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5707A - 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5707A
CN104185707A CN201380013691.2A CN201380013691A CN104185707A CN 104185707 A CN104185707 A CN 104185707A CN 201380013691 A CN201380013691 A CN 201380013691A CN 104185707 A CN104185707 A CN 104185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pole
bearing plate
protective sleeve
boring
construc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36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和德
池田武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Meta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ki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kin Me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ki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85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57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80Ground anch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在一种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中的由嵌于锚杆3并安装于地表面附近的筒状体构成的保护套10,该保护套10具有在筒状体的一端侧朝半径方向扩展的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10b、从上述承压板抵接部10b延伸的波纹状的波纹部10c、以及在筒状体的另一侧端部外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间隔突起部10a,并且在波纹部10c与间隔突起部10a之间,具有外周形状为筒状曲面或在筒状曲面上具有凹部的间隔保持部10e。

Description

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插入锚杆及注入灌浆时所使用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与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中所使用的锚杆头部的保护套、及使用保护套的承压板内部的锚杆保护结构(防锈结构)、以及使用保护套并使锚杆3与承压板5结合的施工方法,已实施了实施图1中所例举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而进行压住斜面与抑制滑坡的工程,并列举了良好的实绩,该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以压住斜面与抑制滑坡为目的而施工,即,如图1中例举的概要所示,将锚杆3(或亦称作锁紧螺栓(Lock bolt))插入至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3m~5m左右的深度的钻孔2中,将水泥浆等灌浆4注入该钻孔2中并使其凝固成一体,且使该锚杆3的头部向地表面部上突出,并通过螺帽6使紧贴于地表面部的承压板5与锚杆3的头部结合而实施该斜面稳定化施工法(参照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2和其他文献)。
注入至钻孔2中的灌浆4覆盖于锚杆3的外周而发挥使地基与锚杆3一体化的作用或防锈作用。然而,虽遍及全区域地注满灌浆4直至其从钻孔2的口部溢出为止,却无法覆盖、保护到突出于地表面部的锚杆3的头部。
而且,注入钻孔2中的水泥浆等灌浆4在固化之前期间会从孔壁略微向地下渗透,除此以外,凝固时亦伴随着收缩,因此,填充至钻孔2中的灌浆4的上表面较钻孔2的口部有所下降(产生所谓缩孔(Sunk spot))。因此,必须至少以灌浆4的上表面从钻孔2的口部下降的量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
此外,即便进行上述灌浆4的二次注入,再者,对在地表面部使锚杆3的头部与承压板5结合的部分,也必须另外进行防锈处理。
从上述观点出发,关于对在地表面部使锚杆3的头部与承压板5结合的部分进行防锈处理的机构、构成,例如可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4所公开的现有技术。
首先,专利文献3中所公开的发明关于将牵引力传递至地基中而稳定设置于地基的法面等上的混凝土结构物等的地锚(Ground anchor),并公开有保护作为受拉构件的钢丝等(钢筋束(Tendon))的头部的筒体(Trumpet sheath)。该筒体的构成包括螺纹筒部、在其上端夹持于承压板与基座的压接面间的凸缘、及中心对准用突起。
而且,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发明关于一种固定于地下的地锚中的作为受拉构件的头部的防锈机构的防锈具。该防锈具以由合成树脂成形的筒状的端部套与防水套构成,且两者螺纹接合成一排。上述防水套的构成为,包括具有弹性的波纹(Wave-shaped)部,且该波纹部密接于承压板的下表面(背面)而发挥密封作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965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173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6-2604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公平7-263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广义上随处可见一些关于对使地基锚材的头部与承压板结合的部分进行防锈处理的机构、构成的现有技术。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未考虑到灌浆的二次注入,因而难以进行灌浆的二次注入。而且,在进行灌浆的二次注入时,锚杆的头部从钻孔的口部向地表面上突出并与承压板结合,因此需要对锚杆的突出部分进行防锈保护处理。
因此,必须开发出满足上述防锈保护的要求的保护套及使用该保护套的防锈保护结构。
而且,在实施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之后,在地基发生滑坡等变动而令地锚发挥作用时,与锚杆的头部结合的承压板呈现出逐渐陷入地面中的状态,因此保护套的构成必须根据上述变化在锚杆的长度方向上伸缩而维持并发挥所期望的防锈保护功能。
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套、使用该保护套的防锈保护结构以及其施工方法,所述保护套在即将使锚杆的头部与承压板结合之前的阶段,最终容易按所注入的灌浆的上表面自钻孔的口部下降的量而必要且充分地进行灌浆的二次注入。
作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的方法,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其特征在于:
其为如下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中的、具有嵌于锚杆3而安装于地表面附近的筒状体的保护套10,该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为将锚杆3打设至斜面并通过灌浆4而固定于地基内部,且将承压板5安装于锚杆3的头部并对地基给予支承力的施工法,
该保护套10具有:在筒状体的一端侧朝半径方向扩展的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10b、从承压板抵接部10b延伸的波纹状的波纹部10c以及在筒状体的另一侧端部外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间隔突起部10a;而且
在波纹部10c与间隔突起部10a之间,具有外周形状为筒状曲面或于筒状曲面上具有凹部的间隔保持部10e。
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为,在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10中,其特征在于:
间隔突起部10a的突起高度h为灌浆4充分覆盖保护套10的外周部时的高度尺寸,该间隔突起部10a形成为以沿筒状体的圆周方向隔有间隔的配置的多个在筒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肋状,或设成使肋状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切断成多个部分的形状,或设成朝筒状体的圆周方向的凸缘状、并且具有供灌浆流通的切口部的形态,或设成多个突起形状。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如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的保护套10中,其特征在于:
在与承压板5接触的基端部的凸缘状承压板抵接部10b的内径部,沿向心方向设置有抵接于锚杆3的外周面的定位用凸部10d;
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10b的外径D形成为如下大小:即便锚杆3的位置在设置于承压板5且供锚杆3穿过的杆用通孔5a的口径d0范围内移动,也能覆盖杆用通孔5a。
技术方案4所述发明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锚杆头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朝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的钻孔2中插入锚杆3,锚杆3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一定长度,遍及全区域地向钻孔2中注入灌浆4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
上述保护套10以使其间隔突起部10a于下侧朝向下方地嵌于锚杆3的头部,间隔突起部10a没入至钻孔2内的灌浆4中并内接于钻孔2的孔壁面,波纹部10c安装于使其前端较地表面向上方远离而隔开一定间隔H的位置;
通过间隔H向钻孔2的口部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
承压板5为使锚杆3的头部穿过其杆用通孔5a而紧贴于地表面部1,形成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密接于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状态,并且将螺帽6拧入并结合于锚杆3的头部而成。
技术方案5所述发明涉及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由如下阶段组成:
以对于利用承压板5压住斜面的地表面部1并抑制滑坡而言较为理想的角度,将锚杆3插入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至一定深度的钻孔2中,使锚杆3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
遍及全区域地向钻孔2中注入灌浆4,直至其自口部溢出为止;
将如上述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套10,按使其间隔突起部10a为下侧的朝向而嵌于锚杆3的头部,使间隔突起部10a没入钻孔2内的灌浆4中并内接于钻孔2的孔壁面,而将波纹部10c安装于使其下端自地表面向上方远离而形成有一定间隔H的位置;
通过间隔H向钻孔2的口部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
其后,使锚杆3的头部穿过杆用通孔5a并使承压板5紧贴于地表面部1,形成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密接于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状态;以及
将螺帽6拧入至锚杆3的头部进行紧固而使承压板5与锚杆3结合。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方法中,其特征在于:
在将保护套10嵌于锚杆3的头部时,通过使形成于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的内径部的定位用凸部10d抵接并固定于锚杆3的外周面,而进行安装位置的特定。
当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涉及的保护套10嵌入并安装于锚杆3的头部时,该保护套10的下侧(前侧)被插入钻孔2内的灌浆4中,通过该灌浆4对锚杆3进行防锈覆盖、保护。而且,紧接于灌浆4的保护套10保护锚杆3的地表面附近,从而确实地防止锚杆3的腐蚀。并且,外周部的间隔突起部10a内接于钻孔2的孔壁面而发挥稳定的定位作用,因此灌浆4环绕于保护套10的周围,从而通过灌浆4确实地对锚杆3进行覆盖与防锈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套10的波纹部10c以其下端位于地表面的上方、且不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间隔保持部10e从地表面部1向上方露出的形态而形成一定间隔H,因此即使在一次注入的灌浆4固化之后也可容易地通过上述间隔H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因此通过灌浆4对锚杆3进行覆盖与防锈保护仍然是具有实效的。
此外,相对于关于紧贴于地表面部1的承压板5所具有的内侧面5b而推定的地表面上的高度位置,略高地设定嵌于锚杆3上的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向地表面上突出的高度位置并事先进行安装,借此,杆用通孔5a套于锚杆3的头部并且紧贴于地表面部1的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确实地密接于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从而可确保水密性,并且可以期待必要且充分的防锈保护效果。此时,即便承压板5的内侧面5b与保护套10的高度存在若干高低差(尤其是承压板抵接部10b较高),由于该差量会被波纹部10c的伸缩所吸收,因此也不会对上述水密性产生任何阻碍。
也就是说,只要使保护套10嵌于锚杆3的头部的深度位置位于承压板抵接部10b高于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位置,则不需要严密的高度调整,施工时的作业性也较良好,因此也没有在施工时对保护套10施加过大的外力而使其破损的担忧。因此,如技术方案5或6所述的发明涉及的施工方法容易实施且不需要特别熟练。
即便经地锚固定的结构体产生较大变形,也可以防止钢筋束的露出。
另一方面,在已实施本发明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地基发生滑坡等地基变动,承压板5通过锚杆3而承受如陷入地表面的程度的过大的拉伸载荷而发生位移时,保护套10也会通过波纹部10c的伸缩而灵活地应对,没有防锈保护结构承受过大的应力而破损的担忧,从而发挥作为持久的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套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截面图。
图2(A)为使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套的左半部分以截面的形式表示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
图3(A)为承压板的主视图,(B)为(A)图所指示的沿b-b线剖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10由如下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中的嵌于上述锚杆3而安装于地表面附近的筒状体组成,该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为将锚杆打设至斜面并通过灌浆4固定于地基内部,并且将承压板5安装于该锚杆3的头部而对地基给予支承力的施工法。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套10具有:在筒状体的一端侧朝半径方向扩展的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10b、从上述承压板抵接部10b延伸的波纹状的波纹部10c、以及在筒状体的另一端侧外周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间隔突起部10a。
而且,如图2所示,在上述波纹部10c与上述间隔突起部10a之间具有外周形状为筒状曲面或在筒状曲面上具有凹部的间隔保持部10e。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锚杆头部的保护结构为,将锚杆3插入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的钻孔2中,使该锚杆3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一定长度,遍及全区域地将水泥浆等灌浆4注入至上述钻孔2中,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
将上述保护套10以使其间隔突起部10a为下侧的朝向嵌套于上述锚杆3的头部,该间隔突起部10a没入至钻孔2内的上述灌浆4中,一部分或全部内接于该钻孔2的孔壁面,上方的波纹部10c为以其下端较地表面向上方远离,且不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间隔保持部10e(参照图2)自地表面部向上方露出的态样,而安装于隔有一定间隔H的位置。
利用上述间隔H向钻孔2的口部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
而且,承压板5设为如下构成:使锚杆3的头部穿过其杆用通孔5a(参照图3),而使该承压板5紧贴于地表面部1,形成上述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密接于该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状态,并且将螺帽6拧入并结合于该锚杆3的头部。
本实施方式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方法为以对于利用承压板5压住斜面的地表面部1并抑制滑坡而言较为理想的角度,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到一定深度,将锚杆3插入至挖掘出的该钻孔2中,使该锚杆3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
遍及全区域地将水泥浆等灌浆4注入至上述钻孔2中,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
将上述保护套10按以其间隔突起部10a为下侧(前侧)的朝向嵌于上述锚杆3的头部,该间隔突起部10a没入钻孔2内的灌浆4中,形成一部分或全部内接于钻孔2的孔壁面的状态,上方的波纹部10c以其下端从地表面向上方远离、并且不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间隔保持部10e从地表面向上方露出的形态,而安装于形成有一定间隔H的位置。
通过上述间隔H向钻孔2的口部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
然后,使锚杆3的头部穿过杆用通孔5a而使承压板5紧贴于地表面部1,形成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密接于该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状态,将螺帽6拧入并紧固于锚杆3的头部而使承压板5与锚杆3结合。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中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套10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即,将长度大致为其全长的锚杆3插入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的钻孔2中,使该锚杆3的头部(外端部)向地表面上突出。
图1表示利用在锚杆3的顶端具有挖掘钻头3a(自穿孔钻头)的锚杆3挖掘钻孔2的事例。锚杆3的外径通常为φ20~30mm。钻孔2的口径为φ50~90mm左右,该钻孔2通常为挖掘至3m~5m左右的深度,在该钻孔2中插入长度大致为其全长的锚杆3。
遍及全区域地将水泥浆等灌浆4注入至上述钻孔2中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使其凝固成一体而固定于地基内部。将下文所述的保护套10嵌于上述锚杆3的头部后,通过所拧入的螺帽6将紧贴于地表面部1的承压板5结合于上述锚杆3的头部,形成压住斜面即地表面部1与抑制滑坡的结构。
图2(A)~(C)中表示上述保护套10的结构的详细内容。
该保护套10为嵌于锚杆3的上述头部而达成防锈保护目的的结构,且制作成如下橡胶成形品:对于锚杆3的外径为如上所述的φ20~30mm时,为了容易地嵌于其外周而使内径d设为φ30~40mm的圆筒形状,且作为一例使全长为200mm左右。
该保护套10中,在上述筒状体的顶端侧约为50mm的长度范围的外周部具有如下间隔突起部10a,如图1所示,间隔突起部10a为当插入至向地下挖掘的钻孔2的口部中时,一部分或全部内接于以上述口径φ50~90mm挖掘出的钻孔2的孔壁面,而形成灌浆4环绕于周围的空隙。
图2(A)、(C)中图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间隔突起部10a作为如下形状,以在筒状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该形状为以在筒状体的外周面上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形态内接于钻孔2的孔壁面的4个部位,并且具有使灌浆4的覆盖成为一定值以上的突起高度h(h=7mm左右)的肋状(板状)。为了容易进行插入至钻孔2中的操作,图示的间隔突起部10a具有尖细形状的倾斜部。
可是,关于该间隔突起部10a的形状或个数,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例子。只要为如上所述,间隔突起部10a一部分或全部内接于钻孔2的孔壁面,并使灌浆4对该保护套10的外周部的覆盖形成为一定值以上的结构即可。即,也可以形成为使间隔突起部10a的肋状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切断成多个部分的形状;或形成为朝筒状体的圆周方向的凸缘状、并且具有供灌浆流通的切口部的形态;或设为多个突起形状。如此,间隔突起部10a即便设为使上述肋状(板状)在筒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切断成多个部分的形状,或设为沿筒状体的圆周方向形成为凸缘状(帽檐状)的同时,沿周方向在多个部位形成有供灌浆流通的切口部的形态,或设成多个单纯的突起向圆筒体的外侧呈放射状突出的形状等而实施,也可以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次,保护套10在基端侧具有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在接于该承压板抵接部10b的筒状体部分,由筒状体弯曲形成波纹状的波纹部10c在大致70mm左右的长度范围内形成为多个峰(图2(A)中为5个峰)的波浪状态。因此,在从波纹部10c的下端(嵌入锚杆3的方向的前端)到上述间隔突起部10a的上端之间,设有大致80mm左右的间隔L(距离)。
另外,如图1中表示的使用状态所示,由于使波纹部10c位于相较钻孔2的口部(地表面)更外侧而使用,因此对峰部分的外径并无特别的限定条件,在图2中形成为φ50mm左右。
而且,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对象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中,目前未发现容易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的结构的保护套,其中该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为,以压住斜面与抑制滑坡为目的,如图1中例示的概要所示,将锚杆3插入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挖掘3m~5m左右的深度的钻孔2中,进而,遍及该钻孔2的全长而注入水泥浆等灌浆4,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并使其凝固成一体,使该锚杆3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通过螺帽6使紧贴于该地表面部的承压板5与锚杆3的头部结合而实施。
尤其是注入钻孔2中的水泥浆等灌浆4除了在直到固化为止期间会从孔壁向地下渗透,在凝固时还伴随着收缩,并且钻孔2内的灌浆4的上表面从口部下降(产生缩孔),因此最终必须按一次注入的灌浆4的上表面降低的量向钻孔2的口部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可是,尚未发现有使灌浆4的二次注入变得容易进行、并且如锚杆3的头部的防锈保护结构的保护套以及施工方法。
而且,即便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由于锚杆3的头部从钻孔2的口部向地表面上突出并与承压板5结合,因此也必须进一步对该突出部分进行代替灌浆4的防锈保护处理。
鉴于以上的情况,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以对使锚杆3的头部从钻孔的口部向地表面上突出并且与承压板结合的部分进行确实的防锈处理的保护套10、使用该保护套10的防锈保护结构、以及其施工方法。而且,可提供如下构成的保护套10及防锈保护结构,即,在实施了利用保护套10及使用该保护套10的防锈保护结构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之后,即便在地基发生滑坡等变动,而使与锚杆3的头部结合的承压板产生逐渐地陷入地面中的变动的情形时,保护套10及防锈保护结构也会随着变动而发生伸缩,从而保持健全性,发挥并维持特定的防锈保护功能。
即,如图1及图3所示,使于上述保护套10的基端侧形成为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密接于承压板5的内侧面5b,即密接于形成有为了使锚杆3穿过承压板5而设置的杆用通孔5a的部分的内侧面5b,使其较广地覆盖杆用通孔5a的外周,从而期待发挥提高对锚杆3的头部的防锈保护效果的作用。
因此,在图3(A)、(B)所示的承压板5的杆用通孔5a的口径d0为φ45mm的情形时,承压板抵接部10b的外径D形成为大于上述口径d0的大径(作为一例有φ70mm)。因此,嵌于该锚杆3上的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形成为如下构成:即便锚杆3在杆用通孔5a的口径内移动,该承压板抵接部10b也不会发生从杆用通孔5a的外周缘脱离的情况,维持对内侧面5b的水密的密接状态而确实地覆盖杆用通孔5a的外周。
而且,如图2所示,在上述保护套10中,在与承压板5的内侧面5b接触的基端部的承压板抵接部10b的内径部(口部内),沿向心方向设置有多个紧紧抵接于锚杆3的外周面的定位用凸部10d。
如图2(B)所示,定位用凸部10d被设为在将筒状体的圆周4等分后4个部位的位置,朝向心方向突出5mm左右的突起状。
在使用保护套10时,当嵌于锚杆3的头部,该定位用凸部10d发挥碰到形成于该锚杆3的外周部的螺纹、或所谓竹节钢筋(節鉄筋)的节子而固定的定位作用,从而有效地将保护套10在嵌入作业的途中意外掉落的不便或作业上的麻烦防范于未然。
再者,关于构成保护套10、并且设置于上述波纹部10c与间隔突起部10a之间的间隔保持部10e的外周形状,除了为通常的单纯的圆筒曲面状外,也可以作为在该圆筒曲面上具有凹部的圆筒曲面状的形态而实施。
该间隔保持部10e为未设置在灌浆4的二次注入时阻碍注入作业的突起或波纹等构成要素的构成部分。即,该间隔保持部10e为如下构成:为了即便于在灌浆4的一次注入后,将保护套10嵌于锚杆3并插入钻孔2的状态下,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在保护套10与钻孔2之间进行的灌浆4的二次注入作业,而排除阻碍灌浆的注入作业的主要因素。
其次,主要根据图1来说明使用上述构成的保护套10而实施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方法、及通过上述施工方法而构筑的锚杆头部的保护结构。
如上文的说明所述,在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时,首先从地表面部1向地下进行挖掘,形成钻孔2。如图1所示,钻孔2为以利用承压板5压住斜面的地面并抑制滑坡为目的而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挖掘。钻孔2的挖掘除利用公知的钻孔装置进行以外,也可以将挖掘钻头3a安装于锚杆3的顶端的自穿孔方式进行。在上文已经说明了一般而言钻孔2的口径为φ50~90mm左右,深度为距地表面3m~5m左右。
如上所述,将锚杆3插入挖掘出的钻孔2中。在自穿孔方式的情形时,在结束挖掘后的阶段形成为插入了锚杆3的状态。
锚杆3设为从钻孔2的底端起遍及其全长的长度。而且,其头部(外端部)从地表面部1向上方突出一定长度、即与后文所述的承压板5结合所必需的长度。并且,向该钻孔2中遍及全区域地将水泥浆等灌浆4从底端至口部充分地注入,直至目视确认其自口部溢出为止。
作为灌浆4的注入法,在自穿孔方式的情形时,将灌浆注入软管连结至锚杆3的头部而开始注入灌浆,借此,灌浆被注入锚杆3的内部,使其从自穿孔方式钻头的顶端进行浇注,从钻孔2的底端起进行注入。之后,等待该灌浆4凝固,而完成地基、灌浆4及锚杆3的一体化。
此外,在利用公知的钻孔装置形成钻孔2之后插入锚杆3的情形时,使灌浆注入软管沿着锚杆3并与其结合,而将两者合二为一地插入至钻孔2内。然后,通过将灌浆从灌浆注入软管注入,而进行从锚杆3的顶端附近至地表面的口部的灌浆4的注入、填充。在该情形时,例如灌浆注入软管设为与锚杆3一并直接埋入的状态。
在如上述般注入的灌浆4完全固化以前的阶段,将上述防锈保护用保护套10以其间隔突起部10a为下侧(朝下)的朝向嵌于如上所述向地表面部1上突出的锚杆3的头部。保护套10的嵌入作业设为如下状态,即,使间隔突起部10a没入钻孔2内的灌浆4中并前进至一定深度,间隔突起部10a的一部分或全部内接于该钻孔2的孔壁面而灌浆4环绕于保护套10的周围,并且以上侧(上方)的波纹部10c的下端位于较地表面向上方远离而隔有一定间隔H的位置,而不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间隔保持部10e也较地表面向上方露出的形态而安装(也参照图2(A))。此时的上述间隔H例如只要为20~30mm左右即可,如果将间隔H扩大至上述范围以上,则更容易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作业。
在该阶段中,即便注入钻孔2中的水泥浆等灌浆4已如上述般从底端至口部遍及全区域地充分注入,但由于灌浆4向地基中渗透、或由于凝固时的收缩现象,灌浆4的上表面也会在钻孔2的口部内较地表面明显下降。因此,通过上述间隔H向钻孔2内进行灌浆4的二次注入直到从口部溢出的程度,以期完善。
然后,如图1及图3所示,使锚杆3的头部穿过承压板5的杆用通孔5a,并使该承压板5的接地板5c紧贴于地表面部1(使其接地)。在该情形下,当进行上述保护套10的嵌入作业时,作为预先将该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设定为密接于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高度的结果,将得到承压板5的内侧面5b与保护套10的承压板抵接部10b的密接状态。此外,由于与上述杆用通孔5a同心式配置地安装于承压板5的上述内侧面5b的保护筒部5d的下端也设为与上述接地板5c形成为同一平面的高度,因此形成保护筒部5d朝钻孔2的外周部接地并双重包围而发挥止水性的组装设置的状态。
因此,将螺帽6拧入至锚杆3的头部的螺纹部并紧固而使锚杆3与承压板5结合。进而,以覆盖杆用通孔5a的配置将顶盖垫圈7设置于承压板5的上表面,并且将在中空部内填充有防锈用润滑油9的顶盖8螺合于其上,从而完成防水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以上述构成而设置于斜面上,因此即便产生由于地基的不平而使承压板5的设置状态相对于锚杆3及保护套10略微倾斜的情况,由于保护套10的波纹部10c会发生可挠性(Flexible)变形,因此也可以保持承压板抵接部10b对承压板5的内侧面5b的密接状态。
以上虽然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作用。为了慎重起见进行补充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而进行的类似于设计变更的变更、应用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用作如下的保护套、及使用该保护套的防锈保护结构,该保护套的构成为:在将要使锚杆的头部与承压板结合的阶段,最终容易充分地进行灌浆的二次注入。
符号说明
1    地表面部
2    钻孔
3    锚杆
4    灌浆
5    承压板
5a   杆用通孔
5b   内侧面
5c   接地板
5d   保护筒部
10   保护套
10a  间隔突起部
10b  承压板抵接部
10c  波纹部
10d  定位用凸部
10e  间隔保持部

Claims (6)

1.一种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为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中的具有嵌于所述锚杆而安装于地表面附近的筒状体的保护套,所述斜面稳定化施工法为将锚杆打设至斜面并通过灌浆而固定于地基内部、并且将承压板安装于所述锚杆的头部而对地基给予支承力的施工法,
所述保护套具有:在所述筒状体的一端部朝半径方向扩展的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从所述承压板抵接部延伸的波纹状的波纹部、以及在所述筒状体的另一侧端部外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间隔突起部;且
在所述波纹部与所述间隔突起部之间,具有外周形状为筒状曲面或在筒状曲面上具有凹部的间隔保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突起部的突起高度设为所述灌浆充分覆盖所述保护套的外周部的高度尺寸,
所述间隔突起部形成为以沿所述筒状体的圆周方向隔有间隔的配置的多个在筒状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肋状,或
设成使所述肋状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切断成多个部分的形状,或
设成沿筒状体的圆周方向的凸缘状、并且具有供灌浆流通的切口部的形态,或
设成多个突起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承压板接触的基端部的凸缘状的承压板抵接部的内径部,在向心方向上设置有抵接于锚杆的外周面的定位用凸部;
凸缘状的所述承压板抵接部的外径形成为如下大小:即便锚杆的位置在设于所述承压板并的供所述锚杆穿过的杆用通孔的口径范围内变动,也能覆盖所述杆用通孔。
4.一种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锚杆头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向从地表面部向地下挖掘的钻孔中插入锚杆,所述锚杆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一定长度,遍及全区域地向所述钻孔中注入所述灌浆,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
将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套以使所述间隔突起部为下侧的朝向嵌于所述锚杆的头部,所述间隔突起部没入所述钻孔内的所述灌浆中并内接于所述钻孔的孔壁面,所述波纹部安装于使其前端较地表面向上方远离而隔有一定间隔的位置;
利用所述间隔向所述钻孔的所述口部进行灌浆的二次注入;
所述承压板为使所述锚杆的所述头部穿过杆用通孔而紧贴于地表面部,形成所述保护套的所述承压板抵接部密接于所述承压板的内侧面的状态,并将螺帽拧入并结合于所述锚杆的所述头部而成。
5.一种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由如下阶段组成:以对于利用承压板压住斜面的地表面部并抑制滑坡而言较为理想的角度,将锚杆插入从所述地表面部向地下挖掘至一定深度的钻孔中,使所述锚杆的头部向地表面上突出;
遍及全区域地向所述钻孔中注入灌浆,直至其从口部溢出为止;
将如所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套,以所述间隔突起部为下侧的朝向而嵌于所述锚杆的所述头部,使所述间隔突起部没入所述钻孔内的所述灌浆中并内接于所述钻孔的孔壁面,而将所述波纹部安装于使其下端从地表面向上方远离而形成有一定间隔的位置;
通过所述间隔向所述钻孔的所述口部进行灌浆的二次注入;
然后,使所述锚杆的所述头部穿过杆用通孔而使所述承压板紧贴于地表面部,形成所述保护套的所述承压板抵接部密接于所述承压板的内侧面的状态;及
将螺帽拧入所述锚杆的所述头部并紧固而使所述承压板与所述锚杆结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保护套嵌于所述锚杆的所述头部时,通过使形成于所述保护套的所述承压板抵接部的内径部的定位用凸部抵接并固定于所述锚杆的外周面,而进行安装位置的特定。
CN201380013691.2A 2012-03-19 2013-03-08 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ending CN1041857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1952 2012-03-19
JP2012061952A JP5981742B2 (ja) 2012-03-19 2012-03-19 斜面安定化工法用保護シース及び斜面安定化工法の施工方法
PCT/JP2013/056489 WO2013141047A1 (ja) 2012-03-19 2013-03-08 斜面安定化工法用保護シース、アンカーロッド保護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5707A true CN104185707A (zh) 2014-12-03

Family

ID=49222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691.2A Pending CN104185707A (zh) 2012-03-19 2013-03-08 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81742B2 (zh)
CN (1) CN104185707A (zh)
TW (1) TW201348557A (zh)
WO (1) WO20131410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7155A (zh) * 2018-01-12 2020-08-25 格里普利有限公司 罩盖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1027B2 (ja) * 2015-03-31 2019-02-13 日鐵住金建材株式会社 保護シース
JP2017044032A (ja) * 2015-08-28 2017-03-02 株式会社丸和技研 ロックボルト装置及びその工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カプラ
CN114263195B (zh) * 2021-12-24 2023-08-22 义乌建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岩土工程治理用防滑坡的边坡加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040A (ja) * 1992-07-09 1994-02-01 Plus Teku Kk 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用のトランペットシース、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施工方法
JPH06108465A (ja) * 1992-10-01 1994-04-19 Zenitakagumi:Kk 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の受圧板及びその板体、及び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工法
JPH1136298A (ja) * 1997-07-22 1999-02-09 Okabe Co Ltd ロックボル卜の補強方法
CN201099861Y (zh) * 2007-10-29 2008-08-1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顺层岩质边坡轻型加固构造
JP2011153505A (ja) * 2010-01-25 2011-08-11 Takayuki Abe 法枠底面に伸縮区間を設定しシース長さを調整して地盤アンカー効果の促進を図る法枠定着工法。
CN102155016A (zh) * 2011-05-10 2011-08-17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排水锚杆及既有边坡挡护工程修复加固构造和施工方法
CN202000361U (zh) * 2011-03-03 2011-10-05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直立墩式护坡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388B2 (ja) * 1990-12-12 1995-03-22 株式会社エスイー アースアンカー及びその定着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040A (ja) * 1992-07-09 1994-02-01 Plus Teku Kk 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用のトランペットシース、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施工方法
JPH06108465A (ja) * 1992-10-01 1994-04-19 Zenitakagumi:Kk 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の受圧板及びその板体、及び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工法
JPH1136298A (ja) * 1997-07-22 1999-02-09 Okabe Co Ltd ロックボル卜の補強方法
CN201099861Y (zh) * 2007-10-29 2008-08-1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顺层岩质边坡轻型加固构造
JP2011153505A (ja) * 2010-01-25 2011-08-11 Takayuki Abe 法枠底面に伸縮区間を設定しシース長さを調整して地盤アンカー効果の促進を図る法枠定着工法。
CN202000361U (zh) * 2011-03-03 2011-10-05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直立墩式护坡结构
CN102155016A (zh) * 2011-05-10 2011-08-17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排水锚杆及既有边坡挡护工程修复加固构造和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7155A (zh) * 2018-01-12 2020-08-25 格里普利有限公司 罩盖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94411A (ja) 2013-09-30
WO2013141047A1 (ja) 2013-09-26
JP5981742B2 (ja) 2016-08-31
TW201348557A (zh) 201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5707A (zh) 斜面稳定化施工法用保护套、锚杆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2733825A (zh) 一种能适应围岩变形的混凝土管片衬砌结构的方法
KR100914158B1 (ko) 무지보형의 차수벽 흙막이공법
JP4171470B2 (ja) 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補強方法
JP5976373B2 (ja) 杭基礎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方法
CN106640117B (zh) 一种地下洞室顶拱结构、地下洞室及地下洞室施工方法
EP2495394A1 (en) Tunnel with exterior tube and reinforced interior tube
CN105040707A (zh) 用作地下室外墙的组合密排桩深基坑支护围护结构
CN112726627A (zh) 岩溶强烈地区钻孔灌注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KR101460180B1 (ko) 소일네일링 공법용 이종 철근 연결구
JP6220602B2 (ja) 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並びに、グラウンドアンカー工法
CN106640118B (zh) 一种地下洞室顶拱结构、地下洞室及地下洞室施工方法
CN213450403U (zh) 一种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段支撑结构
JP3584323B2 (ja) 斜面安定工法
JP4705468B2 (ja) 抑止機能付集排水パイプ
KR20080039020A (ko) 피, 에이치, 씨 파일
CN113622421A (zh) 钢板桩护坡区域的锚索布置结构
JP2019019447A (ja) 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CN210263039U (zh) 一种防水密封抗浮锚杆
KR101363483B1 (ko) 고성능 복합형 앵커
CN103103985B (zh) 一种基于植桩过程的地源热泵管埋置方法
KR101935544B1 (ko) 강봉형 지압 압축형 영구 그라운드 앵커
KR101051089B1 (ko) 보호캡을 이용한 앵커두부 보강장치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6168026A (zh) 旋喷扩孔式子弹头可回收锚杆桩及其制造方法
KR20190100753A (ko) 지압 압축형 영구 그라운드 앵커를 이용한 지반보강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