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5490A - 液体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15490A CN104015490A CN201410062242.3A CN201410062242A CN104015490A CN 104015490 A CN104015490 A CN 104015490A CN 201410062242 A CN201410062242 A CN 201410062242A CN 104015490 A CN104015490 A CN 1040154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ink
- stream
- hol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纳容器,能够降低空气被设置于流路上的过滤器捕获的可能性的液体容纳容器。该液体容纳容器具备:第二墨水容纳室(152),所述第二墨水容纳室(152)容纳墨水;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所述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经由通孔(162a、238)与第二墨水容纳室(152)连通;以及过滤器(166),所述过滤器(166)设置于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通孔(162a、238)分别与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朝液体消耗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种,已知有通过从液体喷射头对纸张等目标喷射墨水(液体)来进行印刷(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并且,提出了向这样的打印机供给墨水的墨水容纳容器(例如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液体容纳容器的流路中设置有用于捕获异物的过滤器。
但是,这样的过滤器也捕获墨水容纳容器内的空气(气泡)。当被过滤器捕获空气时,因过滤器导致的压力损失变高,存在对打印机的墨水供给量不足的可能。
此外,这样的问题不仅限于容纳朝打印机供给的墨水的液体容纳容器,在容纳朝液体消耗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中也大体上共通。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1121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空气被设置于流路上的过滤器捕获的可能性的液体容纳容器。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容纳容器具备:液体容纳室,上述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流路,上述流路经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上述液体容纳室连通;以及过滤器,上述过滤器设置于上述流路,上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上述流路连通。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流路上形成有两个通孔,因此能够在液体从一个通孔流入的情况下,从另一个通孔排出空气。由此,能够降低空气被设置于流路的过滤器捕获的可能性。
优选地,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第二通孔形成于沿着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筒状部。
根据该结构,筒状部的容积部分的空气(气泡)的浮力全部施加于空气排出方向,因此能够高效地排出空气。由此,能够降低空气被过滤器捕获的可能性。
优选地,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在上述液体流动的方向上形成于相比上述过滤器靠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侧的位置,并且,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夹着上述过滤器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两个通孔以夹着过滤器的方式相互分离地形成,因此例如能够借助朝第一通孔流入的液体的流动将空气高效地从第二通孔排出。由此,能够降低空气被过滤器捕获的可能性。
优选地,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形成于上述液体容纳室的底面,在上述第一通孔与上述第二通孔之间设置有从上述底面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突出部遮挡朝两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的液体的流入。即,例如能够实现尽管液体从第一通孔向流路流入但液体不会从第二通孔向流路流入的状态。利用由此产生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的压力差能够高效地排出空气。
优选地,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形成为,靠上述流路侧的开口位于与上述过滤器在重力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或者相比所述过滤器位于反重力方向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靠流路侧的开口的高度设定为与过滤器所设置的高度相同或在其以上,因此空气容易朝位于相比过滤器高的位置的上述通孔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于过滤器下。
优选地,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在上述液体的密度是1.05g/cm3、表面张力是27.6mN/m的情况下,第二通孔的内径在6mm以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液体的密度是1.05g/cm3、表面张力是27.6mN/m,第二通孔的内径在6mm以上,所以即使在第二通孔被液体等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浮力排出空气。
优选地,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该液体容纳容器还具备能够将上述液体朝上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的注入口,上述第一通孔形成于相比上述第二通孔在上述液体流动的方向上靠近上述注入口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所注入的液体首先通过形成于靠近注入口的位置的第一通孔流入到流路内。此时,液体不从位于相比第一通孔远离注入口的位置的第二通孔流入,经由第二通孔排出流路内的空气。由此,能够降低空气被过滤器捕获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固定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液体容纳容器装配到了装配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以分离了滑块的状态示出液体容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的连接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的连接部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6的(a)是示出滑块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滑块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7的(a)是示出芯片保持件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7的(b)是载置了记录芯片的芯片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8的(a)是示出开闭罩的构成的立体图,图8的(b)是示出开闭罩装配到了滑块的状态的截面图,图8的(c)是示出卡合部的构成的局部放大图;
图9的(a)和(b)是示出开闭罩位于开盖位置的状态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图,图9的(a)是示出以覆盖体覆盖着注入口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的(b)是示出从注入口拆拔出了覆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液体容纳体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液体容纳体的截面构造的图,是图10中的A-A线向视截面图;
图12的(a)和(b)是示出液体容纳体的截面构造的图,图12的(a)是图10中的B-B线向视截面图,图12的(b)是图10中的C-C线向视截面图;
图13是液体容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粘接了膜的容纳体壳体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1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粘接了膜的容纳体壳体的放大图;
图17是粘接了膜的容纳体壳体的放大图;
图18是容纳体壳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19是容纳体壳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20的(a)是图19中的E-E线向视截面图,图20的(b)是图19中的F-F线向视截面图;
图21是容纳体壳体的仰视图;
图22是示出容纳体壳体的一部分和浮动阀的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在装配到保持件的液体容纳容器中的滑块的动作说明图;
图24的(a)是示出卡合前的芯片保持件和通信部的立体图,图24的(b)是以部分截面示出芯片保持件和通信部的卡合状态的侧视图,图24的(c)是示出卡合后的芯片保持件和通信部的侧视图;
图25是示出注入墨水时的液体容纳容器和液体容纳源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注入墨水时的液体容纳容器和液体容纳源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27是示出以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的覆盖部件的固定部为中心的转动范围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墨水的余量接近阈值余量时的浮动阀的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29是示出墨水的余量不到阈值余量时的浮动阀的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3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的侧视图;
图31是图30中的G-G线向视截面图;
图32是粘接了膜的容纳体壳体和增强部件的局部侧视图;
图33是第一变形例的浮动阀的截面图;
图34是第二变形例的浮动部件位于上方位置处的浮动阀的截面图;
图35是浮动部件从上方位置下降了的浮动阀的截面图;
图36是第三变形例的浮动阀的截面图;
图37是第四变形例、第五变形例的粘接了膜的容纳体壳体的立体图;
图38是第六变形例的容纳体壳体的仰视图;
图39是图38中的H-H线向视截面图;
图40是第七变形例的示出液体注入源的注入口附近的局部侧视图;
图41是第八变形例的示出液体注入源的注入口附近的局部侧视图;
图42是第九变形例的示出液体注入源的注入口附近的局部侧视图;
图43是第十变形例的示出液体注入源的注入口附近的局部侧视图;
图44是第十一变形例的示出液体注入源和液体容纳体容器的立体图;
图45是第十二变形例的示出液体注入源的注入口附近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消耗从该液体容纳容器供给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也称作“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包括:在下端装配了车轮12的腿部13和被组装在腿部13上的近似长方体状的装置主体1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重力方向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将与该上下方向Z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交)的装置主体14的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X。另外,将与上下方向Z和左右方向两者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
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14的后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供给部15。在供给部15内,装填有作为长的介质的纸张S被卷绕重叠成圆筒状的卷筒纸R。在构成装置主体14的外包装的框体部16中,在成为供给部15的前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插入口17,所述插入口17用于将从供给部15送出的纸张S导入到框体部16内。
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14的正面侧形成排出口18,所述排出口18用于将纸张S排出到框体部16外。在框体部16内容纳由未图示的介质运送机构,所述介质运送机构将介质纸张S从插入口17侧向排出口18侧运送,所述纸张S从运送机构所述供给部15被供给。而且,在装置主体14的正面侧,在比排出口18更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介质接受单元19,所述介质接受单元19接受从排出口18被排出的纸张S。
另外,在装置主体14的上部,在左右方向X上作为纸张S的运送路径的外侧的一端侧(在图1中是右端侧)设置有用于进行设定操作或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20。并且,在装置主体14的下部,在左右方向X上作为纸张S的运送路径的外侧的一端侧(在图1中是右端侧)固定有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的液体容纳容器21。
根据墨水的种类或颜色,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液体容纳容器21。而且,通过以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多个液体容纳容器21来构成液体容纳单元22。另外,液体容纳单元22具有在各液体容纳容器21被固定于装置主体14的状态下朝装置主体14的前方侧(外方侧)露出的部分。而且,液体容纳单元22的露出的部分的左右方向X的两侧以及上下方向Z的下侧由固定在装置主体14侧的截面成近似U字状的框架部件23覆盖。
另外,在框体部16内在能够在作为主扫描方向的左右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状态下容纳有搭载了液体喷射头24的滑架25。在框体部16内容纳有未图示的液体供给机构,所述液体供给机构用于向液体喷射头24供给容纳在液体容纳容器21的墨水。而且,通过从液体喷射头24对由介质运送机构所运送的纸张S喷射墨水滴来进行记录(印刷),通过这样的墨水滴的喷射来消耗液体容纳容器21内的墨水。
接下来,对装配部31和液体容纳容器21进行说明,所述装配部31相对于装置主体14以固定状态装配液体容纳容器21,所述液体容纳容器21经由该装配部31被固定于装置主体14。在图2中,为了避免图的复杂化而仅图示了一个从各液体容纳容器21向液体喷射头24侧供给墨水的液体供给机构的一部分亦即供给部32,并且在如双点划线和空白箭头所示那样装配于装配部31之前的状态下图示与该图示了的一个供给部32对应的液体容纳容器21。另外,在图3中,在分离的状态下图示构成液体容纳容器21的液体容纳体33和作为副保持部件的一例的滑块34。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1上设置有装配部31,所述装配部31具有上框35和下框36,所述上框35和下框36在铅垂方向(上下方向Z)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设。另外,在装着部31,与各液体容纳容器21对应地安装有作为液体供给机构的一部分的供给部32。另外,在图2中,在左右方向X上剖开除去一部分的状态下图示上框35。
液体容纳容器21在使得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在图2中是右端侧)位于该装配部31内的状态下固定为相对于打印机11不能移动。而且,在被固定于打印机11的状态下,利用与装配部31的靠各液体容纳容器21的一端侧对应安装的供给部32向液体喷射头24侧分别供给容纳于液体容纳容器21的墨水。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容器21装配于打印机11的装配部31而固定为相对于打印机11不能移动的状态成为液体容纳容器21使用时的姿势状态。
那么,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21包括:液体容纳体33,所述液体容纳体33容纳墨水;以及滑块34,所述滑块34与相对于该液体容纳体33的铅垂方向上的反重力方向的上侧重叠配设。
液体容纳体33形成为:将在近似水平方向上与装置主体14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前后方向Y),在与该长边方向在近似水平方向上正交的短边方向(左右方向X)上具有一定宽度的从侧面观察呈近似L字形状的长方体形状。即,液体容纳体33包括:从其短边方向(左右方向X)观察其侧面形状呈近似正方形的第一容纳体部37;以及在相比第一容纳体部37靠后侧在前后方向Y上长的近似长方形的第二容纳体部38。而且,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在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在长边方向(前后方向Y)没有阶梯地连续延伸的平坦面部41、42,滑块34能够沿该平坦面部41、42滑动。另一方面,液体容纳体33的下表面40形成为在其长边方向(前后方向Y)上呈现第一容纳体部37相比第二容纳体部38靠下的阶梯面的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螺钉37b(参照图20)将设置在第一容纳体部37的下表面的被固定部37a(参照图13、图14、图20)螺纹紧固于设置在装置主体14侧的固定部(省略图示)而将液体容纳容器21构成为相对于打印机11不能移动。而且,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的液体容纳体33形成第二容纳体部38的几乎全部位于打印机11的装置主体14内的第二部位,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容纳体部37位于打印机11的装置主体14外而形成朝装置主体14的前方露出的第一部位。
并且,在第二容纳体部38,在其长边方向上与第一容纳体部37侧相反侧的后端侧具备连接部43,该连接部43由与构成液体容纳体33的框体部件(图13所示的容纳体壳体130)不同的部件形成,且以相对于第二容纳体部38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第二容纳体部38。在该连接部43形成墨水流路和传递机构,所述墨水流路向安装于装配部31侧的供给部32所具备的墨水的供给针44引导被容纳在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所述传递机构向上述供给部32所具备的墨水余量检测棒45传递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的有无状态。
此处,参照图4和图5对形成有该墨水流路和传递机构的连接部43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和图5中,图示供给部32的构成部件中的与供给针44和余量检测棒45相关的构成部件,除此以外进行适当省略。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容纳体部38所具备的连接部43具有一侧开口的有底近似箱状的框体,其底壁部构成液体容纳体33的第二容纳体部38的靠供给部32侧的端面46。而且,在该连接部43的端面46形成有供供给部32的供给针44插入的针插入孔47,并且在与该针插入孔47相邻的位置形成有供余量检测棒45插入的棒插入孔48。另外,在连接部43的下表面侧形成有表面为近似圆柱形状的突起部位49。
在连接部43的框体内具备形成为在供向针插入孔47的供给针44插入的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厚度的近似平板状的被安装部件50。在该被安装部件50,在作为其厚度方向的供给部32侧的一侧的端面51形成有供供给针44经由针插入孔47插入的近似圆筒状的流出口52;以及同样形成为近似圆筒状的液体室53。而且,如在图5中用粗实线箭头所示的那样,在被安装部件50贯通形成有使液体室53和流出口52连通的流出流路55。
在流出口52内装有由弹簧56、阀部件57以及垫圈58构成的开闭阀59,以抑制因经由针插入孔47插入供给针44而从液体容纳体33侧供给的墨水流出。另外,以熔敷的方式设置有覆盖流出口52的密封件60,以使得在插入供给针44之前墨水不会流出。
另外,在液体室53以覆盖液体室53的开口的方式熔敷有可挠性的薄膜61。因此,液体室53伴随着内部压力变化而薄膜61变形从而容积发生变化。另外,在液体室53内设置有弹簧62,所述弹簧62向液体室53的外侧对薄膜61施力。此外,在弹簧62与薄膜61之间插入有受压板63,所述受压板63将弹簧62的作用力传递到薄膜61。
另外,在被安装部件50中的液体室53的外表面安装有移动部件64。移动部件64构成为以在与液体容纳体33的长边方向(前后方向Y)正交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X)上延伸的预定的转动支点作为中心转动自如,且从液体室53的外侧与构成液体室53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薄膜61接触。
另一方面,在被安装部件50,在其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50a,沿被安装部件50的厚度方向突出形成有近似圆筒状的流入口65。而且,与该流入口65对应,在液体容纳体33(第二容纳体部38)侧设置有供流入口65插入的近似圆筒状的导出口(导出口部)69。通过向该导出口69插入流入口65,成为液体容纳体33(第二容纳体部38)内与液体室53连通的结构。此外,在导出口69内装有垫圈70,所述垫圈70抑制被容纳在液体容纳体33的墨水泄漏而流出,并且以熔敷的方式设置有覆盖导出口69的开口的密封件71,以使得在将流入口65插入到液体容纳体33(第二容纳体部38)之前不会从液体容纳体33流出墨水。
另外,借助插入到被安装部件50与液体容纳体33(第二容纳体部38)之间的压缩弹簧72在连接部43内对被安装部件50朝装配部31侧施力,以使得例如向流出口52的供给针44的插入及向移动部件64的余量检测棒45的接触稳定。
此处,参照图5对传递机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连接部43中,液体室53的薄膜61由弹簧62经由受压板63挤压而使得液体室53的容积増加。因此,伴随着液体室53的容积的増加,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通过流入口65流入到液体室53。另一方面,通过由供给部32从流出口52向供给针44吸引墨水,液体室53内的墨水通过流出流路55从液体室53流出。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流出流路55的内径设定为比流入口65的内径大,因此从液体室53流出的墨水的流出量赶不上向液体室53流入的墨水的流入量,从而液体室53内成为负压。因此,薄膜61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而以被拉入到液体室53内的方式变形。此外,图5图示薄膜61被拉入到液体室53内的状态。
在该液体室53产生的负压借助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通过流入口65流入到液体室53而慢慢地被消除。于是,借助弹簧62的力,薄膜61再次被挤压到液体室53的外侧,液体室53的容积恢复。因此,自在供给部32停止向液体喷射头24的墨水的供给起经过预定的时间之后,恢复到向液体喷射头24的墨水的供给开始前的初始状态。另外,当从供给部32再次朝液体喷射头24侧供给墨水时,液体室53内成为负压,成为薄膜61被拉入到液体室53的内侧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被消耗完时,即使液体室53内是负压也不会朝液体室53流入墨水。即,即使在自由供给部32进行的墨水的供给停止起经过预定的时间之后,液体室53内的负压也不会被消除,维持薄膜61被拉入到液体室53的内侧的状态。
在余量检测棒45安装有以使余量检测棒45压接到移动部件64的方式施力的弹簧(未图示)。另外,余量检测棒45中的与移动部件64接触的一端部45a相反侧的另一端部45b成为由凹形状的传感器68进行检测的检测对象部位。传感器68是透过型的光传感器,与未图示的受光部和发光部对置设置。通过从该传感器68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检测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的有无。
即,当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变没时,不会从液体容纳体33内向液体室53流入墨水,因此薄膜61维持在朝使液体室53的容积減少的方向变形的状态。因而,通过由被未图示的弹簧施力的余量检测棒45的一端部45a按压移动部件64,移动部件64以转动支点作为中心进行转动,余量检测棒45向液体容纳体33侧移动,由此余量检测棒45的另一端部45b被插入到传感器68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因此,传感器68基于光被维持在遮断状态来检测液体容纳体33内的墨水变没的情况。
接下来,返回到图2和图3对滑块34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液体容纳体33中位于打印机11外的第一部位,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设置有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内的注入口(注入口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体部37相当于第一部位,注入口73设置于该第一容纳体部37。而且,构成为能够由滑块34覆盖,以使得位于打印机11外的注入口73在墨水注入时之外不会露出。
即,滑块34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的近似矩形形状,且以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大致重叠的外形形状形成。而且,当滑块34在通过将其一端侧插入到装配部31内而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大致重叠的状态下配设时,由开闭自如的开闭罩74覆盖设置于液体容纳体33的墨水注入口73的上方。具体而言,在滑块34,在其长边方向的端部具备开闭罩74,所述开闭罩74在覆盖注入口73的位置与敞开该注入口73的位置之间变位。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插入方向”的情况下,除非特别说明,表示相对于装配部31的滑块34的“插入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开闭罩74,在覆盖注入口73的状态下相比注入口73靠第二容纳体部38(第二部位)侧的位置处,以将沿着液体容纳体33的短边方向延伸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的方式由滑块34轴支承为转动自如。因而,如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在敞开注入口73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抬起作为滑块34的长边方向的前端侧的开闭罩74的近前侧而使该开闭罩74朝作为第二容纳体部38侧的打印机11侧转动大约180度。
结果,通过使开闭罩74从在图3中用实线示出的注入口73的覆盖状态变成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注入口73的敞开状态,能够使开闭罩74以相对于注入口73位于后侧的方式变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73设置在液体容纳体33的第一容纳体部37的前侧的端部附近,因此开闭罩74为了覆盖注入口73而需要的前后方向Y上的长边不会变得太长。
另外,在滑块34的向装配部31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34a安装有能够载置作为存储部的一例的记录芯片75的作为记录部保持部件的一例的芯片保持件76,其中,在记录芯片75记录有与从注入口73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的墨水相关的关系信息。而且,当滑块34在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重叠的状态下插入到装配部31内时,在安装于该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能够与设置在打印机11的装配部31侧的通信部77卡合。借助与该通信部77的卡合,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与通信部77所具备的电端子78接触而电连接。结果,记录芯片75所记录的关系信息被传递到打印机11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当在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重叠的状态下插入到打印机11的装配部31内时,滑块34与连接部43一起借助安装于装配部31的一对板簧79在打印机11内被定位。
即,如图2所示,在铅垂方向上,通过螺钉将板簧79固定到上框35和下框36,所述板簧79分别具有朝向插入方向而彼此的间隔变窄的倾斜形状。而且,上框35的板簧79与设置于滑块74所具备的芯片保持件76的突起部位80在施力状态下抵接,另一方面,下框36的板簧79与设置于连接部43的突起部位49(参照图5)在施力状态下抵接。结果,滑块34(芯片保持件76)和连接部43在上下方向Z上由一对板簧79定位。
另外,在与液体容纳体33重叠的状态下插入的滑块34和液体容纳体33的第二容纳体部38都成为在装配部31内被定位的状态。即,如图2所示,在装配部31的上框35的下表面设置有引导槽(未图示),在滑块34的上表面侧沿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凸条部82在与该引导槽滑动接触的同时被插入到装配部31。另外,在装配部31的下框36的上表面设置有引导槽84,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下表面侧沿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凸条部83(参照图5、图23)与该引导槽84卡合。因而,滑块34和第二容纳体部38通过各自的凸条部与引导槽的卡合而分别在短边方向上被定位。结果,滑块34(以及安装于该滑块34的芯片保持件76)以及第二容纳体部38所具备的连接部43分别在短边方向上被定位。
那么,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21中,滑块34所具备的芯片保持件76以及开闭罩74相对于滑块34拆装自如地安装。而且,在安装芯片保持件76和开闭罩74的状态下,滑块34能够相对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滑动。换言之,在液体容纳体33固定于打印机11的状态下,滑块34能够相对于装配部31进行插拔。
进而,参照图6的(a)、图6的(b)对滑块3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的(a)所示,在滑块34的向装配部31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34a形成有保持件安装部86,所述保持件装配部86具备插入方向里侧被切除的近似U字形状的开口85。能够在与滑块34的插入方向亦即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该开口85进行芯片保持件76的插入和拔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相对于滑块34成为与液体容纳体33相反侧的上方,以在芯片保持件76中设置于上侧的凸边形状部87与形成保持件装配部86的开口85的近似C字形状的上表面88抵接的方式将芯片保持件76插入安装到开口85内。另外,将芯片保持件76从保持件安装部86朝上方拔出而从滑块34拔出。
另一方面,在滑块34的向装配部31的插入方向近前侧的端部34b形成有旋转轴89,通过相对于该旋转轴89嵌入形成于开闭罩74的轴承部90,开闭罩74以能够转动(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滑块34。
像这样安装芯片保持件76和开闭罩74的本实施方式的滑块34,在与液体容纳体33重叠的状态下,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与液体容纳体33的短边方向(左右方向X)亦即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分抵接,并且能够沿液体容纳体33的长边方向(前后方向Y)滑动。
具体而言,如图6的(b)所示,在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重叠的滑块34的下表面侧,在与长边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分别形成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肋条状的侧壁部91、92。另一方面,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短边方向的两侧端形成有作为分别与该侧壁部91、92抵接的抵接面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平坦面部41、42。因而,形成于滑块34的侧壁部91、92能够在分别与形成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的平坦面部41、42抵接的同时沿长边方向移动(滑动)。
即,如图2和图3所示,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沿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相对于平坦面部41、42与其内侧邻接的凸部93。因而,通过该多个凸部93来限制滑块34向短边方向(左右方向X)的移动,由此滑块34相对于液体容纳体33沿长边方向(前后方向Y)稳定地移动(滑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在使第二容纳体部38位于装配部31内的状态下固定于打印机11的液体容纳容器21的上侧设置有滑动把手94,所述滑动把手94设置成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通过使设置于该打印机11的滑动把手94从上方向下方变位而与设置于滑块34的上表面的凹部95卡合,限制滑块34沿长边方向朝从装配部31拔出的方向移动(滑动)。因而,使用者通过使滑动把手94从下方向上方移动,解除该滑动把手94与凹部95的卡合,滑块34成为能够从装配部31拔出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使用者通过使滑块34相对于液体容纳体33滑动,能够相对于装配部31插拔滑块3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块34中,在其上表面侧形成有沿短边方向突设的手指勾挂部96,借助该手指勾挂部96,使用者容易插拔块3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能够替换地被载置。参照图7的(a)、图7的(b)对该结构进行说明。在图7的(a)、图7的(b)中,以从滑块34拔出的状态图示芯片保持件76。
如图7的(a)所示,由多个壁构成芯片保持件76。在芯片保持件76设置有相对于在组装到滑块34的状态下的装配部31的滑块34的插入方向里侧和上侧的双方开口的凹部97,在该凹部97设置有插入方向向下的斜面98。在该斜面98的下端侧形成有圆柱形状的凸台99,另一方面,在该斜面98的上端侧形成有将相对于装配部31的插入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板状的肋条100。将这些斜面98、圆柱形状的凸台99以及肋条100中的任一个或全部称作支承部。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具有近似矩形形状,在其表面将插入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设置有多个(此处是9个)电极75a。而且,在记录芯片75,在该多个电极75a的插入方向作为前后的一方的端部形成圆孔101,在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狭缝102。而且,将设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凸台99插入到形成于该记录芯片75的圆孔101中,并且伴随着该插入,相对于设置于记录芯片75的狭缝102插入设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肋条100。由此,记录芯片75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载置在芯片保持件76的斜面98上。另外,以无论芯片保持件76以何种姿势(任意的姿势)置于平面上,芯片保持件76的壁都相比记录芯片75朝重力方向突出的方式将芯片保持件76支承于记录芯片75。在本实施方式的芯片保持件76的上表面103,至少在其一部分粘贴有识别所载置的记录芯片75的识别贴纸104(识别标签)。该识别贴纸104和与芯片保持件76对应的液体容纳容器21所容纳的液体的颜色或后述的液体注入源126所容纳的液体为相同颜色。
如图7的(b)所示,在芯片保持件76载置有记录芯片75的状态下,记录芯片75成为通过肋条100限制在斜面98内以凸台99作为中心的旋转的状态。另外,在圆孔101和凸台99之间以及狭缝102和肋条100之间分别设置有少许间隙,由此能够将所载置的记录芯片75从芯片保持件76拔出。
此外,在芯片保持件76,虽然在图7的(a)、图7的(b)中只图示了一面,但是在其凹部97中,在与相对于装配部31的插入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X的两侧分别形成的侧壁部105,设置有沿插入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在插入方向侧端形成有倒角部106的槽形状部107。另外,在该芯片保持76的上表面103形成有与设置于上框35的板簧79抵接的突起部位80。
接下来,参照图8的(a)、图8的(b)、图8的(c)对开闭罩74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罩74以相对于滑块34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该滑块34,并且在注入口73的闭盖位置处,对以旋转轴89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来抑制旋转。
如图8的(a)所示,开闭罩74形成近似半圆筒形状的两个轴承部90和抵接部109,所述两个轴承部90与相对于设置于滑块34的旋转轴89的两侧的轴端部108卡合,所述抵接部109从与轴承部90相反方向相对于旋转轴89的轴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抵接。在开闭罩74中从与注入口73对置的内表面(背面74a)侧突出形成的具有可挠性的两个板状部位所被设置到的从短边方向观察具有近似J字形状的钩部位110处,在该钩形状的前端设置抵接部109。而且,当使两个轴承部90与旋转轴89的轴端部108卡合时,在使抵接部109暂时借助旋转轴89伴随着钩部位110的弯曲变位而变位之后,在轴承部90与旋转轴89的轴端部108卡合的状态下,弯曲变位恢复,由此开闭罩74以与旋转轴89大致抵接状态卡合。由此,开闭罩74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旋转轴89转动。
另外,在滑块34的短边方向两侧的侧壁部91、92分别设置有沿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位111。在该延伸设置部位111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槽部112。另一方面,在开闭罩74中的构成滑块34的侧壁部91、92的一部分的罩侧壁部91a、92a,在安装于液体容纳体33的开闭罩74覆盖注入口73的状态下与槽部112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能够与槽部112卡定的凸条部113。
即,如图8的(b)、图8的(c)所示,通过使得开闭罩74相对于滑块34的回転轴89成为轴承部90与抵接部109卡合的状态,将开闭罩74组装到滑块34。当所组装的开闭罩74位于覆盖注入口73的闭盖位置时,成为形成于罩侧壁部91a、92a的凸条部113从短边方向观察时与槽部112重叠,并且进入到槽部112的卡合状态。因而,当如在图8的(b)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闭罩74以旋转轴89为中心旋转而变位到注入口73的开盖位置时,针对开闭罩74产生旋转负荷。关于这一点,滑块34的槽部112作为与开闭罩74卡合从而抑制该开闭罩74从闭盖位置向开盖位置变位的卡合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在液体容纳容器21中的注入口73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的(a)所示,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的前侧部分形成有沿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作为液体承接部的一例的液体承接面116。液体承接面116俯视观察时形成为近似矩形形状,其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尺寸比液体容纳体33的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尺寸稍小。
另外,在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以包围液体承接面116的周围方式在与液体承接面116交叉的上方向(反重力方向)上突出设置有周壁部117。而且,在周壁部117的前侧的壁部分的左右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相比周壁部117的其它部分朝下方凹陷的切口槽11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凹部的一例的切口槽118形成于作为注入口73的周边位置的一例的周壁部117。另一方面,在周壁部117的后侧的壁部分形成有与该壁部分交叉并且朝后方延伸的一对增强肋条119。
另外,在液体承接面116载置有覆盖部件121,所述覆盖部件121具备形成为近似圆筒形状并且能够覆盖或敞开注入口73(参照图9的(b))的覆盖体120。在覆盖体120形成有把手部122,所述把手部122形成为从该覆盖体120的上侧面朝上方向突出的近似圆柱状。把手部122成为当使用者从注入口73拔出覆盖体120或者相反地用覆盖体120覆盖注入口73时所把持的部位。
另外,在图9的(a)所示的状态下,在覆盖部件121的与具备覆盖体120的前侧相反侧的后侧具备用于将覆盖部件121固定于液体承接面116的固定部123。固定部123在开口形成于液体承接面116的固定孔124(参照图10),能够以该固定孔124的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并且不能从液体承接面116脱离地固定。因而,覆盖部件121能够相对于液体承接面116以固定部123为旋转中心旋转,另一方面,难以从液体承接面116拔出。但是,能够将覆盖部件121包括固定部123在内更换成新的覆盖部件121。
另外,覆盖部件121具备连结部125,该连结部125在覆盖部件121载置于液体承接面116上状态下在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X上3次)弯曲并且连结覆盖体120与固定部123。连结部1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形状,并且在该矩形截面形状中沿着液体承接面116的方向的长度长于与液体承接面116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Z)的长度。因此,当连结部125被载置于液体承接面116上时,该连结部125与该液体承接面116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稳定地载置在液体承接面116上。
另外,构成覆盖部件121的覆盖体120、连结部125和固定部123由橡胶或树脂等的弹性体等形成,因此能够弹性变形。因而,在图9的(a)所示的状态下,覆盖体120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注入口73嵌合,由此能够在覆盖体120与注入口73之间不产生间隙地覆盖注入口73。
如图9的(a)所示,能够在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底面的一例)载置从注入口73拔出的覆盖体120。另外,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面积大于当沿上下方向Z的方向投影覆盖体120时的投影面积,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载置覆盖体120。
进而,开闭罩74的背面74a在该开闭罩74位于开盖位置的状态(如图9的(a)所示的状态)下成为朝存在注入口73的前方下降倾斜的面。另外,在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两侧端,罩侧壁部91a、92a成为朝上方向的状态。因而,罩侧壁部91a、92a也作为当在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载置附着有墨水的覆盖体120时抑制该墨水从开闭罩74漏出到外部的遮蔽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图9的(b)示出从注入口73拔出覆盖体120并且将该覆盖体120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状态的液体容纳容器21。如图9的(b)所示,通过开口形成于液体承接面116的一部分的注入口73露出,使用者能够经由该注入口73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的内部(第一墨水室151(参照图14))。另外,作为注入口73的上端缘的开口缘73a被倒角而形成为倾斜状,以使得当注入墨水时该墨水容易向注入口73内流动。
另外,如图9的(b)所示,覆盖部件121的连结部125的长度是在位于开盖位置的状态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仅能够载置覆盖体120的长度。在图9的(b)所示的状态下,连结部125处于稍微伸张的状态,另一方面,覆盖体120处于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状态且处于与开闭罩74的钩部位110抵接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液体承接面116的周壁部117的后侧(在图10中是右侧)的壁部分附近,在与液体承接面116交叉的方向上开口形成有供覆盖部件121的固定部123插入而固定的固定孔124。固定孔124设置成该固定孔124的左右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与注入口73的左右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此外,虽然固定孔124与注入口73相同地开口形成于液体承接面116,但是不与第一墨水室151连通。
如图11所示,在前后方向Y上,以随着趋向注入口73而朝下方(重力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液体承接面116。因而,作为从注入口73离开的位置的固定孔124的附近是在液体承接面116中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说,固定于固定孔124的覆盖部件121的固定部123在液体承接面116位于比注入口73的周围高的位置,因此当朝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等,即使墨水在液体承接面116上流动,该墨水也难以附着于液体承接面116。
另外,如图12的(a)所示,即使在左右方向X上,也以随着趋向注入口73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液体承接面116。进而,如图12的(b)所示,在靠从注入口73离开的固定孔124的位置处,以随着趋向左右方向X的中央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液体承接面116。
接下来,对液体容纳体33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液体容纳体33包括:容纳体壳体130,所述容纳体壳体130当从左右方向X观察成时侧面观察呈近似L字状;浮动阀131,所述浮动阀131是被容纳在容纳体壳体130内的阀机构的一种;膜133,所述膜133粘接(例如热熔敷)于容纳体壳体130的壳体开口部132;以及树脂制的罩134,所述罩134隔着膜133覆盖壳体开口部132。此外,容纳体壳体130以右侧面开口的方式一体成型,并且在形成为环状的壳体开口部132的外侧形成有卡定部130a,所述卡定部130a卡定形成于罩134上的爪部134a。
如图14所示,当膜133被粘接到容纳体壳体130的壳体开口部132时,由容纳体壳体130和膜133包围的空间区域作为与大气连通的空气室136、作为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的一例的墨水室137、以及作为液体流路的一例的导出流路138发挥功能。此外,导出流路138的一端与墨水室137连通,并且在其另一端侧形成有导出口69(参照图4、图5),所述导出口69向液体喷射头24(打印机11侧)导出被容纳在墨水室137的墨水。
接下来,对空气室136以及向空气室136取入空气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形成有容纳体壳体130的注入口73的上表面39形成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140和沿左右方向X延伸的定位凸条141。进而,在已述的增强肋条119与定位凸条141之间形成有曲折形成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曲折槽142、143、以及包围曲折槽142、43的周围的曲折凸部144。
而且,如图10、图15所示,在容纳体壳体130的上表面39粘接(例如热熔敷)有覆盖覆盖曲折槽142、143而形成空气通路145、146的空气通路形成膜147。即,当空气通路形成膜147在被定位于增强肋条119和定位凸条141的状态下粘接于曲折凸部144时,通过第一曲折槽142和空气通路形成膜147形成第一空气通路145。并且,通过第二曲折槽143和空气通路形成膜147形成第二空气通路146。
如图10、图11所示,大气连通孔140与第一空气室136a连通。
另外,相对于第一曲折槽142的一端142a与第一空气室136a连通,另一端142b与第二空气室136b连通。并且,相对于第二曲折槽143的一端143a与第二空气室136b连通,另一端143b与第三空气室136c连通。
如图16所示,在第三空气室136C形成空气取入口148,并且第三空气室136c和墨水室137经由空气取入口148连通。因此,例如当导出被容纳在墨水室137的墨水而墨水室137内的压力降低时,从大气连通孔140取入的外部气体经由第一空气室136a、第一空气通路145、第二空气室136b、第二空气通路146、第三空气室136c被取入到墨水室137中。
接下来,对墨水室137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墨水室137的形状与液体容纳体33的形状相同地在前侧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尺寸大于在后侧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尺寸。并且,墨水室137由间隔壁150间隔成作为第一液体容纳室的一例的第一墨水室151和作为第二液体容纳室的一例的第二墨水室152,所述间隔壁150与作为形成墨水室137的注入口73的注入口形成面的一例的顶面137b交叉。
此外,间隔壁150以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且也与底面153交叉,所述底面153与顶面137b对置。另外,在左右方向X上间隔壁150的宽度与从容纳体壳体130的左侧的侧壁130b到壳体开口部132的宽度近似相等。另外,在墨水室137中靠上下方向Z的高度大的前侧的位置处,间隔壁150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正交,并且以从该侧壁130b向壳体开口部132侧(在图14中是近前侧)突出的方式与容纳体壳体130一体成型。因此,第二墨水室152的靠第一墨水室151侧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与第一墨水室151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近似相等,并且大于离开第一墨水室151的后侧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而且,第一墨水室151的容积小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容积。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形成间隔壁150形成为以将通过注入口73的开口的中心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注入假想线M作为中心与第一墨水室151的前壁面137a大致线对称。即,在相比间隔壁150靠前侧的第一墨水室151的顶面137b形成注入口73。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第一墨水室151中底面153的靠间隔壁150的位置处,以从注入口73离开的方式沿重力方向凹陷的凹部154与注入口73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位置设置。即,在前后方向Y上从注入假想线M错开的位置处遍及左右方向X设置凹部154。
如图14、图17所示,当将膜133粘接于间隔壁150时,从粘接面150a朝侧壁130b侧凹陷形成的部分作为壁连通开口(壁连通开口部)155发挥功能,并且作为壁通气开口(壁通气开口部)156发挥功能,所述壁连通开口155作为连通开口的一例,所述壁通气开口156作为通气开口的一例。即,第一墨水室151和第二墨水室152经由壁连通开口155和壁通气开口156连通。此外,壁通气开口156以与顶面137b接触的方式形成于间隔壁150的上端,且位于相比壁连通开口155靠上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壁连通开口155位于相比壁通气开口156靠下侧的底面153侧,并且形成于从凹部154朝上方离开的位置。进而,对于壁连通开口155,在该壁连通开口155内位于下侧的下表面155a相对于左侧的里面155b大致正交而大致水平地形成,与此相对,位于上侧(反重力方向侧)的上表面155c相对于里面155b非正交。即,上表面155c朝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随着远离里面155b而也远离下表面155a。另外,对于壁连通开口155,通过壁连通开口155的开口的中心与开口截面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连通口轴线N与注入假想线M之间具有既非平行又彼此不相交的关系。即,壁连通开口155相对于注入口73形成于扭转的位置。
并且,壁连通开口155的面积与间隔壁150中的凹陷形成的部分的面积相当,且比间隔壁150的面积小,并且比注入口73的面积小。并且,壁通气开口156的面积比壁连通开口155的面积小。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二墨水室152中,与顶面137b交叉而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9个)交叉肋条部157a~157i在前后方向Y上具有间隔地形成。并且,在第二墨水室152形成有与上下方向Z和前后方向(水平方向)Y交叉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作为檐部的一例的横斜肋条部158a~158d。此外,这些交叉肋条部157a~157i、横斜肋条部158a~158d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正交,并且以从该侧壁130b向壳体开口部132侧(在图14中是近前侧)突出的方式与容纳体壳体130一体成型。
交叉肋条部157a~157i在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与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到壳体开口部132的宽度近似相等。并且,交叉肋条部157a~157i与顶面137b接触的上端的一部分向侧壁130b侧凹陷形成。因此,当将膜133粘接于交叉肋条部157a~157i的粘接面(右端面)时,凹陷形成的部分作为肋条通气开口(肋条通气开口部)160发挥功能,所述肋条通气开口160作为通气开口的一例。此外,肋条通气开口160的面积比壁通气开口156的面积大,并且肋条通气开口160的上下方向Z的大小比壁通气开口156的上下方向Z的大小大。即,壁通气开口156的下侧开口端位于相比肋条通气开口160的下侧开口端靠近顶面137b的位置。因而,壁通气开口156形成于相比肋条通气开口160靠顶面137b的位置。
在第二墨水室152中上下方向Z的大小大的靠前的位置处与底面152a具有间隙地形成离间隔壁150最近的第一交叉肋条部157a和第二近的第二交叉肋条部157b。因此,当将膜133粘接于第一交叉肋条部157a和第二交叉肋条部157b的粘接面时,第一交叉肋条部157a和第二交叉肋条部157b的下端作为肋条连通开口(肋条连通开口部)161发挥功能,所述肋条连通开口161作为能够通过墨水的连通开口的一例。此外,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是在第二墨水室152中位于上下方向Z的下侧的面,匹配第二墨水室152的形状而局部地弯曲和倾斜。而且,在第一交叉肋条部157a以及第二交叉肋条部157b与底面152a之间容纳浮动阀131。
第三交叉肋条部157c~第九交叉肋条部157i形成于第二墨水室152的靠后的位置。并且,第三交叉肋条部157c~第九交叉肋条部157i的下端的一部分向侧壁130b侧凹陷形成。因此,当将膜133粘接于第三交叉肋条部157c~第九交叉肋条部157i的粘接面(右端面)时,在第三交叉肋条部157c~第九交叉肋条部157i的下端朝侧壁130b侧凹陷形成的部分作为肋条连通开口161发挥功能,所述肋条连通开口161作为能够供墨水通过的连通开口的一例。即,第二墨水室152的由交叉肋条部157a~157i隔开而形成的空间彼此经由肋条连通开口161和肋条通气开口160连通,所述肋条通气开口160形成于相比肋条连通开口161靠顶面137b侧的位置。
如图13、图14所示,以从间隔壁150与顶面137b的交点向后方成为下斜面的方式形成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并且,以在间隔壁150中从相比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靠下方位置向后方成为相比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平缓的下斜面的方式形成位于第二高的位置的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即,以与间隔壁150交叉并且与前后方向Y交叉的方式形成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和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此外,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和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的左右方向X的宽度比间隔壁150和交叉肋条部157a~157i的宽度小。因此,在将膜133粘接于壳体开口部132的情况下,在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以及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与膜133之间形成间隙。因而,由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和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划分形成的空间经由间隙相互连通。
并且,在相比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靠底面152a侧且是浮动阀131的上侧位置形成作为第一檐部的一例的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作为第二檐部的一例的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在间隔壁150和第一交叉肋条部157a之间形成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并且在相比第二交叉肋条部157b靠后侧形成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而且,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将沿通过浮动阀131的中心的重力方向的轴线(省略图示)作为基准呈线对称,并且以从浮动阀131的中心到端部分别成为下斜面的方式形成。即,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的上端与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上端的距离比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的下端与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下端的距离短。
此外,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与间隔壁150的宽度近似相等。并且,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两端朝侧壁130b侧凹陷形成。因此,当将膜133粘接于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粘接面(右端面)时,朝侧壁130b侧凹陷形成的部分发挥能够供墨水通过的肋条连通开口161的功能。因而,由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划分形成的空间经由肋条连通开口161相互连通。
如图17、图18所示,在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形成有与导出流路138连通的流路开口(流路开口部)162。即,横斜肋条部158a~158d位于相比流路开口162和浮动阀131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成从上方覆盖流路开口162和浮动阀131。此外,前后方向Y上的流路开口162与间隔壁150的距离L1比上下方向Z上的底面153与壁连通开口155的距离L2短。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距离L2与形成于底面153的凹部154的上端与壁连通开口155的下端的距离相当。即,流路开口162形成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的靠间隔壁150的位置。
接下来,对导出流路138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以沿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的方式在第二墨水室152的下侧形成导出流路138。而且,导出流路138具有弯曲流路部163,该弯曲流路部163以匹配液体容纳体33的形状折弯的方式形成,在使墨水的流动方向(以下,称作“流动方向”。)变化的同时使墨水流动。并且,导出流路138具有连结流路部164和倾斜流路部165,该连结流路部164连结流路开口162和弯曲流路部163,该倾斜流路部165连结弯曲流路部163和导出口69。
如图18、图19所示,连结流路部164包括从下侧的底面观察时呈近似矩形状的过滤器166。即,连结流路部164由过滤器166划分成流路开口162侧的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和相比过滤器166靠浮动阀131侧的第二连结流路部164b。并且,连结流路部164具备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该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位于相比浮动阀131靠导出口69侧的位置,且与弯曲流路部163连结。
如图20的(a)、图20的(b)所示,弯曲流路部163的截面积比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截面积大。此外,导出流路138遍及流动方向在左右方向X的宽度近似相等。因此,与弯曲流路部163(在图20的(b)中是第一纵流路部163a)的流动方向正交并且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第一纵流路部163a中是前后方向Y)的宽度L3比与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流动方向正交并且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Z)的宽度L4宽。并且,倾斜流路部165的截面积与弯曲流路部163的截面积近似相等。因而,与倾斜流路部165的流动方向正交并且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方向的宽度L5(参照图14)比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宽度L4宽。
如图18、图21所示,在容纳体壳体130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大的靠前侧的下表面40形成有朝作为墨水室137侧的上侧凹陷的近似矩形状的阶梯部167。另外,在阶梯部167朝墨水室137侧凹陷形成有第一~第三流路形成凹部168a~168c。贯通形成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的一端作为流路开口162的通孔162a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开口。并且,以粘接过滤器166的底面观察近似矩形状的环状凸部169的内侧与外侧相比变深的方式高度不同地形成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并且,在第一~第三流路形成凹部168a~168c的周缘形成有流路凸部170。即,通孔162a和环状凸部169由流路凸部170包围。
因而,通过在环状凸部169粘接过滤器166,并且在流路凸部170粘接(例如热熔敷)流路形成膜171,形成连结流路部164。即,当将流路凸部170粘接于流路形成膜171时,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作为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和第二连结流路部164b发挥功能。另外,第二流路形成凹部168b作为第二连结流路部164b发挥功能。并且,第三流路形成凹部168c作为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发挥功能。而且,在阶梯部167安装有保护流路形成膜171的近似矩形板状的保护部件172。
如图14所示,弯曲流路部163具备: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纵流路部163a、163b;形成在纵流路部163a、163b的两端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弯曲部173a~173d;以及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横流路部163c。
即,第一弯曲部173a位于最下侧且连结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后端与第一纵流路部163a的下端。第二弯曲部173b位于相比第一弯曲部173a靠上侧的位置且连结第一纵流路部163a的上端与横流路部163c的前端。第三弯曲部173c连结横流路部163c的后端与第二纵流路部163b的下端。第四弯曲部173d连结第二纵流路部163b的上端与倾斜流路部165的前端。因而,弯曲流路部163与倾斜流路部165使墨水流动的流动方向不同,相对于倾斜流路部165折弯。
以相比作为与第四弯曲部173连续的流路开口162侧的前侧的端部靠作为导出口69侧的后侧的端部位于上方(反重力方向)的方式沿着与前后方向(水平方向)Y交叉的方向延伸地形成倾斜流路部165。即,倾斜流路部165成为从流路开口162侧朝向导出口69侧连续的上斜面。而且,使倾斜流路部165的后端侧向上方弯曲而与导出口69连通。
此外,导出流路138位于第二墨水室152的重力方向侧,以沿着底面152a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与连结流路部164和横流路部163c对应的部分的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近似水平,与此相对,与倾斜流路部165对应的部分的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成为随着趋向流路开口162侧而下降的下斜面。
接下来,对浮动阀131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浮动阀131具有:配置在墨水室137内的浮动部件181;配置在浮动部件181的下方的阀芯182;配置在浮动部件181的上侧的作为限制部件的一例的限制壳体183;以及配置在浮动部件181与限制壳体183之间的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螺旋弹簧184。此外,在图22中,为了简化示出向墨水室137内的浮动阀131的安装构造而将形成墨水室137的容纳体壳体130的一部分与构成浮动阀131的上述各构成部件一起图示出。
以下,对浮动阀131的各构成部件分别进行说明。
首先,浮动部件181具有内侧被间隔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空间区域的矩形的框体185。在框体185的沿前后方向Y的左右两侧面的开口部185a例如粘接有由透明膜等构成的薄膜部件186。因此,在浮动部件181,通过以薄膜部件186堵塞框体185的开口部185a,在薄膜部件186的内侧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被密闭了的气体室187。因而,通过这些气体室187产生的浮力,浮动部件181能够伴随着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变化而在上下方向Z上浮动。
另一方面,在框体185中的不形成开口部185a的沿着左右方向X的前后两侧面的下部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Y突出的凸部188。另外,从框体185中的下表面的中央位置向铅垂下方突出设置有形成为近似圆柱状的按压部189。另外,以从框体185中的上表面的中央位置向铅垂上方较长地延伸的方式突出设置有与下表面的按压部189同轴地配置的棒状部190。
并且,在框体185的上表面,在棒状部190的周围,以从框体185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长度为棒状部190的突出长度的近似一半的方式形成有板状部191,所述板状部191当从以棒状部190作为中心的上方俯视观察时呈十字状。该板状部191的截面十字形状的大小形成得大于螺旋弹簧184的外径尺寸。而且,在形成为该截面十字形状的板状部191的上端部的自棒状部190起的放射方向的前端缘呈矩形状地切口形成有用于载置并支承螺旋弹簧184的弹簧座191a。
接下来,阀芯182是由具有可挠性的弹性体等形成的近似圆板状的隔膜阀,配置于以位于导出流路138上的第二连结流路部164b和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边界的方式开口形成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的阀口192(参照图19等)的上方位置。即,在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形成有包围阀口192的圆环状的安装座193,并且同样形成为圆环状的安装工具194从上方卡定于该安装座193,阀芯182在被夹持于上述装配座193与安装工具194之间的状态下配置在阀口192的上方位置。
另外,当所述的螺旋弹簧184是具有第一作用力的第一施力部件时,作为具有第二作用力的第二施力部件发挥功能的螺旋弹簧195以始终从下方与阀芯182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安装座193的内侧。而且,借助该螺旋弹簧195始终对阀芯182朝从阀口192向上方离开而敞开导出流路138的开阀位置(图19和图28所示的位置)施力。
此外,关于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的力关系,在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大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大的前提下,设定成如下那样的力关系。
即,设定成:当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例如如图29所示那样不足作为预先设定的极少余量的阈值余量时,此时在残存墨水中浮游的浮动部件181的浮力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之和变得小于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另一方面,设定成:当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例如如图19和图28所示那样在阈值余量以上时,此时在残存墨水中浮游的浮动部件181的浮力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之和在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以上。
接下来,限制壳体183具有环状壁部196和上壁部197,且形成为下方开口的箱形状,所述环状壁部196形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插拔浮动部件181的四角环状,所述上壁部197堵塞该环状壁部196的上方开口。即,环状壁部196形成为能够在与浮动部件181的侧面之间隔开间隔地包围浮动部件181的上下方向Z的浮动区域的周围的环状。
另外,在上壁部197的中央位置,上方开口被堵塞的圆筒部198以经由环状壁部196的内部空间和圆筒部198的下方开口连通的方式形成。而且,在圆筒部198的上壁部贯通形成有插通孔198a,所述插通孔198a能够供从浮动部件181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的棒状部件190插通。另外,在圆筒部198的上壁部中的从以插通孔198a作为中心的上方的俯视观察时呈十字形状的部位,向下方凸出形成有与切口形成于下浮动部件181侧的板状部191在上下方向Z对置的的弹簧座191a在上下方向Z上对置的弹簧座(未图示)。
另外,在沿前后方向Y的左右的各侧壁196a组装浮动阀131的各构成部件的状态下,限制壳体183的环状壁部196成为与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对置的对置部位。而且,在该左右的各侧壁196a的前后方向Y的大致中央从各侧壁196a的下端缘朝上方切口形成有沿着浮动部件181所浮动的上下方向Z延伸的矩形的切口部199。该切口部199形成为其前后方向Y的宽度尺寸大于上壁部197的圆筒部198的外径尺寸且其上下方向Z的高度尺寸大于浮动部件181中的框体185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尺寸的形状。
并且,从限制壳体183的环状壁部196中的沿左右方向X的前后的各侧壁196b的下端部分别向前方和后方水平地突出形成有在前后方向Y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带状的凸缘部200。而且,从该凸缘部200的左右方向X的大致中央且是前后方向Y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到相比各侧壁196b的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央稍靠下方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Z形成有能够供浮动部件181侧的凸部188插通的导向长孔201。另外,在限制壳体183,在从上壁部197的左右两长边的各两处到环状壁部196的左右的各侧壁196a的上端部的部位以及作为环状壁部196的上端部的四角的部位分别形成有使限制壳体183的内外连通而允许墨水的流通的通孔202。
接下来,螺旋弹簧184以能够沿上下方向Z收缩的方式配置在浮动部件181与限制壳体183之间。即,通过使浮动部件181的棒状部190从下方插通于螺旋弹簧184的内侧,该螺旋弹簧184载置于在该棒状部190的周围的板状部191的上端形成的弹簧座191a上。而且,当自该状态起浮动部件181相对于限制壳体183使其棒状部190插通于圆筒部198的插通孔198a、并且使其框体185从下方插入于环状壁部196时,螺旋弹簧184的上端与从限制壳体183的圆筒部198的上壁朝下方凸起形成的弹簧座(未图示)抵接。
然后,以自该状态起进一步收缩螺旋弹簧184的方式维持将浮动部件181朝限制壳体183内压入的状态,同时将插入浮动部件181的限制壳体183安装于墨水室137的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由此将浮动阀131容纳于容纳体壳体130。
因此接下来,对容纳体壳体130中的浮动阀13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在容纳体壳体130中的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在隔开与限制壳体183的前后方向Y的尺寸相当的距离夹着阀芯182的安装座193的前后的二个位置形成有截面反L字状的卡定轨道部203,所述卡定轨道部203能够沿左右方向X滑动插入限制壳体183的前后各凸缘部200。另外,在各卡定轨道部203和安装座193之间且是容纳体壳体130的里侧的前后的二个位置形成有定位部204,该定位部204能够与在将凸缘部200插入卡定轨道部203的状态下朝容纳体壳体130的里侧滑动移动了的限制壳体183的沿着前后方向Y的左右两侧壁196a之中的里侧的侧壁196a抵接。
进而,在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在与里侧的定位部204在左右方向X上对应的近前侧的二个位置形成有突起部205,所述突起部205能够从作为容纳体壳体130的开口侧的近前侧卡定于使得里侧的侧壁196a与定位部204抵接的限制壳体183中的近前侧的侧壁196a的下端部。该突起部205是向容纳体壳体130的里侧斜上方延伸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构造体,且设置成当在使限制壳体183的凸缘部200插入到卡定轨道部203后使该限制壳体183朝里侧滑动移动时,各侧壁196a的下端缘从近前侧滑动朝里侧并且能够能够越过该突起部205的倾斜姿势。然后,在越过近前侧的侧壁196a之后,该突起部205弹性恢复到原来的倾斜姿势而卡定于该侧壁196a的近前侧的面,由此使得限制壳体183不能从容纳体壳体130的里侧向近前侧拔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21的作用进行说明。其中,在图24的(a)、图24的(b)、图24的(c)中,省略图示滑块34和液体容纳体33。
如图23所示,在第二容纳体部38的一部分位于装配部31内进而不能移动地固定到打印机11的液体容纳容器21中,当使滑动把手94向上方变位时,滑动把手94与滑块34的凹部95的卡合被解除。于是,使用者通过使滑块34沿其长边方向朝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能够将滑块34从打印机11(装配部31)拔出。
通过该拔出,滑块34的位于打印机11内的部位、即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之中的在包括连接部43的第二容纳体部38中位于打印机11内的部位(第二部位)重叠的部位朝打印机11外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块34如在图23中用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移动至在打印机11外使用者能够从滑块34的保持件装配部86拔出安装于滑块34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34a的芯片保持件76的位置。因而,与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之中的在包括连接部43的第二容纳体部38中位于打印机11内的部位(第二部位)重叠的滑块34的部位作为在打印机11内和打印机11外之间移动的移动部位发挥功能。
结果,使用者将移动至打印机11外的芯片保持件76从滑块34(保持件装配部86)拔出而拔出。而且,例如,当存在已经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时,更换成记录有与相对于液体容纳体33从注入口73注入了的墨水有关的关系信息(例如,墨水的色相、彩度、亮度、以及墨水的密度及墨水的溶质的种类等)的记录芯片75。然后,使用者在将载置有更换后的记录芯片75的芯片保持件76再次插入而安装于滑块34(保持件装配部86)之后,沿液体容纳体33的上表面39将滑块34向打印机11(装配部31)内插入。
通过该滑块34的插入,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地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与供给部32所具备的通信部77的电端子接触而电连接,朝打印机11侧传递记录芯片75所记录的关系信息。当进行该连接时,记录芯片75相对于电端子78被定位。在将该记录芯片75所记录的关系信息朝打印机11侧传递(读入)的状态下,芯片保持件76位于打印机11内部,滑块34的一部分(第一部位)位于打印机11的外部。换言之,在将记录芯片75所记录的关系信息读入打印机11侧的状态下,记录芯片75和芯片保持件76位于用户不能用手触及的位置。
即,如图24的(a)所示,在设置于供给部32的通信部77设置有端子部114和突形状部115,所述端子部114包括与形成于记录芯片75的多个电极75a接触的电端子78,所述突形状部115在短边方向的两侧朝短边方向突出并且朝插入方向延伸。端子部114与芯片保持件76的凹部(卡合部)97卡合,突形状部115与芯片保持件76的槽形状部107卡合。该凹部97形成于构成芯片保持件76的壁的面且是记录芯片75侧的面。
此时,如图24的(b)所示,当将滑块34插入到装配部31时,芯片保持件76在由以不从滑块34脱离的方式固定于上框35的板簧79朝下方按压其突起部位80的同时朝通信部77移动。在该移动中,通信部77的突形状部115由倒角部106引导而插入到芯片保持件76的槽形状部107并卡合,由此芯片保持件76相对于通信部77被定位。关于这一点,芯片保持件76的槽形状部107作为在打印机11中被定位的定位形状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结果,如图24的(a)、图24的(c)所示,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相对于通信部77的端子部114被定位,端子部114所具备的多个电端子78与记录芯片75的多个(此处是9个)电极75a适当地接触。此外,当进行该接触时,记录芯片75的电极75a成为插入方向向下的倾斜状态,因此电端子78擦着电极75a的表面接触。
接下来,对液体容纳容器21的墨水注入所涉及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当朝液体容纳体33注入墨水时,如图9的(a)所示那样使开闭罩74变位到开盖位置,并且如图9的(b)所示那样在开闭罩74的背面74a载置覆盖体120从而使注入口73露出。
此时,使用者在将注入口73从覆盖体120拔出之后,使覆盖部件121相对于液体承接面116以固定部123为旋转中心旋转任意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80度),使覆盖体120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另外,在图9的(b)所示的状态下,开闭罩74的背面74a位于相比液体承接面116在上下方向Z上高的位置,因此在将覆盖体120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状态下,连结部125处于稍微伸张的状态。于是,伴随着连结部125的弹性变形(伸张)的恢复力从开闭罩74向前方作用于覆盖体120。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体120与开闭罩74的钩部位110抵接,因此抑制盖体120从开闭罩74滚落等。另外,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成为形成钩部位110的一侧成为最低的状态,因此例如即使将附着有墨水的覆盖体120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也能够抑制该墨水扩散到开闭罩74的整个面(特别是后方的面区域)。
然后,如图25和图26所示,熔敷重合的膜等的缘部128并且从形成有注入口127的液体注入源126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当注入墨水时,通过使在液体注入源126的注入口127附近的缘部128插入抵接于在液体容纳体33的周壁部117形成的切口槽118,使液体注入源126相对于液体容纳体33定位。然后,如图26所示,以液体注入源126和液体容纳体33抵接的点为偏转中心使液体注入源126以该液体注入源126的注入口127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由此,将液体注入源126内的墨水经由液体容纳体33的注入口73注入到第一墨水室151内。
此时,如果使用者猛地倾斜液体注入源126,则存在从液体注入源126的注入口127流出的墨水从注入口73溢出而流到液体承接面116中的注入口73的周围的情况。即使在这样做的情况下,通过包围液体承接面116的周围的周壁部117拦截流到液体承接面116的墨水,也能够抑制该墨水从液体承接面116流出到外侧。而且,液体承接面116在左右方向X和前后方向Y上分别朝注入口73向下方倾斜,因此附着于液体承接面116的墨水沿该倾斜引导至注入口73。
当墨水的注入结束时,如图9的(a)所示那样利用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覆盖体120覆盖液体容纳体33的注入口73,并且如图2所示那样使开闭罩74变位到闭盖位置,注入作业结束。
另外,如图27所示,在使多个液体容纳容器21排列设置而使用的状态下,从一个液体容纳容器21(例如左端)中的覆盖部件121的固定部123(固定孔124)到注入口73的距离L6比从一个液体容纳容器21中的固定部123到与该液体容纳容器21排列设置的其它液体容纳容器21中的注入口73的距离L7短。由此一来,如图27所示,即便与位于左端的液体容纳体33对应设置的覆盖部件121的覆盖体120以固定部123作为旋转中心趋向排列设置的液体容纳体33的注入口73(在图27中用双点划线图示),该覆盖体120也不能覆盖该注入口73。此外,距离L6、L7表示如图27所示俯视观察时连结固定部123(固定孔124)和注入口73的中心位置的距离。
接下来,对从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的液体容纳体33内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14所示,当从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第一墨水室151的液面上升,并且墨水经由壁连通开口155流入到第二墨水室152。此外,形成于第一墨水室151的凹部154与注入口73在前后方向Y上错开位置而形成,因此即使在凹部154堆积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异物的飞起。
此外,第一墨水室151和第二墨水室152通过壁通气开口156连通。因此,第一墨水室151和第二墨水室152内的压力大致相同,因此第一墨水室151和第二墨水室152中的墨水的液面在上下方向Z上以互相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升。
在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两端形成有肋条连通开口161,因此墨水通过肋条连通开口161,墨水的液面在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两侧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墨水通过在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以及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与膜133之间形成的间隙,墨水的液面移动至相比第一横斜肋条部158a和第二横斜肋条部158b靠上方的位置。然后,当墨水的液面进一步上升时,以在倾斜的底面152a上升的方式墨水扩展,并且墨水通过第四~第九交叉肋条部157d~157i的肋条连通开口161从而液面上升。
并且,在交叉肋条部157a~157i分别形成有肋条通气开口160,因此,在第二墨水室152中,交叉肋条部157a~157i的两侧的空间的压力大致相同。因此,第二墨水室152中的墨水的液面也在上下方向Z上以互相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升。
但是,对于具有注入口73的液体容纳体33,存在尘土或尘埃等异物从注入口73混入,异物自身堆积,或者在气液界面处墨水干燥等从而墨水本身成为异物的情况。此外,在第一墨水室151中,异物堆积于底面153和凹部154。而且,从凹部154离开而形成壁连通开口155,因此与向第二墨水室152的墨水的流入相比抑制异物的进入。即,从注入口73进入的异物之中的特别是尺寸大的异物或重量大的异物容易滞留在第一墨水室151中。
另外,在第二墨水室152中,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前侧的区域中在横斜肋条部158a~158d上堆积异物,并且在后侧的区域中在底面152a上堆积异物。而且,供异物堆积的横斜肋条部158a~158d以及底面152a以与前后方向Y交叉的方式倾斜,因此当从导出口69导出墨水而墨水的液面降低时,伴随着液面的移动而所堆积的异物朝一个方向(下降方向)移动。
进而,当从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存在伴随着墨水的注入而气泡进入的情况。而且,当气泡侵入到第二墨水室152或者所融入的气体在第二墨水室152中成为气泡时,气泡向上方移动而到达横斜肋条部158a~158d。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斜肋条部158a~158d相对于前后方向Y交叉,因此气泡沿倾斜的横斜肋条部158a~158d移动而被向液面引导。
另外,第二墨水室152的墨水从流路开口162在导出流路138流动而从导出口69导出。即,首先从流路开口162导出的墨水由过滤器166捕获异物或气泡。然后,墨水经由第二连结流路部164b和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向弯曲流路部163流动。
此外,弯曲流路部163使得墨水的流动方向变化,因此融入到墨水中的气体容易生成气泡。关于这一点,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截面积相比弯曲流路部163的截面积大,因此所产生的气泡伴随着墨水的流动而向倾斜流路部165侧移动。进而,倾斜流路部165的截面积比第三连结流路部164c的截面积大,并且向导出口69侧成为上斜面,因此,在弯曲流路部163产生的气泡沿倾斜流路部165移动到导出口69侧,从导出口69与墨水一起导出。
接下来,对浮动阀131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图19所示的状态是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液面线IL相比阈值余量时线EL非常靠上方的状态,即,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为从液体喷射头24对纸张S喷射墨水来持续进行印刷所需要的充分量的状态。因此,在该图19所示的状态下,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与浮动部件181的浮力之和在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以上,因此浮动部件181不会被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向下方按压而使阀芯182与阀口192抵接。
即,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9所示,成为浮动部件181的各气体室187产生的浮力之和超过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的状态,浮动部件181成为在从阀芯182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处浮游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也不会经由浮动部件181从螺旋弹簧184向下方按压阀芯182,所以仅承受来自螺旋弹簧195的向上方的第二作用力,阀芯182从阀口192向上方离开而位于敞开导出流路138的开阀位置。
而且,因自该图19所示的状态起持续进行印刷而使得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逐渐減少,当墨水的液面线IL靠近阈值余量时线EL时,如图28所示,成为浮动部件181的力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之和与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相互平衡的状态。因此,浮动部件181被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向下方按压,成为其下表面的按压部189从上方抵接于位于开阀位置的阀芯182的状态。此外,此时,虽然浮动部件181从上方与阀芯182抵接,但是还不至于使该阀芯182向下方的闭阀位置变位。
而且,因自该图28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持续进行印刷而使得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进一步減少,当墨水的液面线IL相比阈值余量时线EL靠下方时,如图29所示,浮动部件181的浮力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之和变得小于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因此,浮动部件181被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进一步向下方按压,由其下表面的按压部189向下方按压位于开阀位置的阀芯182。结果,使阀芯182向堵塞阀口192的闭阀位置变位。
于是,因为阀口192被堵塞所以导出流路138被关闭,墨水不会朝相比阀口192靠下流侧流动。因此,墨水不流入到配设在相比导出流路138靠下流侧的液体室53内,结果,余量检测棒45移动从而维持遮断传感器68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状态,因此由传感器68检测到墨水的余量不足阈值残量。然后,当接受该检测结果而从注入口73重新朝墨水室137内注入墨水时,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液面线IL再次位于相比阈值余量时线EL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浮力超过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浮动部件181以从阀芯182朝上方离开的方式浮动。
此时,在被由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向下方施力的浮动部件181的按压部189朝下方按压而位于堵塞阀口192的阀位置的阀芯182在处于该闭阀位置的状态长的情况下,即使在解除由浮动部件181从上方的按压之后,也存在成为粘贴在阀口192的状态的情况。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对位于闭阀位置的阀芯182朝上方的开阀位置施力,因此即使阀芯182暂时粘贴于阀口192也从阀口192剥离,由此从这样的粘贴状态解除。
另外,当从注入口73向墨水室137内猛地注入墨水时,也存在向该注入时的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流入压力也变强的可能性。因此,存在在浮动阀131中堵塞框体185的开口部185a而形成气体室187的薄膜部件186当直接受到这么强的流入压力时受到损伤等破坏的忧虑。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与形成有注入口73的第一墨水室151由间隔壁150间隔开的第二墨水室152内配置浮动阀131。因此,避免了从注入口73注入的墨水直接从上方落下到浮动阀131上。
另外,即使在墨水经由形成于间隔壁150的壁连通开口155从第一墨水室151侧向第二墨水室152侧猛地流入的情况下,也存在因该流入压力而导致浮动阀131中的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受到破坏的忧虑。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对于作为向经由壁连通开口155的第二墨水室152内的墨水的流入方向的前后方向Y成非对置状态的方式,即,以成为薄膜部件186沿前后方向Y的状态的方式在第二墨水室152内配置浮动部件181。因此,从壁连通开口155流入到第二墨水室152内的墨水的流入压力相对于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以沿其膜面在前后方向Y上流动的流方式发挥作用。
此外,也存在因随时间变差而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局部地损伤等从而导致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气体室187之中的几个失去密闭构造的可能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浮动部件181整体的浮力变小,因此也存在对浮动阀131的阀功能产生障碍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即使在气体室187成为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当墨水的余量在阈值余量以上时,该一个气体室187产生的浮力与螺旋弹簧195的第二作用力之和也在螺旋弹簧184的第一作用力以上。因此,即使在气体室187成为一个的情况下,浮动阀131也没有障碍地发挥阀功能。
另外,当伴随着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变化而浮动部件181在上下方向Z上浮动时,浮动部件181通过棒状部190插通到圆筒部198的插通孔198a而进行前后方向Y和左右方向X的对位。而且,从框体185的前后两侧面突出的凸部188插入到限制壳体183的导向长孔201中,因此限制浮动部件181以棒状部190作为中心进行旋转。进而,载置有螺旋弹簧184的状态的浮动部件181被限制壳体183中的圆筒部198的上壁限制朝相比阀芯182的开阀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的浮动。
进而,在浮动部件181在墨水室137内在前后方向Y和左右方向X上浮动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十字状的板状部191和圆筒部198的内侧面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抵接来限制薄膜部件186与限制壳体183的对置的侧壁196a面接触。即,将浮动部件181设定成:在棒状部190插通到圆筒部198的插通孔198a的状态下,板状部191的放射方向的前端缘与圆筒部198的内侧面的间隔距离小于薄膜部件186与限制壳体183的左右的各侧壁196a的内表面的间隔距离。因而,限制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与限制壳体183中的与薄膜部件186对置的两侧壁196a面接触。关于这一点,板状部191作为限制限制壳体183与浮动部件18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面接触的限制抵接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另外,在该情况下,对于在左右方向X上相互对置的限制壳体183的侧壁196a与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由于在限制壳体183的侧壁196a形成有矩形的切口部199,因此也能够抑制薄膜部件186在限制壳体183的侧壁196a的内表面滑动而受到破坏。
另外,特别地,当浮动部件181在限制壳体183内朝上方浮动时,存在限制壳体183内的墨水被浮动部件181从下方按压而使墨水压力变高的忧虑。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这样的墨水压力的提高,由于允许从形成于限制壳体183的多处的通孔202和切口部199流出墨水,因此抑制墨水压力不必要地提高。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对于液体容纳容器21,注入口73形成于液体容纳体33中的位于打印机11外的第一部位(第一容纳体部37),因此在液体容纳体33固定于打印机11的状态下能够注入墨水。因而,能够在墨水的注入作业时抑制损伤或溢出残留在内部的液体。另外,借助液体容纳体33中的位于打印机11内的第二部位(第二容纳体部38),当被固定的状态被解除时,液体容纳体33不落下而保持于打印机11的概率变高。
(2)对于液体容纳容器21,能够使用相对于该液体容纳体33滑动的滑块34使记录有被注入到固定为不能移动的液体容纳体33的墨水的关系信息的记录芯片75从打印机11外向打印机11内移动。因此,当使记录芯片朝液体消耗装置内移动时,如果设计成该记录芯片与设置于例如液体消耗装置内的电端子78等接触,则能够将被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的墨水的关系信息正确地传递到打印机11。另外,在打印机11外将记录芯片75载置于滑块34的移动部位所具备的芯片保持件76之后,通过滑块34的滑动能够将所载置的记录芯片75容易地插入到打印机11内。
(3)由于利用滑块34覆盖注入口73,因此无需另外设置注入口73用的盖就可以抑制异物向注入口73的进入。
(4)在滑块34覆盖注入口73的状态下,即使不使该滑块滑动,也可以通过所具备的开闭罩74的变位覆盖或露出注入口73。
(5)在开闭罩74从闭盖位置变位到开盖位置的状态下,开闭罩74相对于注入口73位于打印机11侧。因而,开闭罩74不会对朝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的作业造成妨碍。
(6由于能够将开闭罩74稳定地维持在闭盖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开闭罩74不小心开盖而注入口73露出。
(7)芯片保持件76在打印机11内在与移动部位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上的记录芯片75也在打印机11内被高精度地定位。因而,例如打印机11所具备的电端子78在抑制相对于记录芯片75错位的状态下与该记录芯片75接触,因此以高概率进行记录芯片75所记录的关系信息向打印机11的传递。
(8)芯片保持件76向滑块34的滑动方向的移动被抑制,因此在打印机11内相对于滑块34的滑动方向被高精度地定位。另外,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处于相对于滑块34的滑动方向倾斜的状态,因此,例如打印机11所具备的电端子78在记录芯片75(电极75a)上边摩擦边移动从而被电连接。因而,电导通的信赖性变高。
(9)当使用者经由注入口73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的第一墨水室151(墨水室137)时,即使该墨水滴到注入口73的周围,也能够利用液体承接面116承接该墨水。而且,液体承接面116朝注入口73向下方(重力方向)倾斜,因此由液体承接面116承接的墨水沿倾斜的液体承接面116被引导至注入口73。因而,当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容器21的注入口73时,即使在墨水滴到注入口73的周围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该墨水从注入口73的周围沿液体容纳容器21的外表面污染周围。
(10)借助包围液体承接面116的周围的周壁部117,当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的第一墨水室151时,能够抑制该墨水溢出到液体承接面116的外侧。
(11)当使用者从液体注入源126经由注入口73将墨水注入到第一墨水室151时,通过使液体注入源126与周壁部117的切口槽118抵接,能够定位液体注入源126。据此,当使用者从液体注入源126将墨水注入到第一墨水室151时,能够稳定地注入该墨水。
(12)覆盖注入口73的覆盖体120经由连结部125和固定部123固定于液体容纳体33。因此,当从注入口73拔出覆盖体120时,可以降低丢失该覆盖体120的可能性。另外,通过覆盖体120覆盖注入口73,能够抑制墨水从第一墨水室151蒸发或异物混入到第一墨水室151。
(13)当注入墨水时,能够在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载置覆盖体120。据此,当使用者将墨水注入到第一墨水室151时,例如能够抑制因一只手拿着覆盖体120而导致这一只手被占用状态下进行墨水的注入作业。
(14)当在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载置覆盖体120时,即使在该覆盖体120上附着有墨水,也能够通过遮蔽部抑制该墨水漏出到开闭罩74的外部。
(15)能够在位于开盖位置的开闭罩74的背面74a的面区域内收纳覆盖体120的方式进行载置。并且,即使在所载置的覆盖体120上附着有墨水,由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朝注入口73向下方(重力方向)倾斜,因此也可以抑制该墨水扩散到背面74a的整个区域。
(16)由于覆盖部件的连结部125弯曲,因此可以在液体承接面116上收纳性良好地载置。另外,与直线地形成连结部125的情况相比,在当从注入口73拔出覆盖体120时在该覆盖体120上附着有墨水的情况下,能够使该墨水难以在连结部125上传递。
(17)由于在液体承接面116上在相比注入口73高的部位固定固定部123,因此当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体33时,能够使在液体承接面116上流动的墨水难以附着于覆盖部件121的固定部123。据此,例如能够抑制因墨水在固定部123上附着并固化而对固定部123的固定状态造成影响。
(18)当使用者要将多种墨水注入到多个液体容纳容器21(墨水室137)时,能够抑制与一个液体容纳容器21对应地设置的覆盖体120覆盖被与该一个液体容纳容器21排列设置的其它液体容纳容器21的注入口73。据此,能够抑制因与一个液体容纳容器21对应地设置的覆盖体120覆盖其它液体容纳容器21的注入口73而导致墨水经由覆盖体120混入到其它液体容纳容器21的墨水室137内。
(19)壁连通开口155位于相对于注入口73扭转的位置且是从底面153离开的位置。因此,从注入口73注入的墨水经由壁连通开口155流入到第二墨水室152,与此相对,从注入口73混入的异物或在第一墨水室151内产生的异物与墨水相比难以通过壁连通开口155。即,可以使异物容易地滞留在第一墨水室151中,因此,抑制了异物的混入的墨水流入到第二墨水室152。因而,即使当从注入口73混入异物时或在内部产生异物时,也可以降低从导出口69导出混入的异物的可能并且良好地导出墨水。
(20)在底面153形成朝重力方向凹陷的凹部154,因此即使当在第一墨水室151中滞留的异物随时间的推移而沉淀时,也可以使该异物堆积在凹部154内。即,当在凹部154内堆积异物的状态下从注入口73注入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所堆积的异物从凹部154内向凹部154外飞起。
(21)能够使混入或产生的异物堆积在凹部154。而且,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注入口73错开位置地设置凹部154,因此当从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能够进一步抑制堆积在凹部154的异物的飞起。
(22)通过使流路开口162与间隔壁150的距离L1小于凹部154的上端与壁连通开口155的下端的距离L2,能够在靠近间隔壁150的位置形成流路开口162。因此,从第一墨水室151侧向第二墨水室152侧与墨水一起通过壁连通开口155的异物沉淀到流路开口162内从而可以降低向导出流路138进入的可能性。
(23)即使当异物进入第二墨水室152的情况或在第二墨水室152内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在第二墨水室152内沉淀的异物堆积到横斜肋条部158a~158d上。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混入到从位于相比横斜肋条部158a~158d靠重力方向侧的流路开口162向导出流路138导出的墨水。
(24)横斜肋条部158a~158d沿相对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Y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伴随着容纳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墨水的減少使堆积于横斜肋条部158a~158d的异物朝一个方向聚集。
(25)使用伴随着墨水的余量变化而浮动的浮动部件181使阀芯182变位的浮动阀131例如当在浮动部件181上堆积异物时,存在因所堆积的异物的重量而误动作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由于能够使异物堆积到设置于相比浮动阀131靠反重力方向侧的横斜肋条部158a~158d,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墨水室152中沉淀的异物堆积到浮动部件181上。
(26)即便伴随着容纳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墨水的余量变化而堆积在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异物移动进而从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落下时,也能够以避开浮动阀131的方式落下异物。
(27)能够使从流路开口162导出的墨水在通过过滤器166之后向浮动阀131侧流动。即,例如从注入口73混入到第一墨水室151内的墨水中的异物之中的尺寸比较大的异物在第一墨水室151中滞留,并且在第二墨水室152中堆积到横斜肋条部158a~158d上。因此,混入到从流路开口162朝导出流路138导出的墨水中的异物尺寸比较小,因此例如即使在从流路开口162进入的情况下,与大的异物进入的情况相比,也可以抑制导出流路138的堵塞。并且,通过将墨水通过设置于导出流路138的过滤器166,能够进一步降低混入到从导出口69导出的墨水中的异物。
(28)由于壁连通开口155的面积小于注入口73的面积,所以当从注入口73混入尺寸大的异物时,能够降低异物越过壁连通开口155而向第二墨水室152进入的可能性。
(29)墨水中的气泡容易滞留在导出流路138中的折弯的部分。关于这一点,位于弯曲流路部163的气泡经由倾斜流路部165向导出口69侧导出。因而,例如能够抑制滞留在弯曲流路部163的气泡变大而堵塞导出流路138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降低气泡的影响的同时导出墨水。
(30)能够借助在使墨水流动至气泡容易滞留的弯曲流路部163之前通过过滤器166来预先捕获已经产生的气泡。
(31)在墨水室137产生的气泡朝重力方向的上侧移动,因此通过使流路开口162在底面152a开口能够降低气泡从流路开口162向导出流路138进入的可能性。
(32)通过形成横斜肋条部158a~158d,可以增强墨水室137。并且横斜肋条部158a~158d沿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当在容纳于墨水室137的墨水中产生气泡时,能够以沿着横斜肋条部158a~158d的方式使气泡移动。即,能够降低气泡被横斜肋条部158a~158d捕获的可能性。
(33)能够使墨水室137的底面152a沿倾斜流路部165倾斜。即,倾斜流路部165形成为流路开口162侧低,因此能够将墨水室137内的墨水聚集到流路开口162侧。
(34)倾斜流路部165的截面积大,因此能够降低因在弯曲流路部163产生的气泡而堵塞倾斜流路部165的可能性。
(35)即使在在壁连通开口155中气泡产生的情况下,由于反重力方向侧的上表面155c倾斜,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滞留在壁连通开口155的可能性。
(36)借助形成于间隔壁150的壁通气开口156,能够降低第一墨水室151与第二墨水室152的压力之差。并且,形成于间隔壁150的壁通气开口156形成于相比在交叉肋条部157a~157i形成的肋条通气开口160靠顶面137b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第二墨水室152内的墨水从壁通气开口156进入到第一墨水室151的可能性。
(37)通过形成定位凸条141,能够抑制空气通路形成膜147的偏移从而容易地粘接到曲折槽142、143上。
(38)通过将过滤器166安装于早施容纳体壳体130的下表面形成的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能够容易地更换过滤器166。
(39)对于配置在液体容纳体33的第二墨水室152内的浮动阀131,堵塞气体室187的开口部185a的薄膜部件186不会直接承受通过从注入口73的注入而流入到第二墨水室152内的墨水的流入压力。即,墨水的流入压力以沿着薄膜部件186的膜面的方式作用于该薄膜部件186。因此,即使在经由注入口73从外部猛地向墨水室137的第一墨水室151内注入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墨水的流入压力经由第一墨水室151对第二墨水室152内的浮动部件181的薄膜部件186向按压该薄膜部件186的方向强烈地作用。因而,配置在内部的浮动阀131不会因从外部注入的墨水的流入压力而受到破坏,能够维持适当的阀动作。
(40)在与形成有注入口73的第一墨水室151由间隔壁150间隔开的第二墨水室152配置浮动阀131,因此能够避免经由注入口73从外部注入的墨水直接降落到浮动阀131上,关于这一点,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在浮动阀131发生破坏的可能性。
(41)例如,如果将气体室187的体积设计成即使假如因多个(作为一例四个)中的一个气体室187因损伤等而破坏了密闭状态,剩余的其它气体室187的体积的总和在浮动部件181中产生所希望的浮力,则也能够良好地维持浮动阀131的功能。
(42)特别地,在自经过长时间墨水的余量不足阈值余量而阀芯182位于闭阀位置的状态起通过经由注入口73的墨水的注入将墨水的余量变为阈值余量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阀芯182成为粘贴在闭阀位置的状态,从而能够使该阀芯182从闭阀位置向开阀位置迅速地变位。
(43)能够通过限制壳体183的环状壁部196抑制朝第二墨水室152流入的墨水的流入压力直接达到浮动部件181,并且浮动部件181当在上下方向Z上浮动时相对于限制壳体183的环状壁部196以面接触状态滑动,由此能够降低发生移动阻力的可能性。
(44)能够降低当浮动部件181在上下方向上浮动时薄膜部件186在限制壳体183的环状壁部196滑动而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45)在浮动部件181在上下方向Z上浮动的情况下允许墨水经由202在制壳体183的状壁部196的内侧和外侧之间流动,因此能够确保与墨水的余量变化相应的浮动部件181的顺畅的浮动状态。
(46)能够降低限制壳体183和浮动部件18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彼此、即薄膜部件186与侧壁196a因墨水的表面张力而固定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浮动阀131的适当的阀动作。
(47)通过使浮动部件181相对于阀芯182以小冲程按压,能够使阀芯182在开阀位置和闭阀位置之间变位动作,因此能够有助于浮动阀131的紧凑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液体容纳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覆盖容纳体壳体130的壳体开口部132的罩21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而且,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因此通过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0、图31所示,在隔着膜133覆盖壳体开口部132的罩210的构成第一容纳体部37的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膜133对置的对置面210a延伸的至少一个增强凸条211。增强凸条211在与对置面210a相反侧的外表面210b侧遍及与在使用时的状态下成为水平方向的前后方向Y交叉的上下方向Z形成。即,增强凸条21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位于相比墨水室137的中央位置靠下侧(重力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凸条211沿上下方向Z形成,但是形成增强凸条211的方向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增强凸条211在与上下方向Z和前后方向Y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形态。另外,也可以是增强凸条211沿前后方向Y的方式。
并且,在罩210之中的构成第一容纳体部37的前侧的部分,作为支承增强部件212的部位的支承凸条213沿与增强凸条211所延伸的上下方向Z交叉的前后方向Y形成。此外,支承凸条213的上下方向Z上的宽度比增强凸条211的前后方向Y上的宽度宽,而且,在其对置面210a侧凹陷形成有凹条213a,所述凹条213a的上下方向Z和左右方向X的各尺寸与增强部件212的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31所示,增强部件212配置在支承凸条213的靠对置面210a侧的凹条213a内,以在左右方向X上被夹在膜133和罩210之间的状态设置。即,在膜133中的与作为墨水室137的相反侧的位置沿膜133的面设置有增强部件212。而且,当因容纳在墨水室137的墨水的自重而膜133受到负荷时,增强部件132从墨水室137的外侧按压膜133以抑制膜133的变形。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增强部件212是由例如铁或铜等金属形成的矩形状板材,相比由树脂等形成的罩210具有刚性从而难以变形。
在图32中,省略罩210而图示容纳体壳体130和增强部件212。如图32所示,在膜133沿重力方向的状态的情况下,在上下方向Z上相比墨水室137的中央位置靠下侧的位置遍及前后方向Y形成增强部件212。即,增强部件212设置于与间隔壁150的粘接面150a对置的区域,所述间隔壁150形成于墨水室137内且作为供膜133粘接的粘接肋条的一例。另外,增强部件212的一部分(在图32中是作为前后方向Y的一端部的前端部)设置成位于膜133中的与第一墨水室151相反侧的位置。
但是,对于壳体开口部132,在下端部132a和上端部132b处,供膜133粘接的部分沿前后方向Y形成,与此相对,在中间部132c处,供膜133粘接的部分沿上下方向Z形成。因此,在水平方向上的中间部132c中的供膜133粘接的部分的面积比下端部132a和上端部132b的供膜133粘接的部分的面积小。此外,中间部132c是在上下方向Z上成为壳体开口部132的下端部132a和上端部132b之间的位置。而且,增强部件212设置于膜133中的与中间部132c相反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48)即使在膜133意欲向与墨水室137侧相反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增强部件212从墨水室137的外侧按压膜133。因此,能够降低膜133从容纳体壳体130脱落的可能性。
(49)能够借助罩210从墨水室137的外侧按压膜133,并且增强部件212按压膜133,由此能够抑制罩210的变形。
(50)通过在罩210形成增强凸条211,能够提高罩210的刚性。即,能够抑制因经由膜133施加的负荷而导致罩210变形,也能够利用罩210按压膜133。
(51)增强凸条21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相比墨水室137的中央位置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容易施加大的负荷的重力方向侧提高罩210的刚性。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经由膜133施加的负荷而导致罩210的变形。
(52)由于能够利用罩210覆盖增强部件212,因此与在罩210的外侧设置增强部件212的情况相比能够具有良好的外观。
(53)当在膜133沿重力方向的状态下的墨水室137容纳墨水时,与墨水室137的反重力方向侧相比朝重力方向侧施加大的负荷,因此对于膜133来说,与反重力方向侧的部分相比重力方向侧的部分也容易变形。关于这一点,由于增强部件212位于相比墨水室137的中央位置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抑制增强部件的大型化的同时从外侧按压膜133的容易变形的部分。
(54)通过形成间隔壁150能够增加容纳体壳体130与膜133粘接的部分的面积。即,能够使容纳体壳体130和膜133的粘接状态进一步坚固。并且,通过增强部件212在间隔壁150和膜133所粘接的位置按压膜133,能够降低膜133从间隔壁150脱落的可能性。
(55)在能够注入墨水的液体容纳容器21中,也将从注入口73注入墨水时的力量施加到膜133上,因构成第一墨水室151的膜133而容易施加大的负荷。关于这一点,将墨水室137划分成第一墨水室151和第二墨水室152,并且在形成有注入口73的第一墨水室151侧设置增强部件212的一部分(在图32中是前端部),与此能够按压构成第一墨水室151的膜133。
(56)膜133和容纳体壳体130所粘接的部分的面积小的部分容易脱落。关于这一点,在膜133和容纳体壳体130所粘接的部分的面积小的中间部132c,增强部件212按压膜133。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膜133脱落的可能性。
(57)通过将增强部件212的大小设定为能够按压膜133的一部分的大小,与设定成能够按压膜133的整个面的增强部件相比,能够实现液体容纳容器21的轻量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成如下的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3所示,也可以形成通过与容纳于墨水室137的墨水的量对应地在上下方向Z变位的浮动部件215向下方变位来直接堵塞流路开口162的浮动阀216(第一变形例)。即,浮动阀216具有有底圆筒状的浮动部件215和以包围浮动部件215的方式配置的限制壳体217。而且,浮动部件215具有由薄膜部件218堵塞形成于上方的开口部而形成的气体室219。并且,在浮动部件215的前后两侧面的下部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Y突出的凸部220,并且从下表面的中央位置朝铅垂下方突出设置有能够堵塞流路开口162的形状的堵塞部221。另外,限制壳体217形成为能够将浮动部件215从下方插拔的圆筒状,沿上下方向Z形成引导浮动部件215侧的凸部220的导向长槽222。因此,浮动部件215伴随着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減少而下降,在墨水的残量不足阈值余量的情况下,堵塞部221堵塞形成于浮动部件215的下方位置的流路开口162。此外,优选地,堵塞部221由弹性部件形成或者涂覆。另外,堵塞部221也能够堵塞连结流路部164的中途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4、图35所示,也可以形成浮动部件223以支点为中心摆动的浮动阀224(第二变形例)。即,浮动部件223在臂部225的一端侧形成有支轴226,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被薄膜部件227堵塞的气体室228。另外,在支轴226与气体室228之间,由臂部225轴支承而在上下方向Z上变位且能够堵塞流路开口162的堵塞部件229被容纳在支承浮动部件223的支承壳体230内。因此,如图34所示,在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多的情况下,浮动部件223和堵塞部件229位于从底面152a离开的上方位置。而且,如图35所示,当伴随着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減少而下降时,堵塞部件229与浮动部件223一同下降而堵塞流路开口162。此外,堵塞部件229也可以堵塞连结流路部164的中途位置。
·在上述第二变形例中,如图36所示,也可以设置向上方对臂部225施力的第一弹簧231和向下方对堵塞部件229施力的第二弹簧232(第三变形例)。即,当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減少时,浮动部件223的自重经由臂部225施加于堵塞部件229。因此,当墨水室137内的墨水的余量減少而浮动部件223的自重与第二弹簧232的作用力的合计变得大于施加于浮动部件223的浮力与第一弹簧231的作用力的合计时,堵塞部件229朝堵塞流路开口162的堵塞位置移动。即,通过设置第一弹簧231、第二弹簧232,能够迅速地进行流路开口162的堵塞。
·在上述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在堵塞部件229和底面152a之间设置向上方对堵塞部件229施力的弹簧。通过设置弹簧,当浮动部件223的自重变得大于施加于浮动部件223的浮力与弹簧的作用力的合计时,堵塞部件229朝堵塞流路开口162的堵塞位置移动。即,通过设置弹簧能够迅速地进行流路开口162的堵塞。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7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墨水室152形成作为粘接肋条部的一例的檐状肋条部235(第四变形例)。檐状肋条部235形成为从形成于间隔壁150的壁连通开口155的下侧向第二墨水室152内上升的上斜面。此外,檐状肋条部235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正交,并且以从侧壁130b向壳体开口部132侧突出的方式与容纳体壳体130一体成型。另外,檐状肋条部235的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与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到壳体开口部132的宽度近似相等,膜133也与檐状肋条部235粘接。而且,通过设置檐状肋条部235,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第一墨水室151向第二墨水室152的异物的进入。另外,优选以与壁连通开口155的下表面155a一致的方式形成檐状肋条部235的下端。通过使檐状肋条部235与下表面155a一致,能够降低在间隔壁150与檐状肋条部235之间异物堆积的可能性。此外,檐状肋条部235的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可以大于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到壳体开口部132的宽度,也可以不将膜133粘接于檐状肋条部23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7所示,也可以以从底面152a突出的方式形成流路开口162(第五变形例)。即,也可以在底面152a设置形成有通孔162a的筒部236。另外,也可以形成从底面152a突出的阶梯部,在该阶梯部上形成通孔162a。并且,也可以不需要包围流路开口162的周边,在流路开口162的周缘的位置例如以沿左右方向X的方式形成从底面152a突出的突出部。通过设置筒部236或阶梯部、突出部,能够抑制向流路开口162的异物的进入。此外,优选地,在形成突出部的情况下,将左右方向X上的宽度形成得短于从容纳体壳体130的侧壁130b到壳体开口部132的宽度,或者形成连结前后方向Y的两侧的连通孔或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8、图39所示,也可以在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与形成作为液体容纳室的一例的第二墨水室152连通的两个以上(在图38中是两个)的第一通孔162a和第二通孔238(第六变形例)。即,通孔162a、238形成于底面152a,分别一端在第二墨水室152开口,并且另一端在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开口,所述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作为相比过滤器166在墨水的流动方向上靠第二墨水室152侧的流路的一例。因而,第一通孔162a和第二通孔238分别与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连通,并且使第二墨水室152和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连通。此外,在相比第二通孔238在墨水的流动方向上靠近注入口73的位置形成第一通孔162a。
如图38所示,以在与重力方向交叉(在图38中是正交)的前后方向Y上夹着过滤器166的方式形成通孔162a、238。此外,优选地,在从底面观察呈近似矩形状的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中为对角的位置相互分离地形成通孔162a、238。另外,也可以以在左右方向X上夹着过滤器166的方式形成通孔162a、238。
另外,如图39所示,优选地,在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沿与水平方向交叉(在图38中是正交)的上下方向Z设置第二筒部239,所述第二筒部239作为形成有第二通孔238的筒状部的一例。而且,优选地,形成有第二通孔238的第二筒部239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比形成有第一通孔162a的第一筒部236或第一通孔162a高,第二筒部239的上侧的开口部240位于相比流路开口162或第一通孔162a靠上方的位置。
并且,如图39所示,优选地,在第一通孔162a与第二通孔238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从底面152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41。突出部241以沿左右方向X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上下方向Z上的高度比第一筒部236的高度高,且比第二筒部239的高度低。另外,优选地,当墨水的密度是1.05g/cm3、表面张力是27.6mN/m时,第二通孔238或开口部240的内径是6mm以上。
而且,优选地,第一通孔162a的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侧的开口和第二通孔238的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侧的开口位于与过滤器166相同的高度或相比过滤器166靠上方(反重力方向侧)的位置。即,如图39所示,优选地,在过滤器166位于相比流路形成膜171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与流路形成膜171和过滤器166的间隔相比,流路形成膜171和通孔162a、238的间隔大。此外,通孔162a、238形成为靠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侧的开口的位置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不同。
但是,在墨水室137内尚未容纳墨水的初始状态下,墨水室137和连结流路部164也被空气充满。因此,例如当在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只形成一个通孔162a的情况下,空气不能通过过滤器166而滞留在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从而阻碍墨水的流动。
但是,在该第六变形例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58)由于在第一流路形成凹部168a形成有两个通孔162a、238,因此当墨水从一方流入时,能够从另一方排出空气。另外,由于形成有通孔162a、238,因此所注入的墨水首先从形成于低的位置的流路开口162通过第一通孔162a流入到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此时,墨水不从开口部240位于相比流路开口162靠上方的第二通孔238流入,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的空气经由第二通孔238朝第二墨水室152排出。因而,能够减少滞留在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的空气,能够降低在设置于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的过滤器166积存空气的可能性。
(59)由于设置有第二筒部239,因此第二筒部239的容积部分的空气(气泡)的全部浮力施加于空气排出方向(第二墨水室152侧),能够高效地排出空气。
(60)由于夹着过滤器166相互分离地形成两个通孔162a、238,因此能够借助从第一通孔162a流入到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的墨水的流动而从第二通孔238高效地排出空气。
(61)能够利用突出部241遮挡向两个通孔162a、238之中的一个通孔的墨水的流入。即,尽管墨水从第一通孔162a向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流入,但能够实现墨水不从第二通孔238向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流入的状态。由此,能够利用由此产生的第一通孔162a与第二通孔238间的压力差来高效地排出空气。
(62)使第一通孔162a和第二通孔238的靠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侧的开口的高度与设置过滤器166的高度相同或在其以上,因此空气容易移动到位于相比过滤器166高的位置的通孔162a、238。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过滤器166的正下方。
(63)在墨水的密度是1.05g/cm3、表面张力是27.6mN/m的情况下,第二通孔238或开口部240的内径在6mm以上,因此即使在第二通孔238或开口部240被墨水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浮力排出空气。
(64)在上下方向Z上,也可以将筒部236、239的高度设定为相同。即,也可以在上下方向Z上的相同的位置形成流路开口162和开口部240。另外,也可以不形成筒部236、239。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所注入的墨水也首先通过形成于靠近注入口73的位置的第一通孔162a流入到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此时,墨水不从位于相比第一通孔162a远离注入口73的部位的第二通孔238流入,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的空气经由第二通孔238朝第二墨水室152排出。因而,能够减少滞留在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内的空气。
(65)在初期填充后,墨水从第一通孔162a和第二通孔238向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流入。因而,能够加快向第一连结流路部164a的墨水的流入速度。并且,即使在第一通孔162a或第二通孔238中的任一个被异物等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另一个流入墨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0所示,也可以在液体注入源126的注入口127内设置与构成液体注入源126的膜相比具有刚性的环状部件(喷嘴)242(第七变形例)。此外,也可以在分为两个的状态下从外侧夹着膜地设置环状部件242。即,也可以在环状部件242的内表面粘贴膜,使注入口127具有刚性。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厚注入口127的部分的膜,使其与其他部分相比具有刚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0所示,也可以在形成液体注入源126的注入口127的角部243,在任意的位置加入切痕244。例如,当将形成注入口127的一侧作为上侧时,能够以从注入口127的上端到墨水容纳部245的距离L8比从下端到墨水容纳部245的距离L9长的方式设置切痕244。即,用户通过沿切痕244切除角部243,能够从注入口127注入容纳在墨水容纳部245中的墨水。此外,也可以不形成切痕244而标记切开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1所示,对于液体注入源126,也可以以与环状部件242交叉的方式形成切痕244(第八变形例)。即,当由用户沿切痕244切除角部243时,环状部件242也可以露出到外部。另外,也可以在液体注入源126形成用户能够插入手指或手的把持部24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液体注入源126也可以以从膜突出的方式设置环状部件242,并且在从膜突出的部分形成螺纹(第九变形例)。而且,通过能够与环状部件242螺合的盖248封闭注入口127。
·在上述第九变形例中,如图43所示,也可以设置能够与环状部件242螺合的吸管部件249(第十变形例)。此外,吸管部件249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具有如图43所示的波纹部250从而能够折弯。并且,波纹部250也可以形成在吸管部件249的整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4所示,也可以经由漏斗部件251从液体注入源126向液体容纳容器21注入墨水(第十一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漏斗部件251形成切口部199。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也可以在环状部件242内设置过滤部件252(第十二变形例)。过滤部件252的形状不局限于圆盘状而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柱状、圆锥状。另外,在环状部件242的开口形状不是圆而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的情况下,过滤部件252的形状也可以匹配环状部件242的形状而形成为多边形状。另外,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过滤部件252,也可以在漏斗部件251设置过滤部件252。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增强部件212也可以形成为能够按压膜133的整个面的尺寸。另外,增强部件212既可以在前后方向Y和上下方向Z上形成为任意的尺寸又可以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正方形状。并且,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增强部件212,并且能够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在膜133中的与下端部132a或上端部132b相反侧的位置,或者设置在膜133中的与靠第二墨水室152侧相反侧的位置。并且,也可以将增强部件212设置在膜133中的与交叉肋条部157a~157i或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第四横斜肋条部158c相反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交叉肋条部157a~157i、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作为粘接肋条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增强部件212也可以设置在罩210的外侧。另外,增强部件212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螺纹紧固等而固定于膜133或罩210。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增强部件212也可以是棒材。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容纳体壳体130上卷绕带或绳子来按压膜133。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罩210也可以不形成增强凸条211。另外,增强凸条211所延伸的方向或增强凸条211的大小、形成增强凸条211的位置能够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罩134、210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注入口73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芯片保持件76也能够相对于滑块34从沿着该滑块34相对于液体容纳体33滑动的滑动方向的方向、即沿长边方向的方向插入而设置于滑块34。另外,安装于芯片保持件76的记录芯片75并不是一定要成为相对于滑块34的滑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例如也可以以与滑动方向平行的状态或正交的状态载置于芯片保持件7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是一定要当滑块34的移动部位移动到打印机11内时,作为在打印机11内被定位的定位形状部的一例的槽形状部107设置于芯片保持件76。例如,当滑块34在相对于通信部77被定位的状态下插入到装配部31中时,不需要定位形状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是一定要在滑块34设置与开闭罩74卡合的卡合部(槽部112)。例如,在形成为开闭罩74的轴承部90与滑块34的旋转轴89在过盈配合的状态下卡合的结构时,借助该过盈配合而获得旋转负荷,因此不需要卡合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开闭罩74并不是一定要形成为以沿液体容纳体33的短边方向延伸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旋转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滑块34沿长边方向平行移动而从闭盖位置变位到开盖位置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是一定要在覆盖注入口73的状态下设置的滑块34上设置开闭罩74。在该情况下,只要通过从打印机11(装配部31)拔出滑块34而使墨水的注入口73露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是一定要将注入口73设置在液体容纳体33的靠反重力方向侧的上表面39。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位于水平方向侧的侧面。另外,并不是一定要将滑块34在覆盖注入口73的状态下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利用与滑块34不同的部件覆盖注入口73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芯片保持件76并不是一定要限定为安装于滑块34的保持件装配部86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芯片保持件76一体地形成于滑块34的一部分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介质并不局限于纸张S,也可以是将金属板、树脂板、布等作为材料的板状部件。即,只要是能够通过液体喷射头24喷射的液体来进行记录(印刷)的部件就能够作为介质加以采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装置并不限于伴随着滑架25而液体喷射头24往复移动的串行式的打印机11,也可以是能够在固定液体喷射头24的状态进行纸张最大宽度范围的印字的行扫描头式的打印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121只要至少具备覆盖体120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开闭罩74的背面74a配置能够吸收墨水的吸收材料。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25也可以形成为在液体承接面116多次折回的形状。例如,连结部125也可以通过在该连结部125的一部分只弯曲一次而形成为俯视观察呈L字形状。另外,连结部125也可以由金属制的锁等形成并且设置在液体承接面116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开闭罩74的背面74a也可以不是当该开闭罩74位于开盖位置处时朝注入口73下降倾斜的面。在该情况下,希望在开闭罩74的背面74a中,在载置覆盖体120的部分配置上述的墨水吸収材料。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121的覆盖体120也可以不载置于开闭罩74的背面74a。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切口槽118也可以设置在除了周壁部117之外的注入口73的周边位置。例如,也可以形成于注入口73的开口缘73a。另外,也可以设置从周壁部117朝上方突出的凸部来代替作为凹部的切口槽118。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设置两个凸部以从两侧定位液体注入源12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壁连通开口155的面积设定成与注入口73的面积相同的大小。另外,也可以将壁连通开口155的面积设定成大于注入口73的面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具备过滤器166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过滤器166在第二墨水室152内设置成覆盖流路开口16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不具备浮子浮动阀131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形成为不设置横斜肋条部158a~158d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形成为独立地设置横斜肋条部158a~158d的结构,能够任意地选择设置哪一个横斜肋条部158a~158d。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只设置横斜肋条部158a~158d中的任一个的横斜肋条部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形成为如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那样设置任意两个横斜肋条部,或者如第一~第三横斜肋条部158a~158c那样设置任意三个横斜肋条部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横斜肋条部158a~158d不只沿一个方向延伸,而且局部地弯曲或折曲。即,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横斜肋条部158a~158d兼具沿重力方向延伸的部分和与重力方向交叉的部分。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也可以不线对称。即,例如也可以在上下方向Z上错开一个地形成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另外,作为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的线对称的基准的轴线只要沿重力方向便也可以在任意位置通过浮动阀131。而且,第三横斜肋条部158c和第四横斜肋条部158d也可以是一部分以轴线作为基准线对称。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横斜肋条部158a~158d也可以形成为沿前后方向Y延伸。另外,横斜肋条部158a~158d也形成为沿相对于左右方向X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横斜肋条部158a~158d也可以与流路开口162在上下方向Z上错开位置地设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流路开口162也可以在底面152a以外的位置形成。例如,也可以在侧壁130b形成流路开口。另外,也可以在离开间隔壁150的位置形成流路开口162。即,距离L1也可以比距离L2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在底面153不设置凹部154的结构。另外,凹部154也可以以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并且,凹部154也可以以与注入假想线M一致的方式形成。即,凹部154也可以在注入口73的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形成。此外,凹部154和注入口73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不同,在左右方向X上凹部154的大小比注入口73大。因此,即便在注入口73的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形成凹部154,凹部154的一部分也位于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注入口73错开的位置。因此,也可以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凹部154比注入口73小,另外也能够以同样的形状形成注入口73和凹部15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液体容纳容器21不具备滑块34的结构。即,也可以仅由液体容纳体33构成液体容纳容器2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式设置间隔壁15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容纳体壳体130不具备交叉肋条部157a~157i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容纳体壳体130不具备间隔壁150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形成壁连通开口155的上表面155c。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倾斜流路部165的截面积形成为与连结流路部164的截面积相同的大小。另外,也可以将倾斜流路部165的面积形成为大于弯曲流路部163的截面积。另外,也可以将倾斜流路部165的截面积形成为大于连结流路部164的截面积和弯曲流路部163的截面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倾斜流路部165设置在与墨水室137的重力方向的下侧位置错开的位置。即,例如,也可以以经由侧壁130b与墨水室137邻接的方式设置倾斜流路部16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固定于第二墨水室152的底面152a的阀芯182,从浮动部件181的下表面朝铅垂下方突出的按压部189在向下移动时起到作为能够堵塞阀口192的阀芯的功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于浮动部件181中的限制壳体183的限制抵接部的一例发挥功能的板状部191,其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十字形状以外的形状。总之,只要构成该限制抵接部的部位和圆筒部198的内表面的间隔距离是比薄膜部件186和环状壁部196的内表面的间隔距离小的关系,其形状就能够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限制壳体183中的通孔202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或切口形状。总之,只要是当浮动部件181浮动时允许墨水的流通的形状,其形状就能够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形成于限制壳体183的沿前后方向Y的侧壁196a的切口部199。或者,该切口部199也可以形成于沿左右方向X的侧壁196b。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该切口部199除了使限制壳体183的内外连通而允许墨水的流动之外,也能够起到当浮动部件181浮动时减少滑动的可能性的功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具有向上方的开阀位置对阀芯182施力的第二作用力的阀芯18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浮动部件181具有至少一个气体室187。即,该气体室187的数量并不是一定要限定于四个,只要是两个、三个、五个等的至少一个以上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没有将墨水室137间隔成第一墨水室151和第二墨水室152的间隔壁150。即,也可以形成为液体容纳体33的墨水室137只有一个,在一个墨水室137内配置浮动阀131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限制壳体18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箱形状,只要保护浮动部件181不受流入到第二墨水室152内的墨水的流入压力的影响的方式具有包围浮动部件181的环状壁部196,该限制壳体183的形状就能够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也可以不是如限制壳体183那样的箱形状而是框体形状。总之,只要是具有在浮动部件181伴随着墨水的液面的上升而朝上方浮动的情况下,在相比墨水室137的顶部低的位置处以停止向上方的浮动的方式抵接来进行限制的构造,该限制部件的形状就能够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堵塞浮动部件181的开口部185a而形成气体室187的薄膜部件186除了膜以外也可以是例如薄的树脂制片材或板等。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容纳容器21使用时的姿势状态,除了液体容纳容器21装配于打印机11的装配部31且相对于打印机11不能移动地固定的状态以外,也可以是在载置于打印机11的侧方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软管供给液体地连接的使用状态。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液体容纳容器和液体注入源进行了叙述,但是可以将两者一起表现成液体容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装置也可以是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作为从液体喷射装置成为微小量的液滴而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以及线状地拉长尾巴的形状。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物质在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状态。而且,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了颜料或金属颗粒等由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体等。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此处,墨水是指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胶化墨水、热熔墨水等包括各种液体组成物的墨水。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亦可为喷射以扩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在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波器等时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亦可为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用作精密吸管而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分配器等。进而,亦可为对钟表、相机等精密机械用点状孔隙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将用于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也可以是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性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符号说明
21:液体容纳容器;73:注入口;130:容纳体壳体;132:壳体开口部;132a:下端部;132b:上端部;132c:中间部;133:膜;134、210:罩;137:墨水室(液体容纳室的一例);150:间隔壁(粘接肋条的一例);150a:粘接面;151:第一墨水室(第一液体容纳室的一例);152:第二墨水室(液体容纳室的一例、第二液体容纳室的一例);152a:底面;162a:第一通孔;164a:第一连结流路部(流路的一例);166:过滤器;210a:对置面;211:增强凸条;212:增强部件;238:第二通孔;239:第二筒部(筒状部);241:突出部。
Claims (7)
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容纳室,所述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流路,所述流路经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以及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流路,
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流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孔形成于沿着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筒状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液体流动的方向上形成于相比所述过滤器靠所述液体容纳室侧的位置,并且,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夹着所述过滤器的方式形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形成于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底面,
在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设置有从所述底面突出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形成为,靠所述流路侧的开口位于与所述过滤器在重力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或者相比所述过滤器位于反重力方向侧。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的密度是1.05g/cm3、且所述液体的表面张力是27.6mN/m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在6mm以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具备能够将所述液体朝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的注入口,
所述第一通孔形成于相比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液体流动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注入口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39321 | 2013-02-28 | ||
JP2013039321A JP6142573B2 (ja) | 2013-02-28 | 2013-02-28 | 液体収容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15490A true CN104015490A (zh) | 2014-09-03 |
CN104015490B CN104015490B (zh) | 2016-03-02 |
Family
ID=51387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6224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5490B (zh) | 2013-02-28 | 2014-02-24 | 液体容纳容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30418B2 (zh) |
JP (1) | JP6142573B2 (zh) |
CN (1) | CN10401549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53004A (zh) * | 2016-12-05 | 2018-06-12 | 塔工程有限公司 | 喷墨型液体涂布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69327B2 (ja) * | 2015-06-26 | 2019-09-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 |
JP7328736B2 (ja) * | 2019-11-19 | 2023-08-17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7527869B2 (ja) * | 2020-07-07 | 2024-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貯留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7183222B2 (ja) * | 2020-08-20 | 2022-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記録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48214A (en) * | 1994-08-04 | 1998-05-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head |
US6247782B1 (en) * | 1998-06-11 | 2001-06-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capable of reliably discharging air bubble during purging operations |
CN1626347A (zh) * | 2003-12-11 | 2005-06-1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 |
CN101209624A (zh) * | 2006-12-28 | 2008-07-02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喷墨记录装置、墨水供给机构及墨水供给方法 |
EP2347905A2 (en) * | 2010-01-22 | 2011-07-27 | Ricoh Company, Ltd. | Liquid jetting head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06729U (ja) * | 1983-12-26 | 1985-07-20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
JPH04369552A (ja) * | 1991-06-19 | 1992-12-22 | Canon Inc |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US5922199A (en) * | 1993-09-15 | 1999-07-13 |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 Double pass fuel filter assembly |
JPH08276602A (ja) * | 1995-04-04 | 1996-10-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装置 |
ES2341388T3 (es) | 2000-10-20 | 2010-06-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ucho de tinta para un dispositivo de registro de inyeccion de tinta. |
JP4158833B2 (ja) | 2001-05-17 | 2008-10-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578766B2 (ja) * | 2002-09-30 | 2010-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バッファタンクの製造方法 |
CN100404264C (zh) * | 2002-09-30 | 2008-07-23 | 佳能株式会社 | 一种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的供墨系统 |
JP2007230101A (ja) * | 2006-03-01 | 2007-09-13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KR101212086B1 (ko) * | 2006-07-04 | 2012-12-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 순환장치 및 이 잉크 순환장치를 포함하는 잉크젯프린터 |
JP2011189649A (ja) * | 2010-03-15 | 2011-09-29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US20120151738A1 (en) * | 2010-12-21 | 2012-06-21 | Price Brian G | Forming an ink tank with capillary breather |
JP2012152985A (ja) | 2011-01-25 | 2012-08-16 | Sii Printek Inc |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流路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2015047830A (ja) * | 2013-09-04 | 2015-03-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
2013
- 2013-02-28 JP JP2013039321A patent/JP61425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2-24 US US14/187,758 patent/US96304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24 CN CN201410062242.3A patent/CN10401549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48214A (en) * | 1994-08-04 | 1998-05-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head |
US6247782B1 (en) * | 1998-06-11 | 2001-06-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capable of reliably discharging air bubble during purging operations |
CN1626347A (zh) * | 2003-12-11 | 2005-06-1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 |
CN101209624A (zh) * | 2006-12-28 | 2008-07-02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喷墨记录装置、墨水供给机构及墨水供给方法 |
EP2347905A2 (en) * | 2010-01-22 | 2011-07-27 | Ricoh Company, Ltd. | Liquid jetting head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53004A (zh) * | 2016-12-05 | 2018-06-12 | 塔工程有限公司 | 喷墨型液体涂布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66710A (ja) | 2014-09-11 |
JP6142573B2 (ja) | 2017-06-07 |
CN104015490B (zh) | 2016-03-02 |
US20140238926A1 (en) | 2014-08-28 |
US9630418B2 (en) | 2017-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13257U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CN203681014U (zh) | 液体收容容器 | |
CN103660592B (zh) | 存储部保持部件和保持部件 | |
CN103660591A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4015490B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CN203697708U (zh) | 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消耗装置 | |
CN103802481B (zh) | 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消耗装置 | |
CN104417078A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JP6127582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 | |
CN104908434B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JP6070885B2 (ja) |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 | |
CN104015489B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JP2014046625A (ja) | 液体収容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