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1132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1132A
CN104081132A CN201380007561.8A CN201380007561A CN104081132A CN 104081132 A CN104081132 A CN 104081132A CN 201380007561 A CN201380007561 A CN 201380007561A CN 104081132 A CN104081132 A CN 1040811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equipment
mentioned
detection sensor
human body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75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81132B (zh
Inventor
汤本孔明
横沟刚志
上中俊一
林万里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81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1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81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11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6Sleep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用户将空调装置(1)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的模式设定为联动模式和非联动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当空调装置(1)被设定为联动模式时,在运转中能够由人体检测传感器(26)来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停止运转中则不能由人体检测传感器(26)来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当空调装置(1)被设定为非联动模式时,无论是在运转中还是在停止运转中,都总是能够由人体检测传感器(26)来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提高了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室内机中设置了人体检测传感器的空调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调装置中,利用人体检测传感器检测人的位置,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控制来使从室内机吹向室内的空气的吹出方向朝向没有人在的方向。通过这样来减轻吹风感(draft feeling),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1507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以想到:利用该人体检测传感器来控制照明装置等外部设备。就外部设备是照明装置的情况来说,当检测出有人存在(进入房间)时,启动照明装置,当检测出无人存在(离开房间)时,关闭照明装置,由此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 
然而,由于该人体检测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机中,因此随着空调装置停止工作,人体检测传感器也会停止。这样一来,就存在有当空调装置停止工作时,无法利用人体检测传感器来控制外部设备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只是在空调装置进行工作中利用室内机的人体检测传感器来控制外部设备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在空调装置停止工作中也利用室内机的人体检测传感器来控制外部设备而 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以具备室内机20、室外机10以及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空调装置为对象,该人体检测传感器26设置在上述室内机20中,用于对室内是否有人进行检测。上述室内机20具有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外部设备的控制部28,上述空调装置具备供用户对联动模式和非联动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进行设定的设定部32,在该联动模式下,在运转中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而在停止运转中不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在该非联动模式下,无论是在运转中还是在停止运转中,都总是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当设定为非联动模式时,控制部28总是能够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即使空调装置1停止运转,也能够由人体检测传感器26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该空调装置构成为在停止运转时能够转移到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电力被供向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和控制部28,并且供向上述室外机10的电力被切断,在上述非联动模式下,在上述待机状态中也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当空调装置1停止运转时,空调装置1转移到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能够由人体检测传感器26和控制部28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并且由于供向室外机10的电力被切断,因此空调装置1整体的功耗(待机电力)降低。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除了能够在运转中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而在停止运转中则无法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这样的联动模式以外,用户还能将空调装置设定成非联动模式,在该非联动模式下,不只是在运转中, 还能在停止运转中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这样一来,能够在停止运转中利用人体检测传感器26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使空调装置1在运转停止时转移到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电力被供向人体检测传感器26和控制部28,并且供向室外机10的电力被切断。这样一来,即使将空调装置1设定为非联动模式并且在停止运转中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也能够降低停止运转中的空调装置1整体的功耗(待机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电气系统的方框图(暂停状态)。 
图2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部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周边的方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图。 
图4是示出对平滑电容器充电的电路形成之际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向充电状态的转移结束后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等待状态下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运转状态下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设定为联动模式时的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设定为非联动模式时的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发明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电气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包括室外机10、室内机20以及遥控器30。需要说明的是, 室外机10中设置有电动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膨胀阀等机器部件,室内机20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等机器部件,但在图中省略而没有示出。空调装置1中,由这些机器部件构成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在图中省略而没有示出)。 
空调装置1中,室外机10从商用交流电源50获得交流电(该例中200伏的三相交流电),获得的交流电除了作为室外机10内的电路、所述电动压缩机的电力使用以外,该三相交流电中的两相交流电供向室内机20。出于从室内机20一侧对室外机10进行控制等目的,在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之间进行信号通信。因此,空调装置1中,在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之间设置有输送来自商用交流电源50(以下称为交流电源)的交流电的电力线L、传送所述信号的信号线S、以及输送所述交流电和传送所述信号所共用的共用线N这三种线(内外配线)。 
〈室外机10〉 
室外机10具备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室外机传送电路11、室外侧控制电路13、继电器K13R、K14R、K15R作为电气系统。 
-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 
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将从交流电源50获得的三相交流转换为直流后,供向所谓的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以下称为IPM)、室外风扇马达。此外,IPM将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具有规定频率和电压的交流电后,供向所述电动压缩机的马达。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具备静噪滤波器14a、两个主继电器14b、两个二极管桥式电路14c、电抗器14d以及平滑电容器14e。 
静噪滤波器14a由电容器与线圈构成。两个主继电器14b分别设在所述三相交流电的R相、T相供电线上。这些主继电器14b由所谓的A触点(常开型)继电器构成。两个二极管桥式电路14c中的一个二极管桥接电路14c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R相和S相为输入,另一个二极管桥接电路14c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S相和T相为输入,它们分别对输入的交流电进行全波整流。这些二极管桥式电路14c的输出经电抗器14d输入到平滑电容器14e,被平滑电容器14e平滑化。被平滑电容器14e平滑化的直流电供向所述IPM、室外风扇马达。 
-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 
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将所述三相交流电的R相和S相这两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该例中5V),供向室外侧控制电路13。该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具备二极管桥式电路12a、平滑电容器12b以及开关电源12c。二极管桥式电路12a中的一输入侧与后述的继电器K13R连接,另一输入侧与所述三相交流电的S相连接。二极管桥式电路12a的输出被平滑电容器12b平滑化后,输入开关电源12c。开关电源12c将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规定的电压(5V)后,输向室外侧控制电路13。 
-室外机传送电路11- 
室外机传送电路11与室内机传送电路21进行信号通信。该通信是根据信号线S和共用线N之间的电位差进行的二元数字信号通信。室外机传送电路11内的通信电路(在图中省略而没有示出)的一端与共用线N相连接,而另一端经继电器K14R与信号线S相连接。 
-继电器K13R- 
继电器K13R是对供向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的交流电供给路径进行切换的继电器。继电器K13R由所谓的C触点(转换型)继电器构成。继电器K13R的切换(有无对线圈通电)由室外侧控制电路13进行控制。 
该继电器K13R的动触点与二极管桥式电路12a的输入侧连接。常闭触点与信号线S相连接,常开触点与所述三相交流电的R相连接。也就是说,在未对继电器K13R的线圈通电的情况下,常闭触点和动触点相连接,二极管桥式电路12a的一输入侧与信号线S相连接。如果对继电器K13R的线圈通电,则动触点与常开触点相连接,从而成为交流电输入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内的二极管桥式电路12a中的状态。 
-继电器K14R- 
继电器K14R是对信号线S与室外机传送电路11连接和不连接的状态进行切换的继电器。继电器K14R由所谓的A触点继电器构成。继电器K14R的闭合/断开(ON/OFF)状态由室外侧控制电路13进行控制。 
-继电器K15R- 
继电器K15R是对有无向室外机传送电路11供电进行切换的继电器。继电器K15R由所谓的A触点继电器构成。继电器K15R的闭合/断开(ON/OFF)状态由室外侧控制电路13进行控制。 
-室外侧控制电路13- 
室外侧控制电路13包括微型计算机和存储让微型计算机工作的程序的存储器(在图中省略而没有示出)。室外侧控制电路13除了根据例如室外机传送电路11从室内机传送电路21接收到的信号对所述电动压缩机等进行控制以外,还进行室外机10启动时的控制。当空调装置1处于暂停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对室外侧控制电路13供电,室外侧控制电路13停止工作。 
〈室内机20〉 
室内机20包括室内侧电源电路22、室内机传送电路21、室内侧控制电路23、继电器K2R、第1二极管D1以及第2二极管D2作为电气系统。 
-室内侧电源电路22- 
室内侧电源电路22将从交流电源经由电力线L和共用线N供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该例中5V的直流电)后,供向室内侧控制电路23。该室内侧电源电路22具备静噪滤波器22a、二极管桥式电路22b、平滑电容器22c以及开关电源22d。静噪滤波器22a由两个线圈构成。二极管桥式电路22b对从电力线L和共用线N经由静噪滤波器22a输入进来的交流电进行全波整流。平滑电容器22c例如由电解电容器构成,该平滑电容器22c将二极管桥式电路22b的输出平滑化。开关电源22d将已由平滑电容器22c平滑化的直流电转换为规定的电压(5V)后,输向室内侧控制电路23。 
-室内机传送电路21- 
如上所述,室内机传送电路21与室外机传送电路11进行信号通信。由于该通信是根据信号线S与共用线N之间的电位差进行的数字信号通信,因此室内机传送电路21的通信电路的一端经第2二极管D2与信号线S相连接,而通信电路的另一端与共用线N相连接。 
-继电器K2R、第1二极管D1以及第2二极管D2- 
继电器K2R由所谓的A触点继电器构成。继电器K2R和第1二极管D1设 置在室内机20内,且串联连接在电力线L和信号线S之间。继电器K2R起对电力线L和信号线S之间的连接/非连接(ON/OFF)状态进行切换的开关的作用。继电器K2R的闭合与断开(ON/OFF)状态由室内侧控制电路23控制。第1二极管D1阻止朝着室内机传送电路21流入这一方向上的交流电流。第2二极管D2阻止从室内机传送电路21流出这一方向上的交流电流。 
-室内侧控制电路23- 
室内侧控制电路23具有微型计算机和存储让微型计算机工作的程序的存储器(在图中省略而没有示出),室内侧控制电路23从室内侧电源电路22获得电力,并对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进行控制。该室内侧控制电路23具备I/F回路24和指令部25。 
-I/F回路24- 
I/F回路24与遥控器30连接,与遥控器30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如图2所示,指令部25与人体检测传感器26和外部设备控制部27连接。 
-人体检测传感器26- 
人体检测传感器26是红外线传感器,根据人体所释放的红外线的能量变化来检测房内是否有人。人体检测传感器26设置在室内机20中,人体检测传感器26构成为能够对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6起朝下方按规定角度扩展的圆锥形区域进行检测。 
-指令部25- 
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信号输入到指令部25,指令部25根据该检测信号判断房内是否有人,并将判断结果输出到外部设备控制部27。具体而言,当指令部25判断出有人存在,就输出存在信号,而当指令部25判断出无人存在,就输出不存在信号。并且,在运转状态中,指令部25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运转信号,在暂停状态中,指令部25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停止信号。 
-外部设备控制部27- 
从指令部25输出的信号(存在信号、不存在信号、运转信号、停止信号)输入到外部设备控制部27,外部设备控制部27按照这些指令来控制外部设备 的启动、关闭状态。外部设备控制部27具备连接端子27a和开关部27c,该连接端子27a能够供外部设备(在这个例子中是照明装置)连接,开关部27c具有与连接端子27a连接的继电器27b。当用于使外部设备启动的信号(存在信号、运转信号)输入到外部设备控制部27时,开关部27c的继电器27b闭合(on),从而外部设备启动。当用于使外部设备关闭的信号(不存在信号、停止信号)输入到外部设备控制部27时,开关部27c的继电器27b断开(off),从而外部设备关闭。该外部设备控制部27和该指令部25构成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外部设备的控制部28。需要说明的是,外部设备控制部27可以与室内侧控制电路23一起设置在同一基板上;外部设备控制部27还可以与室内侧控制电路23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从而使外部设备控制部27能够与外部连接。 
〈遥控器30〉 
如图1所示,遥控器30是所谓的有线遥控器,该遥控器30经由传送线与室内机20连接。该遥控器30具备通信部31和设定部32。 
-通信部31- 
通信部31与传送线连接,并与I/F回路24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设定部32- 
用户利用设定部32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模式进行设定。外部设备的控制模式有联动模式和非联动模式这两种模式。联动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即:在运转中(运转状态),当有人在房内时就启动外部设备,当无人在房内时就关闭外部设备,另一方面,在停止运转中(暂停状态),无论房内是否有人,都关闭外部设备。非联动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即:无论是运转中还是在停止运转中,都总是是当有人在房内时就启动外部设备,当无人在房内时就关闭外部设备。 
〈空调装置1的动作〉 
图3是空调装置1的状态转移图。空调装置1在以下说明的“暂停状态”、“充电状态”、“等待状态”以及“运转状态”这四个状态之间转移。 
(1)暂停状态 
暂停状态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待机状态,即向室内机20供电却不向室外机 10供电的状态。 
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暂停状态是空调装置1整体功耗最小的状态。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暂停状态,是室外机10获得电力并将电力供向室内机20,但是不将电力供向内部的各电路、电动压缩机等的状态。因此,在暂停状态下,切断对室外机10的各电路的供电而能够谋求降低待机功率。 
另一方面,室内机20处于功耗最小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接收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6、指令部25、外部设备控制部27以及遥控器30的信号相关的部分从室内侧电源电路22获取电力来进行工作。 
遥控器30处于功耗最小的状态,即能够接收来自用户对工作状态进行的操作的状态。此外,室内机20和遥控器30的功耗(待机功率)的大小并不限于此。 
(2)充电状态 
充电状态是指这样的状态,即在室外机10中,从开始对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充电起到开始进行室外机传送电路11与室内机传送电路21之间的信号传送为止的那一期间的状态。 
室内机20和遥控器30消耗的功率与暂停状态一样。 
(3)等待状态 
在开始运转时,等待状态是指脱离上述充电状态后的状态,在停止运转时,等待状态是指从运转状态(后述)转移过来的状态,这两者都是室外机10能够马上转移到运转状态(后述)的状态。在等待状态下,室外机传送电路11和室外侧控制电路13也能够工作。特别是,停止运转时的等待状态(从运转状态迁移过来的等待状态)是为了让电动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压力均压而设,也是针对设置有重复进行开始运转和停止运转这样的预定操作的情况等而设。 
室内机20和遥控器30消耗的功率与充电状态一样。 
(4)运转状态 
运转状态是指电力从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供向IPM和风扇马达而使电动压缩机、室外风扇能够运转或是开始运转这样的状态。 
遥控器30消耗的功率与充电状态一样。室内机20消耗的功率则由于室内 风扇等成为运转状态而比所述各状态增加。 
-开始运转动作- 
在空调装置1的开始运转动作中,空调装置1的状态从暂停状态依次往充电状态、等待状态、运转状态转移(图3中的实线箭头)。以下,依次说明从暂停状态转移到运转状态为止的动作。 
〈暂停状态下的电气系统〉 
首先,说明暂停状态下的电气系统的状态。图1示出暂停状态下的继电器的状态。 
在室外机10中,主继电器14b为断开(off)状态,电力不会从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供向IPM和室外风扇马达。继电器K14R和继电器K15R为断开(off)状态,室外机传送电路11与信号线S之间的连接被切断,供向室外机传送电路11的电力也被切断。继电器K13R成为常闭触点和动触点相连接的状态,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中的二极管桥式电路12a的一输入侧与信号线S相连接。在该状态下,不对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通电,也不向室外侧控制电路13供电。如上所述,对室外机10供给的电力被切断了。 
在室内机20中,继电器K2R成为断开(off)状态,信号线S与电力线L处于不相互电连接的状态。在室内机20中,与接收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6、指令部25、外部设备控制部27以及遥控器30的信号相关的部分从室内侧电源电路22获取电力来进行工作。 
〈从暂停状态向充电状态转移〉 
图4是示出对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的平滑电容器12b进行充电的电路形成之际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向充电状态的转移结束后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 
当用户按下遥控器30的运转按钮(在图中省略而没有示出),通信部31就向室内机20发送开始运转信号。 
在室内机20中,当I/F回路24接收了开始运转信号,室内侧控制电路23就使继电器K2R闭合(on)。于是,形成了从所述三相交流电的R相经由电力线L、继电器K2R、第1二极管D1、信号线S以及继电器K13R到达第二室外侧 电源电路12这样的路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对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的平滑电容器12b进行充电的电路(参照图4)。 
在室外机10中,如果平滑电容器12b被充电,输入开关电源12c的电压稳定,从而开关电源12c能够输出规定的直流电压(该例中为5V),那么室外侧控制电路13就会启动。已启动的室外侧控制电路13让继电器K13R的线圈通电,使常开触点与动触点成为连接状态。这样一来,二极管桥式电路12a的一输入侧就会经由室外机10内的送电路径与所述三相交流电的R相连接。也就是说,室外侧控制电路13切换为电力不经由信号线S地从交流电源50供来的状态(参照图5)。这样,就完成了从暂停状态向充电状态的转移。 
〈从充电状态向等待状态转移〉 
图6是示出完成了向等待状态的转移时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在室内机20中,从继电器K2R闭合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足以供室外侧控制电路13启动的时间)之后,使继电器K2R断开(off)。这样一来就能够利用信号线S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室外机10中,当继电器K2R断开后,室外侧控制电路13使继电器K15R闭合(on),使室外机传送电路11成为被供电的状态,并且使继电器K14R闭合(on)。这样一来,室外机传送电路11内的通信电路便经由信号线S和共用线N与室内机传送电路21连接起来,而成为能够与室内机传送电路21通信的状态。这样一来,空调装置1就成为脱离所述充电状态,并且能够马上向运转状态转移的状态(亦即等待状态)。 
〈从等待状态向运转状态转移〉 
图7是示出运转状态下的各继电器状态的图。在从等待状态向运转状态转移之际,室外侧控制电路13使两个主继电器14b闭合(ON)。这样一来,就由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将电力供向所述IPM、室外风扇马达,电动压缩机等成为运转状态,从而例如进行制冷。 
-停止运转动作- 
在空调装置1的停止运转动作中,空调装置1的状态从运转状态依次往等待状态、暂停状态转移(图3中的虚线箭头)。以下,依次说明从运转状态转移 到暂停状态为止的动作。 
〈从运转状态向等待状态转移〉 
在运转状态中,当用户按下遥控器30的运转按钮,遥控器30就向室内机20发送停止运转信号,之后,室内机20向室外机10发送停止运转信号。 
在室外机10中,当接收了停止运转信号,室外侧控制电路13就让第一室外侧电源电路14的主继电器14b从闭合(on)状态切换到断开(off)状态(参照图6)。这样一来,供向IPM、室外风扇马达的电力被切断,电动压缩机等停止工作。这样,就完成了从运转状态向等待状态的转移。 
〈从等待状态向暂停状态转移〉 
在等待状态下,首先,遥控器30根据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来判断是否可以向暂停状态转移。当经过了规定时间,遥控器30就作出可以向暂停状态转移的判断。之后,遥控器30向室内机20发送要求断开信号,室内机20向室外机10发送要求断开信号。 
在室外机10中,当室外机传送电路11接收了要求断开信号,室外侧控制电路13就让继电器K14R和继电器K15R断开(off)。并且,室外侧控制电路13让继电器K13R成为常闭触点与动触点相连接的状态,从而供向第二室外侧电源电路12的电力被切断(参照图1)。这样,就完成了向暂停状态的转移。 
-外部设备的控制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遥控器30的设定部32供用户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模式进行设定。用户选择联动模式和非联动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并将外部设备的控制模式设定为所选择的该模式。 
〈设定为联动模式时〉 
设定为联动模式时,在运转状态中,指令部25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运转信号,在暂停状态中,指令部25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停止信号。 
具体而言,当空调装置1的开始运转动作进行而转移到运转状态,指令部25就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运转信号。在外部设备控制部27中,继电器27b因该运转信号而闭合(on),从而外部设备启动。 
另一方面,当空调装置1的停止运转动作进行而转移到暂停状态,指令部 25就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停止信号。在外部设备控制部27中,继电器27b因该停止信号而断开(off),从而外部设备关闭。 
接着,说明人体检测传感器26对外部设备进行的控制动作。 
在运转状态中,当人体检测传感器26对是否有人存在进行了检测时,该检测信号就被输入到指令部25。在指令部25中,根据该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人存在。当判断出有人存在时,指令部25就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运转信号。在外部设备控制部27中,继电器27b因该运转信号而闭合(on),从而外部设备维持在启动状态。另一方面,当判断出无人存在时,开始进行停止运转动作,不久后转移到暂停状态。当完成了向暂停状态的转移时,指令部25就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停止信号。在外部设备控制部27中,继电器27b因该停止信号而断开(off),从而外部设备关闭。如上所述,在运转状态中,成为允许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暂停状态中,当人体检测传感器26对是否有人存在进行了检测,该检测信号就被输入到指令部25。但是,指令部25不根据该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人存在。因此,成为不允许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的状态,外部设备维持在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当设定为联动模式时,如图8所示,外部设备只有在空调装置1处于运转中(运转状态中)时,会根据是否有人存在而启动、关闭,在空调装置1处于运转停止中(暂停状态中)时,外部设备总是处于关闭状态。 
〈设定为非联动模式时〉 
设定为非联动模式时,无论空调装置1处于什么状态,有人存在时,指令部25都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存在信号,而无人存在时,指令部25都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不存在信号。 
具体而言,当人体检测传感器26对是否有人存在进行了检测,该检测信号就被输入到指令部25。在指令部25中,根据该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人存在。当判断出有人存在时,指令部25就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输出存在信号。在外部设备控制部27中,继电器27b因该存在信号而闭合(on),从而外部设备启动。另一方面,当判断出无人存在时,指令部25就向外部设备控制部27 输出不存在信号。在外部设备控制部27中,继电器27b因该不存在信号而断开(off),从而外部设备关闭。如上所述,在运转状态中,成为允许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的状态。 
如上所述,当设定为非联动模式时,如图9所示,无论空调装置1是处于运转中还是处于停止运转中,外部设备都总是根据是否有人存在而启动或关闭。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在运转中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而在停止运转中则无法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这样的联动模式以外,用户还能将空调装置设定成非联动模式,在该非联动模式下,不只是在运转中,还能在停止运转中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这样一来,能够在停止运转中利用人体检测传感器26来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停止运转动作时,使空调装置1转移到供向室外机10的电力被切断的暂停状态。这样一来,即使将空调装置1设定为非联动模式并且在停止运转中对外部设备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也能够降低停止运转中的空调装置1整体的功耗(待机功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设定为联动模式时,如果人离开了房间而不在房间内,不只是外部设备,空调装置1本身也会停止。这样一来,能够防止离开房间时忘记关闭空调装置1这样的情况发生。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照明装置作为外部设备,但外部设备不限于此,可以是例如加湿器、换气装置、警报器、监视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当有人在房内时启动外部设备,而当无人在房内时关闭外部设备这样的控制,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当人在房内时关闭外部设备,而当人不在房内时启动外部设备这样的控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外部设备即照明装置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但是,对外部设备的控制不限于启动、关闭控制,还可以是调节外部设备的输出功率 这样的控制,例如改变照明装置的照明度等。 
-产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空调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10    室外机 
20    室内机 
26    人体检测传感器 
28    控制部 
32    设定部 。

Claims (2)

1.一种空调装置,其具备室内机(20)、室外机(10)以及人体检测传感器(26),该人体检测传感器(26)设置在上述室内机(20)中,用于对室内是否有人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20)具有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外部设备的控制部(28),
上述空调装置具备供用户对联动模式和非联动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进行设定的设定部(32),在该联动模式下,在运转中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而在停止运转中不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在该非联动模式下,无论是在运转中还是在停止运转中,都总是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构成为在停止运转时能够转移到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电力被供向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和控制部(28),并且供向上述室外机(10)的电力被切断,
在上述非联动模式下,在上述待机状态中也允许上述控制部(28)根据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CN201380007561.8A 2012-02-10 2013-02-08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40811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6866A JP5403083B2 (ja) 2012-02-10 2012-02-10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26866 2012-02-10
PCT/JP2013/000713 WO2013118513A1 (ja) 2012-02-10 2013-02-0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1132A true CN104081132A (zh) 2014-10-01
CN104081132B CN104081132B (zh) 2015-07-22

Family

ID=48947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561.8A Active CN104081132B (zh) 2012-02-10 2013-02-0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89272B2 (zh)
EP (1) EP2806229B1 (zh)
JP (1) JP5403083B2 (zh)
CN (1) CN104081132B (zh)
ES (1) ES2621925T3 (zh)
WO (1) WO20131185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1777B2 (ja) * 2015-03-03 2018-08-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EP3098534B1 (en) * 2015-03-27 2019-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6674083B2 (ja) * 2015-06-19 2020-04-01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ガス供給対象装置、ガス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ガス供給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KR101737364B1 (ko) * 2015-08-31 2017-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951675B1 (ko) * 2017-03-28 2019-02-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대기 전력 기능을 가지는 전원 장치 및 공기 조화기
JP7147147B2 (ja) * 2017-09-29 2022-10-05 Toto株式会社 遠隔操作システム
CN115552177A (zh) * 2020-05-18 2022-12-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传感器电源控制系统以及空气净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3218A (ja) * 1992-01-30 1993-08-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照明付空気調和機
CN1191293A (zh) * 1998-03-24 1998-08-26 吴志源 空调模糊逻辑智能控制方法
EP1115263A1 (en) * 1999-07-13 2001-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ousehold appliance control network system
JP2004150731A (ja) 2002-10-31 2004-05-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254524B2 (ja) * 2003-12-22 2009-04-1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熱線センサ付自動スイッチ
CA2678699C (en) * 2008-09-15 2017-11-2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Indoor air quality controllers and user interfaces
JP2010164231A (ja) * 2009-01-15 2010-07-2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及びこれに使用されるリモコン装置
CN201628340U (zh) * 2010-02-25 2010-11-10 济南赛英立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双重控制模式的空调节能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06229A4 (en) 2015-11-25
EP2806229A1 (en) 2014-11-26
JP5403083B2 (ja) 2014-01-29
EP2806229B1 (en) 2017-03-29
CN104081132B (zh) 2015-07-22
WO2013118513A1 (ja) 2013-08-15
JP2013164189A (ja) 2013-08-22
US20150013362A1 (en) 2015-01-15
ES2621925T3 (es) 2017-07-05
US9989272B2 (en) 201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1132B (zh) 空调装置
CN202993474U (zh) 空调装置
CN104024754B (zh) 空调装置
CN202973440U (zh) 空调装置
EP2803918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9764503B (zh) 一种空调室外供电控制电路及空调器
US9130388B2 (en) Contactless electricity-supplying device
US11336091B2 (en) Energy storage power supply, parallel control device for energy storage power supplies, and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power supplies
WO201309927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80400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0267532B2 (en) Thermostat with power stealing
CN203147980U (zh) 空调装置
AU201540012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77257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8137640A (zh) 空调系统及其供电控制装置和供电控制方法
JP540314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77257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200037520A (ko) 사물인터넷 스마트 홈/빌딩 시스템의 네트워크 대기전력 저감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