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5696A -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5696A
CN103105696A CN2012104421388A CN201210442138A CN103105696A CN 103105696 A CN103105696 A CN 103105696A CN 2012104421388 A CN2012104421388 A CN 2012104421388A CN 201210442138 A CN201210442138 A CN 201210442138A CN 103105696 A CN103105696 A CN 103105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cattering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421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守
铃木弘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05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56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placed behind the display panel, e.g. between backlight and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通过视差屏障系统(parallax barrier system)实现立体视觉的光源装置和显示单元,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不需要佩戴特殊眼镜以肉眼能够实现立体视觉的立体显示系统之一,视差屏障系统立体显示单元为人所知。在立体显示单元中,视差屏障被布置为面向二维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平面侧)。在视差屏障的典型配置中,屏蔽来自二维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光的屏蔽部(shielding section)和允许显示图像光从中穿过的条形开口部(狭缝部(slit section))在水平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视差屏障系统中,在空间上彼此隔开的用于立体视觉的视差图像(在两个透视图像(perspective image)的情况下为右眼透视图像和左眼透视图像)被显示在二维显示面板上,视差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被视差屏障隔开以实现立体视觉。当适当地确定了视差屏障中的狭缝宽度等,在观察者从预定位置和预定方向观看立体显示单元的情况下,来自不同视差图像的光线通过狭缝部进入观察者各自的右眼和左眼。
要注意,在使用例如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作为二维显示面板的情况下,视差屏障可被布置在二维显示面板的后面(参考日本专利No.3565391中的图10和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87823中的图3)。在这种情况下,视差屏障被布置在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之间。
发明内容
在视差屏障系统立体显示单元中,专门用于三维显示的组件(比如视差屏障)是必要的;因此,相较于典型的用于二维显示的显示单元,更多组件和为这些组件提供的更大空间是必要的。
期望提供一种能够使用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实现等效于视差屏障的功能并获得具有期望亮度分布的照明光的光源装置和显示单元,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源装置,其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以及导光板,其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side surface)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scatteringpattern)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中,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区域散射以从导光板离开。因此,对于第一照明光,导光板具有视差屏障的功能。换句话说,导光板相当于视差屏障,散射区域相当于开口部(狭缝部)。因此,三维显示是可能的。此外,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各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因此,获得了具有期望亮度分布的照明光。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中,导光板具有允许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的多个散射区域;因此,导光板相当于具有用于第一照明光的视差屏障的功能。此外,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各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因此,可以获得具有期望亮度分布的照明光。
应理解,前面的一般性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所要求的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便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并被合并入本说明书中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对实施例进行图示,并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在仅有第一光源被保持为打开(ON)状态的情况下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2是图示了图1中图示的在仅有第二光源被保持为打开(ON)状态的情况下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3是图示了显示部的像素配置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4是图示了在第一光源被布置为在导光板的Y方向上面向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情况下,在根据第一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中的Y方向和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5是图示了在第一光源被布置为在导光板的X方向上面向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的情况下,在根据第二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中的Y方向和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6是图示了在第一光源被布置为在导光板的Y方向上面向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情况下,在根据第三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中的Y方向和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7是平面图和说明图,其中,(A)部分图示了根据第三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中的导光板的平面图,(B)部分图示了根据第三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中的光分布特性的说明图;
图8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基本配置的截面图;
图9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基本配置的平面图;
图10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第一具体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11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第二具体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12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第三具体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13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配置的第一修改的说明图;
图14是图示了散射区域的配置的第二修改的说明图;
图15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的散射区域的基本配置的截面图;
图16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的散射区域的基本配置的平面图;
图17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的散射区域的第一具体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18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的散射区域的第二具体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19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的散射区域的第三具体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20A和20B是分别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中处于发射状态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21A和21B是分别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中处于发射状态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22A和22B是分别图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中处于发射状态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的截面图;
图23是图示了电子设备的示例的外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应注意,将以下列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例
使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显示单元的示例
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的示例
2.第二实施例
散射区域的配置的修改
3.第三实施例
散射区域位于第一内反射平面上的显示单元的示例
4.第四实施例
使用第一光源和电子纸的显示单元的示例
5.第五实施例
使用第一光源和聚合物扩散板的显示单元的示例
6.其他实施例
电子设备的配置示例,等等
(1.第一实施例)
[显示单元的整体配置]
图1和图2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部1和布置在显示部1背面上并为朝向所述显示部1的图像显示发射光的光源装置。该光源装置包括第一光源2(2D/3D显示光源)、导光板3以及第二光源7(2D显示光源)。导光板3具有面向显示部1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和面向第二光源7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应注意,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用于显示部1的控制电路等,该控制电路等是显示所必要的;然而,该控制电路等具有与用于显示的典型控制电路等相似的配置,此处不作描述。此外,光源装置包括控制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打开(ON)和关闭(OFF)状态的控制电路(未图示)。
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部1的显示平面(设置有像素的平面)或与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平行的平面中的第一方向(垂直方向)称为Y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水平方向)称为X方向。
显示单元能够任意地选择性地在全屏二维显示模式和全屏三维显示模式之间执行切换。通过待显示在显示部1上的图像数据的切换控制和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ON/OFF切换控制,来执行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图1示意性地图示了在仅有第一光源2被保持为打开(ON)状态的情况下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并对应于三维显示模式。图2示意性地图示了在仅有第二光源7被保持为打开(ON)状态的情况下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并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
显示部1被配置为使用透射式二维显示面板(例如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并包括多个像素,该多个像素由例如红色(R)像素11R、绿色(G)像素11G以及蓝色(B)像素11B配置而成,该多个像素如图3所图示的以矩阵形式设置。显示部1基于图像数据通过将来自光源装置的各个颜色的光从一个像素调制到另一个像素来显示二维图像。显示部1任意地选择性地将待显示的图像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多个透视图像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切换。应注意,三维图像数据是例如包括对应于三维显示中的多个视角方向的多个透视图像的数据。例如,在执行双目三维显示的情况下,三维图像数据是包括用于右眼显示和左眼显示的透视图像的数据。在于三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产生并显示了在一个画面中包括多个条形透视图像的合成图像。
第一光源2被配置为使用例如荧光灯(诸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发光二极管(LED)。第一光源2从导光板3的侧表面将第一照明光L1(参见图1)发射至导光板3的内部。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导光板3的一个或多个侧表面上。例如,在导光板3具有长方形平面形状的情况下,导光板3具有四个侧表面,仅需要在四个侧表面的一个或多个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2。图1图示了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导光板3的彼此相对的每两个侧表面上的配置示例。响应于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打开(ON)/关闭(OFF)。更具体地,在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在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打开,且在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二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关闭或打开。
第二光源7被布置为在形成第二内反射平面3B的一侧面向导光板3。第二光源7从与第一光源2发射光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向导光板3发射第二照明光L10。更具体地,第二光源7从外侧(导光板3的背面)向第二内反射平面3B发射第二照明光L10(参见图2)。第二光源7可以是发射具有均匀平面内亮度的光的平面光源,其配置不作具体限制,第二光源7可被配置为使用市场上可买到的平面背光。例如,考虑使用发光体(诸如CCFL或LED)和用于均衡平面内亮度的光散射板等的配置。响应于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打开(ON)/关闭(OFF)。更具体地,在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在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关闭,且在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二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打开。
导光板3由例如丙烯酸树脂制成的透明塑料板配置而成。除了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所有表面都是完全透明的。例如,在导光板3具有长方形平面形状的情况下,第一内反射平面和四个侧表面都是完全透明的。
整个第一内反射平面3A是镜面磨光的,这允许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入射的光线在导光板3的内部以全内反射的方式被反射,并允许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从导光板3离开。
第二内反射平面3B具有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如稍后将描述,通过在导光板3的表面上执行激光加工和喷砂加工等,将光散射特性添加到散射区域31。在第二内反射平面3B上,在三维显示模式中,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分别被用作用于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的视差屏障的开口部(狭缝部)和屏蔽部。在第二内反射平面3B上,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以形成对应于视差屏障的配置的图案进行设置。换句话说,全反射区域32以对应于视差屏障中的屏蔽部的图案进行设置,各个散射区域31以对应于视差屏障中的开口部的图案进行设置。应注意,作为视差屏障的屏障图案,例如,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诸如大量垂直长狭缝式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并有屏蔽部穿插其中的条形图案),视差屏障的屏障图案不作具体限制。
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对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入射的光线以全内反射(对以大于预定临界角α的入射角θ1入射的光线以全内反射的方式进行反射)的方式进行反射。因此,从第一光源2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通过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之间的内全反射被引导至侧表面方向。此外,如图2所图示,全反射区域32允许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从此穿过,并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向第一内反射平面3A传播。
应注意,临界角α表示如下,其中,导光板3的折射率为n1,导光板3之外的介质(空气层)的折射率为n0(<n1)。角α和θ1为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法线的角。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为θ1>α。
sinα=n0/n1
如图1所图示,散射区域31对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进行散射和反射,并允许一部分或全部第一照明光L1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散射光线L20)向第一内反射平面3A传播。
应注意,在图1所图示的显示单元中,为了将显示在显示部1上的多个透视图像从空间上隔开,必须将显示部1的像素部与散射区域31以相隔预定距离d面对面地进行布置。在图1中,显示部1和导光板3被布置为两者之间存在空气;然而,为了保持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的预定距离d,可在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布置隔板。在这种情况下,该隔板可由具有更低散射性的无色透明材料制成,可使用例如PMMA。该隔板可被布置为覆盖显示部1的整个后表面和导光板3的整个表面,或可被布置在保持预定距离d所必需的最小区域中。此外,可以增加导光板3的整个厚度以移除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的空气。
[显示单元的基本操作]
在显示单元在三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为三维显示执行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打开(ON)/关闭(OFF)控制。更具体地,如图1所图示,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处于打开(ON)状态,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处于关闭(OFF)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之间被重复地反射,以从侧表面被引导出来,其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面对该侧表面的另一侧表面,然后从另一侧表面被发射出去。另一方面,来自第一光源2的一部分第一照明光L1由导光板3的散射区域31散射并反射,以穿过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并从导光板3离开。因而,导光板3具有视差屏障的功能。换句话说,对于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导光板3相当于视差屏障,散射区域31相当于开口部(狭缝部),全反射区域32相当于屏蔽部。因此,相当于通过视差屏障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视差屏障系统执行了三维显示。
另一方面,在于二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为二维显示执行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的打开(ON)/关闭(OFF)控制。更具体地,如图2所图示,例如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处于关闭(OFF)状态,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处于打开(ON)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穿过第二内反射平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大体上从导光板3的整个第一内反射平面3A离开。换句话说,导光板3用作了类似典型背光的平面光源。因此,相当于通过典型背光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背光系统执行了二维显示。
应注意,当仅有第二光源7被打开时,第二照明光L10大体上从导光板3的整个表面离开;然而,如果必要,可以打开第一光源2。例如,在当仅有第二光源7被打开时对应散射区域31的部分和对应全反射区域32的部分之间存在亮度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的照明状态被适当地调整(ON/OFF控制或者调整第一光源2的照明量)以允许整个亮度分布得以优化。然而,例如,在当执行二维显示时在显示部1中充分地校正了亮度的情况下,只需要仅仅打开第二光源7。
[散射区域31的宽度和亮度分布之间的关系]
在描述散射区域31的具体配置示例之前,将描述三维显示中散射区域31的宽度和亮度分布之间的关系。
图4和图5图示了根据第一和第二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中的光源装置的配置和亮度分布。在图4和图5中,图示了在仅有第一光源2被保持在打开(ON)状态的情况下Y方向和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图4图示了从根据第一比较示例的光源装置的X方向上看的平面图和侧面图,以及亮度分布。图4进一步图示了散射区域31的Y方向上的宽度分布。图4图示了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面对面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上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此外,多个散射区域31在Y方向上在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之间延伸,并在X方向上被并排设置。在第一比较示例中,在散射区域31的X方向上的整个宽度是均匀的。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并且散射区域31的整个宽度分布是均匀的情况下,在从导光板3离开的光的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中,有一种趋势是,在离第一光源2被布置的预定侧表面(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较短距离处的亮度较高,在离该预定侧表面较长距离处的亮度较低。在图4中的示例中,由于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的两个预定侧表面上,在离Y方向上的两个预定侧表面较短距离处的亮度较高,在Y方向上位于两个预定侧表面之间的中心部分亮度最低。另一方面,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都是均匀的,不分位置。
图5图示了从根据第二比较示例的光源装置的Y方向上看的平面图和侧面图,以及亮度分布。图5进一步图示了散射区域31的Y方向上的宽度分布。图5图示了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上面对面的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上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在第二比较示例中,在散射区域31的X方向上的整个宽度是均匀的。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上并且散射区域31的整个宽度分布是均匀的情况下,在从导光板3离开的光的X方向上的亮度分布中,有一种趋势是,在离第一光源2被布置的预定侧表面(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较短距离处的亮度较高,在离该预定侧表面较长距离处的亮度较低。在图5中的示例中,由于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上的两个预定侧表面上,因此在离X方向上的两个预定侧表面较短距离处的亮度较高,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预定侧表面之间的中心部分亮度最低。另一方面,Y方向上的亮度分布都是均匀的,不分位置。
如图4和图5所图示,在亮度分布中,根据第一光源2的位置和散射区域31的宽度,亮度在某种程度上下降,从而导致不均匀的亮度。理想地,优选在X方向上和Y方向上都具有均匀的亮度分布,不分位置。
因此,像根据图6与图7中(A)部分所图示的第三比较示例的显示单元一样,考虑了在离导光板3的预定侧表面更短距离处散射区域31的宽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被布置的预定侧表面的距离变小的配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中(B)部分所图示,宽度上的不同导致了三维显示中靠近第一光源2的位置和屏幕中心周围的位置之间各个透视图的光分布特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了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的可见度的不同。应注意,图7中(B)部分图示了当三维显示中仅对一个任意透视图显示白色图像并对其他透视图显示黑色图像时的光分布特性,其中N是为1或更大的整数。当散射区域31的宽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的距离而变化时,亮度的最大值在画面上是均匀的,不分位置;然而,整个光分布特性取决于位置而变化。
[具有改善的亮度分布的散射区域31的配置示例]
(基本配置)
图8和图9图示了上述不均匀亮度分布和上述不均匀光分度特性被校正了的散射区域31的基本配置示例。应注意,如图7中(A)部分中的比较示例的情况下,图8和图9图示了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的配置示例;然而,即使是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上的情况下,通过类似技术,也可以改善亮度分布。
如图8所图示,各个散射区域31由第一散射图案41A和第二散射图案41B配置而成。如图9中(A)部分所图示,第一散射图案41A具有其宽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的距离而变化的配置。具体而言,第一散射图案41A具有其宽度在离第一光源2较短距离处较小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示例,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因此,宽度在Y方向上的两端处最小,朝着中心部分增大。
第二散射图案41B具有均匀的宽度W1,不分位置。如图8和图9中(B)部分所图示,第二散射图案41B被布置为覆盖第一散射图案41A。如稍后所描述,例如,通过对导光板3的表面进行粗加工来形成第一散射图案41A。通过使用白墨覆盖第一散射图案41A来形成第二散射图案41B。
第二散射图案41B的宽度W1是由三维显示的规范(包括显示部1的像素配置和透视图的数量)确定的设计值。只有通过提供第二散射图案41B,三维显示才是可实现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取决于离第一光源2的距离,亮度分布变得不均匀。因此,通过改变第一散射图案41A的宽度来调整不均匀的亮度分布。
(第一具体配置示例)
图10图示了对应于图8和图9中的基本配置的第一具体配置示例。在第一配置示例中,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加工为空间凹陷图案来形成整个第一散射图案41A。此外,空间凹陷图案的表面被粗加工或通过喷砂加工和激光加工等被提供有精细的表面微凸体。第二散射图案41B被布置为覆盖该空间凹陷图案的表面。通过印刷例如对光进行散射的白墨来形成第二散射图案41B。应注意,第一散射图案41A可以被加工为空间凸出图案,替代凹陷图案。
(第二具体配置示例)
图11图示了第二具体配置示例。在第二配置示例中,如图10中第一配置示例的情况,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加工为空间凹陷图案来形成整个第一散射图案41A,然后对其表面进行粗加工。此外,光散射材料42(诸如树脂)被填入该空间凹陷图案。通过使用例如白墨覆盖填入光散射材料42的部分来形成第二散射图案41B。
(第三具体配置示例)
图12图示了第三具体配置示例。在第三配置示例中,第一散射图案41A具有作为整体的平面图案。仅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通过喷砂加工和激光加工等加工为粗化表面或提供有精细的表面微凸体的表面,来形成第一散射图案41A。通过使用例如白墨覆盖该平面图案来形成第二散射图案41B。
(修改)
应注意,在上述各个配置示例中,描述了散射区域31由两个散射图案(两层)配置而成的示例;然而,散射区域31可以由三个或多个散射图案(三层或多层)配置而成。此外,在上述各个配置示例中,第二散射图案41B由白墨构成;然而,第二散射图案41B可以由金属膜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13所图示,第一散射图案41A的宽度可以逐级的方式变化。
此外,散射区域31的图案不限于条形图案,可以是任何其他形状的图案。比如,如图14所图示,散射区域31可以离散地分布。在图14中,显示部1中透视图像的分配图案具有红色像素11R、绿色像素11G以及蓝色像素11B被组合为三角形状的配置。散射区域31被布置在对应于三角形状的顶点的部分,该三角形状对应于透视图像的分配图案。因此,散射区域31被离散地布置在X方向和Y方向上。图14图示了通过允许第一散射图案41A的宽度随着离导光板3的Y方向上的两个预定侧表面的距离的减小而持续减小并朝着两个预定侧表面之间的中心持续增大来改善散射区域31的这种设置图案中的亮度分布的示例。
[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被布置在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上,导光板3允许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和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选择性地从此离开;因此,导光板3相当于是视差屏障。因而,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视差屏障系统立体显示单元,减少了组件的数量,可实现空间节省。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各个散射区域31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各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第一光源2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41A和具有均匀宽度的第二散射图案41B;因此,获得了具有期望的亮度分布的照明光。具体而言,改善了三维显示中的亮度分布,以实现均匀的平面内亮度分布。
(2.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应注意,正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一样,相同的组件用相同的数字表示,且不再做进一步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的散射区域31的配置的修改。
(基本配置)
图15和图16图示了本实施例中散射区域31的基本配置示例。应注意,正如图7中(A)部分中比较示例这种情况,图15和图16图示了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的配置示例;然而,即使是在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X方向上的情况下,通过类似技术,也可以改善亮度分布。
如图15所图示,各个散射区域31由第一散射图案41A和第二散射图案41B配置而成。如图16中(A)部分所图示,第一散射图案41A具有其宽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的距离而变化的配置。具体而言,第一散射图案41A具有其宽度在离第一光源2较短距离处较小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示例,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Y方向上;因此,宽度在Y方向上的两端处最小,朝着中心部分增大。
如图15和图16中(B)部分所图示,第二散射图案41B在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散射图案41A的两侧,不覆盖第一散射图案41A。由第一散射图案41A和第二散射图案41B组成的整体的宽度W1是均匀的。应注意,第二散射图案41B可以与第一散射图案41A重叠。同样地,在稍后将描述的图17至图19中的配置示例中,第二散射图案41B可以与第一散射图案41A重叠。此外,正如第一实施例这种情况,第二散射图案41B可以由例如白墨或金属膜形成。
由第一散射图案41A和第二散射图案41B组成的整体的宽度W1是由三维显示的规范(包括显示部1的像素配置和透视图的数量)确定的设计值。
(第一具体配置示例)
图17图示了对应于图15和图16中的基本配置的第一具体配置示例。在第一配置示例中,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加工为空间凹陷图案来形成整个第一散射图案41A。此外,空间凹陷图案的表面被粗加工或通过喷砂加工和激光加工等被提供有精细的表面微凸体。第二散射图案41B在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散射图案41A的两侧,不覆盖该空间凹陷图案。通过印刷例如对光进行散射的白墨来形成第二散射图案41B。应注意,第一散射图案41A可以被加工为空间凸出图案,替代凹陷图案。
(第二具体配置示例)
图18图示了第二具体配置示例。在第二配置示例中,如图16中第一配置示例这种情况,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加工为空间凹陷图案然后对其表面进行粗加工来形成整个第一散射图案41A。此外,光散射材料42(诸如树脂)被填入该空间凹陷图案。第二散射图案41B在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散射图案41A的两侧,不覆盖填入光散射材料42的部分,并由例如白墨形成。
(第三具体配置示例)
图19图示了第三具体配置示例。在第三配置示例中,第一散射图案41A具有作为整体的平面图案。仅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通过喷砂加工和激光加工等加工为粗化表面或提供有精细的表面微凸体的表面,来形成第一散射图案41A。第二散射图案41B在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散射图案41A的两侧,不覆盖该平面图案,并由例如白墨形成。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各个散射区域31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各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第一光源2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41A和第二散射图案41B,并且由第一散射图案41A和第二散射图案41B构成的整体具有均匀的宽度;因此,获得了具有期望的亮度分布的照明光。具体而言,改善了三维显示中的亮度分布,以实现均匀的平面内亮度分布。
(3.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单元。应注意,正如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一样,相同的组件用相同的数字表示,且不再做进一步的描述。
[显示单元的整体配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被布置在导光板3中第二内反射平面3B上的配置示例;然而,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可被布置在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上。
图20A和20B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正如图1中显示单元这种情况,显示单元能够选择性地任意地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执行切换。图20A对应于三维显示模式中的配置,图20B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中的配置。在图20A和20B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各个显示模式中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
整个第二内反射平面3B是镜面磨光的,允许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被反射。第一内反射平面3A具有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正如第一或第二实施例这种情况,在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上,全反射区域32和散射区域31被设置为形成对应于视差屏障的配置的图案。换句话说,在三维显示模式中,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分别用作视差屏障的开口部(狭缝部)和屏蔽部。
全反射区域32对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对以大于预定临界角α的入射角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进行反射)的方式进行反射。散射区域31允许入射光线L2的在全反射区域32中以对应于满足预定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的角度入射的一些或全部光线从导光板3离开(散射区域31允许以对应于大于预定临界角α的入射角θ1的角度入射的一些或全部光线从导光板3离开)。散射区域31从内部对入射光线L2的另一些光线进行反射。
在图20A和20B所图示的显示单元中,为了将显示在显示部1上的多个透视图像从空间上隔开,必须将显示部1的像素部与散射区域31以相隔预定距离面对面地进行布置。在图20A和20B中,显示部1和导光板3被布置为两者之间存在空气;然而,为了保持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的预定距离,可在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布置隔板。
[显示单元的基本操作]
在显示单元在三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参见图20A),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整个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处于关闭(OFF)状态。布置在导光板3的侧表面上的第一光源2被控制为处于打开(ON)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之间被重复地反射,以从侧表面被引导出来,其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面对该侧表面的另一侧表面,然后从另一侧表面被发射出去。另一方面,入射到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的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些光线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在散射区域31中,一些其他光线被从内部反射;然而,光线通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从导光板3离开,从而不利于显示图像。因此,光线仅从导光板3的内反射板3A的散射区域31被发射出去。换句话说,导光板3的表面相当于视差屏障,散射区域31相当于开口部(狭缝部),全反射区域32相当于屏蔽部。因此,相当于通过视差屏障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视差屏障系统执行了三维显示。
另一方面,在于二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参见图20B),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整个第二光源7被控制为处于打开(ON)状态。例如,不打开布置在导光板3的侧表面上的第一光源2。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以大体上垂直于导光板3的角度通过第二内反射平面3B进入导光板3。因此,光线的入射角不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中的全反射条件;因此,光线不仅从散射区域31离开,也从全反射区域32离开。因此,光线从导光板3中的整个第一内反射平面3A被发射出去。换句话说,导光板3用作了类似典型背光的平面光源。因此,相当于通过典型背光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背光系统执行了二维显示。
应注意,当在二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时,布置在导光板3的侧表面上的第一光源2也可以与第二光源7一起被控制为处于打开(ON)状态。此外,在于二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必要时,第一光源2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被切换。因此,例如,在当仅有第二光源7被打开时在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之间存在亮度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的照明状态被适当地调整(ON/OFF控制或者调整第一光源2的照明量)以允许整个亮度分布得以优化。
[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被布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上,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和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选择性地从导光板3离开;因此,导光板3相当于是视差屏障。因而,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视差屏障系统立体显示单元,减少了组件的数量,可实现空间节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散射区域31的配置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相似时,改善了三维显示中的亮度分布。
(4.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单元。应注意,正如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一样,相同的组件用相同的数字表示,且不再做进一步的描述。
[显示单元的整体配置]
图21A和21B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显示单元包括电子纸4,替代了图20A和20B中图示的显示单元中的第二光源7。
显示单元能够选择性地任意地在全屏二维显示模式和全屏三维显示模式之间执行切换。图21A对应于三维显示模式中的配置,图21B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中的配置。在图21A和21B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各个显示模式中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
电子纸4被布置为面向导光板3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内反射平面3B的一侧)。该侧与第一照明光L1离开的方向相对。电子纸4是其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允许在两种模式(即光吸收模式和散射-反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的光学装置。电子纸4通过电泳系统或电子液体粉末系统由例如粒子移动型显示装置配置而成。在粒子移动型显示装置中,例如带正电的黑色粒子和带负电的白色粒子被分散在一对面对面的基板之间,粒子根据施加在基板之间的电压而移动以在黑色状态或白色状态中执行显示。具体而言,在电泳系统中,粒子被分散在溶液中,在电子液体粉末系统中,粒子被分散在气体中。上述光吸收模式对应于如图21A中所图示的电子纸4的整个显示平面41被保持为处于黑色显示状态的情况,散射-反射模式对应于如图21B中所图示的电子纸4的整个显示平面41被保持为处于白色显示状态的情况。在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在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多个透视图像的情况下,在电子纸4中,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保持在光吸收模式中。在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在二维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图像的情况下,在电子纸4中,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保持在散射-反射模式中。
在如图21A和21B所图示的显示单元中,为了将显示在显示部1上的多个透视图像从空间上隔开,必须将显示部1的像素部与导光板3的散射区域31以相隔预定距离进行布置。在图21A和21B中,显示部1和导光板3被布置为两者之间存在空气;然而,为了保持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的预定距离,可在显示部1和导光板3之间布置隔板。
[显示单元的操作]
在显示单元中,在于三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参见图21A),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电子纸4的整个显示平面41被保持为处于黑色显示状态(光吸收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之间被重复地反射,以从侧表面被引导出来,其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面对该侧表面的另一侧表面,然后从另一侧表面被发射出去。另一方面,入射到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的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些光线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散射区域31从内部反射一些其他光线L3,光线L3通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进入电子纸4的显示平面41。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纸4的显示平面41被保持为处于黑色显示状态;因此,光线L3由显示平面41吸收。因此,在导光板3中,光线仅从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被发射出去。换句话说,导光板3的表面相当于视差屏障,散射区域31相当于开口部(狭缝部),全反射区域32相当于屏蔽部。因此,相当于通过视差屏障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视差屏障系统执行了三维显示。
另一方面,在于二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参见图21B),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电子纸4的整个显示平面41被保持为处于白色显示状态(散射-反射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之间被重复地反射,以从侧表面被引导出来,其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面对该侧表面的另一侧表面,然后从另一侧表面被发射出去。另一方面,入射到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的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些光线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散射区域31从内部反射一些其他光线L3,光线L3通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平面3B进入电子纸4的显示平面41。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纸4的显示平面41被保持为处于白色显示状态;因此,光线L3由显示平面41散射并反射。由显示平面41散射并反射的光线通过第二内反射平面3B再次进入导光板3;然而,光线的入射角不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中的全发射条件,光线不仅从散射区域31离开,也从全反射区域32离开。因此,光线从导光板3中的整个第一内反射平面3A被发射出去。换句话说,导光板3用作了类似典型背光的平面光源。因此,相当于通过典型背光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背光系统执行了二维显示。
[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中,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被布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上;因此,导光板3相当于是视差屏障。因而,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视差屏障系统立体显示单元,减少了组件的数量,可实现空间节省。此外,仅通过切换电子纸4的显示状态容易地执行了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散射区域31的配置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相似时,改善了三维显示中的亮度分布。
(5.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单元。应注意,正如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显示单元一样,相同的组件用相同的数字表示,且不再做进一步的描述。
[显示单元的整体配置]
图22A和22B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正如图21A和21B中所图示的显示单元这种情况,显示单元能够选择性地任意地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执行切换。图22A对应于三维显示模式中的配置,图22B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中的配置。在图22A和22B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各个显示模式中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的发射状态。
在显示单元中,光源装置包括聚合物扩散板5,替代了图21A和21B中图示的显示单元中的电子纸4。除了上述配置之外,显示单元具有与图21A和21B中显示单元相似的配置。聚合物扩散板5被配置为使用聚合物分散液晶。聚合物扩散板5被布置为在第一照明光L1离开的方向(形成有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一侧)上面对导光板3。聚合物扩散板5是其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允许在两种模式(即透明模式和散射-透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的光学装置。
[显示单元的基本操作]
在显示单元中,在于三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时(参见图22A),显示部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整个聚合物扩散板5被保持在透明模式中。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之间被重复地反射,以从侧表面被引导出来,其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面对该侧表面的另一侧表面,然后从另一侧表面被发射出去。另一方面,入射到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的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些光线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的光线进入聚合物扩散板5。然而,由于整个聚合物扩散板5被保持在透明模式中,光线在保持其来自散射区域31的发射角的同时穿过聚合物扩散板5,以进入显示部1。散射区域31从内部反射一些其他光线L3;然而,光线L3通过第二内反射平面3B从导光板3离开,从而不利于显示图像。因此,光线仅从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被发射出去。换句话说,导光板3的表面相当于视差屏障,散射区域31相当于开口部(狭缝部),全反射区域32相当于屏蔽部。因此,相当于通过视差屏障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视差屏障系统执行了三维显示。
另一方面,在于二维显示模式中执行显示的情况下(参见图22B),显示部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显示图像,整个聚合物扩散板5被保持在散射-透射模式中。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与第二内反射平面3B之间被重复地反射,以从侧表面被引导出来,其中,第一光源2被布置在面对该侧表面的另一侧表面,然后从另一侧表面被发射出去。另一方面,入射到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平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的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些光线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散射区域31从导光板3离开的光线进入聚合物扩散板5。然而,由于整个聚合物扩散板5被保持在散射-透射模式中,入射到显示部1的光线被整个聚合物扩散板5散射。因此,作为整体的光源装置用作了类似于典型背光的平面光源。因此,相当于通过典型背光被布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的背光系统执行了二维显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散射区域31的配置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相似时,改善了三维显示中的亮度分布。
(6.其他实施例)
虽然参考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改。例如,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各个显示单元适用于具有显示功能的各种电子设备。图23图示了作为这种电子设备的示例的电视的外形配置。该电视包括图像显示屏幕部200,该图像显示屏幕部200包括前面板210和滤光玻璃220。
此外,例如,本公开可具有下列配置。
(1)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
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
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2)根据(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散射图案具有随着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的宽度。
(3)根据(1)或(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散射图案进一步包括具有均匀宽度的第二散射图案。
(4)根据(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散射图案被布置为覆盖所述第一散射图案。
(5)根据(1)或(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散射图案进一步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散射图案的两侧的第二散射图案。
(6)根据(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由所述第一散射图案和所述第二散射图案组成的整体具有均匀的宽度。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进一步包括布置为面向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从不同于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施加方向的方向将第二照明光施加向所述导光板。
(8)根据(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显示部选择性地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透视图像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切换需要显示的图像,以及
当所述透视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为关闭,当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其被控制为打开。
(9)根据(8)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当所述透视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为打开,当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其被控制为关闭或打开。
(10)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进一步包括光学装置,其被布置为在与所述第一照明光的出射方向相对的一侧面向所述导光板,并且其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允许选择性地在光吸收模式和散射-反射模式之间切换。
(11)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进一步包括光学装置,其被布置为在所述第一照明光的出射方向上面向所述导光板,并且其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允许选择性地在透明模式和散射-透射模式之间切换。
(12)一种光源装置,其包括:
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以及
导光板,其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
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13)一种包括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
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
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
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本申请包含与2011年11月1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No.2011-248474的公开内容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只要在权利要求书或其等效内容的范围之内,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更改。

Claims (13)

1.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
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
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散射图案具有随着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散射图案进一步包括具有均匀宽度的第二散射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散射图案被布置为覆盖所述第一散射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散射图案进一步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散射图案的两侧的第二散射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由所述第一散射图案和所述第二散射图案组成的整体具有均匀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进一步包括布置为面向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从不同于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施加方向的方向将第二照明光施加向所述导光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显示部选择性地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透视图像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切换需要显示的图像,以及
当所述透视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所述第二光源被控制为关闭,当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其被控制为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当所述透视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所述第一光源被控制为打开,当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需要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时,其被控制为关闭或打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进一步包括光学装置,其被布置为在与所述第一照明光的出射方向相对的一侧面向所述导光板,并且其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允许选择性地在光吸收模式和散射-反射模式之间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进一步包括光学装置,其被布置为在所述第一照明光的出射方向上面向所述导光板,并且其作用于入射光线的模式被允许选择性地在透明模式和散射-透射模式之间切换。
12.一种光源装置,其包括:
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以及
导光板,其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
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13.一种包括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
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
向所述显示部发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的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发射第一照明光的第一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散射区域,所述多个散射区域允许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侧表面进入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板离开,
其中,各个散射区域由多个散射图案配置而成,所述多个散射图案包括具有根据离所述第一光源的距离而变化的宽度的第一散射图案。
CN2012104421388A 2011-11-14 2012-11-07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31056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8474 2011-11-14
JP2011248474A JP2013105005A (ja) 2011-11-14 2011-11-14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5696A true CN103105696A (zh) 2013-05-15

Family

ID=48313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421388A Pending CN103105696A (zh) 2011-11-14 2012-11-07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62694A1 (zh)
JP (1) JP2013105005A (zh)
CN (1) CN10310569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5984A (zh) * 2011-12-29 2013-07-0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显示装置
CN104181697A (zh) * 2013-05-28 2014-12-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发光模块
US9354450B2 (en) 2013-05-28 2016-05-31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9907B (zh) * 2013-02-05 2017-07-14 辉达公司 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平板电子设备
JP6365115B2 (ja) * 2014-08-25 2018-08-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4791655A (zh) * 2015-03-13 2015-07-22 成都工业学院 一种用于光栅3d显示器的光源装置
KR20160144730A (ko) * 2015-06-09 2016-1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10456549B (zh) * 2019-09-26 2024-02-13 成都工业学院 一种最佳观看距离可调的立体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18744B1 (ko) * 2000-02-21 2001-12-28 윤종용 광파이버를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어의 후방 조명장치
US7525531B2 (en) * 2000-07-31 2009-04-28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ing device, image display, liquid crystal monitor,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liquid crystal information terminal, and light guide plate
TW200745680A (en) * 2006-04-19 2007-12-16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Diffuser plat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8430519B2 (en) * 2008-09-23 2013-04-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TW201224515A (en) * 2010-12-13 2012-06-16 Ind Tech Res Inst Display with dimension switchable function
US20120162268A1 (en) * 2010-12-23 2012-06-28 Microsoft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Display Active Panels
JP2012226294A (ja) * 2011-04-06 2012-11-15 Sony Corp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5984A (zh) * 2011-12-29 2013-07-0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显示装置
CN104181697A (zh) * 2013-05-28 2014-12-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发光模块
US9354450B2 (en) 2013-05-28 2016-05-31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62694A1 (en) 2013-06-27
JP2013105005A (ja) 201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2100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CN102207576B (zh) 光源装置和立体显示设备
CN103105696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CN103032758A (zh) 光源装置、显示设备和电子设备
CN102563401B (zh) 光源设备和立体显示设备
US2013012047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2759803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2025697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CN203658677U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US20120306861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S20140036529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2297350A (zh) 光源装置和立体显示设备
CN103032761A (zh) 光源装置、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03917820A (zh) 照明单元、显示器单元和电子装置
CN103105699A (zh) 光源设备、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03105698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