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1720A -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1720A
CN107801720A CN201611139379.XA CN201611139379A CN107801720A CN 107801720 A CN107801720 A CN 107801720A CN 201611139379 A CN201611139379 A CN 201611139379A CN 107801720 A CN107801720 A CN 107801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ophene
amine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lures amin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393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莹莹
殷勇
冯永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01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72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ring hetero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12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a —O—CO—N<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thereof, neither directly attached to a ring nor the nitrogen atom being a member of a heterocyclic r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有效成分为甲噻诱胺(A)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B),(A)与(B)的重量比为50:1‑1:50。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B)为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有效成分(A)与(B)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该组合物可以添加其余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助成分加工成任一剂型。该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疫霉病、炭疽病、晚疫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香蕉叶斑病等真菌类病害。

Description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特别是指一种含有甲噻诱胺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复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农药以快速有效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农业增产保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科学用药和单一用药已经导致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和致病变种的不断增加,同时,频繁的使用农药也增加了经济负担,并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提高药效,成为植物保护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甲噻诱胺是一种噻二唑类植物抗病激活剂,化学通用名为N-(5-甲基-1,3-噻唑-2-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其结构式如(I)所示。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病毒病害具有很好的诱导抗病效果,作用机制为诱导植物产生系统、广谱的抗病活性。植物防病激活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新颖农药,其本身并无明显的杀菌活性,但却能作为植物的免疫激活剂,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从而达到抗病防病的目的。其中,BTH(苯并噻二唑,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和TDL(噻酰菌胺,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为该类药剂的代表品种,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因甲噻诱胺单剂属于植物激活剂,主要通过植物的系统来产生对病害的抵抗力,但对已发病的植株无很好的治疗作用。
苯噻菌胺其结构式如(II)所示,化学名称[[(6-氟苯并噻唑-2-基)-乙基氨基甲酰基]-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异丙酯,对疫霉病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对其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的萌发在低浓度下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对游动孢子的释放和游动孢子的移动没有作用。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l)瓜类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Rostov.)和十字花科霜霉病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的田间试验结果相似。苯噻菌胺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正在研究中,苯噻菌胺对苯酰胺官能团有抗性的马铃薯晚疫病菌以及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官能团有抗性的瓜类霜霉病都有杀菌活性,推测苯噻菌胺与含有这些官能团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同。而且,苯噻菌胺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氧化合成,对疫霉病菌原浆膜的功能没有影响。
霜霉威其结构式如(Ⅲ)所示,化学名称为N-[3-(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甲酸丙酯,别名:百维威,疫霜净;是一种具有局部内吸作用的低毒杀菌剂,属氨基甲酸酯类。对卵菌纲真菌有特效。适用于叶面处理和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对藻状菌的真菌有效。例如,丝囊霉、盘梗霉、霜霉、疫霉、假霜霉、腐霉等真蓖所致病害均有防治作用,对植物有刺激生长作用。土壤处理用72.2%水剂400~600倍液浇灌,叶面处理用600~1000倍液在病发前喷雾,每隔7~10d喷药1次。
乙霉威其结构式如(Ⅳ)所示,化学名称:3,4-二乙氧苯基氨基甲酸异丙酯,作用特点:一种与多菌灵有副交互抗性的杀菌剂。药剂进入菌体细胞后与菌体细胞内的微管蛋白结合,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
异丙菌胺其结构式如(Ⅴ)所示,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氨基酸类杀菌剂,具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其影响氨基酸的代谢,与已知的杀菌剂作用机理不同,与甲霜灵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通过抑制孢子囊胚芽管的生长、菌丝体的生长和芽孢形成而发挥对作物的保护、治疗作用。可有效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适宜作物为葡萄、马铃薯、番茄、黄瓜、烟草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组合物中所包含的活性组分互相有增效作用能提高防效并有益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甲噻诱胺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甲噻诱胺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0-50:1,较好的比例为25:1-1:25,优选为15:1-1:1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接受的辅助成分。
本发明所述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溶剂以及填料等及其他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定限定,具备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溶粉剂。
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化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者罐中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适合用于防治疫霉病、炭疽病、白粉病、水稻稻瘟病、晚疫病等植物病害。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或洒布,其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与单剂相比,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3、药剂复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4、与单独使用杀菌剂相比,产生药害的风险降低。
试验中用到以下公式计算:
计算药剂对病菌的抑制率。然后将抑制率转化成机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各药剂对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1)、式(2)、式(3)计算: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A×PA+B×PB··················(2)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当本发明选用的两种杀菌剂为效成分A甲噻诱胺,有效成分B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两种杀菌剂复配,具有良好的增效效果,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叠加。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中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上的重要病害,发明人以马铃薯晚疫病、香蕉叶斑病、黄瓜霜霉病为试验病害对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筛选到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的最佳配比用量范围,用于田间病害的防治。
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
供试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菌。
试验方法:采用活体盆栽法,每株处理重复5次,施药后5d接菌,保湿培养7d,分级调查结果: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计算出EC50和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霜霉威复配对香蕉叶斑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
供试病原菌:香蕉叶斑病菌
试验方法:采用活体法,每个处理重复5次,6d后测量病斑直径,计算出EC50和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31.96 Y=2.8834+1.4067X ——
霜霉威(B) 17.08 Y=3.0637+1.5712X ——
(A:B)50:1 24.36 Y=2.3809+1.8889X 129
25:1 20.76 Y=2.7888+1.6786X 149
15:1 16.88 Y=3.1444+1.5117X 179.5
1:1 15.26 Y=3.2619+1.4682X 145.8
1:15 14.01 Y=3.2825+1.4981X 125.6
1:25 14.31 Y=3.3347+1.4411X 121.5
1:50 14.36 Y=3.3611+1.4163X 120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霜霉威复配对香蕉叶斑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异丙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32.19 Y=2.9184+1.3806X ——
异丙菌胺(B) 17.10 Y=3.1502+1.5003X ——
(A:B)50:1 17.97 Y=3.0205+1.5780X 176.1
25:1 16.85 Y=2.8077+1.7872X 184.7
15:1 15.89 Y=2.8598+1.7820X 192
1:1 14.95 Y=2.8249+1.8517X 149.4
1:15 13.74 Y=2.8844+1.8589X 128.2
1:25 14.27 Y=3.0566+1.6833X 122
1:50 14.36 Y=3.1463+1.6021X 120.2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异丙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水剂或水分散粒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实施例1:5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苯噻菌胺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剂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5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2:3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组分:甲噻诱胺1%,苯噻菌胺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26%甲噻诱胺·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组分:甲噻诱胺1%,苯噻菌胺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同种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16%甲噻诱胺·苯噻菌胺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苯噻菌胺15%,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乳化剂与农药原药混合形成溶液,再加入其他溶剂,在高速搅拌条件下滴入水中,形成透明的o/w型微乳剂。
实施例5:2%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油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苯噻菌胺1%,甲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6:16%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油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5%,苯噻菌胺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原药、乳化剂、湿润分散剂、有机膨润土和油酸甲酯等各组分备用,经高速剪切混合均与,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h,使其平均粒径在2-5微米左右,既得26%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油悬浮剂。
实施例7:26%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25%,苯噻菌胺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剂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8:3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
组分:甲噻诱胺30%,苯噻菌胺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混合物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得到二次混合物,向二次混合物中加入二次混合物质量10%-15%的水,混合均匀,再经挤压造粒,形成柱状或球状的颗粒,最后进行干燥,即得到3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9:51%甲噻诱胺·苯噻菌胺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50%,苯噻菌胺1%,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乳化剂与农药原药混合形成溶液,再加入其他溶剂,在高速搅拌条件下滴入水中,形成透明的o/w型微乳剂。
实施例10:51%甲噻诱胺·霜霉威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霜霉威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剂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1:31%甲噻诱胺·霜霉威可湿性粉剂
组分:甲噻诱胺1%,霜霉威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2:26%甲噻诱胺·霜霉威油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霜霉威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3:16%甲噻诱胺·霜霉威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霜霉威15%,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乳化剂与农药原药混合形成溶液,再加入其他溶剂,在高速搅拌条件下滴入水中,形成透明的o/w型微乳剂。
实施例14:2%甲噻诱胺·霜霉威油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霜霉威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5:11%甲噻诱胺·霜霉威油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0%,霜霉威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6:26%甲噻诱胺·霜霉威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25%,霜霉威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剂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7:31%甲噻诱胺·霜霉威水分散粒剂
组分:甲噻诱胺30%,霜霉威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8:51%甲噻诱胺·霜霉威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50%,霜霉威1%,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9:51%甲噻诱胺·异丙菌胺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异丙菌胺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剂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0:31%甲噻诱胺·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
组成:甲噻诱胺1%,异丙菌胺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1:26%甲噻诱胺·异丙菌胺油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异丙菌胺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2:16%甲噻诱胺·异丙菌胺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异丙菌胺15%,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3:2%甲噻诱胺·异丙菌胺油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异丙菌胺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4:16%甲噻诱胺·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
组成:甲噻诱胺15%,异丙菌胺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5:26%甲噻诱胺·异丙菌胺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25%,异丙菌胺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剂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6:31%甲噻诱胺·异丙菌胺水分散粒剂
组成:甲噻诱胺30%,异丙菌胺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7:51%甲噻诱胺·异丙菌胺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50%,异丙菌胺1%,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对比例1、2%甲噻诱胺·乙霉威油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乙霉威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对比例2、2%甲噻诱胺·呋喃丹油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呋喃丹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有机膨润土1.5%,油酸甲酯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10%苯噻菌胺悬浮剂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4:
表4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表4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苯噻菌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香蕉叶斑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75%霜霉威悬浮剂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5:
表5甲噻诱胺和霜霉威复配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5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霜霉威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香蕉叶斑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黄瓜霜霉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10异丙菌胺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6:
表6甲噻诱胺和异丙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表6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异丙菌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用上述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香蕉叶斑病等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的重量比50:1-1:50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特别是重量比为25:1-1:25范围内,尤其是15:1-1:15范围内,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复配后,对病害防治效果优异,与杀菌剂单剂相比,复配增效效果明显,能有效的防治病害,且甲噻诱胺和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的防治效果要好于甲噻诱胺与其他氨基酸甲酯类(乙霉威、呋喃丹等)的防治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甲噻诱胺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所述甲噻诱胺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5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噻诱胺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25:1-1: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噻诱胺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1-1: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为苯噻菌胺、霜霉威或异丙菌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或可溶粉剂。
8.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植物真菌类病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霜霉病、疫霉病、晚疫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香蕉叶斑病。
CN201611139379.XA 2016-09-08 2016-12-12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Withdrawn CN1078017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9758 2016-09-08
CN2016108097589 2016-09-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1720A true CN107801720A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76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39379.XA Withdrawn CN107801720A (zh) 2016-09-08 2016-12-12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0172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64963A1 (en) * 2018-10-10 2021-08-18 Kumia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ily suspension agrochemical composition
CN115956569A (zh) * 2022-12-21 2023-04-14 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包含甲噻诱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1490A (zh) * 2007-01-12 2007-12-26 南开大学 新型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1490A (zh) * 2007-01-12 2007-12-26 南开大学 新型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64963A1 (en) * 2018-10-10 2021-08-18 Kumia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ily suspension agrochemical composition
EP3864963A4 (en) * 2018-10-10 2022-06-22 Kumia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AGROCHEMICAL COMPOSITION IN OILY SUSPENSION
CN115956569A (zh) * 2022-12-21 2023-04-14 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包含甲噻诱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5882B (zh) 一种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1653118B (zh) 一种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5961399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47441B (zh) 一种含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651463A (zh) 一种含春雷霉素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CN101755784B (zh) 一种杀卵菌组合物
CN103858883B (zh) 一种含有啶氧菌酯与酰胺类的农药组合物
CN109380243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172429A (zh)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42120A (zh) 一种含有代森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7801720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190420B (zh) 一种含有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69495A (zh) 一种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9964944A (zh)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42130B (zh) 一种含异丙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704138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CN102318626A (zh) 一种含有乙嘧酚磺酸酯与代森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6234367A (zh) 一种含氟吡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636670B (zh) 含毒氟磷和烯肟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71189B (zh) 一种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47435A (zh)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6259347A (zh) 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7801724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7118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371185A (zh)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