,其张紧设置在椅座部支承框51上。另外,椅座基础部55仅表示在图10中。
椅座部支承框51具有:一对侧框部52a;连接框部52b,其连接一对侧框部52a。一对侧框部52a呈对称结构,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连接框部52b以连接一对侧框部52a的前侧端部的方式延伸。椅座部支承框51可以为通过弯曲单一材料,例如弯曲由铝构成的金属制管而形成的一体零件(部件)。框端部件53作为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表面内延伸的零件(部件),例如通过采用树脂而形成得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框端部件53形成成为与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连接的连接部的后方连接部54。
以张紧状态支承在椅座部支承框51上的椅座基础部55是片状部件,例如由布材料或网状材料形成。图示的椅座基础部55具有:主椅座部56,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由椅座部支承框51的一对侧框部52a和连接框部52b围成的区域内;筒状部57及带部58,其与主椅座部56相连接或者安装在主椅座部56上。如图10所示,筒状部57与主椅座部56的前端缘相连接,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通孔。另外,带部58的两端与主椅座部56相连接,在与该主椅座部56之间形成支承通孔55a。主椅座部56的后端缘与下面所要说明的靠背部支承部件60的下方部分连接。椅座部支承框51的连接框部52b穿过筒状部57内,且一对侧框部52a穿过支承通孔55a,从而使椅座基础部55安装在椅座部支承框51上,维持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张紧的状态。
靠背部支承部件60具有平坦板状的主板部61。成为与椅座部支承部件50连接的连接部的一对下方连接部62由主板部61向下方延伸。另外,这里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是,在主板部61上可以形成通气用的孔或用于调节通气量的叶片等。
如图2、图3及图8~图10所示,座椅支承单元40具有:上方支承部件41,其与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靠背部支承部件60转动;侧方支承部件45,其分别与上方支承部件41和主体框架15相连接。侧方支承部件45能够相对于上方支承部件41和主体框架15摆动。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支承部件41通过在宽度方向上相离配置的两个下方连接部41b与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连接。另外,位于上方支承部件41的两侧的侧部连接部41a与位于相对应一侧的侧方支承部件45的后上方连接部45b相连接,该侧部连接部41a能够摆动。另外,侧方支承部件45的前下方连接部45a与主体框架1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方支承部件45的前下方连接部45a与主体框架15的后述第2连杆部件24铰接。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的例子,作为一个例子,侧方支承部件45的前下方连接部45a可以不与第2连杆部件24铰接,而与主体框架15的其他部位、椅座部支承部件50、靠背部支承部件60等铰接。
如图2~图8及图9所示,伴随着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50摆动,侧方支承部件45以前下方连接部45a为中心摆动。从而,无论在座椅150倾斜还是不倾斜时,侧方支承部件45均位于坐在座椅150上的婴幼儿的侧部。优选,侧方支承部件45作为连杆发挥作用,根据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50的摆动,使上方支承部件41相对于靠背部支承部件60摆动。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在靠背部支承部件60被放倒的状态下,上方支承部件41相对于靠背部支承部件60立起。因此,能够由一对侧方支承部件45从侧部保护躺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的婴幼儿,另外,由上方支承部件41从后方保护躺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的婴幼儿。另外,如图4和图6所示,在靠背部支承部件60立起的状态下,上方支承部件41大致与靠背部支承部件60平行延伸。因此,能够由一对侧方支承部件45从侧部保护坐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的婴幼儿,另外,上方支承部件41作为头枕发挥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椅座部支承部件50的各框端部件53之间设置有连接框部件68。并且,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椅座基础部55和连接框部件68之间延伸有张紧部件(未图示),由该张紧部件稳定地保持椅座基础部55处于张紧状态。另外,采用连接框部件68能够防止座椅支承单元40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件倒向内侧。连接框部件68通过例如由铝等构成的金属制的管而形成得到。
<主体框架>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上述的支承座椅支承单元40的主体框架15。
如图3~图7及图11~图14所示,主体框架15具有:左右两个前腿20及左右两个后腿21;第1连杆部件22,其与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0和后腿21相连接;第2连杆部件24,其与相对应一侧的第1连杆部件22相连接;左右两个前腿支承部件32,其与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0相连接;第3连杆部件28,其与相对应一侧的后腿21相连接。前腿20和后腿21各自的上部部分与第1连杆部件22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该第1连杆部件22摆动。第1连杆部件22的后方部分与第2连杆部件24相连接且能够与该第2连杆部件24相对转动。该第1连杆部件22作为扶手发挥作用。第2连杆部件24的下方部分与第3连杆部件28相连接且能够与该第3连杆部件28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穿过座椅支承单元40的轴部件13使第2连杆部件24和第3连杆部件28相连接且能够相对转动。另外,使用轴部件13能够使第2连杆部件24及第3连杆部件28与座椅支承单元40相对转动。因此能够使主体框架15的第2连杆部件24、第3连杆部件28、座椅支承单元40的椅座部支承部件50及靠背部支承部件60以轴部件13的与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轴线方向da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杆部件24具有:在其上方部分能够与第1连杆部件22相连接的第2连杆主体25和安装在第2连杆主体25的下方端部上的第2连杆端部件26。轴部件13穿过第2连杆主体25中的被第2连杆端部件26盖住的下方部分。因此,第2连杆主体25和第2连杆端部件26上分别形成供轴部件13穿过而延伸的通孔25a、26a。另外,第3连杆部件28的下方部分与后腿21相连接且能够与后腿21相对转动。第3连杆部件28具有:在其下方部分上与后腿21相连接的第3连杆主体29和安装在第3连杆主体29的上方端部上的第3连杆端部件30。轴部件13穿过第3连杆部件28中的被第3连杆端部件30盖住的上方部分。因此,第3连杆主体29和第3连杆端部件30上分别形成供轴部件13穿过而延伸的通孔29a、30a。
并且,在通过轴部件13与座椅支承单元40相连接的主体框架15上设置有第2凸起30b,该第2凸起30b设置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且向轴线方向da突出。凸起30b具有凸起面(外表面)30b1,该凸起面30b1位于以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整个圆周或部分圆周上。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形成有用于接收第2凸起30b的凸起面30b1的第2凸起接收部62b。凸起接收部62b具有凸起接收面62b1,该凸起接收面62b1位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整个圆周或部分圆周上。当主体框架15和座椅支承单元40相对转动时,第2凸起30b的凸起面30b1和第2凸起接收部62b的凸起接收面62b1相对滑动。这样,通过使第2凸起30b和第2凸起接收部62b相卡合,使座椅支承单元40和主体框架15即使不通过轴部件13,也能够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相对转动。从而使施加在轴部件13上的负荷分散在凸起30b和凸起接收部62b的卡合位置上,由此能够提高婴儿车的耐久性。另外,通过使各凸起30b进入凸起接收部62b,从而能够例如在轴部件13穿过之前的组装时,对座椅支承单元40和主体框架15进行高精度定位。另外,与图示例子不同,可以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设置凸起,在主体框架15上设置凸起接收部。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轴部件13由宽度方向外侧依次穿过第2连杆部件24、第3连杆部件28及座椅支承单元40。并且,在第3连杆部件28的第3连杆端部件30上形成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起30b。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起30b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形成环状。在座椅支承单元40的靠背部支承部件60的下方连接部62上形成有接收凸起30b的凸起接收部62b。该凸起接收部62b由向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的内表面形成。
另外,前腿支承部件32的下方部分与前腿20相连接,而且该前腿支承部件32能够与前腿20相对转动。另外,前腿支承部件32在其上方部分上与座椅支承单元4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前腿支承部件32与座椅支承单元40的椅座部支承部件50固定连接。更详细地说,各前腿支承部件32与构成椅座部支承部件50的椅座部支承框51的相对应一侧的侧框部52a固定连接。如图10所示,在前腿支承部件32的上端部形成有支承凹部32a,该支承凹部32a由上方接收椅座部支承部件50的椅座部支承框51。在椅座部支承框51配置在该支承凹部32a的内部的状态下,例如利用销等将椅座部支承框51和前腿支承部件32固定连接。因此,椅座部支承部件50被前腿支承部件32从下方支承。
前腿支承部件32用于支承细长的椅座接收部件33。椅座接收部件33能够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前腿支承部件32滑动。椅座接收部件33通过相对于前腿支承部件32滑动,向前方延伸出来,从而能够从下方抬起座椅150的前方部分。例如,在座椅支承单元40的靠背部支承部件60被放倒,使婴幼儿躺在座椅150上时,由椅座接收部件33抬起座椅150的前方部分,从而能够支承婴幼儿的腿。
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5具有:脚蹬部17,其作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结构部件,在一对前腿20之间延伸;后方连接部件18,其作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结构部件,在一对后腿21之间延伸;防护部件19,其作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结构部件,在一对第1连杆部件22之间延伸。
<把手70>
U字形的把手70与如上构成的婴儿车主体11相连接且能够摆动。把手70的U字的两端部与相对应一侧的第3连杆部件28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其转动(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由穿过婴儿车主体11的轴部件13使把手70和婴儿车主体11相连接且能够相对转动。尤其是,采用轴部件13能够使把手70、主体框架15的第2连杆部件24、第3连杆部件28、座椅支承单元40的椅座部支承部件50及靠背部支承部件60以与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70具有:把手主体71,其呈U字形;把手端部件74,其分别设置在把手主体71的U字的两端部;第1切换部件75,其由宽度方向靠近把手端部件74设置。把手主体71具有:一对把手主要部件72a,其在把手主体71的下侧端分别安装在把手端部件74上;把手连接部72b,其在把手主要部件72a的上侧端之间延伸。轴部件13穿过把手主体71中的被把手端部件74盖住的下方部分和在宽度方向上与把手端部件74排列配置的第1切换部件75。因此,把手端部件74和第1切换部件75上分别形成供轴部件13穿过而延伸的通孔71a、74a、75a。
并且,在通过轴部件13与把手70连接的婴儿车主体11上设置有第3凸起26b,该第3凸起26b设置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且向轴线方向da突出。第3凸起26b具有凸起面(外表面),该凸起面位于以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整个圆周或部分圆周上。在把手70上形成有接收第3凸起26b的凸起面26b1的第3凸起接收部75b。第3凸起接收部75b具有凸起接收面,该凸起接收面位于以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整个圆周或部分圆周上。当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时,第3凸起26b的凸起面26b1和第3凸起接收部75b的凸起接收面76b1相对滑动。这样,通过使第3凸起26b和第3凸起接收部75b相卡合,使把手70即使不通过轴部件13,也能够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从而使施加在轴部件13上的负荷分散在凸起26b和凸起接收部75b的卡合部分上,由此能够提高婴儿车的耐久性。另外,通过使各凸起26b进入凸起接收部75b,从而能够例如在轴部件13穿过之前的组装时,对把手70和婴儿车主体11进行高精度定位。另外,与图示例子不同,可以在把手70上设置凸起,在婴儿车主体11上设置凸起接收部。
在图13~图15所示的例子中,轴部件13由宽度方向外侧依次穿过把手70、第2连杆部件24、第3连杆部件28及座椅支承单元40。并且,在第2连杆部件24的第2连杆端部件26上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凸起26b。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凸起26b具有凸起面26b1,该凸起面26b1位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部分圆周上。另外,在把手70的第1切换部件75上形成有接收凸起26b的凸起面26b1的凸起接收部75b。该凸起接收部75b具有凸起接收面76b1,该凸起接收面76b1由向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凹部或开口的内表面形成。图示的凸起接收部75b的凸起接收面76b1位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部分圆周上。凸起接收面76b1沿圆周方向的长度大于凸起面26b1沿圆周方向的长度。因此,当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时,凸起26b能够在凸起接收部75b内移动。
另外,如图14和图15所示,凸起26b具有凸起面26b1,另外还具有一对端面26b2、26b3,其中,凸起面26b1位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部分圆周上,一对端面26b2、26b3沿该圆周位于凸起面26b1的两侧且与该凸起面26b1不平行。在图示的例子中,凸起26b的各端面26b2、26b3通过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径向方向)平行而形成。同样,凸起接收部75b具有凸起接收面76b1,另外,还具有一对端面76b2、76b3,其中,凸起接收面76b1位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部分圆周上,一对端面76b2、76b3沿该圆周位于凸起接收面76b1的两侧且与该凸起接收面76b1不平行。在图示的例子中,凸起接收部75b的各端面76b2、76b3通过与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而形成。当把手70位于第1位置(后方位置)时,凸起26b的一个端面26b2配置在与凸起接收部75b的一个端面76b2相面对的位置上,限制位于第1位置的把手70进一步向后方摆动。另外,当把手70位于第2位置(前方位置)时,凸起26b的另一个端部26b3配置在与凸起接收部75b的另一个端面76b3相面对的位置上,限制位于第2位置的把手70进一步向前方摆动。
把手70具有摆动限制部件73,该摆动限制部件73能够沿把手主体71的把手主要部件72a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把手70滑动。摆动限制部件73能够与设置在婴儿车主体11上的把手固定销37(参照图5和图6)相卡合。通过把手固定销37和摆动限制部件73的卡合能够将把手70卡止在第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或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上。
<婴儿车的整体动作及作用>
接下来,说明由婴儿车主体11和把手70所引起的婴儿车10的整体动作及作用效果。首先,如上构成的婴儿车10能够由图1~图6所示的展开状态向图7所示的折叠状态折叠。在折叠时,构成婴儿车10的结构部件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以转轴为中心转动、摆动)。
具体来说,通过将位于第1位置的把手70向后上方拉起之后,压向下方,使第3连杆部件28相对于后腿21向图5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该操作,第1连杆部件22和座椅支承单元40的椅座部支承部件50相对于第2连杆部件24向图5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该操作作用下,把手70和前腿20从婴儿车10的侧面看时相靠近且大致平成配置,另外,把手70的配置位置下降。这样能够折叠婴儿车10,减小婴儿车10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要想使婴儿车10由折叠状态展开时,只要按照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操作即可。因此,在该婴儿车10中,在折叠婴儿车10和展开婴儿车10时,座椅支承单元40的一部分(具体来说为由椅座部支承框51中的端部51a到与前腿支承部件32的固定位置的部分)和前腿支承部件32作为一个连杆发挥作用。
另外,在婴儿车10上设置有限制婴儿车1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动作的状态维持机构35。状态维持机构35具有动作限制部件35c,该动作限制部件35c能够沿第2连杆部件2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第2连杆部件24滑动。动作限制部件35c向第3连杆部件28的第3连杆端部件30一侧被施力,与形成于第3连杆端部件30上的卡合凹部28a相卡合,限制第2连杆部件24和第3连杆部件28相对摆动,从而限制婴儿车1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动作。另外,状态折叠机构35还具有:操作部件35b,其能够与动作限制部件35c相卡合;远程操作装置35a,其用于远程操作操作部件35b。操作部件35b能够沿把手70的把手主要部件7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把手主要部件72滑动。另外,远程操作装置35a设置在把手70的把手连接部72b上,能够远程操作操作部件35b相对于把手主要部件72a的滑动。利用远程操作装置35a,通过操作部件35b来操作动作限制部件35c,解除动作限制部件35c和第3连杆端部件30的卡合状态。即,通过操作远程操作装置35a能够对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进行折叠操作。
在像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中,在靠背部支承部件60上设置有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延伸的凸起62a,另外,在椅座部支承部件50上形成有接收凸起62a的凸起接收部54a,通过凸起62a和凸起接收部54a的卡合,靠背部支承部件60与椅座部支承部件50相连接,而且,靠背部支承部件60能够以座椅支承单元40相对于主体框架15的转动中心为中心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50摆动。即,利用凸起62a和凸起接收部54a的卡合进行定位,能够容易且精确地使座椅支承单元40的靠背部支承部件60和椅座部支承部件50在规定的相对位置上连接。另外,由于通过凸起62a和凸起接收部54a的卡合能够使靠背部支承部件60和椅座部支承部件50保持以预先规定的位置关系相连接且能够相对摆动,因而能够利用轴部件13容易地将座椅支承单元40安装在主体框架15上。另外能够使靠背部支承部件60相对于轴部件13的摆动保持稳定。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斜靠动作和折叠动作。还有,由于施加在轴部件13上的负荷被分散在凸起62a和凸起接收部54a的卡合部分上,因而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耐久性。尤其是,在轴部件13穿过更多的部件时,像这样的作用效果较为明显。另外,可以在椅座部支承部件50上设置凸起,在靠背部支承部件60上设置凸起接收部,即使在这个例子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还有,在制造婴儿车10时,可以预先制造出座椅支承单元4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座椅支承单元40,接着,将制造出来的座椅支承单元40安装在主体框架15上。与通过依次安装各结构部件来制造婴儿车的方法相比,采用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容易、稳定且高效地生产婴儿车1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婴儿车10的制造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中,在主体框架15上设置有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延伸的第2凸起30b,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形成有接收第2凸起30b的第2凸起接收部62b。因此,通过利用凸起30b和凸起接收部62b的卡合进行定位,能够容易且精确地使主体框架15和座椅支承单元40在规定的相对位置上连接,从而能够利用轴部件13容易地将座椅支承单元40安装在主体框架15上。另外,由于座椅支承单元40和主体框架15的相对转动稳定,因而能够稳定且顺利地进行折叠动作。还有,由于施加在轴部件13上的负荷被分散在凸起30b和凸起接收部62b的卡合部分上,因而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耐久性。另外,可以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设置凸起,在主体框架15上设置凸起接收部,在这个例子中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中,在婴儿车主体11上设置有在以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为中心的圆周上延伸的第3凸起,在把手70上形成有接收第3凸起26b的第3凸起接收部。因此,通过利用凸起26b和凸起接收部75b的卡合进行定位,能够容易且精确地使婴儿车主体11和把手70在规定的相对位置上连接,从而能够利用轴部件13容易地将把手70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1上。另外,由于把手70和婴儿车主体11的相对转动稳定,因而能够稳定且顺利地进行折叠动作。还有,由于施加在轴部件13上的负荷被分散在凸起26b和凸起接收部75b的卡合部分上,因而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耐久性。另外,可以在把手70上设置凸起,在婴儿车主体11上设置凸起接收部,在这个例子中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车轮保持单元100>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22~图27,说明车轮保持单元100。如上所述,安装在前腿20和后腿21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作为所谓的小脚轮构成,该车轮保持单元100具有:转动体110,其保持车轮101转动;固定体105,其以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支承转动体110转动。并且,在婴儿车10上设置有切换机构88,该切换机构88能够根据把手70的位置自动使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在相对于固定体105能够转动的状态和不能够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对于切换机构88,后面会进行说明,这里对车轮保持单元100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对前腿20上安装有具有相同结构或者左右对称结构的车轮保持单元100。另外,在一对后腿21上安装有具有相同结构或者左右对称结构的车轮保持单元100。还有,安装在前腿20和后腿21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除将之安装在腿上的部分结构不同外,其他结构均相同。因此,这里,说明作为小脚轮构成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一个例子。
如图22和图23所示,车轮保持单元100具有:转动体110,其保持车轮101转动;固定体105,其支承转动体110并使其能转动。固定体105与相应的前腿20或后腿21固定连接。车轮101的转动轴线Ar所处的方向与车轴113的轴线方向一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体105支承支承轴部件108,转动体110支承在由固定体105垂下的支承轴部件108上,能够以支承轴部件108的轴线方向为中心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
如图22和图23所示,转动体110具有车轮保持架120、支承块115、第1弹性结构体125及第2弹性结构体127,其中,车轮保持架120支承车轮101而使其转动,支承块115支承车轮保持架120以使其动作,第1弹性结构体125及第2弹性结构体127配置在支承块115和车轮保持架120之间。车轮保持架120用于保持车轴113,车轮101保持在该车轴113的两侧。另外,在图23中省略了车轮,在图22中省略了一侧的车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轮保持架120通过摆动轴部件111安装在支承块115上,能够以摆动轴部件111的轴线方向为中心sc2相对于支承块115摆动。另外,在图22和图23所示的例子中,转动体110还具有制动部件129,该制动部件129安装在车轮保持架120上且能够相对于该车轮保持架120摆动。制动部件129具有制动突出部129a,该制动突出部129a向与转动轴线Ar平行的方向突出。制动部件129相对于车轮保持架120摆动,使制动突出部129a与车轮101相卡合,在该状态下,限制车轮101以转动轴线Ar为中心转动。
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在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的动作动作下发生变形。换言之,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通过变形,接收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的动作,发挥缓冲功能。这里,弹性结构体是指具有如下性质的结构体,即,当接收外力且去除该外力时,至少局部恢复原来的形状,因此,不仅橡胶或树脂等一般的弹性材料块包含在弹性结构体中,而且如弹簧或密封气体的袋子这样的在结构上具有上述性质的物体也包含在弹性结构体中。在包括两个弹性结构体125、127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中,由具有良好的缓冲功能的观点来看,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a和条件b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改变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的材料、结构、配置、可变形量来构成这两者,能够实现下面的条件a和条件b。
条件a:当车轮保持架20相对于支承块115的动作开始时,首先,仅第1弹性结构体125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被施加压力而发生变形,当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的动作继续进行时,不仅第1弹性结构体125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被施加压力而发生变形,而且第2弹性结构体127也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被施加压力而发生变形。
条件b:假设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仅配置有第1弹性结构体125,在通过使第1弹性结构体125发生变形而使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动作规定的量时,所需的力的大小与如下情况时所需的力的大小不同:假设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仅配置有第2弹性结构体127,通过使第2弹性结构体127发生变形而使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动作规定的量。
在条件a下,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相对动作时,在相对动作的初始阶段,仅第1弹性结构体125发生变形,由该第1弹性结构体125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另外,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继续时,第2弹性结构体127开始发生变形,由该第2弹性结构体127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例如,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的初始阶段,第2弹性结构体127可以与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至少一个不相接触,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继续时,第2弹性结构体127可以与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这两个均接触。当第2弹性结构体127克服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时,第1弹性结构体125也可以随着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动作继续变形,第2弹性结构体127与第1弹性结构体125一起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或者,第1弹性结构体125不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
在条件b下,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以规定的量相对动作时,产生由第1弹性结构体125抵抗该相对动作的抵抗力,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以相同的量相对动作时,产生由第2弹性结构体127抵抗该相对动作的抵抗力,将这两个抵抗力设定为不同的抵抗力。
接下来,说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结构体125、127的结构以及与弹性结构体125、127的支承相关的转动体110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性结构体125由橡胶等弹性体126本身构成。图示的弹性体126具有形成为凹部的接收部126a。车轮保持架120具有嵌入接收部126a内的支承突起121a。通过支承突起121a和接收部126a的卡合,使由弹性体126构成的第1弹性结构体125保持在车轮保持架120上。弹性体126大致呈圆柱形,将其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延伸的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当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摆动时,弹性体126沿其长度方向被压缩。因此,第1弹性结构体125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摆动时的抵抗力不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摆动的限制,大致保持一定。
接下来,说明第2弹性结构体127和支承该第2弹性结构体127的转动体110的结构。如图22和图23所示,转动体110的支承块11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支承板部116。另外,另外,转动体110的车轮保持架120具有:保持架基座121,其与支承块115铰接;上方延伸部122,其由保持架基座121的后方向上方延伸。如图23所示,上方延伸部122与支承块115的支承板部116相面对。另外,用于保持车轮101的车轴113被保持在车轮保持架120中保持架基座121和上方延伸部122的连接部分附近。另外,上述制动部件129与上方延伸部122铰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弹性结构体127形成为密封气体的袋子。构成袋子的材料由具有伸展性的橡胶或树脂等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弹性结构体127形成为密封气体的树脂制的袋子128树脂袋128呈透明或半透明。树脂袋128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支承在支承块115的支承板部116上。如图24所示,树脂袋128大致呈立方体状,其上形成有凹部128a、台阶部128b、紧固件接收部128c。
凹部128a形成于与车轮保持架120的上方延伸部122相面对一侧的表面上。凹部128a在与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摆动的摆动轴线sc2垂直的方向上直线延伸。另外,在上方延伸部122上形成有凸部123,该凸部123与凹部128a相面对。凸部123在与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摆动的摆动轴线sc2垂直的方向上直线延伸,在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动作时,该凸部123与凹部128a相抵接。
台阶部128b设置在与支承板部116相面对一侧的表面的下方。台阶部128b在与摆动轴线sc2平行的方向上直线延伸。,另外,在支承板部116上形成有凸部117,该凸部117与台阶部128b相面对。另外,紧固件接收部128c内形成有内置用于将树脂袋128固定在支承板部116上的紧固件(未图示)的空间。紧固件接收部128c内的空间里形成有用于接收由螺钉等构成的紧固件的头部的台阶。
接下来,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中,于能够进行相对动作的支承块115和车轮保持架120之间设置有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因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发生变形。优选该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满足上述条件a,即,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开始时,首先,仅第1弹性结构体125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被施加压力而发生变形,当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继续时,除第1弹性结构体125之外,第2弹性结构体127也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被施加压力而发生变形。在像这样的婴儿车10中,当施加给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较小时,例如乘坐在婴儿车上的婴幼儿的月份较小且置物筐90内未放有物体时,能够由第1弹性结构体125有效地接收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和冲击,发挥良好的缓冲功能。另外,当施加给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较大时,例如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的月份较大且置物筐90内放置有物体时,能够由不同于第1弹性结构体125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或者由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稳定地支承负荷,并有效地接收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和冲击,发挥良好的缓冲功能。即,能够不受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大小的限制,赋予该婴儿车10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另外,优选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满足上述条件b,即,假设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仅配置有第1弹性结构体125,在通过使第1弹性结构体125发生变形而使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动作规定的量时,所需的力的大小与如下情况时所需的力的大小不同:假设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之间仅配置有第2弹性结构体127,通过使第2弹性结构体127发生变形而使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动作相同的量。即,优选第1弹性结构体125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时的抵抗力与第2弹性结构体127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时的抵抗力不同。在像这样的婴儿车10中,通过改变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的材料、结构、配置、可变形量来适当地设计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从而能够以设计自由度赋予车轮保持单元100所期望的缓冲功能。
还有,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可以同时满足上述条件a和条件b。作为一个例子,当第1弹性结构体125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时的抵抗力小于第2弹性结构体127抵抗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时的抵抗力时,在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较小的情况下,能够由第1弹性结构体125稳定地支承负荷,有效地接收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和冲击。另外,在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较大的情况下,能够由第1弹性结构体125或者由第1弹性结构体125和第2弹性结构体127稳定地支承负荷,并有效地接收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和冲击。从而极为有效地消除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大小的影响,能够赋予婴儿车10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弹性结构体127作为密封气体的袋子128而构成。像这样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通过调整袋子128的形状或气体的填充量,能够优化第2弹性结构体127的抵抗力,尤其是使抵抗力随着调整的进行而适当地产生变化。从而能够以较高的设计自由度赋予车轮保持单元所期望的缓冲功能。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2弹性结构体127的袋子128上形成有直线延伸的凹部128a。并且,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一个支承袋子128,此时,凹部128a相对于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摆动轴线sc2垂直延伸,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另一个具有凸部123,该凸部123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相对动作时位于凹部128a内。由于第2弹性结构体127为密封气体的袋子128,因而能够在各个方向上进行变形,通过凹部128a和凸部123的卡合,使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另一个和可变形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维持规定的位置关系,而且使袋子128进行预定的变形。从而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悬架效果。另外,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开始前,即使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另一个与可变形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不接触而且不直接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凹部128a和凸部123的卡合,也能够将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另一个与可变现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维持在规定的位置上,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悬架效果。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台阶部128b和凸部117的卡合,能够限制袋子128在支承块115的支承板部116上发生偏移,而且能够抑制树脂袋128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生变形。从而使由袋子128构成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能够发挥所期望的悬架效果。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2弹性结构体127的袋子128上形成有具有台阶(凸缘)部的紧固件接收部128c。通过该紧固件接收部128c,产生袋子128不容易发生变形的方向,从而使袋子128的变形在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相对动作时大致保持一定,产生所期望的规定的缓冲功能。
另外,在第2弹性结构体127作为密封气体的袋子128而构成的情况下,当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动作时,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中的一个在形成于袋子128上的角部开始与该袋子128接触。对于由密封气体的袋子128构成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袋子128的角部对于变形表现出良好的耐性,另外,在角部开始变形之后,第2弹性结构体127灵敏地接收车轮保持架120相对于支承块115的动作而灵活地进行变形。因此,由第2弹性结构体127能够稳定地支承所预料的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还有,由支承载重负荷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能够有效地接收冲击和振动,发挥缓冲功能。
另外,弹性结构体125、127并不局限于密封气体的袋子128的情况,弹性结构体125、127对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的抵抗力可以在弹性结构体125、127的变形开始后,不保持一定,而是发生变化。在像这样的例子中,通过适当地设定弹性结构体125、127对车轮保持架120和支承块115的相对动作的抵抗力,从而能够不受婴儿车10的载重负荷大小的限制,赋予婴儿车10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还有,在弹性结构体125、127至少露出一个的情况下,可以在视觉上使人联想到缓冲功能,由此使婴幼儿的监护人感到安心。尤其是,由密封气体的袋子128构成的第2弹性结构体127可以使人强烈地联想到缓冲功能,尤其是,在袋子128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能够使人更强烈地联想到缓冲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轮保持单元100作为小脚轮构成,转动体110能够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转动体110能够和固定体105相对转动的车轮保持单元,即,对于车轮101不能转动的车轮保持单元,不仅可以适用第1切换部件75和第2切换部件80,而且能够获得由第1切换部件75和第2切换部件80带来的上述作用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车轮保持单元100同时具有第1切换部件75和第2切换部件8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车轮保持单元100可以仅具有第2切换部件80,在该例子中,能够获得仅由第2切换部件80带来的上述作用效果。
<切换机构>
接下来,说明切换机构88。
<切换机构的整体结构>
如上所述,切换机构88根据把手70的位置自动使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在相对于固定体105能够转动的状态和不能够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腿20和后腿21上均设置有作为小脚轮构成的车轮保持单元100,切换机构88根据把手70的位置,能够使安装在行进方向上的前方侧的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以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转动,而且,能够限制使安装在位于行进方向上的后方侧的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以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转动。更具体来说,在把手70位于图1、图3、图5所示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时的状态下,切换机构88能够使安装在前腿20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并能够限制安装在后腿21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另外,在把手70位于图2、图4、图6所示第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时的状态下,切换机构88能够限制安装在前腿20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并能够使安装在后腿21上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
切换机构88具有:第1切换部件75,其设置在把手70上且能随着把手70的摆动而动作;第2切换部件80,其支承在后腿21上且能够随着第1切换部件75的动作而动作;锁定部件130,其设置在车轮保持单元100上;传动机构87,其将第2切换部件80的动作传递给锁定部件130。
其中,如上所述,第1切换部件75构成把手70的一部分。因此,当把手70在图1、图3、图5所示的第1位置和图2、图4、图6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摆动时,第1切换部件75以把手70的摆动轴线为中心动作,即,作转动运动或圆周运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和支承把手70摆动的轴部件13的轴线方向da一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图14所示,由于第1切换部件75也被轴部件13穿过,因而使第1切换部件75随着把手70的摆动,以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为中心转动。第2切换部件80配置后腿21的位于第1切换部件75上方的位置上。第2切换部件80能够在后腿21上滑动。
第1切换部件75具有凸轮抵接面76,该凸轮抵接面76在第1切换部件75随着把手70的摆动动作时与第2切换部件80相抵接。另外,第2切换部件80具有用于接收凸轮抵接面76的凸轮接触片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利用重力,还利用施力部件85通过后述的中继部件83沿后腿21向下方对第2切换部件80施力,其中,该施力部件85例如内置于后腿21内(参照图19)。通过来自施力部件85的作用力能够维持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和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相抵接的状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把手70的摆动,凸轮抵接面76中与凸轮接触片81相抵接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第2切换部件80克服施力部件85的作用力在后腿21上滑动。
如图17~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摆动,在侧视婴儿车10时,凸轮抵接面76中与凸轮接触片81抵接的部位离开摆动轴线da。因此,当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时,第2切换部件80在后腿21上向上方滑动。反之,当把手70由第2位置摆动到第1位置时,第2切换部件80在后腿21上下方滑动。
另外,为了减小第1切换部件75的体积,对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和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进行了改进。后面会对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和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进行详细说明。
随着第2切换部件80的滑动而动作的锁定部件130设置在车轮保持单元100上。如上所述,车轮保持单元100具有:转动体100,其支承车轮101转动;固定体105,其安装在前腿20和后腿21中的至少一个上且以小脚轮轴线Ac为中心支承转动体110转动。还有,如图25和图26所示,锁定部件130能够在图26所示的锁定位置和图25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位置时能够限制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使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88根据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的摆动,能够使锁定部件130由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或者由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
另外,为了使锁定部件130稳定地动作,而对该锁定部件130进行了改进。并且,后面会对锁定部件130及保持锁定部件130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接下来,说明传动机构87。传动机构87设置在第2切换部件80和车轮保持单元100之间,用于将第2切换部件80的滑动动作传递给车轮保持单元100的锁定部件130,从而使锁定部件130在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腿21内设置有中继部件83。并且,中继部件83与第2切换部件80相连接,与第2切换部件80相对于后腿21的滑动动作同步,该中继部件83在后腿21内上下移动。传动机构87具有:线材87b,其一端安装在中继部件83上,另一端安装在锁定部件130上;筒状部件87a,供线材87b穿过其内部且在内部延伸。如图19所示,筒状部件87a的一端被保持部84保持,如图25和图26所示,筒状部件87a的另一端被保持部107保持,其中,保持部84设置在后腿21内的中继部件83的附近上,保持部107设置在车轮保持单元100的锁定部件130的附近上。从而,当第2切换部件80相对于后腿21滑动时,线材87b在筒状部件87a内移动,与该线材87b相连接的锁定部件130随着线材87b的动作而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前腿20和后腿21上均安装有作为小脚轮发挥作用的车轮保持单元100。因此,如图5所示,在中继部件83和前腿用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之间设置有一个传动机构87,在中继部件83和后腿用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之间设置有另一个传动机构87。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大致以经过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面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因此,构成切换机构88的第1切换部件75、第2切换部件80及中继部件83、前腿用的传动机构87、前腿用的车轮保持单元100、后腿用的传动机构87及后腿用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也左右设置。
<第1切换部件的凸轮抵接面和第2切换部件的凸轮接触片>
这里,主要参照图16~图21,进一步详细说明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和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
如上所述,随着把手70的摆动,凸轮抵接面76中与凸轮接触片81抵接的位置发生变化,使被施力部件85向第1切换部件75一侧推压的第2切换部件80在后腿21上滑动。如图17~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摆动,在侧视婴儿车10时,凸轮抵接面76中与凸轮接触片81抵接的部位离开摆动轴线da。因此,当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时,第2切换部件80在后腿21上向上方滑动。反之,当把手70由第2位置摆动到第1位置时,第2切换部件80在后腿21上向下方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接触片81中与凸轮抵接面76接触的位置也随着把手70的摆动而发生变化。如图17~图21所示,当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以一定的方向摆动时,凸轮接触片81中与凸轮抵接面76接触的位置由凸轮抵接面76的移动路径的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变化。即,凸轮接触片81中与凸轮抵接面76接触的位置向与凸轮抵接面76相同的一定方向移动,此时的凸轮抵接面76与把手70一起动作。根据像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在把手70如图17所示那样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配置成,其位于仅与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过程中该凸轮抵接面76接触于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的部位中的一部分相面对的位置上,而且,在把手70如图21所示那样位置第2位置的状态下,凸轮抵接面76配置成,其位于仅与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过程中该凸轮抵接面76接触于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的部位中的一部分相面对的位置上。
即,在凸轮接触片81中与凸轮抵接面76相接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时,例如,第1切换部件75还可以具有由图2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需要将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制作的更长。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易形成复杂结构的切换机构88的第1切换部件75的体积和重量,从而能够减小婴儿车10的体积和重量。尤其是,在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附近配置有与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或者座椅支承单元40和座椅150的斜靠动作等有关的结构,空间余量较少。实际上如图12所示,在第1切换部件75的正后方设置有状态维持机构35的操作部件35b。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会产生与该操作部件35b相干涉的动作,因而不能够设置图2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延长部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轮抵接面76和凸轮接触片81的结构不仅能够减小婴儿车10的体积和重量,还能够提高婴儿车10整体设计的自由度。
作为像这样的结构的具体例子,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由与凸轮抵接面76相同的表面构成,更具体来说,由曲面、平面、折面等构成。另外,如图示的例子所示,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可以具有向第1切换部件75的凸轮抵接面76一侧突出的至少两个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该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配置在沿着随把手70的摆动而形成的凸轮抵接面76的移动路径上的相互分离的位置上,与凸轮抵接面76接触的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能够根据把手70的摆动位置而发生变化。具有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的凸轮接触片81的设计及制作仅对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的位置要求较高的精度,而对整个凸轮接触片81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能够容易制作出凸轮接触片81。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由呈线状延伸的单个凸轮接触片81形成,但是,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可以分离设置。
另外,优选当把手70位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凸轮抵接面76同时与沿其移动路径并相邻配置的两个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相接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切换部件80被施力部件85向第1切换部件75一侧施力。另外,凸轮接触片81中与凸轮抵接面76接触的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随着与把手70一起动作的凸轮抵接面76向一定方向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设置凸轮抵接面76同时与相邻的两个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接触的时间,从而,当与凸轮抵接面76接触的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发生变化时,通过施力部件85能够避免第1切换部件75和第2切换部件80相撞。另外,无论把手70在可摆动范围内向一个方向摆动时还是向另一个方向摆动时,即,无论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时还是由第2位置向第1位置摆动时,均不会产生因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与凸轮抵接面76相撞而引起的冲击,或者因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与凸轮抵接面76的端部76a、76b接触且越过该端部76a、76b而引起的冲击,能够确保把手70顺利地摆动。
尤其是,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第2切换部件80的凸轮接触片81由两个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构成,当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凸轮接触突出部82a位于凸轮抵接面76的移动路径上的上游一侧,而凸轮接触突出部82b则位于凸轮抵接面76的移动路径上的下游一侧。并且,在图17所示的把手70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凸轮抵接面76仅与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和第2凸轮接触突出部82b中的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相面对且与之相接触。另外,在图21所示的把手70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凸轮抵接面76仅与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和第2凸轮接触突出部82b中的第2凸轮接触突出部82b相面对且与之相接触。根据像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由于凸轮接触片81和凸轮抵接面76的接触位置随着凸轮抵接面76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因而能够缩短凸轮抵接面76的长度。即,能够减小易于形成复杂结构的切换机构88的第1切换部件75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减小婴儿车10的体积和重量。并且,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轮抵接面76和凸轮接触片81的结构能够提高婴儿车10整体的设计自由度。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当把手17位于图17所示的第1位置和图21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时,即,位于图18所示的第1中间位置时,凸轮抵接面76与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及凸轮接触突出部82b这两个相面对且仅与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相接触。另外,当把手17位于图18所示的第1中间位置和图21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时,即,位于图20所示的第2中间位置时,凸轮抵接面76与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及凸轮接触突出部82b这两个相面对且仅与第2凸轮接触突出部82b相接触。根据像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设置凸轮抵接面76同时与相邻的两个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相接触的时间。根据像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当与凸轮抵接面76相接触的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发生变化时,不会产生因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与凸轮抵接面76相撞而引起的冲击,或者因凸轮接触突出部82a、82b与凸轮抵接面76的端部76a、76b接触且越过该端部76a、76b而引起的冲击,能够确保把手70顺利地摆动。
另外,为了像上述那样发挥凸轮抵接面76和凸轮接触片81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的摆动轴线da观察时,由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的摆动轴线da到凸轮抵接面76上各位置的直线距离La由凸轮抵接面76上的一端76a向凸轮抵接面76上的另一端76b逐渐变长,此时,凸轮抵接面76上的一端76a为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时的移动方向上的前方侧,而另一端76b为把手70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时的移动方向上的后方侧,而且,当把手70向图21所示的第2位置摆动时,由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的摆动轴线da到第2凸轮接触突出部82b的直线距离Lb小于由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的摆动轴线da到第1凸轮接触突出部82a。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的摆动轴线da观察时,由把手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摆动的摆动轴线da到凸轮抵接面76上各位置的直线距离La由凸轮抵接面76上的一端76a向凸轮抵接面76上的另一端76b逐渐变长,此时,凸轮抵接面76上的一端76a为把手70由可摆动范围内的一侧向另一侧摆动时的移动方向上的前方侧,而另一端76b为把手70由可摆动范围内的一侧向另一侧摆动时的移动方向上的后方侧,而且,如图16所示,凸轮抵接面76的沿与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平行的方向而形成的宽度w由凸轮抵接面76上的一端76a向作为移动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凸轮抵接面76上的另一端76b逐渐变大。根据像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当侧面看时由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到凸轮抵接面76上的某个位置的直线距离La变长时,凸轮抵接面76的宽度w在该位置变大。在由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到凸轮抵接面76上的某个位置的直线距离La变长的情况下,凸轮抵接面76的该位置与凸轮接触片81相抵接时,由施力部件85向凸轮抵接面76一侧对凸轮接触片81施加的作用力变得更大。并且,由于在由把手70的摆动轴线da引出的直线距离La变长的位置上,凸轮抵接面76的宽度w变大,因而能够由凸轮抵接面76中更宽的部位来接收来自施力部件85的更大的作用力。即,能够在不用将凸轮抵接面76的大小增大到所需大小以上的情况下,减小第1切换部件75和婴儿车10的体积和重量。另外,能够使第1切换部件75和第2切换部件85随着把手70的摆动而顺利地相对动作。
<锁定部件及车轮保持单元>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25~图27说明轴部件130和车轮保持单元100中与锁定部件130相关的部分。
如上所述,锁定部件130能够在图26所示的锁定位置和图25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当锁定部件130处于锁定位置时,限制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当锁定部件130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使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转动。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固定体105上形成有收装部106,该收装部106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另外,向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与转动体110相面对的一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收装部10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向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开口。另外,在转动体110的支承块115上形成有卡合凹部114,该卡合凹部114在一个方向上与固定体的收装部106相面对。
锁定部件130以其长度方向与一个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收装部106内,且能够在该收装部106内滑动。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向一个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的位置为图25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当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整个锁定部件130位于固定体105的收装部106内。因此,当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该锁定部件130不限制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的转动。另外,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向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移动的位置为图26所示的锁定位置,当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位置时,其一侧的端部向收装部106外延伸出来。此时,锁定部件130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进入转动体110的卡合凹部114内。因此,当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位置时,该锁定部件130限制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的转动。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固定体105的收装部106内,于作为锁定部件130的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压缩弹簧103。该压缩弹簧103在收装部106的一侧端面和锁定部件130之间被压缩,从而由一个方向上的另一侧向一侧对锁定部件130施力。如上所述,锁定部件130与传动机构87的线材87b相连接。并且,线材87b随着把手70的摆动而移动,锁定部件130克服压缩弹簧103的作用力而被拉起,从而使该锁定部件130由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另外,线材87b随着把手70的摆动而移动,通过压缩弹簧103的作用力推压锁定部件130,从而使该锁定部件130由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的锁定部件130具有接收压缩弹簧103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的弹簧接收面131a,另外,锁定部件130具有弹簧侧延伸部135,该弹簧侧延伸部135相对于弹簧接收面131a向一个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出来且位于压缩弹簧103的侧方。如图25所示,当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向一个方向上的另一侧滑动,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弹簧侧延伸部135的长度稍微比在弹簧接收面131a和收装部106的一侧端面之间被压缩的压缩弹簧103的长度短。通过利用配置有压缩弹簧103的区域,不用增大收装部106的一个方向上的长度,便能够增大像这样的锁定部件130的整体长度。即,不用增大车轮保持单元100的体积和重量,便能够增大锁定部件130的长度。并且,通过增大锁定部件130的长度,即使在锁定部件130和收装部106之间设置用于确保锁定部件130可靠滑动的间隙,也能够有效地抑制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发生晃动,使锁定部件130顺利地进行滑动动作。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切换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能够转动的状态和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不能够转动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弹簧侧延伸部135具有一对侧壁部136和连接一对侧壁部136的连接壁部137。压缩弹簧103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被弹簧侧延伸部135从三个方向包围。因此,随着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的滑动,由弹簧侧延伸部135引导压缩弹簧103压缩和膨胀。从而能够进一步使锁定部件130稳定地在收装部106内滑动。例如,例如,当锁定部件130由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压缩弹簧103受到压缩力,但是,此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压缩弹簧103在该压缩力的作用下弯曲,向与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使锁定部件130稳定地在收装部106内滑动。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图27所示,锁定部件130具有:基部131,其上形成有弹簧接收面131a,且与弹簧侧延伸部135相连接;车轮侧延伸部141,其与基部131相连接,相对于该基部131向一个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出来。并且,传动机构87的线材87b的端部安装在基部131上。另外,车轮侧延伸部141具有一对侧壁部142、连接一对侧壁部142的连接壁部143。通过确保像这样的锁定部件130的整体长度能够使该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顺利地滑动,另外,能够减小该锁定部件130的重量。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5~图27所示,车轮侧延伸部141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尖细的顶端锥部141a。采用像这样的锁定部件130能够使其一侧的端部由固定体105的收装部106延伸出来,顺利地进入转动体110的卡合凹部114内。即,能够使锁定部件130顺利地由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滑动。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5~图27所示,在锁定部件130的车轮侧延伸部141上配置有顶端锥部141a,此外,卡合凹部114在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尖细的底锥部114a。采用像这样的车轮保持单元100,不仅能够使锁定部件130顺利地由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滑动,而且能够减小锁定部件130位于锁定位置时该锁定部件130与卡合凹部114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顺利地由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能够转动的状态向限制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能够转动的状态切换,然后,能够有效地防止转动体110相对于固定体105出现晃动。从而能够使婴儿车10稳定地行进。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5~图27所示,压缩弹簧103为螺旋压缩弹簧,而且,一个端部安装在锁定部件130的形成有弹簧接收面131a的基部131上的线材87b穿过螺旋压缩弹簧103,并在该螺旋压缩弹簧103内延伸。采用像这样的车轮保持单元100时,随着锁定部件130在收装部106内的滑动,由线材87b和弹簧侧延伸部135引导螺旋压缩弹簧103的压缩和膨胀。因此能够进一步使锁定部件130稳定地在收装部内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锁定部件130通过传动机构随着把手70的动作而自动动作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锁定部件130和与该锁定部件130相关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手动动作的车轮保持单元,在像这样的例子中,也能够获得由上述的锁定部件130和与该锁定部件130相关的车轮保持单元100的结构引起的作用效果。
<座椅150>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图2及图28~图30,说明支承在座椅支承单元40上的座椅150。如图28所示,座椅150整体上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面为中心大致对称。
如图1、图2及图28~图30所示,座椅150具有:椅座部156;靠背部157,其与椅座部156连接,位于椅座部156的后方;左右两个侧面部160,其由椅座部156向两侧延伸出来;左右两个上方侧面部167,其由靠背部157延伸出来。椅座部156主要支承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的臀部。另外,靠背部157配置在与婴幼儿的背部相面对的位置上。侧面部(第1侧面部)160,和上方侧面部(第2侧面部)167构成位于婴幼儿的侧方的侧壁部。另外,座椅150还具有上方部169,该上方部169与靠背部157离开椅座部156的上方位置相连接。如图4所示,上方部169连接左右两个上方侧面部167,作为头枕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椅座部156主要被座椅支承单元40的椅座部支承部件50支承。如图28所示,椅座部156的后缘部与靠背部157相连接,椅座部156的一对侧缘部分别与相对应一侧的侧面部160相连接。靠背部157主要被靠背部支承部件60支承。如图28所示,在俯视时,靠背部157大致呈倒角形状,从而其矩形状的一个短边呈曲线状。靠背部157以形成上述曲线状的缘部与椅座部156相间隔而位于后方或上方的方式配置。
靠背部157的下缘部与椅座部156的后缘部相连接。靠背部157和椅座部156例如通过缝合的方式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靠背部157和椅座部156的连接部分由呈线状延伸的缝线形成,伴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斜靠动作或折叠动作,座椅150的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相互接近。此时,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能够以由缝线构成的线状的连接部分为摆动轴线相对摆动。
靠背部157的直线状的一对侧缘部与各上方侧面部167相连接。另外,靠背部157的曲线状的上缘部与作为头枕发挥作用的上方部169相连接。一对上方侧面部167被座椅支承单元40的侧方支承部件45支承,上方部169被座椅支承单元40的上方支承部件41支承。在图28所示的例子中,一对上方侧面部167和上方部169由相同材料一体构成。在该例子中,一对上方侧面部167和上方部169例如通过缝合与靠背部157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上方侧面部167、上方部169与靠背部157的连接部分由大致呈U字形的缝线形成。如上所述,上方支承部件41能够相对于靠背部支承部件60摆动。伴随着上方支承部件41相对于靠背部支承部件60的摆动,上方部169以由缝线构成的线状的连接部分为摆动轴线相对于靠背部157摆动。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侧方支承部件45不受斜靠动作的限制,维持相对于由靠背部支承部件60形成的表面立起的状态。因此使被侧方支承部件45支承的上方侧面部167不受斜靠动作的限制,在靠在靠背部157上的婴幼儿的侧方立起。上方侧面部167在位于婴幼儿头部的侧方的上方位置上具有较大的宽度。另外,上方侧面部167在接近椅座部156的下方位置上具有较小的宽度,如图29和图30所示,上方侧面部167具有不妨碍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接近的结构。
椅座部156、靠背部157、上方侧面部167及上方部169可以与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直接接触。因此,椅座部156、靠背部157、上方侧面部167及上方部169通过采用具有弹性的布材料而形成,例如,通过采用由两块布料夹住具有弹性的海绵等材料而形成的布材料或者由具有弹性的布料构成布材料而形成。另外,用于椅座部156、靠背部157、上方侧面部167及上方部169的布材料可以包含加强板等来进行加强。另外,考虑到座椅150的清洗,优选座椅150能够固定在婴儿车主体11上且能够从其上拆下来。利用安装在座椅150的各位置上的纽扣等公知的连接件,将座椅150固定在婴儿车主体11上。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左右两个侧面部160。如图28~图30所示,各侧面部160具有:侧面主体部161,其与椅座部156相连接;侧面连接部165,其至少一部分与相对应一侧的上方侧面部167的背面相面对,且与侧面主体部161和、靠背部157及上方侧面部167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考虑到外观面,各侧面部160不受斜靠状态的限制,即,如图2和图30所示,优选在靠背部157相对于椅座部156被完全放倒的状态下,侧面主体部161的后方侧的缘部延伸到与上方侧面部167的背面相面对的位置,换言之,侧面连接部165位于上方侧面部167以及/或者靠背部157的里面侧,不向与婴幼儿相面对一侧露出。另外,这里,将位于与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相面对的表面相反一侧面称为“里面”。
在图示的例子中,左侧的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与靠背部157的左侧的侧缘部相连接,右侧的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与靠背部157的右侧的侧缘部相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左侧的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从里面一侧与靠背部157和左侧的上方侧面部167的连接部分相连接,右侧的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从里面一侧与靠背部157和右侧的上方侧面部167的连接部分相连接。各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可以与靠背部157的相对应一侧的侧缘部和相对应一侧的上方侧面部167重叠缝合在一起。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左侧的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与椅座部156的左侧的侧缘部相连接,还有,与靠背部157的下方部分上的左侧的侧缘部相连接。同样,右侧的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与椅座部156的右侧的侧缘部相连接,还有,与靠背部157的下方部分上的右侧的侧缘部相连接。各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可以与椅座部156的相对应一侧的侧缘部和靠背部157的相对应一侧的侧缘部重叠缝合在一起。
在图示的例子中,各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和侧面连接部165与椅座部165和靠背部157连续连接。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各上方侧面部167和靠背部157的连接部分的下方端的位置与侧面部160和靠背部157的连接缘中侧面主体部161和侧面连接部165的分界位置一致。
另外,从更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因向宽度方向外侧变形而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观点来看,优选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比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容易变形。作为一个例子,优选侧面部160的侧面连接部165使用比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容易变形的布料。具体来说,可以是:与上述椅座部156、靠背部157、上方侧面部167及上方部169相同,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来构成侧面主体部161,而仅仅由布料来构成侧面连接部165。
侧面主体部161被保持从椅座部165立起的状态,从侧方与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相面对。从这点来看,优选与婴幼儿接触的侧面主体部161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优选侧面主体部161采用由两块布料夹住具有弹性的海绵等材料而形成的布材料等、具有自立性的布材料。
另外,如图28~图30所示,在各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上形成有第1折线162a和第2折线162b。如图28~图30所示,折线162a、162b大致沿以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的连接部分的侧端为中心的放射线状路径延伸,该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的连接部分与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的摆动轴线一致。侧面主体部161通过两个折线162a、162b被划分为与椅座部156相连接的第1部分161a、与侧面连接部165相连接的第3部分161c、配置在第1部分161a和第3部分161c之间的第2部分161b。
折线162a、162b是比侧面主体部161的其他部分容易变形的呈线状延伸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折线162a、162b作为形成于具有弹性的布材料上的缝线而形成。另外,作为缝线以外的其他形状,可以为呈线状排列形成的通孔,或者,由经热压缩后的线形成折线162a、162b。
如图28~图30所示,在各侧面部160的里面侧分别设置有加强部件163a、163b、163c。加强部件163a、163b、163c为板状部件,由比侧面主体部161容易变形的材料形成,例如由聚丙烯这样的树脂形成,该加强部件163a、163b、163c分别设置在各侧面主体部161的第1~第3部分161a、161b、161c上。
另外,如图28所示,座椅150还具有覆盖部170,该覆盖部170由上方侧面侧167和上方部169的离开靠背部157的外缘部延伸出来。如图1和图2所示,覆盖部170用于覆盖靠背部157、上方侧面部167和上方部169的里面的一部分。另外,与上方侧面部167的里面相面对配置的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和侧面连接部165的一部分被该覆盖部170覆盖。另外,在图29和图30中省略了对覆盖部170的图示。
如图28所示,在座椅150的侧面部160上设置有连接件153,该连接件153与座椅支承单元40相连接且能够从该座椅支承单元40上拆下来。连接件153设置在侧面主体部161中的第3部分161c上。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件153安装在第3部分161c的里面上,配置在其离开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的一侧附近,即配置在第3部分161c的缘部(上缘部)附近,而且配置在侧面连接部165的附近。另外,在斜靠动作时座椅支承单元40中的相对于主体框架15摆动的部件上设置有能够与该连接件153卡合的连接件46。座椅150和座椅支承单元40通过连接件153、46相连接。一对连接件153、46由纽扣、挂钩和扣环、粘扣带等构成。
如图8、图9、图10及图11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件46安装在座椅支承单元40的侧方支承部件45上。在侧视婴儿车10时,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偏离侧方支承部件45的和主体框架15的摆动轴线sc1,即,偏离前下方连接部45a,且配置在摆动轴线sc1附近。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在侧视婴儿车10时,在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位于该侧方支承部件45和主体框架15的摆动轴线sc1的上方,在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后方摆动的状态下,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位于该侧方支承部件45和主体框架15的摆动轴线sc1的后方。还有,在侧视婴儿车10时,在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相对于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后方摆动的状态,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位于前方且位于上方。
接下来,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50的作用及效果。
首先,根据本实施方式,座椅150的侧面部160和座椅支承单元40通过连接件46、153相连接且能够拆开。因此,如图1和图2或者图29和图30所示,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斜靠动作,侧面部160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因倒向内侧而离开婴儿车主体11。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衣服等被夹在座椅150和婴儿车主体11之间。另外,在使婴幼儿乘坐在婴儿车10时,倒向内侧的侧面部160会妨碍婴幼儿坐在椅座部156上。因此,通过防止侧面部160倒向内侧,从而能够稳定且容易地使婴幼儿乘坐婴儿车10。还有,防止侧面部160倒向内侧有利于提高婴儿车的外观。另外,通过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能够在折叠及展开婴儿车主体11时,有效地避免侧面部160和婴儿车主体11相干涉。从而能够稳定地对婴儿车主体11进行折叠操作和展开操作。
另外,同时,连接件46设置在斜靠动作时座椅支承单元40中相对于主体框架15摆动的部件上,具体来说,设置在侧方支承部件45上。因此,座椅150的侧面部160中通过连接件46、153与侧方连接部件45连接的部分以及至少其附近的部分能够随着婴儿车10的座椅支承单元40的斜靠动作而动作。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连接件46、153的安装位置,能够始终相对于随斜靠动作而移动的靠背部157,将侧面部160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充分抑制座椅的侧面部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在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并且能够相对于靠背部将座椅的侧面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婴儿车10时,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偏离侧方支承部件45的和主体框架15的摆动轴线sc1,即,偏离前下方连接部45a,且配置在摆动轴线sc1附近。因此,能够相对于靠背部157将侧面部160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另外,能够更加稳定地防止如下情况:随着靠背部157的斜靠动作,侧面部160的安装有连接件153的部位出现较大移动,侧面部160中设置有连接件153的部位以外的部分,例如侧面部160中位于与椅座部156连接的部分和设置有连接件153的部分之间的部分,更详细来说,侧面主体部161的第2部分161b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外侧。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侧视婴儿车10时,在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位于该侧方支承部件45和主体框架15的摆动轴线sc1的上方,在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后方摆动的状态下,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位于该侧方支承部件45和主体框架15的摆动轴线sc1的后方。还有,在侧视婴儿车10时,在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相对于侧方支承部件45相对于主体框架15向后方摆动的状态,侧方支承部件45中设置有连接件46的部位位于前方且位于上方。因此,在靠背部157相对于椅座部156立起,婴幼儿坐在座椅150上的状态下,侧面部160向前方相对移动且被拉向上方。从而能够由侧面部160从侧方适当地保护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另外,在靠背部157倒向椅座部156,婴幼儿躺在座椅150上的状态下,侧面部160向后方相对移动。从而能够由侧面部160和上方侧面部167从侧方适当地保护躺在婴儿车10中的婴幼儿。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1上的座椅150的侧壁的部分被分割为从椅座部156一侧延伸出来的侧面部160和从靠背部157一侧延伸出来的上方侧面部167。因此,如图1和图2或者图29和图30所示,当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斜靠动作,靠背部157从倾倒状态立起时,侧面部160和上方侧面部167能够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侧面部160例如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因向宽度方向发生变形而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另外,侧面部160通过侧面连接部165与靠背部157相连接,该侧面连接部165从里面侧与上方侧面部167相面对。因此,容易对座椅150进行操作。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侧面连接部165由比侧面主体部161的材料容易变形的材料构成。采用像这样的座椅150时,当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斜靠动作或折叠动作,座椅150的靠背部157相对于椅座部156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连接靠背部157和椅座部156的侧面部160在上方侧面部167的里面侧的侧面连接部165处容易变形,而在侧面主体部161处的变形受到抑制。从而,当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接近,使上方侧面部167和侧面部160相对移动时,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还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侧面部160通过穿过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的连接部分的侧方端且呈线状延伸的连接部分与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相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在婴儿车10上乘坐的婴幼儿的腰部附近,于座椅150上形成孔或者间隙,使婴儿车1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还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侧面连接部165和靠背部157的连接部分、侧面连接部156和侧面主体部161的分界大致沿以椅座部156和靠背部157的摆动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线状轨迹延伸。因此,当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斜靠动作或折叠动作,座椅150的靠背部157相对于椅座部156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连接靠背部157和椅座部156的侧面部160在上方侧面部167的里面侧的侧面连接部165处容易变形。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倒向宽度方向内侧或者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面部160的侧面主体部161上形成有第1折线162a和第2折线162b。并且,这些折线162a、162b大致以椅座部256和靠背部257的摆动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线状延伸。例如,在如婴儿车10折叠时靠背部157和椅座部156非常接近这样的情况下,侧面部160不仅在侧面连接部165处发生变形,还在第1折线162a和第2折线162b处弯曲,第1部分161a、第2部分161b及第3部分161c重叠,使得侧面主体部161折叠。从而能够在婴儿车10折叠时,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倒向宽度方向内侧以及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面主体部161的第1~第3部分161a、161b、161c上分别设置有加强部件163a、163b、163c。通过该加强部件163a、163b、163c能够在靠背部157斜靠时或者在婴儿车10折叠时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倒向宽度方向内侧以及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尤其是,设置在第3部分161c上的加强部件163c配置在连接件153附近。因此,即使侧面部160随侧方支承部件45的动作而动作,通过位于连接侧方支承部件45和侧面部160的连接件46、153附近的加强部件163c能够有效地防止侧面部160倒向宽度方向内侧以及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置物筐90>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5、图7、图31及图32,说明置物筐90。置物筐90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1上,支承在座椅支承单元40的下方。如图5所示,置物筐90具有底表面91、前表面93、后表面92及在前表面93和后表面92之间延伸的一对侧表面94。其中,底表面91包括底板96。另外,后表面92包括底板96的后方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包括与后方缘连接的后板97。底板96和后板97分别可以被布材料覆盖而包含在底表面91和后表面92内。后板97能够相对于底板96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db为中心摆动。如图5所示,前表面93或侧表面94的前方部分和侧表面94的中间部分与婴儿车主体11相连接。从而,置物筐90的后方部分向座椅支承单元40的后方露出且开口。
图31和图32表示底板96和后板97。在图31所示的具体例子中,底板96的上表面(成为置物筐90的内侧的表面)的后方部分和连接材料98通过沿宽度方向的接缝98a相连接,而且,后板97的前表面(成为置物筐90的内侧的表面)的下放部分和连接材料98通过沿宽度方向的接缝98a相连接。底板96和后板97例如由具有一定刚性的可自立的材料形成,连接材料98例如由布料这样的具有柔软性的材料形成。从而使底板96和后板97相连接且能够相对摆动。
另外,在底板96和后板97上安装有施力部件99,该施力部件99在底板96和后板97之间延伸。施力部件99以使置物筐90的后表面92由底表面91倒向后方的方式进行施力。在图32所示的具体例子中。施力部件99例如是由橡胶构成的弹性材料,在伸展状态下其一端安装在底板96上,另一端安装在后板97上,从而产生作用力。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置物筐90中,由施力部件99以使置物筐90的后表面92由底表面91倒向后方的方式进行施力。因此,由于置物筐90的后表面92向后方展开,因而能够容易放入或取出物品。另外,由于容易用眼确认置物筐90的内部情况,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忘记从置物筐90内取出物品。还有,由于能够有效地防止忘记取出物品,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忘记取出物品而妨碍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情况发生。
另外,如图5所示,侧表面94的上缘作为侧面加强缘94a形成,在前表面93和后表面92之间维持张紧的状态。由于因置物筐90的侧表面94张紧而不会倒向内侧,因而容易放入或取出物品。另外,由于容易用眼确认置物筐90的内部情况,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忘记从置物筐90内取出物品。还有,由于能够有效地防止忘记取出物品,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忘记取出物品而妨碍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情况发生。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车主体11能够折叠。并且,如图7所示,在从侧面看被折叠后的婴儿车主体11时,置物筐90的后表面92能够在来自施力部件99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倾斜,以使婴儿车主体11在展开时的上缘位于婴儿车主体11在展开时的下缘的下方。在像这样折叠婴儿车10时,收纳在置物筐90内的物品因后表面92的倾斜而自动会从置物筐90内出来。这能够有效地防止忘记从置物筐90内取出物品,进而有效地防止因忘记取出物品而妨碍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情况发生。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从侧面看被折叠后的婴儿车主体11时,置物筐90的底表面91能够倾斜,以使婴儿车主体11在展开时的后缘位于婴儿车主体11在展开时的前缘的下方。在像这样折叠婴儿车10时,收纳在置物筐90内的物品因底表面91的倾斜而自动会从置物筐90内出来。这能够有效地防止忘记从置物筐90内取出物品,进而有效地防止因忘记取出物品而妨碍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情况发生。
Claims (11)
1.一种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座椅,其中,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
主体框架;
座椅支承单元,其支承在主体框架上;
所述座椅支承在所述座椅支承单元上,
所述座椅具有:
椅座部,其与婴幼儿的臀部相面对;
靠背部,其与所述椅座部相连接,并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相面对,
侧面部,其由所述椅座部至少延伸出一部分,
所述座椅支承单元具有为实现斜靠动作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
所述座椅的侧面部和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通过连接件以可拆开的方式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婴儿车时,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偏离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婴儿车时,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婴儿车时,在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的上方,
在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后方摆动的状态下,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该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婴儿车时,在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向后方摆动的状态,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中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侧面部相连接的部位位于前方且位于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承单元具有:
椅座部支承部件,其与所述座椅的所述椅座部相面对;
靠背部支承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椅座部支承部件摆动,且与所述座椅的所述靠背部相面对;
上方支承部件,其与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摆动;
侧方支承部件,其分别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和、所述主体框架及所述椅座部支承部件二者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和、所述主体框架及所述椅座部支承部件二者中的至少一个摆动,
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和所述侧方支承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以实现斜靠动作,
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侧方支承部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所述主体框架具有:
第1连杆部件;
前腿,其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摆动;
后腿,其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摆动;
第2连杆部件,其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后方部分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摆动,而且,其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摆动;
第3连杆部件,其与所述后腿及所述第2连杆部件相连接,
所述侧方支承部件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及所述第2连杆部件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支承部件和所述第2连杆部件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婴儿车时,所述靠背部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偏离所述侧方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摆动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还具有由所述靠背部向侧方延伸出来的上方侧面部,
所述侧面部具有:
侧面主体部,其与所述椅座部相连接;
侧面连接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上方侧面部的里面相面对的位置上,而且,与所述侧面主体部和、所述靠背部及所述上方侧面部二者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
所述侧面连接部比所述侧面主体部容易变形,
通过连接件,所述侧面部的所述侧面主体部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主体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相连接,在所述侧面主体部中的上述连接部位附近分别安装有加强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面主体部上形成有两个折线,所述侧面主体部通过这两个折线由前方向后方被划分为三个部分,
所述侧面主体部的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的位于最后方的部分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摆动的部件相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41049 | 2013-07-04 | ||
JP2013141049A JP6242614B2 (ja) | 2013-07-04 | 2013-07-04 | 乳母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6198A true CN104276198A (zh) | 2015-01-14 |
CN104276198B CN104276198B (zh) | 2018-10-30 |
Family
ID=52251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15749.5A Active CN104276198B (zh) | 2013-07-04 | 2014-07-03 | 婴儿车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42614B2 (zh) |
KR (1) | KR102127849B1 (zh) |
CN (1) | CN104276198B (zh) |
TW (1) | TWI6270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17255086B2 (en) | 2016-04-28 | 2023-04-27 | Kyushu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 Medicament f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
EP3766497A4 (en) | 2018-03-14 | 2021-12-08 | Nippon Chemiphar Co., Ltd. | MEDICINAL PRODUCTS FOR TREATMENT OF COUGH |
CA3174216A1 (en) | 2020-03-30 | 2021-10-07 | Luca ANTONIOLI | Medicament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CA3186937A1 (en) | 2020-08-03 | 2022-02-10 | Isao Matsuoka |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for preventing, suppressing, or treating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llergic reaction |
US20230415807A1 (en) | 2022-06-22 | 2023-12-28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Baby stroller and lateral seat cover portion thereof |
WO2024013940A1 (ja) * | 2022-07-14 | 2024-01-18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乳母車用シート及び乳母車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33261A (en) * | 1995-08-17 | 1998-11-10 | Fisher-Price, Inc. | Footrest movable between two positions |
CN1519158A (zh) * | 2003-01-30 | 2004-08-11 | �������Ѹ�����ʽ���� | 育儿器具的座席用帆布构件 |
JP2007210533A (ja) * | 2006-02-10 | 2007-08-23 | Pigeon Corp | ベビーカー |
CN102258291A (zh) * | 2010-05-28 | 2011-11-30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具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2259658A (zh) * | 2005-09-30 | 2011-11-30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及婴儿车的防护臂 |
CN103085849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45279B2 (ja) * | 2000-05-18 | 2010-09-15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4855035B2 (ja) * | 2005-09-30 | 2012-01-18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
2013
- 2013-07-04 JP JP2013141049A patent/JP62426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6-18 TW TW103121038A patent/TWI627085B/zh active
- 2014-07-03 KR KR1020140083182A patent/KR10212784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7-03 CN CN201410315749.5A patent/CN1042761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33261A (en) * | 1995-08-17 | 1998-11-10 | Fisher-Price, Inc. | Footrest movable between two positions |
CN1519158A (zh) * | 2003-01-30 | 2004-08-11 | �������Ѹ�����ʽ���� | 育儿器具的座席用帆布构件 |
CN102259658A (zh) * | 2005-09-30 | 2011-11-30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及婴儿车的防护臂 |
JP2007210533A (ja) * | 2006-02-10 | 2007-08-23 | Pigeon Corp | ベビーカー |
CN102258291A (zh) * | 2010-05-28 | 2011-11-30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具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3085849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09724A (zh) | 2015-03-16 |
KR102127849B1 (ko) | 2020-07-09 |
KR20150005467A (ko) | 2015-01-14 |
TWI627085B (zh) | 2018-06-21 |
JP6242614B2 (ja) | 2017-12-06 |
JP2015013566A (ja) | 2015-01-22 |
CN104276198B (zh) | 2018-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76197A (zh) | 车轮保持单元及婴儿车 | |
CN104276198A (zh) | 婴儿车 | |
KR102037861B1 (ko) | 유모차 및 시트 유닛 | |
KR20120121394A (ko) | 절첩 가능한 유모차 | |
CN104276200A (zh) | 车轮保持单元及婴儿车 | |
KR20040065159A (ko) | 유모차 | |
CN104276194A (zh) | 婴儿车及座椅支承单元 | |
CN104276196A (zh) | 婴儿车 | |
CN103419828B (zh) | 座垫及婴儿车 | |
TWI752337B (zh) | 嬰兒車 | |
CN202358148U (zh) | 童车 | |
JP7382688B1 (ja) | 乳母車 | |
JP6976603B2 (ja) | 乳母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