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7697B - 除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7697B
CN104067697B CN201280067786.8A CN201280067786A CN104067697B CN 104067697 B CN104067697 B CN 104067697B CN 201280067786 A CN201280067786 A CN 201280067786A CN 104067697 B CN104067697 B CN 1040676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nit
unit group
ion generating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77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7697A (zh
Inventor
无类井格
中谷政次
冈田俊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7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7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6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提供离子平衡分布均匀、且具有高除电性能的除电装置。其具备:离子发生单元,其具有: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正离子的第1电极;和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负离子的第2电极;电压施加单元,其对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施加电压,具有至少2个以上上述离子发生单元,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各离子发生单元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间歇地施加电压。

Description

除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除电对象物的表面带的电荷除去的(对除电对象物进行除电)除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对除电对象物进行除电的除电装置之一,可使用释放正负离子的除电装置。该除电装置通过对电极施加高电压而分离空气中的分子,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这样的除电装置能大体分为交流式(AC脉冲方式)的除电装置和直流式(DC脉冲方式)的除电装置。AC脉冲方式的除电装置一般是具有1个电极的单电极方式,当通过高压电源对该电极施加电压时,从1个电极交替地周期性地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另一方面,DC脉冲方式的除电装置一般是具有2个1组的电极的2电极方式,当通过高压电源对各电极施加电压时,从正离子用电极(正电极)产生正离子,从负离子用电极(负电极)产生。
单电极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场所依存性地容易均匀地产生正负两种离子,由此,电极的周围也是离子的总和为零,离子平衡容易变得均匀,通过改变两种离子的产生周期而能控制离子能到达的距离。另一方面,单电极方式的缺点是:从单一电极产生等量正负离子的控制、电路构成等与2电极方式相比变得复杂。
2电极方式的优点是:使正负离子等量产生的控制、电路构成等与单电极方式相比容易。另一方面,2电极方式的缺点是:在通常的构成中,在正电极的周围过剩地存在正离子,在负电极的周围过剩地存在负离子。即,在该情况下,即使正负离子的产生量相等,也局部地存在正离子过多的区域和负离子过多的区域。
另外,对电极施加高电压,因此在以电极为中心的周围气氛中产生电场。因此,在除电装置附近存在除电对象物的情况下,由于该电场,除电对象物带电,这样的除电性能的下降与单电极方式相 比显著。这是因为:单电极方式瞬间地产生一个方向(正或者负)的电场,在电极的附近存在的除电对象物带正或者负电,但是整体上一个方向的电场和与其不同的方向的电场交替地产生,作用于除电对象物,所以被中和,与此相对,在正电极的附近存在的除电对象物带正电,在负电极的附近存在的除电对象物带负电。
鉴于这种情况,期望实现同时具备单电极方式的优点和2电极方式的优点两者的电极方式,但是在例如构成简单的2电极方式中,主要在下面的2点中残留性能上的问题。第1问题是除电后的离子平衡容易产生空间上的不均匀,第2问题是近距离的除电性能变低。这些问题由如下情况引起:在2电极方式中生成正离子的正电极和生成负离子的负电极在空间上分开地设置。因此,在2电极方式的除电装置中,通过将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空间距离设为靠近的位置或者设为大致相同的位置,从而可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文献1的除电装置中,正电极和负电极交替地并排配置,另外,相对的2个电极以极性相反的方式配置。由此,将正电极和负电极在空间上设置得靠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94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2电极方式的除电器中,只是将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空间距离靠近设置时,离子平衡分布提高,但是由于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抵消,从而离子的到达量下降,伴随由此,有除电性能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离子平衡分布均匀、且具有高除电性能的除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除电装置特征在于,具备:离子 发生单元,其具有: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正离子的第1电极;和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负离子的第2电极;以及电压施加单元,其对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施加电压,上述除电装置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各离子发生单元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间歇地施加电压。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优选具备离子输送单元,上述离子输送单元输送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组成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在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输送方向上相对配置,并且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1电极和另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2电极在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输送方向上相对配置,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以上述周期交替地施加电压。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优选具备离子输送单元,上述离子输送单元具有吹出口,输送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组成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隔着上述吹出口相对配置,并且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1电极和另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2电极隔着上述吹出口相对配置,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以上述周期交替地施加电压。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优选如下:在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数量是偶数时,上述第1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和上述第2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相同数量,在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奇数时,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比另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多一个。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优选如下: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相对于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输送方向朝向上述离子输送单元倾斜地配置。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优选如下: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在切换对上述第1单元组施加的电压和对上述第2单元组施加的电压时,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两者施加规定时间的电压。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优选如下:上述规定时间是每1周期的对各单元组施加电压的时间的10%以下。
另外,本发明优选在上述构成的除电装置中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施加的电压的频率是0.5Hz~20Hz。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不对1个离子发生单元(一方单元组)和其它的离子发生单元(另一方单元组)施加常时电压,所以可抑制例如由1个离子发生单元(一方单元组)产生的正离子和由其它的离子发生单元(另一方单元组)产生的负离子相互抵消,能防止离子浓度的下降、离子到达除电对象物的量的下降。另外,因为正电场和负电场两者作用于除电对象物的各部,所以除电对象物的表面的一部分不会带一种极性(正或者负)的电并且长时间维持该状态,能实现表面电位(离子平衡)的均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具备的离子发生单元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具备的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第1其它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第2其它例的俯 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其它例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具备的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的其它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而示出本发明的除电装置,并不意图将本发明特别确定为该除电装置,同样也可适用权利要求书所包含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另外,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具备交叉滚子风扇(cross roller fan)2、离子发生单元3、电压施加电路(未图示)。
在交叉滚子风扇2内设有未图示的叶片,形成有将抽吸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2a。此外,吹出口2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在后述的除电性能的评价中,吹出口2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是200mm。
如图2所示,离子发生单元3配置于从交叉滚子风扇2的吹出口2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D(此外,“空气的吹出方向D”也能改称为“正负离子的输送方向D”。)的前方。在图2中,离子发生单元3沿着上述吹出方向D设置两个,另外,沿着吹出口2a的宽度方向设置两个,共设置四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离子发生单元3被分为两个单元组。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四个离子发生单元3分别称为离子发生单元31a、31b、32a、32b。另外,伴随于此,在图2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1a所具有的负电极设为负电极311,将离子发生装置32a所具有的正电极设为正电极321,分别与图3所示的离子发生装置3具备的负电极3b、正电极3a是相同的电极。
具体地,将设置在从吹出口2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D的跟前侧(靠近吹出口2a的位置)的两个离子发生单元(图2所示的离子发生单元31a和31b)设为第1单元组31,将设置在从吹出口2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D的里侧(远离吹出口2a的位置)的两个离子发生单元(图2所示的离子发生单元32a和32b)设为第2单元组32。即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在空气的吹出方向D(正负离子的输送方向D)相对配置。
并且,在吹出方向D上相对的两个离子发生单元3中,正电极和负电极以极性相反的电极在吹出方向D相对的方式配置。当以离子发生单元31a和离子发生单元32a为例进行说明时,离子发生单元31a的负电极(图2所示的电极311)和离子发生单元32a的正电极(图2所示的电极321)在吹出方向D上相对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单元3的数量是偶数(四个),因此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各包含两个离子发生单元3,数量相同,但是在离子发生单元3的数量是奇数时,期望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3的数量比另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3的数量多一个。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离子发生单元3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离子发生单元3具有产生正离子的正电极(第1电极)3a和产生负离子的负电极(第2电极)3b。两电极3a、3b是针电极,在离子发生单元3内,相对于其底部竖直地设置,其尖端朝向上方。
未图示的电压施加电路(电压施加单元)是对单元组31、32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间歇地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电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后述的除电性能的评价实验,假设能切换对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常时电压施加模式和按单元组交替地施 加电压的交替电压施加模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说明对单元组31、32交替地施加的情况。
图4是表示单元组31、32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图4(a)是表示单元组31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图4(b)是表示单元组32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通过电压施加电路交替地被施加。
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分别交替地被施加电压,并且在对单元组31施加电压时,不对单元组32施加电压,另外,在对单元组32施加电压时,不对单元组31施加电压。另外,以对单元组31的电压施加时间T1和对单元组32的电压施加时间T2为大致相同的时间的方式进行控制。即,能换言之,对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施加电压的时间和不对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施加电压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时间。
接着对评价除电装置1的除电性能的评价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除电性能的评价方式而使用充电板。这是测定充电板的电荷的弛豫时间的评价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静电电容为2pF的陶雷克日本(トレック·ジャパン)株式会社制造的充电板,利用表面电位从+1000V到达+100V的正侧除电时间(秒)和从-1000V到达-100V的负侧除电时间(秒)的平均的平均除电时间(秒)评价除电性能。离子平衡通过将交叉滚子风扇2的吹出口2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为0mm,以20mm间距测定-100mm~+100mm的范围所得的分布进行评价。此外,在图1中,相对于吹出口2a的纸面将左端设为-100mm,将右端设为+100mm。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的除电性能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在图5中,实线图是表示对所有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状态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虚线图是表示对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交替地施加电压的状态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此外,图5是表示在从吹出口2a朝向空气的吹出方向D(在图1中朝向纸面为跟前侧,在图2中朝向纸面为下侧)离开50mm的地点设置充电板的情况下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
首先,说明最初对所有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情况。在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除电装置1中,从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2秒,从吹出口2a离开30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7秒。另外,如图5所示,离开50mm的地点的离子平衡的分布是-311V~173V。这样,可知:在对所有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方式中,从除电装置1(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近距离区域)的离子平衡差,区间的偏差大。
这是因为:由于以电极为中心产生的电场的影响,充电板的表面电位发生变化,靠近充电板的第2单元组的正电极的正面的离子平衡向正侧偏移,第2单元组的负电极的正面的离子平衡向负侧偏移。
接着,说明对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交替地施加电压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每隔0.5秒切换施加电压的单元组。此外,对各单元组31、32以1Hz的频率施加电压,时间施加率是50%。从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3秒,离开30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5秒。另外,如图5所示,离开50mm的地点的离子平衡的分布是-15V~28V。
这样,在对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交替地施加电压的方式中,各单元组31、32的驱动时间是上述的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一半,伴随于此,虽然正负离子的总产生量成为一半,但是离开5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长出0.1秒的程度,另一方面,在离开300mm的地点快0.2秒。另外,从除电装置1(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近距离区域)的离子平衡好(交替电压施加模式的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相比为约1/10程度)。
除电平均时间几乎没有差异的理由(在离开300mm的地点,交替电压施加模式的除电平均时间短的理由)是因为:在为常时电压施加模式时,与为交替电压施加模式时相比,产生2倍的量的正负离子,但是在常时电压施加模式中,正负离子在近距离区域中同时产生,由此正离子和负离子抵消(中和),正负离子没有到达充电 板。即,在交替电压施加模式中,正负离子的产生量只不过是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一半,但是正负离子在时间上被划分而交替地产生,因此正离子和负离子不抵消(不中和),以高比例到达充电板。
另外,在常时电压施加模式中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大是因为:在从除电装置1(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的近距离区域,受到由于靠近充电板的单元组32的电极产生的电场的影响,靠近正电极的部分带正电,靠近负电极的部分带负电,其被维持。与此相对,在交替电压施加模式中,交替地受到两极性的电极的电场的影响,因此即使暂时一方的极性带电,也不会维持该极性,因此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相比变小。
综上可知:通过设为交替电压施加模式,能在维持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相等的除电速度(除电性能)的情况下使离子平衡的分布改善(均匀化)。而且,在交替电压施加模式中,各离子发生单元3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相比仅驱动一半的时间,因此交替地进行电压的施加的除电装置1与进行常时电压的施加的除电装置1相比电极的寿命为2倍。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相对配置,另外,一方单元组中的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正电极和另一方单元组中的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负电极相对配置。并且,通过对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交替地施加电压,可抑制正负离子相互抵消,因此能防止离子浓度的下降(抵消的正负离子量的下降)、离子到达除电对象物的量的下降。另外,正电场和负电场两者作用于除电对象物的各部,所以除电对象物的表面的一部分不会带一种极性(正或者负)的电并且长时间维持该状态,能实现表面电位(离子平衡)的均匀化。
另外,因为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和另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相同数量或者一方离子发生单元数量仅多一个,所以能将通过第1单元组产生的离子的总和设为大致相同数量,能进一步实现离子平衡的均匀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离子发生单元3(31a、31b、32a、 32b)中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进行各电极的配置。即,可以是,在第1单元组31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1a的正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1b的正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在第2单元组32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2a的负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1b的负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
另外,可以是,在第1单元组31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1a的负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1b的负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在第2单元组32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2a的正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1b的正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可以使各离子发生单元3(31a、31b、32a、32b)相对于从吹出口2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D朝向交叉滚子风扇2倾斜规定角度地设置。这能自由设定各电极相对于除电装置1(吹出口2a)的间隔。
即,通过将倾斜角度设为期望的角度,能使用相同的离子发生单元3变更各电极相对于除电装置1(吹出口2a)的配置间隔,因此能自由设定电极的配置密度。即,通过在相同宽度的吹出口2a中使离子发生单元3倾斜(缩窄各电极的配置间隔),与不使离子发生单元3倾斜时相比能设置更多的离子发生单元3,所以能使离子的总和增大,能使除电性能提高。此外,倾斜角度只要根据配置间隔(配置密度)适当设定即可。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另外,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主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备交叉滚子风扇2、离子发生单元3。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四个离子发生单元3,将其分为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但是各离子发生单元3的配置关系不同。因此,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四个离子发生单元3的配置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单元3如图8和图9所示,具有:使各电极的尖端朝向下方的两个离子发生单元3(33a、33b)和使各电极的尖端朝向上方的两个离子发生单元3(34a、34b),将它们分别设为第1单元组33、第2单元组34。第1单元组33和第2单元组34隔着吹出口2a(上下两段)相对配置。
并且,在隔着吹出口2a相对的两个离子发生单元3中,正电极和负电极以在吹出口2a的高度方向上极性相反的电极相对的方式配置。当以离子发生单元33a和离子发生单元34a为例说明时,离子发生单元33a的负电极(图9所示的负电极331)和离子发生单元34a的正电极(图9所示的正电极341)在吹出口2a的高度方向相对配置。此外,负电极331、正电极341是分别与上述的负电极311以及负电极3b、正电极321以及正电极3a相同的电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的除电性能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如图10所示,实线图是表示对所有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状态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虚线图是表示对第1单元组33和第2单元组34交替地施加电压的状态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此外,图10是表示在从吹出口2a朝向空气的吹出方向D(在图1和图2中朝向纸面跟前侧)离开50mm的地点设置充电板的情况下的离子平衡的分布的图。
首先,说明最初对所有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情况。在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除电装置1中,从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25秒,从吹出口2a离开30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85秒。另外,如图10所示,离开50mm的地点的离子平衡的分布是-19V~10V。
接着,说明交替地对第1单元组33和第2单元组34施加电压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每隔0.5秒切换施加电压的单元组。此外,对各单元组31、32以1Hz的频率施加电压,时间施加率是50%。从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2秒,从吹出口2a离开30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0.95秒。另外,如图10所示,离开50mm的地点的离子平衡的分布是-10V~9V。
这样,在对第1单元组33和第2单元组34交替地施加电压的方式中,各单元组33、34的驱动时间是上述的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一半,伴随于此,尽管正负离子的总产生量成为一半,但是离开300mm的地点的平均除电时间是长0.1秒的程度,另一方面,在离开50mm的地点(近距离区域)快0.05秒。另外,从除电装置1(吹出口2a)离开50mm的地点(近距离区域)的离子平衡好(交替电压施加模式的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相比为约2/3以下)。
除电平均时间几乎没有差异的理由(在近距离区域中,交替电压施加模式的除电平均时间短的理由)和交替电压施加模式的离子平衡分布宽度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的离子平衡的分布宽度相比变小的理由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
因此,通过设为交替电压施加模式,能在维持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相等的除电速度的情况下改善离子平衡的分布。而且,在交替电压施加模式中,各离子发生单元3与常时电压施加模式相比仅驱动一半的时间,因此交替地进行电压的施加的除电装置1与进行常时电压的施加的除电装置1相比电极的寿命成为2倍。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各离子发生单元3(33a、33b、34a、34b)中如图11所示进行各电极的配置。即,可以是,在第1单元组33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3a的负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3b的负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在第2单元组34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4a的正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4b的正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
另外,可以是,在第1单元组33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3a的正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3b的正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在第2单元组34中,将离子发生单元34a的负电极和离子发生单元34b的负电极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均配置在吹出口2a的中央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图6)同样,可以是, 将各离子发生单元3(33a、33b、34a、34b)相对于从吹出口2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D朝向交叉滚子风扇2倾斜规定角度地设置。
[其它]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假设将离子发生单元3分为两个单元组,电压施加电路按单元组交替地施加电压,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假设具备多个电压施加电路,该多个电压施加电路对一个离子发生单元3和其它的离子发生单元3交替地施加电压。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切换向第1单元组(31或者33)施加电压和向第2单元组(32或者34)施加电压时,对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两者施加电压规定时间。一边参照图2一边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目前对第1单元组31施加电压,接着对第2单元组32施加电压。在对第1单元组31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从负电极311产生负离子,负离子大多存在于负电极311和第2单元组32的正电极321周边。
当在这样的状态下从第1单元组31向第2单元组32切换电压的施加时,从正电极321产生正离子,但是如上所述,正离子与在正电极321周边存在的负离子抵消而失活(中和),正离子的产生量的上升缓慢(换言之,正离子到达除电对象物需要时间)。
因此,在切换电压的施加时,对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两者施加电压,由此从负电极311产生的负离子和从正电极321产生的正离子抵消而失活,从而成为在负电极311和正电极321周边不存在一种极性的离子(在本例中为负离子)的状态,能使之后的正离子的产生量急剧上升。
以下参照图12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单元组31、32的其它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图12(a)是表示单元组31的其它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图12(b)是表示单元组32的其它的电压波形的时序图。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由电压施加电路交替地(间歇地)施加。
另外,设置在图12中切换电压的施加时对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两者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时间(上述的规定时间)T5。在本例中也 与图4同样,对单元组31的电压施加时间T3和对单元组32的电压施加时间T4是大致相同的时间,但是为了设置对单元组31、32的电压施加时间T5,以使电压施加时间T3和T4成为比图4所示的电压施加时间T1和T2长的时间(换言之,对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施加电压的时间为比不对单元组31和单元组32施加电压的时间长的时间)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在对第1单元组31和第2单元组32两者施加电压的情况下,该电压施加时间只要是每1周期的对各单元组施加电压的时间的10%以下即可。如上所述,在该规定时间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是用于抵消的,因此对除电对象物并不具有除电效果。因此,当该规定时间为长时间时,除电性能将下降。
因此,如果将对两单元组施加电压的时间设为每1周期的对各单元组施加电压的时间的10%以下,则能防止由上述中和效果引起的离子产生量的上升的急剧性、除电性能的下降。
此外,在设置重复电压施加时间的情况下,除电装置1的电压施加电路构成为:能切换按单元组交替地施加电压的交替电压施加模式和对两单元组(所有的离子发生单元3)施加常时电压的常时电压施加模式。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对各单元组施加的电压的频率是0.5Hz~20Hz即可。由此,能防止由于以低频(不足0.5Hz)施加电压的切换周期是长时间而引起的离子产生的时间性偏移、由于是高频(超出20Hz)引起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离子失活的比例的增加。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利用于将除电对象物的表面带的电荷除去的除电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除电装置
2 交叉滚子风扇
2a 吹出口
3 离子发生单元
3a 正电极
3b 负电极
31、33 第1单元组
32、34 第2单元组
311 正电极
321 负电极
331 负电极
341 正电极

Claims (8)

1.一种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离子发生单元,其具有: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正离子的第1电极;和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负离子的第2电极;以及
电压施加单元,其对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施加电压,
上述除电装置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
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各离子发生单元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间歇地施加电压,
上述除电装置具备离子输送单元,上述离子输送单元输送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组成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在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输送方向上相对配置,并且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1电极和另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2电极在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输送方向上相对配置,
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以上述周期交替地施加电压。
2.一种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离子发生单元,其具有: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正离子的第1电极;和通过被施加电压而产生负离子的第2电极;以及
电压施加单元,其对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施加电压,
上述除电装置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
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各离子发生单元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间歇地施加电压,
上述除电装置具备离子输送单元,上述离子输送单元具有吹出口,输送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组成第1单元组和第2单元组,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隔着上述吹出口相对配置,并且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1电极和另一方单元组中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所具有的第2电极隔着上述吹出口相对配置,
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以上述周期交替地施加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偶数时,上述第1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和上述第2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相同数量,在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奇数时,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比另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多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偶数时,上述第1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和上述第2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相同数量,在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是奇数时,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比另一方单元组所包含的离子发生单元的数量多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2个以上的上述离子发生单元相对于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输送方向朝向上述离子输送单元倾斜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压施加单元在切换对上述第1单元组施加的电压和对上述第2单元组施加的电压时,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两者施加规定时间的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时间是每1周期的对各单元组施加电压的时间的1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和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第1单元组和上述第2单元组施加的电压的频率是0.5Hz~20Hz。
CN201280067786.8A 2012-02-28 2012-12-28 除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676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1286A JP5869914B2 (ja) 2012-02-28 2012-02-28 除電装置
JP2012-041286 2012-02-28
PCT/JP2012/084108 WO2013128779A1 (ja) 2012-02-28 2012-12-28 除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7697A CN104067697A (zh) 2014-09-24
CN104067697B true CN104067697B (zh) 2016-08-31

Family

ID=49081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77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67697B (zh) 2012-02-28 2012-12-28 除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69914B2 (zh)
CN (1) CN104067697B (zh)
WO (1) WO20131287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0963B2 (ja) * 2014-05-21 2016-07-13 独立行政法人労働安全衛生総合研究所 粉体の除電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3961A (zh) * 2006-12-19 2009-10-21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除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65487B2 (en) * 2006-03-03 2011-06-21 Fisa Corporation Neutralization apparatus having minute electrode ion generation element
JP2008159273A (ja) * 2006-12-20 2008-07-10 Keyence Corp 除電装置
JP5212787B2 (ja) * 2008-02-28 2013-06-19 Smc株式会社 イオナイザ
JP5201338B2 (ja) * 2008-07-08 2013-06-05 Smc株式会社 イオナイザ
JP4551953B2 (ja) * 2008-08-28 2010-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拡散装置
JP4718639B2 (ja) * 2010-01-07 2011-07-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カートリッジ
JP4703770B1 (ja) * 2010-02-19 2011-06-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イオンの有無判定方法
JP4890636B2 (ja) * 2010-07-30 2012-03-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機
JP2012032088A (ja) * 2010-07-30 2012-02-16 Sharp Corp 空気調節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3961A (zh) * 2006-12-19 2009-10-21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除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69914B2 (ja) 2016-02-24
JP2013178902A (ja) 2013-09-09
CN104067697A (zh) 2014-09-24
WO2013128779A1 (ja) 201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530148A5 (zh)
JP5592898B2 (ja) イオンビームの偏向、減速、及びフォーカスを独立して制御する技術
CN102646930B (zh) 除电装置及方法
KR20090003269A (ko) 이오나이저
CA2566985A1 (en) An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or fo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fluid flow
Khaled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V–I characteristics of wire–plat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under clean air conditions
CN104067697B (zh) 除电装置
CN101873760A (zh) 除电装置
Straumann Simulation of the space charge near coronating conductors of ac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WO2015138235A3 (en)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system, electrode pack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ystem
KR20090051701A (ko) 이온화 시스템을 위한 다중-축 제어 장치
CN102896046A (zh) 一种电除尘器悬臂梁结构阴极系统
CN104798273A (zh) 离子发生装置和具备其的除电器
JP7088237B2 (ja) 電場非対称波形イオン移動度分光分析装置
CN109545643A (zh) 一种大体积蜂巢电晕等离子体3d均匀性调节装置
EP3438855B1 (en) Ion air supply module needle net layout method and ion air supply module
KR101740086B1 (ko) 실내 제전 방법 및 실내 제전 장치
US2470356A (en) Electrical precipitator
SG11202000272WA (en) Reliability of network mappings
JP5099121B2 (ja) Memsデバイスおよび光スイッチ
CN102486985B (zh) 离子源装置
SE542576C2 (sv) Högresistiva elektrodelement för tvåstegselektrofilter
WO2019098526A3 (ko) 전기집진기용 집진부
JP6973582B2 (ja) 電場非対称波形イオン移動度分光分析装置
JP2006210159A (ja) 電気絶縁性シートの除電装置および除電方法、ならびに、電気絶縁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