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4154A - 电子装置与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与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04154A CN104104154A CN201410128791.6A CN201410128791A CN104104154A CN 104104154 A CN104104154 A CN 104104154A CN 201410128791 A CN201410128791 A CN 201410128791A CN 104104154 A CN104104154 A CN 1041041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 electric
- dummy load
- control part
- received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45—Authentication, i.e. circuits for check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component, e.g. a battery or a battery charger, and another component, e.g. a power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与供电系统。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通过使用磁场从供电装置供应的电力;和控制部,被配置为当轻负载时从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接收电流增加至阈值电流或更大。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4月8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第JP2013-80431号和于2013年9月11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第JP2013-188057号的权益,以上申请中的每一个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对诸如电子装置的待供电装置执行非接触式供电(供电或电力传输)。本公开还涉及应用于这样的供电系统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向CE设备(消费电子设备),诸如手机和便携音乐播放器执行非接触式供电的供电系统(诸如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已经得到关注。这使得可以仅通过将电子装置(次级侧装置)放置在充电托板(初级侧装置)上开始进行充电,而不是通过将诸如AC适配器的电源的连接器插入(连接)到该装置中开始进行充电。换言之,电子装置和充电托板之间的端子连接变得不再是必要的。
因此,执行非接触式电力供给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类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广泛熟知的电磁感应法。在此方法中,电力传输侧(初级侧)和电力接收侧(次级侧)之间的耦合度是非常高的并且因此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供电。第二种方法被称为磁谐振法。此方法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积极的利用谐振现象,故电力传输侧和电力接收侧共用的磁通量会很小。
这里,例如,这样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被公开在WO00/27531,以及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102974号、第2008-206233号、第2002-34169号、第2005-110399号和第2010-63245号中。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通常,待供电电子装置中的负载根据供电和充电的情形波动。因此,当使用磁场执行供电时,需要提供一种响应于负载波动来执行适当的控制的方法。
期望提供当使用磁场执行供电时能够执行适当控制的电子装置和供电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通过使用磁场从供电装置供给的电力;以及控制部,被配置为当轻负载时从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接收电流增大至阈值电流或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子装置,和供电装置,被配置为使用磁场给电子装置供电。每个电子装置都包括: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供电装置供给的电力;以及控制部,被配置为当轻负载时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接收电流增加至阈值电流或更大。
在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和供电系统中,当在轻负载时接收电流小于预定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接收电流增加至阈值电流或更大。即使当轻负载时,这允许通过适当的方式方便地控制接收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和供电系统,当在轻负载时接收电流小于预定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接收电流增加至阈值电流或更大。因此,即使当轻负载时,这允许通过适当的方式方便的控制接收电压。因此,当使用磁场执行供电时,允许执行适当的控制。应注意,有益效果并不限制于这里所描述的,并且可包括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每个有益效果。
应当理解前面所述的一般性说明和下面的详细说明均是示例性的,并且目的是对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提供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说明书提供附图以提供方便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将附图结合进说明书并作为其一部份。附图示出了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阐述技术的原理。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外观构造示例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在图1中示出的供电系统的详细构造示例的示图。
图3是示出了在图2中示出的AC信号生成电路的详细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4是示出了用于AC信号生成电路的控制信号的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5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3中示出的AC信号生成电路的操作示例的电路图。
图5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3中示出的AC信号生成电路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电路图。
图6是示出了在图2中示出的虚拟负载电路的详细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虚拟负载电路的状态示例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了在AC信号生成电路中的相位差与接收电压和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特性图。
图9是用于描述谐波影响的特性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供电和充电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了图10后的供电和充电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了预供电中的操作状态的示例的示图。
图13是示出了在接收电流与虚拟负载的连接状态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示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虚拟负载电路的另一个状态示例的电路图。
图15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虚拟负载电路的另一个状态示例的电路图。
图15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虚拟负载电路的另一个状态示例的电路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的断开虚拟负载连接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2的接收电流与虚拟负载的连接状态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示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供电系统的构造示例的示图。
图19是示出了在图18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20是示出了在图19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21A是示出了在图20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详细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21B是示出了在图20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另一个详细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22A是示出了在图19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状态示例的框图。
图22B是示出了在图19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另一个状态示例的框图。
图23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测量结果的示例的特性图。
图24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测量结果的另一个示例的特性图。
图25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参考电压与每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示图。
图26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4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的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应注意,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实施例(其中利用虚拟负载增加接收电流的情形的示例)
2.变形例
变形例1(其中根据接收电流的大小确定虚拟负载的断开连接的情形的示例)
变形例2(其中根据接收电流的大小执行从多种类型的虚拟负载中进行选择,并且利用所选择的类型的虚拟负载的情形的示例)
变形例3和4(其中使用比较器和积分器增加接收电流的情形的示例)
3.其它变形例
[实施例]
[供电系统4的整体构造]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供电系统(供电系统4)的外观结构示例,图2通过使用框图和电路图示出了供电系统4的详细结构示例。供电系统4是通过使用磁场(通过利用磁谐振、电磁感应等,下同)通过非接触方式执行电力传输(电力供应、供电、或电力传输)的系统(非接触式供电系统)。供电系统4包括供电装置1(初级侧装置)和用作待供装置的多个电子装置(这里,一个电子装置2;次级侧装置)。
在供电系统4中,通过将电子装置2放置在(或接近于)供电装置1中的供电表面(电力传输表面)S1上可执行从供电装置1至电子装置2的电力传输,例如,如图1中所示。这里,作为示例,供电装置1的形状像垫板(托板),其中供电表面S1的面积大于待供电的电子装置2的面积。
(供电装置1)
供电装置1是通过如上所述使用磁场向电子装置2执行供电的装置(充电托板)。例如,如在图2中所示,供电装置1可包括电力传输部10、AC(交流)信号生成电路(AC信号生成部、或高频电力生成电路)11、通信部12和控制部13。
电力传输部10可包括,例如,电力传输线圈(初级侧线圈)L1、电容器C1(用于谐振的电容)等。将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容器C1彼此以串联的方式电气连接。具体地说,电力传输线圈L1一端与电容器C1的一端相连,并且电力传输线圈L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器C1的另一端连接至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输出端。电力传输部10通过利用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容器C1,利用AC磁场向电子装置2(具体地说,将在稍后描述的电力接收部20)执行供电(参见图2中的箭头P1)。具体地说,电力传输部10具有从供电表面S1到电子装置2发射磁场(磁通量)的功能。
此外,在电力传输部10中,使用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容器C1构成LC谐振电路。在电力传输部10中形成的LC谐振电路和下面将描述的在电力接收部20中形成的LC谐振电路彼此磁耦合(互感)。
AC信号生成电路11可以是,例如,通过使用从供电装置1的外部电源9(主电源)供给的电力(直流电(DC)信号Sdc)生成用于执行供电的预定AC信号Sac(高频电力)的电路。AC信号Sac被供给至电力传输部10。应注意,外部电源9的示例可包括普通的AC适配器,和在PC(个人电脑)中设置的USB(通用串行总线)2.0电源(电力供给能力:500mA,以及供电电压:约5V),等。
如稍后所述,例如,可使用开关放大器(被称为E级放大器,差分放大器等)构成如上述的AC信号生成电路11,该开关放大器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关元件SW1,开关元件SW1是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等。此外,用于供电的控制信号CTL从控制部13供应至开关元件SW1。注意,应注意,稍后将对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详细构造进行描述。
通信部12与电子装置2中的通信部26执行预订的互相通信操作(参见图2中的箭头C1)。稍后将对通信部26进行描述。
控制部13在整个供电装置1(整个供电系统4)内执行各种控制操作。具体地说,除了电力传输部10执行的电力传输操作和通信部12执行的通信操作之外,控制部13可具有例如控制供电的最优化和验证待供电装置的功能。控制部13还可具有确定位于供电装置1的附近的待供电装置的功能以及检测诸如异种金属等混合物的功能。这里,当执行上述的供电操作的控制时,控制部13通过使用上述的控制信号CTL控制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操作。可使用例如微型计算机、脉冲发生器等构成如上所述的控制部13。应注意,将在稍后详细描述通过控制部13控制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操作。
(电子装置2)
电子装置2可以是例如以电视机接收器为代表的固定电子装置,以手机和数码相机为代表的包含可再充电电池的便携电子装置等中的任何一种。如在图2中所示,例如,电子装置2可包括电力接收部20、整流电路21、电流检测部22、虚拟负载电路23、充电部24、电池25、通信部26、控制部27和存储部28。应注意,虚拟负载电路23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具体的但非限制性的示例“电流增加部”。
电力接收部20包括电力接收线圈(次级侧线圈)L2以及电容器C2s和C2p(用于谐振的电容器)。将电力接收线圈L2和电容器C2s彼此以串联的方式电气连接,而电力接收线圈L2和电容器C2p以并联的方式电气连接。具体地说,电容器C2s的一端连接至整流电路21的一个输入端和电容器C2p的一端。电容器C2s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力接收线圈L2的一端。电力接收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至整流电路21的另一个输入端和电容器C2p的另一端。电力接收部20具有通过利用电力接收线圈L2,电容器C2s和C2p等接收传输自供电装置1内的电力传输部10的电力(供电)的功能。
此外,在电力接收部20中,使用电力接收线圈L2以及电容器C2s和C2p构成LC谐振电路。如上所述,在电力接收部20中形成的LC谐振电路和在电力传输部10中形成的LC谐振电路彼此磁耦合。结果,基于与AC信号生成电路11生成的高频电力(AC信号Sac)的频率基本相同的谐振频率执行LC谐振操作。
整流电路21对从电力接收部20供给的接收电压(AC电压)进行整流,并且生成DC电压。换言之,整流电路21对从电力接收部20供给的AC接收电流(AC接收电流Iac)和AC接收电压(AC接收电压Vac)进行整流,并且生成DC接收电流(DC接收电流Idc)以及DC接收电压(DC接收电压Vdc)。整流电路21可以是例如使用多个整流器(二极管)的桥构造的电路。注意,整流电路21可以是,例如,使用晶体管的同步整流电路。
电流检测部22检测从电力接收部20供给的接收电流。在此示例中,具体地说,电流检测部22被设置在整流电路21的后级侧上的电力供给线Lp上,以检测通过整流电路21整流后的接收电流(DC接收电流Idc)。因此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被输出至控制部27。应注意,例如,上述的电流检测部22可使用电阻、变流器等构成。
虚拟负载电流23被设置在在电力供给线Lp上的整流电路21与充电部24之间,并且包括一个或多个虚拟负载(诸如虚拟负载)。当满足稍后描述的预定条件时,根据通过控制部27(来自控制部27的控制信号CTL2)的控制,虚拟负载电流23执行增加接收电流(在此示例中,DC接收电流Idc)的操作(电流增大操作)。应注意,稍后将对虚拟负载电流23的详细构造和电流增加操作的细节进行说明。
基于从整流电路21输出的DC电,充电部24对作为主负载的电池25的执行充电操作。
电池25根据充电部24所执行的充电操作存储电力,并且例如可使用诸如锂离子电池的可再充电电池(二次电池)构成。
通信部26执行上述的与供电装置1中的通信部12的预定的相互通信操作(参见图2中的箭头C1)。
控制部27执行整个电子装置2(整个供电系统4)内的各种控制操作。具体地说,除了电力接收部20所执行的电力接收操作和通信部26所执行的通信操作外,控制部27可具有例如控制接收电力的最优化和控制充电部24的充电操作的功能。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在将是稍后描述的轻负载时,其中电流检测部22检测到的接收电流(DC接收电流Idc)小于预定阈值电流Ith(Idc<Ith)的情况下,控制部27执行电流增加控制,如下面所述。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形中,控制部27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使得DC接收电流Idc增加至预定阈值电流Ith或更大(Idc≥Ith)。更具体地说,例如,控制部27通过使用上述的虚拟负载电路23中的一个或多个虚拟负载执行这种电流增加控制。上述的控制部27可由例如微型计算机构成。应注意,稍后将对控制部27所执行的电流增加控制进行详细描述。
提供存储部28以将控制部27中使用的各种信息存储在其中。具体地说,存储部28可将例如关于上述的阈值电流Ith的信息存储在其中。
[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详细构造示例]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3、图4、图5A和图5B对上述的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详细构造示例进行描述。图3示出了与外部电源9、电力传输部10、控制部13一起的AC信号生成电路11的详细结构示例。
在此示例中,AC信号生成电路11具有将四个开关元件SW1a、SW1b、SW1c和SW1d用作上述的开关元件SW1的桥电路构造。此外,在此示例中,开关元件SW1a、SW1b、SW1c和SW1d均由MOS晶体管构成。在AC信号生成电路11中,开关元件SW1a、SW1b、SW1c和SW1d具有各自的栅极,控制信号CTL1a、CTL1b、CTL1c和CTL1d作为如上所述的控制信号CTL1被分别单独地输入至各自的栅极。从外部电源9的连接线被连接至开关元件SW1a和SW1c中的每一个的源极。开关元件SW1a的漏极被连接至开关元件SW1b的漏极,并且开关元件SW1c的漏极被连接至开关元件SW1d的漏极。开关元件SW1b和SW1d具有连接至地(接地的)的各自的源级。此外,开关元件SW1a和SW1b具有连接至电力传输部10中电容器C1的一端的各自的漏极,并且开关元件SW1c和SW1d具有连接至电力传输部10中电力传输线圈L1的一端的各自的漏极。
这里,上述的控制信号CTL1(CTL1a、CTL1b、CTL1c和CTL1d)可以是指示预定频率f(CTL1(f)=f1)和占空比Duty(CTL1(Duty)=10%、50%等)的脉冲信号,例如,如在图4中所示。此外,如图4中所示,通过控制控制信号CTL1中的占空比Duty执行脉冲宽度调制(PWM)。
在AC信号生成电路11中,具有这样的结构,开关元件SW1a、SW1b、SW1c和SW1d各自根据控制信号CTL1a、CTL1b、CTL1c和CTL1d执行接通/断开操作(基于频率f和占空比Duty执行开关操作)。换言之,使用从控制部13供给的控制信号CTL1控制开关元件SW1的接通/断开操作。因此,例如,可基于从外部电源9侧输入的DC信号Sdc生成AC信号Sac,并且可将生成的AC信号Sac供给至电力传输部10。
此外,在AC信号生成电路11中,可以根据控制信号CTL1a、CTL1b、CTL1c和CTL1d以下面的方式在全桥电路与半桥电路之间切换电路构造。这使得能够在不改变硬件构造的情况下,基于开关操作的控制,改变供电时的电压。
具体地说,例如,如在图5A中所示,当开关元件SW1a、SW1b、SW1c和SW1d均执行接通/断开操作时,可使用全桥电路构造。
此外,如在图5B中所示,例如,存在种情形,其中当开关元件SW1a和SW1b均执行接通/断开操作时,开关元件SW1c通常处于断开状态并且开关元件SW1d通常处于接通状态。这等同于包括两个开关元件SW1a和SW1b的半桥电路构造。因此,在此情形下,供电时AC信号生成电路11生成的电压(供电电压)大约为图5A中的全桥电路的情形下的一半。应注意,为了容易理解其工作状态的目的,图5A和图5B以及稍后类似的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开关形式的开关元件中的每一个。
[虚拟负载电路23的详细构造示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6和7图描述上述的虚拟负载电路23的详细构造示例。图6示出了与控制部27一起的虚拟负载电路23的详细构造示例。
在此示例中,虚拟负载电路23包括均是电阻(虚拟负载)的两个虚拟负载Ra和Rb,并且两个开关元件SW2a和SW2b均由MOS晶体管构成。虚拟负载Ra和开关元件SW2a在供电线Lp与地线之间彼此串联连接。虚拟负载Rb和开关元件SW2b在供电线Lp与地线之间彼此串联连接。具体地说,虚拟负载Ra的一端被连接至电力供给线Lp,虚拟负载Ra的另一端连接至开关元件SW2a的漏极,并且开关元件SW2a的源极被连接至地线。同样地,虚拟负载Rb的一端连接至电力供给线Lp,虚拟负载Rb的另一端连接至开关元件SW2b的漏极,并且开关元件SW2b的源极被连接至地线。此外,一对虚拟负载Ra和开关元件SW2a与一对虚拟负载Rb和开关元件SW2b被并联布置。此外,控制信号CTL2a和CTL2b被单独作为上述的控制信号CTL2分别输入至开关元件SW2a和SW2b的栅极。
使用这样的构造,在虚拟负载电路23中,根据从控制部27供给的控制信号CTL2a和CTL2b,两个开关元件SW2a和SW2b被单独设定为接通状态或断开状态。结果,在虚拟负载电路23中,两个虚拟负载Ra和Rb被单独连接或不连接至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在电力供给先Lp与地线之间)中的点。
应注意,例如,如在图7中所示,除了上述的轻负载时的情形(除了将在稍后描述的满足(Idc<Ith)的情形),开关元件SW2a和SW2b两者被设定为断开状态。换言之,虚拟负载Ra和Rb两者被被设定为不连接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
[供电系统4的作用和效果]
(1.整体操作的概要)
在供电系统4中,通过供电装置1中的AC信号生成电路11将用于执行电力传输的预定高频电力(AC信号Sac)供给至电力传输部10中的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容器C1。该供给是基于从外部电源9供给的电力。结果,在电力传输部10中的电力传输线圈L1中产生磁场(磁通量)。此时,当用作待供电装置的电子装置2被放置在供电装置1的顶面(供电表面S1)上(或附近)时,供电装置1中的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子装置2中的电力接收线圈L2在供电表面S1的附近彼此靠近。
以这种方式,当电力接收线圈L2被放置在生成磁场的电力传输线圈L1临近处时,通过电力传输线圈L1生成的磁通量感应在电力接收线圈L2内所产生的电动势(感应电动势)。换言之,由于电磁感应或磁谐振,通过与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力接收线圈L2中的每一个形成链接生成磁场。结果,电力从电力传输线圈L1侧(初级侧,供电装置1侧,或电力传输部10侧)传输至电力接收线圈L2侧(次级侧,电子装置2侧,或电力接收部210侧)(参见图2中的箭头P1)。此时,在供电装置1侧上的电力传输线圈L1和在电子装置2侧上的电力接收线圈L2通过电磁感应等磁耦合,并且执行LC谐振操作。
然后,在电子装置2中,将通过电力接收线圈L2接收的AC电力通过整流电路21供给至充电部24,并且按照如下面所述执行充电操作。首先,通过整流电路21将AC电压(AC电流)转换成预定DC电压(DC电流)。然后,通过充电部24基于DC电压执行电池25的充电操作。以这种方式,在电子装置2中基于由电力接收部210所接收的电力执行充电操作。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电子装置2充电时,连接至AC适配器等的端子例如是不必要的,并且这可以仅通过将电子装置2放置在供电装置1的供电表面S1上(或附近)很容易地开始进行充电(执行非接触式供电)。这减少了用户的负担。
此外,在这种操作中,在供电装置1中的通信部12与电子装置2中的通信部26之间执行相互通信操作(参见图2中的箭头C1)。因此,例如,可执行装置之间的验证和供电效率控制。
(2.轻负载时接收电流)
同时,在本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中,在AC信号生成电路11内执行使用上述PWM控制的供电控制(参见图4)。然而,当使用PWM控制执行这样的供电控制时,在轻负载时不能在电子装置2中适当地控制接收电力。
应注意,在PWM控制中,通常,改变至开关元件的输入的相位差等同于改变占空比。例如,当输入的相位差是90度时,这等同于25%的占空比。
这里,图8示出了至AC信号生成电路11内的开关元件SW1a到SW1d的输入的相位差和DC接收电压Vdc以及电子装置2内的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如在图8中所示,当在电子装置2中流过的特定量的电流(DC接收电流Idc)时(当负载电阻的值在一定程度很小时),随着相位差变小,DC接收电压Vdc变小。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中,在相位差与DC接收电压Vdc之间存在单调减小的关系。然而,当流过电子装置2的电流减小时(当负载电阻的值增大时),这种单调减小关系消失。
这是因为当DC接收电流Idc变小时(如果负载变轻),这使得容易看到电子装置2中的多重谐振的频率成分,其增加了谐波的影响。具体地说,例如,如在图9中所示,基波成分与谐波成分之间的比例根据占空比显著不同。当占空比单调增加至基波成分的50%时,谐波成分的占空比不会单调增大。因此,例如,在一些情形中,在基波内特定谐波成分的比例可以变高。以这种方式,在其中电子装置2内发生多重谐振的情形中,当负载变轻时(当DC接收电流Idc变小时),谐波的影响会增加。结果,接收电压(DC接收电压Vdc等)的调整在基于PWM控制的电力供应中变得困难。换言之,电子装置2内的轻负载可将DC接收电压Vdc带入不可控状态,或导致DC接收电压Vdc变成过电压。
这里,如将稍后所描述的,在本实施例中的供电系统4中,待供电的电子装置2内的负载根据供电/充电的状态而波动。因此,当使用磁场执行供电时,期望响应负载的波动执行适当的控制。应注意,在除了使用PWM控制的供电控制之外的控制的情形中,当电子装置2内的负载过轻时,由于供电装置1内的窄的电压控制范围,同样难于调整接收电压(DC接收电压Vdc等)。
(3.增加接收电流的操作)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用作次级侧装置的电子装置2中,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上述的缺点。
当在轻负载时通过电流检测部22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预定阈值电流Ith(Idc<Ith)时,电子装置2内的控制部27执行以下电流增加控制。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形中,控制部27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DC接收电流Idc增加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Idc≥Ith)。更具体地说,控制部27通过虚拟负载电路23中的一个或多个虚拟负载执行这种电流增加控制。下面将详细描述包括这种电流增加控制的供电和充电操作中的一系列的步骤。
这里,例如,下面的两个时间段均可被假设成上述的“在轻负载时”。首先,在连接用作主负载的电池25之前存在一时间段(将在稍后描述的在激活时预供电的时间段;第一时间段)。其次,基于将在稍后描述的主供电,存在用于电池25的充电操作的时间段(例如,近乎充满的时间段;第二时间段)。该第二时间段紧随电池25的连接之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下面将详细描述的,确定在预供电时间段和充电操作时间段中是否负载是轻负载(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阈值电流Ith)。此外,如稍后将所描述的,周期性地确定在充电操作时间段内负载是否是轻负载。当确定了负载是轻负载时,执行上述的电流增加控制。
图10和图11均通过使用流程图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供电和充电操作。在供电和充电操作中,首先,预供电开始(图10中的步骤S101)。在预供电中,低于主供电电力的电力被从供电装置1供应至电子装置2。使用通过此预供电所得到的接收电力激活电子装置2(步骤S102)。
接着,通过供电装置1与电子装置2之间的通信在电子装置2中(控制部27)确定主供电中的接收电力(步骤S103)。应注意,在此预供电中,需要的供电电力低于在主供电中的供电电力,并且因此,供电装置1中的AC信号生成电路11被设定为半桥电路。
这里,在这种预供电中,例如,如在图12中所示,通过控制部27将充电部24控制成非操作状态,其将主负载(该示例中的电池25)设定为没有与供给电力线Lp连接的状态。
接下来,在电子装置2中,在基于步骤S103中所确定的接收电力将用于开始主供电的请求通知给供电装置1之前(稍后将描述的步骤S106),电流检测部22检测预供电时的DC接收电流Idc(步骤S104)。然后,控制部27确定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预定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05)。应注意,预供电时的DC接收电流Idc可预先被估计为集成电路(IC)中的耗电流,与稍后所述的充电操作不同。因此,在上述的步骤S104和S105中,可从存储部28读取估计和预先设定的值,例如,用于取代由电流检测部22所检测到的电流。
阈值电流Ith被设定为避免由于轻负载所导致接收电压被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的电流值,例如,如参照图8所描述的。例如,可想到将阈值电流Ith设定为大约100mA。此外,阈值电流Ith的值不限制于固定值,并且可以是,例如,如下所述的变化的值(其中值是可变化的构造)。具体地说,例如,如通过图13中的箭头P2所指示的,阈值电流Ith的值可被设定为根据从接收部20供给并整流的接收电压(DC接收电压Vdc)的大小而变化(例如,用于控制电子装置2中的负载电阻等于或小于恒定值)。
这里,当确定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等于或大于预定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05:N)时,可以是说不存在由于轻负载将接收电压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不存在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例如,如参照图8所描述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中,在没有执行下面所述的电流增加控制的前提下,电子装置2通过通信操作通知供电装置1开始主供电的请求(步骤S106)。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中,如上述的图7中所示,在虚拟负载电路23中,虚拟负载Ra和Rb两者都仍被设定在不与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连接的状态下(参见图13中所示的电流范围A2)。
另一方面,当确定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预定阈值电流Ith(Idc<Ith)时(步骤S105:Y),如下所述在电子装置2内执行电流增加控制。
首先,例如,如在图14中所示,控制部27与将虚拟负载电路23中的虚拟负载Ra和Rb中的一个或两个(在此示例中,仅虚拟负载Ra)连接至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步骤S107,参见图13中所示的电流范围A1)。具体地说,控制部27将开关元件SW2a控制为接通状态,并且将开关元件SW2b控制为断开状态。结果,如在图14中所示,电流Ia通过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电力供给线Lp)流至虚拟负载Ra,并且因此增加了DC接收电流Idc。以这种方式,执行增大DC接收电流Idc的控制(电流增加控制)。
在执行这种电流增加控制之后,控制部27确定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08)。这里,当确定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等于或大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05:N)时,即,当通过电流增加控制,DC接收电流Idc被增加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时,流程进行至上述的步骤S106。换言之,电子装置2通过利用通信操作通知供电装置1开始主供电的请求。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形中,可以是说不存在由于轻负载将接收电压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不存在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当确定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08:Y)时,即,当即使在执行了电流增加控制之后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仍小于阈值电流Ith时,以下面的方式再次执行电流增加控制。换言之,控制部27将虚拟负载追加连接至虚拟负载电路23中的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或将虚拟负载切换至具有更大负载的虚拟负载(例如,更大的电阻值)(步骤S109)。应注意,在这样的二次的电流增加控制之后,流程返回至步骤S108。
这里,例如,如在图15A中具体示出了可以追加连接虚拟负载的情形。在此示例中,控制部27除了将虚拟负载Ra之外还将虚拟负载Rb连接到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更具体地说,控制部27将开关元件SW2a和SW2b都控制为接通状态。因此,如在图15A中所示,电流Ia和电流Ib分别通过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流到虚拟负载Ra和Rb,从而进一步增加DC接收电流Idc。以这种方式,执行进一步增加DC接收电流Idc的控制。
另一方面,例如,如在图15B中具体示出了将虚拟负载切换成更大负载的情形。在此示例中,当虚拟负载Rb的负载大于虚拟负载Ra的负载时,控制部27将虚拟负载Rb,而不是虚拟负载Ra连接至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更具体地说,控制部27将开关元件SW2a控制为断开状态,将开关元件SW2b控制为接通状态。因此,如在图15B中所示,电流Ib通过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流到具有较大负载的虚拟负载Rb,从而进一步增加DC接收电流Idc。以这种方式,执行进一步增加DC接收电流Idc的控制。
这里,在如上所述的用于开始主供电的请求被通知到供电装置1侧后(步骤S106),然后,其中高于预供电中的电力的主供电开始将电力从供电装置1供应至电子装置2(步骤S110)。换言之,在此主供电中,供电装置1内的AC信号生成电路11从半桥电路切换成全桥电路。
当因此开始主供电时,控制部27将充电部24切换成工作状态,从而将用作主负载的电池25设定为与电子装置2内的电力供给线Lp连接(步骤S111)。此外,在此步骤S111中,当将电池25设定为在连接状态中时,控制部27将虚拟负载Ra和Rb两者从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断开。具体地说,如上述的图7中所示,控制部27将开关元件SW2a和SW2b两者控制为断开状态。结果,电流Ia和Ib不会分别流值虚拟负载Ra和Rb,并且停止增加DC接收电流Idc的控制。
接下来,在电子装置2内,充电部24执行充电操作,其中基于接收电力(主供电)对电池25充电(图11中的步骤S112)。控制部27接着确定电池25是否通过充电操作已充满电(步骤S113)。这里,当确定电池25充满电时(步骤S113:Y),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的供电和充电操作结束。
另一方面,当确定电池25没有充满电时(步骤S113:N),控制部27接着确定在充电操作时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14)。这里,当确定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等于或大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时(步骤S114:N),不执行上述的电流增加控制,并且流程返回至步骤S112。
另一方面,当确定再次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时(步骤S114:Y),控制部27通过上述技术(连接虚拟负载的技术)执行电流增加控制(步骤S115)。控制部27接着再次确定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16)。
这里,当确定DC接收电流Idc等于或大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116:N)时,即,当通过电流增加控制,DC接收电流Idc被增加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时,流程返回至上述的步骤S112。
另一方面,当确定DC接收电流Idc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时(步骤S116:Y),即,当即使在执行了电流增加控制之后DC接收电流Idc仍小于阈值电流Ith时,控制部27通过上述的技术再次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例如,图15A或图15B中所示的技术)。具体地说,控制部27将虚拟负载追加连接至虚拟负载电路23中的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或将虚拟负载切换至具有更大负载的虚拟负载(步骤S117)。应注意,在这样的二次电流增加控制之后,流程返回至步骤S11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轻负载时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预定阈值电流Ith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DC接收电流Idc增加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这使得即使在轻负载时,可以很方便地通过适当的方式控制电子装置2内的接收电压(例如DC接收电压Vdc)。具体地说,能够避免由于轻负载时接收电压被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例如,如参照图8所描述的。因此,当通过使用磁场执行供电时可以执行适当的控制。
[变形例]
接下来,将描述上述的实施例的变形例(变形例1至变形例4)。应注意,与实施例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将设置有与其相同的参考数字,并且将适当的省略其描述。
[变形例1]
图16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断开虚拟负载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在本变形例中,当在电池25被设定为在连接状态后,DC接收电流Idc等于或大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时,控制部27将虚拟负载从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断开。换言之,在电池25被设定为连接状态后再次确认DC接收电流Idc的大小,控制部27断开虚拟负载。
应注意,在图16中示出的处理可以是例如替代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111和S112中的处理的处理。另外,本变形例中的供电和充电操作中的一些列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基本相同。
在本变形例中的断开虚拟负载的处理中,首先,通过与实施例相似的方式,当用作主负载的电池25被连接在电子装置2中时(图16中的步骤S201),执行电池25的充电操作(步骤S202)。不过,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此阶段虚拟负载仍没有断开。
接着,在电子装置2内,再次确定在此阶段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203)。这里,当确定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步骤S203:Y)时,负载仍是轻负载。因此,在此阶段仍没有断开虚拟负载,并且流程返回至步骤S202。
另一方面,当确定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等于或大于阈值电流Ith(Idc≥Ith)时(步骤S203:N),控制部27接着执行控制以断开虚拟负载(步骤204)。在图16中示出了断开虚拟负载的处理的结束。
通过这种方式,在本变形例中,在将电池25设定为处于连接状态后,通过再次确认DC接收电流Idc的大小来断开虚拟负载。因此,除了上述实施例的效果,例如还能够获得下面的效果。首先,当用作主负载的电池25被设定为处于连接状态时,主负载是重负载并且因此,与上述的实施例一样,在此刻期望断开虚拟负载。然而,根据情况,即使在主负载连接后,负载可以是在轻负载状态中。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本变形例的技术,根据情况适当的控制断开虚拟负载的连接的定时。因此,当通过使用磁场执行供电时,能够执行更适当的控制。
[变形例2]
图17示出了根据变形例2的接收电流(DC接收电流Idc)与虚拟负载的连接状态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在本变形例中,虚拟负载电路23包括负载大小(电阻值等)彼此不同的多种(在此示例中的三种)虚拟负载。当确定DC接收电流Idc小于阈值电流Ith时,控制部27通过根据DC接收电流Idc的大小将选择自多种虚拟负载中的一类型的虚拟负载连接至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中的点来执行电流增加控制。
具体地说,随着DC接收电流Idc变小,控制部27连接具有较大负载的虚拟负载。换言之,在图17中所示的示例中,随着小于阈值电流Ith的DC接收电流Idc的值变小(根据以电流范围A11、电流范围A12、电流范围A13的顺序变换),控制部27通过以小负载、中负载、和大负载的顺序切换虚拟负载的类型来连接虚拟负载。
以这种方式,在本变形例中,根据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的大小,连接在负载大小上彼此不同的选择自多种虚拟负载的选择的一类型的虚拟负载。因此,可以执行更精确的电流增加控制。
应注意,在图17中示出的示例中,使用了在大小上彼此不同的三种类型的虚拟负载,但类型不限制于三种。可使用在大小上彼此不同的两种或四种或更多种类型的虚拟负载。
[变形例3]
(构造)
图18通过使用框图和电路图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供电系统(供电系统4A)的构造示例。本变形例中的供电系统4A包括供电装置1和电子装置2A。换言之,供电系统4A与供电系统4相对应,供电系统4A包括替代电子装置2的电子装置2A,并且其它构造类似。
如在图18中所示,电子装置2A与电子装置2相对应,电子装置2A包括替代虚拟负载电路23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A、以及替代控制部27的控制部27A。电子装置2A的其它结构与电子装置2类似。控制部27A与未被配置为执行上述的电流增加控制的控制部27相对应,并且其它构造类似。此外,电流增加控制部23A替代控制部27执行下面所描述的电流增加控制,并且与本公开中的具体但非限制性示例“控制部”相对应。
图19通过使用框图示出了电流增加控制部23A的构造示例。图20通过使用电路图示出了在图19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A的构造示例。此外,图21A和图21B均通过使用电路图示出了图20中示出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A的详细构造示例和电流检测部22的电路构造示例。
如将在稍后描述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A是有源地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DC接收电流Idc增加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Idc≥Ith)的电路(自动负载控制部)。换言之,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防止DC接收电流Idc变得小于阈值电流Ith(Idc<Ith)。如在图19中所示,电流增加控制部23A包括参考电压输出部231、比较器232、积分器233和晶体管234。
这里,在描述电流增加控制部23A的构造前,将参照图20,图21A和图21B描述本变形例中的电流检测部22的电路构造示例。在本变形例中,电流检测部22将电流(DC接收电流Idc)检测为电压(DC接收电压Vdc),并且可包括例如电阻器22R和放大器22A。电阻器22R被设置为插入在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电力供给线Lp)中。被连接至电阻器22R的一端侧的配线被连接至放大器22A的正侧(+)输入端,并且被连接至电阻器22R的另一端侧的配线被连接至放大器22A的负侧(?)输入端。此外,从放大器22A的输出端检测到的DC接收电流Idc作为DC接收电压Vdc被输出。
如在图20中所示,例如,参考电压输出部231可以是输出与阈值电流Ith相对应的参考电压Vref的电路,并且参考电压输出部231可包括两个电阻器231R1和231R2。将稍后描述的输入电压Vin1输入至电阻器231R1的一端,将电阻器231R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器231R2的一端和稍后描述的比较器232的负侧输入端。电阻器231R2的另一端接地。使用这种构造,在参考电压输出部231中,根据在电阻器231R1与231R2之间的电阻比率来对输入电压Vin1进行分压,并且作为参考电压Vref被输出。具体地说,当电阻器231R1和231R2被假设为各自具有电阻值R11和R12时,参考电压Vref通过下面的表达式(1)来表示。
Vref=Vin1×{R12/R11+R12)}......(1)
这里,例如,存在如在图21A中所示的其中预定固定电压Vcnst被用作输入电压Vin1(Vin1=Vcnst)的情形。例如,还存在如在图21B中所示的其中可变电压DC接收电压Vdc被用作输入电压Vin1(Vin1=Vdc)的情形。
在图21A的示例中,在参考电压输出部231中,通过根据上述的电阻比率对固定电压Vcnst分压来生成恒定电压的参考电压Vref。另一方面,在图21B的示例中,在参考电压输出部231中,通过根据上述的电阻比率对DC接收电压Vdc分压来生成可变电压的参考电压Vref。这个可变电压随着DC接收电压Vdc的改变而联动变化的。
如在图19中所示,比较器232是将对应于DC接收电流Idc的DC接收电压Vdc与对应于阈值电流Ith的参考电压Vref进行比较的电路,并且比较器232接着输出指示比较结果的输出信号(输出电压Vout)。在比较器232中,如在图19至图21B中所示,DC接收电压Vdc被输入至其正侧输入端,参考电压Vref被输入至其负侧输入端,并且将输出电压Vout从其输出端输出。
积分器233是执行稍后描述的电流增加控制的电路(有源LPF(低通滤波器)或PI(比例积分)控制电路)。积分器233基于从比较器232供给的输出电压Vout,通过生成晶体管234的控制信号CTL3来执行电流增加控制,并且输出所生成的控制信号CTL3。具体地说,积分器233通过倍增从比较器232发出的输出电压Vout来生成控制信号CTL3。
积分器233可包括,例如,四个电阻器233R1、233R2、233R3和233R4、电容器233C以及放大器233A,如在图20、图21A和21B中所示。输入电压Vin3被输入至电阻器233R1的一端,并且电阻器233R1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电阻器233R2的一端和放大器233A的正侧输入端。电阻器233R2的另一端接地。此外,电阻器233R3的一端被连接至比较器232的输出端,并且电阻器233R3的另一端被连接至放大器233A的负侧输入端和电容器233C和电阻器233R4中的每一个的一端。电容器233C和电阻器233R4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被连接至放大器233A的输出端和稍后描述的晶体管234的栅极。
晶体管234根据通过从积分器233供给的控制信号CTL3的控制来操作,并且在此示例中由MOS晶体管构成。然而,例如,晶体管234可以是双极性晶体管等。如在图19至图21B中所示,控制信号CTL3被输入至晶体管234的栅极,其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被连接至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电力供给线Lp),并且另一个接地。如将在稍后详细描述的,在晶体管234中,这样的构造可以根据控制信号CTL3对栅极电压的控制使电流在供电线Lp与地之间流动。
(功能和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供电系统4A中,在电流增加控制部23A中执行下面的操作(电流增加控制)。
首先,基于来自比较器232的输出信号(输出电压Vout),电流增加控制部23A中的积分器233确定如上所述的轻负载时的DC接收电压Vdc是否小于参考电压Vref(是否满足Vdc<Vref)。换言之,积分器233确定轻负载时的DC接收电流Idc是否小于阈值电流Ith(是否满足Idc<Ith)。
这里,如上所述,当确定满足Vdc≥Vref(Idc≥Ith)时,可以是说不存在由于轻负载将接收电压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不存在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情形中,在电流增加控制部23A中不执行下面所述的电流增加控制。换言之,例如,如在图22A中所示,在这种情形中,根据从积分器233输出的控制信号CT3,晶体管234被设置为断开状态,并且电流不会流至晶体管234。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确定满足Vdc<Vref(Idc<Ith)时,可以是说存在由于轻负载将接收电压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存在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情形中,在电流增加控制部23A中执行下面所描述的电流增加控制。具体地说,例如,如在图22B中所示,在这种情形中,基于控制信号CT3积分器233将晶体管234设定为接通状态,并且将晶体管234连接至DC接收电流Idc的供给路径(电力供应Lp)。因此,如在图22B中所示,电流Ic流到晶体管234,从而增加DC接收电流Idc。以这种方式,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DC接收电流Idc增加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Idc≥Ith)。
这里,图23和图24均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测量结果示例,两者在其中设置了电流增加控制的情形(示例)中、和其中没有设置电流增加控制的情形(比较例)中。具体地说,图23示出了指示DC接收电流Idc与DC接收电压Vdc之间的关系的测量结果示例,并且图24示出了指示AC接收电压Vac的时变的测量结果示例。应注意,在这些测量结果示例中的每一个中,所获得类似于仿真的结果。
从图23中显而易见的是,当DC接收电流Idc小时,通过设置电流增加控制部23A避免DC接收电压Vdc中的突然上升。此外,从图24中显而易见的是,通过设置电流增加控制部23A抑制了由于谐波导致的AC接收电压Vac的瞬变(ringing),因此抑制了电压的上升。
此外,图25示出了指示参考电压Vref与每个参数(DC接收电压Vdc、阈值电流Ith和负载电阻值)之间的关系的测量结果示例。图25示出了图21B中示出的电路构造的示例(其中将作为可变电压的DC接收电压Vdc用作输入电压Vin1的构造)。从图25中显而易见的是,在该电路构造的情形中,即使当DC接收电压Vdc改变时,参考电压Vref(阈值电流Ith)也如上述相应的改变。因此,结果,负载电阻的值保持恒定。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形中,随着DC接收电压Vdc上升,参考电压Vref(阈值电流Ith)增加。因此,电流(DC接收电流Idc)流过的更多,使得负载电阻值保持恒定。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当轻负载时的DC接收电流Idc小于阈值电流Ith时,电流增加控制部23A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DC接收电流Idc增大至阈值电流Ith或更大。这使得即使在轻负载时,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很容易地控制电子装置2A内的接收电压(诸如DC接收电压Vdc)。具体地说,例如,如参照图8所描述的,可以避免由于轻负载,接收电压被带入不可控状态的可能性,或接收电压变成过电压的可能性。因此,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可以在使用磁场供电时执行适当的控制。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具体地,可以执行自治(有源)的电流增加控制,并且还可以执行连续的、非步进(非连续)的电流增加控制,与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利用虚拟负载电路23的电流增加控制情形不同。
此外,例如,如在图21B中所示,通过对DC接收电压Vdc进行分压来生成参考电压Vref,该参考电压Vref是随着DC接收电压Vdc的改变而联动变化的可变电压,例如,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例如,在诸如当DC接收电压Vdc波动大的情形中,使用这种电路构造保持负载电阻值恒定可产生比保持DC接收电流Idc恒定的情形的效果。
[变形例4]
(构造)
图26示出了根据变形例4的电流增加控制部(电流增加控制部23B)的电路构造示例。本变形例中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B与其中提供参考电压输出部231B替代变形例3中所描述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中的参考电压输出部231(图21B中的构造)的电流增加控制部,并且通过控制部27A控制参考电压输出部231B的操作。本变形例的其它构造类似于变形例3。
参考电压输出部231B能够改变在图21B中示出的对参考电压输出部231中的DC接收电压Vdc分压时的分压比。具体地说,在参考电压输出部231B中,设置彼此并联连接的两个电阻器231R1a和231R1b来替代图21B中所示的电阻232R1,并且由MOS晶体管等构成的开关元件SW31与电阻器231R1b串联连接。同样地,两个电阻器231R2a和231R2b彼此并联连接替代在图21B中所示的电阻232R2,并且由MOS晶体管等构成的开关元件SW32与电阻器231R2b串联连接。根据从控制部27A供给的控制信号CTL31和CTL32将开关元件SW31和SW32控制为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参见图26中的虚线箭头)。
在参考电压输出部231B中,开关元件SW31和SW32中的每一个的接通/断开状态因此被单独控制,使得在改变DC接收电压Vdc分压时的分压比(电阻比)。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参考电压输出部231B中,可以根据通过控制部27A的控制改变参考电压Vref的值,并且除了变形例3中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
在变形例3中所描述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A中,控制部27A的动态控制基本没必要,使得独立操作是可能的,这是很大的优势。同时,当执行非接触式供电时,在很多情形中存在多个阶段,例如初始操作阶段、通信阶段和供电阶段。此外,还可想到根据电力来改变拓扑结构并且因此,还可想到针对多个阶段中的每一个来改变将要控制的电流值和负载电阻值。因此,通过使用初始参数主动执行负载控制,而不进行不必要的控制部27的动态控制,本变形例中的电流增加控制部23B被用于使得可以改变特定阶段中的控制值(例如电流值和负载电阻值)。
此外,与控制电流值的情形相同,通过将负载电阻值控制为小于特定值,可以避免DC接收电压Vdc变成过电压等的可能性。
应注意,本变形例被配置使得利用开关元件SW31和SW32中的每一个的接通/断开状态改变分压比,但不限制于此。例如,可以将可变电阻器用作图21B中所示的电阻器231R1和231R2来改变分压比。
[其它变形例]
已经参照实施例和变形例对本公开的技术进行了说明。然而,本技术不限制于这些实施例等,并且可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等中提供了使用各种线圈(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的描述,但可将不同类型的构造用作这些线圈的构造(形状)。换言之,每个线圈可具有不同形状,例如,螺旋形状、环形状、使用磁性物质的棒形状、螺旋线圈被折成两层的α绕阻形状、具有更多层的螺旋形状、沿厚度方向缠绕绕阻的斜螺线形状等。此外,每个线圈不仅是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配线棒构成的绕阻线圈,还可以是具有导电性的图案线圈并且使用例如印制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等构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等中,电子装置被描述成待供电装置的示例,但待供电装置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是除电子装置外的任何类型的待供电装置(例如,诸如电动车的车辆)。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等中,具体描述了供电装置和电子装置中的每个部件。然而,没有必要设置所有部件,或可进一步设置其它部件。例如,可在供电装置和/或电子装置中提供通信功能、执行一些类型的控制的功能、显示功能、验证次级侧装置的功能、检测诸如异种金属混合物的功能等。此外,电流增加部(虚拟负载电路)和电流增加控制部的构造,以及增加爱电流的技术也可以是其它构造和技术,而不限制于上面实施例等中的那些。具体地说,例如,虚拟负载电路中虚拟负载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而不限制于上面实施例等中的数目(两个)。此外,例如,代替PI控制,可在电流增加控制部中执行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此外,在上面实施例等中,通过采用基于主供电的二次电池的预供电(第一时间段)和充电操作(第二时间段)的两个时间段作为示例描述了在“轻负载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但其不限制于此。例如,仅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中的一个可被用作“轻负载时”,此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
此外,在通过采用通过由电流检测部22检测到整流电路21整流后的接收电流(DC接收电流Idc)的情形作为示例对上面实施例等进行了描述,但不限制于此。例如,在通过整流电路21整流前的接收电流(AC接收电流Iac)可以被检测并且被用于电流增加控制。可替换的,流到电池25的电流(负载电流)可以被检测为接收电流。然而,可以说期望检测DC接收电流Idc,因为检测DC接收电流Idc比AC接收电流Iac更容易。应注意,在上述的实施例等中,虚拟负载电路23以及电流增加控制部23A和23B均被设置在整流电路21的后级侧上,但其位置不限制于此。例如,这些部也均可以被设置在整流电路21的前级侧。
此外,通过主要采用其中仅一个电子装置被设置在供电系统的情形作为示例对上面实施例等进行了描述。然而,本技术不限制于此,并且多个(两个或更多)电子装置可被设置在供电系统中。
此外,通过采用用于诸如手机的充电托板的小型电子装置(CE装置)作为供电装置的示例对上面实施例等进行了描述。然而,供电装置不限制于这种家用充电托板,并且可使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的电池充电器。此外,供电装置不一定是托板,并且可以是例如用于电子装置的诸如被称为支架的架子。
应注意,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效果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技术可具有不限制于此的其它效果。
应注意,本技术可以被配置如下: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通过使用磁场从供电装置供应的电力;以及
控制部,被配置为当在轻负载时从所述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所述接收电流增加至所述阈值电流或更大。
(2)根据(1)所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电流增加部,包括一个或多个虚拟负载,
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利用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3)根据(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所述接收电流小于所述阈值电流时,
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至所述接收电流的供给路径中的点,并且控制电流流至所连接的虚拟负载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4)根据(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当主负载被设定在连接状态中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虚拟负载从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断开。
(5)根据(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在主负载被设定在连接状态中之后,当所述接收电流等于或大于所述阈值电流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虚拟负载从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断开。
(6)根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电流增加部包括负载大小彼此不同的多种类型的所述虚拟负载,以及
当所述接收电流小于所述阈值电流时,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接收电流的大小将从所述多种类型的虚拟负载中选择的类型的虚拟负载连接至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
(7)根据(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随着所述接收电流变小,所述控制部将相对大的所述虚拟负载连接至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
(8)根据(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在将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至所述接收电流的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之后,所述接收电流仍小于所述阈值电流时,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虚拟负载追加连接至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或者将所述虚拟负载切换成具有更大负载的虚拟负载。
(9)根据(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包括:
比较器,被配置为将对应于所述接收电流的接收电压的大小与对应于所述阈值电流的参考电压的大小进行比较,
积分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比较器的输出信号,以及
晶体管,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积分器的控制来操作。
(10)根据(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基于所述输出信号,确定所述接收电压小于所述参考电压时,
所述积分器通过将所述晶体管连接至所述接收电流的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并且控制电流流至所述晶体管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11)根据(9)或(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电压是恒定电压。
(12)根据(9)或(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电压是随着所述接收电压的改变而联动变化的可变电压。
(13)根据(9)至(12)中任意一条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通过对预定的固定电压或所述接收电压进行分压来生成所述参考电压,以及
通过改变分压时的分压比,能够更改所述参考电压的值。
(14)根据(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轻负载时是下列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时间段,其中,通过所述供电装置执行电力低于主供电的电力的预供电,以及
第二时间段,其中,用作主负载的二次电池被设定在连接状态中,并且基于所述主供电执行对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操作,所述第二时间段在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
(15)根据(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第二时间段中执行所述充电操作的同时,
周期性地确定所述接收电流是否小于所述阈值电流。
(16)根据(14)或(1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接收电流增加至所述阈值电流或更大之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供电装置通知所述主供电的开始请求。
(17)根据(1)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阈值电流的值是可更改的。
(18)根据(1)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电流检测部,所述电流检测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接收电流,
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使用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所检测的所述接收电流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19)根据(18)所述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
整流电路,被配置为对所述接收电流进行整流,
其中,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整流电路整流后的接收电流。
(20)一种供电系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子装置和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被配置为通过使用磁场给所述电子装置供电,所述电子装置中的每一个包括:
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从所述供电装置供应的电力;以及
控制部,被配置为当在轻负载时从所述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所述接收电流增加至阈值电流或更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生成各种变形例、组合例、子组合例和变化例,它们同样落入后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通过使用磁场从供电装置供应的电力;以及
控制部,被配置为当在轻负载时从所述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所述接收电流增加至所述阈值电流或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
电流增加部,包括一个或多个虚拟负载,
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利用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所述接收电流小于所述阈值电流时,
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至所述接收电流的供给路径中的点,并且控制电流流至所连接的虚拟负载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当主负载被设定在连接状态中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虚拟负载从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在主负载被设定在连接状态中之后,当所述接收电流等于或大于所述阈值电流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虚拟负载从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电流增加部包括负载大小彼此不同的多种类型的所述虚拟负载,以及
当所述接收电流小于所述阈值电流时,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接收电流的大小将从所述多种类型的虚拟负载中选择的类型的虚拟负载连接至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随着所述接收电流变小,所述控制部将相对大的所述虚拟负载连接至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在将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至所述接收电流的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之后,所述接收电流仍小于所述阈值电流时,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虚拟负载追加连接至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或者将所述虚拟负载切换成具有更大负载的虚拟负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包括,
比较器,被配置为将对应于所述接收电流的接收电压的大小与对应于所述阈值电流的参考电压的大小进行比较,
积分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比较器的输出信号,以及
晶体管,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积分器的控制来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基于所述输出信号,确定所述接收电压小于所述参考电压时,
所述积分器通过将所述晶体管连接至所述接收电流的所述供给路径中的所述点,并且控制电流流至所述晶体管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电压是恒定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电压是随着所述接收电压的改变而联动变化的可变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通过对预定的固定电压或所述接收电压进行分压来生成所述参考电压,以及
通过改变分压时的分压比,能够更改所述参考电压的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轻负载时是下列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时间段,其中,通过所述供电装置执行电力低于主供电的电力的预供电,以及
第二时间段,其中,用作主负载的二次电池被设定在连接状态中,并且基于所述主供电执行对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操作,所述第二时间段在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第二时间段中执行所述充电操作的同时,
周期性地确定所述接收电流是否小于所述阈值电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接收电流增加至所述阈值电流或更大之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供电装置通知所述主供电的开始请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阈值电流的值是可更改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电流检测部,所述电流检测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接收电流,
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使用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所检测的所述接收电流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
整流电路,被配置为对所述接收电流进行整流,
其中,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整流电路整流后的接收电流。
20.一种供电系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子装置和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被配置为通过使用磁场对所述电子装置供电,所述电子装置中的每一个包括:
电力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从所述供电装置供应的电力;以及
控制部,被配置为当在轻负载时从所述电力接收部供给的接收电流小于预定的阈值电流时,执行电流增加控制以将所述接收电流增加至阈值电流或更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供电系统,所述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
电流增加部,包括一个或多个虚拟负载,
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利用所述虚拟负载中的一个或多个来执行所述电流增加控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09577.0A CN109193887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
CN201811109576.6A CN109193886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电子方法与供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80431 | 2013-04-08 | ||
JP2013-080431 | 2013-04-08 | ||
JP2013-188057 | 2013-09-11 | ||
JP2013188057A JP6040899B2 (ja) | 2013-04-08 | 2013-09-11 | 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09576.6A Division CN109193886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电子方法与供电系统 |
CN201811109577.0A Division CN109193887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04154A true CN104104154A (zh) | 2014-10-15 |
CN104104154B CN104104154B (zh) | 2018-10-26 |
Family
ID=5165398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28791.6A Active CN104104154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与供电系统 |
CN201811109576.6A Active CN109193886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电子方法与供电系统 |
CN201811109577.0A Active CN109193887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09576.6A Active CN109193886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电子方法与供电系统 |
CN201811109577.0A Active CN109193887B (zh) | 2013-04-08 | 2014-04-01 | 电子装置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9455593B2 (zh) |
JP (1) | JP6040899B2 (zh) |
CN (3) | CN104104154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82580A (zh) * | 2015-03-24 | 2015-06-0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基于多级复合谐振结构并联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供电系统及采用该系统实现的供电方法 |
CN105406610A (zh) * | 2015-12-29 | 2016-03-1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应用于移动运输设备无线供电的线圈自去耦双相接收装置 |
CN106786897A (zh) * | 2016-12-26 | 2017-05-31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充电方法、移动终端及充电设备 |
CN109523662A (zh) * | 2018-10-19 | 2019-03-26 |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 身份验证取电方法、取电装置,门禁控制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40899B2 (ja) * | 2013-04-08 | 2016-12-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KR102391190B1 (ko) * | 2015-03-13 | 2022-04-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충전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전력 수신기의 로드 생성 방법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
JP6569861B2 (ja) * | 2015-10-02 | 2019-09-0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WO2017086279A1 (ja) * | 2015-11-17 | 2017-05-26 | 菊地 秀雄 |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WO2017110369A1 (ja) * | 2015-12-25 | 2017-06-29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 |
EP4418494A2 (en) * | 2016-04-20 | 2024-08-21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Wireless power supply device |
US11177800B2 (en) * | 2017-12-22 | 2021-11-1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CN117178456A (zh) * | 2021-06-10 | 2023-1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22278A (ja) * | 2004-02-05 | 2005-08-1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非接触ic媒体用インレットおよび非接触ic媒体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8206233A (ja) * | 2007-02-16 | 2008-09-04 | Seiko Epson Corp | 送電制御装置、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2273040A (zh) * | 2009-01-06 | 2011-12-07 |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 横跨带有动态负载的感应链路的通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39013B2 (ja) * | 1996-02-29 | 2003-08-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のパルス充電方法 |
JP3442937B2 (ja) * | 1996-08-26 | 2003-09-02 | 日立機電工業株式会社 | 地上移動体の非接触給電装置 |
US6024308A (en) | 1998-11-11 | 2000-02-15 | J&L Fiber Services, Inc. | Conically tapered disc-shaped comminution element for a disc refiner |
JP3777908B2 (ja) | 1999-09-30 | 2006-05-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
JP3631112B2 (ja) | 2000-07-14 | 2005-03-23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
JP3894876B2 (ja) * | 2002-11-08 | 2007-03-22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JP4036813B2 (ja) * | 2003-09-30 | 2008-01-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
JP4538336B2 (ja) | 2005-02-10 | 2010-09-0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 |
JP2007336788A (ja) * | 2006-06-19 | 2007-12-27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給電装置、及び受電装置 |
JP2008236815A (ja) | 2007-03-16 | 2008-10-02 | Toko Inc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
US7868592B2 (en) * | 2007-12-10 | 2011-01-11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of automotive electrical bus management |
CN201247966Y (zh) * | 2008-06-02 | 2009-05-27 | 旭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在线交互式不断电装置及充电器 |
JP4725612B2 (ja) * | 2008-07-16 | 2011-07-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4911148B2 (ja) * | 2008-09-02 | 2012-04-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US9318897B2 (en) | 2009-07-21 | 2016-04-1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Reducing corrup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
JP2011211760A (ja) * | 2010-03-26 | 2011-10-20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
JP6430249B2 (ja) * | 2011-07-04 | 2018-11-28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 磁気共鳴撮像システム、磁気共鳴撮像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9077198B2 (en) * | 2011-12-30 | 2015-07-07 | Thomas Szepesi |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and circuit |
JP6127668B2 (ja) * | 2013-04-08 | 2017-05-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JP6040899B2 (ja) * | 2013-04-08 | 2016-12-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
2013
- 2013-09-11 JP JP2013188057A patent/JP60408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14 US US14/212,346 patent/US94555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4-01 CN CN201410128791.6A patent/CN104104154B/zh active Active
- 2014-04-01 CN CN201811109576.6A patent/CN109193886B/zh active Active
- 2014-04-01 CN CN201811109577.0A patent/CN109193887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08 US US15/230,878 patent/US10027176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07 US US16/002,264 patent/US10547213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23 US US16/725,515 patent/US11128177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23 US US17/408,868 patent/US1166468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22278A (ja) * | 2004-02-05 | 2005-08-1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非接触ic媒体用インレットおよび非接触ic媒体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8206233A (ja) * | 2007-02-16 | 2008-09-04 | Seiko Epson Corp | 送電制御装置、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2273040A (zh) * | 2009-01-06 | 2011-12-07 |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 横跨带有动态负载的感应链路的通信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82580A (zh) * | 2015-03-24 | 2015-06-0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基于多级复合谐振结构并联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供电系统及采用该系统实现的供电方法 |
CN105406610A (zh) * | 2015-12-29 | 2016-03-1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应用于移动运输设备无线供电的线圈自去耦双相接收装置 |
CN106786897A (zh) * | 2016-12-26 | 2017-05-31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充电方法、移动终端及充电设备 |
CN109523662A (zh) * | 2018-10-19 | 2019-03-26 |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 身份验证取电方法、取电装置,门禁控制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220984A (ja) | 2014-11-20 |
US20200136437A1 (en) | 2020-04-30 |
JP6040899B2 (ja) | 2016-12-07 |
CN109193887B (zh) | 2022-05-27 |
US20140300314A1 (en) | 2014-10-09 |
CN109193886A (zh) | 2019-01-11 |
CN109193887A (zh) | 2019-01-11 |
US11128177B2 (en) | 2021-09-21 |
US20180287428A1 (en) | 2018-10-04 |
US11664682B2 (en) | 2023-05-30 |
US10547213B2 (en) | 2020-01-28 |
CN109193886B (zh) | 2022-11-25 |
US20160344239A1 (en) | 2016-11-24 |
US20210384773A1 (en) | 2021-12-09 |
CN104104154B (zh) | 2018-10-26 |
US9455593B2 (en) | 2016-09-27 |
US10027176B2 (en) | 2018-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04154A (zh) | 电子装置与供电系统 | |
US11063635B2 (en) | Device and system for power transmission | |
US10944284B2 (en) | Feed unit, feed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increasing power supplied to a battery based on a device state and/or a control of a charging current | |
US10833538B2 (en) | Electronic unit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 |
CN109936224B (zh) | 使用磁感应传输无线电能的方法和无线电能发送器 | |
CN104604094A (zh) | 非接触电能馈送系统、终端装置、非接触电能馈送装置以及非接触电能馈送方法 | |
CN104104155A (zh) | 馈电单元和馈电系统 | |
CN103580299A (zh) | 馈电单元和馈电系统 | |
JP2011182538A (ja) | 充電装置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 |
JP6555401B2 (ja) | 電子機器、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非接触給電方法 | |
KR20140100187A (ko) | 충전 제어 장치, 충전 제어 방법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 |
JP2017135981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
JPWO2020049853A1 (ja)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
JP6665914B2 (ja) | 受電装置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 |
Abdelati | A Switched-Mode 3-Stage Battery Charg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