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3230A - 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3230A
CN103863230A CN201310684539.9A CN201310684539A CN103863230A CN 103863230 A CN103863230 A CN 103863230A CN 201310684539 A CN201310684539 A CN 201310684539A CN 103863230 A CN103863230 A CN 103863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dimple
flange
mechanical energy
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45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3230B (zh
Inventor
C·韦泽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 Ing HCF Porsche AG
Original Assignee
Dr Ing HCF Porsch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 Ing HCF Porsche AG filed Critical Dr Ing HCF Porsche AG
Publication of CN103863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3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3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3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1),其中该装置(1)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结构(2)并且被安排在一个第一车身部分(3)与一个第二车身部分(4)之间。为了在碰撞事件中这些车身部分(3,4)不会相对彼此移位,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是该装置(1)可以在吸收机械能的过程中变形,其中这种变形产生了这两个车身部分(3,4)之间的一种压配连接。在此提供的是该装置具有一个转动中心(12),该装置(1)在一次变形过程中可以围绕该转动中心以一种转动方式变形,使得在这两个车身部分(3,4)之间产生一种压配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其中该装置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结构并且被安排在一个第一车身部分与一个第二车身部分之间。
背景技术
DE2046251C3披露了一种这种类型的装置。在这种已知的用于吸收机械能的装置中,提供了用于机动车辆车身的一个可变形前部部分,该可变形前部部分被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备用轮辋槽中,并且在正面碰撞事件中,防止该备用车轮在一个水平位置中被推动穿过隔板而进入客厢或燃料箱中。在此提供的是在一次碰撞事件中的力流不会被该备用车轮分散,而是由保险杠通过一个金属支撑板和一个金属加强板来吸收。还提供的是该备用车轮在一次碰撞事件中被向后和向上引导。
DE10221299C1披露了一种碰撞支座,该碰撞支座在碰撞事件中具有一种保护性的并且吸收能量的作用。为此目的,这种已知的碰撞支座在前端具有一种钩住连接并且在后端具有相对于一个梁的一个支座。
在这些已知的装置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这些部件在一次碰撞事件中会发生移位,并且碰撞产生的能量不能被分散到机动车辆车身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改进一种前言中所提及类型的装置,使得来自于碰撞或事故情形中的能量被分散到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上。
所述目的是通过下述1的一种装置实现的。有利的优化将在下述2-9中显现。在此提供的是该装置可以在吸收机械能的过程中产生变形,其中这种变形产生了在这两个车身部分之间的一种压配连接。借助所述措施,可以实现这些车身部分不会相对彼此发生移位。这些车身部分在碰撞事件中不应当相对彼此发生移位,因为这样将从该碰撞中吸收较少的能量。本发明确保这些车身部分不会相对彼此移位。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其中该装置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结构并且被安排在一个第一车身部分与一个第二车身部分之间,其中,该装置在吸收机械能的过程中能发生变形,其中这种变形导致在这两个车身部分之间产生一种压配连接。
2.如前述1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凸缘形成在该装置上,该凸缘的截面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并且该凸缘与该第一车身部分上的一个突出部相互作用,使得在该装置的变形过程中,该突出部是至少部分地被变形的凸缘包围。
3.如前述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装置具有一个凹座,该第二车身部分伸入该凹座之中,其中该凹座具有两个相对彼此基本上平行的壁。
4.如前述3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凹座的一个壁具有一个转动中心,该装置在变形过程中能够围绕该转动中心以一种转动方式发生变形,并且该凹座的另一个壁能够被放置成抵靠在该第二车身部分,使得在这两个车身部分之间能够产生一种压配连接。
5.如前述4所述的装置,其中,在该装置的变形之后,在该第一车身部分与该第二车身部分之间建立了力流动路径。
6.如前述4或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凹座的具有该转动中心的壁至少部分地具有的材料厚度大于该蜂窝状空腔结构的其他部分。
7.如前述1-6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装置是由铝或铝合金制造。
8.如前述1-7所述的装置,其中,该第一车身部分是该机动车辆的一个行李舱区域,并且,该第二车身部分被连接到该机动车辆的一个客厢区域。
9.如前述1-8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中央接收座被提供用于一种到该第二车身部分的螺钉连接。
在本发明的主题的一个有利优化中,形成了一个凸缘,该凸缘的截面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在此,该凸缘与第一车身部分上的一个突出部相互作用,使得在该装置的变形中该突出部至少部分地被这个变形的凸缘所包围。借助这种措施,在该第一车身部分与该装置之间实现了一种压配连接。
该装置具有一个凹座,该第二车身部分伸入该凹座之中,其中该凹座具有两个相对彼此基本上平行的壁。在此提供的是该凹座的一个壁具有一个转动中心,该装置在变形过程中可以围绕该转动中心以一种转动方式发生变形,并且其中该凹座的另一个壁可以被放置成抵靠在该第二车身部分上,使得在这两个车身部分之间可以产生一种压配连接。借助这种措施,在该装置与该第二车身部分之间实现了一种压配连接,由此建立了在这两个车身部分之间的力流动路径并且实现了在这两个车身部分之间的一种压配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该装置的变形之后,建立了在该第一车身部分与该第二车身部分之间的力流动路径。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一个特别有利的优化中提供的是,该凹座的具有该转动中心的那个壁至少部分地具有的材料厚度大于该蜂窝状空腔结构的其他部分。在此提供的是该装置是由铝或铝合金制造。
优选地是,该第一车身部分为该机动车辆的行李舱区域,并且该第二车身部分被连接到该机动车辆的客厢区域。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优化中提供的是,一个中央接收座被提供用于一种到该第二车身部分的螺钉连接。借助这种措施,对于安装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而言只需要一个螺钉。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并且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在其安装好的位置中的一个示意性截面图示;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在已经部分发生力的引入时对应于图1的一个截面图示,并且
图3a是该装置的另一个截面图示,并且
图3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操作模式的一个示意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1。在此,装置1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结构2并且被安排在一个第一车身部分3与一个第二车身部分4之间。第一车身部分3在此情况中例如是该机动车辆的行李舱区域,而该第二车身部分4被连接到该机动车辆的客厢区域。图1中由参考号7表示的箭头指示了在碰撞事件中作用于该装置1的力。本发明的概念是装置1在吸收机械能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并且在此过程中在这两个车身部分3、4之间产生一种压配连接。为此目的,该装置具有一个凸缘5,该凸缘的截面同样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2。如将在以下更详细说明的,凸缘5与第一车身部分3上的一个突出部6相互作用,使得在该装置1的变形中该突出部6是至少部分地由变形的凸缘5所包围。此外,装置1具有一个支撑表面9,该支撑表面与形成在第一车身部分3上的另一个支撑表面13相互作用。在图1中展示的装置1的安装好的位置中,在一种未变形的状态下,凸缘5与突出部6之间存在间隙d1,并且在该支撑表面9与该支撑表面13之间存在间隙d2。这些间隙尺寸d1和d2对于该装置1的安装而言是必需的。如从图1中还可看到,装置1借助穿过一个中央接收座8的一种螺钉连接而被固定地连接到第二车身部分4。中央接收座8具有的作用是对于装配和安装该装置1而言仅需要一个单一螺钉。以此方式,相当大地简化了装置1的安装。
图2示出了来自于碰撞的力的一部分已经被引导至该装置1中的图示。在此,与图1相比,部件3已经被移位到右侧,并且间隙尺寸d1已经闭合。该突出部6已经与凸缘5接合,这样使得凸缘5变形。在凸缘5的变形过程中,该凸缘由于蜂窝状空腔结构2而在突出部6的周围弯曲,并且凸缘5至少部分地包围突出部6。在箭头7方向上的力因此从车身部分3被引导至装置1。凸缘5的变形由具有参考号10的箭头指示。
图3a和图3b示出了装置1的工作原理。在图3a中,与图1和图2相比,该图展示了装置1不带有这些邻接的车身部分3、4。图3中展示的情形对应于图2中展示的情形。在此,装置1的凸缘5已经发生变形。该支撑表面9位于装置1的前部区域。如从图3a中还可看到,装置1具有一个凹座11,在安装好的位置中第二车身部分4伸入该凹座之中。凹座11具有相对于彼此基本上平行的两个壁14和15。凹座11的壁15包括一个转动中心12,装置1可以在碰撞事件的变形中以一种转动的方式围绕该转动中心发生变形。在由该变形导致转动之后,凹座11的另一个壁14抵靠该第二车身部分4,这样使得在装置1与车身部分4之间实现了一种压配连接。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该装置1的功能,图3b示出了说明该装置1在碰撞事件中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示。如已经说明的,当通过车身部分3已经部分地发生力的引入时,这个突出部6才开始与凸缘5接合。其结果是,凸缘5变形并且在朝向车身部分3的方向上进行部分的转动运动,如图3b中由力的箭头10’指示的。在力通过车身部分3进一步引入时,车身部分3的支撑表面13开始抵靠在该装置1的支撑表面9,如由带有参考数字16的箭头指示的。在车身部分3借助其支撑表面13已经与装置1开始接触之后,装置1围绕其转动中心12转动,如由运动箭头10指示。其结果是,凹座11的壁14在运动箭头方向15上朝向第二车身部分4移动,这样使得该车身部分4在该凹座11中被夹紧在这两个壁14、15之间。因此本发明的概念是装置1以一个活门杠杆的方式围绕转动中心12进行本征转动或结构导致的转动,并且该装置因此使车身部分3和4以一种压配连接而彼此相连。
因此,在碰撞事件中,凸缘5最初是通过该车身部分的突出部6而发生变形,并且因此该装置1与车身部分3是处于操作连接。车身部分3进一步移动到图3b中的右侧导致车身部分3的支撑表面13与装置1的支撑表面9相接合。其结果是,装置1产生了一次围绕转动中心12的本征转动,并且凹座11的壁14抵靠在第二车身部分4并且将该第二车身部分夹紧在该凹座中。其结果是,车身部分4通过这些壁14、15而被夹紧到凹座11上。夹紧作用具有的效果是,在力通过车身部分3进一步引入的过程中,这些车身部分3、4相对彼此不可能进一步移位。力在车身部分3中的进一步引入而具有的效果是所述力通过该装置1而被消散进入该车身部分4中。
本发明的主要概念是,在碰撞事件中,装置1由于其构造而在车身部分3与该装置之间实现了压配连接,并且在该装置与车身部分4之间实现了另外的压配连接,这样使得在这两个车身部分3、4之间产生一种压配连接,并且防止这两个车身部分3、4中的一个的竖向偏转运动。为此目的,该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它以一个活门杠杆的方式围绕一个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运动,并且使得这些车身部分3、4在各自情况下夹紧到该装置1上。装置1是由铝或铝合金制造的,以便使其在该机动车辆的总体重量中所占比例尽可能小。如图1、图2和图3a中可看到的,凹座11的具有转动中心12的壁15至少部分地配备有相对大的材料厚度,以便该装置在转动过程中或者在变形过程中不会破裂。

Claims (9)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1),其中该装置(1)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结构(2)并且被安排在一个第一车身部分(3)与一个第二车身部分(4)之间,其特征在于,该装置(1)在吸收机械能的过程中能发生变形,其中这种变形导致在这两个车身部分(3,4)之间产生一种压配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一个凸缘(5)形成在该装置(1)上,该凸缘的截面具有一个蜂窝状空腔并且该凸缘与该第一车身部分(3)上的一个突出部(6)相互作用,使得在该装置(1)的变形过程中,该突出部(6)是至少部分地被变形的凸缘(5)包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装置(1)具有一个凹座(11),该第二车身部分(4)伸入该凹座之中,其中该凹座(11)具有两个相对彼此基本上平行的壁(14,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凹座(11)的一个壁(15)具有一个转动中心(12),该装置(1)在变形过程中能够围绕该转动中心以一种转动方式发生变形,并且该凹座(11)的另一个壁(14)能够被放置成抵靠在该第二车身部分(4),使得在这两个车身部分(3,4)之间能够产生一种压配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装置(1)的变形之后,在该第一车身部分(3)与该第二车身部分(4)之间建立了力流动路径。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凹座(11)的具有该转动中心(12)的壁(15)至少部分地具有的材料厚度大于该蜂窝状空腔结构(2)的其他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装置(1)是由铝或铝合金制造。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车身部分(3)是该机动车辆的一个行李舱区域,并且,该第二车身部分(4)被连接到该机动车辆的一个客厢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一个中央接收座(8)被提供用于一种到该第二车身部分(4)的螺钉连接。
CN201310684539.9A 2012-12-17 2013-12-13 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 Active CN103863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112419.1 2012-12-17
DE102012112419.1A DE102012112419B4 (de) 2012-12-17 2012-12-17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von mechanischer Energie für Kraftfahrzeu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3230A true CN103863230A (zh) 2014-06-18
CN103863230B CN103863230B (zh) 2016-06-01

Family

ID=50821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4539.9A Active CN103863230B (zh) 2012-12-17 2013-12-13 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39071B2 (zh)
JP (1) JP5695725B2 (zh)
KR (1) KR101519750B1 (zh)
CN (1) CN103863230B (zh)
DE (1) DE102012112419B4 (zh)
FR (1) FR2999516B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1593A (en) * 1970-12-21 1973-06-26 A Toti Structural assembly joint and method forming same
US3746378A (en) * 1971-07-08 1973-07-17 Usm Corp Structural assembly and deformable clip
JP2003327152A (ja) * 2002-05-14 2003-11-19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アクスルに用いられるサブフレーム
JP2007223532A (ja) * 2006-02-24 2007-09-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9083756A (ja) * 2007-10-02 2009-04-2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US8246091B1 (en) * 2011-08-10 2012-08-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ertia-locking reactive bumper for mot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95335A (en) 1969-09-25 1971-07-27 Budd Co Front en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DE2441557A1 (de) * 1974-08-30 1976-03-11 Messerschmitt Boelkow Blohm Anordnung zur abstuetzung eines stossfaengers
US4043585A (en) 1975-03-26 1977-08-23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uffer for vehicle
DE19822201B4 (de) 1998-05-16 2004-09-16 Dr.Ing.H.C. F. Porsche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FR2790527B1 (fr) * 1999-03-05 2001-05-11 Plastic Omnium Cie Absorbeur de chocs cloisonne realise en deux blocs emboites et poutre de pare-chocs comportant un tel absorbeur de chocs
JP2005247184A (ja) 2004-03-05 2005-09-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フレーム材の結合構造
US7699346B2 (en) 2005-03-23 2010-04-20 Chrysler Group Llc Force redistribu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in the event of a rear impact
US8007031B2 (en) 2007-03-30 2011-08-30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DE102009041767B4 (de) * 2009-09-16 2016-02-25 Audi Ag Verbindungsanordnung zwischen einem Längsträger mit Hohlprofil und einer Karosserie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1593A (en) * 1970-12-21 1973-06-26 A Toti Structural assembly joint and method forming same
US3746378A (en) * 1971-07-08 1973-07-17 Usm Corp Structural assembly and deformable clip
JP2003327152A (ja) * 2002-05-14 2003-11-19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アクスルに用いられるサブフレーム
JP2007223532A (ja) * 2006-02-24 2007-09-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9083756A (ja) * 2007-10-02 2009-04-2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US8246091B1 (en) * 2011-08-10 2012-08-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ertia-locking reactive bumper for mot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999516A1 (fr) 2014-06-20
US20140167449A1 (en) 2014-06-19
DE102012112419B4 (de) 2020-08-27
US9039071B2 (en) 2015-05-26
JP2014122020A (ja) 2014-07-03
FR2999516B1 (fr) 2015-07-03
DE102012112419A1 (de) 2014-06-18
KR20140078553A (ko) 2014-06-25
KR101519750B1 (ko) 2015-05-12
JP5695725B2 (ja) 2015-04-08
CN103863230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5957B (zh) 车辆碰撞保护装置
US8215705B2 (en) Shock-absorber assembly and corresponding motor vehicle
WO2014192176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7010114B (zh) 包括用于小偏置刚性壁障试验的支架的车辆车架
JP2015189433A (ja) 車体の後部に搭載され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の保護構造
JP2018504321A (ja) 等減速ユニット
US20230102921A1 (en) Method to reduced lateral deflection of longitudinal members in side impact
CN101318492B (zh) 使用主动构件清除车辆中的挤压空间的系统及方法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US11787475B2 (en) Superstructure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shell construction
JP625485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101624788B1 (ko) 자동차 분야의 안전 관련 부품들을 위한 보호 장치를 구비한 차체 어셈블리
JP2007126093A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US20080296918A1 (en) Safety Device for a Shell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CN208789626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总成预定位结构
JP2009179136A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バンパ装置
CN103863230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
JP202003731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07237901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CN201346981Y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安装结构
JP2010221845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1497945A (zh) 轮罩总成、车身及车辆
KR101637594B1 (ko) 크래쉬박스 구조
CN220549113U (zh) 一种应对小偏置碰撞车轮导向结构
US11718251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for improved compatibility during a frontal cras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