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8032A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8032A
CN104068032A CN201410314830.1A CN201410314830A CN104068032A CN 104068032 A CN104068032 A CN 104068032A CN 201410314830 A CN201410314830 A CN 201410314830A CN 104068032 A CN104068032 A CN 104068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picolide
azoles mepanipyrim
suspending agent
grams
az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148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治国
张华东
王开放
杨立平
王新军
曹明章
孔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148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680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68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80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比例为20:1~1:10。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能够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本发明的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作物霜霉病、疫病和晚疫病。

Description

一种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一种含唑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霜霉病、疫病和晚疫病是蔬菜和水果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危害性强。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菌在现代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进化速率大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进化速率。随着农产品贸易的交流和品牌的推广,病原菌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化学药剂和抗性品种大规模使用后,一些具有强毒力致病型通过定向选择频率不断提高,然后通过自然和人为基因流传播到邻近的地区或大陆,致使化学药剂和抗性品种在短时间内失去作用。
长期以来,霜霉病、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代森锰锌、烯酰吗啉、福美双、代森联等常规杀菌剂。由于这些药剂使用年限较长,致使病原菌抗性越来越强,即使不断加大使用量,往往还是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反而增加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农业生产急需高效、安全的杀菌剂,以解决上述日益严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经过多次的重复试验,发明人意外发现将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以一定比例混配后,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等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活性。
唑嘧菌胺(ametoctradin)是一种高选择性的三唑嘧啶类杀菌剂,主要干扰病原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抑制细胞能量流转,对霜霉病、晚疫病具有高效灵活的防治作用。氟吡菌胺(fluopicolide)为酰胺类广谱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特异性蛋白而表现杀菌活性。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均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将二者进行复配,不仅可以扩大杀菌谱,而且有利于避免使用单一药剂易产生抗性而减少药剂使用寿命,对减少用药量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为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质量比为20:1~1:1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占组合物总重量的3%~8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可制成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且可根据开发需要使用相应的溶剂、载体和助剂。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可添加的助剂包括溶剂、润湿剂、分散剂、粘结剂、渗透剂、崩解剂、增稠剂或稳定剂等。这些物质均是农药制剂允许使用、有助于制剂稳定和药效提升的常规辅助成分,可通过一般的试验确定助剂的一元、或多元组合及其具体的使用量。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直接以成品制剂的形态应用,也可在使用前先在桶中或罐中按比例混合,再稀释至防治需要的浓度。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作物霜霉病、疫病和晚疫病等病害,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萝卜霜霉病、辣椒疫病、黄瓜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以下实例进一步进行说明,但其使用范围并不限于这些例子。各例子中,除非另有说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或百分比均是指重量百分含量或重量配比。
生物测定实例1: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由田间采集。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叶盘法,称取一定量的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原药,用DMF溶解并配制成母液,采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灭菌水稀释,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制备成7个合适系列质量浓度。将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两种药液按不同质量配比(50:1、40:1、30:1、20:1、10:1、1:1、1:10、1:20、1:30、1:40、1:50)混合,得到不同配比的混液,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田间采集新鲜的黄瓜霜霉病病叶,用去离子水将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冲洗下来,配制1×108~1.5×108个孢子囊/L的悬浮液,用于接种。选择5~6片真叶的盆栽黄瓜植株,剪取长势一致的叶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1.5cm的叶盘,浸入装有不同质量浓度药液中,取出晾干后将叶盘背面向上放入装有湿滤纸的培养皿,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0个叶盘。每个叶盘中心点接种10uL的孢子囊悬浮液,置于18~20℃、16h光照/d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7~10d,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调查病情。根据产孢面积占整个叶盘面积的比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1级,1%~5%;3级,6%~10%;5级,11%~25%;7级,26~50%;9级,>50%。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
病情指数=[∑(叶盘数×相对级数)/(叶盘总数×9)]×100
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用Finney机率值法计算毒力回归和EC50(mg/L)。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中结果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共毒系数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特别是配比在20:1~1:10之间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
生物测定实例2: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由田间采集,并经室内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叶盘法。称取一定量的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原药,用DMF溶解并配制成母液,采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灭菌水稀释,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制备成7个合适系列质量浓度。将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两种药液按不同质量配比(50:1、40:1、30:1、20:1、10:1、1:1、1:10、1:20、1:30、1:40、1:50)混合,得到不同配比的混液,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无菌水洗下已培养好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孢子囊,并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囊悬浮液,置于4℃冰箱内,黑暗处理2~3h,使其释放游动孢子,并调节孢子浓度至1×105个孢子/mL,备用。田间剪取长势一致、健康的马铃薯叶片(品种为费乌瑞它),用打孔器打成直径1.5cm的叶盘,浸入装有不同质量浓度处理药液的培养皿中,后取出于自然条件下充分晾干。晾干后将叶盘背面向上放入装有湿滤纸的培养皿,每质量浓度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0个叶盘。每个叶盘中心点接种10uL的孢子囊悬浮液,置于19℃、16h光照/d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5d,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调查病情。根据产孢面积占整个叶盘面积的比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1级,1%~5%;3级,6%~10%;5级,11%~25%;7级,26~50%;9级,>50%。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计算方法同生物测定实例1。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表2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2中结果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共毒系数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特别是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的配比在20:1~1:1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具有更加明显的增效作用。
生物测定实例3: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复配对辣椒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由田间采集,并经室内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培养好的辣椒疫病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沿菌丝边缘打取菌饼,并用接种针将菌饼接种在含药平板的中央,菌丝面朝下,置于25℃光照培养箱中。视对照菌丝生长情况调查结果,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不同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百分率(%),其中:
菌落增长直径(mm)=菌落测量直径(mm)-菌盘直径(mm)
抑制率(%)=[对照菌落增长直径(mm)-含药培养基上菌落增长直径(mm)]/对照菌落增长直径(mm)×100
用Finney机率值法计算毒力回归和EC50(mg/L)。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表3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复配对辣椒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唑嘧菌胺 1.6250 100.00 / /
氟吡菌胺 0.0869 1869.97 / /
唑嘧菌胺50:氟吡菌胺1 0.9385 173.15 134.71 128.54
唑嘧菌胺40:氟吡菌胺1 0.8217 197.76 143.17 138.13
唑嘧菌胺30:氟吡菌胺1 0.7061 230.14 157.10 146.50
唑嘧菌胺20:氟吡菌胺1 0.4331 375.20 184.28 203.60
唑嘧菌胺10:氟吡菌胺1 0.2963 548.43 260.91 210.20
唑嘧菌胺1:氟吡菌胺1 0.0734 2213.90 984.98 224.77
唑嘧菌胺1:氟吡菌胺10 0.0314 5175.16 1709.06 302.81
唑嘧菌胺1:氟吡菌胺20 0.0462 3517.32 1785.68 196.67
唑嘧菌胺1:氟吡菌胺30 0.0512 3173.83 1812.87 175.07
唑嘧菌胺1:氟吡菌胺40 0.0683 2379.21 1826.80 130.24
唑嘧菌胺1:氟吡菌胺50 0.0724 2244.48 1835.26 122.30
从表3中结果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辣椒疫病菌的共毒系数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特别是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的配比在20:1~1:1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具有更加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配方中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制剂实施例1:5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和增稠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砂磨机中处理,再送入均质混合器中,经剪切搅拌均匀,制得5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将5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为96.4%。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处理,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9.6%和82.3%。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2:62%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和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62%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将62%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g/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6%。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1.6%和82.5%。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3:42%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粉剂,再加入适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42%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疫病。将42%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7.4%。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69.8%和78.4%。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实施例4:40%唑嘧菌胺·氟吡菌胺乳油
将活性成分、乳化剂和助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40%唑嘧菌胺·氟吡菌胺乳油。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辣椒疫病。将40%唑嘧菌胺·氟吡菌胺乳油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2%。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3.8%和80.6%。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5:25%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水乳剂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25%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萝卜霜霉病。将25%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水乳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3%。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8.7%和84.6%。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6:10%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微乳剂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0%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将10%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微乳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7%。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9.9%和82.6%。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7:1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和助剂及水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经研磨、剪切搅拌均匀,制得1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丝瓜霜霉病。将1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7.9%。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8.8%和83.5%。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8:2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和助剂及水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经研磨、剪切搅拌均匀,制得2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西瓜疫病。将2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2%。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6.3%和80.7%。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9:4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4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节瓜疫病。将4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7%。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80.5%、86.3%。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制剂实施例10:3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和助剂及水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经研磨、剪切搅拌均匀,制得3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将31%唑嘧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98.5%。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250克/公顷、10%氟吡菌胺悬浮剂(自配)按有效成分用量4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第三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78.6%和85.2%。唑嘧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既减少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

Claims (5)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两者的质量比为5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唑嘧菌胺和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20:1~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3%~8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剂型是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5.权利要求1所述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防治作物霜霉病、疫病和晚疫病。
CN201410314830.1A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杀菌组合物 Pending CN1040680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4830.1A CN104068032A (zh)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4830.1A CN104068032A (zh)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8032A true CN104068032A (zh) 2014-10-01

Family

ID=51589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4830.1A Pending CN104068032A (zh)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6803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9135A (zh) * 2017-01-09 2017-05-24 张和林 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物组合制剂
CN109122700A (zh) * 2017-06-16 2019-01-04 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含噻唑锌和唑嘧菌胺的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47025A1 (en) * 2009-10-13 2011-04-21 Dow Agrosciences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to control oomycete fungal pathogens
CN102395272A (zh) * 2009-04-15 2012-03-28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和其用途
CN103891739A (zh) * 2012-12-28 2014-07-02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酰胺类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5272A (zh) * 2009-04-15 2012-03-28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和其用途
WO2011047025A1 (en) * 2009-10-13 2011-04-21 Dow Agrosciences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to control oomycete fungal pathogens
CN103891739A (zh) * 2012-12-28 2014-07-02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酰胺类的杀菌组合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9135A (zh) * 2017-01-09 2017-05-24 张和林 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物组合制剂
CN109122700A (zh) * 2017-06-16 2019-01-04 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含噻唑锌和唑嘧菌胺的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1490B (zh) 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
CN10401257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155936B (zh) 一种含有申嗪霉素的植物病害防治组合物
CN103155925A (zh) 含有申嗪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488607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191946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0103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53131B (zh) 一种含有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6172429A (zh)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68032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2648713B (zh) 一种利用真菌激活蛋白提高木霉菌剂生物防病活性的技术
CN103190420B (zh) 一种含有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2835413A (zh) 防治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
CN103120171A (zh) 一种植物病害防治用组合物
CN101669495A (zh) 一种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7801720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04138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CN104430361A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960245A (zh) 含有申嗪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141482B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47435A (zh)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5284843A (zh) 杀菌组合物
CN104381293B (zh) 一种含硅噻菌胺和井冈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4957149B (zh) 一种含苯酰菌胺和噻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621521A (zh) 一种含苯噻菌胺和烯酰吗啉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