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4786A - 用于将盖板固定至框架结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盖板固定至框架结构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4786A
CN104114786A CN201280060756.4A CN201280060756A CN104114786A CN 104114786 A CN104114786 A CN 104114786A CN 201280060756 A CN201280060756 A CN 201280060756A CN 104114786 A CN104114786 A CN 104114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over plate
frame construction
fram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07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4786B (zh
Inventor
斯蒂芬·拉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an Lark
Original Assignee
斯蒂芬·拉克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斯蒂芬·拉克 filed Critical 斯蒂芬·拉克
Publication of CN104114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4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44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04B1/78Heat insulating elements
    • E04B1/80Heat insulating elements slab-shaped
    • E04B1/803Heat insulating elements slab-shaped with vacuum spaces included in the slab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4Structural elements or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Y02A30/242Slab shaped vacuum in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80/00Archite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 Y02B80/10Insulation, e.g. vacuum or aerogel in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将盖板(6)固定至形成于所述盖板(6)上的框架结构(1)的方法,所述方法允许容易且快速装配从长远来看为稳定且耐久的面,且同时,在真空隔热面板的情况下,允许对所述面板中的真空的特别好的保存。为此目的,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腔(12);若干通道(2),用于将所述腔(12)连接至所述表面(4);以及开口(8),用于连接真空泵(10),将所述真空泵(10)连接至所述开口(8)并投入运转,将所述盖板(6)配置于所述通道(2)上方的所述表面(4)上,并将所述盖板(6)固定至所述表面(4)。

Description

用于将盖板固定至框架结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盖板固定于框架结构上的方法。而且,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框架结构。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盖板固定于框架结构上的方法以及一种适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框架结构,所述盖板包括两个覆盖层,所述覆盖层被配置成彼此大致平行。
背景技术
对于未来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是大幅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特别是在建筑领域,针对未来项目且在现有情况下,大量潜力此处尚未得到开发。这既适用于因使用而产生的能源消耗,也适用于与建筑物的建造、保护及拆除有关的灰色能源。另一挑战是在尽可能不与食品生产及自然保护竞争的情况下经济地获得可再生资源,并使其可储存。
对于因使用建筑物而消耗的能源,一方面,最近焦点已对准改善隔热,且另一方面,焦点已对准使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隔热,经常使用真空隔热面板(VIP)及真空隔热夹芯面板(VIS),真空隔热夹芯嵌板使用由煅制氧化硅、矿物纤维或其他开孔型隔热材料制成的支撑芯,所述支撑芯允许阻止在较高剩余压力下的气体热导热。因此,由于对外壳的要求较低,故可使真空在嵌板中长期稳固。为获得高真空,特别是嵌板的边缘往往必须由例如渗透密封高级钢构造而成,渗透密封高级钢与例如铝箔相比往往产生经由边缘区域的更高热传导。因此,可达成的U值往往更高,特别是在与覆膜真空隔热嵌板相比相对小的嵌板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在真空隔热玻璃(VIG)的情况下,有必要达成高真空,因为只需安装必须几乎不妨碍透明度的小间隔件。特定挑战是边缘连接及略有弹性的行为两者,所述边缘连接必须组合最小热传导与最大扩散气密性。同样地,体积与表面的比率对于达成并保持高真空成问题且需要非常干净的工作以及在表面被接合在一起之前对表面的出色清洁。此类真空隔热玻璃例如可从DE 10 2005 015 184 A1获知。此类真空隔热玻璃通常包括容易保持、巨大框架结构,平行覆盖层附接至所述框架结构,抽空自覆盖层之间的中间空间通过在框架结构中的阀门向外进行。
对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物经常具备光伏面板。所安装的面正达到越来越大的尺寸以及越来越薄的厚度(例如2mm的玻璃厚度以降低材料成本)且同时,时间和成本压力不断增加,因为对于补偿输入电网的电力的程度,制造最终期限往往是决定性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揭示一种用于将覆盖面板特别是盖板固定于框架结构上的方法以及适合所述方法的框架结构,所述盖板包括彼此大致平行配置的两个覆盖层,比如,例如,真空隔热面板或光伏面板,所述框架结构允许容易及迅速装配从长远来看为稳定且耐久的面,且同时,在真空隔热面板的情况下,允许对所述面板内的真空的特别好的保存。
此目的是根据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将覆盖面板固定于形成于所述盖板上的框架结构上的方法达成,所述框架结构具有:腔;若干通道,用于将所述腔连接至表面;及开口,用于连接真空泵,除了所述通道及所述开口以外,所述腔为气密性的,且真空泵连接至所述开口并投入运转,所述盖板被配置于所述通道上方的所述表面上且所述盖板固定至所述表面。
本发明此处是根据可达成特别容易装配大型板面的考虑因素,因为对真空技术的使用应在现场进行以固定作为盖板的所述面板并使其稳定。所述面板被所述腔内形成的所述真空吸住且空气吸入是由所述通道产生至所述框架结构上。因此,所述面板可现场灵活地扣接至所述框架结构且因此被组装成形成任何所期望大小的极稳定的元件。所述通道此处可与所述盖板的平坦表面相关联,因而所述面板依靠在所述框架结构上,或者与所述盖板的边缘区域相关联,因而所述盖板被插入于所述框架中。所述真空也可用于在永久密封的情况下将所述盖板永久固定于所述框架结构上。
在有利构造中,在所述表面与所述盖板之间配置密封元件。例如,此处可使用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作为附加密封件附接于空心室轮廓与覆盖层之间或自起始点连接至所述覆盖层或所述框架。在整合至所述框架轮廓中时,应以与所述框架结构相同的方式在所述弹性体上打孔或穿孔以允许空气吸入。
在另一有利构造中,在所述表面与盖板之间提供粘合剂。因此,可容易确保所述盖板永久固定至所述框架结构。然而,如果希望保存所述框架结构中的真空作为永久固定件,则可在真空丧失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粘合剂作为固定件。例如,此处可使用通过加热变软且在冷却之后变硬的热塑性粘合剂膜。当拆除或替换所述覆盖层时,所述组件可被分离而不因重新加热受到破坏。然而,显然也可使用所有其他适于相应使用/材料组合目的的粘合剂。
在另一有利构造中,在所述表面与盖板之间附接可释放机械连接构件。此构件也允许容易地达成永久固定。例如,此处可使用以舌榫、按钮,螺丝或钩与环连接的方式构造的夹箍连接。附加机械连接构件可胶合至所述盖板,而不是胶合至所述空心室框架轮廓。当更换所述覆盖层时,所述轮廓因此可进一步直接使用而无需清洁工作(例如移除粘合剂残留物)。所述覆盖层此处也没有例如在损失真空的情况下掉下的危险。附加安全性可通过螺丝接合至多个点或通过压入橡胶或其他圆绳索或通过其他机械固定方法达成。在舌榫夹箍连接的情况下,空心室框架轮廓上的凹部也可用作用于例如对所述覆盖层的后续切割处理的导轨。具有超大尺寸的覆盖层因此可在无切割固定之后返工。
为达成对真空的附加保护或者为达成施工期间的更灵活处理,也可将所述框架结构划分成多个腔。另外或作为替代,有利地配置多个盖板及/或所述框架结构具有在所有情况下均与盖板相关联的多个腔。一方面,这样可达成特别大的框架构造。另一方面,可将盖板附接至所述框架结构的多个侧。也可利用对两侧上具有接触面的框架的特别更可取地应用来回顾地将板(广告媒体,光伏模块等)附接至现有的墙上。特别是在原本必须由螺丝或铆钉钻通的现有夹芯面板的情况下,所述系统的优点清晰地展露。负载分布于所述表面上且所述连接无损地进行。
最后,也可通过此类构造来制作一个位于另一个上的多个层,所述盖板本身彼此连接。所述连接也可借助圆锥形或梯形且因此可堆叠的支柱来进行,所述可堆叠支柱具有用于扣接至下一个盖板的邻近套管。
在有利构造中,具有所述盖板及另一封闭本体的所述框架结构形成中央腔且所述中央腔被抽空。此允许永久固定所述面板并同时使所述整个面通过真空隔热。
有利地,所述中央腔的压力低于此处所述框架结构的所述腔的压力。为在所述中央腔中产生高真空隔热,也就是说,在大气压力与所述高真空之间的边缘区域中提供附加障蔽层是明智的。在扩散气密覆盖层的情况下,比如,例如,玻璃或铝或诸如此类,也就是说,通过所述覆盖层进入的分子数量几乎不是问题。另一方面,分子可相对容易穿透过更可取地应被构造成有弹性且因此无张力的边缘区域。所述框架结构的所述腔此处提供简单的可能性:如果所述轮廓本身被带至约0至200毫巴的粗真空(或高真空),则几乎不存在所述框架轮廓与所述高真空区域之间的压力差。此缺乏压力差或仅轻微压力差将通过所述密封件进入所述高真空区域的分子数量限定至最小值。此类似地自对真空系统中的泄漏率的计算产生,在所述真空系统中,除泄漏物的大小以外,压力差为决定因素。
一种框架结构有利地适于实施所述方法,所述框架结构具有:腔;若干通道,用于将所述腔连接至表面;以及开口,用于连接真空泵,除了所述通道及所述开口以外,所述腔为气密的。
而且,所述目的可通过一种方法来达成,所述方法用于将盖板扣接于框架结构上,所述盖板包括彼此大致平行配置的两个覆盖层,所述框架结构形成于所述盖板的边缘区域上,所述框架结构具有:第一腔及第二腔,所述第二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腔;若干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腔连接至表面;以及开口,用于连接真空泵,真空泵连接至所述开口并投入运转,其边缘区域位于所述表面上的所述盖板被配置于所述通道上方,以使所述通道位于所述盖板的所述两个覆盖层之间,且所述第一腔及所述第二腔被抽空,所述第二腔具有高于所述第一腔的压力。
对于其中位于两个覆盖层之间的间距必须非常小且同时在所述覆盖层之间需要高真空隔热的应用,所述框架结构也可被附接于所述覆盖层外部。因此,所述空心室轮廓应被制作成具有双层壁且可能具备例如其上扣接有玻璃面板的突出部。在此情况下,所述轮廓形成所述组件的真空缓冲区且提供整合真空泵的连接的可能性。
此处,所述框架结构有利地被构造成可在所述通道的所述区域中分离。在所述覆盖层的最小所需间距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所述外部框架可例如针对所述粗真空构造成两个部件。在此情况下,所述覆盖层被夹持在所述高真空轮廓的连接与所述粗真空轮廓之间。
一种框架结构有利地适于实施所述方法,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第一腔及第二腔,所述第二腔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第一腔;若干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腔连接至表面;以及开口,用于连接真空泵。
在此情况下,所述框架结构的腔有利地包括开孔型隔热材料。整合开孔型隔热材料的一个层或多个层与保留作为抽空通道/层的自由腔允许显著改进隔热效果,即使在更高剩余压力的情况下,或者在高于在高真空的情况下的剩余分子数的情况下。因此,也可增加薄壁框架结构中的稳定性,因而可减少材料费用。为此目的,可使用具有抽空通道的实心“块”及易流动材料两者以及二者的结合。所述轮廓也可为泡沫状的(视抽空通道的需要而定)。
使用膨胀玻璃颗粒作为填充材料因所述空心轮廓的总重量因此保持低而特别可取。根据使用目的及使用地点,然而也可使用其他就地可获得的填充物——例如橄榄石或其他符合要求的剩余材料(适配性高度依赖于所达成的最终压力)。可在所述填料中铺设用于例如光伏系统中之电缆的受保护铺设的空导管及具备用于更好抽空的开口的附加导管。
在此情况下,所述框架结构有利地具有大致梯形截面。因此,所述框架结构可堆叠且特别容易运输。在此情况下,与所述梯形的平行边中的较长边相对应的表面有利地为可释放的。也就是说,由于所述框架结构的空心轮廓必须具备孔以便连接至板,所以没必要沿纵向方向封闭所述开口。因此,例如,可通过折叠标准金属薄板来产生可如所述堆叠的通道形部件。通过附接所述通道更可取地被直接引入其中的盖板,如在改变的情况下一样,因此只须更新所述盖板,所述盖板例如被折叠,以使所述盖板可连接至所述通道状部件甚至无需胶合,然后现场自两个(或更多个)组件产生所述空心轮廓。可堆叠性显著减少储存费用及运输费用。
在可被抽空并用并非磨擦胶合在一起或者只是在有限程度上胶合在一起的易流动颗粒(或其他填充材料)填充的框架的情况下,最好在可抽换盖板与所述填充材料之间附接穿孔薄板或网格(可能连接至附加非纺织材料)。当移除所述盖板时,所述内容物继续留在所述框架中且不会流出。
在另一有利构造中,所述框架结构进一步包括一电连接元件。当使用所述空心轮廓作为例如用于无框架光伏模块的子构造时,可整合插孔。如果提供所述光伏模块,例如在与下侧上的刚性附接插头组装之前,所述连接与至所述空心轮廓的附接是在一个工作步骤中产生且不存在另外需要受到保护的暴露电缆。灯系统也可例如以同样的方式连接。
与所述发明物相关联的优点是:具体而言,使用真空来构造盖板并视需要将其永久扣接至框架结构使大面积隔热面板或光伏面板特别容易、快速且无张力构造成为可能。此外,当将VIG(真空隔热玻璃),VIS(真空隔热夹芯结构)或VIP(真空隔热面板)扣接至被固定的覆盖层时,真空隔热元件的边缘复合材料不再暴露于大气压力。真空的使用寿命显著增加。此外,通过反转原理,也就是说,向腔施加压力,可容易自所述框架结构释放所述覆盖层。
所述框架结构也可经接合以形成木框架或桁架式框架且因此被用作例如建筑物或另一大型物件的全部组件的框架结构。也可以想象由被接合在一起以形成框架(类似于钢构造或木构造)的此类结构形成的完整框架构造。
通过使用支柱及所述通道状框架轮廓(所述支柱也能够一个套一个地堆叠成圆锥形)以及用于所述支柱的当时狭窄端的套管,可以非常节省空间的方式来储存并运输桁架式框架。预制促进现场结合,且由于使用或不使用接触面之间的弹性体来胶合个别部件,故与焊接相比热负载显著减低。使用填充物是明智的。显然,也可以此方式来制作更复杂的桁架,例如弯曲桁架式框架。
如果随后抽空涵盖于所述框架构造内的整个组件,则利用大气压力,使用或不使用胶合,可自相对小的单元产生具有均匀稳定性的大组件。
此组件的实例为风力涡轮机站的转子叶片。根据现有技术,所述转子叶片以复合构造模式制作成完整组件。尺寸有时超过50米的所述组件对生产及物流提出很高要求且并非为容错的。对所述组件的损坏往往需要将其更换,因为修理仅在有限程度上可行。以复合构造模式构建的产品的可再利用性也很低,因为几乎无法将处理过的材料分离成不同类型。
监控比如风力涡轮机站的转子叶片的大面积组件,也很复杂且费时。允许对可能的损坏进行监控并提供除冰的附加功能的导电层增加生产的复杂度及成本。
另一方面,如果转子叶片设计有以本发明方式由抽空空心框架轮廓形成的基本结构,且随后具备覆盖层及位于中间的间隔件,且此夹芯结构随后也被抽空,则产生大幅降低成本的潜力。所述组件也可现场组装而无大量物流费用。区段的缺陷可通过永久连接的真空测量设备立即确定。与常规构造模式相比,消除此缺陷只需最小费用,因为只要更换小的区段便足矣。
均匀地作用于所述完整组件上的大气压力(在操作期间作用于所述转子叶片上的过压及负压改变此值)结合有弹性的元件(例如位于所述覆盖层与空心框架结构之间且另外可能位于覆盖层与所述芯结构之间的弹性体)确保无张力峰值的稳定性。
此外,利用可抽空的空心框架轮廓的构造模式非常适合生产极大体积、固有稳定组件。如果这些组件更可取地为旋转对称的,则产生完全抽空所述组件的可能性。
根据整个组件的大小及所使用材料的重量,抽空组件内容物因此可达成显著重量减轻,从而导致所述组件可至少利用对能源的实质较少使用来加以移动或变得如此轻以致其重量低于被置换的空气的事实。
属于例如飞艇领域的现有技术的比空气轻的技术主要使用氢及氦作为“浮力手段”。氢因处理其时的危险而或许只在例外情况下使用,而对于氦,其可获得性及价格成为严重限制因素。
在例如抽空圆柱形组件期间所产生的大气压力和组件内容物之间的压力差需要非常稳定的外壳结构。先前段落中所阐述的构造模式允许所需稳定性。
与例如利用常规负载气的飞艇相比的巨大优点在于:因定向淹没空心本体中的较小单独区段而能够在不使用附加压载的情况下确保迅速平衡及定向、快速着陆的可能性。其存在与大气压力相关的压力差促进此目的。同样地,在此过程中不会损失昂贵的负载气;只是必须再次将其重新抽空至被淹没区域中。
本发明所提供的极其简单的构造模式及极佳的可再利用性使针对比空气轻的技术的全新使用目的成为可能。因此,可建造其外壳在使用地点处被用作壳体的“飞艇”。具体而言,在其中整个基础架构受到破坏的大灾难(比如例如地震)的情况下,救灾物资的运输是几乎无法克服的物流挑战。对于此类“可弃式飞艇”,现场所需材料本身成为运输手段。施工所需的所有材料可100%供应给新的使用目的。
通过使用光伏活性表面,可就地生产建造并操作“飞艇”所需的能量。此处,所使用的光伏元件随后也可确保原位现场基本供应。
在建造冷却塔、太阳能上升气流塔或其他旋转对称构造时,生产可水平进行且整个外壳随后被带入直立位置。因此实质上避免使用起重机及包层来进行施工,且根据要求,可使用所述外壳作为永久模壳。可在施工期间整合用于浇注混凝土或其他填充材料的保持器。
也可使用此类构造本体作为用于建造高层建筑物的框架及气象防护。用于附接更多框架组件的保持器可整合至所述外壳中,附加加固元件可在施工过程期间附接且起重机的功能可被替换。在完成构造之后,所述外壳可被完全移除但其也可完全或部分整合至所述构造中。
附图说明
下面将借助附图更详细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显示具有依靠在外部上的盖板的框架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显示具有包封盖板的框架结构的截面图;
第3图显示具有中央、抽空腔的框架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显示具有夹箍连接的分开的框架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显示具有包含两个覆盖层的包封盖板的双壁框架结构的截面图;以及
图6显示具有梯形框架结构及支柱的桁架式框架的截面图。
在所有图式中,相同的部件具备相同的参考编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显示框架结构1的截面图。框架结构1具有朝向表面4的若干通道2,盖板6要扣接于所述若干通道上。此外,框架结构1具有开口8,真空泵10连接至所述开口。真空泵10投入运转,以使除了所述通道2及开口8之外为气密的腔12与周围环境相比具有负压。
盖板6随后被带到通道2上方且通过抽吸腔12中的负压无张力地固定在那里。为了更好的保持并增强吸力,此处配置密封元件14,所述密封元件具有被调适至通道2的孔,因而空气可通过,但朝向外部密封。
为了永久固定盖板6,现在移除真空泵10并封闭开口8,因而永久保持腔12中的负压。同时,在表面4与盖板6之间提供粘合剂。此确保即使在腔12中的真空丧失的情况下仍牢固保持。作为另外一种选择,也可仅提供所述粘合剂用于保持。此允许例如对作为盖板6的光伏元件之快速且无张力的附接。
另一实施例显示于图2中(真空泵10不再显示于任何其余图式中)。表面4面向此处的边缘,也就是说,盖板6的边缘区域。此处的功能类似于图1。此类构造可例如有利于作为盖板6的真空隔热面板,因为在永久抽空的情况下所述边缘区域此处受腔12中的真空保护而不损失真空。
图3显示类似于图1的实施例。密封元件14未单独显示。框架结构1连同封闭本体16(在所述实施例中也称为盖板)形成与腔12一起永久抽空的中央腔18。在此情况下,仅在腔12中调整粗真空且在中央腔18中调整高真空。所述粗真空使自腔18的泄漏率最小化。
图4显示具有与图1相比的替代固定的实施例。框架结构1被划分成可单独抽空的两个腔12,所述腔在所有情况下均与盖板6相关联。因此,盖板6可单独附接。永久固定是通过被构造成弹簧且被附接至盖板6的夹箍连接20而达成,框架结构1具有被调适至其的凹槽22。另外,盖板6可借助螺丝24扣接。根据图4的构造允许对框架结构1的无残留拆卸及再使用。拆卸可通过向腔12施加压力而促成。
最后,图5显示具有涵盖腔1内的另一腔26的框架结构1的构造。通道2在所有情况下均面向两个平行覆盖层28的边缘区域并按照已阐述的计划起作用。然而,另一通道30将内腔26连接至盖板6的内部32,从而再次附接对应密封元件14。
内腔26及内部32被抽空至高真空,因而盖板6以隔热方式起作用。腔12具有粗真空,粗真空一方面将覆盖层28固定至框架结构1,而另一方面被用作高真空的保护真空。因此使泄漏率最小化。框架结构1(甚至在其余实施例中)可被构造成可在划分面34中分离。此促进在非常薄的盖板6的情况下的组装。
最后,图6显示在上侧及下侧具有通道2的框架轮廓1的另一实施例。框架轮廓1被构造成顶部敞开的梯形金属薄板,据此其可堆叠。具有通道2的盖板36形成框架轮廓1的上表面4。这两个部件通过抽空牢牢地连接。框架轮廓1的内部由例如沙子的填充物填充,从而留下抽空通道38。
框架结构6的下端处的盖板6具有形成支柱40的锥形延长部。此延长部在其下侧敞开且套管44借助密封元件42形成于所述延长部上。套管44也为锥形及空心的,且在其下端处形成与第一框架轮廓1相反配置的框架轮廓1被调适至其的表面46。然而,表面46也具有通道48,因而自下部框架轮廓1的真空延伸至所述套管及支柱中且因此固定所述表面46。
参考编号列表
1  框架结构
2  通道
4  表面
6  盖板
8  开口
10  真空泵
12  腔
14  密封元件
16  封闭本体
18  腔
20  夹箍连接
22  凹槽
24  螺丝
26  腔
28  盖板
30  通道
32  内部
34  划分面
36  盖板
38  抽空通道
40  支柱
42  密封元件
44  套管
46  表面
48  通道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将盖板(6)固定至形成于所述盖板(6)上的框架结构(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具有腔(12),将所述腔(12)连接至表面(4)的多个通道(2)以及用于连接真空泵(10)的开口(8),除了所述通道(2)及所述开口(8)以外,所述腔(12)为气密的,且其中将所述真空泵(10)连接至所述开口(8)并投入运转,将所述盖板(6)配置于所述通道(2)上方的所述表面(4)上,且将所述盖板(6)固定在所述表面(4)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密封元件(14)设置在所述表面(4)与盖板(6)之间。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4)与盖板(6)之间施加粘合剂。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4)与盖板(6)之间设置可释放机械连接构件(20)。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多个盖板(6)及/或所述框架结构(1)具有在所有情况下均与盖板(6)相关联的多个腔(12)。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与所述盖板(6)及另一封闭体(16)形成中央腔(18),并抽空所述中央腔(1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腔(18)的压力低于所述框架结构(1)的所述腔(12)的压力。
8.一种框架结构(1),其包括腔(12)、将所述腔(12)连接至表面(4)的多个通道(2)以及用于连接真空泵(10)的开口(8),其适于执行如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9.一种用于固定盖板(6)的方法,所述盖板(6)包括两个覆盖层(28),所述两个覆盖层(28)在形成于所述盖板(6)的边缘区域上的框架结构(1)上配置成彼此大致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具有第一腔(26)及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腔(26)的第二腔(12)、将所述第一腔(26)连接至表面(4)的多个通道(30)以及用于连接真空泵(10)的开口(8),其中将真空泵(10)连接至所述开口(8)并投入运转,将所述盖板(6)配置成其边缘区域位于所述通道(30)上方的所述表面(4)上,以使得所述通道(30)位于所述盖板(6)的所述两个覆盖层(28)之间,并抽空所述第一腔(12)及所述第二腔(26),所述第二腔(12)具有高于所述第一腔(26)的压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框架结构(1)构造成可在所述通道(30)的区域中分离。
11.一种框架结构(1),其包括第一腔(26)及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腔(26)的第二腔(12)、将所述第一腔(26)连接至表面(4)的多个通道(30)以及用于连接真空泵(10)的开口(8),其适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
12.如权利要求8或11所述的框架结构(1),其特征在于,腔(12、26)含有开孔型隔热材料。
13.如权利要求8、11或12所述的框架结构(1),其具有大致梯形截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框架结构(1),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梯形的平行侧中的较长侧相对应的所述表面(4)为可释放的。
15.如权利要求8、或11至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框架结构(1),其包括电连接元件。
CN201280060756.4A 2011-10-28 2012-10-24 用于将盖板固定至框架结构的方法 Active CN1041147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117145.6 2011-10-28
DE102011117145.6A DE102011117145B4 (de) 2011-10-28 2011-10-28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r Deckplatte an einer Rahmenstruktur
PCT/EP2012/004443 WO2013060450A1 (de) 2011-10-28 2012-10-24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r deckplatte an einer rahmenstrukt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786A true CN104114786A (zh) 2014-10-22
CN104114786B CN104114786B (zh) 2016-06-15

Family

ID=47177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0756.4A Active CN104114786B (zh) 2011-10-28 2012-10-24 用于将盖板固定至框架结构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9364B2 (zh)
EP (1) EP2771519B1 (zh)
CN (1) CN104114786B (zh)
DE (1) DE102011117145B4 (zh)
WO (1) WO20130604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23725A1 (de) 2012-12-05 2014-06-05 Stefan Lück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Bauteils an einer vorhandenen Struktur
DE102014103591A1 (de) 2014-03-17 2015-09-17 Stefan Lück Dichtsystem
US10562274B1 (en) * 2016-02-22 2020-02-18 Apple Inc. Glass fastening and sealing system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00533U (de) * 1968-10-03 1969-10-23 Carlfried Dr Schleussner Fluessigkeitsbeckenabdeckung
AU2925471A (en) * 1970-05-29 1972-11-30 Xenophon Theodore System of using vacuum for controlling heat transfer in builing structures, motor vehicles and the like
US6209269B1 (en) * 1999-05-06 2001-04-03 Mario Valderrama Assembly system for thermoacoustic windows
CN101184610A (zh) * 2005-01-24 2008-05-21 特莫瓦克有限公司 抽空隔热板
WO2009118154A1 (de) * 2008-03-26 2009-10-01 Thomas Rotter Vakuum-isolierelement
US20110296771A1 (en) * 2010-06-02 2011-12-08 Miller Seth A Multi-pane glass unit having seal with adhesive and hermetic coating lay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9213A (en) * 1960-03-14 1965-04-20 Eitel Mccullough Inc Dielectric window and method of making it
US3399294A (en) * 1966-01-24 1968-08-27 Richard R. Thieben Heated insulated glass window structure
AT372366B (de) * 1981-06-29 1983-09-26 Pumpel & Soehne Kg Ein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genueber atmosphaerendruck reduzierten druckes im hohlraum von isolierglasscheiben
FR2752012B3 (fr) * 1996-07-31 1998-08-21 Saint Gobain Vitrage Procede pour realiser le vide entre deux feuilles de verre et vitrage isolant
DE19745859A1 (de) * 1997-10-16 1999-04-22 Bosch Siemens Hausgeraete Wärmeisolierende Wandung
DE29720295U1 (de) * 1997-11-24 1998-04-09 Blecher Hartmut Doppeltverglastes Fenster mit Vakuumzwischenraum
US6383580B1 (en) * 1999-11-12 2002-05-07 Guardian Industries Corp. Vacuum IG window unit with edge mounted pump-out tube
DE102005015184A1 (de) * 2005-03-31 2006-10-05 Kretschmer, Thomas, Dipl.-Ing. Vakuumverglasung
DE102007030031B3 (de) * 2007-06-29 2009-02-26 Futech Gmbh Wärmedämmendes Verglasungs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20110120049A1 (en) * 2008-01-08 2011-05-26 Ano Leo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Assembly Equipment
DE202011002142U1 (de) * 2011-01-31 2011-05-05 Lohmann Gmbh & Co. Kg Klebebandsystem zur Scheibenverklebu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00533U (de) * 1968-10-03 1969-10-23 Carlfried Dr Schleussner Fluessigkeitsbeckenabdeckung
AU2925471A (en) * 1970-05-29 1972-11-30 Xenophon Theodore System of using vacuum for controlling heat transfer in builing structures, motor vehicles and the like
US6209269B1 (en) * 1999-05-06 2001-04-03 Mario Valderrama Assembly system for thermoacoustic windows
CN101184610A (zh) * 2005-01-24 2008-05-21 特莫瓦克有限公司 抽空隔热板
WO2009118154A1 (de) * 2008-03-26 2009-10-01 Thomas Rotter Vakuum-isolierelement
US20110296771A1 (en) * 2010-06-02 2011-12-08 Miller Seth A Multi-pane glass unit having seal with adhesive and hermetic coating lay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17145B4 (de) 2014-05-28
CN104114786B (zh) 2016-06-15
US20140230354A1 (en) 2014-08-21
EP2771519A1 (de) 2014-09-03
WO2013060450A1 (de) 2013-05-02
EP2771519B1 (de) 2015-12-30
US9109364B2 (en) 2015-08-18
DE102011117145A1 (de)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8339B (zh) 结构元件
CN201521210U (zh) 一种可监测和调节修复空腔内压力值的负压式中空玻璃
CN101942954A (zh) 一种可监测和调节修复空腔内压力值的负压式中空玻璃
US8833012B2 (en) Transparent sustainable wall system
CN104114786A (zh) 用于将盖板固定至框架结构的方法
CN106026888A (zh) 一种新型非金属光伏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206004594U (zh) 一种新型非金属光伏组件
CN203834754U (zh) 一种使用玻璃幕墙的节能房屋用太阳能集热单元模块
CN103774804B (zh) 一种使用玻璃幕墙的节能房屋用太阳能集热单元模块
CN203755719U (zh) 一种使用玻璃幕墙的节能房屋
CN207609507U (zh) 分段式叶片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7436336U (zh) 一种节能建筑铝包木三玻两腔幕墙
CN110965680A (zh) 一种保温一体式夹芯铝板单元幕墙安装结构
CN212104732U (zh) 一种铝板幕墙
CN206110595U (zh) 一种复合装饰板安装结构
CN205692844U (zh) 防爆太阳能光伏组件
CN211691201U (zh) 一种竖铺型复合板安装结构
CN218508892U (zh) 一种大曲面铝板装配式拼装设计结构
CN2546544Y (zh) 组装式光电源复合建筑板
CN203100119U (zh) 空调机组的发泡面板和发泡面板组装体
CN218881722U (zh) 一种拼接方舱
CN221031093U (zh) 一种应用于加气混凝土条板洞口的结构体系
CN217630634U (zh) 一种便捷的水泥纤维板房骨架结构
CN203755565U (zh) 一种建筑物用太阳能集热单元模块
CN218838879U (zh) 一种多层保温装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05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Johan Lark

Address before: Fred AUX, Germany, Ted

Patentee before: Si Difen 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