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1477A -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1477A
CN104181477A CN201410356793.0A CN201410356793A CN104181477A CN 104181477 A CN104181477 A CN 104181477A CN 201410356793 A CN201410356793 A CN 201410356793A CN 104181477 A CN104181477 A CN 104181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agnetic resonance
connecting portion
extension
elastic inse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67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81477B (zh
Inventor
贾东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5679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814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81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81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和磁共振系统,其中支架包括本体部,本体部的形状对应磁共振机体外形;位于本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延伸部,第一夹持部夹持在本体部上,第一延伸部用来连接磁共振机体,在每个第一夹持部与本体部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弹性衬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磁共振机体与支架的本体部的连接为弹性连接,磁共振机体的振动在到达壳体和支架之前得到极大衰减;2、壳体和支架的振动减弱,壳体附近的声音减小甚至为0;3、当壳体和支架受到外力的冲击而振动,该振动经第一弹性衬垫传递到第一夹持部、磁共振机体时也得到极大减弱,提高磁共振机体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检查技术(Magnetic Resonance,MR)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如X线等穿透,但能阻挡中波成分如紫外线、红外线及短波。人体组织允许磁共振产生的长波成分如无线电波穿过,这是磁共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之一。
现有的磁共振系统包括由磁体单元和梯度磁场构成的磁共振机体、包围磁共振机体的壳体,一方面壳体能提供良好外观,另一方面壳体用来保护磁共振机体。现有磁共振机体通过支架与壳体连接,支架通过螺钉紧固在磁共振机体上,即支架与磁共振机体为刚性连接。当梯度线圈中通入电流,梯度线圈会产生梯度磁场,该梯度磁场与磁体单元的静态磁场叠加,并作用在检查区域。当梯度线圈中的电流改变时,梯度线圈会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并引起整个磁共振机体的振动。由于磁共振机体与支架为刚性连接,磁共振机体振动通过支架传递至壳体,支架和壳体的振动会影响壳体与支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损伤壳体和支架,这降低了壳体和支架的使用寿命。而且,壳体的振动会引发邻近空气的振动而形成声波,该声波辐射到检查区域,对位于检查区域的患者和操作磁共振系统的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噪音干扰,严重时还会造成听力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
1、现有磁共振系统中,支架与磁共振机体为刚性连接,磁共振机体振动会造成壳体和支架振动,这会影响壳体与支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损伤壳体和支架,降低了壳体和支架的使用寿命;
2、壳体振动会引发邻近空气振动而形成声波,这对位于检查区域的患者和操作磁共振系统的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噪音干扰,严重时还会造成听力伤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该支架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形状对应磁共振机体外形;
位于所述本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夹持在本体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用来连接磁共振机体,在每个第一夹持部与本体部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弹性衬垫。
可选地,还包括:套装在所述本体部上、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衬垫;
所述第二弹性衬垫具有轴向相对的两侧边部、沿径向位于本体部内圆周面下的底部,所述两侧边部分别与底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衬垫具有沿径向朝向本体部内侧的开口,所述第二弹性衬垫具有沿径向朝向本体部外侧的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衬垫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有第二弹性衬垫沿本体部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且沿径向向本体部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本体部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互隔开;
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周向相对的两限位部,与第一延伸部沿径向相互隔开、且夹持住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衬垫。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衬垫和第三弹性衬垫的材料为橡胶。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与本体部之间为螺钉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衬垫沿本体部周向方向的两端伸出第一夹持部外。
可选地,位于同一本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有第一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位于同一本体部上的所有第一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本体部相对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位于两本体部之间的至少一个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本体部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来连接磁共振系统的壳体;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本体部固定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互隔开。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本体部固定连接;
同一本体部上的第二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同一本体部上的所有第二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同一本体部上的所有第二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在所述本体部外周面中设置有周向延伸的槽、位于所述槽中的弹性螺母块,两本体部中的弹性螺母块轴向相对;
所述横梁通过弹性螺母块与本体部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共振系统,该磁共振系统包括:
磁共振机体;
上述任一所述的支架,所述支架通过第一延伸部与磁共振机体连接,所述本体部与磁共振机体相互隔开;
包围所述磁共振机体的壳体,所述支架位于壳体和磁共振机体之间,并与支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在第一连接部中,第一延伸部与磁共振机体固定连接,第一夹持部夹持在本体部上,以实现本体部安装在磁共振机体上。壳体与本体部固定连接并包围磁共振机体,以保护磁共振机体。在第一夹持部与本体部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弹性衬垫,第一夹持部与本体部之间为弹性连接,第一弹性衬垫起到减振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1、磁共振机体与支架的本体部的连接为弹性连接,磁共振机体的振动在到达壳体和支架之前得到极大衰减,壳体和支架的振动减弱,壳体和支架之间具有较好的连接稳定性,且进一步提升了壳体和支架的使用寿命;2、壳体和支架的振动减弱,壳体附近的声音减小甚至为0,这对检查区域的患者和磁共振系统操作人员而言已不构成噪音干扰;3、当壳体和支架受到外力的冲击而振动,该振动经第一弹性衬垫传递到第一夹持部、磁共振机体时也得到极大减弱,这也有效保护了磁体单元和梯度线圈,提高磁共振机体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磁共振系统未设置有壳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磁共振系统中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对应图2的区域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图5是对应图2的区域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对应图5中的弹性螺母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磁共振系统中壳体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对应图3的区域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磁共振系统包括磁共振机体1、支架2和壳体(图中未示出)。磁共振机体1包括磁体单元和梯度线圈(图中未示出),当梯度线圈中通入电流,梯度线圈会产生梯度磁场,该梯度磁场与磁体单元的静态磁场叠加,并作用在检查区域。壳体包围磁共振机体1,一方面壳体能提供良好外观,另一方面能保护磁共振机体1。壳体通过支架2与磁共振机体1连接。
结合参照图2、图3,本实施例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2包括:
两本体部20,均呈弧形且沿轴向相对,本体部20的形状与磁共振机体1的外形相配合;
位于本体部1上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四个第一连接部21,每个第一连接部21包括第一夹持部210和第一延伸部211,第一夹持部210夹持在本体部20上,对本体部20起到限位作用,第一延伸部211沿轴向背向本体部20延伸,第一延伸部211用来固定连接磁共振机体1并与磁共振机体1形成刚性连接,以确保本体部20与磁共振机体1的连接更加牢固,在每个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弹性衬垫212;
与本体部20固定连接、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四个第二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2与第一连接部21相互隔开。第二连接部22伸出本体部20的外周面202外,以避免第二连接部22接触到磁共振机体1。
应用于磁共振系统,壳体通过第二连接部22与支架2固定连接,且与磁共振机体1和第一夹持部210相互隔开,支架2对壳体起到支撑作用。当磁共振机体1振动时,振动传递至第一延伸部211、第一夹持部210,由于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之间具有第一弹性衬垫212,磁共振机体1和第一夹持部210的振动传递至第一弹性衬垫212时,第一弹性衬垫212受振动而发生弹性形变,在形变过程中吸收振动。第一弹性衬垫212能够缓冲第一夹持部210和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在传递至本体部1时得到衰减,使得本体部1的振动较小甚至为0,第二连接部22的振动较小甚至为0,最终壳体的振动较小甚至为0。另外,第二连接部22与第一连接部21相互隔开,第一夹持部210和第一延伸部211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到第二连接部22中,也就不会传递至壳体中。与现有技术相比,1、磁共振机体1与支架2的本体部20的连接为弹性连接,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在到达壳体和支架2之前得到极大衰减,壳体和支架2的振动减弱,壳体和支架2之间具有较好的连接稳定性,且进一步提升了壳体和支架2的使用寿命;2、壳体和支架2的振动减弱,壳体附近的声音减小甚至为0,这对检查区域的患者和磁共振系统操作人员而言已不构成噪音干扰;3、当壳体和支架2受到外力的冲击而振动,该振动经第一弹性衬垫212传递到第一夹持部210、磁共振机体1时也得到极大减弱,这也有效保护了磁体单元和梯度线圈,提高磁共振机体1的结构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弹性衬垫212沿本体部20的周向方向的两端伸出第一夹持部210外,这样可增大第一弹性衬垫212与本体部20的接触面积,提升第一弹性衬垫212对磁共振机体1振动的衰减量,大大降低本体部20和支架2的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同一本体部20上的第一连接部21沿本体部20周向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使得本体部20在安装位置所受到磁共振机体1的应力均匀分散,本体部20和支架2与磁共振机体1的连接更加稳定、持久。另一方面,均匀分布使得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均匀分散作用于所有第一连接部21中,避免振动集中而增加第一弹性衬垫212的负担而降低第一弹性衬垫212的使用寿命,每个第一弹性衬垫212均能承受不太大的振动并使振动有效衰减,而且每个第一弹性衬垫212也能具有较长使用寿命。另外,第一连接部21的数量为四个,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同一本体部20上的第一连接部21的数量可以是不少于一个,第一连接部21的数量越多,支架2与磁共振机体1的连接更加稳定,第一弹性衬垫212所起到的缓冲振动的效果越明显。在应用中,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如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幅度来合理选择第一连接部21的数量。
在具体实施例中,同一本体部20上的第二连接部22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可以是不少于1个,以满足壳体安装牢固的要求。另外,第二连接部22沿本体部20周向均匀分布,这样壳体与本体部20的安装位置均匀分散,能使壳体和本体部20在安装位置所受应力均匀分散,壳体与支架2的连接稳定性更好。
结合参照图3、图4,支架2还包括:套装在本体部20上、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二弹性衬垫23。第二弹性衬垫23具有轴向相对的两侧边部230、沿径向位于本体部20内周面201下的底部231,两侧边230分别与底部231连接。在磁共振系统中,底部231与磁共振机体1表面接触,第二弹性衬垫23能起到进一步衰减磁共振机体1振动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弹性衬垫23沿本体部20周向均匀分布,起到均匀衰减振动的作用。
参照图3、图4,第一弹性衬垫212具有沿径向朝向本体部20内侧的开口,第二弹性衬垫23具有沿径向朝向本体部20外侧的开口,这有利于支架2与磁共振机体1的装配。在装配时,首先要将第一弹性衬垫212和第二弹性衬垫23套在本体部20上,由于第一弹性衬垫212和第二弹性衬垫23具有弹性,因此可以张开开口以便于将两弹性衬垫套在本体部20上。如果第一弹性衬垫212和第二弹性衬垫23不具有上述开口,则只能从本体部20的一端套进去,这样装配很费时间和精力。
继续结合参照图3、图4,第一连接部21还包括:与第一延伸部211连接、且沿径向向本体部20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3。支架2还包括第三连接部24,第三连接部24包括:与本体部20固定连接的支撑部241、与支撑部241连接的第二夹持部242,第三连接部24与第一连接部21之间是相互隔开的,以免振动经第一连接部21未经衰减而直接作用在第三连接部24上。其中支撑部241固定在本体部20的轴向侧面,第二夹持部242具有周向相对的两限位部243,与第一延伸部211沿径向相互隔开且夹持住第二延伸部213,第二延伸部213与第二夹持部242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衬垫2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4用来固定本体部20与第一连接部21。由于第一弹性衬垫212与第一夹持部210之间、与本体部20之间是面面贴合,因此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的连接并不牢固,当磁共振机体1振动或壳体受外力而晃动时,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之间存在周向相对滑动,这可能会使第一弹性衬垫212在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之间滑动,长期下去第一弹性衬垫212可能会从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之间滑出。因此,第三连接部24将本体部20与第二延伸部213固定连接,也就是将本体部20与磁共振机体1固定连接,两限位部243能防止第一夹持部210与本体部20之间周向相对滑动,第一弹性衬垫212具有更好的固位效果。而且,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4使得本体部20与磁共振机体1的连接更加牢固,后续壳体与支架2的连接稳定性也增强。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41与本体部20之间通过螺钉245连接。具体地,在本体部20轴向一侧面中设有螺纹孔,螺钉245的螺杆穿过支撑部241后旋拧于螺纹孔中。在螺钉245的螺钉头与支撑部241之间设置有:套在螺钉245的螺杆上的第一平垫和第一锁紧垫圈(图中未标号),第一锁紧垫圈位于第一平垫与螺钉头之间。第一平垫相对增大了螺丝头与支撑部24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螺丝头的连接更牢固,而且第一平垫也能防止旋拧螺丝头时螺丝头对支撑部241造成磨损。第一锁紧垫圈起到锁紧作用,防止支撑部241与螺钉245之间因振动而松动,确保支撑部241和第三连接部24的连接更加牢固。本实施例仅披露了支撑部241与本体部20的一种连接方式,这能方便安装第三连接部24与本体部20。但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还可使用其他可行的连接方式,如焊接。另外,支撑部241与第一连接部21相互隔开,尤其是与第一夹持部210、第一延伸部211和第二延伸部213相互隔开,避免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经第一连接部21直接传递到支撑部241、本体部20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衬垫244用来缓冲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由于第一延伸部211与磁共振机体1为刚性连接,第二延伸部213与第一延伸部211固定连接,因此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会传递到第二延伸部213中,这时第三弹性衬垫244能缓冲该振动,使该振动得到有效衰减,这样经第三弹性衬垫244传递到第三连接部24、本体部20的振动极大减弱,本体部20振动非常弱,甚至为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衬垫212、第二弹性衬垫23和第三弹性衬垫244均起到衰减振动的作用。第一弹性衬垫212、第二弹性衬垫23和第三弹性衬垫244为弹性材料制成,如橡胶。橡胶因振动变形并吸收振动,变形后能够迅速而强烈的回复。对于橡胶,因其密度、成分差异而具有多种类型,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0的数量为两个,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本体部20的数量也可为一个,可将该本体部20置于磁共振机体沿轴向方向的中间位置,本体部20与壳体两端之间的部分固定连接,之后,壳体的两端部分分别与两端之间的壳体部分沿轴向固定连接。只是,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0能够使壳体与支架2的连接更稳定。
结合参照图2、图3,支架2还包括:位于两本体部20之间的三个横梁25,三个横梁25沿周向间隔分布,每个横梁25的两端分别与两本体部20连接。每个横梁25沿径向朝向磁共振机体1外凸出,以防止横梁25接触到磁共振机体1,避免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经横梁25传递到本体部20中。由于横梁25的原因,支架2形成一个类似鼠笼的整体结构,使得整个支架2的结构更加稳定。而且,鼠笼结构中各部件相互耦合,能够实现更好的减振效果。具体地,横梁25用来连接两本体部20,起到稳固本体部20的作用,防止本体部20发生周向转动。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2与本体部20固定连接,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第二连接部22也可与横梁25固定连接。
具体地,结合参照图4、图5,在本体部20外周面202中设置有周向延伸的槽220、位于槽220中的弹性螺母块26,两本体部20中的弹性螺母块26轴向相对。结合参照图6,弹性螺母块26具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260,在垂直于螺纹孔260的一表面中设置有球槽(图中未示出)、位于球槽中的弹性钢球261,弹性钢球261能在球槽中滚动。在装配时,首先使用螺钉262穿过横梁25与螺纹孔260对准并初步旋拧,初步旋拧后,横梁25与弹性螺母块26通过螺钉262连接,但并未旋紧。接着,借助弹性钢球261移动横梁25,以调节横梁25的位置,并使横梁25与磁共振机体1的中轴线平行。之后,再次旋拧螺钉262,以使横梁25与本体部20紧固。使用弹性螺母块26,便于调整横梁25的位置,以使所有横梁25沿周向均匀分布,横梁25与本体部20的连接应力均匀分布,增强支架2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横梁25与螺钉262的螺钉头之间设置有:套在螺钉262的螺杆上的第二平垫263和第二锁紧垫圈264,第二锁紧垫圈264位于第二平垫263与螺钉头之间。第二平垫263用来增大螺钉头与横梁25之间的接触面积,并防止螺钉头磨损横梁25。第二锁紧垫圈264可防止横梁25因振动而松动。
在本实施例中,横梁25的数量为三个,但不限于此。横梁25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大于1个的多个,以满足支架2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结合参照图1、图7,使用本实施例支架2的磁共振系统中,壳体3包括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位于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之间的中间部33,其中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分别包围磁共振机体1的轴向两端、且与第二连接部22固定连接,中间部33沿轴向分别与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连接。除与第二连接部22连接接触外,壳体3与第一夹持部210和磁共振机体1均是不接触的,以避免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未经衰减而直接传递至壳体3中。除此之外,壳体3与横梁25之间最好也是相互隔开的,减小壳体3与支架2之间的接触表面积,进一步减弱壳体3的振动。而且,本体部20与磁共振机体1之间也是相互隔开、非接触的,避免磁共振机体1的振动直接传递至本体部20、壳体3中。
具体地,结合参照图8,第二连接部22包括底座220、与底座220连接的座孔部221,底座220与本体部20固定连接。底座220和座孔部221可以为一体成型。座孔部221具有安装孔222,该安装孔222的中轴线平行于支架2的轴向方向。相应地,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均具有沿平行于支架2轴向方向延伸的若干安装轴(图中未示出),每个安装轴穿过安装孔222后与座孔部22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沿本体部20内周面201朝向外周面202的径向方向,安装孔222高于第一夹持部210,以避免壳体3与第一夹持部210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20与本体部20轴向一侧面通过螺钉223固定连接。除此之外,底座与本体部也可为其他可行连接方式,如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孔222中具有沿安装孔径向连通安装孔222的通孔224。在装配壳体3时,待安装轴穿过通孔224后,通过通孔224实现安装轴与座孔部221固定连接。例如,安装轴上具有与通孔224同轴的螺纹孔,使用螺钉穿过通孔224后,螺钉的螺杆旋拧进螺纹孔中,起到紧固安装轴的作用。
另外,中间部33沿轴向分别与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卡扣连接或螺栓连接,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通过第一延伸部211与磁共振机体1刚性连接。具体地,结合参照图3,第一延伸部211与磁共振机体1之间通过螺钉214连接。在第一延伸部211与螺钉214的螺钉头之间设置有:套在螺钉214的螺杆上的第三平垫215和第三锁紧垫圈216,第三锁紧垫圈216位于第三平垫215与螺钉头之间。第三平垫相对增大螺钉头与第一延伸部211之间的接触表面积,并防止螺钉头磨损第一延伸部211。第三锁紧垫圈216起到锁紧作用,避免第一延伸部211因振动而松动。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形状对应磁共振机体外形;
位于所述本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夹持在本体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用来连接磁共振机体,在每个第一夹持部与本体部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弹性衬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装在所述本体部上、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衬垫;
所述第二弹性衬垫具有轴向相对的两侧边部、沿径向位于本体部内圆周面下的底部,所述两侧边部分别与底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衬垫具有沿径向朝向本体部内侧的开口,所述第二弹性衬垫具有沿径向朝向本体部外侧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衬垫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有第二弹性衬垫沿本体部周向均匀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且沿径向向本体部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本体部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互隔开;
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周向相对的两限位部,与第一延伸部沿径向相互隔开、且夹持住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衬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衬垫和第三弹性衬垫的材料为橡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本体部之间为螺钉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衬垫沿本体部周向方向的两端伸出第一夹持部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本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有第一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方向间隔分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本体部上的所有第一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本体部相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两本体部之间的至少一个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本体部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来连接磁共振系统的壳体;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本体部固定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互隔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本体部固定连接;
同一本体部上的第二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同一本体部上的所有第二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方向间隔分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同一本体部上的所有第二连接部沿本体部周向均匀分布。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部外周面中设置有周向延伸的槽、位于所述槽中的弹性螺母块,两本体部中的弹性螺母块轴向相对;
所述横梁通过弹性螺母块与本体部连接。
17.一种磁共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共振机体;
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所述支架通过第一延伸部与磁共振机体连接,所述本体部与磁共振机体相互隔开;
包围所述磁共振机体的壳体,所述支架位于壳体和磁共振机体之间,并与支架固定连接。
CN201410356793.0A 2014-07-24 2014-07-24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Active CN1041814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6793.0A CN104181477B (zh) 2014-07-24 2014-07-24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6793.0A CN104181477B (zh) 2014-07-24 2014-07-24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1477A true CN104181477A (zh) 2014-12-03
CN104181477B CN104181477B (zh) 2015-12-02

Family

ID=51962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6793.0A Active CN104181477B (zh) 2014-07-24 2014-07-24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814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1333A (zh) * 2016-12-25 2017-06-13 厦门大学 多功能固相低温电化学核磁共振联用系统实验支架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54187A1 (en) * 2004-11-17 2006-05-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with reduced noise
JP2006150074A (ja) * 2004-11-02 2006-06-15 Toshiba Corp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とその高周波コイルの駆動方法
CN201141912Y (zh) * 2007-12-29 2008-10-29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减振装置
CN101504038A (zh) * 2009-03-09 2009-08-12 浙江大学 一种鼠笼式弹性支承
EP2388610A1 (en) * 2010-05-20 2011-11-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Gradient Coil, Magnet Assembly, and System
CN202870282U (zh) * 2013-01-25 2013-04-10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
CN202975304U (zh) * 2012-12-07 2013-06-05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梯度线圈固定装置
CN103454604A (zh) * 2012-05-30 2013-12-18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磁共振系统的支架式罐形磁体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0074A (ja) * 2004-11-02 2006-06-15 Toshiba Corp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とその高周波コイルの駆動方法
WO2006054187A1 (en) * 2004-11-17 2006-05-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with reduced noise
CN201141912Y (zh) * 2007-12-29 2008-10-29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减振装置
CN101504038A (zh) * 2009-03-09 2009-08-12 浙江大学 一种鼠笼式弹性支承
EP2388610A1 (en) * 2010-05-20 2011-11-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Gradient Coil, Magnet Assembly, and System
CN103454604A (zh) * 2012-05-30 2013-12-18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磁共振系统的支架式罐形磁体
CN202975304U (zh) * 2012-12-07 2013-06-05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梯度线圈固定装置
CN202870282U (zh) * 2013-01-25 2013-04-10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1333A (zh) * 2016-12-25 2017-06-13 厦门大学 多功能固相低温电化学核磁共振联用系统实验支架
CN106841333B (zh) * 2016-12-25 2019-03-05 厦门大学 多功能固相低温电化学核磁共振联用系统实验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1477B (zh)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20716B2 (ja) タワー制振装置
US7967282B2 (en) Vibration isolators
CN102865328A (zh) 一种基于混联机构的五维隔振平台
JP5916221B2 (ja) 変圧器用減震装置及び該変圧器用減震装置の取付方法
GB2355537A (en) MRI device with vibration-isolated cover
Casali Passive augmentations in hear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circa 2010 including flat-attenuation, passive level-dependent, passive wave resonance, passive adjustable attenuation, and adjustable-fit devices: Review of design, testing, and research
KR20150021793A (ko) 건축물의 진동 완화용 복합형 댐퍼
CN104181477A (zh)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支架、磁共振系统
EP3560655B1 (en) Vibration suppression device, machine tool, and vibration suppression method
CN108547914A (zh) 一种带有分段线性杆的扭转吸振器
US8678695B2 (en) Device for fastening a rollbar or similar attachment part on a vehicle
CN207539239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系统用橡胶减震垫系统
US4065082A (en) Engine mounting apparatus
JP6017242B2 (ja) 防振架台
JP6087566B2 (ja) 動吸振器を有するポンプ装置
ES2165459T3 (es) Amortiguador de vibracion activo.
Gurova Improving of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hicle due to using of the neodymium magnets inside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s
CN208162645U (zh) 一种减震工装装置
CN206346958U (zh) 一种抗震用的轴流风机安装装置
CN108715120A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冷藏车空调机组用减震支架
JP2020012443A (ja) 送風機のガードと、モータを固定する連結機構。
JP2001221283A (ja) 設備機器用支持装置
CN205160271U (zh) 一种减振装置以及空调电机支架
JP2017102991A (ja) 制振装置
CN215110233U (zh) 一种u型结构刚度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807 2258 Chengbei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iany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807 2258 Chengbei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