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1476B - 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 Google Patents

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1476B
CN103991476B CN201410015246.6A CN201410015246A CN103991476B CN 103991476 B CN103991476 B CN 103991476B CN 201410015246 A CN201410015246 A CN 201410015246A CN 103991476 B CN103991476 B CN 1039914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component
carrier member
coupling member
component
strengthen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152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1476A (zh
Inventor
今村美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1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1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1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14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17/00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a part of or on one member entering a hole in the other and involving plastic deformation
    • F16B17/004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a part of or on one member entering a hole in the other and involving plastic deformation of rods or tubes mutu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48Shrunk f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且提高强度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托架构件(20)通过将板状的毛坯件的与一方向相关的一端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沿着一方向延伸的筒状,由此一体成形有设于毛坯件的一方向的一端侧并具有在一方向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狭缝(23)的筒状部(21)、及设于毛坯件的与一方向相关的另一端侧的板状部(22)。并且,向由铝合金材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10)内插入有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且主体构件(10)和筒状部(21)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Description

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机动车、建筑物等具有骨架结构的构造体中将构件彼此连结的连结构件。
背景技术
机动车、建筑物等具有骨架结构的构造体通过组装侧框架等多个强度构件而构成。在这样的构造体中为了将构件和构件保持恒定的间隔地配置、或使构造体的强度提高,已知有将构件彼此连结的连结构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的图2的加强板支柱塔21、专利文献2的图2、3的倾斜下组件18)。
上述那样的连结构件通常而言,通过将由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成形出的多个构件彼此组合,并利用焊接或者螺栓等机械性结合方法进行结合而形成。在此,在构件彼此的结合中采用焊接的情况下,有时因焊接的热量而产生应变。因而,为了不产生热应变而精度良好地将构件彼此结合,考虑了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那样的、将构件彼此利用电磁成形进行夹紧结合的技术。即,在专利文献3中,使两个管状形材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内部嵌合,在两个管状形材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周围配置电磁形成器的磁通集中器从而产生磁场。由此,对于管状形材作用有由感应电流引起的电磁力,使管状形材发生缩管从而将两构件夹紧结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67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84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64246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例如将由铝等的非磁性体材料构成的两个管状形材利用电磁成形来夹紧结合时,在内侧的构件也与外侧的构件同样地产生感应电流,因此外侧的构件和内侧的构件均沿着缩径方向发生变形。因而,不会获得充分的夹紧力,作为将构造体的强度构件彼此连结的连结构件有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强度。
另外,近年来设计性的要求变高,在由连结构件连结的被连结构件之间配置其他构件的情况变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连结构件需要形成为不与配置在被连结构件之间的构件发生干涉那样的形状。如上所述,当利用冲压加工来成形构成连结构件的构件时,有时难以成形为所要求的形状。
发明内容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且强度高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具备: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以及托架构件,其通过将板材的与一方向相关的一端侧的一部分形成为筒状,由此一体成形有设于所述板材的所述一方向的一端侧并具有在所述一方向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狭缝的筒状部、及设于所述板材的与所述一方向相关的另一端侧的板状部,向所述主体构件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侧插入有所述托架构件的所述筒状部,且所述筒状部和所述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在该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由板材来成形一体成形有筒状部及板状部的托架构件,因此能够各种各样地设定筒状部及板状部的大小、形状。因而,能够提高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将主体构件和托架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因此能够在将托架构件始终固定于恒定位置的状态下将两者结合固定,并且即便在利用焊接进行结合时也不产生热应变,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连结构件。进而,在沿着一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形成有在一方向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狭缝,因此,在向主体构件内插入筒状部而将筒状部和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夹紧结合时,在筒状部中感应电流被狭缝中断。因而,配置在外侧的非磁性体的主体构件进行缩管,而位于内侧的托架构件的筒状部几乎不产生缩管,因此能够借助充分的夹紧力将两者结合。由此,能够提高连结构件的强度。
根据另一观点,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具备: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托架构件,其在板材的表面接合一个或者多个加强肋构件而形成,以使所述加强肋构件的延伸方向沿着所述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向所述主体构件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侧插入有所述托架构件的接合有所述加强肋构件的部分,且所述托架构件的插入到所述主体构件内的部分和所述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该构造体的连结构件通过在板材接合加强肋构件而成形托架构件,因此,能够各种各样地设定托架构件的大小、形状。因而,能够提高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将主体构件和托架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因此能够在将托架构件始终固定于恒定位置的状态下将两者结合固定,并且即便在利用焊接进行结合时也不产生热应变,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连结构件。进而,托架构件中的插入到主体构件的部分接合有加强肋构件而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在将托架构件和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时,即便在托架构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也几乎不产生变形,仅使配置在外侧的非磁性体的主体构件发生缩管。因此,能够借助充分的夹紧力将托架构件和主体构件结合。由此,能够提高连结构件的强度。另外,缩管的主体构件并不变形为与缩管前相同的形状,而是变形为沿着托架构件的接合有加强肋构件的部分的形状具有凹凸的剖面形状,因此,能够增强托架构件和主体构件的旋转方向上的强度(旋转方向上的耐受载重)。进而,能够利用加强肋构件大幅地提高托架构件的弯曲载重。
根据另一观点,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具备: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托架构件,其在板材的表面接合一个或者多个加强肋构件而形成,所述板材以在接合有所述加强肋构件的部分的一部分形成有沿着与所述加强肋构件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折曲线的方式被施加弯曲加工,以使所述加强肋构件的延伸方向沿着所述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向所述主体构件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侧插入有所述托架构件的接合有所述加强肋构件的部分,且所述托架构件的插入到所述主体构件内的部分和所述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在该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在板材接合加强肋构件而成形托架构件,因此,能够各种各样地设定托架构件的大小、形状。因此,能够提高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将主体构件和托架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因此能够在将托架构件始终固定于恒定位置的状态下将两者结合固定,并且即便在利用焊接进行结合时也不产生热应变,从而精度良好地制造连结构件。进而,托架构件中的插入到主体构件内的部分接合有加强肋构件而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在将托架构件和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夹紧结合时,即便在托架构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也几乎不产生变形,仅使配置在外侧的非磁性体的主体构件发生缩管。因而,能够借助充分的夹紧力将托架构件和主体构件结合。由此,能够提高连结构件的强度。另外,缩管的主体构件并不变形为与缩管前相同的形状,而是变形为沿着托架构件的接合有加强肋构件的部分的形状具有凹凸的剖面形状,因此,能够增强托架构件和主体构件的旋转方向上的强度(旋转方向的耐受载重)。另外,能够利用加强肋构件大幅地提高托架构件的弯曲载重。进而,能够在托架构件形成弯曲部。因此,即便在被连结构件之间存在干涉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干涉物地配置连结构件。由此,能够使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在此,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也可以使所述主体构件进行弯曲加工。
在该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通过对主体构件施加弯曲加工,由此即便在被连结构件之间存在干涉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干涉物地配置连结构件。因此,能够使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也可以使所述主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扁平加工。
在该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通过对主体构件施加扁平加工,由此即便在被连结构件之间存在干涉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干涉物地配置连结构件。因此,能够使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进而,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也可以使所述主体构件进行弯曲加工,并且所述主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扁平加工。
在这些构造体的连结构件中,通过对主体构件施加弯曲加工和扁平加工,由此在被连结构件之间存在干涉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干涉物地配置连结构件。因而,能够使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发明效果
提高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且能够提高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的机动车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构件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托架构件与主体构件接合之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A是成形图3的托架构件之前的毛坯件的立体图。
图4B是由图4A的毛坯件成形托架构件之后的立体图。
图5A是按照工序顺序表示图2所示的连结构件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向主体构件的两端插入托架构件的筒状部的状况的图。
图5B是按照工序顺序表示图2所示的连结构件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将筒状部和主体构件结合的状况的图。
图5C是按照工序顺序表示图2所示的连结构件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完成的连结构件的图。
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毛坯件的立体图。
图6B是图6A的毛坯件的沿着VIb-VIb线的剖视图。
图6C是由图6A所示的毛坯件成形出的托架构件的立体图。
图7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毛坯件的立体图。
图7B是图7A的毛坯件的沿着VIIb-VIIb线的剖视图。
图7C是由图7A所示的毛坯件成形出的托架构件的立体图。
图8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连结构件的俯视图。
图8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连结构件的俯视图。
图9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毛坯件的立体图。
图9B是由图9A所示的毛坯件成形出的托架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托架构件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的毛坯件和加强肋构件的接合的图。
图13是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构件的立体图。
图14B是图14A的托架构件的侧视图。
图15是说明图14A的加强肋构件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1适用于机动车的车身前部结构90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机动车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将后退方向设为“后方”,将水平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构成位于机动车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的车身前部结构90具备:设于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的前侧框架91;架设在左右的前侧框架(图1的纸面里侧的前侧框架未图示)91的前端部上的前保险杠梁93;以及分别设置在左右的前侧框架91的外侧的上侧框架94。
前侧框架91为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其后端在车厢的下方处与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底框架95连结。上侧框架94为从构成车厢的门开口部的前端的前柱96朝向车身前方向延伸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将前侧框架91与上侧框架94连结。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构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连结构件1由圆筒状的主体构件10和分别与主体构件10的两端接合的托架构件20构成。在主体构件10的两端设有缩管部11,如之后详细叙述那样,主体构件10和托架构件20通过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构件10由铝合金材料构成,托架构件20由软钢构成。即,主体构件10为非磁性体,托架构件20为磁性体。在托架构件20形成有螺栓孔24,该螺栓孔24供用于向被连结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侧框架91或者上侧框架94)安装的螺栓插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托架构件20形成有四个螺栓孔24。
在此,进一步参照图3、4边对托架构件20进行详细的说明。托架构件20由筒状部21和板状部22构成。筒状部21为向圆筒状的主体构件10的内侧插入的部分。筒状部21在其一端部中与板状部22连续设置。板状部22为向被连结构件安装的部分,并形成有上述的螺栓孔24。
托架构件20通过对板状的毛坯件1020施加弯曲加工而形成,筒状部21和板状部22一体成形。如图4A所示,毛坯件1020由位于一方向(从纸面的右下方朝向左上方的方向)一端侧的窄幅部1021(右下部分)和位于另一端侧且宽度(与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比窄幅部1021宽的宽幅部1022(左上部分)。窄幅部1021为在托架构件20的完成时成为筒状部21的部分。宽幅部1022为在完成托架构件20时成为板状部22的部分,并形成有成为板状部22的螺栓孔24的孔1024。在本实施方式中,毛坯件1020为均匀厚度的板构件。
对于图4A所示那样的毛坯件1020例如使窄幅部1021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靠压在沿着一方向延伸的杆状的夹具上等,实施使窄幅部1021成形为沿着一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折弯加工,从而形成图4B所示那样的托架构件20。窄幅部1021的宽度方向两端在成形为筒状时以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相隔。即,在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的全长范围内形成有沿着一方向延伸的狭缝23。
接着,参照图5A、5B、5C对将托架构件20利用电磁缩管夹紧结合在主体构件10上而制造连结构件1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5A所示,向主体构件10的两端分别插入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
然后,如图5B所示,在筒状部21与主体构件10彼此重叠的部分的外侧配置电磁成形器7。电磁成形器7由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的线圈7a和设于线圈7a的内侧并使由线圈7a产生的磁通集中的磁通集中器7b构成。即,磁通集中器7b和主体构件10中的与筒状部21彼此重叠的部分的外周面对置。
当从电源向线圈7a流动瞬间大电流时,由线圈7a产生的磁通集中在磁通集中器7b的和主体构件10中的与筒状部21的重叠部分的外周面对置的对置面上。此时,在作为非磁性体的主体构件10产生感应电流,在该感应电流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下,使主体构件10中的与筒状部21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外周面和磁通集中器7b的间隔扩展那样的力、即在主体构件10与筒状部21的重叠部分中使主体构件10进行缩管那样的力(电磁力)作用于主体构件10。
另一方面,托架构件20为磁性体,因此在筒状部21上几乎不产生感应电流。除此之外,在筒状部21中,通过狭缝23将感应电流中断。因而,使筒状部21进行缩管那样的力几乎不作用于筒状部21。即,配置在外侧的主体构件10进行缩管,另一方面,位于内侧的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几乎不产生缩管。因此,主体构件10和筒状部21的重叠部分通过主体构件10的电磁缩管夹紧结合。此时,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发挥内侧模具的作用,与从外侧缩管成形的主体构件10良好地夹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B所示,在使向主体构件10的两端插入的托架构件20的板状部22分别与夹具8接触并将托架构件20固定于恒定位置的状态下来进行电磁成形。
如上所述,通过将向主体构件10的两端插入的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和主体构件10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由此完成图5C所示那样的连结构件1。
如以上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构件1,托架构件20通过将板状的毛坯件1020的与一方向相关的一端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沿着一方向延伸的筒状,由此一体成形有设于毛坯件1020的一方向的一端侧并具有在一方向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狭缝23的筒状部21、及设于毛坯件1020的与一方向相关的另一端侧的板状部22。并且,向由铝合金材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10内插入有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从而将主体构件10和筒状部21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因而,由毛坯件1020成形一体成形有筒状部21及板状部22的托架构件20,因此能够各种各样地设定筒状部21及板状部22的大小、形状。因而,能够提高适用了该连结构件1的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将主体构件10和托架构件20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因此能够在将托架构件20始终固定于恒定位置的状态下将两者结合固定,并且即便在利用焊接进行结合时也不产生热应变,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连结构件1。进而,在沿着一方向延伸的筒状部21形成有在一方向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狭缝23,因此,在向主体构件10内插入筒状部21而将主体构件10和筒状部21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时,在筒状部21中感应电流被狭缝23中断。因此,配置在外侧的非磁性体的主体构件10进行缩管,而位于内侧的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几乎不产生缩管,因此能够借助充分的夹紧力将两者结合。由此,能够提高连结构件1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中,托架构件20为由软钢构成的磁性体。因而,在将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和主体构件10利用电磁缩管夹紧结合时,筒状部21即便产生感应电流也几乎不缩管。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将两者结合的夹紧力。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中,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主体构件10的内侧配置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向配置在主体构件10的外侧的线圈7a流动电流而使主体构件10缩管从而将两者结合,因此主体构件10和托架构件20的结合部分不会大型化。即,假如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主体构件10的外侧配置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的情况下,需要借助电磁成形使主体构件10扩管,从而必须在主体构件10的内侧配置线圈。另外,电磁成形的线圈若线圈直径较小则不会获得充分的扩管力,因此无法小型化。因而,主体构件10和托架构件20的结合部分大型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6A、6B、6C、7A、7B、7C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一及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连结构件均仅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构件20相应的托架构件120的形状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6A、6B所示,在成形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构件120的毛坯件1120中,窄幅部1121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并在宽度方向全长范围内形成的凹槽1125。通过对这样的毛坯件1120实施弯曲加工,将筒状部121及板状部122一体成形,由此完成图6C所示那样的托架构件120。此时,通过形成在毛坯件1120的凹槽1125在筒状部121的周向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在筒状部121中向内侧突出的作为凹陷的卷边125。
另外,如图7A、图7B所示,在成形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构件220的毛坯件1220中,窄幅部1221形成有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四个)在俯视下呈圆形形状的凹部1225。通过对这样的毛坯件1220施加弯曲加工而一体成形筒状部221及板状部222,由此完成图7C所示那样的托架构件220。此时,形成在毛坯件1220的凹部1225成为在筒状部221中向内侧突出的作为凹陷的凹座225。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构件120、220中成为卷边125、凹座225的凹槽1125、凹部1225可以通过冲压成形、轧制成形设置,也可以与成为螺栓孔124、224的孔1124、1224同时地形成。
根据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变形例,在将筒状部121(221)和主体构件10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之际,配置在外侧而进行缩管的主体构件10嵌入配置在内侧的筒状部121(221)的卷边125、凹座225中。因而,能够防止在结合后筒状部121(221)和主体构件10错动的情况。即,在第一变形例中,通过在筒状部121的周向整周范围内形成的卷边125,能够防止筒状部121从主体构件10脱落的情况。在第二变形性中,通过凹座225能够防止筒状部221从主体构件10脱落、或筒状部221在主体构件10内旋转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8A、8B、8C边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及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三及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连结构件均仅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构件10相当的主体构件310的形状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8A、8B所示,对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主体构件310施加弯曲加工。即,主体构件310为在大致中央部分设有弯曲部312的筒状构件。这样使主体构件310弯曲,由此如图8A所示,即便在利用本连结构件301相互连结的被连结构件2、3之间存在干涉物4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连结构件3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弯曲部312仅设置在一处,但也可以根据干涉物4的大小、形状而在多个部位设置弯曲部312。
另外,如图8C所示,在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主体构件410中,对中央部分施加扁平加工。即,主体构件410为在中央部分设有扁平部412的筒状构件。通过这样将主体构件410设为扁平,与上述的第三变形例同样地能够避开被连结构件2、3之间的干涉物4。扁平部412的大小、所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干涉物4的大小、形状而适当设定,例如也可以对主体构件410的整体施加扁平加工。
进而,参照图9A、9B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连结构件仅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构件20相当的托架构件520的形状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9A、9B所示,成形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构件520的毛坯件1520是所谓的特制毛坯,窄幅部1521的板厚比宽幅部1522的板厚薄。即,在由上述那样的毛坯件1520成形的托架构件520中,筒状部521的板厚比板状部522的板厚薄。如此,通过分别设置筒状部521和板状部522的板厚,由此能够与各种各样的构造体对应而使强度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对筒状部521的板厚比板状部522的板厚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筒状部521的板厚比板状部522的板厚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构件601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601仅在托架构件620的结构方面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0、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托架构件620由板状的毛坯件625和与毛坯件625的一方的表面接合的加强肋构件626构成。毛坯件62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毛坯件1020同样地,由位于一方向(从图10的左下方朝向右上方的方向)一端侧的窄幅部621和位于另一端侧且宽度(与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比窄幅部621宽的宽幅部622构成。在宽幅部622形成有螺栓孔24。
加强肋构件626在毛坯件625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处,以沿着一方向(毛坯件625的窄幅部621与宽幅部62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加强肋构件626的长度比毛坯件625的沿着一方向的长度短。加强肋构件626的一端在毛坯件625的一方向上与形成有窄幅部621的一侧端一致,另一端位于毛坯件625的宽幅部622。需要说明的是,加强肋构件626的一端在毛坯件625的一方向上也可以不与形成有窄幅部621的端一致,而位于毛坯件625的窄幅部6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为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摩擦搅拌接合法进行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那样,在使加强肋构件626与毛坯件625的一方的面(图中下方的面)抵接的状态下,从毛坯件625的另一方的面(图中上方的面)侧一边使圆筒状的旋转工具901旋转一边进行压靠,从而将设于该旋转工具901的前端的搅拌针902插入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中。此时,利用在旋转工具901的搅拌针902与毛坯件625及加强肋构件626之间产生的摩擦热,毛坯件625与加强肋构件626的抵接部分发生塑性流动,之后冷却固化,由此将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接合。
返回图10,在托架构件620中,毛坯件625中的接合有加强肋构件626的窄幅部621分别插入圆筒状的主体构件10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到主体构件10内的加强肋构件626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构件10的延伸方向平行。加强肋构件626的延伸方向既可以沿着主体构件1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从与主体构件10的延伸方向完全平行的位置稍稍偏离。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主体构件10的两端设有缩管部11,主体构件10和托架构件620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在此,如作为缩管部11中的连结构件601的剖视图的图13所示,托架构件620向主体构件10内插入的部分的与插入方向正交的剖面具有T字形状(图13中成为上下倒置的T字)。缩管后的主体构件10沿着配置在内侧的托架构件620的形状凹凸变形,成为局部向内侧鼓出的形状。
如以上所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构件601,托架构件620在板状的毛坯件625的表面接合加强肋构件626而形成。并且,以使加强肋构件626的延伸方向成为与筒状的主体构件10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向主体构件10内插入托架构件620的接合有加强肋构件626的部分,从而将托架构件620的向主体构件10内插入的部分和主体构件10利用电磁缩管进行夹紧结合。
因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主体构件10和托架构件620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连结构件601。另外,在板状的毛坯件625接合加强肋构件626而成形托架构件620,因此能够各种各样地设定托架构件620的大小、形状。因此,能够提高适用了该连结构件601的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进而,托架构件620中的插入到主体构件10内的部分接合有加强肋构件626而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在将托架构件620和主体构件10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时,即便在托架构件620表面产生感应电流也几乎不产生变形,仅配置在外侧的非磁性体的主体构件10发生缩管。因而,能够借助充分的夹紧力将托架构件620和主体构件10结合。由此,能够提高连结构件601的强度。另外,缩管的主体构件10并不变形为与缩管前相同的形状,而是变形为沿着托架构件620的接合有加强肋构件626的部分的形状具有凹凸的形状,因此,能够增强托架构件620和主体构件10的旋转方向上的强度(旋转方向上的耐受载重)。进而,能够利用加强肋构件626大幅地提高托架构件620的弯曲载重。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601中,由于将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利用摩擦搅拌接合法来接合,由此与熔融焊接法相比能够减少对于被接合构件的热应变的影响,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制作托架构件620。(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4A、14B、15对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连结构件仅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托架构件620相当的托架构件720的形状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4A所示,对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构件720的毛坯件725以在窄幅部721与宽幅部722的交界部形成有与毛坯件725的表面平行且沿着与一方向(毛坯件725的窄幅部721与宽幅部722的排列方向、加强肋构件726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折曲线725a的方式施加弯曲加工。另外,与毛坯件725接合的加强肋构件726形成为沿着弯曲加工后的毛坯件725的形状的形状。即,如图14B所示,托架构件720具有在从与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呈钝角的形状。
进而,加强肋构件726如后所述那样通过挤压成形而形成为中空状。更详细而言,在加强肋构件726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侧面中的、与毛坯件725的窄幅部721接合的部分和与宽幅部722接合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中空部分727。另外,在与窄幅部721接合的部分的表面形成有沿着与加强肋构件726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凹部728。由此,在将托架构件720和主体构件10利用电磁缩管夹紧结合之际,配置在外侧并进行缩管的主体构件10嵌入形成在配置于内侧的托架构件720的加强肋构件726的凹部728中。因而,能够防止在结合后托架构件720和主体构件10错动的情况。
在此,对加强肋构件726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加强肋构件726时,首先如图15所示,形成通过挤压成形形成有沿着挤压方向延伸的折曲线的板状的成形物1726。此时同时在挤压剖面成形出形成有两个中空部分1727。另外,也同时在成形物1726的表面形成有沿着挤压方向延伸的凹部1728。通过将该成形物1726沿着与挤压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断,由此连续地制造出多个加强肋构件726。
在本变形例中,可以在托架构件720形成弯曲部。因而,即便在被连结构件之间存在干涉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干涉物地配置连结构件。因而,能够使构造体的设计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将加强肋构件726利用挤压成形在挤压后切断为规定的宽度,能够连续地形成多个加强肋构件726,从而能够简单地制成沿着挤压方向具有凹凸的形状的托架构件。进而,加强肋构件726形成为中空状,从而能够使连结构件轻量化。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只要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之内,则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主体构件10及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构件20的筒状部21并不局限于为圆筒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剖面具有椭圆形状、四边形状的筒形状。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主体构件10的两端部安装有托架构件20、6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即,托架构件20、620也可以安装在主体构件10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上。
构成托架构件20、620的材料不局限于软钢,也可以采用难以焊接的高强度钢。另外,作为托架构件20、620的材料也可以采用非磁性体。因而,例如也可以将导电率低的高强度铝(2000系、7000系)、绝缘性高的树脂用作托架构件20、620的材料。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托架构件620的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利用摩擦搅拌接合法接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的接合方法不局限于此。即,例如既可以利用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MIG焊接(metalinertgaswelding)等熔融焊接法进行接合,另外也可以利用螺栓进行接合,还可以组合这些接合方法。进而,在毛坯件625和加强肋构件626为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等树脂时也可以利用粘结来进行接合。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毛坯件625的一方的表面接合有一个加强肋构件6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即,例如也可以在毛坯件625的一方的表面接合有两个以上的加强肋构件。另外,也可以在毛坯件625的两方的表面分别接合有加强肋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体构件
20、620托架构件
21筒状部
22板状部
23狭缝
125卷边
225凹座
626加强肋构件
727中空部分
625、1020毛坯件(板材)

Claims (6)

1.一种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连结构件具备:
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以及
托架构件,其通过将板材的与一方向相关的一端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的筒状,由此一体成形有设于所述板材的所述一方向的一端侧并具有在所述一方向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狭缝的筒状部、及设于所述板材的与所述一方向相关的另一端侧的板状部,
向所述主体构件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侧插入有所述托架构件的所述筒状部,且所述筒状部和所述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2.一种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连结构件具备:
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以及
托架构件,其在板材的表面接合一个或者多个加强肋构件而形成,
以使所述加强肋构件的延伸方向沿着所述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向所述主体构件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侧插入有所述托架构件的接合有所述加强肋构件的部分,且所述托架构件的插入到所述主体构件内的部分和所述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3.一种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连结构件具备:
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主体构件;以及
托架构件,其在板材的表面接合一个或者多个加强肋构件而形成,
所述板材以在接合有所述加强肋构件的部分的一部分形成有沿着与所述加强肋构件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折曲线的方式被施加弯曲加工,
以使所述加强肋构件的延伸方向沿着所述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向所述主体构件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侧插入有所述托架构件的接合有所述加强肋构件的部分,且所述托架构件的插入到所述主体构件内的部分和所述主体构件利用电磁缩管来夹紧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构件进行弯曲加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扁平加工。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体的连结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构件进行弯曲加工,并且所述主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扁平加工。
CN201410015246.6A 2013-02-20 2014-01-14 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914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1049 2013-02-20
JP2013031049 2013-02-20
JP2013-242985 2013-11-25
JP2013242985A JP6000932B2 (ja) 2013-02-20 2013-11-25 構造体の連結部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1476A CN103991476A (zh) 2014-08-20
CN103991476B true CN103991476B (zh) 2016-04-06

Family

ID=51305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1524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91476B (zh) 2013-02-20 2014-01-14 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352788B2 (zh)
JP (1) JP6000932B2 (zh)
CN (1) CN1039914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0932B2 (ja) * 2013-02-20 2016-10-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構造体の連結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005599B2 (ja) * 2013-07-23 2016-10-12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アブレースの製造方法
WO2016033179A2 (en) * 2014-08-26 2016-03-03 Smith David C Magnetic mount
DE102015113233A1 (de) * 2015-08-11 2017-02-16 Meleghy Automotive GmbH & Co. KG Stütz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Lasten an einem Kraftfahrzeug
KR101738039B1 (ko) * 2015-10-23 2017-05-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프런트필러 구조
JP6489088B2 (ja) 2016-08-26 2019-03-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骨格構造
JP2020003010A (ja) * 2018-06-28 2020-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イプ接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76874A (en) * 1922-07-08 1926-03-16 Bausch & Lomb Method of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metal and nonmetallic members
US2752179A (en) * 1951-01-26 1956-06-26 Fuller Brush Co Tube and socket 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883216A (en) * 1953-11-20 1959-04-21 Painter Brothers Ltd End and like connections for galvanised structural tubes and similar elements
US2794689A (en) * 1955-06-20 1957-06-04 Rubrum Moses Handle fastening for garden tool
US2918175A (en) * 1958-07-29 1959-12-22 Gordon M Mcdonald Curtain rod with integral attachment means
US3358354A (en) * 1963-03-21 1967-12-19 Voss Methods of making hygienic devices
US4286893A (en) * 1980-05-12 1981-09-01 Francis Pomares Handle attaching means for rakes and the like
US4806042A (en) * 1987-11-19 1989-02-21 The Fluorocarbon Company Quick-disconnect rigid coupling
US5343015A (en) * 1992-11-06 1994-08-30 Fintube Limited Partnership Laser assisted high frequency welding
US5606790A (en) * 1993-04-09 1997-03-04 Charles E. Laue Method of making a two piece pedal rod
US5425286A (en) * 1993-04-09 1995-06-20 Laue; Charles E. Two piece pedal ro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2000507159A (ja) * 1995-12-20 2000-06-13 パルサー・ウェルディング・リミテッド 金属対象物の電磁気的一体化または結合
US5617697A (en) * 1996-01-03 1997-04-08 Erwin Industries, Inc. Composite deck post
JPH1035235A (ja) * 1996-07-26 1998-02-10 Showa Alum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材
JPH1061435A (ja) * 1996-08-21 1998-03-03 Honda Motor Co Ltd マフ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91708A (en) * 1997-05-01 1998-08-11 Capriotti; Chris Trenching tool and method
US5862642A (en) * 1997-10-28 1999-01-26 Erwin Industries, Inc. Reinforced composite deck post
JP4297548B2 (ja) * 1999-03-16 2009-07-1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体用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US6688803B2 (en) * 1999-12-23 2004-02-10 Royal Packaging Industries Van Leer N.V. Connection assembly
GB2362183A (en) * 2000-05-10 2001-11-14 Secr Defence Method of reinforcing structures
US6406077B2 (en) * 2000-05-11 2002-06-18 Shape Corporation Tube with extruded flanges holding wall-reinforcing insert
US6389697B1 (en) * 2000-07-17 2002-05-21 Fuel Cell Components And Integrators, Inc. Fabricating automotive spacefram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forming or magnetic pulse welding
US6766608B1 (en) * 2002-07-30 2004-07-27 Larry Jelmyer Apparatus for bait harness
JP2004106704A (ja) 2002-09-18 2004-04-08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7225588B2 (en) * 2003-07-08 2007-06-05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Damping brace and structure
KR100527482B1 (ko) 2003-11-10 2005-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자기 성형을 이용한 결합장치
JP4649360B2 (ja) * 2006-04-07 2011-03-09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耐震用接合構造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1432490A (zh) * 2006-04-27 2009-05-13 杰弗里·艾伦·帕克 铸造结构连接件
US7703161B1 (en) * 2007-07-02 2010-04-27 Darran Michael Handshaw Vehicle extrication preparatory tool
JP2009184424A (ja) * 2008-02-04 2009-08-2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09056923A1 (de) * 2009-12-03 2011-06-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Detroit Deformationselement, Kraftfahrzeugstoßfängerträger mit Deformations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eformationselements
US20110232221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DE102010053843A1 (de) * 2010-12-08 2012-06-14 Daimler Ag Verbindungsanordnung
US8757798B2 (en) * 2012-08-31 2014-06-24 Cody Air LLC Eyewear frame
USD701097S1 (en) * 2012-12-24 2014-03-18 Innovative Garden Products, LLC Rake
JP6000932B2 (ja) * 2013-02-20 2016-10-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構造体の連結部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4950A (ja) 2014-10-02
US9738327B2 (en) 2017-08-22
US9352788B2 (en) 2016-05-31
CN103991476A (zh) 2014-08-20
US20150183470A1 (en) 2015-07-02
JP6000932B2 (ja) 2016-10-05
US20140234018A1 (en)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1476B (zh) 构造体的连结构件
US10632560B2 (en) Method and joining tool for joining two metal elements by riveting and welding
US9211605B2 (en) Method for joining a composite sheet to a metallic substrate
US1057095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e of a chassis module and chassis module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JP7426564B2 (ja) 溶接方法
CN102963422B (zh) 具有用于连接不同材料的互锁特征的车辆支撑框架
CN108778609B (zh) 接合结构
JP7015998B2 (ja) レーザ溶接方法
WO2015079954A1 (ja) 構造部材及び該構造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8030100A (ja) 異種金属継手構造及び異種金属接合方法
JP2015077610A (ja) レーザ接合構造及びレーザ接合方法
JP2013514187A (ja) 突合せ接合された閉断面中空構造体
US9868476B1 (en) Vehicle body-in-white structure
WO2017169998A1 (ja) 接合構造
Dost et al. 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joining methodologies in multi material car body
Golovashchenko Electromagnetic forming and joining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JP7007251B2 (ja) 異材接合方法、異材接合継手、異材接合用補助部材付き管状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735581A (zh) 用于连接构件的方法和构件复合结构
CN104843086A (zh) 连接装置以及用于制造连接装置的方法和机动车构件
US996943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ollow profile, a hollow profile and a vehicle body
CN104196845A (zh) 空心型材连接部-角撑元件
KR20100071509A (ko) 용접 구조물 형성 방법
JP2009154557A (ja) 車体フレームの接合部構造
JP2006102755A (ja) 摩擦点接合方法
KR102028491B1 (ko) 가압 지그를 이용한 레이저용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