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7687A -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7687A
TW201437687A TW103101886A TW103101886A TW201437687A TW 201437687 A TW201437687 A TW 201437687A TW 103101886 A TW103101886 A TW 103101886A TW 103101886 A TW103101886 A TW 103101886A TW 201437687 A TW201437687 A TW 2014376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scattering regions
scattering
dep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1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yo Miya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7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68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7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slanted parallax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Description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可實現利用視差障壁(parallax barrier)方式之立體觀察或多視角的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作為無需穿戴特殊之眼鏡便可以裸眼進行立體觀察之立體顯示方式之一,已知有視差障壁方式之立體顯示裝置。該立體顯示裝置係使視差障壁與二維顯示面板之前表面(顯示面側)對向配置者。視差障壁之通常之構造係於水平方向上交替設置有遮蔽來自二維顯示面板之顯示圖像光之遮蔽部及使顯示圖像光透過之條狀之開口部(狹縫部)者。
於視差障壁方式中,對立體觀察用之視差圖像(於2視點之情形時,為右眼用視點圖像與左眼用視點圖像)進行空間分割而顯示於二維顯示面板,並利用視差障壁於水平方向上分離該視差圖像,藉此進行立體觀察。藉由適當地設定視差障壁中之狹縫寬度等,於觀察者自特定之位置、方向觀察立體顯示裝置之情形時,可經由狹縫部使不同視差圖像之光分別入射至觀察者之左右眼。
再者,於使用例如透過型液晶顯示面板作為二維顯示面板之情形時,亦可為於二維顯示面板之背面側配置視差障壁之構成。於該情形時,視差障壁係配置於透過型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源之間。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光源裝置,其於成為背光源之導光板之內部反射面設置散射圖案,從而使導光板本身具有與視差障壁等效之功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26294號公報
於如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般使導光板本身具有與視差障壁等效之功能之構成的情形時,較佳為於導光板出射之光之亮度之面內分佈均勻。於專利文獻1中,使散射圖案之形狀(圖案之深度或長度)根據與配置有光源之導光板之側面相隔之距離而變化,藉此改善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藉由使散射圖案之形狀沿1個方向一維地變化而改善不均勻性之例,但業界期望進一步改善不均勻性。
因此,較理想為提供一種使用導光板實現與視差障壁等效之功能且可改善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的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第1照明光於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由上述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光源裝置構成該光源裝置。
又,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電子機器包括上述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顯示裝置。
於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光源裝置、顯示裝置或電子機器 中,來自第1光源之第1照明光藉由散射區域而散射,從而出射至導光板之外部。藉此,對於第1照明光而言,可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即,可等效地使散射區域作為設成開口部(狹縫部)之視差障壁而發揮功能。藉此,可應對三維顯示或多視角。
又,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藉此,於導光板出射之光之亮度分佈(第1照明光之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得以改善。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第1照明光於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且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設為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由上述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光源裝置構成該光源裝置。
又,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電子機器包括上述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顯示裝置。
於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光源裝置、顯示裝置或電子機器中,來自第1光源之第1照明光藉由散射區域而散射,從而出射至導光板之外部。藉此,對於第1照明光而言,可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即,可等效地使散射區域作為設成開口部(狹縫部)之視差障壁而發揮功能。藉此,可應對三維顯示或多視角。
又,設為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藉此,於導光板出射 之光之亮度分佈(第1照明光之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得以改善。
根據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光源裝置、顯示裝置或電子機器,由於在導光板上設置有使第1照明光散射之複數個散射區域,因此對於第1照明光而言,可等效地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
又,由於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故而可改善第1照明光之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
根據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第2光源裝置、顯示裝置或電子機器,由於在導光板設置有使第1照明光散射之複數個散射區域,因此對於第1照明光而言,可等效地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
又,由於係設為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故而可改善第1照明光之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
1‧‧‧顯示部
2‧‧‧第1光源
3‧‧‧導光板
3A‧‧‧第1內部反射面
3B‧‧‧第2內部反射面
7‧‧‧第2光源
11‧‧‧像素面
11B‧‧‧B(藍色)用像素
11G‧‧‧G(綠色)用像素
11R‧‧‧R(紅色)用像素
31‧‧‧散射區域
31A‧‧‧散射區域
31B‧‧‧散射區域
32‧‧‧全反射區域
50‧‧‧散射面
51‧‧‧第1端面
52‧‧‧第2端面
53‧‧‧第3端面
54‧‧‧第4端面
200‧‧‧影像顯示畫面部
210‧‧‧前面板
220‧‧‧濾光玻璃
301‧‧‧LED
B‧‧‧藍色
G‧‧‧綠色
H1‧‧‧深度
H2‧‧‧深度
L1‧‧‧第1照明光
L10‧‧‧第2照明光
L20‧‧‧來自第1光源2之出射光
L4A‧‧‧長度
L4B‧‧‧長度
L4C‧‧‧長度
P1‧‧‧傾斜方向
R‧‧‧紅色
X‧‧‧方向
Y‧‧‧方向
θ‧‧‧傾斜角
圖1係表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2係表示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的X方向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導光板之一構成例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顯示部之像素構造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5係表示僅將第1光源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光線之出射狀態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6係表示僅將第1光源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7係表示僅將第2光源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光線之出射狀態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8係表示散射區域之構造之第1例的剖面圖。
圖9係表示散射區域之構造之第2例的剖面圖。
圖10係表示第1比較例之導光板之構造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11係表示第1比較例之導光板中之散射區域之深度分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12係表示對設為圖11所示之深度分佈之情形時導光板發光面之亮度分佈進行模擬所得之結果的特性圖。
圖13係表示相對於圖11所示之第1比較例之構造改善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的散射區域之深度分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14係表示對設為第2比較例之構造之情形時導光板發光面之亮度分佈進行模擬所得之結果的特性圖。
圖15係關於散射區域之長度之說明圖。
圖16係表示於散射區域沿傾斜方向分佈之情形時改善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的散射區域之深度分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17係表示對設為圖16所示之深度分佈之情形時導光板發光面之亮度分佈進行模擬所得之結果的特性圖。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中之散射區域之深度分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19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的俯視圖。
圖20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的俯視圖。
圖2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的俯視圖。
圖22係表示電子機器之一例之外觀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說明係按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
1.1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
1.2顯示裝置之基本動作
1.3導光板之構造之具體例
1.4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2.第2實施形態
2.1導光板之構造之具體例
2.2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3.其他實施形態 <1.第1實施形態> [1.1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
圖1及圖2表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該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1,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配置於顯示部1之背面側,並向顯示部1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光源裝置包括第1光源2、導光板3及第2光源7。導光板3具有:第1內部反射面3A,其與顯示部1對向配置;及第2內部反射面3B,其與第2光源7對向配置。又,導光板3具有於Y方向(圖1)上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51及第2端面52。又,具有於X方向(圖2)上相互對向之第3端面53及第4端面54。再者,該顯示裝置此外亦包括顯示所需之顯示部1用控制電路等,但由於其構成與普通顯示用控制電路等相同,故省略其說明。又,雖未圖示,但光源裝置包括進行第1光源2及第2光源7之導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的控制電路。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平行於顯示部1之顯示面(像素之排列 面)或導光板3之第2內部反射面3B的面內之第1方向(垂直方向)設為Y方向(圖1),將正交於第1方向之第2方向(水平方向)設為X方向(圖2)。
該顯示裝置可任意地選擇性地切換全螢幕(full screen)下之二維(2D,Two-Dimension)顯示模式與全螢幕下之三維(3D,Three-Dimension)顯示模式。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切換可藉由進行顯示於顯示部1之圖像資料之切換控制以及第1光源2及第2光源7之導通/斷開之切換控制而實現。圖5模式性地表示僅將第1光源2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來自光源裝置之光線之出射狀態,該情況對應於三維顯示模式。將僅將該第1光源2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來自導光板3之出射光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示於圖6。圖7模式性地表示僅將第2光源7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來自光源裝置之光線之出射狀態,該情況對應於二維顯示模式。
顯示部1係使用透過型二維顯示面板、例如透過型液晶顯示面板而構成,例如如圖4所示,具有包括R(紅色)用像素11R、G(綠色)用像素11G及B(藍色)用像素11B之複數個像素,並將該等複數個像素配置成矩陣狀而形成平面狀之像素面11。顯示部1藉由根據圖像資料按像素中之每一種顏色使來自光源裝置之光調變而進行二維性圖像顯示。於顯示部1中任意地選擇性地切換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複數個視點圖像與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再者,所謂三維圖像資料,例如係包含對應於三維顯示中之複數個視角方向之複數個視點圖像的資料。例如於進行2眼式三維顯示之情形時,為右眼顯示用與左眼顯示用視點圖像之資料。於進行三維顯示模式下之顯示之情形時,例如於1畫面內產生包含條狀之複數個視點圖像之合成圖像而顯示。
第1光源2例如使用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陰極螢光燈)等螢光燈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而構成。第1光源2係自側面方向朝導光板3內部照射第1照明光L1(圖1)。 第1光源2只要於導光板3之側面配置有至少1個即可。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如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即,第1光源2與導光板3之第1端面51及第2端面52之各者對向配置而設置。根據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切換,而將第1光源2進行導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具體而言,第1光源2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三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且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二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或點亮狀態。
第2光源7相對於導光板3而對向配置於形成有第2內部反射面3B之側。第2光源7自不同於第1光源2之方向朝導光板3照射第2照明光L10。更具體而言,第2光源7係自外側(導光板3之背面側)向第2內部反射面3B照射第2照明光L10(參照圖7)。第2光源7只要為面狀光源即可。例如考慮使用有如下之光擴散板之構造等,即,內置CCFL或LED等發光體,並將來自該發光體之出射光擴散。根據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切換,而將第2光源7進行導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具體而言,第2光源7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三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且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二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
導光板3例如由利用丙烯酸系樹脂等製成之透明之塑膠板構成。導光板3除第2內部反射面3B以外之面係整個面透明。即,第1內部反射面3A與4個端面係整個面透明。
第1內部反射面3A係遍及整個面經鏡面加工,而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入射角入射之光線於導光板3內部進行內部全反射,並將不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光線出射至外部。
第2內部反射面3B具有散射區域31及全反射區域32。散射區域31 例如藉由於導光板3之表面印刷散射體或者進行雷射加工或噴砂加工等而經附加有光散射特性。散射區域31相對於第2內部反射面3B而具有深度。例如如圖8所示,散射區域31亦可為於導光板3之內部方向上具有深度H1之凹形狀之散射區域31A。或者例如如圖9所示,亦可為於導光板3之外部方向上具有深度H2之凸形狀之散射區域31B。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如下述圖16所示設為如下構造:複數個散射區域31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中,於設為三維顯示模式時,對於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而言,散射區域31係作為當作視差障壁之開口部(狹縫部)而發揮功能,全反射區域32係作為遮蔽部而發揮功能。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中,散射區域31與全反射區域32係以如成為相當於視差障壁之構造之圖案設置。即,全反射區域32係以相當於視差障壁中之遮蔽部之圖案設置,散射區域31係以相當於視差障壁中之開口部之圖案設置。
再者,作為視差障壁之屏障圖案,例如可使用如狹縫狀之開口部隔著遮蔽部而於水平方向上並列配置有多個的條狀之圖案。於圖6中表示呈條狀地並列配置有如圖3所示般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之面內以沿傾斜方向(傾斜角θ、傾斜方向P1)延伸之方式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31之情形時來自導光板3之出射光(來自第1光源2之出射光L20(圖5))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散射區域31係如圖3所示般於導光板3中之第1端面51與第2端面52之間之特定區域設置有複數個。藉此,由複數個散射區域31形成散射面50。
第1內部反射面3A與第2內部反射面3B中之全反射區域32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入射角入射之光線進行內部全反射(使以大於特定之臨界角之入射角入射之光線進行內部全反射)。藉此,以滿足全反射 條件之入射角入射之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於第1內部反射面3A與第2內部反射面3B中之全反射區域32之間藉由內部全反射而被向側面方向導光。又,如圖7所示,全反射區域32使來自第2光源7之第2照明光L10透過,並使其作為射向第1內部反射面3A而不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光線出射。
如圖1及圖5所示,散射區域31使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漫反射,使第1照明光L1之至少一部分光射向第1內部反射面3A而不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光線作為出射光線L20出射。
[1.2顯示裝置之基本動作]
於該顯示裝置中,於進行三維顯示模式下之顯示之情形時,於顯示部1進行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圖像顯示,並對第1光源2及第2光源7進行導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以用於三維顯示。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將第1光源2設為導通(點亮)狀態,並將第2光源7控制為斷開(非點亮)狀態。於該狀態下,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藉由於導光板3內於第1內部反射面3A及第2內部反射面3B之全反射區域32之間反覆進行內部全反射,而自配置有第1光源2之側之一側面導光至對向之另一側面。另一方面,第1光源2所產生之第1照明光L1之一部分藉由於導光板3之散射區域31漫反射而透過導光板3之第1內部反射面3A,出射至導光板3之外部。該情形之來自導光板3之出射光(來自第1光源2之出射光L20(圖5))之面內發光圖案例如變為圖6所示之狀態。藉此,可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即,對於第1光源2所產生之第1照明光L1而言,可等效地作為如以散射區域31為開口部(狹縫部)、以全反射區域32為遮蔽部之視差障壁而發揮功能。藉此,可等效地進行利用於顯示部1之背面側配置有視差障壁之視差障壁方式的三維顯示。
另一方面,於進行二維顯示模式下之顯示之情形時,於顯示部1 進行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顯示,並對第1光源2及第2光源7進行導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以用於二維顯示。具體而言,例如如圖7所示,將第1光源2設為斷開(非點亮)狀態,並將第2光源7控制為導通(點亮)狀態。於該情形時,第2光源7所產生之第2照明光L10藉由透過第2內部反射面3B中之全反射區域32而成為不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光線,並自第1內部反射面3A之大致整個面出射至導光板3之外部。即,導光板3作為與通常之背光源同樣之面狀光源而發揮功能。藉此,可等效地進行利用於顯示部1之背面側配置有通常之背光源之背光源方式的二維顯示。
再者,即便僅點亮第2光源7,亦自導光板3之大致整個面出射第2照明光L10,但亦可視需要點亮第1光源2。藉此,例如於如在僅點亮第2光源7時於對應於散射區域31及全反射區域32之部分產生亮度分佈之差異的情形時,可藉由適當調整第1光源2之點亮狀態(進行導通/斷開控制、或點亮量之調整)而於整個面上使亮度分佈最佳化。但,於進行二維顯示之情形時,例如於在顯示部1側可充分進行亮度之修正之情形時,可僅點亮第2光源7。
[1.3導光板之構造之具體例]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6所示係設為如下構造:複數個散射區域31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以下,以比較例之導光板之構造為例,對設為此種構造之理由進行說明。
圖10表示第1比較例之導光板3之構造之一例。於該第1比較例中係設為呈條狀地並列配置有複數個縱向較長之散射區域31之構造。相對於圖3之構造,散射區域31之傾斜角θ變為0°(傾斜方向P1變為垂直方向)。於如此般散射區域31縱向分佈、且以與導光板3之第1端面51及第2端面52之各者對向配置之方式設置第1光源2之情形時,導光板3 之發光面之亮度分佈係於接近第1光源2之第1端面51附近及第2端面52附近亮度升高,越靠近中央部,亮度越降低。因此,考慮如圖11所示般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於中央部變得最深且於第1端面51附近及第2端面52附近變得最淺之構造。於圖11之構造中,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於垂直方向上一維地變化。
圖12表示對設為圖11所示之深度分佈之情形時導光板發光面之亮度分佈進行模擬所得之結果。於設為如圖11之深度分佈之情形時,如圖12所示,雖然亮度分佈之不均勻性於中央區域得以改善,但於水平方向之周邊部並未充分消除亮度分佈之不均勻。
圖13表示相對於圖11所示之構造進一步改善水平方向之亮度分佈之不均勻性的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之一例。於圖13之構造中,相對於圖11之構造,不僅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於垂直方向上變化,亦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於水平方向上變化。藉由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二維地最佳化,可改善水平方向之亮度分佈之不均勻。於圖13之構造中,深度分佈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對稱地變化。
圖14表示對設為第2比較例之構造之情形時導光板發光面之亮度分佈進行模擬所得之結果。於該第2比較例中,散射區域31與圖3所示之構成例同樣地沿傾斜方向(傾斜角θ、傾斜方向P1)分佈。進而,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與圖11之構造同樣地於垂直方向上一維地變化。於此種構造之情形時,如圖14所示,尤其於與散射區域31之傾斜方向P1相反之方向之周邊部,亮度分佈之不均勻並未充分消除。尤其於左上區域及右下區域,存在亮度降低之傾向。作為如此於與散射區域31之傾斜方向P1相反之方向上產生亮度分佈之不均勻的理由之一,認為係如圖15所示,散射區域31之長度分佈於與傾斜方向P1相反之方向之區域(左上區域B及右下區域A)變化。如圖15所示,散射區域31之長度為,相對於中央區域內之長度L4C,左上區域B內之長度L4B及右下 區域A內之長度L4B相對變短。
圖14所示之亮度分佈之不均勻可藉由將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設為如圖16所示之構造而改善。圖17表示對設為圖16之構造之情形時導光板發光面之亮度分佈進行模擬所得之結果。於圖16之構造中,不僅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於垂直方向上變化,亦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於水平方向上變化(使深度分佈二維地變化)。而且,使深度分佈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於圖16之構造中係以如下方式變化,即,於導光板3中之第3端面53與第4端面54之間,相對於中心部,於與傾斜方向P1相反之方向上距離越遠,散射區域31之深度變得越深。又,與導光板3中之第1端面51附近及第2端面52附近相比,第3端面53及第4端面54附近之深度分佈更深。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複數個散射區域31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因此可改善第1照明光L1之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
[1.4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圖18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中之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之一例。於該第1變化例中表示於相對於圖16之構造僅設置有1個第1光源2之情形時使深度分佈最佳化之例。作為一例,表示將第1光源2僅設置於第1端面51之例。於圖18之構造中係以如下方式變化,即,與設置有第1光源2之位置(第1端面51)相隔之距離越遠,且於與散射區域31之傾斜方向P1相反之方向上距離越遠,散射區域31之深度變得越深。尤其以深度於左上區域變得最深之方式變化。再者,於僅於第2端面52設置有第1光源2之情形時亦只要同樣地使深度分佈最佳化即可。
圖19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尤其表示第1光源2之配置之變化例。於以上之說明中,對沿導光板3中 之上下方向(Y方向)配置有第1光源2之構成例進行了敍述,但如圖19所示,亦可沿左右方向(X方向)配置第1光源2。於圖1之構成例中係將第1光源2與導光板3之第1端面51及第2端面52之各者對向配置,而於圖19之構成例中係將第1光源2與第3端面53及第4端面54之各者對向配置。即便為此種構成,亦可藉由將散射圖案之深度設為非對稱之二維分佈而改善於導光板3出射之光之亮度分佈(於導光板3之內部傳播之第1照明光L1之發光面中之亮度分佈)之不均勻性。
再者,亦可將第1光源2僅與第3端面53及第4端面54中之任一者對向配置。
<2.第2實施形態>
繼而,對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再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實質上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2.1導光板之構造之具體例]
圖20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於圖20中表示使用包含複數個LED(Light Emitting Diode)301之第1光源群作為第1光源2之構成例。尤其表示以與導光板3之第1端面51及第2端面52之各者對向配置之方式設置包含複數個LED301之第1光源群的構成例。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圖16之構成例中係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二維地變化,而於圖20之構成例中係設為散射區域31之深度根據與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於第1方向(Y方向)上一維地變化之構造。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與圖11之構造相同。而且,使LED301之配置密度不均勻。具體而言,將LED301之配置密度於第2方向(X方向)上設為不均勻。如圖15所示,散射區域31之長度分佈於與傾斜方向P1相反之方向之區域(左上區域B及右下區域A)內變化。如圖15所示,散射區域31之長度為,相對於中央區域內之長度L4C,左上區域B內之長度L4B 及右下區域A內之長度L4B相對變短。於圖20之構成例中,越靠近散射區域31之長度變短之區域,LED301之配置密度變得越密。即,於第1端面51側(下端側),由於散射區域31之長度於右下區域A變短,因此越靠右側則LED301之配置密度越為變密。另一方面,於第2端面52側(上端側),由於散射區域31之長度於左上區域B變短,因此越靠左側則LED301之配置密度越為變密。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設為複數個散射區域31之深度根據與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的構造,且LED301之配置密度不均勻,因此可改善第1照明光L1之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藉由使LED301之配置密度最佳化,即便為使散射區域31之深度一維地變化而非二維地變化之構造,亦可改善亮度之面內分佈之不均勻性。
[2.2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圖21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於該第1變化例中表示於相對於圖20之構造,僅於1個端面側設置有第1光源2(第1光源群)之情形時將散射區域31之深度分佈及LED301之配置密度最佳化之例。作為一例,表示將第1光源群僅設置於第1端面51之例。於圖21之構造中係以與設置有第1光源群之位置(第1端面51)相隔之距離越遠、散射區域31之深度變得越深之方式使深度一維地變化。尤其以深度於上端(第2端面52)變得最深之方式變化。又,與圖20之情形相同,由於散射區域31之長度於右下區域A(參照圖15)變短,因此越靠右側則LED301之配置密度越為變密。再者,於僅於第2端面52設置有第1光源群之情形時亦只要同樣地進行最佳化即可。
<3.其他實施形態>
本揭示之技術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說明,可實施各種變化。
例如,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均可應用於具有顯示功能之 各種電子機器。圖22表示電視裝置之外觀構成作為此種電子機器之一例。該電視裝置包括影像顯示畫面部200,該影像顯示畫面部200包括前面板210及濾光玻璃220。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導光板3中將散射區域31及全反射區域32設置於第2內部反射面3B側之構成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設置於第1內部反射面3A側之構成。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以將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用於三維顯示之情形為例,但亦可進行如根據觀察方向而顯示不同影像的所謂多視角顯示代替三維顯示。
又,例如本技術可採取如下構成。
(1)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2)
如上述(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導光板包含:第1端面及第2端面,其等於上述垂直方向上相互對向;以及第3端面及第4端面,其等於上述水平方向上相互對向;且 上述第1光源與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之各者對向配置而設置,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為,於上述第3端面與上述第4端面之間,相對於中心部於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傾斜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距離越遠,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變化為越深。
(3)
如上述(2)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為,與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附近相比,上述第3端面及上述第4端面附近較深。
(4)
如上述(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導光板包含:第1端面及第2端面,其等於上述垂直方向上相互對向;以及第3端面及第4端面,其等於上述水平方向上相互對向;且上述第1光源僅與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之任一者對向配置而設置,與設置有上述第1光源之上述第1端面或上述第2端面相隔之距離越遠,且於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傾斜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距離越遠,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變化為越深。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第2光源,該第2光源與上述導光板對向配置,且自不同於上述第1光源之方向朝上述導光板照射第2照明光。
(6)
如上述(5)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部係選擇性地切換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與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且 上述第2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
(7)
如上述(6)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1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或點亮狀態。
(8)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上述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且該顯示裝置設為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9)
如上述(8)之顯示裝置,其係設為如下構造,即,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沿第1方向一維地變 化;且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於正交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2方向上不均勻。
(10)
如上述(8)或(9)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包括上述傾斜方向之長度相對變短之區域,且越靠近上述變短之區域,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變得越密。
(11)
一種光源裝置,其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12)
一種光源裝置,其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上述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且 該光源裝置設為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13)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顯示裝置,且上述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14)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顯示裝置,且上述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 上述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且該電子機器設為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本申請案係以於日本專利廳於2013年3月18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號第2013-55347號為基礎而主張優先權者,並藉由參照而將該申請案之所有內容引用至本申請案中。
只要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便可根據設計上之必要條件或其他要因而想到各種修正、組合、次組合及變更,但需瞭解,其等包含於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內。
1‧‧‧顯示部
2‧‧‧第1光源
3‧‧‧導光板
3A‧‧‧第1內部反射面
3B‧‧‧第2內部反射面
7‧‧‧第2光源
31‧‧‧散射區域
51‧‧‧第1端面
52‧‧‧第2端面
L1‧‧‧第1照明光
Y‧‧‧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2.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導光板包含:第1端面及第2端面,其等於上述垂直方向上相互對向;以及第3端面及第4端面,其等於上述水平方向上相互對向;且上述第1光源與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之各者對向配置而設置,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為,於上述第3端面與上述第4端面之間,相對於中心部於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傾斜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距離越遠,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變化為越深。
  3. 如請求項2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為,與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附近相比,上述第3端面及上述第4端面附近較深。
  4.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導光板包含:第1端面及第2端面,其等於上述垂直方向上相互對向;以及第3端面及第4端面,其等於上述水平方向上相互對向;且上述第1光源僅與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之任一者對向配置而設置,與設置有上述第1光源之上述第1端面或上述第2端面相隔之距離越遠,且於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傾斜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距離越遠,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變化為越深。
  5.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第2光源,該第2光源與上述導光板對向配置,且自不同於上述第1光源之方向朝上述導光板照射第2照明光。
  6. 如請求項5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部係選擇性地切換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與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且上述第2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
  7. 如請求項6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1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或點亮狀態。
  8.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 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上述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且該顯示裝置設為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9. 如請求項8之顯示裝置,其係設為如下構造,即,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於第1方向上一維地變化;且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於正交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2方向上不均勻。
  10. 如請求項8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包括上述傾斜方向之長度相對變短之區域,且越靠近上述變短之區域,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變得越密。
  11. 一種光源裝置,其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 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12. 一種光源裝置,其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且該光源裝置設為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且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13.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顯示裝置,且上述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二維地變化,且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非對稱地變化。
  14.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顯示裝置,且 上述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裝置,其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裝置包括:至少1個第1光源群,其發出第1照明光;及導光板,其具有內部反射面、及於上述內部反射面之面內沿傾斜方向分佈之複數個散射區域,並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於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內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第1光源群包括複數個光源,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各自相對於上述內部反射面而具有深度,且該電子機器設為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深度根據與上述第1光源群相隔之距離而變化之構造,上述複數個光源之配置密度不均勻。
TW103101886A 2013-03-18 2014-01-17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TW2014376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5347 2013-03-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687A true TW201437687A (zh) 2014-10-01

Family

ID=51579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1886A TW201437687A (zh) 2013-03-18 2014-01-17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37687A (zh)
WO (1) WO201414809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9217B (zh) * 2015-02-06 2017-12-21 日本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666479B (zh) * 2019-01-30 2019-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組件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932A (ja) * 1995-11-24 1997-06-06 Konic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光学シート
GB0322682D0 (en) * 2003-09-27 2003-10-29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Backlight for 3D display device
JP4565570B2 (ja) * 2006-03-07 2010-10-20 株式会社庸和 面光源用導光板と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CN201555153U (zh) * 2009-12-01 2010-08-18 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均匀高亮度侧光式背光源
JP2012237961A (ja) * 2011-04-28 2012-12-06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9217B (zh) * 2015-02-06 2017-12-21 日本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666479B (zh) * 2019-01-30 2019-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組件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48099A1 (ja)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3794B1 (ja) 表示装置
JP5674023B2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776674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光源デバイス
JP4930631B2 (ja) 立体表示装置
JP5545068B2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KR20140065332A (ko) 광원 디바이스 및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2014029356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US20130083260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JP201223796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252249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30076999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3104917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2226294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2226199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3105005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TWI499802B (zh) 顯示裝置及其發光模組
JP2013104915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2252937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3104914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TW201437687A (zh) 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TW201430391A (zh)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JP2011033803A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