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8321A - 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8321A
CN104108321A CN201410151454.9A CN201410151454A CN104108321A CN 104108321 A CN104108321 A CN 104108321A CN 201410151454 A CN201410151454 A CN 201410151454A CN 104108321 A CN104108321 A CN 1041083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guide rail
pair
posture
sliding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514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8321B (zh
Inventor
尾形勇介
佐藤忍
寺内达也
近藤真
椋田雅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座椅装置,其导轨罩(7)形成为,在座椅(3)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至少覆盖底板(5)中的与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对应的区域,且覆盖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之间的区域。

Description

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座椅装置,构成为相对于车身的底板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车辆用座椅,并根据乘员的人数和体格等而改变乘车位置。这样的座椅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且沿左右方向并列地配置的一对滑动导轨、和以能够在这些滑动导轨上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的车辆用座椅(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61-626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课题:由于滑动导轨设置在底板上,所以乘员在使车辆用座椅移动到最前端滑动位置的状态下在底板上移动时等,滑动导轨成为阻碍而使乘员难以移动。
另外,还存在如下技术课题:在使车辆用座椅移动到最前端滑动位置的状态下,在打开车身的车门时,容易从车门开口部看到滑动导轨,有损美观性。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在底板上设有滑动导轨的情况下,能够使乘员容易地在底板上移动,并且能够提高打开车门时的美观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以下手段。
(1)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装置具有:车身,其在左右方向的侧部形成有车门开口部;车辆用座椅,其具有成为落座面的座椅坐垫;一对滑动导轨,其沿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在上述车身的底板上,且使上述车辆用座椅能够相对于上述底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和导轨罩,其与上述车辆用座椅成为一体且以在上述滑动导轨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并覆盖上述滑动导轨,上述车辆用座椅构成为,能够在通常的落座姿势与收纳姿势之间进行切换,上述收纳姿势是指,在最前端滑动位置,在使上述座椅坐垫向前方倾倒的状态下进行收纳的姿势,上述导轨罩形成为,在上述车辆用座椅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至少覆盖上述底板中的与上述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对应的区域、且覆盖横跨上述一对滑动导轨之间的区域。
(2)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导轨罩上设有加强板,该加强板以横跨上述一对滑动导轨之间的方式形成,呈经由上述加强板而连结一对上述滑动导轨的状态。
(3)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加强板上设有固定部件,用于固定上述落座姿势时的上述车辆用座椅和上述导轨罩。
(4)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固定部件配置于在上述车辆用座椅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避开上述底板的与上述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对应的区域的位置。
(5)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固定部件为闩眼,在上述一对滑动导轨上各设有一个,上述一对滑动导轨中,设置在上述车门开口部侧的上述闩眼以从上述导轨罩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1)的方案,由于通过导轨罩来覆盖一对滑动导轨,所以能够容易使乘员在底板上移动。
另外,以在车辆用座椅位于最前端滑动位置且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覆盖与底板的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对应的区域、且覆盖横跨一对滑动之间的区域的方式形成有导轨罩。因此,在打开车身的车门的状态下,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车身时,难以从车门开口部看到滑动导轨。由此,能够提高打开车门时的美观性。
根据上述(2)的方案,能够通过加强板来提高导轨罩的刚性。因此,例如,即使在乘员踏着导轨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导轨罩发生挠曲。
根据上述(3)的方案,能够提高固定部件的刚性,能够可靠地维持车辆用座椅的落座姿势。
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乘员乘入车内时固定部件不会成为阻碍,能够使乘员容易地向车内乘入。
根据上述(5)的方案,设在车门开口部侧的闩眼不是从导轨罩向上方突出,而是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使闩眼为放平状态。由此,在乘员乘入车内时闩眼不会成为阻碍,能够容易乘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处于落座姿势的状态的情况下的车身的后部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的情况下的车身的后部侧视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
图6是透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导轨罩的罩主体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7是从后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D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E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F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G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其他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搭载有座椅装置1的车身2的后部侧视图,示出座椅3处于落座姿势的状态的情况。图2是搭载有座椅装置1的车身2的后部侧视图,示出座椅3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的情况。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以下,仅称为前方)。
另外,附图标记RR表示车辆的行进方向后方(以下,仅称为后方)。另外,附图标记UP表示铅垂方向上方(以下,仅称为上方)。而且,附图标记DOWN表示铅垂方向下方(以下,仅称为下方)。另外,附图标记RB表示车宽方向右方(以下,仅称为右方)。而且,附图标记LB表示车宽方向左方(以下,仅称为左方)。
(车身)
如图1~图3所示,在车身2的后方侧部形成有车门开口部4。车门开口部4由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上缘4a及下缘4b、和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前缘4c及后缘4d构成。上缘4a、下缘4b及前缘4c分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另一方面,后缘4d以使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稍微靠上侧的位置向后方突出的方式折曲形成。
(座椅装置)
在与车身2的车门开口部4对应的位置,即在车身2的后部座位(第二排座位)处,在左右各设有一个座椅装置1。此外,左右的座椅装置1分别构成为相同构造,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仅图示且说明左侧的座椅装置1,对于右侧的座椅装置1省略图示及说明。另外,在第三排也设有座椅,但省略图示。
座椅装置1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车身2的底板5上的一对滑动导轨6;以能够在这些滑动导轨6上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且覆盖滑动导轨6的导轨罩7;和与该导轨罩7成为一体而以能够在一对滑动导轨6上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座椅3。
(滑动导轨)
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如图3、图4所示,一对滑动导轨6分别在车身2的后部座位处,在第二排至第三排座椅(未图示)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由固定在底板5上的支承部件13和设在支承部件13内的导轨主体14构成。而且,一对滑动导轨6沿左右方向并列地配置。一对滑动导轨6的中心距离L1设定成与座椅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另外,一对滑动导轨6以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配置,从而避开车身2的车轮罩12。
(导轨罩)
图5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透过导轨罩7的罩主体15而得到的俯视图。
如图2~图6所述,导轨罩7具有以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的方式覆盖滑动导轨6的罩主体15。罩主体15由以下部分一体形成:以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方式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板状的踏板部16;和从踏板部16的车宽方向两端向后方延伸的第1凸部17及第2凸部18。
在此,如图2、图3详细所示,踏板部16形成在底板5中的与车门开口部4的下缘4b对应的区域、且形成在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之间的区域。
另外,如图4详细所示,踏板部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16a以与设置在车门开口部4的下缘4b周边的装饰件19在高度方向上重合的方式延伸。而且,车宽方向外侧端16a以随着趋向于外侧而逐渐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形成。由此,不会在装饰件19与踏板部16之间形成间隙,装饰件19和踏板部16平滑地相连。另外,对踏板部16的表面整体实施了防滑加工。
从踏板部16的后方侧部16b延伸出的第1凸部17及第2凸部18分别形成在滑动导轨6上。即,第1凸部17形成在一对滑动导轨6、6中的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滑动导轨6上。另一方面,第2凸部18形成在一对滑动导轨6、6中的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滑动导轨6上。
另外,第1凸部17及第2凸部18分别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得细窄。
而且,如图5详细所示,关于后方侧部16b、第1凸部17及第2凸部18,其周缘向下方弯曲形成。由此,底板5与导轨罩7之间平滑地相连。
另外,在第1凸部17上,朝向上方地突设有第1闩眼(striker)21。第1闩眼21与设置在座椅3上的后述的第1锁定部32卡合。
在第1凸部17的表面,在与第1闩眼21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用于收纳第1锁定部32的凹部17a。
另一方面,在第2凸部18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地突设有第2闩眼22。第2闩眼22与设置在座椅3上的后述的第2锁定部33卡合。在第2凸部1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形成有用于收纳第2锁定部33的切除部18a。
在此,如图6详细所示,第1闩眼21(固定部件)及第2闩眼22(固定部件)与设置在导轨罩7的背面的加强板23一体化。
加强板23在与踏板部16的后方侧部16b对应的位置,具有以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6之间的方式形成的板主体24。在板主体24上,在与第1凸部1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第1延伸部25。在该第1延伸部25上固定有第1闩眼21。
另外,在板主体24上,在与第2凸部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第2延伸部26。在该第2延伸部26上固定有第2闩眼22。
而且,如图6详细所示,在板主体24的下表面上接合有一对滑动部27的各自一端。滑动部27相对于一对滑动导轨6的导轨主体14分别滑动自如地卡合。一对滑动部27从板主体24沿着一对滑动导轨6上向前方延伸。而且,滑动部27的另一端延伸至踏板部16的前方侧部16c。
在滑动部27的另一端设有座椅靠背倾转机构11。座椅靠背倾转机构11用于将座椅3从通常的落座姿势(参照图1)切换成在使后述的座椅坐垫3a向前方倾倒的状态下进行收纳的收纳姿势(参照图2)。座椅靠背倾转机构11在与踏板部16的前方侧部16c对应的位置,具有以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6之间的方式形成的基座板28。如图4详细所示,在该基座板28的下表面上接合有滑动部27的另一端。
另外,在基座板28的前部以从踏板部16的上部突出的方式支承有转动轴29。在转动轴29上连结有后述的座椅坐垫3a。即,座椅坐垫3a成为以转动轴29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与基座板28连结的状态。
另外,在转动轴29周围设有扭簧31。通过该扭簧31,对座椅坐垫3a施加向前方倾倒的力。
而且,在踏板部16的前方侧部16c,在避开转动轴29的位置形成有凸部30a、30b、30c。通过这些凸部30a、30b、30c而在踏板部16与座椅坐垫3a之间几乎没有形成间隙,提高了外观性。
(座椅)
图7是从后方观察到的座椅3的立体图。
如图1~图3、图7所示,座椅3具有成为落座面的座椅坐垫3a、座椅靠背3b和头枕3c。座椅坐垫3a和座椅靠背3b以经由设置在其连接部左右的转动部8a、8b而能够折叠的方式连结。
在座椅坐垫3a的底面,在与设于导轨罩7上的第1闩眼2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1锁定部32,并且,在与第2闩眼22对应的位置,设有第2锁定部33。而且,在座椅坐垫3a为通常的落座姿势时,第1闩眼21和第1锁定部32卡合,并且第2闩眼22和第2锁定部33卡合。由此,能够维持座椅坐垫3a的落座姿势。
另外,在座椅3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图7的右侧)设有扶手9。
而且,在左右的转动部8a、8b中的左侧的转动部8a上,在后侧安装有左操作带10a。另外,在左侧的转动部8a侧面,在侧部设有倾转杆40。而且,在扶手9的后侧安装有右操作带10b。通过对这些操作带10a、10b进行牵引操作或对倾转杆40进行转动操作,能够将座椅3从通常的落座姿势(参照图1)切换成在使座椅坐垫3a向前方倾倒的状态下进行收纳的收纳姿势(参照图2)。更具体地,以下,说明将座椅装置1从落座姿势切换成收纳姿势的动作。
(座椅装置的动作)
图8A~图8G是座椅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示出座椅3的动作。
在此,首先说明座椅装置1在底板5上的滑动移动。座椅装置1在一对滑动导轨6上以使导轨罩7滑动移动自如的方式设有导轨罩7,在该导轨罩7上安装有座椅3。因此,座椅3沿一对滑动导轨6的延伸方向滑动移动自如。此外,一对滑动导轨6以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配置,从而避开车身2的车轮罩12(参照图3),因此,座椅3在底板5上相对于行进方向倾斜地移动。
即,座椅3在最前端滑动位置处位于车宽方向最外侧,在最后端滑动位置处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
此外,在座椅3处于通常的落座姿势时,导轨罩7相对于滑动导轨6成为锁定状态,防止座椅3沿滑动导轨6滑动移动。
基于这样的结构,如图8A所示,当牵引座椅3的右操作带10b时,如图8B所示,座椅靠背3b不会完全折叠,前倒至通常的落座姿势与完全折叠状态的中间位置(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座椅靠背半倒状态)。
在该座椅靠背半倒状态下,导轨罩7相对于滑动导轨6的锁定被解除。因此,座椅3沿滑动导轨6滑动移动自如。
接着,如图8C所示,在座椅靠背半倒状态下使座椅3移动到最前端滑动位置。
然后,如图8D所示,当牵引座椅3的左操作带10a时,如图8E所示,座椅靠背3b完全折叠。此时,设置在导轨罩7上的第1闩眼21与设在座椅坐垫3a上的第1锁定部32的卡合被解除,并且,设在导轨罩7上的第2闩眼22与设在座椅坐垫3a上的第2锁定部33的卡合被解除。
于是,如图8F所示,通过座椅靠背倾转机构11的扭簧31的弹压力,座椅坐垫3a向前方倾倒。由此,座椅装置1成为收纳姿势。即,在座椅装置1位于最前端滑动位置且成为座椅靠背半倒状态的情况下,当牵引座椅3的左操作带10a时,能够一举切换至收纳姿势。
然后,如图8G所示,例如,将设在座椅靠背3b上的钩子34等卡挂在中柱41(参照图1、图2)上,以座椅装置1能够维持收纳姿势的方式进行固定。由此,将座椅装置1从落座姿势切换成收纳姿势的作业结束。
(效果)
在此,如图2、图3所示,在使座椅装置1为收纳姿势时,底板5中的与车门开口部4的下缘4b对应的区域、且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之间的区域,成为被导轨罩7的踏板部16覆盖的状态。因此,例如在乘员要乘坐第三排座椅的情况下,滑动导轨6不会在底板5上的空间露出。由此,乘员能够容易向车内乘坐且容易在车室内移动,并且,能够提高打开车门时的美观性。
另外,导轨罩7的踏板部16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端16a以与设在车门开口部4的下缘4b周边的装饰件19在高度方向上重合的方式延伸。而且,车宽方向外侧端16a以随着趋向于外侧而逐渐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形成。由此,装饰件19与踏板部16之间平滑地相连。因此,乘员能够更容易向车内乘坐。除此以外,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车身2时,从车门开口部4看不到滑动导轨6,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打开车门时的美观性。
而且,在导轨罩7的背面,设有以横跨一对滑动导轨6的方式形成的加强板23,呈经由该加强板23而连结一对滑动导轨6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导轨罩7的刚性,例如,即使在乘员踏着导轨罩7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导轨罩7发生挠曲。
另外,由于设在导轨罩7上的第1闩眼21及第2闩眼22分别与加强板23一体化,所以能够提高第1闩眼21及第2闩眼22的刚性。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座椅装置1的落座姿势。
而且,第1闩眼21及第2闩眼22设在从踏板部16的后方侧部16b延伸的第1凸部17及第2凸部18上。即,以在使座椅装置1为收纳姿势的状态下避开与车门开口部4的下缘4b对应的区域的方式设置第1闩眼21及第2闩眼22。因此,在乘员乘入车内时各闩眼21、22不会成为阻碍,乘员能够更容易地向车内乘入。
而且,两个闩眼21、22中,设在车门开口部4侧的第2闩眼22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设。即,第2闩眼22呈放平状态。因此,在乘员乘入车内时第2闩眼不会成为妨碍,能够更容易地乘入。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包含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的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使座椅装置1为座椅靠背半倒状态时牵引座椅3的右操作带10b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如图9所示,也能够通过操作座椅3的倾转杆40来成为座椅靠背半倒状态。
另外,也能够使左操作带10a和右操作带10b的作用相反。即,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牵引左操作带10a来成为座椅靠背半倒状态,并通过牵引右操作带10b使座椅装置1成为收纳姿势。

Claims (5)

1.一种座椅装置,具有:
车身,其在左右方向的侧部形成有车门开口部;
车辆用座椅,其具有成为落座面的座椅坐垫;
一对滑动导轨,其沿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底板上,且使所述车辆用座椅能够相对于所述底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和
导轨罩,其与所述车辆用座椅成为一体且以在所述滑动导轨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并覆盖所述滑动导轨,
所述车辆用座椅构成为,能够在通常的落座姿势与收纳姿势之间进行切换,所述收纳姿势是指,在最前端滑动位置,在使所述座椅坐垫向前方倾倒的状态下进行收纳的姿势,
所述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罩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至少覆盖所述底板中的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对应的区域、且覆盖横跨所述一对滑动导轨之间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轨罩上设有加强板,
该加强板以横跨所述一对滑动导轨之间的方式形成,
成为经由所述加强板而连结所述一对滑动导轨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板上设有固定部件,用于固定所述落座姿势时的所述车辆用座椅和所述导轨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配置于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避开所述底板的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对应的区域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为闩眼,在所述一对滑动导轨上各设有一个,
所述一对滑动导轨中,设置在所述车门开口部侧的所述闩眼以从所述导轨罩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CN201410151454.9A 2013-04-19 2014-04-15 座椅装置 Active CN104108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8747 2013-04-19
JP2013088747A JP5690369B2 (ja) 2013-04-19 2013-04-19 シー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321A true CN104108321A (zh) 2014-10-22
CN104108321B CN104108321B (zh) 2017-01-11

Family

ID=51705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51454.9A Active CN104108321B (zh) 2013-04-19 2014-04-15 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90369B2 (zh)
CN (1) CN1041083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8721A (zh) * 2015-01-27 2016-08-03 莱格特普莱特加拿大公司 可调节衬垫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3263B2 (ja) * 2016-03-08 2021-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座席、構成要素、及び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5843U (ja) * 1984-07-20 1986-02-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スライドシ−ト
JPS6211233Y2 (zh) * 1982-09-29 1987-03-17
JPH0221303Y2 (zh) * 1984-09-29 1990-06-08
JPH1159240A (ja) * 1997-08-25 1999-03-02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の施蓋構造
CN1412039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系统
JP2003118452A (ja) * 2001-10-16 2003-04-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535219A (zh) * 2001-08-01 2004-10-06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可弹起的滑动式自由折叠座席
CN101077703A (zh) * 2006-05-23 2007-11-2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室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233Y2 (zh) * 1982-09-29 1987-03-17
JPS6125843U (ja) * 1984-07-20 1986-02-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スライドシ−ト
JPH0221303Y2 (zh) * 1984-09-29 1990-06-08
JPH1159240A (ja) * 1997-08-25 1999-03-02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の施蓋構造
CN1535219A (zh) * 2001-08-01 2004-10-06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可弹起的滑动式自由折叠座席
CN1412039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系统
JP2003118452A (ja) * 2001-10-16 2003-04-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1077703A (zh) * 2006-05-23 2007-11-2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室内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8721A (zh) * 2015-01-27 2016-08-03 莱格特普莱特加拿大公司 可调节衬垫
CN105818721B (zh) * 2015-01-27 2019-09-10 莱格特普莱特加拿大公司 可调节衬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10536A (ja) 2014-11-13
CN104108321B (zh) 2017-01-11
JP5690369B2 (ja)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53532C1 (ru) Детское сиденье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03201136B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配置
RU2695548C2 (ru)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гибкий закр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CN103568904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装置
US20160121761A1 (en) Seat for vehicles
US20150352982A1 (en) Seat device
CN104999938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0604036B2 (en) Vehicle seat
JP581914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245421A (zh) 车辆座椅
CN103997935B (zh) 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2555843B (zh) 座椅结构
CN104108321A (zh) 座椅装置
CN104627044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CN103764441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能调节高度和/或倾斜度的头枕
US11453319B2 (en) Conveyance seat with a slide rail including a lower rail and an upper rail
CN107000614A (zh) 车辆用座椅
US9802515B2 (en) Vehicle seat strap retaining assembly
CN203623433U (zh) 车辆用座椅
JP543105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3200484U (ja) 車両用シートカバー
CN207241513U (zh) 一种可折叠头枕
CN203996098U (zh) 一种安全带导向结构
CN105829166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2616307B (zh) 坐垫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ACHI-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CHI-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ACHI-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CHI-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