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6079A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86079A CN103986079A CN201410050322.7A CN201410050322A CN103986079A CN 103986079 A CN103986079 A CN 103986079A CN 201410050322 A CN201410050322 A CN 201410050322A CN 103986079 A CN103986079 A CN 1039860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ark plug
- main body
- body accessory
- face
- inner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arthed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一种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提高火花塞的制造效率。火花塞具有:棒状的中心电极,沿轴线方向延伸;绝缘体,呈具有轴孔的筒状,将中心电极保持在轴孔中;筒状的主体配件,呈具有端面和内周面的筒状,在绝缘体的前端侧和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以及接地电极,被焊接在端面上。该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包括:焊接工序,将接地电极焊接在端面上;以及成形工序,在进行焊接工序后,对于在端面上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成形内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火花塞公知有这样的火花塞,在主体配件的端面焊接接地电极,在保持中心电极的绝缘体的前端侧和主体配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在专利文献1~3中记载了当在主体配件形成端面和内周面后,在主体配件的端面焊接接地电极。在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了当在主体配件焊接接地电极后,去除在主体配件的表面溢出的焊接塌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239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75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际公开第2009/020141号
在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主体配件的端面的厚度相对于接地电极的厚度比较薄的情况下,当在主体配件的端面焊接接地电极时,接地电极容易从主体配件的端面脱落。另外,在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在主体配件的端面焊接接地电极时的热量的影响,存在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变形的情况。这些问题在使火花塞小型化时更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能够以如下的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火花塞的制造方法。该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火花塞,该火花塞具有:棒状的中心电极,沿轴线方向延伸;绝缘体,其呈具有轴孔的筒状,将所述中心电极保持在所述轴孔中;主体配件,其呈具有端面和内周面的筒状,在所述绝缘体的前端侧和所述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以及接地电极,被焊接在所述端面上,所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包括:焊接工序,将所述接地电极焊接在所述端面上;以及成形工序,在进行了所述焊接工序后,对于在所述端面上焊接了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主体配件成形所述内周面。根据该方式,与已经成形了内周面的主体配件的端面相比,能够确保在焊接工序中的端面的厚度比较厚,能够抑制接地电极在焊接工序中从主体配件的端面脱落。并且,由于在焊接工序后成形内周面,因而能够避免内周面由于焊接接地电极时的热量的影响而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火花塞的制造效率。
(2)在上述方式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成形工序也可以是如下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焊接工序后,对于在所述端面上焊接了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主体配件,去除在所述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塌边并成形所述内周面。根据该方式,能够避免焊接塌边从内周面溢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火花塞的点火不良(例如,火花放电在内周面产生的横向火花)。另外,相对于该方式,在前述的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不能形成不存在焊接塌边从主体配件的内周面溢出的状态,由于在内周面溢出的焊接塌边而引起的间隙缩小以及电场强度的增加成为点火不良的原因。
图17是放大表示现有的火花塞10p的前端侧的说明图。专利文献1的火花塞10p具有中心电极100p、绝缘体200p、主体配件300p和接地电极400p。在绝缘体200p的前端侧与主体配件300p的内周面392p之间形成有间隙IG。在制造火花塞10p时,制造者在将接地电极400p焊接于主体配件300p的端面310p后,去除溢出于主体配件300p的表面上的焊接塌边700p。在去除溢出于主体配件300p的表面上的焊接塌边700p时限制焊接塌边700p的去除范围,以防止内周面392p受损伤。因此,焊接塌边700p的溢出SD残留在内周面392p上。焊接塌边700p的溢出SD导致间隙IG的缩小和电场强度的增加,并成为点火不良的原因。
(3)在上述方式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成形工序也可以是如下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焊接工序后,对于在所述端面上焊接了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主体配件,去除在所述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塌边并成形所述内周面,并且成形对所述端面的内周侧进行倒角加工得到的倒角部。根据该方式,通过倒角部实现间隙的增加和电场强度的降低,从而能够提高火花塞的点火性。
(4)在上述方式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配件的所述内周面所在的部分中沿着径向的厚度T、和所述接地电极的沿着所述径向的厚度S的关系满足T/S≤1.2。根据该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起因于在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塌边的点火不良。
(5)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利用上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火花塞。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火花塞的制造效率。
(6)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火花塞。该火花塞具有:棒状的中心电极,沿轴线方向延伸;绝缘体,其呈具有轴孔的筒状,将所述中心电极保持在所述轴孔中;筒状的主体配件,具有端面和内周面;以及接地电极,被焊接在所述端面上,焊接塌边位于所述端面中的所述接地电极的周围,并且避开所述内周面,所述焊接塌边具有朝向所述主体配件的径向内侧而露出且与所述主体配件的表面连接的截面。根据该方式,能够防止缘于焊接塌边的点火不良。
(7)在上述方式的火花塞中,也可以是,所述焊接塌边位于所述接地电极的周围,并避开所述内周面,而且避开对所述端面的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得到的倒角部。根据该方式,通过倒角部实现间隙的增加和电场强度的降低,因而能够进一步防止缘于焊接塌边的点火不良。
本发明也能够以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以外的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具有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和火花塞的内燃机的方式实现,也能够以火花塞的制造装置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火花塞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2是放大表示火花塞的前端侧的说明图。
图3是进一步放大表示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5是表示制造火花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对比较试样的厚度比与焊接塌边的关系进行评价的试验的结果的表。
图7是表示制造第1变形例的火花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放大表示在第1变形例的火花塞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制造第2变形例的火花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在第2变形例的火花塞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制造第3变形例的火花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放大表示在第3变形例的火花塞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制造第4变形例的火花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放大表示在第4变形例的火花塞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制造第5变形例的火花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放大表示在第5变形例的火花塞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的主体配件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图17是放大表示现有的火花塞的前端侧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火花塞的结构
图1是表示火花塞1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在图1中,以火花塞10的轴心即轴线CA1为边界,在纸面右侧图示了火花塞10的外观形状,在纸面左侧图示了火花塞10的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火花塞10在图1中的纸面下侧称为“前端侧”,将在图1中的纸面上侧称为“后端侧”。
火花塞10具有中心电极100、绝缘体200、主体配件300和接地电极400。在本实施方式中,火花塞10的轴线CA1也是中心电极100、绝缘体200和主体配件300各部件的轴心。
火花塞10在前端侧具有形成于中心电极100和接地电极400之间的间隙SG。火花塞10的间隙SG也被称为火花间隙。火花塞10构成为能够以如下状态被安装于内燃机90,即,使形成有间隙SG的前端侧从燃烧室920的内壁910凸出的状态。在将火花塞10安装于内燃机90的状态下,在对中心电极100施加2万~3万伏的高电压的情况下,在间隙SG产生火花放电。在间隙SG产生的火花放电实现对燃烧室920中的混合气体的点火。
在图1中图示了相互垂直的XYZ轴。图1中的XYZ轴与后述的其它附图中的XYZ轴对应。
图1的XYZ轴中的Z轴是沿着轴线CA1的轴。沿着Z轴的Z轴方向(轴线方向)中,+Z轴方向表示从火花塞10的后端侧朝向前端侧的方向,-Z轴方向是+Z轴方向的反方向。+Z轴方向是中心电极100与绝缘体200一起沿着轴线CA1从主体配件300的前端侧凸出的方向。
图1的XYZ轴中的Y轴是沿着接地电极400朝向轴线CA1弯曲的方向的轴。沿着Y轴的Y轴方向中,-Y轴方向是接地电极400朝向轴线CA1弯曲的方向,+Y轴方向是-Y轴方向的反方向。
图1的XYZ轴中的X轴是与Y轴及Z轴垂直的轴。沿着X轴的X轴方向中,+X轴方向是从图1的纸面里侧朝向纸面近前侧的方向,-X轴方向是+X轴方向的反方向。
火花塞10的中心电极100是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中心电极100形成使轴线CA1沿中心延伸的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电极100由以镍(Ni)为主成分的镍合金(例如Inconel(注册商标))构成。中心电极100的外侧面被绝缘体200从外部进行电气绝缘。中心电极100的前端侧从绝缘体200的前端侧凸出。中心电极100的后端侧与绝缘体200的后端侧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电极100的后端侧通过密封体160、陶瓷电阻170、密封体180和端子配件190与绝缘体200的后端侧电连接。
火花塞10的接地电极400是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接地电极400形成从主体配件300暂且相对于轴线CA1平行地延伸,然后朝向轴线CA1弯曲的形状。接地电极400的基端部被焊接在主体配件300上。接地电极400的前端部在与中心电极100之间形成间隙SG。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电极400由以镍(Ni)为主成分的镍合金(例如Inconel(注册商标))构成。
火花塞10的绝缘体200是具有电气绝缘性的绝缘子。绝缘体200形成使轴线CA1沿中心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00是通过将绝缘性陶瓷材料(例如氧化铝)进行烧结而制作的。
绝缘体200具有使轴线CA1沿中心延伸的贯通孔即轴孔290。在绝缘体200的轴孔290中,中心电极100以从绝缘体200的前端侧(+Z轴方向侧)凸出的状态被保持在轴线CA1上。在绝缘体200的外侧,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依次形成有第1筒状部210、第2筒状部220、第3筒状部250、第4筒状部270。
绝缘体200的第1筒状部210是朝向前端侧变尖细的圆筒状的部位,第1筒状部210的前端侧从主体配件300的前端侧凸出。绝缘体200的第2筒状部220是具有比第1筒状部210大的直径的圆筒状的部位。绝缘体200的第3筒状部250是比第2筒状部220和第4筒状部270靠外周方向扩展的圆筒状的部位。绝缘体200的第4筒状部270是从第3筒状部250形成后端侧的圆筒状的部位,第4筒状部270的后端侧从主体配件300的后端侧凸出。
火花塞10的主体配件300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体。主体配件300形成使轴线CA1沿中心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配件300是对被成形为筒状的低碳钢实施了镀镍的部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主体配件300也可以是实施了镀锌的部件,还可以是没有实施电镀的部件(无电镀)。
主体配件300以与中心电极100电气绝缘的状态通过铆接被固定在绝缘体200的外侧面上。在主体配件300的外侧,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依次形成有端面310、螺纹部320、主体部340、槽部350、工具卡合部360、铆接盖380。
主体配件300的端面310是构成主体配件300的前端侧(+Z轴方向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310是沿着X轴和Y轴的平面,是面向+Z轴方向的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310是中空圆状的平面。接地电极400被焊接在端面310上。中心电极100和绝缘体200一起从端面310的中央朝向+Z轴方向凸出。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端面310可以是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内侧倾斜的面,也可以是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外侧倾斜的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端面310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构成台阶的多个面。
主体配件300的螺纹部320是外侧面形成有螺纹牙的圆筒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主体配件300的螺纹部320螺合在内燃机90的螺纹孔930中,能够将火花塞10安装在内燃机9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部320的标称直径为M10。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螺纹部320的标称直径也可以小于M10(例如M8),还可以大于M10(例如M12、M14)。
主体配件300的主体部340是比槽部350靠外周方向扩展的凸缘状的部位。在将火花塞10安装在内燃机90上的状态下,衬垫500被压缩在主体部340与内燃机90之间。
主体配件300的槽部350是在通过铆接将主体部件300固定于绝缘体200时向外周方向鼓出的圆筒状的部位。槽部350位于主体部340和工具卡合部360之间。
主体配件300的工具卡合部360是比槽部350靠外周方向呈多边形状扩展的凸缘状的部位。工具卡合部360形成与用于将火花塞10安装于内燃机90的工具(未图示)进行卡合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具卡合部360的外形为六边形状。
主体配件300的铆接盖380是使主体配件300的后端侧朝向绝缘体200弯曲的部位。铆接盖380是在通过铆接将主体配件300固定于绝缘体200时形成的。
在绝缘体200的第3筒状部250及第4筒状部270的外侧、与主体配件300的工具卡合部360及铆接盖380的内侧之间,在后端侧配置有环部件610,在前端侧配置有环部件620。在环部件610和环部件620之间填充有粉末650。
绝缘体200以从主体配件300的前端侧(+Z轴方向侧)与中心电极100一起凸出的状态,被保持在主体配件300的内侧。在主体配件300的内侧,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依次形成有内周面392、环状凸部394、内周面396。
主体配件300的内周面392是位于主体配件300的内侧中比环状凸部394靠前端侧的位置的部位。主体配件300的环状凸部394是比内周面392和内周面396朝向内侧隆起的环状的部位。主体配件300的内周面396是位于主体配件300的内侧中比环状凸部394靠后端侧的位置的部位。
图2是放大表示火花塞10的前端侧的说明图。图3是进一步放大表示被焊接了接地电极400的主体配件30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面310的外周侧形成有倒角部312。在本实施方式中,倒角部312是方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倒角部312也可以是圆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没有倒角部3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面310的内周侧形成有倒角部319。在本实施方式中,倒角部319是方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倒角部319也可以是圆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没有倒角部319。
主体配件300的内周面392在与绝缘体200的第1筒状部210之间形成间隙IG。间隙IG防止在内周面392火花放电产生的横向火花的发生。
在端面310中的接地电极400的周围具有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时形成的焊接塌边700。主体配件300的内周面392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去除在主体配件300的径向内侧(-Y轴方向侧)形成的焊接塌边700而成形的,因而焊接塌边700避开了内周面392。在本实施方式中,倒角部319也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与内周面392一起形成的,因而焊接塌边700在避开内周面392的同时,也避开了倒角部319。
焊接塌边700具有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径向内侧(-Y轴方向侧)露出的截面740。截面740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时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740是沿着Z轴的面。截面740是与主体配件300的表面相连接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倒角部319连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没有倒角部319的情况下,截面740也可以是与内周面392连接的截面。
主体配件300的内周面392所在的部分中沿着径向(Y轴方向)的厚度T大于接地电极400的沿着Y轴方向的厚度S。主体配件300的厚度T是将沿着Y轴方向的倒角部312的厚度和沿着Y轴方向的倒角部319的厚度相加得到的长度。从防止起因于焊接塌边700的点火不良的角度考虑,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对于厚度比T/S≤1.77的情况比较有效,对于厚度比T/S≤1.20的情况更加有效。关于厚度比T/S的评价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A-2.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图4是表示火花塞10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5是表示制造火花塞10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制造火花塞10时,制造者准备主体配件300的中间件即主体配件300P(工序P1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序P132中,制造者通过冲压加工和切削加工来制作主体配件300P。
如图5所示,主体配件300P形成至少成形有端面310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配件300P没有成形螺纹部3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配件300P形成有倒角部312。在主体配件300P没有成形内周面392和倒角部319,但成形了具有比内周面392小的内径的内周面392P。内周面392与内周面392P的内径差在后面的工序中成为用于成形内周面392的切削量,因而优选0.1mm(毫米)以上,以便确保内周面392的加工精度。
返回图4的说明,在准备主体配件300P后(工序P132),制造者进行在主体配件300P的端面310焊接接地电极400的焊接工序(工序P13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焊接工序(工序P134)中,制造者在以端面310面向铅直方向上方的方式将主体配件300P固定,在该状态下向端面310按压接地电极400,并且通过电阻焊接将端面310和接地电极400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工序(工序P134)中的接地电极400形成不弯曲地直直延伸的形状。
如图5所示,在端面310中的接地电极400的周围,通过焊接工序(工序P134)形成有焊接塌边700。在焊接工序(工序P134)中,形成有从端面310一直到内周面392P的焊接塌边700。
返回图4的说明,在进行焊接工序(工序P134)后,制造者进行在主体配件300P成形内周面392的成形工序(工序P13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工序(工序P136)中,制造者在主体配件300P成形内周面392,并且在主体配件300P成形倒角部319。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工序(工序P136)中,制造者沿着划线CL去除焊接塌边700来成形倒角部319和内周面39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工序(工序P136)中,制造者通过车削加工来成形倒角部319和内周面392。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工序(工序P136)中,制造者也可以通过进行其它切削加工(例如铣削加工、钻削加工)、研磨加工、抛光加工中至少一种加工取代车削加工来成形倒角部319和内周面392。
在结束成形工序(工序P136)后,如图3所示,在焊接塌边700形成有截面740,并且在主体配件300P形成有倒角部319和内周面392。
返回图4的说明,在进行成形工序(工序P136)后,制造者通过进行螺纹切削,在主体配件300P成形螺纹部320(工序P138)。然后,制造者在主体配件300P实施表面加工(镀锌)(工序P138)。由此完成主体配件300。
在完成主体配件300后(工序P139),制造者将其它部件(中心电极100、绝缘体200等)安装于主体配件300(工序P180)。由此完成火花塞10。在本实施方式中,制造者在将其它部件安装于主体配件300时,对接地电极400进行弯曲加工。
A-3.火花塞的评价
图6是表示对比较试样的厚度比T/S与焊接塌边700的关系进行评价的试验的结果的表。在图6的评价试验中,试验者准备了厚度比T/S不同的多个火花塞作为比较试样。这些试样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不同,是具有在焊接接地电极400之前成形倒角部319和内周面392的主体配件的火花塞。试验者根据下面的评价基准评价了各试样的焊接塌边700。
○:内周面392没有焊接塌边700,不可能发生横向火花。
△:内周面392有焊接塌边700,但发生横向火花的可能性较小。
×:内周面392有焊接塌边700,发生横向火花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图6的评价试验,从防止起因于焊接塌边700的点火不良的角度考虑,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那样,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对于厚度比T/S≤1.77的情况比较有效,对于厚度比T/S≤1.20的情况更加有效。
A-4.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与已经成形了内周面392的主体配件300的端面310相比,能够确保焊接工序(工序P134)中的端面310的厚度较厚,因而在焊接工序(工序P134)中能够抑制接地电极400从主体配件300的端面310脱落。并且,由于在焊接工序(工序P134)之后成形内周面392,因而能够避免内周面392由于焊接接地电极400时的影响而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火花塞10的制造效率。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避免源自内周面392的焊接塌边700的溢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火花塞10的点火不良(例如,火花放电在内周面392产生的横向火花)。
另外,通过利用倒角部319实现间隙IG的增加和电场强度的降低,能够提高火花塞10的点火性。
A-5.变形例:
A-5-1.第1变形例:
图7是表示制造第1变形例的火花塞10A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放大表示在第1变形例的火花塞10A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400的主体配件30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第1变形例的火花塞10A具有如图7所示沿着划线CLA进行成形工序(工序P136)得到的构造,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
如图8所示,第1变形例的焊接塌边700具有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径向内侧(-Y轴方向侧)露出的截面740A。截面740A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时形成的。截面740A是与倒角部319A连接的面,是以与倒角部319相同的角度相对于内周面392倾斜的面。截面740A与接地电极400的表面连接。
根据第1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提高火花塞10A的制造效率。并且,能够防止火花塞10A的点火不良。
A-5-2.第2变形例:
图9是表示制造第2变形例的火花塞10B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放大表示在第2变形例的火花塞10B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400的主体配件30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第2变形例的火花塞10B具有如图9所示沿着划线CLB进行成形工序(工序P136)得到的构造,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
如图10所示,第2变形例的火花塞10B具有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径向内侧(-Y轴方向侧)露出的截面741B、742B。截面741B、742B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时形成的。截面741B是沿着Z轴的面,并与截面742B连接。截面742B是与倒角部319连接的面,是以与倒角部319相同的角度相对于内周面392倾斜的面。
根据第2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提高火花塞10B的制造效率。并且,能够防止火花塞10B的点火不良。
A-5-3.第3变形例:
图11是表示制造第3变形例的火花塞10C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是放大表示在第3变形例的火花塞10C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400的主体配件30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第3变形例的火花塞10C具有如图11所示沿着划线CLC进行成形工序(工序P136)得到的构造,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
如图12所示,在第3变形例中,在端面310的内周侧形成有作为圆面的倒角部319C。焊接塌边700的截面740与倒角部319C连接。
根据第3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提高火花塞10C的制造效率。并且,能够防止火花塞10C的点火不良。
A-5-4.第4变形例:
图13是表示制造第4变形例的火花塞10D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是放大表示在第4变形例的火花塞10D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400的主体配件30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第4变形例的火花塞10D具有如图13所示沿着划线CLD进行成形工序(工序P136)得到的构造,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
如图14所示,在第4变形例中,在端面310的内周侧形成有作为圆面的倒角部319D。第4变形例的焊接塌边700具有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径向内侧(-Y轴方向侧)露出的截面740D。截面740D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时形成的。截面740D是与倒角部319D连接的面,是与倒角部319D一起构成圆面的面。截面740D与接地电极400的表面连接。
根据第4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提高火花塞10D的制造效率。并且,能够防止火花塞10D的点火不良。
A-5-5.第5变形例:
图15是表示制造第5变形例的火花塞10E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是放大表示在第5变形例的火花塞10E中被焊接了接地电极400的主体配件300的局部截面的说明图。第5变形例的火花塞10E具有如图15所示沿着划线CLE进行成形工序(工序P136)得到的构造,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
如图16所示,在第5变形例中,在端面310的内周侧形成有作为圆面的倒角部319E。第5变形例的焊接塌边700具有朝向主体配件300的径向内侧(-Y轴方向侧)露出的截面741E、742E。截面741E、742E是在将接地电极400焊接于端面310后成形内周面392时形成的。截面741E是沿着Z轴的面,并与截面742E连接。截面742E是与倒角部319E连接的面,是与倒角部319E一起构成圆面的面。
根据第5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提高火花塞10E的制造效率。并且,能够防止火花塞10E的点火不良。
B.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构成方式实现。例如,与在发明内容一栏中记述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进行替换或组合,以便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问题、或者实现上述效果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效果。并且,其技术特征只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须要素进行说明,就能够适当删除。
例如,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倒角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利用焊接塌边构成的部位。
Claims (7)
1.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火花塞,该火花塞具有:棒状的中心电极,沿轴线方向延伸;绝缘体,呈具有轴孔的筒状,将所述中心电极保持在所述轴孔中;主体配件,呈具有端面和内周面的筒状,在所述绝缘体的前端侧和所述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以及接地电极,被焊接在所述端面上,所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焊接工序,将所述接地电极焊接在所述端面上;以及
成形工序,在进行了所述焊接工序后,对于在所述端面上焊接了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主体配件成形所述内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形工序是如下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焊接工序后,对于在所述端面上焊接了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主体配件,去除在所述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塌边并成形所述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形工序是如下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焊接工序后,对于在所述端面上焊接了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主体配件,去除在所述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塌边并成形所述内周面,并且成形对所述端面的内周侧进行倒角加工得到的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配件的所述内周面所在的部分中沿着径向的厚度T、和所述接地电极的沿着所述径向的厚度S的关系满足T/S≤1.2。
5.一种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该火花塞是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制造的。
6.一种火花塞,具有:棒状的中心电极,沿轴线方向延伸;绝缘体,呈具有轴孔的筒状,将所述中心电极保持在所述轴孔中;筒状的主体配件,具有端面和内周面;以及接地电极,被焊接在所述端面上,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
焊接塌边位于所述端面中的所述接地电极的周围,并且避开所述内周面,
所述焊接塌边具有朝向所述主体配件的径向内侧而露出且与所述主体配件的表面连接的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塌边位于所述接地电极的周围,并避开所述内周面,而且避开对所述端面的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得到的倒角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25146A JP5878880B2 (ja) | 2013-02-13 | 2013-02-13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3-025146 | 2013-02-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6079A true CN103986079A (zh) | 2014-08-13 |
Family
ID=50070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50322.7A Pending CN103986079A (zh) | 2013-02-13 | 2014-02-13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60292B2 (zh) |
EP (1) | EP2768094B1 (zh) |
JP (1) | JP5878880B2 (zh) |
CN (1) | CN10398607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6396A (zh) * | 2016-01-25 | 2017-08-08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
CN109412023A (zh) * | 2017-08-18 | 2019-03-01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70049B2 (ja) * | 2013-11-28 | 2016-08-17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996578B2 (ja) * | 2014-05-21 | 2016-09-21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JP6661245B2 (ja) | 2017-08-18 | 2020-03-11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点火プラグ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05448C (zh) * | 2005-03-08 | 2009-06-24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EP2469668A2 (en) * | 2010-12-21 | 2012-06-2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JP2013004412A (ja) * | 2011-06-20 | 2013-01-0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CN102893470A (zh) * | 2010-05-13 | 2013-01-23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64114B2 (ja) | 2002-01-31 | 2008-03-19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JP4680792B2 (ja) * | 2005-03-08 | 2011-05-11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CN101689753B (zh) | 2007-08-08 | 2012-05-23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EP2393171B1 (en) * | 2009-02-02 | 2018-10-17 | NGK Sparkplug Co., Ltd. | Spark plug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
JP5303006B2 (ja) | 2011-06-14 | 2013-10-02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02-13 JP JP2013025146A patent/JP58788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2-10 US US14/176,499 patent/US88602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11 EP EP14154648.1A patent/EP2768094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2-13 CN CN201410050322.7A patent/CN10398607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05448C (zh) * | 2005-03-08 | 2009-06-24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CN102893470A (zh) * | 2010-05-13 | 2013-01-23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EP2469668A2 (en) * | 2010-12-21 | 2012-06-2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JP2013004412A (ja) * | 2011-06-20 | 2013-01-0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6396A (zh) * | 2016-01-25 | 2017-08-08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
CN107026396B (zh) * | 2016-01-25 | 2019-03-29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
CN109412023A (zh) * | 2017-08-18 | 2019-03-01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68094A2 (en) | 2014-08-20 |
EP2768094A3 (en) | 2015-01-28 |
JP5878880B2 (ja) | 2016-03-08 |
US8860292B2 (en) | 2014-10-14 |
JP2014154462A (ja) | 2014-08-25 |
US20140225496A1 (en) | 2014-08-14 |
EP2768094B1 (en) | 2018-08-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6079A (zh)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
EP1701418B1 (en) | Spark plug | |
KR101395376B1 (ko) | 스파크 플러그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20130120531A (ko) | 스파크 플러그 | |
JP4746689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6286612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CN103972792A (zh) | 火花塞以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30051947A (ko) | 내연기관용 스파크 플러그 및 스파크 플러그의 제조방법 | |
EP2621038B1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an electrode support using brazing | |
CN107453209B (zh) | 火花塞 | |
US9190814B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park plug | |
WO2013031232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3534497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7017557A (zh) | 火花塞的制造装置 | |
JP5973928B2 (ja) | 点火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0033989A (ja) |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 |
WO2016157882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3682984A (zh) | 火花塞 | |
WO2018123146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5783950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JP4342289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用主体金具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JP2009016129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JP2009187721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21082548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4009397A (zh) | 点火塞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