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7005A - 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17005A CN104117005A CN201410405270.0A CN201410405270A CN104117005A CN 104117005 A CN104117005 A CN 104117005A CN 201410405270 A CN201410405270 A CN 201410405270A CN 104117005 A CN104117005 A CN 1041170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herba
- chinese medicine
- radix
- medicine prepa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材为: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黄连、伸筋藤、知母、玄参、囊距翠雀、丹皮、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球序鹅掌柴、冬瓜皮、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中药具有清暑益气,开窍醒神的功效,在治疗热射病方面,具有起效快、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治疗疗程短、药效直达病灶,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廉,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昏迷超过6~8小时或出现DIC者预后不良。体温恢复正常后,大脑功能通常也可很快恢复,但有患者也可遗留大脑功能障碍。轻或中度肝、肾衰竭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严重肌损伤者,肌无力可持续数月。
基本病因主要是: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易发因素包括: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②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③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传透气不良的衣服等。④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热射病者检查可发现高钾、高钙,白细胞计数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增高,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
中医学认为,热射病属于“厥证”范畴。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热射病的病因病机为:
1、体质因素此为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运行不畅,或素体阳旺阴亏,或脾虚有痰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发为厥证。
2、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清窍失灵而发生昏仆致厥。
3、暴感外邪主要是暑邪,其性炎热属阳,内侵人体,传变迅速,传人心包,扰乱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成暑厥。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升降失调是指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饮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成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阳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厥证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又有虚实的区别。大凡气盛有余者,情志突变,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成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随血脱,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四肢不温,发为厥之虚证。
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志异常为证候特征。厥之轻者在昏倒不知人事后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感到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明显后遗症。厥之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日”,乃致死亡。
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于气、血、痰、食、暑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不同病史及临床证候表现。症状:发于暑热夏季,面红身热,突然昏仆,甚至谵妄,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治法:清暑益气,开窍醒神。方药:清开灵注射液、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现代医学治疗热射病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1、体外降温:旨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脱去患者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以冰水浸泡治疗已不再推荐,因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的并发症较多。但如其他方法无法降温时,亦可考虑此方法,但此时需要监测深部体温,一旦低于38.5℃时需停止冰水降温,以防体温过低。
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的作用。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静脉输注,并同时监测血压。
4、对症治疗: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褥疮,须加强护理;提供必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使患者恢复,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促发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予以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甘露醇脱水防治脑水肿。激素对治疗肺水肿、脑水肿等有一定疗效,但计量过大易并发感染,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热射病患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幸存者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故需积极抢救。西医治疗热射病疗程较长、效果不理想,临床需要一种见效快、毒副作用低、疗效好的药物对症治疗热射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清暑益气,开窍醒神的功效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在治疗热射病方面,具有清暑益气,开窍醒神的功效,在治疗热射病方面,具有起效快、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治疗疗程短、药效直达病灶,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廉,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中,所述中药制剂各种原料药材为: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黄连、伸筋藤、知母、玄参、囊距翠雀、丹皮、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球序鹅掌柴、冬瓜皮、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黄芩15-35份、宽叶荨麻10-30份、滑石10-25份、漆姑草15-30份、白豆蔻10-35份、通草15-30份、箐跌打10-35份、黄连15-35份、伸筋藤10-25份、知母15-35份、玄参15-35份、囊距翠雀15-30份、丹皮15-35份、金银花15-30份、芡实10-30份、藿香15-30份、厚朴10-35份、硇砂15-30份、西瓜翠衣10-35份、荷叶15-30份、瑞连草10-35份、青蒿10-25份、球序鹅掌柴15-30份、冬瓜皮10-35份、凤尾贯众15-30份、石菖蒲10-35份、蝤蛴15-30份、红萆薢10-35份、白薇15-30份、荃皮10-35份、刻裂紫堇10-35份、戟叶石苇15-30份、铺地黍10-35份、麦撇花藤10-25份和簕欓10-35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优选为:黄芩17-35份、宽叶荨麻15-30份、滑石15-25份、漆姑草17-30份、白豆蔻15-35份、通草15-25份、箐跌打17-35份、黄连17-35份、伸筋藤15-25份、知母17-35份、玄参17-35份、囊距翠雀15-25份、丹皮17-35份、金银花15-25份、芡实15-30份、藿香17-30份、厚朴10-30份、硇砂17-30份、西瓜翠衣15-35份、荷叶17-30份、瑞连草15-30份、青蒿15-25份、球序鹅掌柴17-30份、冬瓜皮15-35份、凤尾贯众17-30份、石菖蒲10-30份、蝤蛴17-30份、红萆薢15-35份、白薇17-30份、荃皮15-30份、刻裂紫堇15-30份、戟叶石苇17-30份、铺地黍15-35份、麦撇花藤15-25份和簕欓15-30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黄芩20份、宽叶荨麻17份、滑石18份、漆姑草19份、白豆蔻30份、通草20份、箐跌打19份、黄连25份、伸筋藤20份、知母30份、玄参18份、囊距翠雀20份、丹皮30份、金银花25份、芡实17份、藿香25份、厚朴25份、硇砂18份、西瓜翠衣30份、荷叶25份、瑞连草17份、青蒿20份、球序鹅掌柴18份、冬瓜皮30份、凤尾贯众25份、石菖蒲18份、蝤蛴22份、红萆薢17份、白薇19份、荃皮25份、刻裂紫堇17份、戟叶石苇19份、铺地黍30份、麦撇花藤22份和簕欓19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黄芩30份、宽叶荨麻22份、滑石19份、漆姑草22份、白豆蔻25份、通草20份、箐跌打30份、黄连19份、伸筋藤22份、知母20份、玄参22份、囊距翠雀17份、丹皮25份、金银花20份、芡实28份、藿香25份、厚朴17份、硇砂20份、西瓜翠衣19份、荷叶22份、瑞连草27份、青蒿18份、球序鹅掌柴22份、冬瓜皮19份、凤尾贯众25份、石菖蒲28份、蝤蛴22份、红萆薢25份、白薇19份、荃皮20份、刻裂紫堇22份、戟叶石苇19份、铺地黍20份、麦撇花藤25份和簕欓28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黄芩22份、宽叶荨麻28份、滑石19份、漆姑草26份、白豆蔻19份、通草25份、箐跌打30份、黄连32份、伸筋藤20份、知母30份、玄参32份、囊距翠雀18份、丹皮30份、金银花22份、芡实28份、藿香26份、厚朴25份、硇砂22份、西瓜翠衣30份、荷叶25份、瑞连草27份、青蒿26份、球序鹅掌柴28份、冬瓜皮30份、凤尾贯众27份、石菖蒲25份、蝤蛴22份、红萆薢30份、白薇26份、荃皮28份、刻裂紫堇26份、戟叶石苇22份、铺地黍30份、麦撇花藤22份和簕欓27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0.05~0.15倍乳糖、0.1~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05~0.05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片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和球序鹅掌柴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除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中的原料药材之后,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得胶囊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中药制剂为口服液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除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以外,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7~1.29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65%~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回收乙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并进行稀释处理,搅拌混合至均匀,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中药制剂的口服液成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剂型,所述剂型优选为: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蜜丸剂、散剂、丹剂、溶液剂、注射剂、糖浆剂、熏蒸剂、乳膏剂、擦剂、酊剂、软膏剂、贴剂、栓剂、硬膏剂、凝胶剂或喷雾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中药具有清暑益气,开窍醒神的功效,在治疗热射病方面,具有起效快、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治疗疗程短、药效直达病灶,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廉,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其中,所述中药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黄连、伸筋藤、知母、玄参、囊距翠雀、丹皮、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球序鹅掌柴、冬瓜皮、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
其中,上述原料药材的药理特性如下: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黄芩有解热、镇静、降血压、利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肠管蠕动等作用,对葡萄球菌、血溶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痢疾球菌、新城疫、绿脓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菌痢等有较好的疗效。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功用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白豆蔻:辛,温;归肺经、脾经、胃经。《本草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功用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对湿阻气滞,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
通草:苦,性寒;入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功用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经闭乳少,湿热痹痛。该品能利水消肿,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能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下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本草经疏》:“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黄连:(根)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长于泻心胃之火,兼有止呕消痞之功,可用于治疗心火旺所致之心烦不眠,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有泻热除烦,滋阴润燥、 清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躁,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等症状;其苦寒质润,性沉降,既能清热,又能生津,善治温热病邪入气分,热盛伤津;也用于治疗消渴症;痰热壅肺而喘,肺燥咳嗽,痰少不利;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等症状。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医学衷中参西录》:“玄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等证。
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等证。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凉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畅而不留瘀,血热清而不妄行。故对血热炽盛、肝肾火旺及瘀血阻滞等症,都恃为要药。牡丹皮对麻醉犬心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左室作功的作用。丹皮酚对口服伤寒、副伤寒菌苗引起的小鼠发热有解热作用,并降低正常小鼠体温。
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其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菌痢、麻疹、肺炎、乙脑、流脑、急性乳腺炎、败血症、阑尾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同时金银花茶有独特的减肥功能,还能抑制与杀灭咽喉部的病原菌,对老人和儿童有抗感染功效。所以,经常服用金银花浸泡或煎剂有利于风火目赤、咽喉肿痛、肥胖症、肝热症和肝热型高血压的治疗与康复。金银花有较好的退热作用,能抗炎,控制炎症的渗出和炎性增生,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多种化脓性球菌及肠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包括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新城疫、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等。此外金银花还有利胆保肝、抗氧化、降血脂、中枢兴奋等作用。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李时珍曰:“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闵,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闵恶心,鼻渊,手足癣。
厚朴:苦,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功能: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厚朴及其挥发油味苦能刺激味觉,反射性的引起唾液、胃液分泌、胃肠蠕动加快,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厚朴煎剂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均有抗菌作用。
西瓜翠衣:甘,凉,无毒;入脾、胃二经。《丹溪心法》:“治口疮甚者,西瓜皮烧灰敷之。”《本草再新》:“能化热除烦,去风利湿。”《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剂。治肾脏炎浮肿,糖尿病,黄疸。并能解酒毒。”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治闪挫腰疼,不能屈伸者:西瓜青为片,阴干为细末,以盐酒调,空心服。治牙痛:经霜西瓜皮烧灰,敷患处牙缝内。
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本草再新》:“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日华子本草》:“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
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功用: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有解暑,截虐之功。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结核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冬瓜皮:味甘,性微寒;归肺经,脾经,小肠经。《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风。”清热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疮肿。本品性凉,有清热解暑的作用,用于治夏日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归心、胃经。可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别录》记载其:"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石菖蒲煎剂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石菖蒲中含的细辛醚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离体肠管的兴奋作用。
白薇:《现代实用中药》:"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肿,又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又用于小溲亦涩,肺热咳嗽等证。"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一般用于清虚热者居多,常与青蒿、银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热咳嗽,可与前胡、枇杷叶等同用。《本草经疏》:"凡伤寒及天行热病,或汗多亡阳过甚,或内虚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过甚,泄泻不止,皆不可服。"
宽叶荨麻:性味:苦、辛,温。有小毒。主治:祛风定惊,消食通便。用于风湿关节痛,产后抽风,小儿惊风,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外用治荨麻疹初起,蛇咬伤。
漆姑草:性味:苦辛,凉。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②《湖南药物志》:"酸甘。"主治:治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内伤。①陶弘景:"疗漆疮。"②《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③《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治小儿乳积。"④《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塞鼻治鼻匿。"⑥《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箐跌打:性味:味甘;苦;性平。主治:续筋接骨;散瘀消肿。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
伸筋藤: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主治:①《南宁市药物志》:"舒筋活络,杀虫。外敷跌打筋断,风湿骨痛;内服舒筋活络。"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筋活络,清热利湿。治风湿筋骨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囊距翠雀:性味:性寒,味苦涩。主治:凉血解毒,祛风止痒。治流感,皮肤痒疹,蛇咬伤。
芡实:性味:甘、涩,平。归经:归脾、肾经。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硇砂:性味:咸;苦辛;温。归经:肝;脾;胃;肺经。主治:消积软坚;破瘀散结;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症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疗疮;瘰疬;痈肿;恶疮。
瑞连草:性味: 味苦;酸;性凉。主治:清热解毒。主痈肿;湿疹。
球序鹅掌柴:性味:味微苦;辛;性平。主治:祛风活络;散瘀止痛;消症利水。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骨折;肝硬化腹水。
凤尾贯众:性味:平;辛;微苦;涩;寒。归经:肝经。主治:凉血止血。主便血;鼻衄;妇女崩漏。
蝤蛴:性味:辛,平。主治:通经络,化瘀血。主治痨伤血瘀,闭经,腰脊疼痛,跌打瘀积,疼痛。
荃皮:性味:《陕西中草药》:"苦涩,温。"主治:《陕西中草药》:"活血祛瘀,生肌,收敛。治跌打损伤,瘀血内滞,骨折,刀伤。"
红萆薢:性味:①《四川中药志》:"苦,平,无毒。"②《云南中草药选》:"甘淡,平。"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胃、肾三经。"主治:①《四川中药志》:"祛风湿,分清浊,利关节,解疮毒。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②《云南中草药选》:"祛风除湿,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疮疖。"
刻裂紫堇:性味:苦、涩,寒。有毒。主治:解毒杀虫。主治疮毒,癞痢头,顽癣,毒蛇咬伤。
戟叶石苇:性味:性平,味苦甘。主治:利水通淋,清泄肺热。治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尿道结石,肺热咳嗽,咯血,支气管哮喘,咽喉炎等症。
铺地黍:性味:微甘苦,平。主治:清热平肝,利湿解毒。治淋浊,湿热带下。
麦撇花藤:性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凉。"主治:调经活血,祛风除湿。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风湿痹痛。①《广西药植名录》:"全株:祛风。治蛇伤,五痨七伤。"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调经活血,止血,止痛,定心,除湿。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虚,宫缩痛。心慌心悸,风湿性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腰酷痹痛,外伤出血。"簕欓:性味:苦、辛,微温。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痛。根: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风湿性关节炎。果:胃痛,腹痛。叶:跌打损伤,腰肌劳损,乳腺炎,疖肿。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黄芩15-35份、宽叶荨麻10-30份、滑石10-25份、漆姑草15-30份、白豆蔻10-35份、通草15-30份、箐跌打10-35份、黄连15-35份、伸筋藤10-25份、知母15-35份、玄参15-35份、囊距翠雀15-30份、丹皮15-35份、金银花15-30份、芡实10-30份、藿香15-30份、厚朴10-35份、硇砂15-30份、西瓜翠衣10-35份、荷叶15-30份、瑞连草10-35份、青蒿10-25份、球序鹅掌柴15-30份、冬瓜皮10-35份、凤尾贯众15-30份、石菖蒲10-35份、蝤蛴15-30份、红萆薢10-35份、白薇15-30份、荃皮10-35份、刻裂紫堇10-35份、戟叶石苇15-30份、铺地黍10-35份、麦撇花藤10-25份和簕欓10-35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优选为:黄芩17-35份、宽叶荨麻15-30份、滑石15-25份、漆姑草17-30份、白豆蔻15-35份、通草15-25份、箐跌打17-35份、黄连17-35份、伸筋藤15-25份、知母17-35份、玄参17-35份、囊距翠雀15-25份、丹皮17-35份、金银花15-25份、芡实15-30份、藿香17-30份、厚朴10-30份、硇砂17-30份、西瓜翠衣15-35份、荷叶17-30份、瑞连草15-30份、青蒿15-25份、球序鹅掌柴17-30份、冬瓜皮15-35份、凤尾贯众17-30份、石菖蒲10-30份、蝤蛴17-30份、红萆薢15-35份、白薇17-30份、荃皮15-30份、刻裂紫堇15-30份、戟叶石苇17-30份、铺地黍15-35份、麦撇花藤15-25份和簕欓15-30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黄芩20份、宽叶荨麻17份、滑石18份、漆姑草19份、白豆蔻30份、通草20份、箐跌打19份、黄连25份、伸筋藤20份、知母30份、玄参18份、囊距翠雀20份、丹皮30份、金银花25份、芡实17份、藿香25份、厚朴25份、硇砂18份、西瓜翠衣30份、荷叶25份、瑞连草17份、青蒿20份、球序鹅掌柴18份、冬瓜皮30份、凤尾贯众25份、石菖蒲18份、蝤蛴22份、红萆薢17份、白薇19份、荃皮25份、刻裂紫堇17份、戟叶石苇19份、铺地黍30份、麦撇花藤22份和簕欓19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黄芩30份、宽叶荨麻22份、滑石19份、漆姑草22份、白豆蔻25份、通草20份、箐跌打30份、黄连19份、伸筋藤22份、知母20份、玄参22份、囊距翠雀17份、丹皮25份、金银花20份、芡实28份、藿香25份、厚朴17份、硇砂20份、西瓜翠衣19份、荷叶22份、瑞连草27份、青蒿18份、球序鹅掌柴22份、冬瓜皮19份、凤尾贯众25份、石菖蒲28份、蝤蛴22份、红萆薢25份、白薇19份、荃皮20份、刻裂紫堇22份、戟叶石苇19份、铺地黍20份、麦撇花藤25份和簕欓28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黄芩22份、宽叶荨麻28份、滑石19份、漆姑草26份、白豆蔻19份、通草25份、箐跌打30份、黄连32份、伸筋藤20份、知母30份、玄参32份、囊距翠雀18份、丹皮30份、金银花22份、芡实28份、藿香26份、厚朴25份、硇砂22份、西瓜翠衣30份、荷叶25份、瑞连草27份、青蒿26份、球序鹅掌柴28份、冬瓜皮30份、凤尾贯众27份、石菖蒲25份、蝤蛴22份、红萆薢30份、白薇26份、荃皮28份、刻裂紫堇26份、戟叶石苇22份、铺地黍30份、麦撇花藤22份和簕欓27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0.05~0.15倍乳糖、0.1~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05~0.05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片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和球序鹅掌柴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除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中的原料药材之后,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得胶囊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中药制剂为口服液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除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以外,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7~1.29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65%~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回收乙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并进行稀释处理,搅拌混合至均匀,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中药制剂的口服液成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剂型,所述剂型优选为: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蜜丸剂、散剂、丹剂、溶液剂、注射剂、糖浆剂、熏蒸剂、乳膏剂、擦剂、酊剂、软膏剂、贴剂、栓剂、硬膏剂、凝胶剂或喷雾剂。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本发明的片剂
本发明口服药片剂的制作过程为:取黄芩2000g、宽叶荨麻1700g、滑石1800g、漆姑草1900g、白豆蔻3000g、通草2000g、箐跌打1900g、黄连2500g、伸筋藤2000g、知母3000g、玄参1800g、囊距翠雀2000g、丹皮3000g、金银花2500g、芡实1700g、藿香2500g、厚朴2500g、硇砂1800g、西瓜翠衣3000g、荷叶2500g、瑞连草1700g、青蒿2000g、球序鹅掌柴1800g、冬瓜皮3000g、凤尾贯众2500g、石菖蒲1800g、蝤蛴2200g、红萆薢1700g、白薇1900g、荃皮2500g、刻裂紫堇1700g、戟叶石苇1900g、铺地黍3000g、麦撇花藤2200g和簕欓1900g;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0.05~0.15倍乳糖、0.1~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05~0.05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片剂。
实施例2 本发明的胶囊剂
本发明口服药胶囊剂的制作过程为:取黄芩3000g、宽叶荨麻2200g、滑石1900g、漆姑草2200g、白豆蔻2500g、通草2000g、箐跌打3000g、黄连1900g、伸筋藤2200g、知母2000g、玄参2200g、囊距翠雀1700g、丹皮2500g、金银花2000g、芡实2800g、藿香2500g、厚朴1700g、硇砂2000g、西瓜翠衣1900g、荷叶2200g、瑞连草2700g、青蒿1800g、球序鹅掌柴2200g、冬瓜皮1900g、凤尾贯众2500g、石菖蒲2800g、蝤蛴2200g、红萆薢2500g、白薇1900g、荃皮2000g、刻裂紫堇2200g、戟叶石苇1900g、铺地黍2000g、麦撇花藤2500g和簕欓2800g;
第一步、将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和球序鹅掌柴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除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中的原料药材之后,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得胶囊剂。
实施例3 本发明的口服液
本发明口服药口服液的制作过程为:取黄芩2200g、宽叶荨麻2800g、滑石1900g、漆姑草2600g、白豆蔻1900g、通草2500g、箐跌打3000g、黄连3200g、伸筋藤2000g、知母3000g、玄参3200g、囊距翠雀1800g、丹皮3000g、金银花2200g、芡实2800g、藿香2600g、厚朴2500g、硇砂2200g、西瓜翠衣3000g、荷叶2500g、瑞连草2700g、青蒿2600g、球序鹅掌柴2800g、冬瓜皮3000g、凤尾贯众2700g、石菖蒲2500g、蝤蛴2200g、红萆薢3000g、白薇2600g、荃皮2800g、刻裂紫堇2600g、戟叶石苇2200g、铺地黍3000g、麦撇花藤2200g和簕欓2700g;
第一步、将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除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以外,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7~1.29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65%~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回收乙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并进行稀释处理,搅拌混合至均匀,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中药制剂的口服液成品。
长期毒性实验:
分别将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片剂、实施例2制备的胶囊剂、实施例3制备的口服液对小鼠均按10.78、20.35和33.48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急性毒性实验:
应用NIH小鼠8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2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施例组1、实施例组2、实施例组3),实验前禁食12小时;分别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组1制备的片剂、实施例组2制备的胶囊剂和实施例组3制备的口服液溶解在水中,(浓度为6.58g生药/ml,最高浓度)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32.9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片剂LD50>32.9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65.8生药/kg/日。本发明的中药临床用药量为4.4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073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0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901倍。因此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急性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
临床治疗:
病例选择:取来源于本院患热射病300例,男199例,女101例;年龄36~68岁;将300例患热射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中药治疗组和中成药对照组,其中,中药治疗组174例,男112例,女62例;中成药对照组126例,男87例,女39例。
300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中药治疗组:1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8例患者,分别为:片剂治疗组、胶囊剂治疗组和口服液治疗组;其中,174例中男性112例中,急骤高热的32例,肛温常在41℃以上的21例,皮肤干燥的19例,热而无汗的24例,意识障碍的10例,肝肾功能异常的6例;女性62例中,急骤高热的17例,肛温常在41℃以上的15例,皮肤干燥的9例,热而无汗的7例,意识障碍的8例,肝肾功能异常的6例,平均年龄54岁;
中成药对照组:126例中男性87例,女性39例;急骤高热的42例,肛温常在41℃以上的30例,皮肤干燥的29例,热而无汗的16例,意识障碍的5例,肝肾功能异常的4例,平均年龄55岁。
诊断标准:热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中:
片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片剂,每日3次,一次4片,每60天为1个疗程;
胶囊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胶囊剂,每日3次,一次2粒,每60天为一个疗程;
口服液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口服液,每日3次,30ml/次,每60天为一个疗程。
中成药对照组:服用羚羊角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5 ml,每60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消失;
(2)显效: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减轻50%以上;
(3)有效: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减轻50%;
(4)无效: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治疗结果:
参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热射病,相对于中成药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热射病,相对于中成药,在治疗疗程上显著缩短。
表1两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 例数 | 痊愈数 | 显效数 | 有效数 | 无效数 | 痊愈和显效率(%) |
片剂治疗组 | 58 | 20 | 24 | 12 | 2 | 75.8% |
胶囊剂治疗组 | 58 | 21 | 22 | 14 | 1 | 74.1% |
口服液治疗组 | 58 | 22 | 20 | 13 | 3 | 72.4% |
中成药治疗组 | 126 | 27 | 26 | 28 | 45 | 42% |
表3 四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和显效人数和时间比较 例(%)
组别 | 例数 | 第1个疗程 | 第2个疗程 | 第3个疗程 | 第4个疗程 |
片剂治疗组 | 44 | 8(18.2%) | 10(22.7%) | 12(27.3%) | 14(31.8%) |
胶囊剂治疗组 | 43 | 9(20.9%) | 10(23.3%) | 11(25.6%) | 13(30.2%) |
口服液治疗组 | 42 | 7(16.7%) | 11(26.2%) | 12(28.6%) | 12(28.6%) |
中成药治疗组 | 53 | 0(0%) | 3(5.7%) | 14(26.4%) | 36(67.9%) |
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临床统计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同时对治疗组痊愈和显效人数的129例以及中成药治疗组痊愈和显效的53例患者随访1年半,结果统计,治疗组129例中痊愈63例中复发1例,显效66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3.8%;中成药治疗组痊愈和显效人数的53例,痊愈的27例患者中,复发16例,显效的26例患者中,复发18人,复发率64.1%;上述复发是指患者治疗效果达到痊愈或显效后,在随访的1年半中明显出现治疗前的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典型病例:刘某,男性,59岁,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片剂,每日3次,每次4片,治疗2个月有效,继续服药2个月显效,随访1年半未复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黄连、伸筋藤、知母、玄参、囊距翠雀、丹皮、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球序鹅掌柴、冬瓜皮、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黄芩15-35份、宽叶荨麻10-30份、滑石10-25份、漆姑草15-30份、白豆蔻10-35份、通草15-30份、箐跌打10-35份、黄连15-35份、伸筋藤10-25份、知母15-35份、玄参15-35份、囊距翠雀15-30份、丹皮15-35份、金银花15-30份、芡实10-30份、藿香15-30份、厚朴10-35份、硇砂15-30份、西瓜翠衣10-35份、荷叶15-30份、瑞连草10-35份、青蒿10-25份、球序鹅掌柴15-30份、冬瓜皮10-35份、凤尾贯众15-30份、石菖蒲10-35份、蝤蛴15-30份、红萆薢10-35份、白薇15-30份、荃皮10-35份、刻裂紫堇10-35份、戟叶石苇15-30份、铺地黍10-35份、麦撇花藤10-25份和簕欓10-3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黄芩17-35份、宽叶荨麻15-30份、滑石15-25份、漆姑草17-30份、白豆蔻15-35份、通草15-25份、箐跌打17-35份、黄连17-35份、伸筋藤15-25份、知母17-35份、玄参17-35份、囊距翠雀15-25份、丹皮17-35份、金银花15-25份、芡实15-30份、藿香17-30份、厚朴10-30份、硇砂17-30份、西瓜翠衣15-35份、荷叶17-30份、瑞连草15-30份、青蒿15-25份、球序鹅掌柴17-30份、冬瓜皮15-35份、凤尾贯众17-30份、石菖蒲10-30份、蝤蛴17-30份、红萆薢15-35份、白薇17-30份、荃皮15-30份、刻裂紫堇15-30份、戟叶石苇17-30份、铺地黍15-35份、麦撇花藤15-25份和簕欓15-3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黄芩20份、宽叶荨麻17份、滑石18份、漆姑草19份、白豆蔻30份、通草20份、箐跌打19份、黄连25份、伸筋藤20份、知母30份、玄参18份、囊距翠雀20份、丹皮30份、金银花25份、芡实17份、藿香25份、厚朴25份、硇砂18份、西瓜翠衣30份、荷叶25份、瑞连草17份、青蒿20份、球序鹅掌柴18份、冬瓜皮30份、凤尾贯众25份、石菖蒲18份、蝤蛴22份、红萆薢17份、白薇19份、荃皮25份、刻裂紫堇17份、戟叶石苇19份、铺地黍30份、麦撇花藤22份和簕欓19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黄芩30份、宽叶荨麻22份、滑石19份、漆姑草22份、白豆蔻25份、通草20份、箐跌打30份、黄连19份、伸筋藤22份、知母20份、玄参22份、囊距翠雀17份、丹皮25份、金银花20份、芡实28份、藿香25份、厚朴17份、硇砂20份、西瓜翠衣19份、荷叶22份、瑞连草27份、青蒿18份、球序鹅掌柴22份、冬瓜皮19份、凤尾贯众25份、石菖蒲28份、蝤蛴22份、红萆薢25份、白薇19份、荃皮20份、刻裂紫堇22份、戟叶石苇19份、铺地黍20份、麦撇花藤25份和簕欓28份。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黄芩22份、宽叶荨麻28份、滑石19份、漆姑草26份、白豆蔻19份、通草25份、箐跌打30份、黄连32份、伸筋藤20份、知母30份、玄参32份、囊距翠雀18份、丹皮30份、金银花22份、芡实28份、藿香26份、厚朴25份、硇砂22份、西瓜翠衣30份、荷叶25份、瑞连草27份、青蒿26份、球序鹅掌柴28份、冬瓜皮30份、凤尾贯众27份、石菖蒲25份、蝤蛴22份、红萆薢30份、白薇26份、荃皮28份、刻裂紫堇26份、戟叶石苇22份、铺地黍30份、麦撇花藤22份和簕欓27份。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0.05~0.15倍乳糖、0.1~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05~0.05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片剂。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金银花、芡实、藿香、厚朴、硇砂、西瓜翠衣、荷叶、瑞连草、青蒿和球序鹅掌柴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凤尾贯众、石菖蒲、蝤蛴、红萆薢、白薇、荃皮、刻裂紫堇、戟叶石苇、铺地黍、麦撇花藤和簕欓按所述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除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中的原料药材之后,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得胶囊剂。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药制剂为口服液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除黄芩、宽叶荨麻、滑石、漆姑草、白豆蔻、通草、箐跌打以外,剩余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7~1.29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65%~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回收乙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并进行稀释处理,搅拌混合至均匀,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中药制剂的口服液成品。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蜜丸剂、散剂、丹剂、溶液剂、注射剂、糖浆剂、熏蒸剂、乳膏剂、擦剂、酊剂、软膏剂、贴剂、栓剂、硬膏剂、凝胶剂或喷雾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05270.0A CN104117005A (zh) | 2014-08-18 | 2014-08-18 | 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05270.0A CN104117005A (zh) | 2014-08-18 | 2014-08-18 | 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7005A true CN104117005A (zh) | 2014-10-29 |
Family
ID=51762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05270.0A Pending CN104117005A (zh) | 2014-08-18 | 2014-08-18 | 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17005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67072A (zh) * | 2015-03-27 | 2015-06-03 | 李佃场 | 一种治疗心阴亏虚型神经衰弱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079556A (zh) * | 2015-09-09 | 2015-11-25 | 张士海 | 一种医治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
CN105079481A (zh) * | 2015-09-09 | 2015-11-25 | 张士海 | 医治热射病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
CN105596768A (zh) * | 2016-02-25 | 2016-05-25 | 蔡玉萍 | 一种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12945A (zh) * | 2020-01-06 | 2020-04-17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一种新型防水中药液体创可贴及其制备方法 |
-
2014
- 2014-08-18 CN CN201410405270.0A patent/CN104117005A/zh active Pen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吴宗艺等: "中暑与暑温之"暑必挟湿"的病因病机探微 ", 《光明中医》 * |
赵亦成: "《淄博本草》", 31 December 1995,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67072A (zh) * | 2015-03-27 | 2015-06-03 | 李佃场 | 一种治疗心阴亏虚型神经衰弱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079556A (zh) * | 2015-09-09 | 2015-11-25 | 张士海 | 一种医治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
CN105079481A (zh) * | 2015-09-09 | 2015-11-25 | 张士海 | 医治热射病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
CN105596768A (zh) * | 2016-02-25 | 2016-05-25 | 蔡玉萍 | 一种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12945A (zh) * | 2020-01-06 | 2020-04-17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一种新型防水中药液体创可贴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05026B (zh) | 一种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20572B (zh) |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435944A (zh) | 一种治疗小儿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869626A (zh) | 中药复方制剂舒阴液及其制备与应用 | |
CN104117005A (zh) | 一种治疗热射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66541B (zh) | 一种治疗消渴病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5213941A (zh) |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614413B (zh) | 一种治疗小儿鼻窦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69474A (zh) | 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20530B (zh) | 一种治疗丹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041256A (zh) | 一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 |
CN104984303A (zh) | 一种治疗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3041257B (zh) | 治疗小儿发热高烧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 |
CN103495072B (zh) | 一种治疗支气管扩张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324350A (zh) | 一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25339A (zh) | 一种治疗慢性肺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
CN104127815A (zh) | 一种慢性治疗冠心病的中药蜜丸 | |
CN101204550B (zh) | 一种治疗癫痫的药物 | |
CN103041255A (zh) | 治疗小儿咽喉肿痛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 |
CN103520643B (zh) | 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920042A (zh) | 用于治疗热陷营血型病毒性脑膜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31324A (zh) | 一种中药眼药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56078A (zh) | 一种治疗胃火炽盛牙痛口臭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4906502A (zh) | 一种用于治疗鸡伤热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383152A (zh) | 一种治疗青光眼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