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7360B - 咬合器 - Google Patents

咬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7360B
CN103857360B CN201280046781.7A CN201280046781A CN103857360B CN 103857360 B CN103857360 B CN 103857360B CN 201280046781 A CN201280046781 A CN 201280046781A CN 103857360 B CN103857360 B CN 103857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
mandible model
component
jaw fixed
upper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67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7360A (zh
Inventor
金世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7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7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7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73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1/00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 A61C11/02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hinge means ; Articulators with pivo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9/00Dental auxiliary appliances
    • A61C19/04Measur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ntistry
    • A61C19/05Measur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ntistry for determining occl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1/00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1/00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 A61C11/06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with incisal guid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1/00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 A61C11/08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with means to secure dental casts to articula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1/00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 A61C11/08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with means to secure dental casts to articulator
    • A61C11/087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with means to secure dental casts to articulator using magn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9/00Dental auxiliary appliances
    • A61C19/04Measur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ntistr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 Toys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咬合器,具有能够提高下颌固定部和上颌固定部间的结合力,而且,能够根据下颌骨模型的大小更加容易地调整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左右旋转半径,因此,能够在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和上颌骨模型的咬合状态的过程中容易预防误差的效果。

Description

咬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咬合器,能够提高下颌固定部和上颌固定部间的结合力,而且,能够根据下颌骨模型的大小而更加容易地调整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左右旋转半径,因此,能够在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和上颌骨模型的咬合状态的过程中容易预防误差。
背景技术
通常,咬合器是测定牙齿和牙龈的咬合状态来制作义齿、齿冠修复、镶牙等以及诊断时使用的工具,是粘贴从患者身上获取的牙齿形状即上颌骨模型和下颌骨模型5(图1)后,机械模仿下颌的运动的工具。
所述咬合器主要使用于诊断并治疗因咬合问题而产生的疾病,而且,用于种牙及矫正等各种牙科诊治的设备。
现有咬合器使用通过轴上下折叠设置有下颌骨模型5的下颌固定架和设置有上颌骨模型的上颌固定架的方式,但是,连接所述下颌固定架和所述上颌固定架的连接构成要素即弹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弹性降低,由此,经过一定时间后,所述下颌固定架和所述上颌固定架的结合力会严重降低。
而且,不能根据设置于所述下颌固定架的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图1)调整所述上颌骨模型的左右旋转半径,因此,在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5和所述上颌骨模型的咬合状态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咬合器,能够提高下颌固定部和上颌固定部间的结合力,而且,能够根据下颌骨模型的大小而更加容易地调整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左右旋转半径,因此,能够在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和上颌骨模型的咬合状态的过程中容易预防误差。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咬合器,包括:下颌固定部,在前侧上部可分离地设置有下颌骨模型;上颌固定部,后侧下部通过轴构件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的后侧上部,在前侧下部可分离地设置有上颌骨模型;以及连接部,包括推动开关构件、前侧粘接构件以及后侧粘接构件,所述推动开关构件的上侧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下部面的后侧,所述前侧粘接构件设置于所述推动开关构件,所述后侧粘接构件设置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并粘接于所述前侧粘接构件。
优选地,所述前侧粘接构件和所述后侧粘接构件由极性相互相反的磁铁而成。
优选地,在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两侧插入有多个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所述多个支撑构件分别与所述轴构件的一侧以及另一侧接触而支撑所述轴构件,所述多个支撑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构件,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的一侧,在中心部形成有前侧开放的第一容纳槽;多个第二支撑构件,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的另一侧,在中心部形成有前侧开放的第二容纳槽,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的中心部的内周面一侧分别形成有朝外侧放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的中心部的内周面另一侧分别形成有朝外侧放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的第一倾斜面的长度相互不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的第二倾斜面的长度也相互不同。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两侧的所述多个支撑构件的位置,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销,由第一固定销和第二固定销构成,所述第一固定销和第二固定销分别水平贯穿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两侧和所述多个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旋转构件,下部分别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两侧,由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第一固定销的一侧的弧形第一容纳槽,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第二固定销的另一侧的弧形第二容纳槽。
优选地,可替换地设置有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通过轴构件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的后侧上部,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上部面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测定部,所述测定部用于测定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下颌固定部的前侧上部的所述下颌骨模型的大小。
优选地,所述测定部由刻度线而成。
优选地,由刻度线而成的所述测定部阳刻或阴刻形成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上部面。
优选地,所述测定部由在上部面标示有刻度线的标签构成。
优选地,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下部面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有牙颌状态的下颌骨模型的牙齿的上部面相接触,或与无牙颌状态的下颌骨模型的上部面相接触。
优选地,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下部面形成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下颌骨模型中的所述第一下颌骨模型的牙齿的上部面或所述第二下颌骨模型的牙齿的上部面相接触,所述下颌骨模型由有牙颌状态的第一下颌骨模型和有牙颌状态的第二下颌骨模型而被二等分。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通过使用前侧粘接构件和与所述前侧粘接构件极性相反的后侧粘接构件,从而能够提高下颌固定部和上颌固定部间的结合力,而且,能够根据下颌骨模型的大小而更加容易地调整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左右旋转半径,因此,能够在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和上颌骨模型的咬合状态的过程中容易预防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下颌骨模型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咬合器的概略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1的左视图。
图5以及图6是上颌固定部的概略右视图。
图7至图9是图2的局部分离立体图。
图10是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11至图13是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下部面设置有支撑板的状态的概略左视图。
图14是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下部面设置有支撑架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仰视图。
图16至图19是支撑架与二等分的下颌骨模型相接触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0是在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框架通过调整螺丝调整轴构件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在图20的设置于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框架的构成中的外侧支撑构件和内侧支撑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2是在所述图21中排除轴构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
10:下颌固定部,20:上颌固定部,30:连接部,40:调整螺丝部,41:前后调整螺丝,43:左右调整螺丝,50:固定部,60:下颌骨模型测定部,70:支撑板,80:支撑架,90:磁铁,171、173、175、177:粘接构件(磁铁),210:轴构件,220:插入槽,230:支撑构件,260:上颌固定部后侧下部框架,261:空间部,263:导向槽,265:长槽,270:外侧支撑构件,271:插入槽,272:导向槽,273:导向构件,274、275:磁铁固定槽,280:内侧支撑构件,281:插入槽,282:磁铁固定槽,283:倾斜面,284:磁铁固定槽,310:推动开关构件,320:前侧粘接构件,330:后侧粘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咬合器的概略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图1的左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咬合器包括下颌固定部10、上颌固定部20以及连接部30。
首先,在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前侧上部可分离地结合有下颌骨模型5。
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下部可分离地结合有上颌骨模型7。
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通过轴构件210可上下折叠地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后侧上部,其为公知技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自明的,因此,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可上下移动地垂直结合用于使所述上颌固定部20和所述下颌固定部10保持水平状态的导向销240以位于所述上颌骨模型7的前方。
图5以及图6是上颌固定部20的概略右视图。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连接部30包括推动开关构件310、前侧粘接构件320以及后侧粘接构件330。
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上侧可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下部面后侧的中心部。
在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下部前侧可一体结合挂钩311。
所述挂钩311从上侧朝下侧逐渐朝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前方凸出而弯曲而成。
在所述挂钩311的内侧可容纳所述轴构件210的中心部。
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和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可由极性相反的磁铁而成。
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可一体形成于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中间部。
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可一体形成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
当操作员用手心朝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前方按压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下部后侧时,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下侧以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上侧为基准朝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下部面方向旋转移动,在此状态下,操作员可从所述下颌固定部10分离所述上颌固定部20。
当操作员朝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的方向旋转移动朝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下部面方向旋转移动的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下侧时,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和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之间的距离逐渐变窄,同时,通过在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和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之间产生的拉力而保持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和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相互接触的状态。
同时,在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的挂钩311的内侧容纳有所述轴构件210的中心部,由此能够更加牢固地进行连接以便能够折叠所述下颌固定部10和所述上颌固定部20。
图7至图9是图2的局部分离立体图。
为了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5和所述上颌骨模型7的咬合状态,操作员朝左右旋转所述上颌固定部20并使其旋转移动(参照图2的实线箭头),从而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5和所述上颌骨模型7的咬合状态。
基于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图1的d),为了能够更加容易调整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左右旋转半径,可使支撑构件230和所述轴构件210的接点(图7至图9的P)不同。
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越小,所述支撑构件230和所述轴构件210的接点P则朝所述轴构件210的中心部方向移动。
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越大,所述支撑构件230和所述轴构件210的接点P则从所述轴构件210的中心部朝所述轴构件210的两侧方向移动。
更详细而言,首先,如图7所示,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可形成有插入槽220。
所述插入槽220可包括:第一插入槽221,形成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一侧;以及第二插入槽222,形成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另一侧。
所述第一插入槽221和第二插入槽222可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规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所述第一插入槽221的前侧和一侧可被开放。
在所述第一插入槽221的另一侧中心部可形成有前侧被开放的第一容纳槽223,所述第一容纳槽223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规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在所述第一插入槽221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插入槽221连通的第一导向槽224,所述第一导向槽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被延长规定长度的状态凹陷形成。
所述第二插入槽222的前侧和另一侧可被开放。
在所述第二插入槽222的一侧中心部可形成有前侧被开放的第二容纳槽225,所述第二容纳槽225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规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在所述第二插入槽22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插入槽222连通的第二导向槽226,所述第二导向槽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被延长规定长度的状态凹陷形成。
所述支撑构件230可具备多个。
所述多个支撑构件230中的一个由操作员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而接触所述轴构件210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从而能够支撑所述轴构件210。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多个支撑构件230可由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和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构成。
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中的一个可朝前后方向插入于形成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一侧的所述第一插入槽221内。
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中心部形成有前侧被开放的第一容纳槽251,所述第一容纳槽251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规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上侧和下侧可朝垂直方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所述第一导向槽224内的第一导向突起231a。
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中的一个可朝前后方向插入于形成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插入槽222内。
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中心部形成有前侧被开放的第二容纳槽252,所述第二容纳槽252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规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上侧和下侧可朝垂直方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226内的第二导向突起233a。
如图7至图9所示,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中心部的内周面一侧可分别形成有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朝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外侧方向逐渐放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32。
如图7至图9所示,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中心部的内周面另一侧可分别形成有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朝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外侧方向逐渐放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34。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第一倾斜面232的长度l1可相互不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第二倾斜面234的长度l2也可相互不同。
随着所述第一倾斜面232和所述第二倾斜面234的长度变化,所述轴构件210、所述第一支撑构件23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233的各个接点P的位置可不同。
所述第一倾斜面232的长度l1和所述第二倾斜面234的长度l2越长,则接点P逐渐朝所述轴构件210的中心部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倾斜面232的长度l1和所述第二倾斜面234的长度l2越短,则接点P逐渐从所述轴构件210的中心部朝所述轴构件210的一侧和另一侧方向移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可具备固定部用于固定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的所述多个支撑构件230的位置。
所述固定部50可包括固定销510(图2)和旋转构件520(图2)。
所述固定销510可由第一固定销511和第二固定销512构成。
所述第一固定销511可分别水平贯穿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一侧以及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中的一个。
所述第二固定销512可分别水平贯穿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一侧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中的一个。
所述旋转构件520可由第一旋转构件521和第二旋转构件523构成。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旋转构件521可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外周面。
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521的下部前侧可形成下侧被开放的弧形的第一容纳槽522,所述第一容纳槽522朝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方凸出形成。
操作员以所述第一旋转构件521的下部为基准上下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构件521的上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槽522容纳所述第一固定销511的一侧或解除容纳状态。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23的下部可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外周面。
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23的下部前侧可形成下侧被开放的弧形的第二容纳槽524,所述第二容纳槽524朝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前方凸出形成。
操作员以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23的下部为基准上下旋转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23的上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槽524内容纳所述第二固定销512的另一侧或解除容纳状态。
在本发明的咬合器中,通过调整螺丝移动支撑所述轴构件210的支撑构件,从而能够调整轴构件210的位置。
调整螺丝通过旋转朝前后或横方向移动,与上述的旋转构件的移动相比,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轴构件210的移动。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框架的调整螺丝和对应于所述调整螺丝而进行动作的构成例。
图20是在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框架通过调整螺丝调整轴构件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21是用于说明在图20的设置于上颌固定部的后侧下部框架的构成中的外侧支撑构件和内侧支撑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2是在所述图21中排除轴构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所述图面中,为了方便说明,与结合关系无关在前面另外示出外侧支撑构件270和内侧支撑构件280。
如上图所示,在本发明的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形成有分别支撑轴构件210的两侧端的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
在所述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部侧形成有插入一连串的构成构件的空间部261,在所述空间部261的内侧上端的底部面和下端的上部面上形成有导向槽263,在所述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两侧面朝前后方向形成有长槽265。在所述长槽265的内侧插入有左右调整螺丝43,虽未图示,在所述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的后方形成有用于插入前后调整螺丝41的插入孔。
所述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具备所述调整螺丝41、43,而且包括外侧支撑构件270、插入于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内侧的内侧支撑构件280以及一连串的粘接构件171、173、175、177(磁铁)。
在所述构成中,在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部形成有前侧被开放的空间部261,在所述空间部261内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轴构件210的外侧支撑构件270和容纳结合于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内侧,而沿着所述轴构件21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内侧支撑构件280。
在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后方形成有前后调整螺丝41以朝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在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侧面形成有左右调整螺丝43以朝侧方移动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
在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形成有前面和一侧面被开放的空间部,在前方侧形成有固定有所述轴构件210的插入槽271,在上侧面和下侧面上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导向构件273以便朝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的空间部261内滑移,在内侧面上形成有横方向导向槽272以便插入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在内侧形成有粘接构件固定槽274、275以与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保持结合状态。
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朝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内侧滑移而结合,结合方向是排列有轴构件210的长度方向,即朝横向移动。
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在前方形成有固定有所述轴构件210的插入槽281,在上侧面和下侧面上形成有横向导向构件282以便朝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内侧空间部内滑移,在侧面部上形成有插入左右调整螺丝43的长槽265,并形成有磁铁固定槽284以便保持与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结合。
此时,在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的前方一侧形成有倾斜面283,随着所述倾斜面283的倾斜度而轴构件210的倾斜度不同。
随着本发明的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的移动而轴构件210旋转移动时,由于轴构件支撑的支点的位置不同,因此,轴构件210的旋转半径会改变。
设置于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外侧支撑构件270以及内侧支撑构件280的粘接构件为磁铁,相互对应的粘接构件具有不同的极性。
即,由磁力对应的构成构件平常保持相互结合的状态,通过调整螺丝41、43而隔开距离时作用张力,当调整螺丝41、43回到原位置时,通过磁力隔开的两个构成构件自然回到原位置。
插入有所述左右调整螺丝43的长槽265位于所述上颌固定部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一侧,所述长槽提供多余空间以便外侧支撑构件270通过调整螺丝41朝前后方向移动时左右调整螺丝43也一起移动。
图10是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概略立体图。
将所述上颌固定部20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之前,在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后侧上部可替换地设置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
如图10所示,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测定部610以测定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
所述测定部610可由朝左右方向延长规定长度的带有颜色的刻度线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当所述测定部610由刻度线构成时,可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上部面的中间部从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前侧朝后侧方向以规定间隔涂布配置由刻度线而成的所述测定部610。
优选地,为了使操作员通过由刻度线而成的所述测定部610用肉眼更加容易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等而成,同时,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上部面分别显示用于表示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的带有颜色的数字。
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后侧下部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相同,可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后侧上部以便通过所述轴构件210可上下折叠。
操作员使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测定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后,代替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而在所述下颌固定部10连接所述上颌固定部20,从而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5和所述上颌骨模型7的咬合状态的操作。
与由带有颜色的刻度线而成的所述测定部610一起,带有颜色的数字可阳刻或阴刻形成于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上部面,但是,虽未图示,优选地,所述测定部610由透明材料的标签而成,所述标签在上部表面以规定间隔印刷标示有带有颜色的刻度线以及带有颜色的数字。
在上部面以规定间隔印刷标示带有颜色的刻度线以及带有颜色的数字的标签可粘贴于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上部面,由此,能够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上部面更加简单地形成所述测定部610。
图11至图13是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设置有支撑板70的状态的概略左视图。
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构成为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相同,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中心部可水平设置有支撑板70。
根据固定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前侧上部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上下幅度而可在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上部和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之间形成有空间s。
在所述空间s可设置所述支撑板70。
如图11所示,所述支撑板70由第一支撑板710而成,所述第一支撑板与形成在有牙颌状态的下颌骨模型5上侧的牙齿的上部面相接触。
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板70由第二支撑板720而成,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无牙颌状态即在上侧没有牙齿的下颌骨模型5的上部面相接触。
所述第二支撑板720的上下厚度T2可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710的上下厚度T1以便所述第二支撑板720能够更加容易接触于无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上部面。
通过位于所述空间s的所述支撑板70,有牙颌状态或无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和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能够朝水平方向更加容易保持平行状态,由此,操作员能够更加容易测定有牙颌状态或无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
如图13所示,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中心部可水平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撑板710和第二支撑板720。
所述支撑板70可通过由磁铁90构成的粘接构件而被简单粘贴固定。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所述磁铁90可由上侧磁铁911和下侧磁铁912构成,或如图13所示,可由第一磁铁913、第二磁铁914、第三磁铁915以及第四磁铁916构成。
所述上侧磁铁911和所述下侧磁铁912可具有相反的极性。
所述上侧磁铁911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侧中心部的内部。
所述下侧磁铁912可设置于所述支撑板70的第一支撑板710的上侧中心部的内部或所述支撑板70的第二支撑板720的上侧中心部的内部。
所述第一磁铁913和第二磁铁914可具有相反的极性。
所述第三磁铁915和第四磁铁916可具有相反的极性。
所述第一磁铁913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中心部的内部。
所述第二磁铁914可设置于所述支撑板70的第一支撑板710的上侧中心部的内部。
所述第三磁铁915可设置于所述支撑板70的第一支撑板710的下侧中心部的内部。
所述第四磁铁916可设置于所述支撑板70的第二支撑板720的上侧中心部的内部。
图14是在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设置有支撑架80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5是图14的仰视图。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可设置有支撑架80来代替所述支撑板70。
所述下颌骨模型5可二等分为有牙颌状态的第一下颌骨模型51(图16)和有牙颌状态的第二下颌骨模型52(图17)。
在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前侧上部的一侧固定有牙颌状态的所述第一下颌骨模型51时,所述支撑架80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中心部的一侧。
如图15所示,所述支撑架80可由第一支撑架81和第二支撑架82构成。
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另一侧可轴结合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中心部的一侧。
所述第二支撑架82以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前方的状态,另一侧可轴结合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中心部的一侧。
所述第一支撑架8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另一侧通过可由磁铁100构成的粘接构件而可简单地粘贴固定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侧。
所述磁铁100可包括第一磁铁101、第二磁铁102、第三磁铁103以及第四磁铁104。
所述第一磁铁101和所述第二磁铁102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铁103和所述第四磁铁104的极性也相反。
所述第一磁铁101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另一侧内部。
所述第二磁铁102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侧内部。
所述第三磁铁103可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另一侧内部。
所述第四磁铁104以位于所述第二磁铁102的前方的状态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侧内部。
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一侧以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另一侧为基准通过操作员朝前后方向旋转移动,而调整位置。
在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前侧上部的另一侧固定有有牙颌状态的所述第二下颌骨模型52时,如图15所示,所述支撑架80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侧。
所述支撑架80可由第三支撑架83以及第四支撑架84构成。
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一侧可轴结合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侧。
所述第四支撑架84以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前方的状态,一侧可轴结合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侧。
所述第三支撑架83和第四支撑架84的一侧通过可由磁体100构成的粘接构件而能够简单地粘贴固定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侧。
所述磁铁100可包括第五磁铁105、第六磁铁106、第七磁铁107以及第八磁铁108。
所述第五磁铁105和所述第六磁铁106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七磁铁107和所述第八磁铁108的极性也相反。
所述第五磁铁105可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一侧内部。
所述第六磁铁106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侧内部。
所述第七磁铁107可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一侧内部。
所述第八磁铁108以位于所述第六磁铁106的前方的状态可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侧内部。
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另一侧和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一侧以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一侧和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一侧为基准通过操作员朝前后方向旋转移动,而调整位置。
在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前侧上部的另一侧可固定有不是二等分的下颌骨模型5,所述下颌骨模型5由有牙颌状态的第一下颌骨模型51和与所述第一下颌骨模型51的另一侧一体形成的有牙颌状态的第二下颌骨模型52构成。
此时,如图15所示,由所述第一支撑架81、第二支撑架82、第三支撑架83以及第四支撑架84构成的所述支撑架80可通过由所述磁铁100而成的所述粘接构件而设置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侧和下部面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磁铁由第一磁铁101、第二磁铁102、第三磁铁103、第四磁铁104、第五磁铁105、第六磁铁106、第七磁铁107以及第八磁铁108构成。
图16至图19是支撑架80与下颌骨模型5相接触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下部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下部面可与形成在有牙颌状态的所述第一下颌骨模型51的上侧的牙齿相接触。
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下部面和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下部面可与形成在有牙颌状态的所述第二下颌骨模型52的上侧的牙齿相接触。
如图18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下部面以及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下部面可与形成在不是二等分的有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上侧的牙齿相接触。
如图19所示,在位于不是二等分的有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上侧的牙齿之间可形成有空间g,所述空间g的底面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下部面以及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下部面中的一个或全部相接触。
虽未图示,在成型无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过程中,在无牙颌状态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上部面的前侧和后侧可分别朝上部方向突出形成有剩余石膏。
在所述剩余石膏之间也可形成有所述空间g,形成于所述剩余石膏之间的所述空间g的底面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81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支撑架82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支撑架83的下部面以及所述第四支撑架84的下部面中的一个或全部相接触。
如上构成的本发明使用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和与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极性相反的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从而具有能够提高所述下颌固定部10和所述上颌固定部20间的结合力,而且,能够根据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颚弓大小d而调整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左右旋转半径,因此,能够在确认所述下颌骨模型5和上颌骨模型7的咬合状态的过程中容易预防误差的优点。

Claims (15)

1.一种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颌固定部(10),在前侧上部可分离地设置有下颌骨模型(5);
上颌固定部(20),后侧下部通过轴构件(210)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后侧上部,在前侧下部可分离地设置有上颌骨模型(7);以及
连接部(30),包括推动开关构件(310)、前侧粘接构件(320)以及后侧粘接构件(330),所述推动开关构件的上侧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下部面的后侧,所述前侧粘接构件设置于所述推动开关构件(310),所述后侧粘接构件设置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并粘接于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粘接构件(320)和所述后侧粘接构件(330)由极性相互相反的磁铁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插入有多个支撑构件(230)中的一个,所述多个支撑构件分别与所述轴构件(210)的一侧以及另一侧接触而支撑所述轴构件(210),
所述多个支撑构件(230)包括:
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的一侧,在中心部形成有前侧开放的第一容纳槽(251);
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的另一侧,在中心部形成有前侧开放的第二容纳槽(252),
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中心部的内周面一侧分别形成有朝外侧放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32),
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中心部的内周面另一侧分别形成有朝外侧放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34),
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构件(231)的第一倾斜面(232)的长度相互不同,
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构件(233)的第二倾斜面(234)的长度也相互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固定部(50),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分别插入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的所述多个支撑构件(230)的位置,
所述固定部(50)包括:
固定销(510),由第一固定销(511)和第二固定销(512)构成,所述第一固定销和第二固定销分别水平贯穿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和所述多个支撑构件(230)中的一个;
旋转构件(520),下部分别轴结合于所述上颌固定部(20)的后侧下部两侧,由第一旋转构件(521)和第二旋转构件(523)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第一固定销(511)的一侧的弧形的第一容纳槽(522),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第二固定销(512)的另一侧的弧形的第二容纳槽(5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可替换地设置有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后侧下部通过所述轴构件(210)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后侧上部,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的上部面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测定部(610),所述测定部用于测定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下颌固定部(10)的前侧上部的所述下颌骨模型(5)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部(610)由刻度线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由刻度线而成的所述测定部(610)阳刻或阴刻形成于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上部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部(610)由在上部面标示有刻度线的标签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设置有支撑板(70),所述支撑板与有牙颌状态的下颌骨模型(5)的牙齿的上部面相接触,或与无牙颌状态的下颌骨模型(5)的上部面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颌骨模型大小测定部(60)的下部面形成有支撑架(80),所述支撑架与下颌骨模型(5)中的第一下颌骨模型(51)牙齿的上部面或第二下颌骨模型(52)牙齿的上部面相接触,所述下颌骨模型由有牙颌状态的所述第一下颌骨模型(51)和有牙颌状态的所述第二下颌骨模型(52)而被二等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颌固定部(20),在后侧下部形成有分别支撑轴构件(210)的两侧端部的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
在所述多个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前侧被开放的空间部(261),在所述上颌固定部(20)设置有将所述轴构件(210)朝所述空间部(261)的内部前后移动的外侧支撑构件(270)和容纳结合于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内侧,而沿着所述轴构件(21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内侧支撑构件(280),
在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后方形成有前后调整螺丝(41)以便朝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
在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侧面形成有左右调整螺丝(43)以便朝侧方移动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形成有前面及一侧面被开放的空间部,在前方侧形成有固定有所述轴构件(210)的插入槽(271),在上侧面和下侧面上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导向构件(273)以便朝所述后侧下部框架(260)的空间部(261)内滑移,在内侧面上形成有横方向导向槽(272)以插入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在内侧形成有磁铁固定槽(274)、(275)以与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保持结合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的前方侧形成有设置有所述轴构件(210)的插入槽(281),在上侧面和下侧面上形成有横向导向构件(282)以便朝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的内侧空间部内滑移,在侧面部上形成有用于插入左右调整螺丝(43)的长槽(265),并形成有磁铁固定槽(284)以与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保持结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分别插入于所述外侧支撑构件(270)和所述内侧支撑构件(280)的螺丝固定槽内的磁铁由极性相反的磁铁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颌固定部后侧下部框架(260)的一侧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左右调整螺丝(43)的长槽(265)。
CN201280046781.7A 2011-10-14 2012-07-24 咬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7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104989A KR101117342B1 (ko) 2011-10-14 2011-10-14 교합기
KR10-2011-0104989 2011-10-14
PCT/KR2012/005897 WO2013055021A1 (ko) 2011-10-14 2012-07-24 교합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7360A CN103857360A (zh) 2014-06-11
CN103857360B true CN103857360B (zh) 2016-04-06

Family

ID=46141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678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7360B (zh) 2011-10-14 2012-07-24 咬合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36193B2 (zh)
EP (1) EP2767257A4 (zh)
JP (1) JP6076990B2 (zh)
KR (1) KR101117342B1 (zh)
CN (1) CN103857360B (zh)
WO (1) WO20130550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17342B1 (ko) 2011-10-14 2012-03-07 김세훈 교합기
KR101432420B1 (ko) * 2013-01-11 2014-08-21 이채붕 정밀한 교합조정 테스트가 가능한 교합기
RU2697979C1 (ru) * 2016-05-27 2019-08-21 Наоки НИШИХАМА Регулятор нулевого момента
CA3060106A1 (en) * 2017-04-20 2018-10-25 Shenzhen Aheadfit Technology Co., Ltd Bote controlled drill-head guide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770693B (zh) * 2018-09-27 2022-06-03 株式会社日进 咬合器
CN109064863B (zh) * 2018-10-18 2020-07-03 彭菊香 一种正中关系位演示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9662791B (zh) * 2018-12-29 2021-06-08 赵学峰 一种牙齿咬颌架
EP3892232B1 (de) * 2020-04-06 2023-06-07 Institut Straumann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entalen arbeitsmodells
CN112785904B (zh) * 2021-01-14 2022-06-03 四川大学 一种模拟头颅模型运动的固定装置
US20220331075A1 (en) * 2021-04-15 2022-10-20 Align Technology, Inc. Dental articulator with quality control featur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5112A (en) * 1973-06-01 1975-09-16 Kenneth H Swanson Dental articulator
US4781586A (en) * 1986-02-10 1988-11-01 Bernhard Lisec Articulator for simulating movements of the mandible
JP2000210306A (ja) * 1999-01-22 2000-08-02 Kazuhiro Nagata 顎位調節性咬合器
CN201098209Y (zh) * 2007-08-15 2008-08-13 赵学峰 颌架
KR100976043B1 (ko) * 2010-03-05 2010-08-17 이채붕 교합기
KR20110024924A (ko) * 2009-09-03 2011-03-09 변태희 교합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19530A (en) * 1959-12-01 1962-02-06 Pietro Anthony J De Dental articulator
US3908271A (en) * 1973-06-20 1975-09-30 Harry J Derda Dental articulator
US4024640A (en) * 1976-02-27 1977-05-24 Guichet Niles F Dental articulator
US4245987A (en) * 1979-01-23 1981-01-20 Denar Corporation Dental articulator
JPS5844048A (ja) * 1981-09-09 1983-03-14 株式会社 塩田歯科器械製作所 咬合器の調節方法
US4758155A (en) * 1986-05-02 1988-07-19 Marino Joseph A Dental articulator mount
US5431564A (en) * 1993-09-13 1995-07-11 Guichet; Niles F. Dental articulator and inspection and calibration system
US5769634A (en) * 1997-06-02 1998-06-23 Choi; John Dental articulator
US7083410B2 (en) * 2004-06-16 2006-08-01 Vident Dental articulator
US7857622B2 (en) * 2005-12-12 2010-12-28 Panadent Corporation Dental articulator
KR100865591B1 (ko) 2008-04-07 2008-10-28 임무철 치아모형 교합기
CN103210437B (zh) * 2010-11-19 2014-05-07 日进齿科株式会社 牙科人体模型
KR101117342B1 (ko) 2011-10-14 2012-03-07 김세훈 교합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5112A (en) * 1973-06-01 1975-09-16 Kenneth H Swanson Dental articulator
US4781586A (en) * 1986-02-10 1988-11-01 Bernhard Lisec Articulator for simulating movements of the mandible
JP2000210306A (ja) * 1999-01-22 2000-08-02 Kazuhiro Nagata 顎位調節性咬合器
CN201098209Y (zh) * 2007-08-15 2008-08-13 赵学峰 颌架
KR20110024924A (ko) * 2009-09-03 2011-03-09 변태희 교합기
KR100976043B1 (ko) * 2010-03-05 2010-08-17 이채붕 교합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20504A1 (en) 2014-08-07
US9636193B2 (en) 2017-05-02
EP2767257A1 (en) 2014-08-20
CN103857360A (zh) 2014-06-11
WO2013055021A1 (ko) 2013-04-18
EP2767257A4 (en) 2015-07-22
JP6076990B2 (ja) 2017-02-08
KR101117342B1 (ko) 2012-03-07
JP2014533141A (ja)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7360B (zh) 咬合器
US9433483B2 (en) Impression tray set for edentulous jaw
JP6010228B2 (ja) 印象用トレー
CN105662615B (zh) 一种正畸托槽间接粘接精确定位系统及应用方法
CN110769778B (zh) 基准义齿用对位夹具、义齿制作套件及使用它们的义齿制作方法
US7988450B2 (en) Dental impression tray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WO2013067606A3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dental element or aid for adjusting the teeth, face-bow and articulator
CN110545750A (zh) 用于定位标记器的下颌附接的装置
CN104114124A (zh) 用于粘接正畸托槽的工具
JP2009531145A (ja) 歯科咬合器
US20190358001A1 (en) Dental tray system
CN202235744U (zh) 一种全口义齿的排牙导板
CN102648874B (zh) 一种用于个性化舌侧矫治的解剖式模型排牙方法
KR101346672B1 (ko) 치아의 인상 채득 방법 및 인상채득용 트레이
JP2013031525A (ja) 上下顎関係採得セット
CN203885646U (zh) 全口义齿之取模牙托结构
CN220175269U (zh) 一种口腔印模托盘
ATE460149T1 (de) Sauger für kinder
CN205358676U (zh) 一种新型儿童刷牙装置
CN201101594Y (zh) 颌平面测量装置
CN210204957U (zh) 一种种植替代体
CN221060893U (zh) 一种可以更换牙套的义齿
KR101133795B1 (ko) 교합기
CN102125467B (zh) 一种新生儿双侧腭裂口腔印模托盘制备方法
CN202537685U (zh) 一种个性化舌侧矫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