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8494B -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8494B
CN104108494B CN201410322228.2A CN201410322228A CN104108494B CN 104108494 B CN104108494 B CN 104108494B CN 201410322228 A CN201410322228 A CN 201410322228A CN 104108494 B CN104108494 B CN 104108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ing
axle
longitudinally
longitudinal fold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22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8494A (zh
Inventor
范立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YANG NON-WOVE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Original Assignee
YINGYANG NON-WOVE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GYANG NON-WOVE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filed Critical YINGYANG NON-WOVE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Priority to CN2014103222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084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08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8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属于包装机械技术领域。被子折叠机包括被子平铺引入机构,纵向折叠装置包括前、后纵向折被机构,特点:后纵向折被机构包括后纵向折被机架、后纵向折被从动辊、后纵向折被主动辊、后纵向折被输送带、后纵向折被轴、后纵向折被杆座、后纵向折被杆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前纵向折被机构包括前纵向折被机架、前纵向折被从动辊、前纵向折被主动辊、前纵向折被输送带、前纵向折被轴、前纵向折被杆座、前纵向折被杆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压被机构包括压架作用缸、压架、压被从动辊、压被主动辊、压被传动带和压被动力传动装置。减少人力投入;确保横向折叠机构对被子进行横向折叠。

Description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装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配备于作为床上用品的被子或毯子生产流水线上,将行出生产流水线并且经检验的被子或毯子以自动方式完成纵向折叠。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被子折叠机涵盖对毯子的折叠。前面提及的纵向折叠装置是指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以彼此相向折叠的状态进行折叠。如业界所知,由于以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方式制作被子或毯子具有效率高、产能大、质量稳定和投入人力少等长处,因而被床上用品生产厂商广为应用。但是,对于行出生产流水线并且经检验的被子或毯子在装入包装盒或包装袋之前的折叠过程仍由手工完成,手工折叠的不言而喻的欠缺在于:一是投入人力多,不利于节约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二是由于一条被子或毯子的折叠动作包括纵向折叠、横向折叠和横向最终折叠,所谓的纵向折叠是将被子或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彼此相向折叠,所谓的横向折叠是将完成了纵向折叠的被子或毯子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彼此相向折叠,所谓的横向最终折叠是将完成了横向折叠后的被子或毯子相向对叠,因而折叠效率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三是由于人为折叠,因而折叠效果难以满足稳定要求。
如果在被子或毯子的生产流水线上并且位于检验工序之后的工位处配备具有自动化功能的被、毯折叠机,前述技术问题毫无疑问得以消除。然而目前的情形是:一方面被、毯生产厂商迫切期望在被、毯生产流水线的包装工位配备前述的被、毯折叠机,另一方面在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关于被、毯自动折叠装置的任何技术启示并且也未闻有业界成功使用的相关报导。
由上述说明可知,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向折叠是被子折叠机的前道步骤,因为只有在完成了纵向折叠后才能进入下一工位的横向折叠和横向最终折叠。然而如果先由工人以手工方式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进行折叠,再供给横向折叠装置自动折叠,那么一方面不足以体现全自动效果,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再一方面纵向折叠的效果难以保障(例如折展部分的宽度无法做到规整一致)。此外,由于被子的材料(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蓬松与回弹效果,因此在完成了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相向折叠而向下一工位即向前述的横向折叠工位行进的过程中,先前折叠的部分会出现朝着与折叠的相反方向返回的趋势,致使横向折叠难以进行,因此如何使完成了长度方向两侧折叠的被子始终处于折叠的状态进入横向折被机构所在的横向折叠工位无疑是纵向折叠装置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以机械折叠方式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完成相向折叠而藉以代替工人对被子纵向手工折叠、有利于显著减少人力投入并节约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有益于保障理想的纵向折叠效果而藉以满足规整化要求、有益于使完成了长度方向两侧折叠后的被子维持于折叠状态向下一工位的横向折叠机构的方向行进而藉以避免折叠部分出现返回趋势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所述的被子折叠机包括一被子平铺引入机构,所述纵向折叠装置包括用于将由所述被子平铺引入机构引入的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向折叠的一后纵向折被机构和一前纵向折被机构,其中,后纵向折被机构位于被子平铺引入机构和前纵向折被机构之间,特征在于:所述后纵向折被机构包括后纵向折被机架、后纵向折被从动辊、后纵向折被主动辊、后纵向折被输送带、后纵向折被轴、后纵向折被杆座、后纵向折被杆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后纵向折被机架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后纵向折被从动辊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上并且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架的左侧的上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上,并且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架的右侧的上部,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的一端固定有一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上套设有一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的一端,而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构传动连接,后纵向折被输送带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该后纵向折被输送带的一端套置在后纵向折被从动辊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上,后纵向折被轴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的右侧的上部,并且对应于所述后纵向折被主动辊的左侧,在该后纵向折被轴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固定有一后纵向折被轴链轮,后纵向折被杆座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后纵向折被杆座的一端固定在后纵向折被轴上,后纵向折被杆的数量与后纵向折被杆座的数量相等,并且该后纵向折被杆的一端与后纵向折被杆座的另一端固定,而后纵向折被杆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后纵向折被杆座的方向伸展,并且对应于两相邻的后纵向折被输送带之间,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在对应于后纵向折被轴链轮的下方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后纵向折被机架的前侧和后侧,该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中的其中一个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后纵向折被轴的一端的所述后纵向折被轴链轮传动连接,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中的另一个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后纵向折被轴的另一端的后纵向折被轴链轮传动连接;所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构包括前纵向折被机架、前纵向折被从动辊、前纵向折被主动辊、前纵向折被输送带、前纵向折被轴、前纵向折被杆座、前纵向折被杆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前纵向折被机架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对应于所述后纵向折被机架的右侧,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上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的左侧,在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的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的一端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与所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相对应,所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的另一端套置在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上,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上,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的右侧,在该前纵向折被主动辊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的一端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前纵向折被输送带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该前纵向折被输送带的一端套置在前纵向折被从动辊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上,前纵向折被轴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的左端的上部,在该前纵向折被轴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轴链轮,前纵向折被杆座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前纵向折被杆座固定在前纵向折被轴上,前纵向折被杆的数量与前纵向折被杆座的数量相等,并且该前纵向折被杆的一端与前纵向折被杆座固定,而前纵向折被杆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前纵向折被杆座的方向伸展并且对应于两相邻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之间,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分别设置在前纵向折被机架的前侧和后侧,该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中的其中一个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前纵向折被轴的一端的所述前纵向折被轴链轮传动连接,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中的另一个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前纵向折被轴的另一端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传动连接,其中: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的上部设置有一压被机构,所述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与该压被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的前、后纵向折被杆的方向彼此相反,所述的压被机构包括压架作用缸、压架、压被从动辊、压被主动辊、压被传动带和压被动力传动装置,压架作用缸的数量有一对,彼此以面对面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的上部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的右端上部的对应两侧,该压架作用缸的压架作用缸柱朝向上,压被从动辊转动地支承在压架的左端,压被主动辊与压架的右端同轴并且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的右端,在该压被主动辊的压被主动辊轴的一端固定有一压被主动辊轴链轮,压被传动带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该压被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压被从动辊上,另一端套置在压被主动辊上,而压被传动带的中部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的上方相对应,压架对应于前纵向折被机架的上方,该压架的右端的对应两侧分别与压架作用缸的压架作用缸柱连接,压被动力传动装置设置在前纵向折被机架上,并且同时与所述压被主动辊轴链轮以及所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各包括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后大链轮轴、后大链轮、后摆杆和后传动链条,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通过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座设置在所述的后纵向折被机架上,该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的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朝向后摆杆,后大链轮轴设置在后大链轮轴座上,而该后大链轮轴座固定在后大链轮轴座支架上,后大链轮轴座固定在后纵向折被机架上,后大链轮固定在后大链轮轴上,后摆杆位于后大链轮的外侧,该后摆杆通过开设于其一端的后摆杆连接孔与后大链轮轴固定,中部用螺钉与后大链轮固定,下端通过后摆杆销轴与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的末端连接,后传动链条的一端套置在前述后纵向折被轴链轮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大链轮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为气缸或油缸。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各包括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前大链轮轴、前大链轮、前摆杆和前传动链条,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通过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座设置在所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架上,该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的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朝向前摆杆,前大链轮轴设置在前大链轮轴座上,而前大链轮轴座固定在前大链轮轴座上,前大链轮轴座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上,前大链轮固定在前大链轮轴上,前摆杆位于前大链轮的外侧,该前摆杆通过开设于其一端的前摆杆连接孔与前大链轮轴固定,前摆杆的中部用螺钉与前大链轮)固定,下端通过前摆杆销轴与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的末端连接,前传动链条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大链轮上。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为气缸或油缸。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压被动力传动装置包括压被电机、压被主动链轮和压被传动链条,压被电机固定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上,压被主动链轮固定在压被电机的压被电机轴上,压被传动链条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压被主动辊轴链轮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压被主动链轮上,并且该压被传动链条还套置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上,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压架作用缸为气缸或油缸。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前、后纵向折被机构以自动化的机械作业方式将由被子平铺引入机构引入的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实现相向折叠,为后续工位的横向折叠建立基础,既可减少人力投入并节约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和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又能确保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折叠的折叠效果而满足规整化的包装要求;由于对被子具有挟持功能的压被机构的结构合理,因而能使完成了长度方向两侧折叠后的被子在维持于折叠状态下向下一工位的横向折叠机构的方向行进,不会出现折叠部分返回的现象,确保横向折叠机构对被子进行横向折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图3为图1和图2示意的前、后纵向折被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4为图1的B向示意图。
图5为图1和图4所示的横向叠被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6为图1和图4所示的叠被输出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7为图1和图4示意的装袋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8为图6所示的横向叠被机构的叠被机架的改向装置使叠被输出机构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该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例如设置于与被子制作流水线的检验工位相对应的部位,经被子制作流水线的各工序制作完成的成品被子在检验后进入该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这里所讲的平铺是指被子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给出了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要点的用于将被子平铺机构1引入的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向折叠的一后纵向折被机构2和一前纵向折被机构3,后纵向折被机构2位于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和前纵向折被机构3之间,也就是说后纵向折被机构2位于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的右侧,而前纵向折被机构3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构2的右侧,由后纵向折被机构2将被子的长度方向的后侧向中间即中部折合,同时由前纵向折被机构3将被子的长度方向的前侧向中部即向中部折合。
给出了一用于接受出自前述前纵向折被机构3的被子的叠被中转机构4,该叠被中转机构4与前纵向折被机构3的右侧相对应,为了便于公众的理解,申请人在图2中还示出了处于折合状态的折合被子20,毫无疑问该折合被子20的形态是由前、后纵向折被机构3、2协同作用而得到的。给出了用于接受来自于叠被中转机构4的被子即折合被子20的叠被输送机构5,该叠被输送机构5与叠被中转机构4的右侧相对应。由前、后纵向折被机构3、2折合后的前述折合被子20行进至叠被中转机构4,进而由叠被中转机构4输往叠被输送机构5,由叠被输送机构5送往横向叠被机构6折叠,于是在图中示出了用于将由叠被输送机构5输入的被子即折合被子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向折叠的横向叠被机构6,该横向叠被机构6与叠被输送机构的右侧相对应。
请继续见图1,给出了一叠被输出机构7和一装袋机构8,叠被输出机构7位于横向叠被机构6与装袋机构8之间,由叠被输出机构7将由横向叠被机构6折叠成形的被子即由图4示意的叠合被子201向装袋机构8输送,并且由装袋机构8将叠合被子201引入包装袋中。
请参见图2,上面提及的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包括引被机架11、引被主动辊12、引被从动辊3、引被输送带14和引被动力传动装置15,引被机架1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即支承在前述的被子制作流水线的末道工序如前述检验工序的工位处的地坪上,引被主动辊12转动地支承在引被机架11的上部,并且位于引被机架11的左侧,具体是:将引被主动辊12的引被主动辊轴121的两端转动地支承于引被主动辊轴座1211上,而引被主动辊轴座1211固定在引被主动辊轴座支架12111上,引被主动辊轴座支架12111与引被机架11的左侧的上部固定。引被从动辊13转动地支承在引被机架11的上部,并且位于引被机架11的右侧,具体是:将引被从动辊13的引被从动辊轴131的两端转动地支承于引被从动辊轴座1311上,而引被从动辊轴座1311固定在引被从动辊轴座支架13111上,引被从动辊轴座支架13111与引被机架11的右侧的上部固定。引被输送带14的一端(图2所示的左端)套置在引被主动辊12上,而引被输送带14的另一端套置在引被从动辊13上。引被动力传动装置15在对应于引被主动辊12的位置设置在引被机架11上并且与引被主动辊12传动连接。
继续见图2,上面提及的引被动力传动装置15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引被电机151、引被主动链轮152、引被从动链轮153和引被传动链条54,引被电机151固定在引被电机固定座1512上,而引被电机固定座1512固定在前述引被机架11上,引被主动链轮152固定在引被电机151的引被电机轴1511上,引被从动链轮153固定在前述引被主动辊12的引被主动辊轴121的前端,并且对应于引被主动链轮152的上方,引被传动链条154的一端套置在引被主动链轮152上,另一端套置在引被从动链轮153上。
当引被电机151工作时,由引被电机轴1511带动引被主动链轮152,由引被主动链轮152通过引被传动链条154带动引被从动链轮153,由于引被从动链轮153固定在引被主动辊12的引被主动辊轴121上,因而由引被从动链轮153带动引被主动辊12运动,使引被输送带14围绕引被主、从动辊12、13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移运平面,将有待于折合的被子向下面即将描述的后纵向折被机构2的方向输送。
请重点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2,上面提及的后纵向折被机构2包括后纵向折被机架21、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后纵向折被轴25、后纵向折被杆座26、后纵向折被杆27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后纵向折被机架2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即支承在对应于前述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的引被机架11的右侧。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并且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左侧的上部,具体是:将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的后纵向折被从动辊轴22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于后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轴承座2211上,而后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轴承座2211固定在辊轴轴承座支架22111上,而辊轴轴承座支架22111固定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左侧的上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并且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的上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的位置与前述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2相对应,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231的一端(图2所示后端)固定有一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上套设有一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的一端,而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的另一端与上面已提及的并且在下面即将详细描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构3传动连接。由图3所示,前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231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座232上,而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座232固定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座支架2321上,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座支架2321固定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的上部,具体的位置与前述辊轴轴承座支架22111相对应。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该一组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上。后纵向折被轴25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的上部,位于(对应于)前述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的左侧,在该后纵向折被轴25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即图3所示位置状态的前端和后端各固定有一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由图3所示,前述的后纵向折被轴25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转动地支承于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座252上,而后纵向折被轴座252固定在后纵向折被轴座支架2521上,后纵向折被轴座支架2521固定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一端(图3所示的上端)固定在后纵向折被轴25上。由图3的示意可知,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外形形状呈L字形(也可称7字形)。后纵向折被杆27的数量与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数量相等,并且该后纵向折被杆27的一端插入于预设在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另一端的折被杆固定插孔261内,即与后纵向折被杆座26固定,后纵向折被杆27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方向伸展(延伸),并且对应于两相邻的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之间。依据公知常识,后从向折被杆27的长度大体上与所要折叠的被子的折叠宽度相适应,下面还要提及的属于前纵向折被机构3的结构体系的前纵向折被杆37同例,并且长度与后纵向折被杆27相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在对应于前述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的下方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前侧和后侧,该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中的其中一个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后纵向折被轴25的一端的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传动连接,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中的另一个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后纵向折被轴25的另一端的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传动连接。
在下面申请人对前述的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进行详细说明,由于该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请人择其一说明如下,包括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后大链轮轴282、后大链轮283、后摆杆284和后传动链条285,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通过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座2812设置在前述的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该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的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2811朝向后摆杆284,后大链轮轴282设置在后大链轮轴座2821上,而该后大链轮轴座2821固定在后大链轮轴座支架28211上,后大链轮轴座2821固定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后大链轮283优选以平键固定方式固定在后大链轮轴282上,后摆杆284位于后大链轮283的外侧,该后摆杆284通过开设其一端的后摆杆连接孔2841与后大链轮轴282固定,中部用螺钉与后大链轮283固定,下端通过后摆杆销轴2842与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2811的末端连接,后传动链条28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大链轮283上。
前述的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在本实施例中择用气缸,然而如果改用油缸,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替代。当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工作时,则由后纵向折被作用缸柱2811带动后摆杆284,由后摆杆284带动后大链轮283,经后传动链条285带动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由该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带动后纵向折被轴25,由后纵向折被轴25带动固定其上的后纵向折被杆座26,由后纵向折被杆座26带动后纵向折被杆27。由此可知,随着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2811向缸体内缩入与向缸体外的伸展动作变化而最终使后纵向折被杆27处于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后侧折叠与否的状态。
请继续见图3,上面提及的前纵向折被机构3包括前纵向折被机架31、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前纵向折被轴35、前纵向折被杆座36、前纵向折被杆37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前纵向折被机架3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对应于前述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左侧的上部,具体是:将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的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32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于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轴承座3212上,而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轴承座3212固定在辊轴轴承座支承架32121上,而辊轴轴承座支承架32121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左侧的上部。由图所示,在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321的一端(图3所示的后端)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与前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相对应,并且前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的另一端套置在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上。由此可知,前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相对于该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2而言属于从动辊,因为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的运动源来自于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具体而言,由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的运动而使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运动,由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经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带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使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运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侧的上部,在该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331的一端(图3所示位置状态的后端)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由图3所示,前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33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轴承座3312上,而该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轴承座3312固定在辊轴轴承座支持架33121上,辊轴轴承座支持架33121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侧的上部。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该一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一端套置在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上。前纵向折被轴35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左端的上部,对应于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的右侧,在该前纵向折被轴35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即图3所示位置状态的前端和后端各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由图3所示,前纵向折被轴35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转动地支承于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座352上,而前纵向折被轴座352固定在前纵向折被轴座支架3521上,前纵向折被轴座支架3521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前纵向折被杆座36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固定在前纵向折被轴35上。前纵向折被杆37的数量与前纵向折被杆座36的数量相等,并且该前纵向折被杆37的一端与前纵向折被杆座36固定,固定方式如同对前述后纵向折被杆27与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描述,前纵向折被杆37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前纵向折被杆座36的方向伸展(延伸),并且对应于两相邻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之间。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中的其中一个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前述前纵向折被轴35的一端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传动连接,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中的另一个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前述前纵向折被轴35的另一端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传动连接。此外,在前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上部还设置有一压被机构9,前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与该压被机构9传动连接,由压被机构9配合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将折合被子20向叠被中转机构4的方向输送。
由于上面提及的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的结构相同,因此申请人在下面对其中一个作详细说明。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各包括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前大链轮轴382、前大链轮383、前摆杆384和前传动链条385,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通过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座3812设置在前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该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的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3811朝向前摆杆384,前大链轮轴382设置在前大链轮轴座3821上,而前大链轮轴座3821固定在前大链轮轴座38211上,前大链轮轴座38211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前大链轮383优选以平键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前大链轮轴382上,前摆杆384位于前大链轮383的外侧,该前摆杆384通过开设其一端的前摆杆连接孔与前大链轮轴382固定(同对后摆杆284的描述),前摆杆384的中部用螺钉与前大链轮383固定,下端通过前摆杆销轴3841与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3811的末端连接,前传动链条38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大链轮383上。前述的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在本实施例中择用气缸,具体如同对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的描述。
由上述就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的说明可知,其结构是与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的结构完全相同的,鉴此申请人不再就其工作原理赘述。此外,依据图3的示意并且结合公知常识,前、后纵向折被杆27、37彼此形成背对背的位置关系。
请依然见图3,上面提及的压被机构9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压架作用缸91、压架92、压被从动辊93、压被主动辊94、压被传动带95和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压架作用缸91的数量有一对,彼此以面对面的状态通过压架作用缸座912设置在前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上部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端(右端的上部的对应两侧),该压架作用缸91的压架作用缸柱911朝向上,压被从动辊93通过其压被从动辊轴931转动地支承在压架92的左端,压被主动辊94与压架92的右端同轴并且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端,对应于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的上方,在该压被主动辊94的压被主动辊轴941的一端(图示状态的后端)固定有一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压被传动带95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该压被传动带95的一端套置在压被从动辊93上,另一端套置在压被主动辊94上,而压被传动带95的中部与前述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上方相对应,压架92对应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上方,该压架92的右端的对应两侧分别与压架作用缸91的压架作用缸柱911连接,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在对应于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的位置设置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并且同时与前述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以及前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传动连接。
依据专业常识,为了使压被主动辊94与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之间保持合理距离(该合理距离即为得以使折合被子20通过的距离),因此在前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端的前后侧各固定一抬高柱311,前述压被主动辊94的压被主动辊轴94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于压被主动辊轴座9412上,而压被主动辊轴座9412固定在抬高柱311的顶部。前述压架92的右端的对应两侧转动地支承于压被主动辊轴941上。
在前、后纵向折被机构3、2的前、后纵向折被杆37、27处于对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折合的状态时,一对压架作用缸91的压架作用缸柱911处于向缸体外伸展的状态,使压架92的右端向上昂起,压被传动带95与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之间的空间增大。当前、后纵向折被杆37、27完成了折被工作后并且均处于返回至下一动作的待机状态时,一对压架作用缸91反向工作,压架作用缸柱911下行(即向缸体内回缩),带动压架92的右端下坠,即下落,使折合被子20在挟持状态下自压被传动带95与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之间朝着下面将要描述的叠被中转机构4的方向行移。在前、后纵向折被机构3、2处于折被状态时,前述的压被机构9的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前、后纵向折被输送带34、24以及压被传动带95处于静止状态,反之亦然。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一对压架作用缸91使用气缸,具体如同对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的描述。
上面提及的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包括压被电机961、压被主动链轮962和压被传动链条963,压被电机961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压被主动链轮962固定在压被电机961的压被电机轴9611上,压被传动链条963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压被主动链轮962上,并且该压被传动链条963还套置于前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上,也就是说压被传动链条963同时与压被主动链轮962、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以及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连接。
当压被电机961处于工作状态时,由压被电机轴9611带动压被主动链轮962,由压被主动链轮962带动压被传动链条963,由压被传动链条963同时带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以及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在该过程中,由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带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331,使前纵向折叠主动辊33运动,在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运动下带动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由固定在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的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321上的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带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由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带动固定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231上的后纵向折叠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使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运动,在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的作用下带动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运动。
请重点参见图2,上面提及的叠被中转机构4包括中转机架41、中转从动辊42、中转主动辊43、中转输送带44和中转主动辊动力传动装置45,中转机架4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对应于前述前纵向折被机构3的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侧,中转从动辊42转动地支承在中转从动辊轴座421上,中转从动辊轴座421固定在中转从动辊轴座支架4211上,而中转从动辊轴座支架4211固定在中转机架41的左侧的上部,中转主动辊43转动地支承在中转主动辊轴座431上,中转主动辊轴座431固定在中转主动辊轴座支架4311上,而中转主动辊轴座支架4311固定在中转机架41的右侧的上部,中转输送带44的一端套置在中转从动辊42上,另一端套置在中转主动辊43上,中转主动辊动力传动装置45设置在中转机架41上,并且与前述中转主动辊43传动连接。
上面提及的中转主动辊动力传动装置45包括中转电机451、中转主动链轮452、链轮传动链条453和中转从动链轮454,中转电机451固定在中转电机座4511上,中转电机座4511固定在中转机架41上,中转主动链轮452固定在中转电机451的中转电机轴上,中转从动链轮454固定在中转主动辊43的中转主动辊轴的一端,链轮传动链条453的一端套置在中转从动链轮454上,另一端套置在中转主动链轮452上。
当中转电机451处于工作状态时,由中转电机451的中转电机轴带动中转主动链轮452,由中转主动链轮452带动链轮传动链条453,由链轮传动链条453带动中转从动链轮454,由中转从动链轮454带动中转主动辊43,在中转输送带44的作用下带动中转从动辊42,在该过程中,中转输送带44围绕中转从动辊42以及中转主动辊43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移动的移动平面,将由前、后纵向折被机构3、2折合的折合被子20向叠被输送机构5输送。
请重点见图4并且结合图2,上面提及的叠被输送机构5包括输送机架51、输送主动辊52、输送从动辊53、输送带54和输送主动辊动力传动装置55,输送机架5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对应于叠被中转机构4的中转机架41的右侧,输送主动辊52转动地支承在输送主动辊轴座521上,输送主动辊轴座521固定在输送主动辊轴座支架5211上,而输送主动辊轴座支架5211固定在输送机架51的左侧的上部,输送从动辊53转动地支承在输送从动辊轴座531上,输送从动辊轴座531固定在输送从动辊轴座支架5311上,而输送从动辊轴座支架5311固定在输送机架51的右侧的上部,输送带54的一端套置在输送主动辊52上,另一端套置在输送从动辊53上,输送主动辊动力传动装置45设置在输送机架51上,并且与输送主动辊52传动连接。
上面提及的输送主动辊动力传动装置55包括输送电机551、输送主动链轮552、链轮连接链条553和输送从动链轮554,输送电机551固定在输送电机座5512上,输送电机座5512固定在输送机架51上,输送主动链轮552固定在输送电机551的输送电机轴5511上,输送从动链轮554固定在输送主动辊52的输送主动辊轴的一端,链轮连接链条553的一端套置在输送从动链轮554上,另一端套置在输送主动链轮552上。
当输送电机551处于工作状态时,由输送电机551的输送电机轴5511带动输送主动链轮552,由输送主动链轮552带动链轮连接链条553,由链轮连接链条553带动输送从动链轮554,由输送从动链轮554带动输送主动辊52,在输送带54的作用下带动输送从动辊53,在该过程中,输送带54围绕输送主动辊52以及输送从动辊53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移动平面,将由叠被中转机构4的中转输送带44输送而至的折合被子20朝着下面即将描述的横向折被机构6的方向输送。
请重点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4,上面提及的横向叠被机构6包括叠被机架61、后叠被轴驱动装置62、后叠被轴63、前叠被轴驱动装置64、前叠被轴65、叠被输送带66、叠被动力传动装置67和挟被装置68,叠被机架61设置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对应于前述叠被输送机构5的右侧。在叠被机架61的左侧的上部转动地设置有一叠被从动传动辊611,具体是将叠被从动传动辊611的叠被从动传动辊轴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在叠被从动传动辊轴座6111上,叠被从动传动辊轴座6111固定在叠被从动传动辊轴座支架61111上,而该叠被从动传动辊轴座支架61111固定在叠被机架61的左侧的上部。由图5所示,叠被从动传动辊611的位置与前述叠被输送机构5的输送从动辊53相对应。在叠被机架61的右侧并且在与前述叠被从动传动辊611相对应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一叠被主动传动辊612,具体是将叠被主动传动辊612的叠被主动传动辊轴612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在叠被主动传动辊座6122上,叠被主动传动辊座6122固定在叠被机架61的右侧的上部。在叠被主动传动辊轴6121的一端(图5所示位置状态的后端)固定有一叠被主动传动辊轴链轮61211。后叠被轴63在对应于叠被从动传动辊611的右侧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叠被机架61的上部,具体是将后叠被轴63的两端在对应于预设在叠被机架61上的后叠被轴让位槽614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后叠被轴支承座633上,后叠被轴支承座633固定在支承座支架6331上,而支承座支架6331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其中,后叠被轴63的一端(图5所示的前端)探出叠被机架61并且固定有一后叠被轴传动链轮631,而在后叠被轴63的中部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后叠被杆固定脚632,在该组后叠被杆固定脚632上各固定有一后叠被杆6321,也就是说每一个后叠被杆固定脚632上分配有一根后叠被杆6321。后叠被轴驱动装置62在对应于前述后叠被轴传动链轮631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叠被机架61上,并且与后叠被轴传动链轮631传动连接。前叠被轴65在对应于叠被主动传动辊612的左侧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叠被机架61的上部,并且对应于后叠被轴63的右侧,具体是将前叠被轴65的两端在对应于预设在叠被机架61上的前叠被轴让位槽615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叠被轴支承座653上,前叠被轴支承座653固定在前叠被轴支承座托架6531上,而前叠被轴支承座托架6531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其中:前叠被轴65的一端(图5所示的前端)探出叠被机架61并且固定有一前叠被轴传动链轮651,而前叠被轴65的中部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前叠被杆固定脚652,在该组前叠被杆固定脚652上各固定有一前叠被杆6521,也就是说每一个前叠被杆固定脚652上分配有一根前叠被杆6521。由图所示,由于前、后叠被杆固定脚652、632彼此形成背对背的关系,因而前、后叠被杆6521、6321的方向彼此相反。前叠被轴驱动装置64在对应于前述前叠被轴传动链轮651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叠被机架61上并且与前叠被轴传动链轮651传动连接。叠被输送带66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该叠被输送带66的一端套置在叠被从动传动辊61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叠被主动传动辊612上。叠被动力传动装置67在对应于前述叠被主动传动辊轴链轮61211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叠被机架61上并且与叠被主动传动辊轴链轮61211传动连接。挟被装置68与前述的叠被输送带66相配合,该挟被装置68以腾空状态设置在叠被机架61的上部,并且与前述叠被动力传动装置67传动连接。其中,在叠被机架61的右侧设置有一与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叠被输出机构7连接的用于使叠被输出机构7朝着装袋机构8的方向改向90°的一改向装置613。在这里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改向装置613使叠被输出机构7改向可以节省使用场所在直线方向的占地面积,因此在使用场所空间充余即允许的情形下,可以不使用改向装置613,直接使叠被输出机构7以静置状态定位于使用场所的地坪上,装袋机构8同例而可将其对应于叠被输出机构7的右侧。前述的前、后叠被杆6521、6321对应于两相邻的叠被输送带66之间。
仍请参见图5,前述的后叠被轴驱动装置62包括后叠被轴作用缸621、后叠被大链轮轴622、后叠被大链轮623、后叠被摆杆624和后叠被传动链条624,后叠被轴作用缸621通过后叠被轴作用缸座6212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该后叠被轴作用缸621的后叠被轴作用缸柱6211朝向后叠被摆杆624,后叠被大链轮轴622设置在后叠被大链轮轴座6221上,后叠被大链轮轴座6221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后叠被大链轮623优选采用平键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后叠被大链轮轴622上,后叠被摆杆624位于后叠被大链轮623的外侧,该后叠被摆杆624的一端以套置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后叠被大链轮轴622上,并且同时用螺钉与后叠被大链轮623固定连接,后叠被摆杆624的另一端通过后叠被摆杆销轴6241与后叠被轴作用缸柱6211的末端铰接连接,后叠被传动链条62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后叠被轴传动链轮63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叠被大链轮623上。
请参考图5,当后叠被轴作用缸621工作时,例如后叠被轴作用缸柱6211向缸体缩进时,将后叠被摆杆624的下端向左拉动(牵引),使后叠被摆杆624的上端向右转动一个角度,同时带动后叠被大链轮62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由后叠被大链轮623通过后叠被传动链条625带动后叠被轴传动链轮631,使后叠被轴6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由后叠被杆固定脚632带动后叠被杆6321向顺时针方向运动一个角度,将由前述叠被输送机构5的输送带54输入的折合被子20的后端折叠,折叠动作完成后叠被轴作用缸621反向工作,与前述相反的动作过程而直至使后叠被杆6321恢复至待机状态,即呈目前由图5示意的状态。
继续参见图5,前述的前叠被轴驱动装置64包括前叠被轴作用缸641、前叠被大链轮轴642、前叠被大链轮643、前叠被摆杆644和前叠被传动链条645,前叠被轴作用缸641通过前叠被轴作用缸座6412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该前叠被轴作用缸641的前叠被轴作用缸柱6411朝向前叠被摆杆644,前叠被大链轮轴642设置在前叠被大链轮轴座6421上,前叠被大链轮轴座6421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前叠被大链轮643优选采用平键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前叠被大链轮轴642上,前叠被摆杆644位于前叠被大链轮643的外侧,该前叠被摆杆644的一端以套置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前叠被大链轮轴642上,并且同时用螺钉与前叠被大链轮643固定,前叠被摆杆644的另一端通过前叠被摆杆销轴6441与前叠被轴作用缸柱6411的末端铰接连接,前叠被传动链条64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前叠被轴传动链轮651上,另一端套置在前叠被大链轮643上。
前述的前、后叠被轴作用缸641、621在本实施例中均选择气缸,具体如同对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的描述。此外,由图5所示,前、后叠被轴作用缸柱6411、6211的方向彼此相反。
当前叠被轴作用缸641工作时,例如前叠被轴作用缸柱6411向缸体内缩进时(向缸体内运动时),将前叠被摆杆644的下端向右拉动(牵引),使前叠被摆杆644的上端向左转动一个角度,同时带动前叠被大链轮64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由前叠被大链轮643通过前叠被传动链条645带动前叠被轴传动链轮651,使前叠被轴65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由前叠被杆固定脚652带动前叠被杆6521向逆时针方向运动一个角度,将由输送带54输入的折合被子20的前端折叠,折叠动作完成后前叠被轴作用缸641反向工作,与前述相反的动作过程而直至使前叠被杆6521恢复至待机状态,即呈目前由图5示意的状态。
请依然参见图5,前述的叠被动力传动装置67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叠被电机671、叠被主动链轮672、叠被涨紧链轮673和叠被传动链条674,叠被电机671安装在前述叠被机架61上,叠被主动链轮672固定在叠被电机671的叠被电机轴6711上,叠被涨紧链轮673转动地设置在涨紧链轮轴6731上,而涨紧链轮轴6731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叠被传动链条674的一端与下面将要描述的挟被装置68传动连接,中部与前述的叠被主动传动辊轴链轮61211和叠被涨紧链轮673连结,另一端套置在叠被主动链轮672上。
在前述的前、后叠被杆6521、6321处于对折合被子20横向叠合的工作状态时,即在叠被时,叠被动力传动装置67的叠被电机671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使叠被输送带66暂时处于停止运动的状态,反之同例。
请继而见图5,上面提及的挟被装置68包括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一对腾空立柱682、挟被杆基座683、挟被杆架684、一组挟被杆685、后挟被轮轴686、前挟被轮轴687、信号采集器架688和挟被输送带689,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以彼此面对面的状态各通过挟被升降作用缸座6812设置在叠被机架61上,并且在叠被机架61上的位置位于前述的前叠被轴65与叠被主动传动辊612之间,该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的挟被架升降作用缸柱6811朝向上,一对腾空立柱682在对应于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的右侧的位置以彼此面对面的状态各用立柱螺钉6821与叠被机架1的右侧固定,并且一对腾空立柱682的上端以垂直状态朝向叠被机架61的上方伸展。前挟被轮轴687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在前挟被轮轴座6872上,而前挟被轮轴座6872固定在前述腾空立柱682的顶部,在前挟被轮轴687的中部以间隔状态设置有前挟被轮6871,挟被杆基座683的对应两侧各通过基座轴承连接座6831枢转连接在前挟被轮轴687上,挟被杆架684的一端用挟被杆架销轴6841与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中的其中一个挟被架升降作用缸的挟被架升降作用缸柱6811末端的缸柱连接头68111铰接,而挟被杆架684的另一端同样用挟被杆架销轴6841与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中的另一个挟被架升降作用缸的挟被架升降作用缸柱6811末端的缸柱连接头68111铰接。一组挟被杆685以间隔状态分布,并且该一组挟被杆685朝向挟被杆架684的一端即图5所示状态的右端同时与挟被杆架684以及挟被杆基座683固定,而一组挟被杆685远离挟被杆架684的一端构成为悬臂端,并且将后挟被轮轴686转动地设置在该悬臂端,在该后挟被轮轴686上设置有数量与前挟被轮6871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后挟被轮6861,挟被输送带689的数量与后挟被轮6861相等,即与前挟被轮6871的数量相等,该挟被输送带689的一端套置在后挟被轮6861上,另一端套置在前挟被轮6871上。信号采集器架688用采集器架螺钉6882固定在一对支柱6883上,一对支柱6883固定于挟被杆基座683上,在该信号采集器架688上设置有一被子信号采集器6881,该被子信号采集器6881优选使用光电传感器即光电开关。前述的后挟被轮6861对应于两相邻的挟被杆685之间。其中:在前述的前挟被轮轴687的后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叠被主动传动轮轴链轮61211的位置固定有一前挟被轮轴链轮6873,前述的叠被传动链条674的一端套置在该前挟被轮轴链轮6873上。
在叠被动力传动装置67的叠被电机671的工作下,前述的叠被输送带66以及挟被输送带689均处于运动状态,由叠被输送带66将由输送带54输入而至的折合被子20载行到即输送到对应于前、后叠被杆6521、6321之间的区域,此时叠被电机671暂停工作,而前、后叠被轴作用缸641、621同时工作,由前、后叠被杆6521、6321对折合被子20的两端即前端和后端相向折叠,该相向折叠即为横向折叠。该折叠动作完成后,前述的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工作,挟被架升降作用缸柱6811向缸体内位移,使先前处于昂起状态的一组挟被杆685下坠,挟被输送带689与完成了横向叠合的被子的上部接触,也就是说完成了横向叠合后的被子被挟持于挟被输送带689与叠被输送带66之间。此时在叠被电机671的工作下使位于挟被输送带689与叠被输送带66之间的已完成了两端叠合的被子向右移动,移动程度为横向叠合的程度,此时叠被电机671再次停止工作,一对挟被架升降作用缸681动作,挟被架升降作用缸柱6811向缸体外伸展,一组挟被杆681再次昂起,接着由前、后叠被轴作用缸641、621中的任择一个叠被轴作用缸工作,将先前完成了两端叠合的被子在中端再次折叠,呈由图4所示状态的叠合被子201,再接着挟被架升降作用缸柱3811向缸体内位移,一组挟被杆381下坠(使左端向先前的昂起状态变为下坠状态),由挟被输送带689以及叠被输送带66将叠合被子201在挟持状态下向下面即将描述的叠被输出机构7输送,同时由叠被输送带66将来自于输送带54的折合被子20载运到对应于前述的前、后叠被杆6521、6321之间的区域,当到达该区域时由前述被子信号采集器6881响应。
请参见图6并且结合图4,上面提及的叠被输出机构7包括输出机架71、输出从动辊72、输出主动辊73、输出传动带74、输出主动辊驱动装置75和夹被导出装置76,输出机架7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与前述叠被机架61的改向装置613枢轴连接,输出从动辊72转动地支承在输出机架71的左侧的上部,具体是:将输出从动辊72的输出从动辊轴72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在输出从动辊轴座7211上,而输出从动辊轴座7211固定在输出机架71的左侧的上部。输出主动辊73在对应于输出从动辊72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输出机构71的右侧的上部,具体是:将输出主动辊73的输出主动辊轴731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于输出主动辊轴座7312上,而输出主动辊轴座7312固定在输出机架71的右侧的上部,在输出主动辊轴731的一端即图6所示位置状态的后端的轴头上固定有一输出主动辊轴链轮7311。输出传动带74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该输出传动带74的一端套置在输出从动辊72上,另一端套置在输出主动辊73上。输出主动辊驱动装置75在对应于输出主动辊轴链轮7311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输出机架71上,并且与输出主动辊轴链轮7311传动连接。夹被导出装置76以腾空状态设置于输出机架71的上方,该夹被导出装置76与前述的输出传动带74相配合并且同时与输出主动辊驱动装置75传动连接。
前述的输出主动辊驱动装置75包括输出电机751、输出主动链轮752和输出传动链条753,输出电机751固定在输出机架71上,输出主动链轮752固定在输出电机751的输出电机轴7511上,输出传动链条753的一端(图6所示上端)与夹被导出装置76传动连接,中部与前述的输出主动辊轴链轮7311连结,另一端(图6所示下端)套置在输出主动链轮752上。优选地,在输出机架71上通过输出涨紧轮轴754而设置一输出涨紧轮754,前述的输出传动链条753套置在输出涨紧轮754上。
上面提及的夹被导出装置76包括一对调整立柱761、调整杆762、输送轮架763、后输送轮轴764、一对后输送轮765、前输送轮轴766、一对前输送轮767、一对输送轮传动带768和一对支承立柱769,一对支承立柱769以彼此对应的状态固定在输出机架71的左端的对应两侧,具体是:将一对支承立柱769的下端各用支承立柱螺钉7691与输出机架71固定,而上端探出输出机架71的上部。一对调整立柱761以相互对应的状态固定在输出机架71的右端的对应两侧,具体是:将一对应调整立柱761的下端各用调整立柱螺钉7612与输出机架71固定,而上端探出输出机架71的上部并且开设有一调整槽7611,调整杆762在对应于一对调整立柱761上的调整槽7611的位置设置于一对调整立柱761之间,并且由限定螺母7621限定,输送轮架763朝向前输送轮轴766的一端(图示右端)与调整杆762固定,而输送轮架763朝向后输送轮轴764的一端(即左端)供后输送轮轴764支承,也就是说后输送轮轴764通过轮轴座7641转动地支承在输送轮架763上,并且后输送轮轴764的两端还各转动地支承在后输送轮轴承座7642上,而后输送轮轴承座7642固定在支承立柱769的顶部。一对后输送轮765固定在后输送轮轴764上。前输送轮轴766的两端各转动地支承在前输送轮轴承座7661上,而前输送轮轴承座7661固定在输送轮架763的右端,在该前输送轮轴766的一端还固定有一前输送轮轴链轮7662。一对前输送轮767固定在前输送轮轴766上。一对输送轮传动带768的一端(左端)分别套置在一对后输送轮765上,另一端(右端)分别套置在一对前输送轮767上。前述输出主动辊驱动装置75的输出传动链条753的一端即上端套置在前输送轮轴链轮7662上,即构成与前输送轮轴链轮7662的传动连接。
在输出电机751工作时,由输出电机轴7511带动输出主动链轮752,经输出传动链条753同时带动输出主动辊轴链轮7311以及前输送轮轴链轮7662,由输出主动辊轴链轮7311带动输出主动辊73旋转,使输出传动带74围绕输出主、从动辊73、72周而复始地运动。同时由前输送轮轴链轮7662带动前输送轮轴766,使一对前输送轮767运动,从而使一对输送轮传动带769围绕一对后输送轮765以及一对前输送轮767周而复始地运动,在该状态下由一对输送轮传动带769与输出传动带74的共同配合而将由叠被输送带66输入的叠合被子201朝着装袋机构8的方向输送。
请参见图5和图8并且结合图6,上面提及的改向装置613包括铰链6131、改向作用缸6132和改向轴支座6133,铰链6131通过铰链轴61311转动地支承在铰链座61312上,铰链座61312固定在前述叠被机架61上,并且该铰链6131用铰链螺钉61313与输出机架71固定,改向作用缸6132的缸体的中部具有一缸座61323,该缸座61323由缸座轴61322转动地支承在改向轴支座6133上,改向轴支座6133固定在叠被机架61上,其中,改向作用缸6132的改作作用缸柱61321通过作用缸柱销轴61324铰接在销轴座61325上,销轴座61325固定在输出机架71上,由铰链轴61311以及作用缸柱销轴61324而使输出机架71与叠被机架6枢轴连接。由于整个改向装置613位于叠被机架61的右侧的前方,因此,在叠被机架61的右侧的后方固定有一限位撑杆616。在本实施例中改向作用缸6132使用气缸,具体如同对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的描述。
当改向作用缸柱61321向缸体外伸出时,由其推动输出机架71向标注于图6中的箭头方向转动90°,反之亦然。如果在输出机架71的底部设置滚轮,那么应当是较好的处理方式。如申请人在上面所述,如果作业场所空间允许,不一定使用改向装置613。反之,若要启用改向装置613,那么在前述的装袋机构8与叠被输出机构7之间留出一个换向区域30(图1示),该换向区域的长度应与输出机架71换向运动所需的空间相适应(满足输出机架71的长度)。
请参见图7,上面提及的装袋机构8包括机架81、一对墙板82、上输出带辊筒83、下输出带辊筒84、上导辊85、下导辊86、上输出传动带87a、下输出传动带87b、输出带辊筒动力传动装置88、上输出带改向辊89a和下输出带改向辊89b,机架81设置于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与前述输出机架71的右侧相对应,如果需要使用改向装置613,那么机架81位于前述的改向区域30的一侧(以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一对墙板82以彼此面对面状态固定在机架81的前后侧,在该一对墙板82的左侧各以水平悬臂状态固定有一上改向辊支承板821和一下改向辊支承板822,在上改向辊支承板821的长度方向并且朝向外的一侧固定有一上挡板8211,而在下改向辊支承板822的长度方向并且朝向外的一侧固定有一下挡板8221,上输出带辊筒83的上输出带辊筒轴831通过上辊筒轴承座832转动地支承在一对墙板82之间并且位于一对墙板82的上部,在该上输出带辊筒83的上输出带辊筒轴831的一端固定有一上输出带动辊筒轴链轮8311,下输出带辊筒84在对应于上输出带辊筒83的下方的位置由其下输出带辊筒轴841通过下辊筒轴承座842转动地支承在一对墙板82之间,并且位于一对墙板82的下部,在该下输出带辊筒84的下输出带辊筒轴841的一端固定有一下输出带辊筒轴链轮8411,上导辊85通过上导辊座85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墙板82之间,并且位于一对墙板8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下导辊86在对应于上导辊85的下方的位置通过下导辊座86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墙板82之间,上输出传动带87a的一端套置在上输出带改向辊89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输出带辊筒83上,前述的上导辊85与上输出传动带87a朝向内的一侧接触,下输出传动带87b的一端套置在下输出带改向辊89b上,另一端套置在下输出带辊筒84上,前述下导辊86与下输出传动带87b朝向内的一侧接触,输出带辊筒动力传动装置88设置在机架81上,并且同时与前述上输出带辊筒轴链轮8311以及下输出带辊筒轴链轮8411传动连接,上输出带改向辊89a转动地支承在上改向辊支承板821远离一对墙板82的一端端部,下输出带改向辊89b转动地支承在下改向辊支承板822远离一对墙板82的一端端部,并且对应于上输出带改向辊89a的下方,其中:前述的上、下输出带辊筒83、84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叠被输入口10a,而所述上、下输出带改向辊89a、89b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叠被输出口10b。作为优选的方案,可在一对墙板82之间并且在对应于下输出传动带87b的内侧的位置设置一组托带辊823,并且一对墙板82各使用靠板824(也可称复板)与机架81固定,以及在机架81的底部配设行走轮811。
上面提及的输出带辊筒动力传动装置88包括装袋电机881、装袋主动链轮882、涨紧链轮883和装袋传动链条884,装袋电机881固定在机架81上,装袋主动链轮882固定在装袋电机881的装袋电机轴8811上,涨紧链轮883转动地设置在涨紧链轮轴8831上,涨紧链轮轴8831以水平状态固定在机架81上,装袋传动链条884的一端(上端)套置在上输出带辊筒轴链轮8311上,中部与下输出带辊筒轴链轮8411以及涨紧链轮8831连结(传动连结),另一端(下端)套置在装袋主动链轮882上。
当装袋电机881工作时,由装袋电机轴8811带动装袋主动链轮882,经装袋传动链条884同时带动上、下输出带动辊筒轴链轮8311、8411,使上、下输出带辊筒83、84运动,最终使上输出传动带87a围绕上输出带改向辊89a以及上输出带辊筒83周而复始地运动,同时下输出传动带87b围绕下输出带改向辊筒89b以及下输出带辊筒84周而复始地运动。在该状态下,来自于叠被输出机构7的叠合被子201从叠被输入口10a进入,在上、下输出传动带87a、87b的挟运下从叠被输出口10b输出,进入到待候在叠被输出口10b处的并且由工人提拿着的包装袋或包装箱中。
由于申请人在上面对本发明的各个机构的工作原理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因此在下面对工作过程仅作简要的说明,在引被动力传动装置15的工作下按申请人在上面对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的描述而由引被输送带14将被子输往后纵向折被机构2并且抵达前纵向折叠机构3,即抵达前、后纵向折被杆37、27之间的区域,由前、后纵向折被机构3、2将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向折合,经相向折合后的折合被子20依次经叠被中转机构4和叠被输送机构5(具体见申请人在上面对该两个机构的详细说明),由叠被输送机构5输送至由图5示意的横向叠被机构6,由横向叠被机构6的动作而叠合成叠合被子201,叠合被子201由叠被输出机构7输出至装袋机构8,即叠合被子201从装袋机构8的叠被输入口10a进入直至从叠被输出口10b输出至包装袋或包装箱中。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完全可以用于对毯子的折叠。总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不足,完成了发明任务,客观地体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的技术效果。

Claims (7)

1.一种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所述的被子折叠机包括一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所述纵向折叠装置包括用于将由所述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引入的被子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向折叠的一后纵向折被机构(2)和一前纵向折被机构(3),其中,后纵向折被机构(2)位于被子平铺引入机构(1)和前纵向折被机构(3)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向折被机构(2)包括后纵向折被机架(21)、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后纵向折被轴(25)、后纵向折被杆座(26)、后纵向折被杆(27)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后纵向折被机架(2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并且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左侧的上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并且位于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的上部,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231)的一端固定有一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在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上套设有一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的一端,而该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构(3)传动连接,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该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的一端套置在后纵向折被从动辊(2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上,后纵向折被轴(25)转动地支承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的上部,并且对应于所述后纵向折被主动辊(23)的左侧,在该后纵向折被轴(25)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固定有一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一端固定在后纵向折被轴(25)上,后纵向折被杆(27)的数量与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数量相等,并且该后纵向折被杆(27)的一端与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另一端固定,而后纵向折被杆(27)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后纵向折被杆座(26)的方向伸展,并且对应于两相邻的后纵向折被输送带(24)之间,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在对应于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的下方的位置分别设置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前侧和后侧,该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中的其中一个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后纵向折被轴(25)的一端的所述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传动连接,而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中的另一个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后纵向折被轴(25)的另一端的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传动连接;所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构(3)包括前纵向折被机架(31)、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前纵向折被轴(35)、前纵向折被杆座(36)、前纵向折被杆(37)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前纵向折被机架(31)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对应于所述后纵向折被机架(21)的右侧,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左侧,在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的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321)的一端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与所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轴过渡链轮(2311)相对应,所述的后纵向折被主动辊过渡链条(23111)的另一端套置在该前纵向折被从动辊轴过渡链轮(3211)上,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侧,在该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331)的一端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该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一端套置在前纵向折被从动辊(3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纵向折被主动辊(33)上,前纵向折被轴(35)转动地支承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左端的上部,在该前纵向折被轴(35)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各固定有一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前纵向折被杆座(36)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并且前纵向折被杆座(36)固定在前纵向折被轴(35)上,前纵向折被杆(37)的数量与前纵向折被杆座(36)的数量相等,并且该前纵向折被杆(37)的一端与前纵向折被杆座(36)固定,而前纵向折被杆(37)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前纵向折被杆座(36)的方向伸展并且对应于两相邻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之间,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分别设置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前侧和后侧,该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中的其中一个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前纵向折被轴(35)的一端的所述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传动连接,而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中的另一个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与固定在所述前纵向折被轴(35)的另一端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传动连接,其中: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上部设置有一压被机构(9),所述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与该压被机构(9)传动连接,所述的前、后纵向折被杆(37、27)的方向彼此相反,所述的压被机构(9)包括压架作用缸(91)、压架(92)、压被从动辊(93)、压被主动辊(94)、压被传动带(95)和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压架作用缸(91)的数量有一对,彼此以面对面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上部并且位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端上部的对应两侧,该压架作用缸(91)的压架作用缸柱(911)朝向上,压被从动辊(93)转动地支承在压架(92)的左端,压被主动辊(94)与压架(92)的右端同轴并且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右端,在该压被主动辊(94)的压被主动辊轴(941)的一端固定有一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压被传动带(95)的数量有间隔分布的一组,该压被传动带(95)的一端套置在压被从动辊(93)上,另一端套置在压被主动辊(94)上,而压被传动带(95)的中部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输送带(34)的上方相对应,压架(92)对应于前纵向折被机架(31)的上方,该压架(92)的右端的对应两侧分别与压架作用缸(91)的压架作用缸柱(911)连接,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设置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并且同时与所述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以及所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后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28)各包括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后大链轮轴(282)、后大链轮(283)、后摆杆(284)和后传动链条(285),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通过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座(2812)设置在所述的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该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的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2811)朝向后摆杆(284),后大链轮轴(282)设置在后大链轮轴座(2821)上,而该后大链轮轴座(2821)固定在后大链轮轴座支架(28211)上,后大链轮轴座(2821)固定在后纵向折被机架(21)上,后大链轮(283)固定在后大链轮轴(282)上,后摆杆(284)位于后大链轮(283)的外侧,该后摆杆(284)通过开设于其一端的后摆杆连接孔(2841)与后大链轮轴(282)固定,中部用螺钉与后大链轮(283)固定,下端通过后摆杆销轴(2842)与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2811)的末端连接,后传动链条(28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后纵向折被轴链轮(25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后大链轮(28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纵向折被轴作用缸(281)为气缸或油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前纵向折被轴动力传动装置(38)各包括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前大链轮轴(382)、前大链轮(383)、前摆杆(384)和前传动链条(385),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通过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座(3812)设置在所述的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该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的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3811)朝向前摆杆(384),前大链轮轴(382)设置在前大链轮轴座(3821)上,而前大链轮轴座(3821)固定在前大链轮轴座(38211)上,前大链轮轴座(38211)固定在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前大链轮(383)固定在前大链轮轴(382)上,前摆杆(384)位于前大链轮(383)的外侧,该前摆杆(384)通过开设于其一端的前摆杆连接孔与前大链轮轴(382)固定,前摆杆(384)的中部用螺钉与前大链轮(383)固定,下端通过前摆杆销轴(3841)与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柱(3811)的末端连接,前传动链条(38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前纵向折被轴链轮(35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前大链轮(38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轴作用缸(381)为气缸或油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被动力传动装置(96)包括压被电机(961)、压被主动链轮(962)和压被传动链条(963),压被电机(961)固定在所述前纵向折被机架(31)上,压被主动链轮(962)固定在压被电机(961)的压被电机轴(9611)上,压被传动链条(963)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压被主动辊轴链轮(9411)上,而另一端套置在压被主动链轮(962)上,并且该压被传动链条(963)还套置于所述的前纵向折被主动辊轴链轮(33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架作用缸(91)为气缸或油缸
CN201410322228.2A 2014-07-08 2014-07-08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Active CN1041084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2228.2A CN104108494B (zh) 2014-07-08 2014-07-08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2228.2A CN104108494B (zh) 2014-07-08 2014-07-08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494A CN104108494A (zh) 2014-10-22
CN104108494B true CN104108494B (zh) 2015-12-02

Family

ID=51705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2228.2A Active CN104108494B (zh) 2014-07-08 2014-07-08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084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4301B (zh) * 2019-05-20 2023-10-20 金湖三木机械制造实业有限公司 卫生用品的折耳装置
CN110510198A (zh) * 2019-09-26 2019-11-29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围巾自动折叠装置
CN112716205B (zh) * 2021-01-05 2024-03-29 陈金平 一种可自动整理被褥的幼儿园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92162B1 (it) * 1997-06-13 1999-01-25 New Mec Di Segreto Francesco & Procedimento di ripiegatura e confezione in buste di capi di abbigliamento e relativa macchina atta a realizzare tale
GB2448171A (en) * 2007-04-04 2008-10-08 Plasticaps S L Packaging of a stack of folded laminar elements
US20080263997A1 (en) * 2007-04-24 2008-10-30 Owens-Corning Fiberglas Technology Inc. Folding blade for insulation bagger
CN202704024U (zh) * 2012-06-28 2013-01-30 上海派莎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毯式包装产品折叠机
JP5897455B2 (ja) * 2012-12-12 2016-03-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CN203182506U (zh) * 2013-04-08 2013-09-11 薛文鑫 一种被子折叠装置
CN203975374U (zh) * 2014-07-08 2014-12-03 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494A (zh)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8497B (zh) 被子折叠机
CN104108495B (zh) 被子折叠机的装袋装置结构
CN104108630B (zh) 被子折叠机的横向叠被装置
CN106043805B (zh) 筒子纱全自动包装机
CN102795356B (zh) 自动成卷包装机
CN104108494B (zh)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CN204038030U (zh) 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CN201276212Y (zh) 打包机
CN204056471U (zh) 被子折叠机的装袋装置结构
CN104118759A (zh) 被子折叠机的中转装置
CN203975374U (zh) 具有挟被功能的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CN202245289U (zh) 翻转输送机
CN104108496B (zh) 被子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CN110395524B (zh) 一种服装展示架的定位夹紧装置
CN203921388U (zh) 被子折叠机
CN201774918U (zh) 雪糕散棒自动插棒机
CN204057429U (zh) 被子折叠机的引被装置
CN106175072B (zh) 卧式植毛平毛一体机
CN104097801B (zh) 被子折叠机的叠合被子输出装置
CN203976078U (zh) 被子折叠机的中转装置
CN203975284U (zh) 被子折叠机的叠合被子输出装置
CN203998353U (zh) 被子折叠机的横向叠被装置
CN210364693U (zh) 一种一体化床垫对折装置
CN109230230A (zh) 一种箱包配件的转运系统
CN104108629A (zh) 被子折叠机的引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