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326A - 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70326A CN104070326A CN201410099443.0A CN201410099443A CN104070326A CN 104070326 A CN104070326 A CN 104070326A CN 201410099443 A CN201410099443 A CN 201410099443A CN 104070326 A CN104070326 A CN 1040703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 terminal
- installing hole
- coated metal
- nega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6—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 Y10T29/4921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with deform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电极端子连接体的结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具备居间层(54)且直径比安装孔(52)小的被覆金属棒(55)切割成比板材(51)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该居间层(5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将被覆金属部件(56)插入安装孔(52)的内部并且在安装孔(52)的内部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扁,从而使安装孔(52)扩张并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以居间层(54)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所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实用化正在推进。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与铅蓄电池等其他电池相比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能量输出高,因而,期待其在移动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为代表,以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进一步太阳能电池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蓄电系统的应用。
这样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电极组、外包装体和电解液,电极组是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配置隔膜从而制成层叠结构,外包装体用于容纳电极组,电解液被封在外包装体内。
作为正极的基材,可以使用铝,作为负极的基材,可以使用铜。正极电连接有由铝、铝合金形成的正极端子,负极电连接有由铜、铜合金形成的负极端子。
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输出小的小型设备中可以以单体使用,但在需要大的输出的大型设备中,单体的输出当然是不足的,因此,将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串并联连接,从而获得所期望的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如前所述,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因此,必须进行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在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中,因金属的离子化倾向不同导致的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接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问题令人担忧。
此外,接合本身存在下述问题:在作为金属彼此接合的方法的一般的电阻焊接等中,由于金属各自所具有的熔点的不同,获得稳定的接合强度是困难的。如果无法获得稳定的接合强度,那么从耐振动性的观点而言就不是优选的。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电极端子连接体:具备可以与正极端子连接的正极连接部和可以与负极端子连接的负极连接部,以负极连接部围绕正极连接部的周边、或正极连接部围绕负极连接部的周边的方式来配备,同时,正极连接部与负极连接部通过金属结合而一体结合。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下述电极端子连接体:具备连接于一个电极端子并且由与该电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电极部、和连接于电极部并且由与另一电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母线部,电极部与母线部通过扩散接合而一体化。
根据这些电极端子连接体,可以使电极端子连接体与电极端子的接合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因此,理论上不发生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另外,作为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法,可以采用电阻焊接等简便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0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9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或2所记载的电极端子连接体首先是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结合的部件,在其结合部有可能发生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电极端子连接体的结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创立的本发明是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小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板材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可以进一步具备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以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小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板材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可以进一步具备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在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可以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金属板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和负极侧安装孔的工序;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正极侧安装孔小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金属板厚,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正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负极侧安装孔小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金属板厚,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负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正极侧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正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将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并且在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负极侧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负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所述金属板可以由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形成。
可以进一步具备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正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负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在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并且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可以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大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板材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可以进一步具备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以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大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板材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可以进一步具备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在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可以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所述金属棒的外径可以形成为比所述安装孔的外径小。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对金属板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和负极侧安装孔的工序;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正极侧安装孔大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金属板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正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负极侧安装孔大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金属板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负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正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将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负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所述金属板可以由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形成。
可以进一步具备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正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负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在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并且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可以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可以使所述正极侧金属棒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外径小,或所述负极侧金属棒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外径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防止电极端子连接体的结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图,(a)是平面图,(b)是A-A线剖面图。
图2是表示通过图1的电极端子连接体将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串联连接的电池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图,(a)是平面图,(b)是B-B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通过图3的电极端子连接体将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串联连接的电池系统的立体图。
图5(a)至(f)是对用于获得图1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扩张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6(a)至(g)是对用于获得图3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扩张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7(a)至(f)是对用于获得图1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压入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8(a)至(g)是对用于获得图3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压入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00: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11:正极端子;12:负极端子;13:正极端子连接部;14:负极端子连接部;15:居间部;16: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7: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8: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9:金属板;20:正极侧居间部;21:负极侧居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第1和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是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3和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端子连接部14,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负极端子连接部14介由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的居间部15而结合。
设置为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2各自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伸出的方式。正极端子11由铝、铝合金形成,负极端子12由铜、铜合金形成。
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通过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被串并联连接,构成作为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而搭载的电池系统。
正极端子连接部13是与正极端子11电连接的部分,负极端子连接部14是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的部分。
这里,以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为主基材、在正极端子连接部13的一部分设有负极端子连接部14,但以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为主基材、在负极端子连接部14的一部分设有正极端子连接部13也可以。
在正极端子连接部13,形成有用于插入正极端子11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在负极端子连接部14,形成有用于插入负极端子12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
居间部15是用于抑制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负极端子连接部14的结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部件,由例如镍、铬或锌等形成。
这里,根据离子化倾向来选定形成居间部15的金属,但除了离子化倾向以外,也可以将具有位于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居间部15的金属。这是因为,表示离子化倾向的离子化顺序与以氢为标准电极来表示的表示标准电极电位的电化学序列是一致的。
根据该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负极端子连接部14介由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的居间部15而结合,因此,可以缓和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负极端子连接部14的结合界面的离子化倾向的变化、进一步可以缓和结合界面的标准电极电位的电位差,能够使在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接合部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难以发生。
如图3和图4所示,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是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金属板19、设于金属板19的一部分并且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3、以及设于金属板19的一部分并且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端子连接部14,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金属板19介由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居间部20而结合,负极端子连接部14与金属板19介由由具有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居间部21而结合。
金属板19优选由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选择铝系材料作为金属板19的材料能够实现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轻量化,另外,通过选择铜系材料作为金属板19的材料能够实现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低电阻化(获得高导电性)。
作为铝系材料的具体形态,可以列举纯铝等,作为铜系材料的具体形态,可以列举韧铜、无氧铜等。
这里,并不排除金属板19的材料与正极端子连接部13或负极端子连接部14的材料为相同的形态。
正极侧居间部20是用于抑制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金属板19的接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部件,负极侧居间部21是用于抑制负极端子连接部14与金属板19的接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部件。
这里,根据离子化倾向来选定形成正极侧居间部20和负极侧居间部21的金属,但除了离子化倾向以外,也可以将具有位于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正极侧居间部20的金属、将具有位于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负极侧居间部21的金属。这是因为,表示离子化倾向的离子化顺序与以氢为标准电极来表示的表示标准电极电位的电化学序列是一致的。
根据该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占总体积中的大部分的主基材为金属板19,因此,通过根据目的变更金属板19的材料,能够自由地将具有各种特性的材料用作主基材。
此外,为仅在金属板19的一部分设有由与金属板19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3、负极端子连接部14的结构,因此,正极端子连接部13、负极端子连接部14的材料的特性对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整体的特性产生的影响极小,能够通过金属板19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地对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特性进行设计。
进一步,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金属板19介由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居间部20而结合、负极端子连接部14与金属板19介由由具有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居间部21而结合,因此,可以缓和正极端子连接部13与金属板19的结合界面、和负极端子连接部14与金属板19的结合界面的离子化倾向的变化,进一步可以缓和结合界面的标准电极电位的电位差,能够使在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接合部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难以发生。
接着,对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主要有扩张型的制造方法和压入型的制造方法,因而,依次对这些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扩张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用于获得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扩张型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具备居间层54且直径比安装孔52小的被覆金属棒55切割成比板材51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所述居间层5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被覆金属部件56插入安装孔52的内部并且在安装孔52的内部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扁,从而使安装孔52扩张并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以居间层54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这里,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剖面图的一部分的线。
以下,对各工序具体进行说明。
在对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中,对由铝、铝合金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进一步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从而制作正极端子连接部13(参照图5(a))。紧接着该工序,安装孔52的内周面未形成氧化膜。
这样,在将正极端子11插入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正极端子11与板材51接触,可以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
在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具备居间层54且直径比安装孔52小的被覆金属棒55切割成比板材51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中,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由铜、铜合金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被覆由镍、铬或锌等形成的成为居间部15的居间层54从而形成被覆金属棒55,用切片机等对被覆金属棒55进行切割,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参照图5(b))。
通过采用镀敷处理、蒸镀处理,可以将居间层54的厚度调整至必需的最小限度的厚度,因此,即使形成居间层54的材料对于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特性来说并不优选,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这里,根据离子化倾向来选定形成居间层54的金属,但除了离子化倾向以外,也可以将具有位于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居间层54的金属。这是因为,表示离子化倾向的离子化顺序与以氢为标准电极来表示的表示标准电极电位的电化学序列是一致的。
在将被覆金属部件56插入安装孔52的内部并且在安装孔52的内部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扁,从而使安装孔52扩张并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以居间层54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中,通过加压装置的冲压,在安装孔52的内部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扁(参照图5(c)和(d))。
此时,被覆金属部件56被压扁并轧制,变得比安装孔52的内径大,安装孔52随之被扩张。其结果是,即使在安装孔5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即将接合之前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扩散接合。
因此,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但该接合是通过使2个金属表面直接以固相状态金属性一体化的扩散接合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提高接合可靠性,同时可以抑制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和居间层54的镍等与金属棒53的铜等离子化倾向接近,因此,即使使这些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接合,理论上在各自的界面也难以发生由接合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这里,优选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早于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而预先实施。通过准备被覆金属部件56后形成安装孔52,可以缩短从安装孔52的形成至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的接合的时间,因此可以抑制氧化膜的生长。
此外,加压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速度快,因此,通过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这些工序,可以进一步缩短时间。因此,即使是在铝、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的、被认为一旦形成则非常稳定、即便通过退火进行扩散接合也难以消失的铝型氧化膜,也可以将其生长抑制至最小限度并进行接合。此外,进一步,即使略微形成了氧化膜,也可以通过进行利用扩张进行的接合来促进新生面的产生,从而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这里,为了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各工序,例如将各工序按加工平台(基台)进行划分,随着工序的进行用传送带变更加工平台来进行即可。
这些工序之后,以居间层54为边界对与板材51接合的被覆金属部件56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从而制作负极端子连接部14(参照图5(e))。
此时,以安装孔52的内周部分留有金属棒53的方式对被覆金属部件56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
这样,在将负极端子12插入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负极端子12与金属棒53的一部分接触,可以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
这里,在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时,可以以不形成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式,居间层54在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的内周面不露出。
此外,用于获得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扩张型的制造方法优选在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接合后,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参照图5(f))。
这样,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的扩散接合、和居间层54的镍等与金属棒53的铜等的扩散接合充分进行,从而可以使接合强度进一步提高。
作为非活性气氛,可以使用氦气气氛、氩气气氛。此外,加热温度设为作为母材的板材51、金属棒53和居间层54的熔点以下的温度。
在介由由以上工序得到的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串并联连接时,使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正极端子11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使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与其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负极端子12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从而使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
此时,与正极端子11接触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在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板材51中形成,另外,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在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金属棒53的一部分形成,因此,各自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理论上可以防止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因为是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因此作为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法,可以采用电阻焊接等简便的方法。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铝等形成板材51、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铜等形成金属棒53,但也可以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铜等形成板材51、由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铝等形成金属棒53。
这种情况下,在使安装孔52与被覆金属部件56接合时,即使在安装孔5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利用扩张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从而可以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金属棒53的外周被覆居间层54从而形成被覆金属棒55,但在成为居间层54的管材的内侧压入成为金属棒53的金属、对其进行拉伸从而形成被覆金属棒55也可以。
如图6所示,用于获得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扩张型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工序:对金属板19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工序;对在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64且直径比正极侧安装孔61小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切割成比金属板19厚,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工序,所述正极侧居间层6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68且直径比负极侧安装孔62小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切割成比金属板19厚,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工序,所述负极侧居间层68由具有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插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并且在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压扁,从而使正极侧安装孔61扩张并使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以正极侧居间层64为边界进行接合,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插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并在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压扁,从而使负极侧安装孔62扩张并使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以负极侧居间层68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这里,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剖面图的一部分的线。
以下,对各工序具体进行说明。
在对金属板19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工序中,对根据目的由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等各种材料形成的金属板19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参照图6(a))。紧接着该工序,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面未形成氧化膜。
在对在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64且直径比正极侧安装孔61小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切割成比金属板19厚,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工序中,所述正极侧居间层6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由铝、铝合金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周被覆成为正极侧居间部20的正极侧居间层64,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用切片机等对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进行切割,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参照图6(b))。
在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68且直径比负极侧安装孔62小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切割成比金属板19厚,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工序中,所述负极侧居间层68由具有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由铜、铜合金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周被覆成为负极侧居间部21的负极侧居间层68,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用切片机等对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进行切割,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参照图6(c))。
通过采用镀敷处理、蒸镀处理,可以将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的厚度调整至必需的最小限度的厚度,因此,即使形成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的材料对于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特性来说并不优选,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这里,根据离子化倾向来选定形成正极侧居间层64和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但除了离子化倾向以外,也可以将具有位于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将具有位于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这是因为,表示离子化倾向的离子化顺序与以氢为标准电极来表示的表示标准电极电位的电化学序列是一致的。
在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插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并且在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压扁,从而使正极侧安装孔61扩张并使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以正极侧居间层64为边界进行接合,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插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并且在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压扁,从而使负极侧安装孔62扩张并使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以负极侧居间层68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中,通过加压装置的冲压穿孔,在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压扁,并且在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压扁(参照图6(d)和(e))。
此时,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被压扁并轧制,变得比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径大,正极侧安装孔61随之被扩张。其结果是,即使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即将接合之前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扩散接合。
因此,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但该接合是通过使2个金属表面直接以固相状态金属性一体化的扩散接合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提高接合可靠性,同时可以抑制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和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与正极侧金属棒63的铝等离子化倾向接近,因此,即使使这些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接合,理论上在各自的界面由接合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也难以发生。
同样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被压扁并轧制,变得比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径大,负极侧安装孔62随之被扩张。其结果是,即使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即将接合之前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扩散接合。
因此,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但该接合是通过使2个金属表面直接以固相状态金属性一体化的扩散接合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提高接合可靠性,同时可以抑制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和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与负极侧金属棒67的铜等离子化倾向接近,因此,即使使这些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接合,理论上在各自的界面由接合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也难以发生。
这里,优选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工序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工序早于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工序而预先实施。通过准备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后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可以缩短从正极侧安装孔61的形成至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接合、和从负极侧安装孔62的形成至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接合的时间,因此可以抑制氧化膜的生长。
此外,加压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速度快,因此,通过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这些工序,可以进一步缩短时间。因此,即使是在铝、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的、被认为一旦形成则非常稳定、即便通过退火进行扩散接合也难以消失的铝型氧化膜,也可以将其生长抑制至最小限度并进行接合。此外,进一步,即使略微形成了氧化膜,也可以通过进行利用扩张进行的接合来促进新生面的产生,从而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这里,为了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各工序,例如将各工序按加工平台(基台)进行划分,随着工序的进行用传送带变更加工平台来进行即可。
这些工序之后,对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和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从而制作正极端子连接部13和负极端子连接部14(参照图6(f))。
在该工序中,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周部分留有正极侧金属棒63的方式对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同时,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部分留有负极侧金属棒67的方式对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
这样,在将正极端子11插入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正极端子11与正极侧金属棒63的一部分接触,另外,在将负极端子12插入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负极端子12与负极侧金属棒67的一部分接触,可以各自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
这里,在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时,可以以不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式,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在与正极端子11接触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和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的内周面不露出。
此外,用于获得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扩张型的制造方法优选在使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接合并且使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接合后,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参照图6(g))。
这样,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的扩散接合、和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的扩散接合充分进行,从而可以使接合强度进一步提高。
作为非活性气氛,可以使用氦气气氛、氩气气氛。此外,加热温度设为作为母材的金属板19、正极侧金属棒63、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金属棒67和负极侧居间层68的熔点以下的温度。
在介由由以上工序得到的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串并联连接时,将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正极端子11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将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与其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负极端子12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从而使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
此时,与正极端子11接触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在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正极侧金属棒63中形成,另外,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在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负极侧金属棒67中形成,因此,各自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理论上可以防止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由于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因而,作为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法,可以采用电阻焊接等简便的方法。
接着,对压入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用于获得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压入型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工序:对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具备居间层54且直径比安装孔52大的被覆金属棒55切割成与板材51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所述居间层5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入安装孔52的内部,从而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以居间层54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这里,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剖面图的一部分的线。
以下,对各工序具体进行说明。
在对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中,对由铝、铝合金形成的板材51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52,进一步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从而制作正极端子连接部13(参照图7(a))。紧接着该工序,安装孔52的内周面未形成氧化膜。
这样,在将正极端子11插入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正极端子11与板材51接触,可以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
在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具备居间层54且直径比安装孔52大的被覆金属棒55切割成与板材51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中,所述居间层5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由铜、铜合金形成的金属棒53的外周被覆由镍、铬、或锌等形成的成为居间部15的居间层54从而形成被覆金属棒55,使用切片机等对被覆金属棒55进行切割,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参照图7(b))。
此时,金属棒53的外径需要形成为比安装孔52的外径小。这是因为,如果金属棒53的外径形成为比安装孔52的外径大,则在后续工序中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入安装孔52时,居间层54有可能被摩擦而消失,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直接接合,从而不能获得设置居间层54的优点。
此外,通过采用镀敷处理、蒸镀处理,可以将居间层54的厚度调整至必需的最小限度的厚度,因此,即使形成居间层54的材料对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特性来说并不优选,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这里,根据离子化倾向来选定形成居间层54的金属,但除了离子化倾向以外,也可以将具有位于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居间层54的金属。这是因为,表示离子化倾向的离子化顺序与以氢为标准电极来表示的表示标准电极电位的电化学序列是一致的。
在将被覆金属部件56压入安装孔52的内部从而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以居间层54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中,通过加压装置的冲压穿孔,将被覆金属部件56挤入安装孔52的内部(参照图7(c)和(d))。
此时,被覆金属部件56与安装孔52接触并且表面互相摩擦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将被覆金属部件56挤入安装孔52的内部。其结果是,即使安装孔5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接合之前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扩散接合。
因此,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但该接合是通过使2个金属表面直接以固相状态金属性一体化的扩散接合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提高接合可靠性,同时可以抑制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和居间层54的镍等与金属棒53的铜等离子化倾向接近,因此,即使使这些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接合,理论上在各自的界面也难以发生由接合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这里,优选形成被覆金属部件56的工序早于形成安装孔52的工序而预先实施。通过准备被覆金属部件56后形成安装孔52,可以缩短从安装孔52的形成至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的接合的时间,因此,可以抑制氧化膜的生长。
此外,加压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速度快,因此,通过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这些工序,可以进一步缩短时间。因此,即使是在铝、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的、被认为一旦形成则非常稳定、即便通过退火进行扩散接合也难以消失的铝型氧化膜,也可以将其生长抑制至最小限度并进行接合。此外,进一步,即使略微形成了氧化膜,也可以通过利用压入进行的接合来促进新生面的产生,从而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这里,为了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各工序,例如将各工序按加工平台(基台)进行划分,随着工序的进行用传送带变更加工平台来进行即可。
这些工序之后,对以居间层54为边界与板材51接合的被覆金属部件56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从而制作负极端子连接部14(参照图7(e))。
此时,以安装孔52的内周部分留有金属棒53的方式对被覆金属部件56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
这样,将负极端子12插入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负极端子12与金属棒53的一部分接触,可以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
这里,在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时,可以以不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式,居间层54在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的内周面不露出。
此外,用于获得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压入型的制造方法优选在使板材51与被覆金属部件56接合后,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参照图7(f))。
这样,板材51的铝等与居间层54的镍等的扩散接合、和居间层54的镍等与金属棒53的铜等的扩散接合充分进行,可以使接合强度进一步提高。
作为非活性气氛,可以使用氦气气氛、氩气气氛。此外,加热温度设为作为母材的板材51、金属棒53和居间层54的熔点以下的温度。
在介由由以上工序得到的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串并联连接时,将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正极端子11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将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与其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负极端子12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从而使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
此时,与正极端子11接触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由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板材51形成,另外,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金属棒53的一部分形成,因此,各自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理论上可以防止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由于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因而,作为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法,可以采用电阻焊接等简便的方法。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铝等形成板材51、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铜等形成金属棒53,但也可以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铜等形成板材51、由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铝等形成金属棒53。
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安装孔52与被覆金属部件56接合时,即使在安装孔5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利用压入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可以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金属棒53的外周被覆居间层54从而形成被覆金属棒55,但在成为居间层54的管材的内侧压入成为金属棒53的金属、对其进行拉伸从而形成被覆金属棒55也可以。
如图8所示,用于获得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压入型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工序:对金属板19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工序;对在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64且直径比正极侧安装孔61大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切割成与金属板19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工序,所述正极侧居间层6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68且直径比负极侧安装孔62大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切割成与金属板19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工序,所述负极侧居间层68由具有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压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从而使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以正极侧居间层64为边界进行接合、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压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从而使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以负极侧居间层68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这里,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剖面图的一部分的线。
以下对各工序具体进行说明。
在对金属板19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工序中,对根据目的由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等各种材料形成的金属板19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参照图8(a))。紧接着该工序,正极侧安装孔61与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面未形成氧化膜。
在对在由与正极端子11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64且直径比正极侧安装孔61大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切割成与金属板19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工序中,所述正极侧居间层64由具有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由铝、铝合金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周被覆成为正极侧居间部20的正极侧居间层64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使用切片机等对正极侧被覆金属棒65进行切割,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参照图8(b))。
在对在由与负极端子12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68且直径比负极侧安装孔62大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切割成与金属板19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工序中,所述负极侧居间层68由具有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通过镀敷处理、蒸镀处理等在由铜、铜合金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周被覆成为负极侧居间部21的负极侧居间层68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使用切片机等对负极侧被覆金属棒69进行切割,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参照图8(c))。
此时,需要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径形成为比正极侧安装孔61的外径小、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径形成为比负极侧安装孔62的外径小。这是因为,如果正极侧金属棒63的外径形成为比正极侧安装孔61的外径大、或者负极侧金属棒67的外径形成为比负极侧安装孔62的外径大,则在后续工序中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压入正极侧安装孔61或负极侧安装孔62时,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有可能被摩擦而消失,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直接接合,从而不能获得设置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的优点。
此外,通过采用镀敷处理、蒸镀处理,可以将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的厚度调整至必需的最小限度的厚度,因此,即使形成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的材料对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特性来说并不优选,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这里,根据离子化倾向来选定形成正极侧居间层64和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但除了离子化倾向以外,也可以将具有位于形成正极端子11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将具有位于形成负极端子12的金属和形成金属板19的金属的中间的标准电极电位的金属选定为形成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这是因为,表示离子化倾向的离子化顺序与以氢为标准电极来表示的表示标准电极电位的电化学序列是一致的。
在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压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从而使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以正极侧居间层64为边界进行接合、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压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从而使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以负极侧居间层68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中,通过加压装置的冲压穿孔,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挤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并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挤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参照图8(d)和(e))。
此时,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与正极侧安装孔61接触并且表面互相摩擦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将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挤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部。其结果是,即使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即将接合之前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扩散接合。
因此,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但该接合是通过使2个金属表面直接以固相状态金属性一体化的扩散接合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提高接合可靠性,同时可以抑制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和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与正极侧金属棒63的铝等离子化倾向接近,因此,即使使这些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接合,理论上在各自的界面也难以发生由接合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同样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与负极侧安装孔62接触并且表面互相摩擦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将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挤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部。其结果是,即使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即将接合之前氧化膜也被破坏而促进了新生面的产生,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扩散接合。
因此,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但该接合是通过使2个金属表面直接以固相状态金属性一体化的扩散接合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提高接合可靠性,同时可以抑制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和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与负极侧金属棒67的铜等离子化倾向接近,因此,即使使这些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接合,理论上在各自的界面也难以发生由接合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这里,优选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工序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工序早于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工序而预先实施。通过准备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后形成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可以缩短从正极侧安装孔61的形成至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接合、和从负极侧安装孔62的形成至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接合的时间,因此,可以抑制氧化膜的生长。
此外,加压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速度快,因此,通过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这些工序,可以进一步缩短时间。因此,即使是在铝、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的、被认为一旦形成则非常稳定、即便通过退火进行扩散接合也难以消失的铝型氧化膜,也可以将其生长抑制至最小限度并进行接合。此外,进一步,即使略微形成了氧化膜,也可以通过利用压入进行的接合来促进新生面的产生,从而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这里,为了利用加压装置连续实施各工序,例如将各工序按加工平台(基台)进行划分,随着工序的进行用传送带变更加工平台来进行即可。
这些工序之后,对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实施加压加工(尤其是冲压加工),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和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从而制作正极端子连接部13和负极端子连接部14(参照图8(f))。
在该工序中,以正极侧安装孔61的内周部分留有正极侧金属棒63的方式对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同时,以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部分留有负极侧金属棒67的方式对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
这样,在将正极端子11插入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正极端子11与正极侧金属棒63的一部分接触,另外,在将负极端子12插入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并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时,相互为同种金属的负极端子12与负极侧金属棒67的一部分接触,可以各自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
这里,在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时,可以以不成为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式,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居间层68在与正极端子11接触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和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的内周面不露出。
此外,用于获得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压入型的制造方法优选在使金属板19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接合、并且使金属板19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接合后,进一步具备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参照图8(g))。
这样,金属板19的金属与正极侧居间层64的金属的扩散接合、和金属板19的金属与负极侧居间层68的金属的扩散接合充分进行,可以使接合强度进一步提高。
作为非活性气氛,可以使用氦气气氛、氩气气氛。此外,加热温度设为作为母材的金属板19、正极侧金属棒63、正极侧居间层64、负极侧金属棒67和负极侧居间层68的熔点以下的温度。
在介由由以上工序得到的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串并联连接时,将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正极端子11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将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与其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6的负极端子12通过电阻焊接等进行固定,从而使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电连接。
此时,与正极端子11接触的正极端子用固定孔17由与正极端子11为同种金属的正极侧金属棒63形成,另外,与负极端子12接触的负极端子用固定孔18由与负极端子12为同种金属的负极侧金属棒67形成,因此,各自成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理论上可以防止由局部电池效果引起的腐蚀、高电阻化。
此外,由于为同种金属彼此的接合,因而,作为金属彼此的接合的方法,可以采用电阻焊接等简便的方法。
接着,对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专利文献1或2所记载的电极端子连接体是利用静液挤压加工形成不同种的金属彼此结合的中间制品、通过从该中间制品切削加工出电极端子连接体的板形形状来制造的。
为了实现静液挤压加工,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另外,为了从中间制品切削加工出板形形状,需要长的时间并且切粉的浪费多,因此可以推断,制造成本显著增大。
此外,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通过在板材上形成安装孔并将由不同种金属形成的金属部件压入该安装孔来制造电极端子连接体,但在将金属部件压入安装孔前,氧化膜在铝、铝合金的表面生长,有可能在不同种金属间不能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使从安装孔52、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形成至被覆金属部件56、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接合的工序的加工速度快、并且通过可以用与静液挤压加工相比小规模的设备实施的加压加工来进行,因此,可以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使从安装孔52、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形成至被覆金属部件56、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接合在短时间内实施。
此外,在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中,从安装孔52、正极侧安装孔61和负极侧安装孔62的形成至被覆金属部件56、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和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的接合的工序的加工速度与并用了静液挤压加工、切削加工的情况相比速度快,因此,可以抑制加工中氧化膜的生长。
进一步,在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中,在使安装孔52与被覆金属部件56接合时、在使正极侧安装孔61与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66接合时和在使负极侧安装孔62与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70接合时,即使在安装孔52、正极侧安装孔61、或负极侧安装孔62的内周面略微形成了氧化膜,在即将接合之前氧化膜也可以被破坏,不同种的金属彼此扩散接合,从而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可以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使从安装孔的形成至金属部件的接合在短时间内实施,因此,可以将氧化膜的生长抑制至最小限度并进行接合,可以制造在不同种的金属间获得了充分的接合强度的第1电极端子连接体100。
此外,关于专利文献1或2所记载的电极端子连接体,占总体积中的大部分的主基材由与电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因此,就与形成电极端子的金属的关系而言,几乎没有对主基材的材料进行选择的余地。
由与电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主基材对于具有作为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充分的强度没有限定、对于为低电阻也没有限定,因而,期待提供可以自由地对主基材进行选择的结构的电极端子连接体。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占总体积中的大部分的主基材使用金属板19,因而,通过根据目的变更金属板19的材料,可以将具有各种特性的材料自由地用作主基材。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可以制造占总体积中的大部分的主基材不会受到由形成电极端子的金属带来的限制、具有可以将具有各种特性的材料自由地用作主基材的结构、并且可以抑制电极端子连接体的结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第2电极端子连接体200。
这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程度上,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扩张型的制造方法中接合全部通过扩张来实施、在压入型的制造方法中接合全部通过压入来实施,但设为组合通过扩张进行的接合与通过压入进行的接合也可以。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抑制电极端子连接体的结合部的腐蚀、高电阻化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Claims (22)
1.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
对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
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小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板材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
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并在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备下述工序:
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3.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
对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
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小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板材厚,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
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并在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备下述工序:
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
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来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在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6.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
对金属板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和负极侧安装孔的工序,
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正极侧安装孔小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金属板厚,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正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
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负极侧安装孔小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比所述金属板厚,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负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
将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并在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正极侧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正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将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插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并在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部将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扁,从而使所述负极侧安装孔扩张并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负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所述金属板包含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备下述工序:
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正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负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在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并且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10.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
对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
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大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板材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
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备下述工序:
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12.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
对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安装孔的工序,
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金属棒的外周具备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安装孔大的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板材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
将所述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备下述工序:
对所述板材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在使所述板材与所述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所述金属棒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安装孔的外径小。
16.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使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下述工序:
对金属板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侧安装孔和负极侧安装孔的工序,
对在由与所述正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正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正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正极侧安装孔大的正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金属板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正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正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
对在由与所述负极端子同种的金属形成的负极侧金属棒的外周具备负极侧居间层且直径比所述负极侧安装孔大的负极侧被覆金属棒切割成与所述金属板同等的厚度,从而形成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工序,所述负极侧居间层由具有形成所述负极端子的金属和形成所述金属板的金属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金属形成,以及
将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正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将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压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以所述负极侧居间层为边界进行接合的工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所述金属板包含铝系材料或铜系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具备下述工序:
以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正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内周部分留有所述负极侧金属棒的方式对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的中央部实施加压加工,从而形成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工序。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在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正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并且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负极侧被覆金属部件接合后,在非活性气氛下进行加热的工序。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所述正极侧金属棒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正极侧安装孔的外径小,所述负极侧金属棒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负极侧安装孔的外径小。
21.一种电极端子连接体,其具备:
具有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正极端子连接部,
具有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负极端子连接部,以及
设于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和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居间部。
22.一种蓄电系统,其具备:
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电极端子连接体,
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体具备:具有正极端子用固定孔的正极端子连接部,具有负极端子用固定孔的负极端子连接部,以及设于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和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居间部,
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体的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连接于一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所述正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体的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连接于另一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所述负极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64044 | 2013-03-26 | ||
JP2013064044A JP2014191891A (ja) | 2013-03-26 | 2013-03-26 | 電極端子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70326A true CN104070326A (zh) | 2014-10-01 |
Family
ID=51592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99443.0A Pending CN104070326A (zh) | 2013-03-26 | 2014-03-18 | 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295251A1 (zh) |
JP (1) | JP2014191891A (zh) |
CN (1) | CN104070326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83536A (zh) * | 2017-10-12 | 2020-05-19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能量储存装置和制造能量储存装置的方法 |
CN111987280A (zh) * | 2019-05-22 | 2020-11-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池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16368B2 (ja) * | 2013-03-26 | 2017-10-18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及び前記蓄電素子を備える蓄電装置 |
JP7004200B2 (ja) * | 2017-11-08 | 2022-02-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組電池 |
-
2013
- 2013-03-26 JP JP2013064044A patent/JP2014191891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3-13 US US14/209,822 patent/US2014029525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3-18 CN CN201410099443.0A patent/CN10407032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83536A (zh) * | 2017-10-12 | 2020-05-19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能量储存装置和制造能量储存装置的方法 |
CN111987280A (zh) * | 2019-05-22 | 2020-11-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池组 |
CN111987280B (zh) * | 2019-05-22 | 2023-03-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池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91891A (ja) | 2014-10-06 |
US20140295251A1 (en) | 2014-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73032B2 (en) | Power battery top cap structure, power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 |
US9608263B2 (en) | Anode material having a uniform metal-semiconductor alloy layer | |
CN106469801A (zh) | 电池用端子和电池用端子的制造方法 | |
CN104070326A (zh) | 电极端子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 |
EP2277214A1 (en) | Anode material having a uniform metal-semiconductor alloy layer | |
CN205050907U (zh) | 一种多电池组用的汇流片 | |
US20040185332A1 (en) | Tab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 |
WO2015123343A1 (en) | Silicon current collector for lead acid battery | |
CN105364421B (zh) | 制备极耳的方法 | |
WO2007071425A1 (en) | Plate or strip for producing connectors, connector and use thereof,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strip | |
EP3361524B1 (en) | Power battery top cap structure, power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 |
JP2014143159A (ja) | 電極端子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 |
US981269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nnecting contact for an electrode of an electrochemical sto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chemical store, and electrochemical store | |
JP2014130740A (ja) | 電極端子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 |
US9252550B2 (en) | Electrode terminal connector producing method | |
CN104078639A (zh) | 电极端子连接体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339968A (zh) | 一种方形动力锂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 |
JP2014136251A (ja) | 前駆体及び電極端子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00323165A (ja) | 蓄電池用の捲回体電極群と、アルカリ蓄電池 | |
CN113300031A (zh) | 一种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的焊接方法 | |
CN104393347A (zh) |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 |
JP2014191890A (ja) | 電極端子接続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91889A (ja) | 電極端子接続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91888A (ja) | 電極端子接続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43158A (ja) | 電極端子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