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2439B - 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2439B
CN103862439B CN201210526465.1A CN201210526465A CN103862439B CN 103862439 B CN103862439 B CN 103862439B CN 201210526465 A CN201210526465 A CN 201210526465A CN 103862439 B CN103862439 B CN 1038624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eans
chuck
shackle member
work
radi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264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2439A (zh
Inventor
胡广
朱伯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Machinery Zhangjiag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264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624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62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2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2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24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ipping On Spind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锤,可安装一种工作头,工作头具有六方形轮廓及圆周槽,电锤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马达,位于壳体内的传动机构,由马达产生并经传动机构作围绕一工作轴线旋转驱动的夹头,夹头包括容纳工作头的套筒,其中夹头包括轴向定位件以及卡接件,轴向定位件与圆周槽配合,卡接件可径向移动地与工作头的六方形轮廓配合。本发明的电锤能够利用轴向定位件以及卡接件牢固卡接工作头。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许多手持式电动工具尤其用于家庭装修、建筑工业市场。这些手持式电动工具要么仅仅设置用于钻孔、旋拧或者用于锤击工作,要么设计成用于两项所述工作的组合,例如用于钻孔和旋拧或者用于旋转式且冲击式钻孔。这类冲击锤钻类的电动工具例如向电锤、电镐等。这些电动工具均具有位于电动工具的前端的夹头,用于收容并夹持锁定工作头。尽管已知的工作头最佳地适用于各规定的用途,但是大多根本不能或者只能不良地适用于其他目的。例如工作头为麻花钻的情况,该工作头最佳地适配于旋拧和钻孔,但是不适用于在石头和混凝土中适用。例如工作头为建工钻的情况,该工作头适于配合旋转式且冲击式钻孔,但是不适合钻孔。
为使电动工具能够广泛地使用在不同的场合,因此往往给电动工具配接各种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工作头。工作头通常成长条形,具有作用于工件的工作端和安装于夹头内的柄端。但是各种各样的柄端结构和形状也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就给电动工具配接各种工作头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本行业为规范市场标准,给工作头的用于配接电动工具的夹头的柄端的结构和形状进行了统一,并大致形成两种主要工作头的形状。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电动工具的夹头往往只能配接其中一种形状的工作头,并不能兼容另外一种形状的工作头。如果该种电动工具的夹头想要配接另外一种形状的工作头,往往会在夹头再转接一个附加机构。利用该附加机构在配接该种形状的工作头,但是这样就会增加生产的成本,并且容易丢失,无法增加便携性。而且电动工具的夹头上转接该附加机构后,会使得整个电动工具的长度变长,电动工具工作时极易产生晃动,影响了操作精度,不利于舒适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夹持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头的动力工具。
根据工况要求安装了符合需求的工作头后,就可以进行工作。一般来说,这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像执行钻孔的钻模式,像执行锤击工作的锤模式,还有同时进行钻和锤的锤钻模式。通常在这类电动工具上具有设在外表部位的模式转换按钮,用户根据使用的工况自主的选择相应的工作模式。但是这类传动的操作办法有以下几个缺点:1.由于额外的设置模式转换按钮以及在其内部的相应结构,不利于整个电动工具的尺寸小型化。尤其是在小型电锤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避免这个问题。2.需要用户额外的操作,进行模式转换,不利于提升操作舒适性和简便性。3.需要用户自主地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无法体现工具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无需专门设计的模式转换钮而实现转换模式转换的动力工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夹持一种标准工作头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工具,可安装一种工作头,工作头具有六方形轮廓及圆周槽,动力工具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马达,位于壳体内的传动机构,由马达经传动机构驱动并作围绕一工作轴线旋转的夹头,夹头包括容纳工作头的套筒,其中夹头包括可径向穿过套筒的轴向定位件以及卡接件,轴向定位件可径向移动地与圆周槽配合,卡接件可径向移动地与工作头的六方形轮廓配合。
优选地,卡接件关于工作轴线中心对称分布,且具有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的卡接面。
优选地,卡接面为V型面或平面。
优选地,V型面的夹角为120度。
优选地,夹头包括套接在套筒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操作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可操作地使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轴向定位件径向移动以卡入圆周槽,操作装置可操作地使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卡接件径向移动以卡接六方形轮廓。
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具有驱动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的第一驱动部。
优选地,第一驱动部为周向设置的驱动面,驱动面径向抵接卡接件并可推动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
优选地,驱动面为径向半径渐变的曲面。
优选地,卡接件还包括抵接驱动面的浮点。
优选地,驱动面包括径向半径不同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当从第一平面切换到第二平面时,第二平面推动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
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推动卡接件径向向外移动。
优选地,第二驱动部包括沿径向向外偏压卡接件的偏压件。
优选地,卡接件包括凸耳,第二驱动部包括径向向外抵接凸耳的凸肩。
优选地,凸肩抵接凸耳的抵接面的径向半径渐变。
优选地,第一驱动部为径向半径渐变的驱动面,驱动面径向半径变小的方向与抵接面径向半径变小的方向相反。
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驱动部的第一驱动件和具有第二驱动部的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呈沿工作轴线开口的筒状,第一驱动件容纳有卡接件及第二驱动件。
优选地,第一驱动件通过沿工作轴线方向设置的定位销轴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件具有容纳定位销轴穿过的容纳部,使得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不可相对转动的连接。
优选地,操作装置可操作地旋转。
优选地,操作装置为套接在套筒外围的夹头护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轴向定位件以及卡接件牢固卡接工作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夹持两种不同类型工作头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工具,可安装工作头,工作头包括具有不同类型柄部的第一工作头和第二工作头,第一工作头的柄部具有轴向限位槽和径向限位槽,第二工作头具有六方形轮廓及圆周槽,动力工具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马达,位于壳体内的传动机构,由马达产生并经传动机构驱动并作围绕一工作轴线旋转驱动的夹头,其中夹头包括可操作地分别与轴向限位槽或圆周槽配合的轴向定位件,夹头还包括与径向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条以及可操作地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的卡接件。
优选地,夹头至少具有夹持第一工作头的第一夹持位置和夹持第二工作头的第二夹持位置,在第一夹持位置,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轴向限位槽,限位条周向卡接周向限位槽,且卡接件脱离卡接工作头;在第二夹持位置,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圆周槽,卡接件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
优选地,夹头包括可进行围绕工作轴线旋转操作的操作装置,驱动轴向定位件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卡接件的第二驱动装置,在第一夹持位置,操作机构操作第一驱动装置使轴向定位件径向移动;在第二夹持位置,操作机构操作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使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轴向定位件径向移动,且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卡接件径向移动。
优选地,夹头还具有不夹持工作头的空档位置,在空档位置,轴向定位件和卡接件均脱离卡接工作头。
优选地,操作装置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旋转,从空档位置移动至第一夹持位置;操作装置可操作地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反向旋转,从空档位置移动至第二夹持位置。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一驱动面,第一驱动面具有容纳轴向定位件的容纳坑,当位于第一夹持位置或第二夹持位置时,第一驱动面推动轴向定位件离开容纳坑。
优选地,轴向定位件为钢球。
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的第一驱动部。
优选地,第一驱动部为周向设置的驱动面,驱动面径向抵接卡接件并可推动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
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卡接件径向向外移动的第二驱动部。
优选地,卡接件包括凸耳,第二驱动部包括径向向外抵接凸耳的凸肩。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轴向固定连接,使得操作装置可操作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同时转动。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设有容纳定位销轴穿过的盲孔,定位销轴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套接在套筒上,操作装置为套接在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外并与第二驱动装置固定连接的夹头护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夹头能够分别夹头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头,无需任何附件,使用更方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夹头操作控制工作模式切换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马达,位于壳体内的传动机构,由马达经传动机构驱动围绕一工作轴线旋转驱动的夹头,夹头用于夹持工作头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工作头,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冲击机构,冲击机构把冲击驱动力施加到安装于夹头上的工作头,动力工具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电锤至少输出冲击驱动力,在第二工作模式,电锤仅输出旋转驱动力,其中夹头可操作地使动力工具在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
优选地,夹头可围绕工作轴线旋转的移动至至少两个不同的位置,在第一位置,动力工具处于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二位置,动力工具处于第二工作模式。
优选地,夹头还具有一个松开夹持工作头的空档位置,夹头向第一方向旋转从空档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夹头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从空档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优选地,夹头可夹持具有不同类型柄部的第一工作头和第二工作头,第一工作头的柄部具有轴向限位槽和径向限位槽,第二工作头具有六方形轮廓及圆周槽,夹头包括可操作地分别与轴向限位槽和圆周槽配合的轴向定位件,夹头还包括与径向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条以及可操作地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的卡接件。
优选地,在第一位置,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轴向限位槽,限位条周向卡接周向限位槽,且卡接件脱离卡接工作头,此时动力工具处于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二操作位置,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圆周槽,卡接件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此时动力工具处于第二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为同时输出旋转驱动力和冲击驱动力的锤钻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为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钻模式,动力工具还包括连接传动机构的离合机构,连接夹头和离合机构的联动机构,当夹头转动至第一位置,夹头通过联动机构使离合装置可操作地与冲击机构连接,从而产生冲击驱动力给夹头;当夹头转动至第二位置,离合装置始终中断与冲击机构的连接。
优选地,联动机构还包括可选择地限制夹头轴向移动的限位机构,当夹头位于第一位置,限位机构未对夹头限位,从而使夹头可操作地轴向移动;当夹头位于第二位置,限位机构限制夹头的移动,从而使夹头轴向固定。
优选地,限位机构包括轴向固定的固定件以及连接夹头并可轴向移动的移动件,当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时,夹头可轴向移动;当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轴向抵接时,夹头轴向固定。
优选地,夹头具有轴向突出的突起部,移动件具有形状配合突起部的配接部,配接部包括轴向高度不同的第一配接面和第二配接面,当突起部配接到第一配接面时,移动件与固定件轴向抵接;当突起部配接到第二配接面时,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具有轴向间隙。
优选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马达的中间轴,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中间轴的离合元件,离合元件具有可与冲击机构啮合或脱开的离合部。
优选地,离合部为端面齿。
优选地,离合部为锥形面。
优选地,离合元件与冲击机构之间设有向远离冲击机构方向偏压离合元件的偏压件。
优选地,夹头包括可操作地分别与轴向限位槽或圆周槽配合的轴向定位件,夹头还包括与径向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条以及可操作地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的卡接件,在第一位置,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轴向限位槽,限位条周向卡接周向限位槽,且卡接件脱离卡接工作头;在第二位置,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圆周槽,卡接件径向卡接六方形轮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夹头控制使电锤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而无需额外的操作切换工作模式,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锤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锤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电锤沿工作轴线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电锤的第一驱动装置沿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电锤的第一驱动装置沿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电锤的第二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件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电锤的第二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件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电锤的限位机构的移动件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电锤夹持第一工作头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电锤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电锤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中电锤夹持第二工作头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电锤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电锤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锤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电锤夹持第一工作头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2中电锤夹持第一工作头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2中电锤夹持第二工作头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2中电锤夹持第二工作头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锤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电锤夹持第一工作头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0中电锤夹持第一工作头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0中电锤夹持第二工作头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0中电锤夹持第二工作头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25是第一工作头的示意图。
图26是第二工作头的示意图。
1、动力工具 2、壳体 3、传动机构
4、夹头 5、冲击机构 6、第一驱动装置
7、第二驱动装置 8、离合机构 9、联动机构
10、工作轴线 11、工作头 12、头部
13、柄部 14、圆形轮廓 15、半开槽
16、开放端 17、封闭槽 18、六边形轮廓
19、圆周槽 20、操作装置 21、马达
22、马达轴 23、电源线 24、手柄部分
25、手柄孔 26、开关 31、减速箱壳体
32、中间轴 33、支撑轴承 34、第一传动齿轮
35、第二传动齿轮 37、触脚 38、O型圈
39、限位机构 41、大齿轮 42、套筒
43、开孔 44、轴向定位件 45、限位条
46、卡接件 47、卡接面48、浮点
49、凸耳 51、摆杆轴承 52、撞锤
53、气缸 55、凸块 56、凹陷部
57、第三穿孔 58、第一驱动件 59、第二驱动件
60、坡面 61、第一穿孔 62、圆弧面
63、容纳腔 64、第一侧面 65、第二侧面
66、突起部分 67、卡点 68、台阶部
69、连接孔 71、侧壁 72、顶壁
73、第二穿孔 74、径向凸台 75、连接孔
76、驱动面 77、定位槽 78、凸肩
81、离合元件 82、花键套 83、花键部
84、离合部 91、固定件 92、移动件
93、偏压件 94、摩擦圈 95、第一配接面
96、第二配接面 97、空档配接面 98、定位卡点
99、定位凸起 101、凸轮面 102、偏压件
103、径向外端 104、径向内端 105、第一凸轮面
106、第二凸轮面 109、凸轮面 110、第一工作头
111、第二工作头 112、护罩 113、夹头护罩
114、指示结构 115、定位槽 116、定位件
117、定位孔 207、第二驱动装置 244、轴向定位件
246、卡接件 247、卡接面 306、第一驱动装置
307、第二驱动装置 310、偏压装置 344、轴向定位件
346、卡接件 421、第一空隙 422、第二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附图1中所示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通常用于沿如图1所示的工作轴线10进行冲击式钻孔或者称为锤钻,以及旋转式钻孔或者称之为旋拧。这类手持式动力工具10可以包括电锤、电镐等。在本发明中,以电锤举例说明。电锤包括包围在外围的壳体2。壳体2优选地为两件式半壳拼接而成。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马达21。马达21具有马达轴22用于产生旋转输出。在本实施例中,马达21可以是具有电子控制或者手动控制的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通过该电子控制或者手动控制可以调节马达的转速并且优选地,可以控制马达的转动扭矩。该电子控制或手动控制可以设置成根据转速调节转动扭矩或者根据负载调节转速。
在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动力工具1还包括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线23,电源线23电性连接马达21,从而提供给马达21产生旋转输出的动力。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也可以不包含电源线23,而是在壳体2内部设置给马达21供电的电池包。电池包是可以反复充电的,通过充电接口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当然也可以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对电池包进行充电,而不需要另外设置充电接口。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池包并非设置在壳体内部,而是可以采用拆拔式或其他习知的方式连接在壳体上。电池包可以拆卸下来进行充电。电池包的种类也是可以锂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等类型。
电池包通常安置于动力工具1的手柄部分24。动力工具1沿工作轴线10方向具有位于如图1右侧的前端和位于图1左侧的后端。手柄部分24即位于动力工具1的后端。手柄部分24可以构造为D型或者U型等其他形状,其中间具有供使用者的手握持的手柄孔25。用于接通和关闭马达21的开关26位于手柄孔26的边缘,使用者的手握持时,手指可以方便操作该开关26。
在壳体2内还设有传动机构3。马达21的马达轴22经由该传动机构3驱动位于动力工具1前端的夹头4,夹头4可以选择地安装适于冲击式钻孔或者适于旋拧的工作头1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包括设置于壳体2内部的减速箱壳体31、设置在减速箱壳体31内部的中间轴32。减速箱壳体31也构成了动力工具1的内壳。为了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传动机构3的元件设置于减速箱壳体31的内部。中间轴32沿工作轴线方向延伸设置。优选地,中间轴32自身的轴线偏离工作轴线设置,但是保持两者的轴向相互平行。中间轴32的两端分别设置支撑轴承33用于支撑中间轴32。中间轴32分别通过齿轮传递作用分别连接马达21和夹头4。具体地,中间轴32上固定设有第一传动齿轮34。第一传动齿轮34位于靠近马达21的的位置,并且与马达轴22齿轮啮合,从而把马达21的旋转输出传递给中间轴32,中间轴32围绕自身的轴线也相应做旋转运动。中间轴32还包括第二传动齿轮35,第二传动齿轮35和夹头4的大齿轮41始终相互啮合。这样有马达21产生的动力经过传动机构3的传递作用传递给夹头4,夹头4能够被围绕工作轴线旋转地驱动,进而对夹头4中的工作头11产生旋转输出。优选地,第二传动齿轮35设置在中间轴32靠近夹头4的端部,第二传动齿轮35也可以是设置在中间轴32端部的花键齿。
在壳体2内还设有冲击机构5。冲击机构5可把产生冲击力施加到安装于夹头4上的工作头11。优选地,冲击机构5位于减速箱壳体31内。冲击机构5主要包括设置在中间轴上的摆杆轴承51、连接摆杆轴承51的气缸53、以及位于气缸内53的撞锤52以及位于撞锤52前方的撞杆。摆杆轴承51松配在中间轴32上,使得摆杆轴承51与中间轴32可相对转动。中间轴32的旋转驱动力并不会传递给摆动轴承51,使得摆杆轴承51相应运动。但是当符合一定条件后,摆杆轴承51动力连接中间轴32。摆杆轴承51可把中间轴3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气缸53相对于撞锤52的往复运动。同时,气缸53内被撞锤52封闭的气体形成气动弹簧,气动弹簧推动撞锤52向前运动撞击工作头11,由此驱动工作头11沿工作轴线10方向的往复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气缸53沿工作轴线10延伸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摆杆轴承也可以连接活塞,带动活塞相对于气缸产生相对运动。另外,冲击机构5也可以具有其他形式。例如,冲击机构5可以利用曲柄机构产生将偏心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工作头11的轴向冲击力。这些冲击机构5都是本领域中常见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夹头4可以夹持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头11。工作头包括例如图25所示的第一工作头110或者如图26所示的第二工作头111。这些工作头11都包括与工件接触的头部12和配接于夹头4内的柄部13。但是柄部13通常具有不同的形状。对第一工作头110而言,其柄部13大致具有圆形轮廓14,同时在圆形的4等分点位上分别具有凹槽。这4个凹槽两两具有同一的构造,从而总共形成两种不同的构造。并且沿圆周相对的两个凹槽具有同样的构造。如图25所示,其中一种构造为一端封闭,一端开放的半开槽15。半开槽15的延伸方向与整个工作头11的延伸方向一致。该半开槽15的开放端16位于柄部13的末端,从而该工作头11插入到夹头4中时,夹头4中与该半开槽15对应的凸起结构就可以从开放端16插入到半开槽15内,从而起到径向限位的作用。另外一种构造为两端都封闭的封闭槽17。封闭槽17的延伸方向同样与整个工作头11的延伸方向一致。当其他元件卡入到封闭槽17后,就可以对工作头11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封闭槽17与半开槽15相对于工作头11中心轴线的夹角为90度。锤头110的头部12具有螺旋形的花纹,利于钻孔过程中碎屑的排出。对第二工作头111而言,其柄部13具有两个相互间隔距离地设置的、长度不同的、具有规则六边形轮廓18的区段,这些区段通过标准化的具有凹形倒圆横截面的的圆周槽19分开。
在本实施例中,夹头4可以分别夹持上述两种类型的工作头11。具体地,使用者只要操作夹头4绕工作轴线10转动即可固定夹持住工作头11,并且两种工作头11都能夹持,从而给操作带来了方便。如图2和图3所示,夹头4包括了容纳工作头11的柄部13插入的套筒42。套筒42大致成圆筒形,并且套筒42沿工作轴线10方向延伸,其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开孔43。开孔43的形状大致为圆形,并且半径足够大,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类型的工作头11都可以插入。夹头4包括锁紧插入到套筒42内的工作头11的锁紧机构。为了能够夹持不同柄部形状设计的工作头11,夹头4的锁紧机构包括了可操作地与封闭槽17这类的轴向限位槽和圆周槽19配合的轴向定位件44,还包括了与半开槽15这类的径向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条45以及可操作地径向卡接工作头六方形轮廓18的卡接件46。
另外,夹头4还具有夹持第一工作头110的第一夹持位置和夹持第二工作头的第二夹持位置。当夹头4移动到如图9所示的第一夹持位置,夹头4就可以对插入到套筒42中的第一工作头110进行夹持。而当夹头4移动到如图12所示的第二夹持位置,夹头4就可以对插入到套筒42中的第二工作头111进行夹持。具体地,在第一夹持位置,如图10和图11所示,轴向定位件44径向抵接轴向限位槽,并且限位条45周向卡接周向限位槽,而此时卡接件46脱离卡接第一工作头110,没有起到卡接的作用。在第二夹持位置,如图13和图14所示,轴向定位件44径向抵接圆周槽19,卡接件46径向卡接第二工作头111的六方形轮廓18,而此时限位条45并没有对第二工作头111起限位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位置和第二夹持位置的不同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位置和第二夹持位置可以是相同的,在该位置下,针对插入的不同工作头,用户选择地操作夹紧机构分别对对应的工作头进行夹持。优选地,夹头4还具有不夹持任何工作头11的空档位置。当夹头4处在空档位置,轴向定位件44和卡接件46都脱离卡接工作头11,工作头11可以很轻松地从夹头4上拔下或者从外部把工作头11插入到夹头4中。在空档位置时,使用者把第一工作头110插入到夹头4中,然后操作夹头4移动到第一夹持位置,则夹头4就通过轴向定位件44和限位条45对第一工作头110牢固夹持。在空挡位置时,使用者把第二工作头111插入到夹头4中,然后操作夹头4移动至第二夹持位置,则夹头4就通过轴向定位件44和卡接件46对第二工作头111牢固夹持。
如图2和图3所示,轴向定位件44大致位于垂直工作轴线10的周向平面上,并且轴向定位件44以工作轴线10在周向平面上的投影点为中心对称点中心对称。在本实施例中,轴向定位件44的数量为两个,当然轴向定位件的数量也可以三个以及三个以上。当轴向定位件44的数量为两个的时候,轴向定位件44关于工作轴线10对称。轴向定位件44可以被驱动地径向移动并进入到套筒42内部以固定工作头11。套筒42的侧壁具有容纳轴向定位件44径向进出的第一空隙421。第一空隙421的形状和数量均配合于轴向定位件44。在本实施例中,轴向定位件44为钢球,所以第一空隙421的形状为圆形,其半径稍大于轴向定位件44的半径,方便轴向定位件44进出。第一空隙421的数量也为两个,并且也是关于工作轴线10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条45与轴向定位件44相对于工作轴线10的夹角为90度。这样的设计均是为了配合第一工作头110从套筒42的插入。当第一工作头110插入到套筒42中时,第一工作头110的半开槽15正好与限位条45形状配合。同时,轴向定位件44可操作地径向移动,并且部分进入到第一工作头110的封闭槽17中进行锁紧。由于封闭槽17两端都封闭,因此轴向定位件44可以对第一工作头110进行沿工作轴线10方向的限位,但是并没有完全限制死。轴向定位件44可以相对锤头,在封闭槽17中可以做一定程度的轴向位移。轴向定位件44的具体操作会在后续描述中提及。而由于半开槽15与限位条45周向地配合锁紧,当夹头4的套筒42绕工作轴线10转动的时候,套筒42上的限位条45可以提供给第一工作头110驱动力,带动第一工作头110也相应绕工作轴线10转动。
卡接件46大致位于垂直工作轴线10的周向平面上,并且卡接件46以工作轴线10在周向平面上的投影点为中心对称点中心对称。在这点上卡接件46与轴向定位件44相似,并且两者在周向平面上具有相同的投影位置,即卡接件46与轴向定位件44相对于工作轴线10的夹角为0度。卡接件46同样可以沿径向移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卡接件46的数量为关于工作轴线10对称的两个。如图3所示,卡接件46大体为呈长方体的柱形结构。当然,卡接件46也可以是圆柱体、三角体等其他形状。卡接件46具有径向对准柄部13的卡接面47,卡接面47为V型弯折面。V型开口对准柄部。V型面的夹角优选为120度,这样可以保证V型开口可以形状匹配地卡接到第二工作头111的六方形轮廓18上。卡接件46的背向卡接面47的径向背面上设有凸起的浮点48,这样就使其他元件与限位销的接触通过浮点48来进行接触,可以保证都是点接触,由此产生的摩擦力较小。另外,卡接件46的卡接面47相对两侧面上还分别设有凸耳49。凸耳49沿工作轴线10方向分别自相应的侧面突出。在套筒42上具有容纳卡接面47径向进出的第二空隙422。第二空隙422的形状配合于卡接件46。所以第二空隙422的形状为长方形,并且该第二空隙422的长与宽分别稍大于限卡接件46的长与宽,使得卡接件46可以自由进出该第二空隙422。第一空隙421与第二空隙422在工作轴线10方向上间隔排列,这样使得轴向定位件44和卡接件46正好卡接工作头11的柄部13的不同位置。请结合图9和图12,当第二工作头111的柄部13插入到套筒42中后,一方面,轴向定位件44可操作地径向移动,并且部分进入到第二工作头111中的圆周槽19中进行锁紧,也就是说轴向定位件44可以对第二工作头111进行轴向限位。另一方面,卡接件46可以操作地径向移动,并且卡接件46的卡接面47紧密贴合到第二工作头111的六方形轮廓18上,从而使卡接件46与第二工作头111周向地配合锁紧,当夹头4绕工作轴线10转动的时候,卡接件46可以提供给第二工作头111旋转驱动力,带动第二工作头111也相应绕工作轴线1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夹头4以及围绕工作轴线10旋转操作的方式移动到第一夹持位置或第二夹持位置的。其他的实施例中,夹头4可以是轴向移动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移动。夹头4包括了可进行围绕工作轴线旋转操作的操作装置20,驱动轴向定位件44的第一驱动装置6以及驱动卡接件46的第二驱动装置7。当操作装置20可操作地转动至第一夹持位置时,如图9至图11,所示操作装置20就操作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轴向定位件44径向移动,从而第一工作头110被夹持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工作头110在插入套筒42的过程中,限位条45自动的对准并卡接第一工作头110上的周向限位槽,无需额外的驱动元件对限位条45进行驱动。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条45为固定设置在套筒42的内壁上,并且突出于内壁设置。限位条45沿工作轴线10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位于靠近开孔的43的地方,从而方便在第一工作头110插入套筒42的时候,其周向限位槽自动与限位条45形状配合。当操作装置20可操作地转动至第二夹持位置时,如图12至图14所示,操作装置20就操作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轴向定位件44径向移动以卡入圆周槽19,同时操作装置20操作第二驱动装置7驱动卡接件46径向移动以卡接六方形轮廓18,从而第二工作头111被夹持住。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操作装置20沿第一方向围绕工作轴线10旋转操作,使夹头4从空档位置移动到第一夹持位置;操作装置20沿第二方向围绕工作轴线10旋转操作,使夹头4从空档位置移动到第二夹持位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是相反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可以是相同的或呈一定角度的夹角。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驱动装置6大致成环状,其中间具有第一穿孔61以容纳套筒42穿过。围成第一穿孔61的周向孔壁主要由圆弧面62构成,圆弧面62到第一驱动装置6的中心的距离为R1。另外孔壁上还具有向外凸出的容纳腔63,构成容纳腔63的弧面到第一驱动件的中心的距离为R2,其中R2大于R1。轴向定位件44一般位于容纳腔63内,由于容纳腔63径向外凸,此时轴向定位件44并未抵接于套筒42内的柄部13。当第一驱动装置6被操作装置20操作并产生转动后,容纳腔63中的轴向定位件44就会脱离出容纳腔63,并开始抵接圆弧面62。由于R1是小于R2的,所以圆弧面62就推动轴向定位件44径向向内移动,从而把轴向定位件44抵接到套筒42内的柄部1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转动至第一夹持位置还是转动至第二夹持位置,容纳腔63中的轴向定位件44就会脱离出容纳腔63,并且圆弧面62推动轴向定位件44径向向内移动。第一驱动装置6还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为第一侧面64和第二侧面65。第一侧面64沿工作轴线10方向朝向马达21。第一侧面64上具有突起部分66。优选地,突起部分66具有倾斜的坡面60以及凸起的卡点67。坡面60的作用主要是第一驱动装置6转动时能够使其他元件爬上突起部分66更方便。而设置卡点67的作用是便于定位。凸起的卡点67能够其他元件上凹陷的卡点相配合,当到位后,两者即形状配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突起部分66的卡点67也可以设置成凹陷的,而其他元件上的卡点设置成突凸起的。在本实施例中,突起部分66的数量为两个,且沿圆周方向正好位于直径的两端处。突起部分66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三个及三个以上。另外,在第一侧面64上的部分圆周还设有台阶部68,用于和其他元件配合。在稍后的描述会详细介绍。第二侧面65的面朝向与第一侧面64的面朝向正好相反。第二侧面65上具有连接孔69,通过插入连接孔69中的定位销轴(图中未示出)能够把第二驱动装置7连接起来。连接孔69优选为盲孔。
用于驱动卡接件46的第二驱动装置7套接在套筒42上,并且轴向位置与卡接件46的轴向位置一致。第二驱动装置7径向驱动卡接件46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7包括了分体设计的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当然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也可以一体成型。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驱动件58大致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第一驱动件58主要包括环形的侧壁71和位于侧壁一端的顶壁72。卡接件46位于该圆筒内。顶壁72具有第二穿孔73以容纳套筒42穿过。在环形的侧壁71内侧设置有径向凸台74,径向凸台74用于第二驱动件59。在径向凸台74上还设有与定位销轴配合的连接孔75。这样通过定位销轴把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起来。第一驱动件58的侧壁71内侧还设有用于驱动卡接件46的驱动面76。该驱动面76构成驱动件卡接件46径向向内移动的第一驱动部。该驱动面76的轮廓为月牙形。驱动面76为到第一驱动件58中心的径向距离渐变的曲面。该驱动面76与卡接件46的径向背面相接触。具体地,驱动面76和径向背面上的浮点48接触。由于该驱动面76的半径的渐变的,因此当第一驱动件58进行转动操作,使浮点48相对于第一驱动件58向半径变小的第一方向移动时,浮点48就受到驱动面76的抵接作用而使卡接件46产生径向位移,从而实现卡接件46对工作头11的锁紧。当浮点48相对于第一驱动件58向半径变大的第二方向移动时,并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相反的。第一驱动部不会推动卡接件46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面76的数量为两个,和卡接件46的数量正好对应。每一个卡接件46在相对应的一个驱动面76的作用下相对移动。另外,第一驱动件58的侧壁71外侧还设有定位槽77,定位槽77用于和操作装置20固定连接。操作装置20的操作从而可以传递给第二驱动装置7。在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20为设置在套接在第一驱动装置6和第二驱动装置7外的夹头护罩113。夹头护罩113既可以给夹头4防护作用,另外使用者无须直接操作驱动机构而通过操作夹头护罩113即刻带动驱动机构相应运动。另外可以在夹头护罩113上设置便于使用者操作的指示结构114,利用使用者快速简便的操作。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操作装置20也可以是设置在外部的拨动开关或其他元件。
如图7所示,第二驱动件59大致呈环形。第二驱动件59具有容纳套筒42穿过的第三穿孔57。第二驱动件59设置于第一驱动件58的圆筒内。第二驱动件59的圆周上设有内凹的凹陷部56,凹陷部56的作用是和第一驱动件58的径向凸台74卡接,从而保证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无相对转动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7还包括驱动卡接件46径向向外移动的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由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共同构成。当操作机构9操作第二驱动装置7旋转时,第二驱动部能够带动卡接件46径向向外移动,从锁紧工作头11的位置回复到松开锁紧工作头11的位置。该第二驱动部还具有对卡接件46轴向限位的作用。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分别具有凸肩78,凸肩78正好和卡接件46的凸耳49相抵接,用于提供径向向外的支撑作用。由于卡接件46的凸耳49分别支承在对应的凸肩78上,同时由于凸肩78的轴向距离固定,所以凸肩78还具有对卡接件46轴向限位的作用。在第二驱动件59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凸起的凸块55。凸块55的轮廓构成径向支承卡接件46的凸肩78。值得注意的是,凸块55的轮廓也是由半径渐变的曲线构成,并且和弯曲的弧度和第一驱动件58上的驱动面76相一致。同时第一驱动件58的顶壁72上设有对应的凸块55。顶壁72上的凸块55的轮廓形成与第二驱动件59上的凸块55的轮廓构成一致。由于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是不可相对运动的,当第二驱动装置7转动使得卡接件46相对于驱动面76向半径变小的第一方向移动时,卡接件46的凸耳49相对于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上的凸肩78也向半径变小的方向移动。由此驱动面76在径向向内压卡接件46的同时,凸肩78也径向向内移动,并不会产生径向向外的阻力。当卡接件46相对于驱动面76向半径变大的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一驱动件58和第二驱动件59上的凸肩78向第二方向移动,由此推动卡接件46的凸耳49径向向外移动,并且此时第一驱动部的驱动面76也径向向外移动,不会产生径向向内的阻力。由此凸肩78径向向外移动,并朝径向向外的方向推动卡接件46,而驱动面76同时向半径变大的方向移动,并不会产生径向向内的阻力。
由于动力工具可选择地输出旋转驱动力和冲击驱动力,因此动力工具包括单独输出冲击驱动力的锤模式,单独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钻模式以及同时输出冲击驱动力和旋转驱动力的锤钻模式。而本发明中的动力工具具有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模式,其中第一工作模式至少输出冲击驱动力,第二工作模式仅输出旋转驱动力。因此第一工作模式即可以指锤模式,也可以指锤钻模式。而第二工作模式指单独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钻模式。本发明的夹头可操作地使该电锤在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夹头可围绕轴线转动的操作,并可以转动至不同的位置。当移动到第一位置,动力工具切换到第一工作模式;当移动到第二位置,动力工具就可以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夹头也可以通过轴向移动的操作来切换至不同的工作模式。也可以采用电子探测夹头的状态变化,来切换至不同的工作模式等等其他方法。
另外,夹头转动地操作也具有多种不同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夹头从空档位置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电锤就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夹头从空档位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电锤就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夹头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一位置,电锤就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夹头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二位置,电锤就相应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总之夹头转动至不同的操作位置,就可以对应至不同的档位,而每一个档位就对应电锤相应的工作模式。
而且由于本发明的夹头可以夹持不同类型的工作头,因此夹头夹持不同的工作头可以相应切换到相对应的工作模式。例如,当夹头移动至夹持住适合第一工作模式的工作头的第一夹持位置时,夹头就可以相应把动力工具切换到第一工作模式,当夹头移动至夹持住适合第二工作模式的工作头的第二夹持位置时,夹头就可以而相应把动力工具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不少方便,可以把夹头夹持工作头的步骤以及夹持后相应选择工作模式的步骤结合成夹头夹持工作头的一个步骤中去,因为本发明中的夹头夹持完工作头后即自动地选择好对应的工作模式。
如图2所示,动力工具包括连接传动机构的离合机构8以及把夹头和离合机构8连接起来的联动机构9。离合机构8的作用主要是可选择地把冲击机构5与传动机构3进行离合,从而相应的输出或不输出冲击驱动力。而夹头4就通过联动机构9的传动作用来带动离合机构8产生相应的离合。离合机构8主要包括始终连接传动机构3的离合元件81,离合元件81可选择地连接冲击机构5。在其他实施例中,离合元件81也可以始终连接冲击机构5,并可选择地连接传动机构3。离合元件81也可以分别与冲击机构5和传动机构3可选择地连接。离合机构8还包括在中间轴32上固定设有花键套82,花键套82随中间轴32一起做旋转运动。离合元件81具有与花键套82配合的花键部83,中间轴32的旋转运动就可以通过通过花键部83传递给离合元件81,使离合元件81始终和中间轴32一起无相对的转动。离合元件81还包括离合部84可选择的与冲击机构5进行离合。在本实施例中,离合部84与花键部83分别位于离合元件81的轴向两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离合部84和花键部83也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离合部84是与位于中间轴32上的摆杆轴承51以轴向移动的方式进行离合的。当离合部84与摆杆轴承51啮合时,传动机构3就与冲击机构5产生动力连接,冲击机构5产生冲击力给夹头4中的工作头11。当离合部84脱开与摆杆轴承51的啮合时,传动机构3就与冲击机构5失去动力连接,冲击机构5不会产生冲击力给工作头11。当然,离合部84也可以与冲击机构5中的其他元件进行离合,例如撞锤52、气缸53等。另外,冲击机构5如果是曲柄式的,则离合部84也可以和曲柄或者传动齿轮进行离合。另外离合方式可以是径向的离合、或者周向的离合,例如卡接齿啮合的方式。另外本实施例中,离合部84具有圆锥形的轮廓,当离合部84产生轴向移动后,离合部84的轮廓就与冲击机构5紧密啮合,从而进行传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离合部84还具有朝向冲击机构5的端面齿,当离合部84产生轴向移动后,离合部84的端面齿就与冲击机构5紧密啮合。在离合部84与冲击机构5之间还设有偏压两者远离的偏压件。这里的偏压件优选的可以是卷簧。
而联动机构9位于夹头4和离合机构8之间,主要起传动作用。夹头4产生轴向移动就通过联动机构9使离合机构8的离合元件81相应产生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9包括拨叉,拨叉具有套接在夹头4的套筒42上的O型圈38以及从O型圈38上向外伸出的触脚37。O型圈38利用卡圈等其他方式的固定物固定在套筒42上。触脚37抵接在离合元件81,当夹头4产生移动后,O型圈38也相应移动,从而通过触脚37带动离合元件81相应移动,以进行离合作用。
当第一工作头110插入夹头4后,夹头4相应转动至第一夹持位置,此时夹头4固定夹持住第一工作头110。然后动力工具1被启动,通过传动机构3把马达21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夹头4上的第一工作头110,使第一工作头110能够围绕工作轴线10转动。当第一工作头110接触到工件表面时,工件表面提供给第一工作头110轴向的推力。第一工作头110带动夹头4产生轴向移动,从而通过联动机构9使离合机构8的离合元件81相应轴向移动。而在离合元件81移动并与冲击机构5啮合后,冲击机构5就产生冲击驱动力给夹头4上的第一工作头110,此时动力工具1同时产生旋转驱动力和冲击驱动力给第一工作头110,动力工具1处于第一工作模式。
优选的,联动机构9还包括可选择地限制夹头4轴向移动的限位机构39。当夹头4移动至第一夹持位置时,限位机构39并未对夹头4进行限位,从而使夹头4能够轴向移动,进行把动力工具1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但是当夹头4移动至第二夹持位置时,夹头4固定夹持第二工作头111。限位机构39能够限制夹头4的移动,从而使夹头4轴向固定。夹头4被限位后,使得离合机构8始终与冲击机构5脱离啮合,从而传动机构3也始终与冲击机构5脱开动力连接,此时动力工具1仅产生旋转驱动力给第二工作头111,动力工具1处于第二工作模式。
如图3至图14所示,限位机构39控制夹头4与其他元件之间的轴向空隙的方式进行对夹头4进行限位。当夹头4与其他元件存在轴向空隙时,由于没有元件阻挡,夹头4就可以轴向移动。当夹头4与其他元件不存在轴向空隙,即夹头4与其他元件相抵接时,夹头4此时就无法进行轴向移动。当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周向卡接,斜面抵接等方式。限位机构39主要包括了轴向固定的固定件91和可作轴向移动的移动件92。移动件92能够和夹头4抵接,从而当移动件92与固定件9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时,夹头4是可以轴向移动的。而当移动件92与固定件91之间轴向抵接而不具有轴向间隙时,夹头4被轴向固定而无法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91被壳体2内壁上的加强筋固定,使得固定件91与壳体2相对固定,固定件91无法被移动。优选地,固定件91还可以对夹头4的套筒42起支撑作用,固定件91内部开孔容纳套筒42穿过。而移动件92可相对固定件91轴向移动。固定件91与移动件92之间设有其偏压作用的偏压件93。偏压件93向远离固定件91的方向偏压移动件92。优选的,为了减小摩擦并提高精度,在固定件91的轴向侧面上还套有摩擦圈94。摩擦圈94与固定件91紧密贴合。偏压件93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移动件92和摩擦圈94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摩擦圈94可以取消设置。
如图8所示,移动件92大致呈环形设置。移动件92不可转动,而只能轴向移动。移动件92中央具有穿孔使夹头4的套筒42穿过。移动件92套接在套筒42上,其朝向马达21的一侧与偏压件93抵接,而其朝向工作头11的一侧则与夹头4上的第一驱动装置6抵接。具体地,在朝向工作头11的一侧具有与第一驱动装置6上的突起部分66形状配合的配接部。配接部包括了轴向高度不同的第一配接面95和第二配接面96,突起部分66可旋转操作地分别与第一配接面95或第二配接面96进行配接。第一配接面95的轴向高度较高,而第二配接面96的轴向高度较低,当突起部分66与第一配接面95抵接时,突起部分66就能推动移动件92沿轴线向固定件91方向移动的距离较大,从而使移动件92与固定件91轴向抵接。当突起部分66与第二配接面96抵接时,突起部分66推动移动件92沿轴线向固定件91方向移动的距离较小,从而使移动件92与固定件9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优选地,为了配合夹头4位于空档位置时第一驱动装置6与移动件92带动抵接,移动件92还包括空档配接面97,空档配接面97的轴向高度低于第一配接面95的轴向高度。空档配接面97在周向方向上位于第一配接面95与第二配接面96之间。当夹头4带动第一驱动装置6从空档位置沿第一方向旋转至第一夹持位置时,突起部分66从抵接空档配接面97转移至第二配接面96。当夹头带动第一驱动装置6从空档位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至第二夹持位置时,突起部分66从抵接空档配接面97转移至第一配接面95。在第一配接面95、第二配接面96以及空档配接面97两两平面之间设有平滑的坡面进行过渡,方便突起部分66在移动过程中进行爬坡或下坡。另外,移动件92的径向内侧还具有定位槽115。如图3所示的定位件116部分设置于该定位槽115。同时,在套筒42上相应设有用于容纳部分定位件116的定位孔117。这样通过定位件116把移动件92和套筒42周向固定,从而移动件82无法相对套筒42相对转动。优选地,在第一配接面95、第二配接面96以及空档配接面97分别设有用于和突起部分66上的卡点67配合定位的定位卡点98。此外,在配接部上还设有轴向凸起的定位凸起99。定位凸起99和第一驱动装置6上的台阶部68卡接配合,便于定位。移动件92的径向外围还设有穿孔以固定连接固定护罩112。固定护罩112还可以其他固定方式例如形配卡接或者磁性吸附等方式与移动件92固定连接。固定护罩112和移动件92一样,只能轴向移动而不能转动。优选地,固定护罩112与夹头护罩113配接。同时固定护罩112上设有显示多种工作模式的图案与夹头护罩113上的指示结构114相配合。当夹头护罩113相应转动后,指示结构114相应指向对应的工作模式的图案,这样使用者就知道当前动力工具所处的工作模式,操作更方便且不会误操作。
第一工作头110插入到套筒42中,使用者操作通过操作装置20使夹头4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轴向定位件44固定夹持第一工作头110。同时,第一驱动装置6的突起部分66抵接到第二配接面96上,使夹头4可以轴向移动。夹头4轴向移动后,通过联动机构9和离合机构8使冲击机构5与传动机构3动力连接,动力工具1就输出旋转驱动力和冲击驱动力给第一工作头110,此时处于第一工作模式。
第二工作头111插入套筒42中,使用者操作通过操作装置20使夹头4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轴向定位件44和第二驱动装置7驱动卡接件46固定夹持第二工作头111。同时,第一驱动装置6的突起部分66抵接到第一配接面95上,使夹头4轴向固定无法移动。冲击机构5始终与传动机构3动力断开,动力工具1仅输出旋转驱动力给第二工作头111,此时处于第二工作模式。
图15至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卡接件246的数量为3个。并且卡接件246的卡接面247为平面。第二驱动装置207的驱动卡接件246径向向内移动的第一驱动部不再是半径渐变的曲面,而是由二个高低有变化的凸轮面101构成。当插入第二工作头111后,当操作第二驱动装置207转动后,高度较低的凸轮面101驱动卡接件246径向移动从而抵接住第二工作头111。同时轴向定位件244仍然卡接到第二工作头111的圆周槽19上。而当插入第一工作头110后,卡接件246抵接于高度较高的凸轮面101,从而卡接件246并未径向卡接第一工作头110。但是依靠轴向定位件244卡接到第一工作头110实现定位。优选地,在第一驱动装置206所在的周向平面也可以设有卡接件246。
图20至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第三实施例的主要特点是,第二驱动装置307的驱动卡接件346径向向内移动的第一驱动部同样是由二个高低有变化的凸轮面109构成,这点和第二实施例比较类似。另外,第一驱动装置306包括径向偏压轴向定位件344的偏压装置310。在本实施例中,偏压装置310为绕轴转动的压簧,压簧径向挤压轴向定位件344。另外,第二驱动装置307驱动卡接件346径向向外移动的第二驱动部有设置在卡接件346中的偏压件102构成。卡接件346具有容纳腔用于容纳径向设置的偏压件102。偏压件102的径向外端103始终抵接到卡接件346上。而偏压件102上与径向外端103相对应的径向内端104则抵接到套筒42上。当卡接件346与凸轮面109中的径向半径较低的第一凸轮面105抵接时,偏压件102的径向内端104被套筒42周向挤压至卡接件346上,因此抵接件346被较大程度的压缩。当卡接件346与凸轮面109中的径向半径较高的第二凸轮面106抵接时,抵接件346的压缩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套筒42在周向上相应设有台阶部。而径向方向上,偏压件102推动整个抵接件346向外侧移动。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举的具体实施例结构,基于本发明构思的结构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动力工具,可安装工作头,所述工作头包括具有不同类型柄部的第一工作头和第二工作头,所述第一工作头的柄部具有轴向限位槽和径向限位槽,所述第二工作头具有六方形轮廓及圆周槽,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马达,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传动机构,由所述马达经所述传动机构驱动并作围绕一工作轴线旋转的夹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头包括可操作地分别与所述轴向限位槽或所述圆周槽配合的轴向定位件,所述夹头还包括与所述径向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条以及可操作地径向卡接所述六方形轮廓的卡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头至少具有夹持所述第一工作头的第一夹持位置和夹持所述第二工作头的第二夹持位置,在所述第一夹持位置,所述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所述轴向限位槽,所述限位条周向卡接所述周向限位槽,且所述卡接件脱离卡接所述工作头;在所述第二夹持位置,所述轴向定位件径向抵接所述圆周槽,所述卡接件径向卡接所述六方形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头包括可进行围绕工作轴线旋转操作的操作装置,驱动所述轴向定位件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所述卡接件的第二驱动装置,在第一夹持位置,所述操作装置操作第一驱动装置使所述轴向定位件径向移动;在第二夹持位置,所述操作装置操作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轴向定位件径向移动,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卡接件径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头还具有不夹持所述工作头的空档位置,在所述空档位置,所述轴向定位件和所述卡接件均脱离卡接所述工作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旋转,从空档位置移动至第一夹持位置;所述操作装置可操作地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反向旋转,从空档位置移动至第二夹持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一驱动面,所述第一驱动面具有容纳所述轴向定位件的容纳坑,当位于第一夹持位置或第二夹持位置时,所述第一驱动面推动所述轴向定位件离开所述容纳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定位件为钢球。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所述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的第一驱动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为周向设置的驱动面,所述驱动面径向抵接所述卡接件并可推动所述卡接件径向向内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所述卡接件径向向外移动的第二驱动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包括凸耳,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径向向外抵接所述凸耳的凸肩。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轴向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操作装置可操作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同时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设有容纳定位销轴穿过的盲孔,所述定位销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头还包括容纳所述第一工作头、第二工作头柄部的套筒,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分别套接在所述套筒上,所述操作装置为套接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外并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固定连接的夹头护罩。
CN201210526465.1A 2012-12-07 2012-12-07 动力工具 Active CN1038624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26465.1A CN103862439B (zh) 2012-12-07 2012-12-07 动力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26465.1A CN103862439B (zh) 2012-12-07 2012-12-07 动力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2439A CN103862439A (zh) 2014-06-18
CN103862439B true CN103862439B (zh) 2016-08-24

Family

ID=50901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26465.1A Active CN103862439B (zh) 2012-12-07 2012-12-07 动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6243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484A (zh) * 1996-02-07 1999-03-10 罗伯特-博希股份公司 钻孔和/或冲击运行的手持工具机上的插入式工具用的工具夹头
CN1532028A (zh) * 2003-03-24 2004-09-29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手操作式电动工具机
US20050230130A1 (en) * 2004-04-14 2005-10-20 Andreas Strasser Guided power tool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guided power tool
CN101821062A (zh) * 2007-10-10 2010-09-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组合式电动手持工具机
CN101837583A (zh) * 2010-05-11 2010-09-22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角冲击工具
EP2439023A1 (en) * 2009-06-04 2012-04-11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too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484A (zh) * 1996-02-07 1999-03-10 罗伯特-博希股份公司 钻孔和/或冲击运行的手持工具机上的插入式工具用的工具夹头
CN1532028A (zh) * 2003-03-24 2004-09-29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手操作式电动工具机
US20050230130A1 (en) * 2004-04-14 2005-10-20 Andreas Strasser Guided power tool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guided power tool
CN101821062A (zh) * 2007-10-10 2010-09-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组合式电动手持工具机
EP2439023A1 (en) * 2009-06-04 2012-04-11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tool
CN101837583A (zh) * 2010-05-11 2010-09-22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角冲击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2439A (zh) 201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4808B (zh) 动力工具及辅助把手构件
CN104801744B (zh) 动力工具及用于该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CN103846879B (zh) 动力工具
CN203622381U (zh) 动力工具
CN202045386U (zh) 电钻
US20030094356A1 (en) Switch mechanism for a power tool
CN102001075B (zh) 旋转式电动工具
CN104760014B (zh) 力矩放大装置
CN102275054B (zh) 便携式管道自动切割、焊接一体机
CN206588875U (zh) 旋转式紧固装置
CN104275682B (zh) 锤钻
CN103707272A (zh) 电力工具
CN104440799B (zh) 动力工具
CN105437128B (zh) 动力工具及用于该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CN103862439B (zh) 动力工具
CN103846878B (zh) 动力工具
CN206899162U (zh) 一种电锤离合机构
CN105983733A (zh)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04603478U (zh)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05928434U (zh) 一种扳手
CN2770890Y (zh) 多功能轻型电锤
CN205671890U (zh) 具有可折叠把手的杯子
CN2900088Y (zh) 一种组合式棘轮螺丝刀
TW200946296A (en)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multi-purpose connection rod
CN218135140U (zh) 电动工具冲击钻齿轮箱的档位切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1

Address after: 215600 No.9, Haixin Road, Nanfeng Town, Zhangjiag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POSITEC MACHINERY (ZHANGJIAG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23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City Industrial Park East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