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5611B -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5611B
CN103955611B CN201410174670.5A CN201410174670A CN103955611B CN 103955611 B CN103955611 B CN 103955611B CN 201410174670 A CN201410174670 A CN 201410174670A CN 103955611 B CN103955611 B CN 103955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bda
centerdot
lsqb
rsqb
over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46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5611A (zh
Inventor
孟中杰
胡仄虹
黄攀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1746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556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55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5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5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5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任务以及不同结构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建模需求,简化建模工作,提高建模和解算效率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确定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和结构参数,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包括空间系绳,以及通过空间系绳连接且均为多刚体结构的空间平台和操作机器人;步骤2,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步骤3,基于Hamilton原理并结合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步骤4,将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转换至轨道惯性系下;步骤5,利用有限元法离散化系统模型,建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

Description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间绳系机器人在轨服务领域,具体为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空间绳系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空间机器人系统,由于其灵活、安全、成本低等特点,将广泛应用于失效卫星救护、空间垃圾清理、在轨维修、在轨组装等任务。空间绳系机器人的一般架构为“空间平台+空间系绳+操作机器人”,空间平台通过空间系绳释放操作机器人,操作机器人逼近空间目标实施抓捕;并利用操作机器人上自带操作机械臂及末端操作手执行在轨服务任务。作为一种复杂的刚柔组合系统,其动力学建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类系统建模,目前的常用模型按照复杂度可分为哑铃模型、弹簧-质量模型与多单元模型三类。最为复杂的多单元模型虽然很好的反映了空间系绳的质量、弹性、张力等特性,但将两端绑体近似为质点或单刚体结构,并不适合空间绳系机器人。因此,针对这种复杂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建模问题,需要在多单元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两端绑体的多刚体构型,建立空间绳系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另外,尽管空间绳系机器人具有类似的结构,但针对不同的任务,空间绳系机器人的结构仍有所不同。例如,操作手的配置及自由度需针对任务设计。这给空间绳系机器人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动力学建模工作量。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一种通用解算方法,为空间绳系机器人的研究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任务以及不同结构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建模需求,简化建模工作,提高建模和解算效率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确定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和结构参数,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包括空间系绳,以及通过空间系绳连接且均为多刚体结构的空间平台和操作机器人;步骤2,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步骤3,基于Hamilton原理并结合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步骤4,将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转换至轨道惯性系下;步骤5,利用有限元法离散化系统模型,建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
优选的,步骤1中确定的拓扑结构参数包括,定义地心惯性坐标系为OXωYωZω;空间平台由nP个刚体连接而成,第i个刚体的质心为Pi,质量为本体系下惯量为相对惯性坐标系的欧拉四元数为操作机器人由nM个刚体连接而成,第i个刚体的质心为Mi,质量为本体系下惯量为相对惯性坐标系的欧拉四元数为空间系绳连接空间平台和操作机器人,且两端均能收放;点CP表示空间平台与空间系绳之间的连接点,点CM表示末端操作机器人与空间系绳之间的连接点。
进一步,步骤2中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时,引入自然坐标s表示空间系绳未变形时,空间系绳上一点与某一端点间的绳段长度;选取空间系绳存放在平台中的一端为自然坐标起点,并规定sP(t)表示CP点处空间系绳自然坐标,sM(t)表示CM点处空间系绳自然坐标;总长为L的空间系绳表示为:
长度为sP的空间系绳存放在平台中,长度为sM的空间系绳存放在操作机器人中,剩余的长度为sM-sP的空间系绳释放在平台和操作机器人之间;
空间系绳的轴向张力表示为:
式中,n表示空间系绳轴向张力矢量,N表示轴向张力的大小,E为空间系绳杨氏模量,A为空间系绳截面积,ε表示空间系绳上某一点的应变,τ表示空间系绳上某一点的切向量,α为系数。
进一步,空间系绳轴向张力包括弹性力NC=EAε和粘弹性体轴向阻尼力两部分。
进一步,步骤3中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为:
GP+GM+GT+GDR+GC=0 (8)
式中,
其中,分别表示对应约束条件的拉格朗日乘子;分别表示作用在空间平台和末端操作机构上的万有引力,分别表示作用在空间平台和末端操作机构上的广义重力梯度力矩,NPD和NMD表示释放回收机构中由于空间系绳释放造成的附加阻尼力。
进一步,步骤3中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时引入Carnot能量损失项来对空间系绳释放与回收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方程进行修正。
进一步,步骤4中,将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从地心惯性系转换到轨道惯性系:
式中,
进一步,步骤5中,在离散化之前,引入归一化自然坐标s,
将采用描述的位置矢量记为利用n+1个节点将积分区间[0,1]分为n段,每段上选取插值函数为:
于是第i段空间系绳上点的位置向量近似满足:
进一步,步骤5中,将轨道惯性系下的模型离散化后得到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为:
(1)空间平台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2)操作机器人位姿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3)存放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4)释放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5)释放/回收机构动力学方程
式中,为3(n+1)维的向量,为3n维的向量,它们满足:
M1、M2为3(n+1)×3(n+1)维的矩阵,M3为3(n+1)×3n维的矩阵,它们满足:
与现在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通用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上,考虑空间系绳两端绑体的结构特点,将两端绑体确定为多刚体结构的复杂刚柔组合体系统,先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Hamilton原理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的动力学模型,再通过转换至轨道惯性系下,降低由于轨道半径远大于释放长度而引起的计算误差;最后通过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处理,使其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计算能够继续进行,建立得到面向仿真分析的通用动力学模型;完整的反映了两端绑体的特性及空间系绳的张力、质量、弹性等特征,能够适应于各种不同任务,不同结构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为空间绳系机器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的,由于在空间系绳的释放/回收建模时,一般假设存放的空间系绳完全松弛并忽略其体积,因为忽略了存放空间系绳的体积和运动速度,所以在空间系绳释放与回收过程中,空间系绳微元在释放/回收机构出口处会被瞬间加速或减速,这一质量流动的过程仅仅满足动量守恒,并不满足机械能守恒,会给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带来困难,对此通过引入Carnot能量损失项来对空间系绳释放与回收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方程进行修正,保证建模的正确性。
进一步的,通过在离散化之前,引入归一化自然坐标s,消除变化的空间系绳长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图。
图中:1为空间平台,2为空间系绳,3为操作机器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本发明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针对空间绳系机器人这一复杂的刚柔组合体系统建立一种通用的动力学模型,为空间绳系机器人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1,确定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和结构参数。
如图1所示,空间绳系机器人采用一种通用的拓扑结构。空间平台1和操作机器人3均为多刚体结构。定义地心惯性坐标系OXωYωZω。空间平台1由nP个刚体连接而成,第i个刚体的质心为Pi,质量为本体系下惯量为相对惯性坐标系的欧拉四元数为操作机器人3由nM个刚体连接而成,第i个刚体的质心为Mi,质量为本体系下惯量为相对惯性坐标系的欧拉四元数为空间系绳2连接空间平台1和操作机器人3,且两端均能收放。点CP表示空间平台与空间系绳之间的连接点,点CM表示操作机器人与空间系绳之间的连接点。
步骤2,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
为了便于描述,引入自然坐标s表示空间系绳未变形时,空间系绳上一点与某一端点间的绳段长度。选取空间系绳存放在平台中的一端为自然坐标起点,并规定sP(t)表示CP点处空间系绳自然坐标,sM(t)表示CM点处空间系绳自然坐标。于是总长为L的空间系绳分为三段:
长度为sP的空间系绳存放在平台中,长度为sM的空间系绳存放在操作机器人中,剩余的长度为sM-sP的空间系绳释放在平台和操作机器人之间。
空间系绳的轴向张力表示为:
式中,n表示空间系绳轴向张力矢量,N表示轴向张力的大小,E为空间系绳杨氏模量,A为空间系绳截面积,ε表示空间系绳上某一点的应变,τ表示空间系绳上某一点的切向量,α为系数。可以看出,空间系绳轴向张力包括弹性力NC=EAε和粘弹性体轴向阻尼力两部分。
在空间系绳的释放/回收建模时,一般假设存放的空间系绳完全松弛并忽略其体积。由于忽略了存放空间系绳的体积和运动速度,因此在空间系绳释放与回收过程中,空间系绳微元在释放/回收机构的出口处会被瞬间加速或减速,这一质量流动的过程仅仅满足动量守恒,并不满足机械能守恒,会给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带来困难。对此,引入Carnot能量损失项来对空间系绳释放与回收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方程进行修正,保证建模的正确性。
步骤3,基于Hamilton原理并结合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对于任何动力学力学系统,均满足如下形式的Hamilton原理:
式中,T表示系统动能,V表示系统的势能,λ表示拉格朗日乘子,C表示系统的约束方程,δW表示非保守外力所做的虚功。
针对图1所示的空间绳系机器人,系统动能
式中,ρ为空间系绳线密度,R表示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矩阵为四元素的转换矩阵。
系统势能V满足:
式中,分别表示平台和操作机器人中刚体的万有引力势能,而引力势能项Φ和弹性势能项Π分别满足:
其中,μe表示地球的引力常数,η为空间系绳某一点处的伸长量,
系统中非保守力做的功为:
式中,FCP、FCM和FT分别表示作用在平台、操作机构及空间系绳上非保守外力,广义力矩满足:
其中,分别表示作用在平台和操作机构非保守外力形成的机动力矩。Carnot能量损失项CELTP和CELTM满足:
另外,空间绳系机器人系统还需要满足约束方程:
在式(7)中,第一组为平台和操作机构上各刚体连接带来的约束,第二组表示四元数模为1的约束,第三组表示平台与操作机构上的CP点,CM点应与实际CP点,CM点位置重合带来的约束,第四组表示空间系绳上的CP点,CM点应与实际CP点,CM点位置重合带来的约束。
化简,可得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GP+GM+GT+GDR+GC=0 (8)
式中,
其中,λCPCMPTMT分别表示对应约束条件的拉格朗日乘子。分别表示作用在空间平台和末端操作机构上的万有引力,它满足:
分别表示作用在空间平台和末端操作机构上的广义重力梯度力矩,它满足:
式中,d(R)表示质点与刚体质心之间的距离。另外,NPD和NMD表示释放回收机构中由于空间系绳释放造成的附加阻尼力,它们满足:
式中,分别表示平台释放和回收空间系绳的情况,分别表示末端操作机构释放和回收空间系绳的情况。
步骤4,将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转换至轨道惯性系下;降低由于轨道半径远大于释放长度而引起的计算误差。
由于释放长度远小于轨道半径,释放/回收操作对系统轨道影响极小,直接利用式(8)进行求解会造成数值计算上较大的误差。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空间绳系机器人系统的附近选取一点o,建立轨道惯性系。其原点o绕地球按开普勒轨道运动,和空间绳系机器人距离保持在20km以下,且运动不受机器人影响,其坐标轴与地心惯性系保持平行。
分别是空间平台和操作机器人各刚体在轨道惯性系下的坐标。表示轨道平均角速度,表示地心惯性系矢径的单位方向向量在本体坐标系内的坐标,f为真近点角。
将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地心惯性系转换到轨道惯性系:
式中,
步骤5,利用有限元法离散化系统模型,建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
由于方程(9)中存在描述空间系绳运动的积分项,不能直接继续求解,需要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离散处理。在离散化之前,引入归一化自然坐标消除变化的空间系绳长度的影响。
为了便于区分,将采用描述的位置矢量记为利用n+1个节点将积分区间[0,1]分为n段,每段上选取插值函数为:
于是第i段空间系绳上点的位置向量近似满足:
空间绳系机器人动力学方程离散化为:
(1)空间平台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2)操作机器人位姿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3)存放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4)释放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5)释放/回收机构动力学方程
式中,为3(n+1)维的向量,为3n维的向量,它们满足:
M1、M2为3(n+1)×3(n+1)维的矩阵,M3为3(n+1)×3n维的矩阵,它们满足:

Claims (1)

1.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和结构参数,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拓扑结构包括空间系绳(2),以及通过空间系绳(2)连接且均为多刚体结构的空间平台(1)和操作机器人(3);
步骤2,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
步骤3,基于Hamilton原理并结合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步骤4,将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转换至轨道惯性系下;
步骤5,利用有限元法离散化系统模型,建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
步骤1中确定的拓扑结构参数包括,定义地心惯性坐标系为OXωYωZω;空间平台由nP个刚体连接而成,第i个刚体的质心为Pi,质量为本体系下惯量为相对惯性坐标系的欧拉四元数为操作机器人由nM个刚体连接而成,第i个刚体的质心为Mi,质量为本体系下惯量为相对惯性坐标系的欧拉四元数为空间系绳连接空间平台和操作机器人,且两端均能收放;点CP表示空间平台与空间系绳之间的连接点,点CM表示末端操作机器人与空间系绳之间的连接点;
步骤2中建立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模型时,引入自然坐标s表示空间系绳未变形时,空间系绳上一点与某一端点间的绳段长度;选取空间系绳存放在平台中的一端为自然坐标起点,并规定sP(t)表示CP点处空间系绳自然坐标,sM(t)表示CM点处空间系绳自然坐标;总长为L的空间系绳表示为:
0 ≤ s ≤ s P ( t ) s P ( t ) ≤ s ≤ s M ( t ) s M ( t ) ≤ s ≤ L - - - ( 1 )
长度为sP的空间系绳存放在平台中,长度为L-sM的空间系绳存放在操作机器人中,剩余的长度为sM-sP的空间系绳释放在平台和操作机器人之间;
空间系绳的轴向张力表示为:
N = E A ( ϵ + α ϵ · ) n = N τ - - - ( 2 )
式中,n表示空间系绳轴向张力矢量,N表示轴向张力的大小,E为空间系绳杨氏模量,A为空间系绳截面积,ε表示空间系绳上某一点的应变,τ表示空间系绳上某一点的切向量,α为系数;
空间系绳轴向张力包括弹性力NC=EAε和粘弹性体轴向阻尼力两部分;
步骤3中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为:
GP+GM+GT+GDR+GC=0 (8)
式中,
G P = ∫ t 0 t 1 { Σ i = 1 n P { δR P i T [ - m P i R ·· P i - Σ k = 1 n P C ( ∂ C P k ∂ R P i ) T λ P k + ( ∂ C C P ∂ R P i ) T λ C P + F P i + F P g i ] + δΛ P i T [ - 4 L P i T J P i L P i Λ ·· P i - 8 L · P i T J P i L P i Λ · P i - Σ k = 1 n P C ( ∂ C P k ∂ Λ P i ) T λ P k - 2 Λ P i λ P Λ i + ( ∂ C C P ∂ Λ P i ) T λ C P + Q P i + Q P g i ] } } d t
G M = ∫ t 0 t 1 { Σ i = 1 n M { δR M i T [ - m M i R ·· M i - Σ k = 1 n M C ( ∂ C M k ∂ R M i ) T λ M k + ( ∂ C C M ∂ R M i ) T λ C M + F M i + F M g i ] + δΛ M i T [ - 4 L M i T J M i L M i Λ ·· M i - 8 L · M i T J M i L M i Λ · M i - Σ k = 1 n M C ( ∂ C M k ∂ Λ M i ) T λ M k - 2 Λ M i λ M Λ i + ( ∂ C C M ∂ Λ M i ) T λ C M + Q M i + Q M g i ] } } d t
G T = ∫ t 0 t 1 { δR C P T { - ρs P [ R ·· C P + ▿ Φ ( R C P ) ] - ρ s · P 2 η ( s P ) τ ( s P ) - λ C P - λ P T + F C P } + ∫ s P s M δR T [ - ρ ( R ·· + ▿ Φ ) + F T + ∂ n ∂ s ] d s + δR C M T { - ρ ( L - s M ) [ R ·· C M + ▿ Φ ( R C M ) ] + ρ s · M 2 η ( s M ) τ ( s M ) - λ C M - λ M T + F C M } + δR T ( s P ) [ λ P T + n ( s P ) ] + δR T ( s M ) [ λ M T - n ( s M ) ] } d t
G D R = ∫ t 0 t 1 { [ N P D + N P - N ( s P ) ] η ( s P ) δs P + [ - N M D - N M + N ( s M ) ] η ( s M ) δs M } d t
G C = ∫ t 0 t 1 { - δλ P k T C p k - δλ M k T C M k - δλ C P T [ R C P - C C P ( R p i , Λ p i ) ] - δλ C M T [ R C M - C C M ( R M i , Λ M i ) ] + δλ P T T [ R C P - R ( s P ) ] + δλ M T T [ R C M - R ( s M ) ] + Σ i = 1 n P δλ P Λ i [ Λ p i T Λ p i - 1 ] + Σ i = 1 n M δλ M Λ i [ Λ M i T Λ M i - 1 ] } d t
其中,λCPCMPTMT分别表示对应约束条件的拉格朗日乘子;分别表示作用在空间平台和末端操作机构上的万有引力,分别表示作用在空间平台和末端操作机构上的广义重力梯度力矩,NPD和NMD表示释放回收机构中由于空间系绳释放造成的附加阻尼力,ρ为空间系绳线密度,R表示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矩阵为四元素的转换矩阵,Φ为引力势能项,η为空间系绳某一点处的伸长量,FCP、FCM和FT分别表示作用在平台、操作机构及空间系绳上非保守外力,为广义力矩;
步骤3中建立地心惯性系下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时引入Carnot能量损失项来对空间系绳释放与回收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方程进行修正;
步骤4中,将空间绳系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从地心惯性系转换到轨道惯性系:
G P o + G M o + G T o + G D R o + G C o = 0 - - - ( 9 )
式中,
G P o = ∫ t 0 t 1 { Σ i = 1 n P { δr P i T [ - m P i r ·· P i - m P i ω ‾ 2 A f r P i - Σ k = 1 n P C ( ∂ C P k ∂ r P i ) T λ P k + ( ∂ C C P ∂ r P i ) T λ C P + F P i ] + δΛ P i T [ - 4 L P i T J P i L P i Λ ·· P i - 8 L · P i T J P i L P i Λ · P i + 6 ω ‾ 2 L P i T [ i P i × ( I P i · i P i ) ] - Σ k = 1 n P C ( ∂ C P k ∂ Λ P i ) T λ P k - 2 Λ P i λ P Λ i + ( ∂ C C P ∂ Λ P i ) T λ C P + Q P i ] } } d t
G M o = ∫ t 0 t 1 { Σ i = 1 n M { δR M i T [ - m M i r ·· M i - m M i ω ‾ 2 A f r M i - Σ k = 1 n M C ( ∂ C M k ∂ R M i ) T λ M k + ( ∂ C C M ∂ R M i ) T λ C M + F M i ] + δΛ M i T [ - 4 L M i T J M i L M i Λ ·· M i - 8 L · M i T J M i L M i Λ · M i + 6 ω ‾ 2 L M i T [ i M i × ( I M i · i M i ) ] - Σ k = 1 n M C ( ∂ C M k ∂ Λ M i ) T λ M k - 2 Λ M i λ M Λ i + ( ∂ C C M ∂ Λ M i ) T λ C M + Q M i ] } } d t
G T o = ∫ t 0 t 1 { δr C P T [ - ρs P ( r ·· C P + ω ‾ 2 A f r C P ) - ρ s · P 2 η ( s P ) τ ( s P ) - λ C P - λ P T + F C P ] + ∫ s P s M δr T [ - ρ ( r ·· + ω ‾ 2 A f r ) + F T + ∂ n ∂ s ] d s + δr C M T [ - ρ ( L - s M ) ( r ·· C M + ω ‾ 2 A f r C M ) + ρ s · M 2 η ( s M ) τ ( s M ) - λ C M - λ M T + F C M } + δr T ( s P ) [ λ P T + n ( s P ) ] + δr T ( s M ) [ λ M T - n ( s M ) ] } d t
G D R o = ∫ t 0 t 1 { [ N P D + N P - N ( s P ) ] η ( s P ) δs P + [ - N M D - N M + N ( s M ) ] η ( s M ) δs M } d t
G C o = ∫ t 0 t 1 { - δλ P k T C p k ( r p i , Λ p i ) - δλ M k T C M k ( r M i , Λ M i ) - δλ C P T [ r C P - C C P ( r p i , Λ p i ) ] - δλ C M T [ r C M - C C M ( r M i , Λ M i ) ] + δλ P T T [ r C P - r ( s P ) ] + δλ M T T [ r C M - r ( s M ) ] + Σ i = 1 n P δλ P Λ i [ Λ p i T Λ p i - 1 ] + Σ i = 1 n M δλ M Λ i [ Λ M i T Λ M i - 1 ] } d t ;
其中,设分别是空间平台和操作机器人各刚体在轨道惯性系下的坐标;表示轨道平均角速度,表示地心惯性系矢径的单位方向向量在本体坐标系内的坐标;f为真近点角;
步骤5中,在离散化之前,引入归一化自然坐标
s ‾ = s - s P s M - s P ∈ [ 0 , 1 ]
将采用描述的位置矢量记为利用n+1个节点将积分区间[0,1]分为n段,每段上选取插值函数为:
于是第i段空间系绳上点的位置向量近似满足:
r ‾ ( s ‾ , t ) ≈ 1 - s ‾ s ‾ r ‾ i - 1 n ( t ) r i n ( t ) r ‾ ′ ( s ‾ , t ) ≈ r ‾ i ( t ) - r ‾ i - 1 ( t ) - - - ( 11 ) ;
步骤5中,将轨道惯性系下的模型离散化后得到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为:
(1)空间平台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m P i r ·· P i + m P i ω ‾ 2 A f i r P i + Σ k = 1 n P C ( ∂ C P k ∂ r P i ) T λ P k - ( ∂ C C P ∂ r P i ) T λ C P = F P i 4 L P i T J P i L P i Λ ·· P i + 8 L · P i T J P i L P i Λ · P i - 6 ω ‾ 2 L P i T [ i P i × ( I P i · i P i ) ] + Σ k = 1 n P C ( ∂ C P k ∂ Λ P i ) T λ P k + 2 Λ P i λ P Λ i - ( ∂ C C P ∂ Λ P i ) T λ C P = Q P i C P k ( r P i , n P i ) = 0 Λ p i T Λ p i - 1 = 0 - - - ( 12 )
(2)操作机器人位姿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m M i R ·· M i + m M i ω ‾ 2 A f r M i + Σ k = 1 n M C ( ∂ C M k ∂ R M i ) T λ M k - ( ∂ C C M ∂ R M i ) T λ C M = F M i 4 L M i T J M i L M i Λ ·· M i + 8 L · M i T J M i L M i Λ · M i - 6 ω ‾ 2 L M i T [ i M i × ( I M i · i M i ) ] + Σ k = 1 n M C ( ∂ C M k ∂ Λ M i ) T λ M k + 2 Λ M i λ M Λ i - ( ∂ C C M ∂ Λ M i ) T λ C M = Q M i C M k ( r M i , Λ M i ) = 0 Λ M i T Λ M i - 1 = 0 - - - ( 13 )
(3)存放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ρs P ( r ·· C P + ω ‾ 2 A f r C P ) + ρ s · P 2 η ( s P ) τ ( s P ) + λ C P + λ P T = F C P ρ ( L - s M ) ( r ·· M + ω ‾ 2 A f r C M ) - ρ s · M 2 η ( s M ) τ ( s M ) + λ C M + λ M T = F C M r C P - C C P ( r p i , Λ p i ) = 0 r C M - C C M ( r M i , Λ M i ) = 0 - - - ( 14 )
(4)释放空间系绳的动力学方程及约束方程
ρ l [ M 1 r ‾ ·· n + 2 l · l M 2 r ‾ · n + ( l ·· l - 2 l · 2 l 2 ) M 2 r ‾ n + ω ‾ 2 M 1 A ^ f r ‾ n ] - B λ P T λ M T = F T n + M 3 n ‾ n n ‾ i n = E A l [ | r ‾ i ′ | - l + α ( r ‾ i ′ · r ‾ · i ′ | r ‾ i ′ | - l · l | r ‾ i ′ | ) ] r ‾ i ′ | r ‾ i ′ | r C P - r ‾ 0 n = 0 r C M - r ‾ n n = 0 - - - ( 15 )
(5)释放/回收机构动力学方程
N P D + N P - N 1 n = 0 - N M D - N M + N n n = 0 - - - ( 16 )
式中,为3(n+1)维的向量,为3n维的向量,它们满足:
M1、M2为3(n+1)×3(n+1)维的矩阵,M3为3(n+1)×3n维的矩阵,它们满足:
M 1 ( i , j ) = 1 3 n i = j , 1 ≤ j ≤ 3 2 3 n i = j , 4 ≤ j ≤ n - 3 1 3 n i = j , n - 2 ≤ j ≤ n 1 6 n i = j - 3 , 4 ≤ j ≤ n 1 6 n i = j + 3 , 1 ≤ j ≤ n - 3 0 o t h e r s , M 2 ( i , j ) = 1 6 n - 1 2 i = j , 1 ≤ i ≤ 3 - 1 6 n i = j , 4 ≤ i ≤ n - 3 1 6 n i = j , n - 2 ≤ i ≤ n 1 2 - ( k 2 - 1 3 ) 1 n i + 3 = j , 3 k - 2 ≤ i ≤ 3 k , 1 ≤ k ≤ n 1 2 - ( i 2 - 1 3 ) 1 n i = j + 3 , 3 k - 2 ≤ i ≤ 3 k , 1 ≤ k ≤ n 0 o t h e r s ,
CN201410174670.5A 2014-04-28 2014-04-28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Active CN1039556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74670.5A CN103955611B (zh) 2014-04-28 2014-04-28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74670.5A CN103955611B (zh) 2014-04-28 2014-04-28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5611A CN103955611A (zh) 2014-07-30
CN103955611B true CN103955611B (zh) 2017-04-19

Family

ID=51332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4670.5A Active CN103955611B (zh) 2014-04-28 2014-04-28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556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8475B (zh) * 2016-11-18 2019-03-2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空间非合作自旋目标运动轨迹的预测方法
CN107194039B (zh) * 2017-04-26 2020-05-0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高斯伪谱法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CN107145071B (zh) * 2017-05-19 2019-12-2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空间系绳系统的拉格朗日动力模型及控制器
CN107038320B (zh) * 2017-05-22 2020-05-01 西北工业大学 加入挠性和燃料晃动的绳系捕获卫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CN107122568A (zh) * 2017-05-24 2017-09-01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柔索牵引拣矸机器人运动稳定性评价方法
CN109117451B (zh) * 2018-08-16 2020-03-13 居鹤华 基于轴不变量的树链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解算方法
CN110209194B (zh) * 2019-06-06 2021-11-1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空间绳系编队的稳定展开控制方法
CN110271002B (zh) * 2019-06-27 2020-09-01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绳驱动联动式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及其绳索张力优化方法
CN112775976B (zh) * 2021-02-05 2022-05-10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任务执行控制方法、装置、控制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ynamics of variable-length tethers with application to tethered satellite deployment";J.L. Tang等;《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10831;第16卷(第 8期);第3411-3424页 *
"Modelling,Dynamics and control of tethered satellite systems";M. KRUPA等;《Nonlinear Dynamics》;20060131;第43卷(第1期);第73-96页 *
"空间绳系机器人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胡仄虹等;《宇航学报》;20140131;第35卷(第1期);第28-38页 *
"空间绳系机器人逼近过程的位姿一体化控制";胡仄虹等;《航空学报》;20131125;第34卷(第11期);第2635-264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5611A (zh)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5611B (zh)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的通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US9120227B2 (en) Human motion tracking control with strict contact force constraints for floating-base humanoid robots
WO2017000396A1 (zh) 基于多体分析试验的桁架天线反射器展开动力学建模方法
Shafei et al. Considering link flexibility in the dynamic synthesis of closed-loop mechanisms: A general approach
Wang et al.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 6 degree-of-freedom fully parallel manipulator with elastic joints
CN102495550B (zh) 并联机器人的正、逆动力学响应分析与控制方法
CN104808512B (zh) 一种航天器多级驱动刚柔耦合响应的获取方法
Gallardo-Alvarado et al. Solving th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 modular spatial hyper-redundant manipulator by means of screw theory
Wang et al. Whole-body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for humanoid falling
Grazioso et al.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formalism for modelling flexible and soft manipulators
CN107038320A (zh) 加入挠性和燃料晃动的绳系捕获卫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Shafei et al. Dynamic behavior of flexible multiple links captured inside a closed space
Zhang et al. Motion planning of ladder climbing for humanoid robots
Ruspini et al. Collision/contact models for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complex environments
CN107719709B (zh) 一种空间碎片清除系统构型及其设计方法
Detweiler et al. Self-assembling mobile linkages
Song et al. Slip analysis for a wheeled mobile manipulator
Hwang Recursive Newton–Euler formulation for flexible dynamic manufacturing analysis of open-loop robotic systems
CN107908855A (zh) 刚‑柔耦合空间带状绳系系统的建模方法
Faris et al. Energy minimization approach for a two-link flexible manipulator
CN112906212A (zh) 一种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的裸电动力绳系统建模方法
Bjerkeng et al. A new Coriolis matrix factorization
CN107436605A (zh) 考虑多体耦合的水下机器人控制方法
Huang et al. Approach trajectory planning of space robot for impact minimization
Jeanneau et al. R-Min: a fast collaborative underactuated parallel robot for pick-and-place oper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