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1599A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1599A
CN104111599A CN201410375502.2A CN201410375502A CN104111599A CN 104111599 A CN104111599 A CN 104111599A CN 201410375502 A CN201410375502 A CN 201410375502A CN 104111599 A CN104111599 A CN 104111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s
pipeline
fixing device
rotating parts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55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1599B (zh
Inventor
田中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11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1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1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1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可旋转的图像加热构件,用于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和形成压合部;用于吹风的吹风装置;和喷出装置,用于喷风以将穿过压合部的记录材料与所述图像加热构件分离,该喷出装置从吹风装置向图像加热构件喷风,使得相对于图像加热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而言,朝向图像加热构件端部的风速比朝向图像加热构件中央部的风速更大。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本申请是2011年7月29日提出的、名称为“图像加热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No.201110213948.1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中使用的图像加热装置,用于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利用光、磁、电荷等等在成像部形成潜像,然后对潜像显影形成可见图像。接着,利用静电力将可见图像转印到由转印材料输送装置输送到成像部的转印材料上,并通过在定影装置中加热而将转印的可见图像定影到转印材料上,从而在转印材料上获得图像。具体地,在电子照相式彩色成像设备中,在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每种颜色的潜像。通过多个显影装置把得到的潜像显影成显影剂图像,然后把显影剂图像连续地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获得彩色图像,该中间转印带是转印装置保持的环形带。之后,将彩色图像共同转印到转印纸之类(转印材料)上以获得期望的彩色图像。在这种方式中,转印材料的输送路径与单个显影剂图像时的输送路径相似,从而与这种方式兼容的转印材料类数很多,而且在机构方面也可以共同地应用多种技术。因此,能够容易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低价化。
此外,作为定影装置从快速启动和节能的观点来看,已知使用环形带作为定影带的定影装置(日本特开平H4-44075)。当拉紧这种环形带时,总是相对于带的轴向方向朝左右带端部中的任何一个产生横向的偏移力,从而带扭曲或向一个方向横向地偏移。
在上述使用环形带的定影方法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朝带宽度方向的横向带偏移而导致记录材料的输送不稳定,从而在记录材料上产生皱折;以及通过施加在带上的横向偏移力而把带压靠在限制(防止)构件上,从而摩擦限制构件,并从而使带断裂。
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在记录材料在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与定影构件分离的引发下执行记录材料的分离。此外,在被分离的部分到达记录材料的端部前需要很长时间,使得记录材料在中央部被分离但仍然附着在定影辊上的状态保持一定的时间。为此,在记录材料前端的中央部和端部产生光泽度差异。也就是说,当记录材料接触定影辊的时间较长时,增强光泽度,但是接触时间的分布会导致图像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图像加热装置),包括吹风分离结构,甚至少量的风量也能够改进记录材料的分离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可旋转的图像加热构件,用于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和形成压合部;
用于吹风的吹风装置;和
喷出装置,用于喷出风以将穿过压合部的记录材料与所述图像加热构件分离,该喷出装置从吹风装置向图像加热构件喷出风,以使得相对于图像加热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而言,朝向图像加热构件端部的风速比朝向图像加热构件中央部的风速更大。
结合附图考虑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具有分离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的剖视图。
图3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具有分离装置的定影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分离装置在输送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实验中使用的记录材料吸附力测量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框图。
图7(A)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具有分离装置的定影装置的透视图,图7(B)是分离装置在输送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8(A)是在第三实施例中具有分离装置的定影装置的透视图,图8(B)是分离装置在输送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从记录材料中央部执行分离的情况下分离瞬间的透视图,图9(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从记录材料端部执行分离的情况下分离瞬间的透视图。
图10(A)是示出了设置了记录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0(B)是有关记录材料厚度检测的方框图。
图11是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分离装置在纵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分离装置在纵向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顺便提一句,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在所有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
<第一实施例>
(成像设备)
在图2所示的成像设备中,第一至第四成像部Pa、Pb、Pc和Pd并置,并通过包括潜像形成、显影和转印在内的过程来形成不同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成像部Pa、Pb、Pc和Pd包括专用的图像承载构件,即在该实施例中分别是电子照相感光鼓3a、3b、3c和3d,并且在每个鼓3a、3b、3c和3d上形成相应色的调色剂图像。与各个鼓3a、3b、3c和3d相邻地,布置有由辊13、14和15拉紧的中间转印构件130。形成在鼓3a、3b、3c和3d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构件130上,然后在二次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此外,通过定影部9加热和加压来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进行调色剂图像定影,然后把该记录材料P作为形成有记录图像的产品排出到成像设备外。
在鼓3a、3b、3c和3d的外周,设置有鼓充电器2a、2b、2c和2d、显影装置1a、1b、1c和1d、一次转印充电器24a、24b、24c和24d以及清洁器4a、4b、4c和4d。此外,在成像设备的上部,设置有未示出的光源装置和多面镜。在使多面镜旋转的同时使用来自光源装置的激光来扫描鼓表面,然后用反射镜偏转扫描光的光通量并通过fθ透镜将其聚焦到每个鼓3a、3b、3c和3d的母线上,从而对鼓表面曝光。这样,就在每个鼓3a、3b、3c和3d上形成了取决于图像信号的潜像。
在显影装置1a、1b、1c和1d中,通过未示出的供给装置把分别是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作为显影剂以预定的量进行填充。显影装置1a、1b、1c和1d分别把鼓3a、3b、3c和3d上的潜像显影,以使分别作为黄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潜像可视化。
按照与鼓3(3a、3b、3c、3d)的周速度相同的周速度沿箭头方向驱动中间转印构件130旋转。在形成和承载在鼓3a上的用于第一颜色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穿过鼓3a和中间转印构件130之间的压合部的过程中,通过压力和施加到中间转印构件130上的一次转印偏压产生的电场来把该黄色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130的外周面上。用轴把二次转印辊11支撑成平行并对应于中间转印构件130,并且二次转印辊11布置成接触中间转印构件130的下表面部分。由二次转印偏压电压源向二次转印辊11施加期望的二次转印偏压。通过把彩色调色剂图像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130上而获得的合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以下面的方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也就是说,记录材料P从片材供给盒10供给,并穿过对齐辊12和转印前引导件,进而以预定的定时输送到中间转印构件130和二次转印辊11之间的接触压合部,同时从偏压电压源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利用该二次转印偏压,合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构件130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与用于第一颜色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的情况相似,用于第二颜色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用于第三颜色的青色调色剂图像以及用于第四颜色的黑色调色剂图像被连续地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130上,从而形成对应于目标彩色图像的合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在形成合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同时,在记录材料P的四边留下一定的空白部。在该实施例中,前端空白部为大约2-3mm。
一次转印结束后在鼓3a、3b、3c和3d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分别由清洁器4a、4b、4c和4d去除,然后鼓3a、3b、3c和3d准备下一次潜像形成。通过使清洁卷材(非织造织物)19接触转印带(中间转印构件)130的表面,用清洁卷材19擦掉残留在转印带130上的异物例如调色剂等。
将进行了调色剂图像转印的记录材料P接连引入定影装置9,通过该定影装置向记录材料P加热和加压,以在记录材料P上定影调色剂图像。
在双侧(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使从片材供给盒10供给的记录材料P穿过对齐辊12、转印前引导件以及中间转印构件130和二次转印辊11之间的接触压合部以及然后通过用定影装置9进行定影,对记录材料P进行单侧(面)定影;然后,用挡板110将记录材料P引入翻转路径111。之后,记录材料P由翻转辊112翻转,然后被引导到双面路径113。接着,记录材料P再次穿过对齐辊12、转印前引导件以及中间转印构件130和二次转印辊11之间的接触压合部,以便进行在第二面(另一面)上的转印,并由定影装置9进行定影,从而完成双面定影。此外,在双面打印的过程中切换挡板的方向,并将进行了双侧定影的记录材料P作为形成有记录图像的产品排出到成像设备外。
(定影装置)
接着,参考图1至6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在这些图中,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元件。图1中,定影装置9包括:定影辊91,它作为定影构件和加热构件,内部设有卤素加热器91a;和加压辊92,它作为相对构件和加压构件,内部设有卤素加热器92a。定影辊91由设置在其中心的卤素加热器91a、由铝、铁之类形成的圆筒形芯金属91b、由硅橡胶泡沫材料形成并布置在芯金属91b外周面上的弹性层91c以及分离层91d构成。分离层91d用含氟树脂材料例如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制成的管形成,并包覆在弹性层91c的外周面上。这样构成的定影辊91的辊外径为大约70-90mm。
加压辊92由设置在其中心的卤素加热器92a、由铝、铁之类形成的圆筒形芯金属92b和由硅橡胶泡沫材料形成并布置在芯金属92b外周面上的弹性层92c构成。此外,加压辊92包括用于包覆在弹性层92c外周面上的分离层92d。分离层92d用含氟树脂材料例如PFA或PTFE制成的管形成,并包覆在弹性层92c的外周面上。加压辊92的辊外径为大约50-70mm,并被未示出的推压构件推压,从而从下面压接触定影辊91。
在上面的结构中,当通过未示出的电机使定影辊91沿顺时针方向以50-80rpm的转速旋转时,通过定影辊91的旋转使加压辊9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例如如图1所示,通过成像设备形成有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在由定影辊91和加压辊92形成的定影压合部N中被夹持输送,从而被加热和加压,以便对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关于加热和加压,用于定影辊91和加压辊92的加热装置不限于卤素加热器,也可以是其它加热构件。此外,代替加压辊,也可以使用加压带。
顺便提一句,设置有用于引导记录材料P进入定影装置9的引导板95和96,以及用于引导记录材料从定影装置9排出的引导板97、98。
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在定影压合部N的下游侧,设有吹风扇941和管道942,它们作为气体引入构件,布置成将风吹向定影压合部N。
管道942的出口侧开口B布置在靠近定影辊91表面的位置。从吹风扇941吹送的气体(这里指的是作为代表性实例的空气,但是也可以是除空气外的气体)穿过管道942,并被吹向定影压合部N。该气体被吹送到在定影压合部N中进行调色剂图像定影的记录材料P的前端,从而将附着在定影辊91上的记录材料分离。
图3是本发明中的记录材料分离机构的透视图。吹风扇941连接到管道942的入口侧开口A,并且从吹风扇941送出的气体从出口侧开口B吹送,以执行记录材料的分离。管道942朝出口侧开口B呈扇形延伸。此外,管道942的结构为管道流路的宽度(高度)朝出口侧开口B逐渐变窄,并且出口侧开口B的形状为沿定影辊91的轴向方向伸长的矩形形状。由于这种形状,从吹风扇941吹送的气体沿着从入口侧开口A朝出口侧开口B的流路变窄,使得风速变高。管道942具有电磁阀943。当气体不断从管道942吹送时,定影辊91被过分冷却,从而可能使把定影辊91表面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所需的功率消耗变大或者不能控制表面温度。因此,如图1所示,距离传感器99布置在定影压合部N的上游,并检测记录材料经过距离传感器所在位置时的定时。控制电磁阀943,使得在从检测开始的一段时间从管道942吹送气体。通过给记录材料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以及由输送速度确定的记录材料穿过定影压合部N的穿过时间增加一定的余量,来确定电磁阀943打开的打开时间。例如,在以300mm/sec的输送速度纵向供给地输送A3大小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电磁阀943的打开时间可以适当地是大约1.5至2.0秒。
此外,如图4所示,管道942的内部由多个隔板945划分,使得沿记录材料的输送宽度方向布置有多个流路。此外,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宽度方向,端部流路的出口部分横截面积与入口部分横截面积的比率设计成小于中央部流路的出口部分横截面积与入口部分横截面积的比率。因此,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宽度方向在管道942的出口侧开口B处的风速分布在端部比在中央部更大。
这样,如下面通过与比较实施例进行比较所描述的那样,穿过定影压合部的记录材料从端部分离,使得用较小的力开始分离。
(比较实施例)
图9(A)和(B)是分别示出了在记录材料穿过定影压合部后立即从定影辊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如图9(A)所示,当从喷嘴吹送的气体量分布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宽度方向在中央部的分布比在端部的分布更大时,在记录材料的中央部首先分离的引发下执行记录材料的分离。对于这种设定,首先,需要吹送压缩气体以在定影构件和记录材料中央部之间形成间隙。为了在记录材料端部附着在定影辊上的状态下在定影辊和记录材料中央部之间形成间隙,所需风速变大。此外,在继续记录材料的分离直到端部分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记录材料中央部与定影辊分离但在端部仍然附着在定影辊上的这种状态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得记录材料前端部的中央部和端部之间产生光泽度差异。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在从端部执行记录材料分离的情况下,首先,分离端部(作为引发)所需的风速仅要求比较小。进一步地,分离同时从两端部朝中央部继续,因此能够缩短直到记录材料在中央部分离的时间差,从而能够降低图像缺陷的程度,例如不均匀的光泽等。
(对用于将记录材料吸附到定影辊上的吸附力的测量)
为了通过实验来检查记录材料分离所需的风速,通过使用具有以下指标的已知定影装置来测量在定影后用于把记录材料吸附到定影辊上的吸附力。
定影辊结构:定影辊包括形状为圆筒形、内径为71mm、外径为77mm以及长度为350mm的铝芯金属,并包括布置在芯金属外周面上且由硅橡胶(JIS-A橡胶硬度:13度)形成的3mm厚的弹性层。此外,定影辊包括作为表面层的厚度为30μm的覆层,该覆层由PFA管制成。
定影辊表面温度:定影辊的接触温度为145℃。
定影压合部压力:960-1000 N(98-102 kgf)。
片材:Oji Paper公司制造的“View Corona S”(A4,基重:38g/m2)。该片材的基重小,不硬,并按横向输送。
调色剂:使用用于无油定影装置的彩色粉碎调色剂(平均粒径5.5μm)。
未定影图像:青色和品红色(两种颜色)调色剂图像在大体上整个区域被转印到片材上,同时在片材的前端部、后端部和左右端部留出2mm的空白部。调色剂量对于青色和品红色调色剂都是0.55(mg/mm2)。
这里,如图5所示,负荷传感器981附连到与定影辊91接触的分离爪980(可围绕白色圆表示的支撑点旋转)上。当在分离爪980的自由端侧分离附着在定影辊91上的记录材料时,负荷传感器检测机械作用力,即对应于吸附力的作用力。
通过这种方式,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准备好在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T的未定影图像。然后,当未定影图像穿过被定影辊91和加压辊92加压和加热的定影压合部时,利用分离爪980将附着在定影辊91上的记录材料P从定影辊91上分离。当数次测量了施加在分离爪980上的力时,力的最大值为50(mN)。
在利用从管道喷出的气体执行分离的情况下,需要产生超过该力的压力。根据施加于前端部空白部处的接触压力Pr(N/m2)和喷出气体所吹送到的前端部空白部的面积S(m2),确定由于将喷出气体吹送到记录材料前端部空白部上而使记录材料受到的力F(N),具体地该力通过下面的公式来确定:
F=Pr·S=1/2ρ·v2·S,
其中,ρ(kg/m3)是气体的密度,v(m/sec)是喷出气体的速度。根据该公式,在喷出气体的温度为27℃的情况下,为了在横向进给的A4纸的2mm的前端部空白部处分离记录材料,要求喷出气体的速度最小为12(m/sec)。
在该实施例中,从管道942喷出的气体速度分布被设定成在中央部为12-14(m/sec)且在端部为15-20(m/sec),从而端部的风速比中央部的风速大。
这样,风速在记录材料的中央部和端部之间不同,因此分离记录材料所需的喷出气体吹送到记录材料上的面积也不同。也就是说,在端部的风速为15-20(m/sec),因此在前端部从定影压合部露出0.72-1.27(mm)时执行分离。此外,在中央部的风速为12-14(m/sec),因此在前端部从定影压合部露出1.46-2(mm)时执行分离。因此,分离开始的时间在端部和在中央部是不同的,从而从端部向中央部进行分离。在该实施例中,记录材料的输送速度为300(mm/sec),因此能够将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宽度方向从在端部开始分离到在整个区域结束分离的时间限制到10(msec)内。结果,减轻了图像缺陷的程度,例如中央部和端部之间不均匀的光泽。
管道942的开口B处的速度取决于管道942的入口横截面积和出口横截面积之间的比率。与12-14(m/sec)的中央部速度相比,为了将端部速度加快到15-20(m/sec),需要使开口B端部的出口横截面积小于开口B中央部的出口横截面积,可使得端部的出口横截面积与中央部的出口横截面积的比率优选为大约0.3-0.6。
在这种情况下,当仅仅改变出口横截面积时,要考虑到的是增大了端部流路阻力,并且与中央部相比,减少了流入端部流路的气体量,从而减小了流路出口处的风速。为此,每个流路的入口横截面积更优选设定成使得流入每个流路的气体量一致。无论气体量是否一致,端部流路的入口横截面积与中央部流路的横截面积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管道形状而变化,但是优选的是使端部流路处的入口横截面积大于中央部流路处的入口横截面积。
图6是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控制装置由包括CPU和存储器的计算单元以及用于把数据传输给外部装置(例如I/O端口和通信接口)的线路等组成。控制装置根据情况来顺序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多个程序。
在使用大厚度片材等作为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片材硬度很大,因此通过片材刚度将片材从定影辊分离的力超过通过熔融调色剂将片材附着在定影辊上的附着力,从而能够在不吹送气体的条件下分离片材。因此,优选的是,根据记录材料的厚度来控制转印材料分离机构的电磁阀的操作,因此仅在小厚度的片材上吹送气体。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7(A)和7(B)描述在该实施例中使用记录材料分离机构的定影装置。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仅在于管道形状。如图7(A)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记录材料分离机构由吹风扇941、电磁阀942和管道944构成。图7(B)是管道944的剖视图。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管道944的开口B的形状为沿定影辊91的纵向方向伸长的矩形形状,但是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而言,开口B的宽度(高度)在中央部宽并且在端部窄。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端部流路的横截面积,从而能进一步增大端部的风速。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8(A)和8(B),描述该实施例中使用记录材料分离机构的定影装置。同样,在该实施例中,除了记录材料分离机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同之外,采用的其它构成相同,因此省略了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的具体描述。
如图8(A)所示,记录材料分离机构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其中,管道946和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宽度方向布置在管道946的入口开口A的多个吹风扇941连接。如图8(B)所示,在管道946内部,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管道944相似,隔板945布置成使得沿记录材料的输送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流路。
在管道946的入口开口A,每个流路的横截面积设定成相等。在出口开口B,与第二实施例中相似,中央部的横截面积大,而端部的横截面积小。结果,管道946内流路的出口横截面积与入口横截面积的比率设定成使得在端部的比率小于在中央部的比率。
在该实施例中,分别为管道946的流路独立布置的多个吹风扇941附连到入口开口A,使得送入各个流路的气体分别从相应的一个吹风扇941供给。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了单个吹风扇,因此气体从该单个吹风扇供给到每个流路。随着流路出口横截面积与流路入口横截面积的比率减小,气体流入流路的阻力将变大。为此,需要考虑的是,存在难以根据吹风扇的选择或管道形状的选择来使供给到每个流路的气体(空气)量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根据该实施例(为流路分别布置了独立的吹风扇),能够使供给到每个流路的气体量一致。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例,即使在难以用单个吹风扇形成适当的风速分布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风速分布形成为使得端部的风速比中央部的风速更大。
<第四实施例>
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包括记录材料厚度检测装置,并且对记录材料分离机构的电磁阀进行控制,使得记录材料的厚度被检测且气体仅被吹送到具有的厚度是直到记录材料分离机构被操作才能进行分离的记录材料上。也就是说,在记录材料的厚度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无论气体引入构件是怎样,都判断是否能够从定影构件分离记录材料,并且然后进行控制使得从气体引入构件送出的气体量为零。
图10(A)是示出了记录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记录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由纸厚度检测辊50、51(图2)的辊对构成,并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布置在转印辊11的上游。在记录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的图中,纸厚度检测辊50的辊轴50a通过其端部的轴承52而被牢固地定位固定在设备主组件上。安装在下部纸厚度检测辊51的辊轴51a的端部处的轴承53附连到推压弹簧54,在图中(沿箭头C的方向)被向上推压,使得纸厚度检测辊51压靠在纸厚度检测辊50上。因此,当记录材料P穿过纸厚度检测辊50和51之间时,由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纸厚度检测辊51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并沿图中箭头E的方向下压纸厚度检测传感器55的轴55a。然后,纸厚度检测传感器55输出相应于轴55a移动量的电压值并发送该电压值给下述的控制回路。
在图10(B)中,对应于穿过纸厚度检测辊50和51之间间隙的记录材料厚度的输出(电压值)从纸厚度检测传感器55发送到控制回路56。仅仅在获得的纸厚度是直到记录材料分离机构被操作才能分离记录材料的那种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回路56操作电磁阀。电磁阀打开的时间是在布置于定影装置的定影压合部上游的距离传感器99检测到片材进入后大约1.5-2.0sec。在该实施例中,阈值设定成仅在从纸厚度检测传感器55输出的信息为预定值或更小例如记录材料厚度为70μm或更小的情况下才打开电磁阀。也就是说,在纸厚度超过预定值例如70μm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无论气体引入构件是哪种都能够从定影构件分离记录材料,并进行控制使得从气体引入构件送出的气体量为零。此外,在纸厚度不超过70μm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使得从气体引入构件送出的气体量随着记录材料厚度的减小而增大。也就是说,记录材料被判断为是难以分离的较薄片材,则增大风量。
这里,纸厚度由纸厚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并可被转换成基重,从而能够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来控制风量。具体地,在基重为60g/m2或更小的情况下,记录材料被认为是薄纸,从而将气体从气体引入构件引入。此外,在基重为60g/m2或更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成随着基重的减小而增大。
<第五实施例>
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相似,由多个隔板955分隔的管道956的流路分别具有独立的吹风扇951和电磁阀953。然而,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而言,流路出口横截面积与流路入口横截面积的比率不变(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而言,流路出口宽度(高度)也不变)。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个吹风扇951的吹风功率相同的情况下,风扇的转数被控制(PPW控制)成在端部比在中央部更大。另外,在每个吹风扇951的吹风功率不同的情况下,所用的吹风装置的吹风功率为使得在端部的功率比在中央部的功率更大。
<第六实施例>
在图12示出的实施例中,与第五实施例相似,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而言流路出口宽度(高度)不变。在该实施例中,管道956不具有隔板,并且各独立的吹风扇961相对于压合部倾斜,从而提供吹风的方向性。在每个吹风扇961的吹风功率相同的情况下,风扇的转数被控制(PPW控制)成使得在端部比在中央部更大。进一步地,在每个吹风扇961的吹风功率不同的情况下,所用的吹风装置的吹风功率为使得在端部的功率比在中央部的功率更大。
风速可以认为是每单位面积的风量。为了形成风速分布,除了改变中央部和端部之间出口横截面积与入口横截面积的比率,考虑采用上述的结构。
(输送宽度不同的多种记录材料)
对于输送宽度不同的多种记录材料的分离,在相同的中心线输送的基础上将多种记录材料输送到压合部中的情况下,可以向多种记录材料施加共同的风速分布,不管输送宽度如何。
(定影装置的类型)
在本发明中,可包括以下类型的定影装置:在加热辊和加压辊组成辊对的压接触部对未定影图像进行热定影的定影装置;在加压辊对的压接触部对未定影图像进行加压定影的定影装置;等等。此外,热定影型可以包括加热辊式、薄膜加热式、电磁感应加热(IHF)式。此外,在使用环形带的情况下,定影装置可包括:将辊和环形带组合成对使用的定影装置;以及上下(两个)环形带彼此相对且压接触的上下带定影装置。此外,定影装置可包括用于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作为定影图像的装置和用于通过再加热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来增大图像光泽度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以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而言在端部开始分离记录材料为引发,执行记录材料的分离。因此,与以相对于输送宽度方向而言在中央部开始分离记录材料为引发而执行记录材料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从端部分离直到中央部分离的时间差。此外,能够降低图像缺陷的程度,例如不均匀的光泽。
尽管已经参考在此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阐述的细节,本申请意在涵盖在改进的目的或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12)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可旋转构件和第二可旋转构件,构造成在二者之间的压合部中通过加热和加压来定影片材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分离机构,构造成把片材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分离;
其中,所述分离机构包括邻近压合部出口的喷出装置,该喷出装置构造成朝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的表面喷出风,使得当对预定类型的片材进行定影处理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的纵向方向而言,在喷出装置两端部处朝第一可旋转构件流动的风速比在喷出装置中央部处朝第一可旋转构件流动的风速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喷出装置包括构造成供风的供风装置和构造成允许气流从所述供风装置朝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流动的管道,并且
其中,管道内部由多个隔板分隔,从而在所述纵向方向包括多个气流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管道两端部处所述管道的出口横截面积与入口横截面积的比率小于在所述管道中央部处所述管道的出口横截面积与入口横截面积的比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管道两端部处所述管道的入口横截面积大于在所述管道中央部处所述管道的入口横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管道两端部处所述管道的出口横截面积小于在所述管道中央部处所述管道的出口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其构造成根据对应于记录材料厚度的信息来控制所述喷出装置喷出的喷风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当记录材料的厚度超过预定值时,控制装置使喷出量基本上为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当记录材料的厚度减小时,控制装置对所述喷出装置喷出的喷风量进行控制以使其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布置成接触片材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构造成加热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的加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可旋转构件是辊,并且所述加热器布置在所述辊中。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喷出装置包括阀装置,该阀装置构造成开闭由所述供风装置供给的风的通过。
CN201410375502.2A 2010-07-29 2011-07-29 图像加热装置 Active CN104111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0514A JP5496003B2 (ja) 2010-07-29 2010-07-29 定着装置
JP2010-170514 2010-07-29
CN201110213948.1A CN102346418B (zh) 2010-07-29 2011-07-29 图像加热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3948.1A Division CN102346418B (zh) 2010-07-29 2011-07-29 图像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1599A true CN104111599A (zh) 2014-10-22
CN104111599B CN104111599B (zh) 2016-08-17

Family

ID=455268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5502.2A Active CN104111599B (zh) 2010-07-29 2011-07-29 图像加热装置
CN2011102139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6418B (zh) 2010-07-29 2011-07-29 图像加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39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6418B (zh) 2010-07-29 2011-07-29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55242B2 (zh)
JP (1) JP5496003B2 (zh)
CN (2) CN1041115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7579A (ja) 2011-12-01 2013-06-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42180B2 (ja) 2012-12-04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98030B2 (en) 2013-12-23 2017-10-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ubsea equipment acoustic monitoring system
JP6541396B2 (ja) 2014-05-29 2019-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73366B2 (ja) 2014-05-29 2019-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006488A (ja) 2014-05-29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06487A (ja) 2014-05-29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9881B2 (ja) 2014-09-30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7009953A (ja) * 2015-06-26 2017-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8034B2 (ja) * 2016-02-05 2020-03-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01247B2 (ja) * 2016-02-09 2019-11-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風制御方法
JP6841089B2 (ja) * 2017-03-02 2021-03-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43734B2 (ja) * 2017-03-23 2022-03-3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JP7102215B2 (ja) * 2018-05-02 2022-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風冷却装置、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10331B2 (ja) * 2019-06-07 2023-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269272B2 (en) 2019-11-12 2022-03-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n endless belt for fixing a toner image on a recording material
JP2021096402A (ja) 2019-12-18 2021-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1096401A (ja) 2019-12-18 2021-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1307519B2 (en) 2020-01-30 2022-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aterial cooling device
JP2021120734A (ja) 2020-01-30 2021-08-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材冷却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11435681B2 (en) 2020-05-26 2022-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aterial cool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7438856B2 (ja) 2020-06-09 2024-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材冷却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7362U (zh) * 1989-11-06 1991-07-01
JP2000089603A (ja) * 1998-09-09 2000-03-31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US20050220495A1 (en) * 2004-03-31 2005-10-06 Noriko Yamamoto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and carrier liquid removal mechanism
JP2007240921A (ja) * 2006-03-09 2007-09-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277A (ja) * 2006-06-22 2008-0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63163A1 (en) * 2008-04-18 2009-10-22 Mark Sandl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ink drying level during a printing pro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DE69117806T2 (de) 1990-06-11 1996-08-22 Canon Kk Heizgerät mit Endlosfilm
JP2005128333A (ja) * 2003-10-24 2005-05-1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4901B2 (ja) * 2006-01-31 2011-07-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46803B2 (ja) * 2007-06-06 2013-02-20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9205129A (ja) * 2008-01-28 2009-09-10 Seiko Epson Corp 転写材分離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53051B2 (ja) 2008-05-08 2013-1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300704A (ja) * 2008-06-13 2009-12-2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7362U (zh) * 1989-11-06 1991-07-01
JP2000089603A (ja) * 1998-09-09 2000-03-31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US20050220495A1 (en) * 2004-03-31 2005-10-06 Noriko Yamamoto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and carrier liquid removal mechanism
JP2007240921A (ja) * 2006-03-09 2007-09-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277A (ja) * 2006-06-22 2008-0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63163A1 (en) * 2008-04-18 2009-10-22 Mark Sandl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ink drying level during a printing proce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32501A (ja) 2012-02-16
CN104111599B (zh) 2016-08-17
US8655242B2 (en) 2014-02-18
US20120027476A1 (en) 2012-02-02
JP5496003B2 (ja) 2014-05-21
CN102346418B (zh) 2014-08-20
CN102346418A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6418B (zh) 图像加热装置
US6983119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glass selector
US5890032A (en) Belt fusing accessory with selectable fused image gloss
US8131174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0568120C (zh)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JP53476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88021B2 (en) Gloss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99580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5400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69762B2 (en) He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heating member, a pressure member, a tensioning member, and an inside heating un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026274A (en) Collapsible readily replaceable belt fuser assembly
US5897249A (en) Belt fuser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line art type marking particle offset
JP2012037545A (ja) 画像光沢制御装置、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086389B2 (ja) ベルト融合装置
CN102096358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275300B2 (en) Forming surface finish by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fusing
JP538737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1265283A (ja) 定着装置
JP55336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473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1459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95428A (ja) 定着装置
KR19980064096A (ko) 분말 형태의 토너 화상을 전사 부재로부터 기판에 전사하는 방법
JP20040042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