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0345A - 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0345A
CN104210345A CN201410219395.4A CN201410219395A CN104210345A CN 104210345 A CN104210345 A CN 104210345A CN 201410219395 A CN201410219395 A CN 201410219395A CN 104210345 A CN104210345 A CN 104210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mponent
cover
vehicle
elec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193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0345B (zh
Inventor
河合则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10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0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0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0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即使因侧框架而使侧罩破损,或者因该侧罩的破损而使侧框架的一部分侵入到壳体内,也能够防止旋转电机的短路或接地。在作为电动车辆的车辆(10A)中,在电动机壳体(18)内的电动机(12)与侧罩(18b)之间配置有罩构件(34)。从旋转轴方向(X1、X2)观察时,罩构件(34)覆盖线圈端(52)和电动机转子(14)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电动机转子(14)与罩构件(34)的第一最短距离(d1)设定得比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线圈端(52)与罩构件(34)的第二最短距离(d2)短(d1<d2)。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具备收容于壳体的旋转电机、与该旋转电机的旋转轴连结而被驱动的变速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上连结变速器来驱动该变速器,且将旋转电机及变速器收容于壳体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46307号小册子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具有旋转电机及变速器的电动车辆中,当相对于变速器而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配置旋转电机的情况下,该旋转电机与沿着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对置。这种情况下,若电动车辆与其他物体(例如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则侧框架会沿着车宽方向而向电动车辆的内侧发生变形。其结果是,可能会使与侧框架对置且覆盖旋转电机的轴向端面的壳体的侧罩发生破损。
这里,若壳体为铝等具有导电性的外壳,则破损后的侧罩的碎片会与旋转电机的绕组或母线等导电部接触,由此可能会产生旋转电机的短路或接地。另外,在侧框架的一部分从侧罩的破损部位侵入到壳体内的情况下,该侧框架的一部分与导电部接触,可能会产生旋转电机的短路或接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即使因侧框架而使侧罩破损,或者因该侧罩的破损而使侧框架的一部分侵入到壳体内,也能够防止旋转电机的短路或接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旋转电机,其具备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旋转轴,该定子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侧,且卷绕有绕组;壳体,其至少收容所述旋转电机;变速器,其与所述旋转轴连结而被驱动;以及侧框架,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并且,在本发明中,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侧框架对置且覆盖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端面的侧罩。另外,所述旋转电机沿着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宽方向即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而配置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侧罩之间。
这里,所述电动车辆还具备板状的罩构件,该罩构件配置在所述侧罩与所述旋转电机之间,固定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定子的外周侧,且朝向所述定子的内周侧延伸出。另外,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罩构件覆盖所述绕组的线圈端和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电动车辆的碰撞时,所述侧框架以沿着也成为所述轴向的所述车宽方向被朝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压入的方式发生变形。变形后的所述侧框架的一部分使所述侧罩破损而侵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罩构件抵接并同时将所述罩构件朝向沿着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进一步压入。
在本发明中,如前所述,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罩构件覆盖所述绕组的线圈端和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即使由所述侧框架将所述罩构件压入,也会在由所述罩构件保护着所述线圈端的状态下,所述罩构件的内周侧的端部与所述转子抵接。其结果是,在所述罩构件与所述转子抵接之后,该转子被所述罩构件(将所述罩构件压入的所述侧框架)向沿着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压入。
如前所述,由于所述转子经由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变速器连结,因此所述侧框架将所述变速器也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压入。由此,所述罩构件、所述转子及所述变速器在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停止行进,从而能够抑制所述侧框架向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的进一步侵入。
因而,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所述侧框架与所述线圈端抵接(接触)的情况。由此,即使在所述电动车辆的碰撞时,也能够防止所述线圈端的绝缘覆层因所述侧框架而受到损伤的情况。
另外,由于所述线圈端由所述罩构件覆盖,因此即使在所述侧罩发生损伤而产生了该侧罩的碎片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所述碎片与所述绕组发生接触的情况。
而且,由于将所述罩构件布设成在所述侧框架将所述罩构件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压入的情况下与所述转子接触,因此无需使该罩构件具有高刚性。其结果是,还能够实现作为对所述线圈端进行保护的保护罩的所述罩构件的轻量化。
这样,在本发明中,即使因所述侧框架而使所述侧罩发生破损,或者因该侧罩的破损而使所述侧框架的一部分到侵入所述壳体内,也能够通过作为保护罩的所述罩构件来可靠地保护所述旋转电机,防止该旋转电机的短路或接地。
这里,在所述罩构件中,将所述转子与所述罩构件之间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第一最短距离设定得比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罩构件之间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第二最短距离短。由此,即使由所述侧框架将所述罩构件压入,该罩构件中的所述定子内周侧的端部也不会与所述线圈端抵接而更为可靠地与所述转子抵接。其结果是,在所述罩构件与所述线圈端之间确保了空间的状态下,所述罩构件与所述转子抵接,并且之后,该转子被所述罩构件(将所述罩构件压入的所述侧框架)向沿着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压入。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所述线圈端的绝缘覆层因所述侧框架而受到损伤的情况。
另外,在所述罩构件或所述侧罩上固定有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的旋转传感器。由此,无需另行设置所述旋转传感器的固定构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另外,通过将所述侧罩由树脂形成,由此即使在所述侧罩发生损伤而产生了该侧罩的碎片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所述碎片与所述绕组导通的情况。另外,通过使用树脂制的侧罩,从而能够缩短所述壳体内的包括所述旋转电机在内的电气系统的绝缘距离,能够实现包括所述旋转电机在内的所述壳体的小型化。
而且,若在所述罩构件上设置向所述转子侧弯曲的弯曲部,则在所述侧框架将所述罩构件向沿着所述车宽方向的所述电动车辆的内侧压入的情况下,所述弯曲部与所述转子抵接,另一方面,在所述罩构件与所述线圈端之间形成用于保护所述线圈端的空间,以免受到被压入的所述侧框架及所述侧罩的影响。由此,能够更为可靠地抑制所述线圈端的绝缘覆层发生损伤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钢板构成所述罩构件。这种情况下,若所述罩构件为钢板,则能够可靠地保护所述线圈端,以免受到所述侧框架及所述侧罩的影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因侧框架而使侧罩发生破损,或者因该侧罩的破损而使所述侧框架的一部分侵入到壳体内,也能够通过作为保护罩的罩构件来可靠地保护旋转电机,防止该旋转电机的短路或接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2是构成图1的车辆的电动机及电动机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电动机壳体取下侧罩后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沿着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前侧框架侵入到电动机壳体内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6的车辆中前侧框架侵入到电动机壳体内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A、10B…车辆
12…电动机
14…电动机转子
16…电动机定子
18…电动机壳体
18a…主壳体
18b…侧罩
20…旋转轴
22…变速器
24…轴
28、30…前侧框架
28a…前端部分
34…罩构件
34a…第一延伸部
34b…第二延伸部
34c…第三延伸部
34d、34e…前端部
36…解析器
40…驱动单元
46…导线
50…线圈
52…线圈端
8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涉及的电动车辆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参照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车辆10A(以下,也称作“车辆10A”)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0A具有作为旋转电机的行驶电动机12(以下也称作“电动机12”)。电动机12是用于生成车辆10A的驱动力的驱动源。即,电动机12例如是三相交流无刷式,基于从未图示的电池经由逆变器而供给的电力,来生成车辆10A的驱动力。另外,电动机12还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将通过进行再生而生成的电力(再生电力)向电池输出,由此对该电池进行充电。再生电力也可以对未图示的12伏系统或辅机输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2是配置在车辆10A的前方(图1的Y1方向侧)的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具备作为旋转体的电动机转子14、在该电动机转子14外周配置的电动机定子16。另外,电动机12收容于沿着车辆10A的车宽方向(图1的X1、X2方向,以下,也称作“旋转轴方向X1、X2”)配置的电动机壳体18。
这种情况下,电动机12配置在电动机壳体18内的X1方向侧,电动机转子14的旋转轴20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而在电动机壳体18内延伸。即,电动机壳体18是将电动机12收容于内部的构件,具有筒状的主壳体18a和覆盖该电动机12的X1方向的侧面(轴向端面)的侧罩18b。
在电动机壳体18内,在比电动机12靠X2方向侧(旋转轴方向X1、X2的内方)还收容有与旋转轴20连结而被驱动的变速器2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变速器22的轴24的电动机12侧作为电动机转子14的旋转轴20来利用。因而,在电动机壳体18内,在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变速器22的外侧配置电动机12。
而且,在车辆10A中,沿旋转轴方向X1、X2与变速器22连结的发动机26与电动机壳体18连设。配置在旋转轴方向X1、X2上的电动机壳体18及发动机26经由未图示的安装件而在车辆10A的左右两侧支承于沿着前后方向(图1的Y1、Y2方向)延伸的前侧框架28、30。前侧框架28、30与在车辆10A的前方(Y1方向侧)设置的前侧梁32连结。即,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A是具备电动机12、变速器22及发动机26的混合动力车辆。
图2是电动机12及电动机壳体18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电动机壳体18取下侧罩18b后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2及图3所示,车辆10A还具有罩构件34、作为旋转传感器的解析器36及制冷剂供给机构38。并且,通过电动机12、电动机壳体18、变速器22、发动机26、罩构件34、解析器36及制冷剂供给机构38来构成用于驱动车辆10A的驱动单元40。
电动机定子16具有定子铁芯42、绝缘体44、导线46及定子支架48。
定子铁芯42是在旋转轴方向X1、X2上具有厚度的轮状的构件,通过将在电动机12的周向(C1、C2方向,以下,也称作“圆周方向C1、C2”)上分割的多个分割铁芯连结而构成。在各分割铁芯的齿上安装绝缘体44,在该绝缘体44的周围卷绕导线46。通过卷绕的导线46来形成线圈(绕组)50。线圈50可以是所谓的集中绕组,也可以是所谓的分布绕组。
如上所述,在各绝缘体44的周围形成有线圈50。因此,线圈50的X1方向侧的部位形成为以与侧罩18b及罩构件34对置的方式露出的线圈端52。这里,线圈端52是指线圈50中的从定子铁芯42的轴向端面向轴向(X1方向)突出的部分。
另外,如图4所示,在绝缘体44上形成有对从线圈50延伸的作为导线46的供电线54进行收容的供电线支架56。具体而言,在供电线支架56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R2方向侧)敞开的多个槽部,在各槽部中保持U相、V相、W相及N相(中性相)的配线。然而,根据按相来集中配线的位置的不同,也可能产生未保持配线的槽部。
导线46中,作为拉回线的供电线54沿着圆周方向C1、C2在供电线支架56内被拉回,并被拉回至未图示的端子。由此,能够从电池经由供电线54向线圈50供给电力。
另外,定子支架48是将各定子铁芯42收容于径向内侧(R1方向)的构件,具有以轮状为基础的支架体58及从支架体58的X1方向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R2方向)突出的螺栓紧固连结部60。在螺栓紧固连结部60上形成有螺栓紧固连结孔6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动机定子16,可以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或日本特开2012-016100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机定子。
主壳体18a具有向X1方向开口的第一开口部64,在该第一开口部64中插入电动机12。插入后的电动机12在径向外侧(R2方向)及X2方向上由主壳体18a包围。电动机定子16及罩构件34通过螺栓66共同紧固固定在主壳体18a上,且侧罩18b通过螺栓68固定在主壳体18a上。
侧罩18b是与前侧框架28对置且从X1方向侧(朝向X2方向)覆盖电动机12、罩构件34及解析器36的树脂制的构件。在侧罩18b上形成有第二开口部70。在第二开口部70中插入后述的构成解析器36的解析器定子72的端子部74。另外,在第二开口部70上配置有用于确保该第二开口部70的气密性的密封构件76。密封构件76通过由具有弹性的原料构成或以挠曲的状态配置等方法,来吸收从电动机12向解析器定子72传递的振动。由此,能够确保端子部74与侧罩18b之间的密封性。
罩构件34为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还考虑到降低来自电动机12的噪声(无线电噪声)的影响,而将板状的罩构件34形成为由钢板构成的轮状的屏蔽板。
罩构件34在侧罩18b与电动机定子16之间以从侧罩18b侧朝向X2方向观察时覆盖电动机定子16和电动机转子14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因此,罩构件34覆盖向侧罩18b侧露出的线圈端52,且从X1方向侧及径向外侧(R2方向)大致整周地覆盖供电线54。另外,在罩构件34的径向外侧(R2方向)形成有螺栓紧固连结部78,在该螺栓紧固连结部78上形成有用于将螺栓66紧固连结的螺栓紧固连结孔80。
并且,在图4的剖视观察下,罩构件34在侧罩18b与电动机定子16之间,以与电动机定子16及电动机转子14的形状对应的方式从电动机定子16及电动机转子14离开规定距离而弯曲形成。
即,在罩构件34中,第一延伸部34a以包围供电线支架56的方式从螺栓紧固连结部78延伸,第二延伸部34b以与线圈端52对置的方式从该第一延伸部34a向径向内侧(R1方向)延伸。另外,第三延伸部(弯曲部)34c以与电动机转子14对置的方式从第二延伸部34b向R1方向延伸,前端部34d从第三延伸部34c向R1方向延伸。
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三延伸部34a~34c沿着R1方向弯曲形成为朝向X2方向的台阶状。另外,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第三延伸部34c与电动机转子14的第一最短距离(第一最短距离)d1设定得比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第二延伸部34b与线圈端52的第二最短距离(第二最短距离)d2短(d1<d2)。
需要说明的是,罩构件34的前端部34d侧形成为用于配置解析器定子72的一部分(树脂部82)的第三开口部84。另外,前端部34d形成为用于通过螺栓86来固定解析器定子72的螺栓紧固连结部。即,在绝缘体44(尤其是供电线支架56)及线圈50的径向内侧(R1方向)即前端部34d侧配置解析器36。由此,能够缩短旋转轴方向X1、X2上的驱动单元40的长度。
解析器36是检测电动机12的旋转角度或转速的构件,具有解析器定子72及解析器转子90。解析器转子90安装于电动机转子14,与电动机转子14一起旋转。
解析器定子72具有金属制的定子铁芯92、树脂部82及未图示的多个磁线。
定子铁芯92具有:由电磁钢板等磁性体构成且作为磁轭而发挥功能的磁轭部;与该磁轭部一体地形成且从磁轭部向径向内侧(R1方向)突出的多个齿。这种情况下,定子铁芯92通过将未图示的相同形状的多个铁芯板层叠而构成。
另外,在定子铁芯92上的比树脂部82靠径向外侧(R2方向)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螺栓紧固连结孔94a~94c。从旋转轴方向X1、X2观察时,螺栓紧固连结孔94a~94c以大致120°间隔设置三处。螺栓紧固连结孔94a形成为与螺栓86的直径匹配的大小。螺栓紧固连结孔94b、94c比螺栓紧固连结孔94a在圆周方向C1、C2上形成得更长。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定子铁芯92的定位及螺栓86的紧固连结。
另一方面,树脂部82是一体地覆盖定子铁芯92的磁轭部及各齿的轮状的构件,例如具有如下的功能。
即,树脂部82具有:(a)将构成定子铁芯92的各铁芯板一体化或固定的功能;(b)通过在旋转轴方向X1、X2及圆周方向C1、C2上覆盖定子铁芯92的各齿,由此对各齿与在其周围形成的各线圈(解析器线圈)之间进行绝缘的作为绝缘体的功能;以及(c)保护解析器定子72与外部之间的配线的功能。
为了起到上述功能,树脂部82例如由聚苯硫醚(PPS)树脂等树脂构成。树脂部82与上述功能(c)关联而具有端子部74。
端子部74是用于将从解析器定子72输出的信号向侧罩18b的外侧的未图示的线缆或线束输出的部位。这种情况下,在端子部74上配置多个连接管脚96,该连接管脚96与解析器定子72的磁线连接。
端子部74通过树脂将连接管脚96的周围一体地固定而构成,是不使用线束而能够向侧罩18b的外侧(电动机壳体18的外部)输出旋转角度的检测信号的直接耦合型。因而,端子部74与使用线束来向电动机壳体18的外部输出旋转角度的检测信号的类型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通过使用这样的直接耦合型的端子部74,由此在电动机壳体18的内部,不用设置用于将线束拉回的空间就能够将旋转角度的检测信号向电动机壳体18的外部输出,因此能够减小电动机12的旋转轴方向X1、X2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未图示的磁线经由树脂部82卷绕到定子铁芯92的各齿上而形成线圈(解析器线圈),并且该磁线与端子部74的连接管脚96连接。解析器线圈是所谓的分布绕组,但也可以是集中绕组。在为分布绕组的情况下,与集中绕组相比,能够提高抗噪声性。
制冷剂供给机构38通过使制冷剂(例如冷却油、冷却水)循环来冷却电动机12(电动机转子14及电动机定子16)以及罩构件34。制冷剂供给机构38具有未图示的泵、散热器及制冷剂流路98。在图4中,图示出在侧罩18b上形成有制冷剂流路98的情况下,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主壳体18a及轴24上也形成有制冷剂流路。需要说明的是,在罩构件34上也形成有多个制冷剂用孔100。
制冷剂用孔100使从侧罩18b放出的制冷剂通过而向电动机12与罩构件34之间供给制冷剂。从制冷剂用孔100供给的制冷剂对电动机12、罩构件34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供给制冷剂的侧罩18b等结构基本上可以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A如上所述那样构成,接着,对其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这里,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即,车辆10A例如与前方的其他物体(例如其他车辆)发生碰撞,从而如图5所示那样,前侧框架28、30向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车辆10A的内侧发生变形,从而前侧框架28使侧罩18b破损。
当车辆10A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时,前侧框架28、30以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被朝向车辆10A的内侧压入的方式发生变形。这种情况下,与电动机壳体18对置的前侧框架28如图5所示那样朝向X2方向变形成V字状,变形后的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与侧罩18b抵接。由此,与前端部分28a抵接的侧罩18b的部位发生破损,从而破损后的侧罩18b的碎片向电动机壳体18内飞散,且该前端部分28a侵入到电动机壳体18内。然后,前端部分28a与罩构件34(的第三延伸部34c)抵接,同时要朝向X2方向将罩构件34进一步压入。
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从旋转轴方向X1、X2观察罩构件34时,该罩构件34覆盖线圈端52和电动机转子14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在罩构件34中,将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第一最短距离d1设定得比第二最短距离d2短(d1<d2)。
因此,在由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的情况下,第二延伸部34b、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和在该前端部34d上设置的解析器定子72及螺栓86以第一延伸部34a为支点而朝向电动机转子14一体地转动。由此,即使由前侧框架28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也会在由罩构件34保护着线圈端52的状态下,罩构件34的内周侧的端部(第三延伸部34c、前端部34d)不与线圈端52抵接而更为可靠地与电动机转子14抵接。
其结果是,在罩构件34与线圈端52之间确保了空间的状态下,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和解析器定子72及螺栓86与电动机转子14抵接,并且之后,该电动机转子14由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的前端部分28a进一步向X2方向压入。
这种情况下,由于电动机转子14经由旋转轴20(轴24)与变速器22连结,因此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将变速器22也向X2方向压入。由此,罩构件34(的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解析器定子72、螺栓86、电动机转子14及变速器22在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停止行进,能够抑制前端部分28a向沿着X2方向的车辆10A的内侧的进一步侵入。
另外,如前所述,在罩构件34与线圈端52之间确保空间,即使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第二延伸部34b、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和解析器定子72及螺栓86也会整体地以第一延伸部34a为支点而朝向电动机转子14转动。因此,第一~第三延伸部34a~34c及前端部34d和解析器定子72及螺栓86不会与包括线圈端52在内的电动机定子16的各部发生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前侧框架28与线圈端52抵接(接触)的情况。其结果是,即使在车辆10A发生碰撞时,也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线圈端52的绝缘覆层因前侧框架28而发生损伤的情况。
而且,由于线圈端52由罩构件34覆盖,因此即使在侧罩18b发生损伤而产生了该侧罩18b的碎片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碎片与线圈端52发生接触的情况。
并且,罩构件34呈板状(平坦地)形成。因此,不同于前侧框架28或破损后的侧罩18b(侧罩18b的碎片等)与线圈端52发生接触的情况,即使板状的罩构件34与线圈端52发生接触,也能够防止该线圈端52的绝缘覆层受到损伤的情况。
而且,将罩构件34布设成在前侧框架28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的情况下,使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与电动机转子14接触,因此无需使该罩构件34具有高刚性。其结果是,还能够实现作为对线圈端52进行保护的保护罩的罩构件34的轻量化。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因前侧框架28而使侧罩18b发生破损,或者因该侧罩18b的破损而使前侧框架28的一部分侵入到电动机壳体18内,也能够利用作为保护罩的罩构件34来可靠地保护电动机12,从而防止该电动机12的短路或接地。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罩构件34上设置解析器36,因此无需另行设置解析器36的固定构件,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而且,通过将侧罩18b用树脂形成,由此即使在侧罩18b受到损伤而产生了该侧罩18b的碎片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碎片与线圈端52导通的情况。另外,通过使用树脂制的侧罩18b,由此能够缩短电动机壳体18中的包括电动机12在内的电气系统的绝缘距离,从而能够实现包括电动机12在内的电动机壳体18的小型化。
而且,罩构件34具有沿着R1方向而朝着X2方向弯曲形成的第一~第三延伸部34a~34c,因此即使前侧框架28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也会与电动机转子14抵接,另一方面,在罩构件34与线圈端52之间也会形成用于保护线圈端52的空间,以免受到前侧框架28及侧罩18b的影响。这样,通过以使第一延伸部34a及第二延伸部34b不与电动机定子16抵接的方式构成罩构件34,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圈端52的绝缘覆层受到损伤的情况。
另外,若罩构件34为钢板,则能够可靠地保护线圈端52,以免受到前侧框架28及侧罩18b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罩构件34也可以为树脂板。若为树脂板,则能够实现罩构件34的轻量化。
[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
参照图6及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B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A(参照图1~图5)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B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A的不同点在于:解析器36配置在侧罩18b侧,另一方面,罩构件34由螺栓紧固部78、第一延伸部34a、第二延伸部34b及前端部(弯曲部)34e构成。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解析器36的解析器定子72设置于侧罩18b。另外,罩构件34的前端部34e从第二延伸部34b朝着X2方向弯曲形成,是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A的第三延伸部34c及前端部34d对应的部分。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最短距离d1用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前端部34e与电动机转子14之间的距离来定义(d1<d2)。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车辆10B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而使前侧框架28朝向X2方向变形成V字状,且变形后的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与侧罩18b抵接的情况下,与前端部分28a抵接的侧罩18b的部位发生破损,破损后的侧罩18b的碎片向电动机壳体18内飞散,且该前端部分28a侵入到电动机壳体18内。这种情况下,前端部分28a与罩构件34(的前端部34e)抵接,并同时要将罩构件34朝向X2方向进一步压入。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沿着旋转轴方向X1、X2的第一最短距离d1也比第二最短距离d2短(d1<d2),因此在由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的情况下,该罩构件34的第二延伸部34b及前端部34e也以第一延伸部34a为支点而整体地朝向电动机转子14转动。其结果是,在前端部34e与电动机转子14抵接后,该电动机转子14由将罩构件34向X2方向压入的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向X2方向进一步压入。
然而,由于前侧框架28的前端部分28a将经由旋转轴20(轴24)而与电动机转子14连结的变速器22也向X2方向压入,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罩构件34(的前端部34e)、电动机转子14及变速器22也在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停止行进,从而能够抑制前端部分28a向沿着X2方向的车辆12B的内侧的进一步侵入。
另外,在罩构件34中,第二延伸部34b及前端部34e以第一延伸部34a为支点而整体地朝向电动机转子14转动,因此第一延伸部34a、第二延伸部34b及前端部34e不会与包括线圈端52在内的电动机定子16的各部分发生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前侧框架28与线圈端52抵接(接触)得情况。其结果是,即使在车辆10B发生碰撞时,也能够防止线圈端52的绝缘覆层因前侧框架28而发生损伤的情况。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B除了解析器36的配置部位和罩构件34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以外,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0A大致相同,因此当然能够容易得到基于共用的结构所带来的各种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而采用各种结构。

Claims (6)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具备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旋转轴,该定子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侧,且卷绕有绕组;
壳体,其至少收容所述旋转电机;
变速器,其与所述旋转轴连结而被驱动;以及
侧框架,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侧框架对置且覆盖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端面的侧罩,
所述旋转电机沿着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宽方向即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而配置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侧罩之间,
所述电动车辆还具备板状的罩构件,该罩构件配置在所述侧罩与所述旋转电机之间,固定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定子的外周侧,且朝向所述定子的内周侧延伸出,
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罩构件覆盖所述绕组的线圈端和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与所述罩构件之间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第一最短距离比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罩构件之间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第二最短距离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构件或所述侧罩上固定有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的旋转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罩由树脂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构件具备向所述转子侧弯曲的弯曲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构件为钢板。
CN201410219395.4A 2013-05-31 2014-05-22 电动车辆 Active CN1042103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6203 2013-05-31
JP2013116203A JP5785586B2 (ja) 2013-05-31 2013-05-31 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0345A true CN104210345A (zh) 2014-12-17
CN104210345B CN104210345B (zh) 2017-06-09

Family

ID=52092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19395.4A Active CN104210345B (zh) 2013-05-31 2014-05-22 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85586B2 (zh)
CN (1) CN1042103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1898A (zh) * 2017-07-14 2019-12-27 宝马股份公司 耦合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70115A (ja) * 2016-11-04 2018-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7264645B (zh) * 2017-05-22 2019-06-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格栅前端快充布置开关结构
JP7124337B2 (ja) * 2018-02-26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7099223B2 (ja) * 2018-09-26 2022-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359A (en) * 1993-04-09 1996-10-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path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of an electric vehicle
CN2913069Y (zh) * 2006-04-30 2007-06-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前仓布置方案
US20070241625A1 (en) * 2004-04-30 2007-10-18 Takahiro Terauchi Brushless motor
CN102114763A (zh) * 2010-12-31 2011-07-06 纽贝耳汽车(杭州)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安装结构
CN202029895U (zh) * 2011-03-02 2011-11-09 重庆小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前驱式微型电动汽车底盘
WO2011148097A1 (fr) * 2010-05-27 2011-12-01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Ensemb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chassis arriere supportant un groupe motopropulseur
CN103069695A (zh) * 2010-10-05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101426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29220A (ja) * 2011-12-20 2013-07-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3105212A1 (ja) * 2012-01-10 2013-07-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359A (en) * 1993-04-09 1996-10-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path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of an electric vehicle
US20070241625A1 (en) * 2004-04-30 2007-10-18 Takahiro Terauchi Brushless motor
CN2913069Y (zh) * 2006-04-30 2007-06-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前仓布置方案
WO2011148097A1 (fr) * 2010-05-27 2011-12-01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Ensemb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chassis arriere supportant un groupe motopropulseur
CN103069695A (zh) * 2010-10-05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2114763A (zh) * 2010-12-31 2011-07-06 纽贝耳汽车(杭州)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安装结构
CN202029895U (zh) * 2011-03-02 2011-11-09 重庆小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前驱式微型电动汽车底盘
CN103101426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1898A (zh) * 2017-07-14 2019-12-27 宝马股份公司 耦合装置
US11242895B2 (en) 2017-07-14 2022-02-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Coupl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36575A (ja) 2014-12-15
CN104210345B (zh) 2017-06-09
JP5785586B2 (ja)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10345A (zh) 电动车辆
US9825509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6998013B (zh) 电缆组件和具有电缆组件的电机
US20060220479A1 (en) Hybrid vehicle driving system
JP5477215B2 (ja) 油冷機器用ハーネス
JP2013114785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9608492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3718435A (zh) 旋转电机
JP2013115071A (ja) シールド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140131095A1 (en) Wire harness
JP2013158226A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334359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CN109962575B (zh) 旋转电机
CN110277859B (zh) 旋转电机
CN110268606B (zh) 电机
CN103918168B (zh) 车用旋转电机
CA3029392A1 (en) Stator structur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tator structur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203292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建設機械
US1136806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nit
JP7256456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KR102477861B1 (ko)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향 장치
JP709922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KR20220025740A (ko) 회전 전기 기계용 플라스틱 베어링
JP5585504B2 (ja) 油冷機器用ハーネス
JP5333871B2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