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0442A - 淡水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淡水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0442A
CN103910442A CN201410006081.6A CN201410006081A CN103910442A CN 103910442 A CN103910442 A CN 103910442A CN 201410006081 A CN201410006081 A CN 201410006081A CN 103910442 A CN103910442 A CN 103910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everse osmosis
pump
treatment device
osmosis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60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早津昌树
吉川慎一
北村光太郎
菅原聪
松井惠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10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04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8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renewable energy
    • Y02A20/144Wave energy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高回收率的淡水化系统。具备:取水泵(1);前处理装置(3);压送通过前处理装置(3)被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的高压泵(5);对被从高压泵(5)压送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使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分别流出的被处理水升压的增压泵(7);对被从增压泵(7)压送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的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利用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被处理水升压的动力回收装置(11);将透过水供应到需求侧的送水泵(10);排出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并经由动力回收装置(11)的浓缩水的排水泵(13)。

Description

淡水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反渗透膜的淡水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受到全世界性的气候变化或水不足的影响,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尤其是,通过以超过渗透压的高压使海水流入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从而经由反渗透膜从二次侧得到透过水(淡水)的淡水化系统受到关注。
但是,从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浓缩水具有规定的残余压力。因此,存在希望回收该浓缩水具有的能量、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这样的要求。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淡水化方法,即:在加压的状态下向反渗透膜模组供应海水的一部分进行淡水化,利用压力传递型能量回收装置回收从该反渗透膜模组排出的浓缩水的压力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8191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形成利用压力传递型能量回收装置回收的能量使上述海水的剩余部分升压、然后供应到第二反渗透膜模组的结构,但期望作为整个淡水化系统的结构进一步提高相对于被处理水的淡水回收率,同时实现反渗透膜模组的通量(透过流束)的均匀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高回收率的淡水化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了体,本发明的一种淡水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取水装置,所述取水装置取出被处理水;前处理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对由所述取水装置取出的被处理水进行用于去除杂质的前处理;第一泵,所述第一泵对由所述前处理装置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进行压送;多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一泵排出并经由分支配管而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对从各个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由合流配管而合流的被处理水进行升压;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二泵排出并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第一动力回收装置,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利用从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所述第一泵的上游侧分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并压送到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以及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输送到需求侧;和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排出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过了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的浓缩水。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淡水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取水装置,所述取水装置取出被处理水;前处理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对由所述取水装置取出的被处理水进行用于去除杂质的前处理;第一泵,所述第一泵对由所述前处理装置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进行压送;多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一泵排出并经由分支配管而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对从各个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由合流配管而合流的被处理水进行升压;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二泵排出并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容积型的第一动力回收装置,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利用从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所述第一泵的上游侧分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并压送到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量调整机构,所述流量调整机构调整在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中被升压的被处理水的流量;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以及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输送到需求侧;和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排出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过了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的浓缩水。
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高回收率的淡水化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关于第一实施方式和比较例表示各淡水化系统具备的RO元件的透过流束(Flux)的图表。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
图5是比较例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适当的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在各图中通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淡水化系统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就通过淡水化系统S1对海水(被处理水)进行淡化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淡水化系统S1主要具备取水泵1、前处理装置3、高压泵5、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增压泵7、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以及动力回收装置11。
(取水泵)
取水泵1(取水装置)是用作取出被处理水(例如淡水化系统S1的附近海水)的泵,吸入侧通过配管a1与取水口A连接,排出侧通过配管a2与取水罐2(取水装置)连接。通过驱动取水泵1,从取水口A流入的被处理水通过配管a1被吸入取水泵1,然后通过配管a2被向取水罐2侧排出。
另外,取水罐2是临时储存通过配管a2流入的被处理水的水罐。
(前处理装置)
前处理装置3是对通过配管a3流入的被处理水进行用于去除杂质的规定的前处理的装置。作为上述的前处理例如有药物添加处理、聚集磁分离处理、砂滤处理、超滤处理。可以根据被处理水中的杂质的种类等适当地组合这些处理。以下就各处理进行说明。
药物添加处理,是例如将次氯酸钠、亚硫酸钠、臭氧、二氧化氯、过乙酸、过氧化氢等药物单独或组合多种而添加到被处理水中进行搅拌的处理。另外,药物添加处理也包括中和被处理水的处理。
聚集磁分离处理,是在向被处理水中添加磁粉、混凝剂以及高分子絮凝剂之后,依次进行高速搅拌处理和缓速搅拌处理后使磁性絮生长,利用磁鼓(未图示)吸附捕获磁性絮,从而将磁性絮与被处理水分离并去除的处理。
砂滤处理,是被处理水在依靠重力下降时,通过使其通过过滤介质(石英砂或支撑砾石等)进行过滤,从被处理水中去除悬浮物的处理。
超滤处理,是利用超过滤器(Ultra Filter:UF膜)对细微的杂质进行滤取的处理。
在前处理装置3经过前处理的被处理水通过配管a4流入RO(Reverse Osmosis)原水罐4。RO原水罐4是临时储存被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的水罐。
(高压泵)
高压泵5(第一泵)是压送被前处理装置3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的泵。高压泵5的吸入口通过配管a5与RO原水罐4连接,排出口通过分支配管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连接。
另外,上述的“分支配管”形成将从高压泵5流出的被处理水向着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分流的结构,被形成为包括配管a6、b1、c1。
高压泵5的加压力是通过反渗透膜(未图示)使被处理水能够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向二次侧透过的规定压力,可以适当地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高压泵5的加压力设定为4.8MPa(<5MPa)。通过这样将高压泵5的加压力设定得较低(与后述的比较例相比),可以使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透过流束和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透过流束均等化。
(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
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是用于对从高压泵5排出并通过配管a6、b1流入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得到透过水的装置。在此,透过水是指通过使被处理水通过RO(Reverse Osmosis)元件得到的水,几乎不含盐分等杂质。
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具有呈圆筒形的容器(未图示)、被设置在容器内的一个或多个RO元件(未图示)以及被贯通各RO元件的中央地配置的集水管(未图示)。
通过覆盖被形成在上述集水管上的多个孔部(未图示)地卷绕反渗透膜(未图示)而构成RO元件。另外,如果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具有多个RO元件,则各个RO元件在容器的轴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串联设置。
上述的反渗透膜具有在被以超过渗透压的规定压力压入的被处理水中使水透过、使离子或盐类等水以外的杂质不透过的性质。另外,RO元件的外周面与上述的容器的内周面紧密接合。
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的一次侧是指在容器内的空间内比RO元件更靠上游侧的区域(在多个RO元件被串联设置的情况下,是位于最下游侧的RO元件的上游侧区域)。另外,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的二次侧是指上述集水管内的区域。后述的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也一样。
另外,在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的容器上连接用于使未透过RO元件的盐分浓度高的水(以下称为浓缩水)流出的配管b3。而透过了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的RO元件和上述孔部的水(即透过水)流过集水管内后,进一步通过配管b2流入透过水罐9。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的容器内,串联设置了两个RO元件。一旦被处理水通过配管b1被以超过渗透压的规定压力(例如4.8MPa)压入容器内,则一部分被处理水就透过上游侧的RO元件,然后通过上述孔部流入集水管内。未透过上游侧的RO元件的被处理水则趋向下游侧的RO元件。
并且,向着下游侧的RO元件流入的被处理水中的一部分透过该RO元件流入集水管内,通过配管b2被供应到透过水罐9。而也未透过下游侧的RO元件的浓缩水(被处理水)则通过配管b3、d1流入增压泵7的吸入侧。
另外,透过水罐9是临时储存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二次侧供应的透过水和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二次侧供应的透过水的罐。被储存在透过水罐9的透过水通过配管e1流入送水泵10(送水装置),然后通过配管e2被供应到需求侧。该需求侧是淡水化系统S1附近的工业区、农业区、城市等。
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q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一样的结构。即,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q的容器(未图示)内也串联地设置两个RO元件(未图示)。透过上述的各RO元件中的任意一个流入集水管(未图示)的透过水通过图1所示的配管c2流入透过水罐9。而也未透过任何RO元件的浓缩水(被处理水)通过合流配管流入增压泵7的吸入侧。
另外,上述的“合流配管”形成使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流入的被处理水(浓缩水)向着增压泵7的吸入侧合流的结构,被形成包括配管b3、c3、d1。
(增压泵)
增压泵7(第二泵)是使通过上述合流配管合流的被处理水升压的泵。即,增压泵7被配置成使通过配管d1流入的被处理水升压后压送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增压泵7的排出口通过配管d2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连接。
通过配管d1流入增压泵7的吸入口的被处理水(浓缩水)具有从高压泵5的排出压力减去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或6q处的压力损失后的规定残余压力。利用增压泵7将具有该残余压力的被处理水升压到规定压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取透过水。
如上所述,将高压泵5的加压力设低到(比后述的比较例低的)4.8MPa,因此,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流出的被处理水(浓缩水)的盐分浓度较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增压泵7的加压力设定为1.8MPa(>1.0MPa)。通过这样将增压泵7的加压力设定得(与后述的比较例相比)较高,可以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抽出多的透过水,并且可以使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和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上的透过流束(FLUX)均等化。
在此,透过流束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透过每单位面积(1m2)的RO元件的水量(m3/day)。
顺便说一下,增压泵7的加压力与高压泵5的加压力之比优选为0.2以上且0.5以下。通过在该范围内驱动高压泵5和增压泵7(即,降低高压泵5的加压力的同时,将增压泵7的加压力设为比较高的值),从而可以使位于上游侧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上的透过流束和位于下游侧的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上的透过流束均等化。
另外,如果各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具有两个RO元件,后述的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三个RO元件,则优选使高压泵5的加压力为4Mpa以上且5Mpa以下,使增压泵7的加压力为1Mpa以上且2Mpa以下。由此,可以利用超过渗透压的规定压力使被处理水流入各反渗透处理装置的RO元件,可以有效地提取透过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高压泵5的加压力为4.8MPa,使增压泵7的加压力为1.8MPa。在这种情况下,增压泵7的加压力与高压泵5的加压力之比为0.375。
(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
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是对从增压泵7排出的通过配管d2流入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的装置。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通过配管d2与增压泵7的排出口连接,二次侧通过配管d3与透过水罐9连接。另外,在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连接供不透过该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所具有的RO元件(未图示)的浓缩水流过的配管d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形成了串联设置三个RO元件的结构。关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结构,除上述以外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相同,因此省略具体说明。
如上所述,利用较高的加压力从增压泵7排出被处理水(浓缩水),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的三个RO元件,有效地提取透过水。
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RO元件数量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RO元件数量之比为1.5(=3/2),形成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比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更多的RO元件的结构。由此,可以使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透过流束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透过流束均等化,可以提高淡水化系统S1整体的回收率。
另外,上述的淡水化系统S1整体的“回收率”是指在规定期间透过水量(造水量)与从取水口A供应的被处理水量(供应量)的比例[%]。流入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二次侧(即集水管:未图示)的透过水通过配管d3流入透过水罐9。
(动力回收装置)
动力回收装置11(第一动力回收装置,Energy Recovery Device:ERD)是利用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高压泵5的上游侧的配管a5分流的被处理水升压,然后压送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的装置。动力回收装置11的一次侧流入口(未图示)通过配管d4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连接,一次侧流出口(未图示)通过配管d5与浓缩水罐12连接。
另外,浓缩水罐12临时储存通过配管d5流入的浓缩水的罐。被储存在浓缩水罐12中的浓缩水通过配管d6流入排水泵13(排水装置),然后通过配管d7从排水口B向大海等排出。即,浓缩水罐12和排水泵13被设置成将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并经由动力回收装置11的浓缩水排出。
重新回到动力回收装置11的说明。动力回收装置11的二次侧流入口(未图示)通过配管f1与高压泵5的吸入侧的配管a5连接,二次侧流出口(未图示)通过配管f2与高压泵5的排出侧的配管a6连接。
顺便说一句,作为动力回收装置11可以使用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也可以使用压力回收型的动力回收装置。
在此,“容积型动力回收装置”是利用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缸体(未图示)内的活塞运动从而进行动力回收的装置。
另外,“压力回收型动力回收装置”是利用浓缩水的残余压力直接使涡轮旋转从而回收动力的装置。
在动力回收装置11上向二次侧的被处理水提供了能量的一次侧的浓缩水通过配管d5流入浓缩水罐12。而被流过一次侧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升压的二次侧的被处理水通过配管f2流入高压泵5的排出侧的配管a6。即,淡水化系统S1形成这样的结构,即:被高压泵5升压的被处理水和被动力回收装置11升压的被处理水在配管a6合流,然后流入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1形成树型两段回收系统,所述树型两段回收系统在高压泵5的下游侧并列连接两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在其下游侧通过增压泵7设置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
通过这样在被处理水的盐分浓度比较低的上游侧设置多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从而在高压泵5的加压力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提取透过水。
另外,利用增压泵7使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流出的被处理水(浓缩水)升压,然后压入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从而可以从该被处理水中进一步提取透过水。通过这样利用树型结构以两段提取透过水,可以提高淡水化系统S1整体上的透过水的回收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都形成具有两个RO元件的结构的同时,将上游侧的高压泵5的加压力设定成低于后述的比较例的值。而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形成具有三个RO元件的结构的同时,将上游侧的增压泵7的加压力设定成高于后述的比较例的值。
由此,可以缩小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上的透过流束的值,同时可以扩大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上的透过流束的值。因此,可以使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透过流束均等化,抑制上游侧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结垢(因杂质的附着造成的堵塞)。
另外,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即:使用动力回收装置11,利用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的被处理水(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来自配管f1的被处理水升压后与流过配管a6的被处理水合流。由此,可以有效地回收浓缩水具有的能量,可以提高淡水化系统S1整体的能量利用效率。其结果,可以降低用于驱动高压泵5等的消耗电力。
<与比较例的对比>
以下就比较例和本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模拟结果进行说明。
图5是比较例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比较例的淡水化系统S20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利用高压泵21使被处理水升压后,压入反渗透处理装置22的一次侧,然后从二次侧取出透过水的同时,利用从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驱动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23。另外,形成这样的结构,即:使高压泵21的上游侧的被处理水流入动力回收装置23的二次侧,进一步利用增压泵24使从该二次侧流出的被处理水升压后与高压泵21的排出侧合流。
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取水装置、前处理装置、送水装置、排水装置等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参考图1)和比较例(参考图5)中,作为各个RO元件(未图示)具有的反渗透膜使用了具有以下所示的表1的性能的反渗透膜。在此,“Feed TDS(Total Dissolved Solid)”表示被处理水中含有的杂质量。
[表1]
膜面积 脱盐率 造水量 试验压力 回收率 Feed TDS
41m2 99.8% 51.1m3/d 5.52MPa 8% 32000ppm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各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参考图1)具有串联设置的两个RO元件,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参考图1)具有串联设置的三个RO元件(即淡水化系统S1共具有7个RO元件)。
而在比较例中的淡水化系统S20(参考图5)中,反渗透处理装置22形成具有串联设置的7个RO元件(未图示)的结构。
并且,为了使各个的造水量(即透过水量)成为大致相同的值(大约87m3/d:参考表2),在各淡水化系统S1、S20中将被处理水的供应量、高压泵5以及增压泵7的压力作为参数进行了模拟。
另外,被处理水(原海水)的条件设定为Feed TDS:39000ppm、温度:25℃。在以下的表2中表示模拟结果。表2所示的TDS表示最终得到的透过水的盐分浓度。
[表2]
系统 供应量 造水量 H.P压力 B.P压力 TDS 回收率
本实施方式 164m3/d 87.3m3/d 4.8MPa 1.8MPa 567ppm 53%
比较例 215m3/d 86.5m3/d 5.2MPa 0.2MPa 650ppm 40%
如表2所示,在得到大致相同的造水量(大约87.3m3/d)的情况下,可以使在本实施方式中所需要的被处理水的供应量明显少于比较例(约少了比较例的大约25%的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可以使透过水的TDS(盐分浓度)低于比较例。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1形成树型两段回收系统,与一般的局部分割方式相比,可以通过初段(上游侧)的RO元件得到更多的盐浓度低的透过水。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盐分浓度低的透过水的同时,可以提高在从被处理水得到透过水时的回收率。其结果,可以削减取水装置(取水泵1等,参考图1)或前处理装置3所需要的设备投资费用(CAPEX:Capital Expenditure)。
图2是就第一实施方式和比较例表示各淡水化系统具有的RO元件的透过流束(Flux)的图表。
另外,图2所示图表的横轴是元件编号,纵轴是透过流束。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编号从图1所示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具有的RO元件的上游侧起依次为编号1、编号2,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q具有的RO元件的上游侧起依次为编号3、编号4,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的RO元件的上游侧起依次为编号5~编号7。
另外,比较例中的元件编号从图5所示的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22具有的七个RO元件的上游侧起依次为编号1~编号7。
如图2所示,如果是比较例(虚线)的淡水化系统S20,则越向着下游侧,RO元件的透过流束的值越小。即,在比较例中,上游侧与下游侧的透过流束的值有大的差异,上游侧的透过流束相对大。其结果,在上游侧的RO元件上容易发生结垢,淡水化系统S20整体的回收率减低(参考表2)。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具有的RO元件(编号1~编号4)以及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的RO元件(编号5~编号7)的透过流束与比较例相比更均等化。附带说一下,在淡水化系统S1的各反渗透处理装置上,越向下游侧,RO元件的透过流束的值越小。这是在上游侧的RO元件上的压力损失造成的。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比较例,可以使各RO元件的透过流束均等化,抑制在初段(上游侧)的RO元件上发生结垢。其结果,RO元件的使用寿命延长,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OPEX:Operating Expenditure)。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2(参考图3)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力回收装置11使用容积型的装置、且在配管f1上添加流量调整泵14这点上有所不同,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就该不同部分进行说明,省略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
如上所述,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是利用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缸体(未图示)内的活塞运动从而进行动力回收的装置。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不依靠工作条件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动力回收,可以有效地回收浓缩水具有的大部分能量。
作为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可以使用例如DWEER(DualWork Energy Exchanger)型能量回收装置或PX(PressureExchanger)型能量回收装置。
DWEER型能量回收装置具有多个圆筒形的压力容器(未图示)。在各个压力容器内设置隔开通过配管d4流入的浓缩水和通过配管f1流入的被处理水的活塞(未图示)。并且,通过利用切换机构(未图示)交替切换在动力回收装置11内一次侧的浓缩水流过的方向和二次侧的被处理水流过的方向,从而使上述活塞进行往复运动。由此,可以将浓缩水具有的残余压力作为能量回收,有效地使被处理水升压。
PX型能量回收装置具有多个旋转式的圆筒旋转体(未图示)。并且,形成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利用切换机构(未图示)切换在动力回收装置11内一次侧的浓缩水流过的方向和二次侧的被处理水流过的方向,从而将浓缩水具有的残余压力作为能量回收,使被处理水升压。
另外,DWEER型能量回收装置和PX型能量回收装置需要使能量供应源与接收侧的流量比大致为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以下结构,即:将调整流过动力回收装置11的二次侧(能量供应源)的被处理水流量的流量调整泵14(流量调整机构)设置在与动力回收装置11的二次侧流入口连接的配管f1上。为了使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迅速运行,流量调整泵14被设定成一点点地增加被处理水的流量,达到额定运行。
另外,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理由,本实施方式的增压泵7的加压力与高压泵5的加压力之比也优选0.2以上且0.5以下。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2,通过使用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可以高效率地回收流过一次侧(能量供应源)的浓缩水的能量,使流过二次侧(能量接收侧)的被处理水升压。其结果,可以提高淡水化系统S2整体的能量效率,可以降低用于运转各设备所需要的耗电量。
另外,通过在配管f1上设置流量调整泵14,可以迅速地运转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形成额定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3(参考图4)与第二实施方式(参考图3)相比,在添加了压力回收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5方面有所不同,其他都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就该不同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对与第二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进行说明。
<淡水化系统的结构>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的结构图。动力回收装置15(第二动力回收装置)是利用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通过合流配管(配管b3、c3、g1)合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后、压送到增压泵7的吸入侧的装置。
另外,动力回收装置15被设置成使在自身的一次侧利用了上述残余压力之后的浓缩水流入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的一次侧。
如图4所示,动力回收装置15的一次侧流入口(未图示)通过配管g5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连接,一次侧流出口(未图示)通过配管g6与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的一次侧流入口连接。
另外,动力回收装置15的二次侧流入口(未图示)通过配管g1、b3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的一次侧连接的同时,通过配管g1、c3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q的一次侧连接。而动力回收装置15的二次侧流出口(未图示)通过配管g2与增压泵7的吸入口(未图示)连接。
动力回收装置15例如是涡轮增压器或佩尔顿式能量回收装置。
涡轮增压器利用从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一次侧流入的被处理水(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涡轮(未图示)旋转。并且,通过上述涡轮的转矩使流过二次侧的被处理水升压。
佩尔顿式能量回收装置形成为在驱动泵(未图示)的电机(未图示)的主轴上连结佩尔顿式水轮机(未图示)的旋转轴的结构。并且,通过佩尔顿式水轮机的转矩使流过二次侧的被处理水升压。
如上所述,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需要使能量供应源与接收侧的流量比大致为1:1,但压力回收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5是利用浓缩水的残余压力直接使涡轮旋转的结构,因此无需考虑上述的流量比。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只要控制流量调整泵14以满足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上的流量平衡即可。
如图4所示,通过配管g1流入动力回收装置15的二次侧的被处理水(浓缩水)利用流过动力回收装置15的一次侧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被升压之后,通过配管g2流入增压泵7。上述被处理水在增压泵7被进一步升压后,通过配管g3流入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
这样,为了辅助增压泵7的动作而设置动力回收装置15,从而可以减轻增压泵7的负担。
另外,从动力回收装置15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具有规定的残余压力。该浓缩水通过配管g6流入动力回收装置11的一次侧。流过动力回收装置11的一次侧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被用于使流过二次侧的被处理水升压。
这样,淡水化系统S3形成为利用压力回收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5和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以两段回收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因此,可以提高淡水化系统S3整体上的能量效率,可以大幅度降低在得到规定量的透过水时的耗电量。
另外,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理由,本实施方式的增压泵7的加压力与高压泵5的加压力之比也优选为0.2以上且0.5以下。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3形成为利用压力回收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5和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依次回收从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能量的结构。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有效地利用上述浓缩水的残余压力。
另外,由动力回收装置15辅助的部分可以降低增压泵7的加压力。因此,可以降低淡水化系统S3整体运转所需要的耗电量。
以下,求出淡水化系统S3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1的功率减少率。
利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具体例中说明的条件(参考表1)相同的条件使淡水化系统S3运转的情况下,利用以下所示的(算式1)计算功率减少率Ratio。另外,在(算式1)中,Qf是向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被处理水的供应量,Rt是容积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1的能量回收率,Ph是高压泵5的加压力,Qc是向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浓缩水(被处理水)的供应量,Pb是增压泵7的加压力,Rb是压力回收型的动力回收装置15的能量回收率。
【式1】
Ratio = Qf · Rt · Ph + Qc · Pb · Rp Qf · Rt · Ph + Qc · Pb = 164 × 0.48 × 4.8 + 108 × 1.8 × 0.5 164 × 0.48 × 4.8 + 108 × 1.8 = 0.83
...(算式1)
根据上述(算式1)的计算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3在得到规定量(例如大约87m3/d:参考表3)的透过水时,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淡水化系统S1的83%的功率就足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大幅度削减淡水化系统S3所需要的企业运营成本(OPEX)。
《变形例》
以上通过各实施方式就本发明的淡水化系统S1~S3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说明的限制,可以进行各种更改。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就并联两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受此限制。即,也可以形成并联三个以上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在其下游侧设置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的结构。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将海水进行淡化处理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于对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根据工业废水的水质优选利用前处理装置3进行了规定的前处理之后,利用各反渗透处理装置提取透过水。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就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分别具有两个RO元件、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三个RO元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即,各个反渗透处理装置具有的RO元件的数量可以在设计阶段适当地设定。
另外,高压泵5的加压力和增压泵7的加压力并不局限于在上述个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范围。可以根据被处理水的盐分浓度或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6p、6q和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8具有的RO元件的数量、动力回收装置11、14的配置以及结构等适当地设定这些加压力。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就将流量调整泵14设置在与动力回收装置11的二次侧流入口连接的配管f1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将流量调整泵(流量调整机构)设置在与动力回收装置11的二次侧流出口连接的配管f2上。另外,也可以将调整流过动力回收装置11的二次侧的被处理水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阀(流量调整机构)设置在配管f1或配管f2上来取代流量调整泵14。
附图标记说明
S1、S2、S3淡水化系统
1 取水泵(取水装置)
2 取水罐(取水装置)
3 前处理装置
4 RO原水罐
5 高压泵(第一泵)
6p、6q 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
7 增压泵(第二泵)
8 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
9 透过水罐(送水装置)
10 送水泵(送水装置)
11 动力回收装置(第一动力回收装置)
12 浓缩水罐(排水装置)
13 排水泵(排水装置)
14 流量调整泵(流量调整机构)
15 动力回收装置(第二动力回收装置)
A 取水口
B 排水口

Claims (4)

1.一种淡水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取水装置,所述取水装置取出被处理水;
前处理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对由所述取水装置取出的被处理水进行用于去除杂质的前处理;
第一泵,所述第一泵对由所述前处理装置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进行压送;
多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一泵排出并经由分支配管而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
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对从各个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由合流配管而合流的被处理水进行升压;
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二泵排出并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
第一动力回收装置,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利用从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所述第一泵的上游侧分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并压送到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
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以及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输送到需求侧;和
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排出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过了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的浓缩水。
2.一种淡水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取水装置,所述取水装置取出被处理水;
前处理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对由所述取水装置取出的被处理水进行用于去除杂质的前处理;
第一泵,所述第一泵对由所述前处理装置进行了前处理的被处理水进行压送;
多个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一泵排出并经由分支配管而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
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对从各个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由合流配管而合流的被处理水进行升压;
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对从所述第二泵排出并流入自身的一次侧的被处理水进行膜过滤;
容积型的第一动力回收装置,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利用从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所述第一泵的上游侧分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并压送到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
流量调整机构,所述流量调整机构调整在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中被升压的被处理水的流量;
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以及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二次侧流出的透过水输送到需求侧;和
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排出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并经过了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的浓缩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淡水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压力回收型的第二动力回收装置,所述第二动力回收装置被配设成利用从所述第二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流出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各个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经由所述合流配管而合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并压送到所述第二泵的吸入侧,并且使该利用后的浓缩水流入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
所述第一动力回收装置利用从所述第二动力回收装置流入的浓缩水的残余压力,使从所述第一泵的上游侧分流的被处理水升压,并压送到所述第一反渗透处理装置的一次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淡水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的加压力与所述第一泵的加压力之比被设定为0.2以上且0.5以下。
CN201410006081.6A 2013-01-08 2014-01-07 淡水化系统 Pending CN1039104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1318 2013-01-08
JP2013001318A JP2014133189A (ja) 2013-01-08 2013-01-08 淡水化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0442A true CN103910442A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3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6081.6A Pending CN103910442A (zh) 2013-01-08 2014-01-07 淡水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33189A (zh)
CN (1) CN10391044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8146A (zh) * 2016-06-08 2016-09-21 青岛鑫正鑫水业有限公司 海水淡化废水压力回收装置
CN115461133A (zh) * 2020-10-14 2022-12-09 野村微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处理装置、纯水制造系统以及液体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97204A1 (en) 2020-11-17 2022-05-27 Richard STOVER Osmotic methods and systems involving energy recovery
CN115092985B (zh) * 2022-07-04 2023-08-29 青岛润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经过反渗透的再生水用于电厂化补水集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08A (zh) * 1994-10-12 1996-10-02 东丽株式会社 反渗透分离装置以及反渗透分离方法
CN102190381A (zh) * 2010-03-12 2011-09-21 株式会社东芝 海水淡化系统
CN102249459A (zh) * 2011-06-15 2011-11-23 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海水淡化系统
CN102329018A (zh) * 2011-09-08 2012-01-25 吴章锋 低压膜法海水淡化装置
CN202265462U (zh) * 2011-09-30 2012-06-06 珠海市江河海水处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柱塞泵的能量回收淡化系统
WO2012124545A1 (ja) * 2011-03-17 2012-09-20 株式会社 東芝 海水淡水化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2606034U (zh) * 2012-06-19 2012-12-19 北京鑫佰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纳滤浓缩装置
CN202643511U (zh) * 2012-07-10 2013-01-0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低碳型海水分级利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6708A (en) * 1989-02-24 1990-10-30 Oklejas Robert A Power recovery pump turbine
US6468431B1 (en) * 1999-11-02 2002-10-22 Eli Oklelas, J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osting interstage pressure in a reverse osmosis system
JP2001321641A (ja) * 2000-03-10 2001-11-20 Toray Ind Inc 造水方法
JP2001347140A (ja) * 2001-04-12 2001-12-18 Toray Ind Inc 逆浸透分離方法
JP3787681B2 (ja) * 2002-08-23 2006-06-21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逆浸透法による海水淡水化方法
JP4966353B2 (ja) * 2009-09-30 2012-07-04 株式会社東芝 流路切換装置
US20120061300A1 (en) * 2010-09-15 2012-03-15 Takeshi Matsushiro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
AU2011338029A1 (en) * 2010-12-02 2013-06-20 Toray Industries, Inc.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separator, start-up method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ermeat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08A (zh) * 1994-10-12 1996-10-02 东丽株式会社 反渗透分离装置以及反渗透分离方法
CN102190381A (zh) * 2010-03-12 2011-09-21 株式会社东芝 海水淡化系统
WO2012124545A1 (ja) * 2011-03-17 2012-09-20 株式会社 東芝 海水淡水化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249459A (zh) * 2011-06-15 2011-11-23 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海水淡化系统
CN102329018A (zh) * 2011-09-08 2012-01-25 吴章锋 低压膜法海水淡化装置
CN202265462U (zh) * 2011-09-30 2012-06-06 珠海市江河海水处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柱塞泵的能量回收淡化系统
CN202606034U (zh) * 2012-06-19 2012-12-19 北京鑫佰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纳滤浓缩装置
CN202643511U (zh) * 2012-07-10 2013-01-0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低碳型海水分级利用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8146A (zh) * 2016-06-08 2016-09-21 青岛鑫正鑫水业有限公司 海水淡化废水压力回收装置
CN115461133A (zh) * 2020-10-14 2022-12-09 野村微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处理装置、纯水制造系统以及液体处理方法
CN115461133B (zh) * 2020-10-14 2023-12-05 野村微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处理装置、纯水制造系统以及液体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33189A (ja)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3294B2 (ja) 逆浸透処理装置
JP4903113B2 (ja) 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5929195B2 (ja) 淡水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KR101489855B1 (ko) 삼투 에너지 회수가 가능한 담수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05524520A (ja) 2段階ナノ濾過海水脱塩システム
US10583401B2 (en) Integrated ultra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systems
JP6965680B2 (ja) 海水淡水化方法および海水淡水化システム
CN101215051B (zh) 一种小型海水淡化系统水处理工艺
CN103910442A (zh) 淡水化系统
JP3957081B1 (ja) 飲料水製造用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KR102423788B1 (ko) 해수담수화 압력지연삼투 기술을 이용한 복합 담수화 시스템
JP2008100220A (ja) 造水方法
JP3957080B1 (ja) 飲料水製造用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5762041B2 (ja) 複合淡水化システム
JP4113568B1 (ja) 飲料水製造用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2085941A (ja) 造水方法および造水装置
JP5966639B2 (ja) 塩水淡水化装置および造水方法
JP5587223B2 (ja) 複合淡水化システム
JP2014034005A (ja) 塩水淡水化装置および造水方法
CN112108001B (zh) 一种反渗透系统及其浓缩含锂盐水的方法
KR101489853B1 (ko) 초고염도수의 삼투 에너지 회수가 가능한 담수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05442865U (zh) 一种海水淡化的处理设备
CN219907139U (zh) 一种含盐废水处理的反渗透系统
WO2016006344A1 (ja) 淡水化システム
JP2017074532A (ja) 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水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