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9803A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9803A
CN102759803A CN2012101293142A CN201210129314A CN102759803A CN 102759803 A CN102759803 A CN 102759803A CN 2012101293142 A CN2012101293142 A CN 2012101293142A CN 201210129314 A CN201210129314 A CN 201210129314A CN 102759803 A CN102759803 A CN 102759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gp
scattering region
light sourc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93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59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98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placed behind the display panel, e.g. between backlight and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多个像素分成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和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发光,导光板具有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照射到导光板中。第一和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实现视差屏障型的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以及包括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视差屏障型的立体显示状态是能够用裸眼代替专用眼镜实现立体显示的一种常规立体显示装置。该立体显示装置包括视差屏障,视差屏障相对地设置在二维显示面板的前面(接近显示表面)上。视差屏障通常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设置光屏蔽部分和条形开口部分(狭缝部分),光屏蔽部分屏蔽来自二维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光,开口部分使显示图像光透过。
在视差屏障型中,用于立体视觉的视差图像(对于两个视点的情况下,为右视点图像和左视点图像)以空间分隔的方式被显示在二维显示面板上,并且视差图像被视差屏障沿着水平方向进行视差分离,以用于立体视觉。例如,适当地设置视差屏障的每个狭缝的宽度。在观察者从预定位置和预定方向观察立体显示装置时,这可以使得不同视差图像的光线经由狭缝部分分开入射到观察者的双眼。
应注意到的是,在例如使用透过型液晶显示面板作为二维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可允许视差屏障设置成接近二维显示面板的后侧(参见日本专利No.3565391的图10和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87823的图3)。在这种情况下,视差屏障设置在透过型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之间。
发明内容
不幸的是,视差屏障型的立体显示装置不可避免地包括用于三维显示的专用组件或视差屏障,与用于二维显示的常规显示装置相比导致有大量的组件和宽的布置空间。
期望提供包括能够实现与视差屏障等效的功能的导光板的显示装置、以及包括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和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光源装置朝向显示部分发出用于图像显示的光,导光板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穿过导光板的侧面照射到导光板中,其中,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和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和光源、并向显示部分发出光,其中,显示部分将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并且显示部分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并且导光板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光源的光被散射并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包括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和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光源装置朝向显示部分发出用于图像显示的光,导光板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穿过导光板的侧面照射到导光板中,其中,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或电子设备中,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区域散射,部分的或全部的散射光穿过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这使得导光板自身能够用作视差屏障。具体地,导光板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而散射区域作为开口部分(狭缝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或电子设备,散射区域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一或第二内反射面上,因此导光板自身能够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此外,以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图案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产生多个视点图像的优异分离。
应理解的是,上文的概述和下文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并入本说明书中并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与说明书一起举例说明实施例,并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以及在只有第一光源打开(开灯)的情况下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线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以及在只有第二光源打开(开灯)的情况下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线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以及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都打开(开灯)的情况下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线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修改形式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二修改形式的截面图。
图6A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表面的第一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图6B是示意性示出在图6A所示的导光板的表面上散乱反射的光线的说明图。
图7A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表面的第二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图7B是示意性示出在图7A所示的导光板的表面上散乱反射的光线的说明图。
图8A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表面的第三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图8B是示意性示出在图8A所示的导光板的表面上散乱反射的光线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显示部分的像素结构的第一示例的平面图。
图10的(A)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两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示例性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图10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11的(A)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三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一示例的平面图,图11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12的(A)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三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二示例的平面图,图12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13的(A)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四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一示例的平面图,图13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14的(A)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四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二示例的平面图,图14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15的(A)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四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三示例的平面图,图15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16A是示出显示部分的像素结构的第二示例的平面图,图16B是示出在图16A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两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17A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只有第一光源打开(开灯)的情况、示出沿着Y方向的亮度分布的特性图;图17B是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的平面图;以及图17C是从X方向观察的光源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第一光源相对地设置在导光板沿Y方向的第一和第二侧面上的情况、示出沿着Y和X方向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19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第一光源相对地设置在导光板沿X方向的第三和第四侧面上的情况、示出沿着Y和X方向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通过改变图18中散射区域的结构(高度)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第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通过改变图18中散射区域的结构(高度)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第二示例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通过改变图18中散射区域的结构(高度)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第三示例的说明图。
图23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第一光源相对地设置在导光板沿Y方向的第一和第二侧面上的情况、示出沿着Y和X方向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24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第一光源相对地设置在导光板沿X方向的第三和第四侧面上的情况、示出沿着Y和X方向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25是示出通过改变图23中散射区域的结构(长度)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26是示出通过改变图24中散射区域的结构(长度)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27A和27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以及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线的截面图,其中图27A示出在三维显示期间射出的光线,图27B示出在二维显示期间射出的光线。
图28A是示出图27A和27B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表面的第一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图28B是示意性示出在图28A所示的导光板的表面上散乱反射的光线的说明图。
图29A是示出图27A和27B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表面的第二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图29B是示意性示出在图29A所示的导光板的表面上散乱反射的光线的说明图。
图30A是示出图27A和27B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表面的第三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图30B是示意性示出在图30A所示的导光板的表面上散乱反射的光线的说明图。
图31的(A)是示出在图27A和27B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对两个视点图像进行分配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示例性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图31的(B)是示出该对应关系的截面图。
图32A和32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以及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线的截面图,其中图32A示出在三维显示期间射出的光线,图32B示出在二维显示期间射出的光线。
图33A和33B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以及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线的截面图,其中图33A示出在三维显示期间射出的光线,图33B示出在二维显示期间射出的光线。
图34的(A)是示出将整个散射区域形成为散射部分的示例性构造的平面图,图34的(B)是示出该构造的截面图。
图35的(A)是示出散射区域中具有多个散射部分的示例性构造的平面图,图35的(B)是示出沿着图35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
图36是示出电子设备的示例的外观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注意,将以下列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例
使用第一和第二光源的示例
散射区域设置在第二内反射面上的示例
2.第一实施例的修改形式
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
3.第二实施例
使用第一和第二光源的示例
散射区域设置在第一内反射面上的示例
4.第三实施例
使用第一光源和电子纸的示例
5.第四实施例
使用第一光源和聚合物扩散板的示例
6.其他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
[显示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1至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分1和光源装置,显示部分1用于图象显示,光源装置设置在显示部分1的背侧上并朝向显示部分1发出用于图象显示的光。光源装置包括第一光源2(用于二维(2D)/三维(3D)显示的光源)、导光板3和第二光源7(用于2D显示的光源)。导光板3具有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接近并且相对的第一内反射面3A、和设置成与第二光源7接近并且相对的第二内反射面3B。应注意的是,尽管显示装置包括其他显示组件(例如用于显示部分1的控制电路),但是因为这些其他组件的构造与例如常规显示控制电路等的常规组件的构造类似,所以省略对这些其他组件的描述。光源装置还包括控制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中每一者打开(开灯)或关闭(关灯)的未示出的控制电路。
显示装置在全屏幕二维(2D)显示模式和全屏幕三维(3D)显示模式之间适当地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通过对显示部分1上显示的图像数据的切换控制、和对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中每一者的打开/关闭切换控制,可实现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图1示意性示出在只有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的情况下光线从光源装置射出,这对应于三维显示模式。图2示意性示出在只有第二光源7打开(开灯)的情况下光线从光源装置射出,这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图3示意性示出在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都打开(开灯)的情况下光线从光源装置射出,这也对应于二维显示模式。
显示部分1包括透过型的二维显示面板组成(例如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并且例如图9所示,显示部分1具有布置成矩阵形式的多个像素,像素包括红色(R)像素11R、绿色(G)像素11G和蓝色(B)像素11B。显示部分1针对每个像素根据图像数据对来自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用于二维图像显示。显示部分1以适当地并且选择性切换的方式显示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多个视点图像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应注意的是,三维图像数据例如指的是包括与三维显示中的多个视角方向相对应的多个视点图像的数据。对于双眼型三维显示的情况,三维图像数据例如对应于用于右眼显示和用于左眼显示的视点图像数据。例如,产生并显示出在一个屏幕中由多个条形视点图像组成的合成图像,以在三维显示模式中进行显示。应注意的是,下面将详细具体描述多个视点图像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示例性对应关系。
例如,第一光源2包括荧光灯(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发光二极管(LED)。第一光源2从侧面横向地朝向导光板3的内部照射第一照明光L1(图1)。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2设置在导光板3的相应侧面上。例如,如果导光板3的矩形平面形状具有四个侧面,则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侧面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2。图1示出第一光源2设置在导光板3的相应两个相对侧面上的示例性构造。响应于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模式切换,控制每个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或关闭(关灯)。具体地,对于基于三维图像数据在显示部分1上的图像显示(对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第一光源2受到控制而开灯,对于基于二维图像数据在显示部分1上的图像显示,第一光源2受到控制而关灯或开灯。
第二光源7设置成与第二内反射面3B接近且与导光板3相对。第二光源7从外部朝向第二内反射面3B发出第二照明光L10(参见图2和3)。发出具有均匀面内亮度的光的任意平面光源(例如可商购的平面背光源)可以用作第二光源7,而没有任何结构限制。例如,可能的结构包括发光体(例如CCFL或LED)和允许有均匀面内亮度的光扩散板。响应于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的模式切换,控制第二光源7打开(开灯)或关闭(关灯)。具体地,对于基于三维图像数据在显示部分1上的图像显示(对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情况),第二光源7受到控制而关灯,对于基于二维图像数据在显示部分1上的图像显示(对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情况),第二光源7受到控制而开灯。
例如,导光板3包括具有丙烯酸树脂的透明塑料板。除了第二内反射面3B之外,导光板3的表面全部是透明的。例如,如果导光板3具有矩形平面形状,则第一内反射面3A和四个侧面全部是透明的。
第一内反射面3A是经整体镜面加工的,因此导光板3在导光板3的内部对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入射的光线进行内部全反射,并将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射出到外部。
第二内反射面3B具有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如下所述,通过激光处理、喷砂处理、涂饰处理、或者粘附片状光散射构件,在导光板3的表面上形成散射区域31。在第二内反射面3B上,在三维显示模式期间,对于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散射区域31用作视差屏障的开口部分(狭缝部分),全反射区域32用作视差屏障的光屏蔽部分。在第二内反射面3B上,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设置成限定与视差屏障相对应的结构的图案。具体地,全反射区域32设置成与视差屏障的光屏蔽部分相对应的图案,散射区域31设置成与视差屏障的开口部分相对应的图案。应注意,视差屏障的屏障图案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包括各种类型的图案,例如条形图案,在条形图案中大量竖直细长狭缝状的开口部分沿水平方向平行地布置,光屏蔽部分设置在开口部分之间。
第一内反射面3A和第二内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对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的光线进行内部全反射(对以大于预定临界角α的角度θ1入射的光线进行内部全反射)。结果,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第一照明光L1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通过在第一内反射面3A和第二内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之间的内部全反射而被侧向引导。如图2或3所示,全反射区域32使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透过并朝向第一内反射面3A射出透过的光,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
当导光板3的折射率表示为n1、且导光板3外部的介质(空气层)的折射率表示为n0(<n1)时,临界角α表示如下。α和θ1各自定义为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法向的角度。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大于临界角α。
sinα=n0/n1。
如图2所示,散射区域31对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进行散乱反射,并将一部分或全部的第一照明光L1输出到第一内反射面3A,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即,被散射的光线L20。
(显示装置的构造的修改形式)
在图1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部分1的像素与导光板3的散射区域31需要设置成彼此相对、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预定距离d,以对显示部分1上显示的多个视点图像进行空间分离。尽管在图1中在显示部分1和导光板3之间设置空气间隙,但是如图4示出的第一修改形式所示,可以在显示部分1和导光板3之间设置间隔件8以保持预定距离d。间隔件8可以包括无色、透明且光散射性低的任意材料,例如,PMMA。间隔件8可以设置成完全覆盖显示部分1的后侧和导光板3的前表面,或者可以部分地设置成达到保持预定距离d所必要的最小程度。
可替换地,对于图5的第二修改形式,导光板3的厚度可以整体增加以消除空气间隙。
(散射区域31的具体示例性构造)
图6A示出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的第一示例性构造。对于图6A所示的第一示例性构造,图6B示意性示出光线在第二内反射面3B上的反射状态和散射状态。在第一示例性构造中,散射区域31形成为相对于全反射区域32凹入的散射区域31A。例如,通过喷砂处理或激光处理来形成这样的凹入散射区域31A。例如,通过对导光板3的表面进行镜面加工、然后对相应部分进行激光处理,来形成凹入散射区域31A。在第一示例性构造中,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1(第一照明光L11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受到第二内反射面3B上的全反射区域32的内部全反射。与此相对,在凹入散射区域31A中,即使第一照明光L12以与在全反射区域32上相同的入射角θ1进入凹入散射区域31A,第一照明光L12的一部分在凹入散射区域31A的侧面部分33上不满足全反射条件。因此,第一照明光L12部分地散乱透射,剩余的光被侧面部分33散乱反射。如图1所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这样被散乱反射的光线(散射光线L20)的一部分或全部射出到第一内反射面3A。
图7A示出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的第二示例性构造。对于图7A所示的第二示例性构造,图7B示意性示出光线在第二内反射面3B上的反射状态和散射状态。在第二示例性构造中,散射区域31形成为相对于全反射区域32凸起的散射区域31B。例如,通过使用模制成型对导光板3的表面进行处理来形成这样的凸起散射区域31B。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模具的表面对与全反射区域32相对应的部分进行镜面加工。在第二示例性构造中,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1(第一照明光L11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受到第二内反射面3B上的全反射区域32的内部全反射。与此相对,在凸起散射区域31B中,即使第一照明光L12以与在全反射区域32上相同的入射角θ1进入凸起散射区域31B,第一照明光L12的一部分在凸起散射区域31B的侧面部分34上不满足全反射条件。因此,第一照明光L12部分地散乱透射,剩余的光被侧面部分34散乱反射。如图1所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这样被散乱反射的光线(散射光线L20)的一部分或全部射出到第一内反射面3A。
图8A示出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的第三示例性构造。对于图8A所示的第三示例性构造,图8B示意性示出光线在第二内反射面3B上的反射状态和散射状态。在图6A和7A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处理成与全反射区域32不同的形状来形成每个散射区域31。与此相对,在图8A所示的第三示例性构造中,代替表面处理,通过在导光板3的与第二内反射面3B相对应的表面上设置光散射构件35来形成每个散射区域31C,光散射构件35由与导光板3不同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丝网印刷在导光板3的表面上形成白色涂料(例如含硫酸钡的涂料)的图案作为光散射构件35,来形成散射区域31C。在第三示例性构造中,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1(第一照明光L11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受到第二内反射面3B上的全反射区域32的内部全反射。与此相对,在设置有光散射构件35的散射区域31C中,即使第一照明光L12以与在全反射区域32上相同的入射角θ1进入散射区域31C,第一照明光L12部分地被光散射构件35散乱透射,剩余的光被散乱反射。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这样被散乱反射的光线的一部分或全部射出到第一内反射面3A。
散射区域31可以包括不限于上述示例性构造的其他示例性构造。例如,可以通过喷砂或涂饰在导光板3的表面上形成与散射区域31相对应的部分。此外,尽管图6A和7A举例说明各自具有梯形截面形状的散射区域31(散射区域31A和31B),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允许使用各种其他截面形状,例如半圆形和多边形形状。
多个散射区域31可以如图34的(A)和(B)所示构造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整体形成为散射部分,或者可以如图35的(A)和(B)所示构造成使得多个散射部分36设置在一个散射区域31中。应注意,图34的(A)和(B)、以及图35的(A)和(B)示出多个竖直细长狭缝状散射区域31沿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的示例性构造。例如,在图34的(A)和(B)中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每个散射区域31整体上具有图6A和6B至8A和8B中的一者所示的结构。例如,在图35的(A)和(B)中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在一个散射区域31中多个散射部分36中的每一者具有图6A和6B至8A和8B中的一者所示的结构。多个散射部分36密集地设置在一个散射区域31中,产生与图34的(A)和(B)中所示的构造大致等效的光学功能。应注意,尽管图35的(A)示出每个a36具有圆形平面形状,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各种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此外,一个散射区域31中的散射部分36不限于一种形状和一种尺寸,而是可以混合地具有多种形状和尺寸。
[显示装置的基本操作]
在该显示装置中,对于处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显示部分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各自受到控制而打开(开灯)或关闭(关灯),以用于三维显示。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光源2受到控制而打开(开灯),第二光源7受到控制而关闭(关灯)。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和第二内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之间重复地受到内部全反射,从而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侧面被引导至相对的第二侧面,并从第二侧面射出。此外,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的一部分被导光板3的散射区域31散乱反射,并因此被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透射,并射出到导光板3的外部。这使得导光板3自身能够用作视差屏障。具体地,对于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导光板3自身能够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其中散射区域31用作开口部分(狭缝部分),而全反射区域32用作光屏蔽部分。这实现了视差屏障型的等效三维显示,其中视差屏障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与此相对,对于处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显示,显示部分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7各自受到控制而打开(开灯)或关闭(关灯),以用于二维显示。具体地,如图2所示,例如,第一光源2受到控制而关闭(关灯),第二光源7受到控制而打开(开灯)。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穿过第二内反射面3B的全反射区域32,并因此穿过基本上整个第一内反射面3A而射出到导光板3的外部,作为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线。具体地,导光板3用作与常规背光源类似的平面光源。这实现了背光源型的等效二维显示,其中常规背光源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应注意的是,虽然通过只使第二光源7发光而将第二照明光L10从导光板3的基本整个表面射出,但是必要时,如图3所示还可打开第一光源2。因此,例如,如果通过只使第二光源7发光而在与散射区域31的部分和与全反射区域32相对应的部分之间亮度分布不同,则通过适当地调整第一光源2的发光状态(开/关控制、或调整照明度)来优化在整个表面上的亮度分布。但是,对于二维显示的情况,例如,如果显示部分1对亮度的校正良好,则只需要打开第二光源7。
[视点图像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显示装置中,对于处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显示部分1显示多个视点图像,同时显示部分1将视点图像以预定分配模式分配到每个像素。以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设置导光板3中的多个散射区域31。
在下文中,将描述视点图像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具体示例。如图9所示,在显示部分1的像素结构中,设置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和蓝色子像素11B,多个像素以矩阵形式沿着第一方向(竖直方向)和第二方向(水平方向)设置。沿水平方向周期性且交替地布置三个颜色的子像素11R、11G和11B,并且沿竖直方向布置一个颜色的子像素11R、11G或11B。在这种像素结构中,对于在显示部分1上常规二维图像的图像显示(二维显示模式),水平方向上连续的三个颜色的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组合限定用于二维颜色显示的一个像素(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图9在水平方向上示出用于2D颜色显示的六个单位像素,在竖直方向上示出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三个单位像素。
(双视点显示的具体示例)
图10的(A)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两个视点图像(第一和第二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示例性对应关系。图10的(B)示出沿着图10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10的(B)示意性示出两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显示第一和第二视点图像。因此,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两个单位像素的水平组合限定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一个立体像素)。如图10的(B)所示,第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第二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像素布置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
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具体地,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优选为宽度D2的0.2倍至1.5倍。随着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增大,由散射区域31散射的光的量增加,导致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量增加。结果,亮度增大。但是,如果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大于宽度D2的1.5倍,则不期望地混合观察到来自多个视点图像的光线,或者产生所谓的串扰。相反,随着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减小,由散射区域31散射的光的量减少,导致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量减少。结果,亮度减小。如果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小于宽度D2的0.2倍,则亮度不期望地极度减小,产生极暗的图像显示。
此外,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内反射面3B)的高度(深度)H1与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具有预定关系。具体地,优选满足下列预定条件(1A)。具体地,高度(深度)H1优选小于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的两倍。更优选地,满足下列条件(1B)。具体地,高度(深度)H1优选为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的0.2至0.5倍。应注意,对于图6A所示的凹入散射区域31A的情况,高度(深度)H1指的是沿着从导光板的表面到导光板内部的方向的高度。对于图7A所示的凸起散射区域31B或图8A所示的印制图案散射区域31C的情况,高度(深度)H1指的是沿着从导光板的表面到导光板外部的方向的高度。
0<H1<2*D1...(1A)
0.2*D1≤H1≤0.5*D1…(1B)
本文中,对于如图34的(A)和(B)所示的一个散射区域31整体构造为散射部分的情况,散射区域31的高度H1指的是整个散射部分的高度。对于如图35的(A)和(B)所示的一个散射区域31具有多个散射部分36的情况,高度H1指的是多个散射部分36中每一者的高度。下面描述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同样如此。
图17A示出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只有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的情况下、沿Y方向的亮度分布。图17B对应于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的俯视图。图17C对应于从X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的视图。在视图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第一光源2设置在与图1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不同的侧面上。但是,如果第一光源2的布置方向与在图1中相同,则也根据布置方向产生下列难题,即亮度的非均匀性。在本光源装置中,在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的情况下,如图17A所示,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亮度倾向于分布成使得随着与设置有每个第一光源2的预定侧面的距离减小而亮度相对高、且随着与预定侧面的距离增大而亮度相对低。在图17B和17C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第一光源2设置在沿竖直(Y)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因此,在Y方向上与两个侧面中的每一者越接近的位置处,亮度相对高,而在Y方向上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心处,亮度相对最低。理想地,如图17A所示,亮度分布优选是平坦的,而不用考虑位置。对于为散射区域31的宽度D1的0.2倍、0.6倍和1.0倍的高度H1,图17A示出亮度分布的趋势。图17A显示出,随着高度H1相对于散射区域31的宽度增大,亮度分布的均匀性变差。从亮度分布均匀性的角度来看,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满足上述条件1B。满足条件1A能够实现辨识用于立体显示的图像。满足条件1B能够实现高亮度以及亮度不均匀性降低,产生良好的观察状况。
(三视点显示的具体示例)
图11的(A)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三个视点图像(第一至第三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第一示例性对应关系。图11的(B)示出沿着图11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11的(B)示意性示出三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显示第一至第三视点图像。因此,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三个单位像素的水平组合限定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一个立体像素)。如图11的(B)所示,第一至第三视点图像中的一者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另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像素布置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
图12的(A)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三个视点图像(第一至第三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第二示例性对应关系。图12的(B)示出沿着图12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12的(B)示意性示出三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和蓝色子像素11B的倾斜组合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在预定倾斜方向上交替地显示第一至第三视点图像。与图11的(A)和(B)所示的情况相比,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分配视点图像。如图12的(B)所示,第一至第三视点图像中的一者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另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像素倾斜地布置在预定倾斜方向上,以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应注意,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对应于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或蓝色子像素11B的宽度。
(四视点显示的具体示例)
图13的(A)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四个视点图像(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第一示例性对应关系。图13的(B)示出沿着图13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13的(B)示意性示出四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显示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因此,用于2D颜色显示的四个单位像素的水平组合限定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一个立体像素)。如图13的(B)所示,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中的一者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另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像素布置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
图14的(A)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四个视点图像(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第二示例性对应关系。图14的(B)示出沿着图14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14的(B)示意性示出四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中,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和蓝色子像素11B的倾斜组合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在预定倾斜方向上交替地显示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与图13的(A)和(B)所示的情况相比,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分配视点图像。如图14的(B)所示,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中的一者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另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像素倾斜地布置在预定倾斜方向上,以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应注意,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对应于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或蓝色子像素11B的宽度。
图15的(A)示出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四个视点图像(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第三示例性对应关系。图15的(B)示出沿着图15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15的(B)示意性示出四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中,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和蓝色子像素11B的三角形组合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在三角形状中交替地显示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与图13的(A)和(B)所示的情况相比,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分配视点图像。如图15的(B)所示,第一至第四视点图像中的一者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另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像素设置在与三角形状的顶点相对应的点上,以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应注意,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对应于红色子像素11R、绿色子像素11G或蓝色子像素11B的宽度。
(显示部分1的像素结构的第二示例)
图16A示出显示部分1的像素结构的第二示例。在这种像素结构中,沿着竖直方向周期性且交替地布置三个颜色的子像素11R、11G和11B,沿着水平方向布置一个颜色的子像素11R、11G或11B。在这种像素结构中,对于在显示部分1上常规二维图像的图像显示(二维显示模式),竖直三个颜色的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组合限定用于二维颜色显示的一个像素(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图16A在水平方向上示出用于2D颜色显示的18个单位像素,在竖直方向上示出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
图16B示出在图16A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将两个视点图像(第一和第二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示例性对应关系。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显示第一和第二视点图像。因此,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两个单位像素的水平组合限定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一个立体像素)。在本示例中,像素布置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上设置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和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选择性地被射出到导光板3的外部。结果,导光板3自身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因此,与过去视差屏障型的立体显示装置相比,组件的数量减少,从而节省空间。
[2.第一实施例的修改形式]
使用实现了亮度分布改进的散射区域31的示例性结构来描述修改形式。
[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与亮度之间的关系]
图18和图19分别示出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只有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的情况下、沿Y方向(第一方向,平面中的竖直方向)和X方向(第二方向,平面中的水平方向)的亮度分布。在描述中,显示部分1具有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例如,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如图10的(A)和(B)所示。
除了亮度分布之外,图18示出光源装置的俯视图和从X方向观察的光源装置的侧视图。图18还示出散射区域31的沿着Y方向的高度(深度)分布。图18示出在沿着Y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多个散射区域31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沿着Y方向延伸,并且沿着X方向并排地布置。沿着整个表面,每个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内反射面3B)的高度(深度)H1是均匀的。在如上所述沿着Y方向相对地设置第一光源2、且散射区域31的深度分布沿着整个表面是均匀的构造中,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亮度倾向于沿着Y方向这样分布,即,随着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每个预定侧面(第一和第二侧面)的距离减小而亮度相对高、且随着与每个预定侧面的距离增大而亮度相对低。在图18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沿着Y方向在两个预定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因此,在Y方向上越接近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位置处亮度相对高,而在Y方向上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处亮度相对低。与此相对,沿X方向的亮度分布是恒定的,而不用考虑位置。
除了亮度分布之外,图19示出光源装置的俯视图和从Y方向观察的光源装置的侧视图。图19还示出散射区域31的沿着Y方向的高度(深度)分布。图19示出在沿着X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沿着整个表面,每个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是均匀的。在如上所述沿着X方向设置第一光源2、且散射区域31的深度分布沿着整个表面是均匀的构造中,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亮度倾向于沿着X方向这样分布,即,随着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每个预定侧面(第三和第四侧面)的距离减小而亮度相对高、且随着与每个预定侧面的距离增大而亮度相对低。在图19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沿着X方向在两个预定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因此,在X方向上越接近两个预定侧面中的每一者的位置处亮度相对高,而在X方向上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处亮度相对低。与此相对,沿Y方向的亮度分布是恒定的,而不用考虑位置。
如图18和19所示,根据第一光源2的设置位置和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H1,亮度分布部分地降低,产生亮度的不均匀性。理想地,亮度分布优选是平坦的,而不用考虑在X和Y方向上的位置。
现在将参照图20至22描述改进上述亮度分布的方法。应注意的是,尽管参照图20至22描述沿着Y方向设置第一光源2的示例性情况,但是即使在沿着X方向设置第一光源2的情况中,也可通过类似方法改进亮度分布。
为改进亮度分布,光源装置需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H1根据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每个预定侧面的距离而改变,并且高度H1随着与导光板3的预定侧面的距离减小而降低。应注意的是,对于图6A所示的凹入散射区域31A的情况,本文描述的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H1指的是沿着从导光板的表面到导光板内部的方向的高度。此外,对于图7A所示的凸起散射区域31B或图8A所示的印制图案的散射区域31C的情况,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H1指的是沿着从导光板的表面到导光板外部的方向的高度。
图20示出通过散射区域31的结构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其中随着在导光板3的Y方向上与两个预定侧面中的每一者的距离减小,高度(深度)H1减小,而随着与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的距离减小,高度(深度)H1增大。在图20所示的第一示例中,每个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H1以恒定比率连续地改变。但是,高度(深度)H1不一定需要以恒定比率改变,如图21示出的第二示例所示,例如,高度(深度)H1可以改变而使得深度分布为曲线。
虽然在图20和图21所示的示例中,散射区域31构造成使得高度(深度)H1根据与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距离而连续地改变,但是如图15所示,散射区域31可以构造成使得高度(深度)H1根据与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距离而以阶梯方式改变。
[散射区域31的长度和亮度之间的关系]
虽然参照图18至22中根据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来描述亮度分布,现在参照图23至26根据散射区域31的长度来描述亮度分布。
图23和24示出在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中只有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的情况下、沿Y方向(第一方向,平面中的竖直方向)和X方向(第二方向,平面中的水平方向)的亮度分布。应注意的是,图23和图24举例说明视点数量为四个的情况。
除了亮度分布之外,图23示出光源装置的俯视图和从X方向观察的光源装置的侧视图。图23示出在沿着Y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图23还示出散射区域31的沿着Y方向的长度分布。多个散射区域31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沿着Y方向延伸,并且沿着X方向并排地布置。图23所示的每个散射区域31的长度分布显示出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是恒定的。沿着整个表面,每个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内反射面3B)的高度(深度)H1是均匀的。在如上所述沿着Y方向设置第一光源2、且散射区域31的深度分布和长度分布沿着整个表面是均匀的构造中,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亮度倾向于沿着Y方向这样分布,即,随着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每个预定侧面(第一和第二侧面)的距离减小而亮度相对高、且随着与每个预定侧面的距离增大而亮度相对低。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沿着Y方向在两个预定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因此,在Y方向上越接近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位置处亮度相对高,而在Y方向上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处亮度相对低。与此相对,沿X方向的亮度分布是恒定的,而不用考虑位置。
除了亮度分布之外,图24示出光源装置的俯视图和从Y方向观察的光源装置的侧视图。图24示出在沿着X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的情况下的亮度分布。图24还示出散射区域31的沿着Y方向的长度分布。散射区域31的结构与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相同,其中每个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是恒定的。沿着整个表面,每个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内反射面3B)的高度(深度)H1是均匀的。在如上所述沿着X方向设置第一光源2、且散射区域31的深度分布和长度分布沿着整个表面是均匀的构造中,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的亮度倾向于沿着X方向这样分布,即,随着与设置有第一光源2的每个预定侧面(第三和第四侧面)的距离减小而亮度相对高、且随着与每个预定侧面的距离增大而亮度相对低。在图24所示的示例中,沿着X方向在两个预定侧面上设置第一光源2;因此,在X方向上越接近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位置处亮度相对高,而在X方向上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处亮度相对低。与此相对,沿Y方向的亮度分布是恒定的,而不用考虑位置。
现在将参照图25和26描述对于图23和24所示的结构来改进亮度分布的方法。在图20至22所示的示例中,散射区域31的高度(深度)H1根据与设置第一光源2的每个预定侧面的距离而改变。在图25和26所示的示例中,改变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以改进亮度分布。在图25和26中,为改变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每个散射区域31在Y方向上不连续,而是被分割开。
图25示出对于图23所示的结构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在图25所示的示例中,随着与导光板3的沿Y方向的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距离减小,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越小(越短),而随着与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的距离减小,该相对长度越大(越长)。在图25所示的示例中,散射区域31的长度以恒定比率改变。但是,长度不一定要求以恒定比率改变,与在图21中所示的深度分布的示例中一样,例如,高度可以改变而使得深度分布为曲线。
图26示出对于图24所示的结构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在图26所示的示例中,随着与导光板3的沿X方向的两个预定侧面中每一者的距离减小,散射区域31对于每个子像素11R、11G和11B的相对长度越小(越短),而随着与两个预定侧面之间的中点的距离减小,该相对长度越大(越长)。在图26所示的示例中,散射区域31的长度以恒定比率改变。但是,长度不一定要求以恒定比率改变,与在图21中所示的深度分布的示例中一样,例如,高度可以改变而使得深度分布为曲线。
尽管在上文中使用改变散射区域31的高度和长度中的一项来改进亮度分布的示例来进行描述,但是高度和长度都可以优化以改变散射区域31的整体构造。
[3.第二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注意,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基本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显示装置的整体构造]
尽管使用在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上设置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的示例性构造对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可以设置在第一内反射面3A上。
图27A和27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与在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中一样,该显示装置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适当地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图27A示出在三维显示模式中的构造,图27B示出在二维显示模式中的构造。图27A和27B还示意性示出在各个显示模式中从光源设备射出的光线。
第二内反射面3B是整体经镜面加工的,因此第二内反射面3B对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进行内部全反射。第一内反射面3A具有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在第一内反射面3A上,全反射区域32和散射区域31交替地设置成条形,例如以形成与视差屏障相对应的结构。具体地,如下所述,在三维显示模式期间,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经构造,以使得散射区域31用作与视差屏障一样的开口部分(狭缝部分),全反射区域32用作光屏蔽部分。
全反射区域32用于对以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角度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进行内部全反射(对以大于预定临界角的角度θ1入射的第一照明光L1进行内部全反射)。散射区域31射出部分或全部的入射光线L2,入射光线L2以与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上的预定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相对应的角度入射(射出以与大于预定临界角α的入射角θ1相对应的角度入射的光线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散射区域31对入射光线L2的其他部分进行内部反射。
在图27A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部分1的像素与导光板3的散射区域31需要设置成彼此相对、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预定距离d,以对显示部分1上显示的多个视点图像进行空间分离。在图27A中,在显示部分1和导光板3之间设置间隔件8。间隔件8可以包括无色、透明且光散射性弱的任意材料,例如,PMMA。间隔件8可以设置成完全覆盖显示部分1的后侧和导光板3的前表面,或者可以部分地设置成达到保持预定距离d所必要的最小程度。
[散射区域31的具体示例性构造]
图28A示出导光板3的表面的第一示例性构造。图28B示意性示出光线在图28A所示的导光板3的表面上的反射状态和散射状态。在第一示例性构造中,散射区域31形成为相对于全反射区域32凹入的散射区域31A。例如,通过对导光板3的表面进行镜面加工、然后对相应部分进行激光处理,来形成这样的凹入散射区域31A。在每个凹入散射区域31A中,以与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上的预定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相对应的角度入射的光线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满足在凹入散射区域31A的侧面部分33上的全反射条件,并射出到外部。
图29A示出导光板3的表面的第二示例性构造。图29B示意性示出光线在图29A所示的导光板3的表面上的反射状态和散射状态。在第二示例性构造中,散射区域31形成为相对于全反射区域32凸起的散射区域31B。例如,通过经由模制成型对导光板3的表面进行处理来形成这样的凸起散射区域31B。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模具的表面对与全反射区域32相对应的部分进行镜面加工。在凸起散射区域31B中,以与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上的预定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相对应的角度入射的光线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满足在凸起散射区域31B的侧面部分34上的全反射条件,并射出到外部。
图30A示出导光板3的表面的第三示例性构造。图30B示意性示出光线在图30A所示的导光板3的表面上的反射状态和散射状态。在图28A和29A所示的示例性构造中,通过将导光板3的表面处理成与全反射区域32不同的形状来形成每个散射区域31。与此相对,在图30A所示的第三示例性构造中,代替表面处理,通过在导光板3的与第一内反射面3A相对应的表面上设置光散射构件35来形成每个散射区域31C。光散射构件35可以包括具有与导光板3相等或更大的折射率的材料,例如具有约1.57的折射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例如,使用丙烯酸粘结剂将由PET树脂形成的扩散板结合到导光板3的表面,从而形成散射区域31C。在通过设置光散射构件35所形成的每个散射区域31C中,以与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上的预定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θ1相对应的角度入射的光线的一部分或全部,由于光散射构件35对光线的折射率的改变而不满足全反射条件,并射出到外部。
散射区域31可以包括不限于上述示例性构造的其他示例性构造。例如,可以通过喷砂或涂饰在导光板3的表面上形成与散射区域31相对应的部分。此外,尽管图28A和29A举例说明各自具有梯形截面形状的散射区域31(散射区域31A和31B),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允许使用各种其他截面形状,例如半圆形和多边形形状。
与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多个散射区域31可以构造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整体形成为散射部分(参见图34的(A)和(B)),或者可以构造成使得多个散射部分36设置在一个散射区域31中(参见图35的(A)和(B))。
[显示装置的基本操作]
在该显示装置中,对于处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图27A),显示部分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第二光源7整体关闭(关灯)。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面上的第一光源2打开(开灯)。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和第二内反射面3B之间重复地受到内部全反射,从而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侧面被引导至相对的第二侧面,并穿过第二侧面射出。此外,在导光板3中,在已经进入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部分光线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此外,散射区域31对其他部分光线进行内部全反射,然后这些其他部分光线穿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射出到外部,并因此对图像显示没有做出贡献。结果,在导光板3中,光线从第一内反射面3A只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具体地,导光板3的表面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其中散射区域31用作开口部分(狭缝部分),而全反射区域32用作光屏蔽部分。这实现了视差屏障型的等效三维显示,其中视差屏障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与此相对,对于处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显示(图27B),显示部分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第二光源7整体打开(开灯)。例如,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面上的第一光源2开灯。在这种状态下,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穿过第二内反射面3B而基本垂直地进入导光板3。因此,第二照明光L10的光线的入射角不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上的全反射条件,因此不仅穿过散射区域31而且还穿过全反射区域32射出到外部。结果,光线穿过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整个表面射出。具体地,导光板3用作与常规背光源类似的平面光源。这实现了背光源型的等效二维显示,其中常规背光源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应注意的是,对于处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面上的第一光源2可以受到控制而与第二光源7一起打开(开灯)。此外,对于处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显示,第一光源2可以根据需要切换为关灯或开灯。因此,例如,如果在只有第二光源7发光的情况下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之间亮度分布不同,则通过适当地调整第一光源2的发光状态(开/关控制、或调整照明度)来优化在整个表面上的亮度分布。
[视点图像的分配模式和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显示装置中,对于处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显示部分1显示多个视点图像,同时显示部分1将视点图像以预定分配模式分配到每个像素。以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设置导光板3中的多个散射区域31。
在图27A所示的具有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的整体构造中,图31的(A)示出将两个视点图像(第一和第二视点图像)分配到显示部分1的每个像素的视点图像分配模式、与散射区域31的布置模式之间的示例性对应关系。图31的(B)示出沿着图31的(A)中的线A-A’的截面。图31的(B)示意性示出两个视点图像的分离状态。在本示例性对应关系中,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被分配作为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此外,分配像素,以使得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显示第一和第二视点图像。因此,用于2D颜色显示的两个单位像素的水平组合限定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像素(一个立体像素)。如图31的(B)所示,第一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右眼10R,而第二视点图像只到达观察者的左眼10L,这实现立体视觉。在本示例中,像素布置成使得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位置基本对应于用于三维显示的一个单位图像的中心。与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情况中一样,每个散射区域31的水平宽度D1与用于显示一个视点图像的一个像素的宽度D2具有预定关系。散射区域31相对于导光板的表面的高度(深度)H1也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A(更优选的是条件1B)。
分配模式和布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的各种其他模式。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上设置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来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和来自第二光源7的第二照明光L10选择性地被射出到导光板3的外部。结果,导光板3自身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因此,与过去视差屏障型的立体显示装置相比,组件的数量减少,从而节省空间。
[4.第三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注意,与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基本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显示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32A和3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该显示装置包括电子纸4,代替图27A和27B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光源7。
该显示装置在全屏幕二维(2D)显示模式和全屏幕三维(3D)显示模式之间适当地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图32A示出在三维显示模式中的构造,图32B示出在二维显示模式中的构造。图32A和32B还各自示意性示出在每个显示模式中从光源设备射出的光线。
电子纸4设置成与第二内反射面3B接近且与导光板3相对。电子纸4是能够在光吸收模式和散乱反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对入射光线的操作模式的光线装置。电子纸4由颗粒移动型显示装置(例如电泳型显示装置和快速响应液态粉型显示装置)组成。在颗粒移动型显示装置中,例如,带正电荷的黑色颗粒和带负电荷的白色颗粒设置在相对的一对衬底之间,黑色和白色颗粒根据施加在衬底之间的电压而移动,从而实现黑色或白色显示。具体地,在电泳型显示装置中,颗粒分散在溶液中,而在快速响应液态粉型显示装置中,颗粒分散在气体中。上述光吸收模式对应于图32A所示的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的全屏幕黑色显示状态。散乱反射模式对应于图32B所示的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的全屏幕白色显示状态。在显示部分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多个视点图像的情况下(对于三维显示模式),电子纸4切换成光吸收模式,以对入射光线起作用。在显示部分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多个图像的情况下(对于二维显示模式),电子纸4切换成散乱反射模式,以对入射光线起作用。
在图32A和32B所示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部分1的像素与导光板3的散射区域31需要设置成彼此相对、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预定距离d,以对显示部分1上显示的多个视点图像进行空间分离。在图32A和32B中在显示部分1和导光板3之间设置空气间隙,但是如在图27A和27B所示的显示装置中一样,可以在显示部分1和导光板3之间设置间隔件8以保持预定距离d。
[显示装置的操作]
在该显示装置中,对于处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图32A),显示部分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而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切换成全屏幕黑色显示状态(光吸收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来自每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和第二内反射面3B之间重复地受到内部全反射,从而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侧面被引导至相对的第二侧面,并穿过第二侧面射出。此外,在导光板3中,在已经进入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部分光线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此外,散射区域31对其他部分光线L3进行内部全反射,然后这些其他部分光线L3穿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进入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在这种状态下,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是全屏幕黑色显示状态;因此,光线L3被显示表面41吸收。结果,光线从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只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具体地,导光板3的表面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其中散射区域31用作开口部分(狭缝部分),而全反射区域32用作光屏蔽部分。这实现了视差屏障型的等效三维显示,其中视差屏障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与此相对,对于处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显示(图32B),显示部分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而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切换成全屏幕白色显示状态(散乱反射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来自每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和第二内反射面3B之间重复地受到内部全反射,从而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侧面被引导至相对的第二侧面,并穿过第二侧面射出。此外,在已经进入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部分光线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此外,散射区域31对其他部分光线L3进行内部全反射,然后这些其他部分光线L3穿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进入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在这种状态下,电子纸4的显示表面41是全屏幕白色显示状态;因此,光线L3被显示表面41散乱反射。这样散乱反射的光线再次穿过第二内反射面3B进入导光板3。这样的光线的入射角不满足全反射区域32上的全反射条件,因此光线不仅穿过散射区域31而且还穿过全反射区域32射出到外部。结果,光线穿过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整个表面射出。具体地,导光板3用作与常规背光源类似的平面光源。这实现了背光源型的等效二维显示,其中常规背光源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上设置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结果,导光板3自身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因此,与过去视差屏障型的立体显示装置相比,组件的数量减少,从而节省空间。此外,只通过切换电子纸4的显示状态,可容易地彼此切换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
[5.第四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注意,与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基本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显示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33A和33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构造。与在图32A和32B所示的显示装置中一样,该显示装置在二维显示模式和三维显示模式之间适当地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图33A示出在三维显示模式中的构造,图33B示出在二维显示模式中的构造。图33A和33B还各自示意性示出在每个显示模式中从光源设备射出的光线。
在显示装置中,光源装置具有聚合物扩散板5,代替图32A和32B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电子纸4。聚合物扩散板5由聚合物分散液晶形成。聚合物扩散板5设置成与第一内反射面3A接近且与导光板3相对。聚合物扩散板5是能够在透明模式和扩散透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对入射光线的操作模式的光学装置。
[显示装置的基本操作]
在该显示装置中,对于处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图33A),显示部分1基于三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而聚合物扩散板5整体切换成透明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来自每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和第二内反射面3B之间重复地受到内部全反射,从而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侧面被引导至相对的第二侧面,并穿过第二侧面射出。此外,在导光板3中,在已经进入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部分光线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的光线进入聚合物扩散板5。这里,聚合物扩散板5是整体透明的;因此,光学以与从散射区域31的出射角相同的角度、穿过聚合物扩散板5直接进入显示部分1。此外,散射区域31对其他部分光线L3进行内部全反射,然后这些其他部分光线L3穿过导光板3的第二内反射面3B射出到外部,并因此对图像显示没有做出贡献。结果,光线从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只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具体地,导光板3的表面等效地用作视差屏障,其中散射区域31用作开口部分(狭缝部分),而全反射区域32用作光屏蔽部分。这实现了视差屏障型的等效三维显示,其中视差屏障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与此相对,对于处于二维显示模式的显示(图33B),显示部分1基于二维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而聚合物扩散板5整体切换成扩散透射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来自每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照明光L1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全反射区域32和第二内反射面3B之间重复地受到内部全反射,从而第一照明光L1从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2的第一侧面被引导至相对的第二侧面,并穿过第二侧面射出。此外,在导光板3中,在已经进入导光板3的第一内反射面3A的散射区域31的光线L2当中,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一部分光线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穿过散射区域31射出到外部的光线进入聚合物扩散板5。这里,聚合物扩散板5是整体扩散透射的;因此,入射到显示部分1上的光线受到聚合物扩散板5在整个表面上的扩散。结果,光源装置整体上用作与常规背光源类似的平面光源。这实现了背光源型的等效二维显示,其中常规背光源设置成与显示部分1的背侧接近。
[6.其他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对技术进行各种修改或替换。例如,采用将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设置在导光板3中的第一和第二内反射面3A和3B中的一者上的示例性构造来描述实施例,散射区域31和全反射区域32可以设置在第一内反射面3A和第二内反射面3B两者上。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任意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例如具有显示功能的各种电子设备。图36示出电视设备的外观构造,作为这样的电子设备的示例。该电视设备具有包括前面板210和滤光玻璃220的图像显示屏部分200。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和修改形式,可以至少实现下列构造。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和
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光源装置朝向显示部分发出用于图像显示的光,导光板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穿过导光板的侧面照射到导光板中,
其中,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2)根据(1)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散射区域具有宽度并且包括具有高度的散射部分,散射部分的高度与散射区域的宽度具有预定关系。
(3)根据(2)的显示装置,其中,满足下列关系:
0<H1<2*D1,
其中,H1是散射部分的高度,D1是散射区域的宽度。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由光散射构件的布置来构造散射区域,光散射构件的材料与导光板的材料不同。
(5)根据(4)的显示装置,其中,光散射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与第一内反射面或第二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上。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散射区域的宽度与单一像素的宽度具有预定关系,单一像素被分配给任一视点图像以显示所分配的视点图像。
(7)根据(6)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散射区域的宽度为,被分配给任一视点图像以显示所分配的视点图像的单一像素的宽度的0.2倍至1.5倍。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一光源设置成面对导光板的相应侧面,并且
多个散射区域构造成根据与导光板的一个相应侧面的距离而改变形状。
(9)根据(1)至(7)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多个散射区域中的每一者具有多个散射部分,每个散射部分使得第一照明光被散射。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光源,第二光源设置成面对导光板的与第二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第二光源从外部将第二照明光照射到第二内反射面。
(11)根据(10)的显示装置,其中,
显示部分构造成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多个视点图像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要显示的图像,并且
第二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显示部分上显示多个视点图像期间不发光,并且第二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显示部分上显示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期间发光。
(12)根据(11)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一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显示部分上显示多个视点图像期间发光,并且第一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显示部分上显示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期间不发光或者发光。
(13)根据(1)至(9)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装置,光学装置设置成面对导光板的与第二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光学装置能够在光吸收模式和散乱反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对入射光线的操作模式。
(14)根据(1)至(9)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装置,光学装置设置成面对导光板的与第一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光学装置能够在透明模式和扩散透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对入射光线的操作模式。
(15)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和
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和光源、并向显示部分发出光,
其中,显示部分将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并且显示部分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并且
导光板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光源的光被散射并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16)一种包括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群组,从而显示出视点图像;和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光源装置朝向显示部分发出用于图像显示的光,导光板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穿过导光板的侧面照射到导光板中,
其中,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多个散射区域,散射区域使得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导光板的外部。
本申请包含与2011年4月28日递交于日本特许厅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1-101947和2011年9月29日递交于日本特许厅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1-214868中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上述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只要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或其等价的范围内,根据设计需要和其他因素可以产生各种修改、组合、变形和替换。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所述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所述群组,从而显示出所述视点图像;和
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所述光源装置朝向所述显示部分发出用于图像显示的光,所述导光板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所述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穿过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照射到所述导光板中,
其中,所述第一内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所述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所述多个散射区域,所述散射区域使得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所述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散射区域具有宽度并且包括具有高度的散射部分,所述散射部分的高度与所述散射区域的宽度具有预定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满足下列关系:
0<H1<2*D1,
其中,H1是所述散射部分的高度,D1是所述散射区域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由光散射构件的布置来构造所述散射区域,所述光散射构件的材料与所述导光板的材料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散射构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第一内反射面或所述第二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散射区域的宽度与单一像素的宽度具有预定关系,所述单一像素被分配给任一视点图像以显示所分配的视点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散射区域的宽度为,被分配给任一视点图像以显示所分配的视点图像的单一像素的宽度的0.2倍至1.5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源设置成面对所述导光板的相应侧面,并且
所述多个散射区域构造成根据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相应侧面的距离而改变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散射区域中的每一者具有多个散射部分,每个散射部分使得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成面对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第二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所述第二光源从外部将第二照明光照射到所述第二内反射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部分构造成在基于三维图像数据的多个视点图像和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要显示的图像,并且
所述第二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所述显示部分上显示所述多个视点图像期间不发光,并且所述第二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所述显示部分上显示所述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期间发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所述显示部分上显示所述多个视点图像期间发光,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受到控制以在所述显示部分上显示所述基于二维图像数据的图像期间不发光或者发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装置,所述光学装置设置成面对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第二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所述光学装置能够在光吸收模式和散乱反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对入射光线的操作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装置,所述光学装置设置成面对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第一内反射面相对应的表面,所述光学装置能够在透明模式和扩散透射模式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对入射光线的操作模式。
15.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和
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和光源、并向所述显示部分发出光,
其中,所述显示部分将所述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并且所述显示部分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所述群组,从而显示出所述视点图像,并且
所述导光板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所述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所述多个散射区域,所述散射区域使得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被散射并出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外部。
16.一种包括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部分,其包括多个像素并将所述多个像素分成多个像素群组,以按照预定分配模式将多个视点图像分别分配到所述群组,从而显示出所述视点图像;和
光源装置,其包括导光板、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源,并且所述光源装置朝向所述显示部分发出用于图像显示的光,所述导光板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反射面和第二内反射面、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侧面,所述第一光源将第一照明光穿过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照射到所述导光板中,
其中,所述第一内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内反射面中的一者或两者各自具有多个散射区域,按照与所述预定分配模式相对应的预定布置模式来布置所述多个散射区域,所述散射区域使得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所述第一照明光被散射并穿过所述第一内反射面而出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外部。
CN2012101293142A 2011-04-28 2012-04-23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7598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1947 2011-04-28
JP2011-101947 2011-04-28
JP2011-214868 2011-09-29
JP2011214868A JP2012237961A (ja) 2011-04-28 2011-09-29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9803A true CN102759803A (zh) 2012-10-31

Family

ID=4705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93142A Pending CN102759803A (zh) 2011-04-28 2012-04-23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76349B2 (zh)
JP (1) JP2012237961A (zh)
CN (1) CN10275980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4917A (zh) * 2014-04-23 2015-11-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器件以及具有该背光器件的三维显示装置
CN107002980A (zh) * 2014-05-15 2017-08-01 罗茵尼公司 光产生源的光漫射
CN108570824A (zh) * 2017-03-07 2018-09-25 青岛胶南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家用电器的显示装置及洗衣机
WO2023216186A1 (zh) * 2022-05-12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5826B2 (ja) 2010-03-31 2012-10-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JP4930631B2 (ja) * 2010-09-27 2012-05-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JP5674023B2 (ja) 2011-01-27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973794B1 (ja) 2011-04-06 2012-07-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I475301B (zh) * 2012-10-16 2015-03-0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發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EP2933550B1 (en) * 2012-12-17 2020-09-02 LG Innotek Co., Ltd. Rear-side area warning module
TWI499800B (zh) 2013-01-22 2015-09-11 Innolux Corp 顯示裝置及其發光模組
US9363505B2 (en) * 2013-01-31 2016-06-0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ixel arrangement method that reduces color shift of pattern retarder glasses based 3D display system in large view angle and display panel using same
TW201437687A (zh) * 2013-03-18 2014-10-01 Sony Corp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AU2014216006B2 (en) * 2013-09-27 2018-07-19 Omron Corporation Light Guide Body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TW201533480A (zh) * 2014-02-25 2015-09-01 Innolux Corp 顯示裝置
CN104865745A (zh) * 2014-02-25 2015-08-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4298003A (zh) * 2014-10-21 2015-0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KR101728220B1 (ko) * 2015-03-02 2017-04-19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3d 영상 디스플레이용 도광판
CN104965254A (zh) * 2015-07-30 2015-10-07 上海宏盾防伪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3d全息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US11358380B2 (en) * 2015-09-01 2022-06-14 Lumvatech,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lding-in gaskets within the grooves of a planar work material
WO2017097975A1 (de) * 2015-12-10 2017-06-15 Sioptica Gmbh Bildschirm fuer einen freien und einen eingeschraenkten sichtmodus
CA3007532C (en) * 2016-01-30 2021-11-30 Leia Inc. Multibeam element-based backlighting having converging views
US11249240B2 (en) * 2017-06-22 2022-02-15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age specific illumination of image printed on optical waveguide
EP3728941A4 (en) * 2017-12-18 2021-07-28 LEIA Inc. MODE SWITCHABLE BACKLIGHT, DISPLAY AND PROCEDURES
CA3085185C (en) * 2017-12-20 2024-04-09 Leia Inc. Cross-render multiview camera, system, and metho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09A (zh) * 1995-08-23 1997-11-26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平板图像显示装置的照明系统
US5897184A (en) * 1996-07-02 1999-04-27 Dimension Technologies, Inc. Reduced-thickness backlighter for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nd display using the backlighter
JP2007207071A (ja) * 2006-02-03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型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WO2010024647A2 (ko) * 2008-09-01 2010-03-04 주식회사 토비스 백라이트 유닛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평면 및 입체 겸용 영상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9003A (ja) * 1985-07-30 1987-02-07 株式会社トキメック 背面反射式光拡散装置
JP2806937B2 (ja) 1988-03-23 1998-09-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面照明装置
JPH0311502A (ja) 1989-06-08 1991-01-18 Fujitsu Ltd 照明装置
US5575549A (en) 1994-08-12 1996-11-19 Enplas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EP0778440B1 (en) 1995-12-05 2002-11-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Backlight illuminated colour display device
GB2309609A (en) 1996-01-26 1997-07-30 Sharp Kk Observer tracking autostereoscopic directional display
JP3271695B2 (ja) 1996-09-20 2002-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2014740A1 (fr) 2000-07-31 2002-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lluminateur, afficheur d'image, ecran a cristaux liquides, televiseur a cristaux liquides, terminal d'information a cristaux liquides,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plaque guide optique
US6447132B1 (en) 2001-02-20 2002-09-1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ay/night HUD backlighting system
JP2004240294A (ja) * 2003-02-07 2004-08-26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パネル、並びにこの電気光学パネルを備えた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4279815A (ja) * 2003-03-17 2004-10-07 Nitto Denko Corp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GB0322682D0 (en) 2003-09-27 2003-10-29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Backlight for 3D display device
JP4431952B2 (ja) 2003-11-10 2010-03-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を用いた機器
US8033706B1 (en) 2004-09-09 2011-10-11 Fusion Optix, Inc. Lightguide comprising a low refractive index region
PL3035682T3 (pl) 2005-04-29 2019-09-3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Urządzenie do wyświetlania stereoskopowego
GB2426351A (en) 2005-05-19 2006-11-22 Sharp Kk A dual view display
JP2007127871A (ja) 2005-11-04 2007-05-24 Alps Electric Co Ltd 立体表示装置
JP2007187823A (ja) 2006-01-12 2007-07-26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携帯情報端末及び情報の表示方法
JP4565570B2 (ja) * 2006-03-07 2010-10-20 株式会社庸和 面光源用導光板と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2007272994A (ja) * 2006-03-31 2007-10-18 Toshiba Corp Mpegプログラムストリームの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装置、および情報記憶媒体
JP2007279224A (ja) 2006-04-04 2007-10-2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76593A (ja) 2008-01-25 2009-08-06 Seiko Instruments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8430519B2 (en) 2008-09-23 2013-04-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1658793B1 (ko) 2008-10-09 2016-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2d와 3d의 영상전환이 가능한 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1518734B1 (ko) 2008-12-23 2015-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편광된 광을 제공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10242411A1 (en) 2010-03-30 2011-10-06 Bernhard Au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Minimizing Signals For Video Data Communication
JP5045826B2 (ja) 2010-03-31 2012-10-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DE102010018033A1 (de) 2010-04-23 2011-10-27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Flächenlichtleiter und Flächenstrahler
KR101243827B1 (ko) 2010-07-16 2013-03-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JP4930631B2 (ja) 2010-09-27 2012-05-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KR101724065B1 (ko) * 2010-11-01 2017-04-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향성 도광판, 지향성 면광원 및 지향성 면광원을 채용한 3d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674023B2 (ja) 2011-01-27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607558B2 (ja) * 2011-02-24 2014-10-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可変レンズアレイ
JP4973794B1 (ja) 2011-04-06 2012-07-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2226294A (ja) 2011-04-06 2012-11-15 Sony Corp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US8749548B2 (en) * 2011-09-01 2014-06-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system with image convers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JP2013083904A (ja) 2011-09-28 2013-05-09 Sony Corp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3076725A (ja) 2011-09-29 2013-04-25 Sony Corp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09A (zh) * 1995-08-23 1997-11-26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平板图像显示装置的照明系统
US5897184A (en) * 1996-07-02 1999-04-27 Dimension Technologies, Inc. Reduced-thickness backlighter for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nd display using the backlighter
JP2007207071A (ja) * 2006-02-03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型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WO2010024647A2 (ko) * 2008-09-01 2010-03-04 주식회사 토비스 백라이트 유닛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평면 및 입체 겸용 영상 표시 장치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4917A (zh) * 2014-04-23 2015-11-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器件以及具有该背光器件的三维显示装置
CN107002980A (zh) * 2014-05-15 2017-08-01 罗茵尼公司 光产生源的光漫射
CN107002980B (zh) * 2014-05-15 2020-07-17 罗茵尼公司 光产生源的光漫射
CN108570824A (zh) * 2017-03-07 2018-09-25 青岛胶南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家用电器的显示装置及洗衣机
CN108570824B (zh) * 2017-03-07 2021-12-14 青岛胶南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家用电器的显示装置及洗衣机
WO2023216186A1 (zh) * 2022-05-12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75183A1 (en) 2012-11-01
US8876349B2 (en) 2014-11-04
JP2012237961A (ja)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9803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2736318A (zh) 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2734701B (zh) 光源设备和显示装置
CN203413464U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JP4998644B2 (ja) 立体表示装置
CN102563401B (zh) 光源设备和立体显示设备
US882100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S7903183B2 (en) Display including backlight operable in 2D and 3D modes
CN102143373B (zh) 用于二维或三维显示的装置
CN103032758A (zh) 光源装置、显示设备和电子设备
US2013012047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2297350A (zh) 光源装置和立体显示设备
CN101630067A (zh) 显示器
CN103032761A (zh) 光源装置、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JP2012252249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40065332A (ko) 광원 디바이스 및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103105696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CN103917820A (zh) 照明单元、显示器单元和电子装置
CN106019649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JP2012226199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3105699A (zh) 光源设备、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03105698A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