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37994A -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37994A
CN103837994A CN201310567115.4A CN201310567115A CN103837994A CN 103837994 A CN103837994 A CN 103837994A CN 201310567115 A CN201310567115 A CN 201310567115A CN 103837994 A CN103837994 A CN 103837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ac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671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尾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37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79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具体提供了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部以及光源装置。该光源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散射区中散射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散射区在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第一端面,并且将第一照明光导向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第一光源与导光板的预定区域之间。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2-255659的权益,将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在视差屏障系统中实现立体视觉和多视觉的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不需要佩戴特殊眼镜而用肉眼能够提供立体视觉的立体显示系统之一,视差屏障系统的立体显示单元为人所知。立体显示单元具有被设置为面向二维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表面侧)的视差屏障。视差屏障的典型配置包括沿水平方向交替布置的遮挡部和条形开口(狭缝)。遮挡部遮挡来自二维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光,且条形开口允许显示图像光从中穿过。
在视差屏障系统中,用于立体视觉的视差图像(在两个视角的情况下为右眼透视图像和左眼透视图像)以空间上彼此隔开的方式显示在二维显示面板上,且视差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被视差屏障隔开,从而实现立体视觉。当观看者从预定位置沿预定方向观看立体显示单元时,可以通过适当设置视差屏障的每个狭缝的宽度等来允许不同视差图像的光通过狭缝分别进入观看者的右眼和左眼。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例如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作为二维显示面板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视差屏障设置在二维显示面板的背面侧上。在这种情况下,视差屏障被设置在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之间。在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226294号中,公开了一种光源装置,其中,散射图案被设置在充当背光的导光板的内部反射面上,且因此导光板具有等同于视差屏障的功能。
发明内容
如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226294号中所述,在导光板具有等同于视差屏障的功能的配置的情况下,从导光板发出的光的面内亮度分布可以优选是均匀的。在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226294号中,散射图案的形状根据位置来修改,并因此允许面内亮度分布是均匀的。另一方面,甚至在设置有具有均匀形状的散射图案的情况下,也期望面内亮度分布均匀。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使用导光板实现等同于视差屏障的功能并改善面内亮度分布不均匀的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光源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用于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至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单元,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显示部,以及被配置为朝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设置有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显示部,以及被配置为朝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至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中,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由散射区散射并被发射到导光板的外部。因此,对于第一照明光,可以使导光板具有作为视差屏障的功能。换句话说,等同地,导光板用作以散射区作为开口(狭缝)的视差屏障。因此,可以实现三维显示和多视觉。
此外,从导光板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第一照明光的面内亮度分布)的不均匀通过设置在第一光源与导光板的预定区域之间的倾斜部来改善。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中,散射第一照明光的多个散射区被设置在导光板上。因此,对于第一照明光,可以同样使导光板具有视差屏障的功能。
另外,将第一照明光引导至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第一光源与导光板的预定区域之间。因此,可以改善第一照明光的面内亮度分布的不均匀。
应理解,上述一般性描述和下列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其旨在对所要求保护的技术进行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为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说明书包含附图,并且将附图并入说明书中从而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实施方式,并且与本说明书一起用来阐述本技术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Y方向上的配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显示单元的X方向上的配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导光板的配置实例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显示部的像素结构的实例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在仅打开第一光源(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光束的发射状态的实例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在仅打开第一光源(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面内发光图案的实例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在仅打开第二光源(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光束的发射状态的实例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在仅打开第二光源(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面内发光图案的实例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比较实例的显示单元的Y方向上的配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比较实例的显示单元中的导光板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
图11是靠近第一光源的一侧上的导光板的第一端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与第一光源相对的一侧上的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进入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光束的角分布的特征图。
图14是示出由导光板的第二端部反射的光束的角分布的特征图。
图15是示出在倾斜部被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一端部上的情况下的导光板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
图16是示出基于导光板的第一端部的结构差异的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
图17是示出在反射器被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二端部上的情况下的导光板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α=0度)。
图18是示出在反射器被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二端部上的情况下的导光板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α=7度)。
图19是示出基于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结构差异的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
图20是示出基于导光板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结构差异的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分布的实例的特征图。
图21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一端部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2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一端部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一端部的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5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7是示出导光板的第二端部的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配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2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配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3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配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31是示出电子设备的实例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要注意的是,将以下列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
显示单元的整体配置
显示单元的基本操作
导光板的端部的结构的详细描述
变形例
2.第二实施方式
3.第三实施方式
4.第四实施方式
5.其他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显示单元的整体配置)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配置实例。该显示单元包括执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部1,以及设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侧并朝向显示部1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该光源装置包括第一光源2、导光板3以及第二光源7。导光板3具有被布置成面向显示部1的第一内部反射面3A,以及被布置成面向第二光源7的第二内部反射面3B。导光板3还具有沿Y方向(图1)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面51和第二端面52。而且,导光板3具有沿X方向(图2)彼此相对的第三端面53和第四端面54。另外,显示单元包括用于显示所需的用于显示部1的控制电路等。而且,其配置类似于用于显示器的典型控制电路等的配置,并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另外,虽然未示出,但光源装置包括对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执行开启(发光)/关闭(非发光)控制的控制电路。
顺便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的显示表面(像素的排布表面)中或与导光板3的第二内部反射面3B平行的平面中的第一方向(垂直方向)被称为Y方向(图1),以及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水平方向)被称为X方向(图2)。
显示单元能够任意在全屏二维(2D)显示模式和全屏三维(3D)显示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显示模式。在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被允许通过要在显示部1上显示的图像数据的切换控制和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开启/关闭切换控制来执行。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仅开启第一光源2(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来自光源装置的光束的发射状态,且该发射状态对应于三维显示模式。图6示出了在仅开启第一光源2(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的面内发射图案的实例。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仅开启第二光源7(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来自光源装置的光束的发射状态,且该发射状态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图8示出了在仅开启第二光源7(处于发光状态下)的情况下的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的面内发射图案的实例。
显示部1利用透射式二维显示面板(诸如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来进行配置。例如,如图4所示,显示部1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像素。多个像素的每一个由红色(R)子像素11R、绿色(G)子像素11G和蓝色(B)子像素11B配置而成。显示部1基于图像数据从一个像素到另一个像素调整来自光源装置的每种颜色的光,以执行二维图像显示。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多个透视图像或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通过切换任意且选择性地被显示在显示部1上。顺便地,例如,三维图像数据是包含与三维显示中的多个视角方向对应的多个透视图像的数据。例如,在执行双目三维显示的情况下,三维图像数据是包含用于右眼显示和用于左眼显示的透视图像的数据。在以三维显示模式执行显示的情况下,例如,产生并显示在一个屏幕中包括多个条形透视图像的合成图像。
第一光源2例如可以使用荧光灯(诸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发光二极管(LED)来配置。第一光源2从导光板3的侧表面方向向其内部发射第一照明光L1(图1)。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2需要被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表面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2被设置成面向导光板3的第一端面51的情况被作为实例进行描述。第一光源2响应于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而受控地开启(发光)/关闭(非发光)。具体地,当显示部1显示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时(在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处于发光状态,且当显示部1显示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时(在二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处于非发光状态或发光状态。
第二光源7被设置为面向设置有导光板3的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一侧。第二光源7从与第一光源2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朝向导光板3发射第二照明光L10。更具体地,第二光源7从外侧(导光板3的背面侧)朝向第二内部反射面3B发射第二照明光L10(参见图7)。第二光源7是平面光源。例如,第二光源7可以具有这样的配置,其中包括光发射器(诸如CCFL和LED),并使用扩散从该光发射器发射的光的光扩散器面板。第二光源7响应于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而受控地开启(发光)/关闭(非发光)。具体地,在显示部1显示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图像的情况下(在三维显示的情况下),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处于非发光状态,且当显示部1显示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的情况下(在二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处于发光状态。
导光板3可以由例如丙烯酸树脂制成的透明塑料板配置而成。除了第二内部反射面3B,导光板3的所有表面都是透明的。换句话说,第一内部反射面3A和四个端面在相应的整个表面上均是透明的。
第一内部反射面3A在整个表面上经过镜面处理,并内部全反射以满足导光板3中的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进入导光板3的光束,且将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部分光束发射至外部。
第二内部反射面3B具有散射区31和全反射区32。例如,散射区31由印刷在导光板3的表面上的散射材料配置而成,或者经过激光处理、喷砂处理等,从而增加有光散射特性。在第二内部反射面3B中,在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散射区31用作作为针对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的视差屏障的开口(狭缝),且全反射区32用作遮挡部。在第二内部反射面3B中,散射区31和全反射区32被设置成与视差屏障对应的图案。具体地,全反射区32被设置成与视差屏障的遮挡部对应的图案,且散射区31被设置成与视差屏障的开口对应的图案。要注意的是,视差屏障的屏障图案不作具体限制,且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图案,诸如大量垂直长狭缝式开口在水平方向上被并排布置且其间有遮挡部的条形图案。图6示出了在分别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多个散射区31呈条形布置(即,如图3所示的并排布置)的情况下的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来自第一光源2的发射光L20(图5))的面内发光图案的实例。如图3所示,多个散射区31在导光板3的第一端面51与第二端面52之间的预定区域50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一定形状。
第一内部反射面3A以及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32内部全反射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进入导光板3的光束(内部全反射以大于预定临界角的入射角进入的光束)。因此,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进入导光板3的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通过第一内部反射面3A与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32之间的内部全反射而被引导至侧表面方向。如图7所示,全反射区32中的每一个使得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从中穿过,并且朝向第一内部反射面3A发射第二照明光L10,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束。
如图1和图5所示,散射区31中的每一个散射并反射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并且朝向第一内部反射面3A发射第一照明光L1的至少一部分(即,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束),作为发射光束L20。
倾斜部4(图1和图3)被设置在第一光源2与导光板3的设置有散射区31的预定区域50(图3)之间。倾斜部4将第一照明光L1从第一光源2引导至预定区域50。另外,反射器5被设置在第二端面52上。反射器5将已到达第二端面52的第一照明光L1引导至预定区域50。倾斜部4和反射器5被设置为改善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传播通过导光板3的第一照明光L1在发光表面(第二内部反射面3B)上的亮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下文将描述由倾斜部4和反射器5改善的面内亮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的细节。
(显示单元的基本操作)
当显示单元以三维显示模式执行显示时,显示部1执行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显示,并且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对于三维显示受控地开启(发光)/关闭(非发光)。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开启(处于发光状态),且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关闭(处于非发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部反射面3A与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32之间重复地进行内部全反射。结果,将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一侧上的一个侧表面引导至相对的另一侧表面。另一方面,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的一部分由导光板3的散射区31散射和反射以穿过导光板3的第一内部反射面3A,并随后被发射到导光板3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光(来自第一光源2的光L20(图5))以如图6所示的面内发射图案从导光板3射出。因此,允许导光板3具有视差屏障的功能。具体地,对于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导光板3等效地用作散射区31作为开口部(狭缝)并且全反射区32作为遮挡部的视差屏障。相应地,等效地执行视差屏障被设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侧上的视差屏障系统中的三维显示。
另一方面,当显示单元以二维显示模式执行显示时,显示部1执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显示,并且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对于二维显示受控地开启(发光)/关闭(非发光)。具体地,如图7所示,例如,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关闭(处于非发光状态),且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开启(处于发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穿过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32。结果,将第二照明光L10从第一内部反射面3A的几乎整个表面发射到导光板3的外部,以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束。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光(从第二光源7发射的光)以如图8所示的面内发射图案从导光板3发出。换句话说,导光板3用作与典型背光类似的平面光源。相应地,等效地执行典型背光被设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侧上的背光系统中的二维显示。
要注意的是,即使仅开启第二光源7,第二照明光L10从导光板3的几乎整个表面发出。然而,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开启第一光源2。结果,例如,在仅发光第二光源7不足以消除与散射区31对应的部分和与全反射区32对应的部分之间的亮度分布差异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第一光源2的发光状态(开启/关闭控制或调整光量)允许优化整个表面的亮度分布。然而,例如在执行二维显示的情况下,当显示部1可以执行足够的亮度校正时,只需要开启第二光源7。
(导光板的端部的结构的详细描述)
设置在导光板3的端部中的倾斜部4和反射器5被设置为改变传播通过导光板3内部的第一照明光L1的角分布并改善进入散射区31的光束量的不均匀性。例如,在与根据图9中所示的比较实例的显示单元一样,倾斜部4和反射器5未设置在导光板3的端部中的情况下,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例如如图10所示是不均匀的。如图3所示,具有恒定密度和一定形状的多个散射区31被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端面51与第二端面52之间的预定区域50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10所示,亮度可以更高,因为其更靠近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端部中的第一光源2,且亮度更低,因为其更靠近与第一光源2相对的第二端部。若亮度分布的这种不均匀性存在于发光表面中,则会降低三维显示的显示质量。在下文中,将描述要改善发光表面上亮度分布的这种不均匀性的倾斜部4和反射器5的结构。
为改善如图10所示的亮度分布不均匀性,只需要使集中从靠近第一光源2的第一端部发出的光部分到达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参照图11描述用于改善亮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的倾斜部4的结构。倾斜部4具有线性倾斜截面。从第一光源2接收光的导光板3的入射端的厚度t可期望地被设置为等于或大于第一光源2的尺寸,因为入射端的厚度t与光入射到导光板3内部的入射效率有关。
当确定导光板3的厚度T和入射端的厚度t时,倾斜部4的倾斜角θ和倾斜长度L具有由以下表达式表示的关系。倾斜角θ是相对于导光板3的第一内部反射面3A或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倾斜角。
θ=arctan[(T-t)/2L]
当倾斜角θ和倾斜长度L都较大时,使集中从靠近第一光源2的第一端部发出的光部分到达相对侧上的第二端部的作用也较大。然而,由于导光板3的厚度T根据利用裸眼的立体视觉的设计条件来确定,并且入射端的厚度t基本上根据第一光源2的尺寸来确定,所以倾斜部4的倾斜角θ和倾斜长度L由上述表达式限定。在导光板3的厚度T和入射端的厚度t由上述表达式确定的情况下,当倾斜部4的倾斜长度L增加时,使亮度分布集中在第二端部侧上的作用增加更大,并且使亮度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也增加。然而,由于倾斜角θ随倾斜长度L增加而减小,所以均匀化作用停止在一定水平。因此,期望确定在小于均匀化方面最有效的倾斜长度L的值的范围内的倾斜部4的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12描述用于改善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不均匀的第二端面52和反射器5的结构。例如,反射器5可以被结合至或布置成靠近第二端面52。如图12所示,可期望第二端面52和反射器5相对于导光板3的第一内部反射面3A或第二内部反射面3B的法线N以倾斜角α倾斜。另外,期望满足以下表达式,其中γ是传播通过导光板3的光的向外最小传播角,β是光的返回最小传播角,n1是导光板3内部的折射率,以及n0是导光板3外部的折射率(=1)。
β=γ-α
arcsin(n0/n1)≤β
第二端面52和反射器5倾斜以使返回最小传播角β减小并允许传播通过导光板3内部的光再次传播通过导光板3,且随后进入散射区31。当返回最小传播角β小于导光板3的临界角时,光无意地从导光板3发出,这导致亮度不均匀和光的使用效率降低。因此,允许亮度分布通过在满足上述表达式的范围内改变倾斜角α来进行调整。
图13示出了进入导光板3的第二端部的光束的角分布的实例,以及图14示出了由导光板3的第二端部反射的光束的角分布的实例。如图13所示,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第一端面51传播并到达第二端面52的大量光面向与导光板3的表面平行的方向(Y方向)。因此,光进入散射区31的概率很低,并且光不容易从导光板3射出。如图12所示,通过使第二端面52和反射器5倾斜,允许到达第二端面52的光的角分布方向被反射器5的倾斜反射面改变(参见图14)。以这种方式,改变已到达第二端面52的光的角分布方向增加了光进入散射区31的可能性。这增加了接近第二端部附近的亮度。
(发光表面上的改善亮度分布的具体实例)
在下文中,描述在倾斜部4和反射器5未设置在导光板3的端部上的情况下的改善亮度分布的具体实例(图9和图10)。图15示出了在倾斜长度L为10毫米(倾斜角θ为8.5度)的倾斜部4被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端部上的情况下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如图15所示,与比较实例(图10)的亮度分布相比,改善了亮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图16示出了基于导光板3的第一端部的结构差异的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分布的实例。图16示出了在倾斜部4的倾斜长度L为0毫米、4毫米和10毫米(倾斜角θ为0度、20.6度和8.5度)的每一种情况下的亮度分布。从图16可以看出,增加倾斜部4的倾斜长度L抑制了亮度不均匀,且接近第一光源2的区域中的亮度较高。
图17示出了倾斜角α为0度的反射器5被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二端部上的情况下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图18示出了倾斜角α为7度的反射器5被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二端部上的情况下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分布的实例。图19示出了基于导光板3的第二端部的结构差异的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分布的实例。图19示出了反射器5的倾斜角α为0度和7度的每一种情况下的亮度分布。从图17至图19的结果可以看出,反射器5的倾斜产生了改善接近第二端部的亮度和使整个亮度分布更均匀化的效果。
图20示出了基于导光板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结构差异的Y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分布的实例。图20示出了倾斜部4的倾斜长度L为10毫米(倾斜角θ为8.5度)且反射器5的倾斜角α为7度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以及倾斜部4的倾斜长度L为0毫米(倾斜角θ为0度)且未设置反射器5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从图20可知,在导光板3的端部中设置倾斜部4和反射器5显著地改善了亮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接下来,表1示出了导光板3的端部的配置的更具体的数值实例。作为具体数值实例,具体设置显示部1的屏幕尺寸和三维显示的视角的数量,
并设置倾斜部4和反射器5的期望配置参数。当将配置参数设置为表1的数值实例时,有利地改善了亮度分布的不均匀。
[表1]
Figure BDA0000413585010000131
根据上述数值实例,倾斜部4的倾斜角θ可期望等于或大于5度且等于或小于20度。更可取地,倾斜角θ可以等于或大于8度且等于或小于11度。另外,反射器5的倾斜角α可期望等于或大于0度且等于或小于15度。更可取地,倾斜角α可以等于或大于6度且等于或小于11度。
(变形例)
图21至图23示出了导光板3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一侧上的端部)的结构的变形例。甚至在下文描述的变形例的结构中,可以利用倾斜部4获得与亮度分布的上述改善效果类似的效果。
图21示出了第一端部的第一变形例。倾斜部4的形状不限于具有如图11所示的线性截面的形状。可以采用与图21中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一样的具有弯曲表面的倾斜部4A。
图22示出了第一端部的第二变形例。图23示出了第一端部的第三变形例。在图11和图21中的配置实例中,对导光板3的形状进行处理以形成倾斜部4。结果,倾斜部4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端面51与设置有散射区31的预定区域50(图3)之间。另一方面,在图22的第二变形例中,导光板3自身未设置倾斜部4,且来自导光板3的单独部分设置在第一端面51与第一光源2之间以提供类似的倾斜部4B。在图22中,配置倾斜部4B的部分可以通过紧密设置折射率与导光板3的折射率相同或类似的材料配置而成,或者可以通过结合折射率与导光板3的折射率类似的材料配置而成。在图23的第三变形例中,导光板3自身未设置倾斜部4,且镜面反射板4C以倾斜角设置在第一端面51与第一光源2之间并与导光板3分离。因此,镜面反射板4C的功能与倾斜部4的功能类似。
图24至图27分别示出了导光板3的第二端部(与第一光源2相对的一侧上的端部)的结构的变形例。甚至在下文描述的变形例的结构中,可以利用反射器5获得与亮度分布的上述改善效果类似的效果。
图24示出了第二端部的第一变形例。图25示出了第二端部的第二变形例。图26示出了第二端部的第三变形例。如图24至图26的变形例所示,第二端面52的形状和反射器5的形状不限于具有朝向第一端部侧倾斜的线性截面的形状(参见图12)。第二端面52的形状和反射器5的形状可以是与图24的第一变形例一样的朝向与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倾斜的形状。另外,第二端面52的形状和反射器5的形状可以是与图25的第二变形例一样的具有弯曲截面的形状。此外,第二端面52的形状和反射器5的形状可以是与图26的第三变形例一样具有弯曲截面的形状。在图24至图26的任一变形例中,例如,反射器5结合至或被布置成靠近第二端面52。此外,在任一变形例中,期望在由反射器5反射的光具有在导光板3的全反射角内的反射角且该反射光不直接从导光板3输出的范围内确定形状。
图27示出了第二端部的第四变形例。在图27中,漫反射器5A设置在第二端面52上。漫反射器5A扩散在反射光处于导光板3的全反射角内的范围内的反射光。作为漫反射器5A,不是镜面反射器而是具有扩散性的反射器被结合至第二端面52。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要注意的是,相似编号用于指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基本相似的组件,并且适当省略其描述。
图2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配置实例。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只设置一个第一光源2,但也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光源2,如图28所示。具体地,两个第一光源2中的一个可被设置为面向第一端面51,且另一个可被设置为面向第二端面52。倾斜部4需设置在预定区域50与被布置为面向第一端面51的第一光源2之间以及预定区域50与被布置为面向第二端面52的第一光源2之间。
(3.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要注意的是,相似编号用于指示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基本相似的组件,并且适当省略其描述。
虽然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了第一光源2沿导光板3的垂直方向(Y方向)布置的配置实例,但第一光源2也可以沿横向方向(X方向)布置。图29示出了显示单元的这种配置实例。在图1的配置实例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为面向导光板3的第一端面51,而在图29的配置实例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为面向第三端面53。甚至在这种配置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对倾斜部4来说,设置在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一侧上的端部(第三端部)上足够。另外,对反射器5来说,设置在与第三端面53相对的第四端面54上足够。结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可以改善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传播通过导光板3内部的第一照明光L1的发光表面(第二内部反射面3B)上的亮度分布)的不均匀。
顺便地,第一光源2可以设置在第三端面53和第四端面54两者上。在这种情况下,与图28的配置实例一样,倾斜部4需设置在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两个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上。
(4.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要注意的是,相似编号用于指示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任一项的显示单元的基本相似的组件,并且适当省略其描述。
图30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的配置实例。显示单元通过进一步为图1的显示单元设置扩散光学构件6配置而成。扩散光学构件6设置在导光板3与第二光源7之间。
用于三维显示的导光板3例如利用散射反射图案朝向显示部1发射光,且因此光在接近朗伯逊散射的状态下传播。另一方面,第二光源7(其是用于二维显示的背光)利用例如棱镜片在正向上收集光。因此,与从导光板3发出的光相比,从第二光源7发出的光被分布在较窄的范围内。若由用于三维显示的导光板3进行的光分布不同于如上所述的由用于二维显示的第二光源7进行的光分布,则当导光板3(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两者都在二维显示中发光时,或者当显示在二维显示与三维显示之间切换时,会察觉到导致用户不便的光分布差异。
因此,允许由第二光源7进行的光分布接近于与用于三维显示的导光板3的光分布相同或基本相同,以便解决上述缺点。当由第二光源7(其是用于二维显示的背光)进行的光分布被扩展时,由第二光源7进行的光分布接近由用于三维显示的导光板3进行的光分布。因此,具体地,具有扩展光分布作用的光学构件(诸如扩散板、扩散片和棱镜片)作为扩散光学构件6被设置在如图30所示的导光板3与第二光源7之间,以解决上述缺点。可替代地,例如,与导光板3中使用的散射反射图案相同的散射反射图案在用于二维显示的背光中使用以解决上述缺点。
(5.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中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且可以做出各种修改。
例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一个的显示单元可适用于具有显示功能的各个电子设备。图31示出了作为这些电子设备的实例的电视机的外观配置。电视机设置有包括前面板210和滤光镜220的图像显示屏部2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描述了散射区31和全反射区32设置在第二内部反射面3B侧上的导光板3的配置实例。然而,散射区31和全反射区32可以设置在第一内部反射面3A侧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举例说明了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用于三维显示的情况。然而,可以执行允许根据观看方向来观看不同图像的所谓的多视点显示,代替三维显示。
此外,例如,本技术可以如下配置。
(1)一种显示单元,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显示部,以及被配置为朝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
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
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2)根据(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一内部反射面和第二内部反射面,并且
所述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部反射面或所述第二内部反射面的倾斜角为5度以上且20度以下。
(3)根据(1)或(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端面被设置有将已到达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反射器。
(4)根据(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一内部反射面和第二内部反射面,并且
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反射器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部反射面或所述第二内部反射面的法线以0度以上且15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6)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光源之间并与所述导光板隔开。
(7)根据(1)或(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设置有两个第一光源,所述两个第一光源中的一个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一端面,且另一个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二端面,并且
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预定区域与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一光源之间,以及在所述预定区域与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第一光源之间。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为面向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被配置为从与所述第一光源的发射方向不同的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第二照明光。
(9)根据(8)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显示部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所述多个透视图像与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显示,并且
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时,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为处于非发光状态,且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基于所述二维图像数据的所述图像时,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为处于发光状态。
(10)根据(9)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时,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为处于发光状态,且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基于所述二维图像数据的所述图像时,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为处于非发光状态或发光状态。
(11)一种光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
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用于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
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12)一种设置有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显示部,以及被配置为朝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
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
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即可。

Claims (12)

1.一种显示单元,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显示部,以及被配置为朝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均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
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
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一内部反射面和第二内部反射面,并且
所述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部反射面或所述第二内部反射面的倾斜角为5度以上且20度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端面被设置有将已到达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反射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一内部反射面和第二内部反射面,并且
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反射器均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部反射面或所述第二内部反射面的法线以0度以上且15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光源之间并与所述导光板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设置有两个第一光源,所述两个第一光源中的一个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一端面,且另一个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二端面,并且
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预定区域与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第一光源之间,以及在所述预定区域与被布置为面向所述第二端面的所述第一光源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为面向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被配置为从与所述第一光源的发射方向不同的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第二照明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显示部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所述多个透视图像与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显示,并且
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时,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为处于非发光状态,且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基于所述二维图像数据的所述图像时,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为处于发光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时,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为处于发光状态,且当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基于所述二维图像数据的所述图像时,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为处于所述非发光状态或所述发光状态。
11.一种光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均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
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用于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
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12.一种设置有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显示部,以及被配置为朝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显示所述多个透视图像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均被配置为发射第一照明光;以及
导光板,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多个散射区,并在所述多个散射区中散射所述第一照明光以向外部发射光,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多个散射区在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预定区域中被设置有恒定密度和均匀形状,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被布置为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并且
将所述第一照明光导向所述预定区域的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预定区域之间。
CN201310567115.4A 2012-11-21 2013-11-14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38379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5659 2012-11-21
JP2012255659A JP2014103049A (ja) 2012-11-21 2012-11-21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7994A true CN103837994A (zh) 2014-06-04

Family

ID=507277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67115.4A Pending CN103837994A (zh) 2012-11-21 2013-11-14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CN20132071775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8677U (zh) 2012-11-21 2013-11-14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1775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8677U (zh) 2012-11-21 2013-11-14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40094A1 (zh)
JP (1) JP2014103049A (zh)
KR (1) KR20140065332A (zh)
CN (2) CN103837994A (zh)
TW (1) TW201421076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2775A (zh) * 2016-04-25 2016-08-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918021A (zh) * 2015-12-28 2017-07-04 黄·霍华德·睿骐林 光能传输控制系统
CN107561630A (zh) * 2017-09-15 2018-01-0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687597A (zh) * 2016-08-05 2018-02-13 通用电气照明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967869A (zh) * 2019-12-13 2020-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光源、使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1684205A (zh) * 2018-02-27 2020-09-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12835216A (zh) * 2021-03-03 2021-05-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4188464A (zh) * 2016-03-31 2022-03-15 索尼公司 发光单元、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5479B (zh) * 2013-03-15 2015-05-21 Au Optronics Corp 具拼接反射面之背光模組
US10582192B2 (en) 2014-11-24 2020-03-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JP6163667B2 (ja) * 2015-01-06 2017-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299636B2 (ja) * 2015-03-18 2018-03-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05093553A (zh) * 2015-09-21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屏障式裸眼3d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5911746B (zh) * 2016-06-29 2017-10-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视角切换方法
KR20190058733A (ko) * 2017-11-20 2019-05-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19125390A1 (en) * 2017-12-18 2019-06-27 Leia Inc. Mode-switchable backlight, display,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93050B1 (en) * 2002-03-28 2011-10-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mpact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8021A (zh) * 2015-12-28 2017-07-04 黄·霍华德·睿骐林 光能传输控制系统
CN114188464A (zh) * 2016-03-31 2022-03-15 索尼公司 发光单元、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5842775A (zh) * 2016-04-25 2016-08-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7185415A1 (zh) * 2016-04-25 2017-11-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87597A (zh) * 2016-08-05 2018-02-13 通用电气照明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87597B (zh) * 2016-08-05 2020-09-29 卡任特照明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61630A (zh) * 2017-09-15 2018-01-0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561630B (zh) * 2017-09-15 2020-07-2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84205A (zh) * 2018-02-27 2020-09-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10967869A (zh) * 2019-12-13 2020-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光源、使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2835216A (zh) * 2021-03-03 2021-05-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03049A (ja) 2014-06-05
US20140140094A1 (en) 2014-05-22
KR20140065332A (ko) 2014-05-29
TW201421076A (zh) 2014-06-01
CN203658677U (zh) 201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58677U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US926814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CN102734701B (zh) 光源设备和显示装置
CN102563401B (zh) 光源设备和立体显示设备
JP5674023B2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2297350A (zh) 光源装置和立体显示设备
CN103032758A (zh) 光源装置、显示设备和电子设备
CN103574403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CN102736318A (zh) 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2269893A (zh) 显示设备、终端设备、显示面板和光学构件
KR20120045868A (ko) 지향성 도광판, 지향성 면광원 및 지향성 면광원을 채용한 3d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3105697A (zh) 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917820A (zh) 照明单元、显示器单元和电子装置
CN103032761A (zh) 光源装置、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01201498A (zh) 显示设备、终端设备、显示面板和光学构件
CN103105699A (zh) 光源设备、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03105696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JP2011253028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
CN103105698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TW201437687A (zh)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