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2882A -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2882A
CN104272882A CN201380023779.2A CN201380023779A CN104272882A CN 104272882 A CN104272882 A CN 104272882A CN 201380023779 A CN201380023779 A CN 201380023779A CN 104272882 A CN104272882 A CN 104272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ductor
wiring board
printed wiring
flexible printed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37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72882B (zh
Inventor
冈良雄
春日隆
上西直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72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2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72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28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5Via connections; Lands around holes or vi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0Forming 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038Through-connections; 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 [VIA] connections
    • H05K3/4053Through-connections; 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 [VIA] connections by thick-film techniques
    • H05K3/4069Through-connections; 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 [VIA] connections by thick-film techniques for via connections in organic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8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specially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e.g. using folded por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3Conductive materials
    • H05K2201/0332Structure of the conductor
    • H05K2201/0388Other aspect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394Conductor crossing over a hole in the substrate or a gap between two separate substrat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rinting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AREA)
  •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ed Print Wiring Board (AREA)

Abstract

挠性印刷配线板具有:基材(30)、第1导电图案、第2导电图案、以及连接第1导电图案和第2导电图案的导电体(40)。第1导电图案具有第1焊盘部(11),第2导电图案具有隔着基材(30)设置在第1焊盘部(11)的相反侧的第2焊盘部(21);导电体(40)由导电膏形成,填充在贯通第1焊盘部(11)以及基材(30)而到达第2焊盘部(21)的通路孔(33)中,并且形成为覆盖第1焊盘部(1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导电体(40)的厚度设为小于基材(30)的厚度和第1焊盘部(11)的厚度之和。

Description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导电膏形成的盲孔的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该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用盲孔连接基材两面的导电层的挠性印刷配线板中,已知有利用导电膏形成盲孔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由导电膏形成盲孔的印刷配线板的例子。
如图8所示盲孔100具有:第1焊盘部111,其形成在基材110的第1面;第2焊盘部112,其形成在基材110的第2面;以及导电体114,其连接第1焊盘部111和第2焊盘部112。导电体114通过将导电膏填充在通路孔113中并使该导电膏固化而形成。导电体114的表面115被加工为较平坦。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一种挠性印刷配线板,但导电体210的形状与图8的挠性印刷配线板不同。如图9所示,在盲孔200的导电体210的表面211上设置有凹处2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6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03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弯曲的状态配置或者反复被弯曲。在挠性印刷配线板被弯曲时,对盲孔施加力。因此,如果施加至导电层和导电体的应力大于导电层和导电体之间的粘接力,则导电体从导电层剥离。导电层和导电体之间的剥离使盲孔的接触电阻增大,使使用挠性印刷配线板的电路的可靠性降低。由于如上述的情况,所以要求不要因为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弯曲而导致导电体和导电层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
然而,在上述的文献中均没有关于由于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弯曲而导致盲孔的接触电阻增大这样的记载。此外,也没有公开针对如上述的课题的技术,即,没有公开对由于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弯曲而导致的盲孔的接触电阻增大进行抑制的技术。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弯曲能够抑制盲孔的接触电阻的增大的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该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1)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挠性印刷配线板,其具有:基材;第1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1面;第2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2面;以及导电体,其连接所述第1导电层和所述第2导电层。该挠性印刷配线板具有:第1焊盘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导电层;第2焊盘部,其在所述第2导电层上,隔着所述基材设置在所述第1焊盘部的相反侧;以及通路孔,其贯通所述第1焊盘部以及所述基材而到达所述第2焊盘部。所述导电体由导电膏形成,所述导电体以覆盖所述通路孔的底面全部的方式填充在该通路孔中,并且该导电体形成为覆盖所述第1焊盘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的所述导电体的厚度小于所述基材的厚度和所述第1焊盘部的厚度之和。
如果将第1焊盘部设为外侧并弯曲挠性印刷配线板,则在基材的外表面延长的同时,内表面收缩。此时,向使第1焊盘部和导电体分离的方向施加力。其结果,在导电体和第1焊盘部之间产生间隙,盲孔的接触电阻增大。盲孔的接触电阻增大的程度依赖于构成盲孔的导电体的构造。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考虑如上述的点,采用导电体易于变形的构造。即,将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的导电体的厚度设为小于基材的厚度和第1焊盘部的厚度之和。具体而言,构成为在导电体中在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设置凹处,使导电体易于变形,追随基材的变形而使导电体易于变形的构造。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弯曲的盲孔的接触电阻的增大。另外,上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是指经过通路孔的底面的中心点且与底面垂直地延伸的轴线。
(2)优选在所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的所述导电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μm。
如果挠性印刷配线板弯曲则导电体发生变形。在导电体较薄时,在导电体中产生龟裂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如果将导电体的厚度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则与将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的导电体的厚度设为小于5μm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导电体中产生龟裂。
(3)优选在所述导电体中覆盖所述第1焊盘部的部分的最厚部位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μm。在覆盖第1焊盘部的部分处产生龟裂时,导电体和第1焊盘部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考虑此点,如果将覆盖第1焊盘部的部分的最厚部位的厚度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μm,则能够抑制在覆盖第1焊盘部的部分处产生龟裂。
(4)优选在沿垂直于所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并且包含所述第1焊盘部的表面的面,将所述导电体切断时的所述导电体的截面中,该截面的内圆和外圆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μm。
在导电体中与通路孔的开口部对应的部分容易产生龟裂。考虑此点,如果将所述导电体的截面的内圆和外圆之间的距离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则能够抑制在通路孔的与第1焊盘部侧的开口部对应的部分处发生龟裂。
(5)优选所述导电体包含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以及这些导电粒子的结合体。在构成导电体的导电粒子的表面具有凸起时,导电粒子之间的间隙变大。另一方面,在导电粒子是扁平球状时,导电粒子之间的空隙变小。考虑该点,如果利用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构成导电体,并使导电粒子的密度变大,则能够使盲孔的容许电流量变高。
(6)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挠性印刷配线板具有:基材;第1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1面;第2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2面;以及导电体,其连接所述第1导电层和所述第2导电层。该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即,使用由下述的(1)式表示的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形成所述导电体。
触变指数=log(η1/η2)/log(D2/D1)…(1)
其中,η1表示剪切速度D1为2s-1时的所述导电膏的粘度,η2表示剪切速度D2为20s-1时的所述导电膏的粘度。
根据现有的导电膏,导电体的上部由于表面张力而隆起。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导电膏,能够使导电体的上部的中央部分凹陷。这是由于如下的理由。
导电膏具有随着接近不施加剪切应力的状态而粘度增大这样的性质,即,具有触变性。触变指数表示为其值越小,触变性越低。即,在将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涂覆至基材之后,能够使该导电膏流动,因此能够在导电体的上部的中央部分处形成凹处。
(7)在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包含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并且该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大于或等于70质量%的导电膏,形成所述导电体。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导电体的上部的中央部分凹陷。
(8)在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中,优选所述导电膏还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30nm而小于或等于200nm的球状的导电粒子。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导电体的上部的中央部分凹陷。
在导电膏中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30nm而小于或等于200nm的球状的导电粒子的情况下,这些导电粒子进入扁平球状或者球状的导电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因此能够使导电体的导电粒子密度变大。因此,盲孔50的最大容许电流量变大。
(9)优选在所述导电膏中,作为所述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第1导电粒子,以及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1.8μm的第2导电粒子。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导电体的上部的中央部分凹陷。
此外,由于将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包含在导电膏中,所以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即,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使导电膏的膜厚变大。由此,能够抑制导电膏的膜厚变得过小。另外,如果将平均粒径大于3.3μm的导电粒子包含在导电膏中,则膜厚会变得过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对于弯曲能够抑制盲孔的接触电阻的增大的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该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剖视图。
图2是盲孔的剖视图。
图3中(a)是导电粒子的斜视图,(b)是导电粒子的俯视图,(c)是沿图3(b)的3C-3C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现有构造的盲孔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盲孔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6中(a)是挠性印刷配线板的俯视图,(b)是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弯曲试验的示意图。
图8是现有的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剖视图。
图9是现有的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挠性印刷配线板
参照图1对挠性印刷配线板1进行说明。
挠性印刷配线板1具有:基材30;第1导电图案10(第1导电层),其形成在基材30的第1面31;第2导电图案20(第2导电层),其形成在基材30的第2面32;以及导电体40,其连接第1导电图案10和第2导电图案20。基材30的第2面32位于第1面31的相反侧。
基材30由具有挠性的绝缘膜形成。
例如,基材30由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形成。基材30的厚度根据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用途而适当地选择。具体而言,采用5μm~50μm厚的基材30。
各导电图案10、20通过对基材30的金属层进行加工而形成。例如,通过对两面覆铜层叠板进行蚀刻,而形成各导电图案10、20。另外,也可以代替两面覆铜层叠板,而使用两面为镀敷层的基板。
第1导电图案10的厚度根据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用途而适当地选择。第2导电图案20与第1导电图案10同样地形成。
参照图2,对连接第1导电图案10和第2导电图案20的盲孔50进行说明。盲孔50包含第1焊盘部11、第2焊盘部21、以及连接这些焊盘部11、21的导电体40。
第1焊盘部11为圆形,在其中心部形成有焊盘孔11b。第1焊盘部11的直径例如设定为300μm~1000μm。第1焊盘部11是第1导电图案10的一部分。
第2焊盘部21隔着基材30而设置在第1焊盘部11的相反侧。第2焊盘部21形成为圆形。第2焊盘部21的直径设定为100μm~1000μm。第2焊盘部21是第2导电图案20的一部分。第1焊盘部11以及第2焊盘部21的形状不应限定为圆形,也可以是矩形。
在第1焊盘部11以及基材30上形成有贯通第1焊盘部11以及基材30而直到第2焊盘部21的通路孔33。通路孔33的底面33b与第2焊盘部21的内表面相对应。通路孔33的底面33b为大致圆形。通路孔33例如利用激光照射而形成。通路孔33的直径例如设为20μm~300μm。焊盘孔11b构成通路孔33的一部分。
导电体40以覆盖通路孔33的底面33b全部的方式填充在该通路孔33中。导电体40覆盖第1焊盘部11的表面11a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导电体40的底部42与第2焊盘部21接触。导电体40的上部41与第1焊盘部11接触。在导电体40的上部41的中央部分存在有凹处44。
导电体40的底部42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方向Da上与第2导电图案20接触。导电体40的上部41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方向Da上与第1导电图案10接触,并包含局部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
导电体40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厚度td小于基材30的厚度ta和第1焊盘部11的厚度tb之和。此外,导电体40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厚度td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在导电体40中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的最厚部位的厚度te大于或等于2μm。在沿垂直于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并且包含第1焊盘部11的表面11a的面,将导电体40切断时的导电体40的截面中,该截面的内圆和外圆(通路孔33)之间的距离Df大于或等于5μm。
下面,对导电体40的构成材料进行说明。
导电体40由包含导电粒子60以及粘合树脂的导电膏形成。即,导电体40是包含导电粒子60以及将这些导电粒子60结合的结合体的构造体。导电粒子60之间在接触部分熔融结合或者烧结结合。导电粒子60之间也有单纯接触的部分。导电粒子60利用粘合树脂而彼此固定。粘合树脂在加热固化时收缩,因此导电粒子60之间以被彼此按压的状态存在。
粘合树脂是热固性树脂,在导电体40中作为固化物而存在。导电膏中所包含的导电粒子6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是将球扁平化而得到的形状(以下,称为“扁平球状”。)的金属粒子,在导电体40中作为彼此结合而得到的结合体而存在。金属粒子由银、铜或者镍等形成。
参照图3(a)~(c),对典型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进行说明。图3(a)示出导电粒子60的斜视图。图3(b)示出从沿旋转对称轴线Cr的方向(以下,称为旋转对称轴线方向Dr)观察导电粒子60的俯视图。图3(c)示出导电粒子60的剖视图。
从旋转对称轴线方向Dr观察到的导电粒子60的形状为大致圆形(近似于圆形的形状)。用包含旋转对称轴线Cr的面切断导电粒子60时的截面为将圆压扁而得到的形状。该截面的短边Lx和长边Ly的比(短边Lx/长边Ly)大于或等于0.2而小于1.0。如上述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通过利用挤压机等将球状的金属粒子压扁而形成。
参照图4以及图5,与具有现有构造的盲孔350(参照图4)的挠性印刷配线板300相比较,说明针对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弯曲的盲孔50的作用。现有构造的盲孔350示出在通路孔333的中心轴线Cb上没有凹处44的结构。
在弯曲现有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300时,在盲孔350中力以下述方式作用。如图4所示,如果在将导电体340的上部341设为外侧的状态下弯曲挠性印刷配线板300,则在基材330、第1焊盘部311、第2焊盘部321、以及导电体340中分别产生应力。
第一,沿第1焊盘部311的表面311a和导电体340的交界面,产生剪切应力Fx。第二,在与通路孔333的内侧周面333a和导电体340的交界面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垂直应力Fy。第三,在导电体340的上部341产生拉伸应力Fz。
在挠性印刷配线板300的弯曲较小时,导电体340的上部341追随基材330而变形。即,在挠性印刷配线板300的弯曲较小时,剪切应力Fx小于第1焊盘部311的表面311a和导电体340之间的粘接力,或者,垂直应力Fy小于通路孔333的内侧周面333a和导电体340之间的粘接力,因此,导电体340不会从第1焊盘部311剥离。
另一方面,在挠性印刷配线板300的弯曲变得大于规定的曲率时,导电体340的上部341从第1焊盘部311剥离。即,在挠性印刷配线板300的弯曲较大时,导电体340的上部341弯曲较大,应变δ变大,施加至导电体340的上部341的拉伸应力Fz变大。其结果,剪切应力Fx变得大于第1焊盘部311的表面311a和导电体340之间的粘接力,并且垂直应力Fy变得大于通路孔333的内侧周面333a和导电体340之间的粘接力,因此如图4所示,导电体340的上部341从第1焊盘部311剥离。
如上述的剥离即使挠性印刷配线板300的弯曲小于规定的曲率,如果弯曲的频度较大,也会发生。在弯曲的频度较大时,对第1焊盘部311的表面311a和导电体340的粘接部分反复施加剪切应力Fx,因此,该粘接部分的粘接力逐渐降低而发生剥离。
相对于此,在弯曲本实施方式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时,在盲孔50中力以下述方式作用。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弯曲较小时,导电体40的上部41追随基材30而变形。即,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弯曲较小时,与对现有构造的盲孔350的作用相比,施加至盲孔50的力几乎不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将挠性印刷配线板1弯曲到在现有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300中产生剥离的曲率(以下,称为“现有临界曲率Rx”)时,与现有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300不同,导电体40的上部41追随基材30而变形。其结果,从第1焊盘部11的导电体40的剥离没有发生。
以下,说明其理由。
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弯曲变得较大时,导电体40的上部41弯曲较大,因此对导电体40的上部41施加的拉伸应力Fz变大,但与现有构造的盲孔350相比,拉伸应力Fz较小。
这是由于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弯曲时,导电体40的上部41的应变δ较小。即,与现有构造的盲孔350不同,在导电体40的上部41凹陷。如上述的凹处44设为,从第2焊盘部21至导电体40的表面43为止的长度Ls比现有构造的盲孔350短。导电体40的表面部分的应变δ的大小越接近第2焊盘部21越小,因此由于如上述的凹处44的存在,导电体40的上部41的应变δ变小。
其结果,即使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弯曲至现有临界曲率Rx时,也能抑制剪切应力Fx大于第1焊盘部11的表面11a和导电体40之间的粘接力,或者垂直应力Fy大于通路孔33的内侧周面33a和导电体40之间的粘接力。因此,如图5所示,导电体40的上部41不会从第1焊盘部11剥离,导电体40的上部41追随基材30而变形。
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下面,对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1工序中,利用蚀刻法在基材30的两面上形成导电图案10、20。第1导电图案10包含焊盘部。第2导电图案20包含有第2焊盘部21。第1导电图案10的焊盘部通过在接下来的工序中利用激光形成焊盘孔11b而变更为第1焊盘部11。
在第2工序中,利用激光形成通路孔33。具体而言,通过对第1导电图案10的焊盘部照射激光,而形成一起贯通焊盘部以及基材30的孔(通路孔33)。
在第3工序中,通过印刷法而将导电膏填充在通路孔33中。填充后,使导电膏流动,直至成为导电膏静止的稳定状态。即,使导电膏流动,直至通路孔33的中心部分成为凹陷的状态。具体而言,填充导电膏后的基材30在室温中放置数分~数小时。其后,加热基材30,并使导电膏固化。
导电膏
下面,对导电膏进行说明。
导电膏具有在填充至通路孔33中后,在一段时间内流动,并且沿通路孔33不会过度扩展的性质。
导电膏包含导电粒子、粘合树脂、以及溶剂。作为导电粒子,使用图3中所示的扁平球状的金属粒子(与表1的第2导电粒子相对应)。例如,使用俯视导电粒子60时,即,从沿旋转对称轴线方向Dr的方向观察导电粒子60时的平均粒径(直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银粒子。该银粒子相对于导电膏整体的质量比(以下,简称为质量比时也是相同的意思。)优选设为大于或等于70质量%。平均粒径表示在导电粒子60的粒径(俯视时的导电粒子60的直径)的体积累积分布中,相当于体积累积值为50%的值的粒径。
在导电膏中,作为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优选包含平均粒径不同的大于或等于2种的导电粒子。例如,在导电膏中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1.8μm的导电粒子(以下,称为第2导电粒子。)、和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以下,称为第1导电粒子。)。
此外,优选在导电膏中,除了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之外,还存在有球状的导电粒子(以下,称为第3导电粒子。)。作为球状的导电粒子,优选平均粒径小于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的平均粒径。例如,使用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30nm而小于或等于200nm的球状的导电粒子。此外,球状的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定为小于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的质量比。例如,球状的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0质量%而小于或等于15质量%。
作为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第1导电粒子),也能够使用利用金属覆盖表面而得到的包覆粒子。例如,能够使用利用银覆盖铜粒子而得到的镀银铜粒子。
作为粘合树脂,使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酰亚胺樹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苯氧基树脂等。在考虑耐热性的情况下,采用热固性树脂。尤其优选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使用以双酚A、双酚F、双酚S、双酚AD等作为原料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此外,也能够使用萘型环氧树脂、酚醛清漆环氧树脂、联苯型环氧树脂、二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等。此外,环氧树脂有单组分的树脂、双组分的树脂,能够使用任意一者。
也能够使用使微胶囊型的固化剂分散至主剂(环氧树脂)中而得到的单组分环氧树脂。为了使微胶囊型的固化剂均匀地分散,作为溶剂,例如使用丁基卡必醇乙酸酯或者乙基卡必醇乙酸酯。
对于上述各种导电粒子、粘合树脂、以及溶剂,以满足下面(1)式的方式,对它们的质量比进行设定。
触变指数≤0.25…(1)
·触变指数=log(η1/η2)/log(D2/D1)
·η1表示剪切速度D1为2s-1时的导电膏的粘度(Pa·s)。
·η2表示剪切速度D2为20s-1时的导电膏的粘度(Pa·s)。
即,以(1)式成立的方式,对导电粒子60的平均粒径以及质量比、导电膏所包含的导电粒子60的种类以及种类数量、粘合树脂的种类以及质量比、溶剂的种类以及质量比等进行设定。另外,导电粒子60的种类表示球状的导电粒子、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等按形状区分的分类。种类数量表示导电膏中所包含的导电粒子的种类的数量。
如上述的导电膏具有下述性质。
填充至通路孔33后,导电膏在一段时间内流动。然后,在导电膏的流动停止时,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形成凹处44。
如上述的性质能够通过对导电粒子60的形状进行选择而实现。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
能够通过粘合树脂而对导电膏的流动性进行调整。但是,由于粘合树脂相对于导电膏整体的质量比较小,因此流动性的调整幅度较小。因此,较难通过对粘合树脂的种类进行选择而调整触变指数。
在将鳞片状的导电粒子60作为导电膏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由于鳞片状的导电粒子60以彼此卡挂的状态存在,因此导电膏的流动性较小。另一方面,在将球状的导电粒子60作为导电膏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由于球状的导电粒子60之间不会发生卡挂,因此导电膏的流动性变大,有可能超过第1焊盘部11而扩展。
因此,作为导电膏的主要成分,使用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且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通过采用这种形状的导电粒子60,发现以上所示的流动性以及形态保持性。这是由于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之间彼此的卡挂较小所以易于流动,以及伴随着该流动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之间重新排列为密集的状态且构造上的稳定的状态。
在表1中举出导电膏的例子。
导电膏1~4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制造。特别地,导电膏1~3尤其优选使用在本实施方式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制造中。导电膏5是作为对比对象的导电膏的一个例子。
以下,对表1所示的各成分进行说明。
第1导电粒子是镀银铜粒子,呈如图3所示的扁平球状。第1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俯视时的直径)为1.9μm。
第2导电粒子是银粒子,呈如图3所示的扁平球状。第2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9μm。
第3导电粒子是球状的银粒子。第3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0nm。
环氧树脂示出分子量为45000~55000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
固化剂表示进行微胶囊化的咪唑类潜伏性固化剂(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制,ノバキュア(注册商标)HX3941HP)。
各导电膏的粘度使用粘度计(東機産業株式会社制,TVE-22HT),在温度25℃±0.2℃下,使用锥形转子(東機産業株式会社制,3°×R7.7(转子代码07))而进行测定。
另外,表1所示的“η1”表示将锥形转子的转速设定为1rpm(剪切速度D1=2s-1),从开始旋转经过5分钟后的粘度。
表1所示的“η2”表示将锥形转子的转速设定为10rpm(剪切速度D2=20s-1),从开始旋转经过34秒后的粘度。
【表1】
如表1所示,导电膏1~3满足上述(1)式(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这是由于以将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第1导电粒子以及第2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70质量%,并且使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减小为小于第2导电粒子的质量比的方式调制出导电膏。另一方面,如表1所示,导电膏4、5不满足上述(1)式(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这是由于将扁平球状的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为过大。
在实施例的导电膏中,作为第1导电粒子使用平均粒径1.9μm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并且作为第2导电粒子使用平均粒径0.9μm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而实现满足上述(1)式的导电膏。另一方面,作为第2导电粒子使用平均粒径小于0.5μm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作为主要成分,难以实现上述(1)式的导电膏。此外,使用平均粒径大于3.3μm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作为主要成分,难以实现上述(1)式的导电膏。
即,如果是在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范围内的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则通过将该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定为大于或等于70质量%,并且将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为小于第2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并且适当地调整溶剂的质量比等,能够形成满足上述(1)式的导电膏。
导电膏4从上述(1)式中限定的范围稍稍偏离,但通过使用该导电膏4,如以下的实施例4所示,能够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具有凹处44的盲孔50。但是,盲孔50的凹处44的深度较浅。
实施例
对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各实施例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除了盲孔50的构造之外,具有相同的构造。
在图6(a)、(b)中,示出各实施例涉及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
图6(a)是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俯视图,图6(b)是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剖视图。挠性印刷配线板1具有以菊花链状连结的36个盲孔50。各第1焊盘部11形成在基材30的第1面31。各第2焊盘部21形成在基材30的第2面32。
第1焊盘部11从端部开始按顺序以2个为单位通过连结图案12进行连接。第2焊盘部21从端部开始按顺序以2个为单位通过连结图案22进行连接。第2面32的连结图案12隔着基材30而形成在第1面31的没有连结图案12的部分的相反侧。即,在俯视时,第1面31的连结图案12和第2面32的连结图案22交替配置。
各部件的尺寸如下所述(参照图2以及图6)。
尺寸ta(基材30的厚度)为12μm。
尺寸tb(第1焊盘部11的厚度)为12μm。
尺寸Dc(通路孔33的内径)为100μm。
第1焊盘部11的外径为500μm。
第2焊盘部21的外径为500μm。
尺寸TD(尺寸ta+尺寸tb)为24μm。
参照表2,对各实施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各实施例中,导电膏不同。
表2的“尺寸ta”表示基材30的厚度。“尺寸tb”表示第1焊盘部11的厚度。“尺寸Dc”表示通路孔33的内径。“尺寸TD”表示尺寸ta和尺寸tb之和。“尺寸td”表示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导电体40的厚度。“尺寸te”表示导电体40中的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覆盖部)的最厚部位的厚度。“尺寸Df”表示在利用垂直于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并且包含第1焊盘部11的表面11a的面将导电体40切断时,在导电体40的截面中,该截面的内圆和外圆(通路孔33)之间的距离中最小部分的距离。“尺寸Dg”表示在导电体40中,在通路孔33的内侧周面33a和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覆盖部)的外周之间,其间隔最小部分的距离。这些尺寸ta、tb、Dc、td、te、Df、Dg表示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36个盲孔50的平均值。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使用表1所示的导电膏1而形成挠性印刷配线板1。
盲孔50的形状如下所述(参照表2)。
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形成有凹处44。
导电体40的厚度td大于或等于5μm,并且小于尺寸ta和尺寸tb之和(尺寸TD=24μm)。
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厚度te大于或等于2μm。
导电体40的距离Df大于或等于5μm。
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距离Dg大于或等于5μm。
弯曲试验前后的电气特性以及外形上的变化如下所述。
弯曲试验前后的盲孔50的电阻增加率为0.6%。该值小于判定值(10%)。
弯曲试验后,没有确认到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的剥离。
【表2】
参照图7,对弯曲试验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在前端具有半径r为1.0mm的曲面的黄铜制的弯曲工具70。在弯曲试验之前对导电图案的电阻进行测定。接着进行弯曲试验。
将试验涉及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第1面31配置在外侧,并且使挠性印刷配线板1与弯曲工具70紧密接触,以从弯曲工具70的第1面71至第2面72为止经过曲面的方式,使挠性印刷配线板1移动。接着,将该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第2面32设置在外侧,并且使挠性印刷配线板1与弯曲工具70紧密接触,以从弯曲工具70的第1面71至第2面72为止经过曲面的方式使挠性印刷配线板1移动。将如上述的弯曲操作计为一次,总计进行10次弯曲操作。
导电图案的电阻的测定以下述方式进行。
基于弯曲试验的试验前和试验后的导电图案的电阻,求出电阻变化率。电阻变化率作为36个盲孔50的电阻变化率的平均值而求出。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使用表1所示的导电膏2,而形成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
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形成有凹处44。
此外,导电体40的厚度td(尺寸td)大于或等于5μm,并且小于尺寸ta和尺寸tb之和(尺寸TD=24μm)。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厚度te(尺寸te)大于或等于2μm。导电体40的距离Df(尺寸Df)大于或等于5μm。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距离Dg(尺寸Dg)大于或等于5μm。
弯曲试验前后的盲孔50的电阻的变化率为1.4%。该值小于判定值(10%)。弯曲试验后,没有确认到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的剥离。即,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使用表1所示的导电膏3,而形成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
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形成有凹处44。导电体40的厚度td(尺寸td)大于或等于5μm,并且小于尺寸ta和尺寸tb之和(尺寸TD=24μm)。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厚度te(尺寸te)大于或等于2μm。导电体40的距离Df(尺寸Df)大于或等于5μm。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距离Dg(尺寸Dg)大于或等于5μm。
弯曲试验前后的盲孔50的电阻的变化率为2.1%。该值小于判定值(10%)。弯曲试验后,没有确认到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的剥离。即,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果。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使用表1所示的导电膏4,而形成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
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形成有凹处44。导电体40的厚度td(尺寸td)大于或等于5μm,并且小于尺寸ta和尺寸tb之和(尺寸TD=24μm)。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厚度te(尺寸te)大于或等于2μm。导电体40的距离Df(尺寸Df)大于或等于5μm。导电体40的覆盖部的距离Dg(尺寸Dg)大于或等于5μm。
弯曲试验前后的盲孔50的电阻的变化率为3.5%。该值小于判定值(10%)。弯曲试验后,没有确认到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的剥离。即,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果。
对比例
在对比例中,使用表1所示的导电膏5,而形成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造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
在该情况下,没有在导电体40上在通路孔33处形成凹处44。弯曲试验前后的盲孔50的电阻的变化率为18.2%。该值大于判定值(10%)。在弯曲试验后,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发生了剥离。
从以上的结果示出以下内容。
在导电体40中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存在凹处44,并且导电体40的厚度td(尺寸td)小于尺寸ta和尺寸tb之和(尺寸TD)的情况下,与现有构造的盲孔350相比,相对于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弯曲,盲孔50的接触电阻的增加量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凹处44的存在而使盲孔50的弯曲弹性率降低。
为了形成如上述的具有凹处44的盲孔350,示出更优选使用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在实施例4中,通过使用触变指数为0.28的导电膏,而形成具有凹处44并且试验后的电阻增加率小于或等于10%的盲孔350,但该凹处44的深度较浅。因此,为了可靠地形成凹处44,优选将导电膏的触变指数设为小于或等于0.25。
为了将导电膏的触变指数设为小于或等于0.25,优选使第1导电粒子(平均粒径为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小于第2导电粒子(平均粒径为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1.8μm的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即,在实施例4中,使用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大于第2导电粒子的质量比的导电膏4。而且,即使该导电膏4,也能够形成具有凹处44并且试验后的电阻增加率小于或等于10%的盲孔350。但是,该凹处44的深度较浅。因此,为了可靠地形成凹处44,优选使用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小于第2导电粒子的质量比的导电膏。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导电体40的厚度(尺寸td)小于基材30的厚度(尺寸ta)和第1焊盘部11的厚度(尺寸tb)之和(尺寸TD)。
在弯曲挠性印刷配线板1时,在基材30的外表面延长的同时,内表面收缩。此时,向使第1焊盘部11和导电体40分离的方向施加力。其结果,在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产生间隙,盲孔50的接触电阻增大。
盲孔50的接触电阻的增大程度依赖于构成盲孔50的导电体40的构造。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弯曲时,导电体40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通路孔33的内侧周面33a和导电体40分离,或者导电体40从第1焊盘部11剥离。因此,盲孔50的接触电阻增大。
另一方面,在挠性印刷配线板1弯曲时,与该弯曲相对应而导电体40发生变形的情况下,通路孔33的内侧周面33a和导电体40不会分离,此外,导电体40不会从第1焊盘部11剥离。因此,盲孔50的接触电阻的增大较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如上述的点,如上所述,使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导电体40的厚度(尺寸td)小于基材30的厚度(尺寸ta)和第1焊盘部11的厚度(尺寸tb)之和。即,在导电体40中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设置凹处44,将导电体40设为易于变形的形状,设为追随基材30的变形而导电体40易于变形的构造。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弯曲的盲孔50的接触电阻的增大。
(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导电体40的厚度(尺寸td)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
如果弯曲挠性印刷配线板1,则导电体40发生变形。在导电体40较薄时,在导电体40中产生龟裂的可能性变高。在导电体40中,如果将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厚度td设为小于5μm,则在导电体40中产生龟裂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将导电体40的厚度td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由此,与将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的导电体40的厚度td设为小于5μm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导电体40中产生龟裂。
(3)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导电体40中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的最厚部位的厚度(尺寸te)大于或等于2μm。
在导电体40中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与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大小相关。在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处产生龟裂时,导电体40和第1焊盘部11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考虑此点,将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的最厚部位的厚度te设定为大于或等于2μm。由此,能够抑制在覆盖第1焊盘部11的部分产生龟裂。
(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Df(尺寸Df)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
在导电体40中与通路孔33的开口部34对应的部分容易产生龟裂。因此,在利用垂直于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并且包含第1焊盘部11的表面11a的面将导电体40切断时,在面包圈状的截面中,导电体40的截面的内圆和外圆(与通路孔33的内侧周面33a对应的圆)之间的距离Df(尺寸Df)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路孔33的与第1焊盘部11侧的开口部34对应的部分处发生龟裂。
(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Dg(尺寸Dg)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
对于导电体40中的覆盖第1焊盘部11的覆盖部,在将通路孔33的内侧周面33a和覆盖第1焊盘部11的覆盖部的外周之间的间隔最小处的距离Dg设为较小时,容易发生剥离。因此,将该距离Dg(尺寸Dg)设为大于或等于5μm。由此,能够抑制在导电体40的覆盖部处发生龟裂。
(6)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电体40设为包含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以及这些导电粒子60的结合体的构造。
在构成导电体40的导电粒子60的表面上具有凸起时,相邻的导电粒子60之间的间隙增大。因此,利用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60构成导电体40,使导电粒子60的密度变大。由此,能够使盲孔50的容许电流量变高。
(7)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的制造方法中,如上述(1)式所示,使用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根据现有的导电膏,导电体40的上部41由于表面张力而隆起。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膏,能够使导电体40的上部41的中央部分凹陷。这是由于如下的理由。
在现有的制造方法中,使用触变指数较大的导电膏,即,在不施加剪切应力的状态下粘度增大的导电膏。因此,将导电膏填充至通路孔33后,导电膏不会扩展而成为隆起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用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由此,能够在将导电膏涂覆至基材30后使导电膏流动。其结果,导电膏沿着通路孔33的形状流动,导电体40的中央部分凹陷。即,通过使用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能够在导电体40的中央部分形成凹处44。
(8)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且包含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并且该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相对于导电膏整体的质量比大于或等于70质量%的导电膏。由此,能够使导电体40的表面43的中央部分凹陷。
(9)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使用下面的导电膏。
在导电膏中,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1.8μm,并且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第2导电粒子),以及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第1导电粒子)。由此,能够使导电体40的上部41的中央部分凹陷。
此外,由于将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第1导电粒子)包含在导电膏中,所以得到下述效果。即,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导电粒子(第1导电粒子)使导电膏的膜厚增大。由此,能够抑制导电膏变得过薄。
此外,在上述(9)的结构中,优选将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为小于或等于30质量%。在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较大时,难以形成凹处44。因此,能够通过将第1导电粒子的质量比设为小于或等于30质量%,而更可靠地形成凹处44。
(10)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用下述导电膏。
在导电膏中,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30nm而小于或等于200nm的球状的导电粒子(第3导电粒子),此外,将导电膏的触变指数设为小于或等于0.25。由此,能够使导电体40的上部41的中央部分凹陷。
由于在导电膏中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30nm而小于或等于200nm的球状的导电粒子(第3导电粒子),因此得到下述效果。即,这些导电粒子进入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第1导电粒子以及第2导电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在由如上述的导电膏形成的导电体40中,能够提高导电粒子密度。因此,盲孔50的最大容许电流量变大。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所示的方式,本发明例如可以如下所述地进行变更而实施。此外,以下的各变形例不仅适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也能够将不同的变形例彼此互相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导电体40上形成凹处44的方法,采用了使用触变指数大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的方法,但凹处44的形成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下述的方法,即通过在通路孔33中填充导电膏后,在一次固化的状态下进行冲压,从而在通路孔33的中心轴线Ca上形成凹处44。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选择模具而任意地设定凹处44的深度、形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具有凹处44的导电体40的构造应用在盲孔50中,但本构造并非只能应用在盲孔50中。例如,在相当于通路孔33的孔或者槽中填充导电膏而形成导电体40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中,对该导电体40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相当于通路孔33的孔或者槽与导电体40的剥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针对两面导电层的挠性印刷配线板1应用本发明的例子,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大于或等于3层的多层挠性印刷配线板中。
标号的说明
1…挠性印刷配线板、10…第1导电图案、11…第1焊盘部、11a…表面、11b…焊盘孔、12…连结图案、20…第2导电图案、21…第2焊盘部、22…连结图案、30…基材、31…第1面、32…第2面、33…通路孔、33a…内侧周面、33b…底面、34…开口部、40…导电体、41…上部、42…底部、43…表面、44…凹处、50…盲孔、60…导电粒子、70…弯曲夹具、71…第1面、72…第2面、100…盲孔、110…基材、111…第1焊盘部、112…第2焊盘部、113…通路孔、114…导电体、115…表面、200…盲孔、210…导电体、211…表面、212…凹处、300…挠性印刷配线板、311…第1焊盘部、311a…表面、321…第2焊盘部、330…基材、333…通路孔、333a…内侧周面、340…导电体、341…上部、350…盲孔。

Claims (9)

1.一种挠性印刷配线板,其具有:基材;第1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1面;第2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2面;以及导电体,其连接所述第1导电层和所述第2导电层,
在该挠性印刷配线板中,具有:
第1焊盘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导电层;
第2焊盘部,其在所述第2导电层上,隔着所述基材设置在所述第1焊盘部的相反侧;以及
通路孔,其贯通所述第1焊盘部以及所述基材而到达所述第2焊盘部,
所述导电体由导电膏形成,
所述导电体以覆盖所述通路孔的底面全部的方式填充在该通路孔中,并且该导电体形成为覆盖所述第1焊盘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的所述导电体的厚度小于所述基材的厚度和所述第1焊盘部的厚度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其中,
在所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上的所述导电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其中,
在所述导电体中覆盖所述第1焊盘部的部分的最厚部位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μ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其中,
在沿垂直于所述通路孔的中心轴线并且包含所述第1焊盘部的表面的面,将所述导电体切断时的所述导电体的截面中,该截面的内圆和外圆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其中,
所述导电体包含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以及这些导电粒子的结合体。
6.一种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挠性印刷配线板具有:基材;第1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1面;第2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2面;以及导电体,其连接所述第1导电层和所述第2导电层,
该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即,
使用由(1)式表示的触变指数小于或等于0.25的导电膏形成所述导电体,
触变指数=log(η1/η2)/log(D2/D1)…(1)
其中,η1表示剪切速度D1为2s-1时的所述导电膏的粘度,η2表示剪切速度D2为20s-1时的所述导电膏的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下述工序,即,使用包含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并且该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相对于导电膏整体的质量比大于或等于70质量%的导电膏,形成所述导电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导电膏还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30nm而小于或等于200nm的球状的导电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导电膏中,作为所述扁平球状的导电粒子,包含: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1.4μm而小于或等于3.3μm的第1导电粒子,以及平均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而小于或等于1.8μm的第2导电粒子。
CN201380023779.2A 2012-06-08 2013-06-06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2728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1159 2012-06-08
JP2012131159A JP5793113B2 (ja) 2012-06-08 2012-06-08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PCT/JP2013/065644 WO2013183692A1 (ja) 2012-06-08 2013-06-06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2882A true CN104272882A (zh) 2015-01-07
CN104272882B CN104272882B (zh) 2017-12-22

Family

ID=49712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3779.2A Active CN104272882B (zh) 2012-06-08 2013-06-06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93113B2 (zh)
CN (1) CN104272882B (zh)
WO (1) WO2013183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76032B2 (en) 2014-03-20 2018-09-1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Substrat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bstrat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10237976B2 (en) 2014-03-27 2019-03-19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Substrat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bstrat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10076028B2 (en) 2015-01-22 2018-09-1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Substrat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WO2016132424A1 (ja) * 2015-02-16 2016-08-25 日本メ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7048877B2 (ja) * 2017-09-22 2022-04-0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2962A (ja) * 1995-03-13 1995-11-14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路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665899A (zh) * 2002-09-04 2005-09-07 纳美仕有限公司 导电性粘接剂及使用它的电路
CN1901783A (zh) * 2005-07-19 2007-01-24 夏普株式会社 多层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及多层印刷电路板
CN101530014A (zh) * 2006-10-19 2009-09-0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层印刷线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199103A (ja) * 2010-03-23 2011-10-06 Fujikura Ltd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65718A (zh) * 2010-02-25 2011-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层布线基板、及多层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2962A (ja) * 1995-03-13 1995-11-14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路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665899A (zh) * 2002-09-04 2005-09-07 纳美仕有限公司 导电性粘接剂及使用它的电路
CN1901783A (zh) * 2005-07-19 2007-01-24 夏普株式会社 多层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及多层印刷电路板
CN101530014A (zh) * 2006-10-19 2009-09-0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层印刷线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65718A (zh) * 2010-02-25 2011-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层布线基板、及多层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JP2011199103A (ja) * 2010-03-23 2011-10-06 Fujikura Ltd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2882B (zh) 2017-12-22
JP5793113B2 (ja) 2015-10-14
WO2013183692A1 (ja) 2013-12-12
JP2013254910A (ja) 201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2882A (zh) 挠性印刷配线板以及挠性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TWI526150B (zh)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shielding film, a flexible substrate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flexible substrate
US6800223B2 (en) Thermosetting electroconductive paste for electroconductive bump use
WO2012164925A1 (ja) 導電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部品
JP6554618B2 (ja) 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2000178511A (ja) 多層異方導電性接着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321916A1 (en) Method of connection of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device obtained thereby
TWI782213B (zh) 電磁波屏蔽膜、屏蔽印刷配線板之製造方法、及屏蔽印刷配線板
JP2010242053A (ja) 常温硬化型の異方性導電接着剤
WO2018147423A1 (ja) グランド部材、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TWI222688B (en) Film carrier tape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part
JP7244534B2 (ja) 電磁波シールドフィルム、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
JP2010251336A (ja) 異方性導電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US11665820B2 (en) Adapter board and method for making adapter board
CN104684249A (zh) 印刷配线板及其制造方法
JP7307095B2 (ja) 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TW202219215A (zh) 電磁波屏蔽膜及屏蔽印刷配線板
JP2008124029A (ja) 接続部材
JP2018133331A (ja) 異方性導電接続構造体、異方性導電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異方性導電フィルム、及び異方性導電ペースト
WO2023090115A1 (ja) 配線基板
JP2016181442A (ja) 回路接続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TWI725334B (zh) 連接用膜、屏蔽印刷配線板之製造方法及屏蔽印刷配線板
CN206163144U (zh) 高频信号传输结构
CN115776766A (zh) 线路板连接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JP2015149206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分岐用接続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