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5088B - 拼接带 - Google Patents
拼接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55088B CN104255088B CN201280072190.7A CN201280072190A CN104255088B CN 104255088 B CN104255088 B CN 104255088B CN 201280072190 A CN201280072190 A CN 201280072190A CN 104255088 B CN104255088 B CN 1042550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nd
- carrier band
- splicing
- splicing tape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50091203 Acot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fer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10—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un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unwinding operations
- B65H19/18—Attaching, e.g. pasting, the replacement web to the expiring web
- B65H19/1842—Attaching, e.g. pasting, the replacement web to the expiring web standing splicing, i.e. the expiring web being stationary during splicing contact
- B65H19/1852—Attaching, e.g. pasting, the replacement web to the expiring web standing splicing, i.e. the expiring web being stationary during splicing contact taking place at a distance from the replacement ro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5—Interconnecting of containers, e.g. splicing of ta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6—Splicing
- B65H2301/462—Form of splice
- B65H2301/4622—Abutting article or web portions, i.e. edge to e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6—Splicing
- B65H2301/463—Splicing splicing means, i.e. means by which a web end is bound to another web end
- B65H2301/4631—Adhesive t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1/00—Materials used for the handl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Properties thereof
- B65H2401/10—Materials
- B65H2401/15—Met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65H2511/512—Marks, e.g. in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Patte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以拼接带的粘着面为外侧而粘贴于保护带的拼接带。拼接带(30)将第一载带(T1)的末端部与第二载带(T2)的始端部连接,拼接带以粘接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的粘着面为外侧而沿着保护带的长度方向粘贴有多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两个载带的末端部与始端部连接的拼接带。
背景技术
通常在元件安装机中,以恒定的间隔保持有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卷绕于带盘,驱动与穿设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的带齿卷盘,由此将载带每次输送定量而将电子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供给,由吸嘴对电子元件进行吸附而向电路基板安装。
在这种元件安装机中,当保持于一个带盘的电子元件的剩余量减少时,进行通过拼接带将卷绕在保持有同一种类的电子元件的另一带盘上的载带的始端部向剩余量减少的载带的末端部连接的、所谓拼接。具有这样的拼接功能的结构例如记载于在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03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将连接用粘着带片42粘贴成剥离自如的基带41卷绕于连接带带盘40,该连接用粘着带片42连接第一及第二电子元件串(载带)3A、3B的端部。
然而,对比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由从连接带带盘40输送的基带41,使连接用粘着带片42暂时剥离,通过滑动件30的前进动作,一边利用第一接触部件76对电子元件串3A、3B的上表面进行压力接触,一边利用第二接触部件77将连接用粘着带片42向电子元件串3A、3B的下表面按压,通过连接用粘着带片42将电子元件串3A、3B连接。
因此,在对比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根据将连接用粘着带片42从基带41剥离的结构及将剥离后的连接用粘着带片42向电子元件串3A、3B按压的结构等,存在拼接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第一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将第一载带的末端部与第二载带的始端部连接的拼接带中,上述拼接带以粘接上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的粘着面为外侧而沿着保护带的长度方向粘贴有多个。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以粘接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的粘着面为外侧而将拼接带沿着保护带的长度方向粘贴有多个,因此,能够不将拼接带剥离而向拼接位置供给,并与载带接合。因此,能够使拼接用的结构简单。
第二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在上述保护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输送用的孔,在上述保护带上粘贴有多个上述拼接带。
根据上述的结构,利用形成在保护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输送用的孔,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拼接带输送到拼接位置。
第三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在上述拼接带的粘着面上粘接有连续的衬纸,将该衬纸、拼接带及保护带的三层结构体卷绕于供给带盘。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拼接带的粘着面上粘接有衬纸,因此即使在保护带卷绕于供给带盘的状态下,以卷状层叠的拼接带也不会粘接于保护带。而且,能够在卷绕于供给带盘的保护带上粘贴多个拼接带,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拼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合于本发明的实施的带式供料器的图。
图2是表示保持于带式供料器的载带的图。
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拼接装置的盖体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拼接装置上安装有拼接带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卷绕有拼接装置所使用的拼接带的供给带盘的图。
图8是表示拼接带相对于保护带的粘贴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将保护带、拼接带、纸衬纸粘接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纸衬纸输送装置的简图。
图11中,(A)是利用拼接装置连接的载带的俯视图,(B)是从侧方观察该载带而得到的图。
图12是按种类表示能够利用拼接装置连接的载带的图。
图13是表示将拼接装置的框体及盖体拆下而使内部露出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拼接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基于拼接装置的拼接准备工序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插入工序的简图。
图17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的腔室检测工序的图。
图18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的切断部位的定位工序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的腔室的间距及切断部位的计算工序的图。
图20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的切断部位附近的按压工序的图。
图21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的切断部位的切断工序的图。
图22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压花带的切断工序的图。
图23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的切断部位的切断完成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拼接准备工序中的载带向拼接位置定位的定位工序的图。
图25是表示拼接装置的接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接合单元的俯视图。
图27是从图26的箭头27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
图28是从图26的箭头28方向观察到的右侧视图。
图29是从图26的箭头29方向观察到的左侧视图。
图30是表示拼接位置处的载带与拼接带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31是沿着图29的31-31线剖切的剖视图,是表示拼接的工作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元件安装机的元件供给装置上的带式供料器10,卷绕有载带Tc的带盘1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带式供料器10。
如图2所示,载带Tc为预定的宽度且细长地形成,在长度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间隔配置有多个腔室Ct,在这些腔室Ct中分别收纳有要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元件(电子元件)e。腔室Ct的上部开口,由粘贴在载带Tc的表面上的上封带Tt(参照图3)覆盖。
在载带Tc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输送孔Hc以与腔室Ct相同的间距间隔、或腔室Ct的2倍的间距间隔形成,上述输送孔Hc与腔室Ct配置成恒定的位置关系。
在带式供料器10内置有定量输送机构18,该定量输送机构18将卷绕于带盘12的载带Tc每次定量地送出,将电子元件e向设于带式供料器10的前端部的元件供给位置17逐个供给。定量输送机构18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带式供料器10的主体且与载带Tc的输送孔Hc卡合的带齿卷盘19;使带齿卷盘19每次旋转与一个间距相当的量的图示省略的电动机。
需要说明的是,元件安装机所使用的载带Tc由腔室Ct的间距互不相同的多个种类构成,根据载带Tc的种类,来确定腔室Ct的间距间隔及腔室Ct与输送孔Hc的关系。因此,如后述那样,利用图像处理等来识别腔室Ct的间距间隔,由此能够掌握是哪个种类的载带Tc,基于此,能够识别载带Tc的输送孔Hc的位置,在拼接时,能够决定载带Tc的切断位置。
拼接装置20是将卷绕于当前带盘的载带的终端部与卷绕于要更换的下一带盘的载带的始端部自动地连接的装置,该当前带盘安装于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的带式供料器10上。
如图4所示,拼接装置20具备箱状的框体21和能够对框体21的上表面进行开闭的盖体22,载置于图示省略的台车等而能够在安装于元件安装机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式供料器10间移动。盖体22在拼接时关闭,在拼接后的载带Tc的取出时打开。
由拼接装置20拼接的两个载带Tc(以下,称为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如图11所示,收容同一元件种类的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以预定间距Pc设置,并且后述的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的能够与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2b)的齿67a(67b)啮合的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与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平行地以预定间距Ph穿孔。
第一、第二载带T1、T2由拼接装置20将任意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切断而对接,并由后述的拼接带30连接。作为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例如,选择有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与没有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的中间位置。与切断后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相连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作为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带Tf2)而被废弃。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留任意个数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可以选择相邻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的中间位置作为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
如图12所示,作为能够通过拼接装置20连接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可列举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以同一预定间距Ph穿孔、但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以不同的间距Pc(Pca、Pcb、Pcc)设置的三种载带。即,第一种类的第一载带T1a(第二载带T2b)是以在相邻的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的中间位置存在一个第一腔室Cta1(第二腔室Cta2)的方式而以预定间距Pca(=Ph)设置的带(参照图12(A))。
第二种类的第一载带T1b(第二载带T2b)是以在与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一致的位置及相邻的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的中间位置分别存在一个第一腔室Ctb1(第二腔室Cta2)的方式而以预定间距Pcb(=Ph/2)设置的带(参照图12(B))。
第三种类的第一载带T1c(第二载带T2c)是以在与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一致的位置存在一个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a2)且在相邻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之间存在三个第一腔室Ctc1(第二腔室Ctc2)的方式而以预定间距Pcc(=Ph/4)设置的带(参照图12(C))。
而且,由于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高度高,因此第一腔室Cte1(第二腔室Cte2)沿厚度方向突出设置的第一压花带T1e(第二压花带T2e)也能够通过拼接装置20进行连接(参照图12(D))。第一压花带T1e(第二压花带T2e)也与上述的三个种类的带同样地是第一输送孔Hc1(第二输送孔Hc2)以同一预定间距Ph穿孔且第一腔室Cte1(第二腔室Cte2)以不同的间距Pc(Pca、Pcb、Pcc)设置的带。
从图5的左右将待拼接的两个载带T1、T2向拼接装置20送入,并且从与之正交的图5的上方将粘贴有连接两个载带T1、T2的拼接带30的保护带31向拼接装置20送入。并且,在载带T1、T2与保护带31交叉的拼接位置LS处,两个载带T1、T2的端部彼此通过拼接带30而相互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0所示,粘贴于保护带31的拼接带30以粘接面为上侧,向拼接位置LS送入,在该拼接带30的上方定位两个载带T1、T2。
拼接带30如图8所示,以横跨两个载带T1、T2而粘接于两个载带T1、T2的两面的两片为一组的拼接带30a、30b在保护带3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间隔地被粘贴在连续的保护带31的上表面。并且,这两片拼接带30a、30b在保护带3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地被粘贴有多个。
拼接带30a、30b的上表面成为横跨两个载带T1、T2而粘接于两个载带T1、T2的两面的粘着面,在该粘接面上粘接连续的纸衬纸32,这些纸衬纸32、拼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结构体(参照图9)如图7所示,以卷状卷绕于供给带盘33。
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尺寸比纸衬纸32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比纸衬纸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更突出,保护带输送用的孔31a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间隔地形成于该突出部。另一方面,拼接带30的宽度方向尺寸与纸衬纸32的宽度方向尺寸相等,拼接带30在输送用的孔31a的内侧沿着宽度方向作为两片一组地粘贴于保护带31。在两片一组中的一方的拼接带30a上,与形成于载带T1、T2的输送孔Hc1、Hc2相同的间距间隔地分别形成定位孔30a1,而且,在保护带31上,在与两片一组中的另一方的拼接带30b接近的位置,与形成于载带T1、T2的输送孔Hc1、Hc2相同的间距间隔地分别形成定位孔31b。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保护带31的输送用的孔31a或定位孔31b是在保护带31上将拼接带30a、30b粘贴于预定位置之后,对应于在拼接带30a上形成定位孔30a1而通过冲孔机等形成的。
在拼接装置20中,如图6所示,在将拼接两个载带T1、T2的拼接位置LS横穿的线上,配置有将包含拼接带30的三层结构体以卷状卷绕的能够旋转的供给带盘33、对从拼接带30剥离的纸衬纸32进行输送的纸衬纸输送装置35、对剥离了拼接带30后的保护带31进行输送的保护带输送装置36。
关于粘接于拼接带30的两面的纸衬纸32及保护带31与拼接带30之间的粘接力,对保护带31的粘接力更强,即使从拼接带30剥离纸衬纸32,拼接带30也不会从保护带31剥离。
然而,当在剥离了纸衬纸32后的拼接带30的粘接面上粘接载带T1、T2时,其粘着力强于对保护带31的粘着力,从而使得保护带31容易从拼接带30剥离。
纸衬纸32、拼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结构体以卷绕于供给带盘33的状态,安装于拼接装置20,并将前端从供给带盘33拉出。并且,通过作业者将纸衬纸32剥下而折回,纸衬纸32由纸衬纸输送装置35送出,向图示省略的纸衬纸收纳箱废弃。
如图10所示,纸衬纸输送装置35具有在外周面分别形成有齿轮的驱动齿轮37和从动齿轮38。从动齿轮3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驱动齿轮37接近分离,通常通过图示省略的弹簧的作用力,使从动齿轮38的外周压力接触于驱动齿轮37的外周。由此,使从动齿轮38相对于驱动齿轮37而分离,将纸衬纸32夹入两齿轮37、38之间,在该状态下,通过图示省略的电动机对驱动齿轮37进行驱动,由此纸衬纸32随着两齿轮37、38的旋转而被送出。
在驱动齿轮37和从动齿轮38的上游侧设有能够与由引导辊39引导的纸衬纸32抵接的抵接辊40。抵接辊40支承于由铰链销41枢接成能够转动的卡爪42的一端,卡爪42通常通过图示省略的弹簧和止动件,保持在传感器43为接通的预定的角度位置。然而,当张力作用于纸衬纸32时,通过张力按压抵接辊40而使卡爪42转动,使传感器43成为断开。由此,向纸衬纸32施加一定的张力,使纸衬纸32从保护带31剥下必要量。
剥下了纸衬纸32的保护带31、即、将拼接带30以粘接面为上侧而粘贴有多个的保护带31(参照图30)横穿拼接位置LS的中心,通过后述的接合装置58将前端部与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输送用带盘46卡合。在输送用带盘46的两端部的圆周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与保护带31的输送用的孔31a卡合的突起46a,通过驱动与该输送用带盘46连接的图示省略的输送用电动机,与突起46a卡合的保护带31被送出,保护带31向图示省略的收容箱内废弃。
在拼接带30埋设有金属粉,所埋设的金属由金属检测传感器47进行检测。如图8所示,金属检测传感器47在拼接位置LS的近前侧设置在相对于拼接位置LS而分离了恒定距离S1的位置,当通过检测用狭缝48而利用金属检测传感器47检测拼接带30的端部时,从该检测位置,利用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电动机将保护带31送出一定量S1,由此能够将拼接带30准确地定位在拼接位置LS。
如图4所示,自动拼接装置20具备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第一、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2、53、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第一、第二取入装置56、57、接合装置58、控制装置59(参照图1)而构成。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第一、第二取入装置56、57、接合装置58(除了一部分之外)及控制装置59收纳、配置在框体21及盖体22的内部。
即,如图13所示,在框体21内及盖体22内的两侧分别配置有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在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之间(后述的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分别配置有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而且,在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之间(后述的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与拼接位置LS之间)分别配置有第一、第二取入装置56、57,在第一、第二取入装置56、57之间配置有接合装置58。而且,第一、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2、53配置在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的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第一、第二检测位置Ld1、Ld2的上方。
如图13所示,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具备:以从框体21两侧面朝向中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下方配置的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与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连接的第一、第二齿轮电动机62a、62b;在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2b的附近配置的第一、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63b;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上方配置的第一、第二带检测装置64a、64b等。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将第一、第二载带T1、T2沿着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搬运而能够将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依次定位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及拼接位置LS。
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具有比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宽度稍宽的宽度,形成为从设于框体21的两侧面的第一、第二带入口84a、84b到后述的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的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对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为止呈一直线地延伸的槽状。而且,如图5的放大图A(虽然仅示出第二搬运路径60b,但是第一搬运路径60a也同样)所示,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形成有用于使收纳了第一、第二元件e1、e2的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的第一、第二腔室Cte1、Cte2通过的第一、第二细槽65a、65b。
即,在第一、第二细槽65a、65b的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侧配置固定有第一、第二板簧66a、66b。第一、第二板簧66a、66b弯曲成凹形状,以随着朝向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而向斜上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固定。第一、第二板簧66a、66b是在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的切断及搬运时发挥作用的部件,详细情况在后文叙述。
在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上沿圆周方向形成有与穿孔于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输送孔Hc1、Hc2的间距Ph相同间距的多个第一、第二齿67a、67b。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以使旋转的第一、第二齿67a、67b中的旋转到最上部的第一、第二齿67a、67b与沿着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插入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输送孔Hc1、Hc2能够啮合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下方。
第一、第二齿轮电动机62a、62b例如是步进电动机,是能够进行通过相连接的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搬运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的位置控制的电动机。
第一、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63b例如是光电传感器,是通过读取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的侧面上带有的第一、第二标记M1、M2来检测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的第一、第二齿67a、67b中的一个成为垂直向上的情况即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成为原位置的情况的传感器。
第一、第二带检测装置64a、64b例如是接触式传感器,是通过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接触来检测从设置在框体21的两侧面上的第一、第二带入口84a、84b插入了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情况的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接触式传感器而设为光电传感器。
第一、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2、53例如是光电传感器,是通过光量的变化来检测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上被搬运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腔室Ct1,Ct2、第一、第二腔室Ct1、Ct2间的带部分及第一、第二腔室Ct1、Ct2内的第一、第二元件e1、e2的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光电传感器而设为相机。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具备:设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的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能够与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进行滑动接触的第一、第二凸轮69a、69b;与第一、第二凸轮69a、69b连接的第一、第二齿轮电动机70a、70b;一端安装于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且另一端安装在盖体22内的第一、第二切割器弹簧71a、71b;与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相邻设置的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一端安装于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且另一端安装于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的第一、第二按压弹簧73a、73b;及在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的附近配置的第一、第二切割器检测装置74a、74b等。第一、第二切断装置54、55在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能够将第一、第二不要部分Tf1、Tf2切断。
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是具有比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宽度更宽的宽度的单刃的切割器。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为了将定位在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上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切断而架装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第二凸轮69a、69b是配置成与第一、第二齿轮电动机70a、70b连接而能够旋转、且与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进行滑动接触而使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确动凸轮。
第一、第二切割器弹簧71a、71b是拉伸弹簧,是向上方对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进行施力且用于使切断完成后的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返回待机位置的弹簧。
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是具有比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宽度稍宽的宽度的板状部件。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为了对定位在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上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的附近进行按压并固定而设置成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
第一、第二按压弹簧73a、73b是压缩弹簧,是随着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的下降而向下方对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进行施力、并对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的附近进行按压的弹簧。
第一、第二切割器检测装置74a、74b例如是光电传感器,是检测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位于切断待机位置的情况的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光电传感器而设为接触式传感器。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第二取入装置56、57设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与拼接位置LS之间,具备由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及第一、第二固定部件78a、78b构成的第一、第二取入部件75a、75b、对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进行驱动的第一、第二取入部件驱动装置76a、76b等。第一、第二取入装置56、57能够将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被切断的第一、第二不要部分Tf1、Tf2分别取入。
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第二固定部件78a、78b。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上形成有成为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一部分的第一、第二可动搬运路径79a、79b、用于将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上被搬运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不要部分Tf1、Tf2取入的第一、第二开口80a、80b。而且,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上设有将所取入的第一、第二不要部分Tf1、Tf2向比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靠下方的第一、第二废弃部位81a、81b引导的第一、第二通道82a、82b。而且,在第一、第二固定部件78a、78b上形成有能够与第一、第二可动搬运路径79a、79b直线对准的构成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一部分的第一、第二固定搬运路径83a、83b。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可以设为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第二固定部件78a、78b的结构。
第一、第二取入部件驱动装置76a、76b例如是螺线管,将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以能够在第一、第二搬运位置Ra1、Ra2与第一、第二开口形成位置Rb1、Rb2之间移动的方式与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连接,该第一、第二搬运位置Ra1、Ra2是第一、第二可动搬运路径79a、79b与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直线对准的位置,该第一、第二开口形成位置Rb1、Rb2是将第一、第二开口80a、80b在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上形成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与拼接位置Ls之间的位置。
接合装置58设置在第一切断装置54与第二切断装置55之间,形成作为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的一部分的搬运路径60。接合装置58构成为,使沿着搬运路径60被搬运且在搬运路径60的中央的拼接位置LS处与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对接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能够通过拼接带30连接。
接着,基于图25至图29,说明接合装置58的结构。接合装置58具有第一升降台91、压板97、第二升降台101、回转台103等。第一升降台91将其腿部92能够升降地引导支承于框体21。在第一升降台91上,以两个载带T1、T2的接合位置(对接位置)为中心而在两侧,将能够与形成于拼接带30a的定位孔30a1及两个载带T1、T2的各输送孔Hc卡合的各两个的第一定位销93、94沿着载带T1、T2的输送方向突出地设置。这两组第一定位销93、94的各间距确定为载带T1、T2的输送孔Hc的间距P的两倍。
另外,在第一升降台91上,在第一定位销93、94的各自之间形成有销孔95,后述的回转台103侧的第二定位销105能够进入到上述销孔95中。
另外,可动台96能够在与载带T1、T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移动地引导支承于框体21,在该可动台96上,在第一定位销93、94的上方位置安装有压板97。在压板97的前端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定位销93、94的U字形状的槽98,压板97能够在槽98从第一定位销93、94脱离的后退端与槽98收容第一定位销93、94的前进端位置之间进退。
而且,第二升降台101的腿部102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引导支承于框体21。回转台103以与载带T1、T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枢轴104为回转中心能够回转180度地两端支承在第二升降台101上。在回转台103上,在从回转中心偏离的位置设置按压板103a,在该按压板103a上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销105和销孔106。第二定位销105排列于在上述的第一升降台91上设置的第一定位销93、94的各自之间所对应的位置,能够进入到设于第一升降台91的销孔95中。而且,销孔106排列在第二定位销105的各自之间所对应的位置,设于第一升降台91的第一定位销93、94能够进入到该销孔106中。
第二定位销105通过回转台103的180度回转,与定位于拼接位置LS的两个载带T1、T2的输送孔Hc及拼接带30a的定位孔30a1卡合,将两个载带T1、T2和将这两个载带T1、T2连接的拼接带30的三者的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
在回转台103的枢轴104上安装有小齿轮107,与该小齿轮107啮合的齿条108安装于能够在与载带T1、T2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可动台109上。由此,当可动台109移动时,通过由小齿轮107和齿条108构成的齿条齿轮机构,使回转台103回转。
凸轮鼓110以能够绕着与回转台103的回转中心平行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体21,通过图示省略的驱动电动机而沿一定方向进行低速旋转。内外各两个的凸轮槽110a、110b、110c、110d分别沿圆周方向呈环状地形成于凸轮鼓110的两面。
在第一凸轮槽110a上卡合有轴支承于第一升降台91的腿部92上的图示省略的第一从动辊。在第二凸轮槽110b上卡合有轴支承于与压板97连接的可动台96上的图示省略的第二从动辊。在第三凸轮槽110c上卡合有轴支承于第二升降台101的腿部102上的图示省略的第三从动辊。在第四凸轮槽110d上卡合有轴支承于与可动台109连接的连接部件112上的图示省略的第四从动辊。
由此,当凸轮鼓110旋转时,经由与第一~第四凸轮槽110a~110d分别卡合的第一~第四从动辊,联动地进行第一及第二升降台91、101的各升降运动、压板97的进退运动及回转台103的回转运动,通过凸轮鼓110的一圈旋转,第一及第二升降台91、101、压板97及回转台103恢复成原位置。
接着,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拼接动作。当在安装于带式供料器10的带盘12上卷绕的第一载带T1所保持的元件e的剩余量减少时,实施如下拼接处理:在第一载带T1的终端部上通过拼接带30来连接在收容有同一种元件e的另一带盘上卷绕的第二载带T2的始端部。通过上述拼接来补给元件,从而能够持续供给来自带式供料器10的元件。
在上述拼接中,执行对通常收容有正确的元件的载带是否被连接进行检查的所谓拼接核实。拼接核实利用条形码读取器来读取旧带盘上粘贴的条形码,并将收容于旧带盘的元件的序号ID向管理计算机发送。接着,利用条形码读取器来读取新带盘上粘贴的条形码,并将收容于新带盘的元件的序号ID向管理计算机发送。
在管理计算机的数据库中,按照序号ID保存有与元件相关的数据,因此通过读取出的序号ID,能够核对收容于两个载带T1、T2的元件是否为同一种类的载带。若是错误的元件,则将核对错误显示于操作面板而向操作者报知,操作者基于此重新拼接。
当这样的拼接核查结束时,利用剪刀将两个载带T1、T2的各端部切断。此时,在各载带T1、T2的端部,通常未收纳元件的空的腔室部分被设置成几十mm左右,因此由作业者将该部分切断。这种情况下,通过后述的说明可知,切断面不是成为两个载带T1、T2的对合面而是被切断的部分,因此不特别要求准确性。
首先,参照图15的流程图,说明自动拼接装置20的动作中的拼接准备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了作业者在自动拼接装置20上设置第二载带T2(作为图11(图12(A)所示的种类)之后设置第一载带T1(作为图11(图12(A)所示的种类)的情况,但是在设置第一载带T1之后设置第二载带T2的情况也同样。
通过作业者进行的拼接装置20的电源接通,控制装置59使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开始旋转(步骤S1),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63b的检测信号、即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是否成为原位置(步骤S2)。然后,在从第一、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63b接收到检测信号时,使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停止旋转(步骤S3)。
控制装置59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带检测装置64b的检测信号、即是否从第二带入口84b向第二搬运路径60b插入了第二带T2的前端部(步骤S4)。并且,在从第二带检测装置64b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如图16所示,第二带齿卷盘61b开始旋转(步骤S5),使第二取入部件75b的第二可动部件77b向上方移动而定位在第二开口形成位置Rb2(步骤S6)。
控制装置59判定所插入的带是否为第二带T2(步骤S7),这种情况下由于从第二带检测装置64b接收到检测信号,因此判定为所插入的带是第二带T2,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3的第二带T2的没有第二元件e2的空的第二腔室Ct2的检测信号(步骤S8)。并且,如图17所示,在检测到空的第二腔室Ct2时,判定该检测是否为第二次的检测(步骤S9),在不是第二次的检测时,返回步骤S8而判定是否检测到下一空的第二腔室Ct2。
在步骤S9中,在空的第二腔室Ct2的检测为第二次的检测时,控制装置59基于所检测出的第一次及第二次的第二腔室Ct2,计算第二腔室Ct2间的预定间距Pc。然后,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3的从空的第二腔室Ct2转移到有第二元件e2的第二腔室Ct2的检测信号(步骤S11)。
控制装置59在检测出转移到具有第二元件e2的第二腔室Ct2的情况时,根据在步骤S10中求出的第二腔室Ct2间的预定间距Pc、及已知的第二检测位置Ld2与第二切断位置Lc2之间的第二距离D2,来计算第二带T2的第二切断部位Q2。并且,如图18所示,使第二带T2移动第二距离D2而将第二不要部分Tf2从第二开口80b取入到第二取入部件75b内,将第二切断部位Q2搬运并定位于第二切断位置Lc2。
在此,具体说明了上述的步骤S8至步骤S13的处理的一例。如图19所示,当来自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3的检测信号(光量)S在第二带T2的第二腔室Ct2间的带部分表示So时,在没有第二元件e2的空的第二腔室Ct2中透过光量增大,因此表示Sa,在有第二元件e2的第二腔室Ct2中,透过光量减少,因此表示Sb。
因此,检测从带部分向第一个空的第二腔室Ct2转移时的检测信号S的上升时刻t1、及从带部分向第二个空的第二腔室Ct2转移时的检测信号S的上升时刻t2,对时刻t1与时刻t2之间的第二带齿卷盘61b用的第二齿轮电动机62b的脉冲数进行计数。并且,基于该脉冲计数值来求出第二带T2的输送量,由此能够求出第二腔室Ct2间的预定间距Pc。
接着,在从空的第二腔室Ct2向有第二元件e2的第二腔室Ct2转移时,对此时的检测信号S的上升时刻t3与当前时刻t4之间的第二带齿卷盘61b用的第二齿轮电动机62b的脉冲数进行计数。并且,基于该脉冲计数值来求出第二带T2的输送量,由此能够求出有第二元件e2的第二腔室Ct2的图示右端位置Lct与第二检测位置Ld2的距离x。而且,根据第二腔室Ct2间的预定间距Pc,能够求出有第二元件e2的第二腔室Ct2的图示右端位置Lct与第二腔室Ct2间的带部分的中央位置、即与第二切断部位Q2的距离y。
并且,将第二带T2搬运从已知的第二检测位置Ld2与第二切断位置Lc2之间的第二距离D2减去上述距离x及y所得的距离D2-x-y,由此能够将第二切断部位Q2搬运并定位于第二切断位置Lc2。或者,在将第二带T2反向搬运了上述距离x及y之后,将第二带T2搬运第二距离D2,由此能够将第二切断部位Q2搬运并定位于第二切断位置Lc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二带T2,说明了图11(图12(A))所示的种类的带的情况,但是在图12(B)、图12(C)所示的种类的带的情况下,需要以使拼接后的第一载带T1的第一输送孔Hc1与第二载带T2的第二输送孔Hc2的间距成为预定间距Ph的方式分别求出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此时,通过第一、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63b对第一、第二标记M1、M2的读取及第二齿轮电动机62b的脉冲数的计数来求出从空的第一、第二腔室Ct1、Ct2转移到有第一、第二元件e1、e2的第一、第二腔室Ct1、Ct2时的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从原位置偏移的偏移量。并且,基于该偏移量及已知的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的原位置与第二检测位置Ld2的距离,以使拼接后的第一载带T1的第一输送孔Hc1与第二载带T2的第二输送孔Hc2的间距成为预定间距Ph的方式求出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
控制装置59判定第二载带T2及第一载带T1的搬运定位是否完成(步骤S14),这种情况下,由于仅第二载带T2的搬运定位完成,因此返回步骤S4而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带检测装置64a的检测信号、即是否从第一带入口84a向第一搬运路径60a插入了第一载带T1的后端部。并且,在从第一带检测装置64a接收到检测信号时,使第一带齿卷盘61a开始旋转(步骤S5),使第一取入部件75a的第一可动部件77a向上方移动并定位于第一开口形成位置Rb1(步骤S6)。
控制装置59判定所插入的带是否为第二载带T2(步骤S7),这种情况下由于从第一带检测装置64a接收到检测信号,因此判定为所插入的带是第一载带T1,第一腔室Ct1间的预定间距Pc与已经求出的第二腔室Ct2间的预定间距Pc相同,因此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元件检测装置52的从空的第一腔室Ct1转移到有第一元件e1的第一腔室Ct1的检测信号(步骤S11)。
控制装置59在检测出转移到有第一元件e的第一腔室Ct1的情况时,根据第一腔室Ct1间的预定间距Pc、及已知的第一检测位置Ld1与第一切断位置Lc1之间的第一距离D1,来计算第一载带T1的第一切断部位Q1。并且,使第一载带T1移动第一距离D1而将第一不要部分Tf1从第一开口80a取入到第一取入部件75a内,并将第一切断部位Q1搬运并定位于第一切断位置Lc1。
控制装置59判定第二载带T2及第一载带T1的搬运定位是否完成(步骤S14),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载带T2及第一载带T1的搬运定位已完成,因此如图20所示,使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与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一起分别下降,通过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对定位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的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的附近进行按压而固定。并且,如图21所示,进一步使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分别下降,将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分别切断(步骤S15)。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被切断的第一、第二不要部分Tf1、Tf2由第一、第二通道82a、82b引导而向第一、第二废弃部位81a、81b废弃。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一、第二载带T1、T2,虽然说明了图11(图12(A))所示的种类的带的情况,但是说明将图12(D)所示的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切断时的动作。如图22所示,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沿着第一、第二搬运路径60a、60b被搬运时,第一、第二腔室Cte1、Cte2沿着第一、第二细槽65a、65b内被搬运(参照图22(A))。并且,当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接近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时,第一、第二腔室Cte1、Cte2移动到第一、第二板簧66a、66b上而超过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定位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参照图22(B))。
并且,当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与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一起分别下降时,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对定位在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上的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的附近进行按压而固定。此时,第一、第二腔室Cte1、Cte2使第一、第二板簧66a、66b向下方弹性变形而收纳于第一、第二细槽65a、65b内(参照图22(C))。由此,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高精度地定位于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的切断精度。
并且,当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与第一、第二按压部件72a、72b一起分别上升时,第一、第二板簧66a、66b复原而将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附近的第一、第二腔室Cte1、Cte2抬起得比第一、第二细槽65a、65b靠上方(参照图22(D))。由此,第一、第二腔室Cte1、Cte2能够移动到第一、第二板簧66a、66b上而超过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第二压花带T1e、T2e的搬运。
控制装置59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第二切割器检测装置74a、74b的检测信号、即第一、第二切割器68a、68b对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的切断是否完成(步骤S16)。并且,在从第一、第二切割器检测装置74a、74b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如图23所示,使第一、第二取入部件75a、75b的第一、第二可动部件77a、77b向下方移动且分别定位于第一、第二搬运位置Ra1、Ra2(步骤S17)。并且,如图24所示,使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分别开始旋转(步骤S18),使第一、第二载带T1、T2的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分别移动第一、第二切断位置Lc1、Lc2与拼接位置Ls之间的第三、第四距离D3、D4(步骤S19)。并且,使第一、第二带齿卷盘61a、61b分别停止旋转,将第一、第二切断部位Q1、Q2搬运并定位于拼接位置Ls。
通过上述的第一、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及上述步骤S19等,构成将第一及第二载带T1、T2定位在定位销93、94与第一及第二载带T1、T2的各输送孔Hc1、Hc2卡合的拼接位置LS的定位装置。
由此,从第一、第二带入口84a、84b插入的第一及第二载带T1、T2的前端不产生间距偏移地定位在拼接位置LS。通过以上,拼接准备工序完成,因此接着向拼接工序转移。
卷绕于供给带盘33的纸衬纸32、拼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结构体从供给带盘33被拉出,将纸衬纸32剥下而通过纸衬纸输送装置35送出。另一方面,粘贴有拼接带30的保护带31由保护带输送装置36送出,搬运到拼接位置LS。
当通过金属检测传感器47检测出粘贴于保护带31的两片一组的一方的拼接带30a、即形成有定位孔30a1的拼接带30a时,通过保护带输送装置36将保护带31从该检测位置送出一定量S1。由此,拼接带30a定位在能够与设于拼接位置LS的接合装置58的第一定位销93、94卡合的位置,在此状态下,待机直至第一及第二载带T1、T2的各前端定位于拼接位置LS。
当第一及第二载带T1、T2分别定位于预定位置时,通过图示省略的驱动电动机使凸轮鼓110旋转。通过凸轮鼓110的旋转,首先,经由与第一凸轮槽110a卡合的图示省略的第一从动辊,使第一升降台91上升。
通过第一升降台91的上升,第一定位销93、94与拼接带30a的定位孔30a1及两个载带T1、T2的各输送孔Hc分别卡合。此时,如图31(A)所示,在拼接带30a与载带T1、T2之间夹设有压板97,因此在拼接带30a上不会粘接载带T1、T2。由此,两个载带T1、T2和将两个载带T1、T2连接的拼接带30a的三者的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的关系。
接着,经由与第二凸轮槽110b卡合的图示省略的第二从动辊,可动台96沿水平方向移动,夹设在拼接带30a与载带T1、T2之间的压板97相对于第一升降台91而后退,拼接带30a与载带T1、T2成为能够粘接的状态。
接着,经由与第三凸轮槽110c卡合的图示省略的第三从动辊,使可动台109水平移动,通过该可动台109的水平移动,通过齿条齿轮机构(107、108)而使回转台103绕着图28的顺时针回转。如图31(B)所示,通过上述回转台103的回转,与第二定位销105卡合的保护带31弯折,两片为一组的拼接带的另一方(30b)在载带T1、T2的上方位置使粘接面向下地反转。即,保护带31以将载带T1、T2夹入的方式进行弯折,一方的拼接带30a位于载带T1、T2的下表面侧,另一方的拼接带30b位于载带T1、T2的上表面侧。此时,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电动机反向旋转,向保护带31施加松弛,容许保护带31的弯折。
接着,经由与第四凸轮槽110d卡合的图示省略的第四从动辊,使第二升降台101下降。当第二升降台101下降时,如图31(C)所示,第二定位销105从保护带31的背面侧卡合于保护带31的定位孔31b、载带T1、T2的输送孔Hc及拼接带30a的定位孔30a1。
进而,通过第二升降台101的下降,在夹持有载带T1、T2的状态下,将弯折的保护带31在回转台103的按压板103a与第一升降台91之间压紧。通过该压紧,粘贴于保护带31的一方的拼接带30a以横跨载带T1、T2的下表面(底面)的方式粘接,另一方的拼接带30b以横跨载带T1、T2的上表面的各上封带Tt的方式粘接,第一载带T1的终端部与第二载带Ts2的始端部相互连接。上述压紧状态持续一定时间(几秒钟)。
由拼接带30进行的两个载带T1、T2的连接在载带T1、T2与拼接带30a、30b由第一及第二定位销93、94、105限制了相对的偏移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能够不产生间距偏移而准确地将两个载带T1、T2接合。
由上述的拼接带30进行的两个载带T1、T2的接合通过凸轮鼓110的大致180度的旋转来实现,通过剩余的180度的旋转,利用与上述相反的动作使各结构部件恢复成原位置。
即,首先,第二升降台101上升,回转台103相对于第一升降台91上升,将弯折的保护带31的压紧解除,并且第二定位销105从拼接带30a的定位孔30a1及两个载带T1、T2的各输送孔Hc脱离。此时,由于拼接带30对载带T1、T2的粘着性高,因此在保护带31的压接的解除所产生的保护带31的弹簧恢复力下,保护带31容易从拼接带30剥离,拼接带30不会从载带T1、T2剥下。
接着,经由齿条齿轮机构(108、107)使回转台103绕着图28的逆时针回转,并且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电动机正向旋转,除去保护带31的松弛。
然后,压板97前进,并且第一升降台91下降,第一定位销93、94从拼接带30a的定位孔30a1及两个载带T1、T2的各输送孔Hc脱离。另一方面,在纸衬纸输送装置35中驱动电动机,对纸衬纸32施加张力,将纸衬纸32剥下必要量。这样一来,第一载带T1的终端部与第二载带T2的始端部的接合完成。
当两个载带T1、T2通过拼接带30而相互连接时,拼接装置20的盖体22打开,将拼接后的第一及第二载带T1、T2从拼接装置20取出。并且,将卷绕有第二载带T2的带盘12设置于带式供料器10,完成拼接处理。由此,向带式供料器10补给元件,在元件安装机中,能不使机械停止地持续进行元件安装作业。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拼接带30的粘着面上粘接连续的纸衬纸32,将纸衬纸32、拼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结构体卷绕于供给带盘33,因此通过将纸衬纸32剥下,拼接带30在以粘着面为外侧的状态下粘贴于保护带31。由此,能够不使拼接带30从由供给带盘33拉出的保护带31剥离而向拼接位置LS供给并与载带T1、T2接合。因此,能够使拼接用的结构简单。
而且,将粘贴有多个拼接带30的保护带31卷绕于供给带盘33,因此能够在连续的保护带31上粘贴多个拼接带30,能够有效地进行拼接作业。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由于在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输送用的孔31a,因此能够利用该输送用的孔31a将在保护带31上粘贴有多个的拼接带容易且准确地输送到拼接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纸衬纸32、拼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结构体卷绕于供给带盘33的例子,但也可以去除纸衬纸32,形成为拼接带30与保护带31的双层结构,由此能够将更多的拼接带30向供给带盘33准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拼接带30的粘接面(与载带T1、T2的粘接面)与以卷状卷绕的保护带31的背面侧抵接,但是通过考虑粘接剂,能够在拉出保护带31时使拼接带30不被剥下。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采取各种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20…拼接装置,30(30a、30b)…拼接带,31…保护带,31a…输送用孔,32…纸衬纸,33…供给带盘,35…纸衬纸输送装置,36…保护带输送装置。
Claims (3)
1.一种拼接带,将第一载带的末端部与第二载带的始端部连接,所述拼接带的特征在于,
所述拼接带以粘接所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的粘着面为外侧而沿着保护带的长度方向以预定间隔粘贴有多个,所述保护带能够以夹入所述第一载带及所述第二载带的方式进行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接带,其中,
在所述保护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输送用的孔,在所述保护带上粘贴有多个所述拼接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接带,其中,
在所述拼接带的粘着面上粘接有连续的衬纸,将所述衬纸、拼接带及保护带的三层结构体卷绕于供给带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0512 WO2013157106A1 (ja) | 2012-04-18 | 2012-04-18 | スプライシングテー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55088A CN104255088A (zh) | 2014-12-31 |
CN104255088B true CN104255088B (zh) | 2016-11-16 |
Family
ID=49383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2190.7A Active CN104255088B (zh) | 2012-04-18 | 2012-04-18 | 拼接带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63850B2 (zh) |
CN (1) | CN104255088B (zh) |
WO (1) | WO20131571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34578B2 (ja) * | 2014-02-12 | 2018-05-30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
JP6523438B2 (ja) * | 2015-04-28 | 2019-05-29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テープ検知方法 |
JP6653532B2 (ja) * | 2015-07-31 | 2020-02-26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JP6635706B2 (ja) * | 2015-07-31 | 2020-01-29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CN111470086A (zh) * | 2017-05-31 | 2020-07-31 | 深圳市宝尔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smd载带通用接料机 |
JP6374589B2 (ja) * | 2017-11-02 | 2018-08-15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07286A (ja) * | 2001-01-09 | 2002-07-26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フィルム接合装置の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位置合わせ用ゲージ部材ならびにフィルム接合装置 |
JP2006049337A (ja) * | 2004-07-30 | 2006-02-16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
JP2008263183A (ja) * | 2007-03-19 | 2008-10-30 | Toray Ind Inc | フィルム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8305849A (ja) * | 2007-06-05 | 2008-12-18 | Fuji Mach Mfg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検出方法 |
TW201020100A (en) * | 2008-11-21 | 2010-06-01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 Film joint and a splicing tape for forming such film connection joint, and method for joining films by such splicing tap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43367A (ja) * | 1989-07-04 | 1991-0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集合体 |
JP2768049B2 (ja) * | 1991-04-30 | 1998-06-2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の自動テーピング装置 |
JPH0679788A (ja) * | 1992-06-02 | 1994-03-22 | Somar Corp | フィルム接合機 |
DE9211415U1 (de) * | 1992-08-25 | 1993-12-23 | Siemens AG, 80333 München | Fixierhilfe zum Verbinden von Bauteilgurten |
JP2000038242A (ja) * | 1998-07-24 | 2000-02-08 | Katoo Seiko:Kk | 角穴パンチキャリヤ形テーピング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その接続用テープ |
-
2012
- 2012-04-18 WO PCT/JP2012/060512 patent/WO201315710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18 CN CN201280072190.7A patent/CN104255088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18 JP JP2014511031A patent/JP596385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07286A (ja) * | 2001-01-09 | 2002-07-26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フィルム接合装置の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位置合わせ用ゲージ部材ならびにフィルム接合装置 |
JP2006049337A (ja) * | 2004-07-30 | 2006-02-16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
JP2008263183A (ja) * | 2007-03-19 | 2008-10-30 | Toray Ind Inc | フィルム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8305849A (ja) * | 2007-06-05 | 2008-12-18 | Fuji Mach Mfg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検出方法 |
TW201020100A (en) * | 2008-11-21 | 2010-06-01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 Film joint and a splicing tape for forming such film connection joint, and method for joining films by such splicing tap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55088A (zh) | 2014-12-31 |
WO2013157106A1 (ja) | 2013-10-24 |
JP5963850B2 (ja) | 2016-08-03 |
JPWO2013157106A1 (ja) | 2015-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21486B (zh) | 自动拼接装置 | |
CN104221488B (zh) | 拼接装置及连接方法 | |
CN104221487B (zh) | 自动拼接装置 | |
CN104255088B (zh) | 拼接带 | |
CN104885589B (zh) | 连接装置及连接带检测方法 | |
CN105103667B (zh) | 拼接装置 | |
CN104918478A (zh) | 载带检测方法、传感器模块、拼接装置和部件安装机 | |
JP6635706B2 (ja)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
CN105981489B (zh) | 拼接装置及拼接方法 | |
WO2015121929A1 (ja)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 |
US9181459B2 (en) | Component carrier reel splicing tape | |
JP6653532B2 (ja)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
CN106416452A (zh) | 供料器 | |
JP6397464B2 (ja) | 自動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
JP6759423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 | |
CN108370659A (zh) | 拼接装置 | |
JP2002116526A (ja) | フイルムケース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 |
CN117566221A (zh) | 自动包装设备及包装方法 | |
CN109644584A (zh) | 拼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