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7022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7022A
CN104037022A CN201410042854.6A CN201410042854A CN104037022A CN 104037022 A CN104037022 A CN 104037022A CN 201410042854 A CN201410042854 A CN 201410042854A CN 104037022 A CN104037022 A CN 104037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ntact
press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ontact terminals
normally cl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28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7022B (zh
Inventor
山内秀人
三村义明
真田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37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7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7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7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3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provision for adjusting position of contact relative to its co-operating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lay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4Means for adjusting limits of movement; Mechanical means for adjusting returning for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占地面积小的电磁继电器。为此,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将电磁铁块(20)以铁芯(31)的轴心与基座(10)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式装载于基座(10)的上表面上,并且,使设在基于电磁铁块(20)的励磁、消磁而转动的可动接触片(41)的自由端部的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在电磁铁块中,在设有凸缘部(23、24)的线轴(21)上缠绕有线圈(30),且铁芯(31)插入并穿过线轴(21)的贯通孔(22a)。尤其,将从具有常开、常闭固定触点(51、56)的常开、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0、55)向侧方延伸的压入部(52、57)沿铁芯(31)的轴心压入设在凸缘部(24)的朝外的面的边缘部的压入孔中。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尤其是涉及固定触点端子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电磁继电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所示,公开有在从线圈主体1的第一凸缘12延伸的部分立设有第一固定接触支撑部4以及接触弹簧连接销5的电磁继电器。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1-5212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要实现上述电磁继电器的小型化、尤其是希望缩小其占地面积时,难以确保所述第一固定接触支撑部4和所述接触弹簧连接销5的设置空间,存在无法实现小型化的问题。为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的电磁继电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将电磁铁块以铁芯的轴心与基座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式装载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上,并且,使设在基于所述电磁铁块的励磁、消磁而转动的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在所述电磁铁块中,在至少一端设有凸缘部的线轴上缠绕有线圈,且所述铁芯插入并穿过所述线轴的贯通孔,所述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将从具有所述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端子向侧方延伸的压入部沿所述铁芯的轴心压入设在所述凸缘部的朝外的面的边缘部的压入孔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固定触点端子压入线轴的凸缘部进行固定,因此,能够节省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设置空间,可以获得占地面积比现有例子小的电磁继电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平行延伸的一对所述压入部之间配置有所述固定触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固定触点端子的一对压入部分别压入线轴的压入孔中,从而,能够牢固地支撑固定触点。因此,可以获得定位精度高、动作特性无差异的电磁继电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是所述固定触点端子是分别具有隔着所述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常开固定触点和常闭固定触点的常开固定触点端子和常闭固定触点端子中的至少任一个。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具有常开固定触点以及/或者常闭固定触点、且占地面积小的电磁继电器。
作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所述固定触点端子是分别具有隔着所述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常闭固定触点和常开固定触点的常闭固定触点端子和常开固定触点端子,并且,在所述凸缘部的正面边缘部上下配置有用于压入所述常闭固定触点端子的压入部以及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压入部的压入孔。根据本实施方式,沿所述凸缘部的正面边缘部上下配置所述常闭、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压入部,因此,可以获得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宽度尺寸也小的电磁继电器。
作为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还可以从通过将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两侧边缘部向同一方向弯折而形成的一对角部分别切割出所述压入部。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可以获得具有刚性高且切割布局好的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电磁继电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的(A)、(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示出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B)示出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B)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纵截面图以及局部横截面图。
图5的(A)、(B)是示出图1所示的壳体的装配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6的(A)、(B)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前后的纵截面图。
图7的(A)、(B)是图2、3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8的(A)、(B)是图2、3所示的线轴的立体图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图2、3所示的常开固定触点端子以及常闭固定触点端子的立体图。
图10的(A)、(B)是图2、3所示的壳体的仰视图以及纵截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由基座10、并列设在所述基座10上的一对电磁铁块20、装配于所述基座10以及所述电磁铁块20的触点机构部40、以及壳体60构成。
如图7的(A)所示,所述基座10上隔着突出设置在其上表面中央部的分隔部11形成有一对定位用凹部12、12。并且,在所述基座10的相对的两侧边缘部中的一侧边缘部上并列设有一对切口部13、13,后述的线轴21的密封阻止用肋23b嵌合于该一对切口部13、13。并且,在所述基座10的另一侧边缘部上交替地并列设有切口部14、15,后述的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的端子部53以及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的端子部58嵌合于切口部14、15。并且,如图7的(B)所示,所述基座10形成有沿其背面的外周边缘部连续的锥形面16。
如图2所示,所述电磁铁块20通过将线圈30缠绕在线轴21的主体部22,并且,将截面为大致T字状的铁芯31插入所述主体部22的贯通孔22a后将突出的一端部作为磁极部32,将突出的另一端部33铆接固定于大致L字状的磁轭34的垂直部35而形成。所述垂直部35在其朝外的面上突出设置有密封阻止用突部35a,并且,从所述垂直部35的下端边缘部向下方侧延伸形成有具有倒角部36a(图4、5)的可动触点用端子部36。
尤其是,如图8所示,所述线轴21在所述主体部22的两端具有凸缘部23、24,在一个凸缘部23的朝外的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磁轭34嵌合的凹部23a,并且,在其下端边缘部延伸形成有密封阻止用肋23b(图8的(B))。并且,在所述凸缘部23的侧端面上设有可压入线圈端子37的压入槽23c(图4的(A))。并且,如图8的(A)所示,所述线轴21在另一个凸缘部24的朝外的面的两侧边缘部上上下设有压入孔24a、24b。并且,所述凸缘部24从其侧端边缘部中的与所述压入孔24a相邻的位置向侧方延伸形成有密封阻止用肋24c。而且,在所述凸缘部23、24的相对面的上方角部分别设有卡合用承受部23d、24d。
如图2所示,触点机构部40由可动接触片41、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和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构成。所述可动接触片41由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导电性板簧构成,在其一端部具有可动触点42,并且,在其垂直部铆接固定有可动铁片43。而且,所述可动接触片41将其另一端部铆接固定于所述磁轭34的水平部,从而,以所述磁轭34的水平部的前端边缘部为支点,所述可动铁片43以及所述可动接触片41以能转动的方式被支撑。
如图9所示,在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中,将位于铆接固定的常开固定触点51的两侧的两侧边缘部平行地弯曲,从而形成为平面大致C字状,在其角部切割出压入部52,并且,从其一侧边缘部向下方侧延伸形成有端子部53。所述压入部52在上下具有压接入所述线轴21的压入孔24a中的压入承受部52a,并且,在所述压入承受部52a的基部设有用于防止从所述压入孔24a推出切屑的防推出用肋52b。并且,所述压入部52的两侧面上形成有锥形面52c,以便压入作业更为简单。
在所述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中,从位于铆接固定的常闭固定触点56的两侧的上方角部向水平方向平行延伸形成有一对压入部57,并且,从其下方边缘部的角部向下方侧延伸形成有端子部58。所述压入部57在上下具有压接入所述线轴21的压入孔24b中的压入承受部57a,并且,在所述压入承受部57a的基部设有用于防止从所述压入孔24b推出切屑的防推出用肋57b。并且,所述压入部57的两侧面上形成有锥形面57c,以便压入作业更为简单。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60具有可嵌合于装配有所述电磁铁块20以及触点机构部40的基座10的箱形状,在其上表面的角落部具有排气孔61。并且,如图10所示,所述壳体60在其相对的内侧面的中央部突出设置有绝缘用肋62,并且,在所述绝缘用肋62的基部设有限位用突部63。并且,所述壳体60在其顶面的相对的边缘部上分别突出设置有作为限位用突部的限位用突条64。
接着,对上述的构成部件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将线圈30缠绕在线轴21的主体部22上,并且,将其引出线捆扎于压入固定在所述凸缘部23的压入槽23c中的线圈端子37的捆扎部38并焊接,之后,向内侧弯折所述捆扎部38。然后,将铁芯31插入设在所述线轴21的主体部22的贯通孔22a,并将突出的另一端部铆接固定于所述磁轭34的垂直部35,从而,完成电磁铁块20。然后,将铆接固定有可动铁片43的可动接触片41的另一端部铆接固定于所述磁轭34的水平部。进而,将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的压入部52沿铁芯31的轴心压入设在所述电磁铁块20的所述凸缘部24的朝外的面的边缘部的压入孔24a,将可动触点42配置成可与常开固定触点51分离或接触。这时,可通过压入部52的压入量来调整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的常开固定触点51和可动触点42的触点间距离,因此,能够调整动作电压以及释放电压等的动作特性。
接着,以铁芯31的轴心平行于所述基座10的上表面的方式分别将所述电磁铁块20、20定位在所述基座10的一对定位用凹部12、12中。然后,使线轴21的密封阻止用肋23b嵌合于所述基座10的切口部13,并且,分别将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以及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的端子部53、58嵌合于切口部14、15(图1、图4)。
并且,将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的压入部57沿铁芯31的轴心压入所述凸缘部24的压入孔24b。可以通过这时的所述压入部57的压入量来调整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的常闭固定触点56和可动触点42的触点间距离,因此,能够调整动作电压以及释放电压等的动作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将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的压入部57压入线轴21的压入孔24b的同时正确地调整动作特性,因此,可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和调整作业,提高生产率以及成品率。因此,可在不要求内部构成部件的高尺寸精度的情况下简单地制造内部构成部件。另外,内部构成部件是指缠绕在线轴上的线圈、铁芯、磁轭等构成电磁铁块的部件以及可动接触片、固定接触片等构成触点机构部的部件。并且,分别将压入部52、57压入沿所述凸缘部24的两侧边缘部上下配置的压入孔24a、24b,因此,能够节省常开固定触点端子50以及常闭固定触点端子55的设置空间,从而,可以获得占地面积小、尤其是宽度尺寸小的电磁继电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从靠近电磁铁块20的一侧开始以常开固定触点51、可动触点42、常闭固定触点56的顺序配置触点的构成(参照图6),但是可以改换常开固定触点和常闭固定触点的顺序,并且,还可以省略任一固定触点。
然后,将壳体60嵌合于所述基座10,从而,通过绝缘用肋62分隔一对电磁铁块20、20(图4的(B)),并且,设在所述壳体60的限位用突部63以及限位用突条64卡合于所述凸缘部23、24的卡合用承受部23d、24d,从而实现限位(图5)。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磁铁块20、20可正确地定位在基座10的规定的位置上,因此,可以获得动作特性的差异小的电磁继电器。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的(B)所示,卡合用承受部23d、24d呈左右非对称,该结构能够防止误组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所述凸缘部23、24设置共四个地方的卡合用承受部23d、24d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至少有一个地方即可,还可以在两个地方或三个地方设置卡合用承受部。尤其是,当在两个地方设置卡合用承受部时,优选配置在对角线上。
最后,经由沿图1的(B)所示的所述基座10的底面的周围边缘部设置的锥形面16注入密封材料,固化后实现密封。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在所述凸缘部23、24的密封阻止用肋23b、24c来封锁基座10和壳体60之间的缝隙。并且,设在磁轭34的朝外的面的密封阻止用突部35a与所述壳体60的内侧面抵接。因此,能够阻止密封材料侵入壳体60内,从而能够防止密封材料附在可动接触片41等内部构成部件上。
其次,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即、如图6的(A)所示,在向电磁铁块20的线圈30施加电压之前,由于可动接触片41的弹力,可动触点42与常闭固定触点56接触。然后,向所述线圈30施加电压进行励磁,从而抵抗所述可动接触片41的弹力,可动铁片43被铁芯31的磁极部32吸引并转动。因此,所述可动触点42离开常闭固定触点56而与常开固定触点51接触之后,所述可动铁片43吸附于所述铁芯31的磁极部32(图6的(B))。接着,一旦解除(消磁)对所述线圈30的励磁,则通过所述可动接触片41的弹力,可动触点42离开常开固定触点51,可动铁片43向反方向转动,并且,可动触点42抵接于常闭固定触点56,恢复原来的状态。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常开固定触点端子以及常闭固定触点端子的电磁继电器进行了说明,但是,还可以适用于具有常开固定触点端子以及常闭固定触点端子中任一的电磁继电器。并且,并不限定于设有一对电磁铁块的情况,还可以适用于设有一个电磁铁块的情况。当然,还可以适用于所述电磁铁块的轴心配置成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正交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标记
10:基座
11:分隔部
12:定位用凹部
13:切口部
14、15:切口部
16:锥形面
20:电磁铁块
21:线轴
22:主体部
23、24:凸缘部
23a:凹部
23b:密封阻止用肋
23c:压入槽
23d:卡合用承受部
24a、24b:压入孔
24c:密封阻止用肋
24d:卡合用承受部
30:线圈
31:铁芯
32:磁极部
34:磁轭
35:垂直部
35a:密封阻止用突部
36:可动触点用端子部
40:触点机构部
41:可动接触片
42:可动触点
43:可动铁片
50:常开固定触点端子
51:常开固定触点
52:压入部
52a:压入承受部
52b:防推出用肋
52c:锥形面
53:端子部
55:常闭固定触点端子
56:常闭固定触点
57:压入部
57a:压入承受部
57b:防推出用肋
57c:锥形面
58:端子部
60:壳体
61:排气孔
62:绝缘用肋
63:限位用突部
64:限位用突条(限位用突部)。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将电磁铁块以铁芯的轴心与基座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式装载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上,并且,使设在基于所述电磁铁块的励磁、消磁而转动的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在所述电磁铁块中,在至少一端设有凸缘部的线轴上缠绕有线圈,且所述铁芯插入并穿过所述线轴的贯通孔,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特征在于,
将从具有所述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端子向侧方延伸的压入部沿所述铁芯的轴心压入设在所述凸缘部的朝外的面的边缘部的压入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平行延伸的一对所述压入部之间配置有所述固定触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点端子是分别具有隔着所述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常开固定触点和常闭固定触点的常开固定触点端子和常闭固定触点端子中的至少任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点端子是分别具有隔着所述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常闭固定触点和常开固定触点的常闭固定触点端子和常开固定触点端子,在所述凸缘部的正面边缘部上下配置有用于压入所述常闭固定触点端子的压入部以及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压入部的压入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从通过将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两侧边缘部向同一方向弯折而形成的一对角部分别切出所述压入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从通过将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端子的两侧边缘部向同一方向弯折而形成的一对角部分别切出所述压入部。
CN201410042854.6A 2013-03-08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4037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860 2013-03-08
JP2013046860A JP6115195B2 (ja) 2013-03-08 2013-03-08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7022A true CN104037022A (zh) 2014-09-10
CN104037022B CN104037022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32946B1 (en) * 1983-07-28 1987-06-24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5274348A (en) * 1992-02-19 1993-12-28 Potter & Brumfield, Inc.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273688A (zh) * 1997-10-24 2000-11-15 蒂科电子输给系统股份公司 电磁继电器
US6359537B1 (en) * 1999-04-27 2002-03-19 Nec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03895372U (zh) * 2013-03-08 2014-10-2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32946B1 (en) * 1983-07-28 1987-06-24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5274348A (en) * 1992-02-19 1993-12-28 Potter & Brumfield, Inc.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273688A (zh) * 1997-10-24 2000-11-15 蒂科电子输给系统股份公司 电磁继电器
US6359537B1 (en) * 1999-04-27 2002-03-19 Nec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03895372U (zh) * 2013-03-08 2014-10-2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24525B2 (en) 2016-04-26
EP2775494B1 (en) 2016-07-27
EP2775494A1 (en) 2014-09-10
JP6115195B2 (ja) 2017-04-19
US20140253266A1 (en) 2014-09-11
CN203895372U (zh) 2014-10-22
JP2014175161A (ja) 2014-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0162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004244B2 (ja) 電磁継電器
US9437382B2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WO2018020916A1 (ja) 電磁継電器
CN203787354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826421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347317A (zh) 触点机构以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CN104885183A (zh) 触点端子的组装构造以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CN101826419A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895374U (zh) 电磁继电器
JP5880233B2 (ja) 電磁継電器
EP290832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03895372U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895365U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192696U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787355U (zh) 电子设备的密封结构
JP6047908B2 (ja) 電磁石装置
CN104037022B (zh) 电磁继电器
JP6019683B2 (ja) 電子機器のシール構造
CN103632889A (zh) 电磁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