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4263A -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 Google Patents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4263A
CN104074263A CN201310105210.2A CN201310105210A CN104074263A CN 104074263 A CN104074263 A CN 104074263A CN 201310105210 A CN201310105210 A CN 201310105210A CN 104074263 A CN104074263 A CN 104074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channel
barrier layer
unit
fire esc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52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4263B (zh
Inventor
谢洪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ORTH FIRE FROZ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ORTH FIRE FROZ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ORTH FIRE FROZ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ORTH FIRE FROZ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052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742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74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4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4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42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防救生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火灾紧急疏散的保护呼吸的安全通道。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成本低、易于实施的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和防烟应急疏散方法。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21),其中所述输气通道(21)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22),各阻隔层(22)均沿所述输气通道(21)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22)均与所述输气通道(21)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22)与所述输气通道(21)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23),所述输气通道(21)的位于各行走通道(23)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211)。

Description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防救生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火灾紧急疏散的保护呼吸的安全通道,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火灾疏散方法。
背景技术
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区域,如居民楼、办公楼等高层建筑或地铁、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通过对火灾的统计分析表明,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中有50%以上是因为烟气中毒或窒息而死的,所以解决火灾的烟气控制问题、建立安全的疏散通道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目前很多城市建设有大量的地铁和隧道,由于受到地下空间和造价的限制,绝大多数的地铁和隧道没有建设专用的防烟疏散通道。地铁和隧道空间狭长,面积大,不能按照一般建筑防火规范划分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只有通过人行通道和极少的出口进行疏散,易造成浓烟积聚、人员疏散困难、扑救困难和群死群伤。
为解决防烟疏散问题,现有的技术方案一般将设计思路局限在以下方法:以一条在其中进行加压通风并在其中行走逃生的通道作为逃生通路。如申请号为201020548312.3、授权公告号为CN201826880U、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5月11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隧道安全通道防烟系统布置结构,其中的隧道安全通道即是一条受困人员的逃生通道,其通过位于隧道安全通道两端工作井内的轴流加压风机和安装在隧道安全通道内的至少一组可逆增压风机来保证该逃生通道的加压送风。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受困人员在该送风通路内行走。使用这种结构,要在建造隧道的同时也在其中建造隧道安全通道,隧道安全通道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降低了隧道内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建筑成本加上设备成本也使得其造价很高。另外,要想在目前没有建设这种隧道安全通道的地铁和隧道内实施这种技术方案时需要对已有的建筑结构进行较大破坏,不易实施。另外,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人在逃生过程中是不断活动的,同时要保证人要吸收到新鲜空气,人们在解决建立逃生通道的问题时,总是容易将思路局限在“逃生通道得是一条壁面上不能开口的管道状结构,人在其中行走逃生,解决使通道内空气新鲜的问题”,这样限制了人们去考虑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尽管人在逃生时是处于活动状态的,但人身体上真正需要得到新鲜空气的部分只是人的头部,这一点对于逃生通道方案的设计者来说常常是未被意识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中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成本低、易于实施的疏散通道单元。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成本低、易于实施的防烟应急疏散装置。
本发明要解决的再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成本低、易于实施的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其中:所述输气通道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各阻隔层均沿所述输气通道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均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所述输气通道的位于各行走通道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其中所述阻隔层的条数为两条。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其中一条所述阻隔层为墙壁。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其中至少有一条所述阻隔层的材料为柔性防火材料。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其中至少有一条所述阻隔层铰接在所述输气通道的外侧壁上。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气源装置,其还包括至少一条疏散通道单元;
所述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输气通道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各阻隔层均沿所述输气通道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均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所述输气通道的位于各行走通道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各疏散通道单元的输气通道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各所述气源装置均与输气通道网连通,输气通道网的末枝端均封闭。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其中所述气源装置为风机。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其中每条所述疏散通道单元的行走通道内均沿所述行走通道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照明灯。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其中每条所述疏散通道单元的行走通道内均沿所述行走通道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出水喷头,每条所述疏散通道单元的行走通道内均沿所述行走通道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逃生方向指示标志。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至少一条疏散通道单元,所述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输气通道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各阻隔层均沿所述输气通道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均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所述输气通道的位于各行走通道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将各疏散通道单元的输气通道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
将至少一个气源装置与所述输气通道网连通,将输气通道网的末枝端封闭;
使疏散通道单元离地悬置;
启动气源装置,让受困人员的上半身位于所述行走通道内,让受困人员沿行走通道逃生。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突破了“人得在输气通道内行走逃生”的局限性,采用输气通道与向下伸出的阻隔层之间构成的下侧不闭合的空间作为人的行走路径,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经过位于行走通道上方的输气通道壁面上的通气孔向行走通道内供风,供风的方向向下,受困人员只需要将上半身置于行走通道内即可沿行走通道进行逃生。由于人站立时的宽度比较小,所以阻隔层之间需要的距离也较小,而疏散通道单元只需要容纳人的上半身即可,所以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本身所占的空间相比现有的安全通道来说是很小的。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的工作原理及零部件构成都很简单,既可以先制造出来后在地铁、隧道、居民楼等建筑内安装,不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较大破坏,又可以在原有建筑内隔离出输气通道和行走通道从而构成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具有易于实施、成本低的优点。另外,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可以在各种形状的建筑空间,如楼梯上方、走廊、房间、各种带有或不带有分支的狭长隧道等地点实施,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形,具有极广的适用范围,能够广泛的解决火灾紧急疏散问题。此外,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的应用范围还可以扩展到应对化学恐怖袭击(如烟雾弹、毒气弹)、化工厂事故(如工厂有毒气体泄漏)等既需要逃生路径又需要提供呼吸条件的场合。
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中阻隔层的条数为两条时整个疏散通道单元所占的空间更小。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中的其中一条阻隔层为墙壁时便于对输气通道进行固定,且可以节省阻隔层的材料,还可以限制受困人员拥挤杂堆。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中至少有一条阻隔层的材料为柔性防火材料时,能够将阻隔层收起而进一步减小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所占的体积。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中至少有一条阻隔层铰接在输气通道的外侧壁上时,也可以将阻隔层上翻收起而减小本发明疏散通道单元所占的体积。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和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方法承接了前述疏散通道单元带来的优点,使得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和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方法均能够减小占用空间、降低成本和易于实施。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的疏散通道单元的行走通道内沿行走通道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照明灯、出水喷头和逃生方向指示标志时,照明灯用于给受困人员照明,出水喷头用于给受困人员降温和保护行走通道,逃生方向指示标志用于受困人员明晰逃生方向。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一个实施例中疏散通道单元的横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立体图;
图5为图4的正视图;
图6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横截面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五个实施例中的疏散通道单元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一个实施例,包括一个轴流风机作为气源装置1,还包括一条疏散通道单元;该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21,输气通道21的下方设有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22,两条阻隔层22均沿输气通道21的方向延伸,参见图2,两条阻隔层22的上边缘均与输气通道21的下侧壁面固定连接,两条阻隔层22与输气通道21的壁面之间构成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23,输气通道21的位于行走通道23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211;如图1所示,气源装置1与输气通道21连通,输气通道21的另一端封闭(图中未示出)。
如图3所示,在使用时,将本实施例的疏散通道单元悬置固定,使两条阻隔层22下端离地面3的高度为1.2米左右。气源装置1为输气通道21提供新鲜空气,新鲜空气经过各通气孔211进入行走通道内,气源装置1保证行走通道内的气压而使行走通道外的烟气不能或极少地逆流进行走通道内,由于持续输气,进入行走通道内的烟气极少。当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4可以选择就近的行走通道入口或者直接从阻隔层22下方钻入行走通道内站立并沿行走通道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可由成年人抱着或背着进行疏散。
下面参照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说明一下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方法的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方法的实施例1包括以下步骤:
将一条长管作为输气通道,将两块长板作为阻隔层,竖直并沿长管的延伸方向设置这两块长板,将两块长板的上边缘焊接到长管的外侧壁上,用电钻在长管的位于两块长板之间的壁面上钻若干个通气孔,从而构建出一条疏散通道单元;
将一个风机与长管的一端连通,将长管的另一端用封盖封闭;
将长管固定到一个支架上,使两块长板的下边缘离地1米高;
启动风机,让受困人员的上半身位于两块长板之间,让受困人员沿长管的延伸方向行走逃生。
如图4所示的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二个实施例,同时参见图5,其与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疏散通道单元的条数为两条,两条疏散通道单元的输气通道21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气源装置与输气通道网连通(气源装置在图4和图5中未示出)。图4为具体实施在隧道5中的情况,一般隧道两边分别具有左人行道51和右人行道52,中间为车行道53,隧道中的人行道一般都是靠着左侧或右侧的墙壁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两条疏散通道单元中均有一条阻隔层为墙壁221。尽管墙壁221是直接与地面连接的,但这并不影响行走通道的下侧开口。利用墙壁221作为阻隔层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便于对输气通道21进行固定,因为人类活动的很多建筑内都是有墙壁的;二是可以节省一条阻隔层的材料;三是能够限制受困人员相互拥挤扎堆,因为一般情况下受困人员会在空旷空间内四处跑动(如去寻找对自己重要的亲友等),若将行走通道设置在两侧均可以进入的空旷空间时,可能有些受困人员会从下方穿过逃生的人流,这样会阻碍人流的尽快疏散。
参见图4和图5,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方法的实施例2包括以下步骤:
将一条长管作为输气通道,将一条长板作为阻隔层,竖直并沿长管的延伸方向设置长板,将长板的上边缘焊接到长管的外侧壁上,将长管贴合固定到隧道的墙壁上并用胶水粘接而消去长管与墙壁间的间隙,用电钻在长管的位于长板与墙壁之间的壁面上钻若干个通气孔,从而构建出一条疏散通道单元,长板、墙壁与长管的壁面之间构成了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
重复前述步骤,在该隧道的另一侧构建出另一条疏散通道单元;
将前述两条疏散通道单元的长管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
将一个风机与前述输气通道网连通,将前述两根长管的末端用封盖封闭;
启动风机,让受困人员的上半身位于其中一条疏散通道单元的,让受困人员沿行走通道逃生。
如图6所示的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三个实施例,其与之前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气源装置的个数为两个(气源装置在图中未示出),疏散通道单元的条数为三条,三条输气通道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两个气源装置均与输气通道网连通。本实施例为实施在走廊6中时的情况。先通过第一隔离板60将走廊上方隔离出一定的空间,然后用第二隔离板6121隔离出第一条输气通道,在第一隔离板60上对应第一条输气通道的位置钻出需要的若干通气孔。将硬质板材6122作为阻隔层铰接在第一隔离板60上,以左侧的墙壁221作为另一条阻隔层。在平时未发生火灾时,可以将硬质板材6122向上翻起并系好,当火灾发生而需要疏散时,解开并放下硬质板材6122(如图6中虚线所示)即可。这样的好处是更加节省空间。如图6所示,类似地,在右侧通过第三隔离板6321隔离出第二条输气通道,在第一隔离板60上对应第二条输气通道的位置钻出需要的若干通气孔,同样采用右侧的墙壁221作为一条阻隔层,另一条阻隔层6322采用柔性防火材料,第一隔离板60上在靠近第三隔离板6321的位置沿第二条输气通道的延伸方向设有一条细槽,阻隔层6322的上边缘穿过该细槽并缠绕在滚筒632上,这样,平时可以将阻隔层6322卷绕在滚筒632上而收起,在火灾发生时,转动滚筒将阻隔层6322放下即可。还有一种可收起的方式,如图6所示,在中部位置通过一对中部隔离板6221隔离出第三条输气通道,第一隔离板60上在靠近两块中部隔离板6221的位置分别沿第三条输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开有一条细槽,两条阻隔层6222均为柔性材质,两条阻隔层6222的上端分别穿过该细槽,参见图7,第三条输气通道内在顶部壁面上对应两条细槽分别设有滑轨623(图7中只示出了其一),滑轨623上可滑动地连接有若干个滚钩624(图7中只示出了其一),阻隔层6222与这些滚钩624相连接,且每个滚钩的连接位置之间相隔一定距离(类似于窗帘的连接),这样就可以类似于窗帘一样沿着滑轨623将阻隔层6222收起或拉开。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中,气源装置应当理解为现有技术中所有可以提供新鲜空气的装置,如风机、空调机等。输气通道网不应当解释为形态上的网状,如图8所示的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四个实施例,输气通道网还可以为树枝状,在逻辑上,只要每个疏散通道单元2的输气通道均与其他疏散通道的输气通道相连接,其结果均是这些输气通道是彼此相互连通的。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中的所说的输气通道网的末枝端封闭,其中的“末枝端”指的是输气通道网中未与气源装置相连接的端头。另外,图8中的各行走通道是相互连通的,但实际上人逃生的通路并不只限于在唯一的行走通道网内,也就是说,各行走通道之间是可以存在不连续的。另外,各通气孔的方向并不局限于垂直向下。
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还存在这样的变形:在一条疏散通道单元内,阻隔层的条数可以超过两条。如图9所示,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第五个实施例中阻隔层22的条数为三条,三条阻隔层22与输气通道21的壁面之间构成两条行走通道,输气通道21的位于两行走通道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211,即两条行走通道共用一条输气通道。依次类推,阻隔层的条数还可以更多。
另外,考虑到实际的逃生需求,本发明防烟应急疏散装置的行走通道内沿行走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分立地设置若干个照明灯、出水喷头和逃生方向指示标志,照明灯用于给受困人员进行照明,出水喷头用于给受困人员降温并同时保护行走通道,逃生方向指示标志用于给受困人员明确逃生方向。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2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通道(21)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22),各阻隔层(22)均沿所述输气通道(21)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22)均与所述输气通道(21)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22)与所述输气通道(21)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23),所述输气通道(21)的位于各行走通道(23)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疏散通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22)的条数为两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疏散通道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条所述阻隔层为墙壁(22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疏散通道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有一条所述阻隔层(22)的材料为柔性防火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疏散通道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有一条所述阻隔层(22)铰接在所述输气通道(21)的外侧壁上。
6.一种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气源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条疏散通道单元(2);
所述疏散通道单元(2)包括输气通道(21),输气通道(21)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22),各阻隔层(22)均沿所述输气通道(21)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22)均与所述输气通道(21)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22)与所述输气通道(21)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23),所述输气通道(21)的位于各行走通道(23)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211);
各疏散通道单元(2)的输气通道(21)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各所述气源装置(1)均与输气通道网连通,输气通道网的末枝端均封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装置(1)为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疏散通道单元(2)的行走通道(23)内均沿所述行走通道(23)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照明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疏散通道单元(2)的行走通道(23)内均沿所述行走通道(23)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出水喷头,每条所述疏散通道单元(2)的行走通道(23)内均沿所述行走通道(23)的延伸方向分立地设有若干个逃生方向指示标志。
10.一种防烟应急疏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至少一条疏散通道单元,所述疏散通道单元包括输气通道,输气通道的下方设有至少两条向下伸出的阻隔层,各阻隔层均沿所述输气通道的方向延伸,各阻隔层均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外侧壁面相贴合,各阻隔层与所述输气通道的壁面之间构成至少一条下侧开口的行走通道,所述输气通道的位于各行走通道上方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将各疏散通道单元的输气通道相互连通构成输气通道网;
将至少一个气源装置与所述输气通道网连通,将输气通道网的末枝端封闭;
使疏散通道单元离地悬置;
启动气源装置,让受困人员的上半身位于所述行走通道内,让受困人员沿行走通道逃生。
CN201310105210.2A 2013-03-28 2013-03-28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42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05210.2A CN104074263B (zh) 2013-03-28 2013-03-28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05210.2A CN104074263B (zh) 2013-03-28 2013-03-28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4263A true CN104074263A (zh) 2014-10-01
CN104074263B CN104074263B (zh) 2016-03-09

Family

ID=51595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521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4263B (zh) 2013-03-28 2013-03-28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7426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5684A (en) * 1985-06-04 1990-03-06 Geor-Gina Fume Protection Devices Inc. Fume protection device
JPH09296538A (ja) * 1996-05-07 1997-11-18 Sadao Kumasaka 表面材が不燃性で、内部構造に断熱層及び空気循環路と 結露流水路を備えた複合構造体
US20100001246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Kay Ronald J Safety handrai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CN201826880U (zh) * 2010-09-29 2011-05-1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安全通道防烟系统布置结构
CN102380174A (zh) * 2011-07-19 2012-03-21 张鸿辉 一种消防逃生系统
WO2012084184A1 (en) * 2010-12-22 2012-06-28 Airbus Operations Gmbh System for evacuating persons from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5684A (en) * 1985-06-04 1990-03-06 Geor-Gina Fume Protection Devices Inc. Fume protection device
JPH09296538A (ja) * 1996-05-07 1997-11-18 Sadao Kumasaka 表面材が不燃性で、内部構造に断熱層及び空気循環路と 結露流水路を備えた複合構造体
US20100001246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Kay Ronald J Safety handrai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CN201826880U (zh) * 2010-09-29 2011-05-1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安全通道防烟系统布置结构
WO2012084184A1 (en) * 2010-12-22 2012-06-28 Airbus Operations Gmbh System for evacuating persons from a vehicle
CN102380174A (zh) * 2011-07-19 2012-03-21 张鸿辉 一种消防逃生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4263B (zh) 2016-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19911U (zh) 一种隧道火灾预警排烟装置
KR101558991B1 (ko) 대피통로 겸용 풍도를 구비한 터널
US975243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unnel ventilation in normal conditions and in conditions of fire
US8365804B1 (en) Portable inflatable protective partitioning system
CN108952798B (zh) 一种具有防排烟和人员应急疏散功能的铁路救援站
KR20170109472A (ko) 대심도 광역 철도의 피난 구조체
KR101088341B1 (ko) 터널의 양방향 환기.배연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3418091A (zh) 高空缓降伞
HRP990415A2 (en) Process of ventilation of road tunnels
CN102381317A (zh) 紧急疏散逃生通道
CN110566267A (zh) 一种用于地铁隧道的紧急水幕避难所系统
CN201134173Y (zh) 高温浓烟多功能模拟训练设施
CN205638535U (zh) 一种应用于公路隧道中的应急消防系统
CN108653953A (zh) 一种安装在隧道壁轨道上的智能移动充气消防装置
CN204113340U (zh)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CN105735690B (zh) 用于火灾时逃生及将故障设备隔离的安全配电室
CN104074263B (zh) 疏散通道单元、防烟应急疏散装置及防烟应急疏散方法
CN113338946A (zh) 一种综合型暗开挖电缆隧道检修连通竖井
CN207437115U (zh) 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
CN111063250A (zh) 用于模拟全尺寸地下综合管廊电缆火灾温度场的实验设备
CN213805830U (zh) 一种具备主动防排烟及坍塌自支护功能的气膜结构建筑
CN102380174A (zh) 一种消防逃生系统
CN215987656U (zh) 多功能模块化消防训练塔
CN212642800U (zh) 一种用于瓦斯隧道的隧道结构
CN104196560B (zh)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Evacuation passageway unit, smoke-proof emergency evacuation device and smoke-proof emergency evacuation metho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0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Pledgee: Hengshui Hui Enterprise Financing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Pledgor: Beijing North Fire frozen Technology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20181300000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