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3139A - 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73139A
CN103973139A CN201410018380.1A CN201410018380A CN103973139A CN 103973139 A CN103973139 A CN 103973139A CN 201410018380 A CN201410018380 A CN 201410018380A CN 103973139 A CN103973139 A CN 103973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wer
phase
converter
phas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183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73139B (zh
Inventor
井上重德
加藤修治
清藤康弘
门胁慎
藤田裕幸
小形秀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73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3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73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3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79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35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ells, each including a switchable capacitor, the capacitors having a nominal charge voltage which corresponds to a given fraction of the input voltage, and the capacitors being selectively connected in series to determine the instantaneous output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在HVDC中依赖于变压器线圈的自身·相互电感的关系,在直流输电线中接地或者短路事故发生了的情况下,存在直流事故电流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即交流系统侧作为零相直流电流流出的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具有至少四个三相线圈的三相变压器、和三个将一个或者多个具备开关元件和能量贮藏元件的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变换器臂部;对所述变压器的第1三相线圈连接电源或者负载,将三个所述变压器的第2、第3三相线圈和所述变换器臂部的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将该并联连接点作为直流端子,第1三相线圈和所述第2、第3三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与所述第4三相线圈和所述第2、第3三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相等。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或者进行逆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及电力变换系统,尤其涉及具备将一个或者多个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所构成的臂部来进行电力变换所适合的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背景技术
将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或者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的技术近年来被采用的很多。作为这种装置,公知有利用单位变换器的装置。将多个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在各个单位变换器中,通过相对于能量贮藏要素使半导体开关元件执行动作来进行电力变换动作。比较容易得到耐高电压的电力变换装置。
作为该电力变换装置,公知有将由一个或者多个单位变换器的串联电路组成的臂部和变压器线圈之间的多个串联电路并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构成。例如在特开2010-233411号公报中有记载。
上述的电路构成是多级变换器的一种,采用IGBT(Insulated-GateBipolar Transistor)、GTO(Gate Turn-Off Thyristor)、GCT(Gate-Commutated Thyristor)等可控制接通/断开的功率半导体设备,能够输出上述开关元件的耐压以上的电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方式称作ZC-MMC(Zero-Sequence Cancelling ModularMultilevel Converter)。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3411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对变压器的初级线圈连接交流系统,与次级线圈串联地连接变换器臂部的电路构成(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21)。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发现在上述HVDC中依赖于变压器线圈的自身/相互电感的关系,有些情况下会产生以下说明的课题。
在上述HVDC的直流输电线中产生了接地或者短路事故的情况下,在变换器臂部与变压器次级线圈中会流动直流事故电流。
一般地,在与超高压的交流系统连接的变压器中,例如存在如下课题:虽然将与该交流系统连接的线圈作为Y接线来将其中性点接地的情况很多,但在产生了直流事故的情况下,存在上述的直流事故电流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即交流系统侧也作为零相直流电流流出的情况。
上述直流事故电流,虽然能够由例如与上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交流系统侧)连接的断路器进行断路,但存在因上述零相直流电流重叠而对断路器的断路性能产生恶劣影响等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产生了直流输电线的接地/短路事故时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在交流系统侧流出的零相直流电流的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具备:具有三组线圈的变压装置,该三组线圈的每一组具有至少四个线圈;和三个由一个单位变换器构成的、或者将多个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变换器臂部,该单位变换器具备开关元件和能量贮藏元件;所述四个线圈构成为第1线圈、第2线圈、第3线圈、和第4线圈,对所述第1线圈连接电源或者负载,为了在与所述电源或者负载之间进行电力变换,对各个所述变换器臂部串联连接所述任一组的第2线圈和所述任一组的第3线圈而构成电路,所述第1线圈和所述第2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1线圈和所述第3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所述第4线圈和所述第2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4线圈和所述第3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的大小关系相等。
或者,本发明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具备:三个单相变压器,该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每一个具有至少四个单相线圈;和三个由一个单位变换器构成的、或者将多个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变换器臂部,该单位变换器具备开关元件和能量贮藏元件;对三个所述单相变压器的第1单相线圈连接电源或者负载,为了在与所述电源或者负载之间进行电力变换,对各个所述变换器臂部串联连接所述任一个单相变压器的第2单相线圈和所述任一个单相变压器的第3单相线圈而构成电路,所述第1单相线圈和所述第2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1单相线圈和所述第3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所述第4单相线圈和所述第2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4单相线圈和所述第3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相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在HVDC中的直流输电线的接地·短路事故时,向交流系统侧流出的零相直流电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1形态。
图2表示双向斩波器(chopper)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
图3表示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
图4是实施例1中的变压器线圈的电路图。
图5是变压器线圈的配置例之一。
图6是变压器线圈的配置例之二。
图7是变压器线圈的一相的等效电路。
图8是采用了变压器线圈配置例之一的情况下的简要波形。
图9是采用了变压器线圈配置例之二的情况下的简要波形。
图10是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2形态。
图11是实施例2中的变压器线圈的电路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3形态。
图13是实施例3中的变压器线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之前,首先对本实施例的要点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发明者们,设计了一种在上述变压器中增加了三级Δ线圈的构成。除了可通过该三级Δ线圈对辅机进行电源供给之外,还可从该三级线圈对变换器臂部中所包括的单位变换器的电容器进行充电等。另外,采用增加了三级Δ线圈的变压器来构成ZC-MMC,进而经由例如直流输电线将该ZC-MMC的直流输出端子与其他交直变换电路的直流输出端子连接,从而能够构成直流输电系统(HVDC)。
(实施例1)
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如下这样的电力变换装置:将双向斩波器电路作为单位变换器,将对多个上述双向斩波器电路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三个变换器臂部和变压器的三个次级线圈分别串联连接来构成电路,将三个这样构成的电路进行并联连接,将并联连接点的一方作为直流正侧端子,将另一方作为直流负侧端子,将上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与三相电力系统连接,将上述变压器的三级线圈进行Δ接线形成电力变换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是将两个上述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端子彼此之间、或者一个上述电力变换装置与一个另一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端子彼此之间,经由例如直流输电线连接而成的HVDC、频率变换装置(FC)、或者BTB(Back-to-Back)系统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例,在上述的直流输电线的接地·短路事故发生时,能够得到防止直流事故电流在交流系统侧作为零相直流电流流出的效果。
首先,采用图1对实施例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电力变换装置103,经由变压器104和断路器105而与交流系统101连接。交流系统101,通过接地点102而接地。另外,在变压器104的初级线圈的a、b、c点连接交流系统101,在次级线圈的u、v、w点连接变换器臂部106u、v、w的一端,三级线圈被进行Δ接线。另外,关于变压器104的详细构成,采用图4~6进行后述。另外,各变换器臂部106u、v、w的另一端,与直流正侧端子(P点)连接,进而变压器次级线圈的中性点与直流负侧端子(N点)连接。
即,将变压器次级线圈(图4的402)和各变换器臂部106u、v、w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成为由P点和N点进行并联连接而成的构成。
对直流正侧端子(P点)和直流负侧端子(N点)直接或者经由未图示的直流输电线而连接另一端的电力变换装置109。在此,另一端的电力变换装置109,能够成为与电力变换装置103相同的构成或者不同的构成。
各变换器臂部106u、v、w,是多个单位变换器107的串联电路。关于单位变换器107的内部构成,采用图2、3进行后述。
以下,对在图1中图示的电压、电流进行定义。
将交流系统101的a相相电压称作VSa,将b相相电压称作VSb,将c相相电压称作VSc。
另外,将变压器104的u点和u相变换器臂部106u中流过的电流称作Iu,将变压器104的v点和v相臂部106v中流过的电流称作Iv,将变压器104的w点和w相臂部106w中流过的电流称作1w。
进而,将u相臂部106u中所包括的一个或者多个单位变换器107的输出电压之和称作u相臂部106u的输出电压Vu。同样地,将v相臂部106v中所包括的一个或者多个单位变换器107的输出电压之和称作v相臂部106v的输出电压Vv,将w相臂部104w中所包括的一个或者多个单位变换器107的输出电压之和称作w相臂部106w的输出电压Vw。
将直流正侧端子(P点)和直流负侧端子(N点)之间的电压称作VDC。另外,将从电力变换装置103向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流过的电流称作直流电流IDC。
在电力变换装置103和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的电力畅通的情况下,直流电流IDC大致各三分之一地分流给变换器臂部106u、v、w,进而将变压器次级线圈作为零相电流流动。
进而,将各单位变换器107的电容器电压称作VCjk。在此,j表示该单位变换器所属的变换器臂部106u、v、w,例如j=u、v、w。另外,k是该臂部106u、v、w内的编号,例如k=1、2、...、M。在此,M是臂部106u、v、w中所包括的单位变换器107的数目。
以下,采用图2、3对单位变换器107的内部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作为单位变换器107,能够采用例如能够输出单极性的电压的双向斩波器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f。首先,采用图2对双向斩波器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的电路构成进行说明。
将上侧开关元件201H和上侧回流二极管202H逆并联连接而成的电路、以及将下侧开关元件201L和下侧回流二极管202L逆并联连接而成的电路,在a点进行串联连接,并将该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与电容器203并联连接。
本说明书中,仅将上侧开关元件201H和下侧开关元件201L、以及后述的图3中说明的X相上侧开关元件201X H、X相下侧开关元件201X L、Y相上侧开关元件201Y H、Y相下侧开关元件201Y L总称为开关元件201。
另外,在图2、3中,作为开关元件201描绘了IGBT的标号,但只要是可控制接通/断开的功率半导体设备,则也可以采用GTO、GCT、MO 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等与IGBT不同种类的开关元件。
将上述的a点、和电容器203的一端(n点)之间的电压称作单位变换器107的输出电压Vjk。其中,j=u、v、w、k=1、2、...、M,M表示各变换器臂部104U、V、w中所包括的单位变换器107的数目。
以下,对双向斩波器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的输出电压Vjk、和开关元件201H、L的接通/断开状态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上侧开关元件201H接通、下侧开关元件201L断开的情况下,不管电流Ij(j=u、v、w)如何,都能够将输出电压Vjk控制为与电容器电压VCjk大致相等。
在上侧开关元件201H断开、下侧开关元件201L接通的情况下,不管电流Ij如何,都能够将输出电压V j k控制为与零大致相等。
以下,针对在直流正侧端子(P点)与直流负侧端子(N点)之间短路的直流事故108发生的情况下的电流进行说明。
若发生直流事故108,则直流电流IDC增加。因此,各变换器臂部106u、v、w和变压器次级线圈402中流动的零相电流也增加。
如JP特开2010-239723所公开的那样,若将各单位变换器107的开关元件201全部断开,则能够防止电流从电容器203(或者电容器301)向直流事故108的流出。
在将各单位变换器107的开关元件全部断开之后,各变换器臂部106u、v、w,由于存在各单位变换器107c的下侧回流二极管201L,因此作为半波整流器而执行动作。因此,交流事故电流从交流系统101向直流事故108流入。该交流事故电流可通过断路器105而断路,在将交流事故电流断路之后,直流侧事故电流衰减。
本发明的发明者,发现在上述交流事故电流流动的期间,在上述交流事故电流之外,有些情况下还依赖于变压器104的各线圈的自身·相互电感而有零相直流电流向交流系统101流出。关于该原理和解決方法,以下进行说明。
首先,采用图4~6对变压器104的内部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采用图4对变压器104的各线圈的接线状态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a相铁心脚404a上卷绕a相初级线圈401a、a脚u相次级线圈402au、a脚w相次级线圈402aw、和rs相三级线圈403rs。另外,在b相铁心脚404b上卷绕b相初级线圈401b、b脚v相次级线圈402bv、b脚u相次级线圈402bu、和st相三级线圈403st。同样地,在c相铁心脚404c上卷绕c相初级线圈401c、c脚w相次级线圈402cw、c脚v相次级线圈402cv、和st相三级线圈403ts。
即,变压器104具备初级线圈、两个次级分割线圈、三级线圈这样的四个三相线圈。
另外,在变压器104的各铁心脚404a、b、c构成独立的磁路,并构成为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情况下,换言之,电力变换装置102可以说具备具有四个单相线圈的三个单相变压器。
对初级线圈401a、b、c进行星状接线,在g点进行接地。
另外,次级分割线圈402aw、bu、cv在N点进行星状接线。
进而,次级分割线圈402au、bv、cw的各自的一端,经由u点、v点、w点与变换器臂部106u、v、w连接。
次级分割线圈402au、bv、cw的与变换器臂部106u、v、w相反的一侧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次级分割线圈402aw、bu、cv的与N点相反侧的一端。
换言之,六个次级分割线圈402au、bv、cw、aw、bu、cv构成锯齿状接线。在本实施例中,仅将六个次级分割线圈402au、bv、cw、aw、bu、cv总称为次级线圈。在此,次级分割线圈402au、bv、cw、aw、bu、cv圈数大致相等。
另外,在图4中,作为次级分割线圈402au、bv、cw、aw、bu、cv的接线,描绘了例如402au和402bu相连接的情况,但在次级线圈402成为采用了与图4不同的次级分割线圈的组合的锯齿状接线的情况下,也可应用本发明,本实施例还包括这样的情况。
三级线圈403的各线圈403rs、st、tr被进行Δ接线。虽然图4中在r、s、t的各点没有任何连接,但本实施例还包括在r、s、t点连接了辅机等的负载、电源的情况。在r、s、t点连接了负载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从三级线圈403向这些负载供给电力的效果。另外,在r、s、t点连接了电源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从三级线圈403对各变换器臂部106u、v、w的单位变换器107中所包括的电容器203(以及图3的电容器301)进行充电的效果。
即使三个铁心脚404a、b、c构成3脚铁心,即使与未图示的其他2脚一起构成5脚铁心,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另外,即使在三个铁心脚404a、b、c构成独立的磁路,变压器104构成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将变压器104的线圈中、与交流系统101连接的线圈称作初级线圈,将与变换器臂部106u、v、w连接的线圈称作次级线圈,将被Δ接线的线圈称作三级线圈,但“初级”、“次级”、“三级”是方便说明的一种呼称,即使呼称不同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接着,采用图5、6对各线圈和铁心脚的配置进行说明。
图5、6是表示变压器104的一相的铁心脚与线圈的配置例之一的简要截面图。在图5和图6中,线圈配置不同。如后所述,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发现,在图5的线圈配置中,虽然前述的直流事故电流作为零相直流电流向交流系统流出,但在图6中能够降低流出的电流。
图5中,从与a相铁心脚404a接近的一侧,按照rs相三级线圈403rs、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a相初级线圈401a的顺序进行配置。
另一方面,在图6中,从与a相铁心脚404a接近的一侧,按照rs相三级线圈403rs、a相初级线圈401a、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顺序配置。
以下,采用图7说明根据图5、6的线圈配置,直流事故电流作为零相直流电流向交流系统流出的大小不同的原理。
图7是采用变压器104的一相的各线圈的自身·相互电感的等效电路。
另外,将L1设为a相初级线圈401a的自身电感,将L2设为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的自身电感,将L3设为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自身电感,将L4设为rs相三级线圈403rs的自身电感。
进而,将M12(=M21)设为a相初级线圈401a和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的相互电感,将M13(=M31)设为a相初级线圈401a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相互电感,将M14设为a相初级线圈401a和rs相三级线圈403rs的相互电感,将M23(=M32)设为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相互电感,将M24(=M42)设为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和rs相三级线圈403rs的相互电感,将M34设为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和rs相三级线圈403rs的相互电感。
将LI中流过的电流设为il,将L2中流过的电流设为i2,将L3中流过的电流设为i3,将L4中流过的电流设为i4。
另外,将被a相初级线圈401a感应的电压设为v1,将被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感应的电压设为v2,将被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感应的电压设为v3,将被rs相三级线圈403rs感应的电压设为v4。
进而,将通过i1而被L2、L3、L4感应的电压分别设为v12、v13、v14,将通过i2而被L1、L3、L4感应的电压分别设为v21、v23、v24,将通过i3而被L1、L2、L4感应的电压分别设为v31、v32、v34,将通过i4而被L1、L2、L3感应的电压分别设为v41、v42、v43。
另外,外部电路701~704,分别为代表a相初级线圈401a、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rs相三级线圈403rs的外部电路而描绘的电路。
在图7的变压器等效电路中,式(1)成立。
IA133106D
(式1)
v 1 v 2 v 3 v 4 = L 1 M 21 M 31 M 41 M 12 L 2 M 32 M 42 M 13 M 23 L 3 M 43 M 14 M 24 M 34 L 4 d dt i 1 i 2 i 3 i 4 - - - ( 1 )
若采用耦合系数来表示相互电感M12(=M21)、M13(=M31)、M14(=M41)、M23(=M32)、M24(=M42)、M34(=M43),则式(1)能够由式(2)~式(7)表示。
(式2)
M 12 = M 21 = k 12 L 1 L 2 - - - ( 2 )
(式3)
M 13 = M 31 = k 13 L 1 L 2 - - - ( 3 )
(式4)
M 14 = M 41 = k 14 L 1 L 4 - - - ( 4 )
(式5)
M 23 = M 32 = k 23 L 2 L 3 - - - ( 5 )
(式6)
M 24 = M 42 = k 24 L 2 L 4 - - - ( 6 )
(式7)
M 34 = M 43 = k 34 L 3 L 4 - - - ( 7 )
以下,采用图1、4、7、式(1)~(7),对在直流事故108发生了的情况下,各线圈中流动的电流进行说明。其中,假设变压器次级侧的直流电流仅为零相成分,仅着眼于各电压·电流的零相成分进行说明。
若直流事故108发生,则IDC增加,从图4的N点向u、v、w的各点各1/3地流过次级线圈402的直流电流(IDC/3)也增加。
如图4所示,在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中,IDC/3的方向相反。
因此,在图7的等效电路中,i2=-i3=-IDC/3。
在此,针对在直流事故108发生了的情况下,对初级线圈401和三级线圈403施加的零相电压进行说明。
若交流系统101的相电压VSa、VSb、VSc不包含零相成分,则对初级线圈401施加的零相电压大致为零。因此,在图7中v1大致为零。
另外,由于三级线圈403被进行Δ接线,因此对三级线圈403施加的零相电压大致为零。因此,在图7中v4大致为零。
如前所述,若i2=-i3=-IDC/3,则根据图7以及式(1)~(7),i1、i4由式(8)、(9)表示。
(式8)
d dt i 1 = - 1 L 1 ( v 21 + v 31 ) - M 41 L 1 d dt i 4 - - - ( 8 )
(式9)
d dt i 4 = - 1 L 4 ( v 24 + v 34 ) - M 14 L 4 d dt i 1 - - - ( 9 )
另外,式(8)、(9)各自的第2项中的(v21+v31)和(v24+v34),由式(10)、(11)表示。
(式10)
v 21 + v 31 = - ( M 21 - M 31 ) d dt iDC - - - ( 10 )
(式11)
v 24 + v 34 = - ( M 24 - M 34 ) d dt iDC - - - ( 11 )
若将式(9)、(10)、(11)代入式(8),则得到式(12)。
(式12)
d dt i 1 = L 4 ( M 12 - M 13 ) - M 14 ( M 24 - M 34 ) L 1 L 4 - M 14 2 d dt iDC - - - ( 12 )
在此,如果对M12、M13、M14、M24、M34代入式(2)~(4)、(6)、(7),则得到式(13)。
(式13)
d dt i 1 = L 4 ( A + B ) L 1 L 4 - k 14 2 L 1 L 4 d dt iDC - - - ( 13 )
即,i1能够由式(14)表示。
(式14)
i 1 = L 4 ( A + B ) L 1 L 4 - k 14 2 L 1 L 4 iDC - - - ( 14 )
其中,(13)、(14)式中的A、B由式(15)、(16)表示。
(式15)
A = ( k 12 L 1 L 2 - k 13 L 1 L 3 ) - - - ( 15 )
(式16)
B = - k 14 ( k 24 L 1 L 2 - k 34 L 1 L 3 ) - - - ( 16 )
在此,根据各耦合系数k12、k13、k14、k24、k34的组合,存在式(14)~(16)的A和B强化的情况(A>0、B>0或者A<0、B<0)和弱化的情况(A>0、B<0或者A<0、B>0)。
在k12>k13且k24>k34的情况下、式(15)、(16)的括弧内均为正。由此,A>0、B<0,由于A和B符号不同,因此A+B弱化。即i1变小。
在k12<k13且k24<k34的情况下,式(15)、(16)的括弧内均为负。由此,A<0、B>0,由于A和B符号不同,因此A+B弱化。即i1变小。
在k12>k13且k24<k34的情况下,式(15)的括弧内为正,式(16)的括弧内成为负。由此,A>0、B>0,由于A和B符号相同,因此A+B强化。即i1变大。
在k12<k13且k24>k34的情况下,式(15)的括弧内成为负,式(16)的括弧内成为正。从而,A<0、B<0,由于A和B符号相同,因此A+B加强。即i1变大。
若对以上进行归纳,则在耦合系数k12、k13的大小关系与耦合系数k24、k34的大小关系相等的情况下,i1变小。
相反,在耦合系数k12、k13的大小关系与耦合系数k24、k34的大小关系不同的情况下,i1变大。
以下,对图5、6所示的两个线圈配置、和以上所说明的耦合系数的大小关系的对应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在图5中,从与a相铁心脚404a接近的一侧起,按照rs相三级线圈403rs、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a相初级线圈401a的顺序进行配置。
在图5中,相对于a相初级线圈401a,将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配置的更远,将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配置的更近。因此,a相初级线圈401a和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的耦合系数k12,比a相初级线圈401a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耦合系数k13更小(k12<k13)。
另外,相对于rs相三级线圈403rs,将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配置的更近,将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配置的更远。因此,rs相三级线圈403rs和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的耦合系数k24,比rs相三级线圈403rs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耦合系数k34更大(k24>k34)。
根据以上情况,在图5的线圈配置中由于k12<k13且k24>k34,因此式(14)的A和B均为负。因此,在直流事故108发生了的情况下,IDC增加,随之,大的零相直流电流经由初级线圈401向交流系统101流出。
另一方面,在图6中,相对于a相初级线圈401a,将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配置的更近,将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配置的更远。因此,a相初级线圈401a和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的耦合系数k12,比a相初级线圈401a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耦合系数k13更大(k12>k13)。
另外,相对于rs相三级线圈403rs,将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配置的更近,将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配置的更远。因此,rs相三级线圈403rs和a脚u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u的耦合系数k24,比rs相三级线圈403rs和a脚w相次级分割线圈402aw的耦合系数k34更大(k24>k34)。
根据以上情况,在图6的线圈配置中由于k12>k13且k24>k34,因此式(14)的A为负、B为正。因此,在直流事故108发生了的情况下,IDC增加,随之能够降低零相直流电流经由初级线圈401向交流系统101流出的情况。
另外,在图6中,即使更换次级分割线圈402au和402aw的位置,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以上,说明通过采用图6的线圈配置,从而能够降低直流事故108发生时向交流系统101流出的零相直流电流的原理。
以下,采用图8、9的简要波形,说明在采用了图5的线圈构成和图6的线圈构成的情况下的影响和效果。
图8是在采用了图5的线圈构成的情况下的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02中,发生直流事故108,之后,直至通过断路器105将事故电流断路为止的简要波形。其中,作为交流系统101,由于假定了理想电源,因此描绘了一种即使在直流事故发生时(时刻T1<T<T2),交流系统101的相电压VSa、VSb、VSc也不会发生变化的波形。
图8的各波形,从上起,为交流系统101的相电压VSa、VSb、VSc、交流系统101中流动的电流ISa、ISb、ISc、交流系统中流动的零相电流ISa+ISb+ISc(=Ig)、直流电压VDC、直流电流IDC的简要波形。
在时刻t=T1以前,电力变换装置102从交流系统101接收有效电力,经由未图示的直流输电线进行向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发送直流电力的整流器运转。
在时刻t=T1若直流事故108发生,则直流电压VDC降低至大致为零,从交流系统101流入交流事故电流。因此,ISa、ISb、ISc的振幅增加。
如前所述,各变换器臂部106u、v、w,在直流事故发生过程中作为半波整流器执行动作,直流电流IDC的振幅也增加。
在此,在采用了图5的线圈配置的变压器104中,如前所述,因IDC的增加,初级线圈401a、b、c中感应大的零相直流电流,因此流出零相电流ISa+ISb+ISc。ISa+ISb+ISc(=Ig)在变压器104的接地点(g点)与交流系统101的接地点102之间流动。因该零相电流ISa+ISb+ISc(=Ig),从而交流系统101中流动的电流ISa、ISb、ISc成为偏置重叠后的波形,因此担心会对断路器105的断路性能产生坏影响。
在时刻t=T2,断路器105的三相均打开,因此ISa、ISb、ISc成为零。之后,IDC衰减。
另一方面,图9是在采用了图6的线圈构成的情况下在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02中,直流事故108发生之后,至通过断路器105将事故电流断路为止的简要波形。与图8相同,作为交流系统101,由于假定了理想电源,因此描绘了即使在直流事故发生时(时刻T1<t<T2),交流系统101的相电压VSa、VSb、VSc也不会发生变化的波形。
图9的各波形,与图8同样,从上起为交流系统101的相电压VSa、VSb、VSc、在交流系统101中流动的电流ISa、ISb、ISc、在交流系统中流动的零相电流ISa+ISb+ISc(=Ig)、直流电压VDC、直流电流IDC的简要波形。
在时刻t=T1以前,电力变换装置102从交流系统101接收有效电力,经由未图示的直流输电线进行向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发送直流电力的整流器运转。
在时刻t=T1若直流事故108发生,则直流电压VDC降低至大致为零,从交流系统101流入交流事故电流。因此,ISa、ISb、ISc的振幅增加。
如前所述,各变换器臂部106u、v、w,在直流事故发生过程中作为半波整流器执行动作,直流电流IDC的振幅也增加。
在此,在采用了图6的线圈配置的变压器104中,如前所述,因IDC的增加,从而能得到能够降低被初级线圈401a、b、c感应的零相直流电流的效果。因此,由于还能够降低与ISa、ISb、ISc重叠的偏置,因此能得到使断路器105的断路性能与仅交流电流的情况下大致相等的效果。
在时刻t=T2,断路器105的三相均打开,ISa、ISb、ISc成为零。之后,IDC衰减。
以上,采用图8、图9的简要波形,说明了通过图6的线圈配置能够降低直流事故时的零相直流电流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采用了双向斩波器单元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作为单位变换器10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采用了图4所示的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4f的情况下,在IDC增加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即使是与图2的双向斩波器单元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图4的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4f不同方式的单位变换器,也能应用本发明。
进而,如果耦合系数的大小关系满足前述的条件,则即使在使用具有图6所示的线圈配置以外的线圈配置的变压器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图6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例1中,能够将直流负侧端子(N点)接地。该情况下,得到能够将变压器次级线圈的对地直流电位设为大致零的效果。
(实施例2)
针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是如下这样的电力变换装置:将双向斩波器电路作为单位变换器,将对多个上述双向斩波器电路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三个变换器臂部和变压器的三个次级线圈分别串联连接来构成电路,将三个这样构成的电路进行并联连接,将并联连接点的一方作为直流正侧端子,将另一方作为直流负侧端子,将上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与三相电力系统连接,将上述变压器的三级线圈进行Δ接线而形成电力变换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是一种将两个上述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端子彼此之间、或者一个上述电力变换装置与一个另一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端子彼此之间,经由例如直流输电线连接而成的HVDC、频率变换装置(FC)、或者BTB(Back-To-Back)系统的构成。
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变更了对变换器臂部与变压器次级线圈进行串联连接的位置这一点。
根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上述的直流输电线中发生接地·短路事故时,能得到能够防止直流事故电流在交流系统侧作为零相直流电流流出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正侧端子与直流负侧端子的中点接地了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使变压器次级线圈的对地直流电位大致为零的效果。
首先,采用图10对实施例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电力变换装置1001,经由变压器1002和断路器1003而与交流系统101连接。交流系统101通过接地点102而接地。另外,在变压器1002的初级线圈的a、b、c点连接交流系统101,在次级线圈的up、vp、wp点和un、vn、wn点之间连接变换器臂部1004u、v、w,三级线圈被进行Δ接线。另外,关于变压器1002的详细构成,采用图11进行后述。另外,各变换器臂部1004u、v、w的up、vp、wp点的相反侧的一端,与直流正侧端子(P点)连接,进而,各变换器臂部1004u、v、w的un、vn、wn点的相反侧的一端与直流负侧端子(N点)连接。
即,将变压器次级线圈(图11的1102)和各变换器臂部1004u、v、w串联连接而形成的电路,成为由P点和N点进行并联连接而成的构成。
对直流正侧端子(P点)和直流负侧端子(N点)直接、或者经由未图示的直流输电线而连接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在此,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能够成为与电力变换装置1001相同的构成或者不同的构成。
各变换器臂部1004u、v、w是多个单位变换器107的串联电路。关于单位变换器107的内部构成,如图2、3所示。
以下,采用图11,针对变压器1002的各线圈的接线状态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a相铁心脚1104a上卷绕a相初级线圈1101a、a脚u相次级线圈1102au、a脚w相次级线圈1102aw、和rs相三级线圈1103rs。另外,在b相铁心脚1104b上卷绕b相初级线圈1101b、b脚v相次级线圈1102bv、b脚u相次级线圈1102bu、和st相三级线圈1103st。同样,在c相铁心脚1104c上卷绕c相初级线圈1101c、c脚w相次级线圈1102cw、c脚v相次级线圈1102cv、和st相三级线圈1103ts。
即,变压器1002具备:初级线圈、两个次级分割线圈、三级线圈这样的四个三相线圈。
另外,在变压器1002的各铁心脚1104a、b、c构成独立的磁路,并作为三个单相变压器而构成的情况下,换言之,可以说电力变换装置1001,具备具有四个单相线圈的三个单相变压器。
对初级线圈1101a、b、c进行星状接线,在g点进行接地。
另外,次级分割线圈1102aw、bu、cv各自的一端,经由wn、un、vn而与变换器臂部1004u、v、w连接
进而,次级分割线圈1102au、bv、cw各自的一端,经由up点、vp点、wp点而与变换器臂部1004u、v、w连接。
次级分割线圈1102au、bv、cw的与变换器臂部1004u、v、w相反侧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次级分割线圈1102aw、bu、cv的变换器臂部1004w、u、v的相反侧的一端。
换言之,六个次级分割线圈1102au、bv、cw、aw、bu、cv构成开放锯齿状接线。在本实施例中,仅将六个次级分割线圈1102au、bv、cw、aw、bu、cv总称为次级线圈。在此,次级分割线圈1102au、bv、cw、aw、bu、cv的圈数大致相等。
另外,在图11中,作为次级分割线圈1102au、bv、cw、aw、bu、cv的接线,描绘了例如连接1102au和1102bu的情况,但即使在次级线圈1102成为采用了与图11不同的次级分割线圈的组合的锯齿状接线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本实施例还包括这样的情况。
三级线圈1103的各线圈1103rs、st、tr被进行Δ接线。虽然图11中r、s、t的各点没有任何连接,但本实施例还包括在r、s、t点连接了辅机等的负载、电源的情况。在r、s、t点连接了负载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从三级线圈403向这些负载供给电力的效果。另外,在r、s、t点连接了电源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从三级线圈403对各变换器臂部1004u、v、w的单位变换器107中所包括的电容器203(以及图3的电容器301)进行充电的效果。
即使三个铁心脚1104a、b、c构成3脚铁心,即使与未图示的其他2脚一起构成5脚铁心,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另外,即使在三个铁心脚1104a、b、c构成独立的磁路,作为三个单相变压器而构成变压器1002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将变压器1002的线圈中、与交流系统101连接的线圈称作初级线圈,将与变换器臂部1004u、v、w连接的线圈称作次级线圈,将进行Δ接线的线圈称作三级线圈,但“初级”、“次级”、“三级”是为了方便说明的一种呼称,即使呼称不同,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1的说明所采用的图5、图6中,采用将各符号进行以下置换后的线圈配置。即,分别将401a置换为1101a,将402au置换为1102au。将402aw置换为1102aw,将403rs置换为1103rs。
若采用将各符号如前述那样进行置换后的图6的线圈配置,则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直流事故108发生了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降低被初级线圈1101感应,向交流系统101流出的零相直流电流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采用了双向斩波器单元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作为单位变换器107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即使在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4f的情况下,在IDC增加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即使是与图2的双向斩波器单元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图4的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4f不同方式的单位变换器,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进而,如果耦合系数的大小关系满足前述的条件,则即使在采用具有例如图6所示的线圈配置以外的线圈配置的变压器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图6同样的效果。
在此,如本实施例的图6所示,通过将成为锯齿状接线的次级线圈402配置在离铁心脚404a、b、c远的位置,从而还能得到能够容易确保对例如因雷击等而在两个次级分割线圈之间产生的浪涌电压的绝缘性的效果。
(实施例3)
针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是如下这样的电力变换装置:将双向斩波器电路作为单位变换器,将对多个上述双向斩波器电路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三个变换器臂部和变压器的三个次级线圈分别串联连接来构成电路,将三个这样构成的电路进行并联连接,将并联连接点的一方作为直流正侧端子,将另一方作为直流负侧端子,将上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与三相电力系统连接,对上述变压器的三级线圈进行Δ接线而形成电力变换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是一种将两个上述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端子彼此之间、或者一个上述电力变换装置与另一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端子彼此之间,经由例如直流输电线而连接的HVDC、频率变换装置(FC)、或者BTB(Back-to-Back)系统的构成。
与实施例2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变更了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接线状态这点。
根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同样地,在上述直流输电线中发生接地·短路事故时,能得到能够防止直流事故电流在交流系统侧作为零相直流电流流出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同样地,在将电力变换装置的直流正侧端子和直流负侧端子的中点接地了的情况下,能得到使变压器次级线圈的对地直流电位大致为零的效果。
首先,采用图12对实施例3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电力变换装置1201,经由变压器1202和断路器1203而与交流系统101连接。交流系统101在接地点102接地。另外,在变压器1202的初级线圈的a、b、c点连接交流系统101,在次级线圈的up、vp、wp点连接正侧变换器臂部1204up、vn、wn,在次级线圈的un、vn、wn点连接负侧变换器臂部1204un、vn、wn,三级线圈被进行Δ接线。另外,关于变压器1202的详细构成,采用图13进行后述。另外,各正侧变换器臂部1204up、vp、wp的与up、vp、wp点相反侧的一端,与直流正侧端子(P点)连接,进而,各负侧变换器臂部1204的与un、vn、wn点相反侧的一端与直流负侧端子(N点)连接。
即,将变压器次级线圈(图13的1302)和各变换器臂部1004up、vp、wp、un、vn、wn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成为由P点和N点并联连接而成的构成。
对直流正侧端子(P点)和直流负侧端子(N点)直接、或者经由未图示的直流输电线连接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在此,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109,能够设置为与电力变换装置1201相同的构成或者不同的构成。
各变换器臂部1204up、vp、wp、un、vn、wn,是多个单位变换器107的串联电路。关于单位变换器107的内部构成,如图2、3所示。
以下,采用图13针对变压器1202的各线圈的接线状态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a相铁心脚1304a上卷绕a相初级线圈1301a、u相正侧次级线圈1302up、u相负侧次级线圈1302un、和rs相三级线圈1303rs。另外,在b相铁心脚1304b上卷绕b相初级线圈1301b、v相正侧次级线圈1302vp、v相负侧次级线圈1102vn、和st相三级线圈1303st。同样地,在c相铁心脚1304c上卷绕c相初级线圈1301c、w相正侧次级线圈1302wp、w相负侧次级线圈1302wn、和st相三级线圈1303ts。
即,变压器1202具备:初级线圈、正侧次级线圈、负侧次级线圈、三级线圈这样的四个三相线圈。
另外,在变压器1202的各铁心脚1304a、b、c构成独立的磁路,且作为三个单相变压器而构成的情况下,换言之,可以说电力变换装置1201具备具有四个单相线圈的三个单相变压器。
对初级线圈1301a、b、c进行星状接线,且在g点进行接地。
另外,次级分割线圈1302un、vn、wn各自的一端,经由wn、un、vn而与负侧变换器臂部1204un、vn、wn连接
进而,次级分割线圈1302up、b p、wp各自的一端,经由up点、vp点、wp点而与正侧变换器臂部1204u、v、w连接。
次级分割线圈1302up、vp、wp的、与正侧变换器臂部1204up、vp、wp相反侧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次级分割线圈1302un、vn、wn的与负侧变换器臂部1204un、vn、wn相反侧的一端。
换言之,六个次级分割线圈1302up、vp、wp、un、vn、wn,构成双星状接线。在本实施例中,仅将六个次级分割线圈1302up、vp、wp、un、vn、wn总称为次级线圈。在此,次级分割线圈1302up、vp、wp、un、vn、wn的圈数大致相等。
另外,在图13中,作为次级分割线圈1302up、vp、wp、un、vn、wn的接线,描绘了例如402au与402b u相连接的情况,但即使在次级线圈1302成为采用了与图13不同的次级分割线圈的组合的双星状接线的情况下,也可应用本发明,本实施例还包括这样的情况。
三级线圈1303的各线圈1303rs、st、tr进行Δ接线。虽然图13中r、s、t的各点没有任何连接,但本实施例还包括在r、s、t点连接了辅机等的负载、电源的情况。在r、s、t点连接了负载的情况下,能得到从三级线圈403向这些负载供给电力的效果。另外,在r、s、t点连接了电源的情况下,能得到能够从三级线圈403对各变换器臂部1204up、vp、wp、un、vn、wn的单位变换器107中所包括的电容器203(以及图3的电容器301)进行充电的效果。
即使三个铁心脚1304a、b、c构成3脚铁心,即使与未图示的其他2脚一起构成5脚铁心,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另外,在三个铁心脚1304a、b、c构成独立的磁路,且作为三个单相变压器而构成变压器1202的情况下,也可应用本发明。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将变压器1203的线圈中、与交流系统101连接的线圈称作初级线圈,将与变换器臂部1004u、v、w连接的线圈称作次级线圈,将进行Δ接线的线圈称作三级线圈,但“初级”、“次级”、“三级”是方便说明的一种呼称,即使呼称不同,也可应用本发明。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1的说明所采用的图5、图6中,采用将各符号进行如下置换后的线圈配置。即,分别将401a置换为1301a,将402au置换为1302au,将402aw置换为1302aw,将403rs置换为1303rs。
若采用将各符号如前述那样进行置换后的图6的线圈配置,则与实施例1、2同样地,在直流事故108发生了的情况下,能得到降低被初级线圈1301感应,并向交流系统101流出的零相直流电流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采用了双向斩波器单元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作为单位变换器10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4f的情况下,在IDC增加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即使是与图2的双向斩波器单元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7c、图4的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104f不同方式的单位变换器,也能应用本发明。
进而,如果耦合系数的大小关系满足前述的条件,则即使在采用了具有图6所示的线圈配置以外的线圈配置的变压器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图6同样的效果。
符号说明:
101···交流系统
102···接地点
103···电力变换装置
104···变压器
105···断路器
106u、v、w···变换器臂部
107···单位变换器
107c···双向斩波器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
107f···全桥式电路形式的单位变换器
108···直流事故
109···另一端电力变换装置
201H、L、XH、XL、YH、YL···开关元件
202H、L、XH、XL、YH、YL···回流二极管
203、301···电容器
401a、b、c···初级线圈
402au、bv、vw、aw、bu、cv···次级线圈
403rs、st、tr···三级线圈
404a、b、c···铁心脚
701、702、703、704···各线圈的外部电路
1001···电力变换装置
1002···变压器
1003···断路器
1004u、v、w···变换器臂部
1101a、b、c···初级线圈
1102au、bv、vw、aw、bu、cv···次级线圈
1103rs、st、tr···三级线圈
1104a、b、c···铁心脚
1201···电力变换装置
1202···变压器
1203···断路器
1204up、vp、wp···正侧变换器臂部
1204un、vn、wn···负侧变换器臂部
1301a、b、c···初级线圈
1302up、vp、wp、un、vn、wn···次级线圈
1303rs、st、tr···三级线圈
1304a、b、c···铁心脚

Claims (20)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
具有三组线圈的变压装置,该三组线圈的每一组具有至少四个线圈;和
三个由一个单位变换器构成的、或者将多个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变换器臂部,该单位变换器具备开关元件和能量贮藏元件,
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四个线圈构成为第1线圈、第2线圈、第3线圈、和第4线圈,对所述第1线圈连接电源或者负载,为了在与所述电源或者负载之间进行电力变换,对各个所述变换器臂部串联连接所述任一组的第2线圈和所述任一组的第3线圈而构成电路,所述第1线圈和所述第2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1线圈和所述第3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所述第4线圈和所述第2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4线圈和所述第3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相等。
2.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
三个单相变压器,该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每一个具有至少四个单相线圈;和
三个由一个单位变换器构成的、或者将多个单位变换器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变换器臂部,该单位变换器具备开关元件和能量贮藏元件,
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对三个所述单相变压器的第1单相线圈连接电源或者负载,为了在与所述电源或者负载之间进行电力变换,对各个所述变换器臂部串联连接所述任一个单相变压器的第2单相线圈和所述任一个单相变压器的第3单相线圈而构成电路,所述第1单相线圈和所述第2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1单相线圈和所述第3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所述第4单相线圈和所述第2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与所述第4单相线圈和所述第3单相线圈的耦合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4线圈连接负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4单相线圈连接负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个线圈卷绕在3脚铁心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个线圈卷绕在4脚铁心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个线圈卷绕在5脚铁心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变换器采用双向斩波器电路而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变换器采用全桥式电路而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第3线圈构成锯齿状接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第3线圈构成开放锯齿状接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第3线圈构成双星状接线。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所述第2、第3单相线圈构成锯齿状接线。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所述第2、第3单相线圈构成开放锯齿状接线。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单相变压器的所述第2、第3单相线圈构成双星状接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铁心脚接近的一侧起按所述第4线圈的一相、所述第1线圈的一相、所述第2线圈的一相、所述第3线圈的一相的顺序进行卷绕。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铁心脚接近的一侧起按所述第4线圈的一相、所述第1线圈的一相、所述第3线圈的一相、所述第2线圈的一相的顺序进行卷绕。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铁心脚接近的一侧起按所述第4单相线圈、所述第1单相线圈、所述第2单相线圈、所述第3单相线圈的顺序进行卷绕。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铁心脚接近的一侧起按所述第4单相线圈、所述第1单相线圈、所述第3单相线圈、所述第2单相线圈的顺序进行卷绕。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第4线圈或者单相线圈的组,具有至少一个Δ接线。
CN201410018380.1A 2013-01-25 2014-01-15 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Active CN103973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1609 2013-01-25
JP2013011609A JP6018934B2 (ja) 2013-01-25 2013-01-25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3139A true CN103973139A (zh) 2014-08-06
CN103973139B CN103973139B (zh) 2016-08-17

Family

ID=51222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18380.1A Active CN103973139B (zh) 2013-01-25 2014-01-15 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2684B2 (zh)
JP (1) JP6018934B2 (zh)
CN (1) CN1039731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0160A (zh) * 2015-12-17 2018-08-03 通用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供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16486B1 (en) * 2009-03-30 2018-05-30 Hitachi, Lt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5894777B2 (ja) * 2011-12-07 2016-03-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218543B (zh) * 2013-05-30 2016-12-28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电流源型变流器差动保护方法
ES2792107T3 (es) * 2013-07-15 2020-11-10 Siemens Ag Convertidor CC/CC modular multinivel para aplicaciones de corriente continua de alta tensión
JP6383304B2 (ja) * 2015-02-27 2018-08-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ダブルセル
WO2017084716A1 (en) * 2015-11-19 2017-05-26 Abb Schweiz Ag A converter arrangement using converter modules
JP6567580B2 (ja) * 2017-02-24 2019-08-28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
US10742136B2 (en) * 2017-04-05 2020-08-11 Abb Schweiz Ag DC offset compensation in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CN107093890B (zh) * 2017-06-02 2019-03-08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直流换流站内故障开关配置及清除方法
WO2019043758A1 (ja) * 2017-08-28 2019-03-0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の使用方法
EP3787175B1 (en) * 2018-04-24 2023-07-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constant acquiring method
WO2020011339A1 (de) * 2018-07-10 2020-01-1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energieversorgen einer hochleis-tungslast
JP7419147B2 (ja) 2019-05-30 2024-01-22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110571841A (zh) * 2019-07-10 2019-12-13 台州宏达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台州经济开发区运检分公司 变频输电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9572A (ja) * 2004-10-27 2006-05-18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の突入電流抑制装置
CN101291065A (zh) * 2008-05-22 2008-10-22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低压配电网中性线谐波抑制装置
CN101964596A (zh) * 2009-07-21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
US20120026767A1 (en) * 2009-03-30 2012-02-02 Shigenori Inou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2771038A (zh) * 2010-03-15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转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0925A (en) * 1971-03-29 1972-10-2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hyristor tap changer for electrical inductive apparatus
US3769570A (en) * 1971-09-29 1973-10-30 Gen Electric Canada Ac-dc converter circuit for minimizing harmonics
JPS5640218A (en) * 1979-09-10 1981-04-16 Toshiba Corp Ac-dc converting transformer
JPS56162977A (en) * 1980-05-15 1981-12-15 Toyo Electric Mfg Co Ltd Inverter device
US4860185A (en) * 1987-08-21 1989-08-22 Electronic Research Group, Inc. Integrate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for personal computers
JPH0543734U (ja) * 1991-11-08 1993-06-11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直列式電圧変動対策装置
JPH06327251A (ja) * 1993-05-13 1994-11-25 Fuji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変換装置
JP2536813B2 (ja) * 1993-10-22 1996-09-25 光也 松村 三相単巻変圧器
JP5268744B2 (ja) * 2009-03-31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5268739B2 (ja) 2009-03-30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US8553440B1 (en) * 2010-09-24 2013-10-08 James Nanut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s
JP5881386B2 (ja) * 2011-11-24 2016-03-09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
JP5993675B2 (ja) * 2012-09-14 2016-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システム及び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99951B2 (ja) * 2012-11-29 2017-03-22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9572A (ja) * 2004-10-27 2006-05-18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の突入電流抑制装置
CN101291065A (zh) * 2008-05-22 2008-10-22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低压配电网中性线谐波抑制装置
US20120026767A1 (en) * 2009-03-30 2012-02-02 Shigenori Inou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1964596A (zh) * 2009-07-21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
CN102771038A (zh) * 2010-03-15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转换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0160A (zh) * 2015-12-17 2018-08-03 通用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供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18934B2 (ja) 2016-11-02
US9252684B2 (en) 2016-02-02
CN103973139B (zh) 2016-08-17
US20140211528A1 (en) 2014-07-31
JP2014143864A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3139A (zh) 电力变换装置及直流输电系统
US9917534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with a plurality of series circuits
CN107112923B (zh) 具有晶闸管阀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Schön et al. Comparison of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V DC-DC-converters
CN104685775A (zh) 用于hvdc应用的模块化多电平dc/dc转换器
CN103534769A (zh) 电抗器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力变换器
JP5268744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094369B (zh) 包括分接开关装置的变压器
CN109075722A (zh) 变流器装置
CN104009658B (zh) 功率变换电路和功率变换系统
WO2015032421A1 (en) Hvdc series current source converter
CN102957332B (zh) 三电平功率转换装置
Li et al. Analysis of single-phase-to-ground faults at the valve-side of HB-MMCs in bipolar HVDC systems
CN106797124B (zh) Ac故障处理布置
CN110233472A (zh) 一种电压源换流器故障保护方法和保护装置
SA110310077B1 (ar) معوِّض لقدرة مفاعليَّة متعدد الأطوار
CN101013625A (zh) 一种电力限流电抗器
US20090303758A1 (en) Converter
KR102467725B1 (ko) 변압기 장치
Escobar-Mejia et al. New power electronic interface combining DC transmission, a medium-frequency bus and an AC-AC converter to integrate deep-sea facilities with the AC grid
CN108054929A (zh) 一种电气化铁路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的变流装置
JP3399905B2 (ja) 三相限流装置
EP3769388B1 (en) Neutral circuit arrangement
CN107240927A (zh) 一种直流线间潮流控制器
EP3583694B1 (en) Semiconductor switch with 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