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3593A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83593A CN104183593A CN201310193679.6A CN201310193679A CN104183593A CN 104183593 A CN104183593 A CN 104183593A CN 201310193679 A CN201310193679 A CN 201310193679A CN 104183593 A CN104183593 A CN 1041835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ype well
- well region
- nmos pass
- pass transistor
- protection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并列设置的若干NMOS晶体管,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一N型阱区,所述第一N型阱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NMOS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一N型阱区、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静电放电输入端相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与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不仅可以提高静电放电的响应速度,还能提高不同NMOS晶体管对应的寄生NPN三极管的导通均匀性,有利于提高静电放电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芯片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半导体芯片所涉及到的静电损伤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有很多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设计和应用,通常包括: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Gate Grounded NMOS,GGNMOS)保护电路、二极管保护电路、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保护电路等。
其中,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Gate Grounded NMOS,GGNMOS)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所述多个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10位于外部电路11和芯片内部电路12之间,且所述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10的漏极分别与外部电路11和芯片内部电路12相连接,外部电路11产生的静电电流通过所述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10流向地,外部电路11的静电电压较低,不会使得所述芯片内部电路12受到的电压太高,所述芯片内部电路12不会被高电压损毁。
所述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如图2所示,由于所述晶体管为N型场效应晶体管,所述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22、漏极21为N型,所述衬底20为P型,所述漏极21、衬底20、源极22形成一个寄生的NPN三极管24,所述源极22为寄生三极管24的发射极,所述漏极21为寄生三极管24的集电极,所述衬底20为寄生三极管24的基区,其中,所述源极22、衬底20、栅极23接地。由于外部电路的静电电压使得所述栅接地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电压不断上升,当所述漏极电压高于漏极21、衬底20两者之间的PN结的击穿电压时,从漏极21到衬底20将产生一个较大的击穿电流。由于所述衬底20接地,所述击穿电流也将流向地,但由于从漏极21边缘的衬底20到接地的衬底20之间会有部分寄生电阻25,所述击穿电流在该寄生电阻25上流过会产生电势差,使得源极22与衬底20靠近源漏极的部分存在电势差,从而使得源极22、衬底20、漏极21所形成的NPN三极管24开启,形成漏极电流,将漏极21的积累的静电电荷从源极22流走。且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漏极电流的泄放能力,从而使得漏极电压可以很快地下降,保护芯片内部电路不被静电电压损毁。
由于静电电流通常很大,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多个GGNMOS晶体管并联在一起作为静电放电保护结构以提高静电放电能力。但是出于版图设计考虑,现有的接地的连接区通常统一位于GGNMOS晶体管的最外侧,使得现有技术中的不同位置的GGNMOS晶体管对应的寄生电阻各不相同,使得源极与衬底靠近源漏极部分的电势差也各不相同,所述源极、衬底、漏极所形成的寄生NPN三极管不会同时开启,使得现有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中多个GGNMOS晶体管的导通均匀性较差。当其中部分GGNMOS晶体管导通后,其他的就不容易导通,会严重影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能力,可能会导致放电电流过高而烧毁,且如果只有部分GGNMOS晶体管被导通,那么未导通GGNMOS晶体管就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减低了静电保护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可以提高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导通均匀性和响应速度,提高静电保护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并列设置的若干NMOS晶体管,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一N型阱区,所述第一N型阱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NMOS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一N型阱区、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静电放电输入端相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与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N型阱区,所述第二N型阱区位于相邻的NMOS晶体管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N型阱区位于两个相邻NMOS晶体管的源极之间。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两个相邻NMOS晶体管的源极之间的两个第二N型阱区和位于所述两个第二N型阱区之间的第二连接区。
可选的,每两个NMOS晶体管之间具有第二N型阱区。
可选的,所述第一N型阱区和第二N型阱区的掺杂深度、掺杂浓度相同。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P型阱区,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P型阱区内。
可选的,所述P型阱区和第一连接区的掺杂深度、掺杂浓度相同。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N型阱区内的第一N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的掺杂浓度大于N型阱区的掺杂浓度。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内的第一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连接区的掺杂浓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与静电放电输入端相连接的第一N型阱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NMOS晶体管之间,当外界静电脉冲产生的静电电压施加到所述静电放电输入端时,所述第一N型阱区会将相邻的第一连接区和半导体衬底的电压提升,使得NMOS晶体管的源极和与源极接触的半导体衬底之间的PN结很容易开启,不需要利用衬底的寄生电阻提升半导体衬底的电压,即使不同位置的寄生电阻都不相同,寄生电阻上的对应电势差都不相同,但由于半导体衬底的电压已足够使得源极和半导体衬底的PN结开启,使得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NMOS晶体管都能同时开启,有利于提高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导通均匀性,提高静电保护能力。并且,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区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第一N型阱区也会使得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压提升,有利于降低半导体衬底和漏极之间的反向击穿电压,使得NMOS晶体管对应的NPN三极管更容易开启,可以提高静电放电的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GGNMOS晶体管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GGNMOS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GGNMOS晶体管的漏极电流和漏极电压的I/V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现有技术形成的多个GGNMOS晶体管并不能同时开启,导通均匀性较差,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具体包括:半导体衬底;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并列设置的若干NMOS晶体管,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一N型阱区,所述第一N型阱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NMOS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一N型阱区、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静电放电输入端相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区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
由于第一N型阱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NMOS晶体管之间,当外界静电脉冲产生的静电电压施加到所述静电放电输入端时,所述第一N型阱区会将相邻的第一连接区和半导体衬底的电压提升,使得NMOS晶体管的源极和接触的半导体衬底之间的PN结很容易开启,不需要利用衬底的寄生电阻提升半导体衬底的电压,当所述静电电压将所述NMOS晶体管的漏极和半导体衬底之间的PN结反向击穿时,击穿电流会直接流向源极进行静电放电。即使不同位置的寄生电阻都不相同,寄生电阻上的对应电势差都不相同,但由于半导体衬底的电压已足够使得源极和半导体衬底的PN结开启,使得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NMOS晶体管都能同时开启,有利于提高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导通均匀性,提高静电保护能力。并且,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区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第一N型阱区也会使得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压提升,有利于降低半导体衬底和漏极之间的反向击穿电压,使得NMOS晶体管对应的NPN三极管更容易开启,可以提高静电放电的响应速度。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请参考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包括:
半导体衬底100;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100内的P型阱区101;位于所述P型阱区101表面且并列设置的若干NMOS晶体管,所述NMOS晶体管包括位于所述P型阱区101表面的栅极110和N型重掺杂的源极120、漏极130,所述相邻的NMOS晶体管之间共用源极120或漏极130;位于所述若干个NMOS晶体管两侧的半导体衬底100内的第一N型阱区102和第一连接区103,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将P型阱区101和第一连接区103相隔离;位于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和P型阱区101之间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103和第一N型阱区102之间的浅沟槽隔离结构106;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NMOS晶体管的漏极130与静电放电输入端ESD相连接,所述源极120与接地端GND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区103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相连接。
所述半导体衬底100为硅衬底、锗衬底、锗硅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衬底100为P型硅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100内轻掺杂有P型杂质离子,例如B、In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衬底还可以为N型的半导体衬底,且所述N型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有P型阱区,在所述P型阱区表面形成NMOS晶体管。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100内形成有P型阱区101,所述P型阱区101的掺杂浓度大于P型半导体衬底100的掺杂浓度,由于所述NMOS晶体管形成于所述P型阱区101的表面,较高的掺杂浓度会降低源漏之间的导通电阻,避免沟道区过热造成烧毁,且较高掺杂浓度的P型阱区会降低漏极与衬底之间的击穿电压,从而尽快进行静电放电。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形成所述P型阱区,直接在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表面形成NMOS晶体管。
所述各个NMOS晶体管的尺寸和形成工艺都相同,所述各个NMOS晶体管都相同,使得各个NMOS晶体管对应的寄生NPN管能同时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NMOS晶体管并列地设置于所述P型阱区101表面,且所述相邻的NMOS晶体管之间共用源极120或漏极130,以节省芯片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NMOS晶体管也可以单独拥有一个源极和漏极。
所述第一连接区103为P型掺杂区,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区103与半导体衬底100、P型阱区101电学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103的掺杂深度和掺杂浓度与P型阱区101的掺杂深度和掺杂浓度相同,两者可采用同一掺杂工艺同时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的掺杂深度和掺杂浓度也可以与P型阱区的掺杂深度和掺杂浓度不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区103内还形成有第一P型重掺杂区140,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140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连接区103的掺杂浓度,由于后续在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140表面形成导电插塞和互连层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因此所述高掺杂浓度的第一P型重掺杂区140有利于降低接触电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位于所述P型阱区101和第一连接区103之间,且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的深度等于所述P型阱区101和第一连接区103的深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型阱区的深度还可以大于或小于所述P型阱区和第一连接区的深度。
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内还形成有第一N型重掺杂区150,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150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N型阱区102的掺杂浓度,由于后续在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150表面形成导电插塞、互连层与静电放电输入端ESD相连,因此所述高掺杂浓度的第一N型重掺杂区150有利于降低接触电阻。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150的掺杂深度和掺杂浓度可以与NMOS晶体管的源极、漏极的掺杂深度和掺杂浓度相同,可以采用同一掺杂工艺同时形成。
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的掺杂浓度小于N型源极120或漏极130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与P型阱区101之间的击穿电压大于所述漏极130与P型阱区101之间的击穿电压,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与P型阱区101、连接区103之间的PN结不容易被击穿。因此,静电电流不容易从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流走,都会经过所述NMOS晶体管所构成的NPN三极管流走,从而保护了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NMOS晶体管的漏极130与静电放电输入端ESD相连接,所述源极120与接地端GND相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与第一连接区103相连接。当外界静电脉冲产生的静电电压施加到所述静电放电输入端ESD时,由于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深入到半导体衬底100内部,靠近第一N型阱区102的P型阱区101和第一连接区103都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势。当所述P型阱区101和第一连接区103的掺杂浓度相同时,所述P型阱区101和第一连接区103产生的感应电势也相同。所述感应电势大于0伏,使得P型阱区101的电势大于0伏,且由于源极120接地,可以使得源极120与P型阱区101之间的PN结容易正向导通。且当所述静电电压将漏极130与P型阱区101之间的PN结反向击穿后,由每一个NMOS晶体管的漏极130、P型阱区101和源极120构成的NPN三极管会立刻导通,利用所述NPN三极管将静电电流通过漏极、P型阱区和源极从接地端GND流走。且由于P型阱区101与半导体衬底之间没有产生电流,所述P型阱区101的各个位置的感应电势基本相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导通均匀性。当所述感应电势大于PN结的正向开启电压(通常为0.7伏左右),使得在漏极130与P型阱区101之间的PN结被反向击穿时,每一个NMOS晶体管的源极120与P型阱区101之间的PN结都会正向导通,每一个寄生NPN三极管都会同时导通进行放电,从而保证了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导通均匀性,提高了静电放电能力。
请参考图6和图2,图6为现有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中的GGNMOS晶体管的漏极电流和漏极电压的I/V特性图。当静电脉冲产生的静电电压施加到所述GGNMOS晶体管的漏极21上时,所述静电电压主要加在GGNMOS晶体管的漏极21和衬底20之间反偏的PN结上,直到漏极电压达到第一击穿电压V1,漏极电流达到I1;此时施加在衬底20的寄生电阻25上的电压变大,寄生三极管开启,静电电流通过GGNMOS晶体管进行放电,漏极电压立刻下降并进入负阻状态,漏极电压很快被拉低到保持电压V2,漏极电流增大达到I2;此后GGNMOS晶体管的沟道区重新进入低阻状态,直到静电电荷被释放完,如果静电电荷还未释放完,随着静电放电的漏极电流继续增加,漏极电压继续增加,直到漏极电压达到第二击穿电压V3,漏极电流达到I3时,静电放电的电流产生的热会引发热击穿,GGNMOS晶体管会进入二次击穿区域,漏极电流继续增大,漏极电压被拉低,GGNMOS晶体管被烧毁。在现有的GGNMOS晶体管中,所述V3往往小于V1,且由于部分GGNMOS晶体管会先导通时,部分静电电荷通过导通的GGNMOS晶体管释放,静电电压降低,静电电压再也上升不到V1,即使漏极电压达到第二击穿电压V3,由于所述V3往往小于V1,部分未导通的GGNMOS晶体管也不会再导通,静电脉冲只能通过少数几个导通的GGNMOS晶体管释放,单个GGNMOS晶体管的放电电流过大,容易烧毁GGNMOS晶体管,导通均匀性不佳,不能有效的进行静电放电保护。
为此,需要降低静电放电保护结构中的NMOS晶体管的第一击穿电压V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由于所述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与第一连接区103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103产生的感应电势也会施加在所述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上,使得栅极电压大于0伏。由于静电放电的静电电压各不相同,使得产生的感应电势也各不相同,所述施加在所述NMOS晶体管栅极110的栅极电压也各不相同。当所述静电放电产生的感应电势大于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的阈值电压,即栅极电压大于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的阈值电压时,N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导通,利用所述NMOS晶体管进行静电放电。当所述栅极电压大于0伏且小于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的阈值电压时,所述大于0伏的栅极电压会使得所述漏极130和P型阱区101之间的耗尽区的部分电场会变大,强的局部电场会使得漏极130和P型阱区101之间的击穿电压变小,最终利用NMOS晶体管对应的寄生NPN三极管进行静电放电,可以缩短静电放电的响应时间,提高响应速度,且利用三极管进行放电还可以放大漏极电流,有利于提高静电放电能力。同时,所述大于0伏的栅极电压还可以使得NMOS晶体管的第一击穿电压V1小于第二击穿电压V3,即使大部分NMOS晶体管先导通,有部分NMOS晶体管未导通,由于所述导通的NMOS晶体的漏极电压在静电放电的过程中会上升至第二击穿电压V3,而V3大于V1,当所述静电电压上升的过程中,其余未导通的NMOS晶体管也会导通,使得所有的NMOS晶体管同时释放静电,同时部分先导通的NMOS晶体管还未发生二次击穿,既避免了保护电路过早失效,还增加了导通的NMOS晶体管的数量,提高了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静电放电能力,提高了导通均匀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二N型阱区,所述第二N型阱区位于两个相邻NMOS晶体管之间,且所述第二N型阱区、第一N型阱区与静电放电输入端ESD相连接。
请参考图4,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还包括:位于每两个NMOS晶体管之间的两个第二N型阱区104和位于所述两个第二N型阱区104之间的第二连接区105,且所述第二N型阱区104的外侧与NMOS晶体管的源极120相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每隔多于两个的NMOS晶体管之间的半导体衬底内设置两个第二N型阱区和位于所述两个第二N型阱区之间的第二连接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和第二N型阱区104的掺杂深度、掺杂浓度相同,采用同一掺杂工艺同时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型阱区和第二N型阱区也可以分开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103和第二连接区105的掺杂深度、掺杂浓度相同,采用同一掺杂工艺同时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也可以分开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N型阱区104的深度与P型阱区101的深度相等,所述第二N型阱区104将不同NMOS晶体管对应的P型阱区101相隔离。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N型阱区的深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P型阱区的深度。
所述第一N型阱区102、第二N型阱区104与静电放电输入端ESD相连接,靠近第二N型阱区102的P型阱区201和第二连接区105也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势,所述感应电势的大小与第一N型阱区102引起的感应电势的大小相同。且由于每一个NMOS晶体管的源极220的一侧都具有第一N型阱区202或第二N型阱区204,使得所述每一个NMOS晶体管的源极220与接触的P型阱区201之间的电势差都相同,使得各个NMOS晶体管对应的NPN三极管能同时导通,能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导通均匀性,提高了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静电放电能力。
所述第一连接区103、第二连接区105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110相连接,利用第一连接区103、第二连接区105的感应电势提升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压。且由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05位于NMOS晶体管之间,有利于最终的导通均匀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还包括:位于每两个NMOS晶体管之间的一个第二N型阱区104,所述第二N型阱区104位于两个相邻NMOS晶体管的源极120之间,利用所述第二N型阱区104使得与第二N型阱区104相接触的P型阱区101产生相同的感应电势,使得每一个NMOS晶体管的源极和与源极接触的P型阱区之间的电势差都相等,各个NMOS晶体管对应的NPN三极管能同时导通,能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导通均匀性,提高了所述静电放电保护结构的静电放电能力。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导体衬底;
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并列设置的若干NMOS晶体管,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一N型阱区,所述第一N型阱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NMOS晶体管之间;
所述第一N型阱区、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静电放电输入端相连接,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与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与NMOS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N型阱区,所述第二N型阱区位于相邻的NMOS晶体管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N型阱区位于两个相邻NMOS晶体管的源极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两个相邻NMOS晶体管的源极之间的两个第二N型阱区和位于所述两个第二N型阱区之间的第二连接区。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两个NMOS晶体管之间具有第二N型阱区。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阱区和第二N型阱区的掺杂深度、掺杂浓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P型阱区,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P型阱区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阱区和第一连接区的掺杂深度、掺杂浓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N型阱区内的第一N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的掺杂浓度大于N型阱区的掺杂浓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内的第一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连接区的掺杂浓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93679.6A CN104183593B (zh) | 2013-05-22 | 2013-05-22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93679.6A CN104183593B (zh) | 2013-05-22 | 2013-05-22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3593A true CN104183593A (zh) | 2014-12-03 |
CN104183593B CN104183593B (zh) | 2017-08-25 |
Family
ID=51964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93679.6A Active CN104183593B (zh) | 2013-05-22 | 2013-05-22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83593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0391A (zh) * | 2019-04-29 | 2019-08-13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用于esd防护的高鲁棒性esd器件 |
CN111276477A (zh) * | 2018-12-05 | 2020-06-12 |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 静电释放保护装置 |
CN117059673A (zh) * | 2023-10-11 | 2023-11-14 | 珠海格力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 半导体结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90845A1 (en) * | 2001-11-15 | 2003-05-15 | Ming-Dou Ker |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for a mixed-voltage device using a stacked-transistor- triggered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
CN1979846A (zh) * | 2005-12-06 | 2007-06-13 |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nmos的防静电保护结构 |
CN104103635A (zh) * | 2013-04-02 | 2014-10-15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
2013
- 2013-05-22 CN CN201310193679.6A patent/CN1041835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90845A1 (en) * | 2001-11-15 | 2003-05-15 | Ming-Dou Ker |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for a mixed-voltage device using a stacked-transistor- triggered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
CN1979846A (zh) * | 2005-12-06 | 2007-06-13 |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nmos的防静电保护结构 |
CN104103635A (zh) * | 2013-04-02 | 2014-10-15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76477A (zh) * | 2018-12-05 | 2020-06-12 |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 静电释放保护装置 |
CN111276477B (zh) * | 2018-12-05 | 2022-08-12 |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 静电释放保护装置 |
CN110120391A (zh) * | 2019-04-29 | 2019-08-13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用于esd防护的高鲁棒性esd器件 |
CN117059673A (zh) * | 2023-10-11 | 2023-11-14 | 珠海格力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 半导体结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 |
CN117059673B (zh) * | 2023-10-11 | 2024-02-27 | 珠海格力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 半导体结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3593B (zh) | 2017-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11484A (zh) | 包括半导体鳍的esd器件 | |
CN104752417A (zh) | 可控硅静电保护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 |
CN102655149B (zh) | 一种基于pd soi工艺的体栅耦合esd保护结构 | |
CN110335866B (zh) | 一种基于纳米级集成电路工艺的双向低触发esd保护器件 | |
CN104716132B (zh) | 一种低触发电压和高维持电压的硅控整流器及其电路 | |
TW201618272A (zh) | 靜電放電保護電路、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4183596B (zh)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
CN104103635A (zh)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
CN102544115A (zh) | 一种低触发电压高镇流电阻的scr esd保护器件 | |
CN103151351A (zh) | 运用动态衬底电阻技术的自衬底触发esd保护器件及应用 | |
CN104269402A (zh) | 一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 | |
CN104183593A (zh)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
CN102315258A (zh) | 寄生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 |
CN105489503A (zh) |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静电保护电路 | |
CN102208412B (zh) | 一种用于集成电路输出级esd保护的scr结构 | |
CN103545365B (zh) | 用于静电保护的高压nldmos结构 | |
CN110277384B (zh) | 防静电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结构 | |
CN109273532B (zh) | 应用于高压电路防静电保护的无回滞效应硅控整流器 | |
CN103545306B (zh) | 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 |
CN102315259B (zh) | 寄生晶闸管以及静电保护电路 | |
CN102315217A (zh) | 多指条形ggnmos、静电保护电路 | |
CN104241265A (zh)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 |
CN206602111U (zh) | 用于无内部稳压源集成电路的接反限流结构 | |
CN106847807B (zh) | 用于无内部稳压源集成电路的接反限流结构及方法 | |
CN105374816A (zh) | 一种基于锗硅异质结工艺的双向esd保护器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