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1818A -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1818A
CN104081818A CN201380007721.9A CN201380007721A CN104081818A CN 104081818 A CN104081818 A CN 104081818A CN 201380007721 A CN201380007721 A CN 201380007721A CN 104081818 A CN104081818 A CN 104081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weight
wireless
base station
propaga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77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81818B (zh
Inventor
村上友规
浅井裕介
工藤理一
石原浩一
沟口匡人
市川武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13167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791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81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1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81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1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中避免了前导信号和导频信号中的干扰。在具有至少1台无线装置的无线系统中,将进行了指向性控制的无线信号发送到终端站的所述无线装置具备:生成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的已知信号的已知信号生成部、对由所述已知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的权重运算处理部、以及发送由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进行了权重运算的已知信号的无线处理部。

Description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基站同时发送信号的干扰抑制技术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针对多用户MIMO一边取得与以往的无线装置的后向兼容性一边进行空分复用传输的技术。
本申请基于2012年2月6日向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023086号、以及2012年2月24日向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038195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它们的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5GHz带的高速无线接入系统,有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a规范。在该系统中,使用作为用于使多径衰落环境中的特性稳定化的技术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调制方式,实现最大54Mbps(bits per second:比特/秒)的吞吐量。但是,此处的吞吐量是在物理层上的吞吐量,实际上,在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中的传输效率为50~70%左右,因此,实际的吞吐量的上限值为30Mbps左右(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进而,在IEEE802.11n中,以通过如下技术来实现高速通信为目标,能实现最大600Mbps的传输速度:能使用多个天线而使用同一时刻以及同一频道来实现空间复用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同时利用2个至今为止个别地被使用的20MHz的频道而利用40MHz的频道的技术、通过捆绑多个帧来进行发送的帧聚合(frame aggregation)、利用块ACK(Acknowledge)信号的控制信号的开销的削减而实现的效率化等技术(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此外,近年来,无线通信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在许多场所中设置有无线LAN的基站。可是,在通信小区(由1台基站和多台终端站构成)接近的环境中,存在接近的通信小区的信号彼此干扰、不能进行良好的无线通信的问题(通常,在便携式电话、无线LAN等无线通信系统中,将1个无线基站或由基站和多个终端站构成的通信小区视为无线网络的最小单位)。
针对该问题,正在研究如下技术(使用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技术):多个基站使用各个基站装载的多个天线,通过变更从各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旋转量,从而控制电波的指向性(发送波束成形),一边抑制对接近的通信小区的干扰一边进行自身的通信,由此,使吞吐量增加(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在利用发送波束成形的干扰抑制技术中,预先取得本站与施加干扰的终端站之间的传播信道,根据该传播信道进行抑制干扰的发送权重的计算,使用发送权重来进行通信,由此,进行干扰抑制。在此,传播信道表示电波从发送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时的信号的接收强度和相位旋转量。
图21是示出一般的能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无线LAN发送机的结构的框图。如图21所示,无线LAN发送机由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部105–1~105–C、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附加部106–1~106–C、RF(Radio Frequency:射频)处理部107–1~107–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传播信道取得部112、权重计算部113构成。
纠错编码部100–1~100–A进行所输入的数据的卷积编码。交织处理部101–1~101–A进行比特的调换以使在尽量离开的子载波中进行编码后的邻接比特的传输。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按照在无线LAN标准规范中规定的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或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等调制方式对进行了交织处理的数据进行调制。
权重运算处理部104在各子载波中进行数据与根据传播信道计算出的发送权重的乘法运算。IFFT部105–1~105–C通过IFFT运算将进行了权重运算的频率序列数据变换为时间序列的数据。GI附加部106–1~106–C是对IFFT输出信号的后端的固定期间进行复制并将其与IFFT输出信号的前端连接在一起的块。RF处理部107–1~107–C使用模拟RF装置将附加了GI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信号。天线108–1~108–C向空中辐射无线信号。
前导生成部109生成用于进行由已知信号(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构成的无线信号的定时同步和频率同步的前导信号。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生成由已知信号构成的用于校正残留频率误差的导频子载波信号。无线信号解调部111进行从终端站发送的无线信号的解调,取得在无线信号中包含的数据部。传播信道取得部112从解调后的数据部取得每个子载波的传播信道并进行保存。权重计算部113使用取得的每个子载波的传播信道,进行发送权重的计算。
如图21所示,在无线LAN发送机中,通过在各种块中对发送数据进行变换,从而能够生成能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无线LAN信号并进行发送。
此外,在IEEE802.11n中使用的MIMO传输是在一对相向的基站(AP:Access Point)与终端站(STA:STAtion)之间进行的,通过将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分配给多个天线,从多个天线并行地发送,即以空间复用的方式发送,从而使吞吐量提高。
进而,在目前制定的IEEE802.11ac中,作为应用了MIMO传输的无线系统,正在进行被称为MU(Multi User:多用户)–MIMO的技术的研究,该技术通过基站和多个终端站对同一无线信道进行空间复用来进行1对多的通信,从而能有效利用无线空间资源(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在MU–MIMO中,无线基站通过使用波束成形来空间地分离发给多个无线终端站的数据分组,从而以空间复用的方式进行通信,由此,提高吞吐量。
在此,参照附图对MU–MIMO传输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22是示出MU–MIMO传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22所示的通信系统具备基站1110和与该基站1110进行无线分组通信的终端站1111、1112。此外,H1和H2表示传播信道。
图23是用于说明MU–MIMO传输的工作的时间图。如图23所示,在MU–MIMO传输中,帧由以下部分构成:确认其它无线站是否正在进行通信的载波侦听(CS)、通知空数据分组的发送的空数据分组通告(NDPA:Null Data Packet Announcement)、由空数据构成的空数据分组(NDP:Null Data Packet)、通知根据NDP估计的传播信道信息的波束成形报告(BR:Beamforming Report)、请求传播信道信息的波束成形报告轮询(BRP:Beamforming Report Poll)、针对终端站1111和终端站1112的数据(数据1和数据2)、通知是否正确地接收到信号的块ACK(BACK:Block Acknowledgment)、以及请求块ACK的块ACK请求(BACKR:Block Acknowledgment Request)。
假设在基站1110中产生了要对终端站1111、1112发送的分组的数据(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来执行载波侦听(CS)。通过载波侦听,判定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和通信频带正在被使用的忙碌状态中的哪一个。
例如,假设通过在时刻t101执行的载波侦听(CS)检测到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例如在从时刻t102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3至t104的期间内生成NDPA并进行发送。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NDP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1110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1111、1112。然后,基站1110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1111、1112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1111、1112在相同的从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1111、1112在从时刻t106至t107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或根据传播信道特性计算出的信息的BR。
接着,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0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7至t108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9至t110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2生成请求传播信道信息的BRP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2响应于上述BRP的接收,在从时刻t110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1至t112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使用被通知的BR来进行发送权重的计算以及发送信号的生成。此外,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2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发送。再有,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例如被变换为适合于无线通信的帧。此外,在应用了帧聚合的情况下,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成为连结了规定数量的帧的数据单元。
然后,响应于与时刻t114对应地数据的接收结束,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1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5至t116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具体地说,基站1110例如根据BACK的接收判断为在接收侧正常地接收了数据,并转移到下一个数据收发用的处理。此外,在没有接收到BACK而超时的情况下,基站1110执行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重新发送等处理。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7至t118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2生成请求BACK的BACKR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2在从时刻t11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9至t120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在非专利文献3中,按照以上那样的时间图进行MU–MIMO传输。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守倉正博、久保田周治、“改訂三版802.11高速無線LAN教科書”、pp.206, 242–243、Impress R&D、2008年3月27日;
非专利文献2:D. Gesbert, S. Hanly, H Huang, S. Shitz, O. Simeone, 以及W. Yu, “Multi–cell MIMO cooperative networks: A new look at interference”,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10年12月;
非专利文献3:IEEE P802.11ac/D1.0 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 Amendment 5: Enhancements for Very High Throughput for Operation in Bands below 6 GHz,2011年5月;
非专利文献4:IEEE P802.11n/D11.0 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 Amendment 5: Enhancements for Higher Throughput, 2009年6月。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多个图21所示的无线LAN发送机来进行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的情况下,只对数据部分进行指向性控制,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不能抑制未进行指向性控制的已知信号(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的干扰,彼此的信号成为干扰,吞吐量不上升。即,在至今为止的无线LAN发送机的结构中,不对作为共同的信号的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进行权重运算处理。因此,在进行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的情况下,以至今为止的无线LAN发送机的结构不能进行正常的通信。
此外,在无线LAN中,规定了若干个在接收信号之后到进行发送为止的时间。最短的规定时间是16μs。例如,基站在接收到来自终端站的信号的情况下,需要首先从接收时刻起在规定时间以内进行前导信号的生成,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进行发送。
至今为止,因为在前导信号的生成中不进行权重运算处理,所以能在规定时间以内进行发送。此外,即使进行了权重运算处理,在基站、终端站的天线数少的情况下,计算量也少,也能在规定时间以内生成发送信号。然而,近年来,为了进行高速、大容量的传输,基站的天线数和终端站的天线数正在增加,权重运算的计算量也在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在规定时间以内生成发送信号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的非专利文献3中,作为能使用在此记载的标准规范所规定的基站1110来与多个终端站1111、1112进行MU–MIMO传输的条件,需要使用由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规定的多个终端站1111、1112。也就是说,在多个终端站1111、1112中包含在基站的标准规范之前的终端站的情况下,不能进行MU–MIMO传输。这是因为,以各个标准规范规定的作为已知信号的导频信号彼此成为干扰。以下,参照附图对该问题进行说明。
图24是示出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IEEE802.11ac标准规范中的使用20MHz带时的无线信号的结构的概念图。无线信号具有L–STF(non–HT(non–High Throughput:非高吞吐量)short training field:短训练字段)、L–LTF(non–HT long training field:长训练字段)、L–SIG(non–HT SIGNAL field)、VHT–SIG–A(VHT(Very High Throughput:非常高的吞吐量)SIGNAL–A field)、VHT–STF(VHT short training field)、VHT–LTF(VHT long training field)、VHT–SIG–B(VHT SIGNAL–B field)、以及数据。
接着,图25是示出在非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IEEE802.11n的标准规范中的使用20MHz带时的无线信号的结构的概念图。无线信号具有L–STF、L–LTF、L–SIG、HT–SIG(HT SIGNAL field)、HT–STF(HT short training field)、HT–LTF(HT long training field)、以及数据。
例如,在能接收在图24中规定的帧的终端站(11ac终端站)和能接收在图25中规定的帧的终端站(11n终端站)存在并且基站1110对11n终端站、11ac终端站这两者进行MU–MIMO传输的情况下(即,在11ac基站对11ac终端站和11n终端站同时进行空分复用发送的情况下),来自11ac终端站的信号成为干扰,11n终端站不能够读取L–SIG、HT–SIG、以及导频信号。
同样地,在11ac终端站中,来自11n终端站的信号成为干扰,不能够读取L–SIG、VHT–SIG–A、以及导频信号。这是因为,成为在发送信号的生成中未对上述信号应用波束成形的结构。因此,在上述信号中对11n终端站和11ac终端站的信号分别成为干扰,MU–MIMO传输变得困难。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中的干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能够在同一频率以及同一时刻对通过与基站相同的规范构成的终端站和通过在此之前的规范构成的终端站进行空间复用传输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是一种无线信号发送方法,至少1台基站将进行了指向性控制的无线信号发送到终端站,所述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包含:已知信号生成步骤,生成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的已知信号;权重运算处理步骤,对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以及无线处理步骤,发送进行了所述权重运算的已知信号。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1台基站是分别构成不同的通信小区的多个基站,还包含:提取步骤,在从所述终端站取得的传播信道中提取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以及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步骤,基于所述提取出的传播信道计算权重,对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步骤中,通过对基于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所述子载波对应的所述传播信道计算出的所述权重和所述已知信号进行乘法运算,从而预先计算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在所述无线处理步骤中,将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还包含:保存步骤,保存所述预先计算出的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在所述无线处理步骤中,在规定的发送定时读出在所述保存步骤中保存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将读出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1台基站是单一的基站,还包含:权重计算步骤,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计算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以及权重插值步骤,基于所述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所述权重系数,计算剩余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在所述权重运算处理步骤中,基于在所述权重计算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和在所述权重插值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进行所述权重运算。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1台基站是单一的基站,在所述权重运算处理步骤中,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进行所述权重运算,所述无线信号发送方法还包含:共同信号生成步骤,基于所述第一规范生成共同的已知信号;以及共同信号发送步骤,发送所述共同的已知信号。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还包含:响应信号发送步骤,从所述第一接收站或所述第二接收站中的通过更老的规范构成的接收站先发送响应信号。
本发明是一种无线装置,在具有至少1台无线装置的无线系统中,将进行了指向性控制的无线信号发送到终端站,所述无线装置具备:已知信号生成部,生成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的已知信号;权重运算处理部,对由所述已知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以及无线处理部,发送由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进行了所述权重运算的已知信号。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1台无线装置是分别构成不同的通信小区的多个无线装置,还具备:提取部,在从所述终端站取得的传播信道中提取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以及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基于由所述提取部提取出的所述传播信道计算权重,使用所述权重对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通过对基于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所述子载波对应的所述传播信道计算出的所述权重和所述已知信号进行乘法运算来预先计算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所述无线处理部将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还具备:前导保存部,保存由所述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预先计算出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所述无线处理部在规定的发送定时读出在所述前导保存部中保存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将读出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1台无线装置是单一的无线装置,还具有:权重计算部,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计算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以及权重插值部,基于所述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所述权重系数,计算剩余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基于由所述权重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和由所述权重插值部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进行所述权重运算。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1台无线装置是单一的无线装置,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进行所述权重运算,所述无线装置还具备:共同信号生成部,基于所述第一规范生成共同的已知信号;以及共同信号发送部,发送所述共同的已知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中的干扰。
此外,利用本发明,基站能够在同一频率以及同一时刻对通过与基站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进行空间复用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作为前提的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200–1、200–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201–1、201–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在基站200–1、200–2与终端站201–1、201–2之间的通信顺序示例的定时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与终端站201–1、201–2的通信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200–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与终端站201–1、201–2的通信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200–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200–2与终端站201–1、201–2之间的通信顺序示例的定时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和终端站201–1、201–2与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对应地执行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基站200–1和终端站201–1为了进行数据收发而执行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的MU–MIMO传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1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111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1113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在基站1110与终端站1111、1113之间的通信顺序示例的定时图。
图17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基站1110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18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1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9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1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中的通信顺序的定时图。
图21是示出一般的能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无线LAN发送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22是示出MU–MIMO传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MU–MIMO传输的工作的时间图。
图24是示出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IEEE802.11ac标准规范中的使用20MHz带时的无线信号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25是示出在非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IEEE802.11n的标准规范中的使用20MHz带时的无线信号的结构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对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中的发送权重的生成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作为前提的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无线系统具备2个基站200–1、200–2、与基站200–1进行无线分组通信的终端站201–1、以及与基站200–2进行无线分组通信的终端站201–2。终端站201–1属于基站200–1管辖的通信小区202–1,经由基站200–1与未图示的外部网络进行通信。此外,终端站201–2属于基站200–2管辖的通信小区202–2,经由基站200–2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
各基站200–1、200–2与各终端站201–1、201–2使用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方式来进行无线分组通信。此外,使用同一频道来进行2个通信小区202–1和202–2中的无线分组通信。在无线分组通信中,在收发的无线分组中包含表示发送站、目的地站的标识符。在此,发送站是生成并发送无线分组的装置,目的地站是成为无线分组的目的地的装置。
此外,在图1中,存在通信小区202–1和通信小区202–2互相重叠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彼此的无线分组通信发生干扰,因此,将频道的通信频带在通信小区202–1和通信小区202–2中按比例分配来进行使用。
此外,如图1所示,将基站200–1与终端站201–1之间、基站200–2与终端站201–2之间、基站200–2与终端站201–1之间、基站200–1与终端站201–2之间的传播信道分别设为H1、H2、G1、G2。例如,将基站的天线根数设为2N,将终端站的天线根数设为N。
当进行奇异值分解时,各基站与接近通信小区之间的传播信道G1或G2能像数式(1)那样进行表示。但是,因为在基站200–1和200–2中能进行同样的计算,所以,后面仅示出基站200–1中的计算方法。
[数式1]
在此,U是左奇异值矩阵,Σ是在对角具有特征值的平方根的对角矩阵,V是右奇异值矩阵。接着,根据V的一部分和H1导出数式(2)。
[数式2]
在该例子中,数式(3)为发送权重W。
[数式3]
用以上的方法来计算发送权重W。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站结构]
图2是示出本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200–1、200–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2所示,基站200–1、200–2具备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部105–1~105–C、GI附加部106–1~106–C、RF处理部107–1~107–1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传播信道取得部112、以及权重计算部113。
再有,因为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部105–1~105–C、GI附加部106–1~106–C、RF处理部107–1~107–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传播信道取得部112以及权重计算部113是与图21所示的对应的结构要素同样的功能,所以省略说明。
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结构与图21所示的一般的无线LAN发送机的结构的区别在于,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的输出目的地。在图2中,使来自前导生成部109的前导信号和来自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的导频子载波信号的输出目的地为权重运算处理部104,由此,能进行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的权重运算处理。
再有,上述前导生成部109和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已知信号生成部。此外,上述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已知信号。此外,RF处理部107–1~107–1C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无线处理部。
[终端站结构]
接着,对终端站201–1、201–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本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201–1、201–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3所示,终端站201–1、201–2具备天线300–1~300–D、无线部301–1~301–D、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存储部303、以及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304。
天线300–1~300–D向空中辐射无线信号。无线部301–1~301–D分别输入要发送的数据、信号,实施帧化、规定的调制处理等来生成发送信号。此外,无线部301–1~301–D分别输入接收信号并执行规定的解调处理等。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使用从基站发送的无线信号中的前导信号来测定传播信道。存储部303存储通过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测定的传播信道。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304生成使所存储的传播信道包含于数据部中的无线信号。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图4是示出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在基站200–1、200–2与终端站201–1、201–2之间的通信顺序示例的定时图。再有,在图4的说明时,关于接入控制方式,以采用CSMA/CA为前提。
假设在基站200–1、200–2中产生了要对终端站201–1、201–2发送的分组的数据(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200–1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执行载波侦听(CS)。通过载波侦听,判定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和通信频带被使用的忙碌状态中的哪一个。
例如,假设通过在图4所示的时刻t0执行的载波侦听检测到处于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200–1例如在从时刻t0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1至t2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测定用信号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200–1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201–1、201–2。然后,基站200–1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201–1、201–2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201–1、201–2在相同的从时刻t1至t2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201–1在从时刻t2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3至t4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的传播信道通知信号并进行发送。此外,终端站201–2在从时刻t4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5至t6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的传播信道通知信号并进行发送。
基站200–1响应于在时刻t3以后接收到传播信道通知信号,使用取得的传播信道来进行每个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使用计算出的发送权重来进行发送信号的生成。
同样地,在基站200–2中,在从时刻t6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7至t8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测定用信号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200–2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201–1、201–2。然后,基站200–2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201–1、201–2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201–1、201–2在相同的从时刻t7至t8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201–1在从时刻t8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9至t10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的传播信道通知信号并进行发送。此外,终端站201–2在从时刻t10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11至t12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的传播信道通知信号并进行发送。
基站200–2响应于在时刻t9以后接收到传播信道通知信号,使用取得的传播信道来进行每个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使用计算出的发送权重来进行发送信号的生成。
接着,基站200–1、200–2在从时刻t12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13至t14的期间内,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发送。在此,规定时间是在无线LAN标准规范中规定的规定时间。例如是SIFS(Short Inter Frame Space:短帧间间隔)的16μs。再有,在从时刻t13至t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例如被变换为适合于无线通信的帧。此外,在应用了帧聚合的情况下,在从时刻t13至t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成为连结了规定数量的帧的数据单元。
然后,响应于与时刻t14对应地数据的接收结束,终端站201–1在从时刻t14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15至t16的期间内发送ACK。基站200–1接收该ACK,并且执行与该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具体地说,基站200–1例如根据ACK的接收判断为在接收侧正常地接收了数据,并转移到下一个数据收发用的处理。或者,在没有接收到ACK而超时的情况下,基站200–1执行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重新发送等处理。或者,在发送数据通过帧聚合而连结有多个帧的情况下,送回帧ACK。在该情况下,基站200–1基于帧ACK所示的帧的接收结果,重新发送成为接收错误的帧。
同样地,终端站201–2在从时刻t16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17至t18的期间内发送ACK。基站200–2接收该ACK,并且执行与该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每当产生发送对象数据时,按照从上述时刻t0至t18的顺序在基站200–1、200–2与终端站201–1、201–2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信号生成处理顺序示例]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与终端站201–1、201–2的通信顺序的流程图。再有,关于基站200–2的信号生成处理顺序,因为与基站200–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图5所示的基站200–1的处理能看作是图2所示的功能部的任一个适当地执行的处理。此外,图5所示的终端站201–1、201–2的处理能看作是图3所示的功能部的任一个适当地执行的处理。
在基站200–1中,判定是否产生了发送对象数据(步骤S101),在未产生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1的“否”),待机到产生发送对象数据。然后,在产生了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1的“是”),基站200–1执行载波侦听来判定是否检测到空闲状态(步骤S102)。然后,在未检测到空闲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02的“否”),基站200–1待机直到检测到空闲状态为止。
然后,当执行载波侦听并检测到空闲状态时(步骤S102的“是”),基站200–1生成传播信道测定用信号,将与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相同的终端站201–1、201–2指定为目的地来对该传播信道测定用信号进行发送(步骤S103)。
终端站201–1判定是否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步骤S201),在未接收到测定用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1的“否”),待机直到接收到测定用信号为止。另一方面,当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时(步骤S201的“是”),响应于该测定用信号的发送,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测定传播信道特性,使存储部303存储作为测定结果的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202)。接着,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304生成用于通知在存储部303中存储的传播信道特性的通知信号,并将其发送到基站200–1(步骤S203)。
同样地,在终端站201–2中,也判定是否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步骤S301),在未接收到测定用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1的“否”),待机直到接收到测定用信号为止。另一方面,当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时(步骤S301的“是”),响应于该测定用信号的发送,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测定传播信道特性,使存储部303存储作为测定结果的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302)。接着,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304生成用于通知在存储部303中存储的传播信道特性的通知信号,并将其发送到基站200–1(步骤S303)。
与此相对地,在基站200–1中,传播信道取得部112根据从终端站201–1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取得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104),同样地,根据从终端站201–2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取得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105)。接着,权重计算部113使用取得的传播信道,进行每个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步骤S106)。
接着,在基站200–1中,权重运算处理部104使用计算出的每个子载波的发送权重,对在前导生成部109中生成的前导信号、在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中生成的导频子载波信号进行权重运算处理,生成权重运算完毕的数据信号(步骤S107)。接着,在基站200–1中,在接收到从终端站201–2发送的通知信号之后的规定时间后发送上述权重运算完毕的数据信号(步骤S108)。
与此相对地,在终端站201–1中,通过无线部301–1~301–D接收从基站200–1发送的数据信号(步骤S204)。然后,在终端站201–1中,当结束数据接收时,对基站200–1发送ACK(步骤S205)。
在基站200–1中,响应于数据信号的发送结束,执行与从终端站201–1发送的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步骤S109)。
根据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通过对前导生成部109和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生成的前导信号和导频子载波信号进行权重运算处理,从而能够避免前导信号和导频信号中的干扰,能够使吞吐量上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站结构]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200–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6所示,基站200–1、200–2具备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部105–1~105–C、GI附加部106–1~106–C、RF处理部107–1~107–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传播信道取得部112、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以及提取部115。
再有,因为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部105–1~105–C、GI附加部106–1~106–C、RF处理部107–1~107–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以及传播信道取得部112与图21所示的对应的结构要素是同样的功能,所以省略说明。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前导信号并非配置在全部子载波中而是仅在特定的子载波中被发送这一点来减少权重运算处理的处理时间。
提取部115从取得的传播信道中提取与用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并将其向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输出。此外,将与全部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输出到权重运算处理部104。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基于从提取部115输入的与前导信号用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来计算权重,进行前导信号的权重运算处理。
像这样,通过只将与发送前导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作为对象来计算权重,从而能够缩短处理时间,能够对在无线分组的排头发送的前导信号也进行权重运算处理。
[终端站结构]
因为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终端站201–1、201–2的结构与图3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因为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定时图与图4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信号生成处理顺序示例]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与终端站201–1、201–2的通信顺序的流程图。再有,关于基站200–2的信号生成处理顺序,因为与基站200–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图7所示的基站200–1的处理能看作是图6所示的功能部的任一个适当地执行的处理。此外,图7所示的终端站201–1、201–2的处理能看作是图3所示的功能部的任一个适当地执行的处理。
在基站200–1中,判定是否产生了发送对象数据(步骤S401),在未产生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401的“否”),待机到发送对象数据的产生。然后,在产生了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401的“是”),基站200–1执行载波侦听来判定是否检测到空闲状态(步骤S402)。然后,在未检测到空闲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402的“否”),基站200–1待机直到检测到空闲状态为止。
另一方面,当执行载波侦听并检测到是空闲状态时(步骤S402的“是”),基站200–1生成传播信道测定用信号,将与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相同的终端站201–1、201–2指定为目的地来对该传播信道测定用信号进行发送(步骤S403)。
终端站201–1判定是否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步骤S201),在未接收到测定用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1的“否”),待机直到接收到测定用信号为止。另一方面,当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时(步骤S201的“是”),响应于该测定用信号的发送,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测定传播信道特性,使存储部303存储作为测定结果的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202)。接着,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304生成用于通知在存储部303中存储的传播信道特性的通知信号,并将其发送到基站200–1(步骤S203)。
同样地,在终端站201–2中,也判定是否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步骤S301),在未接收到测定用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1的“否”),待机直到接收到测定用信号为止。另一方面,当接收到测定用信号时(步骤S301的“是”),响应于该测定用信号的发送,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302测定传播信道特性,使存储部303存储作为测定结果的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302)。接着,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304生成用于通知在存储部303中存储的传播信道特性的通知信号,并将其发送到基站200–1(步骤S303)。
与此相对地,在基站200–1中,传播信道取得部112根据从终端站201–1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取得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404),同样地,根据从终端站201–2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取得传播信道特性(步骤S405)。
接着,在基站200–1中,提取部115提取与用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基于所提取的与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进行用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步骤S406)。接着,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使用计算出的发送权重和前导信号来进行权重运算处理,并进行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步骤S407)。
此外,与步骤S407并行地,权重运算处理部104进行前导信号用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步骤S408),使用前导信号用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的发送权重和数据信号,来进行权重运算完毕的数据信号的生成(步骤S409)。
接着,在基站200–1中,将所生成的前导信号和数据信号在接收到从终端站201–2发送的通知信号之后的规定时间后从前导信号开始进行发送(步骤S410)。在此,即使在数据信号的生成未结束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前导信号的发送。
与此相对地,在终端站201–1中,通过无线部301–1~301–D接收从基站200–1发送的数据信号(步骤S204)。然后,在终端站201–1中,当结束数据接收时,对基站200–1发送ACK(步骤S205)。
在基站200–1中,响应于数据信号的发送结束,执行与从终端站201–1发送的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步骤S411)。
根据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与由权重运算处理部104进行的针对全部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权重运算完毕的数据信号的生成并行地进行:由提取部115进行的从传播信道中对与用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的提取、由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进行的用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因此,能够缩短前导信号的生成时间。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站结构]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200–2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8所示,基站200–1、200–2具备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部105–1~105–C、GI附加部106–1~106–C、RF处理部107–1~107–1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传播信道取得部112、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提取部115、以及前导保存部116。
再有,因为纠错编码部100–1~100–A、交织处理部101–1~101–A、子载波调制部103–1–1~103–B–A、权重运算处理部104、IFFT部105–1~105–C、GI附加部106–1~106–C、RF处理部107–1~107–C、天线108–1~108–C、前导生成部109、导频子载波生成部110、无线信号解调部111、传播信道取得部112、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提取部115与图2所示的结构或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前导保存部116按每个目的地终端站保存由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计算出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即,通过对作为固定的信号的前导信号和根据前导信号用子载波的传播信道预先计算出的权重进行乘法运算,从而生成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并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由此,无需在每次发送无线分组时都生成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因此,能够缩短处理时间。
[终端站结构]
因为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的终端站201–1、201–2的结构与图3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图9是示出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的在基站200–1、200–2与终端站201–1、201–2之间的通信顺序示例的定时图。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首先,在规定的定时,基站200–1、200–2预先计算与终端站201–1、201–2的每一个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将其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此后,基站200–1、200–2在每次产生发送对象数据时,从前导保存部116读出与目的地的终端站201–1、201–2的每一个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并进行设定,进行数据发送。像这样,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用于计算并存储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工作和数据收发分别在不同的机会中进行。
首先,当到达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定时时,基站200–1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执行传播信道测定用信号发送用的载波侦听。再有,作为要生成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定时,能设想以下那样的定时。
例如,其中之一是作为基站200–1启动时的初始设定而依次进行与在此时确立了连接的终端站201–1、201–2的每一个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和存储的定时。此外,其中之一是在基站200–1的启动后最初进行数据收发的情况下进行与作为其通信对方的终端站201–1、201–2的每一个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和存储的定时。
在图9中,假设基站200–1通过在时刻t0执行的载波侦听而检测到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在从时刻t0起经过了固定时间后的时刻t1至t2的期间内,基站200–1生成传播信道测定用信号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200–1将选择为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生成的对象的终端站201–1、201–2作为目的地来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201–1、201–2在相同的从时刻t1至t2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201–1、201–2在从时刻t3至t4或从时刻t5至t6的期间内发送传播信道特性通知信号。
基站200–1利用接收到的上述传播信道特性通知信号来进行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将所生成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再有,在将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时,与指定为测定用信号的目的地的终端站201–1、201–2的地址(MAC地址)对应起来进行保存。
同样地,基站200–2也按照与基站200–1相同的定时图,进行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将所生成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
然后,假设在像上述那样存储了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之后的规定的定时,在基站200–1、200–2中产生了将与所保存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对应的终端站201–1、201–2作为目的地的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200–1执行载波侦听(CS)。在此,通过在图9所示的时刻t14的定时执行的载波侦听(CS)检测到是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200–1、200–2在到达作为数据发送开始定时的时刻t15之前,读出与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201–1、201–2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
接着,基站200–1、200–2在从时刻t15至t16的期间开始对终端站201–1或201–2发送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和发送对象数据。
响应于数据发送的结束,终端站201–1在从时刻t16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间点t17至t18的期间内发送ACK,基站200–1接收该ACK。同样地,终端站201–2在终端站201–1的ACK发送后,在从时刻t18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的时间点t19至t20的期间内发送ACK,基站200–2接收该ACK。
再有,在此,设想作为发送对象数据而产生了多个帧(分组)的情况。与此对应地,在图9中示出了在从上述时刻t14至t20的数据和ACK的收发之后依次执行帧单位的数据和ACK的收发的状态。从时刻t21至t27的期间示出最后的数据和ACK的收发。
[处理顺序示例]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200–1和终端站201–1、201–2与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对应地执行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再有,图10所示的处理是用于与终端站201–1、201–2对应地进行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的处理。
在基站200–1中,响应于成为要执行与终端站201–1、201–2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的生成和存储的定时,执行步骤501~S507的处理。再有,因为步骤S501~S506的处理与图7中的步骤S402~S407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上述步骤S501~S506的处理之后,将所生成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步骤S507)。此时,将为了生成此次的前导信号而发送了测定用信号的终端站201–1、201–2的地址与所生成的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对应起来进行存储。
此外,终端站201–1响应于来自基站200–1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执行步骤S201~S203的处理。同样地,终端站201–2响应于来自基站200–1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执行步骤S301~S303的处理。因为这些终端站201–1、201–2的处理与图5、图7所示的步骤S201~S203、步骤S301~S303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基站200–1和终端站201–1为了进行数据收发而执行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在基站200–1中,判定是否产生了发送对象数据(步骤S601),在未产生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601的“否”),待机到产生发送对象数据。然后,在产生了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601的“是”),基站200–1执行载波侦听来判定是否检测到空闲状态(步骤S602)。然后,在未检测到空闲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602的“否”),基站200–1待机直到检测到空闲状态为止。
然后,当执行载波侦听并检测到空闲状态时(步骤S602的“是”),基站200–1从前导保存部116读出与作为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201–1、201–2的地址对应的权重运算完毕前导信号(步骤S603)。接着,基站200–1将发送对象数据对终端站201–1以帧单位进行发送(步骤S604)。
与此相对地,在终端站201–1中,接收通过步骤S604从基站200–1发送的数据(步骤S701),当该数据的接收结束时,对基站200–1发送ACK(步骤S702)。
在基站200–1中,在数据发送后,接收从终端站201–1发送的ACK,执行与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步骤S605)。
当结束上述数据发送(步骤S604)和ACK接收对应处理(步骤S605)时,基站200–1判定是否结束了全部发送对象数据(帧)的发送(步骤S606)。在此,在还残留有未发送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606的“否”),处理返回到上述步骤S604,由此,再次执行数据发送。然后,当发送全部发送对象数据时(步骤S606的“是”),处理返回到步骤S601。
根据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通过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114对作为固定的信号的前导信号和根据前导信号用子载波的传播信道预先计算出的权重进行乘法运算,生成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并存储在前导保存部116中,由此,无需在每次发送无线分组时都生成权重运算完毕的前导信号,因此,能够更加缩短处理时间。
接着,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的MU–MIMO传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2中,MU–MIMO传输系统具备基站1110(发送站装置)、通过与该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第一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11ac终端站:第一接收站)、通过基站1110的标准规范之前的标准规范(第二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3(11n终端站:第二接收站)。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中,基站1110对通过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以往的终端站1113进行MU–MIMO传输。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中,终端站1113通过在基站1110的标准规范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因此,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中,将终端站1113称为“以往终端站1113”。此外,H1和H3分别表示传播信道。
[第4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基站1110对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同时进行发送的情况下,基站1110对L–LTF以后的全部信号包含前导信号来进行利用波束成形的空分复用。基站1110通过这样的处理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这两者同时进行发送。
通过进行空分复用,从而能够在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与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之间不产生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发送。此时,为了进行波束成形,需要传播信道信息。可是,从终端站1111发送的导频信号和从终端站1113发送的导频信号会彼此干扰。因此,对于导频子载波,本来就无法得到来自终端站的传播信道信息。因此,不能对该子载波进行波束成形。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根据导频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例如,与导频子载波邻接的子载波)计算出的权重来计算导频子载波的权重(权重插值)。然后,对L–LTF以后的全部信号进行权重运算。
由此,能够对与基站1110连接的通过与该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以往的终端站1113包含前导信号和导频信号来进行波束成形。因此,能够同时向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11ac终端)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11n终端)进行发送,即,能够进行空分复用传输。
<基站结构>
图1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1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13所示,基站1110具备S/P(串/并)变换部1201–1~1201–A、子载波调制部1202–1–1~1202–B–A、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IFFT部1204–1~1204–C、GI附加部1205–1~1205–C、RF处理部1206–1~1206–C、天线1207–1~1207–C、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208、传播信道取得部1209、权重计算部1210、权重插值部1211、以及已知信号生成部1212。
S/P变换部1201–1~1201–A分割输入信号,将分割后的信号输出到各个子载波调制部1202。输入信号为图24和图25所示的L–LTF以后的数据。子载波调制部1202–1–1~1202–B–A按照无线LAN中规定的BPSK或QPSK等调制方式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调制。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使用从子载波调制部1202输出的信号和从权重插值部1211输出的权重来进行权重乘法运算。
IFFT部1204–1~1204–C通过IFFT运算将进行了权重运算的频率序列数据变换为时间序列的数据。GI附加部1205–1~1205–C对IFFT输出信号的后端的固定期间进行复制并将其与IFFT输出信号的前端连接在一起。RF处理部1206–1~1206–C使用模拟RF装置将附加了GI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LAN信号。天线1207–1~1207–C向空中辐射无线LAN信号。
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208进行从终端站1111、1113发送的无线LAN信号的解调,取得在无线LAN信号中包含的数据部。传播信道取得部1209从解调后的数据部取得除导频子载波以外的全部子载波的传播信道并进行保存。权重计算部1210进行所取得的除导频子载波以外的全部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的计算。
权重插值部1211根据除导频子载波以外的全部子载波的发送权重生成导频子载波的权重并进行插值。关于生成和插值的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没有关系,但是,作为一个示例,有根据与导频子载波邻接的1个或多个子载波的权重的平均生成导频子载波的权重的方法。已知信号生成部1212生成L–STF信号作为已知信号。
<终端站结构>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11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111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14所示,终端站1111具备天线1301–1~1301–D、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302–1~1302–D、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1303、存储部1304、以及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1305。
天线1301–1~1301–D向空中辐射无线LAN信号或接收无线LAN信号。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302–1~1302–D分别输入要发送的数据、信号,实施帧化、规定的调制处理等来生成发送信号,并且,输入接收信号,执行规定的解调处理等。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1303使用从基站1110发送的无线LAN信号中的前导信号来测定子载波的传播信道。存储部1304保存在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1303中测定出的传播信道。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1305进行将所存储的传播信道包含在数据部中的信号的生成。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1113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1113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15所示,终端站1113具备天线1301–1~1301–D、以往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306–1~1306–D、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1303、存储部1304、以及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1305。再有,对与图14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以往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306–1~1306–D按照以往的标准规范,分别输入要发送的数据、信号,实施帧化、规定的调制处理等来生成发送信号,并且,按照以往的标准规范,分别输入接收信号,执行规定的解调处理等。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图16是示出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在基站1110与终端站1111、1113之间的通信顺序示例的定时图。再有,在该图的说明时,关于接入控制方式,以采用CSMA/CA为前提。
假设在基站1110中产生了要对终端站1111、1113发送的分组的数据(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执行载波侦听(CS)。通过载波侦听来判定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和通信频带被使用的忙碌状态中的哪一个。
例如,假设通过在时刻t101执行的载波侦听(CS)检测到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例如在从时刻t102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3至t104的期间内生成NDPA并进行发送。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NDP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1110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1111、1113。然后,基站1110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1111、1113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1111、1113在相同的从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1111、1113在从时刻t106至t107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或根据传播信道特性计算出的信息的BR。接着,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0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7至t108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9至t110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传播信道信息的BRP并进行发送。
接着,响应于上述BRP的接收,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0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1至t112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通过权重计算部1210、权重插值部1211、已知信号生成部1212、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使用被通知的BR进行发送权重的计算、导频子载波的权重的插值以及发送信号的生成。此外,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2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发送。再有,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例如被变换为适合于无线通信的帧。此外,在应用了帧聚合的情况下,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成为连结了规定数量的帧的数据单元。
然后,响应于与时刻t114对应地数据的接收结束,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1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5至t116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具体地说,基站1110例如根据BACK的接收判断为在接收侧正常地接收了数据,并转移到下一个数据收发用的处理。此外,在没有接收到BACK而超时的情况下,基站1110执行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重新发送等处理。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7至t118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BACK的BACKR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9至t120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使用由权重计算部1210根据导频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邻接的子载波)计算出的权重,权重插值部1211计算导频子载波的权重(权重插值),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对L–LTF以后的全部信号进行权重运算。由此,能够对通过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以往的终端站1113包含前导信号和导频信号来进行波束成形。因此,能够同时向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11ac终端)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11n终端)进行发送,即,能够进行空分复用传输。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中,基站1110在不进行波束成形的情况下发送与在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之间未进行波束成形而发送的信号部分(图25中的L–STF~HT–SIG)相同的图案的信号来作为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同时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的前导信号,将此后接下来的部分对各个终端站1111、1113进行波束成形来发送。
即,将存在于未进行波束成形而发送的部分中的标准规范间的差分统一为以往的标准规范的情况来进行发送。由此,因为信号本身是相同的,所以不会产生干扰。在第5实施方式中,基站1110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结构如图17所示。
图17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基站1110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结构的概念图。在图17中,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本无线信号由L–STF、L–LTF、L–SIG、HT–SIG、VHT–SIG–A、VHT–STF、VHT–LTF、VHT–SIG–B、以及数据构成。通过像这样构成,从而能够防止在单纯地将VHT–SIG–A替换为HT–SIG时产生的信息的缺失。
<基站、终端站结构>
图18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1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图18中,基站1110具备S/P变换部1201–1~1201–A、子载波调制部1202–1–1~1202–B–A、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IFFT部1204–1~1204–C、GI附加部1205–1~1205–C、RF处理部1206–1~1206–C、天线1207–1~1207–C、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208、传播信道取得部1209、权重计算部1210、以及共同信号生成部1213。再有,对与图13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8中,共同信号生成部1213生成对未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终端站1113进行发送的信号(L–STF、L–LTF、L–SIG、HT–SIG、导频信号)来作为共同信号。再有,因为终端站1111、1113的结构与图14、图15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因为第5实施方式中的通信顺序与图16所示的定时图相同,所以,参照图16进行说明。
假设在基站1110中产生了要对终端站1111、1113发送的分组的数据(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执行载波侦听(CS)。通过载波侦听来判定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和通信频带被使用的忙碌状态中的哪一个。
例如,假设通过在时刻t101执行的载波侦听(CS)检测到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例如在从时刻t102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3至t104的期间内生成NDPA并进行发送。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NDP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1110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1111、1113。然后,基站1110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1111、1113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1111、1113在相同的从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1111、1113在从时刻t106至t107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或根据传播信道特性计算出的信息的BR。
接着,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0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7至t108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9至t110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传播信道信息的BRP并进行发送。
接着,响应于上述BRP的接收,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0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1至t112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通过权重计算部1210、共同信号生成部1213、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使用被通知的BR来进行发送权重的计算和包含共同信号在内的发送信号的生成。此外,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2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发送。再有,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例如被变换为适合于无线通信的帧。此外,在应用了帧聚合的情况下,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成为连结了规定数量的帧的数据单元。
然后,响应于与时刻t114对应地数据的接收结束,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1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5至t116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具体地说,基站1110例如根据BACK的接收判断为在接收侧正常地接收了数据,并转移到下一个数据收发用的处理。此外,在没有接收到BACK而超时的情况下,基站1110执行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重新发送等处理。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7至t118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BACK的BACKR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9至t120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第5实施方式,由共同信号生成部1213生成对未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终端站1113进行发送的信号(L–STF、L–LTF、L–SIG、HT–SIG、导频信号)来作为共同信号,将存在于未进行波束成形而发送的部分中的标准规范间的差分统一为以往的标准规范的情况来进行发送,由此,因为信号本身是相同的,所以不会产生干扰。因此,能够同时向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11ac终端)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11n终端)进行发送,即,能够进行空分复用传输。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6实施方式中,基站1110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同时进行发送的情况下,对L–LTF以后的全部信号进行利用波束成形的空分复用,由此,对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和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这两者同时进行发送。
通过进行空分复用,从而能够在同一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1与以往的标准规范的终端站1113之间不产生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发送。此时,对于导频子载波,本来就无法得到来自终端站的传播信道信息,因此,不能对该子载波进行波束成形。
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作为导频信号,使用以往的标准规范的导频信号,并将其用全向天线进行发送。即,将导频信号中的标准规范间的差分统一为以往的标准规范的情况来进行发送。由此,因为信号本身是相同的,所以不会产生干扰,并且,能够解决由于没有关于导频信号的传播信道信息而造成的不能进行波束成形的课题。
<基站、终端站结构>
图19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1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图19中,基站1110具备S/P变换部1201–1~1201–A、子载波调制部1202–1–1~1202–B–A、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IFFT部1204–1~1204–C、GI附加部1205–1~1205–C、RF处理部1206–1~1206–C、天线1207–1~1207–C、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208、传播信道取得部1209、权重计算部1210、以及已知信号生成部1214。再有,对与图13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9中,已知信号生成部1214生成对未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终端站1113进行发送的信号(L–STF、导频信号)来作为共同信号。再有,因为终端站1111、1113的结构与图14、图15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因为第6实施方式中的通信顺序与图16所示的定时图相同,所以参照图16进行说明。
假设在基站1110中产生了要对终端站1111、1113发送的分组的数据(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执行载波侦听(CS)。通过载波侦听来判定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和通信频带被使用的忙碌状态中的哪一个。
例如,假设通过在时刻t101执行的载波侦听(CS)检测到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例如在从时刻t102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3至t104的期间内生成NDPA并进行发送。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NDP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1110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1111、1113。然后,基站1110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1111、1113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1111、1113在相同的从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1111、1113在从时刻t106至t107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或根据传播信道特性计算出的信息的BR。
接着,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0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7至t108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9至t110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传播信道信息的BRP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3响应于上述BRP的接收,在从时刻t110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1至t112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通过权重计算部1210、已知信号生成部1214、权重运算处理部1203使用被通知的BR来进行发送权重的计算和包含共同信号在内的发送信号的生成。此外,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2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发送。再有,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例如被变换为适合于无线通信的帧。此外,在应用了帧聚合的情况下,在从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发送的数据成为连结了规定数量的帧的数据单元。
然后,响应于与时刻t114对应地数据的接收结束,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1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5至t116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具体地说,基站1110例如根据BACK的接收判断为在接收侧正常地接收了数据,并转移到下一个数据收发用的处理。此外,在没有接收到BACK而超时的情况下,基站1110执行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重新发送等处理。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7至t118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BACK的BACKR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9至t120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第6实施方式,由已知信号生成部1214生成对未进行发送波束成形的终端站1113进行发送的信号(L–STF、导频信号)来作为共同信号,并且,作为导频信号,使用以往的标准规范的导频信号,并将其用全向天线进行发送,即,将导频信号中的标准规范间的差分统一为以往的标准规范的情况来进行发送。由此,因为信号本身是相同的,所以不会产生干扰,并且能够解决由于没有关于导频信号的传播信道信息而造成的不能进行波束成形的课题。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7实施方式中,涉及在基站1110进行多用户MIMO传输之后的信号的交换(BACK、BACKR等)。在基站1110对进行ACK的发送的终端站(不进行BACK的发送的终端站)和进行BACK的发送的终端站进行多用户MIMO传输的情况下,存在ACK和BACK成为干扰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标准化规范中有ACK必定在接收信号之后的16μs后发送的规定。
因此,在第7实施方式中,进行ACK的发送的终端站先进行ACK的发送。即,从通过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以往的终端站1113时间上连续地发送作为响应信号的ACK。因此,能够对与基站1110连接的通过与该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以往的终端站1113进行空分复用传输。
<基站与终端站的通信顺序示例>
图20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中的通信顺序的定时图。再有,图中所示的以往终端站1113是发送ACK的终端站。
假设在基站1110中产生了要对终端站1111、1113发送的分组的数据(发送对象数据)。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通过随机的时间间隔执行载波侦听(CS)。通过载波侦听来判定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和通信频带被使用的忙碌状态中的哪一个。
例如,假设通过在时刻t101执行的载波侦听(CS)检测到是通信频带未被使用的空闲状态。与此对应地,基站1110例如在从时刻t102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3至t104的期间内生成NDPA并进行发送。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生成传播信道估计用的NDP并进行发送。此时,基站1110识别上述发送对象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站1111、1113。然后,基站1110将与其相同的终端站1111、1113指定为目的地,发送测定用信号。
响应于上述测定用信号的接收,终端站1111、1113在相同的从时刻t105至t106的期间内测定传播信道特性。然后,终端站1111、1113在从时刻t106至t107的期间内生成包含传播信道特性或根据传播信道特性计算出的信息的BR。
接着,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0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7至t108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0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09至t110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3生成请求传播信道信息的BRP并进行发送。
接着,响应于上述BRP的接收,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0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1至t112的期间内发送BR。
接着,基站1110使用被通知的BR来进行发送权重的计算以及包含共同信号在内的发送信号的生成。此外,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2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113至t114的期间内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发送。
然后,响应于与时刻t114对应地数据的接收结束,以往终端站1113在从时刻t114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5至t116的期间内发送ACK。基站1110通过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208(接收部)接收该ACK,并且执行与该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接着,基站1110在从时刻t116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7至t118的期间内对终端站1111生成请求BACK的BACKR并进行发送。
接着,终端站1111在从时刻t118起经过了某个时间后的时刻t119至t120的期间内发送BACK。基站1110通过无线LAN信号解调部1208(接收部)接收该BACK,并且执行与该BACK的接收对应的规定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ACK的发送的终端站先进行ACK的发送。即,从通过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1111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以往的终端站1113时间上连续地发送作为响应信号的ACK。因此,能够对终端站1111和终端站1113进行空分复用传输。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还包含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用于无线通信系统。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使用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协调传输中的干扰。此外,根据本发明,基站能够在同一频率以及同一时刻对通过与基站相同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和通过在此之前的标准规范构成的终端站进行空间复用传输。
附图标记的说明:
200–1、200–2 基站;
201–1、201–2 终端站;
100–1~100–A 纠错编码部;
101–1~101–A 交织处理部;
103–1–1~103–B~A 子载波调制部;
104 权重运算处理部;
105–1~105–C IFFT部;
106–1~106–C GI附加部;
107–1~107–1C RF处理部;
108–1~108–C 天线;
109 前导生成部;
110 导频子载波生成部;
111 无线信号解调部;
112 传播信道取得部;
113 权重计算部;
114 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
115 提取部;
116 前导保存部;
300–1~300–D 天线;
301–1~301–D 无线部;
302 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
303 存储部;
304 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
1110 基站;
1111 终端站(与基站1110相同的标准规范);
1113 终端站(基站1110的标准规范之前的标准规范);
1201–1~1201–A S/P变换部;
1202–1–1~1202–B–A 子载波调制部;
1203 权重运算处理部;
1204–1~1204–C IFFT部;
1205–1~1205–C GI附加部;
1206–1~1206–C RF处理部;
1207–1~1207–C 天线;
1208 无线LAN信号解调部;
1209 传播信道取得部;
1210 权重计算部;
1211 权重插值部;
1212 已知信号生成部;
1213 共同信号生成部;
1214 已知信号生成部;
1301–1~1301–D 天线;
1302–1~1302–D 无线LAN信号解调部;
1303 传播信道特性测定部;
1304 存储部;
1305 传播信道特性通知部;
1306–1~1306–D 以往无线LAN信号解调部。

Claims (13)

1.一种无线信号发送方法,至少1台基站将进行了指向性控制的无线信号发送到终端站,所述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包含:
已知信号生成步骤,生成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的已知信号;
权重运算处理步骤,对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以及
无线处理步骤,发送进行了所述权重运算的已知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至少1台基站是分别构成不同的通信小区的多个基站,
所述无线信号发送方法还包含:
提取步骤,在从所述终端站取得的传播信道中提取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以及
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步骤,基于所述提取出的传播信道计算权重,对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其中,
在所述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步骤中,
通过对基于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所述子载波对应的所述传播信道计算出的所述权重和所述已知信号进行乘法运算,从而预先计算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
在所述无线处理步骤中,
将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其中,
还包含:保存步骤,保存所述预先计算出的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
在所述无线处理步骤中,
在规定的发送定时读出在所述保存步骤中保存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将读出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至少1台基站是单一的基站,
所述无线信号发送方法还包含:
权重计算步骤,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计算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以及
权重插值步骤,基于所述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所述权重系数,计算剩余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
在所述权重运算处理步骤中,基于在所述权重计算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和在所述权重插值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进行所述权重运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至少1台基站是单一的基站,
在所述权重运算处理步骤中,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进行所述权重运算,
所述无线信号发送方法还包含:
共同信号生成步骤,基于所述第一规范生成共同的已知信号;以及
共同信号发送步骤,发送所述共同的已知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信号发送方法,其中,
还包含:响应信号发送步骤,从所述第一接收站或所述第二接收站中的通过更老的规范构成的接收站先发送响应信号。
8.一种无线装置,在具有至少1台无线装置的无线系统中,将进行了指向性控制的无线信号发送到终端站,所述无线装置具备:
已知信号生成部,生成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的已知信号;
权重运算处理部,对由所述已知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以及
无线处理部,发送由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进行了所述权重运算的已知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1台无线装置是分别构成不同的通信小区的多个无线装置,
所述无线装置还具备:
提取部,在从所述终端站取得的传播信道中提取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子载波对应的传播信道;以及
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基于由所述提取部提取出的所述传播信道计算权重,使用所述权重对所述已知信号进行权重运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装置,其中,
所述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通过对基于与发送所述已知信号的所述子载波对应的所述传播信道计算出的所述权重和所述已知信号进行乘法运算来预先计算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
所述无线处理部将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装置,其中,
还具备:前导保存部,保存由所述前导信号用权重运算处理部预先计算出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
所述无线处理部在规定的发送定时读出在所述前导保存部中保存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将读出的所述权重运算完毕已知信号附加于所述无线信号来进行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1台无线装置是单一的无线装置,
所述无线装置还具有:
权重计算部,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计算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以及
权重插值部,基于所述一部分的子载波的所述权重系数,计算剩余的子载波的权重系数,
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基于由所述权重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和由所述权重插值部计算出的所述权重系数进行所述权重运算。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1台无线装置是单一的无线装置,
所述权重运算处理部基于从通过第一规范构成的第一接收站和通过与所述第一规范不同的第二规范构成的第二接收站通知的传播信道信息进行所述权重运算,
所述无线装置还具备:
共同信号生成部,基于所述第一规范生成共同的已知信号;以及
共同信号发送部,发送所述共同的已知信号。
CN201380007721.9A 2012-02-06 2013-02-04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Active CN1040818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16745.3A CN109379113B (zh) 2012-02-06 2013-02-04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3086 2012-02-06
JP2012023086 2012-02-06
JP2012-038195 2012-02-24
JP2012038195 2012-02-24
PCT/JP2013/052457 WO2013118675A1 (ja) 2012-02-06 2013-02-04 無線信号送信方法、及び無線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16745.3A Division CN109379113B (zh) 2012-02-06 2013-02-04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1818A true CN104081818A (zh) 2014-10-01
CN104081818B CN104081818B (zh) 2018-12-04

Family

ID=489474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16745.3A Active CN109379113B (zh) 2012-02-06 2013-02-04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CN201380007721.9A Active CN104081818B (zh) 2012-02-06 2013-02-04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16745.3A Active CN109379113B (zh) 2012-02-06 2013-02-04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8) US9882614B2 (zh)
EP (4) EP3547565B1 (zh)
JP (1) JP6067592B2 (zh)
CN (2) CN109379113B (zh)
WO (1) WO20131186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8461A1 (zh) * 2021-01-08 2022-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感知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47565B1 (en) 2012-02-06 2020-11-0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Wireless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apparatus
WO2016049800A1 (en) * 2014-09-29 2016-04-07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requesting and sending block acknowledgement
WO2016164060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beamforming
KR102638667B1 (ko) * 2016-06-17 2024-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KR102239504B1 (ko) 2017-01-09 2021-04-14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Txop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단말
WO2019045213A1 (ko) * 2017-09-01 2019-03-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312955B1 (en) * 2018-01-02 2019-06-04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Transceiver with frequency error compensation
JP6723424B1 (ja) * 2019-06-21 2020-07-15 株式会社横須賀テレコムリサーチパーク 送受信方法および送受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03317A2 (en) * 2007-02-16 2008-08-2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recoded pilot transmission for multi-user and single user mimo communications
CN101370240A (zh) * 2007-08-15 2009-02-18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基于用户反馈的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02035619A (zh) * 2009-09-29 2011-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20110134901A1 (en) * 2008-08-05 2011-06-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10317748A1 (en) * 2010-06-29 2011-12-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bas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ofdm-mimo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9758A (ja) * 2000-05-26 2001-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3576099B2 (ja) * 2000-12-22 2004-10-13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マートアンテナを用いた受信装置、スマートアンテナを用いた受信方法及びビーム形成回路
US7813440B2 (en) * 2003-01-31 2010-10-12 Ntt Docomo, Inc. Multiple-output multiple-in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MIMO receiver and MIMO receiving method
US7058407B2 (en) * 2003-05-12 2006-06-06 Motorola, Inc. Adapt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m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742533B2 (en) * 2004-03-12 2010-06-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FDM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542763B2 (en) 2004-04-02 2013-09-24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coordinate transmissions in distributed wireless systems via user clustering
JP2006140927A (ja) * 2004-11-15 2006-06-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装置、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522682B2 (en) * 2004-12-29 2009-04-21 Alcatel-Lucent Usa Inc. Removing bias in a pilot symbol error rate for receivers
US20070121751A1 (en) * 2005-06-09 2007-05-31 Qinghua Li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mforming training symbols in wireless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systems
US7711061B2 (en) * 2005-08-24 2010-05-04 Broadcom Corporation Preamble formats supporting high-throughput MIMO WLAN and auto-detection
US7705842B2 (en) 2006-01-11 2010-04-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Fast display initialization and light up
US8804884B2 (en) * 2006-02-06 2014-08-12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ressi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JP4708205B2 (ja) * 2006-02-10 2011-06-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08017143A (ja) * 2006-07-05 2008-01-24 Toshiba Corp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08004609A1 (en) * 2006-07-07 2008-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KR20090110497A (ko) * 2008-04-18 200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파일럿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JP5278035B2 (ja) * 2009-02-25 2013-09-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US8693429B2 (en) * 2009-03-31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on and use of reference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3206317B1 (en) * 2009-07-24 2019-09-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503931B2 (en) * 2009-08-12 2016-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s to the MU-MIMO VHT preamble to enable mode detection
KR20110027533A (ko) * 2009-09-09 2011-03-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8755363B2 (en) 2009-09-15 2014-06-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layer signaling of control parameters
KR101559295B1 (ko) * 2009-12-04 2015-10-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간 분할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방식을 이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
KR20110082685A (ko) * 2010-01-12 2011-07-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의 프리엠블 생성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이 채용된 데이터 전송 장치와 단말
US9059760B2 (en) * 2010-02-05 2015-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uplink beamforming transit diversity
CN102754375B (zh) * 2010-02-25 2015-04-22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空间多路复用无线传输系统和空间多路复用无线传输方法
JP5530305B2 (ja) * 2010-06-16 2014-06-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EP3547565B1 (en) * 2012-02-06 2020-11-0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Wireless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03317A2 (en) * 2007-02-16 2008-08-2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recoded pilot transmission for multi-user and single user mimo communications
CN101370240A (zh) * 2007-08-15 2009-02-18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基于用户反馈的调度方法和装置
US20110134901A1 (en) * 2008-08-05 2011-06-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035619A (zh) * 2009-09-29 2011-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20110317748A1 (en) * 2010-06-29 2011-12-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bas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ofdm-mimo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EEE: "《ΙΕΕΕ Std 802.11a-1999(R2003)》", 12 June 2003, IEEE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8461A1 (zh) * 2021-01-08 2022-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感知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0414B1 (en) 2023-05-17
US10778296B2 (en) 2020-09-15
US20180138952A1 (en) 2018-05-17
US20190081666A1 (en) 2019-03-14
US20200076482A1 (en) 2020-03-05
EP2800416A1 (en) 2014-11-05
EP3547565A1 (en) 2019-10-02
JPWO2013118675A1 (ja) 2015-05-11
US20210258047A1 (en) 2021-08-19
WO2013118675A1 (ja) 2013-08-15
EP2800416B1 (en) 2019-03-27
CN109379113A (zh) 2019-02-22
US20230049652A1 (en) 2023-02-16
US11025313B2 (en) 2021-06-01
US11509362B2 (en) 2022-11-22
EP4216454A1 (en) 2023-07-26
US20140376535A1 (en) 2014-12-25
JP6067592B2 (ja) 2017-01-25
US9882614B2 (en) 2018-01-30
CN104081818B (zh) 2018-12-04
US11804997B2 (en) 2023-10-31
US20240015058A1 (en) 2024-01-11
US10491274B2 (en) 2019-11-26
EP3780414A1 (en) 2021-02-17
CN109379113B (zh) 2021-12-21
US20200373974A1 (en) 2020-11-26
US10158402B2 (en) 2018-12-18
EP2800416A4 (en) 2015-09-09
EP3547565B1 (en) 202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1818A (zh) 无线信号发送方法、以及无线装置
CN102792743B (zh)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CN103312389B (zh) 一种多用户干扰抑制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4040922B (zh) 无线装置以及训练信号发送方法
US11656349B1 (en) Trigger frame for NDP ranging
CN107171700B (zh) 用于具有多个天线的通信装置的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US11539481B2 (en) Client station arranged to indicate a maximum number of long training field (LTF) symbol transmit or receive capabilities and methods
CN103905353B (zh) 一种rru间联合通道校正的方法及设备
US882439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626353A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716079A (zh) 用于两小区间的协作多点下行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Zhao et al. Pilot contamination reduction in massive MIMO system
Murakami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al-time distributed zero-forcing beamforming for downlink multi-user MIMO systems
US20180123835A1 (en) Channel sounding
CN112491751B (zh) 上行多站点信道估计的方法、站点和接入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