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3521B - 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3521B
CN104253521B CN201410255649.8A CN201410255649A CN104253521B CN 104253521 B CN104253521 B CN 104253521B CN 201410255649 A CN201410255649 A CN 201410255649A CN 104253521 B CN104253521 B CN 1042535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agnet
actuator
driving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56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3521A (zh
Inventor
武田正
须江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53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3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3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35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致动器(1)具有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4)和保持驱动用磁铁部的磁铁保持体(5),线圈保持体(4)能够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直线地移动。线圈保持体(4)具有内周侧沿Z方向贯通的大致筒状的筒部(4a)和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b)朝向Z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4b)。突出部(4b)被形成为在线圈保持体(4)的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且在突出部(4b)的Z2方向侧形成有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平面部(4k)。

Description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指定的动作对象物朝向指定方向直线移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用于使磁头移动的磁头移动用致动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具有驱动用线圈、缠绕有驱动用线圈的圆筒状的线圈骨架、配置于线圈骨架的内周侧的永磁铁、铁芯、以及固定有永磁铁的轭。缠绕有驱动用线圈的线圈骨架容纳于轭的内侧。线圈骨架与轭通过两个板簧而连接。板簧具有固定于线圈骨架的骨架固定部、固定于轭的轭固定部以及连接骨架固定部和轭固定部的弹簧部。两个板簧中的一个板簧的骨架固定部的一部分朝向轭的外周侧突出,在朝向该轭的外周侧突出的骨架固定部的一部分固定有磁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720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小型化,市场上迫切需求小型的致动器。如果致动器小型化,则由致动器驱动的动作对象物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变大。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致动器是以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非常小的磁头作为动作对象物,因此在该致动器中,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作为动作对象物的磁头。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中,难以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
并且,根据致动器在使用方面的方便程度,存在有像专利文献1所述的致动器那样,将缠绕有驱动用线圈的线圈骨架侧(即,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装设有致动器的上位装置,并且想要移动固定有永磁铁的轭侧(即,永磁铁侧)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致动器中,板簧的骨架固定部的一部分朝向轭的外周侧突出,但由于线圈骨架容纳在轭的内侧,因此难以以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线圈骨架侧)安装到上位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的致动器。并且,本发明的课题还提供一种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装设有致动器的上位装置的致动器。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被缠绕成大致筒状的驱动用线圈、配置于驱动用线圈的内周侧的驱动用磁铁部、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以及保持驱动用磁铁部的磁铁保持体,线圈保持体能够相对于磁铁保持体直线地移动,如果将线圈保持体相对于磁铁保持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则线圈保持体具有内周侧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大致筒状的筒部,驱动用磁铁部具有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且驱动用磁铁部配置于筒部的内周侧,所述两个驱动用磁铁片在第一方向上重叠地配置,且两个驱动用磁铁片在第一方向上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磁极,驱动用线圈以包围驱动用磁铁部的整个外周侧的方式缠绕于筒部的外周侧,磁铁保持体具有侧面部和两个端面部,所述侧面部以包围驱动用线圈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且构成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筒部的径向上的磁铁保持体的外周面,所述两个端面部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比驱动用线圈以及驱动用磁铁部靠外侧的位置且构成第一方向上的磁铁保持体的两端面,在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形成有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开口部,线圈保持体还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的一部分配置于开口部,且从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突出部被形成为在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在突出部的从端面部突出的突出侧形成有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平面部。
在本发明的致动器中,保持驱动用磁铁部的磁铁保持体具有两个端面部,所述两个端面部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比驱动用线圈以及驱动用磁铁部靠外侧的位置,且构成第一方向上的磁铁保持体的两端面,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的一部分配置在形成于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的开口部且从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在本发明中,突出部被形成为在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在突出部的从端面部突出的突出侧形成有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部。在本发明中,由于突出部被形成为在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因此能够扩大突出部相对于线圈保持体的尺寸的相对尺寸,其结果是能够扩大形成于突出部的平面部的相对尺寸。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形成得较大的平面部,以稳定的状态将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致动器中,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并且,在本发明中,在线圈保持体侧(即,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装设有致动器的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形成得较大的平面部,以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能够构成为:在所述磁铁保持体安装有保持该致动器的上位装置以及致动器所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任意一方,而在所述线圈保持体的所述突出部安装有所述上位装置与该致动器所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另一方。
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突出部被形成为在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并且在该突出部形成有平面部,因此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侧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的线圈保持体的重心位置与动作对象物的重心位置靠近。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线圈保持体相对于磁铁保持体倾斜。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突出部被形成为在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并且在该突出部形成有平面部,因此在线圈保持体侧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的线圈保持体的重心位置与磁铁保持体的重心位置靠近。因此,在本发明中,在线圈保持体被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磁铁保持体相对于线圈保持体倾斜。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突出部形成有从平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卡合钩部、或从平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雄螺纹部、或从平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内侧凹陷的雌螺纹部。也就是说能够构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卡合钩部、所述雄螺纹部以及所述雌螺纹部中的任意一方安装有保持该致动器的上位装置以及该致动器所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任意一方。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或雄螺纹部或雌螺纹部,以更稳定的状态将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在线圈保持体侧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或雄螺纹部或雌螺纹部,以更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
在本发明中,致动器具有突出部件,所述突出部件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形成得比突出部大,且固定于平面部,优选在突出部件的从端面部突出的突出侧形成有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第二平面部。如果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将形成于突出部件的第二平面部的尺寸形成得比突出部的平面部的尺寸大。因此,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形成得更大的第二平面部,以更稳定的状态将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并且,在线圈保持体侧(即,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形成得更大的第二平面部,以更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突出部件形成有从第二平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卡合钩部、或从第二平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雄螺纹部、或从第二平面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内侧凹陷的雌螺纹部。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或雄螺纹部或雌螺纹部,以更稳定的状态将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线圈保持侧(即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或雄螺纹部或雌螺纹部,以更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
在本发明中,致动器具有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部的板簧,板簧具有固定于线圈保持体的线圈侧固定部、固定于磁铁保持体的磁铁侧固定部以及连接线圈侧固定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的腕部,磁铁保持体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第一方向上组合而构成,所述第一壳体构成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且构成侧面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壳体构成两个端面部中的另一个端面部且构成侧面部的一部分,磁铁侧固定部优选以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夹持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未向驱动用线圈提供电流时,能够使线圈保持体以及磁铁保持体中的一方相对于线圈保持体以及磁铁保持体中的另一方停止在指定的位置(原位置)。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则由于磁铁侧固定部被固定于构成磁铁保持体的侧面部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因此能够扩大线圈侧固定部与磁铁侧固定部之间的距离,并能够增加腕部的长度。因此能够增加线圈保持体相对于磁铁保持体的可相对移动距离。
在本发明中,驱动用磁铁部具有磁片和轴,优选所述磁片由软磁性材料形成并以与两个驱动用磁铁片接触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之间,所述轴插入到在第一方向上将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以及磁片贯通的贯通孔中而被固定。如果像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磁片有效地提高穿过配置在驱动用磁铁部的外周侧的驱动用线圈的磁通密度。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两个驱动用磁铁片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磁极,因此会在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之间产生磁排斥力,但如果像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轴防止磁片从相互排斥的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之间飞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两个端面部中,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的突出有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端面部,在另一个所述端面部形成插入有轴的一端侧的轴插入孔,且轴的一端侧固定于轴插入孔。如果像这样构成,则能够防止驱动用磁铁部相对于磁铁保持体在筒部的径向上偏移。
在本发明中,致动器具有大致筒状的垫圈,所述大致筒状的垫圈由树脂材料形成,且在筒部的径向上配置在驱动用线圈与侧面部之间并固定于磁铁保持体,在线圈保持体上,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用线圈的外侧以比驱动用线圈朝向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优选筒部的径向上的缘部的外周端与垫圈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比筒部的径向上的驱动用磁铁部的外周面与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窄。如果像这样构成,例如即使在第一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使用致动器,也能够防止驱动用磁铁部与线圈保持体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驱动用磁铁部损伤。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若采用树脂材料形成线圈保持体的话,则例如即使在第一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使用致动器,也能够在使垫圈与线圈保持体的缘部接触的状态下顺利地使线圈保持体以及磁铁保持体中的一方相对于线圈保持体以及磁铁保持体中的另一方移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突出部形成有分别缠绕有驱动用线圈的两端部的两根端子销。如果像这样构成,则驱动用线圈的两端部的处理变得容易。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则由于在从两个端面部中的一方朝向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形成有端子销,因此在将致动器安装到上位装置时将端子销固定到上位装置的操作变得容易。具体地说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所述线圈保持体上,以比所述驱动用线圈朝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且所述突出部具有连接部和多根柱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将所述多根柱部连接,所述多根柱部以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夹持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方式从所述缘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通过所述连接部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所述平面部,且以从所述平面部突出的方式形成所述端子销。
发明效果
如上述,在本发明的致动器中,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侧的情况下,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相对于致动器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并且,在本发明的致动器中,在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驱动用线圈侧安装于上位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为从相反侧示出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分解图。
图5为从相反侧示出图4所示的线圈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致动器
2 驱动用线圈
3 驱动用磁铁部
4 线圈保持体
4a 筒部
4b 突出部
4c、4d 缘部
4k 平面部
4p 端子销
4q 卡合钩部
5 磁铁保持体
5a、5b 端面部
5c 侧面部
6 板簧
6a 线圈侧固定部
6b 磁铁侧固定部
6c 腕部
11 壳体(第二壳体)
11c 轴插入孔
12 壳体(第一壳体)
12c 开口部
13 垫圈
16 驱动用磁铁片
16a 贯通孔
17 磁片
17a 贯通孔
18 轴
24 突出部件
24b 第二平面部
24c 卡合钩部
24d 雄螺纹部
G1 径向上的缘部的外周端与垫圈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G2 径向上的驱动用磁铁部的外周面与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Z 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致动器的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为从相反侧示出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图。图5为从相反侧示出图4所示的线圈保持体4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用于使需要朝向指定方向直线移动的指定动作对象物(省略图示)直线移动。并且,致动器1被装设于指定的上位装置(省略图示)来使用。该致动器1整体形成为扁平的大致圆柱状。并且,致动器1为小型的,例如致动器1的外径为约10mm-约30mm,致动器1的厚度为约5mm-约10mm。
致动器1具有驱动用线圈2、驱动用磁铁部3、保持驱动用线圈2的线圈保持体4、保持驱动用磁铁部3的磁铁保持体5以及连接线圈保持体4与磁铁保持体5的板簧6。线圈保持体4能够直线地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相对移动。也就是说,线圈保持体4与磁铁保持体5通过板簧6连接为可相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驱动用线圈2以及驱动用磁铁部3等构成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使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相对移动。因此,既可构成为将磁铁保持体5保持在指定的上位装置,使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动作对象物直线移动,也可构成为将线圈保持体4保持在指定的上位装置,使安装于磁铁保持体5的动作对象物直线移动。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等所示,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以X方向为“左右方向”、以Y方向为“前后方向”、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并且,以X1方向侧为“右侧”、以X2方向侧为“左侧”、以Z1方向侧为“上侧”、以Z2方向侧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体4能够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朝向上下方向(Z方向)相对移动。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为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的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并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形成为扁平的大致圆柱状的致动器1的径向一致。
线圈保持体4由树脂材料形成。该线圈保持体4具有内周侧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筒状的筒部4a和从筒部4a的下端面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b。本实施方式的筒部4a形成为扁平的大致圆筒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筒部4a的径向与致动器1的径向(即,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方向作为“径向”。
在筒部4a的外周侧缠绕有驱动用线圈2。驱动用线圈2沿着筒部4a的外周面缠绕,且缠绕成大致圆筒状。在筒部4a的上端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缘部4c,在筒部4a的下端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缘部4d。也就是说,在上下方向上的驱动用线圈2的两个外侧形成有缘部4c、4d。缘部4c、4d起到防止驱动用线圈2卷绕溃散的作用。
缘部4c形成为圆环状。缘部4d形成为在缘部4d的左端侧具有缺口4e的大致圆环状。缘部4c的外径与缘部4d的外径相等。并且,缘部4c、4d以比驱动用线圈2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缘部4c、4d的外径形成得比驱动用线圈2的外径稍大。在安装有构成板簧6的后述线圈侧固定部6a之前的缘部4d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焊接固定线圈侧固定部6a的三个突起部4f(参照图5)。突起部4f以从缘部4d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三个突起部4f在缘部4d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突出部4b被形成为在径向上架设于被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4a。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突出部4b以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4a的右端侧到左端侧横跨后述驱动用磁铁部3的方式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被架设。该突出部4b具有从缘部4d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的四根柱部4g和与四根柱部4g的下端相连的连接部4h。
四根柱部4g中的两根柱部4g配置于缘部4d的右端侧。该两根柱部4g在缘部4d的周向上隔着指定间隔配置。在缘部4d的周向上,在该两根柱部4g之间形成有三个突起部4f中的一个突起部4f。四根柱部4g中的剩余的两根柱部4g配置在缘部4d的左端侧。该两根柱部4g在缘部4d的周向上隔着指定间隔配置。在缘部4d的周向上,在这两根柱部4g之间形成有缺口4e。
如此一来,四根柱部4g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于筒部4a的内周侧的驱动用磁铁部3被配置于缘部4d的右端侧的两根柱部4g和配置于缘部4d的左端侧的两根柱部4g夹持。因此,通过与四根柱部4g的下端相连而构成的连接部4h形成为与构成驱动用磁铁部3的后述的轴18以及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中央侧部分对置。并且,四根柱部4g形成在缘部4d的下表面中的在径向上的内侧部分。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径向上的柱部4g的外侧面配置在比缘部4d的外周端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径向上的柱部4g的内侧面与筒部4a的内周面一致。
连接部4h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状。并且,连接部4h形成为大致长方形。连接部4h的前后两端面与前后方向正交。在连接部4h的左右两端侧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大致半圆弧状的缺口4j。缺口4j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柱部4g的下端与缺口4j的前后两侧部分相连。从上下方向上观察时,连接部4h的左右的两端面的缺口4j的前后两侧部分与径向上的柱部4g的外侧面一致。连接部4h的下表面(即,突出部4b的下表面)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平面部4k。
在突出部4b的左端侧形成有分别缠绕有驱动用线圈2的两端部的两根端子销4p。端子销4p从平面部4k朝向下侧突出而形成。并且,两根端子销4p形成在配置于左侧的缺口4j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缠绕于筒部4a的驱动用线圈2的两端侧利用缺口4e绕到端子销4p。在端子销4p连接有柔性印刷基板10。
磁铁保持体5由构成磁铁保持体5的上端面的端面部5a、构成磁铁保持体5的下端面的端面部5b以及构成径向上的磁铁保持体5的外周面的侧面部5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部5a、5b形成为大致圆板状,侧面部5c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磁铁保持体5形成为具有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端面部5a、5b构成致动器1的上下两端面,侧面部5c构成径向上的致动器1的外周面。磁铁保持体5除了突出部4b的下端侧的一部分之外,覆盖整个线圈保持体4、驱动用线圈2以及驱动用磁铁部3。也就是说,端面部5a、5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驱动用线圈2以及驱动用磁铁部3靠外侧的位置,侧面部5c以包围驱动用线圈2以及驱动用磁铁部3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
并且,磁铁保持体5由作为第二壳体的壳体11以及作为第一壳体的壳体12构成,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构成端面部5a且构成侧面部5c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壳体构成端面部5b且构成侧面部5c的一部分。壳体11、12由软磁性材料形成。并且,壳体11、12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通过壳体11与壳体12在上下方向组合来构成磁铁保持体5。
壳体11由构成端面部5a的端面部11a和构成侧面部5c的上端侧部分的侧面部11b构成。端面部11a形成为大致圆板状,侧面部11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端面部11a形成有轴插入孔11c,所述轴插入孔11c供构成驱动用磁铁部3的后述的轴18的上端侧插入。轴插入孔11c形成在端面部11a的中心。并且,轴插入孔11c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将端面部11a贯通的圆孔状。
在壳体11的内周侧固定有垫圈13,所述垫圈13由树脂材料形成,且在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驱动用磁铁部3相对移动时用于防止线圈保持体4与驱动用磁铁部3接触。垫圈13形成为大致筒状。具体地说,垫圈1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垫圈13的外径与侧面部11b的内径大致相等。垫圈13的内径形成得比线圈保持体4的缘部4c、4d的外径大。垫圈13以垫圈13的上端面与端面部11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配置于壳体11的内周侧,即固定于侧面部11b。
壳体12由构成端面部5b的端面部12a、构成侧面部5c的下端侧部分的侧面部12b构成。端面部12a形成为大致圆板状,侧面部12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端面部12a的外径与端面部11a的外径相等。侧面部12b的内径以及外径分别与侧面部11b的内径与外径相等。在端面部12a形成有开口部12c。开口部12c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端面部12a的方式形成。并且,开口部12c从端面部12a的右端侧形成至左端侧。开口部12c的前后边缘与前后方向正交。开口部12c的左右边缘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在开口部12c配置有突出部4b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在开口部12c配置有柱部4g的下端侧部分以及连接部4h的上端侧部分,连接部4h的下端侧部分突出到比端面部12a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突出部4b贯通插入于开口部12c,突出部4b的下端侧的一部分突出到比端面部12a靠下侧的位置。如上述,连接部4h的下表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平面部4k。也就是说,在为突出部4b的突出侧的突出部4b的下侧形成有平面部4k。
并且,在端面部12a形成有贯通孔12d,所述贯通孔12d用于防止构成板簧6的后述的线圈侧固定部6a与线圈保持体4的缘部4d之间的焊接部分同端面部12a干涉。在开口部12c的右侧边缘还形成有缺口12e,所述缺口12e用于防止线圈侧固定部6a与缘部4d之间的焊接部分同端面部12a干涉。
如上述,通过壳体11与壳体12在上下方向上组合而构成磁铁保持体5。也就是说,通过壳体11的侧面部11b的下端侧与壳体12的侧面部12b的上端侧彼此固定而构成磁铁保持体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构成板簧6的后述磁铁侧固定部6b夹持在侧面部11b的下端与侧面部12b的上端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固定侧面部11b的下端侧和侧面部12b的上端侧而构成磁铁保持体5。
驱动用磁铁部3形成为扁平的圆柱状,且配置在线圈保持体4的筒部4a的内周侧。也就是说,驱动用磁铁部3配置在驱动用线圈2的内周侧,驱动用线圈2以包围驱动用磁铁部3的整个外周侧的方式配置。该驱动用磁铁部3具有在上下方向重叠配置的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由软磁性材料形成的磁片17以及构成驱动用磁铁部3的中心部分的轴18。
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形成为平板状。并且,驱动用磁铁片16以磁片17形成为圆环状。也就是说,在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的中心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6a、17a。贯通孔16a的内径与贯通孔17a的内径相等。并且,驱动用磁铁片16的外径与磁片17的外径相等。
磁片17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之间。并且,在配置于上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下表面与磁片17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配置于上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与磁片17固定,在配置于下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上表面与磁片17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配置于下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与磁片17固定。也就是说,磁片17以与两个驱动用磁铁盘16接触的状态固定于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
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上表面的磁极与下表面的磁极被磁化为不同磁极。并且,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配置成它们的对置面为相同磁极。也就是说,驱动用磁铁片16彼此之间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磁极。例如,配置在上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下表面以及配置在下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上表面被磁化成N极。因此,从上下方向上的驱动用磁铁部3的中心部分产生磁力线的方向呈放射状扩散的磁场。
轴18插入到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的贯通孔16a、17a而固定。轴18的上端侧突出到比配置于上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该轴18的上端侧插入到形成于壳体11的端面部11a的轴插入孔11c而固定。例如,轴18的上端侧被压入到轴插入孔11c中而固定。
驱动用磁铁部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端面部5a与端面部5b之间。驱动用磁铁部3的上端面与端面部5a的下表面(即,壳体11的端面部11a的下表面)接触,并固定于端面部5a的下表面。而在驱动用磁铁部3的下端面与端面部5b的上表面(即,壳体12的端面部12a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用磁铁部3以及驱动用线圈2被形成并配置为:驱动用线圈2的下端不会移动到比配置于下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且驱动用线圈2的上端不会移动到比配置于上侧的驱动用磁铁片16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如上文所述,由于驱动用磁铁片16彼此之间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磁极,因此会产生从驱动用磁铁部3穿过驱动用线圈2的磁场。
板簧6具有固定于线圈保持体4的线圈侧固定部6a、固定于磁铁保持体5的磁铁侧固定部6b以及连接线圈侧固定部6a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多个腕部6c。本实施方式的板簧6具有三个腕部6c。线圈侧固定部6a以及磁铁侧固定部6b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线圈侧固定部6a配置在比磁铁侧固定部6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腕部6c形成为大致圆弧状,且腕部6c在径向上配置于线圈侧固定部6a与磁铁侧固定部6b之间。
线圈侧固定部6a固定于缘部4d的下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了三个突起部4f的焊接,线圈侧固定部6a被固定于缘部4d的下表面。磁铁侧固定部6b以被夹持在壳体11的侧面部11b的下端与壳体12的侧面部12b的上端之间的状态固定于侧面部11b的下端与壳体12的侧面部12b的上端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时,以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抵接(即,线圈保持体4被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朝向上侧施力)的方式,且在腕部6c挠曲的状态下,固定线圈侧固定部6a以及磁铁侧固定部6b。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在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时,将线圈保持体4保持在与磁铁保持体5抵接的原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时,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以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抵接的方式构成,但也可是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分离的结构(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浮动的状态)。
如上文所述,在壳体11的内周侧固定有垫圈13。垫圈13如图3所示,在径向上配置在线圈保持体4的筒部4a与壳体11的侧面部11b以及驱动用线圈2与壳体11的侧面部11b之间。并且,如上文所述,驱动用磁铁部3配置在线圈保持体4的筒部4a的内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上的缘部4c、4d的外周端与垫圈1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G1(参照图3)形成得比径向上的驱动用磁铁部3的外周面与筒部4a之间的间隙G2(参照图3)窄。因此,即使在线圈保持体4发生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驱动用磁铁部3的外周面与筒部4a接触之前,通过使缘部4c、4d的外周端与垫圈13的内周面接触来防止线圈保持体4与驱动用磁铁部3之间的接触。
在致动器1中,例如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磁铁保持体5安装于上位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突出部4b的平面部4k。具体地说,动作对象物通过粘接而固定于平面部4k。或者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磁铁保持体5。在这种情况下,平面部4k安装于上位装置。具体地说,平面部4k通过粘接而固定于上位装置。
并且,在致动器1中,如果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朝向指定方向流动的电流,则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朝向下方移动,如果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朝向反向流动的电流,则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朝向上方移动。并且,在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驱动电流时,在通过板簧6的作用力使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抵接的状态下,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停止。另外,当停止提供朝向指定方向流动的电流时,通过板簧6的作用力,既可使线圈保持体4恢复到与磁铁保持体5抵接的原位置,也可通过提供反向电流而使线圈保持体4恢复到原位置。并且,在该致动器1中,如果交替地提供朝向指定方向流动的电流和反向电流,则能够使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连续地朝向上下方向移动。在进行这种连续的上下移动的情况下,不必将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抵接的位置作为原位置,在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时,能够设置成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分离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保持体4形成有突出部4b,所述突出部4b突出到比构成磁铁保持体5的下端面的端面部5b靠下侧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b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4a,突出部4b的下表面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平面部4k。也就是说,由于突出部4b是以从筒部4a的右端侧(一端侧)到左端侧(另一端侧)横跨驱动用磁铁部3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确保平面部4k的面积较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出部4b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部4a,因此能够扩大突出部4b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的尺寸的相对尺寸,其结果是能够扩大平面部4k的相对尺寸。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即使相对于致动器1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也能够利用形成得较大的平面部4k以稳定的状态将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相对于致动器1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形成得较大的平面部4k以稳定的状态将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面部4k形成于在左右方向上架设于筒部4a的突出部4b,因此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能够将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线圈保持体4的重心位置与动作对象物的重心位置靠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倾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面部4k形成于在左右方向上架设于筒部4a的突出部4b,因此在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线圈保持体4的重心位置与磁铁保持体5的重心位置靠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体4与磁铁保持体5通过板簧6而相连。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当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时,通过板簧6的作用力,能够在将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抵接的状态下使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停止。具体地说,在未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时,为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a抵接的状态,如果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则线圈保持体4抵抗板簧6的作用力朝向下方相对移动。并且,在停止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电流的情况下,且线圈保持体4只通过板簧6的作用力难以返回原来的原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向驱动用线圈2提供朝向反向流动的电流,则能够顺利地使线圈保持体4移动到原来的位置,并能够通过板簧6的作用力保持该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构成致动器1的外周面的壳体11的侧面部11b与壳体12的侧面部12b之间固定有板簧6的磁铁侧固定部6b,因此能够扩大线圈侧固定部6a与磁铁侧固定部6b之间的距离,并能够增加腕部6c的长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增加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的可相对移动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片17以与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接触的状态固定于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提高穿过驱动用线圈2的磁通密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用磁铁部3中,由于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彼此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磁极,因此会在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之间产生磁排斥力,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轴18贯通插入于将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贯通的贯通孔16a、17a中而固定,因此能够通过轴18来防止磁片17从相互排斥的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之间飞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磁铁保持体5的上端面的端面部5a形成有插入有轴18的一端侧的轴插入孔11c,在该轴插入孔11c中固定有轴18的上端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驱动用磁铁部3在径向上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径向上的线圈保持体4的缘部4c、4d的外周端与垫圈1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G1比径向上的驱动用磁铁部3的外周面与线圈保持体4的筒部4a之间的间隙G2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即使在Z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使用致动器1并对线圈保持体4作用重力,也能够防止驱动用磁铁部3与线圈保持体4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驱动用磁铁部3损伤。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圈保持体4由树脂材料形成,因此,例如即使在Z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使用致动器1,也能够在使垫圈13与缘部4c、4d接触的状态下使线圈保持体4相对于磁铁保持体5顺利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4b形成有分别缠绕有驱动用线圈2的两端部的两根端子销4p。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用线圈2的两端部的处理变得容易。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磁铁保持体5的端面部5b朝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4b形成有端子销4p,因此在将致动器1安装于上位装置时,向上位装置固定端子销4p的操作变得容易。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也可在突出部4b形成有从平面部4k朝向下侧突出的两个卡合钩部4q。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卡合钩部4p以在前后方向上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且能够朝前后方向的内侧弹性变形。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线圈保持体4安装有动作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4q以更稳定的状态将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并且,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上位装置安装有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4q以更稳定的状态将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另外,在图6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得比突出部4b大的突出部件24也可固定于平面部4k。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突出部件24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大致圆板状。在突出部件24的左端侧形成有缺口24a,所述缺口24a配置有柔性印刷基板10的一部分以及端子销4p。并且,突出部件24的外径形成得比磁铁保持体5的外径大。突出部件24的下表面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第二平面部24b。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平面部24b的尺寸形成得比平面部4k的尺寸大。因此,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更大的第二平面部24b以更为稳定的状态将相对于致动器1的相对尺寸较大的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并且,当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更大的第二平面部24b以更为稳定的状态将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另外,在图7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如图8所示,也可在突出部件24中形成有从第二平面部24b朝向下侧突出的两个卡合钩部24c。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与图6所示的例子相同,两个卡合钩部24c以在前后方向上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且能够朝向前后方向的内侧弹性变形。并且,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如图9所示,也可在突出部件24形成有从第二平面部24b朝向下侧突出的雄螺纹部24d。也就是说,螺纹形成于外周面的为突起的雄螺纹部24d也可形成于突出部件24。该雄螺纹部24d例如形成于突出部件24的中心。并且,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也可在突出部件24形成有从第二平面部24b朝向下侧凹陷的雌螺纹部。也就是说,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的圆孔状的凹部也可形成于突出部件24。该雌螺纹部例如形成于突出部件24的中心。
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24c、或雄螺纹部24d、或雌螺纹部,以更为稳定的状态将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并且,在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合钩部24c、或雄螺纹部24d、或雌螺纹部,以更为稳定的状态将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另外,在图8、图9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既可是与雄螺纹部24d相同的雄螺纹部以从平面部4k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突出部4b,也可是与形成于突出部件24的雌螺纹部相同的雌螺纹部以从平面部4k凹陷的方式形成于突出部4b。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雄螺纹部或雌螺纹部,以更为稳定的状态将动作对象物安装于线圈保持体4。并且,在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雄螺纹部或雌螺纹部,以更为稳定的状态将线圈保持体4安装于上位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形成为圆环状,轴18插入到形成于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的中心的贯通孔16a、17a中而被固定。除此之外,例如驱动用磁铁片16以及磁片17也可形成为圆板状。在这种情况下,驱动用磁铁部3也可没有轴1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致动器1形成为大致圆柱状。除此之外,例如致动器1还可形成为四棱柱状等多棱柱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线圈保持体4形成为与致动器1的形状对应的大致多边筒状,驱动用磁铁部3形成为与致动器1的形状对应的多边板状。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之间配置有磁片17,但也可不在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之间配置磁片17,而在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之间形成间隙,且两个驱动用磁铁片16的对置面也可抵接。

Claims (21)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具有:
驱动用线圈,其被缠绕成大致筒状;
驱动用磁铁部,其配置于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内周侧;
线圈保持体,其保持所述驱动用线圈;以及
磁铁保持体,其保持所述驱动用磁铁部,
所述线圈保持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磁铁保持体直线地移动,
如果将所述线圈保持体相对于所述磁铁保持体移动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
则所述线圈保持体具有内周侧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大致筒状的筒部,
所述驱动用磁铁部具有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且所述驱动用磁铁部配置于所述筒部的内周侧,所述两个驱动用磁铁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且所述两个驱动用磁铁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磁极,
所述驱动用线圈以包围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整个外周侧的方式缠绕于所述筒部的外周侧,
所述磁铁保持体具有侧面部和两个端面部,所述侧面部以包围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且构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磁铁保持体的外周面;所述两个端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驱动用线圈以及所述驱动用磁铁部靠外侧的位置,且构成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磁铁保持体的两端面,
在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开口部,
所述线圈保持体还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且从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架设于形成为大致筒状的所述筒部,
在所述突出部的从所述端面部突出的突出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平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有将所述线圈保持体和所述磁铁保持体连接的板簧,
所述板簧具有:
线圈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线圈保持体;
磁铁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以及
腕部,其将所述线圈侧固定部和所述磁铁侧固定部连接,
所述磁铁保持体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组合而构成,所述第一壳体构成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且构成所述侧面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壳体构成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的另一个端面部且构成所述侧面部的一部分,
所述磁铁侧固定部以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夹持的状态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用磁铁部具有:
磁片,其由软磁性材料形成,且以与两个所述驱动用磁铁片接触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个所述驱动用磁铁片之间;以及
轴,其插入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将两个所述驱动用磁铁片以及所述磁片贯通的贯通孔中而被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的所述突出部所突出的所述端面部,在另一个所述端面部形成有轴插入孔,所述轴的一端侧被插入该轴插入孔,
所述轴的一端侧固定于所述轴插入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有大致筒状的垫圈,所述大致筒状的垫圈由树脂材料形成,且配置于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线圈与所述侧面部之间,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
在所述线圈保持体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外侧以比所述驱动用线圈更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
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缘部的外周端与所述垫圈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比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形成有两根端子销,所述驱动用线圈的两端部分别缠绕于所述两根端子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保持体上,以比所述驱动用线圈更朝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
多根柱部,所述多根柱部以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夹持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方式从所述缘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以及
连接部,其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连接所述多根柱部,
通过所述连接部,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所述平面部,且所述端子销以从所述平面部突出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用磁铁部具有:
磁片,其由软磁性材料形成,且以与两个所述驱动用磁铁片接触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个驱动用磁铁片之间;以及
轴,其插入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将两个所述驱动用磁铁片以及所述磁片贯通的贯通孔中而被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的所述突出部所突出的所述端面部,在另一个所述端面部形成有轴插入孔,所述轴的一端侧被插入该轴插入孔,
所述轴的一端侧固定于所述轴插入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有大致筒状的垫圈,所述大致筒状的垫圈由树脂材料形成,且配置于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线圈与所述侧面部之间,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
在所述磁铁保持体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外侧以比所述驱动用线圈更朝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
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缘部的外周端与所述垫圈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比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形成有两根端子销,所述驱动用线圈的两端部分别缠绕于所述两根端子销。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致动器具有大致筒状的垫圈,所述大致筒状的垫圈由树脂材料形成,且配置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线圈与所述侧面部之间,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
在所述磁铁保持体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外侧以比所述驱动用线圈更朝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
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缘部的外周端与所述垫圈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比所述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致动器具有将所述线圈保持体与所述磁铁保持体连接的板簧,
所述板簧具有:
线圈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线圈保持体;
磁铁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以及
腕部,其将所述线圈侧固定部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连接,
所述磁铁保持体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组合而构成,所述第一壳体构成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的一个端面部且构成所述侧面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壳体构成所述两个端面部中的另一个端面部且构成所述侧面部的一部分,
所述磁铁侧固定部以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夹持的状态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形成有两根端子销,所述驱动用线圈的两端部分别缠绕于所述两根端子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保持体上,以比所述驱动用线圈更朝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卷绕溃散的缘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
多根柱部,所述多根柱部以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夹持所述驱动用磁铁部的方式从所述缘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以及
连接部,其在所述筒部的径向上将所述多根柱部连接,
通过所述连接部,形成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所述平面部,且所述端子销以从所述平面部突出的方式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形成有从所述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卡合钩部、或从所述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雄螺纹部、或从所述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内侧凹陷的雌螺纹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钩部、所述雄螺纹部以及所述雌螺纹部中的任意一方安装有保持该致动器的上位装置以及由该致动器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任意一方。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致动器具有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形成得比所述突出部大且固定于所述平面部的突出部件,
在所述突出部件的从所述端面部突出的突出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第二平面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件中形成有从所述第二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卡合钩部、或从所述第二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雄螺纹部、或从所述第二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内侧凹陷的雌螺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钩部、所述雄螺纹部以及所述雌螺纹部中的任意一方安装有保持该致动器的上位装置以及由该致动器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任意一方。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铁保持体中安装有保持该致动器的上位装置以及由该致动器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任意一方,在所述线圈保持体的所述突出部安装有所述上位装置以及由该致动器驱动的动作对象物中的任意另一方。
CN201410255649.8A 2013-06-25 2014-06-10 致动器 Active CN1042535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2431A JP6178637B2 (ja) 2013-06-25 2013-06-25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3-132431 2013-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3521A CN104253521A (zh) 2014-12-31
CN104253521B true CN104253521B (zh) 2016-09-21

Family

ID=52110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5649.8A Active CN104253521B (zh) 2013-06-25 2014-06-10 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37885B2 (zh)
JP (1) JP6178637B2 (zh)
CN (1) CN1042535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5624B2 (ja) * 2015-01-30 2018-09-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6060496U (zh) * 2016-07-21 2017-03-2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线性电机
JPWO2018030263A1 (ja) * 2016-08-09 2019-06-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9475904B (zh) 2016-08-09 2020-11-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直线驱动器
JP7022617B2 (ja) * 2018-02-28 2022-02-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2054645A (zh) * 2019-06-07 2020-12-08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振动驱动器及电子设备
JP2021035008A (ja) * 2019-08-29 2021-03-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1118A (zh) * 1998-02-06 2001-04-11 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电磁式驱动器及其安装构造
GB2471735A (en) * 2009-07-07 2011-01-12 Samsung Electro Mech Linear vibrator
JP2013085438A (ja) * 2011-10-10 2013-05-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線形振動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5074U (ja) * 1984-02-16 1985-09-07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タ
JPS6444008A (en) * 1987-08-11 1989-02-16 Nippon Cable System Inc Solenoid actuator
JPH02172012A (ja) * 1988-12-22 1990-07-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磁気ヘッド移動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10174410A (ja) * 1996-12-05 1998-06-26 Show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
US6975195B2 (en) * 2000-11-14 2005-12-13 Parker Hannifin Gmbh Actuator for a fluid valve
JP4614531B2 (ja) * 2000-12-18 2011-01-19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加振機
JP2003117486A (ja) * 2001-10-10 2003-04-22 Nec Tokin Corp 多機能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09130818A1 (ja) * 2008-04-24 2009-10-29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動電型振動試験装置
JP5603162B2 (ja) * 2009-07-27 2014-10-08 三興コントロール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US8415838B1 (en) * 2010-07-19 2013-04-09 Moticont Linear motor with two magnets and a coil carrier having multiple winding areas with each area having a section of a coil wound with one continuous wire with the wind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in spaced apart winding areas
KR101046003B1 (ko) * 2010-11-17 2011-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JP5888867B2 (ja) * 2011-03-31 2016-03-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2153631A1 (ja) * 2011-05-10 2012-11-15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1118A (zh) * 1998-02-06 2001-04-11 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电磁式驱动器及其安装构造
GB2471735A (en) * 2009-07-07 2011-01-12 Samsung Electro Mech Linear vibrator
JP2013085438A (ja) * 2011-10-10 2013-05-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線形振動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75147A1 (en) 2014-12-25
JP2015008573A (ja) 2015-01-15
JP6178637B2 (ja) 2017-08-09
CN104253521A (zh) 2014-12-31
US9837885B2 (en)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3521B (zh) 致动器
JP6023691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0622877B2 (en) Linear vibration generator
CN103309120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20160209671A1 (en) Lens actuator
CN103995414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0066287A (ja) 磁気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
US7916412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N104638872A (zh) 振动致动器及移动信息终端
CN106463309A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以及触点装置的制造方法
TWI682620B (zh) 線性振動馬達
JP5007372B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476744B2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and vibration gen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0122126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9633850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JP623823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6080107A (ja) コイル装置
CN105915013B (zh) 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JP2004112937A (ja) 磁気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覚呈示装置
JP6341901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1068907A (ja) 永久磁石を有するソレノイド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4180377A (ja) 電磁往復駆動機構
JP6803569B2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10608516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JP2021051978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