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0343A - 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0343A
CN103930343A CN201180074756.5A CN201180074756A CN103930343A CN 103930343 A CN103930343 A CN 103930343A CN 201180074756 A CN201180074756 A CN 201180074756A CN 103930343 A CN103930343 A CN 103930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ast tank
water
note
separation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47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30343B (zh
Inventor
长藤雅则
冈本幸彦
山田久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Steel Corp
Universal Shipbuild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FE Steel Corp
Universal Shipbuild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FE Steel Corp, Universal Shipbuilding Corp filed Critical JFE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30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30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3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3/00Conduits for emptying or ballasting; Self-bailing equipment; Scu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57/00Tank or cargo hold clean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ssels
    • B63B57/02Tank or cargo hold clean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ssels by wash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Of Solids By Using Liquids Or Pneumatic Power (AREA)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沙装置,其将堆积在船舶(1)的由多个分隔舱(5)构成的压载舱(2)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1)具有左舷侧注排水泵(21)和右舷侧注排水泵(22),它们进行压载舱(2)的注排水,该排沙装置具有:喷射水的喷嘴(19),其设置在分隔舱(4)的舱底板(8)附近;送水管路(13),其向喷嘴(19)输送水;排水管路(22),其将泥水从压载舱(2)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从喷嘴(19)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100),其在从左舷侧的压载舱(2)排出泥沙时,在使送水管路(13)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右舷侧注排水泵(11)动作,以将水从右舷侧注排水泵(11)输送至左舷侧的送水管路(13),并且,在使排水管路(22)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左舷侧注排水泵(21)动作,以利用左舷侧注排水泵(21)将泥水从左舷侧的排水管路(22)排出,该排沙装置通过具有上述各单元,从而高效地将压载舱(2)内的堆积泥沙排出。

Description

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其将堆积在船舶的压载舱中的泥沙排出。
背景技术
在船舶的压载舱中注入海水或河水,但在吃水较浅的港湾等处,如果利用泵吸引海水或河水,则混入有泥沙的海水或河水会被注入压载舱内。另外,有时也会将悬浮分散有颗粒细小的泥的河水注入压载舱内。在这种混入有泥沙的水被注入到压载舱中的情况下,在船舶的航海中,泥沙会沉淀而堆积在舱底板上。
即使将压载水排出,堆积泥沙也很难流出而堆积残留在压载舱内的情况很多。这样,如果泥沙仍堆积在压载舱内,则会使船的装载量减少与堆积泥沙相当的重量,装载效率下降。
因此,必须将压载舱内的堆积泥沙去除,定期地进行堆积泥沙的排出作业。
但是,压载舱的内部为下述构造,即,在船舶长度方向上设置的作为隔板的纵桁(girder)、和在船舶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作为隔板的肋板(floor)等被配置为格子状,从而具有多个分隔舱,此外,在舱底板上,作为加强部件而安装多个沿船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骨(longitudinal)。并且,由于相邻的纵骨之间形成较宽的槽状,因此很难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去除,要通过人力作业对全部分隔舱进行处理。
例如,在大型油轮的压载舱中,作为各分隔舱,肋板之间的长度(在船体长度方向上的分隔)为3m~6m,相邻的纵骨之间的槽宽为0.8~0.9m左右,总的纵骨间槽数达到3000~6000。这样,利用人力从庞大数量的纵骨间槽中针对每个纵骨间槽去除泥沙的作业,是耗费劳力、时间及费用的困难作业,是效率非常低的作业。
已知多种避免这种人力排出压载舱堆积泥沙的排出作业。
例如,已知第一种方法(参照日本特开2007—276727号公报):在船底具有水压载舱,并且在船侧部具有沉淀泥沙用压载舱,暂时将含有泥沙的海水取入船侧部的沉淀泥沙用压载舱中,使泥沙沉淀在该沉淀泥沙用压载舱中,然后从该沉淀泥沙用压载舱的上层部,将混入泥沙较少的压载水向船底的压载舱中注入。
另外,已知第二种方法(参照日本特开2006—27440号公报):在使用吸入配管对残留在压载舱内的海水和所堆积的泥沙的混合液进行汲取时,将空气吸入孔以位于上述混合液的液面处的方式设置在吸入口附近,将空气也吸入至吸入配管,形成气液混合体而使比重减轻,进行吸引。
发明内容
但是,在第一种方法中,引起压载舱内的堆积问题的泥沙,其颗粒细小,例如,悬浮在河水中的泥沙的粒径非常小,为5μm左右,为了使其在沉淀泥沙用压载舱中沉淀,必须充分确保滞留的时间。由于存在必须在从船舶上卸载的时间内结束向压载舱注水的制约,因此很难将滞留时间设得很长。另外,由于在向沉淀泥沙用压载舱注水期间,沉淀泥沙用压载舱内的压载水流动,因此还存在在此期间内无法使泥沙沉淀的问题。并且,即使能够从沉淀泥沙用压载舱的上层部向船底的压载舱注入混入泥沙较少的压载水,只要不将泥沙排出,泥沙就会残留在沉淀泥沙用压载舱的下层,导致作为船舶整体会增加与泥沙相当的重量,这一点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另外,在第二种方法中,由于采用吸入的方法制成混合液,因此只能使吸入力作用在吸入口附近,因此仅吸入口附近的泥沙被吸引,为了将整个压载舱的泥沙去除,必须在整个压载舱范围内分布设置多个吸引配管,压载舱的构造变得复杂,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可以高效地将堆积在由压载舱的纵桁和肋板包围而成的分隔舱的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排沙装置〉
1)本发明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
并且,本发明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
根据本发明,各分隔舱内的堆积泥沙,通过来自在该分隔舱内配置的喷嘴的水的喷射而被冲走,一边悬浮分散一边被向水的喷射方向推出,形成泥沙在分隔舱内的较宽范围内充分混合后的泥水。通过将该泥水排出,从而将压载舱内的残留泥沙排出。
2)另外,本发明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上述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朝向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喷射水。
3)另外,本发明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上述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喷嘴由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构成,该第一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该第二喷嘴设置在与上述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上,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
4)另外,本发明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上述排沙装置具有: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中间部喷射水。
由于分隔舱大多在舱底板上,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并列地具有纵骨,因此在该情况下,优选喷嘴设置在相邻的纵骨之间,朝向船舶的长度方向喷射水。
由此,从喷嘴喷射的水在相邻的纵骨之间被引导而行进,其水势几乎不会减弱,泥水保持良好地混合的状态而到达排水管路。
另外,优选多个喷嘴并列地设置在相邻的纵骨之间。
由此,即使在相邻的纵骨之间的距离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高效地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分隔舱中,在舱底板与肋板的角部处具有反射板,其朝向肋板并朝向上方倾斜,利用该反射板将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向上方引导,可以使泥水在上述分隔舱内在上下方向上循环。
泥水的流动通过与上述反射板碰撞而沿着该反射板的倾斜朝向上方,其结果,泥水在分隔舱内上下循环,良好地维持泥沙悬浮分散的混合状态。
〈排沙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利用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从设置在上述一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的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通过另一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从配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并朝向该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同构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从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第一喷嘴和上述第二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其中,第一喷嘴配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第二喷嘴喷至在上述舱底板附近且在与上述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的位置,并朝向另一端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利用另个一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从配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并朝向中间部的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水平剖面图。
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B是表示该排水装置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C是表示通过该排沙装置的注排水泵向压载舱注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具有该排沙装置的船舶的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
图4A是该分隔舱的纵剖面,是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4B是该分隔舱的横剖面,是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泥沙堆积状态的说明图。
图5B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C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喷射水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的说明图。
图5D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船舶的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
图7A是该分隔舱的纵剖面,是在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7B是该分隔舱的横剖面,是在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8A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泥沙堆积状态的说明图。
图8B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C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喷射水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的说明图。
图8D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船舶的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
图10A是该分隔舱的纵剖面,是在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10B是该分隔舱的横剖面,是在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11A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泥沙堆积状态的说明图。
图11B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C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喷射水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的说明图。
图11D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船舶的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
图13A是该分隔舱的纵剖面,是在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13B是该分隔舱的横剖面,是在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图14A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泥沙堆积状态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C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喷射水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的说明图。
图14D是表示在该分隔舱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的图,是表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左舷侧压载舱的排沙装置进行了记载。对于右舷侧压载舱的排沙装置,由于是将左舷侧压载舱的排沙装置的左舷和右舷调换的装置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置在船舶1上的压载舱2的排沙装置的水平剖面图。
在船舶1上,在左舷侧和右舷侧,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分别具有三个压载舱2。压载舱2具有左舷侧压载舱62和右舷侧压载舱72。此外,在图1中,示出左舷侧压载舱62的排沙装置的装置结构,省略了右舷侧压载舱72的排沙装置的装置结构。
压载舱2成为封闭空间,该封闭空间由船体侧板、船体底板、相邻的压载舱2之间的横隔板和纵隔板包围。压载舱2的内部空间由纵桁(纵向贯通隔板)6和肋板(横板)7分隔为多个分隔舱5,该纵桁6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肋板7为隔板,其与该纵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船舶1上设置注排水控制部100,其对后述的右舷侧注排水泵11、左舷侧注排水泵21及各阀的动作进行控制。注排水控制部100,在向分隔舱5输送喷射水而排出压载舱的泥沙时,对右舷侧注排水泵11的动作、右舷侧注排水阀41、42、43、44、以及左舷用送水阀45的开闭进行控制。另外,在从分隔舱5排出泥水时,对左舷侧注排水泵21的动作及左舷侧注排水阀51、52、53、54的开闭进行控制。
压载舱2具有右舷侧注排水部10和左舷侧注排水部(左舷侧注排水单元)20。
右舷侧注排水部10具有右舷侧注排水泵11、右舷侧取水口12、送水主管14、送水阀15、送水配管17、支管18。送水主管14、送水阀15、送水配管17及支管18,在输送喷射水时形成送水管路13。另外,从送水主管14针对每个分隔舱5分支并连接送水配管17,进而从送水配管17分支出支管18,在支管18的端部设置喷嘴19。
左舷侧注排水部20具有左舷侧注排水泵21、注排水主管23、注排水管24、注排水阀25、注排水口26、左舷侧取水口28及左舷侧排水口29。注排水主管23、注排水管24、注排水阀25,在排出泥水时形成排水管路22。另外,从注排水主管23分别向左舷侧压载舱62分支出注排水管24,在注排水管24的端部设置注排水口26。
左舷侧注排水部20具有下述功能,即,从船舶1的外部取水,作为压载水向左舷侧压载舱62注入,将压载水从左舷侧压载舱62向船舶1的外部排出,并且将后述的泥水从左舷侧压载舱62排出。
在将左舷侧压载舱62的泥沙排出时,从船舶的外部将水输送至后述的喷嘴19,利用从喷嘴19喷射的水将堆积在左舷侧压载舱62内的泥沙冲走,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由此将泥沙排出。即,喷嘴19构成在将左舷侧压载舱62的泥沙排出时使用的送水单元。
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在从左舷侧压载舱62的分隔舱5排出泥沙时,向分隔舱5的喷嘴19送水并使水从喷嘴19喷射的状态的说明图。此外,用于从左舷侧压载舱62的分隔舱5排出泥水的装置结构省略。对于图2A中的阀,空白表示打开状态,涂黑表示关闭状态。
在注排水管路40上设置阀41、42、43、44、排水管A46及排水管B47,该注排水管路40为,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而从船舶的外部取水,作为压载水注入至右舷侧压载舱72,并将压载水从右舷侧压载舱72向船舶的外部排出。从注排水管路40分支并连接送水主管14,该送水主管14将喷射水输送至左舷侧压载舱62,并设置有左舷用送水阀45。
在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而向左舷侧压载舱62输送喷射水时,阀41、42、43、44、45及送水阀15被控制为图2A所示的开闭状态。由此,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而从取水口12取水,如箭头所示,将喷射水经由送水主管14、送水配管17输送至设置在分隔舱5中的喷嘴19,使水从喷嘴19喷射。
并且,关于能够利用喷射水使堆积在分隔舱5的底板8上的泥沙分散悬浮而形成泥水排出的情况,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将泥水从设置在左舷侧压载舱62的分隔舱5中的注排水口26排出的状态的说明图。此外,用于将喷射水输送至左舷侧压载舱62的分隔舱5的装置结构省略。对于图2B中的阀,空白表示打开状态,涂黑表示关闭状态。
在注排水管路50上设置阀51、52、53、54、排水管A56、排水管B57、注排水主管23及排水口29,该注排水管路50通过左舷侧注排水泵21而从船舶1的外部取水,作为压载水注入至左舷侧压载舱62,将压载水从左舷侧压载舱62向船舶的外部排出。从注排水主管23针对每个左舷侧压载舱62分支并连接注排水管24,并设置注排水阀25。在注排水管24的端部设置注排水口26。
在通过左舷侧注排水泵21而将泥水从左舷侧压载舱62的分隔舱5排出时,阀51、52、53、54、注排水阀25被控制为图2B所示的开闭状态。
通过左舷侧注排水泵21从注排水口26吸取泥水,如箭头所示,经由注排水管24、注排水主管23输送,从排水口29排出至船舶的外部。
在将贮存在左舷侧压载舱62内的压载水排出时,通过与图2B中示出的方式相同的装置结构,将压载水排出至船舶的外部。
图2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的结构的图,是表示通过左舷侧注排水泵21而向左舷侧压载舱62注水的状态的说明图。对于图2C中的阀,空白表示打开状态,涂黑表示关闭状态。此外,装置结构与图2B相同,但阀51、52、53、54的开闭状态不同,被控制为图2C中示出的开闭状态。
通过左舷侧注排水泵21而从取水口28取水,如箭头所示,经由注排水主管23、注排水管24送水,从注排水口26向左舷侧压载舱62注水,作为压载水贮存。
下面,使用图3~图14,依次对设置在分隔舱5上的喷嘴19的位置及喷射方向不同的4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用于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喷嘴喷射水的单元、以及用于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单元相同。
图3是表示分隔舱5的剖面斜视图,该分隔舱5为在船底形成的压载舱2的一部分,图4A是图3的分隔舱的沿船舶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并且,图4B是图3的分隔舱的沿船舶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船体1形成为双层船底,从图3可见,具有舱底板8和上底板9,在二者之间形成压载舱。该压载舱2的内部空间由纵桁(纵向贯通隔板)6和肋板(横板)7分隔为多个分隔舱5,该纵桁6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肋板7为隔板,其与纵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
从图3及图4A、4B可见,在分隔舱5的舱底板8上安装有多个用于加强的纵骨80。多个该纵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即与上述纵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纵骨80本身形成为倒L字状剖面,从上述分隔舱5的一端(在图中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缘部80B。
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处且在多个上述纵骨80的凸缘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该送水配管17贯穿纵桁6,延伸至在船舶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在送水配管17上连接右舷侧注排水泵11,其向送水配管17输送水。
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中央位置,从上述送水配管17垂直向下地设置支管18,该支管18的下端在舱底板8的附近位置朝向分隔舱5的另一端部方向弯曲,在该支管18的前端安装有喷嘴19。这样,喷嘴19设置在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且在舱底板8的附近,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
因此,如果在规定时间,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而向送水配管供给水,则从上述喷嘴19朝向上述分隔舱5的另一端部喷射水。
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另一端部且在舱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处设置反射板60,其从舱底板8倾斜上升而与肋板7连接。
并且,在上述分隔舱5内设置注排水管24,其将压载水注入该分隔舱5,然后从该分隔舱5排出。该注排水管24弯曲为倒L字状,在其下端安装有注排水口26,其在靠近上述舱底板8的位置处开口。注排水管24与左舷侧注排水泵21连接。
并且,设置注排水控制部100,其对右舷侧注排水泵11及左舷侧注排水泵21的动作进行控制。
针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基于图5A~5D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图5A、5B、5C、5D依次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在图3的分隔舱中的动作,图5A示出泥沙堆积状态,图5B示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图5C示出从开始喷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图5D示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
如图5A所示,在各分隔舱5内残留有在水中包含的泥沙P,并堆积在舱底板8上。
为了将该堆积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侧注排水泵11动作,如图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阀开闭,如图5B所示,向送水配管17供给水,从喷嘴19喷射该水。喷嘴19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喷射出的水由这些纵骨80引导,凭借水势从分隔舱5的一端部(在图中为左端)朝向另一端部行进而冲走泥沙(参照图5C),在另一端部与反射板60碰撞而向上方升起。如果水量增加,则泥沙变为均匀悬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并且,该泥水在上层通过反射板60的反射而从上方朝向一端部移动,由此,在下层,在一端部处下降后向另一端部移动,其结果,形成图5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环流。因此,泥沙不会沉淀在舱底板上,能够良好地维持泥水的混合状态。
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侧注排水泵21动作,如图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阀开闭,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泥水,通过注排水管24将该泥水向船外排出。这样,泥沙在形成为泥水的期间被排出,最终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通常,在纵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26仅设置在一个部位,其他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另外,在纵桁6或肋板7上,在与该舱底板8的角部处形成通孔,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9吸入、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设置一个喷嘴,但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也可以并列地设置多个喷嘴。这样,即使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距离较大,也可以高效地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用于从喷嘴喷射水的单元及用于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单元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图6是表示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该分隔舱为在船底上形成的压载舱的一部分,图7A是图6的分隔舱的沿船舶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并且,图7B是图6的分隔舱的沿船舶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船体形成为双层船底,从图6可见,具有舱底板8和上底板9,在二者之间形成压载舱。该压载舱的内部空间由纵桁(纵向贯通隔板)6和肋板(横板)7分隔为多个分隔舱5,该纵桁6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肋板7为隔板,其与纵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
从图6及图7A、7B可见,在分隔舱5的舱底板8上安装有多个用于加强的纵骨80。多个该纵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即与上述纵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纵骨80本身形成为倒L字状剖面,从上述分隔舱5的一端(在图中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缘部80B。
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且在多个上述纵骨80的凸缘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该送水配管17贯穿纵桁6,延伸至在船舶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在送水配管17上连接右舷侧注排水泵11,其向送水配管17输送水。
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中央位置,从上述送水配管17垂直向下地设置支管18,该支管18的下端按照在上述分隔舱5的船舶长度方向上朝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朝向一侧的肋板及另一侧的肋板)延伸的方式分支,在每个端部安装有喷嘴19。
这样,喷嘴19设置在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朝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喷射水。
因此,如果在规定时间,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而向送水配管17供给水,则从上述喷嘴19朝向上述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即朝向彼此相反的两个方向喷射水。
从图7A可见,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在舱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处设置反射板60,其从舱底板8倾斜上升而与肋板7连接。
并且,在上述分隔舱5内设置注排水管24,其将压载水注入该分隔舱5,然后从该分隔舱5排出。该注排水管24弯曲为倒L字状,在其下端安装有注排水口26,其在靠近上述舱底板8的位置处开口。注排水管24与左舷侧注排水泵21连接。
并且,设置注排水控制部100,其对右舷侧注排水泵11及左舷侧注排水泵21的动作进行控制。
针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基于图8A~8D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图8A、8B、8C、8D依次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在图6的分隔舱中的动作,图8A示出泥沙堆积状态,图8B示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图8C示出从开始喷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图8D示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
如图8A所示,在各分隔舱5内残留压载水的泥沙P,并堆积在舱底板8上。
为了将该堆积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侧注排水泵11动作,如图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阀开闭,如图8B所示,向送水配管17供给水,从喷嘴19喷射该水。喷嘴19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喷射出的水由这些纵骨80引导,凭借水势从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朝向一端部(在图中为左端)及另一端部(在图中为右端)行进而冲走泥沙(参照图8C),在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处的舱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与反射板60碰撞而向上方升起。如果水量增加,则泥沙变为均匀悬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并且,该泥水Q在上层通过反射板60的反射而从上方朝向分隔舱5的中间部移动,由此,在下层,在该中间部下降后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移动,其结果,形成图8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环流。因此,泥沙不会沉淀在舱底板上,能够良好地维持泥水的泥沙悬浮分散。
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侧注排水泵21动作,如图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阀开闭,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泥水,通过注排水管24将该泥水向船外排出。这样,泥沙在形成为泥水的期间被排出,最终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通常,在纵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26仅设置在一个部位,其他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另外,在纵桁6或肋板7上,在与该舱底板8的角部处形成通孔,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水配管17在船舶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分隔舱5的中间部,但该送水配管17只要与在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的喷嘴19连接即可,对其位置并无限定。
在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喷嘴,朝向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喷射水的情况下,与仅在分隔舱的一端部附近设置喷嘴而使水流动至另一端部的情况相比,水从设置在中间部的喷嘴流动至两端部为止的距离变短。如果水流动至两端为止的距离变短,则具有可以使用于输送水的泵的所需扬程及所需动力减小的效果。由此,通过将喷嘴设置在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将水朝向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喷射,从而与仅在分隔舱5一端部设置一个喷嘴、使水流动至另一端部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降低泵的性能而减少设备费用和运转费用的效果,其中,上述泵的性能是输送使从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间的堆积泥沙形成为悬浮分散的泥水所需的水的性能。
并且,由于将喷嘴设置在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由喷嘴从中央部向两端部喷射水,从而使水流动至端部为止的距离在一侧及另一侧最短且相等,因此,在可以使泵的必需扬程及必需动力减小的上述效果的基础上,使排出堆积泥沙的效果也变得均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设置一个喷嘴,但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也可以并列地设置多个喷嘴。这样,即使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距离增大,也可以高效地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用于从喷嘴喷射水的单元及用于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单元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图9是表示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该分隔舱为在船底上形成的压载舱的一部分,图10A是图9的分隔舱的沿船舶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并且,图10B是图9的分隔舱的沿船舶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船体形成为双层船底,从图9可见,具有舱底板8和上底板9,在二者之间形成压载舱。该压载舱的内部空间由纵桁(纵向贯通隔板)6和肋板(横板)7分隔为多个分隔舱5,该纵桁6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肋板7为隔板,其与纵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
从图9及图10A、10B可见,在分隔舱5的舱底板8上安装有多个用于加强的纵骨80。多个该纵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即与上述纵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纵骨80本身形成为倒L字状剖面,从上述分隔舱5的一端(在图中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缘部80B。
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靠近未图示的一块肋板的位置)和与该一端部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其他肋板7)的位置且在多个上述纵骨80的凸缘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A、17B。该送水配管17A、17B贯穿纵桁6,延伸至在船舶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在送水配管17A、17B上连接开闭阀31A、31B及右舷侧注排水泵11,该开闭阀31A、31B控制向送水配管17A、17B的送水,该右舷侧注排水泵向送水配管17A、17B输送水。
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中央位置,从上述送水配管17A、17B垂直向下地设置支管18A、18B,在该支管18A、18B的下端部,按照在上述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上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的方式安装有第一喷嘴19A、第二喷嘴19B。第一喷嘴19A设置在舱底板附近且在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第二喷嘴19B设置在舱底板附近且在与第一喷嘴19A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朝向另一端部(与喷嘴19A相同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规定时间,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向送水配管17A、17B供给水,则从上述第一喷嘴19A、第二喷嘴19B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
从图10A可见,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另一端部,在舱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处设置反射板60,其从舱底板8倾斜上升而与肋板7连接。
并且,在上述分隔舱5内设置注排水管24,其将压载水注入该分隔舱5,然后从该分隔舱5排出。该注排水管24弯曲为倒L字状,在其下端安装有注排水口26,其在靠近上述舱底板8的位置处开口。注排水管24与左舷侧注排水泵21连接。
并且,设置控制部100,其对右舷侧注排水泵11、开闭阀31A、31B及左舷侧注排水泵21的动作进行控制。
针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基于图11A~11D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图11A、11B、11C、11D依次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在图9的分隔舱5中的动作,图11A示出泥沙堆积状态,图11B示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图11C示出从开始喷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图11D示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
在各分隔舱5内,如示出泥沙堆积状态的图11A所示,压载水的泥沙P残留并堆积在舱底板8上。
为了将该堆积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侧注排水泵11动作,如图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阀开闭,使开闭阀31A成为关闭状态并使开闭阀31B成为打开状态地动作,向两个送水配管17A、17B中的靠近另一端部(在图中为右侧)的送水配管17B供给水,将该供给的水从安装在送水配管17B上的第二喷嘴19B喷射(参照图11B)。第二喷嘴19B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水由这些纵骨80引导,一边凭借水势朝向另一端部冲走堆积泥沙一边行进。这样,通过上述第二喷嘴19B而使得堆积泥沙P在另一端部侧变得稀薄。水在舱底板8与另一端部的角部处与反射板60碰撞而向上方升起。如果水量增加,则泥沙进一步被冲走,形成为均匀地悬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
然后,使开闭阀31A动作而成为打开状态,也向上述送水配管17A供给水,将供给的水从安装在该送水配管17A上的第二喷嘴19A喷射。由于通过上述第二喷嘴19B而使得堆积泥沙在另一端侧变得稀薄,因此,对于来自第一喷嘴19A的水,其水势无减弱地到达至第二喷嘴19B的位置。因此,在从第一喷嘴19A至第二喷嘴19B之间,泥沙也被冲走,形成为均匀地悬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参照图11C)。该泥水Q随着向另一端部流动,也被来自第二喷嘴19B的水向另一端部推动,与通过第二喷嘴19B而形成的泥水Q的流动合流。该泥水Q由于通过反射板60上的反射而在上层朝向一端部移动,另外,在下层通过第一喷嘴19A和第二喷嘴19B而向另一端部移动,因此,其结果,形成图11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环流。因此,泥沙不会沉淀在舱底板8上,能够良好地维持泥沙在泥水Q中的悬浮分散。
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侧注排水泵21动作,如图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阀开闭,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泥水,通过注排水管24将该泥水向船外排出。这样,泥沙在形成为泥水的期间被排出,最终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通常,在纵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26仅设置在一个部位,其他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另外,在纵桁6或肋板7上,在与该舱底板8的角部处形成通孔,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水配管17A、17B在船舶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喷嘴19A、第二喷嘴19B的位置处,但该送水配管17A、17B只要与对应的喷嘴连接即可,对其位置并无限定。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从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一块肋板)附近的第一喷嘴、和设置在与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其他肋板)的位置的第二喷嘴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从而使堆积在底板上的泥沙在分隔舱内被分隔舱内的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的水流冲走,形成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使泥水向另一端部行进。详细地说,通过从设置在舱底板附近且在与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处的第二喷嘴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从而使堆积在从第二喷嘴的位置朝向另一端部的底板上的泥沙,在分隔离舱内被从喷嘴喷射的水冲走,形成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该泥水与通过第一喷嘴而形成的泥水一起向另一端部行进。对于通过第一喷嘴而形成并朝向另一端部行进的泥水,即使在其行进中途无法维持泥沙充分悬浮分散的状态,但通过从第二喷嘴朝向与第一喷嘴相同的方向喷射水,从而利用水势搅拌泥水,使得泥沙在移动中途也不会沉淀,泥水能够维持泥沙悬浮分散的状态而行进至其他肋板侧。
在将第二喷嘴设置在与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上时,优选将第二喷嘴设置在舱底板附近,且在分隔舱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如果将第二喷嘴设置在分隔舱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则与仅在分隔舱的一端部附近设置喷嘴而使水流动至另一端部的情况相比,从设置在中间部的第二喷嘴流动至另一端部为止的距离变短。如果水流动至另一端部为止的距离变短,则具有可以使输送水的泵的必需扬程及必需动力减小的效果。由此,通过设置位于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的第一喷嘴、和位于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并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的第二喷嘴,从而与仅在一端部设置一个喷嘴、使水流动至另一端部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降低泵的性能而减少设备费用和运转费用的效果,其中,上述泵的性能是输送使从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间的堆积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所需的水的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先从第二喷嘴喷射水,然后从第一喷嘴喷射水,但也可以同时从两个喷嘴进行喷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各设置一个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但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也可以并列地设置多个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这样,即使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距离较大,也可以高效地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这样,从在船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两个喷嘴喷射水,但也可以进一步追加设置朝向与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相同方向(另一端部)喷射水的喷嘴。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用于从喷嘴喷射水的单元及用于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单元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图12是表示分隔舱的剖面斜视图,该分隔舱为在船底上形成的压载舱的一部分,图13A是图12的分隔舱的沿船舶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并且,图13B是图12的分隔舱的沿船舶宽度方向延伸的面处的剖面图。
船体形成为双层船底,从图12可见,具有舱底板8和上底板9(省略图示),在二者之间形成压载舱。该压载舱的内部空间由纵桁(纵向贯通隔板)6和肋板(横板)7分隔为多个分隔舱5,该纵桁6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肋板7为隔板,其与纵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
从图12及图13A、13B可见,在分隔舱5的舱底板8上安装有多个用于加强的纵骨80。多个该纵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长度方向、即与上述纵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纵骨80本身形成为倒L字状剖面,从上述分隔舱5的一端(在图中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缘部80B。
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靠近未图示的一块肋板的位置)和靠近另一端部(其他肋板7)的位置且在多个上述纵骨80的凸缘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沿船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A、17B。该送水配管17A、17B贯穿纵桁6,延伸至在船舶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在送水配管17A、17B上连接开闭阀31A、31B及右舷侧注排水泵11,该开闭阀31A、31B控制向送水配管17A、17B的送水,该右舷侧注排水泵向送水配管17A、17B输送水。
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中央位置,从上述送水配管17A、17B垂直向下地设置支管18A、18B,在该支管18A、18B的下端部,按照在上述分隔舱5的沿船舶长度方向上朝向中间喷射水的方式安装有第一喷嘴19A、第二喷嘴19B。第一喷嘴19A设置在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朝向中间部,第二喷嘴19B设置在舱底板附近且在靠近船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位置,朝向中间部(向与喷嘴19A相反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规定时间,通过右舷侧注排水泵11向送水配管17A、17B供给水,则从上述第一喷嘴19A、第二喷嘴19B,从两端部朝向中间部喷射水。
从图13A可见,在上述分隔舱5内,在该分隔舱5的两端部,在舱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处设置反射板60,其从舱底板8倾斜上升而与肋板7连接。
并且,在上述分隔舱5内设置注排水管24,其将压载水注入该分隔舱5,然后从该分隔舱5排出。该注排水管24弯曲为倒L字状,在其下端安装有注排水口26,其在靠近上述舱底板8的位置处开口。注排水管24与左舷侧注排水泵21连接。
并且,设置控制部100,其对右舷侧注排水泵11、开闭阀31A、31B及左舷侧注排水泵21的动作进行控制。
针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基于图14A~14D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图14A、14B、14C、14D依次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排沙装置在图12的分隔舱5中的动作,图14A示出泥沙堆积状态,图14B示出开始从喷嘴喷射水的状态,图14C示出从开始喷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泥水形成过程状态,图114D示出从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状态。
在各分隔舱5内,如示出泥沙堆积状态的图14A所示,压载水的泥沙P残留并堆积在舱底板8上。
为了将该堆积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侧注排水泵11动作,如图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阀开闭,使开闭阀31A、开闭阀31B动作而成为打开状态,向两个送水配管17A、17B供给水,将该供给的水从安装在送水配管17A、17B上的第一喷嘴19A和第二喷嘴19B喷射(参照图14B)。第一喷嘴19A和第二喷嘴19B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水由这些纵骨80引导,一边凭借水势朝向中间部冲走堆积泥沙P一边行进。这样,泥沙由从第一喷嘴19A朝向中间部的水流和从第二喷嘴19B朝向中间部的水流冲走,形成均匀地悬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参照图11C)。从第一喷嘴19A朝向中间部的水流和从第二喷嘴19B朝向中间部的水流在中间部发生碰撞,泥水Q形成图14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环流。因此,泥沙不会沉淀在舱底板8上,能够良好地维持泥水Q的泥沙悬浮分散。
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侧注排水泵21动作,如图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阀开闭,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泥水,通过注排水管24将该泥水向船外排出。这样,泥沙在形成为泥水的期间被排出,最终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通常,在纵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26仅设置在一个部位,其他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另外,在纵桁6或肋板7上,在与该舱底板8的角部处形成通孔,相邻的其他分隔舱5的泥水也经过上述通孔而从上述注排水口26吸入、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水配管17A、17B在船舶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喷嘴19A、第二喷嘴19B的位置处,但该送水配管17A、17B只要与对应的喷嘴连接即可,对其位置并无限定。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从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朝向中间部喷射水,从而使堆积在底板上的泥沙在分隔舱内被分隔舱内的从两端部朝向中间部的水流冲走,形成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泥沙在形成为泥水的期间被排出。另外,由于从设置在两端部的喷嘴朝向中间部的水流在中间部发生碰撞,因此,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一边被水流冲走一边被充分搅拌,促进泥沙的悬浮分散。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各设置一个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但在相邻的纵骨80之间也可以并列地设置多个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这样,即使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距离较大,也可以高效地将堆积在舱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本发明中的用于喷射水的喷嘴,优选其喷射口形成为使所喷射的水扩大至较大范围的形状(扇形形状、末端扩大的形状)。通过使用这种喷嘴,能够与相邻的纵骨80之间的距离相对应而大范围地喷射水,将泥沙冲走,高效地形成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将泥沙排出。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另外,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是从设置在压载舱的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的喷嘴喷射水的装置,因此,能够利用喷射形成的水势将堆积在分隔舱内的泥沙冲走,形成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泥沙成为泥水而由注排水单元向船外排出,从而将上述舱底板上的残留泥沙排出。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地抑制船的装载量的下降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

Claims (11)

1.一种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从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
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
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
2.一种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
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
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朝向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喷射水。
3.一种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
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
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喷嘴由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构成,该第一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该第二喷嘴设置在与上述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朝向另一端部喷射水。
4.一种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喷嘴,其设置在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朝向堆积的泥沙喷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阀,向喷嘴输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阀,将泥水从压载舱中排出,在该泥水中悬浮分散有被上述喷嘴喷射的喷射水冲走的泥沙;以及
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中排出泥沙时,
在使送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另个一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将水从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至一个舷侧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阀开闭的同时,使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动作,以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注排水泵装置将泥水从一个舷侧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喷嘴在上述分隔舱中,设置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中间部喷射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舱在舱底板上,沿上述船舶的长度方向并列地具有纵骨,上述喷嘴设置在相邻的上述纵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上述纵骨之间,并列地设置多个上述喷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舱中,在上述舱底板与肋板的角部处具有反射板,其朝向该肋板并朝向上方倾斜,该反射板将泥沙悬浮分散的泥水向上方引导,可以使泥水在上述分隔舱内在上下方向上循环。
8.一种压载舱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
利用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
从设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的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9.一种压载舱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
通过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从配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并朝向该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10.一种压载舱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
通过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从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第一喷嘴和上述第二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其中,第一喷嘴配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第二喷嘴喷至在上述舱底板附近且在与上述第一喷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的位置,并朝向另一端部。
11.一种压载舱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将堆积在船舶的由多个分隔舱构成的压载舱内的泥沙排出,该船舶具有左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和右舷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它们进行向压载舱的注水及从压载舱的排水,该多个分隔舱由纵桁和肋板将船舶的空间分隔而形成,该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从一个舷侧的压载舱排出泥沙时,
利用另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输送水,
从配置在上述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的分隔舱的舱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并朝向中间部的喷嘴喷射水,由从上述喷嘴喷射的水将堆积在上述分隔舱内的泥沙在该分隔舱内冲走,利用一个舷侧的压载舱用注排水泵装置将悬浮分散有被冲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CN201180074756.5A 2011-11-11 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30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6103 WO2013069160A1 (ja) 2011-11-11 2011-11-11 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排砂装置及び排砂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0343A true CN103930343A (zh) 2014-07-16
CN103930343B CN103930343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6988A (zh) * 2015-10-27 2016-01-06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一种压载舱泥沙排出装置
CN105523141A (zh) * 2016-01-21 2016-04-27 侯如升 一种船体饮用水输送管道
CN106828774A (zh) * 2017-02-23 2017-06-13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船用通海阀箱疏通装置
CN107458552A (zh) * 2017-07-28 2017-12-12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压载舱水流冲击系统
CN108394532A (zh) * 2018-03-08 2018-08-14 深圳市南星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海上钻井平台中fpso用的原油储仓清理系统及清理方法
CN109911138A (zh) * 2019-03-29 2019-06-21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压载舱内的流水孔的设计方法及船舶
CN110624880A (zh) * 2019-09-27 2019-12-31 广州黄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坞门压载舱清洁系统
CN112278181A (zh) * 2020-10-28 2021-01-29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堆积淤泥吹洗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7522A (en) * 1992-11-10 1993-12-07 Skarhar, Inc. Stripping gutter for liquid cargo vessels
US6041793A (en) * 1997-03-18 2000-03-28 Miyasaki; Mace 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oil cargo sludge in tankers
JP2001199389A (ja) * 2000-01-18 2001-07-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バラストタンク内クリーニングシステム
KR20070045646A (ko) * 2005-10-28 2007-05-02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의 발라스트 수 침전물 처리기능을 갖는 다목적해수교환장치
CN101842686A (zh) * 2007-11-02 2010-09-22 财团法人船舶与海洋财团 船舶压载水的取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7522A (en) * 1992-11-10 1993-12-07 Skarhar, Inc. Stripping gutter for liquid cargo vessels
US6041793A (en) * 1997-03-18 2000-03-28 Miyasaki; Mace 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oil cargo sludge in tankers
JP2001199389A (ja) * 2000-01-18 2001-07-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バラストタンク内クリーニングシステム
KR20070045646A (ko) * 2005-10-28 2007-05-02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의 발라스트 수 침전물 처리기능을 갖는 다목적해수교환장치
CN101842686A (zh) * 2007-11-02 2010-09-22 财团法人船舶与海洋财团 船舶压载水的取样系统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6988A (zh) * 2015-10-27 2016-01-06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一种压载舱泥沙排出装置
CN105523141A (zh) * 2016-01-21 2016-04-27 侯如升 一种船体饮用水输送管道
CN106828774A (zh) * 2017-02-23 2017-06-13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船用通海阀箱疏通装置
CN107458552A (zh) * 2017-07-28 2017-12-12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压载舱水流冲击系统
CN108394532A (zh) * 2018-03-08 2018-08-14 深圳市南星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海上钻井平台中fpso用的原油储仓清理系统及清理方法
CN108394532B (zh) * 2018-03-08 2019-06-14 深圳市南星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海上钻井平台中fpso用的原油储仓清理系统及清理方法
CN109911138A (zh) * 2019-03-29 2019-06-21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压载舱内的流水孔的设计方法及船舶
CN110624880A (zh) * 2019-09-27 2019-12-31 广州黄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坞门压载舱清洁系统
CN112278181A (zh) * 2020-10-28 2021-01-29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堆积淤泥吹洗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30544B1 (ko) 2016-06-14
KR20140096117A (ko) 2014-08-04
WO2013069160A1 (ja)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69372B (zh) 船舶
KR101148034B1 (ko) 가동 구획부재를 갖는 공기 공동 선박
KR100325929B1 (ko) 선박의 발라스트 탱크 침전물 제거장치
JP4536677B2 (ja) 船舶におけるウオーター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構造および張水方法。
WO2011142186A1 (ja) 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排砂装置及び排砂方法
CN105764601A (zh) 膜分离装置的吊起方法
KR101357633B1 (ko) 선박용 전처리 시스템
WO2013069160A1 (ja) 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排砂装置及び排砂方法
JP2001199389A (ja) バラストタンク内クリーニングシステム
JP2007063934A (ja) 土砂輸送システム
KR101026182B1 (ko) 선박 발라스트 탱크의 침전물 제거장치
CN103930343B (zh) 压载舱的排沙装置及排沙方法
JP2017502831A (ja) 沈殿池用スラッジ排出装置
KR101110836B1 (ko) 밸러스트 탱크의 침전물 배출 구조체
TW201502048A (zh) 沙粒卸載系統及其方法
JP2011245414A (ja) 噴射式揚砂システム
JP4420907B2 (ja) 貨物船のバラストタンク注排水装置および貨物タンク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13151171A (ja) 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排砂装置及び排砂方法
JP5619298B2 (ja) 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排砂装置及び排砂方法
CN211678991U (zh) 一种利用淡水冲洗钢丝绳的系统
CN209567056U (zh) 一种应用于船舶顶边水舱回流除泥沙装置
CN209714462U (zh) 一种用于盾构渣土处理的多重强压冲水振动分离机
JP2014180612A (ja) 槽内攪拌装置
KR100958346B1 (ko) 항만용 스톱로그의 설치 및 제거장치
JPH05116676A (ja) バラストタンクの沈泥防止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