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949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9491A
CN104049491A CN201410091537.3A CN201410091537A CN104049491A CN 104049491 A CN104049491 A CN 104049491A CN 201410091537 A CN201410091537 A CN 201410091537A CN 104049491 A CN104049491 A CN 1040494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olarizer
lens
light source
sca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15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9491B (zh
Inventor
三三尻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49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9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9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9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1Details of unit for expo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72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as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9Details of projection optic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在可以形成5色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维持没有颜色偏差等高图像品质的同时使得光扫描装置小型化。其包括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及辅助色用的5个感光体鼓、形成黑色及其他基本1色的各潜像的光扫描装置、形成剩余基本2色的各潜像的光扫描装置、形成辅助色的潜像的光扫描装置。通过折返透镜对辅助色的偏光器前光路进行折返,来使得辅助色用的光源靠近多面镜。调节ND过滤器的光透过率来防止反光镜导致的光利用效率不同于基本四色的光利用效率。并对基本色用和辅助色用的三个光学腔的主基准、从基准及偏光器的回转中心的位置进行共通化。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更为详细的是形成多色的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进步,对画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为了提高画质,对于采用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YMCK)的四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提案有奖颜色数量增加到五色以上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在专利文献1(特开2007-171498号公报)或专利文献2(特开2007-316313号公报)中,提案有六色的图像形成装置。
这种五色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在被称为基本色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四色的调色剂中,增加了淡色的调色剂(例如淡青或淡黄)或透明度高的调色剂(例如透明调色剂)等。这种追加的颜色根据用途,由其实现提高画质、光泽性或颜色再现性等而被称为。“辅助色”
淡色的调色剂用于降低输出图像的粒状性后来实现高画质化,透明度高的调色剂用于提高光泽性。另外,在黄色、品红色、青色的混合色中难以再现的颜色作为辅助色也会被采用。另外,在黄色、品红色、青色的混合色中难以再现的颜色有时候也会作为特色而在印刷机上形成。
然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一般是使用中间转印带的串列式。该串列式是使得装填有不同的分光特性的显影剂的显影器分别对应于与调色剂颜色对应的多个的像载置体,并将该像载置体配置为直列的。该方式具有能够使得打印生产性和四色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的特长。
在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防止各颜色之间的颜色偏差,是以黑色为基准来使得各颜色的光学系统成为相同的。因此,在将以往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从四色例如变成五色时,图像形成部及光扫描装置所需要的空间与四色相比会增加25%。
为了抑制25%的空间增加,可以考虑的是通过感光体鼓、显影器、清洁器等的小型化或形状变更,来减小图像形成部之间的间隔。但是,由于光扫描装置具有规定的光路长度,所以小型化是由限度的。
于是,为了使得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小型化,在作为偏光器的多面镜以后的光学系统布置中,可以考虑设置光路折返用反光镜来增加折返次数后解决光路长度的问题。但是,在该方法中,因为反光镜的反射率会降低偏光器前光学系统的光利用效率。另外,由于反光镜的配置导致其他的光学元件的配置或光线布置变化时,历时(尤其是温度导致的特性变动)下的扫描线的初始特性、温度特性会变成不同于基本四色的倾向,从而导致辅助色的颜色偏差的增大。
因此,尤其是在高画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多个的光扫描装置之间产生温度差时,就会频繁地进行颜色偏差补正动作。由于颜色偏差补正动作是在不同于图像形成时的时机中进行的,补正频率的增加就会导致生产性的降低。也就是说,用户的等待时间变长,导致使用性能变得非常不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149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316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是在降低对于基本四色的辅助色的颜色偏差的同时,使得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小型化。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通过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基本四色的调色剂及该基本四色以外的至少一个辅助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多色图像,并通过光扫描装置的偏光器来使得对应于各色的多个光源来的光束扫描后,在对应于各色的多个的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扫描装置包括:第一光学腔,其回转自由地搭载第一偏光器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框架为自由装卸,所述第一偏光器使得用于黑色和黑色以外的基本一色的两个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扫描;第二光学腔,其回转自由地搭载第二偏光器并相对于所述本体框架为自由装卸,所述第二偏光器使得用于剩下的基本二色的两个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扫描;第三光学腔,其回转自由地搭载第三偏光器并相对于所述本体框架为自由装卸,所述第三偏光器使得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扫描,除了从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至所述第三偏光器的光路以外,从用于所述基本四色和辅助色的各光源至像载置体的光学系统的构成都是相同的,并且,在从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至所述第三偏光器的光路中配设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折返用反光镜,在使得该光路的光路长度与所述基本四色的光学系统中对应的光路的光路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反光镜的折返,来使得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比所述基本四色的光学系统的光源更接近所述第三偏光器,同时使得该光路的光利用效率与黑色的对应的光路的光利用效率相同。
根据本发明,因为通过折返透镜来折返辅助色用光扫描装置的偏光器前光路后使得辅助色用光源比基本四色的光学系统的光源更靠近偏光器,所以就能够实现辅助色用光扫描装置的小型化。另外,通过使得辅助色的光利用效率与黑色的光利用效率相同,就能够抑制折返透镜导致的颜色偏差的发生。另外,因为能够降低颜色偏差补正动作次数,还可以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标记位置检测器及关联构件的图。
图3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1的图(之一)。
图4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1的图(之二)。
图5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1的图(之三)。
图6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1的图(之四)。
图7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1中的光源的图。
图8所示是用于说明图7中的面发光激光原件的图。
图9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2的图(之一)。
图10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2的图(之二)。
图11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2的图(之三)。
图12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2的图(之四)。
图13A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T的图。
图13B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T的变形例的图。
图13C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T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T的扫描光学系统的图。
图15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T的光学腔的图。
图16所示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010A1和2010A2的光学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所示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2000的概要构成。该彩色打印机2000是将四个基本色(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辅助色重叠后来形成全彩色的图像的串列式的多色彩色打印机。
彩色打印机2000具有三个光扫描装置(2010A1、2010A2、2010T)和五个感光体鼓(2030K、2030M、2030Y、2030C、2030T)。另外,彩色打印机2000还包括五个鼓清洁装置(2031K、2031M、2031Y、2031C、2031T)、五个带电装置(2032K、2032M、2032Y、2032C、2032T)和五个显影装置(2033K、2033M、2033Y、2033C、2033T)。
另外,彩色打印机2000还包括有转印带2040、定影装置2050、对位辊对2056、转印辊2041、排纸辊2058、供纸盘2060、排纸盘2070。彩色打印机2000还进一步设有通信控制装置2080、带清洁装置2085、标记位置检测器2245以及对上述各部进行总括地控制的打印机控制装置2090等。
彩色打印机2000既是原稿的读取装置,也具有复印功能。还有,在本说明书中,在XYZ的3维垂直坐标系中,是将沿着各感光体鼓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并将沿着各感光体鼓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来说明的。
通信控制装置2080用于控制与借助于网络的上位装置(例如是计算机)之间的双向通信。
在各感光体鼓的表面上都形成有感光层。也就是说,各感光体鼓的表面分别是被扫描面。还有,各感光体鼓通过未图示的回转机构在图1中的面内的箭头方向上回转。
在感光体鼓2030K的表面附近,沿着感光体鼓2030K的回转方向配置有带电装置2032K、显影装置2033K、鼓清洁装置2031K。
感光体鼓2030K、带电装置2032K、显影装置2033K以及鼓清洁装置2031K是作为一组来使用的,并构成了形成黑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站(以下,为方便起见也成为“K站”)。
在感光体鼓2030C的表面附近,沿着感光体鼓2030C的回转方向配置有带电装置2032C、显影装置2033C、鼓清洁装置2031C。
感光体鼓2030C、带电装置2032C、显影装置2033C以及鼓清洁装置2031C是作为一组来使用的,并构成了形成青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站(以下,为方便起见也成为“C站”)。
在感光体鼓2030M的表面附近,沿着感光体鼓2030M的回转方向配置有带电装置2032M、显影装置2033M、鼓清洁装置2031M。
感光体鼓2030M、带电装置2032M、显影装置2033M以及鼓清洁装置2031M是作为一组来使用的,并构成了形成品红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站(以下,为方便起见也成为“M站”)。
在感光体鼓2030Y的表面附近,沿着感光体鼓2030Y的回转方向配置有带电装置2032Y、显影装置2033Y、鼓清洁装置2031Y。
感光体鼓2030Y、带电装置2032Y、显影装置2033Y以及鼓清洁装置2031Y是作为一组来使用的,并构成了形成黄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站(以下,为方便起见也成为“Y站”)。
在感光体鼓2030T的表面附近,沿着感光体鼓2030T的回转方向配置有带电装置2032T、显影装置2033T、鼓清洁装置2031T。
感光体鼓2030T、带电装置2032T、显影装置2033T以及鼓清洁装置2031T是作为一组来使用的,并构成了形成辅助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站(以下,为方便起见也成为“T站”)。
各带电装置使得对应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分别均匀带电。
光扫描装置2010A1是将根据来自于打印机控制装置2090的青色图像数据而调制后的光束,照射到被带电的感光体鼓2030C的表面上。另外,光扫描装置2010A1是将根据黑色图像数据而调制后的光束,照射到被带电的感光体鼓2030K的表面上。由此,在感光体鼓2030C及感光体鼓2030K的表面中,仅是被照射有光的部分的电荷消失,并且对应于图像数据的潜像分别形成在感光体鼓2030C及感光体鼓2030K的表面上。这里形成的潜像随着感光体鼓的回转后,朝着所对应的显影装置的方向移动。
光扫描装置2010A2是将根据来自于打印机控制装置2090的黄色图像数据而调制后的光束,照射到被带电的感光体鼓2030Y的表面上。另外,光扫描装置2010A2是将根据品红色图像数据而调制后的光束,照射到被带电的感光体鼓2030M的表面上。由此,在感光体鼓2030Y及感光体鼓2030M的表面中,仅是被照射有光的部分的电荷消失,并且对应于图像数据的潜像分别形成在感光体鼓2030Y及感光体鼓2030M的表面上。这里形成的潜像随着感光体鼓的回转后,朝着所对应的显影装置的方向移动。
以下,在不需要区别光扫描装置2010A1和光扫描装置2010A2时,为方便起见总称为“光扫描装置2010A”。另外,在不需要区别多面镜2104A1和多面镜2104A2时,为方便起见总称为“多面镜2104A”。
光扫描装置2010T是将根据附加有辅助色的颜色的图像数据而调制后的光束,照射到被带电的感光体鼓2030T的表面上。由此,在感光体鼓2030T的表面中,仅是被照射有光的部分的电荷消失,并且对应于图像数据的潜像形成在感光体鼓2030T的表面上。这里形成的潜像随着感光体鼓2030T的回转后,朝着所对应的显影装置的方向移动。
还有,对于各光扫描装置的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各显影装置将调色剂附着到形成在所对应的感光体鼓的表面上的潜像里后来使其像化。还有,以下,为了方便起见,将附着有调色剂的像称为“调色剂图像”。
各调色剂图像随着所对应的感光体鼓的回转,在转印带2040的方向上移动。然后,各调色剂图像以规定的时机在转印带2040上被依次转印并重叠。
在供纸盘2060里容纳有记录纸。在该供纸盘2060的附近配置有供纸滚轮(未图示),并且该供纸滚轮将记录纸从供纸盘2060一页一页地取出并搬送到对位辊对2056中。该对位辊对2056以规定的时机将记录纸朝着转印带2040和转印辊2041的间隙送出。
然后,重叠在转印带204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上。这里,转印后的记录纸被送到定影装置2050中。
在定影装置2050中,热和压力被施加到记录纸上,并由此使得调色剂被定影到记录纸上。这里,定影后的记录纸借助于排纸辊2058被送到排纸盘2070中,并被依次堆放在排纸盘2070上。
各鼓清洁装置将残留在所对应的感光体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残留调色剂)除去并回收。残留调色剂被除去后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再次返回到与带电装置相向而对的位置里。带清洁装置2085用于除去对记录纸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后残留在转印带2040上的调色剂。
标记位置检测器2245被配置在转印带2040的-X侧端部附近。作为该标记位置检测器2245的一个例子是如图2所示地,包括有三个光学传感器(2245a、2245b、2245c)。光学传感器2245a及光学传感器2245c被配置在与转印带204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部附近相向而对的位置里。另外,光学传感器2245b被配置在与转印带204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附近相向而对的位置里。
各光学传感器具有将光朝着转印带2040射出的光源以及对转印带2040反射来的光进行受光的受光原件等,并将转印到转印带2040上的标记的位置信息通知到打印机控制装置2090中。
接着,对于上述光扫描装置2010A1的构成进行说明。作为光扫描装置2010A1的一个例子是如图3-图6所示地,包括有两个光源(2200a、2200b)、两个耦合透镜(2201a、2201b)、两个开口板(2202a、2202b)、两个线像形成透镜(2204a、2204b)、多面镜2104A1、两个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a、2105b)、两个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a、2107b)、四块折返透镜(2106a、2106b、2108a、2108b)、两个光检测传感器(2205a、2205b)、两个聚光透镜(2206a、2206b)、四块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a1、2207a2、2207b1、2207b2)以及未图示的扫描控制装置等。然后,参照图16,它们被组装到后记的光学腔2210CK的规定位置中。还有,以下,为了方便起见,是将对应于主扫描方向的方向简称为“主扫描对应方向”,将对应于副扫描方向的方向简称为“副扫描对应方向”。
光源2200a和光源2200b在从Z轴方向上看时,被配置在X轴方向上分开的位置里。作为各光源2200a、2200b的一个例子是如图7所示地,包括有面发光激光芯片10、保持该面发光激光芯片10的包覆构件11、保护面发光激光芯片10的罩盖玻璃14。
包覆构件11被安装在电路板12的表面。在电路板12的背面安装有驱动面发光激光芯片10的驱动用芯片13。还有,面发光激光芯片10和包覆构件11是以未图示的焊丝来电连接的。
作为面发光激光芯片10的一个例子是如图8所示地,在二维里排列的40个发光部形成在一个基板上的面发光激光阵列(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各发光部的振荡波长可以是780nm带的垂直共振器型。40个发光部在将所有的发光部正投影到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上时,是以等间隔d来被配置的。还有,在本说明书中,“发光部间隔”是指两个发光部的中心之间距离。
图3、图4的耦合透镜2201a被配置在从光源2200a射出的光束的光路上,并使得该光束为大致平行光束。图3、图5的耦合透镜2201b被配置在从光源2200b射出的光束的光路上,并使得该光束为大致平行光束。各耦合透镜相对于从各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折射率为大约1.5。
开口板2202a具有开口部,并对借助于耦合透镜2201a的光束进行整形。开口板2202b具有开口部,并对借助于耦合透镜2201b的光束进行整形。各开口部是主扫描对应方向的宽度大约为5.5mm、副扫描对应方向的宽度大约为1.18mm的矩形形状。然后,各开口板的开口部的中心被配置为位于耦合透镜的焦点位置或其附近。
线像形成透镜2204a将通过开口板2202a的开口部的光束在多面镜2104A1的偏光反射面附近对Z轴方向来成像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b将通过开口板2202b的开口部的光束在多面镜2104A1的偏光反射面附近对Z轴方向来成像的。在线像形成透镜2204a、2204b和多面镜2104A1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用于调节光利用效率的ND过滤器。各线像形成透镜是第一面(入射侧的面)相对于副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折射能力、第二面(射出侧的面)相对于主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折射能力的变形透镜。
由耦合透镜2201a、开口板2202a和线像形成透镜2204a构成的光学系统是C站的偏光器前光学系统。由耦合透镜2201b、开口板2202b和线像形成透镜2204b构成的光学系统是K站的偏光器前光学系统。
多面镜2104A1具有在平行于Z轴的轴周围回转的六面镜,各镜分别成为偏光反射面。这里,内接在六面镜里的圆的半径大约为25mm。然后,来自于线像形成透镜2204a的光束被偏光到多面镜2104A1的-X侧,而来自于线像形成透镜2204b的光束被偏光到多面镜2104A1的+X侧里。
图6的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a被配置在多面镜2104A1的-X侧,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b被配置在多面镜2104A1的+X侧里。折返透镜2106a及折返透镜2108a将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a的光束的光路朝着感光体鼓2030C的方向里折返。折返透镜2106b及折返透镜2108b将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b的光束的光路朝着感光体鼓2030K的方向里折返。
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a被配置在借助于折返透镜2108a的光束的光路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b被配置在借助于折返透镜2108b的光束的光路上。从通过多面镜2104A1被偏光后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a来的光束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a、折返透镜2106a、折返透镜2108a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a后被照射到感光体鼓2030C里,并形成了光点。
该光点随着多面镜2104A1的回转而在感光体鼓2030C的长边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感光体鼓2030C上扫描。这时的光点的移动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C中的“主扫描方向”,感光体鼓2030C的回转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C中的“副扫描方向”。
另外,从通过多面镜2104A1被偏光后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b来的光束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b、折返透镜2106b、折返透镜2108b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b后被照射到感光体鼓2030K里,并形成了光点。该光点随着多面镜2104A1的回转而在感光体鼓2030K的长边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感光体鼓2030K上扫描。这时的光点的移动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K中的“主扫描方向”,感光体鼓2030K的回转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K中的“副扫描方向”。还有,各折返透镜被分别配置为在使得从多面镜2104A1到各感光体鼓的各光路长度为相互一致的同时,还使得各感光体鼓中的光束的入射位置及入射角是相互相等的。
被配置在多面镜2104A1和各感光体鼓之间的光路上的光学系统也被称为扫描光学系统。这里,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a、两块折返透镜(2106a、2108a)和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a构成了C站的扫描光学系统。另外,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b、两块折返透镜(2106b、2108b)和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b构成了K站的扫描光学系统。C站和K站的两个扫描光学系统被构成为对称,并且,多面镜2104A1将各站的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地扫描。
由多面镜2104A1偏光并在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a的光束之中的开始写入之前的光束的一部分,会借助于两块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a1、2207a2)和聚光透镜2206a来入射到光检测传感器2205a中。由多面镜2104A1偏光并在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b的光束之中的开始写入之前的光束的一部分,会借助于两块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b1、2207b2)和聚光透镜2206b来入射到光检测传感器2205b中。各光检测传感器都根据受光量来输出信号。所述扫描控制装置是根据各光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同步检测信号)来检测所对应的感光体鼓的写入开始时机的。
接着,对于上述光扫描装置2010A2的构成进行说明。作为光扫描装置2010A2的一个例子是如图9-图12所示地,包括有两个光源(2200c、2200d)、两个耦合透镜(2201c、2201d)、两个开口板(2202c、2202d)、两个线像形成透镜(2204c、2204d)、多面镜2104A2、两个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c、2105d)、两个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c、2107d)、四块折返透镜(2106c、2106d、2108c、2108d)、两个光检测传感器(2205c、2205d)、两个聚光透镜(2206c、2206d)、四块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c1、2207c2、2207d1、2207d2)以及未图示的扫描控制装置等。然后,参照图16,它们被组装到后记的光学腔2210YM的规定位置中。
光源2200c和光源2200d在从z轴方向上看时,被配置在X轴方向上分开的位置里。各光源是与前述光扫描装置2010A1中的各光源为同样的光源。
耦合透镜2201c被配置在从光源2200c射出的光束的光路上,并使得该光束为大致平行光束。耦合透镜2201d被配置在从光源2200d射出的光束的光路上,并使得该光束为大致平行光束。各耦合透镜相对于从各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折射率为大约1.5。
开口板2202c具有开口部,并对借助于耦合透镜2201c的光束进行整形。开口板2202d具有开口部,并对借助于耦合透镜2201d的光束进行整形。各开口部是主扫描对应方向的宽度大约为5.5mm、副扫描对应方向的宽度大约为1.18mm的矩形形状。然后,各开口板的开口部的中心被配置为位于耦合透镜的焦点位置或其附近。
线像形成透镜2204c将通过开口板2202c的开口部的光束在多面镜2104A2的偏光反射面附近对Z轴方向来成像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d将通过开口板2202d的开口部的光束在多面镜2104A2的偏光反射面附近对Z轴方向来成像的。在线像形成透镜2204c、2204d和多面镜2104A2之间配置有来图示的用于调节光利用效率的ND过滤器。各线像形成透镜是第一面(入射侧的面)相对于副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折射能力、第二面(射出侧的面)相对于主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折射能力的变形透镜。
由耦合透镜2201c、开口板2202c和线像形成透镜2204c构成的光学系统是Y站的偏光器前光学系统。由耦合透镜2201d、开口板2202d和线像形成透镜2204d构成的光学系统是M站的偏光器前光学系统。
多面镜2104A2具有在平行于Z轴的轴周围回转的六面镜,各镜分别成为偏光反射面。这里,内接在六面镜里的圆的半径大约为25mm。然后,来自于线像形成透镜2204c的光束被偏光到多面镜2104A2的-X侧,而来自于线像形成透镜2204d的光束被偏光到多面镜2104A2的+X侧里。
图9的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c被配置在多面镜104A2的-X侧,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d被配置在多面镜2104A2的+X侧里。
折返透镜2106c及折返透镜2108c将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c的光束的光路朝着感光体鼓2030Y的方向里折返。折返透镜2106d及折返透镜2108d将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d的光束的光路朝着感光体鼓2030M的方向里折返。
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c被配置在借助于折返透镜2108c的光束的光路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d被配置在借助于折返透镜2108d的光束的光路上。
于是,从通过多面镜2104A2被偏光后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c来的光束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c、折返透镜2106c、折返透镜2108c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c后被照射到感光体鼓2030Y里,并形成了光点。该光点随着多面镜2104A2的回转而在感光体鼓2030Y的长边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感光体鼓2030Y上扫描。这时的光点的移动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Y中的“主扫描方向”,感光体鼓2030Y的回转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Y中的“副扫描方向”。
另外,从通过多面镜2104A2被偏光后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d来的光束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d、折返透镜2106d、折返透镜2108d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d后被照射到感光体鼓2030M里,并形成了光点。该光点随着多面镜2104A2的回转而在感光体鼓2030M的长边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感光体鼓2030M上扫描。这时的光点的移动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M中的“主扫描方向”,感光体鼓2030M的回转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M中的“副扫描方向”。
还有,各折返透镜被分别配置为在使得从多面镜2104A2到各感光体鼓的各光路长度为相互一致的同时,还使得各感光体鼓中的光束的入射位置及入射角是相互相等的。
被配置在多面镜2104A2和各感光体鼓之间的光路上的光学系统也被称为扫描光学系统。这里,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c、两块折返透镜(2106c、2108c)和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c构成了Y站的扫描光学系统。
另外,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d、两块折返透镜(2106d、2108d)和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d构成了M站的扫描光学系统。Y站和M站的两个扫描光学系统被构成为对称,并且,多面镜2104A1将各站的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地扫描。C站和K站的两个扫描光学系统的组合,和Y站与M站的两个扫描光学系统的组合可以在光学上构成为互为同一的组合。
由多面镜2104A2偏光并在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c的光束之中的开始写入之前的光束的一部分,会借助于两块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c1、2207c2)和聚光透镜2206c来入射到光检测传感器2205c中。由多面镜2104A2偏光并在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d的光束之中的开始写入之前的光束的一部分,会借助于两块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d1、2207d2)和聚光透镜2206d来入射到光检测传感器2205d中。扫描控制装置是根据各光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同步检测信号)来检测所对应的感光体鼓的写入开始时机的。
(光扫描装置2010T)
接着,对于辅助色用的上述光扫描装置2010T的构成进行说明。作为光扫描装置2010T的一个例子是如图13A、图13B、图14所示地,包括有光源2200T、耦合透镜2201T、ND过滤器2208T、开口板2202T、折返透镜2203T、线像形成透镜2204T、多面镜2104T。光源2200T与图7的面发光激光芯片10的构成相同。
耦合透镜2201T被配置在从光源2200T射出的光束的光路上,并使得该光束为大致平行光束。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在耦合透镜2201T的后段里配置ND过滤器2208T的。该ND过滤器2208T用于调节光利用效率,来使得形成1点图(dot)的光能量与光扫描装置2010A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线像形成透镜2204T和多面镜2104T的之间配置了ND过滤器2208T。该ND过滤器2208T也可以配置在其他的位置里,例如,如图13C所示地,也可以配置在耦合透镜2201T和开口板2202T的之间。还有,ND过滤器为了防止对光源2200T的返回光,并稳定光源2200T,相对于光束以倾斜地来配置为好。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ND过滤器配设在从包含黑色的基本色用的光源开始到偏光器为止的光路,和从辅助色用的光源开始到偏光器为止的光路的双方里,但因为能够使得光利用效率在各光路中相同,所以也可以将该ND过滤器仅配设在至少一方的光路中。
开口板2202T、具有开口部,并对借助于耦合透镜2201T的光束进行整形。开口部是主扫描对应方向的宽度大约为5.5mm、副扫描对应方向的宽度大约为1.18mm的矩形形状。然后,开口板2202T的开口部的中心被配置为位于耦合透镜2201T的焦点位置或其附近。
在开口板2202T的前方配设有折返透镜2203T。通过该折返透镜2203T将光源2200T来的光折曲大约90度后,导入到线像形成透镜2204T中。在不使用折返透镜2203T时,就如图中虚线所示地,因为光源2200T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会远离多面镜2104T,所以就难以使得光扫描装置2010T小型化。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在将光源2200T至多面镜2104T的光路长度与从前述光扫描装置2010A1、2010A2的光源2200a-2200d至多面镜2104A1、2104A2的光路长度维持为相同长度的同时,通过使用折返透镜2203T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X方向及Y方向)上,使得光源2200T比起以往的基本四色的光学系统的光源来要接近多面镜2104T。还有,折返透镜2203T如图13B所示地,也可以横切扫描光学系统地来配置在光源2200T的相反侧里。如此,就能够使得光扫描装置更加小型化。还有,折返透镜2203T除了图示例所示地仅设置一个以外,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也有在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中设置ND过滤器(专利文献1的特开2011-253132的图22的ND过滤器2203e)的,但没有设置折返透镜在空间上实现小型化的。将基本四色的光扫描装置2010A中没有的折返透镜2203T设置在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里时,由于反光镜的配置导致其他的光学元件的配置或光线布置变化时,历时(尤其是温度导致的特性变动)下的扫描线的初始特性、温度特性会变成不同于基本四色的倾向,从而导致辅助色的颜色偏差的增大。
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在通过折返透镜2203T来实现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2010T的小型化的同时,通过ND过滤器2208T的光透过率调节来补偿由此导致的初始特性或温度特性等的变化的。光利用效率的调节不局限于ND过滤器2208T。只要改变被配设在从光源至多面镜2104T为止的光路中的已设光学元件的反射率或透过率即可。因此,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是通过改变耦合透镜2201T或线像形成透镜2204T的表面的涂层条件来调节光利用效率。
线像形成透镜2204T是将通过开口板2202T的开口部的光束在多面镜2104T的偏光反射面附近相对于Z轴方向来成像的。由耦合透镜2201T、开口板2202T和线像形成透镜2204T构成的光学系统是T站的偏光器前光学系统。线像形成透镜2204T是第一面(入射侧的面)相对于副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折射能力、第二面(射出侧的面)相对于主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折射能力的变形透镜。
多面镜2104T具有在平行于Z轴的轴周围回转的六面镜,各镜分别成为偏光反射面。这里,内接在六面镜里的圆的半径大约为25mm。来自于线像形成透镜2204T的光束被偏光到多面镜2104T的-X侧里。
在多面镜2104T的-X侧里,如图13A、图14所示地,配设有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T、两块折返透镜(2106T、2108T)、光检测传感器2205T、聚光透镜(2206T)、光检测用反光镜2207T1、2207T2以及扫描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等。折返透镜2106T将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的光束的光路朝着感光体鼓2030T的方向里折返。通过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两块折返透镜(2106T、2108T)和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T,就构成了T站的扫描光学系统。该T站的扫描光学系统与前述的基本四色的光扫描装置2010A的K、C、M、Y站的扫描光学系统完全相同。
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被配置在由多面镜2104T偏光的光束的光路上。折返透镜2106T及折返透镜2108T将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的光束的光路朝着感光体鼓2030T的方向里折返。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T被配置在借助于折返透镜2108T的光束的光路上。该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T是相对于副扫描对应方向具有正的折射率的透镜。
这里,从通过多面镜2104T被偏光后的线像形成透镜2204T来的光束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折返透镜2106T、折返透镜2108T及像面侧扫描透镜2107T后被照射到感光体鼓2030T里,并形成了光点。该光点随着多面镜2104T的回转而在感光体鼓2030T的长边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感光体鼓2030T上扫描。这时的光点的移动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T中的“主扫描方向”。另外,感光体鼓2030T的回转方向是感光体鼓2030T中的“副扫描方向”。
由多面镜2104T偏光并在借助于偏光器侧扫描透镜2105T的光束之中的开始写入之前的光束的一部分,会借助于光测用反光镜2207T1、2207T2和聚光透镜2206T来入射到光检测传感器2205T中。光检测传感器2205T输出对应于受光量的信号。扫描控制装置是根据光检测传感器2205T的输出信号(同步检测信号)来检测感光体鼓2030T的写入开始时机的。
然后,T站的扫描光学系统如图15所示地,被组装到第三光学腔2210T的规定位置中。另外,K、C站的扫描光学系统如图16所示地,被组装到第一光学腔2210CK的规定位置中。另外,M、Y站的扫描光学系统也和图16同样地,被组装到第二光学腔2210YM的规定位置中。由于第二光学腔2210YM与第一光学腔2210CK的形状和构造完全一样,所以在图16中仅显示第一光学腔2210CK。
各光学腔2210T、2210CK、2210YM相对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未图示的本体框架是可以自由装卸地来被安装的。在该本体框架中,为了对各光学腔进行位置确定,形成有主基准销用的孔部和从基准销用的孔部。在这些本体框架的孔部里,卡止有作为各光学腔的主基准的主基准销2212T、2212CK,和作为从基准的从基准销2213T、2213CK。主基准销用的孔部(本体框架的主基准)是决定孔,被形成为圆孔,而从基准销用的孔部(本体框架的从基准)被构成为长孔。然后,因为热膨胀等原因而导致的从基准销2213T、2213CK的移动被容许在该长孔的范围内。
相对于主基准销2212T、2212CK和从基准销2213T、2213CK,在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下,多面镜的回转中心就得到了确定。也就是说,在图15的第三光学腔2210T中,多面镜2104T的回转中心2211T得到了确定。另外,在图16的第一光学腔2210CK(第二光学腔2210YM)中,多面镜2104A1(2104A2)的回转中心2211CK得到了确定。
因此,通过主基准销2212T、2212CK、从基准销2213T、2213CK及回转中心2211T、2211CK,就形成了具有第一边A、第二边B及第三边C的规定形状的三角形2214T、2214CK。该三角形2214T、2214CK从第一腔到第三腔都具有同样的大小和形状。另外,以回转中心2211T、2211CK为基准到主基准销2212T、2212CK和从基准销2213T、2213CK的纵横的尺寸D、E、F都是相同的。
搭载在各光学腔2210T、2210CK、2210YM中的多面镜2104A1、2104A2、2104T在开始回转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生热。然后,因为该热的产生,光学腔本身带热而膨胀后,未图示的同步检测板的位置就会发生偏差。由于该同步检测板是用来进行图像写出位置的时机(timing)控制等的,该位置偏差就会引起各色的光束扫描位置的位置偏差,并导致形成在转印带2040上的彩色图像中发生颜色偏差,从而引起图像品质的下降。
于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地,三个光学腔对本体框架的位置确定条件是共通化的。由此,就能够减少热膨胀等导致的三个光学腔之间的变形量的差,从而能够抑制该变形量的差导致的颜色偏差。
尤其是,一般采用的是将黑色用的光扫描装置配设在图1右端的第一光学腔2210CK的右端,而将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配设在图1左端的第三光学腔2210YM的左端。在这样的配置中,较大地拉开了黑色用和辅助色用的光扫描装置的相互之间距离,就有可能导致两装置之间的环境温度条件等会较大地不同。但是,如前所述地,通过将三个光学腔对本体框架的位置确定条件进行共通化,就能够缩小各腔之间的变形量的差,从而来抑制颜色偏差。
另外,三个光学腔中的主基准销和从基准销的位置分别位于相同的位置里,由此就能够使得各光扫描装置的夹具设备共通化,从而还具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对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辅助色的顺序来重叠调色剂像的情况做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按照青色→黄色→品红色→黑色→辅助色的顺序来重叠调色剂像。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对辅助色为一色的情况做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淡青和淡黄的淡色调色剂的两色来做辅助色。这时,是将使得从对应于该两色的两个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地对称扫描的第三偏光器可以自由回转地搭载在第三光学腔里的。另外,辅助色也可以在两色以上。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3年03月13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050444,及2013年09月04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182943,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通过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基本四色的调色剂及该基本四色以外的至少一个辅助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多色图像,并通过光扫描装置的偏光器来使得对应于各色的多个光源来的光束扫描后,在对应于各色的多个的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
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扫描装置包括:
第一光学腔,其回转自由地搭载第一偏光器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框架为自由装卸,所述第一偏光器使得用于黑色和黑色以外的基本一色的两个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扫描;
第二光学腔,其回转自由地搭载第二偏光器并相对于所述本体框架为自由装卸,所述第二偏光器使得用于剩下的基本二色的两个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扫描;
第三光学腔,其回转自由地搭载第三偏光器并相对于所述本体框架为自由装卸,所述第三偏光器使得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来的光束进行光学的对称扫描,
除了从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至所述第三偏光器的光路以外,从用于所述基本四色和辅助色的各光源至像载置体的光学系统的构成都是相同的,
并且,在从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至所述第三偏光器的光路中配设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折返用反光镜,在使得该光路的光路长度与所述基本四色的光学系统中对应的光路的光路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反光镜的折返,来使得用于所述辅助色的光源比所述基本四色的光学系统的光源更接近所述第三偏光器,同时使得该光路的光利用效率与黑色的对应的光路的光利用效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通过调节配设在从用于包含黑色的基本色的光源至偏光器的光路中的光学元件,或从用于辅助色的光源至偏光器的光路中的光学元件中的至少一方的反射率或透过率,来使得所述光利用效率相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光学腔和所述本体框架中,作为两者的位置确定基准是在各光学腔中分别设置共通位置的主基准和从基准,并通过该主基准、从基准彼此的卡止,来使得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光学腔在所述本体框架上自由装卸地进行位置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光学腔中,所述偏光器的回转中心相对于所述主基准和从基准被配设在共通的位置里。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配设在从所述光源至偏光器的光路中的光学元件是ND过滤器。
CN201410091537.3A 2013-03-13 2014-03-1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0494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0444 2013-03-13
JP2013050444 2013-03-13
JP2013-182943 2013-09-04
JP2013182943A JP6237993B2 (ja) 2013-03-13 2013-09-0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9491A true CN104049491A (zh) 2014-09-17
CN104049491B CN10404949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502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1537.3A Active CN104049491B (zh) 2013-03-13 2014-03-1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22184B2 (zh)
JP (1) JP6237993B2 (zh)
CN (1) CN1040494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337A (zh) * 2016-03-30 2018-11-23 株式会社尼康 光束扫描装置及图案描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59173A (ja) * 2018-03-15 2019-09-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走査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光走査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5788A1 (en) * 2001-03-06 2002-10-10 Mitsuhiro Ohno Optical path structure of optical scanner assembly
US20030160856A1 (en) * 2002-02-22 2003-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273748A1 (en) * 2006-05-26 2007-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314927A1 (en) * 2008-06-23 2009-12-24 Hibiki Tatsuno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scanning method
JP2011253132A (ja) * 2010-06-04 2011-12-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6231A (en) * 1998-08-07 1999-10-1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multiple laser beams
US6678493B2 (en) * 2001-11-29 2004-01-13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module to efficiently accommodate additional image forming unit
JP2006088592A (ja) * 2004-09-24 2006-04-0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調整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1498A (ja) * 2005-12-21 2007-07-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2836A (ja) * 2006-04-21 2007-1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1040B2 (ja) * 2006-05-25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9074B2 (ja) 2010-06-18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0430B2 (ja) * 2010-09-01 2013-0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5788A1 (en) * 2001-03-06 2002-10-10 Mitsuhiro Ohno Optical path structure of optical scanner assembly
US20030160856A1 (en) * 2002-02-22 2003-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273748A1 (en) * 2006-05-26 2007-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314927A1 (en) * 2008-06-23 2009-12-24 Hibiki Tatsuno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scanning method
JP2011253132A (ja) * 2010-06-04 2011-12-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337A (zh) * 2016-03-30 2018-11-23 株式会社尼康 光束扫描装置及图案描绘装置
CN108885337B (zh) * 2016-03-30 2021-06-04 株式会社尼康 光束扫描装置及图案描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9491B (zh) 2017-04-12
JP2014198455A (ja) 2014-10-23
US20140267538A1 (en) 2014-09-18
US9122184B2 (en) 2015-09-01
JP6237993B2 (ja) 2017-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51118B2 (en) Polarization spl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13096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119262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23171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including a rotating polygon mirr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1043367A (ja) 反射型光学セン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69906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27439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37027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029482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97894B2 (en) Optical scan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13011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494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62295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42432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9531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28408B2 (en) Exposure device, LED hea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JP54880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64946A (zh) 曝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061086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4427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03179C (zh) 具有多个激光扫描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505594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531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52040A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354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